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遺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非遺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

篇1

關鍵詞:龍人古琴文化村;古琴文化產業;古琴文化節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0-54 -02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聞。玉琴彈出轉寥椋直似當時夢中聽。

三峽流泉幾千里,一時流入深閨里。巨石奔崖指下生,飛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噴涌含雷風,又似嗚咽流不通。回湍曲瀨勢將盡,時復滴瀝平沙中。

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一彈既罷復一彈,愿似流泉鎮相續。

~琴曲歌辭三峽流泉歌

唐李季蘭

一、引言

李季蘭的《三峽流泉歌》寫到“…一彈既罷復一彈,愿似流泉鎮相續。”回顧唐朝,古人宣傳古琴文化,是彈盡一首、再續一曲的源源流長,現在,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保存面臨轉型和變革,本文探討福建省漳州的“龍人古琴文化村”,它以傳承經典古琴文化為目標,發展現代“古琴新彈”的文化產業創新模式。

西方文化學者John Harley等,強調文化產業中的“新意”,包含經濟、文化和科技三要素。但只有文化,才能驅動產業和科技進步。從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到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唯有文化價值占核心位置。201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近年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模式,是結合職業教育體系等模塊,創意、設計與經營管理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快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①本文因此探討福建省漳州“龍人古琴文化村”,探討它在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根基上,發展不同傳統的文化產業模式。

二、地方中的唯一:漳州市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龍人古琴文化村”

“龍人古琴文化村”(以下簡稱“龍人古琴“),成立于2003年,由龍人古琴文化投資(長泰)有限公司創建,占地約1800畝,2010年落戶于福建省長泰村馬洋溪生態旅游區,注冊資金2000萬元,斥資共12億元打造。“龍人古琴”不再固守傳統古琴中“一對一”的師徒制,而是融入現代化、多面向、跨領域的文化企業化經營手法,將中國傳統古琴文化打造成國家級古琴文化村的產業模式。

綜觀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它雖有經濟基礎和市場空間,但面臨文化大集團少,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窘境,2012年的 《關于進一步推動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指出,文化產業需保存非申遺文化,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對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強生產性保護,投資達一定數額,采取貸款貼息、項目補貼、配套資助、獎勵等方式給予扶持。

“龍人古琴”,以保存非遺文化遺產的古琴為主要目的。福建省的文化品牌,雖存在“三多、三少、三個失衡”現象,即制造業多、服務業少;行業性質失衡;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行業發展失衡;產業多、核心產業少,行業結構失衡。但“龍人古琴”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倡服務業、帶動新興產業,保存中國的古琴文化,更以漳州市長泰村為基地,輻射全國。2011年,它被福建省評為省級文化產業重點園區,文化廳評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2年,它被廈、漳二市,作為兩地古琴非遺保護單位。2013年,文化部將它列入中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2014年,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表1),它成為漳州市唯一的國家文化產業園的示范基地。

三、依托在古琴教育下的文化產業文化品牌發展模式

“龍人古琴”事業體分九大項(表2),如:斫琴教學坊、古琴衍生品、琴館運營、文化生活、龍人書院,文化置業、琴學堂,龍人書院、古琴研院、龍人藝術團,①它建造第一座集合古琴制作、古琴藝術品開發、文化藝術教育、中式家具制作、文化旅游會展、影視演藝、酒店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龍人古琴”以斫琴、古琴文化推廣為主,推進古琴文化創意、設計與工藝品等服務。“龍人古琴”以現代化音樂節,帶動古琴文化產業;它還走進校園,宣傳古琴教育,實踐“校企合作”模式。

(一)依托古琴教育下的古琴文化音樂節:

“龍人古琴”,以舉辦音樂節傳播中國古琴文化,還遵循“走出去”模式,參加海外中國文化節、米蘭世博會等活動。自2011年7月起,“龍人古琴”連續三年舉辦古琴文化旅游節,第一屆古琴文化節規模盛大,來自中、加、英、美等500多名琴家,相聚“龍人古琴”。2011年起,“龍人古琴”積極和廈門市oY書院、廈門市圖書館、長泰縣后坊小學合作,一起開展古琴少兒公益課程。隔年,舉辦第二屆龍人古琴藝術節,以及與福建藝術學院開展古琴合作,設立古琴實訓室,培養專業人才。2013年,龍人古琴參與韓國慶熙大學孔子學院中國文化節活動,并舉辦第三屆龍人古琴藝術節。②2015年5至11月代表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入選中國國家館,赴意大利米蘭參與第41屆世界博覽會,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上述活動,體現“龍人古琴”將音樂和文化產業融合的表現,若再結合(表2)龍人藝術團、文化置業、觀光農業的生態旅游,提升古琴文化藝術和旅游、農業等跨界結合,將更能發揮古琴文化節的文化影響力。

“龍人古琴”在古琴教育運用現代化企業精神,善用“校企合作”模式。2013年5月,與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簽署合作協議,為高校提供古琴教學資源,開辦龍人古琴課堂。2014年與閩南師范大學開展合作,建立龍人古琴課堂,實現文學傳統的復歸。2015年召開閩粵臺高校會議,研討古琴教材編寫及人才培養等議題(表4)。“龍人古琴”靈活運用“校企合作”模式,開啟高校和音樂文化產業平臺,也為(表1)琴學院,找到培訓中專、大專、本科的未來之路。

自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使用古琴展示,再成為中華藝術亮點。“龍人古琴”的設立,依托在中國古琴文化,開展出“音樂文創、旅游文創、影視演藝、培訓交流、手工制琴及展示”的文創平臺,是國內古琴文化發展成文化產業園區的創新模式。若在古琴文化的歷史脈絡上,以“古琴文化藝術節”和“校企合作”為基礎,再建成“中國古琴文化傳播示范基地”,成立“中國琴學院”;建成大型文化演藝基地,組建古琴藝術團,常年舉辦以古琴為主展演活動;利用地理優勢,建成海峽兩岸古琴文化交流平臺,培育日韓等古琴愛好者,將更能將中國古琴文化品牌推至海外。

參考文獻:

[1]John Hartley, Wen Wen and Henry Siling Li, Creative Economy and Culture, Los Angles: Sage Publication Ltd., 2015.

[2]孫慧英.福建省文化產業研究十年綜述[J]. 東南傳播, 2012,(01).

[3]關于進一步推動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閩委辦2012]14號.

[4]楊登超.對福建文化品牌建設與發展的若干思考[J].學術評論, 2015,(05).

[5]中國龍人古琴文化村網站,http://.

[6]黃啟才.福建文化“走出去"的優及策略探討[J], 2014,(07).

[7]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工程的實施方案,[閩委宣聯2013]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