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學專業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0: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麻醉學專業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麻醉學專業特點

篇1

[關鍵詞]麻醉學 綜合性實驗 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2.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2-0073-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高校實踐育人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1],尤其是醫學教育,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醫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不斷提升醫學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質量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必然要求。

麻醉學是一門與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和其他學科密切結合的學科,它來自于臨床醫學,同時又對綜合素質及實踐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麻醉學教學與臨床醫學教學既存在顯著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一、麻醉學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合理設置,是培養高素質的醫學適用型人才的需要

隨著外科手術及麻醉學的發展,麻醉已遠遠超出單純解決手術止痛的目的,而是涉及麻醉前后整個圍手術期對病人生理功能的準備與治療,為手術提供良好的條件,為病人安全地度過手術期提供可靠保障。此外,麻醉工作范圍已不局限于手術室,還承擔危重病人復蘇急救、疼痛治療等功能,涉及整個醫院和其他場所。由此可見,麻醉專業的學生除了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外,還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及技能。因此,麻醉學課程的設置應符合培養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具備廣泛的臨床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術的麻醉專業人才的要求,以適應麻醉學科的飛速發展。

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目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就是提高教育質量,推進課程改革,形成教學內容更新機制。每個高校必須根據學校的發展定位、辦學特點,各專業根據自身人才培養的特色,自主加強課程建設,改革課程內容及課程設置。麻醉學高等教育的特點是培養具有扎實基礎與相關專業知識、縝密的思維能力以及較強的動手能力的高素質、實用型專業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麻醉學的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在公共基礎課、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課程教學基礎上,重視麻醉專業基礎及麻醉學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始終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麻醉學專業實踐課程設置的現狀

目前,全國多數麻醉學專業的實驗課都是在基礎實驗室或機能實驗室完成,實驗課程的內容多數僅僅為滿足理論教學的需要,屬簡單驗證性的重復實驗,只是對醫學基礎知識和麻醉專業基礎理論的驗證和融合,制約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感到簡單枯燥,特別是進入臨床實習后感到所學的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脫節[2],影響實習質量,這種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法律法規的健全,醫療行為規范,人們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患者對醫療服務標準的要求日益增加,醫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學生在臨床實習中的操作機會逐年減少[3];臨床見習和實習能提供的醫療教學資源已滿足不了對醫學生的培養;尤其是麻醉學專業的特殊性,需要急救復蘇的病人病情危重,不容許學生在病人身上進行實踐。這就要求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必須在具備扎實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的同時,還必須掌握一定的臨床操作技能和實踐經驗,這使實踐教學尤其是綜合性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傳統的臨床醫學教育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代的醫療環境。針對這個問題,許多醫學院校借鑒國外的經驗,在完成理論課后進入臨床實踐前,借助多種醫學模擬設備對醫學生進行嚴格的模擬臨床培訓,但由于高級仿真醫學模擬設備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許多學校資金投入不足,所以模擬設備大多數僅限于局部功能的訓練,遠遠滿足不了醫學生進入臨床后處理“臨件”的需要。怎樣來彌補醫學教學資源和資金投入的不足,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不斷改革實踐教學的結構和內容,重視綜合性實驗課的建設以適應現代醫學體系的創新和發展,這是現代醫學教育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三、探討麻醉學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2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臨床麻醉學;網絡教學

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高校教學的環境和條件,許多高校開始建設各類型的網絡課程,但網絡課程的建設和應用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BL)的提出[1]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我們嘗試運用混合式學習的相關理論,依托學校的網絡平臺,將教學活動從課堂延展到課外,在臨床麻醉學課程的教學中,開展融合課堂教學與網絡在線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 臨床麻醉學課程的特點與教學現狀分析

臨床麻醉學是麻醉學專業的重要臨床課程之一,也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包括五大部分:對病人的麻醉前評估與準備;麻醉的實施與處理;專科病人的的麻醉處理;危重疑難病人的麻醉處理;麻醉并發癥的預防與診治。這些內容是以基礎醫學及其發展作為基礎的,同時又與臨床醫學中的其他學科如內外婦兒學科等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另外,在上述知識理論體系之中,還包含了麻醉學專業的核心技術如氣管插管術、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動靜脈穿刺等等的實踐操作知識。然而由于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修訂,理論課時的學時數精簡,教師在課堂上授課傳遞的知識非常濃縮,許多知識點不能展開討論,學生難以理解透徹,同時由于課程涉及到麻醉生理學、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的知識,學生遺忘度較高。因此我們依托校園網建立了一個臨床麻醉學教學網站,嘗試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探索出一種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網絡教學為輔,兩者有機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2 基于網絡的混合式學習在臨床麻醉學教學中的實施

2.1課程導入 在BL的教學環境下,課程導入包括課程結構和學習方法兩個方面。在第一次授課時,由教研室主任和教學秘書向學生介紹臨床麻醉學課程的定位、教學目標、課程內容特點、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方法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由于實施BL需要運用網絡平臺,而學生習慣了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對網絡教學、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結合的方式不熟悉,不適應,如告知學生如何進入課程網絡平臺,如何注冊、如何上傳作業、討論、答疑等等。

2.2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 課堂教學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新的知識階段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因為課堂教學有利于系統化地傳授知識并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充分利用面對面(face to face)教學的機會,適當將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共性問題展開討論解答,同時增強學生使用網絡平臺學習的意愿和自覺性。教師在課堂講授完成后,必須及時將臨床案例、圖片、視頻和課程講稿等上傳至學習網站,而教研室也會把教師的講課過程拍下來,制作成錄像,放到學習網站,供學生業余時間觀看及復習。

2.3網絡教學活動的組織 完成課堂教學后,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鞏固。學生在課余時間登陸教學平臺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教師在學習網站上提供的參考資料、拓展內容、授課錄像等資料進行查漏補缺,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面,如氣管插管術、神經阻滯等等,學生可通過學習網站觀看操作視頻,進一步深入學習相關的麻醉操作,以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和缺陷。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上的在線自測系統進行知識的檢測,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指導學生分析解答,使學生逐漸學會應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案例中的臨床措施,在此過程中逐步提高了臨床麻醉的分析能力。教師也會通過互動平臺配合課堂教學布置相關作業并通過在線作業批改系統完成對學生作業的批改,既督促學生的學習,同時也了解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論壇系統、在線答疑系統等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自由回答或由學生提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大家共同解答。最后學生還可以通過課程評價對教師的面授過程進行評價和交流,以便教師及時了解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修正。

2.4學習支持 學習支持包括課程支持、技術支持和學習方法支持。①課程支持主要是指有關課程內容的咨詢、輔導與答疑,特別是針對課程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容易出現的問題的專題進行講解。課程內容的支持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具體方式由授課教師根據所負責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②技術環境支持主要是依托校園網而建的臨床麻醉學學習網站。在這個平臺上,我們設計和制定好教學大綱和教學進程表,明確課程性質、學習目標課程重點和難點,建立教學交流和教學評價機制,網站設立了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內容”、“CAI課件”、“知識拓展”、“專題學習網站”、“授課錄像”、“互動程序”等多個欄目。③學習方法支持。由于混合式學習是一種較新的學習模式,其學習策略與傳統課堂環境下的學習策略不同,學生有可能在開始處于無所適從的狀態,這時需要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與幫助,及時提醒學生上傳作業。

3 討論

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BD)是從e-learning演化而來的教學策略,其內涵就是把面對面的課堂學習(Face to Face)和數字化學習(Onling Learning或e-learning)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現今大多數醫學院校大部分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臨床麻醉學課程也不例外。基于醫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復雜性,決定了醫學專業課程不可能完全依賴于網絡教學,課堂教學在醫學課程中的應用仍然有其優勢,通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搭建一個專業知識框架,讓學生知道該門課程需要掌握的重點難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系統知識。實施混合式學習的教學策略,可以在保留課堂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開放性,提高整個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2]。醫學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而教師則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結合授課內容,將麻醉專業最新的知識呈現出來,供學生學習,學習資源的豐富,拓寬了學生麻醉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3]。如今通過在線與非在線的結合,學生與教師可以充分展開討論,教師通過討論深入了解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態度動向,及時調整教學手段;學生也可通過在線互動消化理解了許多難點知識,通過對病例的思考討論提高了臨床思維能力。

4 結論

混合式學習的“混合”包含了學習理論、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和學習風格的混合,是多種教學要素的有機融合,然而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更高,包括教師的信息化素養、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整合能力、對學生在線學習的輔導指引能力、學生在線學習的自律性、主動性等。另外,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具體實施模式,需要我們結合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不斷地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黃榮懷,周躍良,王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1.1研究對象

選取新鄉醫學院2009級臨床麻醉1班和2班的學生各35名,其中1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2班采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授課內容均按教學大綱要求。所有學生入校后均就讀于麻醉專業,所學課程相同,并且在入學分數、年齡和性別等方面均無差異。

1.2研究方法

1.2.1傳統教學組(麻醉1班)。本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科書為基礎進行板書及多媒體教學,整個教學活動過程都由教師安排,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和細致的講解。

1.2.2循證實驗組(麻醉2班)。本組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應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基本環節是提出問題、查尋篩選證據和評價應用證據。首先提出問題。老師給出詳細具體的麻醉病例,根據患者的病史、體征、實驗室檢查及術前檢查,詢問學生手術患者應該采取何種麻醉方案及選擇依據,最后提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問題可以一個或多個,比如“麻醉前器械準備及安全檢查、術前患者合并癥處理、麻醉誘導用藥種類、麻醉可能發生的病情變化及處理、具體到低流量機械通氣是否可以減輕患者肺水腫”,“全麻后睜眼是拔管的必要指征嗎”,等等,問題要具體而明確不能太籠統,針對性要強。然后尋找證據并進行評價。關鍵問題確定后,布置學生就此問題查詢文獻,提出自己的觀點及依據。文獻主要通過圖書館查閱,或者利用網上各種數據庫進行檢索,比如聯機新鄉醫學院圖書館醫學文獻分析與Cochrane圖書館、外文Medline檢索和中文CNKI檢索等。最后評價和應用證據。由帶教老師進行總結,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以及選擇的依據。解答學生存在的疑問,指出學生在文獻檢索及證據評價方面的優點和不足。

1.3教學效果評價

學期末以筆試和實驗操作兩種形式對《臨床麻醉學》這門課進行測試,其中筆試滿分70分,實驗操作滿分30分。筆試兩個班使用同一套試卷,其中客觀題占50%,主觀題占50%。此外還分別對兩個班進行對本課程滿意度的問卷調查,人手一份并且回收率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統計分析軟件,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2.1傳統教學方法在《臨床麻醉學》教學應用中的不足

《臨床麻醉學》是臨床醫學中一個重要的二級學科,其特點是知識量豐富,技能操作多,同時又與臨床醫學各專科緊密聯系,所以臨床麻醉師被稱為“外科中的內科醫師”。此外物種類多,麻醉機、呼吸機和監護儀等醫療儀器多,工作節奏快和技能操作多也都是臨床麻醉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上述特點,比如課堂灌輸式的教學使得學習過程體現為單純的記憶過程,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求甚解;再如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實際操作均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附屬地位,容易使學生養成單純接受現成知識的被動學習的習慣,結果學生缺乏創新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數學生的獨立臨床思維還沒有形成,缺乏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怎樣把學生的知識轉化為真正的臨床技能,是臨床課教師普遍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因此必須探索新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使醫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醫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新思維和新觀念是十分有必要的。

2.2循證醫學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臨床麻醉學教學效果

循證醫學簡而言之就是遵循證據的醫學。著名臨床流行病學家DavidSackett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臨床醫師個人專業技能和經驗,并且考慮患者的價值和愿望,最終制定每個患者最佳的診治措施。以臨床問題為基礎的循證醫學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這就決定教師必須通過啟發激勵等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我們通過循證醫學教學實踐,明顯地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采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思維方式,達到“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僅僅通過被動的機械記憶是不可能隨時更新專業知識的,所以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的自主學習能力。循證醫學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的學習模式發生轉變,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并且能在今后的實習和臨床工作中自覺運用,成為終身受益的學習者。

2.3循證醫學教學模式有助于《臨床麻醉學》教師水平的提高

要順利實施循證醫學教學模式,高水平的教師必不可少,要求教師在文獻檢索、統計、英語和計算機等方面具有比較高的水平。另外教師不再是單純地灌輸知識,而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其實是一種深層次上的身份轉變。另一方面,教師也可從證據的評價應用的討論中得到許多很有價值的啟發,可以有針對性的應用于教學,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2.4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臨床麻醉學》教學中的局限之處

篇4

關鍵詞:麻醉學PBL教學模式;麻醉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5-0136-01

麻醉學是一門高風險學科,麻醉科醫生不僅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必須具備靈活運用知識,將理論運用于實際的能力,并具備科學思辨的臨床思維能力。如何辦好麻醉專業,培養合格的麻醉醫學實用型人才,麻醉學系老師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與尋求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為此,在麻醉學專業本科教學中,我們積極開展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教學法帶入課堂,進行教學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并獲得一些深刻體會,現報道如下。

1 教學對象

選擇我校麻醉系2004級麻醉本科一、二班,每班25人,共計50人。經查詢學生錄取名冊,兩班的學生在年齡、性別、生源地、入學成績、前置課程平均成績均無顯著差異。將一班學生作實驗組,二班為對照組。

2 教學方法

實驗組與對照組均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麻醉本科統編教材《臨床麻醉學》(第二版),授課總學時相同,每次授課均為2小時,授課教師均為麻醉教研室的骨干教師,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PBL教學法(病例問題自學教授討論小結)。

2.1 實驗組

(1)把25名學生分成5個組,教師給出本院典型病例,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關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包括查教科書、上網查找、檢索圖書館書籍、查找文獻資料),開展自主學習(主要是在課下進行)。

(2)由授課老師講解本課的主要內容,重點及難點(約40min)。

(3)課堂討論。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討論(約15min),各組學生推選代表發言,組內成員可以補充、闡述其對問題及所選病例的看法,各組之間可以辯論,教師針對具體的情況可作必要的誘導和補充,啟發學生思考,避免學生偏題(約45min)。

(4)由教師對一些共同性的問題和爭議大的疑難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同時對各組的發言進行點評,指出不足之處,提出今后改進的方向。給出下節課的病例及問題(約20min)。

2.2 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授課按課本內容順序逐條進行,采用全程灌輸式的教學。

3 教學效果評估方法

考試:對試驗組和對照組實行學期統一臨床麻醉學結業考試。從兩方面進行,考試分兩場。第一場: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客觀題(100道選擇題),考題從試題庫中隨機抽選。第二場:測試綜合應用能力的臨床病例分析題(20題),選自附院或文獻報道的典型病例,要求根據病例,對病人病情作出分析并說明采取的麻醉措施及其理由,該卷評分特請沒有參與授課的另一位教師承擔。兩場考試的考分均換算成標準考分100分。

4 評估結果及結論

4.1 評估結果

考核成績及相關數據統計運用SPSS10.0,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結果見表1。結果所示,以機械記憶知識點為主的第一場測試成績兩組無明顯差異(采用t檢驗,P>0.05),而以測試綜合應用能力為主的第二場測試成績兩組有顯著差異(采用t檢驗,P<0.01),實驗組學生考試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

4.2 結論

根據統計分析,在這兩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記憶無明顯差異,但在對知識靈活應用、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其綜合能力方面,PBL教學模式具有突出的優勢。

篇5

【關鍵詞】麻醉解剖學;PBL教學

在我國現行高等醫學教育過程中,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是多數專業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而麻醉解剖學是解剖學與麻醉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相互結合而形成的邊緣學科,是醫學院校麻醉學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之一[1]。它是在站在麻醉學的角度上,認識人體結構局部分布規律及在臨床麻醉實踐中應用的一門科學。掌握扎實的麻醉解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是成為一名合格麻醉醫生的必要條件。PBL(prob1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興教學模式,重在塑造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培養創新能力和主動獲取新知識、積極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2]。麻醉解剖學基礎和臨床相結合的特點更適合應用PBL教學法。因此在麻醉解剖學教學中探索和實踐PBL教學法,改革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教學對象與方法

1.1 教學對象及分組

本校臨床麻醉學專業的學生,總計70人(男生32名,女生38名),均為2012年高考統招學生,各組學生的年齡、性別、入學成績等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將其隨機分為傳統組(35名)和PBL組(35名),兩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完全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教師和學生準備

傳統教學組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課前充分備課,制作好PPT課件。PBL組按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能力特點編寫病例及相關問題,選取的病例要求將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融合在其中,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并針對疑難點和課堂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做好充分準備。例如臂叢麻醉我們編寫了肩部和上臂手術、前臂骨折等病例,提出臂叢神經的組成及分支,周圍有哪些重要結構,可靠的標志,可能遇到的意外及并發癥等問題,于課前2周將病例交給生.并介紹文獻的查閱方法。

PBL教學組的學生課前通過各種方式查問相關文獻資料,在充分熟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結合要求思考的問題,每小組學生(5人)進行整理、歸納,準備發言。課堂上鼓勵大家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班級討論,各抒己見,在教師的指導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1.3 課程實施

傳統教學組采用教師結合PPT進行課堂講授,學生根據教師課堂重點內容做好筆記,并及時對疑難知識點提問和解答,課后學生自行復習和總結。PBL教學組授課教師首先在較短時間內介紹本次課程基本知識和背景資料,之后學生們以問題為基礎進行分組討論總結,每個小組選出代表發言,組內其他學生逐一補充,詳細闡述其對本次課程中所涉及到病例的看法。授課教師主要起誘導,啟發和協調的作用,鼓勵不同意見的各組學生通過討論,說明自己的觀點,提出創新性的意見及想法。最后由教師對本節疑難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作出小結。

2 PBL教學效果

以問卷調查和成績考核的形式進行PBL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顯示:(1)與傳統教學法相比,PBL教學組68.5%的學生認為教學效果好,學習興趣和效率高,69.7%的學生認為學習過程自主性,創新性更強,72.0%的學生認為有利于擴展知識面,培養溝通等綜合能力,73.5%的同學認為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增強了獨立思考合并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2)成績考核:從兩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來看.PBL組的平均成績和優秀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組;不及格率顯著低于傳統教學組,表明PBL教學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學科的知識。

3 討論

隨著現代醫學及其相關學科知識的不斷豐富、交叉和深化,社會對于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教育中以教師為主角,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授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需要,如何解決醫學生死記硬背基礎知識的枯燥,缺乏主動思考,團隊協作,創新能力的訓練成為目前醫學教育的首要問題。PBL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學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法,其教學經驗和教學理論已在多個醫學學科被廣泛接受和采納,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我們在麻醉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探索了PBL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教育心理學認為,疑問最能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順應而生。可以說,疑問是開啟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讓興趣和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的鑰匙。在設立的一個個病例情景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人體的形態結構及功能,充分調動學生內在動力,使其深入理解相應麻醉入路的原因和方式。在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集體討論和分析,結合自己所學基礎知識和課前擴展的知識和內容,推理、總結并得出結論。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4]。

但由于長期傳統教育的模式影響,部分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擴展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難以在短時間快速進步,還需一定的時間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其次,PBL教學內容也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大量積累臨床相關知識,把握學科最新動態,并且應用到病例和課堂中。我們將PBL教學法恰當的貫穿于麻醉解剖學教學中,增加了學生對麻醉解剖學的興趣,學生不僅學到了相關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主動理解麻醉入路的解剖學基礎,有效地提升了獨立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提高,獲得了傳統教學法無法比擬的效果。在麻醉解剖學教學過程中使用PBL教學方法與高等醫學院校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目標高度一致,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勵才.麻醉解剖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

[2]崔炳權,何震宇,王慶華,李紅枝.PBL教學法的研究綜述和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7:105-118.

篇6

【關鍵詞】 喉罩; 七氟醚; 氯胺酮; 麻醉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12

小兒手術的麻醉特點是, 小兒不能完全配合醫生進行手術, 無論手術的大小, 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1]。同時由于小兒抵抗力較弱, 身體尚未發育完全, 存在術中氣道管理難度大、靜脈穿刺困難、術后蘇醒延遲等困難。如何為小兒手術選擇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是臨床研究的熱點[2]。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48例患兒在行手術治療中應用七氟醚吸入麻醉, 麻醉過程平穩、效果好, 手術順利完成, 無嚴重麻醉并發癥發生,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48例行手術治療中應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患兒, 均為ASA Ⅰ級;患兒術前均排除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疾病。患兒年齡1~7歲, 平均年齡39個月;患兒體重9~27 kg, 平均體重18.5 kg;手術時間20~85 min, 平均手術時間36 min;其中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術18例、包莖包皮環切術10例, 唇裂修復術9例, 唇裂腭裂修復術4例, 隱睪下降固定術7例。

1. 2 麻醉方法 48例患兒術前6~8 h常規禁食、禁飲, 均無術前用藥。常規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 麻醉誘導采用面罩下吸入七氟醚, 逐步升高七氟醚的吸入濃度直至七氟醚的最大吸入濃度為8.0% , 注意觀察患兒呼吸運動, 必要時給予輔助呼吸, 待患兒瞳孔固定、睫毛反射消失, 進行氣管插管。連接麻醉機, 適當輔助呼吸, 保留自主呼吸, 調節七氟醚吸入濃度(1.0% ~3.0%)維持麻醉深淺, 氧流量0.5 L/min;開放靜脈通路, 靜脈注射阿托品0.01 mg/kg, 手術開始前, 靜脈內單次給予芬太尼1~2 mg/kg, 觀察是否有呼吸暫停, 必要時予以輔助呼吸直至自主呼吸恢復。手術結束即刻停吸七氟醚, 拔除氣管導管, 待患兒自主呼吸恢復良好、血氧飽和度(SpO2)>97%、完全清醒, 安全送回病房。觀察誘導時患兒反應、術中情況、蘇醒質量以及不良反應等, 嚴密監測并記錄麻醉期間心率(HR)、血壓(BP)、呼吸(RR)、S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潮氣量(VT), 記錄患兒誘導時間、蘇醒時間等。

2 結果

48例患兒在氣管插管時未發生惡心、嘔吐、喉痙攣等并發癥, 插管順利進行。誘導至插管時間為3~5 min, 平均時間3.4 min;48例患兒HR在術中均有一定幅度波動, 均在安全范圍之內, 患兒術中SpO2、BP 、PCO2均在正常范圍, 未見顯著變化, 麻醉結束至初醒時間為3~17 min, 平均時間6.8 min;術中34例患兒均能保持自主呼吸, 有14例患兒需要間斷給予輔助呼吸, 能保持VT在7~10 ml/kg, SpO2為98%~99% , 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為31~55 mm Hg (1 mm Hg=0.133 kPa), 所有患兒均無嘔吐、心律失常、喉痙攣、喉水腫等并發癥出現。

3 討論

傳統的小兒手術中采用的基礎麻醉方法是首先肌內注射氯胺酮, 患兒進入手術室后再進行麻醉誘導, 或者采用咪唑安定、異丙酚等進行麻醉誘導。七氟醚是一種新型的吸入麻醉劑, 起效快, 分布時間短, 作用迅速等特點[3-5], 七氟醚化學名稱為氟甲基一六氟一異丙基烷, 有烷氣味的無色液體, 血/氣、油/氣分配系數分別為0.63、53.90, 極不溶于水, 具有揮發性, 在患兒體內分布快 , 腦組織中供血豐富, 更容易到達。誘導迅速、興奮期極短, 具有特有的芳香味, 對呼吸道刺激小, 患兒易接受, 麻醉誘導平穩, 無興奮掙扎現象, 七氟醚吸入麻醉誘導更安全穩定 , 麻醉深度有較強的可調節性, 對患兒的心率、血壓影響相對較小[6]。

誘導期間患兒一般無屏氣、咳嗽或喉痙攣等情況發生, 故更適用于小兒麻醉誘導和維持。根據手術刺激強度及患兒對麻醉的反應情況, 可輕松調整七氟醚吸入濃度, 通過吸入方式進行麻醉維持, 非常容易調控麻醉深度[7]。所以患兒均在數分鐘內快速蘇醒。術畢立即采用高流量新鮮氣體洗出殘留體內的七氟醚, 作者觀察到七氟醚麻醉后的小兒蘇醒極為徹底, 蘇醒期躁動發生率亦很低[8, 9], 因此七氟醚面罩吸入麻醉具有麻醉誘導迅速、維持平穩、蘇醒徹底的優點, 操作簡便, 安全性高, 適合用于小兒短小手術,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蘇彪, 栗志兵, 牛愛清. 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兒唇腭裂手術的應用.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9, 25(4):358-358.

[2] 戴錦艷, 方方, 王焱, 等.七氟醚用于小兒門診手術的臨床研究.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0, 26(12):1077-1078.

[3] Mounce HR, Cortinez L, Ahermatt FR, et al. Remifentanil requirements during sevoflurane administration to block somatic an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skin incis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Anesthesiology, 2002, 97(5):1142-1145.

[4] Chandrasekhar M, Rekhadevi PV, Saisaja N. Evaluation of genetic damage in operating room personnel exposed to anaest hetic gases. Mutagenesis, 2006, 21(4):249-254.

[5] Guljhas N, Turkoz A, Durmus M, et al. Oral Clinidine P remedication does not reduce postoperative vomiting in children undergoing strabismus surgery.Acta Anaesthesiol Scond, 2003, 47(1):90-93.

[6] B1air JM, Hill DA, Wilson CM. Assessment of traeheal intubation in children after induction with propofol and different doses of remifentanil. Anesthesia, 2004, 59(1):27-33.

[7] 羅玉琳, 張青, 饒靜玲.小兒唇腭裂修復術的麻醉并發癥探討.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2, 18(4):224-225.

[8] 孟慶賢.吸入七氟醚與靜脈注射丙泊酚應用于小兒短小手術麻醉誘導的比較.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5):20-22.

篇7

近日,記者約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麻醉科主任徐銘軍教授。徐銘軍教授始終致力于產科麻醉的潛心研究,大力倡導分娩鎮痛,推崇文明產科,給孕產婦以人文關懷。至今,北京婦產醫院年分娩鎮痛逾千例,約占自然分娩的30%,產婦滿意率達100%。徐銘軍教授帶領的麻醉科團隊對每一例手術都盡職盡責,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極大地保證了手術的圓滿完成,贏得了廣大患者和手術醫生的高度信任。

麻醉醫學:一個高風險的學科

麻醉是一項高風險的技術,麻醉安全問題始終是麻醉學科的頭等大事。徐銘軍教授說:“我們有句話叫:手術有大小之差異,麻醉無大小之區別,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手術再小,麻醉承擔的風險也是一樣的,其危險性和意外情況發生的概率都是存在的。”隨著醫學的發展,外科手術學的進步,在攻克一個個高技術、高水平的手術難題的同時,也給麻醉醫學也帶來了沖擊和影響。比如高齡病人做手術,八九十歲的老年人骨折,治療有兩種方案:一種是保守治療,一種是手術治療。現在人們不斷地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因為手術治療恢復比較快,對病人行走、運動的影響更小,病人往往采取手術治療,這樣就給麻醉出了難題。為高齡的人做手術,病人本身往往合并多種疾病,而在手術中又有隨時并發各種疾病的可能,其風險是相當大的。過去這種情況很少,現在由于醫學的發展,很多過去認為做不了的手術,現在都可以做,這就出現了一種矛盾的狀態――病人的全身情況越來越差,但是手術卻越來越大。徐銘軍教授說:“麻醉醫生為各種手術保駕護航,手術是著眼局部,脊柱手術或開顱手術等無論難度多大,只是局部嫻熟的操作,但是麻醉卻是負責全身的管理和生理機能的維護,尤其是圍術期,需處理各種危急重癥的發生。比如,手術所導致的大出血,需要麻醉醫生去處理和搶救,這關系著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說麻醉是一個高風險的學科。”

徐銘軍在上大學時就喜歡手術學。剛畢業時,他的意愿是進婦產科,但是因為當時只能選擇“輔助科室”,所以他選擇了與手術相關的麻醉科。一開始選擇麻醉是被動的,但是隨著對麻醉的接觸,徐銘軍漸漸發現了麻醉醫學的樂趣和它的奧秘,并由此開始了麻醉醫學的探索之路。徐銘軍教授說:“進入臨床,我漸漸覺得麻醉這一學科做起來還是很有意思、很有味道的。手術刀子一劃,病人一點兒都不疼,覺得麻醉很奇妙,但是如果麻醉沒做好,病人就太痛苦了。”徐銘軍對麻醉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后,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徐銘軍教授愈發領悟到了麻醉的深奧,他意識到麻醉不是簡單的讓病人不痛,更多的是維持病人生命的底線,維持生理的機能和內環境,甚至還要糾正病理生理的變化。“比如為休克病人做手術,不但要麻醉,還要糾正休克,維持生理機能等等,所以麻醉不是‘打一針就不疼了’那樣簡單的事兒,而是作為麻醉醫生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維持病人的生命體征,糾正生理的失衡。”徐銘軍教授說。

產科麻醉,挑戰高風險

產科麻醉關系到母體和胎兒的安全,風險相對更大。產科與麻醉之所以有很多永恒的熱點話題,是因為產科與麻醉有其獨特之處。一方面是由于妊娠婦女機體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各器官功能發生相應各種不同的改變,因此,必須針對這些改變研究麻醉的處理措施。既要保證母子安全,又要滿足手術要求。麻醉醫師應非常熟悉所有對母體與胎兒的影響。另一方面,產科多是危急重癥手術,手術分娩過程中并存疾病易于惡化而威脅母子安全。作為麻醉科醫師,除了要掌握麻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該掌握孕婦妊娠期的生理改變、病理產科以及麻醉方法和藥物對母體、胎兒的影響等方面的知識,積極預防,盡最大所能保障母嬰的安全。包括對新生兒的復蘇準備工作,確保麻醉方法簡單、安全。

徐銘軍教授說;“麻醉是高風險學科,產科也是高風險學科,一個高風險的產科加一個高風險的麻醉,可想而知,產科麻醉的風險是相當大的。就高危妊娠的麻醉處理而言,麻醉本身的選擇也是有一些困惑的,比如HELLP綜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嚴重并發癥,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為特點,常危及母兒生命。像這樣的病人到底該選擇什么麻醉方案,對麻醉醫師是比較大的挑戰。很多高危妊娠病人是血小板減少的,血小板減少后到底還能不能做椎管內麻醉,需要有一個綜合評價,而且高危妊娠可以并發多種疾病,比如心衰、肺水腫。首先要糾正這些疾病,才能實施麻醉處理。”

產科麻醉的高風險主要是產科病人病情復雜,比如重度子癇前期病人血壓高、重度脂肪肝,肝功能遭到很大破壞、臍帶脫垂、羊水栓塞等。產科出現的都是比較兇猛、急驟的癥狀。要降低產科麻醉的風險,主要還是在管理方面。徐銘軍教授建議,應該在急診科、產科、產房、麻醉科之間建立一個綠色通道。如臍帶脫垂病人,第一時間通知麻醉科,麻醉醫師就能夠提前做準備。病人一入手術室,麻醉措施馬上就跟上去。如果沒有這個綠色通道,進入手術室后麻醉醫師才知道病情,病人就得不到很好的麻醉支持。臨時準備,臨時抽藥、配藥、裝泵往往來不及。因為這些病人病情都是比較兇險的,來不及準備就只能局麻做手術。全身麻醉主要的時間是在準備上,麻醉的實施是很快的,如果能夠提前準備,病人是可以進行全麻的。徐銘軍教授說:“產科麻醉的風險防范,就是要建立這樣一個流程,使相關科室有危重病人后馬上通知其他科室,我們就可以提前準備,節省時間。其發展趨勢是多學科的協作,這是最重要的。高危產科靠一個科室單打獨斗,不能收到最好的結果。只有各科室相互聯合協調,發揮各自技術優勢,相互銜接,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高危產科的風險。”

“對于危重病人選擇全身麻醉,這方面我們也在進行臨床觀察。比如重度子癇前期麻醉和液體治療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的觀察,病人血壓非常高,水腫嚴重,一般臨床上往往限制輸液,但是從病理生理變化來看,這樣的病人血管收縮,血漿膠體滲透壓低,組織間隙水腫,血液濃縮,血容量是相對不足的,應該給予適當的液體治療,但往往因為水腫、高血壓,導致臨床醫生不敢輸液。”徐銘軍教授還介紹說,他正在做產科危重病人的液體治療的研究和觀察,通過采用比較先進的儀器檢測危重病人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以更好地指導液體治療。妊娠高血壓的液體治療在臨床應用已有兩三年,他邊摸索邊應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銘軍教授倡導的最小有效劑量腰麻進行剖宮產手術已經被全國許多醫院所認可并應用于臨床,過去用藥劑量大,對產婦的生理和循環干擾比較大,現在用最小安全有效劑量進行手術,這樣既能滿足手術的要求――無痛、肌松,也使病人整個圍術期保持比較平穩的生理狀態。過去麻醉后病人血壓忽高忽低,甚至出現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病人出現低血壓、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現在用小劑量進行腰麻,病人圍術期能夠保持平穩的生理狀態,大大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

分娩鎮痛,是產婦和胎兒的權利

產痛是自人類出現即伴隨的母親的痛苦。減輕或消除產痛是近百年來醫學領域不斷探索的目標。據記者了解,在醫學疼痛指數中,產痛僅次于燒灼傷痛而位居第二。產痛可導致產婦情緒緊張、焦慮、進食減少,宮縮乏力,進而引起產程延長;產婦過度通氣、耗氧量增加,引起胎兒低氧血癥和酸中毒;產婦腎上腺素升高、抑制子宮收縮、導致產程延長、子宮動脈收縮性胎兒窘迫等。第十屆世界疼痛醫學大會明確將疼痛列為體溫、血壓、脈搏、呼吸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疼痛問題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產痛已經成為疼痛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即確定了2015年“人人享受生殖健康”的全球共同奮斗目標,提出“分娩鎮痛,人人有權享受”的口號。從提高圍生醫學質量而言,分娩鎮痛勢在必行。分娩鎮痛的方法有:精神預防鎮痛法,針刺鎮痛法,藥物鎮痛法,麻醉鎮痛法。1979年Revil在首屆歐洲產科會議上,確認硬膜外阻滯是產科止痛最有效的方法。毋庸置疑,在林林總總的十多種方法中,只有椎管內阻滯才能達到真正意義的全程鎮痛或無痛,其他各種方法只能是部分時間、某種程度上的緩解疼痛,無法滿足產婦的全部要求。目前國內外采用的基本上都是硬膜外自控鎮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

據徐銘軍教授介紹,分娩鎮痛是該院麻醉科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從成立分娩鎮痛研究小組至今,已獲得了多項科研基金的資助,做了大量的研究,近5年發表分娩鎮痛相關論文17篇。徐銘軍教授是世界疼痛醫師協會中國分會分娩鎮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大力倡導分娩鎮痛,希望將分娩鎮痛在中國推動起來。徐銘軍教授說;“分娩鎮痛在中國的普及存在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技術因素,另一方面是人們的意識因素。歐美發達國家分娩鎮痛率>85%,我國還不足1%,差距很大。”因此,徐銘軍教授計劃在全國系統調查分娩鎮痛率,分析分娩鎮痛的影響因素,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推廣工作。徐銘軍教授計劃2011年在全國開展“康樂分娩全國行”活動,組織講師團將分娩鎮痛理念和技術在全國各地推廣,控制剖宮產率居高不下的現狀。有些產婦分娩條件很好,就是怕疼痛才選擇剖宮產,這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徐銘軍教授希望通過普及分娩鎮痛來降低剖宮產率。

徐銘軍教授于2003年赴法國儒勒?凡爾納大學婦產中心醫院學習分娩鎮痛,他說:“最大的收獲是理念的改變。現在看來,分娩鎮痛非技術因素是阻礙分娩鎮痛開展最主要的因素。在法國,幾乎每個產婦都享受到了分娩鎮痛,首先是他們的產科和麻醉醫生的理念是‘分娩鎮痛是產婦和胎兒的權利,醫生沒有權力不給產婦實施鎮痛’,這和我國的剖宮產一定要麻醉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國內,大家都接受了做手術要麻醉,但是對于正常分娩就沒有這個概念,我國的產科醫生和護士包括麻醉醫生,對分娩鎮痛的認可程度還存在一定差異。”所以,近兩年徐銘軍教授一直致力于分娩鎮痛觀念的普及,在技術層面上,徐銘軍教授連續舉辦了4屆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全國婦產科麻醉與分娩鎮痛學習班”,2010年6月邀請13位美國專家,包括麻醉醫生、產科醫生、助產士,共同舉辦了“2010年全國高危產科麻醉與分娩鎮痛學習班暨首醫―美國西北大學分娩鎮痛研討周”,從各方面對分娩鎮痛進行研討。徐銘軍教授說:“學習班每年都要辦,這樣可以帶動其他城市將分娩鎮痛開展起來。”

“分娩鎮痛技術現在國內和國外是相差不大的,更大的差異就是理念上的差距。實際上,分娩鎮痛要考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宮縮、產程、產力、母體的安全、對胎兒的影響等,在這些方面確實有很多爭議,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分娩鎮痛對母親和胎兒是安全可靠的,分娩鎮痛的手段和剖宮產麻醉是類似的。分娩鎮痛的給藥量是椎管內麻醉的1/10。大家都認為剖宮產麻醉是安全的,而分娩鎮痛實際上是更安全的。國內和國外在理念上差異很大,國外是關注疼痛,相對于宮縮、產程、產力、胎兒,國外認為疼痛是最值得關注的;但是國內則認為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它不是最重要的,而分娩的過程、結局才是最主要的。國內也認可鎮痛對產婦是有益的,但不能絲毫影響分娩過程,實際上這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現在正在申請課題,用新的技術手段進行分娩鎮痛,以最小影響分娩的過程,用更新更好的技術去開展分娩鎮痛。”徐銘軍教授說。

徐銘軍教授最后說:“我選擇麻醉并不后悔,雖然麻醉醫師不像其他的手術醫生直接接觸病人,容易被病人記住,贏得病人的感激,麻醉后病人是失去意識的狀態,家屬也接觸不到你,相對來說是比較隔絕的,很少受到病人及家屬的關注。但當醫生就要踏踏實實,為病人謀利益,而不是為了個人名利。”徐銘軍教授就是用這種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默默無聞地堅守在手術臺前,締造著手術室內一個個精彩絕倫的生命之歌!

篇8

皖南醫學院藥理學教研室,安徽蕪湖 241002

[摘要] 本文對不同醫學專業藥理學教學體系構建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將各個專業藥理學教學體系構建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闡述,同時提出完善藥理學教學的方法,這樣才能使專業培養特色更加突出,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創新,優化教學質量,這對于增強學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他們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激發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

關鍵詞 ] 不同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藥理學;構建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654(2015)03(a)-0044-02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System of Different Medical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the

LI Xianwei YANG Jieren *

Wangnan Med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pharmacology of different med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system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 method i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pharmacology, so as to mak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features more prominent,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the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basic skills, improve their thinking ability, analysis ability and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ifferent medical professional;Personnel training;Pharmacology;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基金項目] 項目來源:2012年安徽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2012jyxm318);2013年皖南醫學院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2013jyxm35)。

[通訊作者] 楊解人(1955-),女,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心血管藥理。

藥理學主要研究的是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和作用規律,作為一個中間學科它將將醫學與藥學、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在醫學相關專業基礎課程中藥理學占有重要地位[1]。在進行藥理學講課過程中,應根據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構建不同的藥理學教學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及質量。

1構建不同醫學專業藥理學教學體系的必要性

藥理學是醫學專業核心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臨床防治疾病、合理用藥中,藥理學不僅提供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還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以及醫學與藥學進行緊密關聯;藥理學不僅是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是藥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等各專業的必修課程;是高等醫藥學教育中的重要學科。近些年來,我校辦學規模不同擴大同時辦學層次不斷提高,使得藥理學授課范圍也在隨之擴大,藥理學在目前該校院系中涉及到藥學院、臨床醫學院、麻醉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口腔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所涉及的學生包括普通本科、專科及成人教育。由于藥理學課程涉及的學院較多并且專業廣泛,而不同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方式、專業特點和職業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若全部專業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運用相同的教材,教學內容調整僅按學時多少,這樣必然無法達到各專業的課程設置目的,最終影響到學生以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甚至脫離今后的學習、工作,無法實現藥理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2不同醫學專業藥理學教學體系構建的具體內容

2.1教材編寫

教材建設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此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要求以教材建設為抓手,推動醫學課程和教學方法改革。臨床醫學專業是我校的重點專業,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我們選擇了楊寶峰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出版的第八版藥理學《藥理學》[1]。一些非臨床醫學專業的藥理學課程在許多醫學院校中開設時采用的教學大綱基本上是臨床醫學專業模式,即使有一部分采用了專供的藥學或護理專業的藥理學教材,但是在內容結構上依然沿用的是傳統藥理學模式,這種情況下,就不能使非臨床醫學專業的特色充分體現出來。因此,我們對其他非臨床醫學理論教學經驗進行了總結,并在此基礎上組織編寫了適合護理專業使用的《護理藥理學》[2]、適合藥學藥學、麻醉、預防、口腔等專業使用的21世紀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藥理學》(第二版)[3]。藥理學實驗教學目前使用的教材為《機能實驗學教程》,其內容較為寬泛,藥理學特色并不明顯,其中較少提及藥理學實驗設計及操作的基本原則,比如動物模型建立等基本知識,并且書中均為以前的藥理學實驗內容,主要是驗證性的實驗內容,沒有專業特色,同時也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研究者將帶動教師進行《藥理學實驗教程》的編寫,把藥理學的實驗特點重點突出出來,然后總結不同專業的特點規劃出具有專業特色的藥理學實驗,使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選用。

2.2藥理學教學體系的構建

2.2.1臨床醫學專業 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理論教學方面重點強調藥物的藥理作用及機制,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并采用理論聯系實際(如病例討論),使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緊密結合,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真正實現學以致用[4]。實驗教學方面將會對藥物的藥理作用、作用機制及不良反應等進行重點研究,如藥物如何對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造成影響和相關作用機制,然后設計出一部分綜合性實驗(如傳出神經系統藥物藥物對血壓的影響),以培養學生融會貫通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2.2護理學專業 藥理學在護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護士在日常工作中時刻與藥物打交道,因此對藥物有關知識尤其是藥物相互作用和藥物不良反應更應該有清晰的認識[5]。因此,調整相關護理學專業的教學大綱,重新調整對教學學時并科學分配,對藥物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識點進行著重強調,有利于學生對其掌握和了解,幫助學生通過以理解為基礎進行記憶,慢慢地將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擺脫,真正體現學以致用。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將那些與護理工作聯系不甚緊密的實驗內容適當刪減,適當添加一些藥物間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有關內容,使學生對藥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應等相關知識的引起重視,為臨床合理用藥以及安全用藥提供有力保障。

2.2.3藥學專業 在藥學專業課程中作用最大的是藥理學,雖然該專業的學生在以后的發展方向包括藥理、藥劑、藥化、藥分等不同方向,但是在這不同發展方向中藥理學知識均居于重要地位。因此,理論教學方法除了強調藥物的作用于應用之外,重點還應掌握各種藥物的的理化性質以及在體內發揮作用的過程。甚至一些該專業的學生在以后會從事與新藥研發有關的工作,所以,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應對新藥研發的相關內容進行適當增加,以利于對學生科研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2.2.4麻醉學專業 藥理學在麻醉專業的地位相當重要,為此在理論教學方面我們首先進行普通藥理學的講授,重點強調傳出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藥物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然后再進行麻醉藥理學方面的講授,重點強調局部麻醉藥、吸入麻醉藥、靜脈麻醉藥及肌松藥的特點、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針對麻醉學專業將來的工作性質和特點,可以將一些可能會和日后工作有更加密切關系的實驗內容添加進來,比如吸入麻醉與靜脈麻醉藥的不同特點、不良反應及麻醉用藥過量如何解救等實驗,努力提高學生對麻醉藥藥物原理的認知,增強學生安全用藥意識。

2.2.5口腔醫學專業 口腔醫學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的去向可能是口腔醫療、保健崗位等。因此在教學時數有限的情況下,無法過多系統并完整的將藥理學學科進行闡述,只能通過淡化其學科意識,強調其實用性,經過教學內容的調整,幫助學生了解口腔常見病的防治以及多發病的藥物基本知識[6]。在理論教學方面重點強調抗菌藥,局部麻醉藥、解熱鎮痛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及維生素類藥物的特點,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同時還應強調引起口腔疾病的藥物如苯妥英鈉、四環素、甲硝唑的特點等。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應結合其將來工作特點,重點強調其動手能力的培養,為將來從事口腔專業工作提供保障。

2.2.6法醫學專業 法醫學專業在我校國家級特色專業中名列前列,所以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工作方向為法醫,因而在藥理學理論教學中重點強調藥物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特別是一些毒性比較高的藥物的特點要重點掌握。在實驗教學時分許學生將來從事的工作的特征,適當增加藥物毒理學相關實驗內容,進而增強學生對藥物中毒的機制、表現及毒物檢測等基礎知識的了解和領悟,為學生的藥物毒理學奠定基礎,為將來從事法醫工作做好準備。

2.3藥理學教學方法的完善

傳授基本知識應以課堂學習的教學方法為主導,重點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準確把握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然后再逐步講解。通過一些日常用藥、圖片或實驗現象、病例分析等不同難度的系列問題,進行比較、總結。最后要對課堂內容進行梳理,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留給學生課后思考,從而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7]。在藥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觀認識[8]。為此,該研究者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廣泛應用,以圖片、動畫等直觀的形式給學生展現出復雜的藥理作用和機制,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被激發出來,還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抗心律失常藥的應用,通過將心律失常發生機制及心律失常類型以動畫輔助形式展現出來,從而使復雜的機制簡單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此外,在教學中還以英語教學方法為補充滿足專業需要。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適當采用雙語教學,可以為學生將來對外籍患者服務提供幫助。

3構建藥理學教學體系的意義

藥理學教學體系的構建使專業培養特色更加突出,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得到創新,理論與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優化,同時通過開展更多的主動探索性實驗,在教學中引入藥理學實驗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對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內容體系和專業體系等進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推進藥理學理論和實驗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鍛煉學生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從而實現增加學生對藥理學實驗學習興趣的目的。通過藥理學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者期望推動藥理學教學的標準化和現代化,提高實驗師資力量,健全實驗相關內容,使學生自主的學習激情和勤于思考的作風得到培養,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藥理學實驗課的濃厚興趣,全方位在實驗中得到鍛煉。

[

參考文獻]

[1] 楊寶峰.藥理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3.

[2] 楊解人,宋建國,黃正明.藥理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9.

[3] 楊解人,宋建國.藥理學[M].2版.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4.

[4] 付暉,肖建民,魯澄宇,等.臨床醫學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的藥理學教學改革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7):9-10.

[5] 任麗平,于夏,李先佳.培養創新能力的藥理學實驗教學體系構建與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9):133-134.

[6] 楊麗珠.藥理學“六模塊”遞進式時間教學體系的構建[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4):3687-3689.

[7] 楊軍英.分流培養模式下改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藥理學教學效果的思考[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4,11(5):70-71.

篇9

【關鍵詞】 麻醉學;風險管理;風險教育;教學

Strengthening hospitals anesthesia risk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WU Ya-wen, ZENG Jing-xian, CHEN You-quan, et al.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150;

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20

【Abstract】 Medical risks may lead to patient death, disability or other impairment, affecting the reputation of hospitals and other medical personnel.On the other hand, anesthesia work related to the life and health of the majority of surgical patients, strengthening hospitals anesthesia risk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reduce the medical risk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ry to discusses briefly the issue of “Strengthening hospitals anesthesia risk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Enesthesiology;Risk management;Risk education;Teaching

國際公認“醫療風險無處不在”[1]。醫療風險一旦發生,可能導致患者死亡、致殘或其他功能損害,給患者及家屬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其不良的影響,還會增加醫院和醫務人員的經濟和思想負擔,影響醫院和醫務人員的聲譽等。醫院麻醉工作關系到廣大手術患者的生命健康,加強醫院麻醉風險管理及教育,降低醫療風險,提高醫療質量。

1 提高認識, 轉變觀念

麻醉風險管理是指麻醉科室對現有和潛在的麻醉風險的識別、評價和處理,以有組織、有系統地減少麻醉風險事件的發生,降低風險事件對患者和醫院的危害及經濟損失,不斷提高麻醉質量,提高醫療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醫療風險教育是指醫務人員風險意識教育培養在醫院的風險管理中被認為是極其重要的部分,關系到風險管理的成敗。

醫療風險教育面向醫院全體人員,提高風險意識將可明顯地提高風險預控的靈敏度和范圍。醫院實施麻醉醫療風險管理是要盡可能地減少麻醉醫療服務活動過程中的各類危險因素。同時,還應盡可能地降低風險事件發生對醫院造成的經濟損失,減少醫院經營管理中的風險成本。另外,還應考慮防范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的發生。

2 目前國內外醫院麻醉風險管理及教育現狀

國外醫院醫療風險(包括麻醉學科)的管理及組織結構的構建研究起步較早,而且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例如,英國自2000年開始,7年間國家衛生服務中心(NHS)的預算連翻兩番;成立國家患者安全中心(NPSA);建立國家不良事件和近似差錯分析處理系統;針對主要問題和重要高危領域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確保患者安全、防范醫療風險、提高醫療質量的措施,明顯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2]。美國自2000年,經過5年改革,在增強公眾醫療差錯意識、建立患者安全中心、制定醫療安全執行標準、應用信息技術、建立差錯報告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建立了完善的醫療風險監管機制[3]。加拿大于2001年成立國家患者安全指導委員會,依托醫療相關機構如醫療保健協會和衛生事業監督委員會等,通過建立和改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收集和相關信息、制定具體措施、與醫療組織和機構進行溝通、交流,分享最佳患者安全醫療行為和模式,加強繼續教育培訓衛生專業人員,完善法律法規程序,增強公民醫療差錯意識等途徑在醫療風險防范、患者安全保障和醫療質量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4]。日本由健康、福利和勞動部全權負責衛生保健質量提高工作,通過成立衛生保健質量委員會,牽頭定期舉辦患者安全研討會,建立報告系統,促進形成安全的醫療環境,在衛生保健領域使用計算機系統等措施以防范醫療風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5]。

我國醫院麻醉風險管理及組織結構的起步較晚,目前醫療風險管理現狀仍不是很不完善,尚處于起步階段,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體系。國外特別是英美等國的麻醉風險管理組織結構的建立,對我國建立和健全麻醉風險管理組織結構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比如我國要建立嚴格的手術準入制度,加強醫院麻醉風險事件的報告,建立全國共享的信息系統,建立和完善相關麻醉醫療法規等措施,建立一個具有我國特色、符合我國醫院麻醉學科自身特點的風險管理組織結構。

醫療麻醉行業是屬于技術含量高、風險高的領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技術的突飛猛進、健康意識的增強,有關手術患者的麻醉風險管理、質量保證和患者安全等問題,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現階段我國醫院都紛紛提出了實行麻醉醫療風險教育與管理,然而還沒有一套有關麻醉醫療風險教育與管理的組織結構體系。麻醉風險管理、風險意識教育、質量保證和患者安全是從其他管理行業引入的新理念,是降低各種麻醉醫療活動過程中發生不良甚至嚴重不良醫療事件的重要舉措[6-12]。

3 加強醫院麻醉風險管理及教育的措施

根據我國自身的特點,結合上述對國外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對麻醉風險管理及教育的深入研究,我們可試行采取以下措施,以進一步防范麻醉醫療風險:

3.1 普及和加強公眾的麻醉醫療風險、患者安全意識教育,支持和開展患者安全研究,確定麻醉風險發生原因,以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予以防范,同時,建設患者安全經驗交流平臺,做到有的放矢。

3.2 建立醫院檢查審核制度和醫務人員的定期考核管理制度,重視和加強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以及實習醫學生有關醫療風險知識的臨床教育,例如,對已發生的麻醉風險事件,是最好的風險教育素材,可利用其向醫護人員進行風險意識教育,吸取教訓,防范于未然。

3.3 成立醫院麻醉患者安全中心,專職管理患者安全。其中主要任務包括:①對麻醉緊急事件和意外事件的應急處理;②鼓勵醫生和其他工作人員報告不良事件和近似差錯,并主動與他人分享工作經驗;③分析和不良事件信息,監測、追蹤醫療差錯并采取相應措施,從臨床差錯和近似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防范于未然。

3.4 加強品監控,制定規范化管理措施,減少藥物差錯。

3.5 利用計算機麻醉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并實現麻醉記錄自動化,使麻醉醫生有更多的時間監護及治療患者,促進麻醉科的信息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3.6 選擇高風險環節領域,例如,鞘內注射、藥物差錯作為重點防范試點,并分別制定了風險控制的量化指標,采取針對性措施,研究示范,同時,應用循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后效評價,止于至善。

總之,醫院麻醉工作關系到廣大手術患者的生命健康,加強麻醉風險管理及教育可提高手術醫療質量、確保患者安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參 考 文 獻

[1] 趙明鋼,柳琪林,等.加強我國醫療風險監管,確保患者醫療安全.中國醫院,2005,9(5):24-26.

[2] 馬彬,楊克虎,劉雅莉,等.英國醫療風險監管體系的循證評價及其對我國醫療風險管理的啟示-關注患者安全,預防醫療差錯,提高醫療質量.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6,6(7):514-522.

[3] 楊克虎,馬彬,田金徽,等.美國醫療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現狀及績效的循證評價.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6,6(6):439-450.

[4] 田金徽,楊克虎,馬彬,等.加拿大醫療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的循證評價-整合全國衛生資源,建立患者安全體系.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6,6(12):897-904.

[5] 楊克虎,馬彬,田金徽,等. 日本醫療風險監管體系評價.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8,24(1):67-70.

[6] 陳遼平.香港醫院的醫療風險管理.醫院管理雜志,2000,7(4):313-315.

[7]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8] Gravenstein N, Kirby plications in anesthesiology.2nd ed. Philadelphia.Lippincott-Raven Publishers,1996.

[9] 連斌,黎愛軍,樊震林,等.醫療風險管理組織結構體系構建研究.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7,23(5):309-312.

[10] 王焱林.重視麻醉安全,防范麻醉風險. 中華醫學雜志,2005,29(2):73.

篇10

關鍵詞: PACU護士;全麻蘇醒期;躁動

近年來,隨著麻醉學科的發展及"手術全期護理"等理念的提出,我國近幾年各大醫院相繼成立了麻醉蘇醒室(PACU),時間和實踐都充分證明了PACU為全麻手術患者安全蘇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研究認為麻醉蘇醒期躁動還可能與術前心理焦慮、抑郁有關[1]。國內外的一些研究也證明術前針對性地心理干預可以有助于降低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2~4],現階段經我科PACU護士對全麻患者實施個體化術前訪視后,觀察發現該措施對全麻患者蘇醒期的良好恢復具有很好的臨床幫助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實施全麻氣管插管手術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齡12~68歲平均(46.6±6.3)歲;普外科手術20例,胸外科手術10例,婦產科手術30例,肝膽手術30例,脊柱科10例。觀察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齡10~65歲,平均(44.8±5.7)歲;普外科手術28例,胸外科手術12例,婦產科手術30例,肝膽科手術20例,脊柱科手術10例。所有病例既往無精神病及藥物依賴病史,清醒合作。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術前1d由麻醉醫生和手術室護士常規訪視,觀察組麻醉醫生常規訪視和麻醉復蘇護士對患者進行個體化術前訪視。根據我院PACU的護士配備情況,專門指定一名PACU護士每天下午15:00對第2d進入PACU的患者選擇性地既手術時間超過2h以上,常規留置保留尿管的患者,進行個體化術前訪視。個體化術前訪視主要包括六方面:①了解患者基本情況。②與患者會面,具體方法:麻醉復蘇護士手術前1d攜帶麻醉科蘇醒室的照片和文字介紹前往病房探視患者,介紹手術室、麻醉蘇醒室環境及在蘇醒期如何配合麻醉醫生和護士的各項操作;談話時應以鼓勵和安慰為主,同時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觀察,確定患者有無口唇、皮膚顏色的改變及聽力、語言上的障礙;耐心與患者溝通,解除患者的焦慮與恐懼心理,逐一認真解釋患者提出的麻醉、手術問題,向患者提供全身麻醉客觀和主觀感受信息;將術后可能存在的各種不適所帶來的感覺詳細解釋,并交代此種感覺為蘇醒時正常的感覺不用害怕,患者需要做到密切配合,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麻醉的可逆性及安全性,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心理防御機制;介紹術后氣管導管的不適,告訴患者氣管導管須在呼吸恢復正常范圍才能拔除,拔管前后應平穩呼吸,使患者清楚早拔管及躁動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留置導尿管的不適更需詳細解釋,主要表現為很強的排尿刺激及尿不盡感,減少患者蘇醒時想小便時的煩躁。③PACU護士介紹完術前訪視內容后,請患者或家屬在訪視單上現場評價對本次訪視的滿意度及自己需要注意事項是否完全了解,如有不清楚可以更詳細講解,并讓患者及家屬在訪視單上簽名,感謝患者及家屬的配合。④患者進入手術室至麻醉誘導,再次告訴患者麻醉后蘇醒期的感覺,使患者有心理準備,配合醫生的處理。⑤在PACU配合麻醉醫生及時拔除氣管導管,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加強安全護理,妥善放置好各種引流管,輸液裝置和留置尿管。⑥術后與麻醉醫生一起將患者送回病房,與患者的負責護士交接手術詳情,定期到病房探視進行回訪,并注意隨時聽取患者意見,耐心解答其疑問,進行科學的心理指導,據此不斷改進護理工作。

1.3 評定標準 [6] 患者入PACU后由不知分組的麻醉醫師和PACU護士進行蘇醒和拔管,并進行躁動評分。采用躁動量化評分表(PAED)進行躁動評分:0分:安靜、合作;1分:吸痰等刺激時肢體有運動;2分:無刺激時有肢體運動,但無需制動;3分:激烈頭、肢體運動,需要制動。躁動發生率=(2分+3分)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所有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

2結果

2.1躁動發生情況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躁動發生率分別為15%和24%,觀察組躁動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躁動程度也輕于對照組。兩組躁動發生情況見表1。

3討論

目前, 參與術前心理干預的大多為麻醉醫師及手術室護士 ,為了讓患者有一個穩定的心理狀態接受麻醉蘇醒期的一些不適,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所以有必要讓麻醉復蘇室專科護士對全麻術后要進入PACU的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術前訪視,麻醉復蘇護士又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麻醉經驗,能進行詳盡的麻醉蘇醒知識的宣教和針對焦慮情緒的心理疏導的特點。由于全身麻醉手術后患者一般可在短時間內喚醒,但也可出現從意識模糊、嗜睡到定向障礙以及躁動不安等情況。雖然躁動不安只是短暫的,但確可引起意外性傷害等并發癥。若處理不當,可危及患者生命[5]。

由于PACU在我國起步較晚,各大醫院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步完善PACU管理制度。我院PACU在2012年結合優質護理的深入開展,人員的配備,開始了術前訪視制度。讓PACU護士走出封閉的環境,和患者及家屬近距離接觸,不僅緩解患者對手術的焦慮和恐懼,也緩解了家屬的擔心

我科結合平時對蘇醒后患者煩躁的觀察,針對性地制定了PACU術前訪視的具體內容和方法。結果顯示PACU護士個體化術前訪視降低了躁動的發生率。術前訪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術前的心理應激,但隨著麻醉科業務范圍的增加,醫院管理對人力成本的要求,麻醉醫師只能與患者作短時接觸。麻醉復蘇護士是麻醉科的專職護士,通過專科訓練后掌握麻醉基本理論和技術,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和溝通能力,協助麻醉醫師實施麻醉和蘇醒患者。兩組患者雖然都有護士的術前訪視,但麻醉復蘇護士在接受麻醉專科基礎知識技能、基礎心理學的培訓后對患者實施的護理干預更有針對性和專業性,對患者全麻蘇醒期的恢復影響更積極。觀察組患者在接受麻醉護士的個體化術前訪視后,蘇醒期對與術前心理疏導中相似的暗示語言有較好的反應,更能配合醫護人員。 術前訪視中,向患者提供改善行為、知識的技術服務,可緩解患者相關的負性心理,消除患者顧慮,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和自尊水平[6],對確保術后復蘇安全意義重大。術前訪視中加強心理護理,改善了患者的認知功能,讓其主動調節心理狀態,避免了不必要的猜測,穩定了情緒,增強了患者的心理能力[7]。

綜上所述,通過麻醉復蘇護士對全麻患者個體化術前訪視的應用,使全麻患者在蘇醒期心理和生理上都縮短了不愉快的程度,躁動、痛苦掙扎等癥狀減輕,從而幫助患者完全度過了全麻恢復期。

參考文獻:

[1]Lee A, Chui PT, Gin T. Educating patients about anesthesia:a systematic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media-based interventions. AnesthAnnlg,2003,96(5):1424.

[2] 祝義軍.術前心理疏導對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2):169-170.

[3] 譚明韜.術前心理干預對全麻患者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0):1934.

[4] 吳躍仙.術前心理干預對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躁動、惡心、嘔吐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7,21(7下旬):1920-1921.

[5] 劉俊杰,趙俊.現代麻醉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5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