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線上教學的建議和想法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線上教學的建議和想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線上教學的建議和想法

篇1

[關鍵詞]網絡教育視野;電大教師管理能力;優化路徑

一、引言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網絡教育平臺的出現優化了人們信息獲取的方式和途徑,也成為優化教學效果的手段之一。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在體育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使用現狀的基礎上,對電大在校師生對于體育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的平臺優勢、內容形式、溝通方法、其他功能等方面的使用意向進行調查分析。調查得出師生對網絡教育平臺大多持支持態度,并通過師生對由系統和第三方平臺提供的多種功能的不同使用意向,得出體育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注意采用的內容形式、功能類型等發展策略。為網絡教育平臺成為一種切實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

二、網絡教育視野下電大教師管理現狀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電大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提高電大教學質量,就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處于知識經濟環境下,高校教育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電大職業教育因此而遭到了沖擊,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電大教育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電大教師很多都是兼職,其職業素養以及教育水平都難以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文章針對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電大教學質量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基層電大是我國電大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建設應該作為基層電大建設的重點部分,從而促進開放大學的進一步發展,讓電大在現代遠程教育中搶占制高點。本文以目前高校教學的微信應用情況為基礎,剖析現存應用狀況的優勢和劣勢,深入分析微信全面應用于高校教學存在的機會和威脅,最后對高校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期望。本課題以體育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的使用現狀和未來的發展策略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電大在校學生300名、電大教師53名為調查對象,對愿意使用網絡教育平臺的師生進行問卷調查。根據本文需求,利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以及電大圖書館數據庫等在線網絡數據庫進行收集并查閱關于網絡教育平臺開發的詳細情況以及網絡教育平臺與體育學科教學相結合方面的資料,并對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和總結,為研究提供線索和理論依據。

(一)問卷的發放和回收。本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調查一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8份,其中有效問卷280份,有效回收率93.33%。在280份有效問卷中,有9份選擇了“不愿意使用體育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下文只對選擇“愿意使用體育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271份問卷進行分析。本次對在職教師進行的調查一共發放問卷53份,回收問卷48份,其中有效問卷45份,有效回收率為84.91%。在45份有效問卷中,有4份選擇了“不愿意使用體育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下文只對選擇“愿意使用體育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41份問卷進行分析。

(二)問卷的效度檢驗。為確保問卷的有效性,邀請研究體育教學方面的專家對問卷設計初稿進行了評價,采用五級量表進行問卷的效度檢驗,檢驗內容包括問卷的設計、內容和結構三個方面。再根據專家的意見進行必要的修改與補充。從專家評價結果來看,問卷設計能達到本研究任務的要求,具備有效性。對所問卷所得的調查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并且運用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根據本研究的需要,采訪相關體育教學方向的專家、教師以及有過運營網絡教育平臺經驗的專家,全面了解網絡教育平臺的可用功能及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三、網絡教育視野下電大教師管理能力分析

(一)網絡教育平臺的優勢及師生的使用目的和需求。移動學習的優勢在于其學習行為因需化、學習形式便捷化、內容活動互動化、實現方式數字化以及學習環境情境化,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也屬于移動學習的一種,滿足學生在課堂中無法滿足的需求。本次調查針對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所具備的優勢進行調查: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在師生眼中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自主進行知識學習以及學習資源共享,分別有60.52%的學生和75.61%的教師選擇自主學習,以及有46.86%的學生和75.61%的教師選擇學習資源的共享。43.17%的學生認為在線進行知識檢測是其最大的優勢,而教師卻不太認同這一觀點,僅有17.07%的教師選擇。35.06%的學生偏向于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可以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這一觀點也受到了教師的認可,有56.1%的教師選擇。33.58%的學生和24.39%的教師選擇了其能夠及時接收通知消息的作用,以及只有25.83%的學生和2.44%的教師選擇了1對1問題答疑。由此可知,學生與教師對于教學類網絡教育平臺的優勢認知集中于自主學習、資源共享等簡單直接的功能方向,更多的是知識點的講解或文件資料的分享。相比較來說,及時接收通知消息、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和1對1答疑的作用,在師生眼中都比較不重要,用網絡教育平臺進行交流也的確不如微信群聊、短信通知等方式更加方便及時。

(二)通過網絡教育平臺與師生交流的使用意向。受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影響,傳統體育教學往往過多突出教師的中心地位,教師則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備課,講授、示范動作和組織教學方面,而學生在教學交流與交往中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學過程學生的一切活動總是圍繞著教師所布置的內容進行,導致師生之間缺少溝通交流。而當代大學生雖然在課上交流互動比較活躍,但是在課余時間是很少一起討論,其主要原因在于同學們課下閑暇的時間不固定,所以很難聚在一起討論問題。通過網絡教育平臺進行線上交流的方式,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本次調查電大在校大學生對于通過網絡教育平臺與教師交流的使用意向:81.18%的學生愿意在線上進行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88.93%的學生愿意在線上與教師進行交流討論。且在這88.93%(241人)愿意在線上與教師進行交流討論的學生中,有58.92%的學生認為線上一對一交流最為有效,26.97%的學生認為通過在圖文消息的底部進行留言可以很好地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14.11%的學生則選擇了由教師發起的投票進行。而本次調查電大在職教師對于通過網絡教育平臺與教師交流的使用意向:95.12%的教師愿意在線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85.37%的教師也表示愿意在線上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對這85.37%(35人)的愿意在線上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的教師進行調查后發現,有51.43%的教師認為線上一對一交流最為有效,40%的教師認為通過在圖文消息的底部進行留言可以很好地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8.57%的教師則選擇了由教師發起的投票、學生參與投票的方式,此結果與學生的意見相差不大。三種方式各有利弊,一對一交流的方式更具有針對性,解決問題最為經濟有效,而文末留言的方式則更多的局限于解決由文章內部的知識而發現的問題,其優點在于較為私密,可以選擇是否對外公布,而通過教師發起的投票,則主動權在于教師是否想了解、了解哪些方面學生的內心想法

四、網絡教育視野下電大教師管理能力優化路徑

(一)充分利用平臺的各項功能,挖掘其教學價值,完善此類網絡教育平臺的用戶體驗。網絡教育平臺作為一個具有通訊溝通、社交屬性、平臺架構功能的交流平臺,為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應用方式。平臺系統以及第三方外接平臺所提供的功能多種多樣,不應局限于基本的圖文推送,不斷開發,以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要。

篇2

關鍵詞:結構式討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課;慕課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是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推進的產物。作為打破傳統教育方式在教學環節、教學設計等方面固有思維的課堂革命表現形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的產生和應用需要、行為動機理論、關聯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等理論形式提供有力支撐。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應用原則

發端于學習管理、資源、學習管理系統、開放網絡資源融合體的慕課,在具體應用過程中,要求設計者使用較具有吸引力的設計方式,如立題明確、內容具體凝練、契合學生心態、使用多元化授課模式等。

(一)貼近學生心理需求,增加課程內容吸引力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設計過程中,掌握學生心態的要求,使得教師必須使用問卷調查或訪談法,認真搜集不同學識水平、民族、年級學生的需求,總結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典型案例,并借助互聯網的輔助,增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的吸引力?!八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慕課設計以增加學習者思想政治素質和端正性,提升自我修養,塑造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道德情操為基礎,因此需要教師搜集符合學生興趣并實用的話題,才能輔助學生更好的內化知識。授課教師課堂知識的充實程度應該以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課程吸引力程度為衡量依據。作為課堂設計者和表演者,教師課程內容的吸引力不僅包含課程講解內容,還包含教師本身的魅力,即教師如何以自身“靈動”的表演,來滿足學生各類“苛刻”的要求。如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設計需要教師以游刃有余的表達技巧、嫻熟精煉的語言技巧、風格的授課技巧、獨具魅力的肢體語言等,展現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神形俱佳的優勢,以最大化激發學生潛能,并對學生因勢利導等。

(二)完成線上下課內外知識覆蓋,拓展課堂討論空間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并非是單純的獲取知識,而是需要以啟發學生的探究和思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將知識內化成符合當前主流意識形態的精神信念和倫理道德。因此需要將網絡平臺和實體課堂融合起來,進行有效融合及優勢互補。具體如良好的轉化“師本位”和“生本位”兩者之間的相互觀念,使教師成為教學的調控者、組織者、設計者,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成為教學的新思想和新知識的創造者、探究者、發現者以及教學的互動參與者。國外慕課的操作方式要求慕課設計需要完成網下和網上、課程內外的全面覆蓋,還需要課程設計將固有課堂模式向全天候模式轉換,以增加課程慕課設計的有效性。正如慕課所要求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使用“提問-討論-講解-質疑”的方式進行雙方的思想升華,因此在集中面授和小組討論環節中,自由、寬松的學習空間需要為學生提供。

二、慕課原則實施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結構式討論模式

(一)反思結構式討論弊端,確定兩者融合基調

機構化討論方式一般常用的包含六頂帽子法、頭腦風暴法、魚骨刺圖法、團體列名法、金魚缸法等。主要是為克服學生和教師的綜合性思維,將思維按照不同階段的發展動態進行劃分,并在尊重成員客體平等的基礎上,使用建設性的規則強制性的要求各個小組成員加入到討論中來,以保持討論的正向性。所謂的綜合性思維即使用提升、概括、綜合等方法進行問題的分析,比如使用現象分析、問題說明的方式,以幫助學生快速認識到問題的關鍵點所在,但是此種方法在慕課中的應用時,往往會因為對以往方式的應用,而使得新問題受到原有工具的影響,導致重新思考的機會被忽視,一旦問題和原因兩者出現混淆,則導致對問題真實性的認識有可能被誤導?;诖?,結構式討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中的應用就必須重視此項問題,并嘗試加以規避。

(二)設置專題模式,分組頭腦風暴

正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應用以培養學生端正的政治思想素質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為基本目標,在內化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的過程中,可設置專題的模式來激發學生參與熱望。比如按照生活實踐情況及學生感興趣、關心的內容選擇一個關鍵詞作為慕課設計的核心,圍繞核心關鍵詞邀請學生分組擴充成一個或者幾個自己感興趣的、連續的主題,以形成一個個問題探討和追蹤的思維鏈條,從而逐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望和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引入“大學生創業”作為關鍵詞,請學生按照自己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和設計進行關鍵詞的拓展,教師的引導則為“未來的你是應該是怎樣的?”———“一年之內如何落實此目標?”———“五年內如何完成?”———“十年內如何完成?”———“進入職場之后,機遇和收入你更看重哪個?”———“你如何看待杜拉拉?”雖然此類話題與小學階段的“未來暢想”有相似性,但是正因為此成長階段的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劃性和期待性,因此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己的想法有可能得到補充和拓展后,學生會潛移默化的得到啟發。再比如,在課程中播放各類學生身邊令人感動的榜樣事跡可見,引發學生對正確價值觀、人生觀自我構建的思考。各屆“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的播放,則可作為引發學生對“如何生活”、“人生怎樣才更有意義”等的思考和追尋依據。但是正如人類的大腦并非任意、隨時可填滿的容器,無論是自由思考還是智力激勵,課上小組和課下小組、案例分析和課堂辯論等形式,也僅僅是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內容的豐富性而服務的。小組討論并非僅限于教師課上關鍵詞的設計,也可以在課下圍繞學生成長而展開。比如以宿舍成員為小組,并推選某個代表作為討論結果總結人,如此,小組在課下所討論的結果就可以直接在課上反映出來,并與其他小組進行辯論。通過學生按照小組的模式在課下的探討和交流,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也會隨之提升。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等也會同步提高。事實上,諸如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相關的“人生應該肩負何種責任”、“道德和法律究竟哪個應該更具有效率”、“法不容情還是情有可原”、“大學生婚戀利弊”等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都可以納入慕課中,尤其是課堂辯論環節,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環境,比如為學生提供國外此類問題的討論平臺、深入實際調查社會現象等的機會等。

(三)以思想啟迪為導向,增加實踐演練機會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以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引導目標,可嘗試引入不同的教學平臺和模塊,此類平臺和模塊的應用僅以輔助教師和學生發散思維,進一步探究知識、思想、各項領域等。無論是六頂帽子法、頭腦風暴法、魚骨刺圖法、團體列名法、金魚缸法還是學生在思考中尋找成功的快樂的方式,均為學生和教師進修慕課設計的某種應用渠道或者目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事實上在慕課原則的輔助下,除學習模塊的靈活引入外,學生在課前點開專題就可以隨時進入相關閱讀視頻及資料的設計方式,更具有趣味性,更能幫助學生拓展視角和思維。此類視頻可以是與專題相關的調查訪談、教師課件、教師收集到的各類資料、相關的影視劇,也可以是課程上需要使用的知識點。為鼓勵學生課后學習,并監督學習進程,按照結構式討論的要求,教師一方面可要求學生將討論結果整理成文上傳到評閱平臺中,教師作為指導者、品鑒者、其他小組成員作為參評者,教師和學生同樣可在線隨時討論,而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分小組的按照課程內容、專題內容進行短劇編排,親自體驗自己論點的正確與否,此編排過程及結果同樣可作為視頻和課題作業提交到網絡交流平臺,供大家相互學習、相互點評和互動交流。演練機會的增加并不限與大學課程中,實際上在中學和小學的此類相關課程中同樣可以融入,比如課前5分鐘知識、心得體會、討論成果的共享課程,參與共享者需要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為其他學生提供可以引發思維共鳴的內容,并共同總結經驗教訓。雖然準備過程是分享講述者自我反省的過程,但是其本身同樣也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并引發其他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整個活動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在相互經歷、思想、思維等的分享過程中,還能進一步體味到有愛、合作、成長的艱難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向善情感及自覺遵紀守法的習慣和意識。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結構式討論模式的反思

(一)辨識學生特性,師生共同成長

現階段各類慕課形式的存在,的確可以輔助激活課堂互動性,但是在教研過程中,對于慕課的應用,已經有學者發現“90”后學生對傳統授課形式表現厭倦的同時,對慕課本身的興趣也會隨著慕課趣味性和應用性的降低而逐步降低。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代的學生,其對人生、學習、社會逐漸形成具有自身主觀意識的判斷和認知。雖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的確以學生為本位,以“問題意識”引導為主體,但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本身具有思政性和法律性并未消減。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專業性并不如單獨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專業。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上所需要了解的知識和技能,有可能遠比教師所提供的,或者通過討論得到的更多。鑒于“90后”,比“70后”和“80后”更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個性,思政教師的慕課設計需要從學生思想和個性特點出發,將傳統的管理和傳教方式改變為引導學生、服務學生的形式,并虛心接受學生的建議和意見,充分發揮教學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在頭腦風暴、六頂帽子法等結構式討論模式中,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知識架構、思維能力,在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二)明確模塊應用個性需求,完善設計及時更新

在當前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中,諸如試卷測評、網絡測評、課堂表現等綜合測評體系多被用來分析學生成績及學習狀態、水平等,以輔助學生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知識運用程度和理解程度的展現。對學生所設定的綜合性測評,盡管屬于對學生全方位的綜合考量,但是基于網絡平臺系統的穩定運行是此項考量良好運行的保障,因此此網絡平臺需要提供隨時跟蹤學生學習情況、課堂發言得分、按時學生作業完成、視頻短劇得分、論文完成、批改狀況、作業互評情況等以及教師及時管理、可以為學生提供彈性鼓勵的功能模塊。以此在模塊引入和功能設計時,需要按照不同學?!八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慕課設計的需要而對應性設計,不能一概而論,或統而用之。

參考文獻:

[1]馮愛紅,蘇醒.專題課堂討論及實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09).

[2]胡曉紅,郭鳳志.參與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