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基礎教育 職業教育 銜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How to Strengthen Cohesion between Bas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 Guangming

(Wuhan No.1 Commercial School, Wuhan, Hubei 430022)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basic education stage is lack of care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has caused that students can't adapt to transition from basic education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ow to strengthe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elp freshmen adapt to college life, and set up consciousness of career planning,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of our study. With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find themselve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life, complete the career planning, making good foundation for later to society.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hesion

1 我國基礎教育中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

基礎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教育為人的終身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個性傾向比較明顯,但是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還都處于成長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開設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國的傳統應試基礎教育缺乏職業素質的教育,這使得許多步入大學或社會的學生在選擇專業和職業時往往會因為盲目而隨波逐流。通過調查說明,100%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96%的學生都沒有制定一個實現理想的計劃,他們只是空有一腔抱負,卻沒有熱衷于探索實踐的道路,很多中學生的目標就只是考個理想的大學。還有這樣一組數據,在校大學生中,有73%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也沒有做一個長久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即將高考的高三學生中,普遍對社會職業了解不多,在個人職業發展前景規劃方面明顯缺乏指導。高三學生在“對高考志愿中所填報的專業的了解程度”方面,僅有3.6%的學生非常了解;22.7%的學生比較了解;57%的學生了解一部分,剩下的學生都是完全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有相當多的學生選擇自己專業的時候并不是很了解。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讓中學生盡早認識自我,熟悉各種職業,選擇自己喜歡的有興趣的職業,學會職業決策。

2 加強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的必要性

基礎教育以間接經驗、系統知識為主的教學內容與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其與職業教育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突兀的職業教育根源在于基礎教育的缺陷。而職業教育弱化的職業特色,離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觀愈來愈遠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不足與后天不良造成了職業教育面臨的三大難題只能通過二者的有效銜接才能解決。

2.1 招生難

由于職業教育對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學生普遍對職業教育沒有很大的興趣,而這也正是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中階段普職平衡分流的壓力較大,很多的家長和學生不愿意去選擇中職教育,他們更愿意去進入大學深造,這就導致中職院校的招生工作進行的很困難;二是近年來,高中生源逐漸減少,高職院校招生壓力日漸加大,與普通高校爭搶生源時沒有競爭優勢。學生和家長選擇普通高校還是高職院校時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當然更傾向于普通高校。而職業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讀不起大學或者說是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來就讀的,他們認為接受職業教育難以向上層社會流動。不過,當今的社會就業趨勢越來越嚴峻,在就業競爭中,學歷文憑幾乎成為了好就業的首要前提,所以學生和家長更加傾向于普通大學,而不會選擇職業教育。

2.2 穩定難

現在的高職院校常常會出現有不少學生退學的現象,這些學生退學并不是因為讀不起,因為現在國家對中職教育的補貼日益加大,經濟原因已經不再是輟學的主要因素。那么這些學生為什么會選擇退學呢?筆者認為,是因為他們對新學校的生活和學習都感到強烈的不適應,對就業前景感到不滿意。這就恰好反映出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機構在學習、生活、行為各方面的突變使很多學生難以立即接受;還反映出學生進入職業院校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工作。由此造成了學生感到疲勞、心理壓力大、學業失敗率高、課堂違紀現象多、學習自信心差,隨之而產生厭學、輟學的現象。

2.3 就業難

職業教育是指為了某項或某類職業作準備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職業教育者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能和較強的動手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到一技之長,提高業務素質和崗位競爭能力,顯示出就業方面的強大優勢。但是,由于眾多職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積極性不高,抱著混文憑的態度混完學業,其實在校期間根本沒有學到什么又用的知識,也就導致畢業后無法找到合適的職業。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及教學方法與社會發展的實際也有些不接軌,這也是導致其社會需求萎縮的重要原因。

3 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路徑選擇

3.1 觀念銜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輕德傾向

教育并不是純粹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注重升學率,漸漸忽視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此現象高度重視,發揚重德輕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樣片面強調認知教育,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由于對“技術理性”的推崇,職業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視通識教育,忽視社會知識與技能、職業傾向與態度等職業人格領域的教育的傾向。職校學生知識視野狹隘、文化素質低下、職業人格教育缺位,相當多的學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難以滿足社會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過教育和生活經驗讓個體形成適應一定職業活動要求一系列個性特征的總和。無論是職業人格還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脈相承的。

3.2 課程銜接——開展職業預備教育、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

職業預備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在初中與普通高中階段增加職業教育課程,以引導學生廣泛認識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職業學校教育應該從現代職業融合發展趨勢和職業對人才標準不斷變化實際出發,注重通用技能的培養。為了實現職業預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中小學與職業學校在課程設置與評價方法要全面接軌。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可以引入美國的“技術準備計劃”。具體做法就是在傳統的中學教育課程中納入另外一種教學方法,從而使其成為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一邊進行學術知識傳授,一邊提供職業技能指導。

3.3 教學銜接——搭建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

交流平臺在教學內容上,基礎教育階段教學應注重向學生介紹有關基礎教育后教育機構的相關信息,使廣大師生畢業分流前對職業教育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而職業院校應注重對新生進行入學適應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學術性課程和心理輔導課程等,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普通中學到職業院校的過渡。

4 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保障機制

4.1 出臺相關的政策與法案

1996年我國頒布的《職業教育法》,但是在經過了17年后,社會和教育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已經很難落實《職業教育法》了。無論是辦學體制還是評價方法,或者教學內容等方面,這套法規都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我們呼吁國家盡快出臺一部新的政策法規,保障職業教育健康和諧發展。

4.2 實現職業教育層次的上移與下移

教育是通過傳授蘊含著人類的創造的精神價值的知識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過系統學習,獲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會的謀生手段。將職業教育下移,不僅有利于中小學生職業技能與意識的培養,也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況且,初中階段的教育分流效應要比高中階段的教育分流效應弱,尤其在初職地位獲得過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應需要通過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現出來。職業教育下移至何種層次,只能說因人而異。

4.3 提供優質的職業教育服務

面對職業學校招生難,有些學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問題是,在信息傳播迅捷的今天,學生不會被騙來或哄來,而是靠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把他們吸引來?;A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即是要求學生在職業學校留得住、學得好、用得到、走得高。辦學質量、社會影響力直接影響學校的吸引力。因此,職業學校加強內涵建設,把質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為關鍵。還要面向產業集群設置是否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就業后的待遇及發展前景好的專業。

4.4 強化學校的職業生涯指導

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校開展的職業生涯指導,并不只是要求學生選擇某一具體職業,或者單純為將來從事的某一職業做準備,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促進個體職業社會化。隨著時展,許多學生將不再終身從事一個職業。普通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建立在個體在單一組織內終身從事單一工作的假設,沒有考慮到職業類型、職業環境以及年齡等的變化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因此無邊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適應時展需要。在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階段均適用。

基礎教育階段最主要的不是培養學生具體的職業技能,而是培養職業興趣。它們的有效銜要求各級學校教育不僅有專門的職業教育課程,而且全部的教育教學都應該鼓勵學生發現自我、了解自我,促進學生思考人生道路,探究自己的職業興趣,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準備。

參考文獻

[1] 王璞,李玲玲.技術準備計劃:美國銜接中學與中學后教育的策略[J].比較教育研究,2010(6).

[2] 徐國慶.美國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內容研究[J].外國教育究,2010(6).

篇2

關鍵詞:職業教育;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現狀;就業

一、引言

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各類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中。計算機技術作為當前高新技術的基礎技術,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和普及。其中教育系統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計算機基礎教育也開展了較多的教學活動。在此現狀下,關于職業教育中計算機基礎教育現狀,也引起了較多人群的關注。如何有效的提升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并且提升學生的就業機會,成為當前教職人員以及研究人員長期研究的課題。

二、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基礎教育現狀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獲得較大的成果。人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計算機設備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前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主要培養計算機人才的渠道之一,計算機基礎教育在落實的過程中,整體的發展現狀較為良好。為我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在部分細節落實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教材更新問題、教學方式問題等[1]。

三、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基礎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職業技術學院在進行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過程中,整體的發展態勢較為穩定。但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了一些問題。例如:教學手段落后、教師專業技能不足、教學內容跨度較大、職業教育中計算機基礎教育過于片面。針對此類問題,筆者進行簡要的分析介紹[2]。第一,教學手段落后。當前職業技術學院在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其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其中主要的問題之一為: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手段落后,造成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緩慢。最終對于學生的技能掌握,以及未來的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3]。第二,教師專業技能不足。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的發展也較為迅猛。計算機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基礎板塊,其技術方面的發展也獲得了較大的成果。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增長,學生家庭配置計算機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整體分析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能力較好。但教師方面卻存在了較多的問題,主要體現為:教師專業技能不足。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造成學生無法有效的獲取新型、有效的技能技術。第三,教學內容跨度較大。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基礎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其主要的側重點在于教育學生掌握學習專業的技能。因此當前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跨度大為主要的問題之一。職業院校學生整體分析,計算機專業技能基礎較弱。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直接進行專業知識的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程度較慢,接受能力較弱,最終無法發揮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四、針對當前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基礎教育存在問題的改善對策

第一,根據專業需求指定教學。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教學目的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關于計算機基礎教育,也應進行差異性的教學。實際發展的過程中,職業技術學院應根據專業特性以及市場需求,進行學生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計算機專業能力,并且促進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加強學生后期對于新型技術的掌握學習能力,改善整體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現狀。第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計算機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普遍認為其周期性為3-6月。因此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教材內容普遍較為落后,由于對于新型技術的錄入較少。最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發展的過程中,職業技術學院應根據市場技術的發展現狀,及時更新技術教學內容。并且針對教職人員進行培訓,此后進行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以此保障學生學習技能以及知識的及時性,確保學生后期就業以及未來發展中,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第三,教學中注重引導教學和實踐教學。計算機基礎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學生自我學習習慣的培養意義重大。當前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際教學發展的過程中,教職人員可通過引導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實際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講解演示技術的基礎操作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作業項目的完成和訓練。以此增強學生的操作記憶,保障后期對于技能應用的熟練性。此外,為了保障學生對于知識的實際掌控能力。后期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通過設立實踐教學課程,以及“校企聯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實際技能掌握。并且促進學生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加強后期的技能訓練。

五、結束語

當前我國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基礎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整體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現狀較為良好。但在實際應用的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未來為了有效的提升我國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校方應從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式方面進行改善。此外,實際落實教學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對于教材內容的更新,以及學生實踐技能的培訓和基礎教育的考核,以此促進學生學習內容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萍.試論新時期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J].通訊世界,2016(19):253-254.

[2]古麗蘇木•依拉英.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4):159.

篇3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考核方式

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應用及電子商務平臺對現今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類型是以實用型和應用型為主的職業技能型人才,是以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優秀人才是高職教育不斷探索的。計算機基礎是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課,在高智能發展的全新時代,掌握計算機操作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

1高職計算機基礎課存在的問題

面對來自不同環境地區、不同計算機水平的高職學生,教師教育標準過于單一化,而忽略了學生的不同特點及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也忽略了不同專業對計算機技能的要求。

1.1計算機認知程度不同

由于我國地域性及經濟發展等情況因素的不同,各省市地區對計算機課程的開設及普及也存在差異,種種因素造成了大學新生入學時計算機知識了解及使用程度不同,這就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及授課方法方式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面臨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班級,如何設置調整教學內容將是一個重要問題。

1.2學生學習個體差異

這種差異存在于任何階段,面對問題,有的同學能夠快速理解和接受,有的同學需要仔細閱讀后理解;有的學生依賴于教師課堂講解或同學指導,有的學生喜歡獨立思考;而有的同學偏愛模仿來學習,有的則喜歡小組學習模式等。

1.3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和生活聯系不密切

對于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利用計算機來獲取數據信息以及如何處理信息的能力。傳統的計算機課程只重視理論的講授及考核,忽略了實際中的應用及操作,在學生的能力操作培養環節較為薄弱,沒有實現利用所學知識來獲取信息及處理信息的意識。成為學生知識鏈中的薄弱環節,也造成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學生個人學習生活的脫離。

2改革教學模式

2.1改革教學內容

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將教學重點放在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即學習計算機就是學習WINDOW和OFFICE。導致學生在完成課程之后除了打字、排版什么都沒學會。實際上,在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中應該介紹一些常用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和辦公軟件,但不能把重點放在這方面。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展開軟件的共性和常用知識。此外,計算機基礎課中應當有計算機硬件、數據庫、程序設計、信息系統安全等方面的常識性知識。這些內容對于大多數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而言,理解上是有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內容的取舍和知識的連貫上下足功夫。課程內容選擇那些理解起來并不困難,沒有深入到需要解釋原理或推算算法這種程度的基本知識點就足夠了。課程目的是要求學生在學習課程以后面對計算機常見知識應用不會感到陌生,學會用計算機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建立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科研和技術問題,更好地位學習計算機的后續課程打下基礎。

2.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上機課是計算機課程的重要環節,因此必修抓好實踐教學環節。為保證上機課的課堂效果,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為每一部分知識設計一些相關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枯燥的上機課變成有趣的過程。如:針對EX-CEL2003的使用,教師可設計學生成績統計分析表、學生基本信息表、企業倉儲統計報表、企業人事檔案管理表等一個或幾個既符合教學內容又符合崗位需求以及現實生活需要的任務,同時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為了督促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引入驗收環節。如理論課上,教師可利用課堂上的一點時間,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形式對講過的內容進行復習,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具體操作演示,并交流學習心得;實踐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生一定的任務,要求其獨立完成并隨機檢查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實際情況給出分值,該分值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根據此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3任務驅動小組學習

利用新型的教學理論基礎上發明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構建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具體的任務和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梢圆捎脙煞N形式做采用任務驅動的上機題:(1)在初期上機階段,可以老師先寫明具體操作步驟,讓學生按照要求逐步操作,完成實訓內容。這種形式的實訓適于學生能迅速熟悉操作。(2)后續階段,學生必須在上課認真聽講,以問題的方式提出實訓目的,目標明確,因為沒有給出具體步驟,學生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另外,可將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溝通、合作參與到任務中,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小組學習作為任務驅動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可以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同時可以把個別學習環境下學生個體間的競爭關系轉變為組內合作間競爭關系,提高完成任務的效果和增強教師、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和協作精神。

2.4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改進

傳統方法是在教學中先提出問題———詳細作問題的定義說明———舉例,詳細定義。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適用于一些基礎理論課,但未必能在所有專業課程里收到良好教學效果。著名計算機教育學家譚浩強在計算機教育中提出了引導式教學方法:提出問題———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歸納出結論和概念。新的教學方法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其優勢在于從實例到概念,逐步引導學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熟能生巧,最后到抽象的概念。這種教育方式可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這種教學方式的改變不僅是改變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也間接的改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計算機教學來說培養學生創新和自主性能力尤為重要。

2.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除了從教學方法教育理念上,教師要經常學習做自我總結,另外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加強計算機理論知識學習。只有深入學習計算機理論,在課堂上傳授計算機相關理論時才會游刃有余,才能將枯燥的理論更加生動地傳授給學生。計算機的基礎操作簡單而又固定,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學生已經掌握,這時候就要教他們一些操作技巧,使學生在課堂學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操作,而這些就需要教師平時的經驗積累,提高自身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應用水平。

3考核方式創新

教學最終的效果是期末考試來測定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最終教學考核方法的多樣性。針對課程,計算機公共基礎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其教學性質和教學目的都具有普遍性,為保證教學質量,促進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對該課程的考核方式提出革新。采用了“1+5+4”的考核方式,即平時聽課出勤成績占10%,隨堂小測驗測試占50%,上機操作考試成績占40%,并且明確了評分標準。在考核方式中可以通過章節測試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過上機考試考核出學生對軟件的使用操作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作者:楊嬌 單位:遼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隋慶茹.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

[2]紀良浩.關于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與探討.計算機教育,2012,3.

[3]劉素楠,謝中梅.計算機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繼續教育,2007:58-59.

篇4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理論;現代生產;現代教育;“教勞結合”

在資本主義以前的“最初的社會形態”,人類的勞動分工是十分粗淺的、籠統的,教育基本上是與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態為典型的“第二大(社會)形態”階段,機器大工業取代了工場手工業,人類勞動的體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對立達到了頂點,人被視為完全不需要具備任何專門技藝的工具,人手的靈巧被機器的精確所代替,他只需被動地伺候機器的運轉,在資本眼里,人僅僅是大機器工業中的一個活部件。馬克思說道:“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苯逃c生產勞動相結合再次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生死攸關的問題。

自歐洲第二次產業革命以來,學校教育又開始被要求與社會生產力發展聯系在一起,與改良生產工具、提高生產效率聯系在一起,與人們的生產勞動和謀生、糊口聯系在一起。產業革命的發展,要求學校教育突破古代學校教育對原始社會廣義職業教育的異化,創造一種新形式的教育——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這成為近代學校教育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既是現代生產的客觀規律,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首先,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的技術為基礎。歐洲產業革命以后,社會生產以機器生產形式代替了手工業的生產形式,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艾F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保守的?!彼箚蝹€人的生產經驗和技能作為微不足道的附屬品而消失,而使人類世代所積累的生產經驗,整個社會所創造的經驗,即間接經驗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進行生產勞動,勞動者再也不能僅僅憑借個人直接在生產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間接經驗。因此,通過專門的學校教育和訓練,授以勞動者各種間接經驗,就成了維護和發展社會生產活動不可缺少的手段。現代國家和有為政府就必須重視與生產技術、生產效率密切相關的職業教育。

其次,近代大機器生產和學校職業教育是同社會分工細化、專門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產業革命以后,現代生產體系和技術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會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F代生產中的創造發明和技術革新不斷出現,促進了技術革命,于是就對勞動者的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勞動者應該掌握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符合社會規范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熟悉機器的結構、原理和操作技術。這同時也就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學校教育必須同現代生產活動相結合,傳授生產中需要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技巧,培養適應現代工業生產性質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實用人才。這就說明,現代職業教育是現代社會分工和大工業生產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生死攸關的問題。

職業教育打破了古代社會以來學校教育僅服務于統治階級治國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歸于本初狀態,即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為人類的生存繁衍服務。同時它也沖破了正規學校和全日制學校的時間和空間,直接為社會生產服務。就當時的職業教育具體形式來說,主要有兩種:一是18世紀末出現的技術工人講習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學生產科學儀器的工廠中開設的科學和數學夜校講習班,對象是技術工人;二是政府強力推進建立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如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議會批準開辦的公共工程中心學校(1794)、綜合技術學校(1795,即后來著名的巴黎理工學校)、德國虔信派牧師開設的“實科學?!?1708、1747)等。但馬克思并不推崇這兩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而是從工廠教育的實踐中發現了未來教育的方向,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歷史上最早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人是托馬斯·莫爾,他在《烏托邦》一書中闡述了教育與農業、手工業勞動結合的思想。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約翰·貝勒斯在《關于創辦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業和農業的勞動學院的建議》中提出建立“勞動學?!钡南敕ǎ状蚊鞔_提出教育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主張。18世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勞動是兒童教育和發展最重要的條件,適當的體力勞動能夠促進人的智慧和道德發展。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主張并進行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試驗。

在19世紀初的英國,工廠生產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現象,童工每天勞動時間長達14—16小時,其體力、智力及道德備受摧殘。1800年1月,29歲的歐文從岳父大衛·戴爾手里接任蘇格蘭新拉納克紡織廠經理一職,由于受到法國唯物主義者關于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學說的影響,他在自己的工廠中實施了“通過改變環境來塑造人的性格,從而達到社會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計劃。他將每天勞動時問縮短為10小時半,在歷史上第一次為工人子女開辦公共學前教育機構,為6~10歲的兒童開辦初等學校,為11~17歲的童工開辦夜校,教授適合兒童年齡并且對未來生活有用的知識。1816年1月,歐文將他的工廠教育機構命名為“性格陶冶館”。

由于歐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會有識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階級的斗爭下,英國議會先后三次通過工廠法,規定若干保護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條款。例如,《1802年工廠法》規定,工廠主應對童工進行讀、寫、算的教育;《1833年工廠法》規定,紡織廠14歲以下童工每天必須接受2小時的義務教育;《1844年工廠法》規定,8~13歲童工每周須在學校學習6個半天或3天,否則不得受雇。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時,十分敏銳地注意到了勞動力再生產問題,他發現工廠教育制度中實踐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也是改造舊教育、促使人全面協調發展的唯一途徑。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人的個性、才能和世界觀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

二是馬克思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基礎上,揭示了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勞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指出生產勞動同教育的早期結合,必然發展為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勞動的結合。

三是馬克思把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建立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上。他們通過對現代工業生產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現代工業生產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創造了物質條件。提出了客觀的需求。

四是馬克思直接批判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等人的關于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優秀思想成果,確立了科學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并且通過批判資產階級的工廠教育制度,從《工廠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萌芽。

馬克思十分推崇歐文在自己工廠中的教育實踐活動。他在《資本論》中說道:“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可以詳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們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它的基本原意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馬克思是從現代大工業生產的客觀發展規律中預見到了未來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代工業使男女兒童和少年來參加社會生產這個偉大事業,是一種進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趨勢,雖然這種趨勢在資本的統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p>

第二,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勞動主要是指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的物質生產勞動,亦即現代工業性質的生產勞動;所說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匹配的學校形態教育。因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建立在機器大工業生產基礎上的現代生產與現代教育的結合。

第三,馬克思所說的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內容,不僅包括科學知識同生產勞動結合,也包括智育、體育、技術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馬克思專門指出,技術教育與培訓“要以生產各個過程的一般原理為內容,并同時使兒童和少年學會各種行業基本工具的實際運用與操作?!?/p>

在以現代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的學校形態職業教育出現之前,職業與教育是分離的:從事謀生糊口的職業勞動者一生一世都沒有機會進學校學習,而從事傳道授業的教育活動者也是一生一世都遠離職業(尤其是體力)勞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顛覆了之前以家庭勞動和工場手工業為基礎的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職業教育建立在以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新的勞動分工的基礎上,既可以使學校教育獲得社會實踐的基礎,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提高教育質量,又可以使生產勞動受到科學原理和智力活動的指導,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從根本上說是指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之間的互相作用問題。現代生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現代生產使教育在體系結構、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產方式基礎上有了完整的體系,既“勞心”又“勞力”,并不斷向前發展,最終合二為一。但是,中國的學校教育十分強調治“學”的正統觀念,長期以培養治國的“接班人”為目的。不屑培養治“事”的“建設者”,所以,職業教育的地位十分尷尬,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居于邊緣位置。

21世紀以來,職業教育對提高生產力,對發展經濟的作用,以及對人的勞動能力發展的作用,都得到各個國家的一致認可,都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馬克思這句話的重點是強調教育的作用,強調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職業教育對現代生產都有哪些作用呢?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職業教育起著傳遞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重要作用??茖W是一種一般社會生產力,是一種沒有物化的生產力。把科學物化在生產中就可以變為直接生產力。這種物化表現為兩種形式:其一是把科學變為生產技術,物化在生產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術;其二是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勞動者,使勞動者具有生產技術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職業教育是實施這兩種物化的重要措施,是這種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現代職業教育中,人類長期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是經過有目的的選擇、提煉和概括傳授給學生的。同時,學生的學習又是在教師科學傳授方法引導下進行的,因此具有較高的效率。這對于現代生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現代教育所傳授的某些部門的自然科學知識,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于生產中,轉化為生產的一個條件,在生產中發揮作用,各種職業技術教育和短期訓練在這方面的作用更為顯著。另一方面,現代學校教育還起著促進科學知識的聯系、積累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一般生產力的發展的作用。如各類學校所傳授的自然科學知識方面的學科,都不是某一歷史時代的產物,而是人類社會整個歷史過程的知識結晶。在這一積累和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職業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和造就具有知識技能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直接參加了勞動力的訓練和培養過程,不僅要為社會生產培養有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勞動后備大軍,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和造就從事腦力勞動的專門人才,即工程師、科學家和各種技術人員等。這些人將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物質生產的重要勞動力。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話:“充分發展起來的個人自身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里說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過學校教育,從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到訓練成專門勞動力的過程。人通過教育過程的培養和訓練,就會使自身充分發展起來,具有較高水平的勞動能力。

篇5

一、注重市場需求,完善教學

“專業圍著市場轉,教研圍著企業轉”,這是當前許多職業中??偨Y出的道理。所以改造老專業,增設新專業,重新編排組合課程內容,突出專業技能特色,系統地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授課能力才是當務之急。首先,計算機基礎課程是職業中專非計算機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教學內容主要是計算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Office的應用以及一些基礎的網絡知識。目前,計算機軟件發展速度非???,軟件的版本不斷更新,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則更新速度較慢。因此我們始終提倡“計算機教育不斷線”,把新的內容融入課本中、融入實踐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軟件的使用。

二、研究學生特點,注重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職業中專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解決各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利用計算機處理數據、獲取信息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要加強上機環節的指導,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計算機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用來學習、實踐、創造的環境,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都可以借助于這個環境來實現。

三、高素質的師資是關鍵

每位教師都應該成為學習、開放型的教師。

1.學習型。“計算機知識基礎教育”教學是基礎教學,但是又不同于諸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其他基礎課,因為“計算機知識基礎教育”課程的內容是“信息化”的,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將日新月異的“新硬件”和“新軟件”知識信息反映到課程中來,首先就要求教師具備“學習性”,即:教師應先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不斷接受新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及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成為指導者和教育者。

2.開放型。面對新的形勢,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應與時俱進,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難度、深度和強度都將有明顯提高,因而對教師的計算機專業知識與應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將是今后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關鍵。另外,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快,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拓寬知識面,學校應每年為計算機教師提供1~2次短期學習的機會。

四、教學的重要性

在從事《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時,我第一堂課的內容就是列舉一些例子。我會告訴學生在學習完相關內容后你可以做什么樣的工作,比如,學習完Word后,你可以制作一個圖文并茂的Word文檔,學習完Excel后你可以制作一個學生成績統計表,學習完PowerPoint后你可以制作一個精美的多媒體賀卡,學習完FrontPage后你可以制作一個精美網頁……這樣學生不但對這門課程的基本內容有了一個整體了解,而且對日后要學習的內容更是充滿期待,因為學生總是對自己將來要用得著的東西非常有興趣。

篇6

關鍵詞:中職 計算機基礎 就業

眾所周知,目前的中職教育定位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要求與市場保持零“距離”,使學生畢業后能在求職中具備充分的競爭力,要求學校這個人才加工廠生產出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同時,當今社會需求各層次人才除了專業技能外,還必須具有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成為企業考核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計算機基礎教育開始步入了一個普及的,重實用應用的與就業接軌的深化改革階段,中職計算機基礎教育原有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硬件設置諸多方向都要適應這個大方面。在此,筆者對中職計算機基礎課如何適應就業的需要,如何為就業服務談幾點意見。

一、教學內容方面

計算機基礎知識是一個內容龐大的知識體系,它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等。以往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是按照計算機基礎知識體系,盡量系統地介紹給學生。而現在我們應該根據應用的需要,需要什么才學什么,把計算機知識不當成一門學問,一門學科,而是處理問題的工具和手段。比如:以往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二進制及與其它進制轉換方面是一個老師必講的基礎知識,其實中職生一般卻不需要過多了解,需要轉換時也可直接使用附件中的科學計算機器來完成。類似這樣的知識,我們可以舍棄不講或一帶而過。

二、教學方法方面

在學習方法上應采用應用為先的教育方法,要通過應用引出概念和理論,圍繞應用讓學生去學習和掌握有關概念。而不是以往的先學理論知識然后開展應用。特別是計算機基礎操作,我們應強調“會不會”,而不是“懂不懂”。例如,我們在介紹鼠標操作的知識時,傳統教學中先講什么是鼠標指向、單擊、雙擊、拖電、右擊、右健拖動的概念,然后再每個演示一個例子?;趹玫慕虒W是通過學生在窗口的基本操作中,比如窗口最大化、窗口最小化、調整窗口大小、移動窗口以及滾動條的拖動中自然學會鼠標操作即可。又如關于計算機病毒這個問題,我們費盡苦心地講述什么是信息安全,病毒的概念、種類、傳染途經,防治和檢測等這些較為抽象的內容,不如把精力花在如何使用常用的殺病毒軟件,把目前最常用的例如瑞星或諾頓殺毒軟件教會學生使用。在這個環節上教師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為教材在編寫上要考慮完整性,系統性,必然充斥各種概念、理論,而教師不應簡單的依葫蘆化瓢,應靈活多變,把教學重點放在應用上。

三、大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逐漸完善和計算機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廣泛應用使得學校在有限的計算機課時里不可能將所有知識面面俱到。更加上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迅速發展,使得計算機專業無論在基礎理論還是應用理論方面都變化非???,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新技術、新的計算機應用日新月異。所以計算機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地使學生掌握幾個孤立的知識或者是幾項簡單的操作技能,而是力求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構造具有個性的、具有可發展潛力的知識框架和支持這種框架的學習能力?!笆谥詽O而不是授之以魚”這個道理在計算機教學中尤為突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注意,大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不需要花過多的精力去灌輸某個軟件如何用,而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學使用軟件,培養他們的自學和應用能力。教學組織上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重在學生練而不是教師講,按自學的方式輔導學生學習一、二種較為常用的軟件的使用方法,最終達到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會自學使用和盡快掌握新軟件的應用方法的目的。

四、結合專業特點,面向專業開展應用教學

隨著計算機與各行各業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需求因專業不同而不同,因此以前的計算機基礎課全校所有專業統一課程和內容、統一要求和學習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為了更好更快的適應工作崗位,中職計算機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應充分考慮各專業學生所具備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專業特點來進行,面向專業應用設置多樣化的課程,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內容。同時充分考慮各專業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以及專業應用和就業方向,滿足各層次、各專業學生的學習需要。

五、注重啟發學生對計算機技能課的興趣,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現在,由于大學和普遍高中的擴招,中職學校學生入校門坎很低,進入中職學習的學生其文化基礎相對較差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某方面的能力并不比繼續深造的同學差,甚至超過他們。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觀,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上驳氖牵鐣夹g人才需求回暖,中職學生不僅比本科生更易就業,高級技術工甚至在沿海地區拿到相當高的薪水。這種現象使中職生也看到了自己有優勢的一面,也希望在未來干出一番成就。中職學校要善于抓住這種很好的教育時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我們看到在就業中具有競爭力的學生往往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計算機基礎課作為一門技能課,我們一定要為學生學習其它的專門技能課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體會到動手的樂趣與解決問題的快樂,發現自身的優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入校之初應著重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興趣。這種興趣的培養對整個中職以技能課為主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學生入學之初開設的課程宜重點強調趣味性的課程,讓學生對本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為強烈的探索愿望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師資方面

在新的形勢下,中職計算機基礎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計算機專業知識,還要努力學習多種專業知識,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將計算機基礎課與其它專業課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對教師的要求不僅要“藝精”,而且要能“善導”,這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有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也是必備的。

總之,中職計算機基礎課要不斷改革完善以適應當前就業形勢,這樣也有利于學生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增強其實際工作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譚浩強.解放思想 勇于實踐——開創計算機基礎教育新局面.

[2]許晉京,胡美燕.淺析計算機專業能力培養及教改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4,(28);41~43

[3]向政慶.中職計算機專業課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職教論壇,2006,(3);53~54

篇7

關鍵詞 城鄉統籌;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機制;重慶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30-0047-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1]。職業教育經費的充足投入和有效配置是實現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主要是針對市縣以下的鄉鎮區域,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要教育對象,以培養服務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類型[2]。相關數據表明,我國中等職業學校中農村生源約占 70%[3],因此中等職業教育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情況。針對現有研究過分重視教育經費收入而忽視教育支出情況的現狀,本文結合近年來中國教育經費統計情況以及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相關數據,以重慶市中等職業教育為例,揭示重慶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經費支出結構的主要舉措。

一、重慶市農村職業教育公共財政支出情況分析

本文以國家統計局網站2015年2月27日公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4》為依據,以2014年重慶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標桿,選取差距在600元以內的省份湖北省、安徽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參照,對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情況,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增長進行比較研究。

(一)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情況

根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和財政部的《201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業費,基建經費和教育費附加)為22576.01億元,比2013年的21405.67億元增長5.47%。但2014年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情況分地區統計表明,重慶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雖然人均收入相差不大,但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分別為447.14億元、743.07億元、690.63億元和659.35億元,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4?。ㄗ灾螀^)分別為13.53%、15.93%、14.00%和18.95%,這兩個項目重慶市都排在最后一位。這與2014年重慶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65.40億元,同比增長10.9%的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更加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該市雖然公共財政教育支出2014年比2013年增長10.9%,但財政經常性收入2014年比2013年增長10.75%,相比較而言,公共財政教育支出與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相對于2013年下降0.85個百分點。這說明,重慶市整體性的公共財政教育支出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農村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增長情況

教育事業費是指國家用于發展社會各種教育事業的經費支出,主要包括“人員經費支出”和“公用經費支出”兩部分。農村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中教育事業費增長情況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國家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01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14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為9128.83元,比2013年的8784.64元增長3.92%,自治區增長最快,比例為61.40%。但表2的統計表明,雖然重慶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均收入處于同一個水平上,但是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卻差別很大,2014年4?。ㄗ灾螀^)該項目分別為7387.96元、7516.91元、8586.94元、6978.79元,相對于2013年的7560.24元、7414.91元、6483.7元和46528.29元,增長比例分別為-2.28、1.38、32.44、6.90。統計表明,2014年,重慶市的農村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不僅遠低于國家9128.83元的水平(相差1740.87元),而且其增長比例相對于2013年下降2.28%。這充分說明,在重慶市,相對于更多為城鎮化建設培養人才的普通高等學校(2014年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達到13119.07,增長比例達到6.16%),政府對于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三)農村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增長情況

公用經費支出是指中等職業學校為完成工作任務用于設備設施的維持性費用支出以及直接用于公務活動的支出,具體包括公務費、業務費、修繕費、設備購置費、其他費用等?!?01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表明,2014年重慶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雖然人均收入僅在600元以內,但是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增長情況卻相差很大。統計表明, 2014年4?。ㄗ灾螀^)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分別為3639.83元、2759.18元、2901.20元和3949.08元,相對于2013年的3995.18元、1960.47元、2001.29元和4244.24元,增L比例分別為-8.89%、40.74%、44.97%和-6.95%。這說明,重慶市農村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數量不僅未達到3680.83元的國家平均水平,而且增長比例在4?。ㄗ灾螀^)中處于最后一位,且為負增長,很難保證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盡快實現。

(四)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結構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4》相關數據,我們發現,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經費支出結構中,全國和重慶市事業性經費支出占整個教育經費支出比例分別為95.41%和88.57%,相差6.84個百分點,其中全國和重慶市事業性經費(個人部分)支出占事業性經費支出分別為48.85%和44.51%,事業性經費(公用部分)這一比例分別為51.15%和55.49%。這說明,重慶市投入在農村職業教育方面的事業性經費與全國平均值還有一定差距。全國和重慶市基本建設支出占整個教育經費支出比例分別為4.10%和11.43%,相差7.33個百分點。這說明,重慶市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用于樓宇、宿舍方面的基礎設施支出比例比較大??傮w來講,重慶市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完善重慶市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機制

(一)建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增長的長效機制

一是要提高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水平。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健全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的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4],重慶市不僅要實現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各地GDP的比例達到4%的要求,而且要提高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水平,大幅提升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二是建立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增長機制。重慶市要根據GDP增長的比例不斷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在公共財政性教育經費和職業教育總經費中的支出比例,逐步縮小重慶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與城市職業教育經費支出、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基礎教育經費支出的差距。

(二)健全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統籌機制

加大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經費支出統籌力度是全面提升農村職業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一是統籌重慶城鄉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在統籌城鄉背景下,不僅要加大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等在內的中等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經費支出,而且要加快建設一批重慶市市級示范和骨干中等業學校。二是統籌東部發達地區對重慶市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幫扶力度。要鼓勵東部沿海地區政府與重慶市政府建立省際、府際合作關系,支持發達地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與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合作,從財政經費支出、社會捐贈支出等方面支持重慶市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優化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結構

從整體上講,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要與經費投入保持適當比例,使生均公共財政教育經費支出維持在合理范圍。從內部結構優化角度來講,一方面要統籌農村職業教育事業性經費和基本建設支出的比例,既要保證學?;A設施建設的需要,又要滿足教學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研投入方面軟件需要;另一方面要保持事業性經費公用部分和個人部分適當比例,既要保證公用部分的教育事業發展支出,又要在教師收入、福利待遇、社會保險方面加強投入,從而保持事業性經費均衡支出,以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教育審計部門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的監督, 完善農村職業教育財政撥款資金績效評價體系[5], 優化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支出結構。

參 考 文 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年) [Z].新華社,2010-07-29.

[2]王浩林,董黎明.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制約因素分析――以安徽省為例 [J].職業技術教育,2014(10):70-75.

[3]周青.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目標定位的雙重選擇[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2):196-198.

[4]閔宏.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0.

[5]宋凡金,田書芹,王東強.城鄉統籌教育背景下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31):39-43.

Study on Funds Expenditure Mechanism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ongq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Areas

Tian Shuqin, Lu Bubi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data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fund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take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funds expendi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ongq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overall public expendi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emphasis 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the average public budget public funds is negative growth;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needs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It is necessary for Chongqing city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overall mechanism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篇8

關鍵詞: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21-0000-01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 Architectural Major

Wei Wei

(Gansu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This class will be focused on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discussion to find a suitable architectural students to develop computer skills and effective way.

Keywords:Architectural profession;Computer basis;Teaching methods;Innovation

一、前言

我國高職院校對培養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基本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重視,源于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加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的幾點意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將計算機基礎作為一門或一系列必修課的基礎課程,處于與數學、英語等課程重要性相當的地位。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非計算機專業應當結合自身特點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上有所側重,教學方法要與之相適宜,才能更好地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本專業的學習和實踐中去。針對理工類專業的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應側重數據庫、多媒體制作和實用軟件的應用與開發等能力的培養,并且結合實際需要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術和方法。而建筑類專業在工程造價、工程經濟、工程設計、施工技術等方面為減少工作量常常需要運用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和方法。因此,高職院校在針對建筑類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當適應該專業的需求,對傳統的教學方法予以改進,最終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二、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與困境

(一)“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建筑類專業對計算機技術的特殊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實行的是“一刀切”的模式,統一的教學內容和統一的考核標準,根本無法適應不同專業學生對于計算機技術的不同需求。與文科專業的學生相比較而言,建筑類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更深入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方法,尤其是與專業相關的軟件的操作和運用,比如CAD軟件、PS軟件、SU軟件。

(二)教學對象水平參差不齊,興趣差異大。這方面的差距主要是源于高職院校的生源,表現在普通高中學生和“三校生”之間計算機基礎和起點不同。前者由于在高中階段便學習了中學生信息技術課程,與高職院校開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復,而后者在中等職業教育中也已經接受了一部分計算機課程教育,因此學習的興趣有所降低。另外,還表現在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對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需求也不同。

(三)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偏重理論部分。主要表現在課程的教授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又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計算機基礎不同,容易造成聽課效果的不一致,從而影響總體的教學效果。另外,計算機基礎的課程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與擴充,講授的內容越來越多,課時的安排滿足不了實際教學需求,造成教師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教學環節,使得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普遍較弱。

三、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創新

(一)分級教學法。分級教學就是指在入學之初,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基礎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的了解和考核對學生進行分班,可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進行差別式教學。分級教學適應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易于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則可根據層級的不同,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和任務,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學負擔,也更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等級的劃分是動態的,必須根據學習情況予以適時調整,更大的激發學生熱情,尤其是初級班。運用到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可以設置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三個教學模塊,不同等級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課程進行自主選擇,并完成相關的課程任務。

(二)項目驅動法。項目驅動法是指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特點是由教師對項目進行選擇和優化,并進行示范操作,由學生負責對項目進行具體實施,最后以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的一種教學結合的模式。項目驅動法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與專業有關的必要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運用到建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以工程預算項目為例,就要求掌握EXCEL軟件的操作方法,在完成投標報價表時需要進行內容輸入、基本樣式及單元格數據的引用、公式、數據間的運算等。在項目完成過程中,教師應適時予以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小結

總之,高職院校建筑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創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需求進行逐步完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索教學方法創新的關鍵。目前,我校計算機基礎課采用的是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統考作為期末考試成績形式的考教分離形式,對于建筑類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各班已經嘗試分別制定了與建筑類專業相結合的項目實例。實踐證明,分級教學法和項目驅動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能夠有效地將計算機基礎教育融合到專業需求中去,不過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完全可以考慮將兩種方法的優點予以結合,使之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謝澤琛.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改進策略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1:48-49

篇9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務。這一點日益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也日益成為我國全社會對于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熱切期盼。同志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秉h的十以來,提出要積極倡導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有這些,便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提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之下,隨著十三五的開局,國家、社會和個人都肩負著時代所賦予的偉大而又艱巨的使命。所有這一切都迫切需要基礎教育加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為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發揮應有的作用。廣大的中小學校,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經過以往的探索和改革,素質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許多重要的進展,尤其是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涌現出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先進經驗,為當前和今后基礎教育事業,尤其是課堂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庫存。

站在新的高度,要使我們的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再上新的臺階,取得新的切實的成績,就要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成績與進展的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尚需解決的問題,看到亟待革除的弊端。在現實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尚在期待著切實的突破性進展,一些地方對素質教育的開展還存在著喊口號發號召多而落實的措施少的現象,一些學校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和實施依然存在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從總體上看,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很頑固。具體到課堂教學,教育觀念滯后,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適應;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課程內容“難、繁、偏、舊”,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新內容,脫離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的情況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仍普遍存在……

當前,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際競爭實力,作為國家戰略措施加以推行,依然是當前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的重要治國方略。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認真落實同志早在2012年11月15日與中外記者見面時所指出的滿足“人民第一個期盼”,即辦出“更好的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體系,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積極地、高度負責地參與并做好基礎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和各項工作。

篇10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高職教育 教學改革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高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實現了高職教育的大眾化、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一些隨之而來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這些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了外部原因,從高校自身來講,培養質量下降,學生難以適應社會需求亦是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并能直接在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既注重專業知識又注重實踐技能。因此,職業教育應結合市場要求,突出實踐性教學及技能訓練,強調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本位的指導思想。對于計算機這種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的應用性、實踐性、創新性及知識更新都跟不上新技術的發展和變化,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僅能使學生完成大專層次的學歷教育,缺乏適應就業崗位更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應該改革計算機專業教學、提升計算機畢業學生軟實力,走培養綜合實用型人才的路線,努力幫助學生拓寬就業廣度和深度。

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根據思維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維分為聚合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發散性思維是一種無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形式,它的特點是思維敏捷、思路靈活、具有創造性。聚合式思維,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計算機語言具有邏輯性強、處理問題周密、嚴謹的特點。根據計算機學科的特點和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我們在上課時,經常進行編程訓練。這時,我們就注意利用程序設計及算法自身的科學思維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分析試題、建立數學模型、確立算法、上機實踐、調試程序、優化算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精神。筆者在數據結構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利用圖表讓學生認真領會數據元素之間抽象化的相互關系,建立優化算法,建立良好的思考能力,使其具備獨立完成的能力。

二、針對職教特點,大膽進行課程整合和調整

學生必需的文化基礎已經在高中階段形成,進入高等教育層次后,學生的文化基礎更多表現為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培養以及后續的學習能力。職業技術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優秀教育,學校不可能教給學生終其一生的知識,只能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作為計算機專業授課課程應以實用為目的,針對學生基礎相對較薄弱的特點,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旨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1)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調整課程結構,精講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課,加大職業能力訓練的比例。比如可以將學生比較難以接受的專業基礎課如《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原理》適當壓縮,開設一些學生易于接受、實踐技能性較強的課程,如3DMAX、網頁制作,這些課程則對他們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夠舉一反三,自學與之類似的其他課程。筆者在與畢業兩年已經就業的一批學生交流中得知,一個會做網頁的畢業生比一個會基礎編程的學生更受用人單位的親睬。

(2)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把職業資格標準中要求的知識與技能,融入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中,并可將不同類別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折算成相應學分,納入教學計劃。

(3)根據計算機專業發展迅猛的特點,教學計劃不能一成不變,應根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調整,教學中實時加入信息技術的新元素,讓學習能夠跟進新技術的發展變化。

三、改革教學模式,改變教師觀念

教學模式包括教學思想、功能目標、操作要領等,它是組織、設計和調控教學活動的方法論體系。一方面,它來自教學實踐,是教師和學生對某些有效的具體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概括和加工的結果。另一方面,教學模式的實際執行者是教學的實踐者和實踐對象,即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實踐主體,當代的一些教育理論家也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應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計算機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操作實踐當中去,并在操作實踐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傳統的教育理論中,教育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傳授知識。在這種理論指導下,計算機學科的教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師在課堂上講很多理論,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面對計算機卻手足無措。有的學校教師只管上課,而上機卻由實驗員負責或教師只備上課、不備上機,使原本很重要的實踐活動變成了很不起眼的配角。這種理論和實踐相脫離,或只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的做法,勢必導致學生學習的效率低下,學習方法死板教條,難以面對和解決新的問題。在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教學中“粉筆+黑板”的模式,現在計算機各種軟件大多以圖標方式和鼠標操作為主,其操作直觀、便捷,這些軟件的應用與操作是無法在黑板上向學生講解明白的,使用演示設備則更直觀。學生也能在老師演示過程中記憶深刻,而不會出現記了大篇筆記,上機時卻感覺無從下手的情況。

在教學中,教師著重問題的創設,提供氛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著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為學生的“協作者”。當然教學模式有多種多樣,如講解接受模式、自學輔導模式、引導發現模式、實驗模式等等,在諸多種教育模式中,沒有哪一種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學中,采用那種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總結。當然,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學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某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貫徹教育方針。

四、大力發展現代網絡教育技術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傳統的校內課堂教育,這種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師和巨額資金,因此很難在近期大規模發展;還有一種是傳統的函授教育,但這種教育很難保證教育質量。因此我們迫切需要發展現代化教育,以解決上述矛盾,“現代化”的關鍵是實現交互式多媒體通信技術的教學模式。隨著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育應用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極其重要內容之一。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身,實現了傳播的一體化,開拓了人類學習的新方式。利用遠程教育網進行教學可以讓異地的學生加入同一個教室,教、學方式更加自然,學生們可以加入網絡上的一個虛擬教室中進行學習、討論,任何人均可得到一流教師、一流資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共享。現代傳播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廣播、電視、網絡、多媒體的組合等已廣泛服務于社會、學校、家庭。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教育思想的有機結合,形成一種嶄新的教學手段即現代教育技術。把以多媒體為核心的教育技術在學校中進行普及和應用是當今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

五、加強計算機專業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現代職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盡管基礎科學的分科分類越來越細,但是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社會職業則呈現綜合性發展趨勢,社會分工日益變細,職業知識、技能的交叉面日益加大。交叉職業和新興職業所要求的許多技能和知識已大大超過了傳統職業所界定的內容范圍,它們不只是屬于某種職業,而是許多職業的共同基礎。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已經呈現了一個強有力的態勢,它的普及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把計算機作為一個工具,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求職場上遜色于熟悉計算機的其他專業的學生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作為純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現在就業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因此,在學好本專業知識求精的前提下,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作為其他學科的輔助學習手段,會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作為計算機專業,我們更應當在課程設置中加大這方面的力度,加大其他學科在計算機專業的融合,當然我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通過選修課的方式提高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認知能力。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鼓勵他們學習第二專業。

六、提升師資力量,提高辦學水平

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老師知識的縱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水平。老師自身需加強學習,以科學發發展的積極態度,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學校應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聘請專家學者到學校進行交流指導,同時派出一線教師到外校進行學習,多給教師提供相交交流學習的機會,對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瓊梅.淺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計算機應用.教育改革中國保險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