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病的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30 17:2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分病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神分病的治療方法

篇1

【關鍵詞】康復期;精神分裂癥;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9.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復發率、致殘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據有關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與生物因素有關的精神疾病,與人腦神經系統生化病理相聯系,目前治療該病仍以藥物治療為主[1]。病人在接受治療后,隨著陽性精神癥狀的消失,自知力逐漸恢復,精神狀況就會處于不穩定狀態,極易出現悲觀、抑郁等消極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將很可能再度面臨復發的危機。在精神分裂癥病人康復期階段,藥物治療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過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2]。

為此,作者對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病人進行了區別治療,以下是作者對60例病人進行的為期3個月的治療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總結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臨床觀察記錄,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在17~54歲之間,平均年齡32.6歲;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個月。入組標準:符合CCMD-3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排除腦器質性及其他軀體疾??;在接受治療后,陽性精神癥狀緩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復或部分恢復,已被確認為進入了康復階段[3]。

1.2方法:將60例精神分裂病人進行隨機分組,確定對照組和治療組病人的年齡、病型、病史等基本情況無差異,具有臨床可比性。

兩組均使用常規抗精神病類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而觀察組由一名心理治療醫師與若干護理人員組成,采用心理治療和護理干預的方法。心理醫師可以集中病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針對個別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其目的是為了從心理上糾正病人的焦慮、妄想、幻覺等不良的精神思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4]。護理人員主要的工作是通過示范性指導、行為訓練、特權強化等服務行為,為病人提供一個更利于康復治療的環境。

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所有資料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觀察兩組精神病人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的護理觀察量表(NORS)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發現3個月后治療組的各量表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性(P<0.05)。如表1:

表1兩組觀察內容統計比較(x±s)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遷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終身患病率高達15%~20%。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率、致殘率非常高,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時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康復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如果醫護人員能在這個階段做好對病人的心理康復治療,對病人的康復將有極大的幫助。

康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心理狀況分析。首先,康復期病人已經恢復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夠對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斷,當他們對疾病認識及預防常識了解不足時,會對自己的康復情況心存疑慮,從而導致過份的焦慮和恐懼[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為總會讓家庭成員頭痛和無耐,家庭干預勢必會出現一些問題,從而導致病人的心理負擔加重。第三,社會缺乏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認為它是一種不協調、病態的存在,總是避而遠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當康復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種環境的影響,再次導致病情復發。

分析了康復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狀況以后,我們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藥物治療的局限性,只有通過心理輔助治療,才能真正的緩解病人心理壓力,恢復他們的社會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過對兩組病例進行觀察,作者得出的結論是3個月后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醫護人員的心理治療起到了良好的促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礙,促使病人重獲生存能力,減少了家庭和社會負擔。

認知心理治療作為精神分裂癥康復期輔治療,不能完全取代藥物治療,但通過系統的認知,心理治療病人認識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動服藥,也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院外治療維持時間延長,減少復發,提高整體的療效[6]。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治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同時離不開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溫暖與理解,亦是促進病人康復期療效不可忽視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郝偉.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5-6.

[3]伍曉凡,劉立志.康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病人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賀國龍.社區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5,15(1):9-12.

篇2

人類疾病,不僅表現為機體的生理機能障礙,同時,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應,即精神狀態:如痛苦體驗、內心矛盾、對疾病的憂慮、對周圍環境的猜疑等。這些反應必須借助精神療法,通過語言和詞的作用,予以解釋、說服、開導勸慰,才能得以消除。因此,精神療法不僅是精神疾病的基本療法之一,同時也是軀體疾病的一項重要的輔助措施。祖國醫學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視精神治療?!毒霸廊珪分赋觯骸叭羲加舨唤庵虏≌?,非得情舒愿遂,多難取效?!薄秲冉洝诽岢稣f理開導式的精神療法,主張以“告之以其敗,語之與其善,尋之與其便,開之與其苦”的方式進行精神治療。在臨床醫療實踐及現實生活中,人們都知道精神因素與身心健康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事實證明,不僅有害的物質因素能造成各種各樣的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精神因素同樣也可以導致疾??;不僅藥物能治療疾病,良好的精神因素和積極的心理狀態對于軀體的或精神的疾病常常也能起到治療或有助于康復的作用。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逼渲芯桶裾{養的內容。

疾病發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物、物理、化學等致病因素;還有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對以上幾種致病因素產生的病理過程發生影響:或促使病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好轉迅速,或轉機緩慢,或日趨惡化。祖國醫學之病因學,其中就有七情致病,即:喜、怒、憂、思、悲、驚、恐。指出這些情志的過激或不遂可導致人體氣機失調而發生疾病。喜怒哀樂的變化,也即神經精神活動的變化;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活動(大腦皮質)產生精神活動,精神活動不僅能夠改造自然,適應社會,而且反過來又調節人體各臟器的功能活動。

在日常治療活動中,不論各科醫生愿意或不愿意,無疑地他們在與病人的接觸中都已應用了心理療法,進行了精神治療。如對病情的解釋,開導性的交談,安慰劑的使用等都屬之。從廣義而言,醫務人員親切和藹的服務態度,精心細致的診斷治療,良好的醫療環境都具有心理治療的意義。忽視和輕視心理療法的作用,不相信精神因素對疾病過程的影響,對疾病的治療都將事倍功半。

由于一些患者缺乏醫藥衛生常識,更不懂得心理學及心理治療學,往往盲目地聽信他人的談論,加重思想負擔,使疾病難以治愈。也有醫務人員出言不慎,態度粗暴,作風輕率,給病人帶來精神上的壓力,使病情惡化,或導致醫源性疾病事例也并非罕見;或有部分患者及其親屬,信巫不信醫,上當受騙致使疾病的惡化甚至喪生者也屢見不鮮。也有把精神作用使疾病好轉的結果誤認為是“神靈大仙”的作用,給一些騙子造成可乘之機。

心理學及心理治療學并非深奧難懂,它是存在于我們的臨床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的。只要我們去接觸它,認識它,是完全可以掌握它的。

常用的心理療法有:

1、精神支持療法:是通過醫生對病人的指導、保證、勸解,培植興趣、調整環境等方式,幫助病人認識發病的原因,解除思想顧慮及緊張情緒,增強治療信心,減輕或消除疾病的痛苦,促進健康恢復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于各種身心疾病、神經官能癥及重型精神病的恢復期。

2、暗示療法:是醫生通過語言誘導病人的思想活動,使其接受醫生的治療性意見達到治療目的(巫醫實際上是利用了病人的迷信心理,采用騙術來治病的,由于病人和病人家屬的愚昧無知,相信巫醫,有意或無意的接受了這種暗示,故也可使一些非器質性疾病和部分癔病患者獲得治愈,實質上是心理療法的結果,只是被巫婆神漢利用了,并加上了迷信的色彩)。暗示療法有語言行為暗示,藥物效應暗示和催眠術暗示。但暗示療法必須在病人對施治者和醫療方法確信無疑的情況下方能奏效。主要用于各種癔病的轉換癥狀,如癔癱、癔啞、癔聾、癔盲等。

篇3

關鍵詞 驚恐障礙 心理評估 認知行為治療 整合心理療法

資料與方法

2009~2011年收治驚恐障礙患者33例[1],均符合CCMD-3驚恐障礙PD診斷標準,其中男13例,女20例;年齡22~63歲,平均39.8歲;病程5~68個月,均超3個月,平均29.5個月。

方法:在治療前均予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將其結果與全國常模進行比較。運用多種治療技術整合的心理治療方法,在心理治療中一般分4步:①解決患者精神衛生信息缺乏的焦慮;對患者進行驚恐障礙的臨床表現、發生、發展向患者宣教,讓患者對自身癥狀有了解,認識。并且了解認識心臟病患者的特征和與自己癥狀的區別,讓患者學會自我辨別。②讓患者學會“忍受痛苦,為所當為”[2]:對癥狀采取,不理、不睬、不抵抗的七字治療方針。③用NLP心里治療技術,引導患者與潛意識對話,交流,尋找焦慮的根源。④植入道家思想哲學觀,引導患者以“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接受現實[3],接受自然,從而減少深層次對生命擔憂的恐懼。一般每部需要1~2次,每次需要40~60分鐘,每周2次。第1和第2步可以幾個患者集體進行。1個月后評價療效結果。

統計學處理:表1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采用配對資料比較的t檢驗。

結 果

PD患者療后獲痊愈22例,半年隨訪未見復發。顯著進步11例。顯著進步的患者追蹤治療、隨訪半年,其中4例痊愈,7例好轉。

驚恐障礙療前、療后及與全國常模的SCL-90、SAS、SDS評分比較:病例組在SCL-90所有因子、SAS、SDS中均與全國常模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通過與患者的深入交流和耐心細致的精神檢查,33例患者均符合CCMD-3驚恐障礙PD的診斷標準。在這些患者中3次以上到心臟科檢查,治療21例(64%),曾經住院治療18例,做過心導管檢查7例?;疾∏鞍肽陜扔忻黠@精神刺激因素15例,包括家庭不和睦、離異、親人亡故(特別是因心臟病亡故)、工作緊張、壓力大等。表1可見,PD在療后的SCL-90諸因子、SAS、SDS量表評分均比療前有顯著性的減分差異(P<0.01),說明心理治療后PD的好轉。

討 論

目前,在經濟高度增長和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人們的心理未必能夠像物質轉型那樣輕易得到解決,在迅速崛起的轉型年代都會面臨心理焦慮癥。人們的焦慮情緒越來越多,驚恐障礙是焦慮的急性表現。在一般人群的發病率3.5%,城市5%驚恐障礙的患者是以心臟病為由求醫最多的一型焦慮[4]。往往會到綜合醫院,就診,徘徊于綜合醫院的心內科、急診科、反復檢查、反復治療,病程越長治療效果越差,造成患者經濟負擔加重和社會醫療資源的浪費。目前,盡管心理治療的流派很多,但是由于驚恐障礙發病的復雜性,在實踐中作者發現,沒有任何單一的方法對任何驚恐障礙的患者都有效,而各療法間相互補充和吸收,博采眾長,綜合運用個理論的適用焦點進行整合性治療,是一種有效而快捷的治療方法。

本治療方法采用綜合的技術與方法[5],從解決患者表面癥狀入手,基本解決鏈條:讓患者認識癥狀(減輕迷惑和恐懼)-接受癥狀(嘗試應對癥狀)-深層了解癥狀根源(NLP技術引導潛意識交流,認識癥狀背后的深沉心理癥結)-接受現實,順應自然(道家哲學觀的植入、接受自然、順應自然、怡然自樂)-達到心身和諧。不難看出,本文所用的心理治療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外到內,標本兼治的治療方法。從表1可以看出,其療效顯著。整合心理療法是對驚恐障礙快捷有效地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5.

2 康成俊,商斌,譯.森田心理療法實踐-順應自然的人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1.

3 張亞林.中國道家認知療法-ABCDE技術簡介.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3.

篇4

【關鍵詞】神經內科;抑郁障礙;治療對策

近年來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門診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抑郁/焦慮障礙發生率,國外資料顯示,21%-26%的神經內科門診病人有心理問題[1]。20世紀90年代上海市綜合性醫院的調查顯示,神經內科門診病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為9.7%[2]。本實驗針對為2008年7月至2008年8月期間我院神經內科門診的病人597例進行臨床研究和分析,探討相關治療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與方法選取2008年7月至2008年8月就診于我院神經內科的59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必須能配合實驗的患者,失語、耳聾及病情危重等病人沒有讓其參加調查。

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調查:①設置調查表;②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3](CES2D,20項);③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進行評定。調查人員向神經內科門診患者發放CES2D表,解釋量表的填寫方法,協助有需要的患者填寫,患者自主得出評分。在其神經內科就診后,評分16分以上者經同意由精神科醫師做精神檢查。參照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最后對符合F32抑郁發作、F33復發性抑郁、F341惡劣心境的抑郁障礙患者進行HAMD評分。

1.2治療方法針對各個患者的不同情況,以及其就醫意愿。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心理咨詢和精神科就診三種治療方法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1.3統計方法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抑郁障礙發病率總共調查597例中,CES2D表填寫全部合格。CES2D大于16分者173例(占28.98%),其中5例不同意進行精神檢查,診斷抑郁障礙58例,占33.52%。58例患者中男25例,女33例。就年齡來說,以老年患者居多。此外,有過不良生活的人(如失業,喪偶,家庭不和)患病的機率高。

2.2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主要臨床特點分析主要表現出頭暈,頭痛及失眠、肢體麻木、緊張及心煩為21人(占80.77%,其他如納差,哭泣,胸悶、頭不自主晃動、面部發熱、疲乏無力、擔心患病11人(19.23%)。以軀體癥狀為第一主訴者共計51例,占88.46%。

2.3HAMD評分HAMD平均評分為(16.88±4.04)分。其中輕度(8-16分)27例,中度(17-23分)27例,重度(≥24分)4例,以輕中度抑郁為主(92.31%)。抑郁情緒0例(0.0%),有罪感2例(3.4%)自殺1例(1.7%),早醒11例(18.9%),全身癥狀4例(6.8),性癥狀11例(18.9),入睡困難28例(48.2),睡眠不足4例(6.8),疑病0例(0.0%),軀體性焦慮15例(25.8%),胃腸道癥狀5例(8.6%),工作興趣減退12例(20.6%),精神性焦慮20例(34.5),阻滯1例(1.7%),激越2例(3.4%),體質量減輕9例(15.5%),自知力13例(22.4%)。從HAMD各條目評分為重度者以入睡困難、精神性焦慮、軀體性焦慮和全身癥狀表現突出為多。

2.4相關治療方法根據上面調查得到的相關癥狀,門診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治療。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心理咨詢、藥物治療和精神科就診。從HAMD評分可以看出,患者主要以輕中度抑郁為主。對于這些病人,首先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在可能的情況下咨詢其病的起因,針對個人情況進行開導,使其精神放松。如果心理咨詢效果不明顯,可以結合藥物治療。如服用苯二氮卓類、丁螺環酮、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抗抑郁劑等抗焦慮藥物,部分病例配合心理治療。如果患者情況不可控制,在上述兩種治療方法不能改善病人的情況,將其送往精神科就診。在三種治療方法中,病人治療效果最明顯的是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輔導。其中病人最希望是是藥物治療,其次是心理輔導,最后是送往精神診所。

3討論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不斷的提高,以及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模式的轉變,神經內科門診加強對抑郁障礙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從本研究中可以發現,抑郁障礙在神經內科初診患者占12.93%。這一數據高于之前朱培俊等的研究。當然在不同醫院,不同時期收集的樣本會存在主觀差異。

研究中通過HAMD的方法,分類出神經內科門診抑郁障礙患者各種不同的癥狀,非常痛苦,同時也避免了一個就診誤區,即:心理障礙常伴有的身體不適使患者誤認為是軀體化障礙,就診于非精神衛生專業門診部,加上社會對精神病人的偏見,使得病人得不到正確治療。病情不見好轉,病人情緒進一步焦慮,促使其不斷的就診,如此循環往復,使患者懷疑醫生的診療水平,喪失了信心,有甚者出現自殺現象。同時也給國家醫療資源也造成浪費。

目前市場上治療神經內科門診抑郁患者主要為三種,藥物治療,心理咨詢,送往精神科進行治療。醫療界公認,最佳的治療方案是“藥物與心理輔導”相結合。其中,藥物的作用要占70%-80%,心理輔導的作用大概為20%。本研究中多數患者以軀體癥狀為第一主訴,分別為精力不中,疲乏,睡眠障礙,肌肉酸痛等。此類多為中輕度患者,只要醫生提高對抑郁障礙的識別,采用適當的治療,大家共同努力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Wancata J,Windhaber J,Bach WM,et al.Recognition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nonpsychiatric hospital wards J[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0,48:149-155.

[2]吳文源,季建林.綜合醫院精神衛生[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1-8.

篇5

【關鍵詞】 康復期;精神病;認知心理治療;護理干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出現多種心理問題,會對患者的康復產生嚴重的影響,能夠減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對于患者的認知療法是臨床康復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認知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患者錯誤認知和觀念進行改變,使不良情緒與行為得到糾正,能夠使患者正常的進行各種心理活動,最終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筆者現將康復期精神病患者認知心理治療的護理觀察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收治的康復期精神病患者90例進行分析討論,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在23-59歲,平均年齡為35.18±2.39歲。此組患者的精神癥狀緩解或已經消失,自知力已經恢復或部分已經恢復,病情處于穩定狀態,但還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狀態。其中:雙向情感障礙患者23例,精神分裂癥患者47例,神經癥患者18例,應激性精神障礙患者2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一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為對照組,另一組患者實施認知心理治療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精神癥狀、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社會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工作能力、學習情況等進行收集總結。

1.2.1 治療階段 將進行治療的康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實施認知心理治療及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此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相關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此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進行認知心理治療方法。每周進行認知心理治療1次,每次治療時間為40-60min。對于此組患者進行護理觀察3個月。

1.2.2 認知心理治療方法 由我科有資歷的心理咨詢醫師開展認知心理治療。

1.2.2.1 準備治療階段 收集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資料,其主要包括誘發精神病的社會心理因素、家庭社會背景、人際環境關系、婚姻戀愛史、性格復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靜的房間內并由咨詢師與患者進行有關心理治療的交談與交流。注意對患者求診的目的要耐心傾聽,并鼓勵患者對自己內心存在的問題進行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對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問題要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釋,幫助患者能夠找出問題所在,對患者的錯誤認識進行糾正,并對患者所提出的問題給予有效的解決的方法。

1.2.2.2 鞏固治療階段 對于康復期精神病患者進行反復的認知治療訓練。尤其是針對病情反復的精神病患者,應耐心細致的進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對錯誤認知及時進行糾正,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進行鍛煉,以鞏固認知心理治療的療效。

1.3 效果評定 對于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分別由心理醫生用SGL-90[3]進行檢測治療結果,該評定表共有90個條目,其中主要分為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度、強迫、焦慮、抑郁、敵對、偏執、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癥狀因子,每一項主要按5級評分進行評定,得分越高證明心理癥狀越明顯。問卷由心理醫生監督發下并同意回收。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統計分析使用SPSS11.3軟件包完成,P

2 結 果

兩組患者在經過不同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SGL-90評分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各個項目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經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

3 討 論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發病時,由于受精神癥狀和自我缺乏認知力的影響,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進入康復期后,患者的精神癥狀逐漸的消失或者緩解,自知能力能夠恢復,因此,在對于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應適時認知心理治療方法,并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干預這對臨床康復治療有重大的意義。從以上報道可以證明,對于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認知心理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期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認知力,對日后生活質量以及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雅坤.認知行為療法在疼痛治療中的運用現狀及展望[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0,91(3):120.

篇6

關鍵詞 三聯術式 中藥外洗 周圍皮膚濕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221

周圍皮膚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非傳染性的周圍皮膚病,常因肛瘺、肛裂、痔瘡、肛周膿腫等所引起,多局限于周圍皮膚,病程較長,周圍皮膚常痛癢、皮膚粗糙、皮膚增厚、以致發生破潰,局部皮膚可有紅疹、脫屑、結痂、滲出、糜爛等為主要特征。中醫學稱為濕瘡。多為血虛生風,風、濕、熱邪作用于所致?,F代醫學認為月經不調、婦女內分泌紊亂、精神緊張、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悲傷驚恐、化妝品、日光、花粉、食物、衛生紙刺激、形體肥胖均可誘發本病。本病多種治療方式均有效,但遠期療效欠佳,常易復發。筆者采用周圍皮膚封閉術、周圍皮膚間斷切除術、周圍皮下神經離斷術三聯術式結合中藥外洗治療肛周濕疹80例,療效滿意?,F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80例患者,男40例,女40例;年齡12~76歲,平均44歲;病程2~22年,平均12年?;颊咂つw紅疹、脫屑、結痂、滲出、糜爛,外周可有散在丘疹,呈陣發性,劇烈瘙癢,伴破潰者可有疼痛。

治療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周圍皮膚,鋪無菌巾。采用布比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局部浸潤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圍繞一周分層,交叉,點狀切除周圍瘙癢皮膚,然后再用剪刀逐個分離各點狀切口間皮膚下的末梢神經,分離要仔細,待全部分離完畢后,用0.75%布比卡因注射液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注射用水10ml,亞甲藍注射液1ml混合在一起,在各點狀切口間的皮膚下行皮內注射,注射要均勻,完全,深淺一致。待注射結束后內放入2枚太寧栓,周圍皮膚用生肌玉紅紗條覆蓋,外用塔形紗布加壓包扎,“丁”字帶固定。術后控制飲食,控制排便1天以防出血,待每次排便后用中藥熏洗坐浴10~20分,常規痔科換藥。中藥坐浴,方藥組成:苦參30g,芒硝15g,白礬15g,花椒15g,赤芍15g,大黃30g,蛇床子30g,地膚子30g,黃柏10g,冰片5g(后下)。水煎,涼至40℃坐浴,禁忌熱浴。

結 果

80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75例,顯效5例,總有效率為100%。治療后2年,隨訪已治愈70例,尚無1例復發。

討 論

肛周濕疹是肛腸科難治性疾病之一。患者常久治不愈,瘙癢難忍,痛苦不堪。本病主要以病程長,周圍皮膚常粗糙、增厚,以致發生皸裂,顏色灰白或暗紅,常伴有色素減退。瘙癢、滲出、反復發作為其主要特點。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潔或臟腑蘊毒或血虛生風或風、濕、熱邪客于肌膚所致。西醫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較復雜可能與內因、外因和誘發因素有關,內因如內分泌紊亂(糖尿病等),神經與精神功能障礙(憂思、自主神經失調等)、消化系統功能障礙(胃、腸道功能紊亂、失調等)、遺傳與體質(過敏體質等);外因如肛周疾病的分泌物刺激,染料、花粉等;誘發因素如周圍潮濕、積汗等。周圍濕疹傳統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有注射療法、物理療法、激素治療、內服抗組胺藥、局部外用藥。手術治療主要有周圍皮膚皮下分離式、周圍皮膚樹葉狀切除術、周圍皮膚切除縫合術。以上治療方法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者復發率仍然很高。在手術治療方面,以往的術式切除不徹底、患者痛苦程度大,遠期療效不佳。

筆者采用周圍皮膚封閉術、周圍皮膚間斷切除術、周圍皮下神經離斷術結合中藥熏洗清熱祛風,涼血止癢。中西醫結合,多重治療,全面兼顧。該方法手術損傷小,切除徹底,完全,患者痛苦程度小,恢復快,無并發癥,值得推廣。

篇7

關鍵詞:牛生殖疾??;診斷與治療;探討

前言:在我國,由于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所以,我國的食品供應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我國的牛奶和牛肉的供應,我國建立了數目眾多的牛養殖基地。但是,由于這種集中化的養殖很容易造成牛的疾病的爆發,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牛的疾病進行控制、診斷以及治療。因此,下文系統的闡述了牛生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這樣做是為了保證牛的個體健康以及繁殖下一代,直接的為養殖基地提供優良種源,間接的保證國家牛肉和牛奶的供應。

1對于牛胎衣不下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的探討

胎衣不下或胎衣滯留是指在母牛分娩后,如果胎衣在12小時內未排出。胎衣不下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子宮感染、子宮恢復延遲和卵巢機能障礙,導致母牛不懷孕。胎衣不下的主要癥狀是胎衣部分或全部沒有在正常的時間內排出,在滯留胎衣的刺激下,母牛常常拱背努責,表現不安;胎衣開始腐敗時,從陰道排出污紅色惡臭液體,內含腐敗的胎衣碎塊,患牛臥下時排出量較多;進而發生急性子宮內膜炎;腐敗產物吸收后,患牛精神不振,體溫稍高,食欲和反芻稍減,瘤胃馳緩、積食及臌氣。對于胎衣不下治療方法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通過給藥使胎衣排出;或給子宮內投放抗菌防腐藥,在抑制腐敗和細菌感染的情況下,讓組織自溶排出。常用的治療方法首先是垂體后葉素40-80單位,肌肉或皮下注射,2小時后再重復1次;或催產素50-80單位,1次后海穴注射;或甲基硫酸新斯的明30-37.5毫克,肌肉或皮下注射(重復注射用20毫克)。其次是益母草500克、車前子200克,水煎取汁或共為細末,加酒100毫升,灌服。再次是當歸60克、川芎21克、桃仁18克、炮姜15克、炙甘草15克、黨參30克、益母草30克,共為細末,黃酒120毫升為引,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最后是在子宮粘膜與胎衣之間投放金霉素(或土霉素、四環素等)0.5-1克,隔日1次,共1-3次。預防胎衣腐敗及子宮感染,等待胎衣自行排出。

2對于牛子宮內膜炎診斷和治療方法的探討

子宮內膜炎是子宮內膜受病原微生物感染發生炎癥,而不能正常懷孕的一種疾病。牛子宮內膜炎分急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子宮內膜炎二種類型,不同的類型有著不同癥狀。急性子宮內膜炎多發生于產后,炎癥往往擴散,引起子宮肌和漿膜同時發炎。病牛有時努責,從陰門中排出膿性分泌物。嚴重者體溫升高,食欲降低,反芻減弱,并有輕度臌氣。陰道檢查發現陰道及窒部、子宮頸中充血,宮頸口開張,有膿汁在窒部或宮頸口附著。慢性子宮內膜炎多由急性轉來,臨床上分為隱性、卡他性、卡他膿性和膿性,一般全身癥狀不明顯。隱性子宮內膜炎主要癥狀是周期正常,陰道檢查和直腸檢查子宮沒有異常,但屢配不孕,時子宮分泌物較多,韌性較差,略微渾濁??ㄋ浴⒖ㄋ撔院湍撔缘呐R床癥狀大致相同,只是程度上有所區別?;蛴袝r但周期紊亂,或完全停止;陰門流出粘性、粘膿性分泌物,時增多。子宮角增粗,子宮壁增厚,彈性減弱,收縮反應微弱。

牛子宮內膜炎治療方法主要是抗菌消炎;促進子宮收縮,促進炎性分泌物排出;改善子宮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和子宮機能恢復。一般采取局部治療即可,但全身癥狀較重的急性病例,應配合肌肉注射抗菌藥物及其他全身對癥療法。治療方法首先是青霉素2支、鏈霉素1支,用10-20毫升生理鹽水溶解,在輸精2小時后注入子宮。用于治療隱性子宮內膜炎。其次是用清宮液子宮灌注,每次1支(50毫升),隔日1次,連用3-4次。適合治療各種類型的子宮內膜炎,對嚴重的膿性子宮內膜炎療效優于其他藥物。再次是使用宮得康,子宮灌注,每次1-2支,每隔7-10日或1個情期注藥1次。適合治療各種類型的子宮內膜炎。還有要用碘甘油,稀釋成0.1%的濃度,子宮注入50-100毫升,每日1次。最后是用前列腺素F2a及其類似物,肌肉注射,用量按藥品說明。用于治療有黃體的膿性子宮內膜炎。

篇8

[關鍵詞] 惡性腫瘤;心理干預;生存期;治療

惡性腫瘤是指機體在致癌因子作用下,機體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調控,導致異常增生,細胞不僅異??焖僭鲋?,而且可發生擴散轉移的腫瘤。惡性腫瘤由于死亡率高,嚴重縮短了患者的生存壽命,同時造成患者家庭人力與財力的巨大損失。而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常規方法就是手術,放療,化療以及生物治療[1]。而這些傳統的治療方法大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現在,根據某院十幾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對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某院根據實際情況,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藥物加心理干預雙重治療方法,獲得很大成功,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451例,將患者分為2組,第一組225人,第二組226人。第一組中225例中男137例,女88例;年齡27~76歲,平均48.2歲;其中,胃癌患者44例,食管癌患者32例,肝癌患者41例,肺癌患者27例,宮頸癌患者36例,腸癌患者22例,其他癌癥患者23例。第二組226例中男143例,女83例;年齡24~79歲,平均50.1歲;其中,胃癌患者52例,食管癌患者34例,肝癌患者36例,肺癌患者28例,宮頸癌患者32例,腸癌患者20例,其他癌癥患者24例。兩組從性別、年齡、病程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癥狀大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進行性消瘦、進行性貧血、干咳或痰中帶血、長期消化不良、無痛性血尿等癥狀。

1.3治療方法

1.3.1第一組對225名患者采用心理干預加藥物雙重治療方法。(1)藥物治療,采用一般療法,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手術,放療,化療以及生物治療等治療方法。(2)對所有225例患者進行特殊心理療法,重點放在應對患者各種心理不適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改善,盡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在身體、精神、形象及睡眠方面改善顯著,形成更加客觀、正確的認識,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還針對不同患者個體制定不同心理療法,如音樂治療,談話治療等。

1.3.2第二組對226名患者使用藥物治療,只對患者取手術,放療,化療以及生物治療等治療方法。

1.4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長短及生存質量情況。

1.5療效標準顯效:生存時間超過2年,患者生活質量良好,可以進行正常生活,有自理能力;有效:生存時間超過6個月,患者生活質量一般,可以進行部分正常生活,但仍有痛感,自理能力一般;無效:生存時間低于6個月,患者生活質量差,無自理能力,需特殊陣痛藥物治療??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6統計學方法采用卡方進行檢驗,且以P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見表1

表1第一組和第二組治療效果比較[n(%)]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組顯效67例,有效113例,總有效率為80.0%;第二組顯效21例,有效71例,總有效率為40.7%。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在我國,上世紀70年代中期,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約每年90萬人,死亡人數約每年70萬人。到90年代初期,抽樣結果顯示,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約每年160萬人,死亡人數約每年130萬人。目前,我國每年惡性腫瘤發病的人數大概有200萬左右[2]?;颊叱R姲Y狀有:進行性消瘦、進行性貧血、干咳或痰中帶血、長期消化不良、無痛性血尿等[3]。

就目前來說,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命前景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悲觀。例如:上世紀70年代被認為絕癥的胃癌食道癌等,現在70%可緩解,30%可治愈。宮頸癌、肝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只要早期發現,治愈率也可達90%以上[4]。

絕望、無助的情感往往會影響一個患者的康復,時常對自己的病情感到絕望,患者身體內的緊張情緒就會不斷的聚積,造成巨大的的精神負擔[5]。如果學會放松自己,與親朋好友多進行交談,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就能減少緊張情緒對身體造成的損害。所以惡性腫瘤患者除了積極地進行藥物醫療之外,還應當對患者精神方面進行重視。通過臨床實踐證明,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心理干預搭配藥物雙重治療方法總有效率高達80.0%,能夠有效的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曹炳健.134例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的調查.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3):359-360

[2]李力,黃坤,余建中,等.惡性腫瘤住院患者伴發抑郁的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6,33(10):1841-1843

[3]王逸如,黃華蘭,應文娟,等.惡性腫瘤與良性疾病住院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J],南方護理雜志,2008,11(4),472-491

篇9

【關鍵詞】 靳三針;社區干預;小兒抽動癥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102

抽動癥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兒童行為障礙綜合征, 臨床表現為快速、不自主、突發、重復、非節律性、刻板、單一或多部位肌肉運動抽動或(和)發聲抽動, 嚴重影響了患兒的生活質量[1]。在患兒發病初期面部有輕微抽動的現象, 如果不能及時的進行治療, 隨著病情的嚴重會對患兒的認知功能、發育、適應能力等造成影響, 因此早發現、早治療顯得至關重要。目前臨床中對治療小兒抽動癥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 多以心理治療為主, 藥物控制為輔, 而患兒長時間服藥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此次針對靳三針結合社區干預治療小兒抽動癥的效果進行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治療抽動癥的80例患兒為此次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40例。納入標準:①患兒家屬同意參加此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②所有患兒均符合多發性抽動癥的診斷標準[2];③在治療前沒有使用過多巴胺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排除標準:①治療依從性差的患兒;②患有精神類疾病的患兒。對照組患兒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齡4~13歲, 平均年齡(9.5±2.3)歲;實驗組患兒中男28例, 女12例, 年齡4~12歲, 平均年齡(8.0±2.0)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兒采取靳三針的治療方法。針刺主穴:靳三針組穴“四神針”、“智三針”、“定神針”, 配穴:肢體抽動配“癇三針”, 眨眼頻繁配“腦三針”, 異常發音配“顳三針”, 弱智失眠配“手智針”。操作方法:患兒采取坐位, 在即將施針的皮膚處給予消毒, 采用華佗牌不銹鋼毫針進行治療, 毫針的尺寸以0.25 mm×25 mm為主, 施針的方式為捻轉進針法, 在患兒頭部進行穴位平刺, 進針的長度大約在15 mm左右, 不得超過20 mm;在患兒的四肢部穴位進行直刺, 進針的長度大約在2 mm左右, 不得超過20 mm。每15分鐘進行一次捻轉行針, 留針45 min。

1. 2. 2 實驗組在對照組患兒治療基礎上給予社區干預治療, 具體如下:①健康講座:定期組織家長參加健康教育講座, 使家屬對疾病有更深的認識, 告知家長有關注意事項和配合治療的方法等, 為患兒營造和諧輕松的生活和學習環境;②異常行為的心理疏導:對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患兒的異常行為及緊張自卑的心理進行疏導, 學習對異常行為的控制, 幫助患兒避免出現過激行為, 恢復正常的社交。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評分及臨床療效。根據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進行評分[3], 根據發作次數、頻率、強度、復雜性、干擾和生活損害程度分為5級:0分(極輕度)、1分(輕度)、2分(中度)、3分(明顯)、4分(嚴重)。次數、頻率、強度、復雜性和干擾相加等于運動型抽動分數;次數、頻率、強度、復雜性和干擾相加等于發聲性抽動分數;生活損害程度分數和發聲性抽動分數相加等于總的嚴重程度分數。療效判定標準[4]:以耶魯抽動癥整體嚴重度量表評分減分率作為此次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減分率>90.0%;有效:減分率60%~90%;無效:減分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評分明顯優于治療前(P

2. 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治療后, 實驗組患兒的總有效率(97.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8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抽動癥的發病原因多與遺傳、中樞神經遞質失衡、精神等有關, 中醫則認為小兒抽動癥屬“瘛S、慢驚風、抽搐、肝風證”等范疇。在此次研究中, 對照組患兒采取靳三針的治療方法, 實驗組患兒采取靳三針結合社區干預的治療方法, 在經過治療后, 實驗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患兒。靳三針可以從根本上對患兒大腦異常病理的狀態進行調整, 雖然可以降低患兒抽動癥的評分, 但是實驗組患兒的運動性抽動評分和生活損害程度評分更好。社區干預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兒家屬對本病的認識, 并配合指導患兒學習行為控制, 掌握常用的應對措施, 增加患兒的治療依從性, 提高本病療效。靳三針結合社區干預治療小兒抽動癥不僅增加了患兒的依從性, 還使患兒家屬更深刻的認識到靳三針結合社區干預治療的重要性[5]。

總之, 靳三針結合社區干預治療小兒抽動癥取得了更好的治療效果, 在臨床中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香娟, 楊昆, 張豐華, 等. 胡天成教授治療小兒抽動癥經驗拾零. 廣西中醫藥, 2015, 38(1):60-61.

[2] 陳麗敏. 針刺治療小兒抽動癥的運用舉隅. 內蒙古中醫藥, 2015, 34(8):129-130.

[3] 趙美玲, 李琳, 程立紅. 針刺配合艾灸治療小兒抽動癥1例. 中醫藥通報, 2016, 15(6):65.

篇10

【摘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人,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此外,實驗組還采用健康教育干預進行治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健康教育干預的治療效果:患者對其疾病治療的認識程度、患者在日常行為上的改變以及患者對待疾病的心態等。通過治療前后及兩組間的比較,形成臨床資料,對其臨床治療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考察健康教育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在對其疾病治療的認識程度、日常行為規范性、心態上的差異顯著,P

【關鍵詞】健康教育;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1083-02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疾病,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有200萬患者死于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種典型的心血管疾病,臨床上對其治療方法各異,結果頁良莠不齊?,F代醫學多采用循證治療,級辨明患者到底患何種疾病,再根據具體病情,采用恰當治療方法。比如冠心病患者一般不是單純出現這一種疾病的癥狀,它多與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伴隨存在,所以在確定具體療法時,難度增大,治愈率相應下降。當然臨床也有關于健康教育干預療法的報道,效果顯著,本院采用健康教育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其中男40(實驗組與正常組各20例)例,女30例(實驗組與正常組各15例),其中年齡均在60歲以上。文化背景:大學7例,高中22例,初中及初中以下25例,文盲16例?;颊吖谛牟〉漠a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病原因很多,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患者長期飲食起居不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也隨著加重,疾病治療期長,對患者的身心及家庭造成很大影響;二是由于工作等原因,患者長期處于高壓、焦慮狀態,致使疾病產生;三是在患有其他疾病時,由于并發癥而患有冠心病。冠心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胸部不適、胸痛、心悸、氣急、煩躁等。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一般方法進行治療,其中實驗組還采用健康教育干預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護士首先對患者的病情有詳細的了解;二、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考察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日常行為以及對待疾病的心態;三、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干預計劃,可以根據不同患者適當調整方法;四、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比如樹立他們對疾病治愈的樂觀性,講解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與患者溝通心理,讓他們對醫院環境產生親切感等利于疾病治療的措施;五、定期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的狀況進行考察,并調整方法。在治療期結束后,將患者治療前后在疾病認知、日?;顒蛹靶膽B方面進行比較,評價健康教育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作用。2.結果

由表1可知,兩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性別及致病因素上經X2和t檢驗,p>0.05,無顯著差異。由(表2可知),實驗組與正常組相比,治療前兩組在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日常行為規范性及對待疾病的心態上, p>0.05,無明顯差異;而在治療后,經健康教育干預治療的實驗組在以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日常行為規范性及對待疾病的心態上明顯優于正常組,p

表1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基本情況(例)

組別男女男:女飲食起居精神因素其他疾病并發癥實驗組20154:3151010 正常組20154:316118 表2兩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治療前后的比較(例)

觀察項正常組實驗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 疾病認識程度12(34.3%)15(42.9%)12(34.3%)35(100%) 日常行為15(42.9%)17(48.6%)16(45.7%)30(85.7%) 心態10(28.6%)12(34.3%)10(28.6%)32(91.4%)3.討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而來的各種疾病發生率也逐年增加,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原因可能有飲食起居不規律、精神壓力大、其他疾病的并發癥等。冠心病是一種心血管系統慢性病,目前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沒有能將其完全治愈的藥物,只能通過長期用藥而防止其惡化。健康教育干預療法能明顯使患者在對疾病的認知、日常行為改善及心態上得到改善,增強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延續生命。

健康教育干預療法的具體優點有以下幾方面:①從專業上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了解,并制定治療方法,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健康教育應貫穿整個病人住院全過程。通過宣教評價反饋再宣教的過程,根據病人的病情變化,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斷評估健康宣教內容,真正體現健康教育是一個具體、連續、動態的全過程[1]。②人到老年,不僅生理上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心理變化也比較突出。隨著機體各種功能的衰退,感知覺障礙逐漸加重,進而使其心理活動也受到直接影響,尤其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其變化更為顯著[2]。從心理上對患者進行疏導,增強患者對待疾病的自信心。③指導患者的日常行為,使其有利于疾病的治療,進而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健康教育要根據病人的具體需求而確定,突出重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宣教越簡單,重要的信息越靠前,病人對部分的信息記憶越深刻[3]。基于此法的以上諸多優點,筆者認為健康教育療法在老年冠心病的治療上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參考文獻

[1]李紅霞,陳正英.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