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臨床技能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內科臨床技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神經內科臨床技能

篇1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遼寧大連 116011

[摘要] 目的 探析神經內科應用不同帶教模式的效果分析。方法 入選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神經內科實習生84例,按帶教方式的不同分入試驗組、對照組,每組42例。試驗組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帶教模式(PBL);對照組進行以案例為中心的帶教模式(CBL),比較兩組的考試成績、教師對實習生的實習效果評價情況。 結果 試驗組理論知識分數(93.5±1.2)分、神經系統體格檢查(83.5±5.2)分、病例分析(85.6±6.3)分;對照組理論知識分數(93.8±1.1)分、神經系統體格檢查(84.1±5.1)分、病例分析(85.4±6.4)分;兩組間的理論知識分數、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及病例分析分數,無統計學差異(P>0.05);試驗組及對照組的實習效果滿意率分別為90.5%、92.9%,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神經內科應用問題式教育模式及案例式教育模式均可使實習生更好的掌握臨床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有效促進師生的互動性、教學相長,提升學習成績,值得神經內科臨床教學中應用。

[

關鍵詞 ] 神經內科帶教;問題式教學;病例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006-02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DONG Xiang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116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Methods 84 interns of neurology department during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with 42 ca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Experiment group adopted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control group adopted case based learning (CBL). Exam results and evaluations of teacher to intern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on score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case analysis of nervous system (P>0.05); satisfaction rate of practice effect of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respectively 90.5% and 92.9% (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PBL and CBL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can both help intern master clinical practical skill and ability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well, effectively enhance interactivity between teacher and intern, make teaching benefit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and improve learning results, so they are worth of being applied in clinical teaching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Key words] Teaching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PBL; CBL

問題模式教學是以問題為基礎,在問題的情景下融入臨床知識,師生對話來培養學生的構建知識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及創新思維[1]。它將傳統的教授式轉變為學生主體、教師指導的研討式教學。案例式教育模式則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病例為先導的討論式教育,兩種教育模式最初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引進,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10%的大中醫院神經內科臨床帶教過程中應用問題式及案例式教學[2]。有研究認為,CBL及PBL教學模式應用于神經內科臨床帶教可促進實習生對理論知識、臨床技能的深化,應用效果確切 [3]。為探析神經內科臨床帶教中教學模式的的方法和效果,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臨床帶教對84例神經內科實習生實施問題模式及案例模式教學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選我院神經內科84例實習生,年齡21~24歲,平均年齡(21.9±0.2)歲。所有實習生按帶教模式的不同分入兩組各42例,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21.5±0.7)歲;實習時間4周;在校理論知識總成績優秀26例,良好16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20.2±0.9)歲;實習時間4周;在校理論知識總成績優秀28例,良好14例,兩組的平均年齡、在校理論知識成績、實習時間等基線特征大體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試驗組:實施問題模式教育(PBL),按照教學大綱的基本方法及原理,有機結合臨床實踐的培養基理論學習,學生分入小組,每組4~6人,學習觀摩資深教授專家的圍術期過程,充分理解根據患者的體格檢查、既往史、現病史、臨床癥狀等情況判斷,授課前準備病例圖片及資料,精心構思相關性問題,引導實習生思維發散性,延伸授課內容的知識點,并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實習生總結歸納各種觀點,結合患者的病情特征給出相應的治療對策,針對性指導實習生講述相關疾病的治療進展及研究。

對照組:進行案例式教育模式(CBL),其遵循特點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基礎,病例為先導,進行小組討論式教學,步驟如下:①課前預習:授課前,教師整理收集經典病例,向實習生進行展示,實習生課前進行資料查閱并預習,培養自身思考、自學能力,記錄預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課上進行討論;②課堂講解:教師課上講解病例,要求方式準確精煉,知識進行臨床實踐化、操作技能形象化、重點綱目化、知識系統化;③課堂多步驟討論:鼓勵實習生深入討論所介紹講解病例的治療手段,教師進行點評式總結,鼓勵發言,記錄觀察討論結果。

1.3判斷和評估標準

考試內容包括實踐、理論兩項考核,實踐考核包括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及分析病例等內容,百分制評分。教師對實習生的實習效果評估標準:滿意:治療方式得當,患者的依從性較佳,情緒狀態較佳;一般:治療方式正確,患者依從性一般,情緒狀態一般。不滿意:治療方式欠準確,患者依從性差,情緒狀態差[4]。

1.4統計學處理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系統分析所有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則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 兩組的實習考核成績的評估比較

試驗組及對照組的實習考核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教師對實習生的實習效果滿意情況的評估比較

試驗組及對照組的實習效果滿意率分別為90.5%、92.9%,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問題模式教學是以問題為基礎,在問題的情景下融入臨床技能知識,師生對話來培養學生的構建知識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及創新思維[5-6]。它將傳統的教授式轉變為學生主體、教師指導的研討式教學。案例式教育模式則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病例為先導的討論式教育,問題式及案例式教學活動具有以下優勢:①主動性:實習生在神經內科相關知識及實踐操作中可積極參與,敢于實踐,解決及探索問題,實習生對于神經內科相關疾病的治療方式掌握程度更高;②探究性:問題式教育的基本特征為探究性,實習生可更好的構建知識系統,對知識理解程度更高,熟練應用于臨床操作中;③合作性:問題式及案例式教育模式構建了新型師生關系,解決問題需實習生之間討論、教師的歸納性總結共同完成,管理者、組織者、發起者、參與者之間的合作性對神經內科教學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④創新性:問題式及案例式教育模式中,使實習生突破傳統教育的束縛,進行意識、方法創新,從對知識的記憶、認識等低層次向評價、綜合、分析知識的高層次發展,更有利于實習生對臨床操作技能、病例分析、理論知識的綜合整合,更好的應用于臨床實踐[7-8]。

本研究對我院神經內科臨床的實習生實施問題模式教學及案例式教學,充分體現了問題式教學及案例式教學的兩個原則,即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均以教學重點為出發點;所提出的問題具有臨床意義,注重神經內科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9]。實習生帶著問題查閱教材與資料,目標明確具體,調動了自主學習的思考和主動性,說明問題式教學及案例式教學具有討性、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師生的協作性等特征,是一種新型的臨床教學模式[10-11]。教師可以從實習生的臨床實踐中看出學生的缺陷,進行重點培訓;還可通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共同研討解決方法。神經內科臨床帶教中應用問題式及案例式教學,結果顯示:試驗組及對照組的實習考核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0.05);試驗組及對照組的實習效果滿意率分別為90.5%、92.9%,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與周麗琴[12]對神經內科中應用不同帶教模式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說明神經內科應用問題式教育模式及案例式教育模式均可使實習生更好的掌握臨床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有效促進師生的互動性、教學相長,提升學習成績,值得神經內科臨床教學中應用。

問題式帶教模式與案例式帶教模式均為新型臨床教學模式,問題式帶教模式注重實習生對臨床病例及理論知識的自主思維,案例式帶教模式注重以臨床典型病例為代表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應注意臨床案例的選取,二者可相結合,培養實習生的自主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

[

參考文獻]

[1] 汪濤,馮正直,李敏,等.問題指導下綜合教學模式在心理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3):173-174.

[2] 田作軍,奉俊敏,吳宜娟,等.神經病學見習中以問題為基礎學習與床邊學習兩種教學方法的比較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5(16):153-155.

[3] 劉麗娟,劉瓊.問題式教學法在臨床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8):702-703.

[4] 鞠奕,林晶,張星虎,等.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卒中雜志,2010,5(8):162-163.

[5] Fernandes A,Dias M.The Microbiological Profiles of Infected Prosthetic Implant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Organisms which Form Biofilms[J].J Clin Diagn Res,2013,7(2):219-223.

[6] 張玉梅,賴宗力,孫海欣,等.重視教學方法,提高神經病學臨床實習效果[J].中國卒中雜志,2010,5(4):173-174.

[7] 王薇,畢齊.神經內科進修醫師腦血管病的帶教體會[J].中國卒中雜志,2010,5(1):153-155.

[8] 徐忠祥.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我院神經內科見習質量—神經內科臨床見習帶教總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7(12):81-82.

[9] 劉振國,干靜,王錫金.PBL教學方法在神經內科輪轉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8):77-78.

[10] 邢紅霞,劉勝,王玉梅,等.神經內科標準化患者在見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4):104-144.

[11] Saadia Z.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reast feeding practices during puerperium in saudi women[J].Mater Sociomed,2014,26(1):43-48.

篇2

關鍵詞:神經內科;護理帶教;路徑式教學法

護理帶教是臨床護理教學工作的重點組成部分,對臨床護理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路徑式教學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標準化臨床教學方法,可促使護理教育更具目的性、計劃性與有序性[2]。我院自2015年1月起在護理帶教中采用路徑式教學法模式,獲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接收的實習護士56名,所有護士均為女性,且均由相同護師進行帶教培訓。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名,對照組護士年齡20~23歲,平均(20.7±0.4)歲,觀察組護士年齡20~22歲,平均(20.5±0.4)歲,兩組護士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僅采用傳統常規教學模式開展護理帶教,先由科室主管開展入科教育,而后由護士長進行帶教老師分配,在實際臨床護理工作中給予講解相關知識,實習護士發現問題及時向帶教老師請教。觀察組采用路徑是教學模式進行護理帶教,培訓前有科室主管、護士長及資歷豐富護士共同探討護理帶教路徑表,根據實習時間來安排教育內容,并充分融入神經內科特點,具體方法如下。

1.2.1帶教第1w 主要以醫院規章制度與常規工作流程作為教學重點,帶教老師帶領實習護士了解神經內科患者基本狀況,保證初診病例的正常病情評估。

1.2.2帶教第2w 著重講解神經內科的儀器設備操作規范,根據神經內科日常需要將所應用的儀器與設備進行介紹,采用言傳身教模式講述臨床操作規范。

1.2.3帶教第3w 重點明確常見神經內科疾病的護理要點,老師帶領實習護士進入病房觀察常見疾病患者的護理重點,促使其掌握尿管留置、胃管留置、鼻飼、輸液等護理技術,同時講述相關臨床應用藥物的特點,包括期適應癥、應用方法及不良反應。

1.2.4帶教第4w 明確各種護理報告書的書寫方法,重點強調知情同意書的相關注意事項。

1.3觀察指標 培訓結束后,分別對兩組護士開展護理考核,主要包括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兩方面,理論知識試卷由護士長與主管護師共同制定,操作技能由護士長與帶教老師共同評估,均為百分制,分數越高體現成績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培訓結束后,對照組護士的理論知識測試成績為(83.9±4.1)分,操作技能測試成績為(92.7±3.9)分;觀察組護士的理論知識測試成績為(92.9±3.7)分,操作技能測試成績為(91.8±4.7)分,兩組護士測試成績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提高了護生的考核成績 該研究結果表明,傳統臨床帶教法沒有具體的實習目標,只是大概條條框框,沒有具體要求掌握哪些內容,使護生實習被動,實習積極性不高,故對照組護生考核成績不理想。而臨床路徑帶教方法從基礎理論知識到操作技能、由易到難進行帶教,內容遵循點面銜接、循序漸進、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使護生的各項能力逐步得到提升,激發護生的實習積極性;且教學過程直觀、規范,帶教老師可根據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帶教,帶教成績客觀、真實,確保了教學的質量。故觀察組護生考核成績理想。

3.2提高了護生對帶教方法的滿意度 該研究結果表明,傳統臨床帶教方法沒有要求學習進度教學方法混亂,隨意性大,缺乏全面性、系統性,易使護生思維被動;這種帶教方法只是傳授的方式,學生只有接收,沒有互動,故護生對老師的感覺是陌生,甚至是懼怕的。故對照組護生對這種帶教方法滿意度不高。而且臨床路徑教學帶教方法目標性強,過程規范,護生實習主動,有計劃,有目標,并要求護生和帶教老師按臨床路徑完成各項實習計劃,同時及時評價是否達到預期目。有帶教老師把握進度,這就督促護生和老師的溝通,也密切了師生關系。故觀察組護生對帶教方法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4 結論

護理帶教是完善護理專業教學、改善臨床護理質量的主要環節之一,通過基本知識與臨床能力相結合來提高護士的工作質量[3]。傳統常規的護理帶教工作中要求實習護士跟隨帶教老師進行學習,但經常缺乏規范性與有序性,不能體現出良好的互動效果,從而影響到臨床帶教教W質量[4]。近年來,路徑式教學法在臨床中廣泛應用,該種方式可將教學內容分散到具體時間與緩解中,師生均全面了解教學過程與內容,根據臨床需要規范教學路徑,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凸顯了規范化與有序化等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56名實習護士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名,分別接受傳統護理帶教與路徑式教學法的護理帶教,在實習結束后對兩組護士分別開展了測試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護士的理論知識測試成績與操作技能測試成績均顯著好于傳統護理帶教護士,充分證實該種帶教模式可提升護士的專業能力。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護理帶教中采用路徑式教學法不僅能夠提升實習護士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也可顯著改善其臨床操作技能,具有良好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迪宏.雙師制教學在神經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24(5):84.

[2]莫江萍.基于臨床護理路徑的任務引領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3):68-70.

[3]程艷華.探討整體護理理念在神經內科實習護生護理理念中的作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4):103.

篇3

【關鍵詞】:神經內科;存在問題;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2-0245-01

神經內科主要臨床工作是對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臨床癥狀、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護理等進行研究[1]。神經內科是存在安全隱患的高危科室,患者往往病情比較嚴重,存在感知、運動、意識等障礙,而且很多患者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給患者生命帶來威脅。因此,對于神經內科患者有必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讓臨床護理質量得到提高,盡量減少醫療事故發生。本研究從我院神經內科患者中抽取3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防范措施,報告如下:

1神經內科存在問題分析

1.1管理方面問題: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缺乏,一位護理人員往往要同時照顧好幾例患者,工作任務繁重,無法對神經內科患者進行全面護理,尤其是護理人員單獨值班時,經常會出現由于搶救不及時造成嚴重后果。在高強度工作中,護理人員力不從心,沒有和患者多溝通和交流,不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2患者本身疾病方面問題:神經外科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嚴重程度的感知和意識障礙,患者疾病危重,病情復雜,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隱患:(1)走丟。由于神經內科患者大多數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衰退等癡呆癥,如果看護不到位,容易走丟;(2)跌倒。神經內科一部分患者失去肢體活動功能,容易發生肢體不平衡出現跌倒情況,尤其對于老年神經內科患者,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差,行動緩慢,還會出現抽搐情況,在半夜或者早晨如廁時最容易發生跌倒情況;(3)凍傷、燙傷。神經內科患者很多會存在感知障礙,在平時生活中,容易發生凍傷或者燙傷情況;(4)容易傷害別人或者自身。神經內科患者有些還存在精神異常情況,經常會沒有意識地作出地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身的情況,嚴重抑郁癥患者還會產生自殺傾向,癲癇患者在病情發作時還會自己咬傷舌頭;(5)窒息。神經內科患者有的還存在吞咽困難情況,吞咽反射差,進食就容易出現嗆咳造成窒息;鼻飼患者還會因護理人員或者家屬鼻飼方法不當造成患者窒息;咳嗽反射差的患者也會由于積聚大量痰液而窒息[2]。

1.3醫院管理制度問題:由于醫院管理制度不嚴格,一些護理人員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對護理操作流程實施不到位,工作態度不夠嚴謹,沒有自覺遵守醫院的各種規章制度,在護理操作時沒有進行規范性操作,導致一些不良事件發生。還有部分護理人員對護理知識掌握不全面,技術操作水平還有待提高,在單獨操作時不能勝任各項護理工作,容易引發醫療糾紛。

1.4環境方面問題:神經內科患者住院時間都比較長,而且病情變化快,如果沒有為他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患者,不僅影響到日常生活,還會給他們的情緒帶來不良影響,讓患者病情更加嚴重。

2防范和護理措施分析

2.1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明確高危群體

對患者病情進行正確評估,對病情比較嚴重復雜的患者要重點觀察和看護。并對家屬加強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容易發生的危險事件,讓他們對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提前準備好應對措施,尤其是對于存在認知障礙、意識障礙的老年癡呆患者,或者精神異常患者,家屬和護理人員更要加強看護,避免發生走丟、燙傷、凍傷、跌倒等意外情況;對于吞咽困難患者,可以采取半臥姿勢進食,主要以半流質為主,遵循少量多餐原則;而對于鼻飼患者,在飯前要將痰液洗干凈,采取半臥姿勢,待胃管處于胃內后方才可以實施鼻飼;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安全進行評估,對高危患者重新篩選,再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

2.2適當增加護理人員,加強護理管理

神經內科工作量大,醫院應適當增加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分流管理,靈活操作,盡量做到每位護理人員負責一位高危患者,尤其在夜晚,容易發生意外情況,盡量多安排人手值班;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過程中,要和患者多溝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配合護理;在對患者實施侵入性護理操作時,首先告知患者和家屬,并對他們進行宣教,耐心聽取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并不斷改進;神經內科患者長期住院難免心理壓抑,情緒十分不穩定,護理人員應該主動對他們實施心理護理,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讓他們放松心態接受治療。

2.3努力為患者創造一個文明環境病區

針對神經內科患者病情的特殊性,根據他們的需要,首先要保證患者的人身安全。可以在患者護理床上裝上扶手,還可以在病床上加上欄桿;病區的地面要盡量保持干凈、干燥,要盡量避免由于不良環境給患者帶來的意外傷害。病床之間要裝上拉簾,尊重患者的隱私,讓他們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病區內裝上緊急呼叫器,患者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可以在第一時間接受治療[3]。

2.4護理人員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護理質量

要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首先要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包括專業知識、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可以定期讓護理人員參加業務知識培訓,并對業務技能進行考核;護理人員要了解并掌握神經內科患者存在的各種高危因素,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范;對比較典型的病例要進行總結、分析和交流,減少類似情況發生;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判斷力和應急事件處理能力,當患者發生意外事件時,可以沉著冷靜,應付自如。

綜上所述,由于神經內科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容易發生各種意外事故,在神經內科,有效、科學的護理對患者的預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神經內科護理人員肩負重任,要將一切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熟練掌握各種操作技能,對患者多些耐心和關懷,才能保證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為他們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也為我國醫療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嚴群.神經內科住院病人常見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J].醫學信息,2010,15

篇4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患者也對護理要求不斷提高,住院患者周轉率也同時加快。要求護士理解和掌握知識需要更加全面系統。護理的帶教老師工作、家庭、生活都比較忙。一天到晚面對患者,關心患者,下班后還得呵護家庭,還要學習各類紛繁的知識,很多需要晉級考證,甚至考研。難免會造成帶教老師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影響護生的帶教質量。所以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帶教的老師應該把帶教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靈活應用帶教方式及帶教時間。

2學生方面

2.1提高學習熱情護生來到醫院實習,很多都是獨生子,性格比較自我,缺乏對工作熱情和主動性,缺乏吃苦及奉獻精神。很多學生重操作,輕視生活護理,神經內科的基礎護理較多,護生只愿意操練打針、輸液等技術操作,不愿意操練翻身、扣背等生活護理。所以帶教老師要提高護生的學習熱情,讓護生知曉神經內科基礎及專科護理的意義及護士職責和責任,認識到護理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使護生擁有南丁格爾的遠大目光和高尚情操,積極投身于護理事業。

2.2提高綜合技能俗話說的好,技多不壓身,隨著臨床護理的發展,護理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嫻熟的護理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超強的醫患溝通能力以及護理學術科研及論文的撰寫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護生需要掌握技能和知識。所以神經內科帶教老師不但傳授的護理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傳授醫患溝通的能力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培養護生使其擁有一種健康體魄,使護生具有頑強、勇敢、堅韌不拔、仔細果斷、遇難而上、臨危不懼的優良品質。

2.3增強法律意識護生剛進入神經內科行臨床護理實習,但不明確醫院規章制度,法律意識淡薄,尚未意識到護理職業實屬高風險職業。帶教老師帶教中應加大護生法律法規的學習,使其明確患者安全為重,應發現并解決問題,同時護生還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用法律的觀念嚴于律己,減少護理的失誤和缺陷的發生,所以帶教中貫穿法律知識的講解,培養護生依法護理的思維方式及行為習慣,進而減少或避免護理糾紛,提高護理質量,提高神經內科患者的治療效果。

3師生互動

帶教老師和護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帶教老師是護生的榜樣,也是護生的良師益友。帶教老師嚴格要求護生的同時應嚴于律己,交流中了解護生的生活及心里所想,達到師生相互信任。正確的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因勢利導,恰當誘導,鼓勵護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帶教老師要善待學生,尊重學生,對待學生更要一視同仁,使學生在和諧的師生關系、護患關系中得到鍛煉,學習所需知識和技能。應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師生臨床護理技法共同進步。

篇5

關鍵詞:神經內科;護理;細節管理;應用價值

神經內科收治患者大多數為慢性疾病,其預后情況相對較差,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有研究報道稱,在臨床中通過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細節管理,可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病情,利于患者預后,減少醫患糾紛[2]。因此,本研究對細節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5年6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患者7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齡(66.5±10.5)歲;平均病程為(7.5±8.0)d。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齡(67.0±11.2)歲;平均病程為(7.0±7.8)d。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細節管理,具體措施為:①加強患者心理護理。對入院后的患者應及時進行相關知識宣教,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所患疾病的癥狀、特點及預后情況,緩解患者焦慮、抑郁、及恐慌等不良情緒。②組織相關護理人員學習。科室主管負責人及護士長定期組織科室內相關的護士培訓操作技能和臨床專業知識,強化護士對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熟練掌握;加強護士對醫用物品的有序、規范及全面管理;提高護士的責任意識,增強安全觀念,加強自我素質的培養,給患者提供高效、舒適的護理。③預防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進行飲食護理:對所有患者都進行評估吞咽功能,具備適應證者給予早期胃管留置,由科室護士鼻飼注食,并詳細記錄患者飲食的相關情況;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對其實施吞咽功能訓練。預防吸入性肺炎和管理氣道:每天對患者進行定時定量的坐位訓練,及時給予翻身叩背;對于氣管切開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每天進行呼吸操訓練2次,康復治療師要輔助完全癱瘓的患者完成訓練;對患者的咳嗽排痰訓練要定期加強。防止發生壓瘡:由護士對患者的擺放進行相應指導,嚴禁患者采用半臥位,以降低對骶尾部的傷害。管理膀胱:對于尿失禁患者留置1周導尿管;對于自主排便困難的患者,給予相應的環境誘導措施、相關扳機點刺激及嫻熟手法壓腹等措施,特別需要時可進行間歇導尿;若患者出現神經源性膀胱,應采用功能性電刺激。防止發生靜脈血栓:2次/d,安排患者氣壓治療;定期指導患者肢體運動訓練。防止跌倒:若患者有坐位平衡功能障礙,應及早提供相關床邊坐位訓練,并進行轉移床椅訓練;若患者發生站立平衡功能障礙,要重視對患者的患腿相關負重動能訓練;對于部分患者有足下垂伴內翻,要給予手杖幫助行走。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的的住院天數、住院總費用;采用我院自制調查表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1.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住院總費用、住院天數明顯高于觀察組,且護理滿意度低于觀察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發展,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主要表現在對患者的日常護理管理中[3,4]。目前,細節管理理念在臨床中得到護士更多的關注,其可給予患者全面有效的護理,對提高護理工作質量至關重要。本文對神經內科患者實施了細節管理,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住院天數、住院總費明顯高于觀察組,且護理滿意度低于觀察組,差異顯著(P<0.05)。表明細節管理對神經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較好,有助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其經濟壓力。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癥狀的具體情況,及時為患者提供系統、合理、個體化的細節管理護理服務,并根據每個患者病情的臨床特點及時做出早期的處理,減少護理中的誤差,提高治療效果,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5]。護士對患者出現的問題能做到及時了解,并能及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使其充分了解治療的情況,緩解患者的焦躁、恐慌及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避免各種不必要的醫患糾紛[6]。細節管理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還利于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信心,保持對工作的熱情,能夠盡心盡職地為患者服務,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穩定。綜上所述,細節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醫患關系,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作者:晉亞娟 單位:鄢陵縣中醫院

參考文獻:

[1]宋士娟.細節管理理念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與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5):213-214.

[2]焦琳琳.細節管理理念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28):185-187.

[3]王曉丹,于麗.細節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17):101-102.

[4]王永霞,張靜.運動神經元病綜合護理體會[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2):152-153.

篇6

〖HJ1mm〗臨床帶教是護理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帶教質量的好壞將影響低年資護理人員的發展。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神經內科由于其專業性強,臨床帶教較為困難。我科在參考其他兄弟單位的臨床帶教方法的基礎上,將臨床護理路徑(CNP)的理論和方法引入神經內科低年資護理人員的臨床帶教工作中,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對象: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輪轉的神經內科護理人員通過隨機分組。對照組50例,實驗組50例。進修時間為12周。均選擇資深護理人員進行帶教。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方法,具體方法:低年資護理人員入科,由帶教老師介紹病區環境、物品放置、規章制度、注意事項、各班職責、工作流程、進修任務、教學內容。實驗組采用CNP教學方法。按照神經內科的疾病分別制定護理路徑,結合進修計劃制定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具體如下:第1周,進修入科介紹熟悉科室環境,評估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情況,制定具體教學計劃,低年資護理人員觀摩、強化正確的技術操作規范,不要示范錯誤動作。進行醫療法制教育,學習有關法律條文。第2周,向低年資護理人員講解神經內科基礎知識如病理、生理、解剖,進一步講解神經內科常見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重點教授帶教人員在工作學習中的經驗教訓、心得體會,通過靈活的教學,使低年資護理人員盡快掌握學習要點。

參與簡單的治療工作及輔工作;參加交班,熟悉科室工作人員。第3周,低年資護理人員了解整體化護理方法及健康教育,給予患者個性化護理,按部就班進行工作。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獨立完成基礎護理及專科操作,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完成較復雜的專科護理操作。不得在帶教老師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進行操作。指導低年資護理人員以患者為中心,熟練運用護理程序。帶教老師協助完成1-2例非手術患者 從入院介紹----入院健康教育------恢復期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為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完成護理病歷,進行護理效果評價。低年資護理人員熟悉工作后,帶教老師協助完成1-2例手術患者的從入院到出院的全程護理,完成護理病歷,進行護理效果評價。第4周以后,能獨立完成護理病歷。在老師的配合下,進行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配合及護理。進修期屆滿進理論及操作考核,填寫進修手冊。

1.3結果的評定標準:理論操作評分標準: 優≥90分,合格≥75分,不合格

1.4結果的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結果表明,實驗組的理論、操作、綜合素質能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篇7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6月~2013年1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病區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n=30),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5~66歲,平均年齡(49.2±13.6)歲,平均病程(3.1±1.9)年;實驗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31~59歲,平均年齡(48.3±11.2)歲,平均病程(3.3±1.7)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既往史等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給予2組患者基礎護理措施,實驗組在基礎護理基礎上給予精細化管理護理:(1)實行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助理護士類型的分層責任制[2]。護士長控制全方位的護理質量;責任組長則進行心理和軀體方面護理的評估;責任護士負責觀察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護理操作等工作;助理護士對患者的生活護理進行負責,并完成送檢標本、陪護患者檢查等任務[3]。(2)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為降低患者發生跌倒或出現燙傷的風險率,在有關地點放置或粘貼小心燙傷和小心地滑等類型的標志;對評估后確定診斷有墜床的風險的病患,對其采用床欄或約束帶進行安全約束。(3)實施“三全”管理法,即對于醫生、護理人員和各種儀器設備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同時建立護理風險預警的制度,盡可能地細化護理過程中病患可能承擔的各種風險。統計住院期間意外事件發生率、護理并發癥發生率,護士長采用書面檢查及技能考核等方式進行量化評估基礎護理、特級護理及一級護理的合格率。

1.3統計學方法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和實驗組護理質量相關指標的比較,實驗組意外事件發生率、護理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下降,基礎護理、特級護理和一級護理的合格率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醫院中所采用的精細化管理的實質是一種分解細化目標和戰略并加以落實的過程,同時也是將醫院整體執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的重要途徑[4]。醫院是一種服務性的行業,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取得認可,就必須通過大力加強醫院內部的管理來提高神經內科護理管理的醫療質量,要做到準確、精細,力求零差錯、零失誤,從而增加患者和家屬的滿意程度,并提高護理的質量。

神經內科主要診治代謝病和遺傳病、神經系統變性病、坐骨神經病、三叉神經痛、腦部炎癥性疾病、腦血管疾病、偏頭痛、脊髓炎、癡呆、及重癥肌無力等,而這些疾病的患者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6],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患病時大多會精神恍惚、自理能力差等,僅使用基礎護理,很容易導致忽略一些很小的細節,帶來嚴重的后果。神經內科的病患臨床情況具有相對獨立的體系和特征,存在不確定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這就要求神經內科的護理管理中采用精細化管理護理。

篇8

【關鍵詞】腦卒中;優質護理;護理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R446.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029-02

腦卒中在神經內科疾病中比較常見和多發,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逐漸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1]。對患者實行優質的護理服務,及時有效減輕或防止疾病對患者身心的不良影響,使早日康復[2]。優質護理是神經內科病房護理的重要內容,是評定護理服務質量的內容之一。因此,為了提升神經內科護士臨床護理理念,減輕或消除患者病痛,使患者在無痛或盡可能輕的病痛中獲得、配合治療,盡可能早地進行康復鍛煉,生活質量得以提高[3],我院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中,建立了神經內科優質護理工作模式,近一年來取得了滿意的臨床護理效果。現介紹如下。

1 人員組成與培訓

1.1 護士安排、分工與職責

優質病房護理由護士長、責任護士組長、護士、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完成。護士排班模式調整合理,優化護理流程,實行護士分層管理,即護士長一責任護士組長一責任護士一助理護士。

(1) 業務能力較強的高年資護士擔任責任組長。其工作職責:①做好患者的臨床治療與護理,督促、指導、協調其他護士的工作。②組織優質護理業務查房,促進臨床護理的循證實踐,做好點評與改進[3]。③通過不同方式,加強護士有關優質護理的繼續教育。

(2) 注冊護士擔任責任護士,每名責任護士分管5-8例患者,完成患者入院到出院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并提出優質護理診斷、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評價臨床護理的效果。其工作職責:①評估患者疾病狀態。②與其他專業人員協作。③落實具體的護理措施。④對患者和家屬及時教育、指導。

(3) 尚未獲得注冊資格的護理人員擔任助理護士。其工作職責:協助責任護士為患者提供舒適、優質的臨床護理,共同完成基礎護理。

1.2 護士培訓、教育與考核

病房優質護理的整個過程都要定期培訓與教育護士。了解護理人員的護理知識和需求,根據護理人員能力及層次,分析確定培訓內容。定期邀請臨床治療護理專家及時給護士講課,包括疾病的機理、藥物作用與不良反應,優質護理的評估與干預等,重視優質護理業務查房、病例討論提高護理人員臨床實踐能力。

護士長將定期考核和日常工作相結合來考核護理人員,包括護士對疾病狀態的評估、護理措施實施、護理文件書寫的質量及患者對優質護理的滿意度等,綜合評價護士的優質護理水平.

2 病房優質護理工作程序

2.1 疾病控制

2.1.1 疾病評估

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疾病評估是一個持續、動態、系統的過程。病痛評估采用數字評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詞語描述量表(Verbal Descriptor Scale.VDS)和面部表情痛苦量表(Faces Pain Scale Revised。FPS-R),其實用于臨床效果滿意.

2.1.2 疾病干預

疾病干預措施為:①做好心理護理,病室環境保持安靜舒適。②做好護患溝通,及時安慰和鼓勵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③減少或避免引起疾病加重的因素,如活動不當 、失眠等④實施有效的非藥物護理措施,如按摩、熱敷、聽音樂、分散注意力等。⑤藥物治療,遵醫囑按時給藥而不是按需給藥。

2.1.3 效果評價及措施修訂

優質護理后,注意觀察患者,評價護理措施實施后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效果不佳,分析原因,重新制訂新的護理措施并記錄。

2.2 健康教育

住院期間始終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講解優質護理病房相關宣傳材料。首次健康教育在入院12h內完成,向患者講解疾病的評估和方法。并講解功能鍛煉、疾病的控制、臨床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等。同時指導患者和家屬參與疾病的治療和優質護理過程,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2.3 總結與反饋

每周護士長對優質護理工作進行總結,并及時反饋,包括:①按照分工護士是否履行優質護理職責。②護士優質護理與標準的護理程序是否相符。③患者疾病控制程度的滿意度及對整個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3 結 果

創建神經內科優質護理病房,是我院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一部分,通過這項工作,提高了護士的護理管理知識和技能,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控制質量,患者得到了優質的護理服務,為臨床護理管理提供了科學、規范、可操作的工作指南,醫患關系更加和諧,患者對病房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得到進一步提高[4]。

4 體 會

通過臨床創新、研究和實踐,護士在發展優質護理知識和護理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病房優質護理工作模式建立,首先,取得了護理管理向護士、患者模式轉變;其次,護理人員組成、職責、培訓、工作程序明確,標準化、一體化、系統化的護理管理制度確立,同時持續進行優質病房的質量控制,優質護理工作的保障順利開展。因此,圍繞優質護理管理實施的護理標準,進行護理管理的效果評價;圍繞疾病控制目標、患者對優質護理的滿意度,進行疾病控制的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通過評估一干預一效果評價的優質護理程序,神經內科病房患者疾病控制能力提高[5],優質護理環環相扣、整體協調一致,確保了整體護理水平的穩定與提高。

腦卒中患者是神經內科護理人員常常面對的臨床護理對象,許多患者因忍受不了病痛,睡眠和康復受到影響,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正確面對及干預病痛,增加患者舒適感,并促進功能恢復,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靜脈血栓形成等[6]。更加體現了對腦卒中患者的人文關懷,優質護理服務深入開展,建立了滿足患者需求的長效機制,神經內科病房優質護理工作模式開展確實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Strik JJ,Denollet paring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predictors of cardiac events and increased health care consump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ction.J Am Coll Cardiol,2003,42(10):1801-1807.

[2] 陸安婷.優質護理服務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全科護理,2011,9(32):2982-2983.

[3] 應宗友,黃曉英.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心理狀態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3):53-54.

[4] 薛秀麗,趙士宏,劉英賢.2種不同收集資料的方法對患者評價優質護理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6c):64-66.

篇9

【關鍵詞】 腦卒中;康復護理;臨床療效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老年腦血管多發病, 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液循環堵塞引發腦血管痙攣, 進一步導致腦缺氧等產生, 如頭暈、頭痛、四肢癱瘓等臨床表現[1]。該疾病突發性強、病程較長且不易恢復, 臨床致殘、致死率均較高。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 腦卒中病死率已經顯著下降, 但仍有部分患者留下諸如癱瘓等后遺癥狀, 因此, 如何控制或降低其致殘率仍是目前針對腦卒中疾病的關鍵問題。腦卒中恢復過程中實施康復護理是其康復的基本內容之一, 與基礎護理相比較, 康復護理可使患者獲得軀體、精神、社會等的全面康復[2]。在臨床工作中, 明確康復護理過程存在的問題與相應護理措施, 對提高相關護理人員的知識與技能, 促進神經內科腦卒中康復護理的實施與完善意義重大。現對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效果進行統計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神經內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腦卒中患者65例, 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3例, 其中男17例, 女16例, 年齡43~70歲, 平均年齡(58.5±6.9)歲, 15例患者左側偏癱, 18例患者右側偏癱。對照組32例,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齡39~72歲, 平均年齡(60.7±7.1)歲, 17例患者左側偏癱, 15例右側偏癱。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及神經內科護理干預中的基礎護理,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兩組護理時間均為3個月, 其主要包括如下。

1. 2. 1 心理康復的護理 由于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受到損傷, 其臨床癥狀包括肢體偏癱、失語等, 常常給患者增加很大的心理負擔, 甚至對他們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打擊。所以醫護人員需積極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 并及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患者病情及相關癥狀的出現, 消除患者消極的情緒, 從而增加患者的信心, 使患者更加密切積極的配合進一步治療, 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依從性和主動性。

1. 2. 2 并發癥的監測和護理[3] 在腦卒中患者的恢復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多種并發癥, 需要醫護人員給予適當護理:①加強患者的口腔護理, 及時吸痰,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暢通, 避免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或呼吸道阻塞而致患者窒息。②注意密切觀察患者導尿管通暢與否, 同時觀察患者每日尿液顏色及導尿量。③預防應激性潰瘍。④患者應常翻身, 預防壓瘡等。⑤提醒患者合理加強下肢活動, 注意抬高并適當進行恢復訓練,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靜脈炎發生。

1. 2. 3 肢體的康復護理[4] 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中肢體的康復是較為關鍵的問題之一, 因此康復護理應及早進行。近年來, 卒中康復護理重視早期進行。有的在發病24 h內介入, 如重癥腦出血患者, 在監測、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同時介人康復護理(保持良好肢位)。也有的提倡腦梗死后3 d、腦出血后3~5 d介入。多數意見是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 h后再行康復介入。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變化快, 對護理技術要求高, 既要求對生命體征的護理, 也要求較多預防性和對癥性康復護理。首先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基礎藥物治療的同時, 合理配合針灸、理療等康復護理干預, 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殘率。其次對患者的偏癱肢體進行按摩, 或根據肢體關節活動的方向和范圍行一定程度被動或主動的活動, 鍛煉四肢活動, 發病4 d后適當進行康復鍛煉。此外, 對于并發高血壓患者需給予有效科學的降壓治療, 在康復出院前, 叮囑患者, 定期檢測血壓, 注意低鹽飲食, 長期高血壓還需堅持服降壓藥物以維持血壓穩定。

1. 2. 4 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 在臨床診斷中約有51%的急性腦卒中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礙, 吞咽障礙會影響到患者進食, 進而導致脫水或者營養不良等現象, 嚴重者可能會因誤吸致吸入性肺炎或發生窒息。對于中、重度的吞咽障礙患者通過康復訓練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方法包括咽部冷刺激、喉抬高訓練及吸吮訓練。針對輕度吞咽障礙者, 需選擇合適進食, 另外主要采取攝食訓練。患者在進食時應注意:①取坐位或半臥位, 頭略前傾。②為了有利于咽部等部位的感知, 宜選擇有一定口感的食物。③食物有一定黏度但又不致粘附口腔為宜。④患者進食需集中精力, 食速宜慢。

1. 3 療效評定 于護理3個月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價, 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價采用Fugl-Meyer評價;患者生活能力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根據衛生部(現衛計委)質量控制標準評定其臨床療效: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 病殘程度0度為基本痊愈;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 病程1~3度為顯效;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為有效;④神經功能缺損減少18%以內, 甚至惡化評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P

2 結果

3個月治療及康復護理后,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5%,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85%,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 康復醫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在腦卒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認同。康復護理可在有效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與基礎護理相比較, 康復護理可使患者獲得軀體、精神、社會等的全面康復。縮短病程, 減輕患者的痛苦, 加快其康復, 最大限度地從身心殘障中恢復。除遭受嚴重的心理創傷外, 腦卒中預后常會出現肢體功能偏癱等后遺癥狀, 其實部分患者肢體的障礙并不是癱瘓所致, 而是在疾病早期未進行康復護理措施或者未介入合理科學的康復護理方法, 從而導致性痙攣、肌肉萎縮、關節畸形等殘疾。因此, 有效合理的早期康復護理, 能顯著降低肢體功能障礙的發生以及有效控制其發展程度[5]。

本研究顯示, 在65例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觀察中,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5%,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85%,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對患者進行心理康復也是康復護理中的重要環節, 通過與患者進行積極心理疏導和溝通, 可有效消除患者消極情緒, 提高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依從性、積極性。同時應做好并發癥的護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暢、關注導尿管護理、配合針灸、理療等進行的肢體康復護理均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 神經內科腦卒中患者介入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肢體功能及神經功能的損傷, 有助于患者康復, 提高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俊.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2,09(6):342-343.

[2] 何英,吳忠文.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中國傷殘醫學 , 2013,(11):316.

[3] 許金玉.早期介入康復護理與急性腦卒中患者早康的臨床研究.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31(4):504-505.

[4] 王桂碧,金燕,李燕玲,等.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康復療效的影響.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8,14(2):113-115.

篇10

方法:選擇在2012.09-2013.09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接收治療的64例腦卒中患者,并給予其有效的臨床防治措施。

結果:本組64例腦卒中患者,經有效的防治措施干預,醫院感染的發生率顯著下降,患者的康復率有所提高。

結論:神經內科中腦卒中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重點易感人群,臨床防治關鍵在于護理工作到位、抗生素使用合理以及加強消毒隔離管理。

關鍵詞:神經內科 腦卒中 醫院感染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230-02

腦卒中就是腦中風,指腦血管疾病患者因為各種因素影響產生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從而導致急性腦血液循環出現障礙[1]。醫院感染為臨床腦卒中患者比較多見的并發癥,特別是許多醫院使用抗生素不規范或有濫用現象,致使醫院感染的致病菌逐漸產生新的變化,同時患者的耐藥性也隨之升高,對臨床治療腦卒中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探討防治腦卒中醫院感染的有效措施,現將2012.09-2013.09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接收治療的64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在2012.09-2013.09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接收治療的64例腦卒中患者,其中有23例為女性患者,有41例為男性患者。年齡均在43-72歲之間,平均年齡(53.42±6.15)歲。其中,腦梗死者42例,腦出血者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者6例,其他腦血管病者4例。

1.2 方法。腦卒中患者屬于醫院神經內科感染的高危人群,盡管患者自身存在諸多原因,比如年齡、嚴重性基礎疾病等沒有辦法干預,但是特殊的防治措施是臨床治療必不可少的。環境因素及診療操作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而且抗生素的規范使用也是能夠改善及避免的。

1.2.1 加強病房管理。盡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人員在病房的進出,并且嚴格限制探視人員,以防發生交叉感染。病房內的衛生應該以濕式的方法進行打掃,勤于開窗通風,保持病房中的空氣流通和新鮮。應用循環風紫外線的空氣消毒器,以動態連續的方式對高危病房的空氣加以凈化與消毒,確保病房內的空氣潔凈。

1.2.2 嚴格按照各項規章制度執行。增強院內醫務人員消毒及隔離、無菌消毒操作的意識與技能,強化訓練。不斷培養醫護人員控制感染的責任感和預防醫院感染的意識,讓醫護人員能夠自覺性按照操作規程執行,增強醫護人員對洗手的依從性。嚴格遵照手衛生制度,手衛生為防治及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也是一種最基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通過積極推廣應用快速手消毒劑,可以提高醫護人員執行手衛生依從性。嚴格把握各種侵襲性操作的臨床適應癥,增強對各項侵襲性操作的環節管理,避免或降低發生醫院感染的機率[2]。

1.2.3 合理應用抗生素。增強臨床中抗生素藥物的合理使用,必須按照藥敏試驗結果用藥,嚴格了解療程及防治用藥的指征,禁止濫用藥物和頻繁換藥。在應用抗生素藥物之前,盡可能獲得病原學證據,按照藥敏情況選擇藥物,加強耐藥菌的監測。

1.2.4 增強基礎護理。對于長期臥床患者要注意加強口腔護理。對于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為了避免發生墜積性肺炎,應該勤于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按時吸痰。對于進食出現嗆咳的患者,應注意避免誤吸必須給予鼻飼,同時延長胃管插入的長度在8-10厘米。在鼻飼時,要適當的將床頭抬高30-80厘米,能夠顯著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增強會的護理,在重癥患者每次飲食以后,加強口腔護理,并每天加以會陰護理。一般患者每次飲食以后需漱口。護理人員還應調整患者營養情況,注意靜脈高營養,無法進食的患者應給予早期鼻飼,以防腸道細菌移位導致內源性感染的發生。在早期應下床適當活動,這樣對生命體征平穩的患者,比較有利。對于長期需要臥床休息的患者,可把床頭抬高至15-30度,增強患者肢體、翻身、拍背等功能鍛煉。

2 結果

本組64例腦卒中患者,經有效的防治措施干預,醫院感染的發生率顯著下降,患者的康復率有所提高。

3 討論

神經內科中臨床腦卒中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機率相對較高。在發病人群中,多發于高齡的老年人群。老年患者身體機能及免疫能力不斷降低,各種臟器對藥物的藥敏性不同。并且老年患者很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因此更容易被細菌的侵染,出現醫院感染的機率顯著增大[3]。本組64例腦卒中患者均屬于出血性腦卒中,實際上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出現醫院感染率遠遠大于缺血性腦卒中,這可能和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通常病情比較嚴重,并多伴有吞咽困難、意識障礙以及咳嗽反射較弱有關,還可能和患者需要采取動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以及手術等侵入性操作相關,說明對腦卒中患者更應該加強防治醫院感染。如果腦卒中病情越來越嚴重必須要留置各種導管和各項侵入性操作,而且患者一般處于昏迷狀態,患者各項生理功能降低、營養不良以及免疫功能衰弱,均是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主要因素。

綜上總結,免疫功能減弱、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應用不合理均是急性腦卒中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而且局部環境不良也會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口腔霉菌感染的發生。在患者入院以后的2周時間內為腦卒中患者出現醫院感染的高危時間。醫護人員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增強責任心,并嚴格執行各項消毒隔離的規范制度,合理應用抗生素,增強病房的管理及基礎護理,進而減少神經內科腦卒中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機率。

參考文獻

[1] 毛金蘭,黃龍珠,曹秋紅.腦卒中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及預防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10,4(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