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發展史范文
時間:2023-09-06 17:4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模式發展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轉型 商業經濟 創新發展
在這幾十年中,我國的經濟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而目前也正處于一個較為關鍵的經濟轉型時期。如果我們回顧以往經濟發展的大體狀況,不難發現,我國的經濟發展大多依靠社會勞動力,并以環境污染以及能源大程度損耗作為代價,而面對當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過去的模式顯然無法適應當前時代。所以,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努力轉型,以求建設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經濟模式。
一、經濟轉型
(一)概念
經濟轉型主要是在資源配置以及經濟發展方式上的轉變,通俗來說,就是將現有的經濟運行狀態轉向另一種經濟運行狀態。轉變的關鍵因素為:轉型目標模式、轉型初始條件、轉型過程方式以及轉型重要條件。而轉型的主要內容包括發展的模式、發展的要素、發展的路徑等等。縱觀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新型工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在經濟轉型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而我國在九五計劃的時候也已經提出了經濟轉型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經濟轉型并不是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會發生的情況,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實現現代化的過程都需要經濟轉型。即便是擁有完善的市場體制、經濟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他們的經濟體制以及經濟結構也并不是十分完美,仍然需要通過經濟轉型來讓自己的經濟制度趨于更合理、更完善的狀態。
(二)內涵
經濟轉型需要依附于每個國家,這也意味著每一個國家經濟轉型的內涵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對我國的經濟轉型內涵進行一定的探討:
首先,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正在逐漸放緩,其目的在于有充分的時間精力來對我國經濟產業進行優化升級,更能夠保證優化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能夠使我國的經濟結構得到充分的調整。同時,因為我國當前的經濟增幅還不能夠到達轉型之前的經濟增長幅度,所以還需要依據當前的經濟機制以及發展狀況來尋找一個新的增幅平衡點。
其次,我國所謂的步入新的經濟發展機制以及發展狀態還僅僅是一個表象,仍然有一些舊的經濟發展機制以及發展狀態需要徹底摒棄。因此,當前中國面臨經濟發展較為動蕩的局面。不僅需要盡快找到合適的定位,還需要將經濟轉型的時限縮減。
二、經濟轉型條件下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
首先,我國的商業經濟曾在較長的時間段里以一種病態的方式運行。在計劃經濟中,我國希望通過政府補貼來擴大銷售,但是這只能夠實現空間上的購買轉移,卻沒有從本質上來拉動經濟的增長。這也表示,我國還沒有真正的應用經濟轉型思維來面對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所以,在經濟轉型這一條件下,我國商業經濟在進行創新發展時一定要擁有適合經濟轉型的指導思想和思維觀念,商業經營活動以及政府的商業制度安排也要符合市場的規律。
其次,在經濟轉型這一條件下,我國商業經濟的發展正朝著時尚、高質量、高服務的方向前進。而隨著服務質量與商品品質的提高,消費質量也將進一步升級,我國的經濟也就能夠得到良好的轉變。
三、經濟轉型條件下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的創新方向
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的創新方向首先就需要符合我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趨勢,能夠滿足商品的流通產業發展以及宏觀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具體來說經濟轉型條件下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的創新路徑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需要重視政府的職能以及市場的調節對商業經濟創新發展的影響。因此,可以下面幾部分的概括內容中來考慮如何科學處理政府調節職能同市場配置之間的關系: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通過調整經濟增長的速度能夠保證商業經濟的質量;通過提高建設誠信體系、優化商業環境、調整政府職能、提高商業經濟法制等方面科學、規范協調政府職能同市場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加強政府在市場規劃以及市場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以合理的措施來改變流通經濟,進而打破市場的分割狀態,最終推動市場經濟的統一發展;協調好新出現的電子商務同實體商業之間的發展關系;明確適應未來消費者需求的零售商業銷售的模式。這些都是在經濟轉型條件下發展我國的商業經濟需要考慮與面對的問題。
需要重視誠信體系的建立以及商業模式在未來商業經濟發展創新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合理考慮:怎樣有效發揮政府職能,進而確保商業經濟模式調整,并最終實現商業環境的穩定與和諧;怎樣落實家與賣家之間的誠信體系的建立;怎樣提高適應商業發展趨勢的改革發展,進而保證市場處于成熟的狀態;面對新型電子商務的崛起,中國應當如何把握這一機遇;怎樣在經濟轉型這一條件下,確保電子商業能夠同實體商業相互平衡;怎樣確保自營模式能夠在經濟轉型的條件下本質不會改變;怎樣優化當前商業經濟環境;怎樣改變思維模式,將“病態”模式轉為常態。這些都是未來商業經濟發展創新中需要考慮與面對的問題,而這也給未來經濟創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四、結束語
我國經濟發展要做到合理創新形成新的動里,保證未來的商業可以適應時代要求。而我國商業經濟的創新與發展在經濟轉型這一條件下在面臨著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因此,中國只有勇敢的面對挑戰并牢牢的把握住機遇,才有可能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明明.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交易機制與市場治理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10
篇2
關鍵詞:商業企業 電子商務 傳統商業模式 相互影響
隨著電子商務技術的出現與應用,引發市場商機出現了新的變化,電商企業和傳統企業對于電子商務的開發利用,帶給企業經營管理上前所未有的便利與迅捷,其中一些電商企業如魚得水,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創造出傳統企業要付出幾倍時間才可獲得的財富和社會影響。同時,傳統企業也因接納和利用電子商務獲利,而自身也受電子商務的挑戰,畢竟傳統企業的電子商務在經營管理的鏈條上存在很多不契合之處。從市場傳遞出的商機訊號看,盡管電子商務對于我國的商家來說有著是是非非的說法,利用和開展電子商務的經驗還很缺乏,但電子商務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傳統商業模式一統商品流通天下的局面必須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模式的比較
(一)電子商務概述
電子商務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在網絡的平臺上實現商品交換的活動。對傳統商業活動加以改進,使各環節具有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網絡購物”即是電子商務營銷模式一種最直接的體現。大部分品牌服裝,都在網絡上有銷售,減少了地域局限性,網絡購物深受人們的喜愛,對顧客來說可以享受利益最大化,方便又快捷。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進而掀起了一股“網購熱潮”。
(二)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
如今,人類進入“后工業化革命”時期,亦稱為“網絡經濟”時期。電子商務正在全球掀起一股熱潮。網絡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識與資本的結合。電子商務自上世紀60年代起步,到如今已經經歷了以下幾種形式:一為Internet企業的興起(網絡服務提供)。二為傳統的電子商務網站的興起,分為三類:B2C(企業與個人),標準化、品牌化是所銷售產品的特征;B2B(個人與個人),如網上拍賣等;B2B(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如網上采購等。三為傳統的大型百貨零售商與電子商務的結合。四為耐用消費品和投資類產品供應商進軍電子商務。
(三)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模式相比的優缺點
電子商務具有地域上的優勢,突破了空間局限性。使消費者坐在家里就能選購自己心儀的產品。電子商務縮減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節約了成本。省去了傳統商務開店面、裝修、儲存、管理人員等費用,節約成本,也就形成價格優勢。電子商務銷售渠道更多。第三方平臺的興起為電商提供更多機會。而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模式相比也有其缺點,一切都是建立在網絡基礎上,是顧客看不見摸不著商品實物,另外就是支付的安全性。
二、電子商務對傳統商業模式的影響分析
(一)顛覆了傳統商業營銷觀念
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來實施自己的商業活動,通過互聯網這個載體來與消費者溝通,電商企業只有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有效率地開展營銷活動。互聯網是電商企業不可缺失的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的媒介和生產工具,沒有互聯網就沒有電商企業。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傳統商業對于消費者需求的了解也不僅僅在過去的經營模式下進行,利用網絡對于客戶需求進行了解和掌握的形式也必然被使用,在利用網絡實施營銷活動這個意義上,電子商務和傳統商業模式都不應被忽視。在現實情況下,缺失了對網絡利用的商家的經營管理效率一定是低效的。無疑,利用互聯網的經營管理模式顯然是電子商務明顯特征。
(二)對傳統商業價格體系的沖擊
在當前的電子商務時代,廠商直接面對消費者,簡化大部分中間環節與過程,從而節約了生產成本,能夠更好地提升產品質量,使消費者獲得更大利益。商家利用互聯網渠道,、篩選和獲得各種資訊的成本都非常低,并能在短時間內讓廣大消費者了解產品信息。電子商務的出現,使顧客發自內心地自主去選擇,使生產者與顧客,即買賣雙方在網上直接交易,越過了中間商。顧客在電子商務的交易中占有主導地位。電子商務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避開了傳統銷售中間環節,使買賣雙方直接接觸。電子商務降低了企業成本,拓寬了銷售渠道,從而形成低價,對傳統商務產生一定的沖擊。其伴隨互聯網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具有價格優勢,而傳統商務則面臨很大程度的沖擊。只能利用網絡一再降低成本,來獲得和公布眾多的廣告信息進行品牌宣傳,節約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以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集中精力改善內部管理,培養人才等。任何商業模式都是一種資金流的體現,完善的資金流動可以加快公司的發展速度。但在傳統模式下,這種競爭體現得并不明顯。就這一點而言,對一些中小型企業是一種巨大的影響。這樣降低成本的運營方式容易引起惡性競爭,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但同時也是中小企業擴大發展的一個機會。有利有弊。
(三)對傳統商業管理模式帶來的影響
傳統的商業模式中,上層領導與下級員工之間若要進行交流,需通過中層管理人員,作為基層和高層的橋梁與紐帶,起到承接作用,呈現為垂直型的管理模式。電子商務中利用網絡,高層領導可以隨時直接了解下面的情況,基層可以直接與高層對話,這就弱化了中間管理層的功能。凡事有利有弊,高層領導直接與員工接觸交流,可以拉近上層與下層之間的距離,使領導的形象更具有親和力。同時高層領導和員工直接對話,更容易吸引員工,激發其工作活力。但電子商務以速度取勝,這樣做容易造成命令前后不統一,可能影響到公司的發展,使其陷入低谷。(四)電子商務對傳統商業政策、法規的挑戰電子商務售假時有屢屢發生,消費者深受其害。比較轟動的東京315蘋果手機事件中,一位劉姓消費者在京東購買了一款Ipone6plus手機,網站對這款手機的攝像頭宣傳與事實不符。京東也沒有給出合理的說法,引起社會廣泛熱議。假貨和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問題不斷被爆出,不能不說,電子商務在管理上確實存在漏洞和缺陷,亟需提升和改進。
三、傳統商業如何應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
(一)把握時機,對外主動聯網,對內流程再造商機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主觀爭取的。
從傳統商業說來,必須快速適應信息時代經營管理的客觀環境,對外主動聯網,一是建立自己的網站平臺,包括企業的市場營銷、技術支持以及售后服務;二是主張與生產企業共同建立起戰略聯盟網絡。對內流程再造,是企業發展重要的環節,就是為了提高顧客滿意度,剔除掉不具有價值的那部分,使利潤達到最大化。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起一體化管理銷售系統,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物流的配送管理,柜臺的出租承包等。目前,還有大部分企業持觀望態度不夠積極,他們認為開展電子商務的因素還不是很成熟。即使這樣,也應利用好網絡這個大平臺,來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提升客戶擁有率。否則,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傳統商業就只能望其項背,難以與之進行市場占有率的競爭了。
(二)完善商業信息支付體系
完整的電子商務體系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于一體,任一步驟都要在網上進行。電子商務不同于傳統商業模式,支付手段不使用現金、支票等,而是利用電子貨幣在網上進行支付,如電子支票和數字現金等,這就要求金融業尤其是銀行的有效配合。但目前我國銀行的電子化水平、網絡運行現狀,形成了電子商務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因此,完善商業信息支付體系是保障電子商務安全順暢發展的現實問題,
(三)推動物流配送體系社會化
電子商務和物流業具有孿生關系,電子商務的高效運營依賴于物流系統的高效、安全、可靠。電子商務的物流需要滿足其品種繁多、批量較小、批次過多、周期較短的特點,而且,電子商務物流的組織難度和成本都較高,物流企業與之適應必須改變對待傳統商業模式所形成的慣例,對自身的物流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物流業的新的經營模式出現,這就是“第三方”物流形式,這種物流業的營運方式要求其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網絡化、電子化,更富有效率地利用計算機通訊網絡,將物流中心與制造商以及顧客的聯結更為和諧、便利,實現分散生產和集中送貨,對物流成本有很大程度的降低。
(四)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和制定
電子商務的興起與發展,對現行法律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挑戰。為了能夠讓電子商務不中斷發展,并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電子商務發展較快的國家都進行了電子商務法律的制定。由于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內都有活動,任何國家制定的電子商務法,都有可能成為基本法律,因此,我國應追隨世界電子商務腳步,融入世界電子商務浪潮。
四、結論
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模式相比,不管是從產生還是發展上,都有許多新的特征。對傳統商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飛躍。其顛覆了傳統商業營銷觀念,降低了企業成本,拓寬了銷售渠道,從而形成低價,對傳統商業價格體系產生一定的沖擊,也對傳統商業管理模式帶來影響,對傳統商業政策、法規同時造成挑戰。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商業領域開辟一片全新的景象,作為網絡時代新型的營銷模式,未來商務的發展方向必有電子商務的一席之地,最終不僅能降低企業營銷成本,更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電子商務雖然擁有一定的客戶群,但傳統商業模式仍被多數人所認可,很多消費者還是秉承那種實物觸手可得的消費理念,還不能夠完全接受虛擬消費的電子商務模式。因此,只有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模式結合起來,才能帶給商業企業一個不一樣的開端。
參考文獻:
[1]徐偉.淺談電子商務對傳統市場營銷的影響[J].經營管理者,2014(9):235.
[2]賈丹陽.電子商務對傳統商業模式的影響[J].電子商務,2013(1):15-16.
篇3
簡介
完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是臺灣的新興產業,如圖1所示為臺灣在近7年來投入完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產業的學術研究單位與企業數。臺灣在2010年的臺北花卉博覽會內展出植物工廠之后,民眾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后續通過媒體持續的追蹤與報道,工商業界開始認識此技術的優勢,于是有了臺灣的第一波投資熱潮并持續至今。臺灣以中小企業投入為主流,目前的最大廠是日產4000株,其次為日產1100株。
臺灣在2010年僅有一家學研單位與十余家企業投入此產業,到2015年底已有十余家大學與研究單位及將近百家企業投入此產業。其發展不可說不快速。除了環境因素與社會需求之外,臺灣學研界在農業自動化與機械化的研究歷程與光電產業、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經驗都是促成植物工廠產業在臺灣迅速發展的原因。社會情勢與全球趨勢的推波助瀾都是這一波熱潮由東亞向全球快速蔓延的主因,植物工廠已被視為是解決全球面臨資源有限、環境永續、食物無缺的三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完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涉及科技的整合與創新,其低風險與高產能且兼具節能、環保、節水、省地等優勢吸引了許多科技人,更吸引工商企業與金融管理界人士的投入。然而,低風險的量產并無法保證企業的獲利,臺灣的相關公司投入年資尚淺,短期已經獲利的公司多數也將獲利持續投資以擴大經營規模,亦有投資失利退出經營者。盡管如此,投入者仍是絡繹不絕。缺乏謹慎規劃與短視的投資,沒有合宜的商業經營模式,多半難以永續經營。臺灣曾經的最大廠為日產60000株,但經營不到兩年已經結束營業,除了廠房、設備與財務的規劃不當之外,環控與栽培技術欠佳,過度樂觀的銷售規劃等都是失敗的主因。
商業模式――產品與包裝
與傳統田間或溫室生產的蔬菜相比,植物工廠產品的包裝通常較為亮眼,文宣上強調潔凈、健康、營養、免洗、方便之外,多數還會強調產品本身無農藥、無重金屬、無塵土、無蟲卵、低生菌數、低硝酸鹽等特色。植物工廠的產品分為生鮮與加工品兩類,生鮮品有整株銷售譬如萵苣類,以固定重量的袋裝方式銷售,有散葉方式銷售,譬如多種萵苣葉片混合的盒裝方式銷售,也有以幼苗嫩葉的盒裝或杯裝方式銷售。包裝分密封與非密封兩類,使用包裝袋者多為整株銷售,有些不含根不含海綿、有些含海綿不含根、有些則連根且帶海綿,有密封與打洞透氣包裝兩種方式,非密封包裝者就無法宣稱可以免洗生食。盒裝或杯裝都采用密封方式,部分廠家還提供沾醬。部分代銷廠家環保意識較高,會要求植物工廠業者使用可生物分解的塑料袋、盒、杯。標榜“免洗即食”的生鮮產品必須符合生食的潔凈標準,方便煮、立可食為商標名稱,強調是在地生產的食材在營銷上也非常重要。
加工品的銷售則更是多元,包括蔬菜粉與含蔬菜成分的冰淇淋、面包、面條、果汁、潔膚香皂、護發香皂、面膜、營養補充劑等。視添加的蔬菜種類,價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別,譬如添加萵苣成分或添加冰花成分的面條,后者的價位高出前者許多。
商業模式――產品銷售
產品的銷售方式包括會員制的小眾族群、網絡商城的大眾族群、附近餐廳、超市等。餐廳包括直營餐廳或是純粹是他人經營的餐廳。后者的進貨價通常不高,所以多數獲利良好的植物工廠都會有自己的直銷管道,包括自主經營的餐廳或直銷給公司本業內上下游客戶,或是小區內商辦大樓內的客群。直接出貨給他人經營的餐廳、賣場或是超市,通常獲利較差,因為有上架費用的成本需負擔。B2C(Business-to-Consumer)的直接銷售模式會比傳統需經過中間轉手才到消費者手上的B2B(Business-to-Business)銷售模式更適合植物工廠。
冰花在臺灣是新興的食材,是植物工廠產業興起之后才引進臺灣栽培,由于略帶咸味且口感類似臺灣蓮霧,頗受消費者青睞。生鮮產品可以是小芽或大葉。由于價格偏高,只在消費者頂端族群間流行。廚師們的創意料理手法也是冰花能迅速打開知名度的原因。這些創意料理包括搭配小芽的冰淇淋、果汁、雞尾酒、鴨胸肉等與搭配大葉的蝦松。近期小芽還被應用在調酒師族群,經過松木煙熏、酒浸的創新食材處理方式,冰花的風味既多元又新奇,頗受年輕族群的喜愛。
某房屋營建集團引進植物工廠的概念,透過在家庭內營造綠色生活的概念,在小區內創造綠色小區的理念,在房地產普遍低迷的年代創造銷售佳績。其主要做法就是在家庭內提供家電式的植物栽培機,可以用來種短期葉菜、香料作物或小型果菜類;也提供家庭內具空氣清凈功能的綠墻。小區內則利用一小塊公共空間來栽培小區內住戶所需的小苗,此空間由新創的服務公司負責經營,不僅提供小苗,也可提供栽培需要的相關資材包括種子、海綿、營養液等。
有多家公司投入家電式植物栽培機與室內綠墻的制作與銷售,也有公司專注于提供室內魚菜共生設備。有多家餐廳、連鎖有機商品專售店、農產品展售中心等附設小型植物工廠讓消費者看到蔬菜的生產過程來吸引消費者,其規模可以小至不到1 m2的多層書柜,或是約150 m2的小規模量產床架。
對于具備建廠能力的公司,多數會有示范廠,少數只有辦公室與行政人員。示范廠規模亦有大有小,有些僅展示空的栽培架與零星幾株明顯看得出是應付參觀者的作物,有些不僅展示栽培,更同時穩定銷售產品給餐廳或超市,展示其不僅具備設廠能力也具備栽培專業。此些展示廠的規模最大也不過日產300株。
投入植物工廠產業者以本業即與植物工廠產業相關者有最佳的立足點,譬如本身即為相關的硬設備提供者,譬如LED燈具、潔凈室、空調、電源供應器、冷藏庫、水耕設備資材等;或是本業與植物工廠產品的通路相關,譬如連鎖餐廳或連鎖超市業者。此些業者由于有一個相對較佳的立足點,多數頗具競爭力。硬設備提供者多數都想進入此產業,由自行設廠開始,目標是作為有競爭力的植物工廠整廠輸出者,著眼于國際市場。
以下條列臺灣植物工廠產業中各業者的經營模式,有些業者經營超過一個以上的模式[1-2]:
量產蔬菜提供自家使用,譬如餐廳業者經營植物工廠量產新鮮、安全、營養的蔬菜給餐廳顧客食用,電子業大廠經營植物工廠提供蔬菜給工與當作禮品給上下游客戶,逢年過節不用送煙送酒而是送健康。
量產蔬菜并透過網絡銷售,也經營彈性的會員制度。所謂彈性指的是其會員資格,除了某植物工廠的會員之外,其他有合作關系的健康取向的社團會員 (譬如某熱瑜珈俱樂部) 也自動成為其會員。透過此種異業結盟方式訊息擴大會員人數。會員可有植物工廠連鎖餐廳用餐與購物的折扣優惠。
量產蔬菜并銷售含蔬菜成分的加工食品,諸如:蛋卷、冰淇淋、面包、面條、面膜、果汁、護膚護發保健香皂、營養添加劑等。
量產蔬菜并兼營有機食品連鎖銷售或定期供貨給藥妝店、超市、餐廳等。
量產蔬菜特別是有特殊風味的香料類或十字花科類作物,提供主廚們發揮創意。譬如芝麻菜(Rukola)搭配生菜或Pizza或牛排,羅勒(Basil)可做青醬,芝麻菜或羅勒搭配炒蛋也是絕配,紫蘇主要銷售日本料理店,薄荷(mint)用于下午茶餐廳,冰花(ice plant) 則有多元的應用,可搭配冰品、牛排、鴨胸肉、蝦類、作為雞尾酒佐料、可酒浸可煙熏,讓食材有多元的口味,是主廚們發揮創意的新食材。這些食材的單價都是萵苣的好幾倍,但是需求量沒萵苣高。
植物工廠業者與建筑業者合作,推動綠色家居生活園區,同時合資成立服務公司在新建的小區內負責育苗與提供栽培資材,包括種子、海綿與營養液等。定期舉辦栽培、養生、插花、食療與烹飪等教學課程。
植物工廠業者兼做為家電式植物栽培裝置與相關配套資材的提供者。
植物工廠業者兼相關設備提供者,設有小規模示范廠展示其硬件制造與栽培能力,旨在整廠輸出。
燈具提供業者,設有小規模示范廠展示其硬件制造與栽培能力,旨在整廠輸出。
以貨柜式植物工廠為銷售主體,鎖定種苗栽培,旨在整廠輸出。
以貨柜式植物工廠為銷售主體,鎖定草莓栽培,旨在整廠輸出。
植物工廠顧問公司,提供咨詢與設計,部分設有示范廠,部分僅有辦公室。
植物工廠培訓課程開授,有企業、協會或學術單位定期辦理教育訓練課程或論壇。臺灣大學每年舉辦兩次應用技術研習培訓班,上課總計30 h,連續5個星期六,正在進行第九期的招生,累計培訓工商業界人士超過500人。
植物工廠整廠輸出公司與租賃公司合作,將部分設備以租賃方式來租用。此方式可降低投資者初始投入成本的壓力,后續租金也可用于抵稅,是對投資者、建廠者與租賃者三方均有利的經營模式。
植物工廠的屋頂出租給太陽能板公司用于發電回售給電力公司。
盡管在臺灣的多數的植物工廠的規模都不大,但業者多元的商業模式展現了豐沛的活力與創意。業者投資的時間都還不長,尚無法真正評斷成敗。已有顯著績效并不斷擴充規模者與慘淡收場者均有之。然而,相同的商業模式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顯然多半還需看經營者的基礎與市場定位。有優勢的設廠者多數是本業就與植物工廠硬件有關聯的業者,但有優勢不代表能順利經營。經營成功者必須是栽培穩定且掌握通路的業者。
產業面臨的挑戰與展望
水耕/水培(Hydroponics)是發展成熟的技術,在全球有許多園藝作物都是以此技術進行栽培,其優點不在此贅述。然而,在臺灣仍有許多反對者,其反對的理由就是不自然,因為水耕使用的營養液使用化學肥料,再加上植物工廠不使用陽光,反對者更有缺乏天地之靈氣或不接地氣等說法。
坊間有出售植物工廠相關的教科書[4,5]與科普類的圖書[6],早期更出版了針對常被問到的24個疑問做出解答與簡介何謂植物工廠的宣傳小冊[3]。這些出版品對于水耕栽培對于民眾的疑慮都做了解說。透過文字與電視媒體的倡導等多管齊下的做法,在臺灣雖說仍有不少反對者,但接受水耕產品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其主要原因有部分人士是害怕農藥與重金屬多過于害怕化學肥料;有更多的人則是認知到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在本質上對植物而言沒多少差異,這是教育取得的成果。現階段植物工廠以栽培短期葉菜、香料、小型瓜果為主,業界也正朝著養生食材的供應者發展,學界則朝著提高植物體的功能性成分與藥用成分進行研發。
現階段在臺灣并沒有農業團體投入植物工廠產業,有部分農會曾經非常有興趣,但是都因為較高的初始投資成本而卻步。已投入的業者也苦于有經驗的廠房管理者與作業人員難尋,投資人還需要管理廠房讓不少人因此而猶豫。盡管大學內農學院每年有訓練不少畢業生,但包括教師也沒幾人對植物工廠有涉獵,本校在迄今五年的推廣訓練雖已訓練超過500人次,但后續調查僅有不到10%從事于相關領域。如果考慮要全球設廠并外派人員去管理與操作,現階段顯然最缺的是人力資源,此點仍需更有效的持續推動。
結論
植物工廠產業在臺灣正蓬勃發展,各經營者多元的商業模式展現的創意讓人驚艷。雖缺乏官方對產業的投入,但有法規對產業的松綁,無疑的目前的發展成果是豐碩的。異業結盟形成的協會有助于跨域的橫向與縱向的整合,增加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合作,也擴大了商機。民眾對于使用LED的水耕栽培作物雖少部分人仍有疑慮,但接受者越來越多。植物工廠、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可以是并行不悖的,都各有其優缺點,也都各有其利基點。投入植物工廠產業是現階段的熱門行業,許多人視其為金牛,但是不能審慎規劃,不能穩當經營,其也可能是錢坑。就像任何的新興行業,有早期投入堅持下來的成功者,也有早期就夭折的,有快速進出賺取短期利益的投機者,更有詐騙外行人士的奸巧者。給想投入此產業者的忠告:多問、多看、多涉獵總不會錯,沒通路請勿投入量產,單打獨斗相對辛苦,異業結盟與跨域整合相對有優勢。
參考文獻
[1] Fang W.Industrialization of plant factory in Taiwan[C]. Japan Protected Horticulture Association.Invited lecture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Greenhouse Horticulture & Plant Factory Exhibition/Conference (GPEC),2014:131-181.
[2] Fang W.Business models of plant factory in Taiwan[C]. Institute of Plant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Invited lecture in the Proceedings of Plant Factory 201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le and Contribution of Plant Factory Technology and Indoor Vertical Farming to Urban Agriculture and Future Life,2015.
[3] 方煒.話說植物工廠[M].//農業推廣手冊第67期.臺灣大學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出版,2011.
[4] 方煒.完全控制人工光型植物工廠[M].豐年社出版,2011.
篇4
關鍵詞:城商行;跨區發展;控股模式;監管現狀
Abstract:The cross-region development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CB) is a main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 and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CB,the risk management of CCB is rather weak. After some cases related with risks,such as Qilu bank bill fraud and Yantai bank case,occurred in recent year,the banking supervisor have begun to carefully treat the cross-region development of CCB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CB.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CB and the regulatory background,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ross-region development is an efficient path to realize the asset growth of CCB,and the holding model is a reasonable choice at this stage,that is to say,CCB completely own or effectively control micro-credit company and som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ike,other CCBs,Rural Commercial Bank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Rural Banks in order to realize cross-region development. Besides,this paper furth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olding mode that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cross-region development,holding mode,regulatory background
中圖分類號:F830.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3-0052-06
一、城商行跨區發展及監管現狀
銀行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特性,城商行作為中國銀行業的第三梯隊,也不例外。但城商行從成立之初便與五大國有控股銀行及股份制銀行存在較大差距,經營壓力巨大,優勢較小。為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搶占市場份額,城商行將突破地域限制、擴大經營規模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一)城商行跨區發展概況
自2006年上海銀行開啟跨區發展先河之后,大量城商行紛紛加入跨區發展的行列,通過直接設立分支機構、聯合重組、整體收購城市信用社或農信社、參股控股異地城商行或農商行、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實現了跨區發展。據統計,截至2010年末共有78家城商行實現了省內或省外跨區域發展,占全部147家城商行的53%。其中,實現跨省設立異地分行的城商行達到40家,占27%,城商行跨區域設立的異地分行共286家,其下屬的支行更多①。近幾年城商行發展迅速,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11年末,城市商業銀行總資產9984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1%,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8.8%,而跨區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1反映了2011年資產規模前十位的城商行分支機構設置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1)從資產規模看,城商行近些年發展迅速,排名前十位的城商行資產規模均超過2000億元。其中,排名前三的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和江蘇銀行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恒豐銀行(4373億元)、渤海銀行(3125億元)、浙商銀行(3019億元)②等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2)規模較大的城商行分支機構設置擴張較快,營業機構最多的是江蘇銀行,已超過460家;省內分行設置最多的是徽商銀行,已達15家;資產規模排名前兩位的北京銀行和上海銀行,其擁有的省外分行也最多,均達到9家,且北京銀行還設有香港代表處。這充分表明,城商行外部擴張與資產規模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
2006年城商行跨區發展之后,其資產規模增長速度連年維持在高位,除個別年份低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外,整體上高于各類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增速(見表2)。
從規模增速看(見表3),2011年排名前十位的城商行較上年增長均超過50%,增長最快的珠海華潤銀行更是達到180%;而且,增速較快的城商行不限于某一類型,既有規模較大的哈爾濱銀行、包商銀行,也有中等規模的柳州銀行、九江銀行等,還有規模較小的北部灣銀行;雖然增速較快的城商行大中小銀行均有,但從營業機構數量可明顯看出,分支機構與資產規模保持相對正比關系,其中,中等銀行營業機構較少,在50家左右,雖基本實現了跨區發展,但以省內居多。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來我國城商行發展迅速,跨區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城商行作為一類銀行機構,其發展規模差異較大,存在著不均衡性;實現跨區發展的城商行選擇的路徑亦不相同,跨省設立分支機構的城商行資產規模擴張更快,但城商行跨區發展時選擇省內居多,跨省相對較少。
(二)城商行跨區發展歷程回顧
監管當局對于城商行的跨區發展經歷了“限制—允許—支持—謹慎”的過程。
城商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04年以前一直定位于地方性銀行,監管層限制其跨區發展。2004年11月16日,銀監會公布了《關于城市商業銀行監管與發展綱要》,為我國城商行的發展確定了新的目標,肯定了城商行跨區域經營、上市等發展思路,對城商行此后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城商行的跨區發展開始進入實踐期。2006年2月1日,銀監會的《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開始實施,明確了城商行設立異地分行的基本條件,標志著城商行跨區發展的政策障礙消除。同年2月13日,銀監會出臺《城商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正式明確了城商行設立異地分支機構的具體要求和操作流程。該辦法的出臺拉開了城商行大規模跨區域發展的序幕。2009年4月16日,銀監會《關于中小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政策的調整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放寬了城商行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的有關限制,并調整了省內設立異地分支機構的審批流程。同年5月27日,銀監會下發《中小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流程操作細則》和《中小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審核原則》,對《意見》進行完善及補充。這些政策鼓勵城商行根據市場和自身條件,適時進行跨區發展,特別是向西部金融資源缺乏的地區發展。
2006年4月26日,上海銀行寧波分行正式開業,掀起城商行跨區經營的大幕。歷時六年多時間,我國城商行跨區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同時,由于規模擴張過快,跨區發展的一些弊端及問題也逐步顯現:分支機構集中化嚴重;集中地區金融資源爭奪加劇,擾亂當地金融環境;自身管理不能及時適應規模的擴張,特別是內控管理不健全,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增加等。由此,“城商行跨區發展的利弊問題”重新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監管機構出于金融穩定及金融安全考慮,開始審慎對待城商行的跨區發展,從嚴審批,使城商行的跨區發展不得不放緩步伐。
2011年7月27日,銀監會公布了《關于調整村鎮銀行組建核準有關事項的通知》,對村鎮銀行組建核準方式做出重大調整:將村鎮銀行審批權限從各地銀監局上收至銀監會;將掛鉤政策從“點對點”調整為“省對省”;明確了銀行“規模化、批量化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必備條件,調高了設立村鎮銀行的門檻,使城商行通過設立村鎮銀行模式實現跨區發展變得相對困難。2012年6月7日召開的城商行論壇第十二次會議期間,銀監會監管二部提出城商行四大發展方向:區域性銀行、社區銀行、特色銀行及市場退出等,相比2011年五大發展方向,“全國性銀行”已悄然不見。可見,監管層對于跨區發展的態度已經轉變,特別是對于跨省設立分支機構更加謹慎。
監管機構的謹慎態度使城商行的跨區發展進入“冬眠期”。2010年,城商行共設立103家異地分行和50家村鎮銀行;2011年,該數據被改寫為28家和10家⑦。與此同時,城商行的資產增速也由2010年的38.2%下降到2011年的27.1%。
由此可見,城商行規模的擴大很大程度上依賴跨區發展。城商行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尤其是部分追求做強做大的城商行,其跨區發展的熱情不會消退。在當前審慎監管背景下,城商行是暫時放棄跨區發展,集中精力發展已開拓地區的業務,還是另尋它徑,間接實現跨區發展呢?我們認為,對于金融服務業來說,先入優勢非常明顯,誰能先人一步進入某一地區,那么在以后的競爭中將會明顯占優。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另辟蹊徑實現跨區發展可能是大部分城商行的選擇。因此,如何另辟蹊徑、曲徑通“優”將是現階段城商行跨區發展需要考慮的重點。
二、現階段城商行跨區發展的合理選擇——控股模式
就以往城商行跨區發展的成功案例來看,我國城商行跨區發展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設立異地分支機構,這也是多數銀行的首選模式;二是通過聯合重組實現擴大規模、跨區發展的目的,如徽商銀行⑧、江蘇銀行等⑨。但是,近期這兩種模式難以實現。除了當前審慎的監管背景之外,還有來自城商行自身因素的制約,跨區設立分支機構需要滿足一些硬性指標⑩,如監管評級指標、資產總額、不良貸款率、貸款損失準備覆蓋率等等。而且,監管部門可能會增加市場準入條件,使跨區設立分支機構難度加大。鑒于此,我們認為,當前“控股模式”是城商行跨區發展的合理選擇。
(一)控股模式的流程相對簡單靈活
銀行設立分支機構,需要通過銀監會或當地銀監局的批準,各種指標、文件的審核等較繁瑣,程序相對復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及《金融機構管理規定》中《關于設置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的暫行規定》對銀行設立分支機構都有具體的要求。而參股或者控股某家銀行或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則可通過多種渠道實現 [11]:如通過與目標機構達成某種股權協議的方式;與目標機構的股東進行交易;借助各地的產權交易市場等。這些方法受監管層的阻力較小,限制較少,容易操作。
目前產權市場頻現銀行股權轉讓,其中不乏大股東的轉讓,其中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股東自身因現金流問題而作出戰略調整,以及基于“上市”的種種預期而進行的股權清理。雖然成交較少,但從一個側面可看出,通過控股模式實現跨區發展是可行的。
(二)控股對象選擇范圍廣
控股模式中控股對象的選擇較多,既可以是城商行,也可以是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
對于規模大一些的城商行,如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寧波銀行等,其跨區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暫時放緩對其影響不大,并且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消化前期擴張過快出現的問題,為進一步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同時,可以利用自身的規模和實力優勢,參股或控股規模較小的城商行。對于規模相對小的城商行,大型銀行的引入可看做是引入戰略投資者,也利于它們的進一步發展。
城商行還可以通過控股農商行、村鎮銀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或小貸公司來拓展小額信貸業務 [12]。近年來國家對農業及中小微企業的關注及政策支持不斷增加,所以中小企業貸款、小額信貸發展迅速,不論是專注于此業務的小型金融企業還是大型銀行都開始關注并設立了相關機構部門,涉足中小企業貸款、小額信貸領域。可預見未來幾年此市場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城商行的初始市場定位為“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地方經濟、服務社區居民”,雖然前期很多城商行的發展偏離了這一定位,但其與當地經濟的關聯性仍然很強,相對于大型國有控股銀行及股份制銀行,在中小企業貸款、小額信貸領域仍然具有優勢,所以城商行一方面應重新回歸并做大做好這一市場,同時可通過控股農商行、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這些更專注于此類業務的機構,進一步擴展其低端市場,培養相關的人才隊伍,為以后的發展做準備。
(三)控股為后期跨區發展奠定基礎
參股控股其他機構是在現階段各種約束條件下提出的,有其特定的現實條件,是一種階段性選擇,目的是為后期更大范圍的跨區發展服務。通過參股控股其他機構,可通過與其業務的合作或其他方式,了解本地市場,熟悉業務,搞好與當地政府、企業及其他各方面的關系,可作為入駐這一地區的前期實踐,為后續發展服務。
(四)借助控股對象的“本地化”優勢,擴大影響力
客戶認可度是城商行能否順利開展業務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相對于五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缺乏普遍的認同度。城商行的地域性特點顯著,在當地認可度較高,與當地經濟聯系緊密,如果城商行驀然進入某一陌生地區,很可能無法很快融入當地的經濟環境、金融環境,無法順利地開展業務。所以前期的宣傳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控股模式中通過與本地機構的合作,借助當地機構的地緣優勢、本地化平臺進行宣傳,既實現了業務的發展,又起到了加大宣傳的作用。
三、控股模式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跨區發展的六年多時間里,城商行也有參股控股其他金融機構的案例,但其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不僅是因為當時的監管環境寬松,城商行可以直接設立分支機構跨區經營,未在控股模式上投入太多精力;更重要的是沒有把握控股模式的精髓,沒有處理好其中的一些環節。通過控股模式實現跨區發展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處理好與當地政府的關系
城商行是在原有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城商行組建時期,地方政府是主要參與者,當地政府入股比例普遍高達25%—30%,擁有較大的話語權。而一旦允許其他城商行入駐當地城商行,地方政府的控制權勢必削弱。雖然近期城商行的股權結構中政府的比重有一定下降,但政府的態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處理好與當地政府的關系,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
(二)控股比例“擇情而定”
控股的實現要有足夠的時間,不能急于求成。且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也更容易為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的轉變奠定基礎。
關于控股比例的問題,美國的《銀行持股公司法案》規定,如果持股公司持有一家銀行至少25%的股票則視為控制。對于我國則不一定適用,城商行成立時期股權較分散、復雜,但一般當地政府占據大股東的位置,所以要想達到控股的目的,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要有實質的業務開展
控股模式不同于單純的財務投資,后者是以獲利為目的,通過投資行為取得經濟上的回報,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套現。而控股模式作為階段性選擇,是為以后的跨區發展做準備,所以并不單單是財務上的投資,更多的是業務、戰略的投資。因此,無論是采用合作或者其他方式,必須開展實質性的業務,并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了解掌握當地情況。
雖然銀行經營具有明顯的同質性,但各機構間在企業文化、經營特點等方面可能存在不一致、甚至沖突的地方,所以如果盲目改變某一機構的文化、習慣等,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前期的業務開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可為后續的實質進入減少阻力。
(四)風險管理能力有待加強
風險是銀行經營管理的主題,而對于發展迅速的城商行來說更是如此。近期城商行跨區發展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風險管理出現問題:管理意識淡薄,內控機制不健全、管理沒有適應規模的拓展等,致使風險頻發。因此,在業務發展的同時,要時刻警惕違規交易的發生,同時警惕內部人員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進行違規操作,有效防范各種風險。由于近期發生的案件很多涉及操作風險且數額巨大,越來越引起監管機構及城商行內部的重視,所以應特別重視操作風險的防范。因為操作風險對城商行的影響遠遠超過對大型商業銀行的影響,它不僅僅給銀行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還會嚴重損害到銀行的信譽,而信譽對于處于“兩難” [13]境地的城商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四、城商行跨區域發展的最終方向
控股并不是城商行的最終目標,只是作為一種階段性的路徑選擇,其最終還是會回歸到傳統的跨區發展模式——直接設立分支機構。所以當監管層政策放松時,其發展方向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直接收購被控股機構
對于目標機構處于相對落后地區,或者經營不好的城商行、農商行等,可通過直接并購的方式將其納入本行體系之中,改組為分支機構;或保留其原來形式進行經營,將本行的理念及管理引入其中,盡快改善其經營,實現盈利。對于被并購的機構來說,一般也有這方面的打算。這是最理想的選擇。
(二)獨立設立分支機構
對于處于發達城市、經營較好的目標城商行來說,將其完全收購是不可能的。控股銀行一方面應該重視以后的合作,利用當地銀行的本土化優勢,大力發展自身業務;另一方面在積累了相關的經驗,且監管層對于跨區發展放開的情況下,可獨立設立分支機構,這樣能大大縮短分支機構經營的過渡期,盡快融入當地金融環境,快速實現盈利。
(三)選擇退出目標區域
除排名前幾位的城商行規模相對較大外,絕大多數城商行規模較小,把自身定位于全國性、區域性銀行這樣的發展目標具有一定的難度,而走專業化、特色化道路應該成為首選。因此在選擇目標機構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金融環境是否符合本行的特點,有選擇性地進入或退出某一地區、行業。對于當地金融環境不好,或者不符合本行特點、不符合本行發展戰略的地區,或者無法很好地融入當地金融環境的地區,從商業銀行盈利性的角度講,退出是最合理的選擇。
注:
①資料來源:http:///News/2011712/home/328538074801.shtml.
②資料來源于各銀行2011年年報。
③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④國有商業銀行2007年以前指工、農、中、建四大行,不包括交通銀行,從2007年開始加入交通銀行。
⑤股份制商業銀行2005年、2006年包括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廣東發展銀行 、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 恒豐銀行、浙商銀行;從2007年開始去掉交通銀行,加入渤海銀行。
⑥其他類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外資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和郵政儲蓄銀行。
⑦資料來源:http:///News/2011712/home/328538074801.shtml,其中數據包含正在籌建中的機構。
⑧徽商銀行按照“6+7”方案進行重組,即由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淮北、蚌埠6家城市商業銀行和六安、銅陵、淮南、阜陽的7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組建成立。
⑨江蘇銀行是在無錫、蘇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揚州、鹽城、鎮江、連云港等10家城市商業銀行基礎上組建而成的。
⑩《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關于設置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的暫行規定》規定了銀行設立分支機構的相關標準。
[11]因控股模式中目標機構大多沒有實現上市,所以直接通過二級市場購入目標機構股票的實用性較低。
[12]本文所指小額信貸是以個人或家庭為核心的經營性貸款,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個體工商戶、小作坊、小業主。
[13]“兩難”指既沒有五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全國認可度,也沒有股份制銀行及外資銀行的專業性。
參考文獻
[1]賴淑珠,羅曼,孔令戟,杜霞.美國銀行業發展的借鑒[J].中國企業家,2005,(14).
[2]鄭紅梅.中國商業銀行的過渡經營模式[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
[3]張吉光.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海南金融,2010,(5).
[4]張吉光.城商行跨區域發展五年總結:現狀、特點及問題[J].銀行家,2011,(7).
[5] 穆良平,熊健康.美國銀行持股公司職能簡析[J].四川金融,1990,(2).
[6]桂蟾.論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跨區域經營[J].財貿研究,2009, 20(4).
篇5
關鍵詞:上海郊區; 新市鎮體系; 市鎮商業中心; 社區商業體系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retailing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suburbs . Based on the new town system planning in Shanghai, the retailing development model of new towns was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goal, guideline, town-retailing center, community retailing system, park stores, and large-scale retailing facilities. Some policies that can promote the main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town were set down, including making and improving town retailing planning, investing the basic retailing facilitates by government, and planning the large modern consumption experiences and commercial park,etc.
Key words:Shanghai suburbs; new town system; town retailing center; community retailing systems
市鎮商業是城鎮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含市鎮商業中心、社區商業體系、園區商業和農家店網絡,以及為整個城市服務的大型商業設施等。2005年上海提出了“1966”新城鎮體系,即1個中心城區,9個新城,約60個新市鎮,約600個農村新村。其中,將上海郊區現有的103個鎮和3個鄉,歸并和調整為61個新市鎮,市鎮商業面對新一輪調整和建設。
城市郊區化是城市發展中的一種現象,國外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臥城”、外圍城市、半獨立衛星城、衛星城、技術郊區、邊緣城市等多種形式[1][2][3]。國際大都市的郊區化存在特定規律和模式,如法國巴黎[4]。商業郊區化是城市郊區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郊區化的過程中,商業設施布局和商業經營存在一定的時差,即商業設施需要布局在先,當人口集聚達到一定規模后,商業經營才能有效展開。因此,要求人們重視前期商業布局,否則將導致盲目發展、布局缺陷和社會資源浪費等[5][6][7][8]。本文采用規范研究法,依據上海城鎮體系規劃和商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遵循商業發展規律,試提出上海郊區新
市鎮商業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上海郊區商業的基本分析
(一)上海郊區行政區劃和人口經濟分布
根據上海現有行政區劃,上海市郊區含中心城區結合部、近郊和遠郊三個部分。2005年上海市共有19個區縣,郊區部分有11個區縣103個鎮3個鄉。其中,中心城區結合部的浦東新區、普陀區、寶山區和閔行區等,共有33個鎮;近郊地區嘉定區、松江區、青浦區、南匯區和奉賢區,共48個鎮;遠郊地區有金山區和崇明縣,共22個鎮和3個鄉。2005年年末,上海郊區近郊地區和遠郊地區的常住人口、流動人口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占全市的31.4%、37.2%和26.8%。上海的流動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區結合部,達267萬人,占全市的46.9%。
(二)上海郊區各區縣的購買力指數分析
購買力指數=該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該地區人口的比重。若某地區購買力指數大于1,說明該地區的商業吸引力較大,其他地區零售額流向該地區;若該指數小于1,說明零售額的流出。根據2005年數據,以常住人口為單位,計算得到郊區各區縣的購買力指數。在城區結合部,浦東新區的購買力指數為0.99,接近1,自身平衡。普陀區、寶山區和閔行區的購買力指數在0.63-0.80之間,顯然由于這些區靠近中心城區,部分消費直接流向中心城區繁華都市商業中心。近郊地區5個區的購買力指數0.83-0.95之間,其中南匯區最高為0.95,松江區為0.83。遠郊地區,金山區的購買力指數為0.80,而崇明縣的購買力指數僅為0.20。值得指出的是,在上述計算中,還涉及另外兩個影響因素:一是農村常住人口的收入消費水平實際上要低于全市水平;二是近郊地區還有大量流動人口,每日也產生大量的消費。實際上,上述兩個因素的實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抵充的。
(三)上海郊區各區縣的人均零售面積分析
就人均零售面積角度看,上海郊區各區縣發展不平衡。2005年部分近郊區的居民人均零售面積已經超過全市平均數,如嘉定區和松江區,而2005年該兩個區的購買力指數遠小于1,這表明商業零售設施的利用率不高,商業經營的集約化程度不高。另外,近期未來郊區居民人均零售面積有一個急劇增加的趨勢,如松江區、寶山區、南匯區和金山區等。據不完全統計,按現有商業項目的建設速度,2007年上海郊區許多區的人均商業設施將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因而,近期未來上海郊區商業的發展重點,不是推進商業設施的總量建設,而在于結構調整和功能提升,以及加強商業設施相對薄弱的地區,如崇明縣。
二、上海郊區新市鎮的規劃框架
根據上海新一輪城鎮體系規劃,郊區鎮和鄉的數量有較大縮編,從103個鎮和3個鄉,縮編到約61個新市鎮。這一輪調整中被撤銷的市鎮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歸并到郊區新城建設中,如原嘉定區的安亭鎮和南翔鎮并入嘉定新城范圍;二是溶入上海中心城區,由鎮轉變為街道,如原普陀區下屬的各鎮,以及浦東新區下屬的部分鎮;三是鎮與鎮合并,如金山的廊下鎮。
上海61個新市鎮,按主要產業依托,大體可劃分為六種類型:(1)制造業服務型。圍繞上海重點產業基地和工業園區建設的市鎮。如浦東新區唐鎮,寶山區羅涇鎮和月浦鎮。(2)農業服務型。以農業園區等為依托,發展生態農業、體驗農業、觀光農業、農產品貿易等延伸服務。如崇明向化鎮,南匯老港鎮等。(3)交通樞紐型。如華漕鎮(上海綜合交通樞紐),青浦趙巷鎮和徐涇鎮(西郊門戶),浦東新區機場-施灣鎮等。(4)旅游休閑型。如青浦朱家角鎮、金山楓涇鎮等。(5)科教服務型。依托大學園區、科研院所等資源,發展高等教育、職業培訓和科技研發等,如南匯惠南鎮,奉賢海灣鎮等。(6)中心城服務延伸型。承擔中心城區人口疏導、外來人口承載等中心城向外延伸的居住服務功能。如嘉定江橋鎮,青浦趙巷鎮等。
上海61個新市鎮,按人口規模劃分,大體有三種類型:(1)規劃人口規模大于20萬,約有4個鎮;(2)規劃人口規模10-20萬,約有10個鎮。(3)人口規模在3-6萬人。余下的大多數新市鎮,總數約40多個。
上海郊區新市鎮行政體系的調整,對于商業發展具有長期的影響。首先,縮編后市鎮的單體規模更大,若規劃恰當,有利于商業集聚和更好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其次,這將引起商業的重新選址定位和調整發展;還有,將促進商業與依托產業和交通配套設施的互動發展。
三、上海郊區新市鎮商業發展的模式
(一)新市鎮商業發展的目標
根據上海商業發展“十一五”規劃①,上海郊區商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為:以“城市化”引領郊區商業發展,合理布局,形成特色,有序建設,使郊區商業成為上海商業的重要支撐和增長亮點。
“十一五”期間,上海郊區新市鎮商業發展主要有四個目標:(1)規劃建設和完善新市鎮商業中心。協調人口、產業、商業設施、資源和環境等經濟要素,開展市鎮商業中心建設的分類指導,高起點地規劃重點區域和實施精品項目。(2)規范建設和完善社區商業體系。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導向,建設形成“便利、便捷、安全”的社區生活中心和商業服務體系。(3)建設完善園區商業和若干大型商業設施。(4)建設完善“萬村千鄉”農家店網絡,構筑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網絡。
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將努力完成20%市鎮商業中心的建設,完成20%市鎮社區商業改造和建設,即完成約12個市鎮商業中心和社區商業體系的建設,平均每個區縣1-2個。其中,力爭有50%成為市鎮商業中心和社區商業體系的示范區。
主要遵循的原則有:集聚的原則。通過商店集聚、人流客流集聚和各種經濟活動的集聚,產生集聚經濟效益。和諧的原則。體現歷史文化、產業特色、建筑風格、旅游景點、消費總量、商業功能和商業設施等方面的和諧。便民、利民和保障安全的原則。能夠體現較高的信息化、連鎖經營、標準化和服務規范。
(二)市鎮商業中心的建設
市鎮商業中心是指商業一定程度集聚,主要配置居民和村民日常生活消費所需的商業服務行業,提供各類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服務,服務對象為本鎮居民,以及附近產業園區(工業園區、服務產業和科教園區)的商業中心。市鎮商業中心應與公共服務中心、衛生醫療中心和體育活動中心等協調發展。
市鎮商業中心適宜選擇在地域中心、人流集中和交通便利的位置。若有軌道交通,應該與軌道交通站點相結合,不宜設置在大流量主要交通干道的兩側。市鎮商業中心的形態布局,可采用塊狀形態,以小型購物中心、大賣場或百貨店為中心,配置各類商業服務設施,也可采用商業街形式。若采用商業街的形式,應該處理好商業街和交通的關系,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盡可能采用商業步行街的形式。另外,根據交通位置、旅游資源、外來消費偏好,配置有針對性的具有特色的商業設施。若鎮區人口大于20萬,市鎮商業中心與社區商業中心可以歸并設置,或者分開設置。若鎮區人口小于20萬,市鎮商業中心與社區商業中心一般歸并設置。不同規模市鎮商業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設置。
(三)市鎮社區商業體系的建設
市鎮社區商業體系包括社區商業中心,居住小區商業中心和街坊商業等。不同人口規模市鎮商業的等級結構、功能和業態組合。在社區商業體系中,應加強標準化菜市場的建設,即逐步實現菜市場的“六個化”:購物環境商場化、商品價格大眾化、主要商品品牌化、計量器具統一化、菜場設施人性化、管理規范統一化。構建社區商業體系,應該重視綜合配套設施和推行服務規范。應相應配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場(庫)。店招、店牌、燈光等形象設計宜統一規范設置,與社區的建筑風格相協調。菜市場、浴場、餐飲店等對居住有影響的商業網點應與住宅分開設置。菜市場應設置在運輸車輛易進出、相對獨立地段,并配有停車、卸貨場地。社區商業的網點應證照齊全,合法經營,有固定的營業場所(地),具有電子支付設施,以及良好的服務規范。
(四)園區商業和大型商業設施的建設
對于上海市級和區級工業園區,市鎮商業主管部門應與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協調,建設和完善工業園區的商業配套設施。工業園區的商業設施配套,應與所在市鎮商業中心和社區商業體系的建設相協調,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對于具有廣域功能的大型商業設施,如大型購物中心、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大型品牌直銷店、物流中心等,應該由市、區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布局,有步驟的開發建設,應該嚴格土地審批制度,應該開展規范的《商業影響評估》。應該制止各市鎮獨立規劃、按照各自的愿望盲目開發建設的狀態。要防止郊區大型商業設施項目的盲目建設。
四、推進市鎮商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市鎮商業規劃
2007年上海將完成61個新市鎮和586個居民新村的城鎮規劃。在此基礎上,市鎮政府應制定相應商業發展規劃。市鎮商業規劃可以適度超前,但應與市鎮發展規模相協調,應防止商業房地產的盲目建設。在市鎮商業規劃中,應對建筑風格、店招、色彩、綠化、行道樹、交通、人流動線、主要商家等,有全面的構想,并分步推進。
(二)加強政府對基礎性商業設施的投入
基礎型商業是指不能完全通過市場行為進行配置與調節,但是必須設置的業態業種,如菜市場、大眾餐飲、大眾理發、大眾沐浴、維修、廢品回收等。市鎮政府應將這些商業設施,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加以建設,擁有或控制這些商業設施的產權,確保居民基本需求。上海市政府應面向郊區城鎮實施“商業實事”項目,如推進“標準化菜市場”的建設。通過標準化菜市場的建設,將菜市場的標準化管理、衛生要求、商品品牌和連鎖經營,向郊區城鎮拓展。有條件的市鎮,可拓展建設生鮮食品超市,為市鎮居民提供更為便捷、規范和安全的消費服務。
(三)梳理和監控郊區大型商業項目
應加強對上海郊區的五大類大型商業設施項目的梳理、監控和管理,即郊區大型商業設施項目(購物中心、品牌直銷店、旅游休閑區);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大型屠宰場;大型物流園區;廢舊物品分揀場等。對于郊區大型商業項目的建設,上海市區(縣)兩級政府主管部門,要聯手監督管理。要建立動態的管理系統,及時統計和監測上海郊區大型商業項目的建設和經營情況,防治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
(四)策劃建設大型現代體驗型消費團地
上海郊區商業還應該具有為全市和長江三角洲消費者提供郊外休閑消費的功能。為了吸引外來客流和外來消費,同時為上海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新場所,在上海西南或西北通向浙江和江蘇的交通干線樞紐點,或者未來與杭州大橋、崇明隧道相連的交通樞紐點,結合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策劃建設大型現代體驗型消費團地,集大型娛樂設施、品牌直銷、旅游、文化體驗、現代藝術、影劇院為一體的消費團地。
注釋:
① 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上海各區縣“十一五”商業規劃匯編[R].上海市經濟委員會編印,2005.
參考文獻
[1] 陶希東.劉君德.國外大城市郊區化的演變及對我國的啟示[J].城市問題,2003(4):69-73.
[2] 吳國兵.中外城市郊區化的比較[J].城市問題,1999(6):39-42.
[3] 孫一飛.馬潤潮.邊緣城市——美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J].國外城市規劃,1997,(4):28-35.
[4] 黃威義.試析國家大城市巴黎郊區的發展[J].世界地理研究,1998,7(1):59-65.
[5] 孫元欣.國外商業規劃理論及評述[J].商業研究,2003(10):13-15.
[6] 保繼剛,蘇曉波,歷時城鎮的旅游商業化研究[J].地理學報,2004,59(5):427-436.
篇6
[關鍵詞]共享單車 商業模式 發展現狀
一、共享經濟的定義
共享經濟是指通過借助網絡等第三方平臺,將供給方閑置資源使用權暫時轉移,實現生產要素的社會化,通過提高存量資產的使用效率為需求方創造價值,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共享經濟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關系:第三方網絡平臺,供給方,需求方。供給方通過提供一定存量資產的使用權給予需求方而得到一定的收入。需求方由于得到一定時間范圍內供給方資產的使用權而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第三方網絡平臺是兩者之間的連接者,收取成功交易雙方的交易額的一定比例為傭金。
共享經濟主要分為六大類:住宿共享、交通共享、物流共享、個人服務共享、閑置物品共享、社區商超共享。共享單車屬于共享經濟當中的交通共享,同時本文討論的摩拜單車和ofo共享單車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和供給方是屬同一主體。
二、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
(一)征收押金
如果你想使用共享單車,首先你需要在其APP或者微信公眾號上注冊,交付押金后方可使用。當你使用完畢后,可選擇退回押金。但是,退回押金后就不能再次使用,如果需要再次使用,則需重新繳納押金。當然,你也可以一直將押金存放在共享單車的賬號中,以后使用則只需交納當次的使用費用即可。據了解,摩拜的押金是299元,ofo的押金是99元。為什么摩拜單車的押金比ofo高出整整兩倍呢?
實際上,高額押金是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之一。而摩拜單車的商業模式尤為注重押金繳納的環節。根據摩拜官方的說法,2016年摩拜推出的輕騎版“mobike lite”每輛造價達1000元。可見,相對于市場上普通的自行車的三四百元,摩拜的造價較高。另外,共享單車為了擴大市場,必須大規模地投入自行車,如果某個品牌的共享單車的數量不夠多,消費者不能隨時隨地使用,那么它最終肯定會被其它競爭對手所取代。而摩拜單車就巧妙地運用了高額的押金來擴大規模。首先聚集一定的資金,在中關村投入幾百輛自行車。投放自行車后,收取消費者的押金,占用押金的時間價值,繼續投資更多的自行車,擴大規模(投入的數量和范圍),形成規模效應,降低自行車的單位造價,也增強品牌的知名度。當然,這其中也運用了融資部分的資金。
不僅僅是摩拜,其它的共享單車也會或多或少地占用消費者的現金,使得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發生r間趨于一致,以便進一步地發展。只是由于摩拜的造價較其他共享單車高,對于資金的需求量更大,所以其征收的押金比其它共享單車要高。
(二)前期推廣,免費使用,以便形成消費者黏性
ofo面對的消費群體主要是高校師生。ofo共享計劃從2015年6月在北大推出后一直向外擴張,現已覆蓋全國43個城市,累計用戶高達3000萬。它的成功和前期的推廣關系密切。ofo每在一個城市擴張,前期推廣的時候是免費或低價使用,當形成消費者黏性的時候,再逐步提價。就拿廣東廣州的投放而言,ofo前期推廣,消費者注冊即可第一次免費使用以及拿到一個5元的自行車使用紅包,且其前期的計價方式與使用路程和時間相關。對于高校師生而言,使用ofo一般是上下學的時候,路程和時間較短,即使付費也不過是一兩毛錢。同時,使用后可以分享獲得紅包,紅包是不同程度的折扣券。如此低價的方式,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的注冊使用。當形成了一定的消費者黏性后,ofo開始悄悄地以改變計價方式來提價。由原來0.01元/分鐘加上0.04元/公里的計價方式改為0.5元/時。咋一看好像變化不大,但是對于高校師生上下學的短途短時間使用而言,其由原來的一兩毛升至5毛。由于習慣了該種消費模式,且升價后價格仍然不高,故ofo并沒有失去消費者,反而由此形成顧客黏性。
(三)掃碼解鎖+支付+上鎖
共享單車使用方式是:掃碼或者輸入車牌號后獲得密碼,利用密碼解鎖,使用后在APP或者相應的微信公眾號后支付費用,上鎖后便可離開。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共享單車的使用操作是極其便利的,不存在操作困難等問題。同時,隨用隨停的方式不僅方便了消費者,也提高了自行車的流通率,使得共享單車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在一席中演講曾說到,摩拜用15天的時間點亮了一座城市。共享單車就是通過高速的流通率來獲得利潤。
三、現階段共享單車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但是,現階段社會制度不完善,國民素質有待提高等等的問題在約束著共享單車的發展。
篇7
[關鍵詞]文化地產 發展 商業模式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2-0014-02
一、文化地產的概念
文化地產是以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是用文化引領規劃、建筑設計、園林景觀、營銷體系、物業服務等的系統工程。文化地產是把“死建筑”變成“活建筑”的系統工程。房地產傳統開發模式是以“建筑”為核心,文化和概念僅作為營銷手段;而文化地產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居住理想”為核心,用文化提升固化建筑價值。在住宅地產領域的“家族地產”模式,商業地產領域的“HAPPING MALL”模式,工業地產領域的“經濟生長”理論,園區地產領域的“文化軸心”理念等都是文化地產理念的延伸和實踐。它們是集文化主題園區、文化街區、文化經濟產業園區等為主體的文化功能型地產,是把文化、產業、地產三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商業模式。
二、文化地產分類
1.文化旅游地產;2.文化影視地產;3.文化商業地產;4.文化體育地產;5.文化創意地產;6.文化產業地產。
三、文化地產的四大標準
1.文化不再是營銷的概念和手段,而是建筑精神和價值的核心。
2.建筑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是共生關系,而非從屬關系。文化軟實力成為提升建筑價值的核心。
3.用文化軟實力統合房地產核心價值體系。用文化引領建筑設計、園林景觀、營銷體系、物業服務等的全過程。
4.在文化地產系統中,文化必須是可落實、可體驗、可感觸、可實現的渾然整體。
四、文化地產應具備的特征
1.明確的“文化”主題;
2.完善的“服務”體系;
3.合理的“功能”配套;
將文化、功能、服務的概念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從而引起目標人群的消費沖動。
五、物業產權運作模式(見右表)
六、文化地產的成功商業模式
模式是一種可盈利的方法,是文化地產項目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源泉。文化地產的經營需要高度重視商業模式的發現和改進。
1.以企業為主體,把企業作為整體價值開發的商業模式。例如,萬達廣場塑造的是萬達企業的整體價值,然后全國連鎖,選址后即使很偏僻照樣迅速帶動人氣。萬科開發的樓盤不論叫什么名字,市場都認可其高品質、高服務、高性價比。
2.產業鏈經營的商業模式。中國的主題公園主要是賣門票、賣硬件,迪斯尼的主題公園是整個產業鏈搞旅游,搞影視,搞娛樂,搞餐飲,搞衍生產品,就是一個產業鏈。國內的橫店影視城也是一個成功案例。
3.產業鏈形態的產業集聚。如各地以書畫、出版業、曲藝戲劇、茶、酒、玉石等為主題打造的文化產業園,類似文化產業的“義烏小商品城”。
4.能夠持續化、品牌化的快速連鎖復制模式。如星期八小鎮、酷貝爾等兒童體驗項目。
5.組合混搭的商業模式,是文化產業跟其他相近產業融合載入文化地產的商業化模式。比如說文化旅游地產華僑城、宋城;體育健身連鎖的一兆韋德等。
6.高專業化發展的商業模式。如張藝謀的“印象”系列。
7.對原有地產性質進行變更,重新定位業態、主題,進行改造或升級。如北京798創意園、廣州G5。
8.“訂單地產”模式。啟示來自商業地產的經典運作項目萬達廣場。大連萬達集團與沃爾瑪、歐倍德等國際著名商業連鎖企業通過長期的合作協議建立戰略聯盟,其所建的商業項目在開工前就與跨國商業巨頭進行談判,吸引這些商業巨頭進駐其主力店。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該商業地產的知名度,為日后營運吸引了大量的顧客,進而吸引其他品牌的商業機構入駐,并通過周邊土地和物業的增值實現對其項目整體收益的提升。
文化地產的商業模式要符合國內目前的國情,同時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商業模式要慎重、嚴格考慮其商業可行性,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應是企業家主導的商業模式,而不是文化人、藝術家、策劃人主導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其實質就是盈利模式,萬萬不可把文化當化妝品來包裝地產。
七、商業性文化地產成功運作的關鍵要素
文化地產歸根到底是一個商業項目,一定要借鑒、依照商業地產的市場化、商業化方式進行開發運作。
1.理念決定成敗;文化地產一定要樹立以文化帶人氣、提地氣,以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心態發展傳播主題文化,打造地產價值,得到經濟回報。
2.要規劃更要策劃;從前期選址、定位、規劃布局,到中期招商、租售,再到后期的競爭力經營管理、物業增值等,都離不開整體精心策劃的環環緊扣。
3.整體布局事關開發成敗。
4.招商成功不等于萬事成功;商業地產開發以經營效益論成敗,招商順利并不代表今后一切都順利。
5.商業地產開業需要好策略;開業必須講究策略和時機,急于求成的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好的開業策略需要審時度勢,做到知彼知己,因市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求得天時、得地利、得人和。
6.商業地產需要復合型團隊。
7.以市場為導向重視培育商場。
8.訂單商業地產并非“靈丹妙藥。
9.商業地產策劃不可紙上談兵。
10.增強事前風險防范意識。
八、案例解讀
國外案例(地塊功能定位是關鍵):
1.首爾數字媒體城
主題:以傳媒娛樂為主題,集合研發、生產、銷售、培訓等,形成數字媒體完成的產業鏈體系。
區位:首爾Mapo-gu城的新千禧城內,距離首爾國際機場30分鐘車程。
簡介:2002年5月動工,2010年完工,總建面56萬平方米,預計將創造27萬個工作機會,每年120億人民幣的收入。
目標:世界數字媒體內容制作基地;世界第一個數字媒體技術研發中心;世界各高校間的合作;媒體研究和業務中心。
功能:包含IT商務、研發、商業、居住、酒店會展等多種功能空間。
主要產業:媒體娛樂廣播、游戲、電影、動畫制作、音樂和遠程教育。
數字媒體城的主要設施:教育研發中心、創業辦公區、劇院、科技藝術博物館、科技娛樂中心、公共綠地、音樂咖啡館、活力動感街道。
2.澳洲昆士蘭CIP
主題:澳洲昆士蘭CIP發展成集教育培訓、研發中心、產業中心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意產業園,是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典范之一。
區位:位于布里斯班市的西邊,是占地16公頃的“Kelvin Grove 都市村莊”的主要建筑物,耗資6000萬澳元,2001年籌建,2004.5正式啟用。
簡介:經過幾年發展,昆士蘭創意產業園區已經擁有眾多創意設計公司、研發機構等,園區內匯聚了印刷媒體、視覺表演藝術、音樂創作和出版、新媒體、廣播電子媒體和電影、傳統藝術活動等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創意產業事業中心;健康及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ACID互動設計中心;國家研究理事會創意產業中心;創意產業與創新研究院;包含超市、商店、咖啡廳和餐廳等商業設施的村中心。
九、小結
篇8
關鍵詞:網絡團購 商業模式 發展
網絡團購, 作為一種新興的電子商務模式,在我國出現后發展十分迅速, 受到來自消費者、企業甚至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在眾多的團購網中脫穎而出,選擇合適的商業模式是最重要的環節。網絡團購商業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市場需要、產業環境、競爭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一、網絡團購概述
網絡團購,是指一定數量的消費者通過互聯網渠道組織成團,以折扣購買同一種商品。這種電子商務與傳統的B2C、C2C電子商務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將消費者聚合才能形成交易,所以需要有即時通訊和社交網絡作為支持。
團購最早起源于美國的Groupon,并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巨大盈利。隨后,參照Groupon 的網絡團購模式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眾多消費者追捧的一種時尚購物方式。如今網上購物已經是一件平常的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跨地域的消費者開始有組織地組成團體通過互聯網向商家購買產品。 隨著這種模式覆蓋面的逐漸擴大,網絡團購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的一場消費革命。目前網絡團購的主力軍是年齡25~35 歲的年輕群體,網絡團購種類繁多,在中國發展迅猛。
二、網絡團購商業模式的發展現狀與主要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近幾年我國團購網站的發展可謂“此起彼伏”。截至2012年2月,全國運營級團購網站總量已經達到5739家,但能持續經營的卻是少數。據CNNIC的《2011年中國團購用戶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中國團購用戶數為4220萬,半年用戶數量增長高達125%,網民中有8.7%的人使用團購服務。我國網民團購最多的商品集中在餐飲、娛樂、百貨和數碼產品方面,其中團購實物產品的用戶已經達到了59.9%。雖然目前我國的團購網站數量眾多,但大部分團購網站面臨著問題:
第一,同質化嚴重,用戶粘性低。國內團購網站大多模仿美國Groupon的商業模式,甚至每個網站的界面與團購始祖Groupon相似,布局幾乎一致,幾乎所有的團購網站都設置了“0 元抽獎”。只要其他團購網站的價格折扣更低,消費者就很容易轉向其他網站,造成了團購網站只是一味地尋求低價,而無法保證質量,而且后來居上的眾多模仿者會使團購網站陷入到“價格競爭、利潤下降”的惡性循環中,直接影響著網絡團購的良性發展。
第二,存在營銷陷阱。登錄團購網站,“負1元搶購、2元特價瘋搶、1折還有1 小時16 分29 秒結束……”諸如此類的廣告比比皆是,但是這些營銷手段里暗藏陷阱,消費者一不留神,往往會陷入重復網購或虛假折扣的陷阱中;而這些營銷手段只能取得短時間的利潤,長期下去,勢必影響消費者的信心,影響著網絡團購的長期發展。
第三,資本實力不夠。目前,我國團購網站的進入門檻較低,現有的絕大多數團購網站的規模不大,經營利潤相對較低,是微利經營,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多數團購網站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從商家收取傭金,其自身的資本實力都相對較弱。而團購的模式使得網站需要大量營銷人員去尋求本地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營銷支出和廣告支出非常大,成本居高不下。
第四,信用問題限制行業發展。團購網站普遍采用先付款后提貨的支付形式,信用問題一直是一個困擾消費者的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團購網站銷售的產品或服務質量是否可靠,產品或服務出現質量問題時如何解決,過期沒有來得及消費能否按時退款等都是消費者在決定是否團購時考慮得最多的問題,消費者對團購網站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業的發展。
三、網絡團購商業模式發展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團購網站的進入門檻較低,但要想真正進入該行業卻非常困難,許多團購網面臨著發展的瓶頸期。然而依托于成熟企業建立的團購網站競爭力較強,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尚未開發,下面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團購平臺化,成熟網站嘗試資源整合。從網購市場發展來看,團購平臺化契合了市場發展的方向。當前的網購市場上,實物商品消費的網購較消費體驗型網購的發展快很多。團購平臺化能給予傳統服務業更多的展示空間,能將更多傳統服務業的餐飲、健身、休閑娛樂會所的消費帶動起來,主動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營銷,滿足本地消費需求,彌補網絡購物市場上服務型產品缺乏的空間。
第二,依靠創新求發展。網絡團購要想沖出依靠低價發展的瓶頸就必須不斷創新。國內團購網站可以借鑒國外成功的例子,但不能全盤照搬,必須把技術建立在市場導向的基礎上,從用戶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發,開發出更能迎合用戶的新產品和新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做大做強。
第三,進行信用擔保,突出服務的差異化。實力較強的網絡團購商家可引入第三方支付中介,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后,可以先確認購買是否與描述相符,再通知第三方支付中介付款給商家。這種模式建立在誠信基礎上,讓消費者有了保障,大大降低了不良團購網站欺騙消費者的機會,讓消費者能夠放心購買,極大地促進了消費者的消費。
第四,建立網絡團購風險評估機制。政府有關部門可設立風險評估小組,統計消費者對網購的意見,創建針對團購網站服務好評度的查詢網站。
參考文獻:
[1]魏煒,朱武祥.發現商業模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篇9
【關鍵詞】眾籌,商業模式,融資,銷售
一、眾籌簡介
眾籌,譯自英文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是指募資人通過互聯網平臺,集合眾多個人投資者的小額投資,積少成多,以支持其創業或其他社會事業的新型融資模式。相較傳統融資方式,眾籌由于門檻較低,更加大眾化,其興起為眾多小規模企業、有想法但沒有資金的創業者、有夢想但沒有實現能力的夢想家提供了融資可能,同時也為小額投資提供了新的渠道。
眾籌的主體主要包括投資人、募資人和眾籌平臺三方,這些主體在功能上均不同于傳統上主體。如:投資人以小額投資為主,募資人一般為小型企業、初創企業或者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創意項目所有人,眾籌平臺一般是互聯網平臺。
二、眾籌的起源及發展
眾籌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世紀,當時很多文藝作品都是依靠“訂購”完成的。例如,訂購者為莫扎特、貝多芬等藝術家提供創作資金,當藝術家完成作品時,訂購者會獲得回報,如寫有他們名字的書,或是協奏曲的樂譜副本,或者成為音樂會的首批聽眾等。但上述情況只是一種現象,并沒有成為商業模式。
眾籌作為一種具體的商業模式是起源于美國。2006年8月,美國學者邁克爾?薩利文第一次使用了Crowdfunding一詞。當時他正致力于建立一個項目融資平臺,項目發起人通過在平臺上播放視頻進行項目融資。邁克爾?薩利文利用Crowdfunding解釋了平臺的核心思想,并在維基百科中將Crowdfunding定義為:群體性的合作,人們通過互聯網匯集資金,以支持他人或組織發起項目。
全球第一個以眾籌為商業模式的網站Kickstarter上線于2008年。
2011年,眾籌模式正式落地中國。起初國內眾籌是以藝術家為代表的創作類眾籌,后逐漸發展為藝術類眾籌為主,智能硬件、農業、房地產等多板塊眾籌為輔的創新商業模式。
2014年,眾籌在中國開始引起廣泛關注。2014年是P2P的寒冬,卻是眾籌的春天,而2015年則是真正意義上的眾籌元年。2015年,眾籌行業將迎來的不僅是行業內企業數量的爆發式增長,更重要的是眾籌的商業模式本身將在優勝劣汰中逐步走向成熟。
三、眾籌的分類及商業模式探析
根據投資人獲得的回報的類型,眾籌可以分為商品眾籌、股權眾籌、權益眾籌和公益眾籌四類。
(一)商品眾籌
商品眾籌即以產品或具體商品作為回報的眾籌方式。商品眾籌是一種鼓勵個人和初創型團隊進行創新創業的行為。由于初創型企業風險系數較高、對于資金成本的承受能力較低、且在產品銷售方面存在一定的壁壘,因此很難在傳統渠道中融資。而商品眾籌正是為了解決他們的問題而存在的。對于在眾籌平臺上獲得的資金,項目發起人不需要承擔成本,也不存在歸還本金的壓力,只需要在項目成功后提供一定數量的產品作為回報,而這正是解決他們銷售問題的出路。因此,對項目發起方來說,商品眾籌是一種能夠同時解決融資問題和銷售問題的新渠道。
同時,眾籌平臺匯集了一批支持創新、鼓勵創意的人群,普遍具備寬容、樂觀、慈善精神,其投資兼具商品預購與資助、捐質,旨在幫助普通人實現夢想,顯著降低了創業團隊的心理與經濟壓力,有助于促進其創意和創新,促進整個社會創新氛圍的建設。
但是,就目前中國商品眾籌的情況而言,大多數眾籌平臺都沒有理解眾籌本身的商業邏輯,進而沒有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導致眾籌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只是披著眾籌外衣的電商。
(二)股權眾籌
股權眾籌即以股權作為回報的眾籌方式,項目方通過出讓股權進行融資。股權眾籌主要是針對初創型企業的長期發展的。其與商品眾籌最大的區別在于,商品眾籌屬于短期項目融資,而股權眾籌屬于長期投資行為,合理利用股權眾籌,既能促進初創型企業的發展,幫助解決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題,同時能夠為資金持有者提供新的投資渠道,讓資金持有量不多的投資者同樣擁有投資初創型企業、進而分享初創企業的成長收益的權利。目前國內在股權眾籌這一板塊的監管正逐步加強,為規避非法集資的風險,在設計股權眾籌結構時需嚴格按照監管要求。
(三)權益眾籌
權益眾籌即以特定權益(除股權外)作為回報的眾籌方式。權益的類型包括很多種,除了我們熟悉的股權、債權以外,還包括一些具有附加價值的權益,如投票權、建議權、榮譽權等。權益眾籌的投資者一般保有較高的生活水平,持有資金充裕,對于產品本身沒有過多的興趣,所追求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對于投資的回報,如果能夠帶來具有排他性和榮譽感的權益,或許比投資的收益本身更為重要。因此,權益眾籌的重點在于回報結構的設計。
在人們基本需求逐步滿足、對更高層次的需求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權益眾籌無疑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是眾籌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四)慈善眾籌
慈善眾籌即不以獲取回報為前提的眾籌方式,具有公益性和慈善性。慈善眾籌是指通過眾籌平臺,完成募捐等慈善活動。早期的公益基金會是慈善眾籌的雛形,和慈善眾籌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投資者對項目或者公司或者個人進行無償捐助,融資者通過愛心捐贈獲得資金,用于特定的用途。
眾籌在慈善方面最大的意義在于利用互聯網工具和金融化手段,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積少成多,達到慈善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范家琛.眾籌商業模式探究[J].管理縱橫,2013,(8).
篇10
關鍵詞:中小企業;擔保;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8-0064-02
根據企業融資理論,在資本市場完全有效的前提下,考慮到融資成本和融資風險,企業外源融資應首選債權融資,從發達國家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看,一般與該理論相吻合。但從目前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選擇看,卻與該理論相悖。盡管金融監管當局近年來試圖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但其實際效果卻未能盡如人意。內源性融資或直接融資仍然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最主要基礎性資金來源。中國私營公司的發展資金,絕大部分來自于業主資本和內部留存收益,近年來一直保持在50%~60%以上,而公司債和外部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則不到1%,銀行貸款大約在20%左右。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差、融資難問題。本文認為,討論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銀行發放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與收益是否能夠平衡。在市場化的經營機制下,任何一家銀行選擇融資對象時,必須也只能以貸款的效益性和風險性為標準。很多中小企業為獲得資金往往采用民間自發的相互擔保,自發互保的優點是門檻低、操作簡單、適應廣,但自發互保由于其自發性、無序性,風險很大。政策性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政策擔保以政府信用為支持,公信力強,但是行政色彩濃、操作過程復雜、進入門檻高,并以促進特定產業為首要目標,主要投入于一些公益性、基礎性、導向性項目或回收期長的項目。因此,還需要大力發展商業。
商業擔保由于其機制靈活,可以滿足不同層面不同需求企業的要求,具有極大的生命力。在看到商業發展前景的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國內良莠不齊,有些自身實力太弱,注冊資本過小,風險管理能力無法讓銀行信服。銀行對于看不準的擔保,會要求存入一定的保證金。收取保證金越高,擔保的效率就越低。在與銀行的合作關系中,擔保公司還處于被動地位:一是風險分擔,大多數擔保公司不能與銀行達成風險分擔協議;二是貸款利率,銀行對受保企業沒有給予利率優惠,增大了受保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擔保公司的業務;三是信息查詢,人民銀行貸款查詢系統不對擔保公司開放,影響了擔保公司對協作銀行信用貸款的掌握;四是隨意收貸,從而導致擔保公司代償的發生。目前,商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擔保費收入。依據財政部相關規定,為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擔保公司收取擔保費一般控制在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50%以內,同時需提取相應額度的風險準備金用于擔保賠付,因此正規的利潤極低。對多數來說,僅依靠1%~3%的保費收入無法承擔公司的正常運作經費,更談不上贏利,進一步發展受到制約。盈利模式不創新,不解決,就難以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瓶頸,開拓創新。
一、提升自身素質
作為連接企業與銀行的信用橋梁,擔保公司主要經營的是商業銀行所不愿或無力涉及的風險業務,同時也是中小企業所急需支持的業務。擔保公司作為資金供需雙方的服務商,應該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場的潛力,通過介入前期調查、細化風險控制方案等方式,依靠市場手段將看似不可行的業務變為可行,將企業的各種資源轉化為有效的反擔保能力,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
要成為優秀的專業風險管理和服務機構,首先,應有信息收集上的優勢,應有自己獨特的低成本信息渠道。這種優勢應超過銀行,獲取產業信息、司法信息,展開商業調查,信息收集上的優勢是存在的基本前提;其次,應有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具有對信息處理加工的能力,能夠有效地識別風險、恰當地管理風險,并且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大凡需要擔保的企業都是這樣或那樣不符合相應條件的企業,需要超常的創新能力;最后,一流的人才,由于擔保業務本身的難度,要求具有比銀行信貸員更高的一流人才。這些人才能夠得心應手地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并設計解決方案。
二、拓展業務領域,創新盈利能力
目前,擔保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較差,利潤水平較低,大部分以擔保業務為主業,擔保業務收入比重達75%以上, 擔保業務收益率僅為1.98%左右,而存款利息收入和投資收益也是收入的重要補充。多數擔保公司要向銀行繳存擔保保證金,繳存保證金對擔保公司的收入有一定影響,一定程度地減少了獲得更高投資收益的機會。因此,要提高盈利能力必須創新經營模式,保持適當盈利,才能提取充分的風險準備以充實資本金,同時在發展過程中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一)證券市場投資
近年來,中國證券市場快速發展,給投資者帶來了很多機會,其中不乏盈利能力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的公司,參與證券市場有利于增強盈利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增加資產的流動性。
(二)擔保(風險)投資
擔保公司將保費的一部分或全部作為風險投資轉換為企業或項目的股權、認股權、期權、分紅權和可轉換債權的一種或幾種投向企業。與風險投資一樣,擔保公司可通過公開上市、償付協議、收購和兼并等方式退出,實現投資收益。擔保是一種百分位的大數定理,它是靠大面積的收取保費,以彌補小面積的代償賠付。但風險投資卻正好相反,它是一種小數定理,它是以小面積的投資成功所取得的巨額回報,來彌補大面積的投資失敗。正因為有了大數定理和小數定理的有機結合,相對擔保公司的整體業務來說,擔保投資使風險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對擔保公司來說,擔保投資解決了其盈利模式的難題,增強了抗風險能力,推動了其快速健康的發展;對中小企業來說,擔保投資解決了其融資的難題,降低了融資成本,加速了其快速發展壯大;對貸款銀行來說,擔保投資降低了其放貸成本,化解了放貸風險,保障了其業務收入;對整個社會來說,擔保投資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促進了科技資源向經濟效益的轉化,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增長。擔保投資是目前解決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途徑和希望之路。
三、完善保障和監管體系
(一)完善信用體系與信用文化
作為銀行信貸補充文化的擔保其職能是增強信用,也就是對中小企業有更深入的評價手段,通過第三方信用增強使其達到銀行的放貸要求。如果不具備一個信息透明及誠信體系完善的經濟環境,為增信而發生的管理成本是極其昂貴的。這種成本特別表現在軟信息的獲取及中小企業因不誠信而產生的成本。因此,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信用體系和信用文化。
(二)擔保費率的市場化
在年擔保費率上最高的是美國為4%左右(每年0.5%的費用和2%~3.8%的安排費,加拿大為3.25%,最低的是法國0.6%)。目前,國內擔保公司的擔保費率卻依然采用了帶有濃郁計劃經濟的政府定價原則。擔保是一種市場資源,同樣存在著供需矛盾,同樣需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將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的環節中去。如果費率不進行市場化,供需矛盾將失衡。如果擔保費率過低,擔保費收入很難彌補擔保的正常損失,風險向擔保公司過度集中,收益水平下降,喪失對其他社會資本進入擔保領域的吸引力。反過來,如果過高,將會把發展前景好,急需資金的一批中小企業拒之門外。因此擔保費率的高低與運用是否正確與合理,直接關系著擔保公司能否履行擔保責任,關系著擔保經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于擔保費率的市場化。
(三)與銀行建立風險分擔機制
在擔保業務中,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公司為企業提供擔保,應該是在擔保公司與銀行之間形成分工協作的關系。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的擔保業務,相對降低了銀行的信貸管理成本,提高了信貸資金的安全;同時,擔保公司也通過為企業提供擔保服務,實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貫徹了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因此,擔保公司與銀行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發展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現行金融體系的主體架構并非針對中小企業而設計,擔保業在中國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監管體系,需要政府拿出更多創新的智慧,建立適合中國市場特征的行業監管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志.銀行結構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2,(6):38-45.
[2]楊鳳娟.發達國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舉措及借鑒[J].經濟問題,2004,(3):20-21.
[3]郭田勇.中小企業融資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國際金融研究,2003,(11):44-48.
[4]王曉燕,鄭光明,潘功勝.商業銀行產品定價研究[J].金融論壇,2005,(5):24-31.
[5]林平,袁中紅.信用擔保機構研究[J].金融研究,2005,(2):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