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觀察和護理要點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3: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的觀察和護理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肺炎的特點、臨床癥狀及護理要點。方法:對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46例新生兒肺炎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經過有效的治療措施,密切的觀察與恰當的護理,46例患兒均病愈出院。結論:新生兒肺炎發病急,死亡率高,治療后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病情變化以及恰當的護理措施是保證治療效果、減少新生兒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新生兒肺炎;觀察;護理
引言: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的常見疾病,由于新生兒各方面發育均不健全,因此,一旦感染該病,極易出現窒息、呼吸功能不全和循環衰竭等,危險性極大,也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兒肺炎按其感染方式不同分為二種,一種是感染性肺炎,另一種是吸入性肺炎。由于是新生兒發病,在治療過程中,對護理的要求更高,病情及患兒各種體征的變化均要通過護理人員的密切觀察才能掌握,因此,恰當的護理和細致觀察對提高治療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2]。通過對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46例新生兒肺炎的病例護理觀察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就新生兒肺炎的觀察及護理要點進行探討,以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46例新生兒肺炎的病例,男31例,女15例;最小1天,最大25天;其中早產兒13例;本組病例中感染性肺炎41例,吸入性肺炎5例。
1.2 病情觀察方法:我院對新生兒肺炎的患兒要求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觀察,首先進行生命體征及狀態的觀察,由于新生兒各方面發育都不成熟,因此不僅要根據體溫、脈搏、呼吸心率等進行癥狀判斷,還需對新生兒意識狀態,哭聲微弱、眼睛等進行觀察,有時體溫未升高,但患兒表現意識狀態差、呼吸心率減慢、哭聲微弱或不哭以及刺激時無反應等,均顯示病情嚴重;其次對患兒呼吸頻率的觀察,重點是呼吸頻率、呼吸深淺、雙肺有無呼吸音改變等,另觀察患兒面部、唇、指、趾有無青紫,若出現呼吸異常如張口呼吸、點頭樣呼吸、吸氣、呼吸暫停等,即表示病情嚴重,應立即搶救。第三,觀察新生兒哺乳情況和呼吸道分泌物性狀,多數患兒因肺炎會拒奶、嗆奶、吐奶,一旦觀察到患兒呈噴射狀吐奶顯示疑似顱內壓增高,應即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對呼吸道分泌物的觀察主要檢查是否有嘔吐物、羊水、血液、或胎糞的吸入以及分泌物的顏色、量、黏稠度等;第四,注意觀察患兒情況,注意并發癥的發生,新生兒肺炎常見并發癥是呼吸衰竭、敗血癥、心力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多臟器功能衰竭[3]。
1.3 新生兒肺炎的護理:
1.3.1 一般護理:室內最好保持適宜的溫度22~24℃,濕度控制在65%以下,保持病室安靜,定時開窗通風換氣;根據患兒病情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進行體溫檢測,對于體溫不升的患兒,應放置暖箱內,高熱患兒,可先采取物理降溫及藥物降溫,保持患兒體溫在36.5~37.5℃;對感染性肺炎患兒分感染種類分室,傳染性較強的盡可能隔離;本組46例患兒均每日定時用生理鹽水棉簽擦拭口腔2次以上,患兒便后用溫水洗凈,臍帶未脫落的患兒要注意觀察臍部有無滲出情況等,以預防口腔、臍部及皮膚炎癥;對患兒的檢查、治療等盡可能集中進行,以防止因患兒哭鬧掙扎而加重心臟負擔;呼吸困難及缺氧的患兒在給氧時注意濃度和流量[4]。
1.3.2 保證呼吸通暢:由于新生兒發育不健全,呼吸中樞尚未發育成熟,不能自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等可導致呼吸道阻塞而引起窒息、呼吸暫停,從而加重肺部感染。因此,出現痰液應及時吸出,以保持患兒保證呼吸通暢。
1.3.3 合理喂養,預防和控制感染:在對患兒進行喂養時應采取多次少量的喂養方式,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對不能進食的患兒可鼻飼喂養,每次鼻飼后沖洗鼻飼管,保持管內清潔;對新生兒肺炎患兒的護理中要特別注意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一旦發生感染及交叉感染極易造成患兒死亡,因此,在護理時必須按照無菌技術操作。加強消毒和隔離措施。
1.3.4 用藥方面的護理:保持輸液速度穩定,做好心電監護及觀察用藥后患兒的反映;在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情況,注意觀察有無并發癥的癥狀。
2 結果
通過仔細觀察及精心護理,本組46例患兒均治愈出院,無一例感染及并發癥發生,治愈率100%。
3 結束語
新生兒肺炎發病急,死亡率高,由于新生兒身體各方面發育均不健全,因此,所有癥狀均需通過護理觀察才能發現并及時處理,密切的觀察和有效恰當的護理是提高新生兒肺炎救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參考文獻
[1] 李培英.新生兒肺炎的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06,8(13):87.
[2] 薛春香. 新生兒肺炎炎32例臨床觀察與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33):1013-1014
[3]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56―366.
篇2
【摘要】:目的:探討產科病房床旁沐浴、撫觸與封閉式沐浴、撫觸工作時間及效果比較。方法:將200例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沐浴、撫觸,對照組實施傳統的封閉式護理模式對新生兒進行沐浴、撫觸。比較兩組新生兒平均沐浴撫觸消耗時間及產婦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新生兒平均沐浴撫觸消耗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床旁進行沐浴、撫觸后產婦滿意度提高,產科新生兒差錯事故發生率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母嬰護理模式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沐浴、撫觸與傳統封閉式護理模式消耗時間大致相同,因此在護理人力資源相對缺少的基層醫院產科病房同樣可以實施。實施母嬰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產婦滿意度,大大降低產科新生兒差錯事故發生率,是提高產科質量的新型護理模式。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沐浴;撫觸;工作時間;滿意度;產科病房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產科服務模式,是以健康行為“知、信、行”模式及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基礎,是一個程序化,針對性強、連續的護理過程[1]??商峁┠赣H、嬰兒和整個家庭個性化的臨床支持和服務[2]。此種護理模式在國內陸續開展,我院于2010年9月在產科普通病房開展床旁新生兒沐浴、撫觸,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產婦200例,平均年齡24.5±2.1歲,平均孕周為38.1±1.41周,其中自然分娩為130例,剖宮產為70例。均無妊娠合并癥等病理情況。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
1.2方法 對照組為以往傳統封閉式護理模式,由一名專門負責轉運的護士到產科病房床頭與每位產婦一一交接新生兒的腳腕標識帶及胸牌后,將新生兒抱放至專門嬰兒轉運車中后再統一推送至專用的嬰兒沐浴室。由三名專業護士為新生兒準備好衣物及沐浴用水后一一進行沐浴、撫觸。然后再由之前專門負責轉運的護士推送新生兒至產科病房與每一位產婦交接送回其手中,最后由一名專業護士負責沐浴用品及沐浴打包臺面的終末消毒處置。觀察組為母嬰床旁護理新模式,四名專業護士準備好床旁護理車,消毒物品,水溫計等分別直接下至產科病房。由產婦或其家屬準備好沐浴用水、沐浴盆、新生兒衣物,沐浴水溫專業護士測試后使用。在產婦本人病床上對新生兒進行沐浴、撫觸。在操作過程中與產婦交流新生兒的喂養及大小便、睡眠情況,指導其新生兒臍部的護理方法注意要點、新生兒沐浴、撫觸的方法及意義等健康教育。
1.3評價指標
1.3.1消耗時間及新生兒等待時間指標 同為工作滿6年的4名護師為200名新生兒用傳統封閉及母嬰床旁護理為其進行沐浴、撫觸。觀察組為專業護士推車入病房至操作結束至工作人員出病房時間。對照組為嬰兒轉運車下病房至操作結束至用物總消毒時間;觀察組因操作在床旁進行而無等待時間。對照組為沐浴、撫觸需求新生兒與母嬰分離時間減去沐浴撫觸時間即新生兒等待時間。
1.3.2產婦滿意度指標 出院前給產婦以匿名的方式填寫自制滿意度調查表,以百分制計算,大于或等于95%為滿意,94-90%為較滿意,小于或等于89%為不滿意。
篇3
新生兒是指從出生后臍帶結扎開始到出生后28天內的小兒。由于新生兒呼吸中樞發育不夠成熟;胎盤血循環中斷。建立肺循環;皮膚粘膜柔嫩、血管豐富,易擦傷;體溫調世中樞尚未完善,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肺炎,硬腫的發生;新生兒腦相對較大,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較低,常處睡眠狀態;各種疾病的進展極易被忽視,加上新生非特異性免疫力不足,屏障功能差,對化膿性細菌缺乏抵抗力,易感染膿皰病。真對新生兒的這些生理特征,我們護理人員在執行靜脈輸液時,一定要嚴密觀察,加強責任心,及時發現每一細小病情變化,正確辯別是病理的,還是生理的而采取必要的處理。至今為止,筆者在高危新生兒病房已做11年的護理工作了,下面根據實際工作的經驗和體會將新生兒靜脈輸液的觀察要點和護理注意事項總結如下:
1.給新生兒輸液一般采用頭皮靜脈,實際操作時注意選擇適當部位,同時要清楚頭皮靜脈無靜脈瓣的解剖特點,從而選擇使患兒臥位舒適,活動時不易將針頭拔出的部位。輸液治療的患兒要包裹好,勤給患兒換尿布,因輸液患兒尿量相對增加。
2.在給新生兒輸液中,由于所用藥量較小液量也較少,且準確性高。因此所選用的吊瓶要小刻度的,一般為開放式吊瓶,在更換液體時,如先把藥物加人瓶內,再加入葡萄糖,盡管加液體速度很快,也會因一部分藥物先進入輸液管內而使輸入藥物濃度不均。故應先加入葡萄糖,或先將藥物稀釋再加入輸液瓶內。在新生兒常用的幾種藥物中注意各藥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如654-2可引起患兒顏面潮紅心率加快,且誤以為是病情惡化;酚妥拉明有時引起患兒嚴重鼻塞,不可從輸液管小壺給藥用于新生兒;葡萄糖酸鈣如輸入皮下可引起皮下組織壞死,故輸葡萄糖鈣時要嚴密觀察,一旦輸入皮下;要及時用普魯卡因和酚妥拉明作局部封閉。
3.準確掌握輸液速度,速度過快可引起急性肺水腫和心力衰竭,過慢則不易糾正脫水酸中毒,難以保證入量,有些藥物還因配制時間過長而效價降低。甚至增強其毒副作用,有礙疾病的恢復,為此只有準確掌握執行醫生輸液計劃,根據患兒病種的不同面調節滴速。如肺炎合并心衰患兒輸液速度一定不宜過快,液量不宜過多,而靜滴甘露醇降顱內壓時要快速滴入。
4.輸液并發癥的觀察,是否有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靜脈炎、對膠布的不良反應、水電解質的異常、輸液反應及滴注青霉素,細胞色素C,血漿等類藥物時患兒皮膚有無紅疹等現象,如有應立即停止輸液,告之醫生,給予相應處理。
5.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新生兒疾病具有病情變化快特點,而患兒又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只能用哭聲、用日周顏面皮膚顏色、用呼吸、甩前囪張力、用吸吮力、反應能力、肌張力來表示,所以新生兒病房的護士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慈母般的心來對待每一位患兒,來度過工作時間的分分秒秒,它有可能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在可能決定~個小生命的生與亡。如新生兒呼吸衰竭,新生兒驚厥、新生兒顱內出血等有腦水腫的可能,密切觀察前窗緊張或隆起,瞳孔的變化,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對防止腦疝的發生很重要。還有,對于新生兒高熱的處理一般首先散包降溫,如果觀察不到,就有可能因患兒體溫調節中樞的不完善而導致硬腫,加上輸入的液體溫度一般都低于患兒體溫,在此更體現嚴密觀察新生兒輸液的重要性。
總之,高危新生兒病房的患兒,在輸液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只有掌握新生兒的生理特點及輸液規律后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是新生兒病房護士所應具各的重要條件。同時不斷學習新理論,新技能,理論聯系實踐,以提高未來人口素質、提高護理水乎。
參考文獻
[1]譚啟明,竇月玲.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引起水皰原因分析及預防.護士進修雜志,2001.
篇4
【摘要】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在兒科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的: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安全渡過新生兒期。方法:針對新生兒生活能力差,反應弱,抵抗力低下等。對547例新生兒進行認真的觀察,發現其細微的變化。結果:掌握新生兒疾病的病種,發病率、臨床表現、治療及護理特點,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幫助新生兒順利適應改變,提高新生兒醫學及護理水平。
【關鍵詞】新生兒;觀察與護理
My courtyard near five year newborn common disease's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search analyze
Liu Jing
【Abstract】The newborn and newborn disease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on science. Goal: Cuts newborn's disease incidence rate and the mortality rate, the security has crossed the newborn time. Method: Is bad in view of the newborn viability, responds weakly, resistivity low and so on. Carries on the earnest observation to 547 example newborns, discovers its slight change. Finally: Grasps the newborn disease's sickness to plant, the disease incidence r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the treatment and the nursing characteristic, carry on omni-directional nursing, helps the newborn to adapt the change smoothly, enhances the newborn medicine and the nursing level.
【Keywords】Newborn,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小兒自出生至28天為新生兒期,此期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調節發育不健全,生活能力差、反應弱、抵抗力低下,易于發病。與之接觸最多的是護士,只要認真觀察,就能發現其微細的變化,給予及時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幫助新生兒適應生理生活及環境的改變,安全渡過新生兒期。
1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于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收住的547例新生兒病例為分析標本 。男329例,女218例。出生1~3天101例,3~10天256例,10~27天190例。新生兒肺炎182例,占34%,黃疸156例,占27%,硬腫癥96例,占18%,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62例,占11.3%,臍炎、皮膚感28例,占5.1%,顱內出血11例,占2%,自然出血癥12例,占2.2%,在醫生護士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3例因早產、重度缺血缺氧性腦病,搶救無效死亡占0.54%,4例轉上級醫院治療,6例家屬放棄搶救,自動出院,其余534例健康痊愈出院。
2觀察與護理體會
2.1 體溫的觀察與護理:新生兒正常的體溫為36.0 ℃~37.0 ℃。體溫低的原因有早產、低體重、室溫低;體溫高的原因有室溫高、保暖過度、脫水。新生兒體溫易隨外界溫度的升降而變化,氣溫低時新生兒不會寒戰產熱,僅靠棕色脂肪進行化學性產熱,但棕色脂肪貯存量較少,早產兒更少;加以皮下脂肪層較薄,體表面積按體重比例計算相對較大(新生兒體重為成人5%,體表面積為成人的12%),故易散熱。如不注意保溫,體溫很快下降。體溫過低可影響代謝和血液循環,導致代謝性酸中毒、低血糖,并可誘發肺炎和硬腫癥等嚴重疾病,甚至可導致死亡。因此,為了使母嬰同室的溫度、濕度適宜,空氣清新,母嬰同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每日通風2次,每次30min,室溫維持在20 ℃~22 ℃為宜,濕度50%。新生兒著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為度,使體溫保持在36 ℃~37 ℃。對早產兒、低體重兒應給予保暖。用熱水袋保暖,熱水袋放置在嬰兒腳部位置,不能直接接觸皮膚,溫度適宜,避免燙傷。對體溫高者除散熱以外,注意觀察新生兒的皮膚彈性、尿量,如為脫水熱,應增加哺乳次數或補液。
2.2 呼吸的觀察與護理:護士要隨時觀察新生兒的呼吸頻率,新生兒的呼吸以腹式為主,正常呼吸頻率為40/min~60/min。另外,護士還應隨時注意觀察新生兒的口、鼻腔有無分泌物,呼吸道是否通暢。出現吸入性呼吸困難、鼻翼扇動、哭聲弱、口周發紺,應及時清理呼吸道,讓新生兒側臥位,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3 體重變化的監測及護理 新生兒出生后應測體重,以后每天或隔天測體重1次,便于了解新生兒健康狀況和營養狀況[3]。在出生后3~4天,由于哺乳量不足,經皮膚、肺部排出水分相對較多,體重出現下降現象,下降范圍6%~8%,但不超過10%。一般在4 d后體重逐漸回升,7~10天恢復到出生時體重。如果下降超過10%,或下降時間較長不能立即回升時,需尋找原因,如母乳是否充足、喂養方法是否合適。若有體重迅速下降,應仔細觀察檢查有無頻繁嘔吐、腹瀉、全身性感染等,并注意有無失水,如皮膚彈性差、眼眶凹陷,提示有失水現象,應考慮靜脈補液。
2.4 大小便的觀察與護理
2.4.1 小便的觀察與護理:新生兒腎臟的濃縮功能相對不全,出生后會立即排尿,第1天的尿量很少,10ml~30ml。在生后36h內排尿都屬正常。隨著哺乳攝入水分,尿量逐漸增加,每天可達10次以上,日總量可達100ml~300ml,滿月前后可達250ml~450ml。若每日少于6次,提示母乳喂養不足。
2.4.2 大便的觀察與護理:新生兒的大便性質可以提示喂養及異常情況,消化不良時大便次數多,糞質與水分開;進食不足時,大便為綠色稀便;腸道感染時,大便稀、帶黏液、膿性、次數多;先天性膽道閉鎖,大便呈白色。新生兒一般在生后12h開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綠色或黑色黏稠糊狀,是胎兒在母體子宮內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腸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 天胎便可排盡,吃奶之后,大便逐漸轉成黃色。喝牛奶的孩子每天1次或2次大便,吃母奶的孩子大便次數稍多些,每天4次或5次。若新生兒出生后24 h尚未見排胎便,則應檢查有無消化道畸形;若排胎便后連續2天無大便,提示吃奶少;大便干,應檢查有無腹脹,必要時給予開塞露灌腸。
2.5 嘔吐物的觀察與護理:新生兒食管下部括約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較發達,易溢乳甚至嘔吐。因此新生兒應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呼吸道造成窒息[4]。
2.6 皮膚的觀察與護理:新生兒皮膚柔嫩,色質紅,彈性好,角質層發育差,易損傷。因此對新生兒細心皮膚護理,每天早晨可給新生兒沐浴1次。新生兒出生12h~24h后,便可給新生兒洗澡,洗澡可以清潔皮膚、預防感冒、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使嬰兒健康成長。洗澡是一種簡單、實用、自然的護理操作。首先,左手托起新生兒頸部,并用拇指和中指將其雙耳廓折住以壓住外耳道,防止水流進入耳內,將新生兒放入盛有40 ℃溫熱水浴盆內(盆內水位應高于平臥新生兒胸廓部),用右手依照頭發臉頸部胸腹部背部上肢會陰、臀部下肢的順序洗凈新生兒,并進行皮膚接觸撫摸。
2.7 臍部的觀察與護理:臍部要保持干燥清潔,避免感染。應每天給予新生兒臍部護理1次,洗浴完畢,用大毛巾擦干全身,除去原有臍敷料檢查臍部情況,用0.5%碘伏涂搽臍部,預防臍炎。
2.8 紅臀的預防及護理:紅臀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皮膚病,多因臀部皮膚長期受到潮濕刺激,或因腹瀉糞便刺激,加上尿布更換不及時或使用透氣能差的尿布所致。故大便后必須以溫水洗凈,吸干后局部涂消毒植物油,以保護皮膚。尿布選用質地柔軟、吸水性強的淺色棉布作尿布,最好在日常下暴曬干燥后使用。尿布必須兜住整個臀部和外陰,經常查看尿布有無污濕,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更換。尿布包兜不可過緊、過松,不宜墊橡膠單或塑料布。如果已發生輕度紅臀,每日2次或3次,每次10 min~20 min,將患兒臀部暴露在陽光下,但注意保暖;對于重度紅臀除按輕度紅臀處理外,同時應加強全身營養,再結合糜爛程度進行分級處理。局部皮膚潮紅伴有皮炎可局部涂魚肝油。
2.9 眼部的觀察與護理:胎兒在子宮內受羊水中物質的刺激或通過產道時接觸細菌黏液,出生后可每日2次眼部護理。若眼部分泌物較多時呈膿性時,應警惕淋球菌感染,提取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對癥處理。
2.10 喂養的觀察與護理:我科要求盡可能采用純母乳喂養,因為母乳是新生兒的最佳食品,在促進生長發育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推廣母乳喂養是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的最好方法[5,6]。哺乳時,根據產婦的情況選擇較舒適的,以坐位最佳,臥位最差,使嬰兒頭與身體呈一條直線,產婦一手托,大拇指在上方,其余四指在對側,銜接時讓嬰兒將大部分乳暈含在嘴里。哺喂后將新生兒抱起豎立,頭伏于母親肩上,輕拍背部讓吸進胃內的空氣溢出,再換右側臥位30min以利乳汁進入十二指腸,防止溢乳。
3小結
護理人員要全面、細致地觀察與護理新生兒,及時發現潛在并發癥,以起到防范的作用。另外,由于產婦對新生兒知識了解少,可能忽視新生兒異常情況,因此加強病房巡視,實行責任制護理,有助于異常情況的發現。加強對產婦及家屬喂養安全、日常護理等方面的宣教指導,使其掌握觀察、護理喂養嬰兒的要點,做到正確護理新生兒,達到新生兒健康安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由燕,邢英欣,劉靜紅,等.母嬰同室新生兒的觀察與護理[J].哈爾濱醫藥,2009(4):328
[2]王玲萍,馮亞麗.母嬰同室的病房護理體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3):248
[3]趙麗紅,劉艷萍,李文芳.母嬰同室新生兒的觀察與護理[J].家庭護士,2008,6(2C):510-511
[4]趙桂萍,林慧娟.人性化服務在母嬰同室工作中的應用[J].家庭護士,2008,6(7B):1865-1866
[5]王彩萍,王俊英.母乳喂養的護理干預及效果[J].全科護理,2009,7(11B):2946-2947
篇5
【關鍵詞】胎盤早剝;護理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于胎兒娩出前,全部或部分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它由于起病急、發展快,是妊娠晚期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可危及母兒生命,國內胎盤早剝的發病率為0.46%~2.1%[1]。胎盤早剝的典型表現[2]為持續性下腹痛、子宮壓痛、陰道流血,B型超聲檢查可提示胎盤增厚。如未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患者可能出現產后出血、腎臟衰竭、子宮胎盤卒中、死胎等,嚴重威脅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健康。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必須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并正確干預才能保障母嬰安全?,F回顧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60例胎盤早剝患者的臨床表現,總結臨床護理特點,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分娩量為18497例,其中胎盤早剝患者共260例,發病率為1.4%。其中雙胎分娩13例。胎盤早剝患者年齡18~43歲,平均29.0歲;孕周23~41周,平均孕35.0周;產次1~3次,平均1.3次。
其中分娩前明確診斷胎盤早剝患者140例,占總數的53,8%,其中重型胎盤早剝78例,其余為分娩后檢查胎盤見暗紅色壓跡予以診斷,孕周不足28周26例。按照臨床表現分析,140例明確胎盤早剝患者臨床表現包括子宮高張力狀態30例(21.4%),其中有宮縮監測提示張力性宮縮11例;子宮壓痛12例(8.5%);陰道流血28例(20.0%);胎膜早破38例(27.1%),術前血性羊水18例(12.9%);B型超聲檢查提示胎盤增厚79例(56.4%);外力撞擊2例(1.4%);羊水過多胎膜早破2例(1.4%);胎心監護胎心基線異常41例(29.3%)。
260例胎盤早剝患者中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分娩142例(54.6%);陰道分娩118例(45.4%),其中產鉗助產12例(4.6%);孕產婦死亡0例(0.0%);DIC 1例(0.4%);死胎分娩11例(4.2%);產后出血18例(6.9%),出血性休克1例(0.4%);子宮胎盤卒中12例(4.6%);新生兒輕度窒息25例(9.6%),重度窒息4例(1.5%);新生兒死亡20例(7.7%),其中18例為不足28周流產的有生機兒。
2 討論
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嚴重并發癥之一,臨床表現典型者可及時發現,若處理不及時會造成嚴重后果。完善產前檢查,提供及時護理評估能較早發現病情變化,預測胎盤早剝的發生,及時評估胎盤早剝的臨床表現,對于胎盤早剝的及時處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雖然胎盤早剝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下列情況使胎盤早剝的發病率增高是明確的:(1)血管病變:胎盤早剝孕產婦并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腎臟疾病。國外研究發現:妊娠期高血壓孕產婦發生胎盤早剝的幾率是非高血壓孕產婦的5倍[4];(2)機械因素,腹部外傷,羊水過多,宮內壓驟減等;(3)子宮靜脈壓升高,仰臥位低血壓;(4)胎膜早破,胎膜早破孕婦發生胎盤早剝的危險性較無胎膜早破者增加3倍[5];(5)其他:在高齡產婦和多產婦中發生率較高[3],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及濫用可卡因等。國外已有研究表明孕產婦的年齡可能與產科并發癥有關,而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可以間接增加胎盤早剝的發生率[6]。由于國內計劃生育政策的變動,越來越多的孕婦選擇二胎,其中包括很多疤痕子宮,增加了產科的風險因素。
3 護理
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如何及時發現胎盤早剝的發生,關系到母嬰預后情況。總結文獻報道及多年產科工作經驗,總結出以下護理要點。臨床護理中應注意合并高危因素的孕婦尤其是子癇前期、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等,應動態觀察病情和產程,注意胎盤早剝誘因及臨床表現,及時發現,對癥處理可減少胎盤早剝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母嬰預后。
3.1 輕型胎盤早剝的觀察和護理
輕型胎盤早剝指胎盤剝離面不超過胎盤面積的1/3,體征不明顯,主要癥狀為較多量的陰道流血,子宮軟,無腹痛或輕微腹痛,有宮縮間歇期,易與宮縮痛混淆,胎心率多正常,部分病例僅靠產后檢查胎盤,發現胎盤母體面有陳舊性凝血塊及壓跡而得以確診。本組患者中輕型胎盤早剝182例,其中分娩后發現的為120例,無并發癥發生。
本組患者的護理措施要點是密切觀察臨床表現,如發現B型超聲檢查提示胎盤增厚;胎膜早破后血性羊水;不明原因胎心減慢或監護圖形中出現基線變異差;高頻率低壓力的宮縮,宮縮監護顯示宮縮為高頻率低壓力圖形,而孕婦自訴腹痛為陣發性與正常宮縮無異,且無壓痛及板狀腹癥狀,產程無進展;對于不明原因的先兆早產,當抑制宮縮無效特別伴有胎心監護異常時,須特別警惕有胎盤早剝的可能。對于死胎患者及時心理干預,由不良孕產史心理干預小組進行心理輔導。
3.2 重型胎盤早剝的觀察和護理
重型胎盤早剝指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面積的1/3,臨床表現以內出血、混合性出血為主,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與陰道流血量并不相符,重型胎盤早剝患者病情兇猛,很快會出現嚴重休克。伴有胎盤后血腫,疼痛程度與胎盤后出血呈正相關,子宮多處于高張狀態。不同文獻報道的胎盤早剝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約為18.85%~32.06%[7]。本組產后出血18例(6.9%),出血性休克1例,出血量達500~3600ml;子宮胎盤卒中12例。
本組患者均術前執行胎盤早剝急救流程,如若確診胎盤早剝則立即開放綠色通道,(1)糾正休克,維持正常的血容量。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開放2條靜脈通路確保液體輸入,首選頸外靜脈置管;(2)緩解胎兒宮內缺氧。觀察宮縮和胎兒,平車護送,左側臥位,給予間斷或連續性吸氧,從而改善胎盤血液供應情況,增加胎兒供氧,宮底劃線,持續胎心監護;(3)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并發癥,為中止妊娠做好術前準備;(4) 產后出血。應在胎兒娩出后立即給予子宮收縮藥物,按摩子宮,如經積極處理后無效者要做好子宮切除的準備,注意觀察尿量及尿色,警惕腎衰的發生。(5)快速安全轉運,及時安全交接??陬^交接,書面交接,并設立危重病人交接單,記錄病情變化、用藥以及攜帶管路情況。
經過積極的搶救,無孕產婦死亡案例發生,只有1例因并發DIC行子宮次切。
3.3 新生兒的護理
本組260例患者新生兒分娩前呼叫新生兒科87人/次。高危妊娠孕婦分娩或手術前與新生兒科以及麻醉科等科室聯系并交接班,安排新生兒科專職醫生到場,迅速擦干,輻射床保暖,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床邊備新生兒急救箱,內含各類吸氧工具(包括氣管插管工具),穿刺工具等積極搶救,并按孕周提前安排好新生兒科床位,提高早產兒及高危兒的存活率。本組早產兒共103例(不包括孕周小于28周)。新生兒輕度窒息25例,重度窒息4例;新生兒搶救無效死亡2例。另外18例死亡病例為不足28周流產的有生機兒。
4 總結
提高產科急危重癥護理水平是產科護理工作的永恒主題之一,積極預防和治療胎盤早剝的誘因,加強胎心、胎動監護,及早發現胎盤早剝的發生,各科室通力合作,充分的術前準備,設立完善的急救流程是護理的重點,有利于改善母嬰預后。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3-116.
[2]中華一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胎盤早剝的臨床診斷與處理規范(第1版)[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47(12):957-958.
[3]Shlihu HM,Lynch O,Alio Ap,et al.Extreme obesity and risk of placental abruption[J].Hum Reprod,2009,24(2):438-444.
[4]Rana A,Sawhney Hm Gopalan S,et al.Abruption placentae and chorioamnionitis-microb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correlation [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1999,78(5):363-366.
[5]Pariente G,Wiznitzer A,Sergienko R,Mazor M,Holcberg G,Sheiner E.Placental abruption:Critic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perinatal outcomes.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1,24:698-702.
篇6
【關鍵詞】蛋黃油;新生兒硬腫癥;按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1-036-02
新生兒的硬腫癥指的是由于新生兒在饑餓、寒冷、窒息、早產或感染等不良因素下導致的一種綜合征,這種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新生兒在背部、腰部、四肢以及臀部等部位出現硬腫,同時會對新生兒的部分器官功能造成損害,甚至導致患兒死亡,致死率高達60%以上,危害極大。為了探究此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和護理要點,筆者對我院近年來采用蛋黃油外敷配合按摩治療此類疾病患兒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以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之間來我院就診的50例新生兒硬腫癥的臨床資料作為對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包括22例早產兒和20例足月低體重兒,其他8例。24例患兒在出生后3d內發病,26例患兒在出生后4~5d內發病,以隨機雙盲法將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其中觀察組包括12例3d內發病患兒和13例4~5d內發病患兒,對照組與之相同。排除心、肺、腎及其他系統慢性疾病及并發癥,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兩組患兒在年齡、病程、性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蛋黃油外敷配合按摩的療法進行治療:取雞蛋20~30個煮熟后將蛋殼和蛋白去除,把蛋黃用慢火煎出油煙,取油待涼后備用。在進行外敷蛋黃油時需要注意室內溫度保持在25℃左右為宜,同時將嬰兒放置于保溫箱內,調整溫度為30~32℃之間。將患兒患部皮膚用溫水清洗干凈之后用消毒棉簽沾取蛋黃油輕輕涂抹在患部,保證患部能夠均勻涂抹,用量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求涂抹面積大于硬腫面積,每天6~8次,可在患兒更換尿布時進行,便于涂抹臀部,夜間根據患兒的睡眠時間進行適當的涂抹間隔延長,避免影響患兒睡眠。同時幫助患兒按摩患部,輕輕將蛋黃油涂勻。整個過程中要保持動作輕柔,不要損傷患兒的皮膚,涂抹后密切觀察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如面色、呼吸等。
1.3療效判定:硬腫消退標準為患兒的患部皮膚恢復柔軟和彈性,按壓無凹陷,膚色恢復正常。護理效果分為四種。痊愈:患兒的硬腫部位在治療后的3d內全部恢復,體溫在治療后12h內恢復正常,哺乳反應良好;顯效:患兒硬腫在3~5d內全部消退,24h內控制體溫,哺乳良好;好轉:患兒硬腫在3~5d內基本消退,24h內控制體溫,哺乳反應尚可;無效:患兒硬腫5d內無明顯改善,體溫不能在24h控制住,哺乳反應欠佳。
1.4統計方法:采用SAS 8.1 for windows 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觀察組25例患兒中,痊愈16例,顯效7例,好轉2例,無效0例;對照組25例患兒中,痊愈11例,顯效5例,好轉4例,無效5例。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具有顯著性(P
3 討論
新生兒硬腫癥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早產、分娩環境較差或孕婦營養不良等是造成此類疾病的主要原因,該病對于患兒的損害較大,如果不能及時治療甚至會導致患兒死亡[1]?;純浩つw發生硬腫時局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導致組織缺氧,毛細血管在這種情況下發生滲出和水腫,所以患兒在硬腫發生時往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在治療方面,除了常規和對癥治療還需要迅速的消退硬腫和控制體溫,蛋黃油能夠起到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作用[2],能夠幫助組織恢復正常新陳代謝,增強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軟化硬腫。這種療法采用純天然的蛋黃油,并不含有其他的化學成分,對患兒的皮膚無任何刺激作用,而且在局部應用時還能夠防止皮膚發生擦傷等問題[3]。從本文數據來看,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僅為64%,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1]高嶺,王金華,朱阿瑾,等.新生兒硬腫癥相關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原醫刊,2011,3l(6):13.
篇7
關鍵詞:新生兒;安全告知單;母嬰同室
產科病房是一個特殊的病區,由于母嬰同室而實行混合管理,形成了產科工作繁瑣細化、責任重大的特點,而保證母嬰安全是產科工作的重點[1]。產婦及家屬因育兒知識缺乏產生的不安全行為是導致新生兒意外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產婦及家屬的安全意識,糾正其不安全行為,防止新生兒被偷盜、發生窒息、墜床、碰撞及醫院感染等意外事件是母嬰同室護理人員共同關注的一個研究問題。我科從2012年11月開始應用新生兒安全告知單,有效的減少了新生兒安全隱患,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科出生的200例母嬰同室的新生兒作為對照組,未發放和簽訂新生兒安全告知單,男111例,女89例,剖宮產101例,自然分娩99例;2012年11月~2013年6月在我科出生的280例母嬰同室的新生兒作為觀察組,均發放和簽訂新生兒安全告知單,男176例,女104例,剖宮產152例,自然分娩128例。兩組新生兒的日齡均為0~7d,兩組患者年齡、入院時間等資料經分析指標間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安全告知單內容①預防被盜;②嗆奶窒息防范教育;③墜床、摔傷、壓傷防范教育;④燙傷防范;⑤感染預防教育。
1.2.2安全宣教單使用時間及方法將新生兒安全知識列入入院常規健康教育內容,責任護士為孕婦及家屬介紹新生兒的特點及護理要點,講解新生兒安全宣教單的內容,使其對新生兒安全宣教單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孕婦及家屬理解后,護患雙方均簽字,一份交給孕婦,一份由科室保存至產婦出院后1月。產前、產后,術前、術后分別給產婦及家屬講解常見的新生兒安全隱患及簡單應對方法;對新人院、分娩頭2d的產婦及家屬,責任護士重點評估,根據掌握程度及行為習慣因人而異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指導產婦及家屬合理安排看護新生兒的時間,避免因疲勞造成隱患[2]。
建立安全提醒標識,病房門后張貼"注意開門,小心碰撞"的安全提示 ;嬰兒床上懸掛溫馨提示卡,內容包括"謝謝您對我的愛,接觸我前請先洗手"、"請不要隨意吻我哦";"我在這里,別睡著喲!"、"別讓我一個人呆在房間里喲!"等。標識顏色鮮艷醒目、圖文并茂,隨時提醒與強化,增強產婦及家屬安全防范意識。
定期召開新生兒安全交流會,讓病房的爸爸媽媽們相互交流,互相聽取意見并加以改進,同時以提問和模擬演練的形式評估產婦及家屬對安全宣教單的掌握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3]。
1.3 觀察指標
1.3.1新生兒安全隱患行為包括①睡姿不安全:趴著睡;②看護不當:產婦家屬均睡著,無人照看;產婦上廁所或治療,家屬跑開,無人照看; 睡產婦身邊,無人看護;家屬或看護抱著入睡;抱著孩子來加奶;③佩戴穿著不安全:嬰兒面部用毛 等遮蓋;腕帶過緊或過松;④環境安全隱患:嬰兒床放置位置靠近危險物;抱著孩子站在門后;⑤院感:抱著嬰兒串門或聊天;陪客及探視人員過多;嬰兒床上堆放雜物;接觸嬰兒前不洗手。
1.3.2 護理綜合滿意度出院前,產婦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綜合滿意度予以評價。
1.4統計學處理方法實驗中,對患者檢查過程中搜集和記錄的數據,醫護人員利用SPSS16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然后再對這些數據采用 進行檢驗,P
2結果
實驗中,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宣傳,實驗組只有15例存在隱患行為,185例沒有隱患行為和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對照組有36例存在隱患行為,244例沒有隱患行為)(P<0.05);實驗組有185例對其比較滿意,只有7例對其不滿意和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P<0.05),見表1。
3討論
母嬰同室作為一種新的醫院管理制度在我國已廣泛發展,既可增進母子感情,也為以后的持續母乳喂養奠定基礎。但由于調節中樞及臟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機體抵抗力低下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新生兒安全隱患。因此,臨床上探討有效的宣傳方法顯得至關重要[4]。
通過應用新生兒安全宣教單,提高了產婦及家屬的安全意識,增強了家長對新生兒意外事件的防范能力及處理能力。安全宣教單告知后簽字,可有效增加產婦及家屬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產婦及家屬對健康教育的依從性,減少其安全隱患行為。產婦及家屬在與護理人員一起做好新生兒安全管理的同時,也增加了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強了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提高了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同時,新生兒安全宣教單也確保了宣教效果,有效的避免了單一口頭講解,孕產婦及家屬掌握程度有限的弊端,填補了對新換陪護人員的告知空缺,減少了護理人員因反復多次宣教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安全宣教單宣教內容全面具體,解決了新護士宣教不全面的問題。在有護理糾紛發生時,宣教單還可以作為院方已履行告知義務的法律依據[5]。實驗中,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宣傳,實驗組只有15例存在隱患行為,185例沒有隱患行為和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對照組有36例存在隱患行為,244例沒有隱患行為)(P<0.05);實驗組有185例對其比較滿意,只有7例對其不滿意和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P<0.05)。由此看出新生兒安全宣告知單的應用效果較好。
此外,產婦分娩后對我院的滿意度是其重要指標之一,新生兒床旁護理是臨床上一種新的服務模式,它能夠滿足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需求。滿足產婦、嬰兒和家庭的需求,促進產后母嬰、父子親情交流,保障母乳喂養實施,讓母親盡快適應初為人母的角色轉變,體現了產科服務模式人文關懷的特點。 新生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備受家屬的厚愛,對護理的期望值較高,在護理過程中稍有不滿就會發生投訴,甚至引起醫療糾紛。通過應用新生兒安全宣教單則能夠讓產婦知道很多基本知識,護士除了要掌握新生兒的日常護理知識以及各種規范操作外,并將其高度的愛心和責任心體現在其中,提高了產婦及其丈夫對護士的信任度,從而提高了患者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6]。
綜上所述,新生兒安全宣告知單的應用,能有效降低新生兒安全隱患行為的發生,提高產婦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陶春花,舒宗建.產科病房新生兒安全管理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2006,13(1):88-89.
[2]尹姣,段麗娜,丁潔.產科新生兒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管理[J].現代護理,2007,13(30):2925-2927.
[3]孫少華.母嬰同室中新生兒安全問題分析及護理對策[J].臨床誤診誤治,2008,21(12):87~88.
[4]孫紅霞,吳賢翠.患者住院安全告知單"在跌倒預防中的應用與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9):50.
篇8
【關鍵詞】新生兒肺透明膜??;護理;醫院感染控制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1-0069-02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在兒科較為常見,好發于早產兒,又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在生后6h內發病,可伴有呼吸困難癥狀,病情呈漸進性加重,若未及時有效干預,可因窒息而死亡,加強醫院感染控制,并行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是提高生存率,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的關鍵,本文就相關內容綜述如下[1]。
1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病發生機制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指因孕母患有糖尿病、剖宮產或感染等原因導致于肺表面分布的活性物質生成不足,娩出胎兒時出現缺氧、窒息情況下進一步降低了表面活性物質功能,進而造成患兒肺順應性下降,肺泡廣泛萎縮,出現嚴重的通氣障礙,肺內動靜脈分流,誘發酸中毒及嚴重低氧血癥,肺損傷加重,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及生成進一步減少。胎齡越小,越有較高的發病率[2]。患兒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極易引起呼吸循環衰竭,最終死亡。積極實施醫院感染控制、行綜合護理干預,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2 基礎護理干預
需對患兒的意識狀態、液體輸入量、pao2變化、氣道有無阻塞、末梢循環狀況、皮膚色澤等情況行密切觀察。若呼吸機高壓持續報警,pao2呈下降表現,患兒情緒煩躁,則可能存在痰液堵塞、管道漏氣、通氣不足情況,需對原因積極查找,并采取相應措施處理[3]。對患兒的末梢循環狀況、呼吸、面色加強觀察,記錄呼吸頻率、心率、氧飽和度。若氣管導管內出現痰液,需行輕柔吸痰操作,負壓設置在50-80mmhg,時間<10-15s,避免損傷氣管。患兒肺萎陷程度較重者,需在吸痰操作后加壓吸氧,使pao2迅速提高。加強體溫監測,注意保暖,記錄血氣分析變化。若有酸中毒先兆,需及時報告醫生處理。確保水分、藥物、營養物質、電解質的有效供給[4]。因患兒機體各器官尚未完善發育,需控制輸液速度,適當補充營養,防止發生應激性潰瘍。
3 氣管插管前后護理
3.1氣管插管護理:應用經口插管方法,需對插管妥善固定,避免脫管事件發生,對外管長度每小時行1次測量,對管道有無受壓扭轉、接頭有無漏氣松脫進行檢查。調整蒸餾水在濕化器內的深度,控制在標準線刻度處,加溫濕化,控制吸入氣體溫度在32-35度,對呼吸道黏膜起到保護作用,并使分泌物得以稀釋,方便排出。吸痰操作后需正確固定導管,對肺部行聽診操作,觀察是否為對稱呼吸音,記錄痰量、痰液性狀、吸痰時間,必要時取痰標本送至實驗室培養,以及時掌握病情[5]。
3.2拔管后護理:取地塞米松1mg/kg在拔管前30min靜注,對生命體征行密切觀察,若患兒血氧飽和度>90%,有良好自主呼吸,即可行拔管處理。將鼻咽、口、氣管內的分泌物在拔管前充分吸出。拔管后采用頭罩行吸氧操作,常規霧化吸入(氨溴索+地塞米松+生理鹽水),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喉頭水腫。拔管后需行超過24h的禁食,以防嘔吐癥狀誘發窒息,給予營養液遵醫囑用藥[6]。
4ps藥物應用方法及護理進展
肺表面活性物質(ps)于肺胞氣液界面分布,由肺泡ⅱ型細胞合成,可起到降低表面張力的效果,而新生兒肺透明膜病以肺表面活性物質產生或釋放為根本原因,造成肺廣泛性萎縮等導致呼吸困難。故針對病因采用外源性ps補充代替治療,可起到良好效果。ps由專用溶解劑溶解后于輻射臺上放置溫化,合理選擇給藥,以氣管插管內注射為常用給藥途徑,對患者生命體征加強監護,將呼吸道分泌物吸除,檢查氣管插管位置的準確性,用無菌注射器取出外源性ps,經氣管導管送入氣管內,注入后用復蘇囊加壓行1min的輔助通氣,確保藥物均勻分布在肺內。用藥后做好吸氧,呼吸機參數依據病情調整,氧療、保證營養供給予,重視早期干預等護理,以提高患兒生存質量[7]。
4.1新生兒肺透明膜病
治療及護理進展: 臨床治療通常包括支持治療,機械通氣治療,抗炎治療、表面活性物質應用、液體和血流動力學管理、抗凝治療、抗氧化物應用、加速炎癥消散等。隨著科研的進一步深入,治療方法將會進一步完善。多方研究表明,對患兒行早期干預可明顯提高精神運動和智力發展水平,促進社會適應能力、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在提高人口素質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
5 醫院感染控制
工作人員專用衣物每日均需更換,外科室工作人員需洗手、戴口罩,更換專用隔離衣帽后進入?;加屑毙院粑栏腥镜墓ぷ魅藛T需暫調離新生兒病區。嚴格無菌操作,做好衛生清潔,聽診器等用具需專用,每日更換床單,及時清洗奶瓶并消毒[9-10]。復蘇囊和呼吸機管道均專人專用,定期更換。用消毒液每日擦暖箱,避免殘留分泌物、奶液、血液等異物,恒溫箱每周更換1次,并徹底消毒,對醫護人員帶菌情況、空氣質量、消毒滅菌質量行定期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并控制,以避免醫院感染事件發生,確保患兒生存質量。
6 小結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預后效果不佳,有較高病死率,與低體重兒和早產均有一定相關性。多由妊娠合并癥、出生時窒息、難產和剖宮產所致。故需加強圍產期保健,行完善的產前健康宣教,嚴格掌握終止妊娠指征,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雖預后差,但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及合適治療方法,可避免醫院感染發生,是提高生存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江橋,邱燕玲,林偉玲,等.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調查及控制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2):1373-1375.
[2] 廖穎芳,林冰純,熊小云,等.新生兒肺透明膜病醫護對策和護理技巧[j].中國小我急救醫學,2007,14(4):322-323.
[3] 黃少燕,陳海鈿,陳佳佳,等.新生兒肺透膜病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2):37-378.
[4] 卓志強,王瑞泉.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0):55-56.
[5] 陳靜,楊瀅.珂立蘇聯合序貫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6b):62-64.
[6] 王春香.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8):1106.
[7] 王秀芳.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征的觀察及護理要點[j].華夏醫學,2003,16(5):626.
[8] 聶振明,孟昭全.實用危重病監護與急救[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1033.
篇9
1.1一般資料
總結我院產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活產新生兒2010例,窒息兒126例,窒息發生率6.27%,其中,剖宮產18例,胎吸8例,宮內窘迫22例,正常分娩78例。重度窒息20例,占窒息總人數的15.87%。對輕度窒息兒給予清理呼吸道、觸覺刺激和常壓給氧后很快恢復正常,對羊水Ⅲ度糞染及重度窒息兒則給早期氣管插管清理呼吸道,正壓給氧部分配合胸外按壓或藥物等搶救。經積極搶救,精心護理,96例治愈,28例轉新生兒科,死亡2例。妊高征合并胎盤早剝新生兒娩出重度窒息死亡1例,臍帶脫垂死亡1例。
1.2窒息診斷標準
可按新生兒生后1min內Apgar評分法來衡量窒息的輕重程度。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2]。如生后1min評8~10分,數分鐘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屬窒息。
2搶救措施
按ABCDE步驟進行復蘇。
2.1迅速開放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
胎頭娩出后,不要急于娩出前肩,接生者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擠壓擠出口鼻內的黏液和羊水,應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異物,斷臍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嬰兒全身,置復溫臺保暖。并迅速擺好(頭略后伸,肩部墊高2~3cm),輕度窒息盡快用嬰兒吸痰器吸凈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注意電動吸痰負壓不超過13.3kPa,抽吸時動作輕柔,邊吸邊前后左右轉動,每次的抽吸時間不超過10s直到吸干凈為止[3]。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可立即進行氣管插管,在直視下清理呼吸道,防止胎糞吸入致吸入性肺炎。
2.2觸覺刺激,促進呼吸的建立
清理呼吸道后仍無自主呼吸,可采取用手輕彈新生兒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體長軸快速、輕柔地摩擦嬰兒皮膚1~2次等方法誘發呼吸,仍無效者或雖有自主呼吸,但不充分,心率仍<100次/min者,立即使用氣囊面罩加壓給氧人工呼吸。注意選擇合適的面罩,以能罩住上下頜尖、口及鼻為宜,面罩緊貼面部,先放于頜下緣然后再蓋沒鼻子,一般壓力為2.94~3.92kPa,流量5L/min,給氧濃度60%~80%,頻率40次/min。
2.3恢復循環
有效正壓通氣30s后,患兒仍未復蘇,心率仍小于80次/min且無上升趨勢,應給予胸外心臟按壓,以保證充足的心搏出量。可采用雙指按壓法,按壓部位為胸骨中下1/3處,壓迫胸骨下陷1.5~2.0cm,按壓頻率為100~120次/min每按壓3次,正壓通氣1次,按壓心臟30s后,心率>100次/min,出現自主呼吸、皮膚轉紅后,停止加壓繼以面罩給氧,此時應逐漸降低吸氧濃度,直到呼吸空氣時皮膚紅潤后停止給氧。如果停氧又出現青紫,再給予能保持皮膚紅潤的最低氧濃度,以免引起氧中毒。本組重度窒息20例,通過以上處理復蘇成功12例。
2.4藥物治療
一般情況下很少使用藥物,藥物治療包括腎上腺素、血容量擴充劑和碳酸氫鈉,臍靜脈是最好的給藥途徑。嚴重窒息注意保留臍帶6cm以上。當沒有靜脈通路時,氣管內導管是給腎上腺素最容易的途徑。重度窒息者經用100%氧適當通氣和胸部按壓30s后心率仍低于60次/min時,可用1∶10000腎上腺素(0.1~0.3)ml/kg,臍靜脈推注或氣管內注入。5min后可重復1次。母親產前4~6h用過鎮痛藥或致新生兒呼吸抑制時,可用納洛酮0.1mg/kg,臍靜脈推注或氣管內注入,對于加壓給氧后仍有呼吸抑制、心率慢、肌張力差和代謝酸中毒者,用5%碳酸氫鈉3~5ml/kg加25%葡萄糖液10ml臍靜脈緩慢推注。
2.5評價
復蘇過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時,均要評估患兒呼吸、心率和皮膚,然后決定下一步操作。對于窒息嚴重,新生兒情況較差者每5~10分鐘按上述標準再評,直到總分>7分為止,或在嬰兒窒息期內每隔2~4小時重評1次,直到24h。3護理
3.1搶救前的準備
了解病史,嚴密觀察產程變化,產房備齊急救藥品及器械,藥品及器材處于備用狀態,紅外線輻射臺預熱,一次性用物拆包備用,估計有重度窒息發生時,通知兒科醫生進產房參加搶救[4]。
3.2搶救要點
在復蘇過程中,動作要迅速,技術要熟練,操作要輕柔,盡量避免創傷,每一項操作做到及時、準確、無誤。
3.3提高助產技術
接產時注意胎頭娩出后,胎肩、軀干不要急于娩出,盡量緩慢用左手自鼻向下將羊水、黏液擠出,清理呼吸道,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凈前,切忌刺激啼哭。
3.4保暖
整個復蘇過程中必須進行保暖。新生兒娩出后立即置于預熱的遠紅外線搶救臺上,并用溫熱干毛巾擦干頭部及全身,以防止熱量丟失。
3.5加強監護
復蘇后除密切監測體溫、心率、呼吸外,還要嚴密觀察意識、瞳孔、前囟門張力、肌張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膚顏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統癥狀等變化,并注意輸液速度及不良反應,認真做好護理記錄。
3.6哺乳
窒息復蘇新生兒哺乳時間應適當推遲至24~48h,喂奶后取側臥位,避免移動,防止嘔吐。
4體會
臨產后隨宮縮出現子宮胎盤血流量減少,一些潛在的危險往往在此時表現出來,尤其是高危產婦臨產后動態觀察產程圖,及時了解宮口擴張及胎先露下降情況,產程長特別是潛伏期延長,使孕婦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加之可能出現的相對性頭盆不稱,以致胎兒受壓,胎兒缺氧,產程延長使胎兒承受缺血缺氧的時間延長,最終將導致不可逆性缺氧而發生新生兒窒息。宮縮過強宮腔壓力急劇升高也可導致胎兒急性缺氧,胎膜破裂后注意羊水性狀,有無臍帶脫垂,嚴格掌握催產素催產的指征及劑量,需要時應專人守護觀察[5]。
新生兒窒息復蘇的關鍵是迅速糾正缺氧[6],做到早預防、早判斷、早復蘇。同一組復蘇人員必須配合默契。操作迅速、準確無誤、熟練掌握每一項操作,根據新生兒窒息嚴重程度,均采取ABCDE復蘇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關鍵,評估貫穿整個復蘇過程。呼吸、心率、皮膚顏色是窒息復蘇的三大指標,并遵循評估決策措施再評估再決策再措施程序,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完成復蘇,對重度窒息患兒及時轉NICU治療。本組126例新生兒窒息患兒嚴格按照ABCDE步驟進行復蘇,其中98例經過AB步驟即可復蘇,20例經過ABC步驟可復蘇,8例經過ABCD步驟,29例轉NICU治療。復蘇后嚴密觀察病情、精心護理、積極治療,從而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王得智,徐蘊華,陳自勵.胎兒窘迫與宮內復蘇新生兒窒息診斷與急救[J].中華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1):3.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38-358.
[3]陳自勵.新生兒窒息的現代概念和診斷治療進展[J].中華實用兒科雜志,2000,15(5):307-310.
篇10
關鍵詞: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 高尚的職業道德 嫻熟的業務技術素質科學化系統化和親情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34-02
自胎兒出生到滿28天這段時間稱為新生兒期。是嬰兒脫離母體后逐漸適應外界生活的重要過程。新生兒組織器官功能發育尚未完善。
對外界環境適應力低下,這一時期,小兒疾病起病急,來勢迅猛,發展快。需要緊急救治。因此。加強重癥新生兒的醫療水平,積極探索醫護配合的有效模式,做好重癥新生兒的護理.才能確保重癥患兒的康復和健康成長。
1 重癥新生兒護理對護士的職業道德要求
現代護理觀是一切以病人為本,以科學的護理程序為基礎,將護理科學化、系統化和親情化。NICU的護士要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嫻熟的業務技術,具有高度的責任心,以及對新生幾細致觀察、耐心照顧的態度。有了這一切,才能夠準確無誤地完成各種技術層面的要求。新生兒雖然還不能和護士進行語言溝通,但是他們已經是活生生的人.這就要求醫護人員以對待常人的態度對待一個新生命。在日積月累的護理中,醫護人員就是以情感為紐帶,精心呵護一個小生命,新生兒患兒也常對護士產生依賴感,認為她就是自己的母親,在患兒出院時,醫患雙方都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情感。過去曾經發生過新生兒在保溫箱中被燙傷的事情,或者沒有及時關注呼吸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處理,導致患兒生命的終結。由于護士的麻痹大意。不僅奪去了一個小生命。也給家長造成了心靈上的極大的創傷。親情化護理可以使患兒享受到正常新生兒所能得到的護理,如皮膚護理,新生兒皮膚柔嫩,易擦傷引起感染,特別是頸下、腋下、大腿根部和臀部,每天應清洗,防止感染。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經常洗澡可使皮膚清潔,改善血液循環。洗澡應先洗頭面部、頸部.然后洗全身。要注意耳后、頸、腋下、肘部、腹股溝等皺褶處的清潔衛生,洗完澡后要用干毛巾擦干身體,并在皮膚皺褶處撲上嬰兒用粉。新生幾用具要專用,衣被、尿布要選擇柔軟、吸水、透氣性好的淺色純棉布,勤洗勤換,日光下曬干。這種猶如家庭式的護理,有助于新生兒身心健康地發展。
2 重癥新生兒護理對護士的職業技能要求
2.1 在重癥新生兒護理過程中,要求護士熟悉一般護理的技能:
在護理新生兒過程中要切實做好監護病房的衛生工作。嚴格執行監護室消毒隔離措施。限制人員流動,實行無陪護管理?;颊呷嗽簳r更換病室衣服,非工作人員進人時應穿戴工作服、帽和換工作鞋。有效洗手,在檢查、操作和護理前后甩肥皂水洗手,尤其是機械通氣過程中,每次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病房環境必須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好。每天通風換氣,室溫應相對恒定在24-28℃,室內濕度應在60%-80%之間,病室內每日用紫外線消毒空氣2次。地面清潔最好用吸塵器,或用清水洗凈的拖布擦地,然后用消毒液擦地面。在接觸患兒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并經常修剪指甲,以防不慎滑破皮膚,增加感染機會。在與患兒接觸時必須戴口罩,避免呼吸道感染。
2.2 重癥新生兒護理對護士職業技能的特殊要求:
除要求護士熟悉護理一般的技能外,還需要掌握急救復蘇技術,呼吸道管理,正確使用各種監護儀,必須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如皮膚顏色、行為變化、呼吸窘迫程度、喂養的耐受性等,清晰無誤地記錄各種數據,有異常情況及時向醫師匯報。如呼吸道護理:新生兒的呼吸特點是淺而快,節律不同,因此必須保持新生兒呼吸遭通暢。NICU護理人員對新生兒全部進行特護,應到床頭交接班,詳細交待診斷、病情、治療及護理要點。人院前準備預熱暖箱,檢查搶救單元設備和功能,保證完好。人院時措施:需急時處理的患兒立即放輻射臺上行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吸痰、建立靜脈通道、連接各種監護儀器等。人院后常規護理和監護24h,守護床旁。①呼吸、心血管系統:多參監護儀監護心率、心電圖、呼吸頻率、每小時記錄1次,但每2h尚需親自聽、數、記心率、呼吸I扶。呼吸道管理者,每2-4h吸痰,并記錄痰液的性質和量。②神經系統:意識、反應、瞳孔、肌張力、顱內壓監測者每2h測記1次。③消化系統:腹脹、嘔吐、大便性質、鼻飼前檢查胃殘留物容量。④泌尿和代謝系統:稱體重每日1次,記24h出入量,每日測尿比重、尿糖、血電介質、血糖1次,測記體溫、箱溫每2-4hl次,臨床上常規監測大部分借助監護儀,但仔細的臨床觀察仍必不可少。
2.3 掌握NICU消毒隔離要求:
NICU是危重患兒集中的地方,扳低出生體重兒多,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尤為重要。①工作人員應定期健康體檢,必須無傳染的感染性疾病。人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專用鞋,認真洗手。操作、護理患兒前后均要用流動水洗手或用速效手消毒劑。②空氣消毒:常規用循環風紫外線空氣消毒器或紫外線照射,每周用乳酸熏蒸1-2次。③用吸塵器或濕布拖地。每日2次,床間距應大于1m。④儀器設備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機、吸痰器管道,濕化瓶等每次使用后均消毒。⑤感染性患兒與非感染性疾病患兒分區放置,分類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