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社會矛盾的根源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品經濟社會矛盾的根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無訟思想;息訟思想;法律文化;現實運用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無訟"思想概述

"訟",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釋為:爭論,爭辯。引申意為訴訟,打官司。與之相對應,"無訟"就是指沒有爭論,不需要訴訟和打官司。更確切地說就是:一個社會因沒有紛爭而不需要法律或有法律而擱置不用。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中國封建王朝的覆滅,儒家文化統治了中國傳統社會近二千年。而"無訟"思想最早也是出現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子曰:'聽松,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聽訟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無訟"。 但必須指出的是,這里的"訟"僅指民事糾紛和輕微的刑事案件,而不包括嚴重威脅統治秩序的重大刑事案件。

中國古代的儒家學派既把無訟作為一種治國的手段,也把它作為治國安邦的理想,但這種理想實現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為世界無時不刻處在矛盾運動中,人們要分配利益,則必然會出現矛盾,而訴訟就是解決矛盾和利益分配的手段之一,儒家想通過的德治來杜絕一切訴訟,其本身與矛盾論是相悖的。

相比于"無訟"這種理想而言,"息訟"應該是較為實際而且可行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化解了矛盾,訴訟就可以停止,利用除了訴訟之外的其它手段解決社會矛盾,同樣可以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而且比訟訴對社會的生產力破壞更小,更經濟也更和諧。

二、"無訟"思想成因分析

(一)經濟根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自然經濟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絕對主導地位。在統一并且集權的社會狀態下,統治者首先追求的是統治秩序的穩定。而訴訟將使矛盾擴大甚至激化,不利于他們的統治。歷代統治者們為了確保自身的統治地位得以長久地鞏固,普遍采用"重農抑商"的政策。而這必然會導致商品經濟發展緩慢。人們世代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區域里,社會性要求低,結果就是糾紛發生的概率大大降低,訴訟也隨之減少。訴訟減少了,適應解決訟爭的法律制度的發展也會相應地減緩,"無訟"思想便有了形成的"土壤"。

(二)政治制度根源:司法行政一體化

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地方行政長官兼任法官。體現在訴訟程序上,行政長官既履行相當于現代社會中檢察官的公訴職能,又履行法官的審判職能,案件證據的取證工作和運用證據來定紛止爭的審判工作歸于一體。再者,"諸法合體、民刑不分、以刑為主"也是我國傳統法律制度的顯著特點。這些從實體到程序一系列的制度構建都會對訴訟的公正裁決造成巨大的障礙,致使社會形成"無訟"思想。

三、"無訟"思想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消極影響

(一)無訟思想導致民眾法治意識淡漠

在古人的傳統觀念中,法律并非是保障他們自由的工具,而只是"皇權"的附屬物。他們沒有權利義務觀念,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權益更無從談起。民眾會畏懼法律,但不會尊重法律。人們畏訟、厭訟,如果出現了糾紛,多半是私下調解,盡量避免通過法律的方式來解決。這種現象反過來又會制約法制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法律文化的停滯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無訟思想妨礙法律制度的發展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和等級特權,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其統治要求的法律制度,而這些制度卻與人民的自由無關,其本身是不完善且不合理的。例如,在訴訟方式上,刑訊逼供合法化;法官片面地追求結案率從而進行主觀臆斷;刑事法律與民事法律發展極其不平衡等等。無訟思想將會使這些不合理的制度無法得到改善,社會法制的良性發展已成為不可能。

四、從理想到現實--"無訟"不如"息訟"

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殘酷。如果我們把一個"無訟"的世界比作理想世界的話,那么經驗告訴我們:它是不可能達到的。更現實的是達到"息訟"的狀態。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矛盾使得人們之間的利益分配時刻處于沖突當中,而作為解決糾紛的手段之一,訴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筆者并不贊成完全擯棄訴訟的方法來解決糾紛,"無訟"的境界是無法達到的。但是,訴訟同樣也不能有效地解決和干預所有的社會問題,訴訟具有保守性、滯后性,訴訟運作成本巨大等局限性,訴訟作用的充分發揮需要依賴一系列的社會條件。

因此,與其追求一個"無訟"的社會,不如構建一個"息訟"的社會,盡可能地運用其它有效的手段相互配合定紛止爭,不僅可以減少訴訟的運作成本、解決訴訟保守性、滯后性的特點,還能有效的解決社會問題,做到糾紛停息,矛盾化解,與我國正在努力構建的和諧社會也是相統一的。

五、"息訟"思想的現實運用--從調解制度入手

民間糾紛牽涉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決得不好,會影響經濟生產和人們的生活。用調解的手段來解決糾紛,運用說服教育的方法,自愿達成和履行調解協議,把雙方原有的良好關系繼續維持下來,不致于矛盾加劇、關系惡化,從而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調解可以化解矛盾,在利益均衡的過程中體現當事各方的直接溝通。糾紛解決了,就可以形成良好、誠信的社會信用,推動社會秩序良性互動,減少人際交往及社會諸種交易行為的成本,維護社會的基本價值。

當然,我們需要承認:調解制度也不是萬能的,其在實際運用上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對調解制度需要做進一步的完善。從思想觀念的角度來說,調解人員在進行調解時,應當將法治宣傳教育作為重點,著力培養雙方的法律意識,以此來解決糾紛。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說,必須明確調解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對調解人也可以引入相應的評價機制,淘汰部分只知當"和事佬"的調解人員,使調解解決糾紛的效率得以提高,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曾憲義.法律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37

[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趙曉耕.中國法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354

篇2

一、財政原則

稅收的財政原則是指稅收應能為國家財政提供穩定充裕的財政收入來源?,F代市場經濟中,稅收的收入分配功能和調節經濟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稅收仍然構成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在設計稅制時,必須考慮稅種的聚財功能。

1.財政原則與農業稅

從我國建國后的歷史來看,農業稅在建國初期是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當時為了減輕農民負擔,鼓勵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家采取了輕稅、增產不增稅的政策。而且稅率和計稅常產一定就是幾十年,如安徽省的稅率和計稅常產是1963年確定的,一直沿用到1993年。稅率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是有道理的,但是據以征稅的耕地常產則應該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適時調整??墒歉鞯氐挠嫸惓.a與稅率一起固定,這就導致了農業稅實際稅率隨產量增加而下降的結果。到1994年,全國平均實際農業稅率為2.4%.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由于許多地方的鄉鎮工商業仍很薄弱,農業稅收入太少,鄉村財政無法運轉,在上級財政不給予支持的情況下,只好向農民伸手??梢哉f,農業稅的聚財功能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日漸弱化,而農民負擔并未得到減輕,這與國家制定農業稅率的初衷是相違背的。那么,是否應該提高農業稅稅率呢?筆者認為需要綜合考慮。首先,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把農業創造的價值大量轉給工業,農民實際負擔遠大于農業稅率。而且,在如此長的時期內農民都擔負著扶持工業發展的重擔,又享受不到國家對城鎮居民的各種的補貼,幾乎沒有能力對農業進行必要的投入,長期如此,為農業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進行,國家逐漸理順糧食價格,使其與價值相符,農民種糧的熱情剛剛有所恢復,不宜大幅度提高稅率。其次,我國的農業基礎仍然十分薄弱,尚未培養起抗拒風險、自我保護的能力;而且,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將要遭受的沖擊不容忽視,國家應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增稅未免與此背道而馳。特別是1999年、2000年糧食價格走低,已經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01年剛剛有所好轉,一定要給農民足夠長的恢復期,保證農業的平衡發展。最后,廣大農民已經掌握了中央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增稅肯定會引起強烈的抵觸情緒,導致農村社會動蕩,與中央保持穩定的大局相對立。但這并不是說,農業稅就應維護不變,而是要與其他改革措施相配套,在適當的時機調整計稅常產,重新丈量土地,使得稅率真正落到實處。

2.財政原則與“三提五統”

目前理論界比較統一的認識是:三提留的經濟性質有別于五統籌,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向農民收取一定的“三提留”資金,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集體與個體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鄉鎮財政不得占用,而鄉統籌作為提供本鄉(鎮)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可以由農村社會公益事業稅來代替其地位。安徽省以及河南省幾個縣的做法是:取消鄉統籌費,取消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逐步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工和義務工,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辦法,以農業部的20%為上限征收農業稅附加,作為村提留。改革試點的實際情況是,新的農村稅費征收辦法帶來了多方面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包括:(1)縣鄉財政的收支矛盾趨于尖銳化,表現為收支缺口較大,同時農村原來依靠“三提五統”支持的事業,如鄉鎮道路建設、優撫、五保戶贍養、計劃生育、民兵訓練等基本上都轉移到鄉鎮政府的預算開支中,增加了財政的困難。(2)基礎教育投入存在缺口。(3)村級公共職能的運轉經費不足,“一事一議”難以操作。(4)鄉村債務負擔沉重,化解難度大。(5)逐步取消“兩工”雖然有助于減輕農民負擔,但也造成了諸多不便和新的矛盾。(6)五保戶供養難以解決。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改革之后的農村稅費無法保證鄉鎮財政的正常運轉,而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也難以發揮作用。這一方面有對鄉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夠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鄉鎮承擔了過多的事權,但卻沒有相應的財權,于是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局面。當然,鄉鎮機構臃腫、個別地方干部吃喝之風盛行也是鄉鎮財力緊張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能為彌補鄉鎮財政收支缺口而增加收費,而應通過增加對鄉鎮的轉移支付,將本來由鄉鎮承擔的事權變為由各級共同承擔(根據各種公共品的受益范圍確定由哪幾級財政負擔),將鄉鎮財政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同時,必須精簡機構,縮減鄉鎮行政開支。

二、公平原則

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任何分配政策都無法回避的問題,農村稅費改革也是如此。在我國各種自然人納稅人中,農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表現在:第一,人數眾多,八億多農民構成了世界之最;第二,與其他自然人納稅人相比,農民直接向國家交納農業稅,納稅觀念較強,而城鎮中由于工商稅收構成主要稅收收入,來自個人的部分很少,再加上個人所得稅漏管漏征嚴重,造成了大部分城鎮居民納稅意識淡薄。農民納稅人人數多、納稅觀念強的特點,決定了在處理農業、農村分配關系時必須把公平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農民稅費負擔不公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農民承擔了超出其受益范圍的公共服務成本,也就是說,交了錢,卻未享受到應有的服務;第二,農民之間負擔不公平,存在著苦樂不均的現象。

1.城鄉之間的負擔不公

正如前文所述,建國以來農業創造的價值大量轉移到工業中去,農民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從工業發展乃至整個社會進步中獲得的收益卻遠遠少于城鎮人口。城鄉差別、工農差別的逐漸擴大便是城鄉之間負擔不公的表現之一。農村稅費改革之前,鄉統籌主要用于農村教育、計劃生育、五保戶供養、鄉村道路建設、民兵訓練等公共服務的提供。2000年安徽省取消了鄉統籌,四川省雙流縣則保留了鄉統籌和村提留。但是,無論是否保留鄉統籌和村提留,鄉鎮的事權并未減少,原來以三提五統為資金支持的事業還要辦下去,于是鄉鎮財力緊張的狀況愈加嚴重。其原因并不在于鄉鎮收入太少,而在于鄉鎮承擔了過多的事權。也就是說,鄉鎮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受益范圍超出了鄉鎮,甚至是全國受益,尤為突出的是,鄉鎮承擔了幾乎全部的農村教育支出,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村教育支出主要是用于基礎教育,即中小學教育,而不同層次的教育其效益的外溢程度是不同的,基礎教育的外溢性最強,是全國性公共產品。在農村接受基礎教育并不代表今后就要在農村就業,現實情況是許多農家子弟通過升學進入城市,不再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村基本上得不到回報。也就是說,農村承擔了城市勞動力的教育成本,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從全國教育經費支出來看,1997年農村小學生人數占全國小學在校生的69.7%,但只獲得60.5%的財政性教育經費;農村初中學生人數占全國初中在校生的56.7%,只獲得了48.7%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另一方面,農村公辦、民辦教師的工資支出占鄉財政支出的比重在有些地區占到50%甚至還要多,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區,比重越高。安徽省一項三縣十鄉鎮的調查表明,教師工資占全部財政供養人員工資的比重平均為75.2%,最高達93.1%.基礎教育、計劃生育、民兵訓練都是全國性公共產品,并不專屬于某地方某部分居民的利益和事業,但這些事權主要由鄉鎮政府以及村負責。這無疑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2.農民之間的負擔不公

2000年各地改革的方案不同,但均有不同程度的負擔不公的現象。四川省雙流縣改革試點的做法是“費隨稅走”,即按照農民所繳納農業稅的一定比例征收三提五統,稅費全部與土地掛鉤,所導致的問題是:種地農民與不種地農民稅負不公,不種地的農民基本沒有負擔,而由種地的農民承擔全部的三提五統;地域稅負不公,城郊農民土地少、負擔輕,而邊遠山區人均土地面積較多,負擔重。而邊遠地區的各項條件本來就比城郊差,這樣只會擴大兩者之間的差距。以上是收費方面的不公,農業稅征收方面則存在著“有地無稅”、“有稅無地”的現象。一是在核實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時,一些村組為了自身利益可能出現漏報、瞞報土地及新開墾耕地不上報等情況,造成計稅土地面積不實,形成“有地無稅”;二是因道路、農田水利、公益事業等基本建設擠占沒有核減的計稅土地等原因,造成“有稅無地”。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這部分稅賦會轉嫁到農民頭上,據實征收成為空談。因此,核實田畝,合理確定常產和計稅面積,不僅是目前稅費改革急需進行的一項基礎工作,也可以為今后農業稅的征收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負擔不均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引起農民的不滿情緒,激發新的農村社會矛盾,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由于農村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差別很大,想找到一個適合所有地區的計征方法不太可能,必須根據各地實際,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例如在糧食產區,可以采用費隨稅走的方法,對于那些承包土地少而以其他副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可考慮單獨制定一套方法,以區別對待。

三、效率原則

效率原則包含經濟效率和行政效率兩方面。稅收的經濟效率旨在考察稅收對社會資源配置和經濟機制運行的影響狀況。稅收的行政效率旨在考察稅務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狀況。

1.行政效率與農村稅費

稅收的行政效率主要決定于征收方式和計征的復雜程度。安徽省、河北省部分試點縣的做法是,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有的地方稱統籌費)折實征收,依率納糧;分為夏季和秋季兩次征收,如農民自愿一次繳納,也可以在夏季征收完畢;稅入國庫,費歸鄉村。從安徽太和、河北正定的改革試點實踐情況看,這一辦法在傳統農區受到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的歡迎。當夏秋兩季征收時,農民踴躍交糧,一般在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任務。由于是無償繳納公糧,不需要向農村收購點投放大量現金,既降低了費用,又減少“打白條”現象,真正做到農民、干部、部門、政府各方面都滿意,征收成本大為降低。由此可見,改革后稅收的行政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應繼續堅持。但是,我們應注意到,農業稅制建設的落后給農業稅收的征管帶來了諸多不便。建國幾十年來,特別是黨的以來,農業經濟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法制建設落后,1958年的《農業稅條例》已不再適應農業稅征管的需要,造成農業稅收征管過程中法律依據不充分,依法治稅難度較大。在實際工作中,農業稅的協稅護稅要么很難開展,要么就超出了法律賦予的權限,損害農民的合法權益,違背了法律精神。因此,立法機關應修訂針對農業稅收的法規、規章,為農業稅收的依法治稅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

2.經濟效率與農村稅費

在商品經濟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稅收采取貨幣征收的形式,而現行農村稅費仍保留著實物征收的形式,這主要是由我國的國情和農業稅費自身的特點決定的。首先,糧食既是一種經濟物資,又是一種戰略性的儲備物資。為保證城鎮居民用糧、軍需用糧、救災用糧及其必要的后備等,國家必須掌握充足的糧源。過去長期以來,在我國糧食狀況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國家采取糧食定購政策,基本滿足了社會各方面的糧食需求,促進了社會穩定。實踐證明,糧食定購政策是控制糧源、調控糧食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不能輕易改變。通過農民交公糧,既實現了農民對國家的義務,又保證了國家穩定獲取這一必備物資,可謂一舉兩得。更重要的是,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有的地方是三提五統)采取農民交公糧的方式,可以促進糧食品種結構和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的現實是,一方面,糧食出現賣難的情況,另一方面,我國糧食的人均消費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造成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的根源是,糧食品種結構不符合農業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在解決溫飽問題后,應該著重發展畜牧業,開辟新的糧食消費增長點。具體地說,就是在保證全國人民的口糧供應和儲備的基礎上,擴大飼料用糧的種植比重,同時,搞好“大農業”的種植結構調整,可適當將一部分耕地改種優質牧草,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飼料供應。農業稅在這一方面大有作為。通過規定繳納公糧的品種和比重,可以引導農民改變單一的種植結構,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例如,規定公糧的一部分必須是符合人民群眾口味的優質口糧,另一部分必須是可作為飼料的玉米或者工業原料糧,這樣,既可提高糧食的消費水平,又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當然,在規定具體的征收品種和比重時需審慎行事,充分考慮糧食流通體制的配套改革和加工業的配套建設,避免出現代替農民決策的現象。

稅費改革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進一步深化了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營體制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不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稅費改革通過調整和規范國家、集體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充分保障農民的經營自和財產所有權,鞏固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健全農村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同時,促進農村基層政權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職能,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推進村民自治,完善農村管理體制,使農村上層建筑更好地適應變化了的經濟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稅費改革所帶來的效率改進絕不是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之內了。

「參考文獻

[1]何開蔭,孫力。中國農村稅費改革初探[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0.

[2]王傳綸,高培勇。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3]胡樂亭,盧洪友,左敏。公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4]劉玉蘭。農村費改稅試點:成效、問題和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01,(5)。

篇3

關鍵詞:經濟法,社會本位

“本位”是一種工具性的分析方法,或者稱之為研究范式。就其核心內涵而言,無非是指“中心”,當然還包括基本觀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和基本任務等派生性內涵。人們常說權利本位或義務本位,意即以權利或義務為中心,以權利或義務為基本觀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和基本任務,構筑法規范體系。以主體價值的選擇為標準,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本位-國家本位、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國家利用法實現其政治統治,建立和維護有利于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這種以“國家中心”為價值取向的法就是“國家本位”的;主張個人至上,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認為法是為了維護和促進個體自由的秩序,這種以“個人中心”為價值取向的法就是“個人本位”的;追求社會公共和總體利益的最大化,注重社會整體發展的均衡,保障社會整體效率的提升,這種以“社會中心”為價值取向的法就是“社會本位”的。社會本位假定人作為社會成員彼此之間是聯系(連帶)的,因而強調,法應當以維護社會利益為基點。經濟法是社會化的產物,是適應經濟和市場社會化的迫切要求,為解決社會化引起的矛盾和沖突應運而生的。它是社會價值的體現,重在維護社會經濟總體結構和運行的秩序、效率、公平、正義,側重于從社會整體角度來協調和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并超越統治階級的“國家利益”,而關注真正的社會利益,其固有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本位。

一、從西方法律思想的視角認知法的社會本位理念

1755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在《自然法典》的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圖的法制藍本”中列出了“分配法或經濟法”的十二條內容。1843年,另一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泰奧多爾·德薩米又在《公有法典》的第三章,以“分配法和經濟法”為標題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思想。盡管空想社會主義是在“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下,產生的一種不成熟的理論”,但是,“在空想社會主義的法律思想里,甚至包涵了極為豐富的經濟法律觀點”。我們認為,摩萊里和德薩米的“經濟法”理想里已經閃現出“社會本位”的火花。例如,摩萊里的“分配法或經濟法”第十條:“每個城市、每個省份的剩余物品運往缺乏這類物品的地區,或者儲存起來以備將來需要?!钡滤_米在“分配法和經濟法”中指出:“每個公社至少每年一次將其全部收獲、工藝產品等的報表送交中央產業管理局。”前者顯示了物資調劑和物資儲備的思想,后者則透露出產業管理和宏觀調控的思想??傊蹲匀环ǖ洹泛汀豆蟹ǖ洹范茧[約地表現出對社會經濟進行平衡協調和對社會利益給予統籌兼顧的“社會本位”理念。摩萊里和德薩米對經濟法實是冥會暗通,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經濟法的本質。

1865年,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蒲魯東(P.J.Proudhon)在其著作《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中提出,法律應當通過普遍和解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為此需要改組社會,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組織的基礎。因為公法會造成政府過多地限制經濟自由,私法則無法影響經濟活動的整個結構,必須將社會組織建立在“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經濟法”之上。在此蒲魯東精辟地論證了“經濟法”是社會本位的法,即“經濟法”是和解社會矛盾的產物,是改組社會組織的基準,是為克服公法(政治法)和私法(民法)的缺陷應運而生的。可見,一百多年前蒲魯東就對經濟法的性質作出了精準的定位,這種極富前瞻性的預見確實難能可貴。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功利主義的創始人、分析法學的先驅邊沁(Jeremy Bentham)認為,政府的職責就是通過避苦求樂來增進社會的幸福,“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乃是判斷是非的標準?!边@是一種抽象的、寬泛的“社會本位”思想,模糊地把政府職責與社會幸福聯系在了一起。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以來,社會法學興起,他們強調社會、社會連帶(合作)、社會整體利益;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上,相當一部分法學家強調義務,傾向于社會本位。社會法學的出現是20世紀西方法學領域最重大的事件和最突出的成就。其中,利益法學提出,必須把法律規范看成是價值判斷,亦即“這樣一種看法:相互沖突的社會群體中的一方利益應當優先于另一方利益,或者該沖突雙方的利益都應當服從第三方的利益或整個社會的利益。”這是從利益沖突的角度反映出“社會本位”的法律價值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已經觸及到了“社會本位”的精髓-社會整體利益優先。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的創始人萊翁·狄驥(Leon Duguit)認為,國家沒有主權,而只有實現社會連帶關系的義務;個人也沒有權利,而只有服從社會連帶關系的義務。這是從國家、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來認識“社會本位”的,其重要意義在于把社會置于國家和個人之上,提出基于社會連帶關系的社會最高準則-“客觀法”,高于由國家制定的“實在法”,“實在法”的作用在于表示或實施“客觀法”,而且必須服從“客觀法”。

美國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以“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或者說社會控制論作為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把利益分為三類:個人利益(包括在個人生活中并從個人的角度提出的主張、要求或愿望)、公共利益(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并從政治生活的角度所提出的主張、要求和愿望)和社會利益(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并為了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活動而提出的主張、要求和愿望)。他強調,在三類利益中社會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并指出對利益進行分類是為了有效的利用法律保護社會利益,首先利用法律確認社會利益的范圍,可稱之為立法保護;然后再尋找保護的方法,可視為司法保護。同時,他為了說明法律的目的和作用,把法律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原始法階段、嚴格法階段、衡平法和自然法階段、法律的成熟階段、法律的社會化階段,并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法律從抽象的平等過渡到根據個人負擔能力而調整負擔,法律的重點從個人利益轉向社會利益,法律的目的是以最少的阻礙和浪費盡可能地滿足人們的要求。另外,他還在1959年出版的《法理學》一書中補充了第六個階段-世界法階段,即“一個世界范圍的法律秩序”(一種新的萬民法,旨在發展人類的合作本性,控制侵略本性)。也許,這種“世界法”的性質就是“社會本位”的必然趨勢-“人類本位”吧。龐德的社會法學思想是“社會本位”法律理念發展的里程碑,這既符合了“法社會化的時代潮流”,又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法的理論和實踐。他創立的社會學法學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幾乎成為了美國法庭上的官方學說,時至今日,仍然是在美國占支配地位的法學流派之一。

美國法律哲學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指出,法律試圖通過把秩序與規則性引入私人交往和政府機構運作之中的方式,在兩種社會生活的極端形式(無政府狀態與專制政體)之間維持一種折衷或平衡。似乎也沒有一個社會能夠消除公共利益的理念,因為它植根于人性的共有成分之中。正義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即賦予人的自由、平等和安全應當在最大程度上與共同福利相一致。我們應當堅持認為,社會取向如果要在裁判法律問題方面起到一種適當尺度的作用,就應當是一種強有力的和占支配地位的趨勢。博登海默從秩序和正義的高度,把社會正義視為對個人自由的限制,把社會整體利益作為一種追求平等與自由的均衡,并且預見到“社會正義觀的改進和變化,常常是法律改革的先兆”?,F代經濟法不正是法律基于社會正義的改進和變化而進行改革的產物嗎?目的法學派的創始人耶林也認為,法律的目的就是社會利益,社會利益是法律的創造者,是法律的唯一根源,所有的法律都是為了社會利益的目的而產生。而美國20世紀初期現實主義法學家卡多佐則認為,法律的最終起因是社會福利。總而言之,他們的法律思想都極大地豐富了社會本位的理念,既影響了西方法律思想的走勢,也為現代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二、從法律理性的視角審視經濟法的社會本位特征

如果說國外“以社會法學派為代表的法哲學群體以‘社會化’為基調對法律進行了新的觀察和理解,突破了近代社會傳統的法觀念的局限,擴展了法律理論和實踐的范圍,為現代經濟法的產生提供了必須的新的法觀念。”那么如今國內法學界則對經濟法的社會本位特征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初步達成共識。

法理學家認為:“公法與私法的相互滲透,不僅造成了公法與私法的復合領域,而且開拓了既非公法又非私法的新領域。例如,經濟法即是民法與行政法相結合的產物。按照傳統的法律觀點,現代經濟法既不歸屬于公法,也不歸屬于私法。事實上,經濟法既不以國家利益為本位,也不以個人或者個體利益為本位,而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即社會福利本位。法的這種變化是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相適應的。因為無論是傳統的公法或是傳統的私法都已經無法達到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私法的作用已經無法滿足控制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要求,而公法的過多運用則會影響市場競爭主體的自由和平等,只有將兩者的特殊作用結合在一起產生一種新的法律部門,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日益發展的需要?,F代法律是‘交往’的,權利義務的配置來源于參加者的‘交往’。隨著社會公共關系的發展,社會公共利益作為一種獨立的利益形式也就日益突出,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問題?!边@段話精辟地闡釋了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性質。沈宗靈教授認為,“在我國體現公私法混合性質的法律主要是通稱為經濟法這一部門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環境法等”。張文顯教授認為,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公共交通法、經濟法等社會立法不斷制定出來,“法律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 of law)成為時代的潮流。毫無疑問,法律是社會的調整器,法律要有效地調整社會必須適應時代精神和社會要求。當公私法建構的社會基礎業已發生巨大變革,而我們依然抱殘守闕,固守公私法的二分法標準,不能正視公私法融合的發展態勢,顯然是無法對現實作出合理解釋的。

目前,國內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本位的認識有所不同。漆多俊教授認為,“經濟法適應生產社會化要求而產生。它是關于國家調節社會經濟之法,以社會為本位?!崩畈杞淌谡J為,“經濟法所強調的,應當是國家對全局經濟生活的干預,因此,它體現的是社會本位?!迸遂o成和劉文華二位教授認為,“經濟法迫于社會化要求,為調和個別主體或私人間的利害沖突,使社會不至毀于一旦而產生,由此決定了其社會本位特性?!蓖醣浣淌谡J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以社會公共性為根本特征的經濟管理關系,即政府以全社會的名義對經濟進行適度干預時所發生的社會關系?!敝芰直蚪淌谡J為:“經濟法主要調整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有關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關系?!?、“經濟法的目標是解決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的矛盾,兼顧效率與公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良性發展?!笔冯H春教授認為,“現代經濟法為消除無度追求私人利益所生流弊,以組織協調、平衡發展、公有精神之追求為己任,平衡協調原則作為經濟法之社會本位的體現和基本要求,無論在宏觀抑或微觀領域的調整中均發揮著基本指導準則的作用。”劉瑞復教授認為,“國家獲得了‘共同的即社會的機能’。在形式上,國家的‘社會機能’與‘階級機能’分離了。隨著經濟壟斷化的發展,要求立法反映‘社會公共利益’、‘社會福利’、‘社會經濟的健全穩定的發展’、‘社會責任’、‘社會經濟秩序’等,并將其強制地規范化?!睏钭蠠@教授認為,“經濟法作為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之法,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主?!眲⒙『嘟淌谡J為,“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處理‘利’的原則是兼顧國家、集體和勞動者個人三者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和社會主義物質利益規律的反映,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經濟工作方針政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也是經濟法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比較多的經濟法學家認為經濟法屬于社會法,即以社會為本位的法。雖然也有一些學者仍舊認為經濟法屬于公法,但他們并不否認經濟法主要是維護和保障社會的共同利益,這實質上是受到了傳統公私法劃分的思維定式的影響,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管理和調控“行政化”在經濟法領域的縮影。畢竟我國的市場經濟才起步不久,許多經濟現象被打上了“轉軌”的烙印,我們不能苛求學者們在這樣一個不成熟的經濟環境下創造出一套成熟的經濟法理論。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經濟法典》(1964年)第二十五條規定:“對法律行為的條件的解釋,必須始終符合國民經濟發展中整個社會的利益,符合社會主義組織共同協作的要求”。《魏瑪憲法》強調“經濟生活”的社會成分,處于這一憲法傳統之上的《德國基本法》第20條第1款和第28條第1款都規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一個社會聯邦國家。依據這一“社會國家原則”,德國的經濟行政只能為公共利益、共和國利益服務,必須將其行為放到謀取共同富裕、共同幸福上。日本的金澤良雄認為,“經濟法為滿足經濟性-社會協調性的要求,不僅采取公法的規制,同時也采用了私法方面的規制。從這種意義上說,經濟法正是跨于公法、私法兩個領域,并也產生著這兩者相互牽連以至相互交錯的現象。”丹宗昭信、厚谷襄兒認為:國家“必須用具有社會屬性的具體的人的集團(勞動者、中小企業、消費者等)來代替現代私法上抽象的‘人’,以這種具體的人作為法律主體,構成保護這些法律主體的實在法”、“這些法律在修正私法這一點上與私法不同,并且和傳統公法(即國家對私人)的兩面構造也不同,在采取了公私法混合形態這一點上,也不屬于公法,可以說形成了第三個法律領域。當今這種法律領域被稱之為社會法?!绷硗猓ぷ谡研藕鸵翉膶捲谄渥钚轮鳌督洕傉摗分性敿毜卣撌隽恕敖洕ǖ纳鐣ǖ男愿瘛薄5聡睦虏剪敽?、法國的阿萊克西·雅克曼等人,則以實在法嚴格劃分法律部門為背景,借助于公法與私法劃分的理論,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演變入手,指出傳統私法的不足以及經濟法產生及存在的合理性,認為從市民法到經濟法,是法律隨時代變遷而變遷的歷史軌跡;經濟法為現代法,是對傳統民商法的補充與修正;傳統私法的不足及社會化,是經濟法的法文化基礎;民商法以個人為本位,經濟法以社會為本位。的確,民商法是以“經濟人”亦稱“理性人”為基本假設的。利己性和有限理性是“經濟人”行為的兩個基本特征,其中利己性是“經濟人”的靈魂?!敖洕恕钡娜诵匀毕莶豢杀苊獾貙е率袌鼋洕a生種種市場失靈,因此國家愈來愈多地利用手中的權力調整經濟,以彌補市場作用之不足。這正是經濟法產生的初衷,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經濟法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面對日益加快的社會化進程,傳統法律部門民法和行政法也在力求適應并作出變革,但由于它們固有的屬性使它們并不能完全做到。民法是個人本位、私權本位、自我救濟和意思自治的法;行政法是調整公共行政管理關系、以政府為本位、實現國家利益和規范公共行政管理行為的法。民法所信奉的“個體權利本位”思想常常孤立地片面強調社會個體的意志和權利,而忽視甚至對抗社會整體的意志和利益;往往片面強調社會個體的權利和自由,而忽視其為國家、社會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將權利與義務割裂開來。所以,民法無法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全面、綜合、系統的調整。行政法所信奉的“行政權力本位”就是以國家行政機關的意志為主導,并通過行政管理體制和上下隸屬關系,形成的命令與服從為特征的調節機制。這在行政領域是絕對必須確立和實行的,在經濟領域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完全用它作指導調節社會經濟,則常常會造成違背經濟規律,影響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等不良后果。因此,行政法也無法達到保障社會經濟協調、穩定、發展的目的。

總之,隨著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相互滲透,某些私人利益受到普遍的公共利益的限制而形成社會利益。私法與公法的相互交錯,出現了作為第三法域的中間領域、兼具私法和公法因素的社會法。經濟法以社會為本位,立足于整體利益,促進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它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根本使命,體現了對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的終極關懷。在經濟法的眼中,公權力的行使只有有利于社會整體利益,才是必要的、可行的;私權利的行使,只有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才是自由的。傳統私法所標榜的所有權神圣、契約自由,在經濟法面前得到了修正,競爭法對壟斷契約的禁止是典型例證;傳統公法中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力,在經濟法看來,僅僅是服務社會的工具而已。可以說,經濟法在某種程度上使傳統的公法和私法達到了一種均衡。

另外,也有人提出民法向社會本位發展的觀點,例如有學者認為,19世紀中期以后,出現了各種嚴重的社會問題,民法思想為之一變,由極端尊重個人自由變為重視社會公共福利,并對三大原則有所修正,于是形成社會本位的立法思想。觀之將來民法之趨向,惟有在個人與社會之間,謀求其調和。由法律制度之進化過程觀之,民法系由義務本位進入權利本位,最后進入社會本位。我國制定民法典應體現權利本位與社會本位相結合,以權利本位為主,社會本位為輔的立法思想。但是,民商法朝社會本位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最終也只能保證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不得損害他人利益。它向社會本位的邁進是有一定限度的-對個體私利的關懷并不必然意味著社會公益的成就;對社會公益的消極尊重也不能替代積極推進。所謂民商法的社會本位,僅僅是對意思表示的外部限制,外在強行性規范的增加以及形式主義的發展。

就我國現有的法律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條明確規定:“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制定本法?!边@表明民法以個體為本位,首先保護的是私權利。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也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钡?,這說明民法對社會利益的保障是位居其次的,因為個體利益的實現僅以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要件,而并未促成社會公共利益的增加。與此相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痹摲ǖ谖鍡l第1款規定:“國家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钡诹鶙l第1款規定:“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绷硗?,《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一條規定:“為了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明確產品質量責任,保護用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制定本法?!边€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一條規定:“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該法第三條第1款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钡谒臈l第1款規定:“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一切組織和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社會監督?!鄙鲜鋈糠沙浞终f明:首先,經濟法以保護社會整體的利益為首要價值目標;其次,國家(政府)以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為職責;再次,全社會擁有保證前述目標和職責順利實現的權利。由此可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觀開始成我國經濟立法和司法的基調,盡管這種價值取向無法在我國的經濟基本法中得到凸顯,但是我們從當前正在起草的《反壟斷法》的定位以及社會各界對“王海打假”的反映等各個方面已經看到了這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從毗鄰學科的視角探索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內涵

經濟法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時代的特定社會背景是:受近代啟蒙哲學和古典經濟學深刻影響的近代法律體系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已經暴露出嚴重的局限性。崇尚個人自由的法哲學思想和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是近代民主政治和法律體系的兩大理論支柱。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經濟法的產生正是對傳統法哲學和經濟學以及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石上的近代法律體系反思的結果。經濟法產生和形成獨立部門法的社會根源在于由生產高度社會化引起的社會經濟調節機制和現代國家職能的變化,即國家調節機制和國家經濟調節職能的形成和發達。由此產生對于保障國家調節的法律部門的需要,經濟法于是應運而生。可見,經濟法產生的最深刻的經濟根源在于生產的高度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