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制藥綜述范文

時間:2023-11-24 17:1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因工程制藥綜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基因工程制藥綜述

篇1

關鍵詞:大豆 遺傳轉化 組織培養 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Q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8-091-02

作為糧食與飼料以及油料的重要農作物——大豆,對人們的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大豆是全世界食用油以及植物蛋白的重要成分和來源。在每一粒大豆種子中都能提取出40%左右的蛋白質,20%左右的油脂等等。從大豆中提取的油脂量占據目前全世界油脂總量的48%。這樣的比例占據所有顆粒類型油料農作物的首要地位。大豆產出的油脂有眾多作用,在工業中,主要應用于顏料,這些顏料應用廣泛,可以在生產繪圖中采用,我們日常應用的打印墨也來自于油脂的再加工,還有肥皂、各種消毒以及殺蟲的藥劑等等。大豆的油脂在工業中的應用還可以產生須有高價值的副產品,例如磷酸卵磷脂,它可以在食品、化妝品、油漆、制藥、洗滌等等方面起到保濕以及穩定的效果。大豆中大量的蛋白可以做成纖維、防水、防火等用品。從50年代起,世界上對大豆的需求一直呈增長勢頭,大豆已躋身于世界主要商品農作物之林。隨著我國農業科技化的不斷發展,農業耕作者對于大豆品種的選擇與培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等,并在大豆品種的改良上效果顯著。然而,按照以往模式的培育種子技術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按照舊模式來培育年限太長,很難解決性狀連鎖以及多基因重新組合效率低下、遠緣雜交困難等等困擾。隨著生物學逐步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應用轉基因的新型技術已經在改善不同種類種子的性狀上實現了預期的效果,并應用了以轉基因技術為總體核心技術,這樣的植物基因工程培育種子的技能已經使生殖隔離,展現了遺傳物質在不同物種之間的轉變,這巨大的改變使大豆的育種工作邁向了新的臺階。同時,由于大豆具有生物固氮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大豆功能基因組的研究也已為人們所關注,發展與大豆重要地位相匹配的,高效的大豆再生和分子遺傳轉化系統已經成為迫切需要。我們再來看水稻與煙草等農作物,從大豆的改良中的再生系統的高效性與遺傳轉化系統建設的成效就能體會到植物基因的工程領域中難以突破之處,我們要在這重點與難點見不斷探究,深入分析,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大豆基因工程進展作以綜述:(1)大豆組織培養研究進展;(2)大豆遺傳轉化研究進展;(3)大豆遺傳轉化面臨的問題和展望。

1 大豆組織培養研究進展

優良的大豆組織培養再生系統是實現大豆高效遺傳轉化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我國才開始研究大豆的組織培養,眾觀整個發展過程,不同種類的外部植體的組織培養都很困難,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再生植株的培養也非常困難。在困難中前行,通過20多年的探索,到了80年代中后期左右,農業學家終于在大豆組織培養工作中取得的巨大地進展。我們根據再生的途徑的異同點來區分:大豆原生質體與單細胞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大豆器官發生與植株再生;大豆體細胞胚胎發生與植株再生。

1.1 植株再生與大豆原生質體以及單細胞組織培養

自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Cocking利用酶法成功分離出高等植物原生質體,許多學者專家們也開始試驗分離與培養豆科植物的原生質體。追溯根源,大豆原生質體培養最早的研究者是Kao等,這些植物學家從從懸浮細胞游離原生質體從而獲得愈傷組織,自此,植物學家們以及研究學者開始了大量研究大豆原生質體的培養。在未成熟子葉、成熟子葉和下胚軸游離出原生質體經培養獲得愈傷組織。我們看到大豆原生質體培養獲得再生植株研究的成功報道是Wei和Xu等,1988年世界上首次報道再生植株研究成功是源于大豆原生質體培養而獲得的,在中國的植株再生發展進程中,衛志明等來自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學者通過大豆原生質體培養經由器官發生途徑從而成功獲取87株大豆再生植株。其后,來自美國的Dhir和羅希明等,南京農業大學呂慧能等也經此途徑獲得再生植株。

1.2 大豆器官發生與植株再生

器官發生再生系統是指通過激素等因素誘導具有不定芽發生潛能的外植點使其再生植株的再生系統。Cheng等在20世紀80年代采用無菌的苗子葉節第一次成功的培育并獲得了再生植株,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隨后就相繼出現了一些大豆再生植株利用一些經器官所產生的相關報道。

1.3 植株再生以及大豆體細胞胚胎發生

在一定的條件下,雙倍或者是單位體的體細胞沒有經過性細胞的結合只通過與合子胚產生相似的途徑發育出相似的合子胚的過程就叫做體細胞胚胎發生(稱為體細胞胚或胚狀體或體胚的形態發生過程)。體細胞胚可以進一步萌發形成新的個體,并發育為小植株。大豆的未成熟的子葉、未成熟胚胎以及下胚軸等是大豆體細胞胚胎發生常用的外植體。

2 大豆遺傳轉化的研究進展

2.1 農桿菌介導的大豆遺傳轉化

篇2

關鍵詞: 雌激素;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基金項目:吉林化工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批準號:2016008博)

中圖分類號: R155.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1.033

雌激素分為兩類:一類為內源性雌激素,由機體分泌產生的,包括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等,這類雌激素主要起到調節動物內分泌及促進動物性成熟的作用;第二類為環境雌激素,主要指存在于環境中對人類或動物有類雌激素作用的化學物質。雌激素對蛋白質、糖、脂類的合成代謝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被應用于飼料中。殘留的雌激素可通過食物鏈直接或間接進入人體,容易導致兒童性早熟、致畸、致癌,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因此,檢測農產品及農業廢棄物中雌激素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檢測方法通常包括化學方法和生物學方法。

1 化學方法

1.1 色譜法

色譜法為雌激素檢測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以GC或HPLC等為基礎,結合MS分析,集檢測與分析于一體。由于農產品或其廢棄物成分復雜,待檢樣品通常要經過微波輔助提取或固相萃取(SPE)等手段的前處理。丁郭影等以HPLC為基礎,結合微波輔助提取法,建立了牛奶中雌激素的檢測體系,該體系的檢出限在2μg/mL以下,且檢測耗時短[1]。劉敏等利用SPE結合GC-MS建立了豬糞中類固醇雌激素的檢測方法,檢出限在5μg/kg左右,加標回收率在92.3%~137.4%之間,并且該方法具有較好的重現性[2]。

1.2 化學發光法

化學發光法,具有靈敏度高、操作簡單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分析、藥物分析等方面。謝良梟等采用KMnO4-鄰菲咯啉釕-Na2SO3化學發光體系測定了雌激素含量。線性范圍為:為6.0×10-7~8.0×10-5mg/mL,檢出限為3.8×10-7mg/mL,此方法成功應用于實際樣品中雌激素的檢測[3]。

1.3 分子印跡技術

分子印跡技術原理類似于抗原――抗體的鎖――鑰學說。王小如等利用Al2O3模板法和溶膠――凝膠法合成了孕酮特異性識別的SiO2納米膜管,可選擇性識別孕酮[4]。分子印跡技術也成功用于人工合成雌激素的檢測。馬金余等以己烯雌酚為模板分子合成檢測分子聚合物,用于己烯雌酚的含量測定,回收率在95%以上[5]。

1.4 拉曼光譜法

馮超等建立了拉曼光譜檢測雌激素方法,對乙烯雌酚、雌三醇和17β-雌二醇等三種藥品進行了檢測。乙烯雌酚在724、822、908、1141、1254、1554和1925cm-1處存在特征峰;雌三醇在831、1045、1111、1278和1417cm-1處存在特征峰;17β-雌二醇在865、1031、1075、1257和1432cm-1處存在特征峰,上述峰可作為拉曼光譜檢測三種激素的依據。

2 生物學方法

2.1 免疫膠體金快速檢測法

在畜牧養殖中,母豬早期妊娠的判斷可提高繁殖效率。母豬孕后體內孕酮會發生周期性變化。劉薇等利用這一規律,發明了針對激素測定的新方法。采用與孕酮匹配的抗體,利用膠體金免疫層析雙抗夾心法檢測母豬雌激素的周期性變化,以診斷母豬懷孕情況,此法極大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及特異性。

2.2 重組基因酵母測試方法

重組基因酵母為雌激素受體基因整合到酵母的基因組上的基因工程菌。此菌株可用于測定能與雌激素受體結合的底物的活性。饒凱鋒等利用此法結合SPE及三步純化分級處理測得水廠中類雌激素物質的變化規律,此法較傳統的檢測方法更快速、有效。陳劍等建立了利用重組基因酵母檢測牛尿中雌二醇含量的方法,此法可用于監控畜禽生產過程中的激素添加水平。

2.3 免疫分析方法

吳鷹等制備了沙塘鱧血清卵黃蛋白多克隆抗體,并通過免疫檢測方法檢測了以雌二醇和壬基酚為環境內分泌干擾參照物誘導雄性河川沙塘鱧產生卵黃蛋白原,對這一生物標志物的敏感性做了初步研究,并應用此技術對太湖水體環境雌激素污染情況進行監測。免疫檢測法雖然具有特異性好的特點,但抗體制備通常會限制該方法的應用。

3總結與展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農產品及農業廢棄物中雌激素殘留也由單純的食品安全問題變為環境安全、健康安全、公共衛生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現有的雌激素檢測手段即有優點,又存在局限性。化學檢測特異性強,但是操作復雜,且需精密儀器;生物檢測條件要求較高,尤其涉及到免疫學方法,特異性抗體的制備往往成為此方法的瓶頸。目前分析及檢測手段逐漸向試劑盒檢測發展,試劑盒檢測自動化程度高、條件要求低,但是雌激素檢測還未見試劑盒相關報道,這就要求以后開發向試劑盒發展。另外,在安全監管上,需建立嚴格的監管體系,從源頭杜絕雌激素的濫用,確保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

參考文獻

[1]丁郭影.牛奶中三種雌激素的微波輔助提取及其高效液相色譜串聯檢測[D].安徽農業大學,2014.

[2]劉敏,岳波,尹平河,等.豬糞中典型類固醇雌激素的固相萃取/GC-MS檢測[J].環境科學研究,2011,24(07):763-768.

[3]謝良梟.化學發光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雌激素檢測中的應用[D].濟南大學,2013.

[4]張淑瓊,楊黃浩,莊峙廈,等.分子印跡SiO2納米管膜的制備及其生化分離應用[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4,25(06):1028-1030.

[5]馬金余,陳波,姚守拙,等.己烯雌酚印跡分子聚合物合成及其在殘留分析中的應用[J].分析化學,2005,33(10):1413-1416.

篇3

科學技術在促進體育發展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時,從哲學角度引發對興奮劑、基因技術等帶來的深層次思

考,以期從哲學角度辯證地看待科技與體育。

關鍵詞:運動醫學;科學技術;體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2)06-0125-04

《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的提出對體

育科技工作者做出了明確的要求,綱要指出要認真貫徹

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科技工程》和《奧運爭光計劃科技

工程》,將重心放在幫助運動員身體疲勞消除,促進運

動能力提高,加強運動員營養等領域的研究,同時加強

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目前,世界高水平大賽

競爭中,既是各國選手競技能力的競爭,也是各國科學

技術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實力已經

成為—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擁有高科技的優勢

將在體育領域占有發展的主動權。因此,加速我國科學

技術的發展,努力趕上世界科技先進水平,已成為實現

我國體育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之一。

運動醫學作為當前體育科技的主導學科之一,在

我國體育運動的迅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運動員選材,運動損傷的診斷、治療,運動康復及

醫務監督等與競技能力密切相關的領域。與此同時,

興奮劑、基因技術等科技也帶給體育一些新的挑戰,

影響體育追求的公平、公正宗旨。因此,辯證地分析

科學技術與體育的發展,有利于科學合理地利用科技,

促進體育綠色健康發展。

1 科學技術對體育的促進作用

1.1 運動員選材

運動員選材是運動訓練的前提或初始階段,是挑

選具有良好運動天賦及競爭潛力的兒童少年或后備力

量參加運動訓練的考察、測試和選拔過程。運動員

科學選材是競技體育的首要步驟,也是關鍵環節,在

這個過程中,離不開運動醫學領域的科技支撐。

影響運動員成材的因素有很多,而選材是首要環

節,隨著科技的發展,運動員選材的方法和手段在不

斷更新。早期,運動員選材從單一的某一方面或某幾

方面,選擇少數的測試指標。近年來,已從運動員身

體形態、機能、素質、心理等多個層面進行挑選運動

員,而這些方面無疑不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而興起,

且不斷更新測試指標。

建國初期,我國運動員的選材主要是憑借教練員

的經驗,根據運動員比賽成績擇優選擇。到了20世

紀中后期,身體形態指標作為運動員選材的重要依據,

特別是上海體科所對青少年身體形態發育特征進行了

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隨后,國家體育總

局加大對運動員選材方面的重視度,開展了該方面的

幾項重大課題,獲得了大量的基礎實驗數據,為我國

青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材提供了依據。另外,科研工作

者還從遺傳、運動能力、生物力學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為運動員科學選材奠定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隨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科的發展,

尤其是重組技術、蛋白質組學發展,與運動能力相關

的基因已納入到運動員選材指標內,利用科技手段找

運動密切相關的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長期運動

訓練對機體產生的影響,進而評估和挖掘運動員的潛

力。由此可見,基因選材必將成為今后運動員選材的

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研究發現,有氧能力有關基因

有ACE、CKMM、ADRA2A、mtDNA的D-loop和

MTND5等,與肌肉力量有關的基因主要涉及GDF8、

CNTF等。

1.2 運動損傷的診斷與治療

運動損傷的診斷過程是一個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過

程,疾病的確診需要借助先進的醫療設備,先進的科

學技術輔助完成。x片、CT、B超、MRI、心電等先

進設備用于運動損傷診斷中,無疑證實了科技的發展,

促進體育傷病的診斷。

運動損傷的治療更是離不開科技,傳統的物理治

療,針灸、推拿,關節鏡,腹腔鏡等治療手段無不是

科技的產物。隨著科技的發展,基因治療成為新的一

種運動損傷治療手段。所謂的基因治療是將功能基因

插入人體細胞以修改遺傳缺陷,或者是引入一種新的

功能,從而達到有效治療目的的醫療技術。基因治療

技術在運動醫學中的運用目前尚處于起始階段,但對

于改進運動損傷的臨床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新方法。有

研究證實,基因治療有利于軟骨、肌腱、韌帶等運動

損傷的恢復,基因轉移可以將基因傳遞到局部患處,

也可使分泌的基因產物轉移到全身各處,特別是靶細

胞的導入,提高了運動損傷治療的時效性。多數運動

損傷案例表明,一種組織結構受損,局部基因傳遞的

優點更能凸顯出來,它帶來的副作用是通過非靶器官

來減小。目前,基因治療技術已成為體育科學中的研

究熱點問題,但仍然有許多難點需要進一步研究,如

轉移基因在運動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機制,外源基因導

入的靶向性與高效性的統一,基因轉移和表達調控技

術等。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以及后基因組計

劃的全面展開,以基因技術為主導的生物技術將展現

巨大活力,必將把競技體育運動向更高、更快、更強

的方向推進。

1.3 運動康復

運動康復也稱體療,是對傷病或傷殘者采用各種

運動方法,使其在身體功能和精神上獲得全面恢復,

使他們盡快重返社會。特別是對于運動員,運動康復

的意義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不僅要恢復,還要返回賽

場,繼續參加高強度訓練、比賽。傳統的康復手段,

主要有物理療法、言語、矯正、心理、職業療法、康

復工作以及體育療法。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康復

療法也已日漸繁榮,比如,機器人訓練器、等速訓練

器等,無不在利用科學技術促進運動康復,幫助運動

員最好、最快恢復。

1.4 醫務監督

醫務監督是指通過醫學和生物學手段,對從事運

動運動員身體進行全面的檢查,評價其運動水平與狀

態,為科學訓練提供科學依據,是保證訓練正常進行

并取得好成績的一種重要手段。為了提高運動員的競

技水平,運動員要承擔大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這

就必須運用醫學、生物學手段和技術對運動員進行監

測。及時了解運動員身體機能變化情況及對于訓練的

適應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運動員充分發揮自身潛

能,又不會造成運動性疾病的發生。

合理安排運動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運動頻

率是運動訓練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那么,如何通過合

適的方法監測這些安排得當,運動員或參加鍛煉的人

是否出現運動性疲勞,乃至過度疲勞,就需要科學技

術手段。通常可以選擇心率、血壓、血清肌酸激酶、

皮質醇、睪酮、尿素氮、尿蛋白、尿紅細胞、主觀體

力感覺、力量、肺活量、連續肺活量等指標來反映機

體的機能狀態。近年來,隨著肌電、腦電、超聲心動

等儀器的出現,判斷機體機能狀態可采用的方法日益

增多。可以說,運動醫學與體育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

醫學領域的進步,推動運動醫學的發展,更促進體育

事業的騰飛,但在看到兩者的積極促進作用的同時,

也不得不辯證地看待問題。科技促進體育發展的同時,

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爭議。

2 科學技術帶給體育的挑戰

2.1 興奮劑

興奮劑的產生可以說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直接產物

之一。興奮劑是指能刺激人體神經系統興奮,從而提

高神經系統機能狀態的藥物。早期,運動員為提高成

績服用的藥物大多屬于興奮劑藥物,后來由于不同專

項的需要,如射擊類項目,需要抑制運動員的興奮性,

從而提高射擊的準確性,這些藥品屬于抑制類藥物,

但國際上仍沿用興奮劑的稱謂。如今興奮劑不再是單

指那些起興奮作用的藥物,實際是對體育運動中違禁

藥物的統稱。國際奧委會嚴禁運動員使用興奮劑。使

用興奮劑是競賽運動員應用任何形式的藥物或以非正

常量或通過不正常途徑攝入生理物質,企圖以人為和

不正當的方式提高他們的競賽能力。

興奮劑無疑使體育公平的競賽機制遭到挑戰。

1968年,國際奧委會規定的違禁藥物為四大類,隨后

逐漸增加到七大類。雖然分類時的表述不同,但基本

上是按照這些物質的藥理作用來分類的。1999年11

月10日,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在洛桑成立,該組織的

主要任務是負責審定和調整違禁藥物的名單及從事反

興奮劑的思想教育、反興奮劑研究和預防工作。由于

反興奮劑的滯后性,使得反興奮劑始終落后于興奮劑

的研制。

實踐表明,興奮劑的使用會對運動員的健康產生

危害。使用不同種類和不同劑量的禁用藥物,對運動

員的損害程度也不同。興奮劑的危害有多種,如細胞

和器官功能異常、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種感染等。而

有些使用興奮劑的危害具有潛伏期,在數年之后才表

現出來。興奮劑的使用是一種欺騙行為。不符合奧林

匹克運動會的宗旨與現代體育運動公平競爭的原則。

雖然使用興奮劑會使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得優勢,但有

悖于基本的體育道德。使用興奮劑,將對運動員的生

理和心理產生極大的危害,但有些運動員、教練員為

了一時的榮譽,將所有的這些拋之腦后,帶給他們的

傷害將是無法彌補的,這無疑不是科技帶給人們的一

場災難。所以,在利用科技服務體育的同時,其帶來

的負面作用更應引起深思。

2.2 基因技術的兩面性

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產生的基

因技術革命是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場革命。

基因技術在基因制藥、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等技術方

面所取得的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其商

業價值無可估量。如克隆技術,克隆是指把一個生物

體中的遺傳信息基因轉入另一個生物體內。克隆技術

的應用不僅可以培育出自然界沒有的新物種,而且可

以培養出作為“生物反應器”的生產基因產品,用于

疾病的治療。如人體臟器器官的移植,從而解決器官

來源不足的問題。但現在動植物克隆已成為現代科技

進步中最具有爭議性的事件,植物克隆和轉基因食物

大量出現,引發了人們對于生物物種混亂和污染的擔

憂。但毋庸置疑,植物克隆技術可以為食品的來源開

拓廣闊的空間,而動物克隆可以利用動物生產大量人

類需要的基因藥物和器官。

與此同時,基因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是令人既

興奮又擔憂的事情,如果克隆技術用于人,會是多么

令人可怕和擔憂的事情。轉基因技術、基因增強等

技術如果被用于興奮劑領域,首先其監測是很困難的,

通過這樣的技術將那些對運動能力有利的基因進行擴

增,對人的運動能力進行人為的改造,進而提高運動

成績。通過克隆技術進行基因復制,嚴重威脅基因多

樣性的保持,導致生物的演化出現顛倒,由原本復雜

的生物走向簡單,這必將給生物的生存帶來不利。克

隆人是對傳統兩性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

進的自律性,帶有明顯的反自然特征。與人類所推崇

的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文化相悖。利用克隆技術實

現人的自我復制和自我再現之后,極有可能引起人的

身心關系紊亂,帶來人倫的紊亂,人的不可重復性和

不可替代性的個性規定因大量復制而喪失了唯一性,

喪失了自我及其個性特征的自然基礎和生物學前提。

因此在目前的環境下,不僅是觀念、制度,包括整個

社會結構都不知道怎么來接納克隆人。

3 小結

任何事物的出現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

帶來一些負面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體育的不僅

僅是發展和推動,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弊端。在看到積

極作用的同時,不要忽視這些消極作用,使體育在科

技發展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姜寶華,王俊寶,高宏,等.運動醫學的當前

發展及其社會作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

18(1):25-29.

[2]羅艷蕊,賀杰.我國運動醫學研究力量分布狀

況的量化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0

(1):55-59.

[3]常蕓.面向21世紀的運動醫學研究(綜述)[J].

中國體育科技,2002,38(4):3-10.

[4]常波.運動、氧化應激與DNA損傷和修復[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6):756-757;

788.

篇4

【摘要】 溶瘤腺病毒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后治療腫瘤的新式方法,它能特異性識別并感染腫瘤細胞,最終導致細胞溶脹而摧毀腫瘤細胞,但無法在正常機體細胞內復制而不具有殺傷作用,理論上具有更高的抗腫瘤效應和更低的副作用。目前溶瘤腺病毒Onxy-015(dl 152)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文章就溶瘤腺病毒治療腫瘤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關鍵詞】 溶瘤腺病毒;腫瘤

溶瘤病毒又稱腫瘤增殖型病毒,是指能特異性感染腫瘤細胞并在腫瘤細胞中大量復制最終裂解腫瘤細胞,釋放出來以感染更多的腫瘤細胞的一類病毒,同時這些病毒因無法在正常機體細胞內復制而不具有殺傷作用[1]。早在一百年前,已有人發現某些腫瘤患者在感染病毒后出現自發性腫瘤緩解,受這一現象的啟發,早在上個世紀初便有溶瘤病毒治療的研究[2]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腫瘤細胞的分子異常逐漸被人們揭示。同時,隨著對常用病毒的基因結構以及對病毒與細胞、病毒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分子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使溶瘤病毒應用于腫瘤的臨床治療成為可能。

目前已研制成功并已在腫瘤臨床研究中應用的主要有:腺病毒(adenovirus)、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單純皰疹病毒-1(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呼腸孤病毒(reovirus)等,其中腺病毒基因的結構及其表達調控研究得較為深入。將腺病毒改造成為溶瘤病毒最具代表性的是Onxy-015(dl 152),它是最早被報道的溶瘤腺病毒,首先運用于腫瘤患者,現已成為進入Ⅲ期臨床試驗的溶瘤腺病毒。現就溶瘤腺病毒應用于腫瘤治療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腺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腺病毒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約有100個血清型,其中能感染人類的至少有47個型別。腺病毒呈球形,無包膜,核衣殼為20面體立體對稱,其病毒基因組為線形雙鏈DNA,大小約為36 kb,可分為編碼區和非編碼區。編碼區含有5個早期轉錄單位(E1A、E1B、E2、E3和E4)、2個延遲轉錄單位(Ⅸ和Iva2)和1個晚期轉錄單位(L1~L5)。根據基因的同源分A~F 6個亞組。不同腺病毒其親嗜性有所不同,表現出特定的器官選擇性[3]。例如,腺病毒D感染眼睛,而A型和F型作用于胃腸,C、E型以及一些B型腺病毒特異性地感染呼吸道。

在早期,大多數細胞處于靜止期,病毒蛋白必須與宿主細胞蛋白作用才能激活細胞復制和分裂。E1A是病毒基因組中第一個轉錄的基因,其產物可以與諸如pRb、p107和p130蛋白家族的許多細胞蛋白結合。從而阻止細胞蛋白封閉E2F轉錄因子,啟動DNA復制和細胞周期。腺病毒E1B基因表達產物阻止宿主細胞早期死亡,從而允許病毒無障礙復制。E1B-55kD蛋白與p53結合誘導其降解,而E1B-19kD蛋白的功能與抗凋亡因子Bcl-2相似,從而抑制感染細胞死亡,允許病毒復制。E2區編碼與病毒DNA復制有關的蛋白質。 E3區編碼多肽參與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可減弱感染細胞被機體免疫識別的概率[4]。E4區編碼的蛋白質關閉宿主基因表達,使其有利于病毒繁殖,此外,可調節其他區的轉錄。主要的晚期轉錄區的轉錄在DNA復制之后,編碼組成衣殼的蛋白質。一旦完成子代病毒裝配,可以通過細胞溶解釋放新的病毒顆粒。

2 溶瘤腺病毒的種類及應用

2.1 第1類溶瘤腺病毒 是將病毒復制所必需,而在腫瘤細胞中不需要的基因進行剔除,使病毒只能在腫瘤細胞中復制,該類溶瘤腺病毒主要包括Onyx-015和H101兩種,能選擇性殺Rb或p53細胞信號通路異常的腫瘤細胞。

2.1.1 Onyx-015(dl 152) 現稱CI-1042,它由美國ONYX生化制藥公司研制。正常細胞中具有p53腫瘤抑制蛋白,腺病毒E1B-55kD蛋白通過和p53腫瘤抑制蛋白結合使其失活,而使病毒復制繼續進行。Onyx-015是腺病毒2型、5型的嵌合體,由于該病毒缺失E1B-55kD基因,不能形成功能性E1B-55kD蛋白,所以它只能在P53抑癌基因功能異常的細胞中復制。人類惡性腫瘤細胞大多p53異常,而正常組織細胞均表示高水平且功能正常的p53,因此Onyx-015能在腫瘤細胞中復制增殖,并最終導致其溶解死亡。目前該病毒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與放、化療聯合應用方能有效殺傷腫瘤細胞[5]。腺病毒E1A基因的產物是一種強有力的化學致敏劑,可在具有p53功能的細胞中誘發p53的高水平表達,并以此增加放化療對DNA的損傷作用,但正常細胞不受E1A的影響。Dilley等[6]采用腫瘤內注入溶瘤腺病毒產品Onyx-015和5氟尿嘧啶(5-FU),將其結果與單獨注射Onyx-015或5-FU相比,受試對象為頭部和頸部腫瘤患者,發現聯合治療的腫瘤消退效應增加了27%,且在6個月的觀察中未見腫瘤進展。

但是單用Onyx-015療效不佳,有效率低于20%。單用Onyx-015療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它缺乏針對癌細胞的特異調控子以啟動載體的自我復制。E1B-55kb缺失的腺病毒感染處于G1期的癌細胞,與處于S期的癌細胞相比,合成病毒晚期蛋白減少,繁殖后代少,細胞殺傷率低,Thomas等[7]認為這是由腺病毒E4區的開放閱讀框1(E4orf1)所編碼的病毒致癌基因所致,因此認為E4orf1限制了類似于Onyx-015的溶瘤腺病毒的溶瘤特性,而廢除E4orf1功能則能提高其溶瘤療效。Au等[8]對Onyx-015的肝功能影響進行了評估,35位結腸、直腸癌伴肝轉移的患者接受8個療程的2×1012病毒顆粒的肝動脈灌注,第1次療程中,無患者有肝功能的改變,第2次療程中,1位患者出現轉氨酶的瞬間增高,第5次療程中,出現2位患者膽紅素瞬間增高;他認為反復進行肝動脈灌注Onyx-015而肝損害極小,是由于Onyx-015有肝細胞中的復制率低以及肝細胞間的柯薩齊-腺病毒受體(coxsackie-adenoviral receptor ,CAR)空間限制。

2.1.2 H101 又名安柯瑞,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對人類5型腺病毒進行基因重組得到的一種溶瘤病毒,由中國三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獲國家發明專利。H101刪除了人5型腺病毒E1B-55kD區,可在p53基因突變的胰腺癌細胞中繁殖并殺傷宿主細胞,產生溶瘤治療作用;同時刪除E3區78.3~85.8 mu基因片段,使腫瘤抗原信息能通過樹突狀細胞(DC)的傳遞而激活T細胞產生全身免疫,從而通過局部應用產生全身性的抗腫瘤效應。H101目前已經過鼻咽癌、頭頸部及食管鱗癌等的Ⅰ~Ⅲ期臨床試驗并初步顯示出其優良的抗腫瘤效應和安全性[9-10],并已上市成為世界上首個正式進入臨床應用的溶瘤病毒制劑。諸琦等[11]在體外研究中發現H101對人胰腺癌細胞系(BxPC-3)細胞株及BxPC-3荷瘤鼠動物模型的極大殺傷作用,并報道了首例EUS引導H101植入治療晚期胰腺癌的嘗試,應用計算機CT三維重建及灌注成像對治療前后腫瘤體積及血流灌注特征的改變進行療效分析。初步結果顯示,治療后腫瘤體積縮小、瘤體明顯液化壞死、血液供應減少。

2.2 第2類溶瘤腺病毒 是將腫瘤特異性啟動子放置于腺病毒某些必需基因(目前主要是E1A)前面驅動這些基因的轉錄翻譯,使腺病毒僅能在腫瘤細胞中復制起到特異性溶瘤效果。

2.2.1 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PSA) 其血清水平增高與前列腺癌的分級和分期有關,是預后的關鍵指標。Rodriguez等[12]構建了溶瘤腺病毒CV706(又稱CN706、CG7060),它是由PSA啟動子調控腺病毒E1A基因的表達,同時刪除腺病毒E3區。CV706在PSA高表達的細胞系中,E1A基因水平和病毒滴度明顯增高,而對不表達PSA的細胞系沒有影響;另外,Rodriguez對20位復發的前列腺癌用1×1011~1×1012的CV706病毒顆粒進行治療,發現CV706能使研究對象的血清PSA水平下降,且不會引起任何不可逆的3級或4級毒性反應。

溶瘤腺病毒CV787保留了E3區,插入了鼠的腺血管舒緩素啟動子(probasin)以調控Ad5E1A基因,同時插入PSA啟動子和增強子以調控Ad5E1B的表達。用CV787對荷瘤小鼠進行尾靜脈注射,發現CV787抗腫瘤效應明顯增強。CV787與CV706相比對前列腺癌殺傷力以及特異性均有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CV787還可以殺傷遠處轉移的前列腺癌細胞。最近的Ⅰ期臨床試驗證實,應用CV787臨床上是安全的,在23位用CV787治療的激素依賴型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有5位患者血清PSA水平下降了25%~49%[13]。

2.2.2 人端粒酶逆轉錄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 hTERT是端粒酶復合物的核心成分,維持細胞端粒的長度,其表達狀態與端粒酶活性顯著相關,是細胞調控端粒酶活性的關鍵環節。hTERT 基因的表達主要是從轉錄水平上調節,在90%左右的腫瘤細胞中轉錄上調,而在靜息期細胞中不轉錄。因此,hTERT啟動子被多個實驗室相繼克隆出來,并且用來控制外源基因的表達,提高腫瘤基因治療的靶向性。有研究顯示,hTERT在92.0%的膀胱癌細胞中高效表達,而在正常細胞中幾乎無表達[14]。由此可以推知,hTERT啟動子是一個廣泛的腫瘤特異性啟動子,能夠使外源基因的表達限制在腫瘤細胞中。CNHK300腺病毒增殖必需基因E1A由hTERT啟動子調控。李月敏等[15]在研究中發現CNHK300在感染HER-2高表達的乳腺癌細胞株(SKBR-3)48 h后,病毒增殖倍數為20 000倍,遠強于對照組野生型腺病毒wtAd5,有復制能力;但在感染正常成纖維細胞(MRC-5)48 h后,CNHK300與wtAd5復制倍數分別為63倍和4 848倍,統計學顯示有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CNHK300能選擇性地在端粒酶陽性腫瘤細胞內表達,從而調控腺病毒的選擇性復制和殺傷腫瘤細胞。

除了上述2種腫瘤特異性啟動子外,還有AFP啟動子、CEA啟動子、存活素啟動子、黏蛋白1(DF3/Mucl)啟動子等通過調控腺病毒早期復制必需基因,均在研究中取得不錯的抗腫瘤效果,其應用前景令人期待。不過使用腫瘤特異性啟動子調節腺病毒復制的主要局限是它們不是在所有腫瘤類型中都有活性。即使在一種腫瘤中,不可能所有的細胞都表達一種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因為大多數腫瘤是異質的,這給其余的非表達細胞選擇的優勢。

2.3 對腺病毒衣殼蛋白進行基因修飾,達到特異性結合腫瘤細胞的目的 腺病毒進入體細胞首先是其表面蛋白與細胞表面特異的受體結合,2型和5型腺病毒對細胞的感染是由纖毛上的結區與其受體柯薩奇-腺病毒受體(CAR)結合而介導的,它們對組織的感染主要取決于CAR的表達水平。在人體中,CAR廣泛表達于各種上皮組織。但是,據報道CAR在許多腫瘤組織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調或缺失[16]。因此,構建特異性識別腫瘤細胞表面受體的新配體的外殼基因能增強溶瘤腺病毒與腫瘤細胞的結合,CD46被證明是人B型腺病毒的高親和力受體[17]。Ranki等[18]構建了一種新型的依賴p16通道的溶瘤腺病毒Ad5.pK7-Δ24,它在纖毛蛋白C端多聚賴氨酸的存在下,其親和力趨向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

轉貼于

AdΔ24是腺病毒E1A第2恒定區24bp缺失的腫瘤特異性增殖的腺病毒,能直接吸附至細胞表面的αvβ3和αvβ5整聯蛋白上。它不能有效結合RB蛋白以釋放E2F,而E2F能有效誘導病毒在靜止期細胞中的增殖,而癌細胞普遍缺乏RB蛋白,故而有大量E2F的存在,導致病毒增殖而殺傷細胞[19]。Guse等[20]在小鼠腎癌細胞皮下模型中,用Ad5/3-Δ24、Ad5-Δ24RGD、Ad5.pK7-Δ24以及對照組野生型腺病毒進行瘤內注射,結果顯示經Ad5/3-Δ24、Ad5-Δ24RGD、Ad5.pK7-Δ24治療的腫瘤體積明顯小于對照組的腫瘤體積(所有P值均小于0.001)。

3 結 語

迄今為止,絕大多數研究均提示溶瘤腺病毒具有確切的腫瘤殺傷作用,而且毒副反應小。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及相關學科的不斷發展,溶瘤腺病毒必將更為成熟,逐步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后治療腫瘤的有力新式武器,而其發展對于我們來說仍將是任重而道遠的任務,相信溶瘤腺病毒治療腫瘤在不遠的將來得到廣泛的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諸琦,徐凱.溶瘤病與腺病毒[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7,12(3):295-297

[2] Hemminki A,Alvarez RD.Adenoviruses in oncology:a viable option?[J].Bio Drugs,2002,16(2):77-87.

[3] Madisch I,Harste G,Pommer H,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main neutralization and hemagglutination determinants of all human adenovirus prototypes as a basis for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and taxonomy [J].J Virol, 2005, 79(25):15265-15276

[4] Lichtenstein DL,Toth K,Doronin K,et a1.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the action of the adenovirus E3 proteins [J].Int Rev Immunol,2004,23(1-2):75-111.

[5] Galanis E,Okuno SH,Nascimento AG,et al.PhaseⅠ-Ⅱ trial of ONYX-015 in combination with MAP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arcomas [J].Gene Ther,2005,12(5):437-445.

[6] Dilley J,Reddy S,Ko D,et al.Oncolytic adenovirus CG7870 in combination with radiation demonstrates synergistic enhancement of antitumor efficacy without loss of specificity [J].Cancer Gene Ther,2005,12(8):715-722.

[7] Thomas MA, Broughton RS, Goodrum FD, et al.E4orf1 limits the oncolytic potential of the E1B-55K deletion mutant adenovirus [J].J Virol. 2009, 83(6):2406-2416.

[8] Au T, Thorne S, Korn WM,et al.Minimal hepatic toxicity of Onyx-015: spatial restriction of coxsackie-adenoviral receptor in normal liver [J].Cancer Gene Ther,2007,14(2):139-150.

[9] 曹軼林,胡曉樺,謝偉敏,等.溶瘤腺病毒H101提高鼻咽癌淋巴結轉移化療療效及其可能機制[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08,15(1):70-74.

[10] Xia ZJ, Chang JH, Zhang L,et al.Phase Ⅲ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E1B gene-deleted adenovirus (H101) combined with cis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in treating squamous cell cancer of head and neck or esophagus [J].Ai Zheng,2004,23(12):1666-1670.

[11] 諸琦,孫波,徐凱,等.超聲內鏡引導基因重組人腺病毒植入治療晚期胰腺癌一例[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9):629-632.

[12] Rodriguez R, Schuur ER, Lim HY, et al.Prostate attenuated replication competent adenovirus (ARCA) CN706: a selective cytotoxic for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ositive prostate cancer cells [J].Cancer Res,1997,57(13):2559-2563.

[13] Small EJ, Carducci MA, Burke JM,et al.A phase I trial of intravenous CG7870, a replication-selectiv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targeted oncolytic adenovirus, for the treatment of hormone-refractory,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J]. Mol Ther,2006,14(1):107-117.

[14] Zou L, Zhang P, Luo C, et al.shRNA-targeted hTERT suppress cell proliferation of bladder cancer by inhibiting telomerase activity [J].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06,57(3): 328-334.

[15] 李月敏,宋三泰,龍旭梅,等.端粒酶為靶點的溶瘤病毒的抗腫瘤作用研究[J].軍事醫學科學院刊,2007,31(3):228-234.

[16] Haviv YS,Blackwell JL,Kanerva A,et a1.Adenoviral gene therapy for renal cancer requires retargeting to alternative cellular receptors [J].Cancer Res, 2002,62(15):4273-4281.

[17] Tuve S, Wang H, Ware C,et al.A new group B adenovirus receptor is expressed at high levels on human stem and tumor cells [J].J Virol,2006,80(24):12109-12120.

[18] Ranki T, Kanerva A, Ristimki A,et al.A heparan sulfate-targeted conditionally replicative adenovirus, Ad5.pk7-24,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J]. Gene Ther, 2007,14(1):58-67.

篇5

[關鍵詞] 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曲安奈德;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

[中圖分類號] R78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5-0065-03

Efficacy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erosive lichen planus

ZHANG Liyua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entral Hospital of Chaoyang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oyang 12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erosive lichen planus. Methods A total of 52 cases of erosive lichen planus first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08 to November 2015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herapeutic effec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1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80.76%.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Oral erosive lichen planus;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口腔扁平苔_是一種常見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多數患者有疼痛、粗糙不適等臨床癥狀,皮膚及黏膜可單獨或同時發病。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臨床和基礎研究結果顯示其可能與多種致病因素有關,如免疫因素、精神因素、內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微循環障礙、遺傳因素、系統性疾病以及口腔局部刺激因素等。因口腔扁平苔癬長期糜爛病損有惡變現象,WHO將其列入癌前狀態[1]。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有:口腔黏膜出現珠光樣白色條紋損害,條紋可呈交織、延伸樣形成條網狀、索狀、環狀、樹枝狀及斑塊狀等多種形態,嚴重時會出現糜爛及紅斑。患者發病時往往因為劇烈疼痛而難以忍受,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2]。該病多見于中年女性患者,發病部位以頰黏膜最常見,其次為舌、唇、牙齦和腭部。患者多無自覺癥狀,有些患者遇到辛、酸、熱、辣、咸等刺激性氣味時,會出現局部灼痛,有些患者會出現黏膜粗糙感、燒灼感、木澀感、口干或麻癢感[3],因此如何對患者進行高效的治療就顯得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討曲安奈德聯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治療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的臨床效果,以及曲安奈德、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合應用治療口腔糜爛型扁平苔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為口腔糜爛型扁平苔蘚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口腔門診2008年11月~2015年11月首診確診為糜爛型扁平苔癬患者52例,排除患有全身系統性疾病者,患者均為單純的口腔黏膜病損,其病損部位僅為頰部,不累及牙齦及其他黏膜。病損部位均出現局部燒灼感、干燥粗糙、有刺激痛和自發痛。頰部黏膜在白色斑紋網狀浸潤基礎上出現充血,糜爛和潰瘍。其中男28例,女24 例,年齡34~70歲,平均(46.7±5.8)歲。患病時間3個月~2年。上述患者均有良好的依從性,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商品名同息通,國藥準字:H53021604,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 mL:40 mg)1~2 mL加入等量2%利多卡因(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147,5 mL:0.1 g)組成混懸液,對病損區作黏膜下注射,7 d 1次。治療組用曲安奈德1~2 mL加入等量2%利多卡因組成混懸液,對病損區作黏膜下注射,7 d 1次,并囑患者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商品名易孚,國藥準字:S2002 0112,桂林華諾威基因藥業有限公司,20 g)每日早晚各1次適量涂于病損區。上述注射治療連續治療3次。同時觀察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

1.3 觀察指標

依據糜爛、充血等體征改變,進行病損面積積分(2個以上病損時面積相加):0分:無病損,正常黏膜;1分:輕微白色條紋,無充血、萎縮或糜爛面; 2分:白色條紋伴充血糜爛面1 cm[4]。

1.4 評價標準

無效:患者的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癥狀,沒有出現緩解情況,甚至有加重的情況發生,病癥的疼痛感未出現緩解的跡象。有效:患者的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癥狀,得到良好的改善,疾病疼痛得到顯著的減輕,充血范圍也極大的降低,白紋變淡;顯效:患者的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得以全部消退,疼痛感消失,口腔黏膜恢復到正常情況[5]。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按時復診,按醫囑局部用藥。對照組采用曲安奈德治療后,8例(30.76%)患者顯效,13例(50.0%)患者有效,5例(19.23%)患者經過治療后沒有明顯變化,其治療的有效率為80.76%;治療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聯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治療后,有10例(38.46%)患者顯效,有 15例(57.69%)患者有效,1例(3.84%)患者經過治療后沒有明顯變化,其治療有效率高達96.15%。治療組患者在疾病治療有效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文研究對象是糜爛型扁平苔癬患者,研究對象具有良好的依從性并除外全身系統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單純的口腔黏膜病損,其病損部位僅為頰部,不累及牙齦及其他黏膜。病損部位均出現局部燒灼感、干燥粗糙、有刺激痛和自發痛。頰部黏膜在白色斑紋網狀浸潤基礎上出現充血、糜爛和潰瘍。采用曲安奈德1~2 mL加入等量2%利多卡因組成混懸液,對病損區作黏膜下注射,7 d 1次。或用曲安奈德1~2 mL加入等量2%利多卡因組成混懸液,對病損區作黏膜下注射,7 d 1次,并囑患者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每日早晚各1次適量涂于病損區。比較兩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口腔糜爛型扁平苔蘚是臨床上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一般不具有傳染性,患者自感疼痛明顯且有灼燒感,尤其是進食的時候更為明顯。口腔扁平苔癬長期糜爛病損有癌變現象,惡變率0.4%~2.0%[6],發病機制及病因尚無明確的定論。扁平苔蘚多在30~70歲發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7]。扁平苔癬為上皮不角化,基底層出現液化變性,并在固有層存在密集的淋巴浸潤情況。有研究表明[8] T細胞功能紊亂與細胞免疫功能 缺陷或障礙是引發口腔扁平苔蘚的重要原因。多數患者感覺不適,糜爛型OLP 患者普遍有刺激痛等臨床癥狀,嚴重時疼痛會隨之加劇[9]。糜型扁平苔癬目前以局部治療為主。

曲安奈德是一種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長效性,曲安奈德進入體內之后可以很好地抑制巨噬細胞,處理抗原細胞,降低炎癥反應,發揮抗炎、抗免疫的作用,有效地緩解口腔局部的充血糜爛現象。曲安奈德注射液通過對T細胞亞群的抑制,阻止細胞的分化和抗體的產生,抑制B細胞轉化為漿細胞,干擾體液免疫,抑制白細胞和巨噬細胞移行至血管外,減少炎癥反應,使血管敏感度增高,收縮性加強,減少局部充血和體液外滲[10]。曲安奈德采用注射的方式,可以讓藥物直接穿過黏膜,直達病變組織,避免了藥物在血液中被代謝,藥效維持的時間相對較長[11]。注射曲安奈德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簡單方便。

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由51個氨基酸組成 ,是一種低分子單鏈多肽,廣泛存在于人體,動物體內,動物實驗表明, EGF 可促進動物皮膚創面組織修復,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的理論下,通過人 EGF 基 因片段充分表達,進一步提取合成獲得的。利用 DNA 重組技術生產的 rhEGF,其結構、活性與 EGF 相似,因 此 rhEGF 可以與細胞膜表面的 EGF 受體 結合,激活蛋白酶,加速蛋白質的合成。其作用過程是通過合成DNA ,RNA,和精脯氨酸而獲得,起到加速創面肉芽組織的修復,以及表皮細胞的增殖增強,進而縮短創面的愈合時間[12]。有報道認為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具有促創面修復的作用[13]。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具有趨向作用,促進成纖維細胞、上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向創面遷移,調節膠原蛋白的降解和更新[14],促進創面的良性愈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為膠體狀態[15]。其可在創面可形成一層薄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致病原進一步附著破壞,為潰瘍處愈合提供一個良好環境[16]。因此,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作為藥物促進組織修復、治療。

綜上,曲安奈德聯合重組人表皮因子治療糜爛型扁平苔癬的方法簡單方便,經濟,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謙明. 口腔黏膜病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03.

[2] 王鑫璽. 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的療效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2014,12,7(12):122-123.

[3] h宏濤,閻曉飛,趙海. 一清膠囊聯合轉移因子及曲安奈德治療口腔扁平苔蘚108例觀察[J]. 河北中醫,2014, 36(11):1690-1692.

[4] 劉偉淞,楊奕,徐會. 曲安奈德聯合雷公藤多苷及中藥治療口腔扁平苔癬效果觀察[J]. 中國基層醫藥,2014,21(3):394-395.

[5] 李幫輝,萬里莉,李健. 曲安奈德治療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的臨床研究[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31):4699-4700.

[6] 陳陣,高平. 口腔扁平苔蘚局部治療進展[J]. 醫學綜述,2015,(7):1227-1229.

[7] 賀慶華. 扁平苔癬的臨床診治體會[J]. 河南醫學研究,2014,23(6):68-69.

[8] 馮煉,李仲賢,劉宇. 硫酸羥氯喹聯合他克莫司治療口腔扁平苔蘚的療效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6):68-70.

[9] 黨宏濤,閻曉飛,趙海. 醋酸潑尼松龍配伍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療口腔扁平苔癬55例療效觀察[J]. 陜西醫學雜志,2015,44(1):100-101.

[10] 常城. 曲安奈德聯合胸腺肽治療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36例[J]. 淮海醫藥,2014,32(3):284.

[11] 張麗. 口腔糜爛型扁平苔癬的臨床特點及曲安奈德治療效果觀察[J]. 中國農村衛生,2015,(14):29.

[12] 郝怡. 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聯合口炎清顆粒治療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的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2):139-140.

[13] 史紹英. 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合復方氯已定防治鼻咽癌放療性口腔黏膜炎的臨床效果[J]. 中國實用醫刊,2016,43(14):88-90.

[14] 方萬芬,李會林. 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促進Ⅱ度燒傷創面愈合的臨床觀察[J]. 中國處方藥,2014,12(8):25-26.

[15] 蔣美平,方偉紅,謝淑萍. 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聯合復方維生素B12溶液治療肛周放射性皮炎49例[J]. 中國藥業,2013,22(11):112-113.

篇6

關鍵詞:獨立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071-02

21世紀的人才規格強調實基礎、強技能、高素質,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人才培養,尤其是高等院校獨立學院更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強化能力培養,增強技能訓練,是目前教學改革的重點。獨立學院既要重視本科教學的學科體系,更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致力轉變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實踐教學對于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強化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特殊作用。本文以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為例,介紹我院具備基本專業技能是行知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學生的最基本要求,生物技術研究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的重中之重,尤其生物技術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驗性、實踐性是其最重要的特點,實踐教學因具有獨特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手段,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等專業技能培養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實踐教學從形式到內容都存在圍繞課堂進行體驗式、驗證式的實驗,而綜合性、應用性實驗很少,實驗教學模式落后、單一,缺乏對學生具體操作能力的培養,進而也實際影響學生專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行知學院實基礎、厚素養、精技能、強能力、善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實際,制定本專業基本技能達標訓練計劃與實施方案,改變生技專業寬進寬出、學生就業方向不明確、學習沒有動力更沒有壓力的現狀,實現學生要順利畢業必須具備本專業基本技能、能夠勝任相關職業崗位的要求,以期實現行知學院實基礎、厚素養、精技能、強能力、善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一、循序漸進,構建生物技術專業基本技能訓練計劃

生物技術專業基本技能達標訓練,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科研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畢業生與就業單位的科研、生產研發和管理達到“無縫接軌”,從而能夠在社會生產、管理和服務的第一線解決生物技術方面的實際問題。在專業實驗課程的基礎上,分別在第一、二、三、四學期設置4個基礎技能訓練項目:(1)植物生物學基礎綜合實驗,訓練內容包括光學顯微鏡的結構、規范操作,臨時切片制作、觀察與輪廓圖的繪制等,對接第一學期的專業核心課程“植物生物學”。(2)動物生物學基礎綜合實驗,訓練內容包括光蛔蟲或蚯蚓的橫切片觀察;鯽魚外形、鯉魚骨骼系統的觀察,內部解剖與觀察;土壤動物的采集、保存及鑒定,等等,對接第二學期的專業核心課程“動物生物學”。(3)生物化學基礎技能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分光光度法測蛋白質含量、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電泳槽安裝、點樣及電泳及層析法分離鑒定氨基酸,等等,對接第三學期的專業核心課程“生物化學。(4)微生物學基礎技能訓練,訓練內容包括(革蘭氏)染色法和油鏡的使用;酵母菌大小測定;平板菌落計數法等,對接第四學期的專業核心課程“微生物學”。每個項目都設置有相應的考核要點,如項目Ⅰ的考核要點有:①光學顯微鏡的結構要點、規范化操作流程;②臨時切片的熟練制作、質量好壞與規范化觀察;③合適染料的挑選與染色效果;④植物輪廓圖的繪制和結構標注等,項目Ⅱ的考核要點有:①觀察蛔蟲或蚯蚓的橫切片裝片,并按照所給的裝片判斷出該裝片是蛔蟲還是蚯蚓并給出理由;②解剖鯽魚并繪內部解剖示意圖;③利用體式顯微鏡,根據所給檢索圖鑒定標本等,要求學生必須通過此4個專業基礎技能訓練項目的考核,否則不能取得本專業學士學位。

在此基礎上,大三大四年級設置相應的綜合實驗及實訓項目5項,進行相關實驗技能的綜合應用實訓,包括生物技術綜合實訓(內容包括生物樣品的制備、含量測定、層析技術、電泳技術等)、發酵工程綜合實訓(內容包括菌種選育、發酵原料準備、發酵工藝控制及產品分離技術等)、生物工藝實訓(內容包括抗生素生產工藝實訓和啤酒生產工藝實訓等)、酶工程實訓(內容包括淀粉酶發酵技術,生物制劑的生產工藝等)、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包括、國家級職業技能證書考核培訓等)。要求學生必須通過所要求的專業技能訓練項目才可以參加后續的專業(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工作。

通過專業技能達標訓練,保證學生掌握本科生必須具備的現代生物技術基礎實踐技能,顯著增強學生在食品生物技術與生物制藥技術兩個專業方向的專業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行業綜合技能,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產品研發能力,具有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以及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同時強化職業技能資格證書作用,將擁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算入學分,進入學生的生物技術能力評價的標準,鼓勵學生多參加相關職業技能證書的培訓和考證活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

二、轉變觀念,積極探索能力培養的新模式

1.改變教育觀念,在教與學中促進學生能力培養。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教學形式的改進。要改進過去單純傳授知識、演繹知識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踐、探索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研究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轉變;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創設寬松、民主、高效的課堂氛圍。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策略;培養學生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發現、分析、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尋求適合于、滿足于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教學途徑,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

其實關于能力培養,我們還必須對生物教學中的存在的大量技能、技巧性的知識加以挖掘與開發。上世紀50年代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研究人類知識的形式,提出人類知識有兩種:一種類型的知識是通常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種知識是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前者稱為顯性知識,后者稱為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最本質的特性。隱性知識是存在于個人頭腦中的,它的主要載體是個人,它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因為隱性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難清晰表達。但是隱性知識并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波蘭尼《個人知識》,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生物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實際上確實存在著大量的隱形知識,生物技術是多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生物技術領域包括發酵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基因工程),它所涉及的多種技術(如熒光定量PCR、蛋白雙向電泳和分子雜交等)都有非常詳細的步驟,有的操作只需30秒、幾分鐘不等,幾十個步驟下來有的要耗時一周左右,而且整個過程的操作對象都不是肉眼所能分辨的,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或者通過染色、或者借助儀器(凝膠成像儀、放射自顯影等)才能得出結果。即使是同樣的操作流程,不一樣的操作者完全有可能得到不一樣的試驗結果甚至大相徑庭。從此方面來看,除了依靠課堂教學的知識傳遞以外,還需要更多的重復性、個體性的操作演練,這是我們長期教學實踐所忽視的一面。

2.改革教學評價機制,多形式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在高考指揮棒下,高校的教學評價也沿襲了用分數評價學生一切學習狀況的慣性與惰性,目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評價機制是分數標注的學業成績,其他評價機制只能淪為輔助作用。如何改進教學評價機制,對專業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為科學評價教學質量,需要確定科學的評價方法和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為此,在專業素質能力等少數知識性較強的課程中采用百分制的積分方式,而其他的技能與創新能力的課程則盡量采用其他的計分方式,如用國家職業技能證書(如營養師考核證書、食品檢驗師考核證書等技能證書)代替課程成績,頂替學分,用研究成果(如、研究成果、科研項目等)取代實驗課成績,盡量不用量化的分數評價學生的生物技能。即使在普通生物學知識的學習評價,也盡量注重對學生學習及研究過程和方法的引導,采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或進行實驗才能完成且無統一答案的作業等形式進行評價。考試方法多樣化,如采取開卷或半開卷、文獻綜述、專題論文、案例分析等形式,評分標準則側重學生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有獨立見解和創新,從而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3.重視科研,著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創新能力。生物學科的特點,借助儀器進行分析與驗證是生物科研的一個特點,對生物技術專業學生來說,科研能力的培養首先必須強化專業素質能力,如,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藥物化學、食品工藝學等基礎課的學習過程中必須努力養成學生動手科研的習慣,培養基本的科研操作能力。科研訓練與當地生物資源、身邊生活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興趣。我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可獲得一定學分,如,每年一度的浙江省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2013年度就是以“生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為主題,讓學生從保護和開發利用本土生物資源的角度,開展自主性實驗或野外調查工作,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和實踐能力。科研關注日常所見的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并與當地的行業企業聯系,培養學生利用所學服務社會,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也鍛煉了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我們在食品生物技術的教學中,始終將科研的焦點聚集在日常的生物資源與身邊的生活現象,尋常所見的生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如橘皮、桑葉、烏飯葉、藍莓等日常并不起眼卻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響的生物資源,同時關注食品安全、食品營養,將這些科研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將學生關心的問題引入課堂,大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與鉆研科學的激情,學生們通過生動的具有本土特點的課堂教學的學習,既能夠扎實掌握課堂知識,又提高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專業的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楊,陳美珍,陳潔輝,劉柱,熊繼先,魏熾炬,劉文華.章躍陵基于知識―能力―素質的生物技術專業標準改革初探[J].大學教育,2013,(11):65-66.

[2]莢榮,尹若春.生物技術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3,30(1):103-105.

[3]馬超,蔣一婷,徐桂娟,鄭彩霞.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建設生物技術特色專業[J].中國林業教育,2012,30(1):28-32.

[4]鄭明順,柴軍紅.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應用性技術人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5):152-153.

[5]王芳.基于能力導向的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考試周刊,2011,(43):22.

[6]趙凱,唐艷,孫曉丹,馬春權,李海英.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和創新型人才培養[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3,(3):16-19.

基金項目: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度校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