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信息工程范文

時間:2023-10-18 17:37: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土資源信息工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圖書館突破傳統的服務手段,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拓展服務空間。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開辟了一個不受地域、時間限制的文化傳播渠道,正好符合了這一要求。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由國家文化部、財政部組織實施的一項文化建設重點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項以現代高新技術為手段,對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蓋全國網絡化管理和服務體系,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標志性創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目標是把文化信息傳送到城鄉基層服務網點和群眾身邊。它消除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群眾在獲取文化文化信息上的不平等。可以說文化共享工程開辟了一個不受地域、時間限制的文化傳播渠道。依托共享工程的優秀文化信息資源,不斷拓展共享工程的服務內涵和方式,使共享工程資源和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相結合,嘗試一條借助共享工程資源,做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使文化信息真正普及于民,受之于民,改善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是我們開創圖書館事業的新局面的課行之路。

1.文化共享工程的特點

文化和網絡相結合,突破圖書館發展的瓶頸。20多年的大發展,使我國的圖書館事業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當前圖書館事業的增長遠遠跟不上國民經濟的增長比例。截止2005年,每40000人只有一所圖書館,尚有200多個縣未建圖書館,全國目前人均藏書不足0. 3冊。

1. 1整合文獻資源,打開收藏新局面。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知識信息與日劇增。書刊數量的急劇增長和每一個圖書館的信息容量相對低下使得“藏”與“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圖書館為各類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愈顯力不從心。整合各類文獻資堿,發揮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

1.2具有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文化共享工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在資源的建設上充分體現了面向普通百姓、面向基層的原則。文化共享工程是一個大型巨量的資源庫,內容豐富: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精神糧食和種植、務工、經營等知識信息;提供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文化藝術、影視曲藝和相關人文知識信息;提供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的科學普及、法規政務、醫藥衛生等知識信息。1)數量規模龐大,讓百姓有廣泛的選擇余地,能滿足各種層次用戶的需要,是一個完整的信息資源體系。2)內容豐富實用,能滿足廣大群眾脫貧致富、拓展文化事業、提高知識技能以及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要。3)信息形式活潑多樣,除文字外,還有圖像、影視、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同時,信息新穎及時,網站上的信息每天更新,滿足了群眾求異求新的需要。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為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圖書館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優勢

2.1陣地設施化勢。截止2004年已有大概2700所圖書館,其中獨立的少兒圖書館70多所。另外還有一批正在建設中的圖書館的普及,為文化共享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2. 2文獻信息知識優勢。圖書館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基本文獻資源。近年來,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已在許多公共圖書館實施,形成了豐富的網上資源。

2. 3專業技術優勢。文化共享工程采用現代先進技術,技術含量高。它的實施涉及到各級各類文化單位,覆蓋地域廣。圖書館有較好的技術基礎,可以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中發揮示范作用,遵循國家中心制定的統一技術標準和規范,提高項目的技術含量。

3文化共享工程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作為政府向公眾提供數字文化資源服務的重大公益性文化項目,它的全面實施為各級公共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各級圖書館要以文化共享工程為依托,利用現有的條件,當仁不讓地承擔起為基層民眾提供文獻資源服務、傳播先進文化、傳遞科學知識、開展社會教育和豐富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職能。尤其要轉變觀念,努力在服務上下工夫,在創新上作文章,立足陣地服務,大膽走向社會,構建一個布局合理、結構完善的圖書館服務體系。

篇2

(鄭州測繪學校,河南 鄭州 450015)

【摘 要】土地資源調查的技能和方法是《國土資源調查》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專業核心能力,目前該專業的學生所學習的土地變更調查技能還停留在手工調查的階段,傳統的變更調查方法已不能滿足土地管理現代化、信息化的需要。研究了基于DOM的土地資源調查方法和基于遙感圖像變化檢測的土地資源變更調查方法。

關鍵詞 遙感;國土資源調查;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ZJB11161)。

作者簡介:王勇(1979—),男,河北永年人,工程碩士,畢業于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攝影測量內外業和遙感圖像處理教學及研究工作。

0 引言

開展國土資源調查的目的是為了摸清“家底”,利用調查的結果指導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較快,國土資源的使用變化情況較大,因此必須適時的開展國土資源調查工作。土地資源是國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資源變更調查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的重要工作,它的主要作用是: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基本數據和有關圖件;為合理利用土地、充分發掘土地資源潛力提供基礎工作和動態監測;為制定綜合農業區劃、改善或調整土地利用方式提供重要依據。土地資源調查的技能和方法是《國土資源調查》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專業核心能力,目前該專業的學生所學習的土地變更調查技能還停留在手工調查的階段,傳統的變更調查方法已不能滿足土地管理現代化、信息化的需要。采用簡便先進的技術手段獲取土地利用變化的地理位置和屬性數據,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實時動態的土地變更調查、監測勢在必行。本文研究了基于DOM的土地資源調查方法和基于遙感圖像變化檢測的土地資源變更調查方法,為改進《國土資源調查》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學生的操作技能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能進一步提高中職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水平。

1 傳統土地資源調查方法及優缺點

(1)不能準確地獲取變化圖斑邊界的準確位置,僅依靠圖像的相關特征進行判讀和量測,很難準確的獲取變化邊界的具置,從而導致地類的圖斑形狀產生變形和量測的面積不準確。

(2)傳統的土地變更調查、統計,過程非常復雜、工作量也比較大,既要到外業實地調查,又要進行面積量算、更新圖件,數據統計、編寫文字報告主要依靠人工操作來完成,很難保證調查成果的質量。

(3)通過基層上報得到的各種統計數據,受行政干預和地方利益的影響較大,會存在錯報、瞞報、漏報的現象,大大降低了土地資源變更調查的準確性。

2 基于遙感影像的土地資源調查方法

2.1 土地資源調查底圖制作

首先要利用gps技術獲取正射糾正所需的控制點,搜集測區已有的數字高程模型(DEM),對多光譜影像和全色影像進行正射糾正,然后經過影像融合、鑲嵌生成正射影像圖(DOM)。在正射糾正前,要先配準同步獲取的全色和多光譜影像使得全色和多光譜影像具有統一的地面分辨率,并進行融合。多光譜影像分辨率如果能夠滿足DOM生產規定要求時,可不與全色影像融合,直接進行正射糾正。影像糾正要保證每景影像不少于9個控制點且均勻分布;配準后的影像應保留原始影像波段數目、順序和采樣間隔;經過融合處理后的影像應有合適的反差,清晰的紋理、均勻的色調、逼真的色彩,保證影像能夠將耕地等重要地類類型清晰的判讀出來;鑲嵌處的影像應無裂縫、模糊和重影現象;最后按標準圖幅內圖廓外接矩形外擴1cm范圍裁切標準分幅影像。

2.2 土地資源調查判讀

首先要進行室內預判,以DOM為基礎,利用MAPGIS軟件平臺,以遙感圖像解譯的方法為基礎,認真的分析比較土地利用詳查資料,將我們所需的線狀地物、行政和權屬界線、土地利用的地類界及地類屬性等要素進行分析提取,在MAPGIS軟件上進行矢量化并把屬性進行整理輸入,制作出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底圖供外業調繪使用,同時要打印好外業調查表。然后按照統一性、科學性、實用性的原則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分類時要靠充分考慮到土地的利用方式、覆蓋特征以及它的用途和經營特點等因素,確定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分類系統建立好以后建立解譯標志,好的解譯標志能夠提高判讀的質量。 最后利用計算機自動識別與目視解譯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利用外業調繪底圖數字化每一地塊的位置、形狀、范圍,最終將包括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的土地利用信息準確獲得。

3 基于變化檢測的土地資源調查方法

3.1 選擇數據源

利用衛星影像進行土地資源變更調查需要大量的同一地區不同時相的遙感影像,因此我們要選擇價格適中、易于獲取的衛星遙感影像,來保證遙感影像的數量,并且衛星影像的數據來源一定要連續、穩定,能夠滿足我們所進行的土地資源變更調查的精度要求。

3.2 校正和配準

通過圖像配準和相對輻射校正方法實現不同時相遙感圖像的幾何和輻射校正是利用圖像差分法進行變化檢測的關鍵。配準是將多時相圖像的同名像點互相重疊,將一幅影像作為基準圖像(t2時刻影像),另一幅作為待配準圖像(t1時刻影像),并通過選取的控制點采用多項式的方法確定基準圖像與待配準圖像之間的對應關系,實現相對配準。

3.3 影像裁剪

由于糾正后,兩幅影像實現了幾何位置的配準,但圖像的形狀發生了變化,因此要對兩幅圖像進行剪裁,使兩幅圖像所覆蓋的是同一地區的同樣大小的范圍,這樣才能保證檢測信息的準確性。

3.4 基于差分圖像融合的變化檢測

首先對變化前圖像、變化后圖像分別進行灰度差分和紋理差分,得到灰度差分圖像和紋理差分圖像;然后根據乘積變換算法融合紋理差分圖像和灰度差分圖像;接著根據ISODATA算法進行融合后的分類,結合目視解譯,得到變化區域。

3.5 土地利用變化信息提取

利用監督分類方法將遙感圖像中被增強顯示的變化信息分離出來,最終得到土地利用發生變化的位置、大小和范圍。

變化信息提取后結合外業調查結果進行核對比較。必要時還要注意:1)分層規范、內容齊全;2)影像覆蓋完整轄區;3)保留的圖斑及其編號與整理后的《變化圖斑外業核查記錄表》以及外業調查圖、變更調查圖上的相應圖斑一致。

4 結論

傳統的土地資源調查方法費事費力且精度低,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國土資源管理的工作需要。《國土資源調查》作為中職院校的骨干專業,根據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要求,本文研究總結了利用DOM作為土地資源調查底圖的制作方法、規范要求和基于遙感影像變化檢測的土地資源調查過程方法,對進行該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進步和應用需求的加大,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地資源調查將成為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技術手段,對于《國土資源調查》專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可以作為各中職院校進行《國土資源調查》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和參考,該專業的學生應該熟練掌握這項技能,為工作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江曉波,等.基于遙感與GIS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3,12(2):130-134.

[2]田靜毅,等.基于3S技術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2005,11.

[3]李宗華,等.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在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的應用[J].測繪信息與工程,2005,8.

篇3

對此,姜建軍司長在接受《地球》記者采訪時說,“絕大多數重大發明和科技成果都要依靠高水平的實驗室來完成。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個學科領域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國家在重大基礎研究、競爭前戰略高技術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重要基地”。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46個實驗室何時建成,如何運行,如何管理?之前的14個實驗室都已經取得了哪些成績?

對此記者采訪了國土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姜建軍司長。

46個實驗室覆蓋四大領域

此次新建的46個重點實驗室所覆蓋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

首先是土地科學與國土資源綜合管理領域,包含10個實驗室。其中,土地科學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整治、農用地質量、海岸帶開發與保護、建設用地再開發、退化及未利用地整治等,與基本覆蓋了土地科學領域。國土資源綜合管理方面,積極培育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法律評價工程等重點實驗室,努力為國土資源改革和長遠發展戰略做好理論、技術支撐和服務。

其次是基礎地質與勘查技術領域,包括14個實驗室。其主要目的是扶持和發展古地磁、地層、古生物、沉積盆地、構造等傳統地學基礎學科,大力發展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地球化學、應用地球物理、超深鉆探、信息技術等地質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努力在基礎地質和勘查技術方面爭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平臺,為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供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支撐。

再次是礦產資源與綜合利用領域,包括15個實驗室。研究重點一是鐵礦、金礦、金銀金屬礦、煤炭、油氣資源等大宗支柱性礦產資源勘查和找礦,二是海洋礦產、天然氣水合物、頁巖氣、稀土稀有稀散金屬礦產、放射性礦產等新興能源和戰略資源,三是釩鐵磁鐵礦、多金屬礦、黏土礦物、貴金屬綜合利用等。

最后是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領域,包括7個實驗室。其研究重點包括發展地面沉降、巖溶、石漠化、黃土、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監測工程技術等。

運行機制:開放、流動、競爭、聯合

從管理上,重點實驗室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機構,實行崗位聘任制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大部分實驗室建立由科學家和管理專家組成的理事會或學術委員會,負責制定實驗室發展規劃,評議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審議實驗室重大研究計劃。重點實驗室推行崗位聘任制。其內部的規章制度將由所依托單位按照有利于科技創新、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原則制定。

從運行上,實驗室的固定人員以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干為主,依托自身的優勢,瞄準國際地學前沿、緊緊圍繞各自的研究方向,開展具有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的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

從建設上看,實驗室配備領域內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野外科研基地;通過培養、引進、合作等多種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建設一批具備高水平和高素質的研究隊伍。例如,學術帶頭人須是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如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海外歸國人員、國家杰出青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獲得者,李四光獎獲得者、黃汲清獎獲得者、中青年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等,并同時向國家輸送大量優秀的博士和碩士畢業生。

為了提高實驗室的國際水平,大多通過國際合作、出訪培訓、參加國內外會議和考察、邀請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舉辦國際國內大型會議等形式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聯系。

先期14個實驗室:歷經10年,成績斐然

國土部關于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始于2003年1月。首批批準成立了6家,包括同位素地質實驗室、巖溶動力學實驗室、大陸動力學實驗室、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實驗室、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實驗室、土地利用實驗室。

2007年9月,又批準成立了8家,即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實驗室、鹽湖資源與環境實驗室、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實驗室、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實驗室、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實驗室、海洋油氣資源與環境地質實驗室、土地整治實驗室、地球深部探測技術與儀器實驗室。

篇4

關鍵詞: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上圖;地類圖斑

中圖分類號:F3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 (2010)10-0177-01

當前,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建庫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基本農田上圖工作成果也已匯總上報。在基本農田上圖工作中,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根據工作中的一些認識,對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問題,比如耕地的定義、基本農田上圖與第二次土地調查及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工作之間的關系、工作中的既有資料利用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作拋磚引玉。

根據《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基本農田是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簡言之,基本農田是符合一定條件的耕地。于是,許多同志認為基本農田上圖后形成的基本農田圖斑中只能包含耕地圖斑,而不能出現林地、園地等。筆者認為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這是因為:(1)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中對基本農田的定義是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出發的,原始劃定和隨后依法調入基本農田的地塊的確都應為耕地,但由于部分地區原有的基本農田保護率不能滿足 (低于)指標要求,所以將一部分耕作層保持完好的林地、園地直接劃入了基本農田,而在后來的工作中其利用現狀未再發生變更;(2)在1996~2010年的規劃修編中確定為基本農田的地塊,在近幾年的實際耕作中,受經濟利益驅使擅自栽種果樹苗木,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已經確認為林地或園地,而此次基本農田上圖是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庫為基礎的。所以,在基本農田保護塊中出現林地、園地等非耕地圖斑是與現狀一致的;(3)基本農田在“調出”之前,保護塊中出現其他非農用地,分兩種情況:非農建設違法占地和國有工程建設 (或國家基礎建設項目)用地,在基本農田“調出”時這些用地以及新一輪規劃的建設用地都依法進行了調出處理。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本次基本農田上圖作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一部分,首先要依據現行規劃 (1996~2010年)編制時劃定的基本農田及規劃實施期間具有法定依據的調整、補劃資料完成基本農田現狀上圖,然后根據相關規程、規范及新一輪總體規劃要求,進行調出和補劃。既要反映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借此查清調查區內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為各級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政策提供技術支持和基礎數據,又要充分體現國家對土地利用的宏觀控制,又要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在這個問題上有的同志甚至個別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領導同志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沒有很好地領會這次基本農田上圖工作的意義,認為現在的工作安排是在走彎路、沒有實際意義,所以在工作的部署上缺乏主動性,存在等待觀望的思想,想等新一輪規劃修編完成后直接使用其基本農田的成果。他們恰恰忽視了現在基本農田上圖工作正是為新的規劃修編提供基礎的數據,是為了使新一輪的規劃修編更客觀、更切合實際、更能體現國家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基本農田上圖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從基礎資料上圖,到調整、補劃的每一步工作都需要依據相應的合法批文進行,具體的包括:(1)上一輪規劃修編的圖件、文本等;(2)經國務院批準的建設占用或農用地轉用涉及基本農田調整的圖件、文本等;(3)經原規劃審批機關同意調整現行縣級或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涉及基本農田調整的圖件、文本等;(4)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驗收時,明確規定項目區耕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圖件、文本等;(5)其他與基本農田占用或調整相關的資料。個別地區由于業務歸口或職能劃分的原因,上述資料提供不全或不及時,在基礎資料上圖和調整補劃時只注重整體數據的控制,忽視了基本農田地塊調整的合法對應關系,由此引起的對上圖工作的影響應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

總之,基本農田上圖作為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作中應充分理解政策性和技術性的相互關系,二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7號.1998-12.

篇5

關鍵詞:創新人才;土地資源管理;改革

作者簡介:蔡太義(1972-),男,河南南陽人,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講師;黃會娟(1975-),女,河南許昌人,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助教。(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項目編號:201211050)、河南理工大學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項目編號:SKJA1102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0-0033-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育人才,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質量。[1]只有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接軌,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2]目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河南省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的主體,要實現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的發展目標,國土資源保障是關鍵,其中創新型土地科技人才支撐是重點。本研究圍繞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創新人才這一根本目標,結合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探索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主線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力求在土地資源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有所突破,進而為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乃至其他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一、頂層設計新時期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立足于河南理工大學地礦院校的特色,結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特色與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借鑒其他高校的有益經驗,融合管理學、3S技術、經濟學和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以“夯實基礎,拓寬知識,強化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激發潛能”為原則,貫徹“注重通識教育,強化土地學科基礎;形成方向優勢,發揮興趣特長;培養職業素養,增強實踐能力”思路,以“管理學科工科化”為途徑,整合資源,走“工管結合”之路,進一步強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地礦與工程技術特色,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既掌握管理類學科的理論又掌握工程類學科的技能、既能從事管理工作又可從事技術應用的復合型與專業型高素質人才,凝練出集“專業素質教育,產學研結合、多平臺協調培養”為一體的復合型土地資源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二、科學設置“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

根據國土行業管理業務及工程技術人才需求,并結合測繪、地信、遙感、城鄉規劃專業培養需要,提高測繪、信息技術的課程比重,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和事件能力,整合相關學科,構建以測量知識為基礎、土地學科為核心、地理信息技術為前沿的學科平臺課程,按學科知識平臺設計全新的課程體系,具體包括人文素養知識平臺、專業基礎知識平臺、專業能力知識平臺(國家土地督察、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土地調查與評價、規劃與利用、整治與開發、土地產權市場評估專業、調控與監測)、創新能力知識平臺等在內的學科知識結構平臺,形成基于學科知識結構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3]

1.加強學科知識結構平臺建設

融合通識教育知識平臺、專業基礎知識平臺、專業能力知識平臺和創新能力知識平臺建設(圖1)。[4]

圖1 學科知識平臺結構設計圖

人文素養知識平臺:注重學生個人人文素質以及個人修養的培養,通過大學語文、大學美育、文藝鑒賞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體現對社會、環境、職業的責任。

專業基礎知識平臺:通過加強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土地資源管理所需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并能具體應用,掌握寬厚的基礎科學知識、基本具備專業運用的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以及科研創新提供支撐。

專業能力知識平臺:立足專業,突出特色,通過專業核心課程的教育使學生掌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知識,具備運用分析土地資源管理技術問題的基本技能,具有應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能力。

創新能力知識平臺:通過對學生第二課堂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在跨文化環境下進行專業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和人際環境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

2.優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通過“打通、減少、增加、分類、彈性”等調整方式,在構建學科知識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學科知識通識課程、基礎課程、核心課程體系構建。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理念,在滿足學生必需的基本知識要求外開設人文、自然科學、素質教育等通識課,擴展學生的基本知識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通過構建基礎課程體系,做到土地資源管理工管并重,基本科學素質有保障;構建核心課程體系能夠體現重素質、能力教育理念、擴寬專業面、突出優勢、打通專業方向的特色。

3.著力建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群

構建以“平臺課程”為依托的“課程群”式教學模塊(圖2),體現彈性學習要求,發揮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引領作用,促進課程群各課程建設與發展,以專業建設為目標,輻射遙感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共享專業建設成果。

三、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依據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深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內容改革。

1.精品課程與雙語課程建設

以專業核心教材建設為抓手,以精品課程和雙語課程為帶動,圍繞專業發展前沿與技術需求,推進教學內容的更新與改革,引領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改革,重點建設“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土地管理學”和“土地利用規劃學”等精品課程、“土地信息系統”、“不動產估價”和“土地生態學”等雙語課程,積極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加強本專業特色課程的培育與建設。

2.改革教學方法手段

引入“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教學新模式,[4]即“基于問題的學習”,在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置于問題解決者的角度,通過學生合作解決實際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構建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1.構建實踐教學新模式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強化實踐過程,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與理論教學既有機結合,培養專業基礎能力、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和學生研究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新模式”。

(1)創新實踐教學理念。圍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及測繪、地信、遙感等其他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協同教育、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育思想和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為先導,吸收校外專家參與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將實踐教學內容融入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創新理念;整合實踐內容,開發創新性實踐教學。在強化綜合性和設計性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點和管理實踐中的新問題,開發創新性實驗課程;整合認識實習、集中實習和畢業實習,形成理論學習與能力提高相互支撐的實踐教學體系,力爭形成求實、嚴謹、奉獻、創新的實踐教學理念。

(2)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與理論教學既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全程化、三層次和五模塊”的實踐教學新模式。[5]全程化實現實驗教學不斷線;“三層次”是指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形成培養實踐基本能力的基礎性實踐、培養綜合能力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踐、培養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研究性實踐的三層次實踐教學新體系;“五模塊”是分別依托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科科研平臺、校內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實踐教學合作培養平臺五類資源,開展實驗教學、實習教學、畢業設計、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從而強化實踐過程。

2.改革與創新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

通過整合實驗設備資源、重點購置先進的實驗裝備等提高實驗硬件水平,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

3.改革實踐課程教學內容

圍繞熟練掌握運用專業知識要求,對課堂實習內容、課程設計、集中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及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6]具體如下:

(1)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科技發展趨勢,以培養學生的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管理與調控、土地信息處理、土地利用規劃、土地開發復墾、地產評估等專業綜合應用能力為主線,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專業實踐教學必要學分(學時)不低于25%。

(2)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倡導自選性、協作性實驗內容。

(3)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對現有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課堂實習、課程設計和集中教學條件進行改善。

(4)加強校企協同培養。探索將土地資源管理實際工作過程與專業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將集中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關鍵能力的培養融入專業教學體系,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并以此帶動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改革與創新。

4.拓展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依托河南理工大學建立的“中原地區土地資源綜合監測與持續利用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積極與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河南省土地勘測規劃院、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河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焦作市中緯測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等單位協同培養土地資管理創新人才。

5.改革實踐教學考核辦法

徹底改變傳統的實習成績的考核方式,按照新設置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及特點制訂考核指標及權重,著重考核綜合能力,尤其是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兼顧土地管理工作必備的團結協作能力以及實習報告的編寫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遠清.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J].中國大學教學,

2011,(11):5-7,16.

[2]李清泉.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J].中國高等教育,2011,(20):36-39.

[3]黃賢金,劉友兆,陳龍乾,等.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12):50-54.

[4]張忠年.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體系創新的階段性特征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7):90-95.

篇6

劉小慶

(河北建筑工程學校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為滿足地籍、地政管理工作的需要,確保國土資源管

理工作的正常開展,建立土地權屬信息管理系統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總體設計,系統以C/S 模式運行,并結合大型關系型數據庫

Oracle9i,采用ESRI 公司提供的ArcEngine 作為二次開發的組件庫,

以VisualStudio2005 為開發工具,并運用當前流行編程語言C# 進

行開發,建立了土地權屬信息管理系統,并以阜蒙縣蒼土鄉第二次

土地調查權屬數據進行驗證,系統實現了對土地權屬信息數據的顯

示、查詢、瀏覽、編輯、管理和維護等操作功能。

【關鍵詞】土地權屬;GIS ;空間數據庫

1. 引言

在我國,土地權利制度是農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隨著農村規模

的不斷擴大,農村土地權屬和土地利用現狀發生了很大變化,土地

權屬信息涉及大量的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常規的紙介質存儲方式

和手工管理模式很難滿足土地管理工作的需求,具有缺乏科學性和

準確性,信息處理速度慢,工作周期長,辦公效率低下,信息資料

難以實現共享等缺點。利用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及GIS 技術建立

土地權屬信息系統可以方便地解決傳統管理方式存在的問題,從而

實時、高效、規范地進行土地信息管理。土地權屬管理信息系統不

僅可以實現土地信息的實時更新和土地權屬信息的動態管理,而且

結合計算機技術、信息工程技術等,還能能提高土地權屬管理的工

作效率、實現數據共享,使土地權屬信息管理更科學。

2. 系統設計

GIS 平臺的選擇:目前,MapInfo,MapGIS,ArcGIS 等是土

地信息系統依托的主要GIS 平臺。MapInfo 是一種“桌面”地理信

息系統,不能管理大量的數據;MapGIS 是國產軟件,在空間分析、

海量數據管理、系統穩定性、二次開發支持等方面,有待于進一步

提高;AutoCAD 不是地理信息系統,不具有空間分析功能,很難

保證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一致性;ArcGIS 是國際上領先的GIS

品牌,空間分析及海量數據管理功能強大,組件化的二次開發手段

更有利于系統的深一步地研究;因此,土地權屬調查信息系統選用

ArcGIS 作為GIS 平臺[1]。

體系結構設計:本系統由目前比較常用的Client/Server 結構組

成。在C/S 模式下進行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具有下面4 個優點[2]:(1)

它不僅為系統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安全保證,而且方便了數據的管

理及恢復。(2)一方面可以充分使用系統的各類資源,另一方面應

用系統的每個部分可以進行獨立開發,提高了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

開發生產率。(3)管理信息系統能夠合理地劃分數據和功能,減少

網絡上的傳輸量,能為聯機事務處理提供短的響應時間、高的事務

吞吐量。(4)增強了管理信息系統的開放性和易擴充性。

數據庫的選擇:高質量的數據庫建設是建立土地信息系統的基

礎,數據庫設計是系統設計的核心。Oracle9i 數據庫系統是世界上

流行的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之一,它具有很強的可移植性、兼容

性、高效率和可聯結性等特點。在Oracle9i 數據庫內主要屬性表設

置如下:

(1)宗地屬性包括:目標標識碼、地籍號、權屬單位代碼、坐

落單位代碼、權屬性質、權屬名稱、土地用途。

(2)界址線屬性包括:目標標識碼、界址邊長、界址線類別、

界址線位置、界線性質。

(3)界址點屬性包括:目標標識碼、界址點號、界標類型、界

址點類型、X 坐標值、Y 坐標值。

3. 系統開發與實現

全國剛剛結束的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地權屬調查是其前期基礎

性工作。由于基于傳統紙質的存儲方式和手工管理模式的弊端,本

人獨立研究設計了土地權屬管理系統,以阜蒙縣蒼土鄉第二次土地

調查權屬數據進行驗證。

系統啟動時設計了登錄界面,需輸入密碼和用戶名,驗證成功

之后,進行加載數據、驗證AE 的許可、初始化系統的參數設置,

最后進入系統軟件運行的主界面。

系統運行主界面由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圖層列表、主地

圖窗口、狀態欄等組成。為了便于用戶的操作,系統主界面的工具

欄中設定了選擇、漫游、鷹眼、縮小、查詢、放大等常用GIS 功能;

在系統主界面左側的圖層列表面板上可以方便的修改和查看加載數

據的圖層名,并可對圖層可視狀態進行更改;系統主界面的右側是

地圖的主窗口,添加一個MapControl 控件,可用來控制地圖圖層

的顯示范圍;系統主界面窗口下端為狀態欄上,狀態欄上顯示登陸

用戶及鼠標在當前地圖窗口的坐標等信息。下面主要介紹各菜單的

功能。

空間查詢功能主要是針對用戶對自己所需的數據進行查詢需求

而設計的。數據空間分析主要包括:通過圖形數據查詢屬性數據;

通過屬性數據查詢相應的圖形數據。查詢菜單下有兩類查詢:選擇

區域查詢(圖形數據查詢屬性數據)和條件選擇查詢(通過屬性數

據查詢相應的圖形數據)。

選擇區域查詢功能,根據選擇條件,選擇出符合選擇條件的要

素,例如查詢宗地圖層里,權屬性質為國有的土地;條件選擇查詢

是在工具欄上的圖層選擇框里選擇要查詢的圖層,選定圖層之后,

在在視圖窗口框選,然后就回彈出對話框,列出該圖層在框選范圍

內的要素,以界址點為例。

4.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與實踐,得出以下結論:

(1)與基于ArcObjects 開發相比,AE 開發的系統可以脫離

ArcGIS 環境運行,降低了應用成本,縮減了系統體積,使用AE

進行開發,只需要很少的代碼和引用控件就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功能,

大大縮短了系統的開發周期。

(2)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 2005 開發平臺和C# 開發

語言,利用ESRI 的二次開發組件ArcGIS Engine 功能接口,快速

有效的編碼開發出了土地權屬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土地權屬信

息空間數據庫的訪問,完成了數據文件管理、地圖數據顯示瀏覽、

地圖要素選擇、多方式信息查詢定位、空間數據庫更新、成果打印

輸出等GIS 軟件基本功能的土地權屬信息系統。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權屬信息系統的開發,在橫向上,對土地

相關部門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在縱向上,也為領導部門和從屬部門

間的土地信息系統的建設提供了參考。

受系統開發環境和本人開發能力所限,在系統的很多方面還存

在著不足:

(1)本系統只是在單機上采用C/S 模式,應再結合B/S 模式。

C/S 結構主要用來實現系統內部的管理,而B/S 結構用來實現信息

共享、WebGIS 平臺以及辦公自動化等功能。B/S 具有廣泛的

信息能力和很好的工作流程控制性,客戶端只需要普通的瀏覽

器即可,不需要其他任何特殊軟件。而系統采用的C#.NET 開發語

言較之VB 等語言環境增加了Web 應用所必須的新技術,為系統

日后的擴展及多方面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系統應須增加數據統計分析功能,數據匯總功能,使其能

根據具體業務定制各種統計報表并作深入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ESRI 中國(北京)有限公司.ArcGIS 國土資源信息化解決

方案[Z],2005

篇7

【關鍵字】:基礎測繪、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框架

【 abstract 】 :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is digital city framework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re system engineering,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for digital city to provide basic data set, digital city is efficient and all-round make full use of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of one of the most direct rout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city and zhuhai started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objectives and tasks, and describes the speed up the pace of the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space based framework data north sea for a digital city services an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 key words 】 :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digital city, the spatial data base framework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基礎測繪是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地理信息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其公益服務性在于它是直接為政府宏觀決策服務,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及時、適用、可靠的測繪保障,為豐富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提供服務;其基礎性在于廣泛應用于能源、交通、農林、水利、土地、礦產、城建等部門的規劃設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已經取代了原來的模擬地形圖,基礎測繪的應用又有了更加廣泛的領域。基礎測繪成果所反映的基礎地理信息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基礎地理信息的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基礎測繪所需經費應當由政府投入。基礎地理信息是構建數字城市的空間數據基礎框架。

數字城市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遙測、網絡、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技術,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自動采集、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的技術系統。即是在城市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以及城市生產與生活中,利用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將城市的各種數字信息及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規劃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準確坐標、時間和對象屬性的多維虛擬城市環境中,進行規劃、決策和管理。

一、基礎測繪成果就是城市基礎地理信息

計算機時代的到來為基礎測繪的手段提供了更先進、更廣泛的途徑。現代測繪業就是地理信息產業。基礎地理信息主要表征地球上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間分布關系,它主要有三類產品:一是地理信息數據產品如數字地圖,二是地理信息技術產品如GIS軟硬件,三是地理信息工程。其集合構成了空間數據框架集,它是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是數字城市的基礎

數字城市就是把城市搬進計算機,再現城市,為城市管理和決策服務。

數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為依托的一個廣泛概念,發展和形成數字地球必須首先發展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沒有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也就不可能有數字城市。

空間數據基礎設施(SDI)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1、空間數據框架集 — 包括空間定位控制數據、地形框架數據、土地利用覆蓋數據、地籍測繪數據、航測與遙感影像數據以及交通、水系、行政境界等與空間位置相關的基本自然人文信息,作為權威的數據是SDI建設的核心。

2、空間數據協調、管理與分發體系和機構,即權威的空間數據和地理信息協調領導機構,從事空間數據獲取和加工的骨干生產組織,專門從事空間數據維護更新和數據分發的單位,作為權威的管理是SDI建設的核心。

3、空間數據交換標準,包括有關信息共享機制的法規和政策,以及地理信息技術標準,作為政府和各類專業系統權威的應用是SDI建設的關鍵。

4、空間數據交換網站,是指地理空間數據的生產者、管理者和用戶相連接的一個廣域的網絡工作站,是SDI建設的中樞。

由此可見,基礎測繪成果是數字城市的基礎。

三、我市基礎測繪工作二十年來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市基礎測繪工作市政府的關心下,經過我中心的不斷努力下,經過二十年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為北海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1、建立了覆蓋市區范圍的約960km2的Ⅱ、Ⅲ、Ⅳ等及GPS平面控制網,布設和施測了全市Ⅱ等水準點97個,Ⅲ級水準點46個,形成了北海市基礎地理空間的基準框架。2007-2008年,北海市國土資源局積極配合自治區測繪局開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系統(CORS系統)建設,創建了5個基準站。為充分利用CORS系統資源服務北海市經濟社會建設,北海市國土資源局積極爭取市政府于2008年投入94萬元建設了北海市分數據處理中心。北海市是廣西第一個建立分數據處理中心的城市。

2、施測了海城區的主城區及工業園區、銀海區的集鎮及鐵山港區的集鎮及工業園區約200平方公里范圍的1∶500基本地形、地籍圖,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基本地形、地籍圖的建庫工作,2009年完成了三個區農村二調工作并入庫,2011年完成三區城鎮二調工作并入庫。

3、2011年7月北海市完成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施測及水準聯測建設工作。北海市是廣西第一個開展該項工作的城市。

4、為配合土地登記、發證等土地管理工作,從1992年至2012年6月共完成城區約40余平方公里的單宗權屬地籍測量工作并入庫。

5、1998年至今開展了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研究,目前正在進行系統日常更新維護改造升級工作。

篇8

[關鍵詞]無人機 特點 應用

[中圖分類號] P23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8-130-2

0引言

伴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獲取遙感數據的新型手段,無人機遙感技術向著光譜信息成像化,雷達成像多極化,光學探測多向化,地學分析智能化,環境研究動態化以及資源研究定量化的方向發展,大大提高了遙感技術的實時性和運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頻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標發展[1]。隨著人們對地理環境的不斷理解和對測繪需求的增長使得無人機與測繪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無人機遙感技術體現了無人機與測繪的緊密結合同時也提供了更高效的測繪方式[2]。

1無人機遙感系統的組成

無人機遙感系統由空中控制系統、地面控制系統和數據后處理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

利用無人機遙感系統采集數據時,其工作流程為:根據遙感任務的要求對待拍攝地區進行航跡規劃,在地面控制子系統中將規劃好航線并載入到遙感空中控制子系統。無人機地面控制子系統按照規劃的航線控制無人機的飛行,遙感空中控制子系統則按照預設的航線和拍攝方式控制遙感傳感器進行拍攝;遙感傳感器子系統將拍攝的數據進行存儲,無人機平臺則利用無線傳輸通道將飛行數據傳輸到地面的控制子系統;地面工作人員可以在地面監測無人機的飛行航線,必要的情況下,可以根據接收的數據更改本次飛行的計劃,比如可以馬上進行部分地區的補拍;拍攝結束后可以自動切入手控飛行,等待降落[3]。

2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優缺點

2.1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優點

2.1.1機動、靈活、快速

機動靈活,快速出擊的響應能力是應急遙感工作的生命線。缺失了快速響應的能力,應急將無從談起。無人機能夠通過地面運輸快速到達指定目標區域[2]。起降場地要求低(100-150m平整馬路、平地甚至草地),不需要機場跑道,能夠在15-30分鐘內完成組裝、調試、起飛。對于起飛場地無法尋找到,或者事故常發地點,可以通過車載、導彈或者地面方式從田間地頭、空地、山坡、沙灘等多種地域直接發射,通過滑行和傘降的方式進行回收[4]。

2.1.2操作簡單、安全性能好

無人機技術的不斷成熟,其操作也越來越智能化、自動化。可以通過事先設制飛行路線,并在飛行中進行校對和調整以達到對目標的精確測量。無人機通過配備故障自動診斷及顯示功能,如果發生故障,飛機會自動返航到起點上空等待排出故障[2]。

2.1.3體積小、經濟

無人機因為輕小,運輸、保存非常方便。無人機飛行費用低,可做超低空視距飛行,對操作員的培養比較周期相對較短。系統的保養和維修簡便,同時不用租賃起飛和停放場地。飛行審批手續簡單,無人機屬于遙控飛行器,基本不用審批。

2.1.4數據處理速度快

無人機遙感技術數據處理速度快,及時性強。例如國內蘇州武大影像信息工程研究院打造的數字攝影測量處理平臺數字攝影測量網格(DPGrid),讓無人機在處理數據的速度與效率上達到目前數字攝影測量處理速度的8倍以上。特別是大量的數據處理,傳統模式一個月才能處理好的數據,借助該軟件系統,幾個小時內就可以解決。

2.1.5獲取影像分辨率高

無人機遙感的最大優點是遙感影像分辨率高、成像效果清晰。無人機搭載的高精度數碼成像設備,具備面積覆蓋、垂直或傾斜成像的技術能力。無人機在200米左右的空中可以準確拍攝到地面上5厘米大小物體,而一般衛星航拍只能分辨地面50厘米的大小的物體,獲取圖像的空間分辨率極高,適于大比例尺遙感應用的需求。

2.1.6數據精確度高

無人機遙感影像數據處理后,可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平面和三維場景影像,鼠標點到哪里就能顯示出坐標、高度等數據信息,相比傳統技術,精確度很高。

無人機遙感技術除了以上的優勢外,還具有航攝效率高;可即時重拍;飛行時間基本是有效拍攝時間;工作現場集中,便于統籌安排。同時無人機遙感航空攝影可以抵達許多載人飛行器無法到達的空域、高度或危險地區[6]。基于無人機低空遙感技術的高機動性、低成本和小型化、專用化特點,可廣泛用于航空遙感、國土監察、城市規劃、水利建設、林業管理、資源勘探、災害勘查、環境監測、地圖更新、以及農業、電力、交通、軍事等領域。

2.2無人機遙感技術的缺點

2.2.1飛行不夠平穩

由于其體積小、重量輕,高空飛行易受風力的影響,飛行姿態不及有人駕駛飛機平穩,常出現飛行航線漂移,飛行軌跡呈曲線的情況[5]。這就使得拍攝的影像航向重疊度和旁向重疊度不規則,影像間的重疊度相差加大[7]。

2.2.2影像數據傾角大

與傳統航空影像相比,無人機遙感影像數據傾角大而無規律,給連接點的提取和布設帶來困難。并且無人機應用于外業勘察時,難于建立野外實測地面控制點。這些特點給無人機影像的幾何校正處理帶來了困難,進而影響到圖像鑲嵌和信息的有效提取[5]。

2.2.3對GPS的依賴性

許多無人機系統都比有人駕駛飛機更依賴于GPS系統。例如,某些無人機必須依靠GPS的定位才能起飛。另一些無人機的編程則要靠GPS來實現自動返回。如果說GPS很容易受到動能和電子干擾時,那么同樣無人機也會面臨相應的干擾,從而無法保證數據采集的準確性。

2.2.4對通信系統的依賴性

無人機都要依靠衛星通信系統來實施指揮與控制以及將傳感器搜集到的數據發回地面進行處理。與GPS一樣,通信衛星也容易受到各種干擾,包括動能和噪音干擾。而這些干擾能大大降低無人機、地面控制站和信息處理中心之間的衛星通信數據率。總之,無人機比有人駕駛飛機更依賴于通信資源,尤其是使用多傳感器來執行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的無人機。

3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

近幾年,新疆第一測繪院與中科院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展開無人機遙感系統項目的合作,實施了昌吉、克州、阿勒泰、伊犁、阿克蘇等地部分區域的1:1萬地形圖測繪任務,完成航測外業測圖626幅,航測內業測圖415幅,測繪覆蓋面積約1.5萬平方千米;先后完成了塔城市城市規劃地形圖測繪工程、甘肅嘉峪關至新疆烏魯木齊西站GPS控制測量工程、南疆二線電力測量工程、克拉瑪依油田建設測繪工程等一批測繪項目。制作完成了各種比例尺數字正射影像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地面模型、數字地表模型、三維點云等,結束了測量人員翻山越嶺、耗時極長的原始地質測繪、工程測量工作[7]。

同時新疆第二測繪院于2012年初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完成奎屯市部分區域無人機影像圖的生產制作,成圖面積達23平方千米,影像分辨率為0.10米,采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PixelGrid軟件制作。此次奎屯市部分區域無人機正射影像圖的順利完成,加之前期已經完成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05團場無人機影像圖、鄯善無人機影像圖的反復試驗生產,標志著新疆在無人機低空航攝及后續影像加工處理方面的技術已趨于成熟,將來可以在無人機應急保障、快速獲取影像圖方面提供新的測繪服務[8]。

4結語

無人機遙感系統是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的有益補充[9],具有高分辨率圖像和高精度定位數據獲取能力,是當今重要的遙感數據來源。隨著國家援疆工作的大規模展開,新疆迫切需要加快基礎建設,特別是地圖測繪、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城市化改造、應急、反恐防暴、防災救災、環境監測、礦產資源與開發、土地利用與調查等領域急需現勢性強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及正攝影像圖數據成果,為當地的社會、經濟建設提供快捷方便的高分辨率影像測繪保障服務[10]。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進行的航空攝影測量,將從關鍵技術上保證精度滿足大比例尺成圖要求,從而推進新疆當地地理信息化建設進程。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UAV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LI He-qing1,LIU Jun-yan2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Urumqi830006,China)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Urumqi83009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AV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Remote sensing aerial data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UAV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re briefly described。

KeyWords: UAV,Characteristic,Application

參考文獻

[1]朱京海,梁婷,徐光,劉家斌,問鼎.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的應用進展[J].環境保護科學,2013,39(4):97-100.

[2]范承嘯,韓俊,熊志軍,趙毅.無人機遙感技術現狀與應用[J].測繪科學,2009,34(5):214-215.

[3]洪宇,龔建華,胡社榮,黃明祥.無人機遙感影像獲取及后續處理探討[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8,23(4):462-466.

[4]韓杰,王爭.無人機遙感國土資源快速監察系統關鍵技術研究[J].測繪通報,2008(2):4-6.

[5]吳榮華,周茂春,申依薇.無人機遙感數據處理探討[J].江西測繪,2012,92(2):53-54.

[6]王青山.簡述無人機在遙感技術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0,33(3):100-104. [7].谷國濤,吳良才.無人機遙感技術數據特點及其應用[J].科技向導,2011(35):57-58.

[7]齊彬.新疆首次引入無人機用于國土監測防災減災[N].中國新聞,2010-3-12.

[8]朱建輝.新疆二院用無人機技術提升應急保障能力[N].中國測繪報,2012-2-7(3).

篇9

關鍵詞:MapGIS,二次開發,宗地圖

中圖分類號:G25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的通知>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 4號)的要求;在現有第二次全國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宗地調查技術方法,按照宗地統一的技術標準,全面查清全縣農村集體土地的利用狀況,查清每一宗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權屬、界址、位置、面積、用途等情況,掌握權屬清楚、地類明確、圖數實地一致、真實準確的農村集體土地基礎數據。

因此,結合農村集體土地土地調查,推進土地登記發證工作,全面制作完成農村集體土地宗地圖,實現與農村二調數據庫成果的銜接和數據成果的信息化管理與共享,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1 MapGIS開發方式

中地MapGIS軟件提供了完備的二次開發組件函數庫及類庫,具有較強大的二次開發功能。它具有開放性、多層次、全功能、高效率的特點,并支持VC++、VB與.NET等集成開發環境。用戶可在MapGIS平臺上,開發面向各自領域的應用程序。目前,MapGIS二次開發庫主要提供API函數、MFC類庫、VB組件式開發等三種方式[1]。

(1) Windows API函數接口開發

這些函數的實現被封裝在48個動態鏈接庫(DLL)中,是獨立于開發工具的。用戶在使用如VC++、VB或.NET等高級語言編程時,在調用Windows的API函數時,就可依此調用MapGIS的二次開發函數。

(2) VC++與MFC類庫開發

Visual C++作為一種程序設計語言,它同時也是一個集成開發工具,提供了軟件代碼自動生成和可視化的資源編輯功能。在使用Visual C++開發應用程序的過程中,系統為我們生成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文件。

MapGIS類庫用面向對象的思想把程序中的API功能進行封裝,形成多個派生于MFC中Cview類的可重用基類,用戶可以利用基于MFC的MapGIS類庫可構建面向對象軟件工程的MapGIS應用系統。值得注意的是,MapGIS類庫開發僅針對VC++語言開放。

(3) VB與COM組件開發

MAPGIS COM組件支持用戶使用VB開發語方進行組件式開發,VB與COM組件開發具有二次開發便利、易于集成、無限擴展、支持多種開發軟件等諸多特點與優點。MAPGIS完成組件化改造成果之一是ActiveX控件,ActiveX控件使二次開發更為快捷方便,代碼的可復用性也更高。

2 宗地圖制作原理

宗地圖是土地證書的附圖,可利用最新土地利用變更成果圖或土地利用更新調查成果圖編繪宗地圖。把土地利用現狀的地類圖斑界線及地類屬性、最新二次土地調查影像圖疊加到測制的宗地范圍界線圖上。

宗地圖的內容包括[2-3]:

① 本宗地的權屬界線、宗地編號、界址點位置和編號、界址點坐標及界址點間距。

② 宗地權利人名稱。圖名、宗地內及附表都要注明宗地權利人名稱,名稱必須與其法定名稱一致。

③ 宗地內各地類界線及符號、線狀地物、圖斑編號、地類代碼、各類土地分類面積、宗地總面積,包括扣減飛地的面積及說明。

④ 相鄰宗地的權利人名稱、宗地編號與本宗地相接的權屬界線位置等。

⑤ 比例尺、指北方向、繪圖者、檢查者、繪圖時間等。屬標準分幅的圖件不需標指北方向。

⑥ 登記發證機關單位名稱和日期。

⑦ 宗地圖圖廓整飾,包括:宗地圖名稱、所在圖幅、密級、地籍圖所有權單位、出圖單位、采用的基礎圖件成圖方法及成圖時間、平面坐標系、高程系及等高距、中央子午線。

⑧ 作為證書附圖的宗地圖還應蓋上登記機關的印章,作為發證機關認可該附圖的依據。

3 總體流程圖

基于MapGIS開發宗地圖批量制作的總體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基于MapGIS開發宗地圖批量制作總體流程圖

4 程序實現與成果檢驗

4.1 程序實現

以權屬調查原始數據為基礎,依據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技術要求,逐宗制作輸出宗地圖數據。作為土地證書和宗地檔案的附圖時,宗地圖要符合規范化的要求,宜采用A4、A3、A2、A1、A0或加寬、加長的圖紙,從基本地籍圖上蒙繪或復制,宗地過大或過小時可調整比例尺繪制。

基于MapGIS開發宗地圖批量制作程序實現的部分關鍵代碼如下所示[4]:

for(i=1;i

{

_GoingClockCursor();

_GetRegAtt(ZDAi,i,&stru,&att);

if(strcmp(datdat,"JA")!=0)continue;

_CvtFldToString1(stru,att,"權屬單位名稱",szTfh,MAX_PATH,NULL,NULL);

_CvtFldToString1(stru,att,"宗地代碼",szTfh2,MAX_PATH,NULL,NULL);

strcat(szTfh,szTfh2);//如:華山村委會450330103204JA00012

sprintf(szTfh3,"%s%s%s",OutLoad,"\\",szTfh);

if(_GetRegRect(ZDAi,i,&rc)

if(rc.xmax-rc.xmin

{

aCreateDirectory(szTfh3);//創建輸出目錄

if(CreateLabel(A4DWAi,1,&labpntA4)

x1=rc.xmin+(rc.xmax-rc.xmin)/2;//宗地外接矩形中心點坐標x1

y1=rc.ymin+(rc.ymax-rc.ymin)/2;//宗地外接矩形中心點坐標y1

if(DLJX.Left(1)!="")

{//用宗地裁剪地類界線

_LinClip(ZDclipAi,DLJXAi,OutDLJXAi,0.0001,OVLY_INCLIP);

}

4.2 成果檢驗

實踐證明,基于MapGIS開發宗地圖批量制作程序運行穩定,生成圖形美觀協調,避免了人工制作宗地圖框大小不一致、宗地注記疏漏的情況。如圖2所示:

圖2程序批量制作宗地圖

5 小 結

宗地圖制作與輸出是第二次土地調查的要求,宗地數據庫是地籍調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本文利用了MapGIS軟件開發類庫結合二次開發語言 VC實現了宗地圖的自動批量制作,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生成的圖形更符合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發證的需求,同時也為其他城鎮地籍宗地圖的的自動生成做好了準備工作。

實踐證明,程序界面友好,運行穩定,生成圖形美觀大方。由于MapGIS在土地調查及相關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以該程序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城鎮地籍調查與農村宅基地調查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中地軟件叢書編委會.MapGIS二次開發培訓教程(c++版)[M].武漢:中地公司,2001.

[2] 樸克榮.宗地生成界址線和界址點的若干問題解決[D].中國城市規劃協會.中南地區城市勘測改革發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l7l—I75.

篇10

依稀記得小學時。英語老師讓我們在作業本上寫出自己的理想,我歪歪斜斜地寫上了“doctor”一詞,老師微笑著說我要做博士,志向遠大。其實,當時的我會用英文寫出這一個職業,僅僅是因為它的“醫生”這一個詞義。

后來,我真的走進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離“醫生”和“博士”兩個夢想都非常接近。多少次夢見大學城秀美的校園,真正走進協和。卻感受到了大學的另一種內涵。協和醫學院的校園很小,幾乎位于北京市中心,在東單三條,距王府井非常近。在這樣的鬧市當中,協和醫學院卻算是個非常安靜的地方。在這片不大的校園里,處處可以看見學生夾著書本匆匆走過的身影。我喜歡走在寧謐的校園里,看著大家奮斗的身影。

協和醫學院有悠久的歷史,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于1917年創辦,是我國最早設置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重點醫學院校。同時,她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提供了雄厚的師資力量和科研條件。此外,協和還與清華保持著緊密的聯合辦學關系,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學位證書會蓋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一清華大學醫學部”兩個公章。

回首近百年校史。多位醫學大家從協和走出,成為各個專科領域的棟梁。黃家駟、吳階平、巴德年、林巧稚……一個個輝煌的名字書寫著協和的歷史,而年輕的我們,將帶上青春的熱忱與醫者的責任,在醫學史上寫下新的一筆。

中國地質大學 屈霜琳

中國地質大學為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強勢專業,是一所理、工、文、管、經、法多學科共同發展的“211工程”重點大學。

仍然清晰地記得接到地大通知書的那天,喜悅之外,還感到了一種壓力。地質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時普遍被認為將從事比較艱苦,常年外出的工作。作為女生,我的壓力尤其大。好在,后來幾年的大學生活改變了我原有的想法。

其實,在地大像我這樣的女生并不少,有些在文科院系,當然也有典型的工科女。而我們,并沒有太多地去想將要面對怎樣的艱難旅程,更多是抓住現在的夢想。我在大二的時候決定了要考研,并希望將來能從事礦物學的科研工作。而每年,也都有很多畢業生去到國內外各大科研機構和高校,在地質科研領域走得更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立于建國后的1952年,現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兩個獨立的辦學實體。地大(北京)有博士生導師13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名,俄羅斯外籍院士4名。他們作為學科帶頭人,為地質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使得各個實驗室的實力日益雄厚。目前,學校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實驗室。兩個國家級專業實驗室――礦物巖石材料開發與應用實驗、地質超深鉆探技術實驗室,以及兩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四個國土資源部開放實驗室等,這些并不僅僅是榮譽的光環,更體現了學校雄厚的科研實力。

轉眼,我在地大已經度過了四年的時光,未來的三年,我仍然會在地大延續我的夢想。作為地道的地大人,總理提出的“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將時刻鞭策我們,走向更遠的未來,更努力地去追求我的夢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卓

喜歡在初夏溫暖的早晨,拿上一本外語書,在晨讀園的一個角落里讀課文,陽光灑在身上,那一刻,我是幸福的。喜歡和同學坐在湖邊,談談現在,還有未來,看著眼前秀美的校園,那一刻,你會覺得過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喜歡一個人坐在籃球場邊,看男孩們賣力地打球,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服,那些帥氣的臉龐綻放出年輕的光彩,那一刻,恍若回到了中學時代。

在北航,帥氣的男生是一道風景,從圖書館、教學樓到體育場、航空館,處處都有他們的風采。作為國內航空航天領域的最高學府,北航每年都是報考熱門,承載著一代代年輕學子的夢想。

北航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來,北航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為國家航空行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學校現有在校本科生1.3萬人,共有26個學院,54個本科專業。14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研究生教學質量居國內前列。為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為以航空航天為特色的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吸引了無數學子的目光,分數線年年居高不下。

如果你有邀游藍天的夢想,北航一定是你的最佳選擇。1993年,北航飛行學院成立并第一屆招生。飛行學院由北航與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辦,旨在培養高素質民航飛機駕駛人才。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參加飛機構造、發動機、航空氣象等專業理論課學習,還要赴澳大利亞南航西澳飛行學院進行為期12個月的實際飛行訓練,在高年級返回北航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和理論執照考試,之后再到南方航空公司各分公司進行實習。

作為工科見長的大學,北航學生的業余生活也毫不遜色。我們不僅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校現有一百余個學生社團,緊張的學習之余,我們奔波于各個社團之間。不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還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作為曾經的文學小青年。我加入了凌云文學社,在北航的校報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記憶。

這就是我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這里,夢想起航。

北京化工大學 丁健東

仍然記得去年入學時的興高采烈,是的,我終于來北京了。

走在北化的校園,第一次體會到了真實的成就感。這一年,我十九歲,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北京化工大學。聽學長說,在北化的四年,我們要在兩個校區生活,大一大二在北校區,位于昌平東關,離市里較遠,這里遠離都市的喧囂,環境不錯,交通也比較便利。清靜的環境非常容易使剛剛進人大學的我們靜下心,開始大學的專業基礎學習。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則住在東校區,處于東城區與朝陽區的交接處,校門口就有地鐵,交通十分便利。

在北化這一年,我對北化人勤奮刻苦的精神有了越來越深的體會。從早上的晨讀,到晚自習圖書館的奮筆疾書,校園里處處都有我們奮斗的身影。

北京化工大學建校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大學。學校的工科實力十分突出,文、法、管、經濟等人文學科也獨具特色。學校設有化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等11個學院,涵蓋42個本科專業。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學和化工過程機械作為3國家級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處于國內一流,國際前列。

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人性化與多樣化的特征。考生入學時按大類招生,方便后期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做好專業選擇。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優秀生重點培養模式。優秀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并實習導師制,享受優秀生獎學金。

大學之大,還在于大師。北化現有博士學位教師484人,兩院院士9人,他們中的多人從北化走出,如今又將汗水灑在這片熱土。他們書寫了北化的歷史篇章,而未來,還需要我們這代年輕學子去拼搏。

北京印刷學院 李薇

如今。國內以傳媒見長的大學并不少,而將印刷作為特色的高校,北京印刷學院則是唯一一家。這正是我選擇她的原因――地處北京這個文化中心,專業設置獨樹一幟。

北京印刷學院是由新聞出版總署與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所屬文化學院印刷系,可見其良好的歷史傳統。如今的北印,工、文、管、藝多學科齊頭并進,為印刷、包裝、出版等媒體與傳播業培養了無數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