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繳存基數計算公式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0: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積金繳存基數計算公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公積金最低交多少,這沒有明確規定,具體要看各地不同的政策和企業及個人的比例。根據《公積金管理條例》的規定,企業與個人的繳費比例在8%至12%之間。按2000元確定繳費基數的,按8%繳納。然后企業和個人每人交160元,每月加起來就是320元的公積金。公積金的計算公式為:“個人和單位每月繳納的公積金金額”等于“上月工資平均值”乘以“住房公積金比例”。按照規定,一般企業和個人繳費比例最低是8%,但是職工個人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企業約定繳納公積金高于8%,只要不超過12%即可。
法律依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職工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工資薪金 個人所得稅 納稅籌劃
一、緒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職工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很多人看到工資條后,估計都會心疼繳了那么多稅,少則能吃頓大餐,多則相當于一個月或數月房租了。從維護切身利益、減輕稅收負擔的角度出發,企業工資薪金的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么如何使納稅人在不違法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輕稅負,獲得最大收益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二、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意義
納稅籌劃是指納稅人在遵守國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籌劃,盡可能減輕稅收負擔,獲取稅收利益。納稅籌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納稅人的一項基本權利,具有合法性、預期性、目的性的特征。
(一)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企業作為個人所得稅的代扣代繳義務人,如果通過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不僅會增加職工可支配收入,而且必將大大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加職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企業長遠發展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
(二)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有利于減少企業的納稅支出
企業積極進行納稅籌劃,對稅收方案進行反復比較,選擇納稅較輕的方案,可有效減少納稅人的現金流出,減少企業現金的流出,增加企業可支配資金。
(三)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有利于增強公民納稅意識,減少偷稅、漏稅行為
納稅籌劃為納稅人增加個人收入提供了合法的渠道,這在客觀上減少了企業稅收違法的可能性。雖然“鉆”了國家的財稅政策空子,但會促進納稅人自覺不自覺地學習鉆研財稅政策、法規,從而進一步激勵納稅人提高政策水平,增強納稅意識,自覺抑制偷、逃稅等違法行為。
三、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的辦法
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繳足五險一金
每月繳納的“五險一金”屬于稅前扣除項目,所以能多繳納就多繳納,這樣稅負就會降低。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家的社保政策和住房公積金政策,按照當地政府規定的最高繳存比例、最大基數標準為職工繳存“五險一金”,為職工建立一種長期保障。這樣不僅能提高職工的福利待遇水平,而且也能有效降低企業和職工的稅負水平。
(二)均衡每月收入
各月工資最好不要大起大落,這樣也容易增加自己的納稅負擔。比如實施季度獎、半年獎、過節費等薪金,特別是有的公司會在年底發放數萬元提成或者獎金,都會增加納稅負擔。有兩種方式可以“提高”員工凈收入,一是企業做好工資與年終獎之間的調節,提高平時薪資而相應降低年終獎金。二是發放年薪的企業可以通過平時預發薪水,降低年終發放一次性獎金的數額,從而提高員工凈收入。
(三)慈善捐贈能免稅
捐款不僅是善事,還能免稅。根據《個人所得稅法》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個人所得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的部分,未超過納稅人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給予稅前扣除。計算公式為:稅款=應納稅所得×稅率-速算扣除數,應納稅所得=工薪收入-法定扣除額-捐款(不超出捐款限額)。
比如張先生和王女士都獲得了18001元的年終獎,基本工資均為3500元。張先生對本市見義勇為基金會進行了5元捐款并保留發票,其最終納稅額為17996x3%=539.88元,而王女士沒有捐款,其最終納稅額為18001x10%-105=1695.1元。也就是說,納稅人張先生因為5元的捐款,其反而獲益1695.1-539.88=1155.22元。公益捐款可謂“一舉兩得”,利己利人。如果你進行了慈善捐贈,別忘記是可以要求免稅的。只要拿著相關捐贈收據,給公司財務部門,當月就能少繳稅。
(四)投資理財巧避稅
除了想方設法讓工資少納稅,還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來合理避稅。目前投資國債、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開放式基金、信托產品、教育儲蓄和分紅類保險等6種理財產品是免征個人所得稅的。投資者選擇這些理財產品將不同程度提高投資收益率。將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和同期銀行存款做一個比較,以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為參照物(利率為2.25%,扣除20%的利息稅后實為1.8%)
1、國債,幾乎是沒有任何風險的,一年期的國債收益率平均在2%左右。
2、各大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也幾乎是無風險的,以光大銀行陽光理財B計劃產品為例,該產品一年收益率在2.8%左右。
3、投資開放式基金也是一條途徑,投資者所獲得的股息、紅利不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統計顯示2005年開放式基金平均收益率為2.5%,最高的甚至達到15%;
4、信托產品實際也是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目前市場上一年期的信托產品收益率達到5%左右;
5、教育儲蓄免征利息稅,這令它的實得利息收益要比其他同檔次儲種高兩成以上。
6、各家保險公司不斷推出的分紅類保險目前也暫不納稅,平均下來收益率約為1.97%。
這些理財產品都具有不納稅優勢,而其實際收益率上也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合理避稅不是偷稅漏稅,只要選對了方法,就能讓自己光明正大少繳稅。
總之,積極發揮企業和職工個人納稅籌劃的主動性,合理利用有效的方法,就一定可以讓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