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時間管理范文
時間:2023-04-07 04:1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時間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焦慮是人們常會出現的一種情緒狀態。隨著高校擴招,現在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他們所面臨的就業壓力非常大,如何在有限的大學四年時間里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能力至關重要。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大學生活和學習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困難與挑戰,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就會出現焦慮等情緒狀態,而且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相對高中生來說存在一定的自由度,其普遍存在管理學習、社團活動與休息的時間問題,如果時間分配不恰當,時間利用率不高,則大學生會由于一些任務沒有完成而產生焦慮情緒。
Britton等[1]從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時間管理與計算機操作系統類比,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模型,將時間管理分為宏觀、中間和微觀三個水平的成分。對于時間管理傾向維度的劃分,黃希庭、張志杰[2]參考了其他領域中有關時間管理的論述,并結合價值觀研究、自我監控理論和自我效能感研究,初步提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感和時間效能感的三維度結構。時間價值感指個體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的穩定的態度和觀念,它通常是充滿情感,從而驅使個體朝著一定的目標而行動,對個體駕馭時間具有動力或導向作用;時間監控感是個體利用和運籌時間的能力和觀念,它體現在一系列的外顯活動中;時間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駕馭時間的信念和預期,反映了個體對時間管理的信心以及對時間管理行為能力的估計,它是制約時間監控的一個重要因素。探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的關系,有助于大學生科學合理的管理與利用時間,緩解壓力,減少焦慮等負性情緒的產生,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無論在校園中還是社會中,都能很好的適應環境,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
一方法
(一)被試
采用隨機抽樣法,對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發放問卷。調查采用匿名形式進行,共發放問卷164份,收回問卷158份,剔除回答不完整的問卷8份,剩余有效問卷150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91.5%。其中有效問卷中,男性73人,女性77人;大一38人,大二37人,大三38人,大四37人。
(二)測量工具
1時間管理傾向量表
采用黃希庭、張志杰等[2]編制的《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簡稱ATMD)。該量表共44個項目,分為三個分量表,即時間價值感分量表(10個題項)、時間監控感分量表(24個題項)、時間效能感分量表(10個題項)。各分量表均按5點計分。分數越高,證明時間管理情況越好。該量表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62~0.81之間,重測信度系數在0.71~0.85之間。
2焦慮量表
采用Zung于1971年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3](Self-Rating Anxiety Seale,SAS)。該量表共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為自評量表,用于評出焦慮病人的主觀感受。分數越高,證明焦慮程度越高。它已作為咨詢門診中了解焦慮癥狀的一種被廣泛使用且有良好信效度的自評工具。
(三)研究程序
將兩份量表整合在一起,同時發放給每一個被試,由主試統一宣讀指導語說明問卷作答要求。問卷收回后,剔除回答不全或有明顯反應偏向的無效問卷,然后將采集到的數據錄入到計算機中。經過初步整理后,將焦慮量表中反向題進行分數轉換,然后采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性別、年級大學生在各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對不同年級和性別的大學生進行兩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僅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時間監控感上差異顯著,F(1,142)=0.09,p
(二)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的相關分析
對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及各維度與焦慮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得出,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存在顯著負相關,時間管理傾向中的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感和時間效能感也與焦慮呈顯著負相關。
(三)時間管理傾向及其各維度對焦慮的回歸分析
以時間管理傾向的三個分量表得分為自變量,以焦慮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表3顯示:進入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對焦慮的回歸方程的變量為時間效能感,且時間效能感對焦慮又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其對焦慮的解釋變異量為16.7%。
三討論
(一)性別和年級對時間管理傾向及其相關維度、焦慮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焦慮、時間管理傾向、時間價值感和時間效能感上均無顯著差異,而在時間監控感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體現為男生的時間監控感比女生要好一些。這說明男生更善于對自己的時間管理和利用進行反思,適時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計劃和工作計劃。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4]。前人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性別在時間管理傾向及各維度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焦慮以及時間管理傾向和其各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這與前人研究結果是不一致的[5]。他們的研究發現,大二和大四的焦慮情緒顯著高于大一,這可能是由于大二或大四的壓力過大,尤其是大四的就業壓力或考研壓力過大。因此,關于人口學變量在年級和性別上的差異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發現,時間管理傾向及其各維度與焦慮存在顯著負相關(r = -0.21~-0.40,p
四結論與建議
研究表明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僅在時間監控感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的時間監控感好于女生,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及其各維度、焦慮上的差異皆不顯著;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及其各維度與焦慮呈顯著負相關,其中時間效能感對大學生的焦慮水平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
首先,應該加強大學生對時間進行科學管理的意識。時間管理傾向反映了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和自己管理時間的行為,科學、合理的時間管理不僅能夠保障學到基本專業知識,而且還能夠更多地利用時間來參與學校活動,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因此高校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在校男女大學生進行科學管理時間的意識的培養。
其次,提高大學生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計劃的訓練。可以通過幫助學生開展學習計劃制定、社團活動計劃制定等提高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并讓大學生學會及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已經制定的計劃,從而讓大學生的學習和休閑張弛有度。
最后,建立大學生對科學管理時間的效能感。可以開展相關的心理活動訓練,提高他們對自己能夠科學管理時間的自信,這對減輕大學生的焦慮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參考文獻
[1]Britton, B.K.,& Tesser, A. 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1,83:405-410.
[2]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1,33(4):338-343.
[3]王振宇,遲玉芳.焦慮自評量表[D].上海精神醫學, 1984,3:73.
[4]張麗娟,董好葉.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研究[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20(4): 60-62.
篇2
關鍵詞:大學生;時間管理;應對方式
一、大學生時間管理現狀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現狀是,不少大學生從緊張的、以高考為目標的高中生活轉向業余時間豐富的大學生活而不知如何使用業余時間以及合理管理時間,以為到了大學就可以高枕無憂,將學習拋之腦后。我國高校每年的寒暑假以及雙休日共占據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然而,大學生非但沒有把這部分寶貴的時間用在提升能力、增長見識上,而是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揮霍自己的青春,著實讓人擔憂。
根據調查可知,大學生大體分成三類:第一類,將所有時間花在游戲和戀愛上,畢業只收獲了兩證,這類占42.3%;第二類,將自己的時間用來學習、修身,豐富自己,但這類僅有22.5%;第三類,將自己的時間花在鍛煉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上,這類占35.2%。然而讓人失望的是第一類學生占據多數,他們甘于墮落,樂于享受,從未想過奮斗、拼搏,這些都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二、對于大學生管理時間現狀的思考
我國高校大學生這種令人擔憂的生活狀態,需要我們迫切深思其背后的原因。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民族的希望,改變大學生時間管理不善的現狀刻不容緩。大學生缺乏時間管理觀念,不僅僅是大學生群體本身的責任,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要深思。
1.大學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首先,目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普遍比較浮躁,認為讀大學的目的只是為了一紙文憑,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深入到大學生中就會發現,大學生普遍沒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想過自己未來的道路該如何走,不知道自己適合走什么樣的道路,迷茫的大學生比比皆是。
2.學校缺乏嚴謹的教學方式與管理制度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較大的提高,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很多教師忙于科研工作,應付教學,教學手段單一,甚至對學生采取放任態度,疏于對學生的督促與考察,導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個環節相互脫節。大學雖崇尚自由,但學生和教師應遵守規章制度,完成自己的任務。
3.家庭缺乏正確的道路指引
“養不教,父之過”,大學生種種行為與家庭也有一定的關系。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造成孩子壓力很大,有些家長從小就把子女當作“大小姐”和“公子爺”,讓他們做溫室里的花朵,生怕其受半點委屈。無論是高期望,還是溺愛都會使得學生的成長進入很大的誤區。
三、改變大學生時間利用不合理的有效措施
時間管理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時間管理就是有效地應用資源,包括時間,以便我們有效地取得個人重要的目標。首先,大學生要培養時間管理觀念,從根本上進行改變,同時,學校也要加強管理,優化培養方案,家庭因素也不可忽視,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也會為大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增添力量。
1.要培養大學生時間管理觀念,明確目標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祖國的希望,學生首先要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學校要引導大一新生適應學校生活,掌握基本技能并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同時,使其利用校園資源,根據掌握的信息,不斷思考,明確自身定位。引導大二學生對所選專業進行深入了解,使其勤于向老師請教,了解專業知識,培養自己的專業興趣。大三,伴隨著學習專業知識,要引導學生更注重實踐環節,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選擇。
2.學校要加強學習與生活上的管理與引導
加強學風建設,迫切需要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制度與獎罰制度。首先學校必須針對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風,如加強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師德建設、實施教學質量監控和建立考核制度等。其次,學校要強化對學生的各項管理,從嚴治學。對目前學生自覺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況,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規范學生行為。
3.要引導家長從精神上關心孩子的成長
篇3
[關鍵詞]大學生 時間管理 問題 對策
時間是一種無形資源,但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使用與管理。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時間管理策略作為資源管理策略的主要組成部分,能否有效運用是個人贏得勝利的關鍵。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將直接影響其學業成績及大學生活質量,也是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必須掌握的能力。
一、理論概念
1.時間管理的概念
時間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在相同時間消耗下,為提高時間利用率和有效性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控制工作。
2.時間管理的特征及原則
(1)時間管理的特征
①不可逆轉性。時間是一維矢量,在宏觀上具有無限性。
②不可貯存性。時間是客觀存在且無法貯存,在微觀上具有有限性。
③公正平等性。時間對于每一個人都一視同仁、公正、平等。
(2)時間管理的原則
①積極能動原則。即主動選擇和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
②計劃控制原則。即根據個人或組織的目標和使命,合理分配時間。
③實踐發展原則。即人們不斷學習新的時間管理方法和技術,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創造和完善。
3.時間管理的發展歷程
美國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把時間管理理論分為四代:第一代著重利用便條和備忘錄;第二代強調行事歷和日程表;第三代強調做最重要的事。這三代時間管理理論講求優先順序,以效率為主旨,但不能滿足事業、家庭與社會平衡的需要。于是,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應運而生,主張關鍵在個人管理,強調切實改變生活品質以及以人為本,效果高于效率等觀點。國內有學者提出第五代時間管理的概念,強調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二、大學生時間管理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們在溫州七大高校隨機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6份,其中有效問卷485份,經過統計分析,總結了大學生在時間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1.大學生時間管理存在的問題
(1)時間意識缺乏。經歷了緊張奮斗的中學學習生活,進入相對自由的大學,84%的大學生表示對如何管理時間很茫然。48%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時間管理傾向,21%時間管理傾向比較弱,28%管理傾向一般。
(2)計劃效率偏低。很多大學生僅僅把計劃停留在紙面甚至頭腦中,在執行上比較僵化,這就導致36.5%的大學生表示計劃不會去執行,56%的在計劃的執行過程中不能針對自身的具體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
(3)管理滿意度不高。這主要體現在時間利用效率、零碎時間和閑暇時間的利用上。在零碎時間的利用方面,僅有26.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善于利用零碎時間,35.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不善于利用零碎時間。
2.大學生時間管理現狀原因分析
通過調查統計,我們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缺乏目標、自制力弱、沒有適合自己的計劃是導致大學生時間管理不善的主觀因素,此外還有諸多客觀因素在影響時間管理效果,如周圍環境影響、上課時間安排、課程設置不合理等。
(2)大學生時間監控能力較弱,時間分配不合理,主要緣于沒有很好地完成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這在大學生的低年級學生中比較突出。
(3)高校培養專業化人才,注重專業知識學習,但是很少針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進行系統、明確的指導訓練,缺乏時間管理技能的培養。
三、大學生科學時間管理對策研究
1.引導大學生涯規劃,強化時間管理意識
高校需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強化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觀念。如可以通過借鑒成功人士的時間管理方法、營造良好的時間管理氛圍、體驗有效的時間利用等方式來強化時間觀念,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
2.開設專題課程,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議將時間管理作為其中一個獨立的專題進行講授,主要任務是如何使學生對時間使用狀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講授時間管理的方法中要強調,目標原則不單單是有目標,而且是要讓目標達到明確性、可衡量性、可行性、結果導向性、時限性(SMART標準)。還要教授學生一些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如ABC分析法(即任務優先原則:特別重要的稱為A,比較重要的為B,不重要的為C),時間“四象限”法(即建立一個二維四象限的坐標體系,根據重要性和緊迫性,將事件分到四個象限:“重要緊迫”(一),“重要但不緊迫”(二),“不重要且不緊迫”(三),“不重要但緊迫”(四)。處理事件時,要關注第一象限、完成第二象限、舍棄第三象限、收縮第四象限)等。
3.靈活運用技能,提高個人時間利用率
大學生應自覺靈活運用掌握的時間管理技能,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并注重計劃實施過程中的自我監督和自我檢查。建議大學生根據個人習慣和生活節律,把最難辦的事情放在自己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的時間去做,而把一般性的任務,放在精力一般的時間去做,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總之,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對大學生的成長將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科學的指導和影響將對其未來發展產生較大影響。高校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系統地培養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吳迎峰.大學生時間管理現狀與對策.科協論壇,2007,(4下).
篇4
【關鍵詞】 時間安排;壓力;適應,心理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61.5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3-0233-03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Stress Coping Styles Among Undergraduates/LI Mi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61006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stress coping styles among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stablishing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Methods 282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fill out 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 (ATMD) and College Students Stress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 (CSSAQ). Results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science had higher score in the sense of time value than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literature significantly,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tress coping styl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or different majors(t value ranged from 2.56 to 3.24, P
【Key words】 Time management; Pressure;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Students
近年來,“時間管理”已成為心理學、管理學等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它是指為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對時間進行的一系列計劃、控制、協調和運用的管理過程。Phillip[1]提出了時間管理的7條禁忌,即迷惑、猶豫不決、精力分散、拖延、逃避、中斷和完美主義,而積極的時間管理策略包括制定目標、確立每個目標的優先權、具體實施過程和評估目標。
黃希庭等[2]從個體支配和利用時間的角度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的概念,并將其作為一種人格特征提出了相關理論,編制了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ATMD)。秦啟文等[3]認為,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健康之間有一定程度的相關,表現為時間管理傾向各個維度與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關集中在軀體化、焦慮和抑郁等維度及總癥狀指數上。另一方面,國內有關大學生壓力應對的研究認為,我國大學生的應對方式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有策劃行動、接受與主動克制[4]。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壓力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以便在理論上為建立更全面的心理健康干預模型提供依據,在實踐上有助于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指導大學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時間,緩解心理壓力。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四川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3所大學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82名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四川師范大學119人,電子科技大學87人,西南財經大學76人;男生124名,女生158名;一年級學生57名,二年級學生64名,三年級學生90名,四年級學生71名;文科生155名,理科生127名。
1.2 工具
1.2.1 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TMD) 由黃希庭等[3]編制,分為3個分量表,包括時間價值感量表、時間監控觀量表和時間效能感量表。量表共44個項目,各個分量表的項目數分別為10,24,10個。采用5點等級記分制,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評定為1至5分。量表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62~0.81之間,重測信度系數在0.71~0.85之間,并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本量表適用人群為中學生和大學生。
1.2.2 大學生應激應對問卷(CSSAQ) 由段鑫星等[4]編制,由解決問題、合理化、退避、自責、幻想5個因子構成。量表共有32個項目,每個因子的項目數分別為7,6,6,5,8個。采用5點計分法,要求被試從“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作出評價。每個因子得分越高,表明越傾向采用該種應對方式。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86。
1.3 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共發放問卷300份,剔除無效問卷18份,得到有效問卷282分,有效率為94.0%。運用統計軟件包SPSS 11.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壓力應對方式 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3個分量表及總量表得分分別為(32.41±5.82),(73.55±9.54),(34.49±5.16)和(140.72±22.83)分;在壓力應對問卷上,大學生得分由高至低依次為解決問題(25.86±7.12)分、幻想(23.77±5.12)分、自責(13.25±2.69)分、合理化(11.14±3.45)分和退避(8.93±3.32)分。
2.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壓力應對方式比較 大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上性別、年級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但在時間價值感維度上文、理科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理科學生的時間價值感顯著高于文科學生(t=-2.55,P<0.01)。見表1。
2.3 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壓力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將時間管理傾向、壓力應對方式各因子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解決問題與時間管理傾向各維度及總分顯著正相關(P值均<0.01),退避、自責與時間管理傾向各維度及總分顯著負相關(P值均<0.01)。見表2。
2.4 時間管理傾向高分組與低分組壓力應對方式得分比較 將282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總得分由高至低排序,前27%為高分組(149.66±23.59),后27%為低分組(134.85±22.07),進一步對其在應激應對問卷上的得分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
2.5 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對壓力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將時間管理傾向總分作為自變量,分別與壓力應對方式各因子建立回歸方程。經回歸分析發現,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對解決問題、退避因子有顯著預測作用。由表4可以看出,時間管理傾向對解決問題、退避2個因子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314和0.263。從回歸方程的測定系數可以看出,時間管理傾向對解決問題、退避的解釋率分別為7.3%和5.8%。
將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作為自變量,分別對解決問題、退避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對解決問題進入回歸方程,系數分別為0.452和0.189(P值均<0.01);時間價值感對退避進入回歸方程,系數為-0.340(P<0.01)。
3 討論
研究表明,大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各維度上無性別、年級差異,但在時間價值感維度上理科生得分顯著高于文科生。可能的原因是,理科知識比文科知識更加系統、抽象、難度更高,學生在學習上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主觀上有更大的時間壓力,覺得時間緊迫不夠用,所以時間價值感更強。不同研究在這一點上得出的結果可能不同[5],這與研究者使用的工具、抽樣范圍等因素有關,因此,文、理科對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存在顯著的性別、學科差異。女生在合理化、自責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可能與氣質、能力的性別差異有關。理科生由于面臨更大的學業壓力情景,因此在退避、幻想2個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文科生。而性別和學科差異在壓力應對方式上的交互作用還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顯示,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高分組、低分組在壓力應對方式3個因子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著高時間管理傾向的大學生能夠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在學習、生活中目標明確,善于合理支配和監控時間,因此在壓力情景下表現得更有自信,并傾向采取解決問題等較為積極的應對方式;而低時間管理傾向的大學生一般不會合理安排時間,不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主觀上壓力感更大,因此容易造成抑郁、焦慮等心理不適,從而表現出退避、自責的消極應對方式。
時間管理傾向對壓力應對方式的回歸效果僅作用于解決問題和退避2個因子上,具體來說,時間價值感與時間監控觀2個維度對解決問題具有顯著預測性,時間價值感對退避具有顯著預測性。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解釋為:一方面個體應對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1種以上,有些人甚至在同一應激事件上使用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應激行為的類型具有一定傾向性,如“解決問題―合理化”的成熟型,“退避―自責”的不成熟型以及“合理化―幻想―自責”的混合型。還有研究發現,解決問題與退避在應對方式不同因子間的相關程度最高[6]。另一方面,時間價值感反映出個體對“時間”的態度,是一種認知體驗。具有不同時間價值感的大學生對壓力的主觀感受性不同,從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的應激應對類型。因此在本研究中,時間價值感對解決問題、退避構成回歸效應。
由于本研究的倉促和局限,僅僅初步考察了成都地區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壓力應對方式的關系,并未涉及諸如時間管理的影響因素、大學生壓力源等內容的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從時間管理傾向的個體認知及人格特征、各種影響因素如何產生作用等方面進行拓展,并進一步擴大取樣范圍、樣本種類、樣本量,使研究結果更具有推廣性。
4 參考文獻
[1] PHILLIP LR,著.石林,譯.壓力與健康.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290-295.
[2] 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心理學報,2001,33(4):338-343.
[3] 秦啟文,張志杰.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2,25(4):360.
[4] 段鑫星,程婧,著.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60-69.
[5] 何偉強,胡建梅,徐建華,等.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壓力的關系研究.調查報告,2004,8(4):105-107.
篇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locus of control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84 university students by using Adolescent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 Inte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 and the Procrastination scale. Results: The degree of student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s lower than average. The locus of control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crastination on other task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other task's procrastination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ime management. Conclusion: The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was affected by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some way.
關鍵詞:學業拖延;心理控制源;時間管理傾向
Key word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locus of control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7—0264—02
0 引言
學業拖延,是指學生在學業任務中的延遲和拖延行為,主要指故意而且沒有必要的推遲開始或者完成與學業相關的任務。Ellis和Knaus研究發現,高達95%的大學生有過學業拖延的情況[1],Solomon&Rothblum(1984)研究發現有一半的大學生報告在學業任務中至少有一半時間會拖延[2],并且這種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3]。國內有關研究也表明,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學業拖延現象[4][5]。同時研究者們發現,學業拖延行為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會帶來很多消極影響。一方面表現為個體積極主動學習行為的減少,致使學業成績下降[6]。另一方面表現為長期拖延的個體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內疚、低水平的自尊等負面情緒,甚至更易患免疫系統的疾病。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時間管理能力和心理控制源作為穩定的人格特征對拖延行為的影響,為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的干預提供一些依據。
1 方法
1.1 被試 從陜西省四所高校隨機抽取300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4份。樣本包括各個年級的學生,其中男101人,女183人;大一96人,大二81人,大三62人,大四45人;文史類150人,理工類134人。
1.2 調查工具
1.2.1 學業拖延量表(PASS) 采用Solomon和Rothblum編制的學業拖延量表。量表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測量拖延程度(18個項目),第二部分測量拖延的原因(26個項目)。本研究并未對拖延的原因進行測試。
1.2.2 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TMD) 采用黃希庭、張志杰編制的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由時間價值感量表、時間監控觀量表和時間效能感量表三個分量表組成。量表采用 Likerts點自評式量表,從“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別評定為1分至5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時間管理傾向水平也越高。
1.2.3 心理控制源量表(I—E LCS) 采用Rotter編制的心理控制源量表[7]。該量表含有23個項目和6個插入題。每個項目均為一組內控性陳述和外控性陳述,要求被試必須從中選擇一個,記分時只對外控性選擇記1分,內控選擇不計分,得分范圍在0(極端內控)到23(極端外控)之間。得分越高,越趨于外控性。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程序 嚴格按照心理測量的程序進行問卷調查,數據分析采用SPSS17.0完成。
2 結果
2.1 大學生學業拖延的總體情況 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總體學業拖延程度不高,平均數為27.98,并未達到均數36(偶爾拖延)學業拖延程度高于36分者僅達18.7%,而報告學業拖延水平非常嚴重(得分大于48分)的被試為1名。對學習任務的拖延與其非學習任務的拖延進行配對T檢驗發現學習任務的拖延程度顯著低于非學習任務(p
篇6
關鍵詞: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01-01
一、引言
時間是一種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具有一維性、不可替代性、無儲存性。黃希庭等提出,時間管理是個體在時間價值和意義認識的基礎上,在活動和時間關系的監控和評價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時間是學習環境中的重要內容,然而,國內針對提高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方法的研究還不甚豐富,且多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一部分[3],而缺少對大學其他年級學生的關注。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大二學生進行團體輔導的方法探討提高其時間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對象與方法
1、對象:選取某校大二年級學生49人,根據前測成績由低到高排名,分成實驗組14人和對照組35人。
2、實驗設計:前測結束后,實驗組接受六次正規的針對時間管理團體輔導作為實驗處理,而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干預措施,實驗組接受完全程團體輔導后與對照組進行后測。
3、測驗工具:前后測均使用黃希庭等編制的《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該量表共44個題目,分為三個分量表,采用五點記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計為1-5分。
4、團體輔導方案:本研究的團體輔導方案一《七天學會時間管理》中提到的一些特色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為基礎,設計了如“畫大樹”“堆積木”等趣味性和啟發性強的團體活動,方案中六次活動有不同的主題。并設計了很多成員間的小組討論,來提高對每個成員的關注解決他們的切身問題。
5、數據處理:全部數據均用SPSS11.5進行分析處理。
三、結果
四、討論
與唄是的訪談發現,大二學生即使已經在大學環境中學習生活了一年但對于大學學習生活的時間管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面對較多和較靈活的課余時間他們不善于合理有效的安排這些時間,即使計劃周詳卻也很難貫徹實施。但是參與者們對這些問題都有覺知并且希望得到改善。
團體輔導具有資源多樣、類似真實生活、相互和間接學習、滿足歸屬需要、相互信任負有責任的特點。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本研究具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特征,保證了它的有效性。
第一,團體輔導的設計比較有針對性。這種針對性不僅體現在方案設計的主題思想根據被試在前測不同因子上的得分,重點突出,且體現在團體輔導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更注重了每位被試個體的差異,如大部分學生時間監控觀分數較低,方案中針對這一問題的內容較多并且較深入。我們探討了當代大學生時間管理的現狀,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討論了參與者們在日常生活中浪費時間的情況并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還針對大家在制定時間表方面的疑問討論了科學合理制定時間表的方法等。其次,對于每位參與者個體的差異,我們展開了多次的小組討論,為的是能夠啟發成員在互相的討論研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在較少成員的情況下啟發每位被試針對自己的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每次作業也都是針對每位被試個人的,我們在團體輔導活動中不斷強調:時間管理沒有一定之規,大家應以這些原則方法為基礎在不斷的實踐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
第二,團體輔導的方案及實施充分體現了團體動力學團體的整體性及以人為本的思想。我們的方案加入了團體及成員間信任的建立,團體凝聚力的形成(團體契約、比劃猜),每次活動的暖身環節,趣味性內容等,這都使成員們能夠在一個信任,融洽的氛圍中,輕松愉快的學習領悟,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定期的信息反饋,不僅是領導者能夠掌握進度,及時調整方案,也使參與者能夠感受到被關注的感覺而更積極的參其中,以上這些都使本次團體輔導有效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心理學報,2001,33(4):338-343.
[2] 丁紅燕.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干預研究(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篇7
【關鍵詞】大學新生 時間管理
莎士比亞曾說:“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每個人處理時間的方式不同,個體間時間管理傾向存在明顯差異,不同的時間管理傾向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人格完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思想開放,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可塑性強。【1】健康向上的閑暇生活可以提升其大學生活質量,促進其個性成熟、人格完善及創新能力的提高;相反,庸俗、消極的閑暇生活則可能損害其身心健康,阻礙其發展,甚至形成人格,引發犯罪等嚴重社會問題。研究表明,良好的時問管理傾向對學生的學業壓力具有較大的緩沖作用,與學業成績也呈顯著的正相關。
一 大學新生在時間管理上的現狀。
大學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有了質的飛躍,大學在學生的管理上相對寬松,對于自主學習的倡導,學分制的評價系統等舉措的實施,使得大學生除了上課時間之外,幾乎可以自主安排其他任何時間。面對“前所未有”的課余時間,很多大學新生感到十分困惑,一臉茫然。關于大學新生在時間管理上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一、在時間管理上缺少思考,盲目參加各種活動。二、將時間管理停留在理論上,缺少實際行動。三、時間價值感不足。即對于管理時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二 大學生不善管理時間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大學新生渴望表現自己、展現自身能力的愿望在高三階段被繁重的課業壓抑著,到了大學,終于有機會釋放了。大學新生參加學生會,社團活動的積極性遠大于大學老生(大二以上學生)。希望借此能夠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同時也鍛煉自己的能力,并認識更多的同學。一部分同學已經有了自己的許多規劃,比如在大一就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在大一結束時拿到獎學金等。但很快發現,自己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課余生活豐富得出乎想象,甚至連本該學習,背單詞的時間也被擠用來忙各種事務。另一方面,大學新生對于大學的學習,生活還未適應,在上大學之前也較少有機會獨立自主地安排時間。再者,許多大學生在潛意識中已經將大學假想為一個輕松自在的環境,認為大學就應該將時間大量花在娛樂方面。以上三者導致了大學生在時間管理上的不足。
三 對大學新生如何管理時間的建議。
(1)大學新生首先要明確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和人生發展目標。毫無疑問,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人生目標則因人而異,但不外乎是有一個好的就業并在自己選擇的領域干出一番事業。所以在大學期間的時間安排上就要圍繞任務和目標進行選擇和分配。“選擇”不僅是在大學需要學習的,更是一生需要學習的。大學生應牢記“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要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2】比如一位同學十分崇尚志愿者的工作,以助人為樂為己任,就要毫不動搖的選擇參加學校的青年志愿者組織。而其他組織和活動就可以少參加。建議大學生參加的組織最多不要超過兩個,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此外,還有很多活動需要我們做出選擇,比如:是去打籃球還是去圖書館?是去參加聚餐還是去開會?大學許多事情時間都會重疊,而選擇權就交在自己手中。在做出決定之前必須思考幾個問題: 1.這個活動是否必須要去。2.這個活動是否對我的發展有幫助。3.如果不去我會失去什么。想清楚這三個問題,權衡之下應該就可以決定了。當然必然會與一方失約,應事先與之溝通好。
(2)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提前做出計劃并且盡量遵循計劃做事。很多同學說自己從來不按套路出牌,以前的計劃幾乎都泡湯,還抱怨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我認為,不是每一樣計劃都趕不上變化,沒有計劃就容易會在細節上失敗,沒有計劃就沒有動力。做一本屬于自己的計劃本,并且細化到明日要完成的事,便以此為點擴展成面,堅持十天,二十天,成為一種習慣。過不了三個月,就發現自己已經走在別人前面很遠了。一旦有一日沒完成,或忘記排計劃,也不需要在意。跳過這一天,繼續計劃。其次,為了克服懶惰的心理,應做到減少在寢室,特別是床上的時間。很多時候心里想去自習,卻又讓自己在床上躺一會兒,然后就不準備去了。要把握時間,首先不要給懶惰機會。一旦有空余的時間,先將老師留下的作業做好,或者先去把某個表格打印好。很多同學有”延遲癥”,總喜歡把事情留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才做,這樣不僅質量不高,更使自信心受挫,形成惡性循環。
(3)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學有余力的基礎上參加其他的組織和活動。首先應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無論是決定考研還是畢業工作,都應首先確立一個目標。可能最終沒有達到目標,但目標起到了指南針的作用,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的。其次,在學習上不能放松。大學生仍然是學生,而學生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學習。一個優秀的學生絕不會以犧牲成績來參與其余活動,因為這是對自己不負責的行為。雖然有各種方面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但請記住,學習本身便反應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一個學生能夠安靜地自習,便是一種能力。考試時能夠冷靜思考,又是一種能力。對自己的成績負責,更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學習應該重在平時,首先可以減輕心理負擔,主動地把握知識。另外,平時背過的內容在期末再復習一次,就相當于過了兩次,考試自然就有優勢了。另外,平時自習室也比較空,容易找到位置,期末也可以花一部分時間在運動上,在同學忙著學習的時候主動打掃寢室,使人有“雪中送炭”的感覺。
參考文獻:
諸葛德力,男,溫州醫科大學2012級藥學專業學生
陳松,男,溫州醫科大學2012級藥學專業學生
任濤,男,溫州醫科大學2012級藥學專業學生
呂鵬翔,男,溫州醫科大學教師,系本文指導老師
篇8
關鍵詞:不同群體;學習時間管理能力;意識;方法;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65
1研究背景
時間的價值不言而喻,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時間管理特別是學習時間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狀況不容樂觀,部分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且不同群體的時間管理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實踐經驗表明,女生的時間管理能力似乎強于男生;成績較好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普遍高于成績一般的大學生;是學生干部的大學生的也比不是學生干部的表現得更好,本文將對此做出檢驗,分析不同群體的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差異。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意識和方法兩個維度,探究三種指標劃分下,不同群體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差異。意識包括“時間價值感”、“時間效能感”、“節律性”和“自律性”四個子維度;方法包括“有目標、計劃”、“抗干擾”、“執行力”、“效率高”、“做事輕重緩急”及“合理安排,適時控制”六個子維度。通過李克特量五量表,利用差異顯著性T檢驗分析按照性別、是否獲得過學業優秀獎學金(獲得過被認為成績較好,未獲得過則認為成績一般,下同)、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這三種指標劃分下不同群體學習時間管理能力差異。
3結果分析
3.1從性別角度
結果表明,女生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總體上高于男生,但兩者差異并不顯著(P>0.1),這與實踐經驗相反,說明性別不是影響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一個主要因素。
但在意識維度,兩者間差異達到極其顯著的水平(P
在方法維度,不同性別基本不存在差異(P>0.1),男生學習時間管理方法略好于女生。在方法6個維度中,“有目標有計劃”、“執行力”、“合理安排,適時控制”、“注意輕重緩急”這四個維度下男生和女生基本不存在差異(P>0.1),他們在前三個維度的表現都比較差,尤其是“有目標有計劃”,說明同學們做事缺乏清晰的目標規劃,同時執行能力又較差,也不能很好地調控時間;但兩類學生做事均注意輕重緩急。在“抗干擾”方面,二者略有差異(P
3.2從成績水平角度
在總體上,成績較好的大學生其學習時間管理能力得分極顯著高于成績一般的學生(P
不管是意識維度還是方法維度,成績較好的大學生得分均極顯著高于成績一般的學生(P
3.3從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角度
結果表明,在總體上,是學生干部的學生的學習時間管理能力極顯著高于不是學生干部的學生(P
在意識維度,兩者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
在方法維度,兩者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水平(P
4對策與建議
在上述三種角度下,由于性別不是影響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主要根據不同成績水平及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兩個劃分角度,對不同群體大學生提出提高其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建議。
(1)從成績水平角度:成績較好和成績一般的大學生均需要學習在學習活動之前進行計劃、在學習活動時嚴格執行并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方法,更好地提高學習時間管理能力。
除此之外,成績一般的學生對自己時間管理能力要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強自己學習自律意識,加強自我調控,主動利用更多時間來學習;其次應提高根據身心時間變化的特點來合理安排學習內容的意識,而不是盲目努力;同時還應該提高對學習的專注能力,有效利用學習時間,提高成績。
(2)從承擔社會工作角度:兩類學生都應當加強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狀態節律變化的思考,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增強時間管理的主動性和敏感性。同時兩者均需指定學習計劃,以使學習安排有章可循,并嚴格執行學習計劃,高效利用學習時間,科學管理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同時,不是學生干部的學生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習時間管理意識,提高充分利用時間去學習的自律意識,以及培養自我在學習過程中更專注的能力,他們也需要學習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勞逸結合,平衡學習、工作、娛樂時間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1,(4).
篇9
關鍵詞:完美主義;時間管理;學業成績;體育專業大學生;中介作用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10)08-0087-05
The Mediation Function of Time Management between Perfectionism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ports Majors
QIU Fen1,JI Liu1,CUI Degang2
(1. Postdoctoral St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 nghai 200241 China;2. Department of P.E.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at whether the time management has a mediate function betw een perfectionis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by Multidimensional Per fectionism Scale and Time Management Scale with a subject of 697 students. TheMediation function is tested 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ed by Baron&Ke nny (1986). The result shows that organization, concern over mistakes、doubt ab out behavior and criticism from pare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cademicachievement of the sport majors. But the effects are diminished when specific a spects of time management are included in the predictive equations. It suggeststhat the time management has a mediate function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acade mic achievement.
Key words: perfectionism; time manage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collegestudents majoring in sports;mediate function
眾所周知,優異的成就來源于學習工作中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及對完美的執著追求。這 種對完美的追求有時近乎苛刻,人們常常把這種執著追求完美表現的人稱為“完美主義者” 。Frost和Marten(1990)將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定義為:完美主義是一種力求高標 準地完成任務并伴隨批判性自我評估傾向的人格特質;個人對自我表現要求完美,而且呈現 出過度在乎錯誤,過度懷疑行為,設定過高個人標準,苛求一切事情整潔有序,并且感覺到 父母對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以及過度要求自己的傾向[1]。Hamachek(1978)將 完美主義 分為適應性的完美主義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兩種類型[2]。Orange(1997)和Sch uler( 2000)的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在資質優異和成績出眾的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3,4]; 并且,資質優異和成績出眾的學生中,完美主義者的比例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加而增加。研 究指出,完美主義的作用并非都是消極的和順應不良的,適應性的完美主義者表現為更高的 條理組織度,做事條理清晰,時間安排有序[5-7];完美主義強調標準和條理性, 因此有很強的時間觀念,能夠合理有序地進行活動。
而對于學習者來說,時間是學習環境中的重要內容,關鍵的問題是學習主體用什么樣的 態度和方法對待學習時間,這就是時間管理問題。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是指個人 以有效運用和管理時間,避免不當的時間浪費,以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和追求幸福美滿的人 生為目標所進行的有計劃的安排時間的一種行為[8]。它是個體對時間價值和意義 認識的基 礎上、在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是一種時間維度上的人格特質傾向 。由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三個維度構成。時間管理傾向反映出人們對待時 間的觀念、態度,時間運用的行為特征。Bruce等人(1991)的研究發現:時間管理態度和 技巧與大學生的平均學分績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時間管理實踐可能影響大學生的學業成就 ;積極的時間管理態度和好的技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9]。Therese和Comi la(2000)等人同樣發現了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學業成績之間的類似關系[10]。
從已有研究來看,國內還未有涉及從完美主義角度來探討時間管理的影響因素以及從學 業成績角度來探討時間管理的影響效果的研究。已有研究雖已證實時間管理與完美主義以及學業成績有一定的相關關系[11,12],但將這些變量綜合在一起進行研究,也 就是將時間管 理視為中介變量,同時作為前件和后件因素的研究還未見到。然而,這類研究卻有助于我們 進一步了解研究變量之間的作用機制,推動完美主義、時間管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及在體育 運動領域的應用。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學習包括運動訓練和體育理論課的學習,學習過程中有較多的身體活 動,及運動技術學習中對動作的精準性要求,完美主義在他們身上是否會有更清晰的體現, 并且在時間管理上是否會呈現出不同特點?本研究將通過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和時 間管理的研究來理解這些問題。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及完美主義和時間管理的內涵,本研究 以體育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完美主義傾向為前件變量,以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學業成績 為后件變量,試圖探討時間管理傾向與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框架見圖1。本研究提出 如下假設:H1:時間管理對完美主義的回歸顯著;H2:學業成績對時間管理的回歸顯著;H3 :時間管理是完美主義與學業成績的中介變量。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某體育院校和某綜合大學體育學院的697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368名,女生32 9名。平均年齡20.4歲(SD=1.19)。發放問卷720份,有效問卷為697份,有效率為96.8 %。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為確定本文的研究主題,查閱大量關于完美主義、時間管理及其與相關變量關系的研究 文獻,全面了解該領域的研究動態,為本研究設計奠定基礎。
1.2.2 心理測量法 本研究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和時 間管理傾向進行了測量。
完美主義量表采用Frost等編制的多維完美主義量表(MPS-F)[1]。Frost(19 90)等人 從完美主義心理的產生原因方面歸納出了完美主義心理的六個特征,并設計了反映這六個特 征的多維完美主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MPS-F)。MPS-F分六個 維度,共35個題目:個人標準、條理組織化、錯誤關注、對行動的疑慮、父母期望、父母批 評。個人標準和條理組織化兩個維度構成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其他四個維度構成適應不良 的完美主義。量表采用五點Likert記分(從1-5為非常不同意一非常同意)。量表總分得分 越高表明完美主義傾向越強。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施測中各分量表的克隆巴 赫α系數在0.666-0.789之間,總體α系數為0.849。
時間管理量表由黃希庭、張志杰等(2001)編制[8],共44個項目,分為三個 分量表, 即時間價值感分量表(10題)、時間監控觀分量表(24題)、時間效能感分量表(10題)。 采用五點Likert記分。本次施測中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在0.652- 0.826之間,總體 α系數為0.889。這說明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1.3 研究設計與程序以團體測試的方式,在主試的統一指導下對被試進行上述問卷測查,當場收回問卷。在 測驗的同時獲得被試的一般人口統計學資料,包括年齡、年級、性別等。學業成績亦從測試 獲取,由高考成績和各學年成績的平均分共同構成衡量指標,高考成績和大學學習成績都是 由運動技術和文化課成績組成。對測試指標進行統計,獲得本文研究指標的相關信息。
1.4 數據分析首先對完美主義、時間管理、學業成績進行描述性統計及相關系數分析,以初步了解變 量間的關系。根據Baron和Kenny(1986)對中介因素分析方法的建議[13],本研究 擬采用三 步中介回歸分析時間管理的中介作用。具體操作是運用多元線性回歸首先分析時間管理對完 美主義的回歸是否顯著;再分析學業成績對時間管理的回歸是否顯著;最后運用層次回歸分 析考察加入時間管理后,完美主義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是否變弱,即先以完美主義為自變量, 學業成績為因變量進行回歸,然后同時將時間管理和完美主義作為自變量、學業成績為因變 量進行層次回歸分析。數據的統計處理在SPSS13.0上完成。
2 結 果
2.1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完美主義、時間管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對體育專業大學生完美主義、時間管理各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由表1結果所示,體育 專業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各指標的得分接近3分,處于中等水平;其中條理組織化得分較高, 父母批評、錯誤關注得分稍低。這說明體育專業大學生對學習、工作、生活的安排十分講求 組織性、次序性及條理性,也非常重視細節、要求精確;意識到的父母的苛刻要求較少,對 出現錯誤的消極反應較少,這與體育專業大學生有較多的樂觀情緒有關。時間管理各指標的 得分都高于3分,這說明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有較強的時間觀念,傾向于合理利用時間、珍惜 時間。
表1 完美主義、時間管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P-QWP -Z ZP-PPP-GZP-BZP-YLP-ZFT-JZT-JKT-XNT-ZF
M3.1143.8712.6562.5 0523.2492.9163.0523. 2323.3993.3293.320
SD0.7 9320.7 0970.8 2050.72 3160.6 7730.8 1770 .4 8690.6 0290.5 3560.5 5750.4 960 注:P-QW父母期望,P-ZZ條理組織化,P-PP父母批評,P-GZ錯誤關注,P-BZ個人標準,P-YL 對行動的疑慮,P-ZF完美主義總分;T-JZ時間價值感,T-JK時間監控觀,T-XN時間效能感, T-ZF時間管理總分。2.2 時間管理對體育專業大學生完美主義與學業成績的中介作用
2.2.1 完美主義與時間管理、學業成績的相關分析對完美主義、時間管理和學業成績各指標進行相關分析。表2結果表明,時間管理傾向 中的時間價值感和時間監控觀與條理組織化(r=0.428和0.472)、個人標準(r=0.468 和0 .471)有關;時間管理傾向與父母期望、條理組織化、個人標準的相關達到非常顯著水平 ,與學業成績的相關均達到非常顯著水平。 2.2.2 時間管理對完美主義與學業成績的中介作用根據中介作用分析的三個步驟:首先,以完美主義為自變量,時間管理各維度分別為因 變量,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時間管理對完美主義的回歸是否顯著;其次,再以時間管理作 為自變量,學業成績為因變量,分析學業成績對時間管理的回歸是否顯著;最后運用層次回 歸分析考察加入時間管理后,完美主義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是否變弱,即先對完美主義為自變 量,學業成績為因變量進行回歸,然后同時將完美主義和時間管理作為自變量,學業成績為 因變量進行層次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由以完美主義為自變量、時間管理的三個維度分別為因變量的方程1結果可以看出,完 美主義的條理組織化、錯誤關注和個人標準是時間價值感的主要預測源,其β值分別為0.2 8 0(P
由以時間管理為自變量、學業成績為因變量的方程2結果可以看出,時間監控觀是學業 成績的主要預測源,其β值為0.209(P
方程3的第一步以完美主義為自變量,學業成績為因變量,第二步以完美主義和時間管 理作為自變量,學業成績為因變量進行層次回歸分析。由方程3的結果可以看出,條理組織 化、父母批評、錯誤關注和對行動的疑慮是學業成績的主要預測源,其β值分別為0.145(P
3 討 論
3.1 完美主義對時間管理的影響完美主義傾向高的個體,對自己在時間管理方面的信心以及對時間管理行為能力的估計 較好,更加珍惜時間并且更加善于利用和安排時間,在計劃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等一 系列監控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體育專業大學生完美主義的條理組織化、個人 標準和錯誤關注、對行為的疑慮、父母批評對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顯著;適應良好的完美主 義(條理組織化和個人標準)對時間管理有正向預測作用,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對行為的 疑慮、父母批評)對時間管理有負向預測作用,但錯誤關注對時間價值感的預測作用是正向 的,這可能是因為體育活動使得體育專業的大學生樂觀開朗,能夠樂觀地對待事情,對錯誤 的反應和關注也會使他們認為失敗是由于努力不夠,要繼續努力、付出更多時間才能取得好 成績,因而仍能促使他們珍惜時間、認識到時間的寶貴。體育專業學生的學習包括運動訓練 和文化理論的學習,是一種動、靜結合的學習方式,更加需要對時間的合理安排和分配,以 達到身體活動與理論學習互為促進的良好學習效果。尤其在學習運動技術動作時,完美主義 者追求技術動作的精確、完美,重視細節;對日常的運動訓練和文化學習安排有條理,為自 己設立高標準,父母的要求伴隨著個體成長并成為對自己制定目標的鞭策;因此他們在對待 時間問題上,有很強的時間觀念;為了盡善盡美地實現設立的高標準,他們會認識到時間對 達成目標的意義,因而能夠充分利用時間,促成完美動作技術的形成和文化課高分的獲得。 但若過分懷疑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反而擾亂對時間的安排和合理利用,懷疑自己在計劃時 間里完成任務的可能性。
3.2 時間管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時間管理傾向對個人的學業成績有好的預測作用,好的時間管理有利于個人取得更大的 成就,其中時間價值感和時間效能感通過時間監控觀對個人的學業成就產生效應[14,1 5]。 國外主要認為時間管理傾向對學生的學業壓力、時間態度以及短期計劃有相當大的影響從而 影響了學生的學業成績,我國學者則認為時間管理傾向對中學生、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具有顯 著的預測作用,時間監控觀對他們的學業成績影響顯著[14,16]。這與本研究的研 究結果一 致:本研究結果也表明,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時間監控觀對學業成績影響顯著。在時間管理的 三個維度中,時間價值感體現他們對時間的認知、態度,時間效能感則體現他們對時間管理 的信心和管理行為的能力估計;而時間監控觀是個體利用和運籌時間的能力和觀念,例如在 計劃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結果檢查等一系列監控活動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及主觀評估 ;因此它體現了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行為――對時間管理付諸的實際行動,對時間的 計劃和合理利用,因此能夠有效的預測學業成績。Macan(1990)等認為較差的時間管理行 為,如不適當的分配時間,是造成學生壓力和影響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17]。 體育專業 大學生由于學習類型和學習內容繁多,合理安排和分配時間在學習項目上,使以身體活動為 主的運動技術成績和文化理論成績齊驅并進,這樣才能最后取得好的學業成績。只要進行有 效的時間管理,平時就能在學習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就可以從容不迫的應付各種學習的 挑戰,爭取到最佳的學習成績。
3.3 時間管理對完美主義與學業成績的中介作用在討論完美主義對學業成績、時間管理的預測作用,以及時間管理對學業成績預測作用 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時間管理在以上關系中的中介作用。從研究結果來看,時間管理所起 的中介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完全中介作用,父母批評和錯誤關注對學業成績的顯著影響由于時間監控觀的加入 而變得不再顯著,這說明時間管理中的時間監控觀對父母批評、錯誤關注和學業成績具有完 全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說,父母批評和錯誤關注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完全是通過時間監控觀起 作用的。這提示我們,要提高學業成績,不僅需要體育專業大學生減少意識到父母是過度苛 刻的傾向,減少對錯誤的消極反應,減少將錯誤等同于失敗的傾向;而且要通過提高利用和 運籌時間的能力和觀念,提高在學習活動中的計劃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等一系列監 控活動中的能力,從而提高學業成績。
二是部分中介作用,條理組織化和對行動的疑慮對學業成績的顯著影響由于時間監控觀 的加入而變小,這說明時間管理中的時間監控觀對條理組織化、對行動的疑慮和學業成績具 有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說,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條理組織化和對行動的疑慮對學業成績既有 直接作用,亦有通過時間監控觀而實現的間接作用。這提示我們要有效的提高體育專業大學 生的學業成績,既要調整做事的條理性,強調精確、秩序和日常學習工作的有序性,組織性 及條理性,提高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和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同時還要提高時間管理行為,對 時間合理計劃和利用。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1)體育專業大學生完美主義中的條理組織化、錯誤關注和個人標準可有效預測時間管 理傾向的時間價值感,條理組織化、父母批評、個人標準和對行為的疑慮可有效預測時間管 理傾向的時間監控觀,條理組織化、個人標準和對行為的疑慮可有效預測時間管理傾向的時 間效率感。
2)體育專業大學生時間管理中的時間監控觀可有效預測學業成績;
3)體育專業大學生時間管理中的時間監控觀對完美主義與學業成績具有中介作用:時 間監控觀對父母批評、錯誤關注和學業成績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對條理組織化、對行動的 疑慮和學業成績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4.2 建議根據本研究結果,我們應從完美主義傾向和時間管理傾向的角度,共同提高學業成績。 首先應從完美主義入手對時間管理進行干預,而時間管理中起中介作用的是時間監控觀,完 美主義的各因素對時間監控觀的預測作用有負向也有正向的:條理組織化、個人標準對時間 監控觀有正向預測作用,父母批評和對行為的疑慮則對時間監控觀有負向預測作用。
而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對個體行為有積極作用,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對個體行為有消極影響 [18];因此,一方面要發揮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的積極作用[19]:教師、 父母、大學生應互 相配合,在學習和生活中做事具有條理性,強調精確、秩序和日常工作的有序性;為自己設 立較高的個人標準,為實現這個標準設定一定的目標,并力求盡善盡美地實現這個目標。另 一方面調整大學生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幫助他們提高自信,肯定他們的能力,少批評多鼓 勵,提出合乎他們實際情況的要求和目標,為培養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提供有效途徑;從而 提高時間管理,并最終達到提高學業成績的目的。
同時,要從提高時間監控觀的角度來提高學業成績。時間管理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 提高的。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技能,尤其是提高學生的時間監控觀,培養他們利用和安排時 間的能力,提高在計劃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等一系列監控活動中的自我調節能力,以 及培養學生多以提高自己成績或能力為目標,應是改善學習成績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適當 的干預,使大學生能夠善于駕馭時間,出色快捷地完成學習任務,進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 。
參考文獻:
[1] Frost R ,Marten P, Lahart C, & Rosenblate R. The dimensions of pe rfectionism[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0(14):449-468.
[2] Hamachek DE. Psychodynamics of normal and neurotic perfectionism[J]. P sychology: 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1978,15:27-33.
[3] Orange C. Gifted students and perfectionism[J]. Roeper Review,1997(20) :39-41.
[4] Schuler P A. Perfectionism and gifted adolescents[J]. The Journal of S 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2000,6(4):183-196.
[5] Parker W D. An empirical psychology of perfectionism in academically tale nted children[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7(34): 545-562.
[6] Parker W D. Healthy Perfectionism in the Gifted[J].Journal of Se condary Gifted Education,2000,11(4):173-182.
[7] Zi F. The patterns of perfectionism in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relationship with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ersonality, encouragement, and crea tivity[D].University of Georg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3.
[8] 黃希庭,張志杰. 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J]. 心理科學,2001,24(6):516- 518.
[9] Bruce K B,Abraham T. 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 ad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1991,83(3):405-410.
[10] Therese H M, Comila S, Robert L.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C orre lation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 logy,1990,82(4):760-768.
[11] 佟月華,陳瀅.大學生完美主義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研究[J]. 濟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18),1:84-86.
[12] 訾非.完美主義心理研究的歷史和現狀[J].心理科學,2004,27(4):943-945 .
[13] 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 ial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J ].Person Social Psychology, 1986,51(6): 1173-1182.
[14] 張志杰,黃希庭,鳳四海,等.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相關因素的研究[J]. 心理 科學,2001,24(6):649-653.
[15] 任澤港,柳春香,何克,范向陽. 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焦慮的關系研 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25-129.
[16] 李茹錦. 不同成就目標定向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及其與學業成績的關系[D].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7] Maean T H, Shahani C, Dnboye R L.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co rre lation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 logy,1990,182 (4): 760-768.
篇10
關鍵詞學生管理教師管理建模實驗室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起源于美國,1985年,數學建模競賽走向國際化。我國于1989年開始開展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1994年起由我國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共同主辦我國自己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CUMCM),每年一次,并成為國家教育部規定的面向全國所有高校的四大學科競賽之一。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目的在于“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和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鼓勵廣大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開拓知識面,培養創造精神及合作意識,推動大學數學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我校(陜西服裝工程學院)于2014年起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兩年間獲得陜西賽區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三項。回顧過去幾年的工作,我校雖然在數學建模競賽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上來說,我校的數學建模競賽的整體水平與國內一些高校的建模水平還相差甚遠。本項目結合我校近三年來數學建模競賽的管理模式,通過借鑒區內外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提出一套大學生數學建模團隊的管理模式。
1建模學生的管理
建模學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學生思想認識和能力培養兩方面的管理。
1.1學生思想的管理
學生思想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對每年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以及獲獎的學生,在校報上提出表揚,并在全校師生大會上為獲獎學生頒發證書以及物質獎勵。這樣便可提升數學建模在學生思想上的地位。
(2)組織專題講座,請學有專長的教師普及數學建模知識,讓學生從思想上初步了解數學建模和數學建模競賽,激發學生興趣。
(3)在暑期舉辦建模培訓班前,與學生簽訂培訓協議。從思想上約束學生,從而保證培訓質量。
1.2學生能力培養的管理
學生能力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在全校理工科學生中開設數學建模及相關選修課程,學習基礎知識。
(2)在學校建立建模實驗室,成立校級建模團隊,借助實驗室這一平臺讓老師和學生平時在一起探討相關問題,并可以將好的成果公開發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應用能力。
暑期開設校級建模培訓班,為九月份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做準備,從基礎知識、相關軟件、典型例題的講解,到寫作方面的指導,最后以模擬數學競賽的形式,讓學生組隊完成模擬競賽題。通過這三個層次的培養管理,提升學生個人與團隊協作能力。
2建模教師的管理
教師的管理主要包括心理和能力兩個方面:
(1)通過教師座談會或集體獎勵機制,讓建模指導教師意識到指導教師之間不應該是完全獨立的,不僅僅是為教師個人的榮譽,更是為學生和學校的榮譽。
(2)定期參加數學建模的指導教師培訓會或研討會,提高自身水平。借助學校自己的建模實驗室這一平臺,通過指導學生,和學生一起探討并發表有價值的科研論文。
(3)建模競賽結束后,指導組的幾位老師舉行座談會,探討本次競賽題是否有可以延伸或推廣的可能性,如果可以,將指導的論進一步研究,并進行發表。
3建模實驗室的管理
對建模實驗室的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借助校內建模實驗室,在學校建立自己的建模團隊(類似于大學社團),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管理實驗室的設施。
(2)實驗室經費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來直接源于學校資助,另一部分通過學生和老師參加建模競賽獲獎或而獲得,并且經費由建模負責人管理。
4結論
本文提出一套大學生數學建模的管理模式,主要通過結合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數學建模的現狀以及參加陜西省建模指導教師培訓班,與同行的學習、交流,從學生、教師以及建模實驗室三方面的管理進行了研究。希望能為各位同行提供參考。
基金項目:本文受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教學管理研究基金項目(2016G001),陜西省教學改革項目(15BY132)資助。
參考文獻
[1] 李大潛.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尚志.數學建模競賽教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