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炎護理問題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0: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肺炎護理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肺炎護理問題

篇1

關鍵詞:護理干預新生兒肺炎臨床運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45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243-01

新生兒肺部組織尚未發育成熟,易受外界感染,其呼吸道分泌物無法及時排除,易導致通氣受阻,從而引發嚴重的肺炎疾病。新生兒肺炎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疾病,嚴重影響了新生兒的良好成長[1]。為此我院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一系列的護理干預措施,旨在更好的幫助新生兒患者恢復健康,就臨床療效判定來看,護理干預措施效果良好。

1新生兒肺炎概述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發生的一種呼吸道感染疾病,按照其病因狀況可將其分為產前感染與出生后感染,這源于新生兒肺臟十分嬌嫩,尚未發育成熟,極易受到空氣中的細菌感染,其臨床表現為發熱、呼吸困難及咳嗽等癥狀,若不對新生兒肺炎患者進行及時診斷治療,極有可能會引發新生兒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敗血癥等多種嚴重的并發癥[3],為了有效避免新生兒肺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我院對新生兒患者在常規新生兒肺炎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又采取了多種護理干預措施,并取得了讓人十分滿意的效果。其中我院在新生兒肺炎患者治療期間所采取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有引流、霧化吸入、胸背叩擊震動排痰及吸痰。這些護理干預措施對新生兒肺炎患者盡快痊愈具有重要作用,其詳細分析如下所述。

2護理干預

2.1引流。對新生兒肺炎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引流的護理措施,促使新生兒肺部的分泌物由小支氣管往大支氣管的方向引流,分泌物較多,應據患者病情每隔2~4h翻身一次,右側分泌物較多應對其進行左側臥位,左側分泌物較多應對其進行右側臥位,從而改善患者肺部通氣狀態,確保患者支氣管的暢通。

2.2霧化吸入。對新生兒肺炎患者可以采取霧化吸入的護理干預措施,應每隔8~12h進行霧化吸入一次,每次時間15~20min[1]。在霧化液中可加入地塞米松及氨溴索藥劑,這些藥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患者的肺炎癥狀反映,將低痰黏度,有效改善肺部通氣狀況,對治療新生兒肺炎患者具有輔助作用。同時對于呼吸無力的新生兒患者應采取墊高床頭的方式,墊高程度一般控制在30度左右。此做法可以增大患者肺部氣體的交換量,增強患者呼吸深度。

2.3胸背叩擊震動排痰。新生兒肺炎患者治療過程中,在采取引流的同時還可對患者特殊采取胸背叩擊震動排痰的護理措施,利用患者胸壁震動能夠使患者小氣道分泌物松動脫落,有利于分泌物順暢進入較大的氣道。護理人員在胸背叩擊時一般都是用手掌、手指或者叩擊器對新生兒肺炎患者進行輕叩,叩擊頻率為10/min,叩擊時間為1~2min,每個部位的叩擊反復次數應控制在6次或者7次,叩擊總共時間應小于10min[2]。護理人員在叩擊時要時刻觀察新生兒肺炎患者的反應,注意其心率、呼吸及皮膚等因素變化。但這種護理干預措施對新生兒本身的身體素質有一定要求,對于一些呼吸十分困難、肺出血或者是體重在1000g以下的早產兒不適合采取這種護理干預措施[4],相關工作人員采取胸背叩擊震動排痰護理干預措施之前,要了解新生兒的病情狀況及身體狀況,從而選擇適宜的護理干預措施,確保新生兒肺炎護理干預措施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2.4吸痰。護理人員對新生兒患者采取引流、霧化吸入及胸背叩擊等護理干預措施后,應及時對其進行吸痰。首先將新生兒患者鼻內分泌物全部清理出去,而后將吸痰管插入患者器官預設部位,稍退0.5~1.0cm,以免導管尖部位置損害患者氣道黏膜。然后再將吸痰管在深部位置輕輕旋轉,并向上提拉。每次吸痰壓力應控制在100mmHg。吸痰時間小于15s[2],另外相關護理人員在吸痰護理干預過程中應保證護理干預的無菌操作[4],并且吸痰的動作要輕巧,因為新生兒肺部器官十分脆弱,稍不注意就極有可能傷害到新生兒,因此為了保證新生兒肺炎的生命安全,應嚴格按照護理干預相關規范進行吸痰護理操作。

3結論

新生兒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支氣管道相對較為狹窄,軟骨柔軟,且黏膜豐富,同時新生兒黏液分泌物較少,排痰功能較差,出現呼吸道不暢等狀況無法有效咳嗽,因此呼吸道感染易引發肺炎[2]。本次研究是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引流、霧化吸入、胸背叩擊震動排痰以及吸痰等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快速改善新生兒肺炎患者的通氣道,使患者大小氣道的分泌物得以及時清除,減少新生兒呼吸道阻力,有效改善了新生兒肺炎患者缺氧等狀況,降低了新生兒呼吸道感染發病率,對新生兒肺炎患者盡快痊愈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肺炎患者治療中采取引流、霧化吸入、胸背叩擊震動排痰以及吸痰等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顯著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翠花.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肺炎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3,7(17):65-66

[2]鐘雪娟.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肺炎中的臨床應用[J].護理研究.2010,2(02):512-513

篇2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新生兒肺炎;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013年來我院進行治療的肺炎新生兒200例,所有新生兒根據其臨床表現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均確診為肺炎患兒。將200例患兒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100例患兒。觀察組100例患兒,其中男55例,女45例,患兒的年齡為0~24d,患兒的平均年齡為(12.6±1.2)歲。100例患兒中,有36例患兒為細菌性肺炎,有32例患兒為病毒性肺炎,有20例患兒為支原體肺炎,有12例患兒為衣原體肺炎。100例患兒中,早產兒32例,足月兒68例。對照組100例患兒,其中男53例,女47例,患兒的年齡為0~26d,患兒的平均年齡為(13.5±1.0)歲。100例患兒中,有38例患兒為細菌性肺炎,有30例患兒為病毒性肺炎,有18例患兒為支原體肺炎,有14例患兒為衣原體肺炎。100例患兒中,早產兒29例,足月兒71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肺炎種類等方面的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之間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在治療期間給予常規的臨床護理干預,觀察組患兒在治療期間給予人性化護理干預。人性化護理干預措施:①心理護理,新生兒肺炎患兒往往會出現煩躁不安,哭鬧不止,通過護理人員輕柔的語氣和溫柔的動作感受到安全感,產生愉悅的情緒。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需與患兒家長進行積極溝通,一方面對其進行新生兒肺炎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家長積極配合臨床治療[1];②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首先要保持患兒病房的清潔、安靜,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患兒病房內的溫度保持在22℃~24℃為宜,濕度保持在55%~60%為宜;③加強保溫,對不部分體溫不升的患兒,護理人員需使用熱水袋給患兒進行保溫,熱水袋里灌裝40℃的溫水,在熱水袋外加棉布外套,防治燙傷患兒,每隔1~2h更換一次熱水袋。也可以通過調節暖箱的溫度,使患兒的體溫保持在36.4℃~37.5℃[2];④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新生兒肺炎患兒的呼吸道會出現黏膜充血、氣管狹窄現象,因此十分容易發生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從而導致患兒發生呼吸急促,甚至是呼吸暫停。因此,護理人員需定期對患兒的呼吸道通暢情況進行檢查,要使用柔軟較細的吸痰管給患兒及時的進行吸痰,確保患兒的呼吸道暢通。在進行吸痰時,要注意不能夠使用較大的負壓,同時吸痰時間以不超過15s為宜,以此來避免吸痰對患兒的呼吸道粘膜造成傷害。為了使患兒的痰液更好的稀釋、吸出,給予患兒4~5次/d左右的霧化吸入,霧化吸入的時間以15~20min/次為宜,同時在霧化液中加入合理的抗生素和抗炎藥物[3];⑤指導患兒家長進行合理喂養,在患兒能夠進食的情況下,鼓勵患兒多飲水,同時給患兒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電解質。指導患兒家長對患兒進行喂養時,給予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并且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進行喂養,并且叮囑患兒家長盡量給予合理的母乳喂養;⑥發熱護理,患兒如果出現發熱癥狀,首先考慮使用物理降溫的方式進行降溫,可以采取在患兒額頭敷20℃~30℃的毛巾進行降溫,或者可以采用酒精對患兒的四肢進行擦拭的方式進行降溫。但是在降溫的過程中需注意,要防止患兒的體溫出現驟然降低的情況。對于采取物理降溫沒有效果的患兒,可以與醫生進行溝通,按照醫生囑咐給予相應的退熱藥物進行治療[4]。

1.3臨床觀察指標及胸片改善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新生兒的體溫恢復時間和肺炎復發率;觀察兩組新生兒的胸片改善情況;在出院時對兩組患兒家長的臨床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新生兒的胸片改善臨床療效判斷標準按照以下標準進行判斷,痊愈:患兒的肺部炎癥吸收,肺部陰影基本消失;顯效:患兒的肺部炎癥有顯著吸收,肺部陰影顯著縮小;好轉:患兒的肺部炎癥部分被吸收,肺部陰影有部分縮小;無效:患兒的肺部炎癥沒有被吸收,肺部陰影沒有顯著的變化[5]。

1.4統計學方法 臨床研究所的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其中以(x±s)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兒體溫恢復時間和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兒,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兒胸片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胸片改善總有效率為82.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的61.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025,P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臨床護理的服務質量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這一形式下,人性化護理模式應運而生,人性化護理模式指的是將各種專業的護理知識融合到人性化的護理服務中,全面提升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臨床護理滿意度[6]。肺炎新生兒由于年齡幼小,無自主意識,同時肺炎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病情進展較快等特點。這就對肺炎新生兒的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治療性護理很難滿足這一需求。本次研究中,筆者就對肺炎新生兒應用了人性化護理干預,根據患兒的不同具體情況給予了人性化臨床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萬秀艷.小兒肺炎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0,19(18):127.

[2]曾秋萍.肺部物理療法在新生兒肺炎中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2,1(18):37.

[3]何梅.新生兒肺炎護理應當注意的問題[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30):891-892.

[4]趙明.健康教育在小兒肺炎護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311-312.

篇3

社區家庭醫療服務有利于普及科學育兒知識,能夠早期發現疾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指導,有利于預防疾病,便于用藥。社區人群中最先關注的是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使他們在社區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家庭醫療服務是社區服務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醫學模式轉變和護理職能擴大,走出醫院大門,開展社區家庭醫療服務,深受群眾的歡迎。現將我們開展社區家庭醫療服務情況介紹如下。

基本情況

我院家庭服務站有醫生1人,護士2人,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立診服務105次,服務對象為新生兒,嬰幼兒。

家庭醫療服務情況體會

兒科存在著特殊性,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寶貝,當其生病住院時,父母格外緊張焦慮,往往會對醫護人員提出較高的要求,護士既要配合醫生醫治小兒機體上的疾病,考慮小兒心理需求,又要顧及多個家屬的情感需求,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兒心理特點和患病小兒不同的心理反應,給予恰當的護理。因此,兒科護理工作較成人護理更復雜,醫療糾紛也相對較多,這就需要兒科護士更要注重人文學知識的學習,在關注疾病的同時,關注患兒及家屬的心理需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呵護健康、奉獻社會”的服務觀念,這不僅能促進患兒早日康復、恢復健康,家庭醫療服務能有助于減少糾紛的發生,化解相關矛盾。

家庭醫療服務有利于普及科學育兒知識,出診病人以新生兒為多,分析發病原因,由于年輕父母缺乏科學育兒知識,常常因喂養和護理不當而出現問題,釀成新生兒患病潛在危險。如過分強調保暖,捂得太嚴,不開窗通風,使居室空氣不暢,有的患兒保暖不夠,室溫偏低,穿著單薄,經常打開包被換尿布使嬰兒受涼,導致上呼吸道感染、臍炎、硬腫癥,有的臍部感染發展為新生兒敗血癥,有的新生兒不吃奶,經檢查發現,口腔內有鵝口疤等,針對上述情況,出診護士向患兒父母指出喂養和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詳細介紹科學育兒知識,由于上門服務就診時間不受限制,家屬有充分時間進行咨詢,這種方式是社會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1]。

家庭醫療服務能夠早期發現疾病,進行針對性護理指導,新生兒疾病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早期無明顯異常變化,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疾病,占新生兒死亡原因的10%~20%。與其他年齡的小兒肺炎相比有其特點,新生兒是剛離開母體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樞及呼吸系統發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組織發育不全,氣管支氣管狹窄,黏液分泌少,纖毛運動差,肺部血液豐富,其次,新生兒機體的防御功能較差,新生兒肺炎可分為吸入性和感染性兩類:前者包括產時吸入羊水、胎糞、血液,產時陰道黏液、乳汁,新生兒口腔分泌物及胃內容物,后者包括在宮內或產時,母體有傳染性疾病時由血行或淋巴系統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新生兒肺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咳嗽、不發熱、陣發性青紫或蒼白、呼吸困難、拒乳易嗆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的治療基礎上臨床護理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新生兒肺炎的預后,出診護士可針對性指正疾病的癥狀與護理。

家庭服務有利于預防疾病,由于北方溫差大,室溫不恒定患兒易患呼吸道疾病,出診護士就在預防感冒、保暖、增加患兒抵抗力、喂養方面進行指導。由于新生兒熱量儲備低,在病理情況下,反射及反應低下,食欲及胃納功能低下,進乳少,同時,病理情況下的機體熱量很快消耗,易造成患者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癥。為了供給足量營養和水分,增強機體抵抗力,應盡可能的給予母乳喂養,每2小時1次,注意發生嗆咳和溢奶,如病情嚴重,吞咽反射差,拒乳或食時嗆咳嚴重,應給予鼻飼,每次10~30ml,每2小時1次,到恢復期,每次喂奶可30~50ml,每3小時1次,喂奶后輕輕叩背,使胃中空氣排出,以免發生溢奶。是年輕父母了解常見疾病的預防。

家庭醫療服務便于做好各項護理,如臍護,臀護,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并特別注意預防并發癥的護理。肺炎患兒反應低下,應經常給患兒更換,以免長期睡一側易致肺不張。常用溫水洗臀部及受壓部位,保持皮膚清潔。每日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擦洗臍部,預防感染,長期輸抗生素,患者易出現鵝口瘡,需用制霉菌素液擦口腔,每日4~6次,直至愈合。

家庭服務便于及時用藥,由于出診護士帶有出診器,備有常用藥,當醫生檢查患兒作出診斷后,護士可以立即給藥,需要注射每天兩次上門注射,有的需要每天更換藥,有的遇到臍炎癥患兒,護士帶有臍部換藥包,可以立即給予臍部換藥,同時指導患兒母親給患兒勤換尿布,保持臍部清潔干燥,并且給予外用藥,教會如何進行臍部護理,出診服務把方便帶給群眾,患兒不用出家門,疾病便可得到治療[2]。

社區家庭醫療是護理人員立足于社區,面向家庭,以社區內居民的健康為中心,以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為重點服務對象,為其提供集預防、醫療護理、康復護理、保健、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和連續性的健康護理。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人們在追求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同時,對預防保健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社區護理作為21世紀護理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熱點,正越來越受到重視。發展社區衛生護理是順應國際衛生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途徑。它有利于改進衛生護理服務方式,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護理需求,它正在改變生病了只有上醫院、等病人上門護理的傳統護理模式,真正實現向現代整體護理模式的轉換總之,醫護人員上門服務,能滿足患者的需要也擴大了醫院聲譽,因此,護士在社區家庭醫療服務中是有所為的以醫院為中心,擴展到社區家庭,這是醫學發展的需要,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護理學由醫院擴展到社區的良好開端。

參考文獻

篇4

1.1加強新生兒使用醫療器械與設備的管理對使用中的新生兒保溫箱,每周用500mg/L含氯消毒劑進行擦拭消毒1次;保溫箱內水槽的水應使用滅菌蒸餾水,每天更換,每天對水槽進行消毒處理;對使用后的保溫箱用500mg/L含氯消毒劑進行徹底消毒后,再用滅菌蒸餾水擦洗干凈備用;接觸患兒皮膚、黏膜的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患兒使用后的奶具用清水洗凈,高壓消毒;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清潔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潔與消毒。

1.2落實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護理措施為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認真評估呼吸機使用的指征,盡早拔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加強呼吸機的消毒管理,呼吸機管道每周更換1次,重復使用的呼吸機管道送供應室集中清洗消毒。

1.3嚴格執行醫院手衛生管理制度每月對護理人員手的微生物污染狀況進行抽查,做到定時普查與抽查相結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有的醫務人員操作前后洗手意識不強,還有的強調工作忙,未嚴格執行手衛生。醫院感染科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洗手教育,檢查對手部衛生觀念的認識。同時完善環境設施,改善洗手環境;治療車、護理車上均配備快速手消毒劑,必要時進行手消毒處理。

1.4加強新生兒科環境管理新生兒床位數滿足醫療救治的需要,足月新生兒病室溫度控制在22~26℃,早產兒室控制在24~28℃;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每天進行通風換氣2~3次,避免對流急風。NICU內配置紫外線循環風空氣消毒器,確保新生兒室內的空氣細菌指標≤500CFU/m3,NICU內的空氣細菌指標≤200CFU/m3.

2結果

2.1新生兒科醫院感染率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調查新生兒8854例,新生兒感染124例,感染率1.40%。見表1。

2.2環境衛生學監測合格率2007年1月-2010年12月環境衛生學監測共計1083份,合格1061份,合格率97.97%。見表2。

3討論

篇5

【關鍵詞】 新生兒; 呼吸衰竭; 無創呼吸機; 護理

doi:10.14033/ki.cfmr.2017.7.03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7-006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6,80 case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in the author’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dopt the single blind randomized grouping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tensive nursing,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ventil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index, oxygenation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ewborn; Respiratory failure; Noninvasive ventilator;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

o創呼吸機是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但在治療過程中還需實施護理干預措施,以保證治療效果[1]。本次研究通過對2014年1月-2016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新生兒分別實施不同模式的護理干預措施,并對比其護理效果,以歸納總結無創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中的臨床護理要點。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14年1月-2016年10月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證實為呼吸衰竭,具有無創通氣的治療指征。此次研究征得患兒家屬知情同意,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采取單盲隨機分組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胎齡30~35周,平均32.5周;包括新生兒肺炎15例,早產兒呼吸暫停14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7例,肺透明膜病4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3例,胎齡29~35周,平均32.0周,包括新生兒肺炎16例,早產兒呼吸暫停13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8例,肺透明膜病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在治療過程中注意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及時對呼吸機參數做出調整,并簡單為患兒家屬講解無創通氣治療的注意事項。

觀察組實施精細化護理,具體如下:(1)精細化準備工作。對無創呼吸機的相關附件進行檢查,確認無創呼吸機無故障后,取無菌蒸餾水加入至刻度線即可,開啟呼吸機進行功能測試。(2)精細化心理護理。與患兒家屬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耐心為患兒家屬講解無創通氣治療的重要性、優越性及相關注意事項,并為患兒家屬示范面罩取戴方法,患兒家屬在患兒治療過程中應積極安撫患兒。(3)精細化呼吸道護理。在患兒無創通氣治療過程中,應定時對患兒痰液及呼吸道內分泌物進行清理,幫助患兒翻身、吸痰,必要時可采取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4)精細化營養護理。由于新生兒出現呼吸障礙后,其機體代謝加快,加上新生兒本就需要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因此,護理人員可對新生兒進行加強胃腸道營養,必要時可采取腸外營養輸注。(5)精細化皮損預防護理。由于面罩應用過程中,患兒容易因面罩壓迫導致皮膚損傷,故面罩的選擇應十分慎重,應根據患兒的面部大小選擇合適的面罩,面罩松緊度以一指為宜,由于新生兒皮膚容易受損,尤其需注意避免系帶過緊。(6)精細化胃腸道并發癥預防護理。在患兒治療過程中,定時對患兒進行調整,還可對患兒腹部進行輕柔按摩,以促進胃腸蠕動。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護理效果,主要護理指標包括患兒的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治療24 h后呼吸指數[RI,P(A-a)DO2/PaO2 ]、治療24 h后氧合指數(OI,PaO2/FiO2)、并發癥發生率及患兒家屬滿意度。其中,患兒家屬滿意度采用護理調查問卷進行評估,總分為0~100分,0~59分表示不滿意,60~79分表示一般滿意,80~100分表示十分滿意,將達到60分者均歸為滿意[2]。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勺楹粑狀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前呼吸指數、氧合指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出現氣漏5例,皮損2例,脹氣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出現氣漏1例,皮損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0%。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家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呼吸衰竭主要是因各種因素導致的嚴重呼吸功能障礙,在新生兒疾病中較為常見,新生兒容易因胎糞吸入、肺炎、早產等原因而致呼吸衰竭,如患兒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可能會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3-4]。無創呼吸機是新生兒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在治療過程中存在著諸多護理風險因素,有可能會影響到無創通氣治療效果,故在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無創通氣治療過程中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具有其必要性,有利于保證治療效果,解除新生兒的呼吸衰竭狀態[5-7]。

如何提高護理質量是新生兒呼吸衰竭無創通氣治療中的重點問題,近年來,臨床護理工作中涌現出較多的新型護理模式,如精細化護理,該護理模式的核心為“精細化”,即對各個環節的細節進行干預,通過對護理服務過程中各環節進行加強護理,可有效規避治療過程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因素,實現護理服務的全面性、系統性、精細化。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其治療后的呼吸指數、氧合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呼吸衰竭新生兒接受無創呼吸機治療過程中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改善其呼吸狀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改善預后,還可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董志鳳,姚其娟,孫俏麗,等.無創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48例療效觀察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8):48-49.

[2]廖秀春.56例無創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療效觀察及護理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0):12.

[3]崔岢豐.1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應用無創正壓通氣的護理[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2):266-267.

[4]熊月娥,賀芬萍,周鈍敏,等.SiPAP呼吸支持在早產兒機械通氣應用中的護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4,22(6):74-75.

[5]周廣玲,高翔羽,張艷艷,等.NCPAP在新生兒呼吸衰竭中的應用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4):25-27.

[6]李媛.探討新生兒呼吸衰竭重癥監護的護理干預方法[EB/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14(26):372-373.

篇6

關鍵詞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 院內感染 護理對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97

資料與方法

2002年我院NICU總面積120m ,床位15張,醫療設施一般,不是層流病房,采用排氣扇換氣,消毒隔離制度不夠完善,院內感染的發病率比較高。2002年6月~2005年8月收治1929例患兒,院內感染221例(12%),其中肺炎108例,腸炎20例,臍炎7例,口瘡11例,上呼吸道感染22例,皮膚感染11例。2008年8月經擴建后,NICU總面積達230m ,床位增加到30張,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儀器設備更新,針對存在問題采取了相應措施,院內感染發病率明顯降低。2005年8月~2008年12月收治病人2637例,患兒院內感染131例(5%),其中肺炎65例,腸炎17例,臍炎9例,口瘡8例,上呼吸道感染17例,皮膚感染15例。2005年8月~2008年12月感染率較2002年6月~2005年8月明顯下降(X =19,P

NICU感染的高危因素:①自身感染:新生兒免疫系統不成熟是易于感染的原因。②長期廣譜抗生素的應用: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易造成正常菌群的紊亂,NICU的新生兒均為高危重癥兒,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已成常規。醫院感染患兒中住院期間先后用過1種抗生素者占35%,2種抗生素者占45%,3種或3種以上者占20%,抗生素抗菌譜越廣,細菌發生波動越大,易招致更具致病性或抗菌菌株的定植。③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氣管插管、呼吸機的應用、反復吸痰、各種留置通路的建立,都增加了皮膚、黏膜損傷的機會,改變了呼吸道的環境,增加了感染的機會。④醫源性感染:主要是醫務人員的手及器械引起的。

感染的途徑:①空氣傳播:空氣是新生兒感染的最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NICU的空氣流通、溫度、濕度都與院內感染有一定關系。②接觸傳播:醫務人員是接觸患兒最多的人,醫務人員手的染菌問題明顯,洗手制度不嚴格,感染的幾率就大。③血行傳播:新生兒皮膚屏障功能發育不完善,防御功能差,抵抗力低下,皮膚柔嫩,易受損傷,皮下血管豐富,易成為細菌侵入的門戶。

討 論

醫務人員要有同情心、愛心和責任心,要進行醫德醫風及醫院感染知識的教育,嚴格落實各項消毒隔離制度,并自覺遵守。

切斷傳播途徑:空氣的消毒;醫務人員手的消毒;護理用品的消毒。呼吸道的管理:新生兒肺部感染的發生幾率較高,呼吸道的管理至關重要,應抬高患兒頭肩部30°,并取側臥位以防分泌物或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感染,經常清潔鼻腔,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基礎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注重眼部、口腔、臍部及臀部護理。做一切治療及護理操作動作均應輕柔,剪短指甲,防止患兒皮膚損傷而引起感染。加強營養:供給足夠熱量,增強抗病能力,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對合并感染者宜選用高效、低毒抗生素,有針對性選擇一種抗生素治療,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而發生二重感染。廣譜抗生素只有在細菌培養結果得到后再加以選用。

參考文獻

1 劉振聲.醫院內感染及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252.

2 毛又玲.4種室內消毒方法效果的觀察.護士進修雜志,1997,12(6):8.

篇7

【關鍵詞】新生兒 多重耐藥菌 醫院感染 護理對策

中國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194-02

多重耐藥菌(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B)感染現已遍布全球,在社區或醫院中可引起散發、交叉傳播,甚至爆發流行,對免疫功能不健全或低下的新生兒威脅尤大[1]。為探討導致新生兒MDRB醫院感染的護理因素,提出對策,對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新生兒科住院的3995例患兒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的來源選擇我院新生兒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住院病例3995例。所有基礎培養基及API鑒定試劑應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型全自動微生物分析鑒定系統。

1.2資料的收集由感染管理科的專職人員每天到檢驗科微生物檢驗室收集MDRB的感染資料和臨床醫師報告相結合,填寫統一調查表,記錄相關數據,錄入醫院感染管理系統進行分析。

1.3診斷標準根據衛生部衛醫發[2001]2號《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確定是否為醫院感染。

2結果

2.1MDRB醫院感染率本組3995例新生兒住院中,發生醫院感染93例,其中MDRB醫院感染39例,MDRB醫院感染率0.98%(39/3995),占其科室醫院感染的41.94%(39/93)。

2.2MDRB醫院感染部位分布MDRB醫院感染多見于呼吸系統感染,占79.49%,其次是血液系統和皮膚及軟組織感染,見表1。

2.3感染MDRB種類MDRB感染均以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ESBLs)多見,其次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見表2。

2.4侵入性操作情況MDRB醫院感染39例中,動靜插管30例,人工呼吸機12例,靜脈高營養2例,胃腸道置管1例,輸血1例。

3討論

3.1原因分析從本次的監測結果看,MDRB醫院感染,占其科室的醫院感染的41.94%。可見MDRB已成為新生兒科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原因可能由于新生兒各器官生理功能及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免疫球蛋白水平低,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及抵抗力差,容易受病病原菌侵襲,導致感染性疾病[2]。本組調查顯示,呼吸系統感染居第一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隔離措施不落實,如患各種原發病的新生兒同住一病室增加了發生醫源叉感染機會;床距間隔較小,空氣流通差[3];手衛生依從性差,新生兒科病人多,不留陪護,護士要負責治療、護理、生活工作,工作繁忙時不自覺洗手或手消毒;接受侵入性操作機會多,有的患者使用了呼吸機輔助呼吸后,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環境衛生的消毒不到位,暖箱消毒不徹底,吸氧設備消毒不嚴格。本組調查顯示MDRB感染均以ESBLs多見,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大量使用抗菌藥物以及不注意抗菌藥物的后效作用(PAE)有關。文獻指出廣譜頭孢菌素類尤其是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產生的選擇性壓力是導致ESBLs革蘭氏陰性桿菌增加的主要原因[5]。同時目前抗菌藥物大多數只在白天給藥,使病人晚間的血藥濃度幾乎為零,對細菌的PAE也消失,致病菌再繁殖,導致抗菌藥物治療失敗,從而促使耐藥性形成。

3.2 護理對策醫院感染是危害新生兒健康的一個重要問題,其發生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根據本組資料,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預防、監測工作,從降低新生兒MDRB醫院感染率。(1)新生兒室布局應當符合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有關規定,做到潔污區域分開,功能流程合理。無陪護病室每床凈使用面積不少于3平方米,床間距不小于1米。對MDRB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有MDRB感染的新生兒應當采取隔離措施并作標識。(2)加強手的衛生,根據衛生部頒布的《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的要求,制定本院的手衛生制度,加強宣傳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對手衛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和手衛生知識水平。在護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觸MDRB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傷口、潰爛面、粘膜、血液和體液、分泌物、痰液、糞便時,要使用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3)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盡可能減少侵入性的診療操作,必須操作時應按照規范進行,動作輕柔,減少粘膜損傷 [6]。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4)加強醫療器械的消毒,使用中的藍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潔并更換濕化液,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外壁1次,內壁用清水擦拭。長期使用的藍光箱和暖箱,每周更換1次。更換的暖箱,卸下一切可卸的部件,用含氯消毒液進行徹底消毒[7]。呼吸機濕化瓶、氧氣濕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換清洗消毒。患兒的器械、器具及物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5)加強環境管理,建立消毒清潔制度,每天對MDRB感染的患兒用物及室內地面等用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液進

3.3行消毒處理[8]。(6)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易導致菌群失調,各種條件致病菌得以生長繁殖并致病,增加了細菌耐藥性。因此,護士不能被動執行醫囑,應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要根據藥物的半衰期給藥,及時向醫生提供停、換藥的依據,掌握藥物的配伍禁忌。同時,要科學地合理安排上班的人員,正確執行醫囑,注意抗菌藥物的后效作用(PAE),盡量避免細菌耐藥性形成。

總之,MDRB的醫院感染的發生與護理工作關系極為密切,如何降低新生兒MDRB醫院感染率仍是護士同仁今后著重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唐平,張勇昌.新生兒科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調查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4):451-453.

[2]梁娣,張萬存,王巍.新生兒醫院感染監測與對策[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3,2(3):281-282.

[3]姜美青,琚愛菊.影響新生兒院內感染的護理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1):98.

[4]李毅萍,張景利,劉典浪,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8):1079-1080.

[5]張劍,杜英姿,王能一,等.ESBLs的研究進展[J].醫學檢驗與臨床,2008,19(2):80-82.

[6]龔秀萍.新生兒醫院感染監測與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2):141-142.

篇8

四川省大竹縣婦幼保健院,四川達州 635100

[摘要] 目的 討新生兒呼吸機輔助呼吸的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集呼吸窘迫及通氣障礙患兒78例,均予以呼吸機輔助呼吸。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9例,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模式施護,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對比分析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察組的呼吸機使用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觀察組未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與對照組的10.3%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 新生兒呼吸機輔助呼吸過程中,強化基礎護理,實施優質護理,有利于促進患兒的病情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呼吸機;新生兒;優質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c)-0007-02

Clinical Nursing Observation 78 Cases of Neonatal with Ventilator-assisted Breathing

TIAN Xiangqi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Dazhu County,Sichuan 63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thods and results of neonatal ventilator-assisted breathing. Methods 78 cases of neonatal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ventilatory disorders were collected,all implement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7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model,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implement quality care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ventilator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occur VA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10.3%,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Conclusion Strengthen primary ca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are in the process of neonatal ventilator-assisted breathing is help to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the diseas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hould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Key words] Ventilator; Newborn; Quality care

新生兒氣管以及支氣管較為狹窄,其氣道阻力相對較大,而軟骨較為柔軟,氣道黏膜較為纖細柔嫩,纖毛的運動功能相對較差,極易發生感染而引起新生兒肺炎,導致氣道阻塞,從而導致呼吸困難。此外,因新生兒的肺部功能尚不成熟,儲備功能較差,極易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是發展成為新生兒重癥肺炎。這些均是新生兒時期較為常見的重大疾病,直接威脅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呼吸機輔助通氣是目前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以及反復呼吸暫停等的重要措施,在使用呼吸機過程中,加強護理干預至關重要[1]。本研究分析總結了2012年1月—2013年11月期間,我院78例呼吸窘迫以及通氣腸癌患兒行呼吸機輔助呼吸的臨床護理體會,旨在為臨床治療及護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以及通氣障礙患兒78例,均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患兒家長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均簽署了醫療知情同意書。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9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26例,胎齡34~42周,平均為(38.2±2.1)周;出生體質量1500~2500g,平均為(2000±200)g;日齡1~10d,平均為(6.2±1.5)d。對照組中,男11例,女28例,胎齡35~42周,平均為(38.6±2.5)周;出生體質量1600~2500g,平均為(2050±200)g;日齡1~12d,平均為(6.4±1.7)d。兩組性別、孕周、日齡以及出生體質量等經配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患兒予以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包括呼吸機(飛利浦偉康Auto-Trak V200)以及氣管插管(揚州市蘇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選擇與準備、插管配合、常規排痰、呼吸機參數設置以及拔管護理等。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方法如下:氣管插管護理。體重準備型號適宜的氣管插管,取胃管經鼻腔插入至胃內,妥善固定胃管。氣管插管時,應使患兒仰臥于HKN-90嬰兒輻射保暖臺(由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上,稍墊高其肩部,使頭部后伸,將氣管開放。完成插管后應協助醫生隨時進行吸痰。檢查氣管導管所處位置無誤后,將其妥善固定。

病情監護。24 h連續心率、血壓以及無創血氧飽和度等的監測,密切觀察患兒的胸廓起伏情況、是否有自主呼吸、患兒的反應、是否出現人機對抗、是否有發紺等癥狀。一旦發生血氧飽和度降低,應檢查傳感器松動與否,然后再檢查呼吸機的各條連接管是否有漏氣現象、氣管是否脫落、移動或被痰液阻塞等,并及時予以處理。如出現人機對抗,且排除上述問題以后患兒的癥狀仍無明顯改善,則應及時遵醫囑予以魯米那鈉(由甘肅蘭藥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0073489)口服,15~30mg/次。或者應用肌松劑進行處理。同時強化基礎護理,維持靜脈通暢,密切巡視。

1.2.3 呼吸道管理 吸機自帶加溫濕化器中加入適量無菌蒸餾水,予以氣道溫濕化處理。水量維持在總容量的1/2~2/3左右,氣體溫度應維持在32~37℃左右,每日更換蒸餾水,及時將管道內殘存的冷凝水清除,以免發生冷凝水倒流。也可予以氧氣霧化吸入,及通過高速氧氣氣流作用使藥液成為霧狀,并經氣管直達呼吸道,可提高治療效果,每2~4h進行一次。霧化液主要由4000U α-糜蛋白酶(由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2023479)、5mg地塞米松(由德陽華康藥業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51023250)以及10 mL生理鹽水組成。霧化器的一端與氣管導管連接,另一端則與呼吸機相連,可確保呼吸機不中斷,同時予以霧化吸入。

1.2.4 排痰護理 24 h予以翻身、拍背和吸痰處理。拍背方法為應用擊拍器或者空心掌,沿胸廓外沿從上向下進行節律性拍打,100~200次/min,10min/次,每個部位應反復拍打6~7次。在拍背時應密切觀察患兒的心率、呼吸、膚色以及是否有氣管脫出等情況。然后經氣管插管將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負壓應為80~90mmHg之間,吸引時間應在10s以內。然后改用吸痰管進行口腔及鼻腔吸引。在操作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及癥狀,密切觀察痰液量、性質等,做好記錄。全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吸痰時動作應輕柔,以免損傷黏膜引起出血。

1.2.5 口腔護理 氣管插管以及鼻飼喂養等,極易引發口腔感染。應以2%的碳酸氫鈉無菌棉簽對口腔進行清洗,2~3次/d。也可在吸痰以后予以生理鹽水進行口腔清洗。一旦發生感染,應及時予以局部用藥控制。

1.2.6 營養支持 鼻胃管予以鼻飼喂養,確保患兒營養供給充分。每隔2 h經胃管注入適量牛奶,30 min后將胃管末端打開,并與一次性引流袋相連,予以胃腸減壓,以緩解腹脹癥狀。觀察引流液的量、性狀及顏色等判斷是否有胃出血現象。一旦發現引流量增多、且引流液呈咖啡色時,應警惕胃出血,應立即報告醫生并予以急救處理。對于出血量較少者,可予以牛奶、米湯等胃粘膜保護食物喂養,注意喂養食物的溫度應稍低,且量應較少。對于大量出血者,應停止營養支持,立即實施胃負壓引流,并經靜脈予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以及止血藥物。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呼吸機應用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呼吸機應用時間為3~10d,平均為(5.22±1.13)d;對照組為5~14d,平均為(7.84±1.32)d,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t=9.416,P<0.01)。提示優質護理有利于縮短患者的呼吸機上機時間,促進患兒的病情康復。

2.2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的氣道阻塞、窒息、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以及總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優質護理有利于確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臨床預后,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比較[n(%)]

3 討論

新生兒臟器功能不成熟,當發生通氣困難以及呼吸窘迫時,極易引起新生兒窒息,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死亡[2]。臨床研究發現,新生兒呼吸困難多是因肺泡塌陷以及肺泡擴張不穩等所致,故常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以改善其通氣狀況,并提高其肺功能殘氣量,從而改善肺順應性[3]。但應用呼吸機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在應用呼吸機過程中,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必不可少。

在應用呼吸機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氣道管理是關鍵,積極糾正酸中毒、預防感染及和營養支持則是確保機械通氣安全有效的保障,從而有效預防或減少氣道阻塞以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2]。本研究中,觀察組僅1例發生氣道阻塞,發生率為2.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82%。此外,觀察組無新生兒窒息病例,對照組出現4例新生兒窒息,充分證實嚴格的氣道管理是降低新生兒窒息、改善臨床預后的關鍵。嚴格無菌操作、口腔護理等對于治療成功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這些操作均有利于降低感染風險,從而降低患兒的VAP發生率[4]。劉書靜[5]等人認為,口腔護理對于機械通氣患兒具有重要意義。因患兒無法自主進食,口腔分泌物增多,極易引起感染,加強口腔護理對于預防感染以及口腔黏膜損傷等具有重要作用[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無VAP發生,而對照組有4例患兒發生VAP。通過實施嚴密的病情觀察以及精心、優質的護理,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肺出血、肺部感染、窒息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提高臨床治愈率[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3.33%,呼吸機平均應用時間為(5.22±1.13)d,較對照組的(7.84±1.32)d明顯縮短。故認為在新生兒呼吸機輔助呼吸過程中,實施優質護理,強化基礎護理,予以嚴密病情觀察,加強呼吸道管理,合理排痰,予以合理有效的營養支持以及口腔護理,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治療成功率以及改善患兒生存質量的有效措施,但本組樣本較少,關于其具體效果還有待進一步大樣本研究。

[

參考文獻]

[1] 董志鳳,姚其娟,孫俏麗,等.無創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48例療效觀察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8):48-49.

[2] 黃愉.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重癥肺炎的護理體會[J].健康大視野,2013,21(6):401.

[3] 張瑜.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J].醫藥前沿,2012,2(13):234.

[4] 夏莉莉,邱立芳,李敏,等.呼吸機在新生兒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應用及相關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5):222-223.

[5] 劉書靜.30例新生兒呼吸機輔助呼吸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30):6509.

[6] 胡裕紅.新生兒使用CPAP呼吸機的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8):338.

篇9

關鍵詞: 新生兒;觀察;護理

         如何觀察和護理新生兒,表面上看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與一般的觀察與護理并無不同。其實不然,護理人員認真做好新生兒的觀察和護理,不僅能及時發現病情并給予及時的處理,而且是捕捉病因、爭取時間,求得高療效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減少新生兒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做好這項工作,掌握好這項護理技術。

         一、新生兒的觀察,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1.觀察新生兒面部及全身皮膚的顏色。如觀察新生兒黃疽出現的時間、發展快慢。生理性黃疽一般在出生后的3至4天出現,7至10天后消退。如黃疽出現過早(24小時內),發展過快,應注意發現并及時報告。如新生兒有病理信號,即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有花紋等癥狀,說明其微循環灌注量不足,如病情進一步發展,以致出現面部及四肢發維,體溫不升,對刺激反應消失,則表明病情正在惡化。

         2.觀察新生兒有無面色蒼白,陣發性青紫,拒乳、嘔吐、嗜睡、煩燥,重至昏迷、呼吸不整或暫停,出現抽搐等腦癥狀,如出現新生兒尖叫、眼球震顫、四戚肌張力亢進等,即提示有無新生兒顱內出血發生。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多見于早產兒、胎頭吸引兒,急產嬰兒中也偶有發現。

         3.觀察新生兒的呼吸、心率。注意呼吸節律、頻率及心律的改變。一般新生兒每分鐘呼吸40至45次,呼吸均勻,心率每分鐘120至140次,如出現病理信號時,即出現呼吸、心率增快,面色發灰,煩燥不安、紫紺,呼吸淺促,這表明患兒肺的有效通氣不足,肺泡氣體交換有障礙,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給氧并增加氧氣的吸入量。如出現雙吸氣,抽泣樣呼吸,吵吸不整或暫停等,則為中樞性呼吸衰竭的表現。這種情況在臨床觀察中多見于早產兒,吸入性肺炎的嬰兒,且病情變化快,發展也快。

         4.觀察新生兒是否嘔吐。重點關注嘔吐物的顏色、次數、量、氣味。一般情況下,新生兒一次進食量過多,牛奶溫度不適,或進食后過早搬動,均可出現溢奶,或嘔吐少量殘奶。若嘔吐物帶有咖啡色樣物,淡紅色帶泡沫狀,且嘔吐頻繁、量多,嘔吐呈噴射狀,均應注意并及時向醫師報告。

         5.觀察新生兒的睡眠。一般新生兒睡眠時安靜舒坦,呼吸均勻,有時面部會呈現出各種表情,這些均屬正常現象。如果他們在睡眠時煩燥不安,入睡后又全身干澀,面紅、呼吸聲粗,應引起警惕,這可能是發熱的預兆。如出現腹痛、腹脹等現象,新生兒會在睡眠時表現出煩燥不安,額部微冷濕潤,手足心濕潤的現象,應注意并及時向醫師報告。

         6.觀察新生兒的大小便。注意大便性狀、氣味、次數、顏色及時間。新生兒胎糞呈墨綠色,粘稠,3至4天后大便呈金黃色軟膏樣,稍帶酸味,亦可呈淡黃色,便稍干。新生兒多數在24小時內排出胎糞,極少到48小時。

篇10

【關鍵詞】 新生兒死亡;早產;臨床分析;病理分析

新生兒死亡率是一個地域的生活規律及環境,婦幼保健和醫療水平的反應,探究其死因是提高圍產醫學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解新生兒死亡原因,特點及規律,提高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水平,本研究對錦州市某醫院1997-2007年具有明確死因的426例死亡新生兒進行分析,從而為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死亡率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材料 本市戶口在本醫院就診的1997-2007年所有死亡新生兒為統計對象。

1.2 方法 對病歷記載有明確死因,進行分類統計,特別注意病理診斷的,共計426例。

2 結果

2.1 新生兒死亡概況 1997年至2007年本院0~7 d死亡總數502例,由于家屬等一些因素沒有確切診斷死因的76例,其余426例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按死亡時間統計:死胎55例,占12.91%;出生后1~48 h死亡308例,占72.3%;3~7天死亡63例,占14.79%。按病理診斷統計:肺部疾病216例,占總數50.70%;其中新生兒羊水、胎糞吸入性肺炎149例,占34.98%。先天性畸形(包括先天性心臟病)102例,占23.94%。與地中海貧血有關的胎兒有核紅血球增多癥53例,占12.44%。

2.2 行胎盤活檢251例,發現202例胎盤及胎膜有不同程度的病變,占胎盤活檢總數的80.47%,說明胎盤并病變與嬰兒死亡有相關關系。

3 討論

3.1 新生兒死亡率是影響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關鍵因素[1],是21世紀影響兒童生命質量與安全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關鍵在于降低新生兒死亡率。

3.2 新生兒死亡中,早產兒占第一位,占整個新生兒死亡的35.79%,可以發生在任何1 d內,因此做好孕期保健,孕婦防護,避免早產,降低早產發生是關鍵,一旦有早產先兆,應到有溫、輸液泵等搶救早產兒設備的醫院分娩,提高早產兒成活率。基層醫院也要努力創造條件,提高醫護人員業務水平,同時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為早產兒的存活提供更大可能。

3.3 近年來,由于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普遍推廣,新生兒兒窒息數已明顯降低,新生兒窒息死亡數也明顯降低,因此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2]很有必要進一步推廣使用。

3.4 新生兒肺炎在新生兒死亡中仍占很大比例,特別在晚期新生兒中占主要部分。因此,做好新生兒在家中的護理、預防感染,做好保溫,防治硬腫,加強哺乳知識培訓,減少嗆奶引起的肺炎。

3.5 先天畸形包括先心病、各種神經管畸形、唇腭裂、消化道畸形等等在新生兒死亡中占相當比例,家長一般情況不能接受先天殘疾的孩子,因此拒絕喂養的占一定比例。因此,做好孕期保健,避免接觸有毒、有害、放射線物質,預防病毒、細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先天遺傳傾向的做孕期檢查,如唐氏綜合征,孕前及孕早期補充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同時,配合B超篩查畸形及完善系統產前檢查。總之,減少各種畸形孩子的出生,對個人及國家都很重要。

3.6 與地中海貧血有關的胎兒有核紅血球增多癥53例,占12.44%,說明地域差別也很顯著,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在貧困地區及醫療條件相對較差的基層醫院,硬腫癥仍較普遍,輕者經保溫,改善微循環能夠痊愈,重者容易并發感染,死亡率仍很高,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3.7 新生兒死亡中早期新生兒占主要部分,為53.55%。做好圍產期保健顯得至關重要[3],特別是出生3 d內要做好特殊監護,男嬰的生存能力相對來說較脆弱,符合前人總結的規律。死亡季節以秋冬季為主,因天氣寒冷、硬腫、低體溫、肺炎發生率相對較高,增加了死亡風險。可以看出保溫顯得至關重要。目前人們保健意識逐漸增強,有病到醫院接受治療,但也有少部分死于家中和途中,不除外有些放棄治療的可能[4],同時也說明仍有部分患者看不起病或者不會觀察病情,不能及時就診,醫療保健知識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參 考 文 獻

[1] 徐美好,梁敬榮,林艷梅.流動人口中的圍產及死亡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4年,19(1):62-65.

[2]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