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18 17:5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3年10月份,河北美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踐小分隊赴蘇州拙政園及北京頤和園進行了為期20天的實地考察調研。采用對拙政園與頤和園管理處的采訪、對游人的問卷調查等形式重點對于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索。
1、多種構成要素的完美體現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成要素有山石、水體、建筑、植物。
自秦漢就開創了“一池三山”的疊山理水模式。園林理水是中國園林中的一個主題。水在中國藝術,文學,風水中代表相當多的涵義。艮岳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巧、以石為主的假山。在傳統園林中,山和水一樣重要,水是流動的,與山的固定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說法。
明.計成的《園冶》中“掇山”章節包括了池山、溪澗、瀑布等,所以,掇山與理水不可分。
在傳統園林中沿水而置的為各種各樣的建筑,如廳、堂、館、齋、亭、臺、樓、閣、榭、軒舫等,根據其功能分為不同的種類,如廊、橋用于聯系交通、聯結景點,園墻、園窗、園門用于圍護、分割空間。與其他類型建筑相比,園林建筑有著不同于別的建筑類型的特點,如宮殿、寺院等,出自不同的要求或雄偉或嚴肅,一般不追求詩情畫意的意境,但是園林建筑在設計師的創作中就凝聚了很多的內涵,追求含蓄乃與我國詩畫藝術有關,在繪畫中強調“意貴乎遠,境貴乎深”的藝術境界,頤和園的設計就是這樣的,仁壽殿前院由正殿及南北配殿圍成,呈長方形,氣氛較嚴肅,連接仁壽殿與玉瀾堂的夾巷既曲折狹長,又十分封閉,過玉瀾堂前院至西配房,即可透過隔扇窺見昆明湖與玉泉山塔影,出西配房至昆明湖岸,視野突然開闊,昆明湖及西山一帶自然景色全部呈現眼底。
植物是園林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猶如山巒之發,水景如果離開花木也沒有美感。植物在園林中有多種功能,本身可構成景色畫面,可以圍合空間,可以陪襯山、水和建筑等各種園林要素,也可以體現寓意,代表了園主的文化背景和個人品格。如拙政園中的聽雨軒,就是建筑與植物完美搭配體現出詩情畫意的例子,聽雨軒的竹、荷、芭蕉完美演繹出“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
2、造園手法耐人尋味
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不勝枚舉,一般的園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壯觀的仰視效果,但也不排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借仰視來加強某些局部景觀的效果,頤和園中的佛香閣,作為大型皇家苑囿的制高點,呈八角多層的樓閣形式,并聳立于重重高臺之上,自下向上仰視,氣勢磅礴,巍峨壯觀。
3、融于自然的空間分割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筑來圍蔽和分隔空間。空間分隔力求突破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現自然。為此,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因與借、真與假等關系。
除了用建筑來圍蔽和分隔空間之外,植物用來圍蔽和分隔空間也是很好的。頤和園諧趣園,以游廊連接建筑而形成的界面,盡管繞湖一周而呈閉合的環狀,但畢竟由于湖面過大而建筑的高度又有限,空間感仍嫌不足。為了有效的增強空間感,以參天的喬木進行圍合,在建筑形成的比較密集的界面之上又形成一段較稀疏的界面。
4、南北互融
北方園林以皇家園林為主,規模大,充分利用天然山水,顯現出氣勢宏大的帝王氣概,在色彩處理上主要采用輝煌艷麗的紅黃等顏色。南方園林以私家園林為主,地域有限,顯現私家園林的小巧、活潑,在色彩處理上主要采用淡雅的黑白為主調顏色。南北園林在意境、總體風格、平面布局、空間尺度、色彩處理等方面有著很多的不同,但是這也不妨礙南北園林的互融,將艷麗與淡雅、粗獷與柔美和諧統一。在清代,江南一帶的自然美景成為皇家園林設計的創作藍本,在北方大量運用江南的堆山疊石方法,但是材料以北方的青石為主。如頤和園中的昆明湖就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營造出西提一帶微風垂柳的自然景色。頤和園中的諧趣園仿無錫寄暢園的風格而設計。承德避暑山莊的文人獅子林仿蘇州的獅子林風格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事業。
參考文獻:
[1]錢海燕:《 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及其繼承與發展》,《浙江林學院學報》,2001年第12期。
篇2
【關鍵字】風景園林;古典園林;選址立意;究源察地
中國古典園林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還特別由于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而極大地豐富了人類文化的寶庫。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多講究“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可見其為造園中最重要的問題。據其“天人合一”的理論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要“筑宅先卜其鄰,百金買宅,千金買鄰”,強調的是借景選址。往往由于園址地理位置和鄰借條件的不同,園林的主題、內容也有所差異。基于對環境的論述,可知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是外向取景、以水為主題,寓意造園者的情趣也是順理成章的。
1 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中的基本特點分析
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中的究源與察地就是選擇園址時,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條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圍的構筑物等多種因素。造園選址時除了考慮周圍環境之外,還要考慮園林基址范圍內的立地條件,園林講究隨曲合方,得景隨形,只有順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對園林的選址和立意十分重要。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1 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中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中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
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1.2 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中的究源、察地特點分析
究源指探究水之源頭,在中國的古典園林選址中水源是重要的因素,古語道:“園無水不活“,而這里的水當為有源頭、有出口之活水,若硬成一池,以水灌之,只能是一池死水,并無生趣。正如宋代朱熹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道出水之妙在于活。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中的究源歷來以泉而聞名,泉水雖然在園內并不循環,但它與園外之水構成大的循環。因此,其水體循環方式是在大循環中套有多個小循環,求其深邃和寧靜,僅利用清泉筑成方池,樸雅而清幽。各園之水皆需有源頭,此亦為選擇園址的決定因素。
察地為了解園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況,古人云“山以水襲為奇,水以山襲尤奇也”僅有活水而無山相配不能構成佳景。園中山體,雖說可以人工培土、掇山、疊石為之,但終究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遠不如利用原有地形,故相地時,對原有地形的考慮非常重要。察地的范圍不僅包括相鄰的構筑物和自然山水,也包括周圍整個環境,所謂“得景隨形,或傍山鄰,欲通河沼”。往往由于園址地理位置和鄰借條件的不同,園之主題、內容亦有所差異。如蘇州之滄浪亭,地處蘇州城南,地偏近郊。蘇州拙政園,居廛市之中,無鄰借之景,故以“拙政”為造園主題。
綜上所述,究源與察地就是選擇園址時,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條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圍的構筑物等多種因素。造園相地除了考慮周圍環境之外,還要考慮園林基址范圍內的立地條件園講究隨曲合方,得景隨形,只有順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對基址的了解十分重要。
2 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的藝術形象
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
2.1 富有裝飾性和襯托性的園林建筑應用
中國古代園林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后世的園林基本屋頂式樣基本成型。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墻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
襯托性建筑的應用,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筑,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古典園林的選址與立意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后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作品,到了明清兩代,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筑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2.2 中國古典園林選址立意中唯美性的特征
中國古園林妙就妙在多附于各類建筑,結構就似陰陽八卦,獨樹一幟,生機盎然。這背后的深層結構是雙重生活合一,勞累與休憩、嚴謹與隨意,入世與出世。人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便有雙重生活。相應地,園林有兩種各有側重的功能區,園是自然性較強的一半。在古代世界,中國園林最充分體現生活模式,而精髓也在于此貫通古今。在古典園林中暗示未來、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觀類型 ,詩情畫意的表現手法 ,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巧于因借的視閾擴展,循序漸進的空間序列,小中間大的視覺效果,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
總之,園林絕非僅供觀賞的藝術,而是內容豐富的生活場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是生活情趣。
3 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
參考文獻:
[1]計成.中國古典園林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1988.
[2]李延壽.古代園林藝術鑒賞珍傳[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1975.
[3]文征明.中國歷代名園記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篇3
關鍵詞:現代園林;詩情畫意;景觀;策略
在傳統的中國園林中,為講求自然美,營造意境,追求園林景色的詩情畫意,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對園中空間進行設計。為在園林景觀方面傳承經典的中華文化,那就要深入的研究我國古典園林在營造景觀方面的藝術,取其精華應用于現代的園林景觀構建中去。我們常將美不勝收,如同詩畫般的場景比作詩情畫意,我國古典園林的獨特風格及精髓之處就在于對園林詩情畫意的創設。在對園林景觀意境創設時,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景觀(假山、水、植物等)在園林中的布置;另外,還要充分考慮到園中景觀受四季變化以及人的活動所帶來的影響。
1 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及詩情畫意般的景觀構建,是世界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當代園林藝術有深遠的影響。中國園林中對詩畫般意境的創設與我國古代盛行的詩文書畫有著密切聯系,自唐宋開始,文學、繪畫及園林藝術快速發展,并相互融合,受詩畫的影響園林創作中出現了“詩園”、“畫園”。詩文繪畫把古典園林推向了更高的藝術境界,使中國古典園林更具民族特色及格調,充滿詩情畫意。結合中國古典園林中各要素,其詩情畫意的特質無處不在。
1.1 園林布局之詩情畫意 按空間組織藝術的概念來講,園林布局也屬于其中的一種。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很多園林的布局都會依據古代繪畫中的構圖、畫理模式來進行。傳統的繪畫講求精而造疏、簡而意足、疏密得當、虛實相當,畫理中經營位置講究“取勢”。園林的布局即是在實際的三維空間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營造可游可居的立體圖畫。宋介之《休園記》中描繪的休園,其組景“亦如畫法,不余其曠則不幽,不行其疏則不密,不見其樸則不文”,即是按照山水的畫理而以畫入景的。
1.2 空間序列之詩情畫意 空間營造藝術是中國古典園林所追求的,就如錢泳在《履園叢話》中寫到“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 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造園者在安排園林的空間序列時,無論是哪種形態的空間,都會精心安排,對空間進行合理的組織及劃分,使其空間序列如同詩詞一般起承轉折、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這個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題、、轉折、結尾,形成內容豐富多彩、整體和諧統一的連續的流動空間,表現了詩一般的嚴謹、精煉的章法。所以,人們常常將優秀的園林作品比喻為無聲的詩歌,這正是園林的“詩情”所在。
2 現代園林中“詩情畫意”創設策略
2.1 因地制宜巧設“意境” 不同園林有不同的特點,所營造的場景意境也不相同。比如,北京圓明園在設置景物時都是以水為核心的。,將皇家園林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又如承德避暑山莊以自然植物景觀取勝,通過植物的花期和葉色變化凸顯了園林景觀的色彩變化和季相交替。實現山莊“春有萬樹梨花送暖,湖邊楊柳吐綠;夏日綠蔭生涼,青萍涌翠荷花飄香;秋有楓林紅葉,山巒火紅;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2.2 以“詩文”賦名點景 通過用詩文為園中的場景進行賦名,不但可以把園中場景形象的概括進去,同時可以使人感受到詩文中的已經,還可借鑒文學藝術的章法、手法進行規劃設計。園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觀之名往往使人產生無窮的聯想和“詩情畫意”的共鳴。例如“愛晚亭”“留聽閣”“明月樓”,以及桂林山水、蘇州楓橋、寒山寺等。又如,濟南小清河綜合治理景觀工程,該設計通過浮雕、銅雕、鐵雕、線條畫、馬賽克拼貼的景墻、雕塑等形式布置兩岸沿線各景點,將小清河的歷史文化融入景觀中,形成標題景觀,如“玉帶修篁”出自“清河玉帶繞城飄,夾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鵲華”出自“鵲華煙雨”。
2.3 營造“詩情畫意”的植物景觀 在創設 “詩情畫意”景觀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園林中植物景觀的創設,在取材構景時可參考詩格畫理來進行。古典園林中對植物景觀創設的靈感許多都來自于詠景詩和風景畫。在現代園林中, 既可借用移情、比興、象征、隱喻等手法或古代的詠景詩和風景畫進行植物造景,使景觀富有“詩情”與“畫意”;也可將大地藝術運用到景觀中,表達設計師或藝術家的某些觀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也為表現更多的植物景觀意境提供了條件。
3 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在營造詩情畫意景觀中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對其營造景觀的手法和觀念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在現代園林景觀構建中對詩情畫意景觀的創設。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為充分展現空間感,營造詩情畫意的場景,就必須加強對體驗、經驗、環境及手法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唐莉英.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的意境營造[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6):22510-22511,22663.
篇4
關鍵詞:古典園林設計思想;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繼承
DOI:10.14051/ki.xdyy.2015.24.102
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時充分融入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不同時期的人文思想內涵,也能夠讓園林景觀具有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藝術內涵。我國園林景觀事業近年來對古典園林設計精華予以充分地繼承和吸收,打造出具有典型中國古典特色的現代化園林景觀。文章就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古典園林設計思想的運用進行探討。
1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特點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形成較為獨特的鄉土景觀。在歷史漫長的古代,無論是官宦之家,還是文人墨客,都對審美有著較高的要求,都會在設計居住環境時將藝術文化應用其中,以便能夠打造出更加宜人居住的優美環境。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充分考慮到光線、氣候、溫度等一系列因素,無論是布置亭臺樓閣,還是種植植被,亦或者布局園林結構都對其予以考慮,除此之外,還將園林內的景觀環境與外界的景觀環境予以有機結合,讓人們在對優美的園林景觀進行欣賞的同時,也能夠與大自然實現親密接觸。中國古典園林設計還較為重視空間曲折變化和空間組織手法,努力做到虛實相間、動靜結合,將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充分結合起來,以此來打造出獨特的個性化功能空間。例如揚州個園就是揚州古典園林中最具藝術價值、最富盛名、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園林,集中了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精髓。
2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2.1“天人合一”的古典造園思想的應用
古典園林設計思想極為推崇順應自然的發展讓園林設計與大自然進行有機融合,園林設計效果務必達到“天人合一”,這也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需要予以關注的重點,從目前來看,雖然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已經取得較大的發展,但是卻沒有足夠重視自然的生態環境,這樣一來,就造成較多生態資源浪費。
2.2古典園林中意境創造思想的應用
古典園林設計思想特別希望“用有限的土地面積來營造出無限意境”,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合理布局景色。例如北京頤和園在自身建筑的獨特性基礎上巧借玉泉山的美景,讓二者相映成輝,一起將頤和園的整體美觀體現出來。又如揚州個園的面積雖不大,但一處一景,將造園者的匠心獨具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特別是個園的疊石藝術讓人嘆為觀止,個園利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堆疊4種不同的石料(宜石、筍石、黃石、湖石)來營造出“春、夏、秋、冬”4景,表達出“冬山宜居”“、春山宜游”“、秋山宜登”、“夏山宜看”4種截然不同的詩情畫意,最終形成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精品杰作。
2.3因地制宜的古典園林設計技巧的應用
由于受到城市人口增加、大氣污染、用地日益緊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現代園林景觀建設的用地面積也較小,應用因地制宜的古典園林設計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對于空間變化往往要求既統一又多樣,那么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融入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層次變化的特點,必然會大幅度增加園林景觀的空間層次感,打造出現代、立體、多樣的園林景觀空間。
3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繼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中國文化正在遭受多元化文化思想的沖擊,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底蘊也與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漸行漸遠,但無論是古典園林的設計思想,還是古典園林的創作手法都能夠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提供許多思考、許多借鑒。從目前來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過多地受到西方園林景觀設計思想的影響,雖然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個性,但缺乏內涵,完全沒有考慮到中國人內心對于園林景觀設計的理解和感受,必然不利于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因此,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務必要繼承發展古典園林設計思想,營造出具有適宜居住和較強觀賞性的景觀作品。這既是對中國歷史傳統的繼承,也能夠讓打造出來的園林作品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更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4結語
總之,我國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務必要基于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借鑒和學習古典園林設計理念,創造最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現代園林。
參考文獻
1鄒偉周.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的繼承與發展[J].現代園藝,2011(11)
篇5
【關鍵詞】環境設計形式;差異化;分析
1 引言
在中國的最近十幾年,各種居住小區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為了吸引購房者的眼球,開發商紛紛推出各種概念,例如德國風情小鎮、法國香擯花園等等,讓人們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這些概念中不光包括建筑風格等元素,也或多或少提到了有關小區環境設計的內容。通過對許多樓盤的研究,現今流行的小區環境設計形式大致有如下幾種:歐洲古典/新古典園林景觀形式(法式、英式、巴洛克等),中國古典園林景觀形式和現代園林景觀形式等等。本文擬對中國、歐洲等不同園林景觀設計的差異進行簡要分析,找到各自特點,希望對小區環境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 幾種園林景觀設計形式的特點分析
2.1中國古典園林景觀形式
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并以其特有的生態化和“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特征,在世界園林藝術中獨樹一幟。
中國園林景觀的內涵重在“意境”,是中國園林傳統風格和特色的核心。意境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園林的意境與詩、畫不同,詩畫的意境是借助于語言或線條、色彩構成的;而園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實際景物與空間構成的。園林的意境,不是一個孤立的景象、孤立的建筑、有限的水面,而是要有景外之景,這樣才能夠給游者更豐富的美的信息與感受。在體察感受中,讓游者從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領神會中引人入勝,耐人尋味,這是中國園林藝術傳統中的審美心理結構,而西方園林文化唯獨缺乏“意境”這一靈魂的審美內涵。
中國古典園林最具代表性的當數蘇州園林,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史的一個縮影。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山水見長。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蘇州園林占地面積小,采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臺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其中拙政園、留園、環秀山莊、網師園更是蘇州園林藝術 的典型代表,拙政園更是享有“江南名園精華”的盛譽。宋、元、明、清歷代園林各具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特色,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和高度的居住文明,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2.2 歐洲園林景觀形式
歐洲的園林文化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當時的園林就是模仿經過人類耕種改造后的自然,是幾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園林就是沿著幾何式的道路開始發展的。15世紀初葉,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引起一批人愛好自然,追求田園趣味,歐洲園林逐步從幾何型向藝術曲線型轉變。
2.2.1古典主義園林
17世紀,園林史上出現了一位開創法國乃至歐洲造園新風的杰出人物——勒·諾特(Andre Le Notre 1613-1700),法國園林即由他開創。它代表了理性主義的文化思潮,反映了絕對君權制度。這種風格具有宏偉壯麗、中軸突出、嚴謹對稱的特點,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勒·諾特的造園追求整個園林寧靜開闊,統一中又富有變化,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景觀效果。這在中國稱之為古典主義園林,巴黎凡爾賽宮后花園、維也納美泉宮花園就是典型古典主義園林。凡爾賽宮占大約600公頃,是勒諾特的代表作之一。它有一條自宮殿中央往西延伸長達25km 的中軸線,兩側大片的樹林把中軸線襯托成為一條極寬闊的林陰大道,林陰大道
的設計分為東西兩段:西段雙水景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羅水池,飾以大理石雕塑和噴泉。樹林里還開辟出許多筆直交叉的林陰小路,它們的盡端都有對景,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視景線(Vista),故此種園林又叫做視景園(Vista Grand)。
2.2.2 巴洛克風格園林
與此同時,巴洛克風格園林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特點是景觀設計作品中運用大量的曲線。該風格代表人物是巴西的景觀設計師布雷·馬克斯。他的作品擴展了古老的花壇的形式。他設計的曲線的花床,如同一支包含水分的畫筆在大地上畫出鮮艷的筆道。用花床限制了大片植物的生長范圍,但是從不修剪植物,這與巴洛克園林的模紋花壇有著本質的區別。他用植物葉子的色彩和質地的對比來創造美麗的圖案,而不是主要靠花卉;將這種對比拓展到其他材料,如沙礫、卵石、水、鋪裝等。他的種種設計語言至今在全世界廣為傳播。
2.2.3新古典主義園林
新古典主義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物,它的精華來自古典主義,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復古,而是追求神似。從廣泛意義上來說,新古典主義是指在傳統美學的規范之下,運用現代的材質及工藝,去演繹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精髓,使作品不僅擁有典雅、端莊的氣質,并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設計方法。新古典主義風格,更像是一種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將懷古的浪漫情懷與現代人對生活的需求相結合,兼容華貴典雅與時尚現代,反映出后工業時代個性化的美學觀點和文化品位。
2.2.4英國自然式風景園林
英國自然式風景園林。如茵的草地、森林、樹從與丘陵地貌相結合,構成了英國天然風致的特殊景觀,這種優美的自然景觀促進了風景畫和田園詩的興盛,而風景畫和浪漫派詩人對大自然的縱情謳歌又使得英國人對天然風致之美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英國的風景式園林興起于18世紀初期。與“勒·諾特”風格完全相反,否定紋樣植壇、筆直的林陰道、方壁的水池、整形的樹木,揚棄了一切幾何形狀和對稱均齊的布局,代之以彎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樹叢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講究借景和與園外的自然環境的相融合。
篇6
關鍵詞:園林建筑;建筑造型;建筑景觀構圖
中圖分類號:J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2-0024-01
一、中國古典園林建筑
(一)園林建筑的定義與范疇
通常我們所說的園林建筑就是古典園林建筑,是建造在園林和城市綠化地段內供人們游憩或觀賞用的建筑物,常見的有亭、榭、廊、閣、軒、樓、臺、舫、廳堂等建筑物。
(二)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的類型及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在設計時采用了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筑物,將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相一致。
1、園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觀景的園林建筑。它的特點是周圍開敞,在造型上相對小而集中,常與山、水、綠化結合起來組景,作為園林中“點景”的一種手段。2、園廊,屋檐下的過道及其延伸成獨立的有頂的過道稱為廊。它不僅是聯系室內外的建筑,還是各個建筑之間的聯系通道,是園林內游覽路線的組成部分。它既有遮蔭蔽雨、休息、交通聯系的功能,又起組織景觀、分隔空間、增加風景層次的作用。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觀賞風景的臨水園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邊架起平臺,平臺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臺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設于水面上。4、園橋,即園林中的橋,可以聯系風景點的水陸交通,組織游覽線路,變換觀賞視線,點綴水景,增加水面層次,兼有交通和藝術欣賞的雙重作用,園橋在造園藝術上的價值往往超過交通功能。
(三)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功能
園林建筑盡管風格迥異,但建筑在園林中的作用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個方面:一是突出其實用性。根據人們的休憩及活動需要而設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賞景,又可以按需求兼做小賣亭、游船碼頭等用途。二是強調其獨特性,配合園內的風景來布局,形成的游覽路線。在人們視線所達不到地方,園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獨特的造型,為人們展現出一幅幅或動或靜的自然風景畫,并與廊、墻、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動路線。三是提升園林意境。我國園林通常在園名、匾額、楹聯中反映出其意境來。四是造景,即園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觀賞的景觀或景觀的一部分。五是作為主體建筑的必要補充或聯系過渡。
(四)園林建筑的特點
第一、使用和造景,具有觀賞和被觀賞的特點。園林建筑既要滿足各種活動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園林景觀布局的原則,同時,也要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愉悅。因此,園林建筑既是物質產品,也是藝術作品。這就要求園林建筑要適合游人在動、靜中觀景,又要營造富于變化的景色,達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第二、為環境服務,與自然景致充分結合。我國古典園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為景觀構圖的主題,建筑只為觀賞風景和點綴風景而設置。園林建筑是人工因素,與自然因素有對立的一面,但如果處理得當,也可為自然環境增添情趣,這就要求園林建筑的設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勢。這種自然美與人工美的高度統一,正是中國古典園林不斷追求的境界。 第三、園林建筑的獨立性和組合性。我國的古典園林建筑一般體量較小,按大小、形狀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據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獨立設置,又可用廊、墻、路等不同的建筑組合成一個群體,這種組合群體形成了變化多端的建筑外形輪廓,使建筑與風景相得益彰。
二、中國園林建筑藝術的美學思想
古典園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飛檐起翹,具有莊嚴雄偉、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體美為游人所欣賞,還與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園林風格。園林建筑物常作景點處理,既是景觀,又可以用來觀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還有美學方面的要求。樓臺亭閣,軒館齋榭,經過建筑師巧妙的構思,運用設計手法和技術處理,把功能、結構、藝術統一于一體,成為古樸典雅的建筑藝術品。
篇7
【關鍵詞】發展脈絡 主旨的一致性 “本體一位性” 共通性 聯系性
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不同的藝術形式,從最終的無到有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從表面上看,一個是采用筆墨二維的形式進行創作;一個是用人工三維的實體進行建造,并沒有直接的相連性。然而究其二者的思想精髓內涵,卻有著無法割裂的聯系性和一體性。無論是在表象的發展,還是內涵的呈現上,都共生于一個體系中。本文將從幾方面闡述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的互相滲透聯系性以及核心思想的一致性。
一、發展脈絡的同步性與一體性
首先從中國山水畫以及中國古典園林的不同發展歷程和分期上來分析兩者之間的同時、同步性。
(一)山水畫法發展的脈絡
先秦至秦漢時期,中國還沒有出現山水畫。此時期的藝術作品多以青銅、雕塑、陶俑、壁畫等實體性三維藝術為主。能見之表達山水線索的藝術品屈指可數。有的也僅限于壁畫以及漢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在一些被挖掘的畫像磚中可以發現樹木、山體的元素。但大多只具有象征意味,人們的生產生活才是作品表達的主題。況且在那個時期造紙術還未盛行,直至東漢蔡倫造紙后,山水畫才有其更大發揮空間的載體。而先秦兩漢時期的中國園林也處于探索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說是中華美術的關鍵時期,這階段繪畫藝術人才輩出,出現了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畫家――東吳的曹不興,也出現了一些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品,如《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繪畫藝術的主要題材多為肖像畫、人物畫,山水元素多出現于肖像畫的背景中,且比例尚未準確。那時,山水畫和花鳥畫仍處于萌芽狀態。與其他學者認為的山水畫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觀點不同,筆者認為,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種,登上中國繪畫的歷史舞臺是成于初唐,展子虔的《游春圖》是其論據所在,畫面的比例關系和所表達內容已經達到山水畫所具備的條件。
盛唐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期。題材的多樣、名人的輩出、宗體的確立,成為中國繪畫全盛時期的特點。中國山水畫也出現了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種,奠定了中國山水畫兩大發展方向的基礎。
五代宋元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成熟前期。五代繪畫的承前啟后、宋代繪畫的繁榮興盛、元代的士大夫繪畫,都將中國的山水畫推向頂峰。這一階段以宋為代表的宮廷繪畫極其興盛,經過五代北荊南董繪畫的過渡,宋元的繪畫在技法上更加成熟,體裁的范圍更加多樣,繪畫涉及的階層更加廣泛,意境更加深遠。
明清時期,山水畫在繼承元繪畫傳統的同時,逐漸形成文人畫家的職業化、職業畫家文人化的趨勢。明末清初的寫意派,如明徐渭,清石濤、山人、髡殘、弘仁和清初“四王”的正統派,以及清中期的揚州八怪,都說明中國山水畫已達成熟。
(二)中國古典園林的分期脈絡
可以將中國古典園林分成5個時期。啟蒙期處于先秦和兩漢。據歷史記載,中國園林最早的形式是“囿”,而在園林里面的構筑物稱之為“臺”,中國古典園林的產生就是“囿”與“臺”的結合。在其功能上主要是采摘、種植、狩獵、通神等生產和求仙功能。此時期以皇家園林為主,私家園林甚少。思想上受早期“比德”思想、“天人合一”以及神仙思想的影響。造園是對自然山水的崇拜和模擬,尚未達到藝術上的層次。
而到魏晉時期則成為園林發展的轉折期,造園已經由原來的再現自然進而轉入表現自然,原先的生產求仙功能已經成為象征性意義。佛學的興盛以及士大夫階級的興起促使其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的突起。奠定日后中國古典園林的三大類型,即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然其在造園的探索中只在雛形階段,等待進一步的升華。
隋唐可謂是造園的鼎盛時期,皇家園林所本有的氣派已經形成,唐詩的氣質已經開始融入畫中、園中。因畫成景、詩畫入園的做法已初見端倪,并有詩、畫、園相互滲透的跡象。但在意境的塑造上處于朦朧狀態。
園林的成熟前期為宋、元、明、清初,此時期的三大園林類型已經都具備中國古典園林的主要特點,并且3種類型也互相滲透。禪宗與儒道的結合,江南園林以及文人的參與造園使園林藝術達到一定的高峰。意境的情趣已經顯露。
清中期及清末為成熟的奠定期,中國的古典園林在這階段各種造園手法已經完善確立。皇家園林以及江南園林并置發展形成各自風格。中國園林的體系及理法已經完備。
(三)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脈絡的一致性分析與總結
從以上對于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二者在其孕育到成熟的過程中是本著一條由象征抽象――雛形發展――成型繁盛――成熟――頂峰完備的線索進行發展的。從其各階段的特點看,二者有著共性和一致性,且從這一發展的表象脈絡中可以說明二者發展的同步性與一體性。
二、從藝術形式的特點看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相似性與聯系性
(一)創作主旨的一致性
中國的古典園林,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園時,在開鑿的過程中雖然以原有自然地形為基礎,卻在營造中進行有意識的修整、加工、改造。園林中的山與水、石與草都是對真山真水的自然寫照。其精神上呈現“雖由人造,宛自天開”的境界。理法上求得“以小見大”“以假成真”的效果。自然是造園的模本,人工開鑿的園林是對真實自然的概括和提煉,從境界上給人真山水的感覺。正如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道路一樣,畫者在游歷各地名川大山之后,探究其自然山水的特點,并將其領會于心。歸來后在案幾上揮筆墨于卷冊,寫胸中之意氣,取自然之靈氣,給長卷于精髓。畫者所畫不是對原有山水的完全抄襲,乃是畫對自然山水的主觀認識。正所謂“外事造化、中得心源”。這種創作的手法和古典園林“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點十分相似。只不過中國的山水畫用二維的形式表達三維的藝術,而造園則是將自然山水和中國山水畫,用三維的手段復現于真實生活中而已。二者在主旨的表達上是一致的。
(二)構圖及營造法則的相似性
中國的山水畫在其構圖的法則上有個專有名詞,名為“經營位置”,其最早由南齊理論著作家謝赫提出。他在著作《畫品》中提出,好的繪畫作品應具備六大特點,稱之為“六法”,第五法為經營位置,中國山水畫在畫作中的構圖要進行主次排列,即要“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清代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篇》中都曾闡述構圖營造之法。中國古典園林在其營造法則上也先立主景主殿之位,次定賓堂之處,圍繞其主殿布置賓堂、亭臺樓榭。正如《園冶》中說,“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然后“擇成館舍,舍構亭臺”。從古代著作中可以看出二者在營造法則上的相似性。
(三)表現手法與理景手法的共通性
中國山水畫講究用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推出畫面層次和空間,“實”是其手段,“虛”乃是其目的。中國山水畫中的“黑”“筆墨”都屬于實的部分,白的地方屬于“虛”。之所以用“黑”的筆墨,乃是用“黑”求得虛中的“白”。“白”的部分乃是其“畫眼”所在。正所謂“計白當黑”。而相對于同樣追求層次、空間甚至是時間藝術的中國古典園林來說,完全用實體的物質形態去表現有無相生的空間更有其難點。中國古代匠人,經過歷代的積累和傳承,總結出一套獨具特色的理景手法,也稱之為“理法”。在造園中運用各種借景和對景的手法,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來塑造園林虛實相生的層次關系。同時在園林“元素”的構成上也體現虛實相生的法則,如山與水的陰陽對比、山石本身的漏透、構筑物本身的虛實相間、不同植物配置的高低錯落與時季變化等,都為園林的營造帶來層次空間的變化。因此,從手法上看,二者有其共通性。
(四)畫面的內容與園林構成要素的一致性
中國山水畫在其畫面內容的組合上,以山水、植物為主,村居、野渡、建筑點綴其中。人則既在“畫中”又在“畫外”。中國的古典園林有4個主要構成要素,即山、水、植物配置和建筑。山為園中之“骨”,水為園中之“魂”,植物為園中“肉”,建筑為園中之“臟器”,而人則為園中之“靈”。正是由于人的游覽,使整個園林貫穿于整體,渾然于天成,形成“五位一體”的畫面格局。因此,從客體的構成要素,以及主體在兩者藝術中“點睛”的作用,說明兩者構成范圍內容的一致性。
三、山水畫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一)南北宗派對中國園林兩大體系形成的影響
中國在唐代就形成了以李思訓父子為代表的青綠山水畫派,以及王維、張為代表的水墨山水畫派。兩派的發展為日后的南北宗派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對中國的園林體系產生了一些影響,如青綠山水的“金碧輝煌”影響到皇家園林的“氣勢恢宏”;北宗的設色濃重,影響皇家屋頂色彩中黃色、綠色的琉璃瓦,以及屋身中紅色、暗紅色的梭柱和門欄。而南宗畫派的無色系,注重皴法技巧的運用,以墨求五色、以無色中求有色、以無色中勝有色的特性,影響了江南私家園林的清秀雅麗、平淡天真,注重色彩中的黑白相間。
(二)山水畫的文人化影響
中國園林究其功能上的形成要早于山水畫,對于自然界的簡單模擬和探索也相對往前。可以說,造園的實踐先于山水畫。而當山水畫形成之后,其對中國園林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山水畫從早期形成到成熟都有著文人士大夫從畫的趨勢。詩人、文人、士層階級甚至是帝王上層階級也多有從畫、尚畫的傳統。此等人群多有機會和底蘊從事山水的創作,為以后山水畫的文人化打下基礎。歷來的文人、畫家都有造園的風氣,或為自己營造,或為他人出謀劃策,甚至不少園林作品直接以畫家的筆意或流派的畫風引為造園的粉本。重大的皇家園林以及私家園林在營造時,也先以山水畫的形式繪制出藍圖,再進行建造。因此,足可見二者之間的聯系。明清之后,私家園林多呈現出文人化傾向。
四、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的“本體一位性”問題
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中固然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支配。但究其根本,二者的發展乃是在一種思想哲學的體系影響下,逐漸由幼稚轉向成熟的,這也是命題所在。一種思想趨勢下,分化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而這種思想不是簡單、單一的思想。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出現過許多哲學思想體系,雖在統治之術上以儒家學派為主,但在藝術文化等多方面的領域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最使人感嘆的是,思想的多樣性卻未形成“亂”而“雜”的現象。中國的藝術形式是用一種“多元中和”的方式呈現給世人的。中國的哲學思想是經過華夏民族多年探索和積累“中和”而成,最終將多元化的文化思想體系融為一體,形成中國獨有的哲學體系,即“多元中和”,并以多元和諧的處理方式融入不同的藝術載體之中。這也是為什么華夏民族之藝術給世人雖在表象上呈現出多樣的態勢,而在實質的心靈感觸上卻給人一種統一“氣質”的根源所在。正如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上所表現的那樣,中國的宮廷建筑及城市規劃布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體系的嚴肅規整,而在園林藝術上多呈現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禪宗“不二法門”的空靈超脫以及道教思想的神仙方術等境界。具體到細節上,建筑本身開間上的對稱形式是儒學之風的表現,而在舉折之法推出的屋檐曲線上則體現道家的思想。中國所固有的四合院格局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中間的“天井”乃是建筑本體的核心,是人活動的中心。山水畫中儒家的文人化傳統以及在畫中尋求道家的層次仙境,可以說,無論從建筑規劃,還是從詩畫書文藝術上,中華文化都在尋求一種與自然、與天地、與“道”、與“法”相融合的境界。中華之藝術正是在“多元”而又“中和”的思想體系中孕育出多樣的藝術形式。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正是在這種體系影響下形成的中華文化之瑰寶。二者本是出于“一體”,正所謂“本體一位性”。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3]朱良志.中國美術十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5]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篇8
關鍵詞:古典園林;現代園林;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園林的一個典范,其表現手法和設計手法都有著獨到之處。且我國古典園林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不僅包含了多種傳統的哲學思想,還可以豐富的展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古典園林的創作手法對于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古典園林的意義
中國的古典園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現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宇宙觀。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
二、中國古典園林造景的藝術手法
1.借景與屏景
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的范圍中來,稱為借景。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豐富游賞的內容,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回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與有限之中。借景的類型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
2.對景與抑景
對景多用于園林局部空間的焦點部位。多在入口對面、廣場焦點、道路轉折點、湖池對面等地設置景物,一則豐富空間景觀,二則引人入勝。抑景是指以遮擋視線為主要目的的景物。
3.分景與隔景
分者將空間分開之意,隔者將景物隔離之意,二者類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進行景區劃分,分而不離,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進行景物隔離,隔而不斷,景斷意聯。
4.夾景與框景
在人的視野中,兩側夾峙而中間觀景為夾景,四方為框而中間觀景則為框景。這是人們為組織視景線和局部定點定位觀景的具體手法。類似照相取景一樣,往往達到了增加景深的效果,夾景多利用植物樹干、斷崖、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中的門窗、柱間等,選擇特定角度,取得最佳景觀。
5.透景與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評標準,前后透視為透,上下漏水為漏。這里景前無遮擋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擋為漏,有時透漏可并用。在園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環洞等形成若隱若現景觀,增加趣味,引人入勝。
三、古典園林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1.體現“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我國古典園林很好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將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地理特點以及人文歷史等因素有機的統一起來。現代的生態大園林觀與我國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過度開發大自然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認識到了建立良性生態循環系統的必要性,也認識到了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應該從過去的對立、征服關系向和諧共榮的關系轉變。為此,我國相繼開展了多項園林城市創建活動,并努力推動各地創建生態園林城市。這體現了我國傳統的環境觀、自然觀、宇宙觀以及審美觀等得到了升華,并且,人為環境、自然環境和園林景觀的高度統一,也符合了現代人類設計環境的理念。
2.采取“巧于因借”的園林建造手法
我國古典園林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即為“巧于因借”。在古典園林的造園過程中,借景以及成為一種最為重要的手段,其追求的是造景空間的無限外延。在造園中通過“俗則屏之,嘉則收之”的園林手法,從而把外界的美景納進園林中,以實現局部大環境的完整和統一,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園 林空間,也使得園林景觀的層次更加豐富。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多在城市內建造園林,這樣一來,就難免會受到高樓林立中狹小空間的限制,排除不和諧因素的干擾,古典園林中的“借景”手段能夠很好地擴展有限的空間,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富有層次感的美景。這種手段讓園林和周圍的美景相互因借,從而實現整體的大空間,進而建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園林。
3.“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古典園林在整體布局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隨形就勢,宜水則水,宜山則山,根據基址的特點建造。比如著名的頤和園,其充分的利用了該地區特有的地貌,依托山林之勢,并通過對水利進行疏導建造而成,它是造園藝術和水利工程極度統一的典范,其既有藝術的外貌,又有科學的內涵。不僅如此,頤和園內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既是院內的主要景點,又是最佳的觀景所在。
4.體現生態理念
我國古典園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會從植物的觀賞效果與生態習性的角度出發,賦予植物多種多樣的意境與性格,或者是通過擬人化的手法來展示園林的主題,使園林人格化,從而使得園林主人的品行和文采恰當的展現出來。不僅如此,相當一部分園林都會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色相以及季相演替等特點來營造園林的時序景觀。而現代造園的植物配置理念是重視園林的個性美與季節景觀的變化,力求符合園林景觀植物群落的生態性,這一點與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內涵是一致的。因此,生態理念的體現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5.構建完美的人居環境
構建完美的人居環境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手法。在古典園林中,不管是私家宅院,或者是皇家園囿以及寺觀園林,其主要的建筑布局就是隨形就勢、因山就水、錯落有致,通過多變的布局和豐富的形式,將其融入到自然園林中,并運用形狀各異的門窗當做框景和媒介,將舒適的外部園林大空間和建筑室內的小空間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種和諧完美的建筑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從而在人們面前展現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使人們能夠充分的享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這一理想的居所境界,也是現代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居環境。
6.意境的蘊含
我國古典園林大多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意境,這種意境是園林主人情感的表達和投入,也是其精神的升華和體現。在園林建造中,通過園林題詠來點景,并對景物的意境進行升華,從而使園林從物質空間向精神空間轉變,進而使得人們在觀賞園林時能夠產生共鳴,并隨之陶冶情操。我國古典園林的意境創造思想和手法對于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也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
四、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現代景觀園林的精神所在,其造園思想精髓、空間設計的巧妙手法,景觀配置的多樣性、層次性,建筑生在園中的幻龍點睛作用,都是是現代園林設計的需要學習和借鑒的中華民族園林寶庫。我們也有責任學習和沿承這些古典園林的精髓,極地進行探索,將其造園思想、造園手法、造園要素、空間布局形式等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對中國現代景觀園林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靜,孫風歧.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與法規及規劃的相關問題解析[J].中國園林,2004(6).
篇9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聚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以其形式和內涵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并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西方園林的造園藝術以“完整、和諧、鮮明”為特征,以對稱、均衡和秩序等簡單的幾何關系為手法。中國現代園林建筑要汲取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園林文化的精髓,發現潛在的、有意義、有價值的設計要素,使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現代園林設計理念。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西方古典園林;中國現代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古典園林是人類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的風范高雅的工藝造物,以其沉靜典雅、平淡含蓄的美學風范,成為世界造園藝術寶庫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國的造園藝術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的自然審美意旨,它有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蘊,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成就的藝術珍品,代表著中華民族內在的精神品質。
西方園林藝術突顯“人工化”的痕跡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以“自然”為藝術特征截然不同。造園藝術以“完整、鮮明”為特征,體現出嚴謹、理性,一絲不茍地按照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發展,以對稱、均衡和秩序等簡單的幾何關系為造園手法。 所以說,中國現代景觀園林要取得進步和發展,既不能片面抄襲中西方古典園林的內容和手法,也不能忽視中國本土自然景觀資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須通過對傳統園林的研究,吸收中國園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園林文化的精髓,拋棄傳統園林的歷史局限性,把握傳統觀念的實際意義,使其融入現代生活的環境需求和設計理念。 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造園藝術源遠流長。園林效仿自然,鑿池開山,栽種花草樹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風景,經常以假山、漏窗為屏障分割視線,具有移步換景的妙處,成為“雖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山水風光。 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是以表現自然美,追求意的優雅和境的深邃為主旨。她將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再現于小庭院中,在二維的基礎上突出三維的空間效果,通過借景、對景、隔景等各種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虛實相間的藝術景觀效果,展現出具有中國傳統特點的空間組織手法和以及空間的曲折變化,讓自然山水風光的氣息滲入園林建筑,使人們在建筑環境中能夠領略大自然的樂趣。園中園式的空間布局原則上要求將園林整體分隔成許多不同形狀、不同尺度和不同個性的空間,將形成空間的各要素融合在一起,表現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等,使人們既看到了空間的局部交錯,又以有限的面積創造出無限的空間,形成豐富的景觀,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一個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借自然之景,創造出山水之趣。 中國的古典園林是自然山水式園林,多以自然山水為主體。這些自然山水雖然是通過疊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仿而成,卻濃縮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風光,在園林中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體現著自然之美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國古典園林多以山水為主,配以適當的植物。山體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還具有“透、漏、瘦”等特點。園林中的花木品種繁多,具有季節性、藝術性和民族性的特點,如留園的銀杏,網師園的檜柏等有著數百年樹齡的古木,尤其珍貴。園林通過亭、臺、樓、榭、軒的布局,假山和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樹木的襯托,表現近景遠景的層次。 中國古代園林除了有自然的特色,還有密集的建筑。為了使園林成為可望、可游、可居之地,園林中要建造各種相應的建筑,如廳、堂、軒、館、樓、閣、榭等。園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壓倒主體,而且應該突出自然的山水,盡力達到自然與建筑的有機結合。在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間融合時,應順其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地融合于建筑環境之中,使人們雖身處有限的人造環境中,卻能夠感受到一種天然環境的無限樂趣。
人們常用山水詩、山水畫來寄情于山水,表達追求脫俗與自然協調的思想和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大量的碑石、文學、書畫、音樂等不僅表達著中國古代哲學理念和審美情趣,還承載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信息,是綜合性地歷史文化藝術寶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底蘊。 西方園林藝術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效法自然截然不同,它排斥自然,追求理性,一絲不茍地按照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發展。西方造園藝術以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作為信條,并且提出“完整、和諧、鮮明”的三要素。 西方園林建筑物體積龐大,立于園林的中軸線起點之上。整座園林以建筑物為基準,使其成為整座園林的主軸。將寬闊的林蔭道、花壇、河渠、水池、噴泉等分別置于園林的主軸線旁的副軸上,并在園林中開辟筆直的道路,將水池、噴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點狀分布在道路的縱橫交叉點上。布局嚴謹,構圖強調秩序美,并且通過對稱、均衡和秩序性來表現簡單的幾何關系,體現嚴格的幾何構圖。
西方園林講求人工化,整座園林都統一在單幅構圖里,樹木、水池、臺階、植物等的形狀、大小、位置和關系都雕琢的很精致,連道路節點上的噴泉、水池和被它們切斷的道路段落的長短寬窄都講究比例。植物絕對不允許自然生長其各自的形狀,完全被剪裁成錐體、球體、圓柱體等幾何形狀。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對稱性和整體性,也被規劃成矩形、圓形、方形、橢圓形等幾何形狀以達到自然的和諧。西方園林的造園之美就在于所有要素之間的比例協調,總體構圖清晰和對稱。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時代的變化推動著中國現代園林建筑的不斷向前發展,這是園林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時代的要求。在中國建造園林不能簡單的模仿、抄襲,或是將各景點的元素拼湊、組裝在一起。這種生搬硬套的造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新條件下的創作應該既可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傳統風貌。 中國的古典園林是中國現代園林設計靈感源泉,其造園的思想是以現代園林設計的理論基礎為精髓。中國園林設計師應該對中國傳統園林積極地進行探討研究,吸取其造園的精髓,保留其“人與自然的和諧”、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思想,同時挖掘古典園林的實際意義,將其造園手法、要素、空間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運用到更廣闊的領域,不斷繼承和發揚極富現代意義的理念和手法。設計出的現代園林作品應富有地域性景觀文化的特征,使中國園林文化得到延續和發展。 中國現代園林的發展,既不能生搬硬套古典的園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賴于西方園林的模式,應該深入研究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園林杰出作品中所蘊含的典型特征,遵從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合理借鑒西方的表現形式,吸取西方園林的長處,補中國園林的短處,從而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西方現代觀念融合,把握中西方古典園林設計的精髓。 中國現代園林設計只有以嚴謹的態度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建設出具有感染力和創造力的現代園林。我們在現代園林建設中既要繼承傳統手法,又要有所創新;既要考慮民族文化,又要考慮時代的發展,在現有的條件下,結合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努力創造出具有現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國古典園林之“魂”的景觀。
參考文獻:
[1]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2] 陳志華. 《外國造園藝術》.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篇10
關鍵詞:美學;古典園林;造園
中國和日本的古典園林藝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立意到構圖,到造園形式,都有著很多的共同點。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日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美學意識和美學評判標準,并產生了兩種風格獨特園林藝術形式,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1.樸素的道家美學:中國古代老莊哲學
中國古典園林美學以道家的自然美學認識觀為基礎,崇尚的是自然、無為順應、樸質貴清、淡泊自由、浪漫飄逸的人生藝術境界,它對中國古代美學的發展和民族藝術特色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它基本上確立了古代中國文人的自然審美觀體系[1],也影響了當時的造園活動。在“道法自然,法無定式”的準則指導下,造園的目標就是造園者在對自然規律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充滿激情的創作活動,將個人的情感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也即“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古代的造園家們通過對場所的認識(相地),在對人工與自然環境關系考慮的基礎上,結合獨具匠心的構思(立意),以及準確的用色和用材等設計手法,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動為依據合理布置其空間秩序(布局),使園林完美地從有秩序的建筑空間向自由的自然空間轉變,達到“道法自然”而又“法無定式”的境界[2],成功地完成了從人到地、從地到天的過渡,從而達到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園林的形式與意境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體現。可以說,“道法自然”這一結論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古代造園的藝術特點。
然而,道家思想卻不是中國古典園林唯一的指導思想,同時對中國古代造園產生影響的還有儒家和佛家禪宗的思想。儒家和禪宗思想作為一種理念,在唐代以后的一個很長時期內也曾極大的影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活動,圓明園可以說是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在儒、佛、道合流以后一個突出的典范[3]。但是,它們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也僅僅限于總體布局和建造目的兩個方面,而道家的美學意識作為一種指導中國古代造園的設計理念,卻從未偏離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的主導思想,并且一直到清朝中后期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2.“隱忍”的禪宗美學:“物哀”與“幽玄”意識
2.1 “物哀”、“幽玄”的美學意識
日本在古代時期就有了“物哀”意識的萌芽,即對人的共鳴和同情的思想。其發展和完善融合了日本文化的形成過程,最終形成了“物哀”這樣一種特殊的美學意識。它既是一種文學理念,又是一種世界觀[4]。《源氏物語》中將其內容概括為贊賞、親愛、共鳴、悲傷、同情和可憐等,對象也從人擴展到整個社會世象。“物哀”意識作為日本美學的底流,在各類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形式與其他民族文化也有很大區別,它更多的體現一種對失敗者的可憐乃至一種悲壯情緒。是一種經過藝術錘煉而形成的獨特美感,一種能使人產生心靈感動的純粹的悲劇美意識。
“幽玄”實際上是“空寂”和“閑寂”的組合,它是以“物哀”意識作為根基的,同時與“物哀”意識又是精神相通的。“空寂”來源于日本的茶道,提倡“空寂”的茶道美理念,并強調了物質的貧窮與精神的充實,如果沒有審美的存在,貧窮就會成為純粹的貧窮。“閑寂”則體現了一種濃厚情調的“寂寞”之美,后來,“閑寂”又發展出具有“風雅”意義的一面,成為一種永恒孤絕的美的形式[5]。“物哀”、“幽玄”的美學意識作為日本美學兩個主要源流,占據著日本藝術的中心位置,這種意識都是在精神與文化層次起作用,更加關注的是人的精神狀態,影響到了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日本古典美學思想的核心。
2.2 日本禪宗美學的形成
日本的禪宗思想來源于12-13世紀的中國,并且在之前,日本對于中國的文化一直是采取學習的態度,所以中國的禪宗思想也被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引入到了日本并發揚開來。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一樣,任何一種文化形式,只有與傳播地的本土文化相結合,才能結出更加具有生命力的果實。中國的禪宗思想能夠在日本得以接納并傳播,也是如此。“禪”文化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它可以說是伴隨著禪宗傳入日本,并在日本發展、流傳的基礎形成的內涵豐富的文化形態,它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6]。
3.對中日兩國造園活動產生的影響
造園思想和審美標準是人類進行造園的根本,這種植根于個人腦海中的藝術美學標準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對待事物所產生的行為和表達方式,對于造園活動也不例外。中國山水畫因為受道釋自然觀的影響,有不少畫家把人跡罕至的地方視作理想的境界。尤其在宋元之后,許多山水畫以追求畫面的素凈而不畫人的活動,表現出“荒寒”的氣氛,體現出“超世俗”的思想[7]。隨著這種畫風在日本的引入,它極大的迎合了日本人“物哀”、“幽玄”的美學口味,進而也影響了日本的造園活動。
日本吸收并發展了中國的禪宗思想,形成了具有民族特點的禪宗美學體系,并表現在繪畫、園林、建筑等諸多藝術領域中。中國的造園技術大體與佛教同時傳入日本,重要的造園著作《園冶》也在明末引入日本;然而,在“禪”的理念指導下,日本人對于中國的造園手法進行吸納、提煉,加上自然資源條件限制的原因,日本形成了以質樸、簡練而又富于內涵為特點的園林形式。這種基于“物哀”、“幽玄”意識的禪宗美學意識,幾乎滲透到了日本古典園林的各個方面,包括材料、布局、意境等。事實上,當中國古典園林從自然山水開始向文人山水轉化時,而日本的古典園林卻開始逐漸擺脫開詩情畫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從美學意識的形成過程來看,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從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池泉庭到鐮倉室町時代的枯山水,再到桃山、江戶時代的茶庭,日本庭園用質樸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詮釋著玄妙深邃的儒、釋、道法理,顯示出與中國古園林表現手法和技法上的很多異曲同工之處。
4.結語
日本古典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都是世界園林藝術寶庫的一部分。但是,目前中國遺留的園林多為明清時期的,反映的也只是我國兩千多年造園技術的一點余暉而已。而深受中國造園影響的日本的古典園林藝術無疑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禮失而求諸野”,由日本園林我們可以想象出我國宋代、甚至唐代的園林是什么樣子[8]。研究兩國形成不同園林形式的意識根源,不僅對于弘揚兩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對于促進世界民族交流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12
[2] 唐學山、李雄、曹禮昆.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3
[3] 方曉風.圓明園宗教建筑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1):39-49
[4] 梅子君.《源氏物語》的美學思想―“物哀”、“風雅”與“幽玄”,2005
[5] 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 洪修平、吳永和.禪學與玄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