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的重要性及意義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診的重要性及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急診的重要性及意義

篇1

津液是指有滋養各組織器官,濡潤空竅和滑利關節作用的物質。津液為飲食經脾骨消化吸收而成,由脾、肺、腎吸收,分布、排泄,以調節維持其平衡,循行周身,出脈管內外和組織同隙之中,供給各部分的營養需要,剩余的水分和廢料,則成汗、尿排出體外。《靈樞》云:“五臟六腑,皆有津液,……。”又云“膀胱為津之腑,熱則津液內虛”等。

可以睦出津液是一種液質成分,成在于機體之內,分布于周身各處,內至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皆其所布。它由口引入并由尿、皮膚、大便、嘔物、淚、肺臟等上排出體外,我們知道汗、尿、吐物等除液質占絕大部分外,其中還溶有其他物質。于此可知津液是一種液體成分為主的并溶存有一定的溶解物質組成。

津液和體液:由上看出,津液是一種液體成分為主要的物質,液體成分分布于人體細胞內及細胞外各處,能補充,能排出,但與現今醫學所稱的體液有無關系,從下面比較可以看出。

從體液的組成成分及分布來看,體液分布在細胞內及細胞外者叫細胞外液,占人體重20%~25%,是人體的內環境,浸潤著細胞以作轉運營養物質之用,細胞外液以分布的范圍和質量的差別有不同的名稱,如在血管內叫血液,在淋巴管者叫淋巴液,在腦和脊髓者叫脊液,在組織間叫組織間液,體液在內者叫細胞內液,為輔助代謝的媒介。雖然體液各在不同的部位而細胞外液之間及細胞外液與細胞內液之間,是直接或間接相通的而且成分是穩定質中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質組成,即是說:水質和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構成體液。從體液的組成分布和上面的津液比較起來看是相似 ,因此說津液相當于體液。

從體液的平衡調節來看:體液中小部分是溶解物,大部分是水、水的平衡調節代表了體液的平衡調節,同時水的調節與某些溶解物如氯化鉀等也有一這的影響。水在人體內是維持平衡的,即是說每日攝取的排出的是相等的(生長需要除外),排泄的器官是腎、皮膚、肺、大腸等處,其中以腎的排泄為要,但體內水分平衡調節的轉機有以下幾點:①飲水管制,在唾液分泌減少時或血漿的滲透壓增高時,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反射性的引起口渴。②動向管制:水喝得多的時候血中水分并不增加多,很快的被腎排出及進入細胞間液,水分少的時候則反之。③排出管制:在正常情況下腎為排水器官,受著中樞神經的管制及激素的調節。

我們從體液的調節上也可以看出津液是相似于體液的,因津液的調節與體液的調節是相似的。

《傷害論》云:“大便硬,小便當數”。又“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不利。”以大便硬即腸道的水分被吸收,吸收得多故小便多,若飲水多必是汗多而小便也多,以使身體的水分維持平衡。關于津液平衡的調節,我們可以從古代醫書中看出,先談水的調節。《傷寒論》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靈樞》云:“咸入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則血氣上走之,血之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注入則胃中竭,竭則咽焦,故本干而善渴。”說明嘔吐失水后及唾液分泌減少而“咽焦”時,對機體均是刺激而反射性的引起口喝。至于津液的動向調節,中醫學家已利用此原理津液平衡改變而顯出的某些癥狀,是不加以治療的。《傷寒論》云:“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心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從亡津液,胃中于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小,以津液當還地胃中,故知大便不久必大也。”又“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等。又“大便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以津液自動的平衡調節。

體內的津液是維持平衡的,過多過少則由人體的調節機能來維持平衡,多則增加排泄,少則減少排泄,使人處于健康狀態,但這種調節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受著時間,調節力量,人體器官機能是否健康等因素的影響,因些會有增多和減少的情況出現。

篇2

中圖分類號:R1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309-02

計劃免疫和健康教育是相互獨立又互為相關的學科,健康教育是促進計劃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而計劃免疫接種門診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所以在計劃免疫接種門診開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性。現結合實際工作情況探討在計劃免疫接種門診開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通過各種宣傳方式,使居民特別是流動人口的家長認識到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可提高各種疫苗的接種率和及時率

預防接種是利用生物制品將免疫原或抗體通過適當的途徑有計劃地接種于人體,使之達到預防相應傳染病的目的。預防接種不僅是一種方便、有效和經濟的手段,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終消滅某些傳染病最根本的措施。但是預防接種的意義和接種后異常反應的處理并非每個家長都了解,必須通過在計免門診的各種健康教育才達到目的。

目前,在城市的居民中,家長已普遍接受了預防接種知識的宣傳教育,所以城市居民兒童的計劃免疫疫苗的接種率均>98%,有力地控制了相應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但是城市的發展帶來物品大流通、人口大流動,流動人口中有一部分家長由于文化和經濟的局限,認識不到計劃免疫接種的重要性,所以對預防接種不重視,從而帶來了各種相關傳染病呈上升的勢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計免門診采用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每年“4.25全國兒童接種宣傳日;全國強化免疫日;通過本市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向全社會進行廣泛地宣傳計劃免疫的重要意義;宣傳計劃免疫知識和計劃免疫的各種程序;并為居民開通計劃免疫健康咨詢熱線,達到控制傳染病乃至最消滅針對傳染病的目的。

2 對接種兒童的家長開展健康教育,既可提高預防接種效果,又可減少醫療糾紛

各種疫苗對人體來講都是異物,它刺激機體后,會產生有益的免疫反應,這些反應一般不會引起組織器官損傷或功能障礙,也不會有后遺癥。但也有極個別的嚴重的偶合反應或疫苗引起的機體反應。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不一,有必要將這些可能出現的癥狀及原因向家長闡明,減少家長的焦慮、疑惑不安的情緒。并把禁忌證、接種后的不良反應及一般的處理方法印在宣傳單上,散發給家長,讓家長了解禁忌證的范圍,可減少疫苗接種的偶合反應,防止加重病情。在宣傳后,許多家長針對兒童接種后出現的紅、腫、熱、痛以及附近淋巴結腫大等現象不再驚慌失措,不再濫用抗生素,避免了影響疫苗的效果,而且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3 通過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防止計免門診接種醫生出現接種差錯事故

疫苗接種不僅有途徑上的差異,而且對接種部位、針頭的大小、接種時進針的角度、深淺都有嚴格的要求。例如:白百破三聯疫苗如果在接種時疫苗不搖勻或部位太淺就易形成無菌性化膿感染;卡介苗疫苗如果在接種時誤注入皮下或肌肉,可能會引起接種者局部膿腫、淋巴結腫大等一般反應,嚴重者可出現局部寒性潰瘍以及全身反應等。這些 例子說明在操作上稍有疏忽就會出現接種事故,增加兒童的痛苦,造成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所以計免門診的接種醫生作為預防接種的執行人,除在上崗前進行各項業務培訓外,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通過醫生給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時刻注意在操作時要做到“三查七對”,嚴格執行疫苗接種操作規程,防止出現疫苗的誤種、漏種和錯種等,以減少各種醫療事故的發生。

4 計劃免疫接種門診健康教育的保證措施

4.1 以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門診大廳常設疫苗預防接種一覽表,配備電視機、DVD光碟,走廊過道設立宣傳欄、張貼宣傳畫,并結合疾病流行的季節性宣傳傳染病防病知識,以強化人們的保健意識。宣傳內容要豐富,形式要多樣,適應各層次家長的需要。如冬春季麻疹的臨床表現,預防治療護理方法;夏秋季手足口病的特征和防病知識;動物咬傷、抓傷后的處理原則;乙型肝炎患者阻斷母嬰傳播的方法等。

4.2 將《傳染病的防治》《預防接種工作規范》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和預防接種與疫苗知識問答等書籍置于留觀室,家長們可以按需閱讀,以了解我國的預防接種制度和疫苗種類及預防接種的相關知識,并播放免疫接種宣傳片。

5 建議

5.1 政府重視,加大投入。計劃免疫工作是關系到人類健康的大事,而健康教育可以使計劃免疫工作更進一步深入。雖然健康教育是短期投入較大而無經濟效益的一項工作,但社會效益和遠期效益比較明顯,是公共產品,也是計劃免疫的基礎工程。所以政府應在經費和設備上加大投入力度,使計免門診的健康教育走向規范化健康發展的道路。

篇3

【摘要】中醫診斷學是連接臨床和教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屬于中醫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熟練掌握這門學科的內容,學生們才能更好、更快的結合臨床實踐所得到的知識,更加牢記相關知識。這之中臨床基礎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重點講解,才能讓學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中醫診斷學是架設在學校學習和臨床實踐中的一座橋梁,它很好的銜接了理論和實踐,只有熟練的掌握這項課程所講授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們更好的完成過渡,而這之中基本技能知識則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尤其是在醫學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全面性的今天,這種技能的掌握能夠為做出正確診斷提供必要幫助,因此在教學中應當考慮從方法、能力方面的改革,提高相關教學質量,筆者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注重學生診斷技能的培養和教學

中醫中的四診——望、聞、問、切是臨床基礎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生從患者身上了解病情的最直接手段,熟練的掌握四診技巧能夠使醫生迅速的了解患者的情況,對當前病癥做出全面而客觀地分析。雖然在醫學科技較為發達的今天,各種儀器檢查所提供的數據能夠較為全面的反應患者的情況,但是并不能單純以此作為全部依據而忽略了四診的重要性。儀器檢查所得出的數據往往是患者的表象反應,不能完全的反映出患者內在的一些問題諸如情志因素等,因此在考慮儀器檢查結果的同時也應當更加注重四診的應用和結果,更為重要的是中醫藥物的應用時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的,如果不能完整的對患者的病情做出辨證,很難對癥下藥,對中醫治療來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文而不詳、切而不準往往是造成誤診漏診的主要原因。因此培養學生對于包括四診在內的基礎技能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建議應當從兩方面入手:一、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應當將重心從傳統的書本教學轉移至實踐教學,不光通過幻燈片、CAI課件等多媒體教學,更應當讓學生更多的實踐,在空閑時間安排學生進行社區走訪,在實踐中加快知識的掌握和消化;二、增強交流,不光局限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應當鼓勵學生之間增進交流,互相探討在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對于不清晰不明了的問題積極的向老師提問,由于四診更加注重在實踐中掌握,加上患者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要讓學生做到不怕問,多發問的習慣,才能更好的掌握這門知識1。

2 注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和教學

辨證論治是中醫理念的核心,中醫理論基礎是整個建立在這個核心內容上的,要讓學生結合中醫基礎理論來理解和掌握辨證論治體系,對于患者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不要片面的下定論,對于病因、病癥、寒熱以及正邪分布等作出本質判斷,逐漸形成完善的思維過程。在中醫診斷學中,辯證思維是聯系整體觀和恒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體系的精髓所在,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整體辨證觀念,應當在教學上以分析為主,及時對于一些典型病癥進行詳細剖析,多提問,讓學生在課堂上對于病例進行全面的分析,老師及時的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通過互動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多實例、多分析的方式廣泛教授,從兩個方面強調辨證的重要性:縱向強調患者病癥的發展,掌握病情的當前情況和變化規律,及時的對病情做出正確判斷;橫向強調相似癥候之間的對比,了解和掌握各種病癥的具體特點,更加準確的對病癥作出診斷,不死板、不片面,更加系統的去對患者的病情做出分析。正確的思維方式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在臨床辨證時做出客觀的分析,因此辯證思維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2。

3 注重學生在考試中的學習和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考試雖然不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方法,卻是最為方便可行的方法之一,它能夠有效的將學生當前的學習成果反饋給老師,將學生掌握薄弱、不足的地方暴露出來,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和加強,因此考試對于教學成果的檢驗是十分必要的。傳統的考試往往是采用考卷問答的形式來測驗,并不能全面的測定被試者的綜合能力,因此考試必須考慮如何全面的檢測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建議在原有的考試形式上減少一些死記硬背的內容,在選擇題、填空題的基礎上增加更多需要進行辨證判斷的內容,并減少單純陳述題的比例,增加考驗學生綜合知識和能力應用的綜合題,這樣的考試形式不光是要檢驗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考驗他們對于所掌握的知識應用的能力。這樣一來不但避免的片面的檢測,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養成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角模式3。提高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從綜合能力方面來提升學生。

4 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總結和應用

中醫診斷學是更貼近臨床的一個科目,不光需要學生牢固掌握目前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知識應用于臨床。在課外,鼓勵和支持學生組織社區活動,以走向社會的方式去廣泛的接觸患者,在社區內設立課外學習點,由老師帶領每周組織義診活動,對于接觸的實際病例進行實地講解,不但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同時也將書本中的知識更加生動的表現出來,從整體方面提高教學質量。每次活動結束都要求學生進行總結和分析,對于所接觸的病例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在實踐中應對自己學習到的書本知識,將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才能作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跨世紀中醫人才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曉偉.臨床基本技能培養是中醫診斷教學的重要內容[J]南方醫科教育,2005,4(1):22~29.

篇4

方法 對醫院EICU 48個月 HAP患者檢測出的138株病原菌進行統計分析研究。

結果EICU的HAP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64.9%,其中主要以銅綠假單胞菌及鮑氏不動桿菌為主;革蘭陽性菌占35.1%,主要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原菌對抗菌素耐藥性普遍較高。

結論 EICU的HAP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占優勢,致病菌的耐藥性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可能與醫院廣泛應用多種廣譜抗菌藥物有關,故臨床醫生應高度重視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關鍵詞] 急診重癥監護病房;醫院獲得性肺炎;病原菌;藥敏試驗;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 R56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4208(2009)15-0009-03

HAP是常見醫院內感染的疾病之一,及時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對臨床診斷與治療及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都有重要意義。雖然近年來臨床應用抗菌藥物新品種不斷增多,但病原菌的種類變化快及耐藥問題仍較為突出[1\]。筆者對EICU 2003年6月~2007年6月間醫院HAP患者的病原菌及其耐藥情況作一初步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們選擇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計48個月醫院EICU確診為HAP且痰細菌培養結果陽性的患者進入本調查研究。

1.2診斷標準HAY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頒布(衛醫發\[2001]2號)《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臨床診斷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1)患者出現咳嗽、痰粘稠、胸部出現濕音,并有下列情況之一:①發熱;②白細胞總數和(或)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③X線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改變。(2)慢性支氣管疾病患者穩定期繼發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學改變,或X線顯示與入院時比較有明顯改變或新病變。

1.3方法

1.3.1菌株來源118例HAP患者晨起生理鹽水漱口后咳痰或應用氣管插管者吸痰至無菌容器中,立即送檢,先行涂片鏡檢上皮細胞25個低倍鏡為合格,不合格痰重取。合格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接種血平板、中國蘭平板、巧克力平板、念珠菌顯色培養基,放入顯色培養箱,35℃18~24 h培養。

1.3.2鑒定、藥敏及質控藥敏試驗采用K-B紙片擴散法,ESBLs檢測采用雙紙片協同試驗法,判斷標準嚴格按照2001年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IS)標準執行。所有藥敏紙片均由Oxoid公司生產。葡萄球菌中MRS的檢測用苯唑西林紙片篩選法和GPS-106同時進行。同一患者相同菌株標本,若收集時間在1周以內,視為同一菌株,不重復統計。真菌藥敏試驗采用ROSCO紙片法,判斷標準由ROSCO公司提供。標準菌株有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提供的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金葡菌ATCC 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及白色念珠菌ATCC 90028進行藥敏紙片的質量控制。

2 結果

2.1病例分類收集我院急診監護病房HAP患者痰菌培養陽性共計118例。其中男64例,女54例,平均年齡44.8歲。主要基礎疾病為農藥中毒(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中間綜合征機械通氣33例(25.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3例(35.3%),心力衰竭并肺炎16例(13.7%),晚期腫瘤13例(9.8%),支氣管肺炎10例(3.9%),心肺復蘇后機械通氣患者9例(7.8%),其他4例(3.9%)。

2.2各種病原菌分離率及分布118例HAP患者的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送檢率100.00%,陽性者87例,陽性率占73.73%。87例細菌培養陽性的HAP病人共培養出137株病原菌。其中陰性菌占64.23%(88株)包括銅綠假單胞菌30株、鮑曼不動桿菌24株、大腸埃希菌10株、肺炎克雷伯桿菌10株、嗜麥芽窄食單胞菌6株、洋蔥伯克霍爾德菌3株、其他革蘭陰性桿菌屬5株,陽性菌占27.74%(38株)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23株、凝固酶陰性萄球菌8株、堅忍腸球菌4株、其他革蘭陽性菌3株,真菌占8.03%(11株)包括白色念珠菌3株、熱帶念珠菌1株、其他真菌3株。

2.3最常見幾種革蘭陰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詳見表1。

2.4幾種革蘭陽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詳見表2。

2.5 真菌性病原菌的耐藥率 在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念珠菌為主,對臨床應用的抗真菌藥物: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氟康唑、益康唑及酮康唑敏感率有一定的差異,耐藥率分別為9.8%、3.0%、10.8%、36.6%及29.2%。

另外在雙紙片協同試驗檢測ESBLs中,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產ESBLs率分別為40.0%(4/10)和50.0%(5/10)。在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離率分別為50.0%(4/8)和65.22%(15/23)。

3 討論

HAP在我國占醫院感染的首位[2\],也是導致醫院患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HAP呈逐年增加的趨勢[3\]。本研究資料分析顯示目前急診重癥監護病房HAP的主要致病菌主要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中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占前幾位,這與國內文獻報道大致是一致的[4\]。在本文調查中嗜麥芽窄食單胞菌也表現出較高的感染率(4.38%),這可能由于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肺感染與COPD、惡性腫瘤放化療、使用激素及應用呼吸機有一定關系。亦有學者認為:革蘭陰性桿菌口咽部定植是HAY發病的重要條件,此外,慢性消耗性病人、危重性疾病患者的定植率更高,可高達75%[5\]。其原因為慢性、危重病患者唾液中蛋白水解酶增加,降解細胞表面纖維連接蛋白,增加了革蘭陰性桿菌與咽部上皮細胞粘附而促進了革蘭陰性桿的菌定植,而定植菌易被吸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由于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性強,且缺乏規律性,臨床治療較為困難。對各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比較:革蘭陰性菌對亞胺培南最為敏感,其次是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頭孢吡肟較為敏感,而對頭孢菌素(對頭孢唑林耐藥尤甚)、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耐藥較為嚴重,而且存在革蘭陰性菌具有多重耐藥的現象。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產ESBLs的比率比較高,分別達到了40%和50%,這可能與患者早期應用大量抗感染藥物有一定關系。有國外學者[6\]就認為第3代頭孢菌素的廣泛大量應用,致使產ESBLs菌株不斷增加,使ESBLs日趨流行。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作為HAP的其他致病菌,應高度重視革蘭陽性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分別占16.79%和5.84%,其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屬條件致病菌,這也與抗生素不合理應用有關,它們僅對萬古霉素、利福平較敏感,對頭孢菌素、青霉素類、SMZ及奎諾酮類有較高的耐藥性。在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的分離率分別為65.22%(15/23)和50.0%(4/8)。其中MRSA可產生一種特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變體,它不容易與甲氧西林結合,在細菌中的其他青霉素結合蛋白都因為與甲氧西林結合而失活后,這種蛋白變體可替代它們完成細胞壁合成的功能,從而產生抗藥性。萬古霉素是一種糖肽類抗菌藥物,它和細菌中的另一種分子(細胞壁肽聚糖前體五肽)結合而抑制細菌細胞壁蛋白合成,因此使用萬古霉素仍然可以殺死MRSA。但是濫用萬古霉素則會產生別的抗藥病菌,最常見的是耐萬古霉素腸球菌。醫院感染病原菌耐藥性形成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大量廣譜抗菌素的廣泛應用是細菌耐藥性不斷發展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無指征的濫用[4\],也導致了醫院感染的死亡率逐年上升。根據國內對一些醫院抽查的結果,參照藥敏結果用藥治療細菌感染的只占14%[6-7\],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此外,真菌(8.03%)的感染和耐藥問題也要引起警惕。有作者分析認為[8\],真菌比例增高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2)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受到抑制,人體正常菌群被殺滅或抑制,使得體內機會致病真菌得以惡性繁殖,不敏感的真菌和條件致病菌乘虛而入,造成真菌感染比例明顯增高;(3)某些抗生素對機體有毒性作用,能影響腸道B族維生素的合成,使組織抵抗力減弱,為真菌吸附呼吸道黏膜并穿透組織提供了條件;(4)抗生素還可影響人體蛋白代謝,有的甚至損害組織器官功能,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5)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可造成器官組織損傷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破壞了自然保護屏障,導致體內微生態平衡紊亂造成菌群失調,真菌過度生長。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素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我們臨床醫生應重視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建立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制度,預防和糾正不合理用藥是當務之急。據以上分析,我們就急診EICU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的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應用抗菌藥物之前必須做病原微生物培養及藥敏試驗,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有關抗菌素,應參照病原菌體外實驗的結果選藥,確定合理劑量和給藥途徑和療程等。盡最大可能不經驗性應用抗菌藥物,如果必須在體外實驗結果獲得之前經驗用藥,一旦藥敏結果出來后要及時調整。(2)通過本文研究,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及頭孢吡肟等均較敏感,而對廣譜青霉素,第一、二代頭孢菌素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可選用頭孢吡肟、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派拉西林、頭孢他定中的一種,必要時與氨基糖苷類合用,可增強療效,不宜再首選環丙沙星、頭孢曲松、頭孢唑林等。大腸埃希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除頭孢哌酮外)、頭孢吡肟、亞胺培南及氨基糖苷類均有較好的敏感性,廣譜青霉素、喹諾酮類藥物已不適用于大腸埃希菌的治療。肺炎克雷伯桿菌可選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四代頭孢(如頭孢吡肟),其他藥物均耐藥嚴重。(3)葡萄球菌對青霉素、頭孢菌素、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均耐藥嚴重,治療應以萬古霉素為首選。腸球菌可采用萬古霉素、青霉素類藥物,對頭孢菌素、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耐藥率均較高。(4)碳青霉烯類(如亞胺培南)雖對以上主要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鑒于嗜麥芽單胞菌等是碳青霉烯類的天然耐藥者,耐藥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腸球菌屬、銅綠假單胞菌等已日益增多,源于染色體和含鋅質粒的碳青霉烯酶已經出現,因此除特殊情況外動輒應用碳青霉烯類仍屬不妥[9-14\]。(5)在選用治療藥物時,還需綜合考慮患者的自身健康狀況,感染嚴重程度,抗生素的體外實驗結果和體內療效間差異,藥物的耐藥機理以及藥品的價格等各個方面后再作出決定。對耐藥率大于75%的抗菌藥物應暫停應用。(6)開發新的抗菌藥物可以防治已有的抗藥病菌,但是遲早又會產生新的抗藥病菌。細菌的抗藥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并不是不可以控制的。導致MRSA流行的重要原因是抗菌藥物的濫用。現在不僅在社區、醫院及養殖場不必要地大量應用抗菌藥物,甚至日常生活中,也頻繁使用抗菌藥物,無意之中時時刻刻、隨時隨地在對細菌進行篩選,使耐藥細菌有更良好的生存環境,從而導致超級病菌(MRSA等)越來越流行。對HAP的治療應狠抓本地區特別是在本單位尤其是EICU的細菌耐藥監測,在經驗選擇抗菌藥物的基礎上一定要結合臨床具體分離株的藥敏結果嚴格合理選擇、調整抗菌藥物。同時加強醫院EICU微生態環境監測與監控并積極開展細菌耐藥機制研究,從而為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供科學依據[15\]。

參考文獻:

\[1\]段旭輝,歐小平,張建芬,等.臨床常見病原菌的分布及藥敏調查\[J\].中國醫師雜志,1998,3(11):45.

\[2\]湯釗猷.現代腫癰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628.

\[3\]穆魁津,陳爾璋.10年來我國呼吸疾病防治研究的進展\[J\].實用內科雜志,1990,10(10):506.

\[4\]馮笑峰,王濱,郭筱林,等.醫院感染的調查\[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2):114.

\[5\]Lopez-Antumano FJ,Ssilva-Sanchez J.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in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S) \[J\].Arch Med Res,1997,28(2):195.

\[6\]馬紀平.依據細菌藥敏試驗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7,20(5):309-310.

\[7\]JACOBY G A. Epidemiology of extended speetrum P-lactamse \[J\].Clin Dis,1998,27(1):81-93.

\[8\]Goldberg DM.The cephalosporins\[J\].Med Clin North Am, 1987,71:1113-1133.

\[9\]馬曉鸝.我院住院患者痰培養病原菌菌譜和耐藥性研究\[J\].中國藥房,2008,19(5):325-326.

\[10\]Gustaterro C A,Steckelberg J M.Cephalosporin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related compounds\[J\]. Mayo Clin Proc,1991,66:1064-1073.

\[11\]Fraimow H S,Abrutyn F A.Pathogens resistant to antimicrobial agents\[J\].Infect Dis North Am,1995,9:49-55.

\[12\]Cornigilia G,Russell K, Satta G,et al.Relative importance of outher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group 1 beta-lactamas as mecropenem and imipenem activities against enterobacter cloacae\[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5,39:350-357.

\[13\]Sanders C C.New b-lactams:new problems for the internis\[J\].Ann Intern Med,1991,115:650-651.

篇5

【關鍵詞】 耳針;中藥;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貫穿2型糖尿病的全程,也是發生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及糾正胰島素抵抗狀態對預防與治療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耳針與中藥并用對其治療,并觀察其對胰島素抵抗的影響。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入選標準

①根據1999年WHO修正的診斷標準[1]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②參照“消渴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2],具有脾虛濕瘀癥狀者:口渴少飲;形體肥胖;乏力;大便易溏;舌體胖大,舌質黯,有瘀斑,舌下系帶迂曲青紫;苔黃膩或白膩;脈沉細或細澀。具備以上各項中3項即可。③體重指數(BMI):女>23 kg/m2,男>25 kg/m2。

1.2 病例排除標準

①年齡<18歲或>65歲者;②近期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有酮癥及高滲、感染結核、腦血管意外等嚴重并發癥者;④血壓>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⑤FINS<15 IU/mL。

1.3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6年6月-2007年6月秦皇島市中醫院糖尿病專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病例入選及排除標準,共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入選病例分為3組:基礎治療組(A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7.3±5.9)歲,平均病程(4.3±2.4)年;基礎治療加耳針與中藥并用組(B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7.3±5.9)歲,平均病程(4.2±2.1)年;基礎治療加文迪雅組(C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5.7±8.2)歲;平均病程(4.4±2.3)年。3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A組予單純基礎治療,按體力勞動強度、體型規定飲食,制定運動計劃,在胰島素治療基礎上加降糖藥物。B組在A組的基礎上加耳穴埋針和中藥治療。耳穴埋針選用撳釘式皮內針,右手用鑷子夾住消毒的皮內針針柄貼在預先剪好的風濕關節膏中央(0.5 cm×0.5 cm),用左手固定耳廓,再將皮內針垂直刺入消毒后的穴位。一次埋單耳即可,每日自行按壓3次,留針5 d,兩耳交替,連續5次,休息5 d,為1個療程。取穴:神門、肝、脾、三焦、內分泌、交感。中藥湯劑:黃芪30 g,山藥30 g,薏苡仁20 g,雞內金12 g,白術15 g,柴胡10 g,葛根18 g,梔子6 g,黃芩6 g,黃連6 g,生地黃12 g,佩蘭30 g,蒼術18 g,丹參20 g,鬼箭羽20 g。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600 mL頻服,服用25 d,休息5 d,為1個療程。C組在A組的基礎上加文迪雅(葛蘭素史克,批號04110122)4 mg,每日1次。

3 觀察方法

3組療程皆為3個月。觀察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及舌象變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空腹胰島素(FINS)、糖化血紅蛋白(HbA1c)、BMI、三酰甘油(TG),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4.1 中醫癥狀單項療效

(見表1) 表1 3組患者主要癥狀療效比較(略)注:與A組比較,**P<0.01;與C組比較,P<0.01

4.2 疾病療效

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分顯效、有效、無效。結果A組顯效2例,有效1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6.6%;B組顯效10例,有效19例,無效1,總有效率96.6%;C組顯效5例,有效1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0%。

4.3 糖脂代謝和胰島素敏感性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見表2)表2 糖脂代謝和胰島素敏感性相關指標3組治療前后變化情況(略)注:與A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與C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關鍵詞】 耳針;中藥;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貫穿2型糖尿病的全程,也是發生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及糾正胰島素抵抗狀態對預防與治療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耳針與中藥并用對其治療,并觀察其對胰島素抵抗的影響。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入選標準

①根據1999年WHO修正的診斷標準[1]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②參照“消渴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2],具有脾虛濕瘀癥狀者:口渴少飲;形體肥胖;乏力;大便易溏;舌體胖大,舌質黯,有瘀斑,舌下系帶迂曲青紫;苔黃膩或白膩;脈沉細或細澀。具備以上各項中3項即可。③體重指數(BMI):女>23 kg/m2,男>25 kg/m2。

1.2 病例排除標準

①年齡<18歲或>65歲者;②近期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有酮癥及高滲、感染結核、腦血管意外等嚴重并發癥者;④血壓>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⑤FINS<15 IU/mL。

1.3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6年6月-2007年6月秦皇島市中醫院糖尿病專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病例入選及排除標準,共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入選病例分為3組:基礎治療組(A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7.3±5.9)歲,平均病程(4.3±2.4)年;基礎治療加耳針與中藥并用組(B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7.3±5.9)歲,平均病程(4.2±2.1)年;基礎治療加文迪雅組(C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5.7±8.2)歲;平均病程(4.4±2.3)年。3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A組予單純基礎治療,按體力勞動強度、體型規定飲食,制定運動計劃,在胰島素治療基礎上加降糖藥物。B組在A組的基礎上加耳穴埋針和中藥治療。耳穴埋針選用撳釘式皮內針,右手用鑷子夾住消毒的皮內針針柄貼在預先剪好的風濕關節膏中央(0.5 cm×0.5 cm),用左手固定耳廓,再將皮內針垂直刺入消毒后的穴位。一次埋單耳即可,每日自行按壓3次,留針5 d,兩耳交替,連續5次,休息5 d,為1個療程。取穴:神門、肝、脾、三焦、內分泌、交感。中藥湯劑:黃芪30 g,山藥30 g,薏苡仁20 g,雞內金12 g,白術15 g,柴胡10 g,葛根18 g,梔子6 g,黃芩6 g,黃連6 g,生地黃12 g,佩蘭30 g,蒼術18 g,丹參20 g,鬼箭羽20 g。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600 mL頻服,服用25 d,休息5 d,為1個療程。C組在A組的基礎上加文迪雅(葛蘭素史克,批號04110122)4 mg,每日1次。

3 觀察方法

3組療程皆為3個月。觀察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及舌象變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空腹胰島素(FINS)、糖化血紅蛋白(HbA1c)、BMI、三酰甘油(TG),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4.1 中醫癥狀單項療效

(見表1) 表1 3組患者主要癥狀療效比較(略)注:與A組比較,**P<0.01;與C組比較,P<0.01

4.2 疾病療效

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分顯效、有效、無效。結果A組顯效2例,有效1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6.6%;B組顯效10例,有效19例,無效1,總有效率96.6%;C組顯效5例,有效1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0%。

4.3 糖脂代謝和胰島素敏感性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見表2)表2 糖脂代謝和胰島素敏感性相關指標3組治療前后變化情況(略)注:與A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與C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5 討論

糖尿病屬于中醫學“消渴”范疇。“消渴”之名最早見于《內經》,早在《靈樞·本藏》就有“脾脆則善病消癉”之說,《素問·奇病論》曰:“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現代醫學也認為,過食肥甘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我國目前的飲食結構日益西化,高膽固醇、高蛋白等高熱量食物比例增加,致使形體肥胖、體重增加;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滋生痰濕與邪熱,痰熱內阻而發為消渴;同時,生活方式的變化,如以車代步,多靜少動,造成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使中焦壅滯,脾失健運,水濕停聚,釀生痰濁,又有失治誤治,多因陰虛熱盛說,予以大隊滋陰清熱藥,寒涼滋膩,傷脾礙胃,運化失司,而生痰濕,日久閉阻經絡,使機體失去濡養而發為消渴;消渴日久,必然導致瘀血,瘀血可貫穿于消渴病整個病程的始終。

筆者在“脾虛致消”、“濕熱致消”及“瘀血致消”的理論指導下,從脾從瘀從濕著手治療,采用健脾、清熱化濕、活血法,優選方藥,以生黃芪、山藥補脾益氣,助脾健運為主藥;蒼術、薏苡仁運脾化濕;雞內金開中焦郁結;生地黃滋腎水而防燥;葛根升脾中清陽,輸津液以溉五臟;丹參、鬼箭羽功擅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梔子、黃芩、黃連功為清熱解毒;佩蘭有健脾化濕活血之效;柴胡具有理氣散滯之功。諸藥配合,共奏健脾益氣、條達氣機、清熱化濕祛瘀之功。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耳廓與全身經絡臟腑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如《靈樞》中所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通過在耳穴上施以一定的刺激可達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運行氣血的作用。所以,根據辨證選穴的原則,在神門、肝、脾、三焦、內分泌、交感進行埋針治療。其中神門有鎮靜安神、抑制食欲之功;內分泌能調理沖任,調節內分泌;脾可化濕健脾,調節水液代謝與消化功能;肝調和氣機,使氣血運行正常;三焦除濕化濁通絡;另外,選用風濕關節膏取其活血通絡作用,加強耳針的治療作用,效果更佳。

2型糖尿病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長期的胰島素抵抗會導致胰島細胞功能的衰竭,而長期的高糖毒性又會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二者互為因果,并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加速胰島B細胞的凋亡。本研究發現,B組在治療前后其FBG、2 h BG及HbAlc均有明顯改善,且與C組相比,2 h BG有顯著差異,說明其有明顯的降糖效果。通過降糖進而可減輕高糖毒性對胰島素抵抗的程度。

本觀察結果顯示,B、C組均具有降低FINS水平,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G和胰島素抵抗同樣存在惡性循環的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能顯著降低TG水平,且與A、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肥胖是胰島素抵抗的獨立危險因素,特別是中心性肥胖,與之關系密切。本研究結果顯示,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B組能顯著改善患者BMI,且和A、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中藥與耳針并用有減輕體重的作用。臨床癥狀及舌脈改善情況觀察顯示,B組能明顯改善2型糖尿病脾虛濕瘀型患者的各項中醫臨床癥狀,且明顯優于A、C組。本研究結果顯示,脾虛濕瘀和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具有相關性,中藥與耳針并用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脾虛濕瘀型患者的各項中醫臨床癥狀及舌脈,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的特色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WHO Dep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WHO 專家咨詢報告:糖尿病的定義、診斷、分型與糖尿病并發癥[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6.

篇6

[關鍵詞] 普羅帕酮;胺碘酮;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4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c)-0067-02

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treatment 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LI Ning XIAN Xinping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of Dujiangyan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Dujiangyan 6118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treatment 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 Methods Eighty-six patients of PSVT who were admitted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travenous Propafenone group (n = 45) and intravenous Amiodarone group(n = 41). Comparition of the termination rate and adverse events rate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heart beat recovery in Propafenone group were (8.14±1.80) min and Amiodarone group were (19.31±2.95) min, there had differenc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 = 21.58, P < 0.05). The termination rate of PSVT was 84.44% (38/45)in Propafenone group and 85.37% (35/41) in Amiodarone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0.12, P > 0.0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side effect were respectively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2.22% vs 21.95%, χ2=0.01, P > 0.05). Conclusion Intravenous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treatment on clonic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s safe, effective and can be used as a drug treatment PSVT line.

[Key words] Propafenone; Amiodarone; Tachycardia; Supraventricular; Clinical comparison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為臨床上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在急診科尤為常見,及時治療可避免低血壓、休克、心力衰竭等血流動力學障礙[1]。導管射頻消融可徹底治愈此病,然而在未開展該技術的基層醫院,仍首選藥物治療。本文選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急診及住院的PSVT患者86例,對其應用普羅帕酮或胺碘酮治療,并觀測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急診及住院的PSVT患者86例,均經心電圖檢查明確為PSVT。隨機應用普羅帕酮或胺碘酮,普羅帕酮組共45例(其中男性23例),年齡16~52(31.6±8.2)歲,發作至就診時間平均為(2.1±0.9) h;胺碘酮組共41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年齡17~54(31.8±8.1)歲,發作至就診時間平均為(2.0±0.8) h。兩組年齡、性別、發作至就診時間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論證,且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取得監護人書面知情簽字同意后進行試驗。

1.2 方法

患者就診后,予常規持續吸氧、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記錄用藥前后心率、血壓及12導聯心電圖,明確診斷后予藥物復律[2]。普羅帕酮組予普羅帕酮注射液70 mg緩慢靜推10 min,觀察15 min,若未復律,再重復給藥70 mg,繼之予1 mg/min維持靜滴[2-3]。胺碘酮組給予胺碘酮首劑150 mg,稀釋于0.9%氯化鈉溶液20 mL,緩慢靜推10 min,觀察30 min,若未復律,予追加150 mg,繼之予1 mg/min維持靜滴,后據病情逐漸減量[2]。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有效性指標:轉復時間、轉復有效率;安全性指標:不良反應率。用藥1 h內室上性心動過速轉復情況,有效:心率下降至100/min以下或完全轉為竇性心律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轉復時間以靜脈注射藥物完畢時開始計算(追加用藥者,則以末次用藥完畢計算)至PSVT終止結束[2-4]。

不良反應程度分級,輕度:無明顯不適,但有可觀察到的異常;中度:有可觀察到的異常伴明顯不適,但可耐受;重度:嚴重不適,難以耐受,需立即干預治療。在注射過程中發現復律或出現不良事件立即停藥[4-5]。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統計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完成。患者年齡、轉復時間為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均數t檢驗,轉復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雙側P < 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普羅帕酮組38例有效,有效率為84.44%,胺碘酮組35例有效,有效率為85.3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普羅帕酮組轉復時間為(8.14±1.80) min,胺碘酮組為(19.31±2.95) 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安全性比較

普羅帕酮組發生不良反應10例,占22.22%,胺碘酮組發生不良反應9例,占21.9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本研究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有低血壓、竇性心動過緩、QTc延長、頭昏、惡心、嘔吐。

3 討論

普羅帕酮為Ⅰc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可延緩傳導速度,抑制竇房結、房室結、浦肯野纖維的傳導及心肌細胞的興奮性,也可抑制心房、心室肌的某些旁路傳導途徑[1,3]。本研究采用靜推給藥的方式,其起效迅速(明顯短于胺碘酮組,P < 0.05),且安全有效。

胺碘酮靜脈應用具有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Na通道阻斷作用,Ⅱ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非競爭性抗交感作用,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鉀通道阻滯作用和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鈣通道阻滯作用[6-7],其中以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鉀通道阻滯作用為主,可使室上性心動過速轉復為竇性心率[1,4]。該藥物具體特點為:(1)擴張血管;(2)增加電的穩定性;(3)致心律失常作用極低;(4)無負性肌力作用。因而該藥物在發揮高效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同時同樣可以使外周血管擴張,有效地對抗了它的負性肌力作用,因此不會引起心功能不全。胺碘酮因其藥理作用的重要性和抗心律失常的廣譜性,使其成為當今治療惡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藥物。本研究中胺碘酮轉變PSVT有效率為85.37%,不良反應多為輕中度,為一種安全藥物,但其轉復時間較普羅帕酮長。治療過程中發現,兩種藥物的治療劑量因患者的反應不同存在個體差異,故使用劑量應據臨床確定。

本研究結果顯示,普羅帕酮治療PSVT的轉復時間快于胺碘酮;兩種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普羅帕酮和胺碘酮均可作為PSVT復律治療的一線用藥。

[參考文獻]

[1] Jenkins NS,ights M,ckmann C,et al. Adenosine-induced cardiopulmonary arrest in a patient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a response[J]. Am J Emerg Med,2010,28(4):526-527.

[2] 黃鳳榮,歐陽陽鋼,徐姍,等. 靜脈注射胺碘酮與普羅帕酮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安全性及療效[J]. 中國醫藥指南,2011,9(34):134-135.

[3] 劉淑蘭. 胺碘酮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臨床療效[J]. 中國醫藥導報,2007,4(9):60.

[4] 胡鵬里,唐文明,陳鵬. 胺碘酮和普羅帕酮治療老年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效果及安全性比較[J]. 華北國防醫藥,2009,21(3):20-21.

[5] 王彥歐,徐凱,趙斌,等. 合理應用胺碘酮治療老年室性心律失常66例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11):154-155.

[6] 廖德寧,楊志健. 胺碘酮藥代動力學和電生理特性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9,23(6):475-476.

篇7

【關鍵詞】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檢驗結果

與大家一起分享工作中遇到的一關于“檢驗前質量控制差錯”的例子,感覺其學習的意義很大,望臨床、醫技都能從中吸取其經驗教訓,從各個環節提高醫院檢驗質量。

事件回放:按照工作程序,檢驗科生化室收到兒科一份急診電解質標本,儀器在控狀態下,結果顯示K:8.1mmol/L,Na:140.1mmol/L,Cl:106.4 mmol/L,Ca:1.31 mmol/L,于是復做,復查結果與前無大差別,急忙電話聯系病房重新采集標本。第三次結果K:4.0mmol/L,Na:140.3mmol/L,Cl:101.6 mmol/L,Ca:2.43 mmol/L,聯系主治醫師,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均正常,抽血前并未輸注或口服與鉀有關的藥物,懷疑標本采集過程出錯,可是兩次都是普通真空生化干燥管,均無溶血,標本也沒有弄錯號碼,為什么第一次K偏高、Ca偏低,令人匪夷所思。后幾經周折,仔細查找過程,終于弄清楚此事件的導火索:護士第一次抽血之后錯打入了血常規的管,很快發現后,接著又把血倒入了生化管。

血常規管是EDTA-K2抗凝,雖然時間很短但也會螯合部分Ca離子,同時抗凝劑中的K離子會混入血液中,造成K離子的假性升高和Ca離子的假性減低。而Ca離子還在,全血照樣可以凝固,這樣送到檢驗科,根本無法判斷出其中隱藏的問題。

此例子是“檢驗分析前質量保證”在整個檢驗過程中重要性的一個很好說明。分析前質量保證的主要內容為:保證檢驗項目申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患者的正確準備;原始樣本的正確采集與運送。分析前質量保證的重要性:在于保證所提供的檢驗信息對臨床醫師用于患者診斷、治療時的有效性及可靠性【1】。

檢驗分析前質量保證做不到位,即使醫院給檢驗科配有再高端的儀器設備、再精斟的技術,要想發出能真實、客觀地反映患者當前病情的檢驗結果,也就變成了奢望。這就要求大家重視檢驗前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做好包括患者的準備,標本的正確采集、輸送等在內的各個環節,以確保送檢標本的質量。另外,還要求檢驗科對標本的質和量的嚴格把關,遇到不合格標本應及時通知并退回臨床科室;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學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一切能得到的臨床信息去分析檢驗結果;對有疑問的結果,應積極與臨床醫師溝通,因為有時正常的檢驗結果不一定是真實的檢驗結果;我們也不能太過依賴儀器,認為儀器質控通過,結果就完全沒有問題。工作中一定要控制檢驗的各個環節,以確保發出真實的檢驗報告。

篇8

作者單位:510515廣州市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門診部

梁潔: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通信作者:邱敏麗,女,本科,護師

摘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模式在支氣管哮喘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116例支氣管哮喘患兒分為觀察組62例和對照組54 例。觀察組應用循證護理模式,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兩組患兒的病情緩解情況、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患兒肺功能改善情況,并隨訪觀察治療后1 年內患兒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住院次數。結果:觀察組患兒治療后哮喘緩解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平均住院天數及平均治療費用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FVC、FEV1及PEF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1年內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及住院次數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支氣管哮喘患兒采取循證護理模式,有助于患兒的病情控制及減少發作,降低醫療費用,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患兒;護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40

哮喘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發病率高、易于反復特點[1]。目前我國兒童的哮喘患病率約為0.5%~3.3%,占兒童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的首位。由于該病難于根治,常反復發作,需長期用藥控制,對患兒的心理、生理均有很大影響[2],而哮喘的控制需要長期、規范的堅持。兒童患兒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其在治療狀態方面通常表現為依從性差,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因此,對于患兒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是有效控制哮喘、降低發病率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我科對哮喘患兒采用循證護理模式,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1年7月于本院住院治療的116例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兒均符合兒童哮喘診斷分級標準[3]。將2010年1~10月的患兒54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6~14歲,平均(8.21±2.10)歲;治療前患兒的用力呼氣量(FVC)(1.28±0.14)L,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1.10±0.56)L,最大呼出流速(PEF)(3.17±1.40)L。將2010年11月~2011年7月62例哮喘患兒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齡6~13歲,平均(8.01±1.90)歲;治療前患兒的FVC(1.22±0.12)L,FEV1(1.04±0.56)L,PEF(3.21±1.12)L。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采用統一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提出問題支氣管哮喘的主要癥狀為喘息、咳嗽、呼吸困難、缺氧等。根據臨床觀察和文獻檢索發現存在的問題包括預防誘發因素、用藥依從性,尤其是吸入治療依從性、預防哮喘的發作和應急處理,如何正確評估病情及患兒的焦慮、緊張情緒等。

1.2.2循證支持根據循證提出的問題,在充分了解患兒情況的基礎上通過檢索文獻尋找適合患兒的最佳證據,制定出合理的護理計劃,盡量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

1.2.3護理措施

1.2.3.1一般護理改善就醫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針對患兒的個體情況,指導患兒及家屬控制誘發哮喘的各種因素。對患兒進行飲食及運動指導,以提高患兒體質及肺通氣功能,減少哮喘發作。

1.2.3.2哮喘相關知識教育對家長及學齡患兒進行哮喘及常用藥物知識教育,內容包括哮喘的本質、發病機制、哮喘常見誘因及防治方法、患兒自我或家屬病情監測、識別哮喘發作的征象、有效的應急措施和急診指征等。

1.2.3.3心理護理由于哮喘易長期、反復發作,部分患兒發作時伴有驚恐體驗,故患兒多伴有精神緊張、焦慮、悲觀等消極情緒。我們在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根據患兒年齡及特點給予心理護理,減輕患兒的負性心理,從而緩解情緒因素對哮喘的影響,提高治療依從性,以減少哮喘發作次數,縮短住院時間。

1.2.3.4用藥護理正確使用藥物是提高療效、減少副反應的保證。在哮喘相關知識教育基礎上指導患兒及家屬正確使用止喘藥,尤其是吸入藥物的使用方法,講明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1.2.3.5出院時的健康教育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出院指導,內容包括出院后的飲食、運動及隨訪時間,如何避免誘發因素,指導家屬做好家庭護理。向患兒及家屬強調哮喘的防治應遵循長期、持續、規范、個性化的原則,不能隨意減量或停藥,強調隨訪重要性。

1.3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患兒的緩解情況及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哮喘緩解:完全緩解,即使偶爾有輕度發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療后FEV1(或PEF)≥80%預計值,晝夜波動率<20%;部分緩解:哮喘癥狀有所減輕,哮喘發作較治療后FEV1(或PEF)增加范圍25%~35%或治療后FEV1(或PEF)達到預計值的60%~79%,PEF晝夜波動率<20%,仍須用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舒張劑;無緩解:臨床癥狀和FEV1(或PEF)測定值無改善或反而加重。(2)測定患兒住院前后的肺功能,將FVC、FEV1及PET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3)兩組患兒均隨訪觀察治療后1年內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住院次數。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x±s)表示,進行兩獨立樣本的t或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采用M(QR)表示進行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支氣管哮喘患兒治療效果比較(表1)

3討論

循證護理源于循證醫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臨床護理理念及護理方法[3]。它是以當前可信的研究結果為依據,結合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患兒實際情況提出問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制定臨床護理方案,從而達到對患兒實施最佳的護理[4]。已有多項國內外研究證實,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兒預后[5]。

本文中我們就不同護理模式在支氣管哮喘患兒的病情控制展開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循證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患兒治療后緩解率達96.77%(60/62),而對照組患兒治療后緩解率是85.19%(46/54)。由此可見,觀察組患兒治療后緩解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平均住院天數及平均治療費用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FVC、FEV1及PEF等各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對比1年內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及住院次數,觀察組均少于對照組。這表明對支氣管哮喘患兒采取循證護理模式有助于控制病情及減少發作,降低醫療費用。結果可能與循證護理的科學性及對患兒的各項護理細節都有更為科學的解決方案和更為確切的護理效果有關。

哮喘本質上是由多種炎癥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疾病,反復長期發作可引起氣道不可逆狹窄。如進行規范治療則哮喘控制目標對大多數哮喘患兒而言是可以達到的。哮喘患兒普遍存在病情控制不理想,普遍對哮喘及基本藥物的了解不足,不能正確、規范的用藥及有效防范疾病復發,兒童尤其如此。而疾病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給患兒、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護理干預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在哮喘控制過程中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而循證護理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模式在哮喘患兒的病情控制中顯示出積極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尹力平,楊娟,李彩霞,等.院外延續性護理對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兒預后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4):56-57.

[2]范益平.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心理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5):428-429.

[3]袁瓊.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在支氣管哮喘患兒中的護理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12):7245-7245.

[4]齊紅梅,李曉靜,張怡,等.綜合性護理干預在兒童支氣管哮喘治療中的效果評價[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58-259.

[5]曹叢.舒適護理用于支氣管哮喘患兒中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20):155.

篇9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 整體護理 心理護理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271-02

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集中先進的醫療設備、完善的監護技術的救治場所,能準確、及時判斷患者的病情,并采取有效的優質方案,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隨著醫學事業的發展,ICU作為一個特殊的醫療場所[1],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ICU中救治的患者大多為外科書后、各種意外及重癥患者,有統計資料表明,在轉出ICU的患者有40~60%經歷保存痛苦記憶和焦慮、躁動等不良心理反應。我院對 ICU患者進行系統性整體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監護室2010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的5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260例)及對照組(240例),觀察組男性148例,女性112例,年齡在18~75歲之間,平均(45.5±5.6)歲,大手術后46例,急性心血管疾病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7例,肺部感染55例,其他30例;對照組男性135例,女性105例,年齡在19~77歲之間,平均(46.7±4.8)歲,大手術后37例,急性心血管疾病6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0例,肺部感染38例,其他52例。入選患者無精神障礙,可以進行相關的心理護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生理護理,觀察組患者加用系統性整體護理,采用SCL-90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焦慮、恐懼、敵對、軀體化、抑郁)進行評價[2],同時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分析患者的異常心理 麻醉覺醒后的患者,時常出現對場所、時間的認知障礙,不能完全理解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對醫務人員產生排斥心理,在更換新環境后,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患者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容易發展為妄想。患者在接受呼吸機等器械治療時,患者不僅是生理的折磨,同時對自己的狀態有強烈的恐懼和不安[3],大多數患者會因此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各種管道和監護導線制約患者的身體活動,同時要求患者處于絕對的安靜環境,患者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會產生悲哀感。患者與親屬失去一時性疏遠,容易產生孤獨無助的心理,對義務人員產生不信任感,出現拒絕治療的逆反心理。有部分患者面臨升學、就業、婚戀、生育等問題時,無力應對外在挑戰,而采取自殺行為。

1.2.2 加強與患者的交流ICU患者病情嚴重且易反復,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患者的心理狀況更加脆弱,因此醫患之間的交流就非常重要,分析患者可能的原因,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在對患者進行一般及特殊護理時[4],始終保持親切的笑容,用溫柔、通俗易懂的語言消除患者的焦慮情緒,對有交流障礙的患者運用手語、口語、動作等方式與其進行交流,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對于自殺的患者首先了解患者的心態及處境,除主動關心、照顧、開導外,還要對癥下藥,因勢利導,因人而異做好疏導工作,在溝通過程中委婉的告知親情的重要性及生命的價值,增強患者對環境的適應性。

1.2.3 提高對患者的尊重患者在進入監護室后,一時與家屬失去聯系,心理失去歸屬感,自尊心受到打擊,護士要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等予以充分的尊重,保證患者自尊心不受到傷害。

1.2.4 加強社會支持鼓勵患者之間的交流,讓患者互相鼓勵,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家屬與患者進行交流,消除患者的寂寞感和落空感,讓患者充分感受家庭的溫暖,增強治療的信心。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和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x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SCL-90因子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觀察組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ICU患者病情變化快,且病情比較嚴重,因此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一系列消極的心理反應,甚至出現機體持續的應激狀態,可能會影響整體的治療效果和康復時間,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心理護理在護理實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心理護理就是護理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干預,并讓患者達到自身的最佳狀態,加強心理護士是消除心理障礙的關鍵因素,首先醫院要為患者提供一個整潔、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讓患者對醫院及護士產生信任感,減輕其心理負擔,幫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與患者交流時,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機實際需求,采集患者的心理信息[5],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況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對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預防和降低不良心理反應的發生率,加強疏導和疾病的宣傳,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重癥監護室患者進行系統性整體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對疾病的康復有重要價值,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曉慧,趙芳芳,王孝艷.ICU護患溝通現狀與對策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2008,14(12):1425―1427.

[2] 王宏霞,劉璞娟.淺談重癥監護室患者的心理反應及心理護理[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7(4):319.

[3] 曲振瑞.ICU危重癥患者的心理評估及心理護理干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5(14):2730―2731.

篇10

[P鍵詞]協同護理;腦梗死;偏癱;肢體功能;心理狀況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1(c)-0189-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on limb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80 case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and each group had 40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ollaborative nurs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The improvement of bad life habits after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European stroke score (ESS),improved Barthel index and change of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nd chang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as counted respectively.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ratio of still smoking,drinking,high-salt eating and staying u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ollaborative nursing;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Limb function;Mental status

目前國內針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護理多關注于其住院期間護理,出院后康復期間的護理干預與康復治療多數被忽視,未能有效開展患者的自我護理與家庭康復協同護理[1]。以上不足不僅未能有效促使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加大了醫院臨床護理工作難度,未能有效利用人力資源[2]。協同護理模式(collaborative care model,CCM)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護理新理念,其理論與工作基礎為責任制護理,在充分發揮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同時,積極鼓勵患者、患者家屬參與到患者發病后的康復護理中,從而更有效地、創造性地利用已有人力物力資源,提高工作效率[3]。針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其不僅保證了患者出院后得到持續的衛生保健,更利于發病后機體功能的康復,且能有效利用現有醫療資源,尤其適用于我國目前國情[4]。本研究通過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實施協同護理,并分析其對肢體功能及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確診,發病前所有患者均存在吸煙、飲酒、高鹽飲食及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入組前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在8~12分,腦卒中評分(ESS)評分均在70分以上,且排除發病后合并顱內出血、既往合并精神疾病、既往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0~85歲,平均(69.6±5.3)歲;病程5~30 d,平均(10.5±1.1)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32例,高中及以上者8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50~86歲,平均(69.7±5.2)歲;病程5~30 d,平均(10.6±1.1)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31例,高中及以上者9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及文化程度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 觀察組護理干預方法 主要分4個步驟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①在患者入組時對其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及疾病嚴重程度,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實施協同護理的價值、意義與目的,并告知配合方法,共同制定入組期間康復護理目標,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獲得患者家屬配合,并促使其家屬融入到腦梗死偏癱患者相關疾病知識的學習及康復護理的配合工作中,告之其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的重要性。②對患者實施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與醫生進行溝通,遵循醫師提出的治療康復建議與意見,根據患者個體化病情,與患者及其家屬一同制動個體化護理方案及康復計劃,同時注重培養患者家屬在護理過程中所需要承擔的護理內容,針對性地提供具體指導。促使患者家屬與患者多進行溝通與交流,告之其康復護理過程中輔助器具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機器設備的使用方法,進行科學訓練并監督規律進行。③注重在患者出院后7~14 d對其進行初次上門隨訪,及時了解患者出院后的一般情況、對其家庭康復訓練進行指導,解答其疑問并鼓勵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的日記記錄,科室則可通過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形式,加強康復技巧及功能鍛煉的相關知識。④與患者出院后1個月內,建立患者健康檔案,將其一般情況與社區醫院進行詳細交班,遇到疑難問題建議患者及時來院復診,同時做到間隔1個月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在入組后6個月時對其相關情況進行評定。

1.2.2 對照組護理干預方法 實施常規護理,如入院告之、一般護理、藥物治療護理、住院期間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出院健康教育等。對出院患者僅在1個月內采用電話隨訪。

1.3研究方法及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入組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申報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留取詳細地址及聯系方式,對所有患者上門隨訪6個月,其中觀察組實施協調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不良生活習慣改善情況,統計兩組干預前后的歐洲ESS、改良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變化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中的焦慮、抑郁變化情況。

1.4評定標準

神經功能評定使用ESS評分進行:共14大評分測定項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發病后神經功能越佳。生活能力評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共10大評分測定項目,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量表進行:包括上肢10大評分測定項目,下肢7大評分測定項目,滿分100分,提示無運動功能障礙,總分越低,提示存在越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心理狀態主要判斷焦慮與抑郁兩項,其中抑郁狀態采用HAMD量表檢查:共24大評分測定項目,按5分與3分評定法進行,總分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干預后不良生活習慣情況的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仍然吸煙、飲酒、高鹽飲食及熬夜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干預前后ESS、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ESS、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ESS、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后(P

2.3兩組干預前后HAMD和HAMA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HAMD和HAM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HAMD和HAMA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后(P

3討論

協同護理是在責任制護理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護理模式,其充分利用患者主觀能動性,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到患者出院后的健康護理中,有效提高了健康護理效率,縮短了患者康復治療周期[5],有效減少了臨床護理工作量,激發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康復過程中占主體地位[6]。將以往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進行臨床護理,提高護理工作的人性化水平[7]。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仍然吸煙、飲酒、高鹽飲食及熬夜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對于不良生活習慣方面,觀察組要求患者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康復治療,更好地獲得治療與護理相關信息,了解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及生活習慣對康復效果的影響,提高患者健康意識[8]。在整個康復過程中加強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提高了治療依從性[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A后,觀察組的ESS、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后,提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神經系統功能、生活能力及肢體功能均顯著優于干預前,相對實施常規護理者改善更為明顯[10]。實施協同護理,護理人員還可借助實際演示等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康復鍛煉的目的與方法,根據患者發病嚴重程度及自理能力制定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滿足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預后知識的了解[11]。同時將患者及其家屬在康復過程中的角色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進行,科學有效地實施康復訓練[12],而且在患者家屬的共同參與下,增進了患者與其家屬之間的親情交流,對患者心理及生理康復均起到良好的促進效果,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促使其更積極地配合臨床康復,在其家屬的協同幫助下規律、有效地進行康復鍛煉,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13]。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因大腦左半球受損,在發病后多伴有抑郁與焦慮心理,同時因存在語言功能與肢體活動能力障礙,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顯著降低,進一步加重了患者出現焦慮與抑郁心理可能[14]。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的HAMD和HAMA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后,可能與觀察組實施協同護理后,護理人員加強了對患者進行心理情緒方面的監控,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并制定個體化干預措施有關[15],主動與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從心理與生理上給予充分關愛,安慰并鼓勵患者術后主動進行功能康復,消除患者思想顧慮,穩定其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信心。

綜上所述,協同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提高康復治療效果,減少發病后焦慮、抑郁心理。

[參考文獻]

[1]Daou B,Deprince M,D′Ambrosio R,et al.Pennsylvania 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 collaborative:statement on the recently updated Ⅳ rt-PA prescriber informa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5,139:264-268.

[2]Wyer PC, Umscheid CA, Wright S,et al.Teaching Evidence Assimilation for Collaborative Health Care (TEACH) 2009-2014:Building Evidence-Based Capacity within Health Care Provider Organizations[J].EGEMS (Wash DC),2015,3(2):1165.

[3]吳林燕,龍翔玲,彭春光,等.協同護理模式在急診科管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5):166-168.

[4]張曉曼,王志穩.急診科護士職業價值觀與工作環境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312-316.

[5]王新歌,樊少磊,韓晗.協同護理模式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 48(3):207-209.

[6]秦蕾,冀蓁.協同護理模式對偏癱患者軀體、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預[J].職業與健康,2015,31(8):1093-1095.

[7]Davoody N,Koch S,Krakau I,et al.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points in post-discharge stroke care[J].Int J Integr Care,2014, 6(14):e032.

[8]Tully PJ, Baumeister H.Collaborative ca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orbid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J].Syst Rev,2014,28(3):127.

[9]高萌,孫艷杰,崔梅,等.協同護理模式在腦立體定向圍手術期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2):194-196.

[10]杜禾芳.探討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護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2):45-46.

[11]張鳳莉.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4):137-138.

[12]Hall CA,Reynolds-Iii CF.Late-life depression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challenges,collaborative care,and prevention[J].Maturitas,2014,79(2):147-152.

[13]范丹.患者及家儺同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抑郁狀況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4):277-278.

[14]劉水平.早期康復護理對糖尿病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4,(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