醫藥制造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09-04 17:1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藥制造行業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伴隨直播平臺的崛起,多名券商分析師接連在直播平臺“露臉”,盡管這種“露臉”的方式當前并沒有被監管層認可,但這種博眼球的方式依然受到歡迎,是什么因素推動了券商研究所走出這一步“怪招”?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多名業內人士看來,目前賣方研究面臨供應過剩的現狀,相互之間競爭異常激烈,研究報告如何獲得買方客戶青睞,成為了各大券商研究所競爭的焦點,這當中,網絡直播無疑是一種新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讓賣方觀點為市場所認識,不過這種方式對投資“真刀真槍”實戰指導意義則有限。
分析師熱衷“網播”
易直播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此前方正證券分析師廖蕾、招商證券分析師李妍、海通證券分析師李淼、中郵明星基金經理任澤松、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等財經機構和分析師均在使用易直播進行路演。
“網播是一種新的傳播手段,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值得嘗試,這是一種新的形式。視頻直播對于財經分析師而言,是‘顏值’疊加智力資本化最好的展現。”參與使用網播平臺進行路演的北京一名券商宏觀分析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中國的賣方市場,競爭太過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研究員如果只靠一身真本事,很容易淹沒在茫茫人海中,網絡經濟就是粉絲經濟,粉絲就是財富,爭取越多粉絲,價值越高。
上海一名公募基金投資總監則認為,一個新生事物出來從來都是有利有弊,直播這個事情也是一樣。從好的方面講,直播跟之前的微信、電話會議等一樣,比紙質版或電子版的研報到達性要好,讓客戶更容易理解,同時也更好地宣傳了分析師個人和所在的研究機構,對研究生態有一定的重構意義;從不好的方面講,直播對觀點的分析很難深入,而且很多時候“拼顏值”也容易削弱對專業性的追求,對“真刀真槍”的投資幫助可能不是太大。
已經親身在易直播“試水”的管清友認為,分析師通過視頻直播平臺發表最新觀點,顯示了智力資本化的趨勢,通過視頻直播平臺,相關上中下游產業鏈將做出延展,分析師的核心價值將得到體現。
券商研究報告的關注度已開始超越內容本身。在去年牛市之初,券商研報曾一度陷入文風之爭,“語不驚人死不休”式的觀點和用語頻出。隨后,這一趨勢又演變為對標新立異的標題和概念的制造與炒作,最近網播則成為了分析師擴大名氣的新形式。
近日上海證監局向券商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研究報告等業務行為的通知》要求,轄區內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要完善內部控制,嚴格規范研報行為,尤其是要建立健全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工具研究報告等業務行為的內部管理制度。
賣方研究“去產能”?
上述北京券商宏觀分析師稱,網播流行起來,與賣方研究供應過剩有一定關系,賣方要成功吸引投資者注意其實并不容易,尤其對于一些中小券商而言。
不過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則不認同“供應過剩”這種看法,她認為賣方研究是國內最市場化的行業之一,如果賣方研究過剩的話,那么研究員的工資是應該下跌的;但實際情況是研究員的收入在上漲,相對券商以外的研究機構來說,券商的待遇也是比較高,比如某些明星宏觀分析師年薪達到幾百萬,這在其他經濟研究機構近乎是不可能見到的,這也可以吸引更多這個體系以外的人進來,使得券商研究的質量不斷提高。
一家外資券商研究部門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賣方研究需要分析一個行業的資源布局或者公司的策略、戰略對其財務狀況的影響,從而發現市場價值,然后看到發展方向與投資價值,從中找到的差價就是分析員需要做的事情。不過,當前基礎研究、價值投資這種對股市的研究風格,在A股市場股價普遍脫離基本面的背景下,并不算十分合適。
篇2
從2005年至今,醫藥行業經歷了“黃金發展時期”,行業的收入,利潤、利潤率等主要指標節節攀升。從各子行業的利潤變化情況來看,基本與行業整體表現相同,但中成藥更勝一籌,成為“領頭羊”。醫改出臺后,進一步加快了行業發展,2009年行業銷售收入接近8000億元大關,利潤總額也突破了800億元的關口,更值得一提的是,銷售利潤率節節攀升,自從2009年突破了10%之后,2010年更是達到了10.31%,創下歷史最高值。從2010年的情況來看,化學原料藥及中成藥的利潤增速超過了醫藥制造業的整體表現。其中,化學原料藥獲得較大增幅的主要原因源自其2009年基數較低,隨著海外醫藥市場的復蘇,其出口亦獲得了恢復所致。
國內外發展空間較大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藥品市場規模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增長近3000億美元,2014年將達到1.1萬億美元。未來5年5%~8%的年復合增長率,既反映了發達國家的主銷藥品失去專利保護所帶來的影響,也反映了全球新興國家醫藥市場強勁的整體增長。
2010~2014年間,我國新興醫藥市場預計將以14%~17%的速度增長,而主要的發達醫藥市場的增長率將僅為3%~6%。到2014年,新興醫藥市場的藥品銷售額的累計增長金額將與發達醫藥市場持平,達到1200~1400億美元。而過去五年間的這一數據的對比為690億美元和1260億美元。從而中國有望成為國際醫藥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國已經成為了眾多國際制藥巨頭矚目的焦點,輝瑞、默克、葛蘭素一史克、羅氏、勃林格一殷格翰等紛紛和中國企業展開各類合作,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華海藥業、海正藥業、海翔藥業等對與國際巨頭的合作項目進行了披露,而更多的合作項目還在洽談之中。
估值高企的困惑
醫藥行業自從進入“黃金發展期”后,雖然與國內其他行業或GDP比較仍將保持相對較快增長,但隨著其收入及利潤的基數不斷提升,增速放緩將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國家生物醫藥產業振興規劃有望在下半年出臺,醫改的不斷深化,其實施效果也將不斷的展現出來,部分與醫改政策結合程度高的公司將更為明顯的受益,其余的受益程度將不會非常明顯;市場表現也將出現分化,出現2009年集體大漲的可能性較小。國家生物醫藥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有望成為醫藥行業的分水嶺。雖然醫療改革規劃的具體細則不得而知,但預計其核心內容將圍繞鼓勵企業創新、鼓勵兼并重組而展開,并優先扶植優質企業的發展。雖然我國醫藥企業數量眾多,但多數表現為品種單一、競爭力低下,真正具備做大做強、深入研發的企業卻為數不多。做為國家戰略性產業,鼓勵創新及兼并重組是指日可待的。例如:同仁堂、天士力、江中藥業、仁和藥業、東阿阿膠、片仔癀、華東醫藥、馬應龍。
投資建議
篇3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有212家在境內外市場上市,上市融資總額達349.96億美元,占全球融資總額的52.2%,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65億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75起,投資總額22.17億美元。
國內IPO成全球翹楚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企業上市研究報告》顯示:在清科研究中心關注的境外13個市場和境內3個市場上,2010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場已從經濟危機的陰霾中走出,步履雖然依舊蹣跚,但不乏亮點,前六個月共有332家企業上市,融資670.30億美元,兩項指標均超過去年整年數據。其中,中國企業多達212家,占比63.9%,中國企業上市融資總額達349.96億美元,占全球融資總額的52.2%,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65億美元。
在市場的分布上,212家中國上市企業中有37家企業在海外市場掛牌融資33.96億美元,上市數量同比增加21家,融資額同比增加40.6%;境內資本市場光彩奪目,吸引了創紀錄的175家企業上市,融資額為316.00億美元。
2010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海外IPO上市地點保持集中。37家中國企業集中于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NASDAQ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等上市,香港仍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具體來看,19家企業落戶香港主板,合計融資24.09億美元,分別占二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總數的51.4%和融資總額的71.0%。NASDAQ、紐約證券交易和新加坡主板所作為中國企業習慣的上市地點,二季度也均有中國企業IPO成功首演。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和韓國創業板中國企業上市數量相對較少,融資額也相對低調。
行業分布方面,上半年上市企業與季度趨勢一致,行業分布非常分散,能源及礦產、建筑工程、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汽車和房地產分別占據融資額前五,14家上市企業吸引到19.30億美元投資,占據總融資額的56.8%。能源及礦產行業的3家上市企業吸引的5.21億美元投資,占據融資總額的1513%;建筑工程、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汽車和房地產分別有2家、5家、1家和3家上市企業,融資額度相對平均;其中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貢獻最多的上市企業,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資本的關注。而汽車行業雖然僅有中升集團一家企業上市,但融資金額為3.69億美元,占總融資比例為10.9%,表現出色。
2010年上半年共有82家有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支持的中國企業在境內外市場上市,合計融資137.49億美元。與處于低谷的2009年同期相比,二季度VC/PE支持的上市企業數量增加75家,融資額增加6.25倍‘即使與井噴的2009年下半年相比,也毫不遜色,上市公司增加12家融資金額也小幅增長,這些跡象表明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機構整體已經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提前走出,退出相當活躍。
82家VC/PE支持的上市企業為其帶來了12.40倍的平均投資回報,其中境內上市的企業為VC/PE帶來的平均投資回報倍數為14.90倍,海外上市的企業為投資者帶來的平均投資回報倍數為4.05倍。從具體的市場來看,深圳創業板平均投資回報為15,48倍,深圳中小企業板也達到14.89倍;海外市場中新加坡主板上市企業平均投資回報大幅領先為9.94倍,其余幾個市場為投資機構帶來的平均投資回報相對較低,均低于5倍。
PE新募資金大幅增長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新募基金個數方面回升到了2007年的歷史高點,共有32支可投資于中國大陸地區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環比與同比分別上漲68.4%和190.9%。新增資本量方面增長更為強勢,上半年共募集190.26億美元,環比上漲84.6%,同比上漲616.9%,并超出去年全年募資總額,這主要受益于兩支大額基金――黑石V1和上海金融產業投資基金完成募集。
2009年,人民幣基金首次在基金數量以及金額方面超越外幣基金,占據市場主導地位。這股募集熱潮也延續到了2010年。截止至7月1日,共有26支新人民幣基金完成募集,環比及同比漲幅分別達到73.3%和333.3%。
2010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75起,投資總額22.17億美元。案例數量方面較上年同期的43起上漲74.4%,投資活躍度大幅回升。投資金額方面較去年同期回落62.3%,一方面由于去年上半年有較大金額PIPE(投資上市公司)案例出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資者對于國內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仍持謹慎保守態度,單筆交易投資規模尚未恢復。
2010年上半年生物技術、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投資案例11起,居各行業案例數量排名首位,占所有投資案例總數的14.7%,當中所涉及二級行業主要集中在醫藥與醫療設備。今年互聯網行業再次成為資本追逐焦點之一,共有9家企業獲得2.27億美元投資,案例數量及投資金額分別位列行業排名第二與第四位,二級行業分布在電子商務B2C、網絡視頻及電子支付。案例數量與金額均排在第三位的為食品飲料行業,上半年共發生投資交易6起,交易金額2.67億美元,涉及二級行業集中在食品加工及酒制造等。
上半年中國大陸私募股權投資案例分布于18個省市,北京地區投資案例數量及金額均領先其他地區,共有24家企業獲投近5.91億美元。該地區最受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青睞的當屬互聯網行業,共有7家企業獲得投資,投資金額達2.16億美元,所涉及子行業集中在電子商務B2C以及網絡視頻。
2010年上半年共有41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從投資項目退出,其中通過IPO實現退出的案例共有39筆,另外2筆為股權轉讓方式退出。退出企業的行業分布方面,上半年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案例共涉及一級行業15個,主要集中在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機械制造、食品與飲料行業,合計占所有退出案例的48.8%,其他行業退出案例分布較平均。
從IPO市場的選擇方面看,境外市場仍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地點的首選,其中香港主板依舊位居榜首,占所有退出案例25.6%。境內市場方面,2009年10月深圳創業板開閘,第四季度即有11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支持的企業在創業板上市。今年以來,創業板熱潮有所減退,上半年共有4筆創業板退出案例,環比減少63.6%。反觀深圳中小板,上半年共有7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退出案例,超過2006至2009年各年該板塊PE退出案例數量。
今年上半年,北京吳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為2008年以來首次有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上證實現IPO退出。從這兩家企業退出的投資方分別為金石投資及上海復星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篇4
德國專利律師、歐洲專利律師、歐洲商標和外觀設計律師
一項由歐盟內部市場協調局(OHIM)和歐洲專利局(EPO)共同開展的研究顯示,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歐盟經濟具有重要影響。這是首個以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歐盟經濟(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就業、薪資和貿易)的總體影響為主題的覆蓋整個歐盟的研究。
2013年9月30日,歐盟內部市場協調局局長Antonio CAMPINOS、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市場及服務的專門委員Michel BARNIER和歐專局局長Benot BATTISTELLI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會上分別致辭,向公眾介紹了本項研究的內容及成果。
本項研究涵蓋了主要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及其對歐盟經濟和貿易以及對各成員國的影響的分析,也包括了對各成員國的專利、商標和外觀設計數量的統計,同時還著重關注了其對共同體市場中就業機會的創造方面的貢獻。
本項研究的全稱為“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歐洲經濟和就業的貢獻”(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nsive industrie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in Europe)。本項研究主要內容和成果有:
1、研究涵蓋了所有的知識產權類型,包括專利、商標、外觀設計、版權和地理標志。
2、研究包括了321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本項研究中,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認定所適用的標準為:每一員工注冊的知識產權數量高于其他產業,或對知識產權的應用已成為該產業的固有特征。其中,工程、房地產、金融和保險、汽車制造、零售、計算機以及醫藥行業是知識產權最為密集的行業。
3、在歐盟,約50%的產業屬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
4、在歐盟,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直接貢獻了全部工作崗位中的26%(約5600萬個直接工作崗位),加上非直接貢獻的約2000萬個工作崗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貢獻了歐盟約三分之一的工作崗位。
5、上述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為歐盟貢獻了近39%的GDP,約合4.7萬億歐元。
6、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薪資水平比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高出約40%。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平均周薪為715歐元,而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平均周薪僅為507歐元。
7、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在歐盟對外貿易中占據了約90%的份額。
篇5
關鍵詞:云南省;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力;知識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F12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150-02
前言
現代經濟的競爭,已經由企業之間的競爭,延伸到區域、國家之間的競爭。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合著各個創新要素,形成強大的合力,進行著創新能力的較量。加快打造云南技術創新能力,成為了建立云南省創新體系的關鍵。怎樣合理配置全省的科技資源,優化創新要素的結構與功能,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云南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泉,是當前云南科學發展中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知識創造能力分析
知識創造能力反映的是一個地區R&D投入能力、技術發明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的綜合指標。云南省知識創造能力在全國的排位,從2001―2005年,一直處于25位以前,最好時期2001年排在12位,該項指標排位領先于全省技術創新能力5~13位。
(一)研究開發投入(即R&D投入)
1.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截至2005年底,云南省各類專業人才總量為84萬,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到2%,低于全國平均數1.5個百分點。每年每萬人中的研發人員投入比小于1.5%,近年來呈增長趨勢,在人才結構中,從職稱結構看,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單位,高職占5.7%,中職34%,初職55%,其他5%,高級人才顯得匱乏,高技術人才奇缺,躋身全國一流人才寥若晨星。近幾年有上升勢頭,但和云南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仍不相適應。
2.研發機構
全省技術創新的研發機構有471家,非企業研究機構131家,企業196家。企業的研發機構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業。在599家大中型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112個,占大中型企業的18.7%。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只占大中型企業數的1/4。至2005年底,經過省級、國家級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42個,主要分布在機械、冶金、化工、醫藥、輕工行業。
3.R&D科研經費投入
云南省政府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2002―2004年一直在0.45%,比2001年的0.36%有較大提高,2005年達0.47%,排在全國第12位。2001―2005年,政府R&D經費投入的增長率17.6%,大于同期云南省GDP的增長率10.9%,顯示出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支持,有鮮明的超前意識。
企業R&D經費的投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其增長速度快于政府投入的增長速度,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在不斷增強。2005年,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為0.58%,全國排名28位,還處于落后狀況。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額比重要力爭突破1%,否則產品的生存力和競爭力就會減弱。
從云南省科研經費投向看,2004年大中型企業占42%,高校和科研機構占31%,其他占26%,企業仍是使用科研經費的主體,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科技與經濟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二)專利產出情況
“十五”期間,我省專利工作發展較為迅速,2004年排位全國26位,2005年跳躍性地上升到19位。從2001―2006年云南省專利工作的統計數看,六年總申請數13 312件,授權7 970件,占60%,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在逐年增加,且申請數快于授權數。在鼓勵申請為主的同時,應注意提高專利申請的質量。
其次,從三種專利的結構來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比為29.3%∶38.6%∶32.1%,相當于1∶1.3∶1.1,授權比為15.4%∶44.8%∶39.7%,相當于1∶2.9∶2.6。雖然這些年來發明專利增長較快,但從結構來看,申請數和授權數都低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繼續加強原性創新和核心技術創新,將是一件長期性的任務。
再次,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的專利只占到全部專利數的1/4,研發能力十分有限,知識產權意識還較為淡薄。企業作為專利的使用方,要付出昂貴的費用購買。
(三)科研論文產出
科研論文和學術專著是知識創造的重要標志,顯示了知識擴展的增量,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05年,云南省科研論文綜合指標在全國排在28位,僅稍領先于創新能力1位,說明科技基礎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處于全國落后地區行列,云南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與全國還有很大差距。科研論文在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數量,2003年為3 576篇,增長率11.49%。目前正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四)投入產出比
投入產出比是指科技投入與科研成果產出之間的比值關系,表現了科技創新的效率和科技創新的轉化能力。云南省科技投入產出比在全國排位處于中上等水平,2005年排在第9位,科技投入產出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知識獲取能力分析
1.科技合作與交流
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云南省與中科院、國內知名高校和發達地區,開展了科技合作與交流,簽訂了協議書,確立了項目研究與開發。
國際合作與交流。與發達國家美、法、加的部分地區和科研機構、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利用云南的區位優勢,與近鄰的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了基礎設施、工業建設、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等寬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共建合作,參與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東盟貿易區合作”,有了新進展、新突破。
2.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技術交易和技術引進而獲得新技術的活動。云南省技術交易比較活躍,常規技術的技術市場交易合同數和合同額趨于平穩,市場需求旺盛,但高端科技較少,合同數和合同額占全國的比例不到1%,國外技術引進數量不多,技術資源供給不足,技術交易市場仍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
3.外商直接投資
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資起點低,增速快,從2001年只有0.65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02億美元,年增長率36.17%,高于全國同期年平均增速6.1%,2006年占全國比例0.48%。但在全國仍處于很落后的狀態,外資總量少,規模小,分布散,帶動作用不強,還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如何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加強提高引資的宣傳、組織和引導工作,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1.研究開發投入能力。從R&D研發經費投入看,近些年增長速度很快,企業已成為全社會使用R&D經費的主體,自主研發的能力在增強。但由于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太低,2005年僅為0.58%,全國排名28位,研發經費缺口較大,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很弱,拉住了企業創新能力的后腿,產品更新速度慢,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2.設計能力。企業的設計能力主要表現在專利受理數和技術引進與開發兩個方面。云南省企業擁有知識產權專利的只占全省專利數的1/4,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強,研究開發能力較弱,技術引進的數量少,消化、吸收、改造、創新的能力十分有限。
3.制造和生產能力。云南總體制造和生產能力弱小,且起伏性較大,2005年從上一年的29位躍居為20位。但也不乏在某些行業處于全國前列,如機械加工和機床生產,都有較強競爭力。大多數企業生產設備落后,更新換代慢,技術改造投入資金不足,勞動生產效率低,中高級工、技師等技術工人短缺,勞動密集型產業多,粗放經營占較大比重,因而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
4.新產品產值。云南新產品產值和增長率以及占銷售額的比例都還很低,故這項指標一直徘徊在全國28位左右,這與研究開發能力弱有直接相關性。
5.支柱產業發展狀況。“十五”期間,云南確立了煙草、生物、旅游、礦產、電力五大支柱產業,傾力打造,重點培育,成為了云南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主要源泉。2004年,五大支柱產業占全省GDP總量的34.44%,財政貢獻率60.68%。
煙草是云南第一大產業。技術力量雄厚,資金充足,產業規模大。走過了一條從技術引進到技術積累,再到自主創新的道路。形成了從原料基地建設到研究與開發,再到集約化生產和多元化經營的完備產業體系,自主開發了上千個項目,其中多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生物資源是云南的一大特色,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主要發展的是花卉、醫藥、保健食品、生物化工、香精香料等。經過多年的開發積累,生物資源研究開發機構和隊伍已形成比較完備的體系,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處于先進或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旅游產業從1999年昆明世博后,躍上一個新臺階。基礎設施完備,市場逐步規范,旅游線路點、線、面相連,客源經久不衰。云南自然風光的旖旎,民族風情的多樣性,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產生的“云南印象”沖擊波,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反響,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競爭優勢。
礦產業是云南的傳統產業,經過近十年的改制、改組、改造,已煥發出勃勃生機,發展成為云南第二大支柱產業,培育了一批骨干企業。采、選、冶、深加工等技術進步明顯,工藝先進,設備精良、研發實力雄厚、技術領先、科技人才密集,有了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電力產業異軍突起,利用云南得天獨厚的水能資源,可開發容量居全國第二,到2020年,裝機容量達6 000萬~8 000萬瓦,有望超過煙草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目前正在調整發展,拉動了發電、輸送電、用電等一系列項目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將有較大幅度提升。
四、結束語
鑒上,提升云南省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創新系統。在此過程中,要把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戰略重點和突破口,把增強企業自身的人才集聚和創新能力作為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通過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科技管理調控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互動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各種中介機構為紐帶的科技服務體系,通過構筑科技信息、公共數據、技術交互的平臺基礎、適應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有利于創新的政策法規基礎及激發創新活力的文化基礎,通過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云南省的技術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3-74.
[2] 云南省科技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組. 2003云南省科技發展研究報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3]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5―2006[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31省區市創新指數研究報告(2006)[R],2007.
篇6
關鍵詞:揮發性有機物;產生;監測;標準;治理
揮發性有機物常用VOCs表示,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三個詞第一個字母的縮寫。揮發性有機物定義為沸點在50℃-250℃,在常溫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空氣中的一類有機物。揮發性有機物的主要成分有:烴類、鹵代烴、氧烴和氮烴,它包括:苯系物、有機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機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烴化合物等。揮發性有機物的危害很大,是一種強致癌物質,它會引發各類癌癥和心血管疾病。同時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較高時也會影響臭氧濃度同步升高。超標的臭氧它強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腫痛、胸悶咳嗽、引發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巴細胞染色體病變,加速衰老,致使孕婦生畸形兒等。因此,臭氧和有機廢氣所造成的危害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一、揮發性有機物的產生
VOC的主要來源可分為四類,交通源、工業源、生活源和農業源。交通源主要來源是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源,如飛機、輪船、工程機械等,以及油品的存儲和銷售。工業源分為化石燃料煅燒和生產工藝過程排放。化石燃料煅燒主要為燃煤、天然氣、燃料油等燃燒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生產工藝過程排放主要為石油煉制、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涂料制造、油墨制造、合成纖維制造、合成樹脂制造、合成橡膠制造、食品制造、日用品生產、化學藥品原料制作、金屬冶煉、交通設備制造、造紙和紙制品制造、焦炭生產等行業。生活源主要為干洗和化妝品、洗滌劑、驅蟲劑的使用。農業源主要為秸稈燃燒和農藥使用。
目前,產生揮發性有機物較高行業有印刷和包裝印刷、機械設備制造涂料的使用、合成革制造、建筑涂料和農藥使用。如:印刷包裝行業汽油清洗劑排放系數為850kg/t,平板油墨、凹版油墨、凸版油墨分別為216 kg/t、620 kg/t、683 kg/t。包裝膠黏劑更是高達1385 kg/t。汽車制造(汽車涂料使用)和建筑涂料水溶性溶劑分別為470 kg/t和120 kg/t,也屬于揮發性有機物產生的重點行業。
二、揮發性有機物監測和排放標準
揮發性有機物目前采樣有罐采法和袋采法。罐采法適用于環境空氣中丙烯等67種揮發性有機物的測定(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測定罐采法/氣相色譜-質譜法HJ759-2015);氣袋法適用溫度低于150度的固定污染源廢氣中的揮發有機物,如非甲烷總烴等61種揮發性性有機物(固定污染源廢氣揮發有機物的采樣氣袋法HJ732-2014)。半揮發性有機物(簡稱SVOCs)主要包括二惡英類、多環芳烴類、有機農藥類、氯代苯類、苯胺類、苯酚類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環境空氣中主要以氣態和氣溶膠兩種形態存在。這些半揮發性有機物采樣適用于環境空氣半揮發性有機物采樣技術導則(HJ691-2014)。
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為治污降霾保衛藍天,全國部分省份制定了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如陜西制定揮發性有機物地方排放標準(DB61/T1061-2017),標準涉及汽車整車制造、印刷、木質家具制造、醫藥制造、電子產品制造、涂料、油墨及其類似產品制造、橡膠制品制造、表面涂裝這重點行業。本次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標準》對8個主要行業的揮發性有C物適用范圍、排放限值、工藝管理要求、監測要求等作了詳細規定。新建企業自2017年2月10日起執行此標準控制要求,現有企業自2018年2月10日起執行此標準控制要求。初步估算,標準實施后,陜西全省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將在現有水平上削減至少20%以上。
三、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
揮發性有機物涉及行業廣,總類多,治理難度大。應從重點行業逐步推進治理,地方排放標準區域,提前規劃治理,確保按照標準要求時間揮發性有機物達標排放。
(一)工業源治理。VOCs污染防治應遵循源頭和過程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綜合防治原則。在工業生產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嚴格控制含VOCs原料與產品在生產和儲運銷過程中的VOCs排放,鼓勵對資源和能源的回收利用;鼓勵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不含VOCs的替代產品或低VOCs含量的產品。工業源主要包括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煤炭加工與轉化等含VOCs原料的生產行業,油類(燃油、溶劑等)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涂料、油墨、膠粘劑、農藥等以VOCs為原料的生產行業,涂裝、印刷、粘合、工業清洗等含VOCs產品的使用過程。部分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方法,如下:
在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行業,鼓勵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提高原油的轉化和利用效率。對于設備與管線組件、工藝排氣、廢氣燃燒塔(火炬)、廢水處理等過程產生的含VOCs廢氣污染防治技術措施;
在煤炭加工與轉化行業,鼓勵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實現煤炭高效、清潔轉化,并重點識別、排查工藝裝置和管線組件中VOCs泄漏的易發位置,制定預防VOCs泄漏和處置緊急事件的措施。
在油類(燃油、溶劑)的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采取全鏈條配備相應的油氣回收系統,采用高效密封的內(外)浮頂罐,當采用固定頂罐時,通過密閉排氣系統將含VOCs氣體輸送至回收設備等VOCs污染防治技術措施。
在涂裝、印刷、粘合、工業清洗等含VOCs產品的使用過程鼓勵使用環保型涂料、油墨、膠粘劑和清洗劑;推廣采用靜電噴涂、淋涂、輥涂、浸涂等效率較高的涂裝工藝;避免露天作業等VOCs污染防治技術措施。
(二)生活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生活中建筑裝飾裝修、服裝干洗、餐飲油煙等也是VOCs主要來源。我們可以采取用環保的建筑涂料、低有機溶劑型木器漆和膠粘劑,逐步減少有機溶劑型涂料的使用;.在服裝干洗行業應淘汰開啟式干洗機的生產和使用,推廣使用配備壓縮機制冷溶劑回收系統的封閉式干洗機,鼓勵使用配備活性炭吸附裝置的干洗機。在餐飲服務行業鼓勵使用管道煤氣、天然氣、電等清潔能源;倡導低油煙、低污染、低能耗的飲食方式。同時鼓勵綠色出行,營造全民參與環保的好氛圍。
(三)農業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農業源揮發性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秸稈燃燒和農藥使用。應當采取秸稈禁燒,鼓勵回收利用。農藥使用鼓勵使用粉劑農藥,降低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噴劑農藥的使用量。
參考文獻
[1] 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2] 羌寧. 全國石化行業 VOCs 排放特征研究報告;同濟大學. 2010.
[3] 楊利嫻. 我國工業源 VOCs 排放時空分布特征與控制策略研究;華南理工大學, 2012.
[4] 陳穎. 我國工業源 VOCs 行業排放特征及未來趨勢研究]; 華南理工大學, 2011.
[5] 揮發性有機物測定罐采法/氣相色譜-質譜法(HJ759-2015).
[6] 固定污染源廢氣揮發有機物的采樣氣袋法(HJ732-2014).
篇7
關鍵詞 遼河流域;工業;產污強度;減排;潛力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8-007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14
遼河流域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鋼鐵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資源開發強度大,利用效率較低,污染排放強度高。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下,加快流域經濟增長,流域水環境壓力形勢將十分嚴峻。遼河流域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工業污染源污染治理水平低、工業設備陳舊、工藝技術落后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要實行限期治理、嚴格環保準入、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強化工業污染防治是流域管理的主要任務[1]。通過最佳可行技術的采用和強化污染預防管理,在生產過程中降低產污強度,減少污染物產生,從而減輕末端治理壓力和成本,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2-4]。本文分析了2008年遼河流域重點工業污染行業及其產污強度及末端去除水平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測算工業污染減排潛力,以此為流域“十二五”環境規劃提供決策支持,從而真正讓遼河休養生息[5]。
1 遼河流域工業污染現狀
1.1 水污染現狀
根據《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6],2008年遼河水系水質總體為中度污染。37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Ⅱ-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35.1%、13.5% 、18.9%和32.5%。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COD和NH3N。
1.2 工業污染結構
遼河流域包括遼寧省大部分、吉林省南部小部分地區(四平市、遼源市)及的中部(赤峰市、通遼市)地區的共15個地級市,流域面積約21.96萬km2[7]。
本文以重點污染物COD、NH3N為研究對象。據2008年環境統計數據,遼河流域40個大類 工業行業中,企業個數4 672個,工業總產值9 791.58億元。工業COD產生量453 219 t,排放量189 226 t;NH3N產生量25 537 t,排放量8 476 t。其中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及其它行業等7類行業是重點污染行業,這7類行業COD產生量占工業產生量的77%,排放量占工業排放量的81%;NH3N產生量占90%,排放量占77%。其中,造紙及紙制品業是COD最大排放源,占工業排放量的42%,NH3N最大排放源是其它行業,占工業排放量的50%(見圖1)。
1.3 工業行業污染水平(1)產污強度。從重點行業的產污強度來看, 造紙及紙制品業COD產污強度最大,為533.31 kg/萬元 ,是該行業 圖1 2008年遼河流域工業行業污染物排放量所占比例情 況
Fig.1 Comparison of the percentage of industries waterpollutant emissions in Liao River basin注:其它行業為1大類行業,剩余行業是指40個大類行業中除7個大類重點行 業之外的33個行業。
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多;其它行業COD產污強度為50.84 kg/萬元,是該行業 全國水平的3倍多;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COD產污強度達該行業全國水平的1.5倍多;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也是同類行業全國水平的1倍多。醫藥制造業NH3N產污強度最高,為6.84 kg/萬元,是該行業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之多;其它行業為8.76 kg/萬元,是全國水平的5倍左右(見表1)。造紙及紙制品業COD產污強度最高,產生量也最大;醫藥制造業NH3N產污強度最高,產生量最大。工業 韓明霞等:遼河流域工業行業污染減排潛力實證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8期
表1 2008年遼河流域工業行業產污強度與行業全國
平均水平的比較(kg/104元)
Tab.1 Comparison of water pollutants generation intensity
by industry between Liao River basin and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in 2008 (kg/104RMB)重點行業
Key industries CODNH3N遼河
Liao River basin全國
National average level遼河
Liao River basin全國
National average level造紙及紙制品業533.31105.880.680.94農副食品加工業26.0127.910.340.6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471.480.060.13醫藥制造業29.1018.736.840.6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1.3510.011.102.09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862.330.270.76其它行業50.8416.018.761.79剩余行業1.904.610.050.18
行業產污強度高反映出行業清潔生產水平低,這可能與原料結構、落后的工藝及裝備及環境管理水平不高有關系。
(2)末端去除率。從重點行業的污染物末端去除率來看,COD 去除率除了農副食品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與同類行業全國水平基本持平外,其它行業的COD去除率只有4.4%,僅為全國水平 的1/8,造紙及紙制品業COD去除率為26.09%,僅為全國水平的1/3左右。NH3N去除率普遍較低,除醫藥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相對較好外,農副食品加工業與該行業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去除率僅為53%;其它行業的NH3N去除率最低,幾乎沒有處理,去除率僅為1.67%,為該行業全國水平的1/10;造紙及紙制品業的去除率只有6.24%,僅為 全國水平的1/8(見表2)。表明遼河流域一些重污染行業不僅污染物產生量大,污染物末端去除率也不高,造成污染物排放量大。
2 研究方法與測算模型
2.1 研究方法
情景分析法被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和環境保護等宏觀目標的預測分析。情景分析法是在對經濟、產業或技術 的發展提出各種關鍵假設的基礎上,通過對未來詳細、嚴密的推理和描述來構想未來各種可能的方案,從而使管理決策層發現未來的變化趨勢并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決策失誤[8]。
目前關于發展清潔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削減污染物產生量的定量研究公開文獻較少,僅見造紙行業實施行業清潔生產標準的污染物減排潛力的報道[9]。本研究以流域工業污染減排為目標,采用情景分析法,通過分析“十二 表2 2008年遼河流域工業行業污染物末端去除率與
行業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
Tab.2 Comparison of water pollutants endpipe removal
rates by industry between Liao River basin and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in 2008 (%)重點行業
Key industries CODNH3N遼河
Liao River basin全國
National average level遼河
Liao River basin全國
National average level造紙及紙制品業26.0976.596.2450.97農副食品加工業73.6670.0253.0550.9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75.5572.2054.8072.97醫藥制造業84.3884.3796.2673.03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68.1873.8882.2269.1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88.0382.5892.7994.53其它行業4.4036.001.6717.07剩余行業65.4079.2025.6670.85 五”期間遼河流域工業經濟發展趨勢及污染減排可達性,突出污染預防,降低產污強度為重點,設計工業行業發展情景并測算工業污染減排潛力。
2.2 測算原理及模型
2.2.1 測算原理產污強度用生產單位產品(或產值)的污染物產生量來表示,是一個綜合指標。產污強度是衡量污染物產生水 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指標[2]。它反映出行業的清潔生產水平,與工業生產中的生產工藝與裝備、資源能源利用、產品、廢物循環利用和環境管理水平等指標有關[10]。從這些環節加以改進,降低產污強度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物產生,從而降低末端處理負荷和成本,促進污染物總量減排。產污強度的涵義可表示為:
S=G/V=f(m,t,e,…r)
其中:
S:產污強度;
G:污染物產生量;
V:工業產值(或產品產量);
f(m,t,e,…r):原料、工藝、裝備及環境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函數。
2.2.2 潛力模型在流域工業行業產值保持一定的增長率下,通過適當控制高污染行業的發展速度優化經濟結構,同時在重點行業內部開展清潔生產,進行工藝進步和裝備升級降低產污強度,并對重污染行業加強末端控制,適當提高末端去除率,從而實現污染減排,促進工業經濟發展與流域水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流域工業行業污染物減排潛力用模型表示為:GRD=∑iVti•Sti•(1-η)-∑iG0i其中: GRD:流域工業行業污染物減排潛力;
Vti:目標年第i個工業行業產值;
Sti:目標年第i個工業行業的產污強度;
η:目標年第i工業行業的末端去除率;
G0i:基準年工業行業i污染物排放量。3 情景設計與污染削減潛力測算
3.1 情景設計
以2008年為基準年, 2015年為目標年。
設計2015年遼河流域重點行業的發展情景,包括三個主要指標,一是限制重污染行業增長速度;二是降低產污強度;三是適當提高末端去除率。
行業產值年增長率設計兼顧近幾年發展歷程,適當限制重污染行業增長速度;我國已經陸續了一些重污染行業的清潔生產標準[11],對以上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標準的三級水平進行初步分析發現,產污強度指標三級到二級水平至少有20%以上的削減空間,三級到一級的降低空間更大。因此,保守估算在全國水平的產污強度降低20%以上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遼河流域產污強度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降低空間更大,以此設計產污強度降低幅度,產污強度高、污染重的行業降低幅度大;與全國水平比較適當提高末端去除率,由于進一步提高末端去除率不僅成本急劇增加,還面臨著技術難度,因此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情景設計指標具體見表3。重點行業產值增長率在6%-18%之間,根據近幾年的發展趨勢,污染嚴重的造紙及紙制品業的產值年增長率控制在6%,全部工業產值年增長率平均達14.75%;產污強度比2008年降低20%-50%(低方案)、30%-70%(高方案);末端去除率提高到85%。
3.2 潛力測算
根據2.2中的測算模型,結合表1、表2中2008年重點行業的產污強度、末端去除率和表3情景設計,測算出2015年重點工業行業污染物排放量,與2008年各行業排放量相比,得出各行業減排潛力(見圖2)。
從圖1看出,2015年遼河流域工業行業污染物排放量表3 2015年遼河流域重點工業行業清潔生產情景設計
Tab.3Design of cleaner production scenarios for
industries in Liao River basin in 2015重點行業
Key industries產值年均增長率(%)
Value output annual growth rate (%)產污強度降低比例(%)
Percentage of reducing generation intensity(%)去除率(%)
Endpipe removal rate (%)低方案
Low 高方案
HighCODNH3N造紙及紙制品業65070 8585農副食品加工業12405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23040醫藥制造業154050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22040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83040其它行業102030剩余行業152030
圖2 2015年遼河流域重點工業行業污染物減排潛力
Fig.2 Potentials of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reduction for industries in Liao River basin in 2015
與2008年相比,COD 減排潛力最大的是造紙及紙制品業, NH3N減排潛力最大的是其它行業。
從工業行業的減排量合計來看:
(1)低方案: COD減排量為85 598 t,占2008年排放量的45%; NH3N減排量為1 747 t,占2008年排放量的21%。
(2)高方案: COD減排量為104 372 t,占2008年排放量的55%;NH3N減排量為2 8 31 t,占2008年排放量的33%。
從污染減排、成本投入及技術難度來看,低方案實現污染物總量減排較大,而成本投入及技術難度相對比較低,因此具有技術經濟可行性,為最佳可選方案。該方案中,造紙及紙制品業COD減排量為67 683 t,潛力最大;其次是其它行業減排量為17 923 t,農副食品加工業減排量為4 182 t;其它行業NH3N減排量最大,達3 206 t,其次是剩余行業減排量為1 114 t,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減排268 t,農副食品加工業減排量227 t。由于產值增長速度較快,個別行業的污染物排放量還會增加,其中醫藥制造業COD增加311 t,NH3N增加1 774 t;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COD增加6 333 t, NH3N增加1 107 t。
在提高末端去除率比較有限的情況下,重點行業需要達到的產污強度水平可根據表1及表3中低方案的設計指標計算得出,作為未來產污強度準入管理控制的依據。在此不再贅述。
4 結 論
(1)隨著工業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源頭和生產過程中降低污染產生強度,從而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降低末端處理成本,促進污染總量減排。目前遼河流域污染工業行業普遍存在產污強度較高,去除率不高,在進一步提高末端去除率受成本和技術制約的條件下,發展清潔生產促進減排具有較大潛力。為此,需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工藝及裝備升級和管理創新等手段,對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堅決淘汰;對重點行業現有項目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對新建項目,提高產污強度準入門檻,嚴格審批。
(2)2008年遼河流域40個大類工業行業中,識別出7類重點行業,這7類行業COD、NH3N產生量分別占工業產生總量的77%、90%,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81%、77%。通過適當限制重污染行業增長速度、重點降低產污強度、適當提高末端去除率,設計清潔生產發展情景,根據模型測算出,到2015年在工業產值平均保持14.75%的年增長率下,2015年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與2008年相比,COD削減45%-55%,NH3N削減21%-33%。其中低方案為最佳方案,該方案下COD排放量削減45%,NH3N排放量削減21%。從而以此為遼河流域工業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環境保護部.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EB/OL]. mep.省略 / gkml / hbb / bwj / 200910 / W020080423440539053268.pdf. 2010-02-22.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C. Liao River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n (2006-2010)[EB/OL]. mep.省略/gkml/hbb/bwj/200910/W020080423440539053268.pdf. 2010-02-22.]
[2]孫秀艷. 我國將建立產污強度準入制度作為環保水平衡量標準[EB/OL]. 省略.cn/news/envir/epc/ 200903 /34019. html. 2010-02-22. [Sun Xiuyan. China Will Build System of Pollutant Generation Intensity Permission as a Criteria of Measur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vel [EB/OL]. 省略.cn/news/envir/epc/ 200903 /34019. html. 2010-02-22]
[3]孟偉,王海燕,王業耀. 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技術研究(IV): 控制單元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與削減技術評估[J]. 環境科學研究, 2008, 21(2): 1-9.[Meng Wei, Wang Haiyan, Wang Yeyao. The Study on Technique Basin Water-quality Target Management IV: The Controlunitbased Effluent Permit Limits and Pollutant Reduction Technology Assessment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21(2):1-9.]
[4]段寧.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A]. 錢易.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概念、方法和案例[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45-49. [Duan Ning. The Cleaner Production, Ecoindustry and Circular Economy[A]. In Qian Yi eds. Cleaner Produc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Concept, Methodology and Case [C].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45-49.]
[5]周生賢.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泊休養生息[J]. 求是, 2007,(16): 14-16.[Zhou Shengxian. Maintaining the Overburdened Rivers and Lakes Rest [J]. Qiu Shi Journal, 2007, (16):14-16.]
[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08中國環境狀況公報[R].北京,2009:10.[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C. China Environment State Bulletin in 2008[R]. Beijing, 2009:10. ]
[7]李云生.松遼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規劃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15-16.[Li Yunsheng. “Eleventh Fiveyea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lanning Study Report for Songhua River and Liao River Basins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7:15-16. ]
[8]岳珍,賴茂生.國外情景分析方法的進展[J].情報雜志,2006,(7):59-60.[Yue Zhen, Lai Maosheng. Research Progress Abroad on Scenario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06,(7): 59-60.]
[9]孫啟宏,李艷萍,李卓丹等.清潔生產標準促進造紙工業污染減排[J]. 環境經濟, 2007,4(12):40-43.[Sun Qihong, Li Yanping,Li Zhuodan, et al. 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s of Paper Industry Improved Pollutants Emission Reduction [J]. Environmental Economy, 2007, 4(12):40-43.]
[10]孫啟宏,段寧,毛玉如.清潔生產標準體系研究[M].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6: 22-88.[ Sun Qihong, Duan Ning, Mao Yuru. The Study on 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s System[M]. Beijing: Xinhua Press,2006:22-88]
[11]沈鵬,毛玉如,李艷萍等.中國清潔生產標準進展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8,(3):19-21. [Shen Peng, Mao Yuru, Li Yanping,et al. China Cleaner Productio n Standards Progress [J].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8, (3):1 9-21.]
Research of Industrial Pollutant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in Liao River Basin
HAN Mingxia QIAO Qi SUN Qihong
(MEP Key Laboratory of EcoIndustry,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篇8
當前,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各國都力求在新一輪的國際制造業競爭中建立優勢和占據產業鏈的上游位置。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源于其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的關鍵性作用,因而成為各國振興制造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應對全球制造產業競爭、迎接新工業革命挑戰,中國政府了《中國制造2025》,而圍繞實現其提出的建設制造強國的目標,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解決好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規模和培養質量問題,以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重塑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提供人才支撐。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國際競爭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整個人類社會物質財富最主要的創造方式,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也是衡量一國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世界發展歷史證明,制造業是國力競爭的主戰場,制造業的興衰也印證著大國的崛起與衰落。制造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有大批技術技能人才的支撐,而高等職業教育則是為制造業培養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世界各國開始再次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紛紛實行再工業化戰略,力求在新一輪的國際制造業競爭中建立優勢和占據產業鏈的上游位置。因此,在當前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處于深度調整之中,并有可能再次對世界大國國力的此消彼長造成深遠影響的關鍵時間節點,基于讓“中國制造”成為“優質制造”“中國創造”的迫切需要,研究全球制造業格局的發展趨勢與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支撐中國制造的因應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后金融危機下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的戰略走向
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開始調整政策以應對經濟發展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與此同時,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以及與制造業的融合,使得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的調整。
1.制造業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各經濟體和勞動力市場影響巨大,尤其對以虛擬經濟為主的西方金融發達國家沖擊更巨,以至于一些國家至今仍未完全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在此背景下,美歐發達國家開始再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紛紛制定再工業化戰略,以推動制造業的振興復蘇。如美國《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工業4.0》,日本《2014制造業白皮書》,英國《英國制造2050》等。發達國家近年來的制造業振興戰略及其相關內容。目前,高端制造領域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回流態勢已經出現。金融危機后,在奧巴馬政府一系列復興制造業戰略的政策推動下,制造業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重要支撐,2009~2012年美國制造品出口增長了47%。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的研究報告指出,匯率、頁巖氣革命、勞動力成本縮小等因素,推動了美國制造業的復蘇。然而,美國制造業回流,不僅僅是美國能源成本、物流成本下降和勞動生產率提升導致的制造業回歸,更是新的產業分工模式構建,是引領智能化生產方式,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制造與服務一體化布局的新型生產組織方式,是培育構建網絡平臺型產業分工的產業基礎。同時,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一些跨國資本直接到新興國家投資設廠,有的則考慮將中國工廠遷至其他新興國家。各國爭相介入國際分工爭奪戰,并試圖重塑全球制造業版圖,由此,制造業成為新一輪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
2.新一輪科技革命成為推動全球制造業變革的主要動力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將對全球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并改變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格局。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能化服務化成為制造業發展新趨勢。虛擬化技術、3D打印、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重構制造業技術體系,如3D打印將新材料、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植入產品,使產品的功能極大豐富,性能發生質的變化。隨著產業價值鏈重心由生產端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的轉移,產業形態將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網絡眾包、異地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訂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等正在構建企業新的競爭優勢。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加速重構產業價值鏈新體系。
3.“智能制造”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正處于跨界融合和群體突破爆發期,融合感知、傳輸、存儲、計算為一體的智能化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加速形成。圍繞數字競爭力的全球戰略布局全面升級,打造網絡強國成為全球主要大國的共識。也正因如此,“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均強調,由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業進行結合將帶動整個新一輪制造業發展。從生產方式看,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工廠將成為未來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復和一般技能勞動將不斷被智能裝備和生產方式所替代。由此,智能制造將成為制造業變革的核心,并隨之帶來制造業發展模式、創新方式和組織方式的變化。
二、推動制造業振興下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
世界各國在制定再工業化戰略推動制造業發展中,盡管各國依據自身情況在發展側重點上有很大不同,但是許多國家都把發展高質量、終身化、創新性的職業教育,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體系作為應對挑戰最重要的策略。
1.發達國家強調建立滿足未來需求、層次完善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虛擬經濟不斷創造出金融繁榮,由此,美歐一些發達國家在虛擬化經濟的道路上持續前行,也因而漸漸喪失了其在制造業方面的比較優勢。由于虛擬經濟的高度發達,導致金融商業類人才培養過剩,而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嚴重不足。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國家紛紛制定再工業化戰略開始積極推動制造業回流,但其政策努力卻受到人才供應的制約。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Manpower2015年7月的最新人才短缺調查顯示,全球人才短缺并沒有顯示出消退的跡象,38%的全球雇主表示無法找到合適的人才,全球雇主面臨人才短缺的比率攀上7年新高,在受調查的42個國家或地區中,技術工人依然是全球雇主最難填補的職位[1]。同樣另一家著名的麥卡錫咨詢公司(Mckinsey&Company)的研究報告顯示,歐美等國只有43%的企業能找到所需的技術工人。而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日本雇主的人才短缺問題最為嚴峻,83%的日本企業表示難以找到適合所需的技能人選。對此,發達國家將發展職業教育的重點放在建設完善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滿足高端制造業回流對未來技能需求方面。部分發達國家針對高端制造業發展專門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如英國政府在2009年制定了《英國技能和工作2020目標》,提出到2020年,要進一步加強技能、就業和經濟政策間的聯系,實現技能開發體系的連貫性、平衡性和整體性,使英國在技能、工作和生產力領域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2]。2011年英國《繼續教育和技能體系改革計劃》,提出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有清晰晉升路徑的、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質量、透明、靈活、世界水平的繼續教育與技能開發體系[3],并在2014年推出國家學院計劃,為國家急需的產業領域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至今已成立了先進制造、數字化、風能、創意產業、核能等7個專業領域的國家學院,成為繼續教育學院和技術學院、中學、高校等教育機構與雇主之間的橋梁。2009年,美國《技能戰略:確保美國工人和行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技能》報告,提出要對生涯和技術教育進行重新定位,發展更具適應性和結果驅動的生涯和技術教育,提升生涯和技術教育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4]。2012年7月,美國先進制造伙伴關系指導委員會《贏得國內先進制造競爭力優勢》報告,報告支持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先進制造國家戰略計劃》,并提出將職業教育培訓作為國家制造業創新研究所的主要職能。
2.發展中國家積極擴大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規模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以及新興大國印度,依靠勞動力成本因素和資源豐富等優勢,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然而,這些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一個普遍特征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整體落后,技能人才的嚴重不足與勞工素質的普遍偏低,極大制約了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研究顯示,上述國家工人工作效率僅為中國工人工作效率的65%-70%。作為世界新興大國,金磚國家的印度、巴西、南非等國都極其重視教育問題,其教育投入占國內GDP比例都高于中國,分別達到4.1%、5.3%和6%,但其投入極不均衡,職業教育投入資源不足[5]。以新興大國印度為例,作為一個地域相對廣闊、經濟發展快速、人力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印度并未能夠向年輕人提供足夠的職業技術教育,從而將人口紅利轉化為經濟紅利。除了電子信息等少數行業,印度技術技能人才在規模和質量上都不能滿足市場所需。而同樣作為發展中大國的金磚國家,南非和巴西的職業技術教育也處于較低水平,職業教育國際競爭力整體較弱。在此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普遍將發展職業教育置于更廣泛的公共政策視野下,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任務,強調如下戰略:擴大職業教育的規模,積極開發面向全民,特別是更多面向經濟社會地位較低、失業人口、青年人的培訓機會,促進他們與經濟社會更好地融合。如印度政府在2009年《國家技能政策》,提出到2022年,創建一個在城鄉、組織、性別及現代化程度等方面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技術技能開發與培訓體系。2010年,南非《國家技能發展戰略》,提出建立明確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促進繼續教育與培訓體系的發展,提高人們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會,支持企業、非政府組織及社會機構開展培訓,積極發展生涯和職業指導。國際勞工組織(ILO)2010年在《實現可持續及均衡發展的技能型勞動力培訓戰略》中也強調,確保全球所有國家公民,特別是弱勢人口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機會,使公民在工作世界和培訓機構間建立更緊密聯系,使之成長為適應迅速變化勞動力市場的技術技能型勞動者。
三、全球制造業競爭新格局下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目前,全球制造業格局進入加速調整期,新的科技革命和創新競爭驅動整個制造產業發生變化,而產業的變化對支撐產業發展的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也為培養制造產業技術技能人才的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能否適應制造業對人才規模的需求
隨著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一些科技含量低的傳統制造產業部門和生產業態將被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部門和業態所替代,因此對高端崗位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制造2025》也提出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前提。據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調查顯示,未來5年我國機械行業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總量約在400萬人左右,石油化工行業需求總量在150萬人左右,交通運輸行業需求在100萬人左右。而據統計,近3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制造大類專業年均招生和畢業生規模都低于50萬人。與此同時,絕大多數職業院校畢業生取得的是中級以下的技術等級證書。另一方面,我國也存在著制造業領域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錯位的問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本身也是制造業集中的地區,既有廣闊的就業市場,又有良好的辦學條件,但由于本地生源不足等因素制約而導致了當地急需的制造業人才培養規模的嚴重不足。因此,能否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適應制造業競爭的需求,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
(二)能否適應制造業對人才質量的需求
目前,制造業在整個制造環節日益呈現出注重通過智能化生產和優化流程提升制造品質的趨勢。這一變化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員工不再是單一的操作工,而主要是智能生產系統的管理者和產品的設計者,需要極高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具備跨學科的復合型能力也將成為技術技能人才的新特征。然而,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程度還尚未達到較高的程度,一些高職院校與企業行業之間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致使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不能隨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而調整。同時,在專業設置上,狹窄而界限分明,在能力培養上,重操作技能而忽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些都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如何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是高等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一項緊迫任務。
(三)能否適應制造業對建立適切專業的需求
應對全球制造業競爭新格局,《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集中優勢力量,推進優勢領域和戰略必爭領域的裝備創新,并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農機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的突破。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應上述領域的專業準備明顯不足,對產業缺乏前瞻性的專業布局。許多職業院校針對重點領域對專業進行調整,然而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并沒有隨之進行有效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甚至硬件設施都難以適應產業調整的需求。因此,適應制造業發展重大戰略調整的需求,建立適切的重點領域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對的挑戰。
四、中國職業教育應對制造業競爭格局的因應策略
為應對全球制造產業競爭、迎接新工業革命挑戰,中國政府了《中國制造2025》。而圍繞實現其提出的建設制造強國的目標,中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必須在以下方面獲得突破,以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重塑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提供人才支撐。
(一)優化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布局
加強對制造業人才需求的預測,開展針對制造業人才總量、結構、分布等情況的調研,為制造業人才培養提供方向指導和依據,以合理統籌職業院校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區域布局、院校布局、專業布局和結構布局。在此基礎上,通過完善政策、健全機制,加大制造類相關專業的招生數量,大幅度提高面向先進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規模。與此同時,各職業院校應結合地方制造產業結構及其地域化分布等特點,探索地方政府、產業、學校如何加強合作,整合各方資源,拓寬培訓渠道,建設辦學和培訓基地,更有定向性地培養制造業發展所急需的各類人才。
(二)確立服務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專業戰略
面對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態勢,以及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各職業院校應確立科學的專業轉型調整發展戰略,及時調整專業的服務面向,完善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圍繞《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職業院校應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領域積極設置相關專業,著力培養相關領域人才。同時針對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轉移的趨勢,合理調整升級原有專業大類的培養定位,使傳統裝備制造等工業大類專業向工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專業點升級。
(三)提升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全面改善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和實訓設備配置水平,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職業院校的教學和實訓更加適應現代制造業技術進步的要求。職業院校應將培養質量放到最核心的地位,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建立校企一體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特別是推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改革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制造業相關專業和課程設置,形成與先進制造業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把《中國制造2025》相關的知識領域內容納入到專業與通識課程中,以此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從而適應制造產業創新的需要。
(四)打造高水平的制造業領域師資隊伍
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培養高素質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因此,從政府層面,應積極推進職業院校教師資格和編制、用人制度的改革,完善制造企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兼職教師的政策規定,支持職業院校按照有關規定積極聘任和引入制造業重點領域高級人才。從職業院校層面,優先引進和培養相關制造業領域的領軍人才和團隊,同時積極制定相關領域教師的培養培訓制度,通過實行相關領域新任教師先實踐、后上崗和教師定期實踐制度,建立專兼結合的一流“雙師型”師資隊伍。
(五)營造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
營造環境首先要落實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各級政府應協調各部門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制造業發展高度契合。其次,職業院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職業態度、職業情感以及初步的職業意識。三是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對中國制造、中國經濟的巨大作用,大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助推職業教育發展的合力,從而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作者:李士梅 程宇 單位: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篇9
截止2012年底,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達4200多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貢獻GDP的58.5%,貢獻外貿出口額的68.3%,貢獻稅收的52.2%,解決超過80%的就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總體競爭力弱、管理水平低、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等問題依然突出。賽迪經略經過四個多月的調研和走訪,對近4000家中小企業管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集結而成的這份名為《中國中小企業管理健康度藍皮書》通過構建以“戰略管理評價”和“基礎管理評價”兩個維度為核心的中小企業管理健康度評價體系,對中小企業健康狀況進行了系統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管理健康度指數為61.1,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中戰略管理健康度指數為56.5,基礎管理健康度指數為63.1。
目前中國中小企業主要面臨以下管理健康問題:
1、中小企業管理者的現代管理理念和意識普遍落后是健康指數偏低的內在原因;
2、戰略規劃制定的科學性不足,企業對內外部環境狀態缺乏全面、系統、客觀、清晰的認識和判斷,企業發展方向不明確或不科學;
3、戰略實施的目標導向不明確,發展目標、經營計劃管理比較欠缺,戰略實施保障條件不足、實施效果不理想;
4、企業戰略評估機制缺失、調整職能發揮不足,導致戰略規劃的適應性較差;
5、企業組織管理不規范、職責不清晰、權責不匹配、決策隨意性強、人治現象較為明顯,制度建設滯后且執行不到位,信息化應用水平低;
6、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仍處于較低水平、經營信息和數據利用率低、績效管理片面、激勵不足等問題,導致基礎管理難以對戰略目標實現形成有力支撐。
賽迪經略從企業屬性、行業分布、區域分布、企業規模(收入)、發展階段等不同維度對參與調研的中小企業進行統計分析,企業管理健康狀況差異較大。
1、私營企業管理模式粗放
調研統計表明,私營企業的管理健康度指數最低,僅為56.3,由于其在調研樣本中占比超過六成,因此也直接影響綜合健康度指數;外資企業(80.5)和中外合資(77.6)由于管理意識較為先進,并普遍引入了較為成熟的管理體系,其管理健康度指數明顯高于私營企業。而集體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管理健康度指數也不高,分別為62.4和59.1。
2、高精尖行業管理更規范
不同行業的管理健康度指數差別較大(最大差距近20%),健康度指數與企業所在行業對知識和技術水平要求、精細化管理要求、管理幅度要求有一定相關性。調研企業中,IT、醫藥等知識技術密集的行業管理健康度最高,零售、制造業等精細化管理要求較高的行業企業管理健康水平較好;而餐飲服務、運動休閑等行業的管理健康度相對較低。見圖1。
3、管理水平呈東中西遞減
華東、華北、華南等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管理健康度指數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主要受該區域中小企業數量多、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國際化程度高、政府及行業協會充分重視、配套政策靈活豐富、引導扶持舉措得力等諸多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
其中華東地區中小企業管理健康度指數最高,為64.1;華北其次,為62.3;華南為61.0;華中和東北以及西南分別為58.4、56.3和54.2;西北最低,為53.5。
4、健康狀況與規模正相關
調研數據顯示,中小企業管理健康度總體隨企業規模擴大而不斷上升。較大規模企業的管理幅度較大,要實現和保持自身的健康穩定發展,企業自身管理水平要求更高,企業管理者主動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更為迫切、積極性更為高漲。見圖2。
5、成長期企業管理最健康
篇10
關鍵詞:制造業;集聚與轉移;產業集聚指數
一、引言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關鍵性產業,體現了國家的競爭能力,對國家經濟發展和增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高速發展,在承接國際現代制造業轉移的同時,國內區域間的產業轉移也在不斷進行,并且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區域中心仍然在向東部地區移動。
我國有三大現代制造業基地,即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地區的發展一直滯后于前兩者。該地區的制造業布局比較分散,區域內部城市之間的分工生產協作緊密程度較低且區域內差距較大,其中山東半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中間水平。而在我國制造業強省排名中,山東省僅次于江蘇、上海、廣東,處于第四位,這說明山東省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之一是產業集聚和轉移,并且這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途徑。基于此本文將對山東省制造業集聚和轉移進行實證研究,以期對山東省的制造業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有所幫助。
二、模型選擇和說明
本文選取了三個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其中靜態方面有兩個指標,分別是產業靜態集聚絕對指數和產業靜態集聚相對指數;動態方面指標為產業動態集聚指數。
(一)產業靜態集聚絕對指數
SAij=aij/aij×100%①
本文中SAij表示山東省制造業中行業i的靜態集聚絕對指數,其中aij表示制造業行業i在山東省的總產值,aij表示制造業行業i在全國的總產值。
(二)產業靜態集聚相對指數
SRi=x/x/yi/yi②
②中SRi表示山東省制造業行業i的靜態集聚相對指數,x和x分別為山東省制造業行業i的總產值和山東省制造業的總產值,yi和yi分別表示全國制造業行業i的總產值和全國制造業的總產值。如果SRi>1則說明山東省制造業行業i總產值占全省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行業i集聚規模較大,屬于山東省的優勢部門;如果SRi
(三)產業動態集聚指數
Dij (0-t)=dij(0-t)/dij(0-t)③
③中Dij (0-t)表示在時間段(0-t)內山東省制造業行業i的動態集聚指數,其中分子表示在該時間段內山東省制造業行業i的增長速度;分母表示同一時間段內全國制造業行業i的增長速度。若分母大于0,表明在(0-t)時間段內制造業行業i在全國的總產值是擴大的,該行業為擴張性行業;反之則表示該行業在全國的總產值是減少的,屬于收縮性行業。本文中,當分母大于0且動態指數大于1時,表明在(0-t)時間段內制造業行業i向山東省迅速聚集;當分母大于0且動態指數大于1時,表明在(0-t)時間段內制造業行業i從山東省向外部轉移擴散;分母大于0且動態指數在0-1之間時,表明在(0-t)時間段內山東省制造業行業i的縱向比較有所增加,但是其速度小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該行業也相對向外部轉移。當分母大于0,若動態指數大于0,那么分子小于0,說明在(0-t)時間段內制造業行業i從山東省向外部擴散;若動態指數小于0,那么分子大于0,說明在(0-t)時間段內制造業行業i向山東省集聚。
其中產業靜態絕對指數衡量的是制造業某行業在山東省內的現有產出能力以及其產值規模占全國的比重;產業靜態相對指數衡量的是制造業某行業現有產出能力及其產值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規模大小和集聚程度;動態產業聚集指數衡量的是某一時間段內山東省制造業某行業生產的區域轉移方向和速度。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根據公式①②③計算得山東省制造業2008年的產業靜態集聚絕對指數、相對指數和2003-2008年的產業動態集聚指數,其值分別為12.8%、0.516和1.148(遠大于1),說明山東省制造業產值占全國制造業總產值的10%以上,制造業集聚規模已經非常龐大,在全國具有相當的產業優勢。其動態集聚指數遠大于1,這表明近年來山東省制造業在不斷集聚,其在全國的地位將會進一步提高。山東省制造業分行業各指標值見表1。
由表①第三列可以得出山東省制造業中,包括橡膠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食品制造業等在內的18個行業產業靜態集聚絕對指數大于10,即山東省該18個行業的總產值分別占全國相應行業總產值的10%以上,其中橡膠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和紡織業比重占到20%以上,說明山東省制造業中這3個行業在全國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從表1第四列可以看到,產業靜態集聚相對指數大于1的有橡膠制品業、紡織業、食品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10個行業,說明這10個行業是在山東省制造業中規模集聚優勢較大的行業,其中橡膠制品業相對指數達到2.24,可知其規模聚集優勢非常顯著。表中第六列產業集聚動態指數反映出山東省30個制造業行業中有23個行業增長速度大于全國平均水平(指標值大于1),正在向山東省快速聚集。其中行業編號為4、5、6、8、11、15、25、27、28、30的10個行業指數值大于1.30集聚速度最快,另外13個行業較之稍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化學纖維制造業,其指數值小于0,說明該行業在山東省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并開始向山東省外擴散。最后6個行業指數值分布于0-1之間,說明其產值也在不斷擴大但是總體上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結論
從整體層面上看山東省制造業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目前山東省制造業總產值占全國制造業總產值在十分之一以上,并且山東省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均居全國第三位。產業基礎比較雄厚,如橡膠制品業產值占全國的28%以上,經濟發展富有活力并且制造業擁有強勁的發展潛力。
從行業層面上看山東制造業各行業發展趨勢各有偏重。首先以食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紡織業等為代表的10個行業已經是山東省集聚規模較大、優勢十分明顯的行業,同時也是競爭力較強增長較快的行業,并且集聚規模不斷擴大。其次是以農副食品加工業、橡膠制品業為代表的4個行業是山東省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規模優勢的制造業行業,但是其增長速度較全國平均水平較低,有相對向外轉移的趨勢。再次是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為代表的13個高增長低集聚行業在山東的發展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雖然目前還不具備規模優勢,但其集聚趨勢比較明顯,發展前景良好。最后是飲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這3個行業聚集程度和發展速度均處于低水平,屬于山東省的劣勢行業,競爭力較弱,在全國的地位不斷下降。
基于以上分析,山東省制造業發展應根據各行業所處的不同階段施以不同的措施,加快發展未來的主導產業,擴張優勢行業和發展潛力強勁的行業,促進高增長高集聚行業快速健康發展,加速劣勢行業的對外轉移,以此優化調整山東省制造業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羅云毅,周漢麒.工業重心東移與“十二五”期間的區域產業轉移和承接[J].宏觀經濟研究,2010(1).
2、李廉水.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2009[M].科學出版社,2009.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醫藥銷售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