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方式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科學研究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社會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社會科學研究面臨以下幾個挑戰[3]:(1)研究目標是探索未知領域;(2)研究對象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環境或者是人類社會,而是由人類、社會與自然構成的復合系統;(3)研究組織越來越復雜,隨著大科學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研究組織已由單一科研機構或科學家組成科學研究群體;(4)研究問題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例如,重大工程管理問題中不僅涉及工程技術,而且涉及社會、經濟、環境與人文領域,干系人不僅有政府、企業,而且關系到數量巨大的公眾,因此,當代社會科學研究常因所研究的問題變量多、隨機性強以及要素關聯復雜而無法建立數學模型或無法求解。至于單純的定性方法更缺乏分析問題的深刻性與精細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復雜問題面前的“窘迫性”。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單純利用某一門學科知識不能很好地、甚至不能夠解決日益復雜的社會科學問題。
學科交叉與融合是兩個有緊密關聯而側重點又有一定區別的概念。交叉,主要指匯集,反映的是系統科學中的“集成”思想;融合,更強調相互滲透、合為一體,更多的是在化學層次、生命層次、質變層次上的結合,反映的是系統科學中的“綜合”思想。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背后隱藏的是普遍性的哲學規律,即世界萬物都是相互融合與相互作用的。在科學目標、科學價值以及科學組織管理層次高度統一的“大科學”時代,學科交叉與融合實現了當代社會科學研究在理論層次以及基礎和應用層次的相互融合,打破了傳統學科的劃分,使社會科學研究者獲得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從而在方法論上實現創新。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對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既包括宏觀問題,也包括微觀問題;既包含結構性問題,也包含非結構性問題;既包含可定量的問題,也包含難以定量的定性問題;即使一個領域的同一類問題,也有研究目的不同、研究視角不同、研究者學術偏好不同的差異性,因此,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不能只依一個理念、從一種角度、用一種方法、使一種工具就能解決問題,特別是當前社會科學研究中面對的社會現象與問題較為復雜,這就更需要在研究過程中,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科學理論與實際經驗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人與計算機相結合,并使這些結合相互滲透、合為一體,即形成“融合”,融合不僅能涌現出新的前所未有的研究能力,還能涌現出前所未有新的學科分支與學科領域。隨著社會科學研究中大量復雜性、跨領域性和綜合性問題的不斷涌現,當代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在進行前瞻性探索時往往需要借鑒于其他相關科學領域。這種借鑒,不僅僅局限于社會科學領域內,通常還會涉及自然科學、科學技術,這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典型特征。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大力推動學科融合與交叉,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更不是單純的研究技巧,而是因為只有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才能產生新的認識與分析復雜社會現象的能力,增強對社會問題研究的精細化與準確度,進而提高對社會問題復雜性的預見性和駕馭力,因此,學科交叉與融合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取得創新性成果的一條重要途徑,許多成功案例表明“在學科交叉與融合的邊緣發現科學問題,在學科交叉與融合的過程中解決科學問題”已成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由此可見,社會科學研究運用學科交叉與融合,充分體現了系統科學思想中集成與綜合,在集成之上綜合,在綜合之上集成,即運用綜合集成思想。系統科學中的綜合集成思想是我國以錢學森為首的系統科學家歷經幾十年探索提出的認識、研究和處理復雜系統問題、體現東方哲學智慧與文化特征的方法論。因此,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開展學科交叉與融合需要充分運用綜合集成思想,以“定性定量、科學實驗、虛實結合、綜合集成”為指導原則。當前,實現交叉與學科融合主要有兩種途徑:(1)以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為契機而將多種學科聚集在一起的跨學科研究機構模式;(2)通過開設多課程知識點的綜合課程來實現學科交叉與融合的高校交叉學科教育模式。
二、實踐體會:開展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指導原則
自上世紀末,學者們在研究工作中就不斷發現和體會到所研究的社會科學問題日趨復雜,如大范圍環境治理問題、重大工程管理問題等都不僅涉及工程技術,而且涉及社會、經濟、環境與人文領域,干系人不僅有政府、企業,而且關系到數量巨大的公眾,因此,常因問題變量多、隨機性強以及要素關聯復雜而無法建立問題的數學模型,至于單純的定性方法更缺乏分析問題的深刻性與精細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復雜社會問題研究面前的“窘迫性”。近年來,國內社會科學研究者開始以復雜系統為基本理論,綜合博弈論、運籌學和統計分析等數學方法、人工社會、元胞自動機、多主體系統、心理學、行為科學、文化基因等多學科交叉的計算實驗方法開展對復雜社會系統多要素行為、宏微觀層次之間相互影響以及系統整體狀態演化規律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經濟系統演化、公共管理、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管理等,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回顧和總結多年來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探索,本文形成了以下幾點建議。
(1)從現代“大科學”時代的高度來認識基于學科融合與交叉的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創新的重要性,要認識到學科交叉與融合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總體上說,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學科領域看,它既涉及對社會系統與社會科學問題的科學認識,又關系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在當代大科學時代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的動力學機制,還關系到現代社會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及知識結構設計等;從政策角度看,它涉及發展和繁榮社會科學的戰略思考和安排,又關系到相應的政策設計與落實,還關系到能充分體現這些戰略與政策的具體規劃與執行,更要創造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和有利于多學科人才協同工作的文化氛圍。
(2)要深刻認識到,在綜合集成思想指導下,大力開展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創新,并形成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新的方法論體系,它不僅包含著對社會科學研究問題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創新,還要求研究人員在方法論創新的基礎上形成具體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工具的“落地”,實現方法論到方法的轉換,以及新的方法在解釋現象、揭示規律和指導實踐等社會科學研究實際應用中的成功應用,很難講關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創新是成功的。因此,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創新其實質是關于科學哲學的多層次、整體性的反思和變革,而不能僅僅認為是一些研究方法的改進和新技巧的采用。
(3)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當代社會科學問題的系統復雜性。正是這種系統復雜性,使得社會科學問題既有結構性又有半結構或無結構性、既有同構又有異構、既有同步又有異步、既有靜態又有動態、既有穩勢又有演化、既有物理又有事理還有人理,因此,必須要區分不同場合、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主體,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才能更準確、更透徹、更精細地揭示社會科學問題的本質、發現規律、解釋現象、指導實踐。
(4)運用多學科交叉與融合方法研究社會科學問題不是個別問題的研究“技巧”,而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大趨勢,因此,需要有宏觀上推動這一大趨勢的戰略思考與戰略安排,以逐步形成促進、鼓勵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大氣候、大環境、大制度和大文化。
(5)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運用多學科交叉與融合方法開展社會科學研究,關鍵是人才。這樣的人才除了要有“大科學”理念外,還要有較廣闊的知識面并掌握跨學科研究問題的技術與方法,如果一個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在整個受教育階段僅僅接受傳統的“文科”知識教育與訓練,對文科之外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特別是對現代系統科學、信息科學基本不知或知之甚少,那他必然很難在一個復雜社會科學問題面前能夠產生跨學科研究的聯想,更無力運用多學科手段來分析、解決問題。應該說,目前現狀不容樂觀,現在大學的社科人才培養還較嚴重地表現出學科割裂現象,相比而言,現在的理工科專業倒比較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相反,人文社科專業很少開設理工知識課程,如果這樣的情況不加改變,大量年青的人文社科新生力量在學科交叉與融合問題上必然“先天不足”,一談學科交叉與融合就容易“心虛”與“乏力”,這一狀況應引起有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6)應當建立若干以學科交叉與融合為特色的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運用跨學科方法研究社會科學問題并不意味著任何單位、任何團隊、任何個人在研究工作中都必須運用學科交叉與融合方法,這要看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但從整體上講,在我國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選擇若干有基礎、有能力、有經驗的單位和部門,建立以學科交叉與融合為主要特色的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讓他們專注地、持續地開展相關研究是必要的,這些基地既能夠成為我國跨學科開展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基地,又能夠起到重要的推廣和示范作用。
(7)大力營造有利于跨學科研究的學術文化氛圍。跨學科研究是一件創新性極強的工作,首先,跨學科研究的問題一般都是比較復雜的問題,本身就具有研究的難度。另外,跨學科又涉及多方面的系統整合,又有一系列新的復雜問題要解決。因此,從事跨學科研究必然有較大的風險,取得創新性成果的時間一般也較長,因此,如果研究價值觀不科學、不辯證,在衡量科學成果的指標時唯論文數量、或過于短視或急功近利,都容易使人浮躁、逼人追求“捷徑”,而使人不愿意作艱苦的跨學科的創新性研究,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出現,需要我們對研究人員的業績考核、對研究成果的認定以及對研究中出現的失敗都要有更科學、辯證、寬容的態度,真正讓跨學科創新文化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得以體現并蔚然成風。
三、結語
篇2
當前的競爭往往體現在科技創新和人才競爭上。作為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國外大學的教育科技創新改革從20世紀70年代拉開帷幕,[1]而我國也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起步,迄今為止,已走過了30多年歷程。[2]然而,多年來中國的許多地方高校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在培養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方面成效并不明顯。如何引導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視角下的社會實踐,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擺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 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我們知道,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而實踐則是理論的落腳點。推進素質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素養,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科技創新實踐能力。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特殊時期,這就需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要向培養出出既有理論功底,又能夠適應社會實踐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即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此外,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學生的就業息息相關。現今的就業市場上,許多用人單位盡管對學校和學歷有諸多條件和要求,但更為看中的是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應用能力。而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下所培養出來的高校大學生,許多人雖然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但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則并不盡如人意。因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應該加強學生的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為學生拓展就業空間,為國家培養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學校畢業生。
2 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雖然許多地方高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參加一些專業、行業競賽,但總體上仍存在以下問題。
2.1 學校引導力度不足,科技創新氛圍不濃
當前高校的評價體系大都不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仍然過多地注重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在潛意識中,對于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形成深刻地認識。[3]這樣,學校便缺乏進行科技創新實踐的良好氛圍。還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許多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足,也就缺乏給學生科研實踐創新提供良好契機的條件。
2.2 參與科技創新的人數少,主動性不強
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個性品質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受到了諸多限制。大部分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理論知識上,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這樣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提升,影響了更多的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2.3 缺乏教師指導
眾所周知,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發展的過程中,教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活動得以發展的重要保障。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知道,雖然大學生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但是仍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就目前情況看,許多高校雖然在科技創新方面都安排了指導老師,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流于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打擊創新的質量。[4]
3 構建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的長效機制
3.1 健全組織機構
成立由學校分管副書記或副校長為組長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其辦公室。領導小組成員由各院系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主任)、實驗教學中心主任和高水平教授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審議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規劃,協調學院優質教學、科研資源為學生創新創業服務;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計劃、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的管理與使用、組織專家對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評審和指導。
3.2 支撐體系建設
要實現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規模化和成果化,需要建立起支持有力、系統完善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工作平臺。因此,建立健全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是開展科技創新實踐的重要基礎。建設科技創新實踐基地并有計劃、分步驟的開放實驗室,可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提供良好的平臺,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3.3 科技創新鼓勵機制
在現實生活中,企業強調利潤最大化。因而將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實踐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將學生的科技創新作品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熱情,而且更能夠面向企業和用人市場。此外,還可將科技創新成果與學校的整體措施,如綜合評定、評先評優聯系起來,讓學生的創新活動得到充分肯定,從而激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3.4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許多地方高校學生自己接觸科技創新實踐的機會較少,學生普遍缺乏“科技創新實踐”意識。因此,對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實踐的思想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可通過努力拓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給學生打造科技創新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培養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開展集中培訓,將一些有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想法的學生集中起來,采取小班授課講解的模式,聘請專業的、有實戰經驗的教師定期進行強化培訓;通過建設創新培訓網站,互聯網上的精品課程和開放課程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引導;通過建設創新培訓網站,將創新的項目信息、培訓教程、成果等一系列的內容集中在網站上,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創新的最新動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同其他院校的交流,組織學生到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合作院校進行學習,和合作院校學生一起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
篇3
關鍵詞:體育;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250-01
一、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從經濟學、管理學的角度分析,在它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發揮之前,它的研究價值可能僅占1%,甚至是0。因為我們知道科學研究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研究價值體現在哪兒?從應用的角度看,體現在所研究的問題能對社會或實際工作產生重大的意義或作用;從理論角度看,研究問題的提出應當能促進科學的發展。可見,研究成果的轉化是科學研究價值的有效平臺、是檢驗科研價值最有效的途徑。
二、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現狀
(一)成果轉化周期長、轉化率過低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如何轉化,是長期以來困擾社會科學界的一個問題。社會科學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的生產力,能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特別是對基礎理論研究是否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不同的理解。我們認為,社會科學成果無論是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應用對策研究,都是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只是轉化的方式、途徑與自然科學的成果有所不同。
當前,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速度慢,轉化率低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不僅降低了研究意義,而且為重復研究埋下了隱患。以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為例:1999年—2004年共立693項,截至2005年年底已結668項,結項率為96.39%。1999年—2005年共出版了9本體育軟科學研究成果匯編,匯編內容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學研究項目中已經結項的,部分優秀研究成果的6000字左右的摘要,其中1999年—2000年收錄了28篇、2001年收錄了39篇、2002收錄了43篇、2003年收錄了45篇、2004年收錄了43篇、2005年收錄了50篇,另外,2002年—2003年資助出版了三本書,包括5項研究成果,華南師范大學《美國體育社會學》、上海大學體育學研究中心《日本體育產業研究》、首都體育學院《體育經營學》、體育信息科研所《體育賽事經營管理》、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管理學院《美國體育管理理論與實踐》。9本匯編共包括251項研究成果,轉化率為37.57%。當然,部分研究成果通過或政策應用等形式也進行了轉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以研究成果摘要匯編的形式還是以論文或政策應用的形式進行轉化的僅僅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二)成果轉化途徑單一、專業性不強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以公開出版發行的方式面示學術界與社會。這是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最主要、最常見的形式;2、以內部報告的形式,為黨和國家、政府部門、地方省市和企業的決策提供政策依據和正確的理論方法,服務于社會;3、以在學術研討會議上發言或提交論文的方式,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4、以學術評價、評論的方式,向學術界和社會介紹和闡釋社會科學成果的研究內容、研究狀況、研究水平、學術成就以及研究的得失,推動學術交流與學術爭鳴;5、以教學演講、電視訪談、影視制作、網絡文章等方式,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大眾傳播媒體,多方面地發揮認識世界、傳播科學知識、傳承文明、教育青年與民眾的功能,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
三、制約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因素
(一)學術環境影響
就社會科學自身而言,一些研究人員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對國家和社會急需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熱情不高;有的學者有意無意地遠離實際,認為只有搞純學理研究才是有學術水平和學術品位,看不上做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和宣傳的人;有的學者的應用研究急于求成,深入研究不夠,研究質量不高。這些都造成了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困難。科研成果推廣應采用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戰略。同時,現有的成果管理的評價機制,還沒有將成果的轉化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內容。以學術價值為評價重點的取向,有利于學者不斷提高其學術水平與學術質量,但由于評價的結果大多用于評獎、專業考核和評職稱等項工作,也加劇了一部分研究人員重成果寫作不重成果應用、重學術界反響不重社會影響的傾向。
(二)社會環境影響
就其外部而言,完備的社會科學成果轉化與應用的制度與機制還未形成;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徑還需進一步拓展和規范化、制度化;對社會科學成果應用中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待改進;一些實際部門的同志對社會科學的學術貢獻和實際作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重視不夠。
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一)政策支持
制定政策,建立適宜科研成果轉化的新體制;增加經費投入,設立成果轉化基金;探討建立科學、客觀、可操作的科研成果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等。既要拓寬視角、轉變觀念,提高對成果轉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也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國家和社會科學界在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方面的制度和機制建設。
(二)完善推廣方式及途徑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推廣尤其自身獨特方式與途徑。按成果的性質及應用范圍,其推廣的方式與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包括應用基礎):通過公開,參加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報告,專題講座和出版專著等方式,進行推廣;2、實用性研究成果:通過咨詢、報告、和提供有關部門進行試用等方式,進行推廣;3、拓展互聯網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應用
扭轉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困境,要求既要大力宣傳社會科學研究的成就與社會貢獻,又要不斷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為社會和大眾提供高質量、多形式的優秀成果;逐步糾正當前學術界的不良風氣,改變的被動因素,增強研究人員的主動研究意識;增強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聯合協作,以其不斷改變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氛圍,繼而不斷提高研究質量。
參考文獻:
\[1\]田雨普.澳大利亞高等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內部管理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09,(1):47.
篇4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同志在“2011年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論壇”上發表講話,專門提出了“以改進科研評價為突破口,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要求。新時期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同時也對研究工作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1評價的科學性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一項內涵豐富且影響深遠的工作,其成果評價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基礎工程,不能單純采用一個或幾個指標來進行評價,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和完備的指標體系。
1.2導向的合理性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目標之一是引導科研創新體系的建立,促進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產生。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目標決定了,評價體系要引導高質量、更高水平成果的產生,而不是看重數量。
1.3指標的可行性
評價體系中的各類指標要盡可能明確和簡單,在評價過程中應可量化、具有可操作性。指標的設置應恰當、合理,評價分值應能正確反應成果的質量和水平。
1.4學科的平衡性
評價體系應能照顧到不同學科,評價標準能夠適應于不同的成果形式,同時通過評價促進各學科間的平衡。在設計學科指標時應充分考慮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指標的兼顧,保持合適的權重。
2現行評價采用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問題
2.1同行專家評議法
這是目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評價方法之一,同行專家評議是指由從事某領域或接近該領域的專家來評定一項工作的價值或重要性的機制。這種方法有利于從總體上把握評價內容的本質,因為只有同行才容易對同行的學術水平、工作質量做出準確的判斷。一般分為通訊(網上)評審和會議評審兩種。同行專家評議能夠對成果水平有一個科學、總體的評價,但由于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難免存在情感傾向、個人喜好、領導干涉和本位主義等方面的問題。
2.2刊物(出版社)級別判定法
在論文或著作的發表過程中,編輯部要通過形式初審和編委專家評審等多道程序方能決定是否采用,因此文章或著作的發表(出版)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學術水平,高級別刊物(出版社)為了維護其公認度都會對發表的文章進行嚴格把關。但是由于刊物涉及學科多,各學科文章的發表難度不一。同時存在眾多國內外機構對刊物的收錄或定級,定級標準和方法無法統一。
2.3成果量化評價法
量化評價就是將刊物級別、論文的篇數和字數等定性指標轉化為數量化的評價指標,這種評價方法客觀性強,沒有主觀的情感因素在內。但是由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大多為意識形態領域成果,不易科學量化。同時靠數量堆砌對比進行成果評價,只會引導產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弄虛作假、急功近利和誠信丟失的風氣。
2.4成果被引(影響)評價法
對基礎研究來說,以成果的被引用、索引情況來評價成果的質量也是目前國內外通用的一種方法。目前比較認同的有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A&HCI(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ISSHP(國際學術會議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對于應用研究來說,以調研報告被審簽和轉化為政策文件等方式,來確定成果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這種評價方法注重了成果的認可度、后期影響和產生效益,但是由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效益滯后、價值隱性,被引和轉化效益需要在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內才能體現出來,給評價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3如何建立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
3.1完善公開、公平、公正評價制度
改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必須堅持以公開、公平、公正為準則,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要進一步公開評價程序和評價標準,建立相應的監督、公示、反饋、申訴和舉報機制,確保評價工作的公開透明和陽光運行;同時,要通過異地評審、完善專家庫、規范專家遴選機制、匿名評審等方式,提高評價的公平性;最后,保證專家學者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從學術創新和貢獻的角度,對研究成果采用科學的方法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3.2以質量為導向,促進高水平創新成果產生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要促進更多高水平、一流學術創新成果的產生,因此評價工作要堅持科研評價質量第一的理念。正確理順數量和質量的辯證關系,將質量理念始終貫穿于評價的各個環節和層面,逐漸改變簡單以成果數量多少來評價業績的做法。可采取代表作或限定數量等方式,更加注重成果的學術原創性和實際應用價值,把是否發現新問題、構建新理論等作為衡量研究成果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
3.3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篇5
Abstract: For the issues of fact and value, whether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or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ten leads to debate. Roy Bhaskar, British philosopher of science, tried to create a new research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ositivism and anti-positivism in the study of social science. In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four traditional facts and values were carried out analysis and relational expression among theory, fact and value was constructed, trying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facts\value dichotomous concept in the study of social science.
關鍵詞: 實證主義;批判實在論;事實與價值
Key words: positivism;critical realism;fact and value
中圖分類號:B56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4-0305-03
1 事實與價值的二分對立
在實證主義者那里,他們認為事實與價值之間有著嚴格的區分,敘述事實的屬于描述性命題,而那些能夠表達人之愿望、建議、選擇等的命題,則屬于價值命題。對于事實命題,我們以“真”或“假”來對其進行判斷,而對于價值命題,我們則不能用“真”或“假”來進行判斷,只能用“善”、“惡”等這樣的字眼。這也就表明,在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之間,不可能“合乎邏輯”地從“是”與“不是”中,推出“應該”與“不應該”,這是一種事實與價值的二元論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是”與“應該”之間,存在著一個基本的邏輯鴻溝,從價值判斷——V中,我們不能得到事實命題——F,只有基于事實命題,才能得出事實結論。同樣,從事實命題——F中,我們也不能得到價值判斷——V,價值結論的得出,必須要依賴于價值判斷。
批判實在論思想的代表人物——英國科學哲學家羅伊·巴斯卡,把這種實證主義者的事實與價值二分對立的二元論觀點,用下述兩個關系式表示:
■
但是在對社會科學的研究中,這種關系法則是否還能通用呢?
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大多數場合、情況下,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所做出的價值判斷,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事實的真實情況,更有甚的情況是,人的價值觀有時可能會決定某一事實。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有時社會科學的研究結果,必須要與某種價值立場相符合,按照這種邏輯,在社會科學中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做到價值無涉。
所以,對上述關系式(1)、關系式(2)所表達的含義,批判實在論者巴斯卡所持的是一種反對態度,他認為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社會事實都是具有價值依賴性的。作為從事科學研究的主體——人,科學家,科學共同體,他們都是生活于真實的社會場景之中的,本身都帶有某種社會價值觀傾向,這種價值觀上的傾向,會影響、甚至決定他們對于社會科學研究問題的選擇、設定,社會科學研究理論的形成,甚至是社會科學研究標準的設置。
巴斯卡引用了曾經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的觀點來證明自己的上述看法。岡納·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有一本著作——《社會研究的客觀性》,在這本書中,繆爾達爾說道:任何社會科學都不能說是“中性的”或“客觀的”,任何理論研究都要建立在一定道德評價和政治評價基礎之上,作為一個研究者,應該清楚地表明自己所持有的價值觀取向。
盡管社會科學可能總是想力圖做到價值無涉,以顯示自己是一種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硬”科學,但是在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實踐之中,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正、客觀,社會科學理論的研究工作總是在某種具體的歷史時代背景之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要帶有一定的價值相關性,研究者自身所持有的價值取向、興趣偏好,都會影響研究過程。對于存在于社會研究場域中的社會實在來說,有無限多可供選擇的研究對象、研究客體,社會科學家必須要從中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客體,那么他們以什么作為根據來進行選擇呢?他們對于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的選擇,必然要受到自身所持有的價值取向的引導,受到自身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的影響。其實,這種狀況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同樣也是存在的,在某些時候,自然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也要受到實際的社會利益需求的驅使、激發和影響,這一點特別地體現在那些應用型的自然科學學科之中。
2 理論對事實與價值的影響
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結果——社會科學研究理論的形成、得出,與社會科學所確立的研究主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科學理論的得出,也要受到研究實踐過程中研究利益的影響、左右、甚或是某種扭曲。在研究實踐過程中,研究主體——社會科學家自身的價值觀、利益取向,以及研究主體所掌握的關于研究對象、客體的知識背景等等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要對社會科學研究理論、結論的得出,產生影響、干擾。因此,根本就不可能在一種“純凈的”、價值無涉的場域中,得出客觀的社會科學研究結論。
在事實、價值與理論三者的關系這個問題上,巴斯卡又以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1931—)的理論、事實與價值關系式(3)來進行說明:
(3)T?圮FV③
泰勒是加拿大的著名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他所主張的是一種詮釋性的社會科學哲學觀點,他認為人是一種“自我詮釋的動物”,所以他拒絕使用自然主義、實證主義的方式來對人進行理解,在注重考查人之意義、意圖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中是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對這些不確定性的東西,我們就需要使用詮釋學的方式來進行理解。而人在詮釋、理解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人的行動、行為,而這種影響并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影響,有些影響是錯誤的和歪曲的。
在處理理論與事實之間的關系上,泰勒認為,理論——T,是可以對事實——F產生影響,并進而產生某種價值。在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選擇問題上,即選用哪一種理論T,來指導社會科學研究,泰勒認為,人們總是要盡量選擇那種能夠滿足自身的欲望、要求、目的和希望的理論。按照泰勒的觀點,人們之所以選擇使用某種理論T,并不是因為該理論能夠給出對社會現象、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社會生活世界最合理的解釋,而是因為這種理論更能符合人們自身的意圖、目的等價值需求。選擇了一種理論T,就意味著選取了這個理論T中所包含的價值取向,并在這種價值取向的指導下,采取被理論T所認可、支持的社會行動來對社會進行解釋。但是由于人的欲望、意圖等價值需求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一種變量,所以在這種觀點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包含了不確定性的因素。
3 制度性事實與價值
巴斯卡所列舉出的關系式(4)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塞爾(John R.Searle)。在處理事實與價值關系在這一問題上,塞爾引入了一個重要的“制度性事實”的概念,從而嘗試在事實與價值之間實現關聯。
(4)I.F.V④
塞爾是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伯克利分院的著名哲學家,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出版于1995年的《社會現實的構建》(《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一種關于如何構建社會現實的理論,引起了歐美哲學界的關注,甚至引發了一場長期廣泛的爭論,他也成為了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著名哲學家之一。
塞爾認為,在社會事實中,除了“物理原始事實” (Brute Fact)以外,還包含著一種 “制度性事實”(Institutional Fact),也就是關系式(4)中的“I.F.”。物理原始事實是一種獨立于觀察者就能夠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在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之中,很多社會事實是無法獨立于觀察者而獲得存在的,這類事實必須要依賴于主體才能存在。“例如,‘這是汽車’就是一個社會事實。汽車所以能作為‘汽車’存在,是因為人們能把它作為‘汽車’來使用,若是沒有人這個主體,‘汽車’就是一堆鐵片的集合而已。因此。‘這是汽車’這類事實不能離開人類社會而存在。”⑤塞爾通過訴諸于“制度性事實”這一概念的提出,從而使“事實”與“價值”之間不再是絕然二分,從“是”可以推出“應該”,在解決事實與價值這個問題上,這是一種嘗試。社會生活之中存在的事實與價值,都是與人之實踐活動相關的,都是基于人的實踐主體的一種客觀存在,正是由于有了人的實踐為基礎,事實與價值才具備了統一性,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之間也具備了相互的關聯性。
在塞爾的理論中,“制度性事實”的存在要依賴于一定的社會實踐生活“情景”,即“X在C中作為Y”(“X counts as Y in C)而呈現,這也是塞爾得出的一個邏輯結論,這種事實要借助于一定的社會制度、社會規則——C(如道德、義務、語言規則等等),即在這種有制度、規則限制的情境中才能表現自身。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制度、社會規則,X是不能作為Y而出現的。制度性事實只能出現在由一定的規則系統構成的情景當中:比如,“我承諾……”這一社會行動的發生,必然是在有一定的“責任、義務”規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做出的社會行動,把自己置于某種責任、義務的情景之下。一個人“應該”做出什么樣的行為,必然要被放到某種“責任、義務”規定的社會情境之中來進行考量,并在這種社會情景、社會制度中評價他的行為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可是塞爾的這種制度性事實的觀點,也被某些哲學家所質疑,他們提出,在面對下述事實的時候,又該如何按照塞爾的這個公式來進行解釋:
為何在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中也會存在著社會主義者?
為何在一種極權主義的社會中,也會存在著自由主義者呢?
4 批判實在論思想中的理論、事實與價值
批判實在論者羅伊·巴斯卡認為,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推論關系,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到底是由事實推出價值,還是由價值推出事實的二選一問題。他從批判實在論的視角提出了一種理論、事實與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式(5):
(5)T>P.TexpI(P)-V(0I(P))⑥
羅伊·巴斯卡指出,如果人們對某現象產生的思想集合——P,要想形成一個思想體系(ideological——I(P))就必須要同時滿足下面的條件(a)和(b):
(a)T>P
(b)TexpI(P)
(a)和(b)所表述的意思就是,如果某些思想的集合P是有誤差、謬誤的,那么理論T必須能對人們為討論、研究某社會現象而形成的思想集合——P,產生一種更高級、更具優越性的解釋;并且理論T還能夠對被判定為有謬誤、誤差的思想體系——I(P)做出解釋,即理論T是具有強大的解釋力的,這也是實在論者所著重強調的一點。
如果存在這樣一種理論T,能夠同時滿足上述(a)、(b)兩個條件,那么巴斯卡認為我們就可以立即轉向一種關于研究客體、對象——O(object)的負面價值(—V)的評價上。(這種客體O,可以是一種社會生成結構,也可以是一種社會關系體系或其他方面的東西,那種被判定為有誤差、謬誤的思想體系——I(P),就是關于這個客體對象——O的思想體系。)巴斯卡把他的這種論點簡要地表述為關系式(5)的形式。他想以這種方式,構建起理論、事實與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式,來瓦解事實與價值之間傳統二分對立的爭論。筆者認為,巴斯卡提出此關系式的目的主要在于指出:在關于某客體、對象形成的社會科學理論的研究中,被提出的某個甚至某些思想觀點,有可能是錯誤的、不合理的,但是這種錯誤的發生和存在都是具有合理性的,即便是有謬誤的思想、觀點,它們的存在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有價值的。而我們所掌握的理論——T所具有的解釋力,對這種產生謬誤的思想觀點及其價值同樣能夠給予解釋。
羅伊·巴斯卡的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實在論者的思想主張,在實在論者那里,他們判別理論的標準依據是其解釋力,凡是能夠經受經驗檢驗的理論,實在論者就賦予這種理論以解釋力,越是能夠具有較高解釋力的理論,就會越容易被實在論者所采用。
說明:本文中引用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的內容均由作者本人翻譯。
注釋:
①②關系式(1)、關系式(2),均來自于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Third edition,1998,59.
③關系式(3)引自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Third edition,1998,67.
④關系式(4)引自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Third edition,1998,67.
⑤張立立,宗成河,盧敏.社會現實的建構——約翰·R·塞爾的社會事實本體論[J].國外社會科學,2002(3),第89頁.
⑥關系式(5)引自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Third edition,1998,69.
參考文獻:
[1]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Third edition,1998.
[2]Andrew Collier. Critical Realism: An Introduction to Roy Bhaskar's Philosophy [M].London:verso,1994.
[3]【美】塞爾,李步樓譯,社會實在的構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4]梁孝.社會科學中的價值問題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5]張云鵬.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的“事實”與“價值”二元論[J].學術月刊(8).
篇6
一、要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上下功夫,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20字工作方針,其中“育人為本”是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體現。總書記在清華校慶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總書記的這一要求與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一脈相承,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點是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現途徑是“三個堅持”,即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是有助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正確認識和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有助于學生拓寬人文視野,促進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培養創新思維;三是有助于學生提升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促進身心和人格的和諧健康發展。為此,高校要切實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不懈地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大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加強教學研究,創新教學方法、手段和途徑,切實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二,要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著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中華民族2l世紀要迎來一個創造力噴涌的偉大時代,我們要培養一批又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原創能力的人才。而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必須高度重視美育和人文教育,大力推進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緊密結合,激發創新活力。第三,要完善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良性互動機制,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及時向教育教學內容轉化;鼓勵高校人文社科的大師名家撰寫普及讀物,開設人文講座,經常與學生進行近距離交流,展開心靈對話,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指引正確方向。
二、要在切實增強科學研究能力上下功夫,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總書記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論述,對高等學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功能上作了清晰定位,一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二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指明了增強科學研究能力的三條途徑:第一,要“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明確提出了科學研究的三個重要方向,即戰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第二,要大力提升創新能力,包括三個層次的創新: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第三,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開始邁入立足創新,提升質量,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從重數量增長向重質量提升轉變的新階段。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建設成為新階段的迫切任務。首先,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必須深刻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本質。科學的本質是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一切科學的發展。創新的前提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創新的本質是以新問題替代舊問題,不斷推進問題的解決。衡量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作貢獻的標準,是產出一大批具有原創性和實際價值的研究成果和培養出一大批創新人才。深刻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本質,是尊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根本要求。其次,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三組重要關系。一是正確處理基礎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的關系。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緊密結合,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對策研究,以應用對策研究促進基礎研究。二是正確處理數量和質量的關系。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發展觀念,堅持數量與質量的辯證統一,把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質量放在突出位置,改變重數量輕質量的發展理念、管理模式和評價標準,在保證一定數量增長的基礎上,著力提高研究質量。三是正確處理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既要立足本土,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又要面向世界,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切實提高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世界影響力和國際學術話語權。第三,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必須以重大問題為主攻方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實行聯合攻關和開放式研究,在解決問題中提高能力和水平。
三、要在理論聯系實際,解答重大現實問題上下功夫,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體現。總書記在講話提出了一個“緊緊圍繞”和三個“自覺參與”的使命和要求。一個“緊緊圍繞”就是,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國家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中心和大局。三個“自覺參與”就是,一是要自覺參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二是要自覺參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三是要自覺參與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三個“自覺參與”,進一步深化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的總體要求,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現實性。
新世紀特別是“十一五”時期以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顯著增強,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總體來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還比較薄弱,質量和水平
亟待進一步提高。這一現狀的根本癥結在于,我們的學術研究缺少問題意識,沒有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只有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彰顯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為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積極響應總書記提出的一個“緊緊圍繞”和三個“自覺參與”號召,密切關注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前瞻性課題,聚焦重大現實問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上有所突破,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轉化為國家的法律法規,轉化為推進各行各業發展的對策建議,切實發揮黨和人民事業思想庫、智囊團作用。高校要以科研體制改革為重點,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產學研用”結合,完善開放合作的研究機制,建立橫跨高校、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開放型研究新模式;要積極探索科研評價改革,通過改革試點積極推廣好的經驗做法,切實扭轉目前評價體系存在重基礎輕應用、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要以需求為導向,探索建立公開的成果和展示平臺,切實加強學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提高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影響力。
四、要在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上下功夫,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
篇7
英文名稱: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8105
國內刊號:51-1569/C
郵發代號:61-11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8
>> 筆談:中國社會科學知青時代的終結 走出社會科學的知青時代 論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社會科學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導論 社會調查與中國社會科學的學術話語權 社會科學“中國時代”到來 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民生情懷 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創建 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導論(續)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導向 解讀CASHL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合作 宏大理論回歸與中國社會科學的雙贏訴求 世界知識權力結構與中國社會科學知識譜系的建構*(續完) 世界知識權力結構與中國社會科學知識譜系的建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程巍出書——為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人正名 國家級學術型智庫的窗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網站開通 俄國的社會科學 從學貫中西的視角認識把握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時代價值 后知青時代的斷想 學術自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形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9.梁永佳2015年11月14日致筆者的電子郵件。
10.陳光興、錢永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的學術生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04年第56期)也提到學術生產中國家干預和西方學術霸權之間的矛盾。但是中國1990年代以來的學術體制化很難說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產物。和中國在很多領域的變革一樣,它一方面來自中國社會內部的訴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國家性質的變化而導致。其結果和各方原來的設想都有重大差距。不管怎么說,它是內生的變化,不是西方“全球霸權”的強加。
11.參見Mori Koichi, 1980, “YanagitaKunio : An Interpretive Study”,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7, 2~3 June-Septemeber: 83~115。
12.在對民族主義的研究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新意就在于突出了日常經驗。民族主義不是歷史發展“必然”,不是生產方式或者社會結構轉變的直接產物,而是和小說、現代印刷術、報紙、地圖、公路、學校等等的興起是有關的。他對人們具體經驗和感知的重視,有力地解釋了為什么民族主義這個非常新近的意識形態,會這么深入人心。
13.葉舒憲:《“中西文化關鍵詞研究:經驗(experience)》,《跨文化對話》1999年第2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55-74。
14.“實踐理性”是李澤厚的概括。關于儒家經典中的“實踐”范疇的內在性、和應然與實然不分的特征,參見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上卷第一部,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出版,141~147。
15.R. W. Connell. 1997. “Why Is Classical Theory Classic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2, No. 6: 1511~1557。
篇9
一是助推理論創新。要積極整合優勢資源、用好優惠政策,通過基金支持、項目帶動等方式,加大對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資助力度,打造一批廣播節目、電視專題片、學術期刊、精品圖書、網絡視聽等方面的學術品牌,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攀“高峰”作出貢獻。要規范學術和學術圖書出版機制,推動建立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積極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要引導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者深入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提供新鮮營養和素材資料。
二是加強宣傳普及。要充分利用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積極推介、展示、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幫助其擴大影響,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快建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話語體系,讓更多思想精深的科學理論、優秀著作走入尋常百姓家。要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傳播新趨勢,積極開拓分眾化、個性化傳播方式,讓受眾想聽愛看。
三是強化管理引導。要把堅持以為指導作為判斷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物、作品、觀點的根本標準,落實到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加強內容審核把關和創作生產引導,牢牢把握正確導向。要強化市場監管和陣地管理,絕不給錯誤思想觀點提供傳播渠道。
篇10
英文名稱:Explo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主管單位: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主辦單位: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3855
國內刊號:31-1772/G4
郵發代號:4-59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