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發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07:2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科技發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國科技發展論文

篇1

不公平的經濟貿易活動在國際貿易的掩護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全球化蘊藏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潛伏著危機。

世界各國在推動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應認識到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二者對立具有內在增長機制的國際貿易對 自然資源需求是無限的,而具有內在穩定性機制的生態環境對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標取向一致貿易的合理有序發展是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配 置,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既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換取貿易的暫時發展;也不能過度地保護環境而放棄貿易增長。在此意義上,我們探討生態可持續貿易,以促進貿易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產生了一系列阻礙人類經濟社會進步的環境問題,引發了環境運動。至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 中,系統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也是目前影響最大,得到世界公認的定義。

篇2

1科技期刊的定義和特征

對于科技期刊,《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中是這樣表述的:“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順序編號、印刷成冊、以報道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連續出版物。”360百科是這樣介紹的:“科技期刊是一種發表自然科學及技術的雜志,其主要特征有:連續性、時效性、創新性、滲透性等。”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期刊是報道科學技術的重要載體,是、交流、轉化科技成果的主要平臺,一定要堅守學術誠信,促進科技發展。

2學術誠信的重要性

何為學術誠信,筆者從網上進行搜索,發現《研究生學術誠信建設的必要性》一文中是這樣闡釋的:“關于學術誠信的定義,根據美國學術誠信研究中心的表述,學術誠信是指誠實、信任、公平、尊敬與責任。立足于我國的道德傳統,學術誠信則是要求在學術領域里進行學術探討研究、學習學術成果以及從事其他學術行為時,必須具有誠和信的道德和行為準則。誠,即誠實不欺,要求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客觀現實,不偽造,不弄虛作假。信,即講信用,不虛偽。信在學術中則體現為嚴謹和負責。”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就很難發展。做人要有誠信,搞學術更要講誠信。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都對學術誠信的重要性進行過闡述,筆者歸納后認為,學術誠信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第一,學術誠信是科技發展的基石;第二,學術誠信是學風建設的關鍵;第三,學術誠信對提升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培養科技人才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我國學術誠信建設刻不容緩。

篇3

英文名稱: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4-6708

國內刊號:11-5820/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4

關鍵詞:體育科技;科技人員;科技保障;科技成果

中圖分類號:G812.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 編號:1007-3612(2009)04-0004-04

A Study on Modernization of 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DONG Yuhua, LIU X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Sports values greatly i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so repres ents an important index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In constr 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eijing, the national capital, makes the modernizat 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e of its indispensible goals, and the Oly mpics provide a timely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propel this modernizing process.Henc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modernization of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Delphiapplication and interviews. Apart from the index system, the study also describe s the situation of the 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ac curate database and proposes relative devel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technician pe rsonne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ecurit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 nt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 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而科學技術現代化是整個社會現代化的關鍵。體育既是國民經濟與社 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又是反映現代社會文明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和構 建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在其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也必然包括體育科技現代化的內容。

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一次提出“科技奧運”的理念,這不僅使奧運會綻放出科技的光彩,而 且也必將極大地推動北京體育科技的發展,深化科技在體育產業、大眾體育、競技體育和學 校體育中的普及與影響。為此,在《北京體育奧運行動規劃》中設有《體育科技專項規劃》 ,為北京市體育科技發展設定了總體目標。值此寶貴的歷史契機,研究首都體育科技發展的 現狀水平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特爾非法、個別訪談法等研究方法。

為獲取本研究相關的數據信息,本研究訪問了國家相關機構的官方網站;為獲得研究的理論 支持,本研究還查閱了各類專著、學術論文等。文獻內容涵蓋了科技指標體系研究、現代化 研究、體育學研究等多學科、多領域,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制定體育科技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究中,采用了特爾非法。在總課題組的指導和組織下, 本子課題共進行了3輪座談,每輪座談共計14位學者。座談主要圍繞著各項指標的操作性指 標的確定和內涵,進行了廣泛的論證。

根據研究需要,部分數據無法從官方網站上獲取,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個別訪談的方法,對相 關單位的負責人進行了當面訪談和電話訪談。訪談對象主要為具有體育專業研究生培養資格 的部分高校以及在京部分體育科研機構。

2 結果與討論

2.1 首都體育科技的發展現狀

2.1.1 體育科技人員

2.1.1.1 專職體育科技人員調查顯示,2004-2006年間,北京市專職體育科技人員數分別為1 011人、1 148人、1 262人 。其中,專門科研機構科技人員數分別為213人、238人、256人,占北京市科技人員總數的 比 重分別為0.53%、0.38%、0.40%,占北京市文化、體育、娛樂領域科技人員總數的比重分別為51.33%、52.89%、53.67%;體育院校(系)專任教師數分別為798人、910人、1 0 06人,占北京市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比重分別為1.8%、1.9%、2.0%。

統計分析顯示,每10萬從業人員中體育科技人員的單位數分別為20.11、22.71、24.56人, 逐年同比增長分別為11.45%、7.5%,3年來平均每年每10萬從業人員中專職體育科技人員 的總數為22.46人(表1、表2)。

2.1.1.2 體育專業在讀研究生數量表3、表4顯示,2004-2006年間,體育專業在校研究生總數(含碩、博)分別為1 646、2 19 6、2 407,占北京市在校研究生總數的比重分別為1.14%、1.33%、1.35%。每10萬人口在 校研究生數分別為10.94、1430、14.04,逐年同比增長分別為30.71%、-1.82%,3年 來平均每年每10萬人口中體育專業在校研究生數為13.09人。

在被調查學校中,北京大學是從2005年才開始招收第一屆體育專業研究生,此外,北京航空 航天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也相繼從2007年開始具備了體育專業研究生的招生資格。可見,在 京高校體育專業研究生的在校學生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這也表征了首都體育科技潛在人力 資源較為充足。

2.1.2 體育科技保障

2.1.2.1 SR&D占體育總投入的比例2004-2006年間,北京市SR%D經費支出情況分別為400萬元、300萬元、1 000萬元,占當年北 京市體育總投入的比重分別為0.59%、0.36%、0.97%。年均值為0.64%。投入比重很低, 是制約首都體育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表5)。

資料來源: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體科所。體育總投入根據《北京統計年鑒2005-2007》 “文體廣播事業支出”的數據估算而出。

2.1.2.2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數量調查顯示,目前北京市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數量僅為1所,即國家運動醫學研究所所擁有 的國家“興奮劑及運動營養測試研究中心”,獲國家科技部批準。

2.1.2.3 體育科研機構數量截至2006年,在京體育科研機構數為17個,其中隸屬于高校的研究中心(或基地)為13所, 獨立的省級以上機構數為4所。后者中,隸屬于中央單位的為3所,隸屬于北京市的為1所。 獨立的省級以上機構數占全國同等級別體育科研機構(35所[4])總數的比重為11.43%。可見,在擁有省級以上科研機構的數量上,北京與同類地區相比,居于前列。

2.1.3 體育科技成果

2.1.3.1 每年國家級科研獎項統計顯示,2004-2006年間,體育科研獲得國家級獎項的情況不容樂觀。除2005年獲得1項 國家科技進步獎(占當年獲獎比例為0.57%)、3項國家教學成果獎(占當年獲獎比例為0.5 0%)之外,其它均為空白。三年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為4項,年均值為1.33項(表6)。

注:以上數據來自國家科技部官方網站以及國家教育部官方網站,此外,國家教學成果獎因 每兩年評獎一次,本課題統計年內僅逢一次評獎,因此調查結果中只有2005年的數據。

2.1.3.2 每年被國際期刊收錄論文數量根據調查統計,2004-2006年間,北京市體育科研論文被國際期刊收錄的情況為累計2 8篇(含摘要),其中被SCI收錄24篇,被EI收錄4篇,年均值為9.33篇。據《中國科技統計 數據(2006)》顯示,我國2004和2005年全國科技論文被SCI和EI收錄的論文總數為213,46 5篇(國家科技統計數據默認的三大國家檢索系統為SCI、EI、ISTP,后者與體育科學無接軌 ,故忽略不計),體育科技論文僅占其0.01%,產出量較為微弱。

2.1.3.3 國家級體育科研項目立項數調查顯示,2004-2006年間,北京市體育科研立項的情況分別是69項、145項、208項,逐年 同比增長分別為52.41%、30.29%,年均值為14067項。體育科研立項中,國家體育總局 的 立項課題占全部立項數的比例分別為79.71%、87.59%、95.67%。可見,大部分體育科研 項目來自于國家體育總局。

在全部科研立項中,獲得國家級體育科研項目的立項數分別為7項、12項、8項,占全部立項 數的比例分別為1014%、8.28%、3.85%。這一結果顯示,首都體育科研缺乏高端項目, 缺少與其它學科的科研競爭力(表7)。

以上數據來自:國家科技部、國家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金委員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北京市科委、國家體 育總局等機構的官方網站。

2.1.3.4 體育專利授權數量2004-2006年間,北京市體育專利授權共計48項,年均值為16項。按年度計,則分別為22項 、17項、9項,占當年北京市專利授權總體情況的比重分別為0.24%,0.16%,0.08%,其 所占比重微弱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表8,表9)。

以上數據來自中國專利信息網。以下各表同。

2.2 首都體育科學發展現狀綜述 通過數據統計與分析,可見,借助于2008年奧運會的歷史契機,北京市已經加大了對體育 科技的投入力度,北京市體育科研隊伍也呈現了逐步擴充的良好態勢,科技成果逐年上升。 與國內同類地區比較,北京市的體育科技發展處于較領先的地位。但總體來說,在北京市區 域現代化進程中,首都體育科技發展仍呈現較為滯后的狀態(表10)。

2.2.1 體育科技隊伍的規模有所擴大,但整體能力尚需提高雖然北京市相對于同類地區,已經擁有較為充足的體育科研人員,在校研究生的數量規模也 逐年增長,但科技成果產出能力的薄弱,卻反映了體育科研隊伍整體能力的問題。如高水平 的體育科技成果數量較少,低水平的重復研究現象嚴重;每年能在國際體育學術刊物上發表 的論文不多,而能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論文或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幾乎鳳毛麟 角;在國家級的科研獎項和科研立項上,表現出了較為弱勢的研究力量;所授權的體育專利 在眾多授權專利項目中比重微弱,等等。這些充分顯示了目前北京市體育科技隊伍的創新能 力與自主產生體育科技知識的能力不強。

2.2.2 體育科技投入逐年增長,但仍相對滯后體育科技作為我國科技的一部分,資金投入不足始終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從縱向比較看,北 京市體育科技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較快,但從橫向比較看,經費投入的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發 達城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在科技資源國際流動市場化的今天,充足的資金是吸引體育科 技知識和人力的重要條件,是開展國際體育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礎。長期科技經費投入的相對 不足,造成北京市科技發展相對滯后的重要原因。

2.2.3 體育科技管理體制嚴重滯后體育科技管理體制的問題是我國體育領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特別是目前科技體制中條塊 割據的現象造成科技單位各自為政,限制了體育科技系統內部的交流與合作,使得體育資源 無法實現共享。因此,系統內部的科技資源整合能力較弱,難以形成整體的合力。現有體制 還限制了體育科技系統與外界發生的聯系,社會的科技資源難以介入體育科技活動,影響到 體育科技整體水平的提高。

2.2.4 體育科技服務體系尚待完善調查發現,北京市目前的體育科技研發經費仍以政府財政劃撥為主,科技成果的產出途徑也 多限于科研機構與高校,而科技研發與企業的合作相對薄弱。由于受限于當前的科技管理體 制,科技立項的途徑多以政府為主,有償性科技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這種狀況不僅阻礙 了體育科技與體育實踐的緊密結合,阻礙了體育科技系統與外部環境的交流合作,也使得體 育科技自身的造血功能低下,體育科技與體育產業之間難以實現順利接軌,也必然影響到體 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

2.3 首都體育科技發展的對策

2.3.1 全面深化體育科技體制改革由于管理體制的局限,部門分割的狀況已影響了我國體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在一定程度 上制約了體育科技的發展。因此,我國體育科技體制改革的另一個任務是整合體育科技資源 ,解決科技力量分散的問題。在目前我國體育科技資源有限,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 只有根據我國體育發展戰略的需求,合理整合資源,才能使我們在全球體育科技的競爭中立 于不敗之地。此外,還應將體育科技的發展置于社會發展的大框架中予以理解和把握,使體 育科技的發展面向世界、面向社會、面向多學科、面向體育運動實踐,以取得多方面的支持 。

2.3.2 積極進行國際間體育科技的交流與合作體育科技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首先應從加強國際體育學術交流活動做起,采取派出去 和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加強國際體育學術交流活動,保持體育科技交流渠道暢通。其次, 可以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光盤檢索、圖書報刊等等資源,廣泛地收集體育科技信息,并盡 快吸收轉化為自己的科技資源,迅速在國內推廣應用。此外,還應加強與國外科技研發項目 的合作,以此引進國外先進的體育科技成果,同時又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提高了體育科技人 員的研發能力,對促進體育科技管理體制的變革也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2.3.3 培養、挖掘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創新型體育科技人才21世紀的體育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的競爭。研究生教 育是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也是培養體育科技人才的主要陣地。近年來北京市體育類研究生 的培養規模急劇擴大,但培養規模與質量之間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因此,目前要特別重視提 高體育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立足于培養高起點、高標準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外向型 人才。為此,體育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 方面都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從而為我國體育科技順應現代化發展需求輸送具有國際競爭能力 的優秀科技人才。

2.3.4 加強科技服務,促進成果轉化盡快建立完善的體育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進一步加強體育信息化工作 ,加大體育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建設力度,加強先進的電子科技成果在體育賽事中的應用 ;加強體育科技服務,加強科技服務的針對性、系統性和規范性;發揮體育科研機構與重點 實驗室的作用,加強科技出版工作,加大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科技成果的力度等等。

2.3.5 搶占世界體育科技發展制高點,提高首都體育科技國際競爭力 加強體育科學技術的前瞻性研究,積極引進現代高科技研究成果,在世界體育科學 前沿領域 占據發言權,在國際體育科技研究與開發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別是要制定有效措施,鼓 勵北京市體育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機構在積極申請國內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的同時,努力擴大 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提高在SCI等國際檢索機構的文獻收錄比例, 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自主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 周威,熊國慶.現代科技對中國體育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2(2):16-18 .

[2] 王會寨.盧石.SCI與中國體育科學研究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4 74-475.

[3] 張忠秋,劉文,等.對我國體育科技創新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的研究[J].山東體育 學院學報,2002(2):3-10.

[4] 陳俊欽,黃漢升,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體育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機遇及對策 [J],中國體育科技,2005(1):7-10.

[5] 關朝陽,馬紅棒.科技全球化與我國體育科技發展的思路[J].遼寧體育科技,2005(6 ):3-4.

[6] 吳鳳起,孫新榮.科學技術與體育發展[J].安徽體育科技,2001(4):17-20,30.

[7] 彭杰.論我國體育科技進步的評價尺度[J].安徽體育科技,2003(2):1-3.

[8] 張繼忠.體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1(3):66-68.

[9] 何培森,叢湖平.我國體育科技發展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2005(4):21- 24,43.

篇5

截至目前,《創新科技》雜志已蟬聯兩屆河南省自然科學一級期刊20佳;文章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或摘要刊發。全文收錄于《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維普網》《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

一、內容欄目

本刊主要發表科學學、科技戰略與政策、創新系統與集成、科技創新與創業、科技人力資源研究、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學術論文及經典案例研究等,省級以上軟科學計劃項目研究、學術論文和綜述報告等優先刊發,旨在進一步促進省級以上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的學術交流。

主要欄目為:戰略研究(科學理論與方法、區域科學發展、創新系統與集成)、技術預見、產業技術創新、情報科學、科技管理、企業發展研究、數字人文等。

二、約稿細則

1.理論研究成果,上述內容的最新研究成果、典型案例、創新方法工作戰略研究成果等,應具有原創性,引用重質率不得高于30%,思想新穎、觀點鮮明、文字精練、數據可靠、圖表清晰、論證嚴謹,符合學術論文刊發規范(包含準確的中英文摘要、關鍵詞、省級以上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金項目等課題號、參考文獻、作者簡介)。

2.來稿字數一般應控制在1萬字以下(不低于4500字),包含作者簡介(即姓名、出生年、職稱、學位、研究方向)和聯系方式等要素,以方便編輯聯系商榷稿件和寄贈樣刊;發稿周期為50天。

3.為鼓勵加強理論研究,凡優質稿件,經本刊專家編委會委員評審,均給予稿費酬勞,其中,省級以上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金項目文章優先予以刊登。另外,期刊集團每年將定期評選優秀論文獎,并頒發證書。

4.凡著重于科技與經濟宏觀發展研究、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科技投入與科技金融研究、科技體制與管理研究、科技預測與評價研究、農村科技與區域發展研究、產業技術政策研究和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我國科技與河南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前瞻性、全局性和綜合性的原創性研究報告等優秀文章,除在《創新科技》刊登外,經本刊編委會同意,優先刊發于由河南省軟科學研究會、期刊集團《創新科技》雜志社和河南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聯合出版的內資出版物《研究報告》中,這是河南省唯一一本由三家機構和省會部分知名專家學者聯合選稿編審的內部參考資料,以供決策層參考。

三、聯系方式

單位名稱:河南科技期刊傳媒集團 單位地址:鄭州市政六街3號 郵 編:450003

篇6

1、各國競相出臺納米科技發展戰略和計劃

由于納米技術對國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及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各國(地區)紛紛將納米技術的研發作為21世紀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器,相繼制定了發展戰略和計劃,以指導和推進本國納米科技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制定了國家級的納米技術計劃。一些國家雖然沒有專項的納米技術計劃,但其他計劃中也往往包含了納米技術相關的研發。

(1)發達國家和地區雄心勃勃

為了搶占納米科技的先機,美國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國家級的納米技術計劃(NNI),其宗旨是整合聯邦各機構的力量,加強其在開展納米尺度的科學、工程和技術開發工作方面的協調。2003年11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開發法案》,這標志著納米技術已成為聯邦的重大研發計劃,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礎設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養等全面展開。

日本政府將納米技術視為“日本經濟復興”的關鍵。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將生命科學、信息通信、環境技術和納米技術作為4大重點研發領域,并制定了多項措施確保這些領域所需戰略資源(人才、資金、設備)的落實。之后,日本科技界較為徹底地貫徹了這一方針,積極推進從基礎性到實用性的研發,同時跨省廳重點推進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加強國際競爭力的研發。

歐盟在2002—2007年實施的第六個框架計劃也對納米技術給予了空前的重視。該計劃將納米技術作為一個最優先的領域,有13億歐元專門用于納米技術和納米科學、以知識為基礎的多功能材料、新生產工藝和設備等方面的研究。歐盟委員會還力圖制定歐洲的納米技術戰略,目前,已確定了促進歐洲納米技術發展的5個關鍵措施:增加研發投入,形成勢頭;加強研發基礎設施;從質和量方面擴大人才資源;重視工業創新,將知識轉化為產品和服務;考慮社會因素,趨利避險。另外,包括德國、法國、愛爾蘭和英國在內的多數歐盟國家還制定了各自的納米技術研發計劃。

(2)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瞄準先機

意識到納米技術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韓國、中國臺灣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也紛紛制定納米科技發展戰略。韓國政府2001年制定了《促進納米技術10年計劃》,2002年頒布了新的《促進納米技術開發法》,隨后的2003年又頒布了《納米技術開發實施規則》。韓國政府的政策目標是融合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3個主要技術領域,以提升前沿技術和基礎技術的水平;到2010年10年計劃結束時,韓國納米技術研發要達到與美國和日本等領先國家的水平,進入世界前5位的行列。

中國臺灣自1999年開始,相繼制定了《納米材料尖端研究計劃》、《納米科技研究計劃》,這些計劃以人才和核心設施建設為基礎,以追求“學術卓越”和“納米科技產業化”為目標,意在引領臺灣知識經濟的發展,建立產業競爭優勢。

(3)發展中大國奮力趕超

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的勢頭,也制定了自己的納米科技發展戰略。中國政府在2001年7月就了《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綱要》,并先后建立了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納米技術專門委員會。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將明確中國納米科技發展的路線圖,確定中國在目前和中長期的研發任務,以便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指導與協調,集中力量、發揮優勢,爭取在幾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鑒于未來最有可能的技術浪潮是納米技術,南非科技部正在制定一項國家納米技術戰略,可望在2005年度執行。印度政府也通過加大對從事材料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強材料科學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納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2、納米科技研發投入一路攀升

納米科技已在國際間形成研發熱潮,現在無論是富裕的工業化大國還是渴望富裕的工業化中國家,都在對納米科學、技術與工程投入巨額資金,而且投資迅速增加。據歐盟2004年5月的一份報告稱,在過去10年里,世界公共投資從1997年的約4億歐元增加到了目前的30億歐元以上。私人的納米技術研究資金估計為20億歐元。這說明,全球對納米技術研發的年投資已達50億歐元。

美國的公共納米技術投資最多。在過去4年內,聯邦政府的納米技術研發經費從2000年的2.2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億美元,2005年將增加到9.82億美元。更重要的是,根據《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開發法》,在2005~2008財年聯邦政府將對納米技術計劃投入37億美元,而且這還不包括國防部及其他部門將用于納米研發的經費。

日本目前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納米技術投資國。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支持納米科學研究,近年來納米科技投入迅速增長,從2001年的4億美元激增至2003年的近8億美元,而2004年還將增長20%。

在歐洲,根據第六個框架計劃,歐盟對納米技術的資助每年約達7.5億美元,有些人估計可達9.15億美元。另有一些人估計,歐盟各國和歐盟對納米研究的總投資可能兩倍于美國,甚至更高。

中國期望今后5年內中央政府的納米技術研究支出達到2.4億美元左右;另外,地方政府也將支出2.4億~3.6億美元。中國臺灣計劃從2002~2007年在納米技術相關領域中投資6億美元,每年穩中有增,平均每年達1億美元。韓國每年的納米技術投入預計約為1.45億美元,而新加坡則達3.7億美元左右。

就納米科技人均公共支出而言,歐盟25國為2.4歐元,美國為3.7歐元,日本為6.2歐元。按照計劃,美國2006年的納米技術研發公共投資增加到人均5歐元,日本2004年增加到8歐元,因此歐盟與美日之間的差距有增大之勢。公共納米投資占GDP的比例是:歐盟為0.01%,美國為0.01%,日本為0.02%。

另外,據致力于納米技術行業研究的美國魯克斯資訊公司2004年的一份年度報告稱,很多私營企業對納米技術的投資也快速增加。美國的公司在這一領域的投入約為17億美元,占全球私營機構38億美元納米技術投資的46%。亞洲的企業將投資14億美元,占36%。歐洲的私營機構將投資6.5億美元,占17%。由于投資的快速增長,納米技術的創新時代必將到來。

3、世界各國納米科技發展各有千秋

各納米科技強國比較而言,美國雖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現在尚無確定的贏家和輸家。

(1)在納米科技論文方面日、德、中三國不相上下

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進行的納米論文統計結果,2000—2002年,共有40370篇納米研究論文被《2000—2002年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納米研究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且增長幅度較大,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0.22%和18.26%。

2000—2002年納米研究論文,美國以較大的優勢領先于其他國家,3年累計論文數超過10000篇,幾乎占全部論文產出的30%。日本(12.76%)、德國(11.28%)、中國(10.64%)和法國(7.89%)位居其后,它們各自的論文總數都超過了3000篇。而且以上5國2000—2002年每年的納米論文產出大都超過了1000篇,是納米研究最活躍的國家,也是納米研究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的增長幅度最為突出,2000年中國納米論文比例還落后德國2個多百分點,到2002年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與日本接近。

在上述5國之后,英國、俄羅斯、意大利、韓國、西班牙發表的論文數也較多,各國3年累計論文總數都超過了1000篇,且每年的論文數排位都可以進入前10名。這5個國家可以列為納米研究較活躍的國家。

另外,如果歐盟各國作為一個整體,其論文量則超過36%,高于美國的29.46%。

(2)在申請納米技術發明專利方面美國獨占鰲頭

據統計:美國專利商標局2000—2002年共受理2236項關于納米技術的專利。其中最多的國家是美國(1454項),其次是日本(368項)和德國(118項)。由于專利數據來源美國專利商標局,所以美國的專利數量非常多,所占比例超過了60%。日本和德國分別以16.46%和5.28%的比例列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英國、韓國、加拿大、法國和中國臺灣的專利數也較多,所占比例都超過了1%。

專利反映了研究成果實用化的能力。多數國家納米論文數與專利數所占比例的反差較大,在論文數最多的20個國家和地區中,專利數所占比例超過論文數所占比例的國家和地區只有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這說明,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納米技術研究上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比較側重于基礎研究,而實用化能力較弱。

(3)就整體而言納米科技大國各有所長

美國納米技術的應用研究在半導體芯片、癌癥診斷、光學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蹤等領域快速發展。隨著納米技術在癌癥診斷和生物分子追蹤中的應用,目前美國納米研究熱點已逐步轉向醫學領域。醫學納米技術已經被列為美國國家的優先科研計劃。在納米醫學方面,納米傳感器可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多種癌癥進行早期診斷,而且,已能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前列腺癌、直腸癌等多種癌癥進行早期診斷。200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癥研究所專門出臺了一項《癌癥納米技術計劃》,目的是將納米技術、癌癥研究與分子生物醫學相結合,實現2015年消除癌癥死亡和痛苦的目標;利用納米顆粒追蹤活性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活動也是一個研究熱門,這對于研究艾滋病病毒、癌細胞等在人體內的活動情況非常有用,還可以用來檢測藥物對病毒的作用效果。利用納米顆粒追蹤病毒的研究也已有成果,未來5~10年有望商業化。

雖然醫學納米技術正成為納米科技的新熱點,納米技術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應用仍然引人關注。美國科研人員正在加緊納米級半導體材料晶體管的應用研究,期望突破傳統的極限,讓芯片體積更小、速度更快。納米顆粒的自組裝技術是這一領域中最受關注的地方。不少科學家試圖利用化學反應來合成納米顆粒,并按照一定規則排列這些顆粒,使其成為體積小而運算快的芯片。這種技術本來有望取代傳統光刻法制造芯片的技術。在光學新材料方面,目前已有可控直徑5納米到幾百納米、可控長度達到幾百微米的納米導線。

日本納米技術的研究開發實力強大,某些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尚未脫離基礎和應用研究階段,距離實用化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在納米技術的研發上,日本最重視的是應用研究,尤其是納米新材料研究。除了碳納米管外,日本開發出多種不同結構的納米材料,如納米鏈、中空微粒、多層螺旋狀結構、富勒結構套富勒結構、納米管套富勒結構、酒杯疊酒杯狀結構等。

在制造方法上,日本不斷改進電弧放電法、化學氣相合成法和激光燒蝕法等現有方法,同時積極開發新的制造技術,特別是批量生產技術。細川公司展出的低溫連續燒結設備引起關注。它能以每小時數千克的速度制造粒徑在數十納米的單一和復合的超微粒材料。東麗和三菱化學公司應用大學開發的新技術能把制造碳納米材料的成本減至原來的1/10,兩三年內即可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日本高度重視開發檢測和加工技術。目前廣泛應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近場光學顯微鏡等的性能不斷提高,并涌現了諸如數字式顯微鏡、內藏高級照相機顯微鏡、超高真空掃描型原子力顯微鏡等新產品。科學家村田和廣成功開發出亞微米噴墨印刷裝置,能應用于納米領域,在硅、玻璃、金屬和有機高分子等多種材料的基板上印制細微電路,是世界最高水平。

日本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積極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內為納米技術尋找用武之地,如制造單個電子晶體管、分子電子元件等更細微、更高性能的元器件和量子計算機,解析分子、蛋白質及基因的結構等。不過,這些研究大都處于探索階段,成果為數不多。

歐盟在納米科學方面頗具實力,特別是在光學和光電材料、有機電子學和光電學、磁性材料、仿生材料、納米生物材料、超導體、復合材料、醫學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較強。

中國在納米材料及其應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分析和單原子操縱等方面研究較多,主要以金屬和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為主,約占80%,高分子和化學合成材料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在納米電子學、納米器件和納米生物醫學研究方面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

4、納米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

目前,納米技術產業化尚處于初期階段,但展示了巨大的商業前景。據統計:2004年全球納米技術的年產值已經達到50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14400億美元。為此,各納米技術強國為了盡快實現納米技術的產業化,都在加緊采取措施,促進產業化進程。

美國國家科研項目管理部門的管理者們認為,美國大公司自身的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不足,導致美國在該領域的開發應用缺乏動力,因此,嘗試建立一個由多所大學與大企業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緊密結合在一起。美國聯邦政府與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一起斥巨資在洛杉礬地區建立一個“納米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便及時有效地將納米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產業界。該中心的主要工作有兩項:一是進行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二是與大企業合作,使最新基礎研究成果盡快實現產業化。其研究領域涉及納米計算、納米通訊、納米機械和納米電路等許多方面,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將被率先應用于美國國防工業。

美國的一些大公司也正在認真探索利用納米技術改進其產品和工藝的潛力。IBM、惠普、英特爾等一些IT公司有可能在中期內取得突破,并生產出商業產品。一個由專業、商業和學術組織組成的網絡在迅速擴大,其目的是共享信息,促進聯系,加速納米技術應用。

日本企業界也加強了對納米技術的投入。關西地區已有近百家企業與16所大學及國立科研機構聯合,不久前又建立了“關西納米技術推進會議”,以大力促進本地區納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東麗、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紛紛斥巨資建立納米技術研究所,試圖將納米技術融合進各自從事的產業中。

歐盟于2003年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推動納米技術在歐盟成員國的應用。歐盟委員會指出: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的目的是使工程師、材料學家、醫療研究人員、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能夠協同作戰,把納米技術應用到信息技術、化妝品、化學產品和運輸領域,生產出更清潔、更安全、更持久和更“聰明”的產品,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和垃圾。歐盟希望通過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和增加納米技術研究投資使其在納米技術方面盡快趕上美國。

篇7

利用SCI數據庫網絡版(SCIE)為檢索工具,對作為廣西重要科研機構的10大高校近10年(2001—2011)來科技論文產出和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分析。

[關鍵詞]SCI;學術影響力;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7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4-0017-0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國際上的科學計量機構及國際性組織在對國家或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及績效評估工作中,常用SCIE(SCI-EXP ANDED,即SCI網絡版)數據庫作為依據[1]。本文利用檢索式Address =(guangxi or nanning or guilin or liuzhou or yulin or hechi or baise or beihai or qinzhou or wuzhou)在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SCI網絡版(SCI-EXPANDED)數據庫中進行機構(Institutions)精煉檢索,并對作為廣西重要科研機構的10大高校近10年(2001—2011)來科技論文產出和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分析。

1 科技論文產出數量與增長趨勢

從檢索結果 (檢索日期為2012年4月18日)統計來看,10年來,廣西10所高校共有6 563篇論文被SCI收錄,其中專業期刊研究論文6 295篇,約占96%,會議論文230篇,綜述94篇,發文量排名見表1。10年來從科技論文產出數量來看,廣西高校科技研究事業發展迅速,論文產出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見圖1)。科技論文產出量10年同比增長率為115%。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猛,論文產出量逐年增加,作為重要科研機構的高校增長率更高。廣西高校的科技論文產出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但與全國高校(以中南六省為例)同水平相比,廣西高校科研論文產出仍相對薄弱(見表2)。

2 學科分布和熱點論文

通過SCI數據庫對廣西高校的科技論文檢索結

[CM(81mm]果分析顯示,化學、物理、材料科學等學科領域研究

[CM)]比較活躍,論文數量約占總數的一半(見表3),其他較活躍的領域有數學、結晶學、生物分子科學、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航空科學等。統計結果顯示,廣西師范大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研究學科比較活躍。廣西大學是一所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各學科領域研究占比重較大,尤其是在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桂林理工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的科學研究也初見繁榮。來源出版物是研究人員的研究基地,來源出版物在學科專業領域的地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員的研究水平,其中化學學科研究主要來源出版物2010年影響因子分別為2134和0798(期刊影響因子來自JCR,國外來源出版物中文名稱來源于谷歌學術搜索)。從主要來源出版物來看,在國內專業刊物上發表占比例較大,國外高影響因子的刊物較少。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廣西高校科技專業研究水平與層次上還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從而提高學術影響力。

3 科技合作與學術影響力

學術交流與合作是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體現,從論文檢索結果分析來看,廣西高校科技論文研究的主要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合作比較頻繁,其中與美國合作研究502次,與俄羅斯合作達148次。學術影響力還可以從引用機構來說明[2],通過分析施引文獻可以發現,廣西高校科學研究10年來受到11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關注,美國、德國和日本引用約占國外引用的一半,美國引用達2 728次,占國外總引用的35%。從不同級別的基金資助機構資助來看,廣西高校10年來共有1 243篇論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約占19%,高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內資助率15%, 各學科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率也明顯高于國內平均水平(見表4)。這說明廣西高校科技發展學科水平與國內同水平相比發展迅速,國家支持力度較高。

4 科技論文的引用情況和學術影響力

論文的引用情況是衡量一個機構的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標準[3],為此,對10年來廣西高校SCI收錄6 563篇論文的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被引用情況呈逐年活躍趨勢(如圖4)。廣西高校10年來的研究論文被引頻次總計達24 793次(去除自引,被引次數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9日),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獻共計19 736篇,每篇平均引用次數為 465次,H指數為54,即有 54 篇論文至少被引用 54 次。通過對19 736篇施引文獻進行分析,在引文的學科范圍中,化學、物理、材料科學為引用最活躍的學科范圍(表4),這與論文產出的學科范圍基本一致,引用機構比較活躍的主要有中科院、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引用的國家多達100多個,其中美國、德國、日本的引用約占國外引用的一半,引用中他引率比較高,但單篇被引的最高值與同學科國內引用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被引次數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9日)。

5 小 結

廣西近10年來科研活動發展迅速,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從科技合作發展及基金資助機構層次來看學科發展水平與國內保持一致,但與國內同水平高校相比論文產出相對較薄弱,在論文被關注即引用率和主要來源出版物的層次上仍略顯薄弱,科研機構與部門應該加大投入,提高科研產出,鼓勵加強國家級基金資助項目申報,并投入配套設施,加大研

究人員的研究動力,并加強科研規范管理,從而加快廣西科技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秀林基于引文分析法的期刊欄目的學術影響力評價[J] 現代情報,2007(5)154—155 

[2] 查永軍學術影響力大學學術權力張揚的內在力量[J] 江蘇高教,2007(6)16—18

[3] 周 薇,張 燕,韋 燾 基于SCIE的我國肝膽外科學術影響力分析[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1)70—12 

[4] 徐云清,甘朝鵬,姚瑋華,等 河南省高校CSSCI論文的產出與學術影響力的比較研究[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2—74

[5] 雷 燕《科學引文索文》(SCI)數據庫的檢索技巧[J] 情報科學,1999(1)75—77

[6]方紅玲 2007~2009年SCI數據庫收錄中、日、印、韓四國科技期刊自引率比較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3)360—363

[7]SCI科學引文數據庫[DBOL].[2012-04-19] httpwwwwebofknowledgecom.



篇8

“十一五”開局之年,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許多標志性成果: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全線貫通、 2006年度國家科技獎迎來了多年難得一見的“滿堂彩”…… 這一切都預示著我國科技工作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宏偉戰略的指導下又開始了一輪嶄新的跨越。

然而,在我國科技事業迅猛發展的主旋律下,依然跳動著與“基本面”不相和諧的音符: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通報,該校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在負責研制“漢芯”系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雖然陳進被解職,項目被終止,經費被追繳,但“漢芯”作為科研不端的標志性事件,已經被永遠釘在了科學殿堂的恥辱柱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我國科技界,大大小小的“陳進”事件并不少見。在這些事件的主角中,夸大成果、過度“包裝”者有之,抄襲剽竊、占有他人成果者有之,編造數據,欺世盜名者有之。他們的這些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聲譽,還破壞了我國的自主創新環境,影響了科技事業的正常發展。

誠然,科研不端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并不只是中國的“專利”。 據介紹,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所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在1994~2003年的十年間,共收到1777個有關學術誠信方面的舉報,僅2004年全年就收到了267個。2005年,曾被尊為韓國“民族英雄”兼“首席科學家”的黃禹錫,被韓國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認定科研作假,其2005年刊于美國《科學》雜志上的論文所指11個克隆胚胎干細胞系中,至少9個是偽造。

在當代“大科學”的背景下,科學研究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主觀事業,需要面對相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因此,存在科研不端行為并不值得大驚小怪,關鍵是我們要敢于面對事實,要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

篇9

關鍵詞: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問題;遴選方法;指標體系建設

“核心期刊”已經成為當前衡量一個雜志學術地位的基本指標。能否進入“核心期刊”的隊伍,對一個雜志社,特別是學術期刊和技術期刊來說,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因為被評為“核心期刊”就意味著雜志學術水平被社會承認,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可以得到中國所有的高校、研究所等職稱評定機構的認可。雜志能否進入“核心期刊”,更是雜志社能否生存和發展的導航標!

一、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現狀

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繁榮,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數量的增加,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國時,我國有科技期刊80種,1956年增至200種。1978年新聞出版署成立,根據國務院、的指示,對全國正式出版期刊進行了重新登記,換發了新的期刊登記證,獲準正式出版期刊6000種,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800種(占48%),10年增長了7倍。2005年經過整頓提高,期刊穩定在4957種。[1]二是已辦期刊質量的不斷提高,這是期刊整體質量的根本保證。在期刊總量迅速上長的同時,如何有導向性提高期刊質量,成為期刊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評價“核心期刊”就產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先后有4版問世。縱觀4版《總覽》中的核心期刊,特點顯著:一是刊源數量不等:第1-3版《總覽》的候選刊物約1萬種,分別遴選出2174、1596和1571種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約占期刊總量的21%、16%和15%。第4版《總覽》待選刊源約1.2萬種,最后篩選出1798種核心期刊,入選率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篩選指標不同:編制第1版《總覽》,主要采用載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綜合篩選;第2、3版《總覽》增加了“影響因子”;第4版《總覽》將“他引量”和“獲國家獎或國內外重要檢索工具收錄”2項指標納入篩選指標,去掉了“載文量”。[4,5]

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學術引導效應不力

科技核心期刊是科學技術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期刊”戰略的實施應該結合我國科技計劃重點方向、科技發展的學科優勢和新生長點的實際格局,遴選一批國內領先和國內重點培育兩個層次,進行重點支持。可是,在我們現行的“核心期刊”遴選指標體系中,沒有這方面的指標要求,使其學術引導效應嚴重不力。

(二)“影響因子”對“核心期刊”的學術質量評價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作為“核心期刊”評定的重要指標之一的影響因子,與兩個因素直接相關:一是分子,該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次數;二是分母,該刊前兩年發表的有實質性的論文和述評的數量。活躍的學科其期刊的影響因子要大大超過不活躍學科的期刊。有的學科領域的研究比較窄,從事同一領域或相關領域研究的人數不是很多,即便所有有關的科學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數也不會很高。所以,某一期刊的影響因子高,只能說明該刊的總體質量高,并不能得出該刊上發表的所有論文質量都高。[7,8]

(三)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資本質量評價

縱觀4版《總覽》中的“核心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期刊采編人員綜合素質評判指標缺乏。期刊業是知識密集的智力型產業,采編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期刊出版質量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辦刊人員素質的高低。有的科技“核心期刊”編輯部只有1個固定編輯,為了節約出刊成本,其他采編人員都是聘用無業人員,他們沒有學術專長,也不懂期刊行業知識,只是完成錯別字校對等低級工作。所以,科技“核心期刊”缺乏采編人員素質考量,“核心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就會受到極大的質疑。

(四)科技“核心期刊”的行業分類不明確

科技“核心期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核心期刊”應該起到行業風向標的作用。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廣泛發展,人們對科技期刊多樣化需求增大,綜合科技期刊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各種專業期刊應運而生。同一行業、同一研究領域可能出現多種刊名的科技期刊。這些期刊如何提升其質量,行業內的科技“核心期刊”的設立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將為同行業科技期刊標準化、規范化、高學術水準起到排頭兵的作用。

三、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選原則與方法

(一)遴選原則

1.科技“核心期刊”實行三年動態管理:三年評定一次,一次評定三年有效。這對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個動態激勵機制。也給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評定辦法的進一步改進留有一定空間。

2.嚴格科技“核心期刊”學科領域總量指標限制:同一學科領域最多一兩種“核心期刊”,寧缺勿濫,使評定出來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該學科領域的風向標作用。

3.確保學術專家對科技“核心期刊”評定的權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門的組織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動態專家委員會,某個學科領域的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學學術專家說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門獨家評定。每次期刊評定,專家委員會人員應該有所調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門”,以保證科技“核心期刊”的學術質量。

(二)遴選辦法

1.遴選范圍。創刊5年以上的公開發行的科技期刊;按國家有關規定,期刊社必須滿足采編人員數量和質量規定的科技期刊;優先考慮我國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的科技期刊,優先考慮具備集約化發展趨勢、由全國性學術社團或科研機構主辦的優秀科技期刊。

2.遴選指標體系建設。(1)定量指標:一是根據來源期刊的引文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計算各種期刊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論文地區分布數、基金論文數和自引總引比等項科技期刊評價指標,并按照期刊的所屬學科、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期刊字順分別進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標,包括被國內外要數據庫,特別是與專業相關的重要數據庫收錄情況;被國內外重要文摘期刊收錄情況;被國內重要圖書館,特別是與專業相關圖書館收藏情況。(2)定性指標:一是編輯隊伍考核。對編輯人員從數量到質量進行嚴格審核,這是保證期刊質量的持續提升的基礎。執行主編或常務副主編必須具備該專業期刊高級職稱或相當于該職稱的學術水平,并在本專業有持續的在研項目,使其學術水平有不斷的提高。其他編輯人員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必要的數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編輯部要有良性的經濟循環和較高的社會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評定期內的獲獎情況,以及期刊中論文獲獎情況。

(三)遴選程序

1.自愿申報。由期刊主辦單位直接向當年的“核心期刊”評定辦公室提出書面申請。

2.資格審查。由“核心期刊”評定辦公室按照遴選原則、范圍和評定指標的要求對報送的“核心期刊”評定材料進行嚴格審查,本著寧缺勿濫的責任精神嚴格資格審查。

3.評審。對于資格審查通過的申請材料,交送當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動態專家委員會進行集中評審,由申報單位簡介報送材料,然后進行評委質疑答辯,最后,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擇優選出不同學科領域的科技“核心期刊”。

4.公示。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辦公室對評審通過的被選“核心期刊”進行為期3個月的公示。公示期內,“核心期刊”評定辦公室對于有異議的材料進行調查、核實,并進行嚴格處理,還公正于民。

5.審定。公示期滿后,根據公示反饋意見,由“核心期刊”評定辦公室對反饋意見進行整理,上報當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動態專家委員會進行審核,最后研究正式批準當年科技“核心期刊”,并向社會公布當年入選的期刊名單。

四、強化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管理的措施建議

(一)強化科技“核心期刊”組織管理體制

我國現階段,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工作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政出多頭,管理分散,即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中國科協、國家各個部委、部分大學圖書館、還有一些經濟實體都可以進行“核心期刊”的評定工作,形成科技“核心期刊”評定的各自為政的局面。這不僅給科技“核心期刊”有效實施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增加了難度,也給科技界科技評價和人才激勵造成導向混亂,無所適從。因此,必須強化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的統一管理和監督。筆者建議: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設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由該辦公室牽頭組織三年一度的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和監督工作。

(二)實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類指導,個性化管理

不同學科領域和不同性質的期刊,有時缺乏可比性。要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有針對性的管理,應對不同類型的科技“科技期刊”實行分類管理,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克服“一刀切”管理帶來的弊端,使科技期刊遵循不同性質、社會功能、社會需要而科學合理地發展。國家主管部門對其實施正確引導和宏觀管理。

(三)強化科技“核心期刊”評定的風向標作用

在核心期刊的評審中,期刊指標起著重要的作用。雜志要想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提高雜志的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但是一個雜志要想在短時間內有一個大的改變難度很大,很難想象許多高水平的論文會選擇一個非核心期刊來發表。提高雜志影響力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讓讀者能更方便地讀到自己雜志,雜志文章被人閱讀的多了,引用的概率自然就會提高,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擴散因子也會隨之提高。

目前,讀者來閱讀雜志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到圖書館查閱或自己訂閱,另外一種辦法就是到互聯網上查看,而且到互聯網上查詢的比例越來越大,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期刊編輯部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擴散作用,提高期刊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朱曉東,宋培元,曾建勛.我國科技期刊現狀及管理政策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45-1049.

[2]莊守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林被甸,張其蘇,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戴龍基,張其蘇,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戴龍基,張其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公曉紅,馮廣京.我國期刊核心競爭力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2-188.

篇10

英文名稱: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員會

主辦單位:西安市三才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6977

國內刊號:61-1379/TN

郵發代號:52-14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