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工程自動化學科評估范文
時間:2023-12-01 17:4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氣工程自動化學科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24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y
JIA Qu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38)
Abstract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Oriented ope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must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eaching as the center focus on expansion of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from the local economy. In place of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the transition to engineer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djustment process, because of it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is weak, professional accumulation time is shor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further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s, find out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qual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門特色非常鮮明的應用型工程技術類專業。本專業主要是研究有關于電能的生產、輸送、應用、測量、轉換和控制等方面的內容。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適用范圍廣,畢業生既可以從事于強電領域、又可以從事于弱電控制等領域,也可在國家電力生產行業、國家電網、火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等綠色新能源領域工作,對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發展上更應注重學生應用性能力的培養。
1 地方院校培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定位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個歸并了多個電類專業的寬口徑專業,它以物理學、電子學、電工學、自動控制、計算機、測量技術等原理為基礎的一門綜合性技術科學。在電氣工程學科的歷史沿革中一直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背景,航天、航空、交通、電力、冶金、化工、電力、石油、食品、生產制造等行業的需求是自動化學科的誕生和發展的主要動力,可以說電氣工程專業的應用范圍已經涉及到社會生產和發展的各個方面,電氣工程學科必然能夠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和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①
隨著我國能源利用的結構性調整,未來我國在核能的利用和發展、高鐵電氣化線路的規劃和實施、廣大農村的電網改造工程、城鎮電網和變電站的優化和升級工程、電動汽車及充電樁電網工程等,這些具有標桿性的國家大項目、大工程的建設和發展上,將對具有高素質、電氣技術過硬的電氣工程專業畢業生保持旺盛的專業需求。我校申辦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考慮到學校所在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煤炭、電力、化工、能源基地,需要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及相關強電專業背景的人才,同時安徽省在近些年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本專業人才來充實到工業生產的第一線,可以說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應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較強的吻合度。所以,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專業建設上應需要厚實基礎,有效地進行專業積累,整合各方面的教學資源,專業特色的挖掘,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而不能停留在模仿和學習別人,要在別人經驗基礎上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并立足于教學這條生命線,積極根據職場的定位需求,認真合理地找出本專業的定位。②③④
2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目標分解
關于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曾作過簡明扼要的闡述:所謂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方式。
教育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也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
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等關系,注意協調統一;進一步優化和整合課程結構體系。⑤⑥ (如表1所示)
3 適合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特點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院在升本后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本著以“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依法治校”的發展策略,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并進一步統籌辦學規模與質量、統籌師范教育與非師范教育、統籌招生與就業、統籌辦學資源與辦學效益、統籌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努力做到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和科研發展工作的新局面。我院明年將面臨本科專業評估,這要求我們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必須上規模,只有盡快創造條件進行規模建設,從而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所以我們考慮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融合其他相關的學科,構成互相交叉,共同發展的學科群,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來調控教學模式和培養方向的能力。
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創新實踐教學的內容,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重點,深化教學體系改革,優化課程教學體系及注重教學環節的實效,使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效果以及教學模式,能后適應本階段培養人才的需求,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與教學氛圍。貫徹好我校師范性、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的強弱結合、強電為主。立足淮南,服務周邊,面向安徽,輻射全國,為本地區及安徽省內其他地區的電力行業、工礦企業、研發單位、科研院所、技術公司等輸送具有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優秀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掌握電力系統自動化、電機及其控制等工程技術領域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電氣工程師基本素養,能在電力工程、制造加工、化工生產等行業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研制開發、試驗分析、系統運行、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生產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應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知識要求:掌握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等數理知識,掌握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數字電子等電子技術基礎知識;了解電氣工程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掌握電機學、電力系統分析、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等電氣工程專業知識。
能力要求:掌握電子技術、電工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具有一定的制圖繪圖能力、程序設計能力、電子設計能力。具備電力系統工程理論分析、設計能力和應用能力,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適應和發展能力,并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素質要求: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具有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職業道德;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衛生習慣,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質測試標準要求;了解相近專業及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識,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從事實際工作的心理準備。
4 以教學為中心的具體措施和初步成效
(1)實驗裝置潛能的挖掘:隨著學校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加大,應該說近兩年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驗室建設發展速度很快,購置了很多大型、重型設備,但同時由于實驗裝置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且教師人數偏少,所以今后隨著教學任務的開展,我們教研室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深入挖掘實驗裝置的潛能,合理安排教學資源,構思好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等。
(2)教師的應用能力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要注重學習、注重知識的更新、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做好“雙師型”方向的發展,結合好這兩年新建的實驗裝置,充分發揮實驗裝置的效能及實驗項目的延伸。
(3)課程之間內容上的關聯性需要深入梳理。專業課程之間在內容上往往會有很多的相關性、關聯性,由于任課教師在授課環節上基本上是獨立進行的,且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在授課內容可能有一定的隨意性,這可能會造成學生在上不同的課程時會感覺到有些內容是不同教師重復講過的內容,這將造成教學效果的下降。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應積極開展教學內容、教材內容的梳理,同時規范各門專業課程內容合理的教學范圍,以此規避教學內容上的重疊。
我校電氣工程專業雖起步遲,但通過多年來不斷的工作付出和卓有成效的努力,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立體化教學體系,并在學校的政策支持下不斷地進行實驗室硬件建設,形成了具有發電廠電氣控制仿真系統、供配電控制系統、電力系統分析平臺、電工技術實訓平臺等較為完備的電氣工程方向實驗實訓教學框架體系,在此基礎上本專業學生在西門子、飛思卡爾等全國知名工程類賽事上獲得了較優異的(下轉第104頁)(上接第48頁)成績。
4 結語
總之,做好一個專業需要投入較大精力,地方院校可能更關注生源和招生數量,往往在資源配置上由于專業較多很難集中有效的教學力量來切實有效地應用到電氣工程專業發展和建設中。專業方向要有所調整和分析,要緊隨國家能源政策的步伐,在課程的開設上力圖符合時展的脈搏。
基金資助:淮南師范學院2014年校級教研項目(編號:2014hsjyxm03)基金資助
注釋
① 巫付專,王曉雷,付邦勝.電氣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0(6):46-47.
② 趙麗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水電特色實踐教學體系探索[J].科教導刊,2014(10).
③ 艾欣,劉寶柱.華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建設及發展[C].第四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92-95.
④ 宋起超,楊春光,喬爽,王希鳳.應用型本科院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冶金教育,2010(2):12-15.
篇2
一、引言
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的課程主線之一,其課程包括“電機學”、“電力拖動基礎”、“電力電子技術”、“電氣數字控制技術”、“電氣傳動控制技術”等。課程的數量多、相互銜接和耦合緊密,因此對課程群中各門課程的所需基礎、課程內容、掌握程度、時間安排和實踐方式方法等都需要合理設計、規劃和實施,否則出現一個環節不合理,就會影響整個教育質量。
目前,高校的教學改革主要針對兩個方面:一個是宏觀層次,即研究某一專業的課程規劃和設置,以該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為牽引,提出全周期的總體課程規劃和時間安排。例如,文獻[1]討論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總體培養目標及畢業后的服務對象,對專業四年中應當學習的公共基礎類課程和專業技術類課程進行規劃設置,但沒有考慮課程的具體內容和統籌銜接。另一個是微觀層次,即針對某一門具體的課程,提出相應的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等,如文獻[2]、[3]等分別討論了“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等課程的改革和教學方法,這些研究都是從課程自身建設的角度出發,都沒有考慮該門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的接口關系。而課程群是處于二者之間的一種課程體系,它既講究內容安排,又講究銜接關系,集系統性和個體性于一體。現有的教育科研對電氣工程專業的課程群系統教學方法鮮有研究。因此需要針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學生的最終培養目標,對課程群中的各個課程的課程內容和授課時序等進行統籌安排,才能在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
二、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要求學生在掌握電氣工程學科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學科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系統地掌握電氣工程專業的專業理論,具有較強的實踐實作、工程計算、仿真建模等方面的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工程技術實際問題。同時具有歸納、評估、處理各種資料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
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作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重要分支方向必然要配合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結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總體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方向的實際情況,可制定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的分培養目標為:在掌握電路、電子技術基礎、自動控制原理、數字信號處理等專業基礎課程基本知識與實踐方法的基礎上,能夠系統深入地掌握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氣傳動控制技術的理論基礎以及對電氣傳動系統進行數字控制的編程基礎;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各門專業知識實現對電氣傳動系統的分析、計算與仿真,最終完成電氣傳動系統的軟件、硬件設計與制作。
上述培養目標決定了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融合了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現代交直流電氣傳動技術以及數字控制技術等多個方向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在有限的教學周期內需要多門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統籌規劃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教學內容統籌規劃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課程群中的各個課程和課時雖然安排比較多,但是,一方面各個課程內容上交叉重復較多,另一方面仍然缺少電氣傳動技術所亟需的一些教學內容,因此需要進行合理的梳理和統籌規劃,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為此采用以下措施。
(一)課程設置調整
取消“電力拖動基礎”課程,把課程中的傳統電力拖動部分的內容并入到“電機學”中進行講授。把“現代交直流調速控制技術”課程調整為“電氣傳動控制技術”課程,課時由60學時調整為40學時,并新增40學時的“電氣傳動控制技術綜合設計及實踐”課程,以強化學員的綜合分析、設計和實踐能力。新增40學時的“電氣數字控制技術”課程,使學員掌握電氣傳動控制所需要的單片機、PLC等方面的數字控制知識。
(二)課時及課程內容安排
“電機學”的課時由122學時調整為110學時,精簡合并有關直流電機特性、特殊用途的直流電機、變壓器的并聯運行和不對稱運行、非正弦分布磁場下繞組電動勢中的高次諧波及削弱方法等部分內容,強化直流電動機的電力拖動和交流異步電動機電力拖動部分的教學內容,使得被取消了的“電氣傳動”課程中與傳動電力拖動控制相關的內容在電機學中進行了補充。
“電力電子技術”作為電氣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除了為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服務之外,還要為電力系統自動化課程群服務,因此其教學時數保持60學時不變,但是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刪減部分基于晶閘管器件的教學內容,增補電氣傳動控制技術所需要的SVPWM、多電平控制、間接直流變換等內容。對于四大基本變流器以及PWM控制技術的內容仍然作為重點在“電力電子技術”課程中講授。
調整后的“電氣傳動控制技術”變為40學時,刪減PWM控制和變流技術部分的內容,該部分內容由“電力電子技術課程”統一講授。
(三)教材調整
由于課程及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因此對各個課程的教材也進行調整:
“電機學”的教材改為自編教材《船用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課程的教材改為王兆安編《電力電子技術》第5版;“現代交直流調速技術”課程調整為“電氣傳動控制技術”后,選用的教材為阮毅、陳伯時編寫的《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第4版;“電氣數字控制技術”課選用的教材為:韓俊峰等編寫的《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和王阿根等編寫的《電氣可編程控制原理與應用》。
(四)課程時序安排
課程群中的各個課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有的課程需要其他的課程作為基礎,因此在開課順序上要合理安排,否則在授課和學習上都會造成困難。
電氣傳動技術課程群的各個課程中,“電氣傳動控制技術”及其綜合實踐應當是終極課程,其他課程都是為該課程服務并作為該課程的基礎,因此應在其他課程之后開課。此外,“電機學”是所有其他課程的基礎,應當在課程群中最先開課。因此在課程時序安排中,應當把握以上基本原則。
四、結語
篇3
作為文理兼收的大類專業,經濟學是當之無愧的NO.1——開設最普遍。經濟學門類根據面向領域的不同而分別傾向于理論經濟學、經濟政策、貨幣與流通和對外貿易等,包括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審計學、保險、財政學……雖然同是以經濟學類為專業名稱進行招生,但不同的大學所包含的具體專業不同。這就是說,在具體分專業時,考生只能選擇大類所包含的專業。因此,考生在選擇時,一定要弄懂擬報院校該類到底包含了哪些專業。目前以經濟學類招生的院校中,專業構成情況可分為以下五類——
其一包含了經濟學類的大部分專業,如西安交通大學包含了金融學、金融信息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統計學、財政學、貿易經濟等專業方向,山東大學包含了經濟學、金融學、金融工程、財政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等專業。
其二為經濟學類中設置最多的幾個專業的綜合。有的是包含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如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中南民族大學;有的則只包含了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如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體專業除大家所熟悉的經濟學類專業外,還與學校特色聯系在一起,開設了相關專業,如中國農業大學經濟學類除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和金融學專業外,還包括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開設的經濟學類,則在國際經濟與貿易之外,還開設了能源經濟學。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兩個以上的以經濟學類為名來招生的專業,但在經濟學類后面還加有備注,標明不同專業的區別。如北京工商大學分為經濟學類(經貿類)和經濟學類(財貿類),前者包括經濟學、貿易經濟和國際經濟與貿易3個專業,后者包括財政學、保險和統計學共3個專業。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開設的經濟學類打破了只包含經濟學類下相關專業的構成,還與其他學科所包含的近似專業聯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會計學專業也屬于經濟學類的專業之一,天津商業大學則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課程
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財政學、數理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等。
院校展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3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生首屆以經濟學類招生的學子即將畢業,接受社會的檢驗。其經濟學類專業屬于國際經濟貿易學院,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金融學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國際運輸與物流方向)、經濟學專業(國際稅務方向)、經濟學專業(榮譽學士學位實驗班)等五個專業或方向。入學時,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學生在大學二年級春季學期將根據自身專業學習規劃、興趣特長和學習成績情況,在貿易、金融、經濟類學科內自愿選擇專業,確定主修專業(方向)。
武漢大學——經濟學類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養,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造、創新、創業精神的復合型高級經濟和管理人才。學生進校前兩年,在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打通專業界線,采用統一的經濟學科基礎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進行培養;二年級末,在學生對專業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其興趣、專長、人生規劃和社會需要,分別進入四個專業(財政學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金融學專業、保險學專業)繼續專業課學習。
工商管理類
專業構成
從開設院校的數量來看,文理兼收的大類專業中,能與經濟學類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類。作為備受考生青睞的工商管理類,與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公共管理類、農業經濟管理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業工程類、電子商務類和旅游管理類共同構成管理學類。九大類的差異從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類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學科。
在工商管理類下,有的專業以市場活動為主,如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等,有的專業則以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為主,如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學等,還有些是針對特殊領域開設的,如特許經營管理、連鎖經營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類”招生的專業中,具體包含的專業有所不同。
第一類是與經濟學類學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紹經濟學類專業時,有的高校將部分工商管理類專業納入其中一樣,也有一些高校則將屬于經濟學類下的專業納入工商管理類招生、培養,如北京大學工商管理類所包含專業除會計學與市場營銷外,還包含了經濟學類的金融學專業。
第二類則可稱為工商管理類的。核心型”,將工商管理類下最常見的專業都納入其中進行招生,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工商管理類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
第三類則是在管理學類下,打破九小類之間的界限,將屬于其他類的專業納入工商管理類中。如大連理工大學包含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學工商管理類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學共6個專業。
還有一類則更為與眾不同,以工商管理類招生,但實行的卻是雙學士的培養模式。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該校工商管理類又稱為“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在四年的修業年限中,接受管理學(或經濟學)+工學專業的培養,畢業時可獲得雙學士學位。
主干課程
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學、經濟法等。
院校展臺
電子科技大學——該大類整合經濟管理和電子工程兩大學科優勢,突出管理與電子信息技術相融合。課程設置強調厚基礎和國際化,培養過程注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學生在修讀通識類課程、電子信息大類學科基礎課程和經濟管理專業學科基礎課程后,可以根據志向選擇在工商管理類(含工商管理、金融學和電子商務三個專業)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方向進行學習。
哈爾濱商業大學——該大類以實驗班形式培養,包含專業眾多,有工業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旅游管理、商品學、物流管理等。前期進行基礎階段學習,后期進入專業學習。
公共管理類
專業構成
同屬于管理學類,但公共管理類把關注點集中于社會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業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的結構、工作程序、工作績效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與工商管理類不同的是,公共管理類對經濟領域涉足較少,而更傾向于解決公共事務——土地、公共關系、文化、勞動關系、公共安全等問題。
公共管理類下包含專業與工商管理類一樣多,但最為人們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兩個專業,其他專業如勞動與社會保障、文化產業管理、勞動管理、食品經濟管理等或是設置較少,或是僅在少數高校試點的專業。因此,公共管理類的構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為主,再適量增加一兩個專業。
在設置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學、山東大學、西南大學僅包含行政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武漢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華僑大學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外,又加入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等專業。與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學公共管理類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專業有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衛生管理。
主干課程
管理學原理、公共管理學、經濟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社會學管理、會計學、社會學、應用統計學、公共關系學、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公文寫作與秘書學、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中介組織管理、政策科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原理、組織行為學等。
院校展臺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類各專業依托學校在經濟學、管理學方面的優勢,以及充分發揮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作用,實行“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前兩年不分專業,進入三年級時按照學生的志愿、社會需求狀況以及學生學習成績等因素,分為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
華僑大學——招收文史、理工類學生,學制4年。前兩年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3個專業開設相同課程,第三年在自愿選擇與學院考核的基礎上分成3個不同專業。成績達要求可修讀法學專業雙學位,理工類選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修讀城市規劃專業雙學位。
中國語言文學類
專業構成中國語言文學類包含哪些專業?只要將其名稱拆分一下,中國、語言、文學三大關鍵詞就能解釋得很清楚,即適用于中國,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語言和文學為研究對象。語言既包括官方語言——漢語,也有部分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則涵蓋了詩歌、詞賦、戲劇、小說等。
由于中國語言文學類所含專業較少,因此高校開設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組成也比較簡單,可分為“閉合式”和“開放式”兩種。“閉合式”指的是所包含專業均為該門類下的專業,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類包含漢語言和漢語言文學兩個專業,華中師范大學包含漢語言和對外漢語專業,山東大學僅含漢語言文學一個專業,云南民族大學包含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專業,河北大學包含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古典文獻專業。“閉合式”專業組成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據多數地位。而“開放式”則是將中國語言文學類下的專業與其他文學類的專業以“中國語言文學類”名義招生,如中南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則將屬于新聞傳播類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組成招生。(注:原對外漢語專業現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主干課程
文學理論、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含當代)、外國文學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經典導讀、美學概論、馬列文論、中國文學理論史、西方文藝理論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
院校展臺
華中師范大學——作為六所部屬師范院校之一的華中師范大學,在中國語言文學類的構成上較有特色:漢語言與對外漢語的結合。兩個專業緊緊圍繞語言,一個是內在的漢語、語言學、文學等方面,一個是把漢語傳遞給對中國語言、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
廣西民族大學——學制四年,雙學歷[同時頒發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壯語方向)、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文學學士學位。培養具有系統的壯漢雙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和知識,并能從事進一步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將具有雙語寫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辦公自動化技能,并粗通一門東南亞國家語言。
能源動力類
專業構成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隸屬于工科門類下的能源動力類就是以各種能源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隨著使用的減少,人們更注重對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所以在能源動力有許多專業都圍繞核能、風能、新能源設置。
能源動力類以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開設最為普遍,其他專業如能源工程及自動化、風能與動力工程、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都為在少數高校試點的專業。所以在以能源動力類為名進行招生的大類,一般都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其他專業”的形式組成。如大連理工大學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山東大學包括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基地班和熱能與動力工程兩個專業。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許多開設此大類的高校,都將與該專業相關較大的但屬于土木類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注:現更名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納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學該大類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中南大學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和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除以上兩類以外,還有少數以能源動力類招生的高校在培養方面是打通本碩連讀進行培養,如西安交通大學該大類學生在完成綜合基礎素質教育、掌握寬厚的理論基礎后,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志愿可以在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溫工程、熱動力工程、汽車工程、熱能動力與控制工程等專業方向選擇,再進行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按學科大類平臺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學習深造。
主干課程
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技術、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動力機械基礎、內燃機原理、透平機械、熱力發電廠等。
院校展臺
北京科技大學——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兩個專業,按大類招收的學生入學后實行寬口徑培養模式,一年半后學生將根據本人志愿和在校學習成績進入不同的專業學習。
哈爾濱商業大學——以實驗班(能源動力類)招生,前期以基礎學習為主,第三或第四學期再選擇具體的專業,可選擇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包裝工程、印刷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物流工程等專業。
電氣信息類
專業構成
作為工科門類招生專業數量最多的一個類,電氣信息類將傳統的電工技術與計算機、電子、自動控制、系統工程及信息處理等新技術相結合,因此專業可以分為相關的幾類。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電力工程與管理是與傳統的電工技術緊密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軟件、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則與計算機更為投緣;電子科學與技術、真空電子技術等則與電子牽手……在以電氣信息類為名稱招生的大類專業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專業呢?一起去探個究竟吧!
首先是相關專業的結合,如北京交通大學電氣信息類包含的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電氣信息工程專業都與電工技術有關;防災科技學院包含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網絡工程專業、首都師范大學包含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工程則與計算機有關。
其次則是在傳統電子與計算機或其他新技術的結合,如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電子信恩科學類包含了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四川大學包含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自動化專業。
還有一類構成比較復雜,包含專業比較多,還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設的專業也包容進去,如大連理工大學電氣信息類包含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英語強化)、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等8個專業;中南大學則包含信息安全、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專業和新增設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和物聯網工程專業。
主干課程
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工程數學、電路、電子技術、現代電子技術、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數據庫技術、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磁場與電磁波、信號與系統、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通信系統原理等。
院校展臺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信息類所屬電氣工程學院其前身創建于1908年,是中國高等教育創辦最早的電工學科;是全國電工二級學科設置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的電氣工程學院之一。電氣信息類實施本科生與研究生統籌制定教學計劃。學生在掌握好寬厚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后,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志愿可以在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選擇專業方向,再進行能力培養為主的專業教育,按學科大類平臺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學習深造,學習成績合格者可分階段獲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
材料類
專業構成
用一句真實并且高度概括的話說,人類的世界始終是一個由材料組成的世界。從屬性來分可分為無機物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物材料和不同類型材料所組成的復合材料。從用途來分可分為電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類下的專業就是圍繞研究各種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運用不同的材料設置的。金屬材料工程覆蓋了冶金、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熱處理、材料腐蝕與防護及表面等方面;無機非金屬材料則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與建筑(墻體)材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則是針對纖維、橡膠、塑料、乳膠漆等材料。
以材料類大類招生的專業構成,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全部專業都由材料類下的專業構成,如石家莊鐵道大學該類包含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功能材料都屬于本類下的專業。
第二種是由材料類下的專業加工科門類下其他類的專業,如武漢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河北工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的材料類,既有屬于材料類下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機械類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
第三種是材料類下的專業與理學門類下的專業的組合,如中南大學材料類由屬于理學門類下的材料化學專業與材料類下的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組成,大連理工大學材料類也包含了理學門類下的材料物理專業。(注:現材料化學、材料物理已歸為材料類。)
主干課程
材料科學基礎、金屬材料學、材料力學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術、檢測技術及質量評估、復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藝學、計算機模擬技術與應用、材料制備技術、材料質量控制與檢測技術等。
院校展臺
篇4
而在8月15日中國青年報也報道了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的2011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簡稱ARWU)。該排名列出了全球領先的500所大學,中國內地共23所大學榜上有名,清華大學再次進入世界前200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6所大學排在第201-300名。
2000年香港大學開始在內地招生,內地與香港名校的生源之爭就此拉開了序幕,此后香港中文大學等其他港校的加入,更是使這場生源之爭不斷升級。而最近連續的兩個大學排行榜,再一次把內地與香港名校推到了風口浪尖。雖然參考指標不盡相同,ARWU更注重學術性而QSWUR的指標更多樣化,但QSWUR和ARWU兩個排行榜中排名較前的名校卻驚人的一致,即內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浙江大學,和香港的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這12所名校基本上都是綜合性大學,可以說各領域學科都有一定的實力,但根據兩個排行榜的學科領域排行來看,各個名校又都有自己的一些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下面,就讓小編為你一一道來。
北京大學
在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中,北大在數學與自然科學(簡稱理科)、工程/技術與計算機科學(簡稱工科)、生命科學與農學(簡稱生命)、臨床醫學與藥學(簡稱醫科)和社會科學(簡稱社科)五大領域均未能進入100強,但在學科排名中北大的數學、化學、計算機和經濟學/商學均位列76-100名,物理學科的排名也接近100名,實力毋容置疑。而在QSWUR的學科領域排名中,北大在藝術人文(第18名)、工程技術(第34名)、生命科學與醫藥(第24名)、自然科學(第17名)和社會科學/管理(第21名)均進入了50強,除工程技術外其余領域均為內地高校第一,展現了非常強大的綜合實力。
在教育部組織的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北大有18個一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生物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口腔醫學、藥學。北大的師資力量也很雄厚,在這些重點學科中還有16名國家級教學名師:趙敦華(哲學與宗教學)、蔣紹愚(中文)、陸儉明(中文)、溫儒敏(中文)、閻步克(歷史)、鄧小南(歷史)、高毅(歷史)、姜伯駒(數學)、丘維聲(數學)、張恭慶(數學)、王稼軍(物理)、吳思誠(物理)、段連運(化學)、許崇任(生命科學)、祝學光(醫學)、王杉(醫學)。此外,還有北京市教學名師和校級教學名師,他們主講的課程也多為精品課程。北大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有90門,其中數學科學學院(6門)、物理學院(9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5門)、中國語言文學系(8門)和醫學部(19門)較多。
優勢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生物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口腔醫學、藥學
清華大學
眾所周知,清華的工科是最強的,兩個大學排行榜也印證了這一點。在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中,清華的工科進入了50強(第45名),而理科、生命、醫科和社科均未進入百強。學科排名中,計算機學科也進入了學科排名50強(第46名),而數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商學未進入百強。在QSWUR的學科領域排名中,清華的工程技術排名第十,是內地和香港這12所名校中唯一排在前十位的學科領域。在清華的21個一級重點學科中,清華工科獨占16項,包括: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清華工科的國家級教學名師也是最多的,共有11名,他們是:申永勝(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華成英(自動化系)、孫宏斌(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李俊峰(航天航空學院)、范欽珊(航天航空學院)、李俊峰(航天航空學院)、錢易(環境學院)、郝吉明(環境學院)、胡洪營(環境學院)、袁駟(土木工程系)、傅水根(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清華的國家級精品課程也有90門,工科課程占了一半以上(48門)。以如此強勁的實力,清華工科絕對是中國頂尖工程師的搖籃。
優勢學科:上文所列的16個工科、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工商管理、美術
復旦大學
根據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復旦只有工科進入了世界百強(52-75名)。QSWUR的學科領域排名則顯示,復旦的藝術人文(第49名)和社會科學/管理(第45名)進入了世界大學50強,工程技術(第98名)、生命科學與醫藥(第67名)、自然科學(第56名)均進入了世界百強,展現出較強的綜合實力。復旦的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有11個:哲學、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國家級教學名師也基本上分布在這些重點學科,他們是:陳紀修(數學)、陸谷孫(外國語言文學)、袁志剛(經濟學院)、范康年(化學)、陳思和(中文)、喬守怡(生命科學)、俞吾金(哲學)。復旦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有38門,也基本分布在這些重點學科中。
優勢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
上海交通大學
與清華相似,上海交大的傳統優勢也是在工科。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中上海交大的工科進入了百強(52-75名),同時計算機學科也進入了學科排名的百強(51-75名)。QSWUR的排名中,工程技術排名第37位,在內地高校中僅次于清華和北大,而生命科學與醫藥(第124名)、自然科學(第114名)和社會科學/管理(第127名)位于百強之外,藝術人文則未上榜。當然,隨著上海交大向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目標邁進,這些學科領域的發展后勁不容小視。上海交大9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全部與工科有關: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國家級教學名師的分布則較廣泛:洪嘉振(建筑工程與力學)、鄭樹棠 (外國語言文學)、樂經良(數學)、孫麒麟(體育)、王如竹(機械與動力工程)、林志新(生命科學技術)、郭曉奎(醫學)。上海交大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有20門。
優勢學科: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南京大學
南大在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中各領域均未進入百強,但化學學科進入了學科排名的百強(51-75名),高于北大的排名。QSWUR排名中南大較突出的領域是自然科學進入了百強,位列第85名,其余學科領域進入了前200名:藝術人文位列136名,工程技術位列163名、生命科學與醫藥位列193名,社會科學/管理位列131名。南大的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有8個:中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國家級教學名師有10位:范從來(商學院)、盧德馨(匡亞明學院)、王守仁(外國語學院)、桑新民(公共管理學院)、左玉輝(環境學院)、沈坤榮(商學院)、徐士進(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周曉虹(社會學院)、劉厚俊(經濟學院)、李滿春(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南大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有56門。
優勢學科:中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商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科大的工科在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中也進入了百強(52-75名),而QSWUR的排名中,中科大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表現突出,均進入了百強,分別位列第59名和第72名,而生命科學與醫藥則位列156名,而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管理均未上榜。中科大的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有8個: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核科學與技術。國家級教學名師則有7名:陳國良(計算機)、李尚志(數學)、史濟懷(數學)、施蘊渝(生命科學)、程福臻(天文與應用物理) 、霍劍青(天文與應用物理)、向守平(天文與應用物理)。中科大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有13門。
優勢學科: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核科學與技術
浙江大學
在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中,浙大的工科進入了百強(第52-75名),而學科排名中有兩項進入百強:化學(76-100名)和計算機(51-75名)。QSWUR的排名也顯示,浙大在工程技術領域表現突出,進入了百強(第68名),其余領域排名為:藝術人文199名、生命科學與醫藥206名、自然科學139名、社會科學/管理212名。浙大的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有14個:數學、化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 管理科學與工程。國家級教學名師有10名:陸國棟(機械與能源學院)、林正炎(數學)、楊啟帆(數學)、吳秀明(中文)、何蓮珍(外語學院)、應義斌(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何勇(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吳敏(生命科學學院)、劉旭(光學)、朱軍 (農學)。浙大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有64門。
優勢學科:數學、化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管理科學與工程
香港大學
在學科領域排名上,香港大學(簡稱港大) 在兩大排行榜上的差異較大。在ARWU中,港大的各領域均未進入百強,僅在學科排名上有化學(51-75名)和計算機(76-100名)進入百強;而在QSWUR中,港大的藝術人文(第25名)、工程技術(45)、生命科學與醫藥(第28名)、自然科學(第46名)和社會科學/管理(第23名)均進入50強,是一所實力雄厚而均衡的名校。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雖然在QSWUR中以上領域的排名港大均低于北大,但總排名卻是港大高于北大,這可能與港大的國際化程度很高有關。
由于香港地區院校不參與教育部組織的各種評估和評獎,因而沒有如內地名校一樣的國家重點學科等數據,只能根據以上學科領域排名及網絡資料推薦優勢學科。
優勢學科:建筑、法律、醫學、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語言學、哲學及腦神經科學)、文學、化學、工程學(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計算器工程、電機工程、電子及通訊工程、訊息工程、工業工程及科技管理、后勤工程及物流管理、機械工程、機械工程/屋宇設備工程、醫學工程)
香港中文大學
在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的工科進入了百強(76-100名),在學科排名中,中大有三個進入百強:數學(第50名)、化學(76-100名)、計算機(第30名,在12所名校中僅次于香港科技大學),優勢突出。而在QSWUR的排名中,中大的五個學科領域均排名百強之列:藝術人文47名、工程技術82名、生命科學與醫藥60名、自然科學90名、社會科學/管理38名,同樣是一所實力均衡而強勁的名校。
優勢學科:數學、化學、計算機、中文、翻譯學、新聞與傳播、專業會計學、社會學、法律
香港科技大學
根據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香港科技大學(簡稱科大)的工科排名第36名,為兩地高校之冠,其社科排名52-75名,使科大成為十二名校中唯一有兩大領域位列百強的;在學科排名中,計算機排名第21位,也是兩地高校之冠,而經濟學/商學也進入了50強(第45名)。QSWUR的排名中,科大的工程技術排名第22位,僅次于清華;生命科學與醫藥(第86名)、自然科學(第55名)、社會科學/管理(第43名)也實力強勁,藝術人文(第195名)則稍遜。因此可以說科大是一所工科優勢比較突出的名校。
優勢學科:工程學院、商業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理學院(數學、生物學)、人文社科學、會計、分子神經學
香港城市大學
在學科領域排名上,香港城市大學(簡稱城大)的工科在ARWU中也進入了50強(第42名),學科排名中則有兩項進入50強:數學(52-75名)和計算機(第50名)。在QSWUR的排名中,城大的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管理展現較強實力,進入了百強,分別位列第79名和第72名,工程技術(第119名)和自然科學(第186名)也具有一定實力。
優勢學科:商學、法學、創意媒體、數學、計算機、社會工作
香港理工大學
根據ARWU的學科領域排名,香港理工大學(簡稱理大)的工科進入了百強(52-75名),數學(76-100名)與計算機(51-75)進入了學科排名百強。在QSWUR中,理大在藝術人文(第172名)、工程技術(第91名)、生命科學與醫藥(第225名)、社會科學/管理(163名)等領域均具有一定的實力。
優勢學科:酒店及旅游管理、輔助醫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眼科視光學、放射學)、工程、物流
【相關鏈接】:
篇5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的人才需求結構也隨之變化。隨著企業生產中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由技術含量比較低的普通操作工轉變為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目前蘇州的人才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人才專業結構不合理。電子信息、低端裝備制造等傳統行業人才過剩,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智能電網與物聯網、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人才短缺。(2)人才層次結構不合理。一般行政人員、財務人員等通用崗位人才供給充足,而專業技術類人才短缺較為嚴重;了解業內前言信息、掌握高端技術的高級人才本地高校供給不足;掌握專業技術、懂管理、具備跨學科學術背景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稀缺。(3)人才的知識結構不合理。學校培養的人才學到的專業知識落后,缺乏開發設計、創新等能力,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
2專業與產業轉型升級適應性分析
2.1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蘇州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與萬寶盛華集團(中國)合作,通過對市下轄四市六區內的九大重點新興產業領域的1200家企業調查,編制了《蘇州市2014年度重點新興產業緊缺專業人才需求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智能電網與物聯網、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型平板顯示、軟件與服務外包等9個重點新興產業的91類專業人才被確定為蘇州重點新興產業緊缺專業人才。對照目錄,蘇州高校成人教育專業設置情況如下:(1)對于專科,財經、電子信息、傳統制造、文化教育等專業設置覆蓋率較高,對于本科,工學、管理學專業設置覆蓋率較高,對重點新興產業緊缺專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等覆蓋率較低,幾乎為0。專業門類設置不全,沒有根據地方產業需求設置專業。(2)專業設置趨同,造成教育資源浪費,招生困難。一半以上的學校開設物流管理、會計、商務英語、工商管理、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3)個別學校雖然根據重點新興產業緊缺專業人才對專業進行了調整,開設了環境工程、微電子技術等新專業,以適應蘇州重點新興產業緊缺專業人才需求,但招生人數很少。課程設置方面:(1)課程體系不合理。基本上都是參照全日制專業的課程設置,只是刪減了一些課程,課時數作適當的調整,忽略了成人教育人才培養對象的特殊性,不能達到企業對人才要求的標準。(2)課程設置一成不變。開設的課程十幾年不變,沒有隨著經濟社會和成人學生自身的發展而變化,不能滿足成人學生的需要。(3)課程教學內容陳舊,缺少新技術、新知識,重理論輕實踐,學生感覺學而無用。(4)課程設置以教師為中心,因人設課,因人決定開課的順序等。
2.2專業、課程設置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適應性分析
2.2.1專業布局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適應性近年來,蘇州市高職院校成人教育專業設置數雖然增多,專業覆蓋產業面更廣,但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智能電網與物聯網等重點新興產業的一些崗位沒有對應的專業,有些崗位雖然有對應的專業,但專業布點數比較少,對應度不高,具體見表3。這表明專業設置還不能有效滿足蘇州市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2.2.2專業在校生規模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適應性從蘇州高校近三年成人教育招生規模看,雖然招生規模擴大,但總體上制造類、電子類、土建類專業增長幅度與蘇州產業轉型升級中第二產業增長態勢基本吻合,但是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智能電網與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相適應的專業以及與第三產業相適應的專業招生人數偏少,滯后于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要。
2.2.3課程設置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適應性課程設置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適應性不強。專業工作崗位不明確,有的專業雖然明確工作崗位,但未能很好地分析崗位工作任務,導致沒有根據專業崗位(群)工作任務確定課程體系,沒有根據職業能力分析確定課程目標、知識和技能要求,以及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脫離崗位和教育對象實際,重理論而輕實踐,使成人教育學生所學知識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員工的要求。
3專業設置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策略
3.1設置重點新興產業緊缺人才專業蘇州高校應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根據蘇州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調整學校成人教育專業結構。在培養電子、鋼鐵、電氣、化工、紡織、通用設備制造六大支柱行業人才的同時,針對重點新興產業緊缺專業人才,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設置一批與之相適應的專業,以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
3.2建立專業設置預測系統由于高校在專業設置時缺少充分的調研,忽視市場需求、自身的辦學條件,盲目設置熱門專業,導致專業設置趨同嚴重。蘇州高校應與行業企業一起組建專業評測機構,建立專業設置預測系統,高校應根據專業設置預測系統相關數據,對成人教育專業設置及招生計劃進行審核,使成人教育專業布局科學、規模適度,使學校人才培養與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相一致。
3.3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品牌特色專業建設學校要主動圍繞蘇州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及時更新成人教育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健全產學協同育人機制。以校企合作為主軸,構建學校、行業、知名企業協同育人平臺,形成“政行校聯袂、學做創聯貫”的模式,建立技能實訓和生產實習實踐教學模塊,促進培養與需求對接。在專業建設方面,要適時根據發展的崗位調整課程設置,及時把新知識、新技術融入教學內容。按照“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要求,強化學生專業和技能的培養。
篇6
專業如此之多,雖然有些專業通過名稱可以大體了解它,但也有一部分專業僅憑名稱無法了解到它的真實情況(如培養目標、學習課程和就業方向等)。
首先,應該了解學科門類的劃分。
當你去研究一些院校的時候,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對某個專業的介紹。
那么,學科和專業之間是什么關系?
識專業,從專業體系開始
學科是一種學術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作為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功能單位,是對高校人才培養、教師教學、科研業務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
中國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學科劃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等門類(注:本科未設置軍事學學科門類,其代碼預留。)
每個學科門類下包括若干個一級學科,一級學科下又包括若干個二級學科。
研究生招生基本上都是按照學科進行的。
專業是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
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設置的各種專業,體現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從這個專業目錄里可以看到,目前我國大學本科分設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12個學科門類。
每個學科門類下面設有專業類,專業類由修訂前的73個增加到92個。
專業類下是各個專業,專業由修訂前的635種調減到506種。本科招生基本上都是按照專業進行的。
(當然現在隨著招生改革的不斷推進,很多高校已經按照大類招生,只有少數不適合合并同類項的還在繼續按照專業招生。這是后話,這次暫且不表。)
學科和專業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關,相輔相成。
專業以學科為依托、為后盾;學科的發展又以專業為基礎。
學科為專業建設提供發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學的新知識、師資培訓、研究基地;專業主要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任務和發展的基礎,更主要的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
另一方面,從面向社會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學科的作用是間接的。
在專業定位及培養目標、專業口徑、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與使用、教材、實驗設計與開設、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問題,學科建設是無法替代的。
因此,將專業與學科混淆,或主張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以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結果必然是削弱專業特有內容的建設,不利于專業的改革與發展。
學科與專業的區別在于學科是偏知識體系而言,而專業偏指社會職業的領域。
因此,一個專業可能要求多種學科的綜合,而一個學科可在不同專業領域中應用;學科的第二個含義是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功能單位,是對教師教學、科研業務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
學科建設中“學科”的含義偏指后者,但與第一個含義也有關聯。
長期以來學科和專業的概念經常被混淆,專業被等同于二級學科,這是不正確的。
當然,如果某所高校在某些學科具有較強的實力,那么與這些學科相關的專業也一樣會具有較強的實力,無論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還是硬件條件、師資隊伍方面。
例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實力一直很強,在全國第三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全國排名第二,與之相關的本科專業如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也都具有很強的實力。
識專業,注重專業內涵
認識專業,考生和家長要深入了解各個專業的內涵。
所謂專業內涵,指專業培養目標、主干課程、就業及研究領域等。
通過專業的培養目標,可以發現該專業是否符合自己將來的職業規劃。
通過主干課程設置情況,可以了解不同大學的相同專業的一些區別,判斷哪所大學的對應專業更加適合自己。
通常某一個專業會有多所高校開設,比如計算機專業在我國有500多所高校開設,而各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不盡相同。
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專業前,應該先了解專業課程設置情況,這樣才能根據考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來確定專業。
就業和研究領域等則可以更加深入地幫助我們了解一個專業的內涵,更加具體地為我們指明就讀該專業后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大學教育基本是專業教育,高考報志愿時選擇的專業,可以說是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做出的第一次選擇。
大學畢業后,找一份對口工作,既可以將大學的知識學以致用,也可以更快地適應職場生活。
如今出現不少大學生畢業“轉行”的現象,往往是當初選擇專業時了解不夠造成的。
在選擇專業時,考生和家長必須要認真地了解該專業畢業后可以從事什么工作,可以在哪些行業發展。
要了解這些內容,可通過訪問高校招生網站,那里會有關于學院和專業的介紹。
識專業,這些誤區要避開
1、按名稱認識專業
不能僅從專業的字面意思揣測專業,望文生義,也不能道聽途說。
以往填報志愿時,考生和家長因為不了解專業內涵、混淆專業名稱而報錯志愿的情況屢有發生。
一些考生喜歡選擇那些名稱好聽、時髦的專業,升入大學后,卻對所選專業不感興趣,產生厭學心理。
事實上,不少專業的名稱并不能反映出專業的實質和將來相關的職業。
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信息與計算科學”這兩個專業的名稱很相似,但是一個是屬于工學計算機類,一個是屬于理學數學類。不論是主修課程還是將來的就業領域都有較大區別。
還有一些專業名稱很難從字面上了解其專業性質,比如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屬于化工與制藥類,化學生物學屬于化學類。
另外,有的專業側重于與就業掛鉤,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有的專業則側重基礎理論,適合繼續深造學習。
專業之間的細微差別,有時候通過名稱并不能清楚地區分,所以考生和家長一定不能僅憑名稱來認識專業。
2、錄取分數高的專業就是好專業
一般意義上,專業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否。但是考生報考時,往往還是愿意選擇好大學的優勢專業。
對于一個專業來講,很多大學都有設置,但是不同的大學之間,同一個專業的實力是不一樣的,這也直接體現在錄取分數線上。
好大學的優勢專業,往往錄取分數線每年都相對較高,考生報考時,要量力而行。
但反之,錄取分數高的專業卻不一定是某所大學的好專業,首先錄取分數高有可能是因為該專業當下比較熱門而導致報考人數多形成的,其次還有的專業錄取分數高可能是因為前一年該專業由于錄取分數低而使當年報考人數較多形成的。
3、專業等同于職業、行業
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并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行業一般是指其按生產同類產品或具有相同工藝過程或提供同類勞動服務劃分的經濟活動類別,如飲食行業、服裝行業、機械行業等。
如前所述,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培養目標,也有大體的就業方向。學生如果想畢業后進入某些行業,從事相關職業,那么大學期間就讀與之相關的專業,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就業就會相對要容易得多。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也會提出對畢業生所學專業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的職業和行業。
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通信工程專業,其目標是培養通信技術領域高級研究開發型人才,強調“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培養學生掌握通信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從事通信理論、通信網絡、通信系統、通信設備以及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制造、運營和管理等工作。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為華為、中興、大唐等骨干通信設備制造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通信運行商,國防軍工行業骨干科研院所以及各類IT企業。如果學生有志于進入這些行業,從事相關職業,那么就可以選擇通信工程專業。
以后到某某行業就業,是否就一定要讀與該行業對口的專業?
一般來講是這樣的,但是也不絕對。
有的行業對口專業很多,例如銀行業,需要金融、財會等經濟類、管理類相關專業人才,但是也需要計算機、信息安全等信息技術類相關專業人才。
而有的行業對于專業來講要求比較嚴格,例如電力系統,有一個需求專業目錄,考生可以首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之類的專業。
如果考生對某個行業感興趣,還是盡可能選擇相關對口專業報考,這樣畢業生進入該行業的難度就小得多;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未能考取相關專業,也可以通過輔修、考研等其他方式學習相關專業,從而達到進入該行業工作的目的。
4、只要專業名稱相同,在所有大學都一樣
雖然專業名稱相同,但是由于每所高校在辦學特色、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差異,相同專業之間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都有設置。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學習電子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設計方法、制造工藝和測試技術等,專業方向為光電子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等;
而北京郵電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以微電子、信息與通信系統的設計和集成以及計算機應用的融合為專業特色。兩校的專業各有側重。
如果考生對某個專業感興趣,還要去了解擬選擇高校的該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是否也與自己預期一致。
5、熱門專業就業率高
面對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什么專業就業前景好已經成了眾多考生和家長填報志愿的導向。然而許多考生和家長卻容易陷入一個理解誤區:只要是熱門專業,就業前景就一定看好。
事實上,表面看起來熱門的專業,就業率不一定高。
一項調查顯示,近幾年本科大學生就業率排名前十位的專業為:
能源動力類、化學類、機械類、化工與制藥類、土建類、電氣信息類、工程力學類、材料科學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
這十類就業率高的專業,有的為報考時的冷門專業,甚至在一些專業中,90%以上為調劑生。
而報考時的熱門專業就業時卻遭遇尷尬,比如法學、醫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技術、環境工程、生物工程等。
在選擇時,緊盯熱門不如參考由教育部公布的專業就業狀況、社會調查機構的相關數據、專業所在高校的就業情況、專業行業的統計數據、招聘網站的供求情況等。
但同時,也要注意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并不平衡,這些專業的供求狀況,在不同學校、不同學歷層次的表現不一樣,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篇7
Strategy for Them
Shen Boxiu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摘要: 本文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對工科專業學困生問題進行了研究,從數量和分布兩個角度分析了工科專業學困生的現狀,并從內外因兩方面分析了工科專業學困生的成因,進而對工科專業學困生的教育對策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Abstract: A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of the academically poor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university to which the author belongs as a study ca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se students is presented in terms of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The 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them is analyzed both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perspective. And then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these academically poor students is studied and some advice for the school plan is offered in this paper.
關鍵詞: 工科專業 學困生 研究
Key words: engineering;academically poor students;research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6-0205-02
0引言
過去的十多年,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規模擴張期,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步轉化為大眾教育。由于各種原因,本科生專業教育中出現了學習困難學生群體(文中將此群體簡稱為學困生),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已經影響到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來在工科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實踐,對工科專業學困生問題做了一些粗淺的研究。
1工科專業學困生現狀
1.1 工科專業學困生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學生群體國內目前尚沒有關于學困生的明確界定標準,但普遍認為延長學制的學生都應歸為學困生。筆者對所在高校(以工科為主)的延長學制學生數量進行了統計,在全校15000多名工科專業本科生中,延長學制率為3.71%,達到586人,延長學制率最高的工科專業達到6.08%。這些還只是學困生中的重災人群,還有大量雖未被延長學制,但實際上存在嚴重學習困難的學生,而這部分學生的數量要遠遠高于延長學制的學生數量。無論從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上看,工科專業學困生已不再是個體現象,而是高校,特別是工科院校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學生群體。
1.2 工科專業學困生分布隨年級和專業不同而變化學困生的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掛科(部分科目考試不及格),筆者認為,掛科人數的分布情況,基本反映了學困生的分布情況。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分別抽取“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生物醫藥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5個工科專業,07、08、09級三個年級的學生作為樣本進行研究,按年級各專業分別統計掛科分布情況如圖1。
從圖1可以看出,掛科分布隨著年級不同和專業不同而變化,據此可以推斷,學困生的分布隨年級和專業不同而變化,這也符合不同年級學生學習風氣不同,不同工科專業課程難度存在差異的基本特征。
2工科專業學困生成因分析
2.1 學生自身因素呈現多樣化80后是高等教育大擴招的第一代受益者,80后學生成為學困生,絕大多數都與同時代興起的因特網有關,沉迷網絡成了絕大多數80后學困生的最主要成因。然而,隨著90后跨入大學校門,沉迷網絡不再是學困生的唯一成因,不成熟的感情引起的心理問題、從小嬌生慣養形成的惰性、家庭變故帶來的生活困難等也是學生變成學困生的主要因素,學困生的內在成因呈現多樣化趨勢。
2.2 課程設置與學困生的形成存在相關性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之外,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也是學困生形成的不可忽視的因素,筆者重點對工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學困生形成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仍以上述5個專業為例,各專業必修課程分學期安排情況如圖2。
按照各專業培養方案,各專業主干課程主要分布在前六個學期,其中基礎課分布在一至四學期,專業課分布在第五、六學期,具體學分各專業略有差別。從圖2中可以看出,偶數學期(下學期)課程密集度高于奇數學期(上學期),前兩年必修課學分高于后兩年。
結合圖1中各年級分學期掛科統計情況,學生掛科集中在第二到第四學期,主要學習內容是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而各年度下學期的掛科率高于上學期。這些情況表明,工科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難度略高于專業課程,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比較密集的學期,學生掛科概率增大,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困生的形成;各學年下學期的掛科率高于上學期,也是和課程安排中下學期的課程密度較大有相關性的。由此可見,學困生的形成與課程設置的密度和難度存在關聯。
3工科專業學困生教育對策探索
工科專業學困生作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學生群體,他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往往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壓力,他們比普通學生更需要關懷和幫助。對這部分學生,必須結合工科專業學習的特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教育措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促使“學困生”轉化為正常學生,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3.1 幫助學困生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和走出困境的信心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學困生擺脫困境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至少需要1-2學期的時間,在此過程過,他們不僅要彌補前期的知識缺口,還要跟上正常學習內容的進度,困難將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應從學困生的內在成因入手,通過思想上的引導和生活上的關心,使學困生甩開思想包袱,擺脫心理陰影,輕裝上陣;其次,要引導學困生對學習困難進行評估,幫助他們建立切實可行的學習規劃,從而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和走出困境的信心。
3.2 完善覆蓋學困生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學分預警機制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僅應該立足于培養拔尖人才,還應重視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群體。在政策層面上,應制定更加完善的學籍管理制度,施行學分預警機制,并納入到教務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中;在教學管理層面,要強化大學班主任的工作責任心,完善班主任崗位職責和考核辦法,使大學班主任分擔起學困生的教育工作;在學生管理層面,要規范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將年級學風情況、一次性學位授予率與輔導員考核結合起來。
3.3 精心調整培養方案及合理安排課程設置培養方案的優化與否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成敗,而課程建設是培養方案實施的基礎和重點。高校教務部門要不斷完善本科生培養機制,學院要組織各系、所、教研室負責人對各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情況進行調研,更加科學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特別要加強對基礎課程教學進行調研,尊重專業差異,注重過程控制。對重修學生較多的課程要進行雙向監督,既注重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督,也要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學校可以創造條件為學困生單獨組織重修班,避免重修和后續正常課程學習的沖突。
3.4 創建幫扶學困生的教育管理平臺和工作機制學校要加強對學困生的教育管理,每學年開始幫助學困生理清學年學習目標;扎實基礎工作,學生工作人員和教學管理人員要進宿舍、進課堂,對學困生進行經常性督促;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要盡可能地熟悉掛科較多的學生,保持與家長聯系,實現學校與家庭的教育聯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在學風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在月講評、主題教育活動等各類載體平臺上圍繞學風主題展開教育活動,積極開展黨員學生干部與學困生一幫一活動。對于延長學制的學困生,還要幫助他們融入新的集體,合理安排宿舍,安排同學點對點的幫助。
4結束語
筆者對工科專業學困生的研究是從一個側面對高校學困生問題的關注,雖然探索出的部分教育對策已經應用于筆者所在高校并初見成效,但每一個學困生的成因都是由各種因素交織形成的,一些固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并非都能取得預期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還需結合學科、專業、時代等特點不斷研究學困生問題的新情況,有效預防和改善大學生的學業困難狀況,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當然,徹底解決學困生問題,還是要通過學風建設,從源頭上抑制學困生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尉民.對高校學習困難學生實施“過程管理”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624(20):37-39.
[2]金威威.鄂西北高校學困生現狀分析及教育對策[J].高教高職研究,(11):214-215.
[3]李玉環.高校學困生:現狀、成因與對策[J].教學研究,31(1):41-44.
[4]王偉華.高校學困生成因分析與轉化探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3):85-88.
篇8
關鍵詞:實踐教學模式 教育創新 頂層設計 實踐教學平臺體系 質量監控與評價
Th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to practice the educational model innovation to explore and to practice――Take northwest farming and fore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as example
Niu Hongtai
Abstract: Constructs the higher education powerful nation under the Chinese popularity educational background,must first from promotio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obtaining.But promotes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to have to rely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Northwest farming and fore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inherits and develops glorious produces study grinds the close union the outstanding schoo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tradition,from reform practice teaching obtaining,went out a new tim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new pathway.
Keywords: The practice educational model Education innovation Top layer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system Quality monitors and appraises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646(2009)09-0001-05
1.農林大學本科實踐教學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近1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依靠合并、升級和擴招等措施的推動,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隨著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張,教育質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迫切需要通過有效制度和機制對高等學校本科教學進行建設和監控,確保其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此,教育部于2001、2004年分別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主旨是培養高質量的創新性人才。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作用已日益彰顯。2009年教師節前夕,國務院總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研,并在該校聽了五節課,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座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從國內外的比較看,中國培養的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還比較缺乏。這應該引起我們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比較重視認知教育和應試的教學方法,而相對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應該說,我們早就看到了這些問題,并且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為什么成效還不夠明顯?我覺得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我們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來辦學,這些人應該樹立終身辦學的志向,不是干一陣子而是干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于教育事業。我們正在研究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就是想通過改革來努力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縱觀全國高校的實踐教學現狀,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培養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1 實踐教學普遍不足,學生動手能力差。這一則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二則由于中國的基礎教育設施普遍不足,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多數沒有動手或很少動手做過實驗或參與實踐,基本上是“出了學校門,再進學校門”、在書桌上面度過的。
1.2 新入校的大學生和部分年輕教師,受中國教育習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普遍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對新時期實踐教學在培養創新、創造、創業“三創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實踐教學環節長期得不到各有關方面的足夠關注。
1.3 校內實踐環節多具封閉性、延后性和被動性。中國大學的校內實踐環節,一般都是成熟的實踐內容,且多為驗證性實踐,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的培養,加之社會需要的前沿技術得不到及時補充,造成體系封閉,新知識內容想要成為成熟案例,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整理,造成信息延后。更有一些大學實踐教學內容多年一成不變,學生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夠訓練,長期造成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1.4 校外實踐環節效率普遍比較低下。大學校外實踐環節的設置本身即出于校內實踐長期保持之不足,如果校外實踐環節能充分而完整地實施,就能夠完成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結合的人才培養需求。但自1999年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后,本科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反映在實踐教學體系上尤為明顯。而且學生就業壓力大,實踐教學教師數量有限,造成校外實踐質量下滑,效率偏低,無法達到預期的實踐培養目標。
1.5 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實踐成本高。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開展與完成,需要有足夠的經費支持,而長期以來由于各大學實踐教學經費普遍不足,加上物價上漲等因素,致使實踐教學開支不斷增大,造成實驗室和校內實驗基地建設相對滯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理想甚至難聯系,嚴重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穩定保障與提升。
1.6 未能構建起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原有的實踐教學各環節大多圍繞理論教學設置,成為理論教學的簡單驗證或重復,加之實踐教學安排分散,各環節之間缺乏科學、有效的銜接與整合。
1.7 實踐教學基地難以保證。一是一些實踐教學接受單位鑒于技術和管理的保密性,擔心學生會教學使其商業或技術秘密泄露,不愿接受;二是高校安排的實踐教學時間相對較短,與接受單位所要求的時間較長形成矛盾;三是實踐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接受單位正常的工作進程。四是安全隱患的存在和責任分擔不明確,導致實踐教學接受單位產生無形壓力。
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如何深化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加快教學基地建設,促進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是中國各高等院校需要認真面對和研究、探索的新課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年以來,連續設立專門研究項目,資助必要的研究經費,開展此項研究探索與實踐,取得積極成效。
2.農林大學本科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探索
2.1 改革探索的總體思路。
面對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及其變化趨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充分認識到新世紀要求高校培養的本科人才不再是過分強調“知識型”為主的“專門化”人才,而是要培養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創新型人才。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與實踐的著眼點是從深化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入手,以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抓手,以提高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2 改革探索的基本內容。
2.2.1 從頂層設計入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可行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發揮實踐教學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作用的體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探索構建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密切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大模塊(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十大環節(軍事訓練、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生產勞動、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科研訓練、畢業論文)、三個層次(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且成龍配套的實踐教學新體系。這個體系的構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漸進的科學規律,又涵蓋了從課程到專業進而開展綜合實踐的全面實踐能力的培養。
2.2.2 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標,更新實踐教學內容。
①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整合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課程教學實習,形成生物學綜合實習。
②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工程意識以及適應現代化工程制造、研發為目標,全面開展“工程訓練”實習。
③以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為目標,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2.3 加大投入,統籌規劃,搭建滿足各層次各類專業需求的“三類”實踐教學平臺。
“三類”實踐教學平臺是,以學生基礎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基礎實踐平臺;以滿足學生專業基礎與初步科研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專業實踐教學平臺;以加強學生綜合技能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綜合生產實踐平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具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優良傳統。學校在選址上充分利用楊凌 “三級”環境優勢,形成了旱地―半干旱地―水地三類實踐教學區分布,立足于西北干旱地區開展干旱半干旱農業研究,建立了干旱地區、半干旱地區以及水地農業實驗站,充分滿足了各類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隨著學校多學科格局的逐漸形成以及當今生命科學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該校近年來又根據不同學科提出了“以生命科學技術改造傳統優勢農科專業”、“以現代工程技術提升傳統工科專業”以及“以社會科學定位觀測加強經管文法等專業”的教學理念,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的基礎實踐教學平臺進行了資源重新配置,提出了“立足校內、聯系區域、拓寬校外”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需求。
2.3.1 立足校內、以滿足學生基礎實踐為目標,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平臺。
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系統整合各類實驗室,建立了語言、計算機、物理、化學、生物、遺傳工程、電工電子、測繪、微生物等9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和38個院級教學實驗室。初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內基礎實踐教學平臺。
② 在校內新建或改建農業與生命科學教學實驗園區、動物生產教學實驗園區、林學與園林教學實驗園區、工程訓練中心、新天地設施農業科技園、博覽園、社會科學定位觀測站等,以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基本認知實踐教學和部分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
2.3.2 聯系區域,以滿足專業實踐為目標,構建了區域化實踐教學平臺。
西北農林科技大充分學利用學校位于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的區位優勢,積極加強與楊凌示范區的合作,為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創新、創業訓練搭建了平臺。各學院根據學科和專業特點與對口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使學生就近進入工廠、企業了解生產實際,參與企業生產等全過程。目前在本區域內共建立了各類實踐教學基地31個。如該校機電學院與楊凌天工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天工工業設計研究所”,該校動科學院與陜西省飼料廠、楊凌本香集團、綠方生物公司等13家企業共建了動物科學與醫學實踐基地,該校園藝學院與鼎天濟農公司、綠嘉農業商貿有限公司、新綠公司等企業合作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
2.3.3 拓寬校外,以滿足綜合生產實踐為目標,構建校外實踐教學平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技術服務為紐帶,在學校所在地楊凌區以外分層次、分區域,按專業特點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目前已在全國16個省(市)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60個。該校充分利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數量充足、學科專業覆蓋面廣的優勢,把學生的創業創新訓練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接觸生產一線,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和就業渠道,經風雨、見世面、增才干、長能力,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創新訓練真正落到了實處。
2.4 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為使實踐教學真正發揮培養人才創新能力的目標,確保實踐教學質量與效果至關重要。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建立了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規范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加強“過程監控”,以保障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農林大學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初步效果
3.1 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3.1.1 按照辦學指導思想和“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西北農林科技大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總體設計和改革。調整實踐課程學時、學分的對應關系,將實踐教學課程學時與學分對應關系由原來的18∶1調整到32∶1,同時加大實踐教學學時比重;課程實驗學時在32學時以上的單獨設課;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安排上,要求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例不得低于30%,其中綜合性實踐不得低于20%。集中進行的綜合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科研訓練等,1周記1學分。實驗學時達到80% 的課程,按照實驗技能課程對待。并要求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應占開設實驗課程總數的90%以上。與此同時,為了突出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將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從2004級本科生試點、2005級全面推行本科生修夠創新與技能8學分方可畢業。
3.1.2 形成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密切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個模塊、十大環節、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
3.1.2.1 按照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四個模塊,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論文)、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軍事訓練、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進行整合,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大類課程之一,獨立設置了課程模塊,從而把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實處。
3.1.2.2 將實踐教學環節劃分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生產實踐三個層次和“三個階段”,與人才培養的不同階段合理匹配。基礎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學生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安排,以課程實驗為主,重點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釋能力,主要在1-2年級完成。專業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安排,進行教學實習和技能訓練,強化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主要在2-3年級完成。綜合生產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專業綜合訓練、畢業論文(設計)安排,重點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意識、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在3-4年級完成。
3.1.2.3 通過將軍事訓練、生產勞動、專業勞動、社會實踐、課程實驗、課程論文(設計)、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論文(設計)等十大環節作為培養方案的大類課程之一,從而把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實處。
3.1.3 系統整合課程教學實習,實施綜合化教學實習。將每學年第二學期末期與暑假定為“實踐教學周”,各專業一至三年級在實踐教學周至少安排1-4周綜合教學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實踐周數不得少于10周。
3.2 創新“模塊化”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必要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以培養能力為本位,以適應市場為原則,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建立“厚基礎、寬專業、強技能、多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一基本要求指導下,建立了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等四個實踐教學模塊。
3.2.1 課程實驗模塊按照實驗內容、性質及目標,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創新性實驗。
基礎性實驗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重點對基礎科學各類課程中的重要定理、現象、過程進行驗證性和事實說明性實踐,從而使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農、理科專業課程教學中,都安排了大量的基礎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核心,重點對基礎科學、專業技術科學各類課程中涉及的綜合性、實踐性、專業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安排綜合性實驗。在專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農學類、動物科學類專業生產課程教學實驗進行全面整合,開設了植物生產學和動物生產學綜合實驗,同時將生命科學類、食品科學類專業的專業生產課程教學實驗整合為生物技術綜合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教學效果良好。
設計創新性實驗以學生為主體,實驗方案、過程、結果分析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以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啟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根據近年來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計劃及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生物技術類專業積極開展了設計創新性實驗。
3.2.2 教學實習模塊以校內外實習基地為載體,以更新實習內容為核心,積極探索各類專業實習教學模式。
3.2.2.1 整合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基礎課程教學實習,實施生物學綜合實習。
增設綜合性強的生物學課程教學實習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按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該校將植物學、生態學、氣象學、土壤學以及動物學野外教學實習進行總體調整,實習內容由單純的植物學課程實習改為以植物學實習為主,包括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和氣象學等課程的部分內容,形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實習。這樣既豐富了課程實習的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應用綜合性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節約了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本。這一改革從2005年起步試行,2006年全面實施。2008年,該校共有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植保、制藥工程、園藝、設施、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資環、草業、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科學、林學、園林共17個專業56個班級1661人進行了這一生物學綜合實習。通過對這一改革進行跟蹤調查,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實習效果很好。
3.2.2.2 全面開展“工程訓練”實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工程意識。
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要求,以培養工科類專業學生的工程制造、研發為主和以培養非工科類學生的工程意識為主的工程訓練實習,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近年來在實踐教學內容改革中邁出的一大步。根據專業學科不同,該校對所有本科專業增加不同層次的工程訓練實習項目,并納入實踐教學環節,每周記1學分。將工程訓練分為甲(4周)、乙(2周)、丙(1周)三個層次,其中甲層次主要面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機械工程類工科專業,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制造、研發能力為主;乙層次主要面向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非機械類工科專業,以培養學生工程操作和一些工程制造能力為主;丙層次主要面向非工科專業進行認知實習,以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為主。
3.2.2.3 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培養和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為目標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環節上得到有效延展和深化,逐步扭轉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理論講授、輕實踐教學的現狀。結合該校的實際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以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大規模的假期主題式返鄉社會實踐為主要形式,要求緊貼社會現實生活和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以研究和服務“三農”為核心,充分利用寒、暑假這兩個假期,組織學生進行大規模的返鄉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這個廣闊的天地中深入調查、參觀訪問,從事各種服務和生產勞動。為了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落到實處,該校在培養方案中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獨立設課,設為3個學分,同時形成了“社會實踐以學校為主導,校園實踐以學院為主導,課程實踐以教師為主導”的工作機制。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調查、撰寫報告等不同環節,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同時提高了大學生的國情意識和人文素質。
3.3 全面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研訓練、生產實習、專業勞動、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科技創新等教學活動的安排,鼓勵學生創新實踐,通過教師專門指導、參與教師的科研、推廣、社會服務活動以及在生產實踐中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從而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科研與創新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近幾年的畢業論文(設計)指導中,在確定一名主要指導教師的同時,配備了一名科研指導教師,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參與教師科研或推廣活動的比例由原來的不足20%達到了目前的70%。
該校還將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推行“創新與技能8學分”制,即學生必須通過參加課外科技創新、科技競賽、發明創造、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活動修滿8個學分方可順利畢業。
為了更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實踐創新熱情,該校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從2007年開始,該校每年設立科技創新基金100萬元,資助500個校內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2007-2008年該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資助80項,獲批教育部資助經費60萬元,學校配套資助100萬元,參與項目的學生人數為160人。2001-2006年期間共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651項,資助金額210萬元;2003-2006年設立校內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為397項,資助經費總額為54.9萬元。這一措施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2005年以來學生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科技研究論文700多篇。
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初步取得良好效果。如該校最近幾年生物技術專業學生保送、考取中科院系統和綜合性大學的比例穩步上升。2008年生物技術專業(不含基地班)45名學生具有保送研究生資格,創歷史新高,占2005級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總數(不含基地班)的34%;占該校生命科學學院保送學生總數的49.5%,占全校農理科保送生的9.6%,居農理科專業首位。2008年生物技術專業有2名學生被保送到浙江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5名學生保送到中科院系統。生物技術保外學生占生命學院保外學生總數的63.6%,占全校農理科保外學生總數的43.8%,位居該校農理科專業第一。2008年生技052班考研率為90%,上研率為72.7%,其中985、211院校和重點科研單位占到91.6%。2006年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27篇,占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總數的55.1%。其中張軍林同學以第一作者發表研究論文4篇,合作發表研究論文4篇。2007和2008年生物技術專業主持和參與“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占生命學院主持和參與學生總數的56%;主持項目數占生命學院主持項目的55.6%;系統的理論與實驗體系和扎實的實驗素質與技能使中科院及許多綜合型大學的同行們感到難以置信,積極認可了該校學生的培養質量,從而使該校學生在名校學生云集的復試過程中脫穎而出。馬慶林同學報考南開大學微生物學專業,初試排名十一,扎實的實驗技能使其復試排名躍居第一。畢引歌同學報考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組織再生專業,初試排名第五,復試過程中她針對導師的提問對答如流,復試排名位居第一。李馳同學報考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學專業,初試排名第六,由于她出色的表現,最終復試排名第二。
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為學生科研與創新訓練提供條件。各專業均建立了創新實驗室,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帶項目進行科學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制定了《教學實驗室開放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開放的內容和范圍,按照協作、共享的原則,對全校各類教學實驗室進行開放式管理,開放范圍覆蓋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等不同學科。各實驗室在不影響正常實驗教學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場地、實驗材料、儀器設備、實驗技術支持、安全防護措施等,同時配備了一批業務素質高的實驗隊伍。實驗室實行定時開放和預約開放,學生可根據實驗內容自行確定時間并進行預約。同時,學校要求有條件的科研實驗室也實行開放式管理,允許學生帶項目、課題進入開展試驗研究。通過實驗室開放,實現了資源共享。
3.4 有效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創業實踐模塊是一種最能體現創業教育特點和性質的模塊。通過設置針對性、操作行性極強的創業設計、企業運營的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利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的契機,開展創業計劃競賽活動,同時,利用該校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以及科研和科技產業優勢,聘請創業指導教師,加強產學研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將企業項目納入人才培養過程,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實現學習與創業結合,積極推動學生開展科研活動和創業活動。
3.5 構建“專家指導學生,學生指導農民”的新型實踐教學機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全國第一所由教學和科研單位合并的學校,學校具有獨特的科研、科技推廣與社會服務傳統和資源優勢,建立有白水蘋果、閆良甜瓜、秦嶺北麓(眉縣)獼猴桃、西鄉茶葉、安康水產、清澗紅棗、山陽核桃板栗等9個科技推廣試驗示范站、50多個科技示范基地和36個專家科技推廣大院。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和特色,探索出了一條“專家指導學生、學生指導農民”的實踐教學機制。通過積極與學校推廣處、科研處合作,組織學生深入科研推廣站、基地、大院,參與科研推廣活動,使學生的實踐教學與科研、科技推廣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充分參與生產實際,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然后通過自己的實踐再去指導農民和相關企業等。目前我校農科類專業的學生基本都能與學校的科研推廣基地形成對口關系,形成了學生從知識、理論到實踐再到生產的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3.6 建立了實踐教學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加強質量監控,為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長效機制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電氣工程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