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演講的技巧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脫口演講的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脫口演講的技巧

篇1

1.本書三重使用價值:a.通過本書學會演講和說話的技巧;b.在線學習;c.聽名家演講,學英語。

2.全球近千所大學使用的教材

3.推薦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奧普拉。

從學生到經理,從教師到公務員,人人都需用的書。

他把說話的藝術根據你需要達到的目的分為很多等級,學好了,你可以登上公眾演講的大雅之堂,一嘗叱咤風云的滋味;學個中段,憑三寸不爛之舌找一份人人眼熱的工作自非難事;最不濟,學個下乘,在日常生活中你亦可如魚得水。

——豆瓣douban

作為一本享譽全球的“演講教科書”,盧卡斯在本書中,并沒有強調那種夸張的“演講的舞臺效果”,而是在強調一種對話、溝通和說服的可能。因此,與其說盧卡斯是在教人們“演講”,不如說他在教人們“說話”。

——藍春鋒

我只是在需要閱讀一本演講教科書的時候,才認認真真地閱讀了盧卡斯的這本書。閱后,方覺大家為在任何場合發表演講做準備的時候。這本書都能夠提供很好的素材。無論你正在學習演講課程,還是準備在任何場合發表演講,這本書都堪稱是你的良師益友。

——史蒂芬·a.迪多姆

我用這本書來教演講課。它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比較系統地講述了如何新穎獨到地發表演講。它介紹的演講之道讓人受益匪淺。

它確實是一本沒有什么缺憾的著作,作者盧卡斯在提出自己真知灼見的同時,還不忘告誡人們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要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

——笛安·吉爾伯特

篇2

競職演講稿寫作的要點

演講稿的寫作準備工作包括如下幾個環節:

選題

選擇演講的題目是寫演講稿的第一步,簡稱為選題。

演講要有題目,選擇什么樣的題目來演講這是演講者和聽眾共同關心的問題。題目是演講者和聽眾的一個媒介。聽演講不同于讀文章、看報。不感興趣的文章,不愿看的報紙可以隨時擱下不看。在人數眾多的集會場所聽演講,如果遇到不感興趣的講題,也不好隨便退場,只能硬著頭皮去聽,這就成為一種負擔。為了不尷尬,聽眾往往根據演講的題目選擇感興趣的演講。正因為如此,演講的選題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演講的效果。那么選擇什么樣的題目才是恰當適宜的呢?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眼:

1.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

這是指在一定時期和階段,在一定領域中,與廣大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關系國家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話題。例如建設四化、振興中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迎接改革開放的大潮到來、探討人生的價值和理想、暢談歷史責任和抒發愛國情懷等等。把這類話題作為選題重點,運用立場觀點、方法予以科學的解釋,對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調動廣大群眾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2.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話題

這類選題極為廣泛。從大的范圍來說,可以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方面的知識;就某一學科領域來說,可以是歷史知識、文學知識、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知識,或是有關最新的科學成就、未來新科學的展望,等等。從這些方面選題,可以開闊聽眾的視野,發展他們的智力,使他們從心底里產生強烈地為四化建設而學習的求知欲。

3.聽眾感興趣的話題

就是指聽眾普通關心、經常議論的生活、學習、工作上的話題。比如青年,他們普遍關心、議論的是理想前途、青春價值、成才之路、婚姻戀愛、家庭生活等。結合他們的實際選題,就會引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在人們需要和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沒有需要就不會產生興趣,因此,必須選擇聽眾需要的話題。

4.親身經歷的話題

個人的體驗比空泛的理論更受聽眾的歡迎。聽眾對個人的生活經驗,富于個性的見解,如何在各種處境中克服困難,抱有興趣,并會產生強烈的反響。這是因為親身經歷的話題,是自己最熟悉的,印象最深刻的,把使自己都會激動不已的生活片斷作為話題,聽眾也會倍感親切和激動。

確定演講的目的

演講也要有目的,那么,演講的目的是什么呢?演講的目的是演講者追求達到的那個方向,追求達到的那個結果。如果目的不明確,追求的方向、結果就難以實現,這樣的演講也就毫無意義。所以,寫演講稿必須明確目的,以避免演講的隨意性,從而使演講發揮它的社會功能。演講的目的一般說來不外是:

說服聽眾改變行為;傳播知識或信息;激起聽眾的共鳴和使其理解;讓聽眾感到愉快。了解聽眾的心理聽眾是演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聽眾就無所謂演講。聽眾在整個演講活動中是活躍的、積極因素,不能把聽眾視為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聽眾在接受信息時要對演講者傳達的信息進行過濾、篩選。在選擇中有所取舍,有所改變,然后形成新的信息。任何聽眾對演講者傳遞的信息,都不會是全盤接受,總是有所取有所不取,甚至持有異議。

演講者的演講內容要考慮聽眾的需要,了解、研究聽眾的心理,使演講的內容與聽眾接近和相容。聽眾在聽演講時,他們的心理活動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希望提供解決疑難問題的知識、態度和方法

聽眾聽演講的目的,在于滿足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知識、信息的需要。對于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問題,希望能在聽演講中得到解答。演講者就要把聽眾最關心的事情寫進演講稿。

2.希望能有感情上的共鳴和相互理解

聽眾對演講者所闡述的觀點、結論,希望能與自己的某些看法或結論,得到首肯或印證。演講者在演講時,就要對聽眾從各自的立場對演講的反應做出誠懇的評價,肯定聽眾的想法,贊揚他們提出不同的意見,摸清與聽眾的共同點,來進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不能輕易地用“不”來否定聽眾的看法。這樣就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相互理解。

3.聽眾希望自身受到尊重

良好的溝通是彼此互相尊重。聽眾希望演講者尊重自己。如果受不到尊重就會產生反感。為此,演講者要平等待人,不要自以為是,要以誠待人,謙虛謹慎。演講者,在準備寫演講稿時,能掌握聽眾的上述心理特點,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確立主題和收集材料

1.確立主題

演講的主題是演講者在演講活動中通過具體材料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任何演講都應有鮮明的主題,這就是演講者所要表達給聽眾的見解、觀點和意圖。

演講的主題是演講活動的靈魂、統帥。由它決定演講者的邏輯,決定材料的取舍和安排,決定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的運用。演講的主題就如同凝固劑一樣,將各種材料、

部件凝結在一起,更清晰地表達演講的具體涵義。有了明確的主題,才能使聽眾在心理上、理論上領悟它,在感情上接受它,使聽眾切實感受和體驗演講的具體內容。

如果演講沒有主題,只能是亂七八糟的語言湊合,聽眾聽后模糊一片,不知演講者講的是什么問題,要告知的是些什么。

那么,怎樣選擇和提煉主題呢?

選擇和提煉與聽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重要思想觀點。列寧說,寫文章、演講“要選政治上重要的、為大眾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問題作主題。”這是因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群眾心理經常裝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演講者能及時提出聽眾最關心的問題,才能撥動他們的心弦,引起聽眾的共鳴。

選擇和提煉聽眾接近性的主題。接近性的主題,就是適合聽眾需要的主題。聽眾由于年齡、性別、職業、心理、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對演講主題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演講的主題與聽眾越接近,聽眾就越感興趣。

選擇和提煉新穎、深刻的主題。主題新穎,就是提出新的見解;主題深刻,就是提出的主張、見解能透徹地揭示事物的本質,使演講有深刻的思想性、鮮明的時代感和熾熱的革命激情,從而使聽眾受到感染和教育。

2.材料的收集和選擇

演講的材料,是提供內容、表達主題的事物和觀念。沒有材料,主題就沒有著落,材料是演講的基礎。那么怎樣收集和選擇材料呢?

收集和積累材料的途徑:一是從生活中獲取的,叫作直接材料;二是從書籍中獲取的,叫作間接材料。

獲取直接材料,要深入生活、熱愛生活、關心生活。凡是耳之所聞,目之所見,手之所觸,鼻之所嗅,口之所感,精神之所受,心之所思,經過自己的理解。記憶和想象,都可變成自己的材料。這些材料儲存在自己的頭腦里,儲存的越多,用起來就越方便,只要稍加思考,便可脫口而出。一些有經驗的演講者,臨場演講能滔滔不絕,娓娓動聽,就是由于平時搜集和積累材料的結果。

間接材料的收集和積累要從書籍中、報刊中獲取。19世紀大傳教士易維德摩迪說:“當我選擇一個題目,我把題目寫在一個大信封上——我有許多這樣的信封——倘如我在讀書時遇著一些材料可做將來參考的,我便把它寫下放入適當題目的信封內。我永遠帶著一本記事冊,當我在聽到別人講道時得到些切合我的題目的話,立時把它記下來放入信封內。

那么,怎樣選擇材料呢?

選擇有力地支持主題的材料。一選擇材料不能孤立地看材料本身如何如何,而要看它是否有力地支持主題,有力的就選用,無力的就舍棄。

選擇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就是那些最能代表一般、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

選擇真實、準確的材料。真實的材料,是指不是虛構的、編造的、偶然的個別材料。準確的材料,是指確鑿無疑。準確無誤的材料。

選擇新穎、生動的材料。材料新穎、生動,才能表現出新鮮活潑的內容,才能吸引人、打動人。如果是老生常]談,人人皆知的材料,就不會引起聽眾的興趣。

二、競聘演講稿的寫作技巧(二)

競聘演講稿是為競聘演講而準備的書面文稿。為表明自己勝任某一職務,演講者要介紹自己的經歷、闡述自己的優勢和工作設想,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必須先把自己假設成某一“角色”,也就是要具有強烈的“角色意識”。

一、要體現角色責任感

責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動力源泉,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因此,競聘演講稿中應該體現出強烈的責任感。例如:

這次經深圳赴香港考察回來,特別是上個星期六下午聽了陳總經理的動員后,感觸很深。我們身為黨和國家的干部,面對大改革、大開放的挑戰,應敢于抓住有利時機,以實際行動迅速地匯入商品經濟的大潮流,為咱們古老鹽業的全面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我競選當股份公司經理。

作者開篇從自己的身份地位出發,闡述了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建設商品經濟、振興古老鹽業的責任感,同時也說明了自己參加競聘的原因,具體實在,令人信服。

二、要寫出對角色的理解

既然申論具有“工作研究”的性質,那么,根據實踐中“工作研究”的類型,結合多年來申論考試命題的情況及筆者的研究和預測,本文從內容和形式的結合上將申論劃分為以下幾種題型。

對角色的理解,體現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決定了他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例如:

能參加今天的演講深感榮幸。審判長,是一個莊嚴而又神圣的職位。審判長,意味著一種責任,一種執法為民的責任;意味著一副擔子,一副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服務的擔子;意味著一種使命,一種維護法律尊嚴的光榮使命,這就是我對審判長的理解。新的世紀、新的形勢、新的任務,給了我平等競爭的舞臺,為我們提供了一展才華的天地。參與審判長的競選,我愿意,也有信心履行好這個責任,擔負起這副擔子,完成好這一使命。

例文中作者用一個判斷句、三個排比句表明了自己對“審判長”這個角色的深刻理解,讓人覺得有思想,有見解,可信賴,增強了演講的說服力。

三、要抒發對角色的熱愛

有人說,成功的起點是熱愛自己的職業,有了愛,工作才有激情,有動力。在競聘演講稿中也應該體現自己對職業的熱愛。例如:

篇3

【關鍵詞】初中英語;口語;能力

中學英語教學是為學生今后運用英語打好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初步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和訓練學生用英語口語能力是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之一。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口語訓練是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學習語音、語法和語匯的重要方法。加強英語口語的培養是當代外語教學的趨勢,也是提高我國外語教學質量的努力方向。要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就要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訓練科學有效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為學生的英語口語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除了教師、學生要改變觀念重視口語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一、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感受英語

良好的語言環境對于學好一門外語來說至關重要。所以,英語的學習首先要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教師應當堅持用英語教學,使學生自然接受英語熏陶,再配以豐富的面部表情和靈活的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英語語言狀態。同時,加強多媒體的使用,通過圖片、動畫、音樂和對話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英語世界,并深入角色,激發表達欲望。另外還可以通過裝飾教室來營造英語語言氛圍,在課程表、宣傳欄、黑板報、名言警句等方面采用中英文對照的版本。還可利用課外活動課播放經典外國電影、歌曲等,讓學生耳濡目染,逐漸形成英語語感,促進英語口語的學習。

二、提高學生聽力

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很重要一個因素是聽力,因為只有先聽懂了,然后才能回答交流。所以在提高英語口語能力之前,首先進行英語聽力的訓練。聽的訓練包括聽錄音,聽老師,聽同學,聽對話。聽多了,聽熟了,說起來也順口了。學習任何語言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要讓學生愿說,首先必須讓他們會說,這就需要強化模仿這一環節。經常模仿錄音能使學生語音語調純正,表達流暢。在反復模仿的基礎上,學生大量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開口就不是一件難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這既適用于本國語文的學習,也適用于外國英文的學習。背誦成篇或成段的文章,有利于語音和語調的正確,熟練,有利于口語能力的提高。

三、努力擴展學生開口說英語的途徑

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我們對學生及其家長做了大量的工作,讓他們支持老師的教育工作。一方面我們要求家長一定要檢查學生是否完成英語作業,特別要檢查學生的口語作業。有的家長談到自己不懂英語,無法檢查等等。我們就此告訴家長:不管你懂不懂英語,你只要要求孩子讀給你聽,背給你聽,如果孩子讀得流利、背得順口,就說明他(她)已經達到老師的要求。在我們的指點下,不少原來沒有檢查孩子英語作業的家長,按照這樣的標準,很容易就知道了自己孩子的英語情況。另一方面,我們教育學生盡量買英語復讀機,有可能的家庭利用電腦來學習英語,以提高英語的口語能力。

四、引導學生用英語思維

多方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用英語思維。在初中起始階段,口語難度不大,記住些單詞和某些簡單的句型,便可學生正確流利地說出語言,起到調動大多數人參與的作用。可是,久而久之,學生會因內容沒新意而日漸失去興趣。所以,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應善于引導,進行創造際,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出來。我們可以結合與教材同步的話題或不作限制,讓學生上臺作簡短的演講,練習講的技巧,鍛煉心理素質。此外圖片、掛圖、簡筆畫、實物、多媒體等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英語思維、激發創新思維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使得課堂容量增大,增加了信息量和趣味性,課堂效率更高。

五、注重培養自由談話能力

1.值日生報告、講故事(Daily report and story telling)。

2.一分鐘即興講話(One minute improvised speech)。

3.演講、辯論賽(Speech and debate)。

值日報告應每日進行,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鍛煉口頭表達能力。這種訓練可以隨時進行,可在上課的前幾分鐘,可在課中,或在最后幾分鐘進行。如:可就課中某個問題讓學生即興發言。我曾多次嘗試這種方法,從課文中挖掘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持之以恒,學生的口語水平就能不斷提高。演講和辯論應定期舉行,教師可提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展開辯論、演講,如:Which is your favorite season,summer or winter?Which is more important,money or friendship?If you are chosen monitor,what will you do for the class?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大大地提高了英語語言表達能力。

當然,口語訓練的方法很多,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摸索適合學生的新路子,選擇科學合理的口語實踐方法,提高每節課的效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還應當從教材中挖掘和創新,努力使教學內容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教學模式由單一型向綜合型發展;由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向現代的任務型教學過渡。我認為采用這些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建成.農村英語教學面臨的困難思考[J].池州師專報,2003

篇4

關鍵詞: Presentation 探索型實踐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高中英語

一、引言

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體驗過程與方法、升華情感、形成價值觀的重要渠道,教學過程的核心是學習,影響學習的不僅僅是學習內容,還有其他很重要的因素,如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過程。學習是一種體驗,是學生的自尊需要不斷滿足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教學應該是為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學習機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學生主體性的生成,使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高中英語課堂Presentation就是適用于這一實踐創新的語言學習活動,高中英語課堂中的Presentation是指在課堂上由學生借助有聲語言、肢體語言和其他輔助工具就某一話題進行演說或展示并向其他同學提問和解答的一種課堂教學活動(程潔,2011)。這一活動包括以下一些環節:確定話題、查找資料、制作PPT、口頭報告、師生評價等,一般分為兩種形式:個人展示和小組展示,前者側重個人的獨立性,給個人發展以充分的鍛煉機會,而后者則側重團隊合作學習(竹旭鋒,2007)。精彩的課堂展示與學生的知識積累、自信程度及輸出技巧密切相關。教材只是一個彈性的框架,只能提供一種線索,不可能提供教學全部的內容(吳宗杰,2005)。課堂展示過程中學生所接觸、了解和呈現的資源是教材很好的補充和延伸,通過課堂內外的探索型實踐,課堂展示能成為高中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手段,在高中英語學習的不同階段對課堂展示活動的靈活應用能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拓展,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理論依據

杜威是美國20世紀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提出,教育本身是一種體驗(experience),學校應該為學生創設各種各樣的體驗。孔子帶著學生出去體驗,觸景生情,師生一起對話,智慧就出來了(吳宗杰,2005)。學生提出問題,孔子解釋,這里學生的主動探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就是知識,這就是教育。Allwright經過課堂的實證研究后發現學生并不是或不完全是學教師所教的內容,學生按照內在大綱利用教師提供的交際情景發展語言,而且這種發展過程經常是不可預測和偶發的。

Williams和Burden的社會建構主義外語教學觀也強調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習者在自身體驗和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知識和技能,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它突出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我們需要發展出一種學習情景或經歷,它能保證作為個體的學生自主而獨立地發展語言能力,符合維果茨基所說的學生的最近發展區(Zone Proximal Development)。

《普通高中英Z課程標準》關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和發展,它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學習,這一要求契合了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發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記住教師和教科書上所講的內容,而是要學生參與建立該學科知識體系的過程,同時最好由學習者發現事實及其中的聯系,強調學習者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在探究式的教學中,以英語為工具,進行一種沉浸式的語言學習,學習者所接受到的可理解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遠遠超出傳統的課本教學,所完成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輸出(language output)也大大多于傳統的英語課堂。不管是個人或者小組展示,學生在準備展示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學習行動將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快速發展,同時逐漸具備初步的科研探索技能。

三、實踐過程

1.個人展示。

個人課堂展示預設為每天一位學生,一周三次,每次3到5分鐘。主題自選,要求內容積極向上,可以和所學模塊主題一致,活動最好有PPT展示,并提前一周將材料給教師審核。學生可以對已有的語言輸入進行充分的歸類整合,展示不同的內容,如高考作文分析和美文欣賞、人生哲學相關的文章賞析和各類脫口秀、來自報紙及網絡的新聞播報等。同時,學生應該充分利用規定的課堂展示時間,盡量做到脫稿演說,聲音響亮,表情豐富,展示的同學應該關注聽眾的反應,適時提問,吸引同學的注意力。

筆者所在學校近幾年開始實行走班分層教學,程度相近的學生被分到一個教學班,筆者根據學生情況,在班內嘗試個人展示這一活動,活動為時一個學期。展示活動給英語課堂帶來了新的元素,例如一位學生用一個鐘表的短視頻導入,給大家進行關于珍惜時間和生命的演講,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一位學生模仿足球比賽的解說員,用英語流利地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活動收到了預期的效果,90%的學生認為,個人展示活動讓課堂更豐富,學生有更多的自信和期待,它能提高我們尋找探究、處理信息的能力;86%的學生認為,它加深了我們對英語課堂的理解,提高了我們的課堂生活質量,提高了我們運用組織語言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及多媒體使用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學生認為個人展示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首先,他們對自己的口語不夠自信;其次,他們不熟悉如何把找到的資料和自己的想法結合起來并有效地陳述觀點,他們對自己能夠成功做好個人展示還有一定的疑慮。

2.小組展示。

根據反饋結果,結合相關的資料和書籍,我們決定在第二學期的課堂展示中做一些微調,由個人展示調整為小組活動,這一調整同時基于筆者個人的經驗。在大學時學校《基礎英語》課程中開展了RICH改革,即研究性學習(Research-based Learning)、整合性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群體學習(Community Learning)和人文素質全面發展(Humanistic Outcomes)的綜合,該活動全過程化為八個實踐環節:形成小組、確定話題、查找資料、編輯資料、制作海報、口頭報告、教學評估及書面論文。這一以同伴教學(peer teaching)為主要形式的探索型實踐活動令當時作為學生的我們受益匪淺。

根據現實情況,小組展示活動在高中課堂中應用時,在展示時間和內容上做了相應的調整。我們將教學班學生按行政班來源和寢室不同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設一位組長,小組展示時間為20分鐘,每周一次學生展示,小組可以選派代表或者全組成員一起展示,小組展示特別強調團隊成員的分工合作。

學生很快適應了這種新的模式,小組展示的形式和內容更加深入和豐富,學生嘗試了不同的語言整合和輸出,如故事配音、短劇表演、分角色講故事、世界風情介紹等。在一個小組里,組內同學之間互相了解彼此擅長的內容,所以他們確定主題,明確分工,一位同學主要完成一個任務,彼此配合。由于有了團隊的互助支持,他們在已有知識整理后有了精彩的小組展示:喬布斯的演講技巧、生活和卡通、公交車站(短劇)、藍精靈(配音)、荊軻刺秦王(英語短劇)及Agrippa失竊之謎(偵探故事)等。我們在每次小組展示之后都做了生生和師生交流和活動反饋,同時我們在學期后面以一節課的時間對整個學期的小組展示做了總結與評價,并選出最佳小組。

3.數據收集。

在課堂展示活動中,筆者通過以下方式收集需要的數據和資料:

(1)在展示活動開始之前,第一學期展示開始幾周后,以及第二學期展示開始幾周后,筆者分別找了一些同學進行面談和調查并記下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并做了及時的分析;

(2)在第一學期及第二學期的活動結束之后,筆者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并收集了相關數據;

(3)筆者收集了學生的文檔資料,PPT材料,以及一些照片和視頻材料;

(4)筆者做了相關的課堂觀察,了解和記錄了學生課堂內外的表現并記錄了一些教學日志。

4.數據分析和討論。

在兩個學期的展示活動當中,從筆者的教學觀察和訪談當中,發現教學A班的課堂展示活動體上來說是成功的。師生雙方作為課堂實踐的參與者,事實上都非常重視課堂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他們渴望得到持續的提升。

(1)課堂中的生活質量。課堂觀察中,我們發現了展示課堂中的三個特點:首先,班級不再由老師掌控,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在展示過程當中,學生的聲音掌控課堂,作為老師,筆者成為傾聽者和觀察者,不時地給學生提供支撐點和動力。其次,課堂成為學生交流生活想法的一個場所,而不是教師灌輸語言知識及學生疲于應付老師問題的地方,無論是個人展示還是小組活動,都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課堂契機,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展示生活世界,展示愛、恨、思想和想象,而這種探索型實踐也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促使他們由原來的課堂緘默者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在課堂展示中,口頭交流成為課堂交流最主要的手段,課堂的核心是說,其次才是聽,合作學習產生了更多愿意聽、認真聽的聽眾,也因此產生了更多說(或叫學習)的機會(吳宗杰,2005)。最后,雖然學生的口頭展示有時候會出現錯誤,但是學生的語言和表達是生動有趣的,常常令人印象深刻。要想讓學生說出將軍的語言,你就要賦予他們將軍的角色,當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的時候,他就能成為自信的對話者,而從心理學上說,學生之間產生的知識是最容易被學生吸收的。

(2)課堂外的生活質量。通過課堂觀察及對學生的訪談,筆者不斷地了解到學生是如何通過課外探索準備個人展示和小組活動的。下面是筆者和韓同學在校園里的一次對話:

教師:你今天的課堂展示做得相當不錯,我發現同學們聽得很認真,你能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嗎?

韓同學:其實我平時不怎么說話的,挺沉默的,在教室里。

教師:你的英語成績很好。

韓同學:是的,我喜歡英語,從小就喜歡,我就是很少發言,英語方面的東西我看得比較多。

教師:哦?那么關于這次課堂展示呢?你喜歡足球?

韓同學:我喜歡足球,尤其是德國足球隊,我看過很多場他們參加的比賽。我這次想試一試比賽直播,當然是模擬的。一開始很緊張,但事實上我并不怎么擔心。我反復地練習過了,而今天我展示的時候同學們都在聽。

教師:是的,我也聽得很認真,你在臺上非常生動,表現很生動,人也很生動。

作為小組展示,筆者了解到每組組長召集組員(基本上是一個寢室的)一起,根據自己的興趣點討論并確定主題。在討論過程當中,其中一名同學將大家的想法記錄并整理,之后是根據主題進行選材,圖書館和網絡就是最好的資源庫,材料選定之后進行任務分工,而口語突出,語言表現能力好的同學就上臺做口頭展示,其他同學分別完成材料分類整理、編寫、做成PPT等工作,這樣的任務分工不會讓組內的任何成員感到尷尬,大家都滿意自己的角色任務。

四、課堂展示活動需要注意的問題

Seliger認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不管是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外,參與更高水平互動的學習者肯定比互動得少的學習者進步更快。根據筆者關于presentation的課堂實踐,發現學生能夠在活動的準備過程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知識儲備,結合不同的媒介組織內容以達成成功的語言輸出,在此過程中他們能夠逐漸地增長知識和技能。課堂展示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探究的機會,但是在教學中推廣這一活動時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調整信息偏差,積累經驗和信心。

并不是每位學生一開始就能做好課堂展示,對部分學生來說,他們不確定怎樣挑選合適的主題,怎樣更好地將材料和自己的想法結合起來,因此容易造成信息差異,從而影響語言輸出效果。學生是積極的探究者,教師應該主動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建構活動。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適時地鼓勵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和獲取知識,同時,教師理應給予適時的指導和幫助。教師要詳細說明展示活動的具體要求、形式等相關內容,明確每一位學生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并且提前審閱學生課堂展示的材料,隨時了解學生的進展情況,樂于傾聽,促進師生交流和了解。

2.豐富展示內容,在課堂實踐中靈活應用展示活動。

根據教學班學生情況,教師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和內容的課堂展示。比如個人每日演講,每日演講的主題可以和單元主題相關,作為一種導入或者擴展,總的來說,學生往往樂意傾聽同伴的聲音,對此,他們有更大的包容度。英語語法較為復雜,如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等,學生在一定的知識積累之后,可以自己總結和歸納,做小組展示。對于每個單元的重要詞匯的理解,一般學生手頭都有配套的資料和詞典,教師可以在上新課之前布置需要理解和掌握的詞,要求相關學生或小組查閱資料,做好課堂展示。

3.關注活動反饋,對展示活動做出相應的評價。

展示活動之后進行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可以邀請學生分享想法和建議,可以進行階段性的活動總結,選出活動的最佳個人或小組,適時的過程性評價具有正面的反撥作用,能引導學生及時的調試和改進,促使學生更好地表現。當然,教師在學生展示活動之前給出適當的建議,展示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活動之后和學生交流,幫助學生提高,有助于師生關系的改進和師生共同進步。

五、結語

教育學家杜威曾說:“如果今天我們照過去的方式教,那就是剝奪我們小孩的未來。”教師理應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尤其是英語教學,更應該超越語言。課堂展示活動看起來似乎是非常簡單的,很多老師也曾經嘗試過,假如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一活動,賦予其新的內涵,借助它提高課堂生活質量,那么教師就可能充分發揮這一載體的潛力所在,并將之作為激發興趣的有效手段。學生在準備展示的過程中不斷思索,積極求助于網絡、詞典、師長,閱讀相關的材料,并將這些材料和自己的原有知識有機結合,我們可以發現,這一系列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過程,這一活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與能力素養。通過將探索型實踐應用于語言課堂,我們可以在語言課堂中優先關注“生活質量”,鼓勵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Allwright,R.L. Why don't learners learn what teachers teach?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In Singleton,D.and D. Little(eds.)Language Learning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A]. Dublin: IRAAL,1984.

[2]Seliger,H.W.Learner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and its effect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A].In Seliger and Long(eds).Classroom-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 Newbury House,1983.

[3]程.建構主義指導下Presentation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1(1).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約瑟?塔倫迪諾(Joseph A. Tarantino)的低調與甫瀚(Protiviti)近幾年在中國的日漸高調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反差。

但是這一次不同。作為一家致力于提供業內領先的專業風險咨詢和內部審計服務的全球性專業機構的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塔倫迪諾在甫瀚進入中國六年半后,第一次來中國,第一次來北京,他如此期待研究如何發展中國市場,同時讓甫瀚在中國的戰略發展跟全球的戰略發展結合起來。這一次,他把甫瀚的年度戰略會議也移師中國,作為給中國成為美國之外最大市場的定調。

在金融服務行業,塔倫迪諾有著27年豐富的從業經驗,他坦言自己還不是非常熟悉中國經濟,而中國在甫瀚全球的戰略里面已經占領了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他必須給予這個新興市場更大關注,特別是在歷經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之后。事實上,中國對他的認識也遠不及對他的同事、甫瀚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總裁劉建新的認識。此前,劉建新用6年半時間將中國市場做得風生水起,中海油、中國聯通、中糧集團以及一些大的民營企業等已經成為他們的重要客戶。

11月3日下午,在建國門外銀泰中心21層的會議室里接受《資本市場》專訪的時候,塔倫迪諾甚至非常樂于回答一些公司業務發展之外的私人問題,想必這樣可以幫助中國客戶更加深入地認識他、認識甫瀚、理解甫瀚文化。

在金融危機的痛苦中調整公司定位

兩年前,約瑟?塔倫迪諾被任命為甫瀚的CEO。“這也是我認為最有趣的一件事情,也是最有意義的一件工作、一個角色。”他同時也絲毫不回避,自己被任命為CEO的這段時間以來,是公司經歷的最困難的一段時間。

作為一家美國公司的經營管理人,最近這一年半中,塔倫迪諾看到在美國有很多很好、能力很強、對企業也很忠實的員工,他們不得不因為金融危機而失業,“這件事讓我很痛苦。”他說。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這次金融危機之中都經歷了很大的困難。但是,塔倫迪諾也看到很多人真正顯示出他的能力和優勢。他盛贊劉建新幫助甫瀚中國渡過這次金融危機,同時,因為很多客戶在這種金融危機當中更加需要幫助,甫瀚很多的員工必須為此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個人的精力,加班加點,通過這種方式為客戶創造價值,幫他們渡過金融危機。這一點令塔倫迪諾欣慰不已。

由此,塔倫迪諾更愿意從另外的角度去理解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同時也是一個機會,一個能創造更高的價值,造就企業特點、文化的一個機會。甫瀚就是借這次機會,對公司定位和戰略進行了調整。

此前,甫瀚的業務領域相對集中,比如風險管理等,隨著企業的成長和總體經濟的轉變,很多客戶對全面的管理亦有需要,甫瀚也可提供幫助,但是之前其定位上并沒有強調這一點。如今,甫瀚準備成長為一個全面性的商業咨詢公司,這意味著甫瀚正努力把自己的層面拉得更高。面對這個變化,塔倫迪諾坦率地表示:戰略的變化勢必會影響到大家原來通常的一些做法、工作方法,這樣的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能不能適應也是一個問題,其實我們現在也不能說已經完全走過了變化的過程,現在還在經歷著這個變化,所以如何管理這個變化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困境。

不管怎樣,在金融危機中,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公司還能夠重新來審視一下以前的發展戰略,重新樹立未來發展的新戰略,并且已經開始對公司發展提供幫助,這是塔倫迪諾覺得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情。

作為總裁和CEO個人在意的評價

劉建新稱,塔倫迪諾接管做CEO之后,更加關注客戶、關注怎樣幫助客戶。對于一家咨詢公司而言,這一做法的積極影響顯而易見。

塔倫迪諾則對甫瀚兩年前進行的一個市場調研記憶猶新。兩年前,甫瀚找到客戶,了解客戶對甫瀚認可與否,如果認可的話,認可什么?塔倫迪諾回憶說,當時拿到認可最多的有兩項:一是甫瀚所有工作人員的技能和知識。二是客戶非常認可甫瀚的工作人員能夠在既定的時間之內做好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工作質量非常高。基于此,甫瀚捕捉到自身“敏于知,達于行”的公司形象。

其實,獲得客戶這樣的評價對于甫瀚而言,不可謂不是功到自然成。甫瀚的在線知識庫中,任何時間內,客戶都可以免費瀏覽他們的調查報告、白皮書、實施指南、最新法規與甫瀚通訊,以及演講記錄和網絡講座錄音,僅這些資料,就足以獲得那些首席執行官、財務官、信息官、法律顧問、審計官和董事會成員對甫瀚的技能和知識的青睞與賞識。

而對于塔倫迪諾個人而言,其自我評價則是“我覺得我最突出的一點是合作性特別強。”甫瀚每年都會有兩個針對高層人員的評價,一個就是自下而上的評價,一個是同級之間的評價。塔倫迪諾也毫無例外,會接受兩次評價。“我非常重視對我個人提出的這些建設性的意見。其實只要是建設性的意見,只要是誠實的、公正的意見,不管是講我好的還是講我不好的地方我都會非常注重,尤其是面對一些特別難以打交道的客戶。”

在所有的評價中,最讓塔倫迪諾印象深刻并大為感慨的是“太刻苦!”這一評價是被作為比較不好的一面反饋到塔倫迪諾眼前的,有人覺得他“太刻苦”不好,會給新進公司的人一種印象,好像公司期望他們也要這樣,加班加點工作。對于這一點,塔倫迪諾有自己的看法―實際上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當中,刻苦是必要的,因為大家都面臨這樣一個選擇,你怎么樣讓公司選擇你,讓客戶選擇你。

他坦言,在27年以來的職業生涯里面,他自始至終教導自己的目標就是要努力工作,要達到比別人預期更多的事情。這也是他給子女講的事情。他表示,對個人來說,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庭,所以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平衡工作、家庭和自己的愛好。對于公司來說,公司的目標是在于通過我們的業務,能夠創造出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將來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可以得到業界的認可,客戶的認可。只是眼下這個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塔倫迪諾稱,他和他的團隊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我提到,我的價值就是努力工作,比別人預期做得更好、更多,其實這不光是我要求我子女的,也是我的父母要求我的,這其實是我個人家庭的價值所在。”

當然,公司對他好的評價是“一致性非常強,對待人、對待事非常一致,另外非常的誠實。別人講我好,講我不好,只要是公正的我都會聽。”這個評價令塔倫迪諾感到欣慰。

“對于我來說,刻苦程度、然后與人溝通的技巧、技能,還有是否能夠理解別人、同情別人很重要,因為這對我們咨詢行業非常重要。”

憂吾憂以及人之憂

在塔倫迪諾眼里,甫瀚現在還只是一個成長型的企業,雖然它只用了7年半的時間就成長為一個全球性的企業。而現在他最擔心的,莫過于“短期內持續的市場不確定性及其對我們和客戶業務的影響”。

他的擔心不無理由。恐怕沒有人能準確地描述出,作為一個提供專業風險咨詢和內部審計服務的專業機構負責人,經歷一場這樣的金融危機到底是一種幸運,還是一種悲哀。也許正因為身處美國,身處此輪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和風暴眼,且正在經歷危機中的調整,塔倫迪諾是如此地理解甫瀚、理解自己,也因此更深刻地理解客戶。

被《資本市場》問及“在這個所謂的后金融危機時代,如果請您給客戶寫一封信,您會與他們討論什么話題?”時,他幾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在這種時候,首先我會在信里面跟客戶講,承認現在是一個困難時期,不管是對我來說還是對客戶來說。在這種時期,會經歷一些業務上的變化,比如收入可能會減少,裁員現象會增加,這種事情有可能都會發生。那么這個時候,我建議公司、客戶,需要把注意力和資源都集中在公司的強勢方面,要突出公司的核心價值在哪里。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去和客戶一起渡過這次難關。有的客戶可能會因為裁人導致人員不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在更少人管理的情況下,提高風險管理、流程管理。另外,在客戶經歷重大變化的時候,幫助客戶更好地管理這些變化。例如,有的公司可能會趁機改造自己原來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者是上一些新的系統,那么這些新系統如何被公司所掌握,發揮很好的價值?這也是重大變化時期我們能夠幫到客戶的地方。”

不難看出,塔倫迪諾是有感而發。金融危機也同樣令甫瀚全球業務受到負面影響,比如收入降低。坦然接受這一結果的同時,甫瀚感受到了新的機會,有一些由于裁員或者收入降低導致規模減小的公司,需要甫瀚幫助他們在規模減小的同時管理風險,并努力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有一些公司則因金融危機而與其他公司之間的互動變得很困難,甫瀚也需要幫客戶管理信用風險,管理收款的風險、貸款的風險……這些都是甫瀚在這段時間里的一些新機會。

那些值得警惕的并購風險

一份甫瀚提供的資料顯示,塔倫迪諾曾任安達信紐約辦事處金融服務顧問業務的總負責人,同時也是北美和全球金融服務業務領導團隊中的一員,服務過各類涉及銀行業務的公司、包括管理內部和外部審計項目、風險咨詢項目、盡職調查以及多項大型項目,他在涉及銀行并購的大型盡職調查項目方面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

這樣的經歷無疑令他在面對日益增多的銀行間并購和收購問題上,有更多的見解可供分享。以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發生的美洲銀行和美林之間的兼并案為例,塔倫迪諾認為,這種兼并并非源于企業或者銀行自身的需求,而是源于監管機構的壓力,兼并計劃性很弱,突發性很強。這種案例里,很多情況下兼并的盡職調查都是在兼并案發生之后,做完才發現原來兼并過程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已經成為最近一段時間美國銀行業兼并的一個特點。

當然,對于正常狀態中的銀行并購行為,塔倫迪諾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同行,最高風險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仍然是銀行業最高的風險之一,主要是指看當前被收購的銀行的價值或者說收購價,到底和它將來、未來的風險是不是能夠掛鉤,會不會有風險存在?這也是為了避免危機的發生。

事實上,信貸風險其實和貸款的收回有很大關系。比如在銀行業并購的過程之前,收購銀行都一定會請專業機構去看被收購銀行此前放出的貸款到底將來能不能收回來,這些貸款既包括給企業的普通意義上的貸款,同時也包括房貸,個人貸款,包括貸款的類型、銀行放貸的風格、需要什么樣的擔保,以及擔保的評估是怎么樣的。

第二是合并風險。并購發生之后,銀行如何把各自不同的IT系統以及流程、管理風格融合在一起,發揮出協同效益,這是很大的問題。

第三是文化風險,如果雙方是在不同的地域,無論是不同的企業文化也好,國家文化也好,關鍵在于能否讓雙方的文化在并購之后發揮出協同效應。“從我的經驗來看,其實這是很多銀行在并購發生之后,雙方的管理層在一起花了特別多時間討論的問題。”

送給年輕同行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