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土壤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酸性土壤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酸性土壤的特點

篇1

關鍵詞:M3通用浸提劑;土壤;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S1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091-2

0 前言

我國的土壤浸提劑研究和應用相對落后,目前仍然采用的是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的常規方法即每種有效養分采用一種浸提劑,浸提耗時長,操作復雜,費時、費工、費藥品、效率低。化驗室測試能力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左右。1982年美國Mehlieh教授根據美國的具體實際,提出的一種適合于中性和酸性土壤的聯合浸提劑,M3方法用一種浸提劑就可提取土壤中的P、K、Ca、Mg、Fe、Mn、Cu、Na、Fe、Mn、Cu、Zn等多種營養元素,廣泛應用于各種類型的土壤, 測定值和與之對應的常規方法有較好的相關性,并具有試劑穩定、浸提時間短、浸提著色與測試含量高等特點,引起廣泛的關注。我國研究者對M3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結果,但始終未能進行系統研究和推廣。本文根據我國對于M3浸提劑的研究情況,用M3方法測定我國不同土壤類型的土壤有效養分含量與常規方法測定值比較,評價其適應性。

1 Mehilch3通用浸提劑簡介

1982年由美國科學家A.Mehlich先生提出的Mehlich3號(M3)聯合浸提劑,能夠聯合提取多種土壤有效養分,廣泛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土壤,測定值與對應的常用方法有極好的相關性,并具有試劑穩定、浸提時間短、浸提著色與含量高等特點,受到廣泛的關注,在美國得到普遍的應用。

M3浸提劑之所以能夠適用于各類土壤多種元素有效養分的測試,是因為在浸提劑中:0.2mol/L HOAC,0.25mol/LNH4NO3,形成了PH值為2.5的強緩沖系統,而且可以浸提出交換性鉀、鈣、鎂、鈉、錳、鋅等陽離子,0.015mol/LNH4F-0.013mol/LHNO3可調控磷從鈣、鋁、鐵無機磷源的解吸[1];0.001mol/LEDTA可浸提出螯合態的銅、鋅、錳和鐵等元素。M3浸提劑自身很穩定,容易于長期儲存不變質,浸提反應迅速僅需室溫震蕩5分鐘即可。如配合ICP(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或AA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可更大程度的提高土壤測試工作效率。

2 不同土壤類型對M3浸提劑測試結果適應性評價

2.1 酸性土壤

黃明等選取江西省興國縣100個土壤樣品,測試顯示該地區土壤普遍呈弱、偏酸性,中性和堿性土壤極少。因此直接運用酸性土壤分析方法(Bray法)進行土壤有效P的測定。M3-鉬銻抗比色法與常規方法測定土壤樣品有效P的結果比較得出,兩種方法測定酸性土壤有效磷的結果之間存在極顯著的相關性,相關系數r=0.9242,(n=100)。比較M3法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與常規方法(1mol/L中性CH3COONH4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土壤速效鉀的結果表明,M3法與常規方法的結果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相關系數r=0.9498,(n=100)。對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鐵、銅、錳、鋅測定,比較M3-AAS法與DTPA法的測定結果顯示其相關性均較高,相關系數分別達到了0.8598、0.7601、0.8305和0.6255;宋建蘭等研究酸性土壤得到的測定結果與其類似。

于群英等采用安徽省農業土壤,土壤類型包括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黃褐土等。采樣深度均為0-20cm,pH值3.92-7.98,有機質10.6-39.8g/kg,小于0.001mm土粒10.6-34.6%。對于有效鉀含量的分析發現,酸性土壤中M3方法和常規方法兩者之間表現為極顯著相關,其中相關系數為0.9614;酸性土壤M3法對酸性土壤有效磷的統計結果表明,M3-P與Bray-P相關極顯著為0.9287,結果表明M3法可應用于測定酸性土壤的有效磷。

2.2 堿性土壤

于群英等采用安徽省農業土壤,土壤類型包括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黃褐土等。采樣深度均為0-20cm,pH值3.92-7.98,有機質10.6-39.8g/kg,小于0.001mm土粒10.6-34.6%。對于有效鉀含量的分析發現,中性、石灰性土壤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904,而有效磷具有良好相關性,相關系數0.8173,達到極顯著水平。

劉秀珍等用M3通用浸提劑選取了山西太谷、運城、沁源石灰性土壤,采樣深度0-20cm,風干后通過2mm篩,測定其pH為7.8-8.3。其中對于石灰性土壤中有效養分用M3方法與常規方法進行了比較和相關性研究,按照《土壤分析技術規范》進行常規方法的測定,結果顯示:M3-P與Olsen-P具有良好相關性,其相關系達到0.8130,表現出極顯著水平;M3-Na法是NH4OAc-Na法平均值的1.09倍,相關系數為0.9979,呈極顯著正相關;M3-K法測定值與NH4OAc-K法之間存在極顯著的相關性,其相關系數為0.9609,兩者的相互替代性良好;M3-Ca法的值差異比較大近10倍,平均為42.14mg/kg,NH4OAc-Ca差異比較小近5倍,平均值為38.09mg/kg。兩者的相關系數0.5018表現出較顯著的相關性,但結果顯示兩者的相互替代性較差;M3-Mg的測定值差異較NH4OAc-Mg大,相關系數0.9330呈極顯著正相關,兩者的相互替代性良好;對于微量元素的測試數據表明供試土壤的M3-Cu、Zn、Fe、Mn與DTPA-Cu、Zn、Fe、Mn測定結果表明,用兩種方法測定值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都呈極顯著水平。

韓秀英選取山西省晉中盆地、呂梁山區、運城盆地、晉西北、晉北石灰性土壤絕大部分耕地土壤,主要包括褐土、栗褐土、潮土、黃綿土、栗鈣土5大土類,pH多在7.5-9.0,呈現出一定的堿性。測試結果表明:M3方法與常規Olsen法和中性乙酸銨法測定土壤有效K、P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984和0.925;與常規DTPA法測定土壤有效Fe、Cu、Zn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02、0.832、0.954,達到極顯著水平(P

李酉開等對華北平原(北京、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天津等省市)61個pH在7.5-8.7范圍內的石灰性土壤研究結果表明,M3方法與常規方法測定P與K之間都達到了極顯著的相關水平,相關系數分別為0.926和0.994;宋建蘭等在東北、西北、華北、西南等地47個中、堿性土壤上也得出了兩種方法在測定土壤有效磷測定結果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而對中性和堿性土壤的有效錳的測定與DTPA法相關性較低,相關系數只有0.454。Elrashidi等也通過研究發現,對于有效錳分析M3法提取的石灰性土壤與DTPA法測定結果之間的相關系數較低僅為0.598。

2.3 其他未標注酸堿性土壤

祝旭東等選取沈陽市各鄉鎮隨172個土樣,將M3方法測試土樣數據與常規方法測試的數據進行比較,得出其相關性。測試結果表明磷元素(旱田)相關性為0.938779,水田相關性0.905098,鉀元素旱田相關性為0.865785,水田相關性為0.928413,而氮的數據經實驗結果分析比較沒有相關性。

王永歡等采取M3 法和常規標準方法測定了水稻土、草甸土、棕壤和褐土, 共計41個土壤樣品的有效磷、速效鉀、交換性鈣、交換性鎂、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銅、有效鋅和有效硼。通過對兩種方法測定結果的分析探討其間的相關性,有效磷相關系數最高達到0.9085,有效銅關系數為0.1556為最低。常規方法與 M3 方法所測定的土壤有效磷、速效鉀、交換性鈣、交換性鎂、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鋅之間存在很大的相關性,其數值可以通過方程相互轉換利用,有效銅、有效硼相關性差,二者不能夠相互替代。

劉海濤等選取遼寧中部平原區草甸土和水稻土,采取M3方法和常規方法測定的土壤有機質、有效磷和速效鉀之間的相關性。實驗結果表明,兩種方法對于水稻土測試有效磷相關系數為0.8529,速效鉀相關系數為0.8655;測定草甸土土壤有機質的相關系數為0.9659,而且數值變化區間較大;速效鉀相關系數為0.9606。

3 結論與展望

在酸性、中性及堿性土壤中使用M3方法和常規方法對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鉀測試的數據比較均表現出極顯著的相關水平,兩者的相互替代性良好;用M3方法和常規方法測試鐵、錳、銅、鋅等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的含量也表現出良好的相關性;在堿性土壤中兩種方法測試鈣、鎂、鐵、銅、鋅這幾種微量元素表現出良好的相關性;錳在堿性土壤中采取兩種方法測試結果顯示出較低的相關性;銅元素在非堿性土壤里用兩種方法測試得出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M3方法測定土壤養分比常規方法效率更高,便于自動化,在測土配方施肥批量化檢測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通過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就M3方法與常規方法測試土壤相關元素的相關性而言,實驗所用的儀器對于最后的數據也有一定的影響。通過比較分析M3方法同常規方法測試土壤元素含量建立起相關性,為下一步通過田間試驗建立的基于M3法測試結果的相應的指標系和推薦施肥技術體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肅,李西開.Mehlich3通用浸提劑的研究,土壤學報, 1995(02):132-141.

[2] Mehlich A. Mehlich 3 soil test extractant: A modification of Mehlich 2 mum[J].Soil Sci plant.Anal.1984,15:1409-1416.

[3] 黃明,葉青,淮,等.Mehlich3與常規方法測定興國縣土壤肥力的相關性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8,(02):57-59.

[4] 宋建蘭,崔建宇,薛會英,等.Mehlich3方法測定土壤有效養分的相關性研究[A].首屆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118-122.

[5] 于群英,段立珍.用Mehlich3通用浸提劑法測定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鉀[J].安徽農業科學,2002,(06):861-862.

[6] 劉秀珍,孫立艷,馬駿,等.Mehlich3通用浸提劑測定石灰性土壤中有效養分的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3):299-302.

[7] 何平安.土壤分析技術規范[M].北京:農業出版社, 1993:123-124.

[8] 韓秀英.Mehlich3法測定石灰性土壤有效養分的適用性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01):104-110.

[9] Elrashidi M A,Mays M D,Lee C W.Assessment of Mehlich 3 and ammonium bicarbonate-DTPA extrac-tion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fifteen elements in soils[J].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3,34(19-20):2817-2838.

[10] 祝旭東,毛曉博,馮波,等.M3、ASI法測定土壤養分數據的應用初報[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06):9-10.

[11] 王永歡,陳洪斌,王麗,等.Mehlich3方法與常規方法測定土壤養分相關性初步研究[J].土壤通報,2008,(04):917-920.

[12] 劉海濤,董旭,代繼光,等.不同土壤類型Mehlich3方法與常規方法測定土壤養分相關性研究[J].土壤通報, 2008,(04):921-923.

篇2

1 產品特點

為白色塊狀,在空氣中能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生石灰加水時發生反應,發熱膨脹而崩碎,成為白色的粉末狀消石灰(氫氧化鈣),用生石灰量3 4倍的水量,可得到膏狀石灰泥,用10倍以上的水量可生成乳濁狀的石灰乳,呈堿性。

2 石灰的作用

2.1 能供應作物鈣素養分,還能中和酸勝,消除毒害

南方酸性土壤中的氫離子和活性鐵、鋁濃度高,對作物有毒害作用,施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度,還可沉淀高濃度的活性鐵、鋁,消除毒害。有些含有機質較多的土壤,常會積累各種有機酸,對作物生長發育有不良影響,施用石灰,可中和有機酸。

2.2 增加土壤有效養分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調節土壤酸度,促進有益微生物活動,加快土壤中有機態氮、磷及硫化合物的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此外,還可以促進土壤中氮、磷、鉀、鎂、鉬等養分的有效化。

2.3 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酸性土壤中腐殖質含量少,又缺乏鈣素,物理性狀不良,施用石灰后,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從而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4 防治病蟲害

石灰是一種堿性物質,對土壤中病害、蟲卵和雜草均有殺死能力。如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根腫病,茄科蔬菜的青枯病等,在酸性土壤中容易蔓延,而在中性至堿性土壤則很少發生。施用石灰能有效防止這些病害的發生。

3 在蔬菜生產上作肥料施用

中和能力強的石灰或同時施用其他堿性肥料時可少施,而施用生理酸性肥料時,石灰用量應適當增加。降水量多的地區用量應大些。撒施,中和整個耕層,或結合綠肥壓青或稻草還田的用量可大些。如果石灰施用于局部土壤,用量就要減少。

酸性土壤石灰需要量詳見表1。

石灰可作基肥和追肥,不能作種肥。撒施力求均勻,防止局部土壤過堿或未施到。條播作物可少量條施。番茄、甘藍等可在定植時少量穴施。

酸性水田施用石灰作基肥,多在整地時施入。種植綠肥的水田,可在翻地壓青時,每667m2施用石灰25-50kg,促進綠肥分解,加速養分釋放,同時還可以消除綠肥分解時產生的一些有毒物質。如果土壤酸性較強,則每667 m2需要施用石灰50~1013kg,甚至高達150kg,才能見效。

石灰用作旱地作物基肥時,可結合犁地時施入,也可于作物播種或定植時,將少量石灰拌混適量土雜肥,施于播種穴或播種溝內,使作物幼苗期有良好的土壤環境。

4 在蔬菜生產上作殺菌、殺蟲藥劑使用

4.1

撒施

每667m2撒施生石灰100~150 kg,用于調節土壤的酸堿度,可防治黃瓜、南瓜(黑籽南瓜)、甜(辣)椒、馬鈴薯、菜豆、扁豆等的白絹病,番茄、茄子、甜(辣)椒、草莓等的青枯病,白菜類、蘿卜、、甘藍等的根腫病,胡蘿I、細菌性軟腐病,姜瘟病,甜瓜枯萎病,豌豆苗莖基腐病(立枯病),馬鈴薯粉痂病,番茄病毒病(促進土壤中病殘體上的煙草花葉病毒鈍化,使其失去侵染能力)。

每667 mz撒施生石灰50-100kg,可防治辣椒瘡痂病,白絹病。

在菜地翻耕后,每667 m2撒生石灰25-30kg,并曬土7 d,可防治蔬菜跳蟲。

每667 m2施用生石灰50 k,可防治落葵根結線蟲病。

在晴天,每667 m2用生石灰5~7.5 k,呈線狀撒于株行間,可防治蛞蝓。

在保護地春夏休閑空茬時期,選擇近期天氣晴好、陽光充足、氣溫較高的時機,先把保護設施內的土壤深翻30-40 cm,并粉碎土塊,每667 m2均勻撒施碎稻草和生石灰各300~500 kg,碎稻草長2-3 cm,盡量用粉末狀生石灰,再翻地,使碎稻草和生石灰均勻分布于土壤耕層內,起田埂,均勻澆水,待土層濕透后,上鋪無破損的透明塑料膜,四周用土壓實,然后閉棚膜升溫,高溫悶棚10~30 d,利用太陽能和微生物發酵產生的熱量,使土溫達到45℃,可大大減輕菌核病、枯萎病、軟腐病、根結線蟲病、螨類、多種雜草的危害。高溫處理后,要防止再傳人有害病蟲。

4.2 穴施

每穴撒施生(消)石灰250 g,可防治番茄的青枯病、潰瘍病,茄子青枯病,馬鈴薯軟腐病,西葫蘆軟腐病,甜瓜疫病,芹菜和香芹菜的軟腐病,白菜類的軟腐病和根腫病,韭菜白絹病,落葵苗腐病,枸杞根腐病,姜青枯病,胡蘿卜細菌性軟腐病,魔芋炭疽病,草莓枯萎病。

用1份石灰和2份硫磺混勻,制成混合粉,每667 m2穴施10 b,可防治大蔥和洋蔥的黑粉病。

每病穴內澆20%石灰水300-500mL,可防治番茄的青枯病、潰瘍病,西葫蘆軟腐病。

4.3 涂抹

用2%石灰漿,在人窖前,涂抹山藥尾子的切口處,防治腐爛病;甜椒定植后長到筷子粗時,將生石灰加水調成糊狀,用刷子直接刷在莖基部,可大大減少甜椒莖基部病害的發生。

4.4 噴霧

每667 m2用石灰粉500~900 g,對水50-90kg稀釋后,用清液噴霧,防治琥珀螺、橢圓蘿卜螺。

4.5 配藥

用于配制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

5 注意事項

合理使用石灰有多方面的功效,但是如石灰施用量過多,也會帶來不良的后果,可導致土壤有機質迅速分解,腐殖質積累減少,從而破壞土壤結構。同時,土壤中磷酸鹽以及鐵、錳、硼、鋅、銅等微量元素也會形成難溶性的沉淀物,有效性降低。大量使用石灰而未施其他肥料,土壤養分大量釋放,作物不能全部吸收,導致養分流失,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所以石灰用量必須適當,而且要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

黃瓜、南瓜、甘薯、蠶豆、豌豆等耐酸性中等,要施用適量石灰;番茄、甜菜等耐酸性較差,要重視施用石灰。

土壤酸性強,活性鋁、鐵、錳的濃度高,質地黏重,耕作層較深時石灰用量適當多些;相反,耕作層淺薄的砂質土壤,則應減少用量。旱地的用量應高于水田。坡度大的山坡地要適當增加用量。

石灰不宜連續大量施用,一般每隔2年施用1次即可,否則會引起土壤有機質分解過速、腐殖質不易積累,致使土壤結構變壞,誘發營養元素缺乏癥,還會減少作物對鉀的吸收,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長。

篇3

關鍵詞:丘陵山區;耕地土壤;治理;修復

中圖分類號:S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39

1 概述

吉林省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呈階梯式下降,東部分布長白山地原始森林,西部分布草原濕地,是吉林省重要的生態屏障[1];中部為松遼平原,是全國重要的糧食和畜產品生產基地。山地、丘陵、平原分別占36%、58%和6%,山地丘陵占絕大部分。

長期以來,吉林省丘陵山區農業發展受到環境,耕作模式等多種因素影響,多是小規模生產,農業生產以人力畜力為主,成本高,效率低,機械化水平遠遠落后于平原地區[2]。

環保部的《中國土壤環境保護政策》稱,土壤是污染物的最終受體,大量水、氣污染陸續轉化為土壤污染,損害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 國內外研究分析

目前,從土壤學研究的整體水平看,美國是世界上土壤學研究最發達的國家之一[3],其在防止土壤侵蝕、進行土壤保護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土壤侵蝕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土壤科學研究及土壤改良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建立了一整套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美國創造的土壤少耕、免耕理論與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對世界農業發展和土壤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在提高山地的農用地利用率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通過對田間地塊進行區劃,在復雜地形上進行原山坡造旱田工程、斜面旱田工程及梯田工程,極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造成后的農用地面,通過一系列的農地保全計劃,得以持續發展。

與美國、日本等山地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山地丘陵現有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還處于起步階段,治理與保護手段單一,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土壤質量不穩定、勞動強度大等問題。目前,國家已加大該方面的投入力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進展,但在土壤的成分、形成機理上研究較多,污染治理與修復上的研究較少。

3 吉林省丘陵山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吉林省現有耕地面積560萬hm2,耕地總量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3左右,基本農田483.4萬hm2,旱地面積35.02萬hm2,水田面積66.67萬hm2。吉林省在地形上從平原到山地,在氣候上從濕潤到干燥的自然條件十分復雜。從植物生長上,從森林到平原,形成了這種由東到西的逐漸變化,這也導致了吉林的土壤有著很復雜的類型[4]。

3.1 存在的主要問題

山區丘陵地塊小,作物品種過多,生產規模小,農機化水平低,土壤的片蝕、細溝侵蝕和風蝕嚴重,水土流失,流域水污染嚴重,主要有以下幾點:

3.1.1 水利條件差

山地的水利設施沒有發展,管理山地比平地困難的多,容易發生災害。

3.1.2 土壤不良

在東部,生草灰化土及灰化棕色森林土116萬hm2、沼澤土草甸土30萬hm2。其中生草灰化土是吉林東部最主要的耕地土壤之一,它分布在低丘陵地形上。這種土壤適種小米、大豆、高粱,在生草層較厚的土壤上肥力較高,無生草層被沖刷之后,露出灰白層,則肥力很低。

3.1.3 坡度的問題

坡度是山地獨特的問題,由于有了坡度,對勞動效率和作業效率的影響大,和平地比較坡地上勞動繁重,所以坡地的農業生產費用中勞動費用所占的比例最大。

3.2 原因分析

3.2.1 地形地貌和農田基本條件成為土地污染治理與修復的瓶頸

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地塊小且分散,地面高差大,道路崎嶇難行,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3.2.2 土壤類型多樣、水土流失嚴重,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不便

丘陵山區土壤類型多樣,酸性土壤改良難度大,耕層薄,有效土壤量銳減;有機質仍處在緩慢下降階段,有機膠體老化趨勢明顯[5];植物營養不平衡,缺素癥發生頻繁;化肥用量居高不下,利用率普遍不高;土壤生態環境惡化;糧食生產成本增加,效益下降。

3.2.3 經濟因素影響了農民的土地治理保護觀念

由于市場導向和經濟利益的驅使,農民不愿意采取土地治理保護措施。

4 吉林省丘陵山區耕地土壤治理和修復的思路及對策

4.1 總體思路

4.1.1 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尤其是特色農機化

目前,丘陵山區的農業生產以傳統方式為主,生產手段極為落后,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要借鑒平原地區經驗,根據丘陵山區地理和氣候的多樣性決定發展方向和模式,尤其是適應農藝要求的特色農機。

4.1.2 改良酸性土壤,增加農用地面積

吉林省丘陵山區主要耕地土壤都屬于酸性土壤,其改良主要采取2種措施:種植多年生牧草或其它植物;施石灰石、硅酸鹽和酸化磷礦粉。在進行機械化作業時,由于坡地的土壤肥力低,所以要在深耕的同時進行施肥作業,還可以加一些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4.1.3 探索適用山區特點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推廣方式

山區地塊小而分散,作物品種多,人口分散,道路彎多而窄,所以要采取適合山區特點的農機推廣方式。

4.2 對策

4.2.1 設立農機專項資金項目,提高購機補貼額度

山區幾乎沒有農機專項資金項目,而購機補貼額度偏少。很多農民想買農機,卻享受不到國家的惠農政策,導致山區實用的農機具奇缺;農機作業費用偏高,超過了平原的標準。

4.2.2 改善山區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道路條件

要修建機耕道,將農業作業地塊連接起來,建設和農業生產、農藝要求相適應的道路基礎設施,提高農田生產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2.3 設立專門的土地機構,進行丘陵山區的土壤改良工作

建立電子計算機化的土壤數據庫,進行土壤資源的調查與利用工作;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用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學的技術改良土壤,擴大農用地面積。

4.2.4 因地制宜,大力推廣中小型適用農機具

通過試驗示范逐步推廣適合于山區機械化發展技術路線的主推特色農機具,如水田耕整機械、步行式插秧機、微型收割機、茶園微耕機、植保機械及中小型加工機械設備等。

參考文獻

[1]王鴻斌,趙蘭坡,王淑華等.吉林省超高產玉米田土壤理化環境特征的研究[J].玉米科學,2008,16(4):152~157.

[2]吳海燕,孫甜田,范作偉等.東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產量效應[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4,31(4):299~307.

[3]龔子同,王志剛,Jeremy Landon Darilek等.20世紀美國土壤學家對中國土壤地理學的貢獻[J].土壤通報,2010,41(6):1491-1498.

[4]王鴻斌,高強,趙蘭坡.吉林省主要土壤類型固定態銨含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玉米科學,2010, 18(5):96~98.

篇4

1、硝酸銨鈣作為氮肥,肥效期大約在30-45天;作為鈣肥,肥效期大約在15-30天。肥效期長短主要取決于土壤和天氣情況:降雨或灌溉水越多,肥效越短;土壤情況。土壤砂性越強,肥效越短。

2、硝酸銨鈣廣泛應用于溫室和大田種植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花卉、果樹、蔬菜等。硝酸銨鈣中的硝態氮無需先在土壤中轉化而迅速溶解在水中直接為植物吸收。適用于基肥,種肥和追肥。

3、硝酸銨鈣為白色圓形造粒,100%溶于水,是一種含氮和速效鈣的新型高效復合肥料,其肥效快,有快速補氮的特點,其中增加了鈣和鎂,養分比硝酸銨更加全面,植物可直接吸收;本品屬中性肥料,生理酸性度小,對酸性土壤有改良作用。施入土壤后酸堿度小,不會引起土壤板結,可使土壤變得疏松。同時能降低活性鋁的濃度,減少活性磷的固定,且提供的水溶性鈣,可提高植物對病害的抵抗力。能促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動。在種植經濟作物,花卉、水果、蔬菜等農作物時,該肥可延長花期,促使根、莖、葉正常生長,保證果實顏色鮮艷,增加果實糖份。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鈣是植物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多年來不少果園只重視化肥(氮、磷、鉀)的投入而忽視了鈣等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加上果樹和鈣本身的一些特性,如根系吸收能力差、鈣的移動性差等,使果樹缺鈣問題越來越突出,由此引發的生理病害也越來越嚴重,如蘋果的苦痘病、痘斑病、水心病、套袋果裂紋病、裂果,梨黑斑病、黑心病,桃梢端枯死,獼猴桃早熟易軟,板栗貯藏期果肉變黑等,都與鈣營養失調有關。因此,給果樹增補鈣素養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優果措施。

1 造成樹體和果實缺鈣的原因

1)土壤鈣含量不足。碳酸鈣和磷酸鈣是土壤中鈣的主要來源,雖然缺鈣一般不是因為土壤中含鈣量少,但有些沙質土壤、酸性土壤、鹽堿地、澇洼地以及20年生以上長富系列品種老果園、重茬果園、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果園等,也常存在鈣素嚴重不足。

2)土壤中的拮抗離子影響鈣吸收。溶解在土壤溶液中的銨離子、鉀離子、鈉離子、鎂離子等,能與鈣離子產生拮抗作用,抑制果樹對鈣離子的吸收和利用,從而表現缺鈣癥狀。

3)根系吸收鈣的能力差。鈣只能通過根尖形成凱氏帶的區域吸收,而吸收能力強的根毛區是形成凱氏帶的主要區域,所以根毛區不具備吸收鈣的能力,僅靠根毛區之前的根尖部分(伸長區、生長點、根冠)吸收鈣素,容易造成鈣素供不應求。

4)鈣在植物體內移動性差。鈣在植物體內的運輸主要是通過木質部導管,靠蒸騰液流的動力運送到旺盛生長的器官,并且鈣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性很差,基本上不再進行二次分配利用,所以蒸騰強度越大、生長時間越長的器官,運送的鈣素就越多。果實的蒸騰強度遠小于葉片,運送的鈣素比葉片少,加之鈣的移動性差,葉片中的鈣難以向果實轉移,因此常導致果實嚴重缺鈣。套袋果比不套袋果缺鈣重,就是因為套袋果由于紙袋的作用,其蒸騰強度小于不套袋果。

另外,果梗含有較多的草酸,可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晶體而沉淀,而草酸鈣晶體隨果實成熟逐漸增多,堵塞了維管組織,障礙了后期鈣的輸入,導致果實缺鈣。

2 增補鈣素營養的措施

1)土壤補鈣。要根據土壤特點確定是否要補鈣。對沙壤土、酸性土壤等易缺鈣的果園土壤,要重點進行土壤補鈣。果樹中85%的鈣由土壤供給,因此土壤鈣含量對植株含鈣量有顯著影響。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早春土壤解凍后盡早施入有機鈣肥,或結合秋施基肥施入鈣肥,使鈣肥投入占全年用肥投入的20%左右。對沙質土壤,宜輪換施用鈣鎂磷肥、過磷酸鈣、硝酸鈣、藍得土壤調理劑、富力邦硅鈣鉀鎂肥或榮昌硅鈣鎂鉀肥等;對酸性土壤,每畝施入石灰25~50 kg。

2)葉面噴鈣。土層深厚、質地適宜的土壤以及石灰性土壤含鈣量較高,著重以葉面噴施補鈣為主。可選擇不含激素的氨基酸鈣,如CA2000鈣寶、上海綠油油三代有機鈣、糖醇鈣、稀土純鈣、綠云肽神鈣、天達2116等。以上鈣肥還能供給果樹其他微量元素。葉面補鈣應在果樹吸收鈣的高峰期進行,可起到很好的補鈣效果。即花后1~6周和果實采收前30~40天,各噴3~4次,除袋后再噴1~2次,尤其是套袋紅富士蘋果。重點噴布果實和葉片,單噴或同農藥混噴均可。

3)適量使用氮肥和鉀肥。銨離子、鉀離子與鈣離子之間有拮抗作用,土壤中銨離子、鉀離子含量過高,以及氮、鈣比過高,均能抑制鈣的吸收。因此應適當控制氮、鉀肥的施用。

4)實行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是解決缺鈣生理病害的關鍵措施。可按每生產0.5 kg蘋果施1~1.5 kg有機農家肥比例施肥,采用“四肥一調理”全營養施肥技術。如秋施基肥的肥源不足或沒有農家肥,以15年生以上長富系列品種為例,可畝施昊威腐殖酸精制有機肥350~400 kg+地力旺或航天菌肥250~300 kg+富力邦硅鈣鉀鎂肥150~250 kg+華陽大三元復合肥(15-15-15)或三寧(16-7-23)100~150 kg+藍得土壤調理劑100 kg。于中熟蘋果采收完、晚熟蘋果采收前施入效果最好,或在蘋果采收后立即施入,不得拖延到土壤封凍前,未及時施入的可在早春土壤解凍后盡快施入。大力推廣果、沼、草、畜、窖循環經濟模式,以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

篇6

關鍵詞 烤煙病蟲害;類型;特點;生態防治技術;湘南煙區

中圖分類號 S435.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194-02

烤煙作為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烤煙病蟲害問題日益加劇,已成為制約部分老煙區發展的重要瓶頸。隨著殺蟲劑、殺菌劑的使用頻繁,非但沒有控制住烤煙病蟲害,反而打破了煙田病蟲和自然天敵群體始終的自然消長平衡,使其常常暴發,既浪費用藥成本,也污染煙田環境[1]。

新的烤煙病蟲害防治工作應借助現代IT技術,綜合運用農業、物理、生物等多種防治技術,充分協調烤煙病蟲害、植株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創造出病蟲害不易發生卻對烤煙生長有利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種生態控制煙烤病蟲害的技術,不僅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甚至有助于改善行業形象[2-3]。

1 主要病蟲害類型及特點

1.1 苗期病害

烤煙在湘南地區的苗期病害主要是炭疽病、猝倒病、立枯病,其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土壤、肥料中越冬的病菌依靠雨水、灌溉水進行傳播,炭疽病和猝倒病在苗期發生條件為氣候潮濕、苗床過濕、煙苗密度過大,若持續低溫,陰雨連綿,對猝倒病發生有利[4-5]。立枯病在濕度中等或較小的條件下較易發病,尤其是揭膜后遇干熱風,易出現發病高峰。

1.2 大田病害

1.2.1 根莖病害。烤煙在湘南地區的根莖病害主要是烤煙空莖病、青枯病、黑脛病、根黑腐病,發病后損失慘重,甚至造成絕收。由病株殘體、土壤和土壤肥料中越冬的病原物,依靠病土、肥料、流水或人事活動傳播,故地勢低洼、連作煙田、土壤黏重的地塊易積聚病原菌,一旦遇降雨往往形成病害暴發。黑脛病和青枯病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生;烤煙根黑腐病在大田生長前期遇低溫多雨天氣易發生;在打頂抹杈后形成傷口,一旦遇雨露天氣,烤煙空莖病病菌極易入侵植株。

1.2.2 葉面病害。葉面病害烤煙普通花葉病毒病(TMV)、烤煙黃瓜花葉病毒病(CMV)、馬鈴薯Y病毒病(PVY)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都有明顯的株系分化。TMV主要在土壤、病肥或病殘體上越冬,抗逆性強,致死溫度高,但不能通過蚜蟲等媒介傳播。TMV的病葉邊緣向下翻卷,葉基部不能伸長,絨毛會不脫落,根系受影響不大,而CMV癥狀相反。CMV、PVY主要通過蚜蟲等傳播,CMV主要在越冬蔬菜、多年生樹木及農田雜草中越冬[6]。CMV常出現沿葉脈有對稱的深褐色壞死斑,PVY的脈壞死株系導致葉脈變成深褐色至黑色壞死。

葉面病害烤煙赤星病、蛙眼病、白粉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菌或菌絲在茄科寄主、病殘體、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借風雨傳播。中溫中濕白粉病易發生,中溫高濕蛙眼病易發生,而高溫高濕不利于病菌入侵[7]。特別在施氮量偏多、種植密度大、陰雨集中、地勢低洼、通風透光不佳、土壤黏重條件下易大暴發。烤煙赤星病與蛙眼病癥狀相似,但空氣潮濕時,赤星病病斑上有黑褐色霉層,而蛙眼病病斑上長有灰色霉層;赤星病病斑較大且單葉上量少,呈紅褐色,帶深褐色輪狀紋,病斑周圍具有明顯黃色暈圈;蛙眼病病斑較小且單葉上量大,呈灰白色或褐色,中部發白。

葉面病害野火病和角斑病病菌同屬假單胞桿菌屬丁香單胞菌烤煙的致病變種,故發病規律和防治方法完全相同,都在病殘體、種子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發病煙株病斑上的菌膿可借雨水傳播,入侵葉片氣孔和傷口,引發再侵染[7]。烤煙野火病產生野火毒素,可在病斑周圍產生黃色暈圈,而角斑病菌病斑周圍沒有黃色暈圈。

1.3 主要蟲害

烤煙各生育期主要發生的蟲害不同,在苗期主要為煙蚜;伸根期有煙蚜、小地老虎等;旺長期為煙蚜、煙青蟲(含棉鈴蟲);現蕾期為煙蚜、煙青蟲(含棉鈴蟲)、斜紋夜蛾;成熟初、中、后期為煙青蟲(含棉鈴蟲)、斜紋夜蛾等[8]。其中煙蚜以針刺式口器插入葉內刺吸汁液,影響煙株生長發育,它分泌的蜜露會引發煙煤病,此外煙蚜是 CMV、PVY等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小地老虎、煙青蟲、斜紋夜蛾等則以破壞煙株幼苗及煙葉為主,從而影響煙葉的品質。

2 生態防治技術

2.1 從耕作制度方面入手

耕作制度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一大重要因素,烤煙多種病害的病原體和蟲害的越冬蛹及幼蟲都是在土壤中寄生并繁殖,通過種植不同的作物可以破壞掉這些病原體、蛹或幼蟲的生存環境,從而達到防控的目的,因而耕作制度與烤煙病蟲害的防控緊密聯系。目前,耕作方式對烤煙病蟲害的防控作用主要體現在輪作和套作。

多數輪作方式都有防治烤煙病害的效果,輪作可以減輕烤煙的病害發生程度和發病頻率。主要的輪作方式有:稻—煙、麥—煙、油—煙、蒜—煙等。湘南煙區主要通過輪作,以惡化病害生態環境,減少和阻隔病原物,切斷病源傳播途徑,消除土壤中有害物質,改善土壤生態系統、改變生物的生活環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實踐證明,煙田輪作病輕,連作病重,連作年限越長,病害越重。為防治烤煙主要病害,無論新、老煙區,必須推廣煙—稻、煙—蓮水旱輪作,旱地實行間歇種植,采取隔年或3年合理輪作為宜。

2.2 從土壤環境方面入手

土壤是烤煙生長基礎條件,只有適宜的土壤條件才能保證烤煙的高產高質。同時,適宜的土壤條件也可以有效防治烤煙病蟲害的發生。土壤pH 值的高低對煙葉產量和質量都有一定影響,一般認為烤煙最適pH值在5.5~6.5,適宜在微酸性土壤環境生長,但是酸性土壤環境對養分的吸收和植物的根系發育不利。試驗發現,酸性土壤pH 值的提高,可以顯著增加土壤中對植物生長有益菌的數量,提高土壤肥力、供氮能力、抗病力,而且通過施石灰能減輕煙株的真菌和細菌性病害,如花葉病、赤星病,有比常規藥劑更高的防效,且對煙葉長勢及產量、產值上無不利影響。董賢春等發現可以通過往酸性土壤施石灰來改善土壤酸堿性,對促進煙株生長、提高煙株抗性有一定效果,同時還可促進煙葉干物質積累,從而提高煙葉的產量和質量。

2.3 從煙田自身環境條件入手

為了有效地防治烤煙病蟲害的發生,可以通過改變病原體和蟲蛹或幼蟲的生存環境來達到目的。因此,控制好煙田自身的環境對防治病蟲害有著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可在煙田周邊種植非作物植物,形成非作物生境,為天敵提供食物庫;在數塊煙田四周建立一定寬度(1 m以上)的“綠色走廊”,在走廊中有選擇種植一些誘導植物,將害蟲誘集到其偏好的植物上,讓其產卵、危害,然后對其施藥,相對集中消滅;采用稻草還田技術惡化病蟲害越冬場所,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煙株的抗逆性,可以明顯減輕病蟲害的發生[9]。

2.4 綜合生態防治措施

建立烤煙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體系,選用抗病良種,培育無病壯苗,實行合理輪作,適時早播早栽,避過病害高峰期,單行高壟寬行窄株栽培,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注意苗床大田衛生,實行衛生栽培,開深腰溝、圍溝,做到田間排水通暢無積水,控制青枯病、黑脛病的危害,平衡施肥,實行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的原則,采用雙層施肥方法,提高煙株營養抗性,摘除易感腳葉,適時成熟采收。

3 結語

控制好烤煙病蟲害的發生是提高煙葉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在生產中應該貫徹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病蟲害與作物之間存在協同進化的現象,研究中發現烤煙主要病蟲害的發生期與烤煙生育期間也可能存在較穩定的依存關系,尚需進一步的試驗來驗證。

為實現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改變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的局面,應該合理輪作和安排前后茬作物,采取覆蓋作物、混栽、套種等多種形式,同時注意綜合考慮當地的地理條件、作物品種、氣候、害蟲種類組成、植被類型等,將對烤煙病蟲害生態防治工作至關重要。

煙田病蟲害雖然可以通過生態防治來實現有效地控制其發生與流行,但根除效果不如化學防治明顯。因此,在生產中可以將生態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從而大幅度地降低煙葉的農藥污染。

在對烤煙進行生態防治時,可以從改變病原菌和蟲卵的生存環境入手。因此,改變有利于病原菌和蟲卵的生存環境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蟲害,但可能由此帶來對烤煙生長及品質的影響,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

4 參考文獻

[1] 黃光榮,趙致.烤煙與不同作物輪作對烤煙生長發育及產質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7(6):30-31.

[2] 劉紅日.湖南嘉禾烤煙病蟲害統防統治效果簡報[J].中國烤煙科學,2006(3):40-41.

[3] 陳態.烤煙多抗生物有機肥對病蟲害防治效果及煙株生長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09(2):131-132.

[4] 韋發才,莫仁敏,楊再豪.烤煙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廣西植保,2007(1):35-37.

[5] 侯和菊.烤煙苗期病蟲害的綜合防治[J].植物醫生,2007(3):26-27.

[6] 劉國順.烤煙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30-34.

[7] 胡子宜,易光輝,謝榮輝,等.利用生物多樣性調控煙田生物災害的研究初報[J].中國植保導刊,2005(8):5-8.

篇7

關鍵詞:耕地地力;土壤資源;土壤養分;改良措施

中圖分類號:F301.3 文獻標識碼:A

桂西北石山地區是中國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區域,該地區石山面積約有7.67×104hm2,占總面積的33.00%,半土半石山面積約有7.71×104hm2,占總面積的34.02%,石漠化嚴重,生態環境比較脆弱[1-4]。地處桂西北的大化縣,位于紅水河中游,東西最大橫距53kg,南北最大縱距89kg,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可耕;全縣總面積27.16hm2,其中山地面積24.59hm2,占全縣總面積的90.5%,是典型的大石山區;耕地面積1.38萬hm2,其中水田0.35萬hm2,旱地1.026萬hm2。由于地域廣闊,地形地勢復雜,成土母質不同,加上耕作制度不同,耕地地力差異大。為掌握大化縣耕地地力情況,按農業部測土配方項目規定的方法采集土壤樣品進行常規化驗分析,對全縣耕地地力和土壤主要障礙因素進行全面調查分析,為消除土壤主要障礙因素提出有效改良措施,進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科學提高耕地質量[5-6],使該縣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業達到高產穩產。

1 大化縣縣域耕地地力基本情況

1級耕地371.3hm2,占耕地面積2.69%;2級耕地2019.3hm2,占耕地面積14.64%;3級耕地2536.1hm2,占耕地面積18.38%;4級耕地3081.6hm2,占耕地面積22.34%;5級耕地4448.8hm2,占耕地面積32.25%;6級耕地1337.5,占耕地面積9.70%。

表1 大化縣域耕地地力等級統計表

等級 土類 1 2 3 4 5 6 合計

旱地面積/hm2 0 1321.5 1404.9 2151.7 4045.3 1337.5 10260.9

水田面積/hm2 371.3 697.7 1131.1 929.9 403.5 0.0 3533.7

耕地面積/hm2 371.3 2019.3 2536.1 3081.6 4448.8 1337.5 13794.6

注:以《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為標準,通過綜合評價分析,把大化縣域耕地劃分為6個地力等級:1級耕地≥0.83,2級耕地0.760~0.833,3級耕地0.735~0.760,四級耕地0.710~0.735,五級耕地0.650~0.710,六級耕地

從表1中可以知,1級耕地地力旱地沒有,水田有371.3hm2,占全縣水田面積的10.51%,旱地以5級最多,面積達4045.3hm2,占全縣旱地面積的39.42%,水田以3級最多,面積達1131.1hm2,占全縣水田面積的32.01%;全縣的耕地地力以低產耕地所占面積最大,面積為5786.3hm2,占耕地面積的41.95%;中產耕地面積為5617.7hm2,占耕地面積的40.72%,最少是高產耕地面積為2390.6hm2,只占耕地面積的17.33%。

2 大化縣耕地土壤資源狀況

2.1 有機質

大化縣域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范圍在12.5~64.0g/kg之間,平均為29.0g/kg。全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劃分為4級,其中1級為上等,共計面積1413.3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0.23%;2級、3級為中等,面積11326.7hm2,占耕地總面積的82.11%;4級為低等,面積1060hm2,占耕地總面積的7.67%。從分析結果可知,大化瑤族自治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中等水平。

2.2 全氮

大化縣域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圍在0.6~5.1g/kg之間,平均為1.90g/kg。全縣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劃分為5級,其中1、2級為上等,共計面積11266.7hm2,占耕地總面積的82.19%;3級為中等,面積2440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7.67%;4、5級為低等,面積86.7hm2,占耕地總面積的0.63%。從分析結果可知,大化縣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屬上等水平。

2.3 有效磷

大化縣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圍在1.1~100.6mg/kg之間,平均為20.0mg/kg。全縣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劃分為5級,其中1、2級為上等,共計面積6353.3hm2,占耕地總面積的46.04%;3級為中等,面積4653.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3.72%;4、5級為低等,面積2500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8.14%。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化縣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屬中上水平。

2.4 速效鉀

大化縣域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范圍在17.7~468.1mg/kg之間,平均為89.0mg/kg。全縣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劃分為5級,其中1、2級為上等,共計面積4020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9.17%;3級為中等,面積8233.3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9.66%;4、5級為低等,面積1540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1.17%。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化縣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屬中等偏上水平。

3 大化縣耕地地力評價結果與分析

從這次土壤評價可知,全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中等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屬上等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屬中上水平,土壤速效鉀含量屬中等偏上水平。全縣耕地地力低產耕地面積最多,面積為5786.3hm2,占耕地面積的41.95%,中產耕地面積為5617.7hm2,占耕地面積的40.72%,最少是高產耕地面積為2390.6hm2,只占耕地面積的17.33%。

4 大化縣耕地土壤主要障礙因素成因及改良措施

根據這次土壤評價調查結果,大化縣耕地還存在許多障礙農業生產的土壤因素,此因素對土壤理化性狀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導致了土壤水、肥、氣、熱不協調,成為作物生長的障礙因子。該縣土壤主要障礙因素有如下幾種:瘠薄型耕地土壤;石灰性耕地土壤;酸性耕地土壤;潛育型耕地土壤;偏沙型耕地土壤;耕層淺薄型耕地土壤;偏粘型耕地土壤。

4.1 瘠薄型耕地土壤

根據這次土壤評價調查,大化縣瘠薄型耕地土壤面積達7840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6.83%,這類土壤養分缺乏,特別是有機質含量低,土壤結構變壞,生產性能差,在該縣分布區域比較廣,是大化縣域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礙因素;造成原因:自然因素,即成土母質和氣候條件的相互作用;人為因素,主要是施肥及土地利用方式上造成,其中以施肥不足、有機肥少、氮磷鉀肥施用比例失調為主要因素。

這類土壤改良的主要技術措施: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利用冬閑田種植綠肥、油菜、開發冬種蔬菜等,使用地養地相結合;旱地間套種茹菜和豆類作物;農作物秸稈還田,據試驗連續3a以上玉米秸稈還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0.3%~0.5%;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砌墻保土,防止水土流失。

4.2 石灰性耕地土壤

根據這次土壤評價調查,大化縣耕地土壤屬微堿性的面積為1535.7hm2,占耕地面積的11.13%,主要分布在共和、江南、板升、六也鄉等石灰巖地區鄉鎮,土壤母質大多為石灰巖發育而成或者長期不合理施用石灰形成,其特點是土壤質地比較粘重,pH值較高,有石灰反應,易板結,干時堅硬,濕時粘。這類耕地土壤改良主要技術措施:少施或不施石灰;合理排灌;增施農家肥;農作物秸稈還田;使用酸性肥料;對有鍋巴層的耕地,用機耕作業加深耕作層;使用氮肥深施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4.3 酸性耕地土壤

根據這次土壤評價調查,大化縣耕地地壤屬弱酸性土壤面積4334.2hm2,占耕地面積高達31.4%。水稻生長發育適宜的pH值在5.7~7之間,玉米生長發育適宜的pH值在6~7之間,甘蔗生長發育適宜的pH值在6~8之間,而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產生影響的酸性土壤面積為806.3hm2,占耕地面積的5.85%,強酸性土壤只有1hm2,這類土壤主要是由于當地氣候特點與成土母質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分布在大化、羌圩、巖灘、都陽、貢川、江南等鄉鎮的部分村屯。這類耕地土壤改良主要技術措施:適當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增施農家肥;冬種綠肥、農作物秸稈還田;使用堿性肥料。

4.4 潛育型耕地土壤

根據這次土壤評價調查,潛育型耕地土壤在大化縣仍有零星分布,主要是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潛育田,這類土壤主要成因受到地形母質性質、地下水位以及排灌條件影響而成。改良主要技術措施:開溝排水治潛,開好環山溝、田邊溝、田中溝;實行排灌分家,科學用水,合理排灌;冬翻曬田。

4.5 偏沙型耕地土壤

根據這次土壤評價調查,偏沙型耕地土壤面積達4784.1hm2,占耕地面積的34.68%。其中水田592.4hm2,占水田面積的16.76%,旱地4191.7hm2,占旱地面積的40.85%,在全縣廣泛分布,表現為沉漿板結、耕作層淺,養分缺乏,漏水漏肥。這類土壤主要成因:石英多的母質形成;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主要是施肥和盲目砍伐等。改良主要技術措施:封山育林;逐步實施客土進田;增施農家肥;冬種綠肥、農作物秸稈還田;勤施薄施。

4.6 耕層淺薄型耕地土壤

根據這次土壤評價調查,水田耕層厚度≤12cm占水田面積的5.65%,旱地耕層厚度≤10cm的占旱地面積的11.0%;這類土壤主要成因:與耕地機具有關;受到成土母質、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造成。改良主要技術措施:推廣機耕作業,逐步加深耕作層,有石礫層的則采用增加客土來加厚耕作層;增施有機肥、冬種綠肥;石灰巖地區的旱地,推廣間套種豆類作物和農作物秸稈還田;實施土地平整和坡改梯工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4.7 偏粘型耕地土壤

根據這次土壤評價調查,偏粘型耕地土壤的面積達1579.5hm2,占耕地面積的11.42%,其中水稻面積724hm2,占水稻總面積的20.49%,旱地面積851.9hm2,占旱地面積的8.30%。這類耕地面積分布比較廣,以石灰巖溶地區耕地為最多,是由紅土母質發育而成的耕地。其主要特點是質地較粘重,易板結,干時堅硬,濕時粘,宜耕期短。改良主要措施:實施客沙入田工程;增施有機肥和種植綠肥;農作物秸稈還田;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參考文獻

[1] 王克林.喀斯特區域資源環境特征與生態農業發展途徑[M]沈永明,秦斌.博士看河池.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226-236.

篇8

松樹為常綠喬木,樹形多姿,蒼翠挺拔,各具特色。樹皮多為鱗片狀,葉針形,果球形,種子叫松子,可以吃,木材和油脂用途很廣。是山地、荒漠造林、溝壑治理,庭園綠化的主要樹種,也是具有提供用材、采脂等多種功效的優良樹種。

松樹的品種很多,全是陽性速生樹種,除幼苗期間需要些庇蔭外,在生長期都喜歡光照、酸性和肥沃濕潤的土壤。品種有華山松、油松、白皮松、馬尾松、巴山松、杜松、華北落葉松、雪松、云南松、樟子松、濕地松、火炬松等。這些樹種的生物特性各不相同,有的喜歡溫暖濕潤性氣候,有的喜歡溫和冷涼的氣候。有的耐寒抗旱,有的不耐寒怕干旱,但松樹全部不耐堿性土壤,全部適合在酸性土壤或中性用土壤里生長。

二、松樹的生長特性

1、氣候適應性:松樹生物特性迥異性大,氣候適應性不同,一般來說,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高。松樹喜歡肥沃土質生長,因針葉灰分含量低,耐貧瘠性強,適宜酸性土壤。但對鹽堿地質適應能力差。

2、抗旱性、耐陰性:松樹自身的生長葉狹窄,角質層發達,氣孔下陷,厚壁組織充分發育。抗旱性能較強。松樹品種繁多,大多數松樹屬于陽性喜光樹種,其外形表現樹冠稀疏,耐陰性弱。

3、繁殖性、變異性:松樹是常綠針葉喬木,屬松科裸子植物,雌雄同株異花授粉。大多數松樹結實有間隔性,廣泛進行的松樹地理變異研究表明,松樹存在著個體之間和種源產地之間的變異性特點。

4、生長周期長:松樹的生長過程因樹種而異。不同的松樹品種具有不同的生長周期,一般來說,大多數松樹生長周期都比較長,樹種早期生長較快,但成熟期相對較晚。

三、松樹育苗技術

1、育苗地選擇:排水和通氣良好,土層深厚疏松,灌排方便的酸性沙壤土成壤土,鹽堿土、沙土、黏土、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不宣選作苗圃,前茬為刺槐、白榆、大豆、馬鈴薯、蔬菜等地不適合作育苗基地。

2、整地作床:播種前育苗地應深翻整平,施入基肥以溉肥,堆肥等有機肥為主,拌入適量過磷酸鈣(每畝15公斤左右)為預防猝倒病及地下害蟲,在施肥同時可混用硫酸亞鐵(黑礬)(每畝15公斤)進行土壤消毒。

3、種子的處理:由于油松幼苗期立枯病危害較大,播種前要進行種子消毒,用0.15%的甲醛溶液浸種15~30分鐘,或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小時,然后用40~60度溫水浸種1晝夜,撈出裝入容器內放在溫暖的地方進行催芽,每日用溫水淘洗一次,5~6天大部分種子裂口即可播種。也可在播前一個月用混濕沙埋藏法或層積催芽法處理,定期翻動檢查,待種子有三分之一裂嘴時即可播種。

4、播種:播種期為4~5月份,每畝播種量15~20公斤,條播行距20~20cm,播幅7~lOcm,覆土厚約1am,然后稍加鎮壓。

四、苗期管理

松樹種播發芽出土后,根據苗木生長習性,及時進行抗旱排澇、防蟲抗病防治,適時追肥松土除草管理。種殼脫落前要注意防鳥害。幼苗宜適當密生,在生長期內合理防治猝倒病。

1、間苗切根處理:松樹苗木培育一般間苗不宜過早,當苗木生長旺盛出現競爭產生分化時進行間苗,間去病苗、弱苗、雙株苗和無頂尖等機械損傷苗,間苗時連根拔出,不留殘根殘梗。切根時間在秋季苗木停止生長前進行切根,切根深度一般切根深度為8cm~12cm。

2、病蟲害防治管理:松樹苗芽出土后到種殼脫落前,要在苗床上蓋葦簾或加防護網,以防鳥類啄食破壞。松樹幼苗易感染猝倒病和病蟲危害,應在苗木出齊后,定期噴灑硫酸亞鐵溶液或波爾多液進行消毒,同時,定期對苗木進行檢查,發現病蟲害感染嚴重的苗木立即清除并燒毀。

一般播后7~10天即可發芽,在發芽出土后,種殼脫落前要注意防鳥害。幼苗宜適當密生,間苗不要太早以6~7月份生長旺盛期較為適宜。油松幼苗耐旱,怕淤、怕澇,故對灌溉要適當控制。勤除草,也可施肥用除草劑(以除草醚為宣),在生長期內合理施用追肥,前期用氮肥,后期用磷鉀肥。為防治猝倒病,在苗木出齊一周開始,每隔7~10天噴0.5~1.0%等量式波爾多液或0.5~1.5%硫酸亞鐵溶液,視病癥蔓延情況停止噴藥。

五、松樹造林栽植技術

栽植造林技術因苗木的種類而異。容器苗帶土坨,栽植過程中根系不易受損傷,因而成活率較高。造林技術也較簡單。裸根苗在起苗栽苗過程中,細小的活動根多半受損傷,其成活決定于根系的再生能力和環境條件,同時也要受苗木質量、年齡、栽植季節和栽植方法諸因素的影響。移植苗由于根系發達、根莖比大,成活率一般高于原生苗。造林苗齡主要取決于樹種,紅松一般以2~3年生苗為宜,但在采伐跡地雜草繁茂地段,則以3~4年生苗為宜。華北地區油松雨季造林多用1.5年生苗,春季造林多用2年生苗或移植苗。

馬尾松則用1年生苗甚至用秋季播種翌春出的百日苗造林。一般以早春為適宜的造林季節,而在春旱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則可選擇多雨的7、8月造林。有穴植和縫植兩種栽植方法,都要保持苗根濕潤,栽植時注意使根系舒展,覆土后踏實。對于受傷的和過長的側根栽前可適當修剪。在干旱地區造林可采取各種削弱地表蒸發的措施。

篇9

[關鍵詞] 遼北地區 紅松 育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1.2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2-0091-01

紅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又名果松、海松,是松科松屬的常綠喬木,為我國重要的珍貴用材樹種。紅松是我國東北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天然林中主要的森林組成樹種也是目前東北各地分布較廣的主要造林樹種之一。紅松是典型的溫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樹種,在濕度適宜的條件下對溫度的適應幅度較大。紅松耐寒能力相當強,可耐-500C低溫。紅松為高大喬木,樹干圓滿通直,天然紅松林樹高可達30米左右,胸徑可達80厘米,壽命較長。遼北地區人工林紅松8年左右可郁閉,之后高生長和粗生長一直可持續25年左右。

紅松材質優良,容易加工,紋理通直,抗壓、抗彎曲,不易腐朽,富含樹脂。紅松結實豐富,種粒較大,含油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的木本油料。

紅松喜土層深厚、肥沃、濕潤、通氣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紅松對土壤水分要求較嚴,對土壤的排水和通氣狀況反應敏感,不耐水濕、不耐干旱、不耐鹽堿。紅松喜光,幼年時期耐陰,是淺根性樹種,主根不發達,側根水平擴展較發達。幼年時期生長較慢,后期生長速度顯著加快。

一、選擇苗圃地很關鍵

紅松對育苗地的要求較高,首選地勢平坦、排水較好、土壤肥沃濕潤、結構疏松的微酸性砂質壤土和灌溉條件好且方便的地方。不宜選擇土壤粘重過大、地勢低洼,排水不通暢,PH值呈堿性的的土壤地塊。選擇苗圃地時還要注意避免風口,以免冬季和春季旱風較大,引起苗木水分平衡失調,造成針葉枯黃、頂芽枯干和苗木枯死。

二、整地和底肥

整地主要采取秋翻,時間在土壤結凍前進行,翻地深度要達到25厘米左右,第二年春季再進行一次15厘米左右的淺翻,翻后及時耙碎、整平,并做到深淺一致,無草根、無石塊、無大土塊。

紅松幼苗具有根系較淺、喜肥的特點,適于分層淺施基肥,不宜施肥過深,否則幼苗難以吸收利用,不能充分發揮肥效。施肥的數量一般每畝1萬公斤。為防治地下害蟲和松苗立枯病要在播種前進行土壤消毒,以預防病蟲危害。

三、播前種子催芽處理

遼北地區一般采用越冬埋藏法催芽,在秋季將選好的紅松種子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3小時左右,再用溫水浸種七天左右(一兩天換一次水),種子充分吸水后澇出與三倍濕沙混拌均勻,放入挖好的深1.5米左右,寬1米(長度根據種子多少而定)的窖中,上面鋪0.2米左右的河沙,并蓋上一層草簾,最后用土封窖。經過3-4個月的混沙埋藏后,春季取出后再經高溫催芽處理一個月,始終保持室溫在300C左右,種沙溫度保持在200C。每日翻倒2-3次,適量澆灑溫水,以保持種沙溫度上下均勻,溫度適宜。當種胚呈現淡黃色,約有50%以上的種子裂口時,即可播種。

四、播種

遼北地區適宜在早春土壤解凍后播種,氣溫達到150C左右即可,且播種時間適宜早播,早播可以增加苗木的生長期,使苗木生長快,木質化提前,從而抗病害能力增強,苗木健壯,出苗率高。春播、秋播均可,多采用春播。遼北地區時間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種,不能遲過5月上旬。

紅松的播種量應按照合理的種子質量、留苗密度、計劃產苗量來決定,播種量多少對產苗量和苗木的質量有直接影響。通常情況下,紅松在遼北地區綜合各種因素后,播種量約為每平方米600-700粒,約0.5公斤。播種方式以條播為主,條播管理方便,節省種子,通風良好,初次播種不要將種子一次性全部播完,應留一部分補齊找勻。播種后要及時覆沙,厚度一般不過1厘米。

五、苗期撫育管理

1.根據土壤墑情及時澆水

播種后每天要擦看土壤墑情,要視土壤干濕程度、土質情況和風的大小來確定澆水時間和水量,要經常保持床面表土濕潤,通過澆水可降低地表溫度,又有利于種子選手發芽出土,還可減少日灼危害。

2.除草松土

苗期要及時除草松土,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把雜草削滅在幼草狀態。為了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促進苗木根系的生長,苗期要經常松土,深度由淺漸深,注意不要碰傷苗木根系。

3.適時追肥

適時追肥是促進幼苗加速生長,培育壯苗的重要措施。紅松幼苗5上旬到6月下旬進入速生期,吸收養分能力不斷增強,需肥量也不斷增加,此時要適時追肥2-3次,前兩次施氮肥(硫銨),后期有條件還可追施磷、鉀肥。施肥量硫銨每畝20公斤左右,過磷酸鈣每畝10公斤左右。每次施肥應間隔10天左右,追肥后必須及時用清水沖洗凈葉面和苗莖,以免燒傷苗木。

4.防治病蟲害

紅松苗期主要蟲害是螻蛄等地下害蟲;病害是松苗立枯病等,一定要采取“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苗期防治工作。針對松苗立枯病每隔一周噴1%等量式波爾多液,連續噴5-6次預防。發病期間可噴2%硫酸亞鐵溶液,噴藥后立即用清水沖洗幼苗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針對螻蛄危害,可采用毒餌誘殺,用麥麩拌20%可濕性滅除威粉劑,拌勻后加水,攪拌后即成毒餌撒施于床面上。

篇10

水稻胡麻斑病又稱水稻胡麻葉枯病。從秧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葉片為多。無性態為Bipolarisoryzae(BredadeHaan)Shoean.etJain,異名為HelminthosporiumoryzaeBredadeHaan,屬半知菌亞門平臍蠕孢屬真菌。有性態為Cochliobolusmiyabeanus(ItoetKurib.)Drechsl.,屬子囊菌亞門旋孢腔菌屬,自然條件下不產生。分生孢子梗常2~5根成束從氣孔伸出,基部膨大暗褐色,越往上漸細色漸淡,大小為99~345μm×4~11μm,不分枝,頂端曲膝狀,著生孢子處尤為明顯,有2~25個隔膜。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圓筒形,彎曲或不彎曲,兩端鈍圓,大小為24~122μm×7~23μm,有3~11個隔膜,多為7~8個隔膜,隔膜處不縊縮,兩端細胞壁較薄,一般從兩端萌發。在人工培養基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其形態較病斑上的短,分隔較少,只有2~7隔膜,有時可產生串生孢子,單胞或雙胞,大小9.5~32μm×4~5.5μm,多為長圓形或卵形,淡褐色或無色。

本試驗研究水稻胡麻斑病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針對肥水管理、水稻品種、栽培措施、肥料應用、藥劑選擇、防治時期等以探討勤得利分公司(農場)各地區水稻發生及其危害,為生產過程中病害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1.1危害癥狀

從秧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葉片為多。種子芽期受害,芽鞘變褐,芽未抽出,子葉枯死。苗期葉片、葉鞘發病多為橢圓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時病斑擴大連片成條形,病斑多時秧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初為褐色小點,漸擴大為橢圓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邊緣褐色,周圍有深淺不同的黃色暈圈,嚴重時連成不規則大斑。病葉由葉尖向內干枯,潮褐色,死苗上產生黑色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鞘上染病病斑初橢圓形,暗褐色,邊緣淡褐色,水漬狀,后變為中心灰褐色的不規則大斑。穗頸和枝梗發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擴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邊緣不明顯。病重谷粒質脆易碎。

1.2侵染循環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著于稻種或病稻草上或以菌絲體潛伏于病稻草組織內越冬。干燥條件下病組織和稻種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潛伏于組織內的菌絲體可存活3~4年,所以病谷和病稻草是該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播種病種后,潛伏的菌絲可直接侵染幼苗。稻草上越冬菌絲體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引起秧田或本田初次侵染。病菌傳到寄主表面后,遇到適宜的溫、濕度條件,1h即可萌發產生芽管,其頂端膨大形成附著胞,伸出侵入絲,從表皮細胞直接侵入或從氣孔侵入。潛育期長短與溫度有關,25~30℃時僅需24h左右即可產生病斑,隨即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在適宜溫、濕度條件下,病害在一周內就可大量發生。

該病的發生與土質、肥水管理和品種抗性關系密切,受氣候影響較小。一般土層淺、土壤貧瘠、保水保肥力差的砂質田和通透性不良呈酸性的泥炭土、腐殖質土等易發病。另外,缺氮、缺鉀及缺硅、鎂、錳等元素的田塊易發病。秧苗缺水受旱,生長不良,發生青枯病或因硫代氰中毒而引起黑根的稻田易發病。通常秈稻較粳、糯稻品種抗病,早稻較晚稻抗病。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異,一般在苗期和抽穗前后易感病。

2造成今年水稻胡麻斑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2.1病種和病草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著于稻種或病稻草上或以菌絲體潛伏于病稻草組織內越冬。所以病谷和病稻草是該病的主要初侵染源。

2.2肥水管理

有的農戶重視氮肥,忽視磷鉀肥,氮肥過多或過少加重病情,磷鉀肥施用量過多過少均加重病情。還有農戶進行追施磷鉀肥,不施基肥,不利于水稻生長。導致病害加重。

2.3水稻品種

尚無免疫品種,但品種間抗性差異很大;成堆放置的病稻草殘體和病種子多,發病多而重。常年大面積種植同一品種,使得該品種退化,抗性下降,病害發生嚴重。

2.4藥劑選擇

農民面對農藥市場的多種殺菌劑不知所措,而且農民對農藥知識匱乏,有時甚至把葉面肥代替殺菌劑。

3針對以上情況,提出以下幾點防治建議

3.1農業措施

深耕能促進根系發育良好,增強稻株吸水、吸肥能力,提高抗病性;改土主要增施有機肥,用腐熟堆肥作基肥,改善砂質土的團粒結構;適量施用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促進有機質正常分解。在施足基肥的同時要注意氮、磷、鉀配合使用,科學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在管水方面,結合水稻各生育期的特點,科學用水,防止缺水受旱,也要避免長期深灌所造成的土壤通氣不良,以實行淺水勤灌最好。

3.2處理病種和病草

有效合理的處理病種和病草,選擇抗性強的品種。

3.3合理施肥

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時追肥,增加磷鉀肥,特別是鉀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適當施用石灰。要淺灌勤灌,避免長期水淹造成通氣不良。

3.4藥劑防治

重點應放在抽穗至乳熟階段,保護劍葉、穗頸和谷粒不受侵染。有效藥劑有50%菌核凈、50%菌霜(菌核凈+福美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