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野生植物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野生植物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植物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農藥
植物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社會必需的來源,有害生物的猖獗危害往往造成極其重大的損失,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及生活改善的需要,必然要求農作物有更高的產量和更好的品質,所以與有害生物做斗爭是曠日持久的事情。那么,各種防治措施與方法都會用上,特別是化學農藥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必然會帶來好多副作用,這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是相悖的。這里就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探討。
1植物保護對環境的影響
1.1農藥的使用帶來的危害
農業有害生物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農作物的產量不斷增加對農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同時也改變了農作物原有的生存環境,主要表現為:農藥不僅殺害了影響其生長的有害生物,也傷害了它的天敵,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這也違背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宗旨;農藥的大量不合理、不科學的使用帶來環境的污染,導致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下降,特別是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嚴重,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和持續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惡性循環的產生,農藥雖然能夠有效的控制農作物有害生物,保護農業生產免受重大損失,但是這種保護是短暫的,如農藥不科學合理使用,很多農業有害生物會產生一定的抗性,勢必在防治過程中增加農藥的使用量,隨之帶來的防治成本增加,抗藥性更強,有害生物猖獗發生,農藥壽命縮短,研發難度、成本增大,環境污染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了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綠色植保技術的支撐。
1.2植保機械的落后
目前,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植保機械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況。植保機械還是以背負式機動、電動、手動噴霧器為主,噴霧效果不佳,跑冒滴漏現象嚴重,農藥利用率較低,用藥量大等,加上操作者文化素質較低,不注意防護,導致農藥中毒、作物藥害、殘留超標等現象發生。中大型的植保機械近幾年來從研發到使用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但是受土地分散種植,農藝與農機不配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利用率很低。
1.3施藥水平低,方式不科學
由于我國土地分散經營以及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等原因,多是一家一戶分散防治,集中統防統治面積較小,農藥過量使用,濫用現象嚴重。再是,施藥方式單一,不能根據不同作物、不同時期、不同防治對象等科學合理選用施藥機械、噴頭、藥劑、劑量等,無形中造成農藥的單位面積使用量增大,各種副作用顯現。
2加強植物保護,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植物保護知識水平
經過大量的調研得知,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與農田產量成正比,但是目前我國農民大多數只有中小學水平,甚至還存在文盲。因此要加大農民的培訓力度,不斷的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植物保護知識水平,增強科技意識,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加快植保現代化進程,才能克服制約植保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因素,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2.2合理使用和農藥研發推廣
為了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植保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做好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做到因時、因作物、因防治對象選對藥、械,選對施藥方式及劑量,最大限度提高農藥利用率,發揮防治效果,減少副作用;通過合理混用、交替輪換等技術最大限度延長農藥的使用壽命。加大生物農藥以及高效、低毒、低用量、低殘留農藥的研發、開發力度和推廣步伐,加快“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知識普及,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力度,確保用藥安全。
2.3加強綠色植保技術集成融合
在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背景下,生物防治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物理防治、農業防治也備受關注,但化學防治仍不可缺少,只有把成熟的各種植保技術進行合理的集成融合才能最大限度保護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安全、生物安全,保持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2.4大力推進農作物有害生物統防統治
農作物有害生物統防統治是解決農藥使用不合理、不科學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僅可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量,降低防治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還可促進土地的流轉,集中統一規模化、規范化種植管理,增加農民就業,顯著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一舉多得。是植保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5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循環農業是以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為前提,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可減輕農作物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降低農藥、化肥等化學合成物的使用量,對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安全必將發揮巨大作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3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以及我國步入小康的步伐加快,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方式已從單純追求產量開始向產量與質量并重的方向轉移,生產模式也逐漸由粗放型向精致農業發展。所以植保工作要跟上時代步伐,要努力創新發展,變單純的保產為保產與增產并重,確保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安全,最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駱敬明,徐庶,陳海彬.農藥使用對植物保護的危害[J].西北植物學報,2013(04).
[2] 龐洋洋,周鑫,賈明.植物保護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J].吉林農業,2012(04).
[3] 李明,蘇虹.樹立植物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
篇2
如何保護這些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將是21世紀我國農業野生植物保護的首要任務。我們擁有并利用農業野生植物來挖掘優異基因,創造新型種質,培育綜合性狀良好并具有某種特異優良性狀的農作物新品種,已成為新世紀農業科技創新的新課題。
平橋區野生植物資源概況
信陽市平橋區位于河南省南部的駐馬店、南陽、信陽三市和湖北省隨州市的結合部,在大別山的北麓,北緯31°43’~32°27’,東經113°42’~114°25’之間。平橋區境內低山、丘陵、壟崗和沿河平原并存。淮河穿境而過,明顯將平橋區分為西北和東南兩部分。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淮河以北兼有暖溫帶氣候特征,境內橫跨兩個植被帶,即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帶和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生物資源豐富,野生植物種類繁多。目前面積和數量較大的農業野生植物有:野生大豆、中華獼猴桃、野生韭菜、金蕎麥、野生菱、蓮、八角蓮、馬兜鈴、明黨參等。這些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平橋區南部的震雷山和西北部的天目山的山區和淺山丘陵地區。其中野生大豆、野生韭菜、金蕎麥分布廣泛,全區18個鄉鎮均有分布。其次是野生獼猴桃在震雷山與天目山的深山區的山溝兩側,分布集中,面積約有50hm2。
平橋區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現狀
平橋區從2000年開始開展野生植物保護工作,2004年、2007年,對全區的野生植物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建立了全區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庫,初步掌握了全區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的區域分布和生長狀態等。在此基礎上,平橋區開展了有計劃的保護工作。2006年,平橋區天目山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區項目,經農業部批準實施,2009年5月順利通過農業部專家組的驗收。2010年,平橋區獼猴桃原生境保護區建設項目獲得農業部批準,該項目高標準規劃,高規模建設,投資140萬元,建成設備齊全、制度完善、保護有力的標準保護區域,目前該項目正在建設中。2009年,平橋區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站組織人員對我區庫、塘、壩廣泛分布的野生菱,天目山相對集中分布的野韭菜、野葡萄、野棗進行了調查,聘請專家加以認證,并進行了部分保護工作,希望能及早受到國家重視,使這些珍惜的農業野生資源物種得到更好、更有效的保護。
野生植物保護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野生植物保護是隨著近年來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和基因技術的發展而開展的新工作,大多數人認識不到保護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對保護這些荒山野嶺生長的植物難以理解,更不了解其中的戰略意義,造成農業部門開展工作難度較大。
目前全區沒有野生植物保護單項工作經費,開展工作只能依托農業部項目,項目建成后卻無后續經費,保護工作難以為繼。當地群眾有采摘野生植物資源進行販賣的習慣。如春天挖采野韭菜、明黨參等野生藥材資源,夏天販賣野生獼猴桃、野生山楂、野生葡萄等,部分群眾還有飼養牲畜和野外散養牲畜的習慣。這些行為對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威脅。由于保護工作剛開始,急待解決的問題很多,政策落實相對滯后,綜合開發利用工作尚未啟動,缺乏保護與開發利用相互協調發展的機制。
對策與建議
成立平橋區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由區長任組長、分管農業、科技的副區長任副組長,有關單位和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辦公室設在農業局,統一指導、協調、監管野生植物的普查、規劃、保護、開發等各項工作,推動全區野生植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以平橋區能源部為基礎,抽調相關單位具有執法資格的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員,組成平橋區野生植物保護執法隊,配備車輛及通訊工具,加大對全區野生植物的管理力度,防止野生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和流失,使農業野生植物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護。
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開展農業野生植物與項目調查,查清農業野生植物的種類、分布、保護價值、瀕危狀況等,建立野生資源信息檔案。科學制訂野生植物保護措施,提出重點保護對象、保護區域、保護目標以及重點保護工程,確保全區珍貴野生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3]。
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和形式,開展保護農業野生植物的普法宣傳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識,提高公民保護野生植物的意識。對干部群眾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培訓、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自覺自愿地保護野生植物。
按照農業部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建設要求,建立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長效機制,切實做好保護工作。爭取農業部及省、市、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把農業野生植物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大對野生植物調查研究、示范區建設及管理的人、財、物投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工作技術水平。
篇3
[關鍵詞] 南四湖 野菱 保護區建設 成效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71-01
南四湖野菱主要分布在湖岸灘涂水域中。近幾年,由于天氣干旱,湖泊面積減少,加之對湖泊灘涂過度開發等人為因素影響,其生存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分布面積急劇減少,為加大對遺傳多樣性豐富且瀕危情況嚴重的農業野生植物居群原地保護力度。微山縣成功申報了野菱原生境保護點項目,對南四湖區域內瀕臨滅絕的野菱進行定點保護,并加以開發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1 南四湖野菱保護的必要性
野菱(學名:Trapa incisa var. sieb.)屬菱料,一年水生草本植物。根有兩種類型,除普遍的吸收根,尚有含葉綠素沉于水中的同化根,根絲狀細裂。葉漂浮水面集生于莖端,葉柄具紡錘形氣囊,以利漂浮,所有這些性狀都是對水生適應的結果。其果實富含淀粉等多種營養成份,能食用和工業用,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野菱原是南四湖主要水生經濟植物之一,而且它對湖源水質改良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瀕危將對山東省生物多樣性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保護現有野菱及其生活環境,一是可以為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發揮重要作用。二是可以有計劃的將野菱基因服務于農業生產,產生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實現野菱的可持續利用。三是可通過對野菱的保護,提高湖泊水面的植被覆蓋率,有利用改善湖泊的生態環境。
2 南四湖野菱保護的做法
通過調查研究和實地勘察,最終選擇在野菱原生境建設保護區的方法實施保護。
2.1 保護區建設的可行性
保護區建設選擇在南四湖中的微山湖水域,位于北緯34°41′19″,東經117°12′16″。距離湖岸1.5公里,距京杭運河航道7.5公里,湖面開闊。該水域水深0.6-1.0米,年平均氣溫13.7℃,生長季節(4月-10月)平均水溫為24.6℃。保護區周邊無工業排污口,經測定水質為Ⅲ類,湖底土壤有機質豐富,適宜野菱的生長與繁衍。
2.2 保護區的建設規范
野菱原生境保護區占地約1000畝,其中,核心區500畝、緩沖區500畝。核心區、緩沖區內建設管護用房(船),緩沖區建設邊界水上標志、警示標志等,確保不受外來因素干擾。湖泊水面屬國有,對已劃定的核心區和緩沖區水面由政府負責無償收回,個人和其他集體不得違規進入從事生產活動。
2.3 保護區的建設內容
2.3.1 標志碑:在保護區主要位置設置標志碑1個,長寬分別為3.5米和2.4米,水面以上高度為6米。標志碑為C30鋼筋混凝土雙立柱式,板面選用鋁板制作。標志碑正面標出保護區的全稱、面積和被保護的物種、責任單位、責任人等;背面標出保護區的管理細則。
2.3.2 標志牌:對破壞保護區者提出警告,沿緩沖圍欄設置8個。每個標志牌長2米,寬1.36米,離水面高度2米,標志牌為C25鋼筋混凝土又立柱式,板面選用鋁板制作。
2.3.3 安全警戒設施:裝設邊界水上酥50個,燈標4個。
2.3.4 圍欄:長度6180米,在湖中建設。圍欄建設標準為:立柱為高2.3米、寬20cm方形的C20鋼筋混凝土水泥柱,每根立柱中有4根Ф12mm圓鋼,箍筋為Ф6@200mm,水泥保護層1.5―3cm,鐵絲網為Ф2.5―3鍍鋅鐵絲,Ф2―2.5刺。立柱埋入地下30厘米,中心間距3米;最下部的鐵絲網距水面小于20厘米,最上部的鐵絲網距立柱頂小于10厘米,另在兩柱之間斜拉2條鐵絲網。
2.3.5 水上管理用房:購置15米長駁船一艘,船上建設房屋三間,面積50平方米,配備太陽能發電設備1套。
3 南四湖野菱保護的成效
保護區建成后,區內的野菱長勢良好,群落得到緩慢恢復,核心區水面覆蓋率一度達到60%以上,緩沖區水面覆蓋率也達到了40%左右。
3.1 經濟效益
野菱的植株和果實都含有豐富的淀粉和營養物質,菱米肉嫩脆甜,生食烹飪具可,以菱米為主料研制出的微山湖牌菱米酒遠銷全國。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使野菱這一珍稀瀕危植物得到有效的保護、繁殖。同時掌握了野菱分布與生育習性及變化規律,為野生種質資源的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其特異種質資源一旦在轉基因作物、基因改良、育種等方面得以開發得利用后,將大大加快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的進程,使種質資源與基因改良躍入新的發展階段,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將發揮出獨特的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經濟效益。
3.2 社會效益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加強宣傳教育及保護措施的落實,提高了政府及群眾對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以法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法制觀念與思想意識,使人們自覺的愛護珍惜野生植物的種質資源,使野菱這一珍稀植物得到有效的保護、繁殖,保障了生物多樣性。
3.3 生態效益
通過對野菱種質資源保護,使其得到了有效的繁殖,增加了野生植物種類、數量,擴大了面積,避免了這一瀕臨滅絕的珍貴物種的枯竭,保障了生物的多樣性,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對野菱的保護,提高湖泊水面的植被覆蓋率,有利于改善湖泊的生態環境。
篇4
關鍵詞:鄉土樹種;應用;威海
Abstract: advocat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application of local tree species, has a long history, but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is for landscaping in weihai, how to use native tree species were launched research landscape built, summarized the weihai city greening tree species in the feature and application of local existence deficiency,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Key words: local tree; Application; weihai
中圖分類號: S73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鄉土植物是城市綠化中的重要素材,而鄉土樹種更擔當著主體作用。它不僅具有生態適應性強、性能價格比高、管理便利等優點,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能夠反映當地的植被特色,對于創建城市生態園林和人文園林有著重要的意義[1]。提倡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應用鄉土樹種,由來已久,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存在許多問題,我們對威海市現有鄉土樹種資源進行了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利用和擴大現有鄉土樹種的可行性方案與建議,為構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威海城市園林景觀提供依據。
1.鄉土樹種在威海城市綠化中的應用
1.1應用價值
鄉土植物指的是原產于本地區或通過長期引種、栽培和繁殖,被證明已經完全適應本地區的氣候和環境,生長良好的一類植物[2]。與外來樹種相比,鄉土植物適應本地生長環境,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減低后期養護成本;鄉土植物和外來樹種混合種植,有利于減少病蟲害,阻隔病蟲害的傳播;鄉土植物在園林建設中不僅具有一般植物的防護和保護功能,而且對突出地方景觀特色具有外來樹種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如椰子樹是南國風光的典型代表,而槐樹、白楊則是北方無畏精神的象征,鄉土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當地生態平衡。
1.2應用現狀
威海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有許多優良樹種,無論從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造景效果,數量分布,繁殖狀況等方面論證,都具有一定的馴化培育條件和優勢,是城市綠化寶貴的自然資源。其中尤其以昆崳山自然保護區最有代表性,由于該地處于南北交接地帶,物種資源分布既有北方特點,又有南方的特征,鄉土植物種類相對豐富。許多種類已廣泛栽培于威海市的各園林綠地,如樸樹、烏桕、黃連木、櫸樹、楸樹,這些園林樹木均能很好地適應威海市園林的環境條件和栽培條件,其觀賞價值高并能反應本地特色。然而,在城市植物造景中,鄉土樹種的開發、應用和推廣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據調查,昆崳山、鐵槎山、偉德山、正棋山現有各類植物132科,571屬,1058種,具有觀賞價值的有600多種。到目前為止,開發利用的優良觀賞植物僅有幾十種,大量的野生植物沒有得到開發利用,一直處于野生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市園林綠化苗木產業的發展。因此,對地方鄉土植物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
2.鄉土植物應用存在的問題
2.1對鄉土樹種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園林建設中認為鄉土樹種缺乏活力,難以形成特色,過多栽植鄉土樹種是思想不開放,無從體現現代化城市氛圍,而對鄉土樹種在豐富觀賞植物多樣性,穩定城市生態群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方面的重要性則欠考慮,未能充分認識到鄉土樹種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綜合生態功能[3]。
2.2規劃設計的偏好
一些園林設計人員對許多優良鄉土樹種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不了解,規劃設計不用或少用鄉土樹種,不能把鄉土樹種大量應用到設計中去,這也是造成鄉土樹種應用少的因素。
2.3對鄉土樹種開發力度不夠
對鄉土樹種栽培和野生資源的開發研究滯后,是鄉土樹種在城市園林建設中受到限制的一個主要原因。野生植物資源的研究開發是城市園林建設的一筆巨大財富,但是,當前對眾多優良野生植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對野生植物資源的開發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和正確的思路,也缺乏野生植物資源開發所需的先進技術,特別是將野生植物作為園林觀賞植物開發方面更是如此,致使具有較高生態價值和觀賞價值的一部分鄉土植物,由于缺乏系統的開發研究,它們在威海這塊美麗富繞的土地上默默地繁衍生息了多少年,沒有人去發掘、培育,也就談不上應用。
3.鄉土園林綠化樹種開發利用的建議
3.1樹立鄉土樹種是城市園林建設基礎樹種的思想
實踐證明,只有從城市生態系統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出發,實施喬、灌、草的最佳配比,才能顯著提高綠地質量,促進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城市生態系統效益的最大化和生態體系內部植物間的良性互動[3]。因此,在城市園林建設中要牢固樹立鄉土樹種為基礎樹種的思想,充分認識鄉土樹種在城市生態體系中的骨架作用,使優良的鄉土樹種在城市園林建設中得以廣泛應用,充分發揮鄉土樹種的優勢作用,提高綠地系統穩定性,形成區域或城市的植物特色, 使城市園林體系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真正體現出科學的內容,自然的外貌。
3.2切實采取措施,保證鄉土樹種在園林中的應用
3.2.1要在科研經費方面加大投入。選取一批景觀效能特點比較突出的鄉土樹種進行培育馴化。研究這些樹種的景觀效能特點、生態學意義和經濟價值,更要掌握鄉土樹種的生長習性規律,為在園林綠化中大面積推廣應用鄉土樹種打下基礎。
3.2.2建設行業管理,出臺優惠政策、提供獎勵資金,鼓勵發展以培育鄉土樹種為主的園林苗圃,使鄉土樹種的苗木生產單位政策上有指導,經濟上有支持,信息上有導向,經營上有信心,種樹有效益,把鄉土樹種推向市場化發展,形成經營規模,要嚴格禁止到山區直接開挖大苗,破壞生態環境的做法。
3.2.3對大型的綠化工程,要從立項、設計、招投標、組織施工等各個程序中,明確要求必須優先應用鄉土樹種,制定應用鄉土樹種的指標和比例,使鄉土樹種能夠大量的使用和推廣,把重視鄉土樹種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抗逆性強、樹型優美的鄉土樹種,在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應定為基調樹種、骨干樹種,特別是行道樹的骨干樹種更應以這類樹種為根本。應用鄉土樹種要避免重移大樹輕種小樹、重色塊輕灌木、重整形輕自然、重一次成形而輕自然生長、重常綠喬木輕落葉喬木等錯誤做法。
3.2合理開發野生鄉土樹種資源
3.2.1開展野生鄉土樹種的調查。組織力量進行鄉土園林綠化樹種的專項調查,摸清現有可利用的資源,對其品種、數量、分布、自然狀態下的結實情況,天然更新能力等情況造冊登記,然后制訂出開發利用的可行性計劃。只有全面詳實的掌握了鄉土植物資源的第一手資料,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的去研究和應用它們。
3.2.2加大野生樹種馴化工作力度。廣泛收集、保存適于城市生存的園林綠化樹種資源,對引種成功樹種,擴大種源試驗,篩選出最佳種源。同時,應加強栽培管理技術的研究,并迅速擴繁,以便更好地推廣應用。對主要鄉土樹種的繁殖方法、管理技術措施進行試驗,摸索出一套育苗經驗。
3.2.3建立鄉土園林綠化樹種的繁育基地。要加強苗圃的現代化建設,走出傳統的生產和經營模式,加大科技含量,利用最新信息與技術開辟行業新氣象,要有長計劃、短安排、按品種大、中、小苗木分別培育,力爭短期內挖部分野生大苗,投向市場,建立示范綠地[4]。苗圃基地要形成一定規模,從而產生規模效應。
3.4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品種選擇,培育鄉土植物種苗
3.4.1在苗圃不具備搞精細科研的情況下,積極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同開發研究新品種馴化鄉土樹種。通過網絡了解當前國際、國內的最新信息,及時把握行內發展的最新動態,把握苗木實時的市場行情,比便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依據市場需求來指導生產,減少盲目性。
3.4.2加強鄉土樹種開發利用的研究工作。對鄉土樹種資源進行調查、篩選出觀賞價值高, 適應性強,引種成功可能性大的種類,進行引種試驗。設置培育基地,制定長短期培育方案。切不可急于求成, 未經引種馴化而大量采掘,既浪費人力、財力,又破壞自然資源。應在小范圍內繁育,成功后再進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
3.4.3要加強鄉土樹種生態習性和繁殖技術。研究鄉土樹種一般對生態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應加強生態適應性研究,確定各樹種的適宜栽培區域。開展鄉土樹種的就地培育和大樹移植技術研究,提高鄉土資源的利用率。開展鄉土樹種的繁殖技術研究,重點開展扦插育苗和打破種子休眠等技術研究,擴大鄉土樹種種群,為鄉土樹種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撐[5]。可以通過母本園、采種園、苗圃的建立利用無性繁殖、組織快繁與雜交等手段進行試驗和選育。
參考文獻
[1] 黃小飛.淺議鄉土樹種在節約型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湖南林業科技.2009,(36):65-67.
[2] 王世新.關于鄉土樹種在北方城市園林建設中的應用探討.甘肅農業科技.2006,(2):39-41.
[3] 王長江,歷建興,李建清,葉銀強,申屠軍,陳飛云.永嘉城鎮綠化中鄉土樹種應用探討.2005,(25):66-69.
篇5
慈利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植物種類很多,其中野生蘭花幾乎遍布慈利各個鄉鎮,尤其以杉木橋鎮、高峰鄉等地最出名。蘭花的自然繁殖能力極低,為避免野生蘭花被肆意破壞,我們班決定利用課余時間對縣內的蘭花種類、分布及生存狀況進行調查。
二、實施過程
時間:2015年5月6日至6月15日
步驟:
1.在指導老師的陪同下實地考察了杉木橋鎮馬塔村幾座山上的蘭花。
2.制訂并發放調查表,了解人們對野生蘭花的認識情況。
3.對收回的102份問卷調查表進行整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超過半數居民不了解野生蘭花;91%的居民不知道野生蘭花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采集需經當地主管部門審批;93%的居民認為有必要制止隨意采摘野生蘭花的行為。
4.通過上網和去圖書館借閱資料,查詢了解野生蘭花的基本知識。
5.拜訪慈利縣林業局熊隊長和蘭草專家吳召宇,得知慈利縣的蘭花種類很多,且遍布各鄉鎮未被破壞的針闊葉林中。雖然資源豐富,但也面臨挖采過度的情況。在蘭花熱潮的沖擊下,挖掘野生蘭花一度到了瘋狂的程度。一些珍稀種類已瀕臨滅絕,只在一些交通不發達的偏遠山區還保存有少量植株。
6.在班級組織開展“保護野生蘭花”演講比賽;以“尋蘭花墨跡”為主題,發動班上同學一起制作書簽,體會蘭花的精神、風韻和品格,并把制作好的蘭花書簽贈送給身邊的人,宣傳蘭花知識。
三、收@和體會
1.知道了慈利縣蘭花的生存狀況,認識了蘭花,豐富了蘭花的有關知識。
2.學會了怎樣與人交流和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3.克服了長時間乘車導致的暈車問題和夏天的高溫炎熱,學會了積極面對困難。
4.懂得了搞科學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還必須要有恒心、毅力、膽量和敢于吃苦的精神。
四、建議
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知道保護野生蘭花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地方電視臺、報紙、畫展、網上交流平臺等對蘭花進行介紹,也可請蘭花專家到各地組織專題講座。我們提議慈利縣林業部門積極開展宣傳,派人到鄉鎮開展保護蘭花的科普活動。同時學校也要組織大型保護蘭花的活動,動員更多的家長參與其中,讓每個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保護蘭花貢獻出一份力量!
篇6
一間靠近香山的百平米左右大小的會議室,20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老總就幾乎將業界頂級人士全部囊括,2008年9月24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蜂業發展戰略高峰論壇的現場,凸顯了這一產業規模之小,影響之微。但與會專家警告說,蜜蜂自然授粉對自然界的巨大貢獻是人和其他任何生物都無法替代的,而其非同尋常的重要性目前還基本上不為大眾所知曉,這將有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
近百年前,愛因斯坦曾預言“如果蜜蜂消失,人類生存的時間就可能只有幾年了”。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提供的資料表明,蜜蜂是自然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在人類所利用的1330種作物中,有11 00多種需要蜜蜂授粉,否則這些植物將無法繁衍生息;蜜蜂還是生態環境監測的最佳物選,蜜蜂的采集半徑在3000米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萬只以上的采集蜂,一個蜜蜂飼養場等于在其所覆蓋的周圍1800多畝范圍內分布了數以萬計的義務采樣員,對環境進行動態取樣和檢測。來自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美國200多萬群蜜蜂中,有100多萬群用于為農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創造約200億美元的產值,它們為農作物授粉而產生的價值是蜂產品本身價值的143倍;另外,蜜蜂授粉給美國人提供了1/3的膳食。2004年美國在發表蜜蜂基因組序列的評論中稱:“如果沒有蜜蜂,整個生態系統將會崩潰。”以至于2006年美國東、西海岸出現史無前例的因蜂群衰竭失調引起的蜂群丟失現象之后,美國國會經聽證撥巨資對蜜蜂進行研究和保護。
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長吳杰指出,與其他養殖業相比,養蜂業不僅投入少、見效快,而且具有不與農業生產爭資源的獨特優勢:養蜂無需占用耕地、建筑廠房,無需大量勞動力,無需灌溉及消耗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飼料。更重要的是,蜜蜂靠采集花蜜、花粉生存繁衍,客觀上起到為植物授粉,促進生態平衡的作用,這對我國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極具現實意義。他強調,我國絕大部分地區處于季風氣候區,晝夜溫差大,植物品種眾多,尤其是存在大量野生植物(包括農作物)資源。而近幾十年來,由于現代化、集約化農業的發展,殺蟲劑和除草劑等被大量使用,致使野生授粉昆蟲銳減。如果沒有蜜蜂進行高效授粉,植物(包括農作物)的授粉總量將受到極大影響,一些植物資源、特別是野生植物資源的生存繁衍就會受到威脅,嚴重的可能導致物種滅絕,進而引發整個植物群落和生態體系的改變。其次,我國作為一個生態十分脆弱的國家,正在大力實施的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環境生態工程中,如果缺少蜜蜂授粉,顯花類植被的繁育就會受到影響,其結果將直接不利于工程的實施效果。
吳杰介紹,隨著蜂業科學的發展,尤其是蜜蜂基因組序列草圖的完成,蜜蜂作為模式生物逐漸受到全球科學家及公眾的重視。最典型的如美國,近十幾年來蜜蜂授粉已形成專業化和產業化,養蜂者已將授粉收入列為養蜂的一項經濟來源:美國現有260多萬群蜜蜂,農場和果園每年約租用100萬群,為100多種農作物授粉,每箱蜜蜂的租金約為20-35美元。美國的現代化養蜂場,一個養蜂者飼養4000群蜂,年均收入達11萬美元。而在我國,目前每年蜂蜜產量約29.3萬噸、蜂王漿產量約3000噸、蜂膠產量約300噸、蜂花粉產量約3500噸,均居世界首位。但全國蜂業年總產值僅約80億元,產業規模小;平均一個養蜂者飼養30群蜂,年收入僅4000元,比美國低200倍,產業集中度低;在每年500億元銷售量的保健品市場中,蜂產品僅占2%,競爭力不強。
吳杰強調,更關鍵的是,社會對蜂業的認知,主要停留在蜂產品的消費上,而基本上不了解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作用。雖然在南方的荔枝種植區,因大面積種植單一果樹而導致自然授粉的昆蟲種類有限,而人工授粉又難度高、工作量大、效果不好,近年來已出現果農租用蜂群授粉的勢頭,但總體上,蜜蜂授粉遠未形成專業化、產業化。同時,有關職能部門也對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少地區至今仍在對基本不占用資源的蜂農征收所謂“資源占用費”;植保部門盲目引進和生產一些對蜜蜂劇毒的農藥如“銳勁特”等,也對蜂群造成極大傷害。
篇7
對嶗山野生木本植物資源進行了系統調查,利用層次分析(AHP)法建立了嶗山野生木本觀賞植物資源的評價體系,對261種野生木本觀賞植物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木通(Akebia quinata)等83種植物為Ⅰ級野生木本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價值很高;牛(Elaeagnus umbellata)、白乳木(Neoshirakia japonica)、垂絲衛矛(Euonymus oxyphyllus)等123種植物為Ⅱ級野生木本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價值一般,可適度開發利用;牛疊肚(Rubus crataegifolius)、杠柳(Periploca sepium)、雞屎藤(Paederia scandens)等55種植物為Ⅲ級野生木本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價值較低。
關鍵詞:野生木本植物;層次分析法;嶗山;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S798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5)06-0070-05
Evaluation on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Wild Woody Plant Resources in Laoshan Mountain
Ren Ying, Lü Junjie, Li Qingying, Jiao Chuanbing, Zang Dekui*
(Forestry College,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he wild woody plant resource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Laoshan Mounta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ornamental plants was establish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n 261 species of wild woody ornamental plant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83 species, including Machilus thunbergii, Styrax japonicus, Akebia quinata and so on, were first-class resources with high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s. And 123 species, involving Elaeagnus umbellata, Neoshirakia japonica, Euonymus oxyphyllus and so on, had common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s, which could be moderately exploited. And 55 species, including Rubus crataegifolius, Periploca sepium, Paederia scandens and so on, had low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s.
Key words Wild woody plant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Laoshan Mounta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眾所周知,中國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稱號。“美國加州70%的植物資源都來自中國,但最好的東西仍在中國”[1],中國的植物資源一直是世界園林的資源寶庫。其中,野生觀賞植物憑其獨特的觀賞價值、優良的抗逆能力,豐富了城市園林的綠化內容,在園林建設中逐漸受到重視。我國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豐富,但目前開發利用力度有限,大量潛力深厚的植物資源尚未得到開發推廣。當前急需相關方面的研究,來全面展示野生木本植物資源現狀,挖掘其開發潛力,進一步篩選出開發利用前景優異的種類,為城市植物景觀的營造提供豐富的素材。
長期以來,山東省對本土野生觀賞植物的開發利用和城市綠化建設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資源調查與引種[2~3],植物開發應用價值的評價多為定性描述[4~5],關于定量評價方面的研究很少。近期,國內學者如方燕鴻[6]采用心理物理學法以美景度作為衡量標準對武夷山野外拍攝觀賞植物照片進行了室內評價;丁一巨[7]、張佳平[8]等利用層次分析法對野生觀賞植物進行了定量評價;還有學者在云臺山、秦嶺山地、廣東等地野生植物資源研究中,構建了野生觀賞植物評價指標體系[8~10]。層次分析(AHP)法是一種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是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和若干因素,對兩兩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作出比較判斷,建立判斷矩陣,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權重,為最佳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11]。本文采用AHP法對嶗山野生木本觀賞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進行綜合評價,量化評價其綜合價值,以期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域概況
研究區域位于山東嶗山,隸屬青島市嶗山區,三面環海。地處北緯36°03′~36°24′,東經120°07′~120°43′。面積7 512.4 km2。最高海拔1 132 m,為山東半島第一高峰。嶗山氣候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兼有海洋性特點,年均氣溫11~12℃,最冷月均溫-2~-4℃;最熱月均溫25℃左右。年均降水量650~900 mm,年均相對濕度值達70%左右。嶗山土壤有棕壤、潮土、鹽土3類,pH值在5~7之間,呈微酸性。
2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 確立評價對象
2011~2014年,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方法,對嶗山木本植物展開全面調查,完成了標本采集、標本鑒定、照片拍攝和群落記錄等,并結合歷史資料,對嶗山木本植物種類進行了系統整理與編目。依據調查統計,嶗山現有木本植物721種,分屬81科237屬,其中野生木本植物261種。
2.2 構建評價體系
采用目前應用廣泛的主觀賦權法――層次分析法(AHP)進行評價方法。將復雜問題層次化,分成不同組成因素,并依據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建立由目標層、約束層、標準層、最底層組成的多層次綜合評價體系。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層次結構見表1,評價等級與評分標準見表2、表3。
表1 綜合評價模型
A目標層B約束層C標準層 D最底層
B1觀賞價值 C1觀花價值
C2觀果價值
C3觀葉價值
C4觀干價值
C5觀賞期
C6奇特性
C7芳香性
嶗山野生木本植物B2生態學價值C8耐寒耐熱性D1,D2,……,Dn
資源評價分析C9耐干旱瘠薄能力待評價的木本植物
C10抗空氣污染能力
C11耐鹽堿能力
C12水土保持能力
B3開發利用價值C13珍稀瀕危程度
C14已開發利用程度
C15繁殖難易程度
C16長勢習性及分布范圍
表2 評價等級與賦值關系
評價等級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
分值54621
2.3 設定評價指標權重
評價因子的權重能體現該指標在評價中的相對重要性,因此,確定各指標權重是評價的前提。首先依據總目標的要求,構造判斷矩陣,確定層次單排序計算表的標度。本研究參考專家意見,用 1~9 比率標度使之定量化而做出的兩兩比較判斷, 構造出: A~B, 第二層因素相對于第一層的比較判斷; B~C, 第三層因素相對于第二層的比較判斷, 共 4 個判斷矩陣(見表4) 。并進行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以及層次總排序和一致性檢驗。計算檢驗顯示指標CR,結果均小于0.1,因此,該模型4個判斷矩陣均得到滿意的一致性。最終確立了不同的評價指標權重(見表4)。
表3 評價指標與評分標準
分值54321
觀花價值花徑大,花色鮮艷,具特殊顏色,花形奇特,花序飽滿等花徑較大,花色較鮮艷,有特殊顏色,花序較密集花徑中等,花色鮮艷,花形不奇特,花序稀疏花徑較小,花色不鮮艷,花序小,花顯示程度較高花徑極小,顏色不鮮艷,花序很小,顯示程度低
觀果價值果巨奇豐,顏色鮮艷果較大,較鮮艷,果序勻稱果性狀普通果性狀很一般果實小,顏色差,果量少
觀葉價值葉形奇特,葉色有季相變化,樹葉繁密,葉具常綠性等葉形較好,秋葉鮮艷,或可冬季觀賞葉形普通,葉色變化不明顯葉形普通,葉色普通
葉形差,葉色差
觀干價值干形好,樹形美觀,樹干、樹皮有特點,可做綠籬花徑等干形較好,能做綠籬花徑等枝干平滑,具備觀賞能力干形一般,觀賞價值一般干形差,觀賞性差,無特殊用途
觀賞期大于4個月或冬季觀賞大于3個月或冬季觀賞1.5個月以上20天以上10天以上
奇特性枝葉花果的形狀、色彩、非常奇特,或具備藥用價值等較奇特,有特殊價值有特色,或有特殊價值普通非常一般
芳香性濃香宜人香微香淡香不香
耐寒耐熱性耐性強,分布區域廣較強,能抵御極端溫度一般,在華北、華東地區能正常生長較差,不能正常生長差,極端天氣生長不佳或死亡
耐干旱瘠薄能力強較強一般弱極弱
抗空氣污染能力強較強一般弱極弱
耐鹽堿能力強較強一般弱極弱
水土保持能力強較強一般弱極弱
珍稀瀕危程度數量極少,破壞嚴重,極其珍貴數量較少,生態環境惡劣,較珍貴數量一般,較常見數量較多,不珍貴,生態環境適宜數量很多,分布廣
開發利用程度尚未開發利用偶爾小范圍較多普遍
繁殖難易程度極易繁育,生長快容易繁育,生長較快能夠繁育,生長正常較難繁育,生長較慢極難繁育,生長很慢
長勢習性
及分布范圍長勢好,適應性強,無制約因素,分布范圍很廣長勢好,適應性強,對生境要求不嚴長勢較好,適應性較強,要求一定的生境條件長勢、適應性一般,對生境要求較嚴,分布范圍較窄長勢、適應性較差,分布范圍很窄
表4 嶗山野生木本植物資源評價
指標權重及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
CB1B2B3C層對A層總排序數值 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
0.65340.11510.2315CR=0.0391<0.1
C10.1044000.0682
C20.1044000.0682
C30.0606000.0396
C40.1874000.1224CR=0.0430<0.1
C50.3196000.2088
C60.0362000.0237
C70.1874000.1224
C800.347500.0400
C900.347500.0400
C1000.120200.0138CR=0.0004<0.1
C1100.120200.0138
C1200.064600.0074
C13000.52380.1213
C14000.16250.0376CR=0.0192<0.1
C15000.16250.0376
C16000.15120.0350
3 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評價對象為嶗山261種野生木本觀賞植物,大多為山東省比較有代表性的木本觀賞植物。其中落葉樹247種,常綠樹14種。根據樹種的生長習性分,喬木80種,灌木148種,藤本植物33種。所有樹種隸屬49個科,99個屬,樹種較多的科別是薔薇科(43種)、豆科(26種)、殼斗科(15種)、鼠李科(15種)、忍冬科(11種)、榆科(10種)、葡萄科(10種),分別占評價總物種數的16.5%、10.0%、5.7%、5.7%、4.2%、3.8%、3.8%。根據綜合評價值,將嶗山野生木本植物按照喬木類、灌木類、藤本類分別評定等級。其中,Ⅰ級野生木本植物資源綜合評價值大于3.5,開發利用價值高,為重點開發利用資源;Ⅱ級野生木本植物資源綜合評價值在3.0~3.5之間,開發利用價值一般,為次重點開發利用資源;Ⅲ級野生木本植物資源綜合評價值小于3.0,開發利用價值低,為非重點開發利用資源。具體如下:
3.1 喬木類
經統計,共80種喬木樹種,分級如下:
Ⅰ級(>3.5):共33種,包括野茉莉、刺楸、核桃楸、八角楓、糠椴等。這類植物均具備較高的觀賞價值,刺楸、八角楓葉形奇特,枝繁葉茂。糠椴、核桃楸等樹干挺拔,觀干效果好。大部分珍稀瀕危程度較高,且開發利用少,生態學特性優良,適合重點開發利用。但也有限制因素,如糠椴資源數量較少、繁殖較困難;花楸樹、水榆花楸較難忍耐低海拔地區的夏季高溫。
Ⅱ級(3.0~3.5):共39種,包括杜仲Eucommia ulmoides、小葉樸Celtis bungeana、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黃檀Dalbergia hupeana、懷槐Maackia amurensis、褐梨Pyrus phaeocarp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等。該等級的樹種占喬木類樹種的近50%,具備一定的觀賞價值,但多數相對普通,且部分存在局限性指標,如杜仲雖果實奇特美觀且樹皮具備藥用功能,但缺乏觀花觀葉效果。小葉樸雖樹形美觀,小葉秀麗,但生長較慢。該等級某些樹種作為潛在開發對象也不乏亮點,如臭椿的觀干價值,褐梨、杜仲的觀果價值,及蒙古櫟、懷槐的稀有資源價值。
Ⅲ級(<3.0):共8種,包括旱柳Salix matsud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麻櫟Quercus acutissima、白榆Ulmus pumila、君遷子Diospyros lotus等。這些樹種在各約束層評價中綜合評分很低,主要受觀花觀果價值、珍稀瀕危程度、開發利用程度等方面局限。
3.2 灌木類
經統計,共有149種,分級如下:
Ⅰ級(>3.5):共39種,包括紅楠、山茶、三椏烏藥、迎紅杜鵑、腺齒越橘、千金榆、白檀等。這類植物都具備很高的觀賞價值,如紅楠常綠,山茶花色艷麗,千斤榆亭亭玉立、果實奇特,白檀花朵繁密且花期較長、枝葉繁密、香氣撲鼻等。但有的樹種開發利用有其局限性,如白檀干性較差,生長緩慢,生境多在中高海拔地區;大葉胡頹子、單葉蔓荊的觀葉觀花觀果效果雖較好,但局限在濱海濕潤地區,較難適應內陸地區氣候環境。
Ⅱ級(3.0~3.5):71種,占到灌木類樹種的近50%。主要包括郁香忍冬Lonicera fragrantissima、垂絲衛矛Euonymus oxyphyllus、牛Elaeagnus umbellata、小米空木Stephanandra incisa、日本紫珠Callicarpa japonica、天目瓊花Viburnum opulus L.var. calvescens等。多數相對普通,但也不乏亮點,如郁香忍冬具有常綠性,垂絲衛矛果柄細長、裊裊娜娜,紫珠果實藍色,天目瓊花果實玲瓏剔透等。
Ⅲ級(<3.0):39種,包括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柘樹Maclura tricuspidata、銳齒鼠李Rhamnus arguta、鵝耳櫪Carpinus turczaninowii、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荊條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等。這些樹種在各約束層評價中綜合評分很低,主要受觀花觀果價值、珍稀瀕危程度及開發利用程度等方面局限。
3.3 藤本類
評價涉及32種藤本植物。考慮到藤本植物與喬木、灌木觀賞要素不盡相同,在觀干、開發價值評價方面進行了適當修正,雖評分結果會有差異,但藤本植物間的總體評價順序仍具備一定說服力。
Ⅰ級(>3.5):11種,包括木通、狗棗獼猴桃、葛棗獼猴桃、北五味子、拔葜Smilax china等植物,兼具觀花觀果觀葉多方面觀賞價值,多數珍稀程度較高,且抗逆性強,適應性良好,適合作為垂直綠化和地被材料加以開發。
Ⅱ級(3.0~3.5):13種,包括異葉絡石(石血)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華東菝葜Smilax sieboldii、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桑葉葡萄Vitis heyneana subsp. ficifolia、c葡萄Vitis bryoniifolia等。雖然綜合評價值不是很高,但是大都具備特殊觀賞要素,如異葉絡石有常綠性,南蛇藤的觀果效果好,桑葉葡萄葉子開裂,形狀美觀,可有重點開發利用。
Ⅲ級(<3.0):8種,包括山葡萄、毛葡萄、杠柳、雞屎藤等。這些植物較為常見,觀葉觀花觀果效果一般,開發利用價值一般。
部分嶗山野生木本植物評價分值降序排列部分結果見表5。
4 結論與討論
4.1 評價體系的合理性
評價體系中設置了16個評價因子,包括觀賞價值、開發利用價值和生態學價值三個方面,基本
表5 綜合評分表
樹種科別綜合評分評價等級
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樟科4.3059Ⅰ
山茶Camellia japonica山茶科4.2409Ⅰ
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野茉莉科4.2102Ⅰ
木通 Akebia quinata木通科4.193Ⅰ
毛萼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 var. calycothrix野茉莉科4.1376Ⅰ
流蘇樹Chionanthus retusus木犀科4.1184Ⅰ
三椏烏藥Lindera obtusiloba 樟科4.0751Ⅰ
山合歡Albizia kalkora豆科4.0547Ⅰ
紅果釣樟Lindera erythrocarpa樟科4.0192Ⅰ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五加科3.9689Ⅰ
黃蘆木Berberis amurensis小檗科3.9611Ⅰ
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胡桃科3.9388Ⅰ
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胡桃科3.9388Ⅰ
迎紅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杜鵑花科3.9379Ⅰ
多花泡花樹Meliosma myriantha清風藤科3.8928Ⅰ
軟棗獼猴桃Actinidia arguta獼猴桃科3.8871Ⅰ
羽葉泡花樹Meliosma oldhamii清風藤科3.8642Ⅰ
狗棗獼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獼猴桃科3.8521Ⅰ
葛棗獼猴桃Actinidia polygama獼猴桃科3.8521Ⅰ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五味子科3.8431Ⅰ
八角楓Alangium chinense八角楓科3.8413Ⅰ
腺齒越橘Vaccinium oldhamii杜鵑花科3.8353Ⅰ
山胡椒 Lindera glauca樟科3.8349Ⅰ
南陽小檗Berberis hersii小檗科3.8203Ⅰ
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樺木科3.8146Ⅰ
三裂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 var.trilobum八角楓科3.8037Ⅰ
毛黃櫨Cotinus coggygria var.pubescens槭樹科3.7994Ⅰ
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山礬科3.7964Ⅰ
毛Cornus walteri山茱萸科3.792Ⅰ
光萼溲疏Deutzia glabrata虎耳草科3.7706Ⅰ
元寶楓Acer truncatum槭樹科3.7595Ⅰ
五角楓 Acer pictum subsp. mono槭樹科3.7595Ⅰ
華山礬Symplocos chinensis山礬科3.7588Ⅰ
絲棉木Euonymus maackii衛矛科3.7378Ⅰ
糠椴Tilia mandshurica椴樹科3.7372Ⅰ
紫椴Tilia amurensis椴樹科3.7326Ⅰ
照山白 Rhododendron micranthum杜鵑花科3.7247Ⅰ
河北梨Pyrus hopeiensis薔薇科3.7191Ⅰ
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薔薇科3.7077Ⅰ
櫸樹Zelkova serrata榆科3.6931Ⅰ
枸杞 Lycium chinense茄科3.6908Ⅰ
花楸樹 Sorbus pohuashanensis薔薇科3.6835Ⅰ
山櫻花 Prunus serrulata薔薇科3.6807Ⅰ
大葉樸Celtis koraiensis榆科3.6691Ⅰ
涵蓋了野生植物在園林開發利用中的各個方面,又結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指標[12],確保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同時充分考慮了省內實際氣候環境及野生植物自身的特色,系統深入地分析各類因素后,才確定了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使評價體系更科學合理。
4.2 客觀評價與主觀判斷的并存性
評價體系中,指標的確立主要參考相關文獻及專家意見,存在一定主觀性。雖在設置評價標準時,針對觀賞期、觀花觀果效果等指標,盡可能采用數字化等級,但評價分值主要依賴相關專家的主觀經驗,也存在一定的主觀判斷[13]。因此需要更多專家參與指標的制定與打分,通過匯總更多意見,來降低個人的主觀片面性,該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此外,一次性評價具有片面性,需要在不同時期、不同生境多次調查,現場評價,進而得到植物不同時間和空間下的客觀評價,使評價結果更全面、真實,工作難度也將增大。
4.3 單一評價體系的局限性及優化
野生植物多種多樣,單一評價體系很難完全客觀地反映不同植物的開發利用價值。地被植物跟藤本植物同時評價時,觀賞要素的不同和生態習性的差異會使評價結果有偏差。面對此類問題,對不同應用范疇的植物,可以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或者建立不同類型植物的評價體系。而評價體系中的約束層評分均具備重要參考價值,可為嶗山野生植物的開發提供粗略依據。
參 考 文 獻:
[1]
羅桂環.西方對“中國――園林之母”的認識[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0,19(1):72-88.
[2] 朱報著,胡會先,鄺德和,等.廣東古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野生觀賞樹木資源[J].廣東林業科技,2004,20(3):50-53.
[3] 衣艷君.山東省的野生花卉植物資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3):65-68.
[4] 周滿宏,唐紅.甘肅省忍冬科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評價及利用[J].中國園林,2000,16(3):74-75.
[5] 李周岐,趙阿妮,韓志興.秦嶺山區7種野生草本花卉的觀賞性評價[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6):10-12.
[6] 方燕鴻.野生觀賞植物觀賞特性數量化評價[J].華東森林經理,2005,19(4):45-50.
[7] 丁一巨,趙奇僧,周本琳.自然保護區觀賞植物資源評價及其應用[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17(1):21-26.
[8] 張佳平.云臺山野生草本植物資源的園林開發利用評價[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7(1):37-42.
[9] 任學敏,李思鋒,黎斌,等.秦嶺山地主要野生木本觀賞植物資源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5):71-78.
[10]朱純,代色平.廣東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評價[J].廣東園林,2008,30(4):9-13.
[11]郭金玉,張忠彬,孫慶云.層次分析法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5):148-153.
篇8
關鍵詞:北方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
居住區的小型公園,綠化帶是居民休息、游樂和鍛煉身體的活動場所,其植物配置須考慮綠地地形、綠化帶設施等。21世紀是注重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態時代。我們的居住區綠化也取得了很多的寶貴經驗。但還需要不斷地完善,同時人們對環境生態觀和居住環境質量要求提高。促使人們更加去關注居住區綠化的綜合效益。北方地區有很多野生植物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豐富的綠化寶庫。充分利用起北方的自然資源,將這些植物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必能為北方居住區的植物景觀營造做出非常出色效果。
一、植物景觀營造的意義
植物景觀營造是組成居住區綠化帶或園林的重要部分。植物景觀的營造需要我們關注居住區綠化的綜合效益,即生態效益。植物景觀的合理營造,能充分發揮其觀賞的特性、創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而實現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額最優協調。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植物景觀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不但可以協調人與自然,自然之間的和諧,還能美化環境,愉悅身心,滿足人對自然環境的精神上的需求。植物景觀的合理營造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藝術視覺效果基礎上,充分利用了生態學、植物學、美學的理論創造出具有現代氣息的花的園林景觀。
2.植物景觀的營造有利于改善環境的生態環境,可以調節小氣候,防風防塵,減輕噪音,并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小環境的生態平衡。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由于森林的調節作用,我們不用擔心,氣候驟冷驟熱;不用擔心會頻繁受到惡劣天氣的侵襲;因為有北方的防護林,我們不用擔心沙塵暴的頻繁來襲。這些都是大范圍綠色植物所起的作用。園林內部的植物景觀營造就是大的綠色植物作用的微小化。大量的綠色園林組加起來,就能起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防風防塵的效果,就能減輕噪音的污染從而維護了居住區人們的安靜生活。
3.植物景觀的營造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空間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靠的良性生態平衡。自然界地各物種之所以能和諧的相處,全賴整個的大的自然環境的生態處于平衡之中。小的生物圈也需要保持生態平衡,人也是生態平衡中的一環。
沒有生態平衡,人們會面臨很多自然的懲罰。
二、當前北方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存在的不足
1.綠化面積偏小,植物景觀營造觀念不深。人類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自然世界,通過人為的改造,自然變得不再那么自然。人的生活不但需要豐富的物質基礎,還需要精神的享受,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人們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綠色之中。但是由于建筑商追求商品樓收益的最大化,使得當初設計建設大型公共工程、商品樓時,給園林綠地留的面積很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公共綠化帶發展的空間。這就與人們迫切需求公共綠化帶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人們整天忙碌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當中。內心渴望園林綠化給自己帶來精神撫慰和享受,但卻對園林植物景觀的營造又不甚關心,這種矛盾糾葛的心理,也是造成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不能順利進行的原因。
2.植物景觀營造不合理,設計觀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由于我國長時間對植物景觀設計不太重視,致使現在的植物景觀營造存在很多問題。植物景觀的營造不是將植物簡單的組合,應當在設計中應盡可能的保證原生態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時還要考慮各種群間的相互聯系,要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還有部分地區的植物景觀營造不能體現地方特色:要么不切實際的引進名貴品種,要么不假思索的種植傳統植物,這不能體現出設計的創新意識,也不能滿足現在人們對審美、對原生態的渴望。
三、北方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的建議
1.提高景觀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植物景觀的營造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景觀設計人員對周邊環境的把握,對人們心理需求的把握,還有對當地自然物種的了解,更考驗了他們對這些因素的合理組合。設計無小事。不能“想當然”的敷衍,要提高景觀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的思想意識,不能心存輕視的想法,園林的重要性遠比我們看到的多。園林或綠化帶的植物景觀是應該具備藝術欣賞價值的,設計者也應在自己的作品上充分的體現出“美”的元素。
2.植物景觀營造要充分發揮它的環保功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植物景觀的作用我們已經做了闡述,在我們選擇植物物種與群落時,我們要從從生態平衡、原生態、防風防塵、減輕污染、審美角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植物景觀營造的設計,使我們建造的植物景觀既能體現出適應時代的美,又能起到它的生態功能作用。保護人們少受或避免人們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
3.開發野生植物物種,體現地方特色,適應人們對原生態的需求。我們北方植物種類資源比較豐富。野生的物種有很多都適合馴化成園林植物:比如,連翹、瓦松、八角楓、野葵、王不留行、野菊、南蛇藤、紅蓼、鵝耳櫪等等,這些都是比較適合在園林以及綠化帶應用的野生物種,也能體現北方特色。由于是野生物種較多,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結 語
植物景觀的營造美化環境,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項目。北方的植物物種與群落與南方稍有不同。我們要充分發掘北方的優勢自然物種,滿足人們對原生態的需求,同時也增加了人們觀賞的物種,可以在園林中更好的體現植物的多樣性,與自然的豐富性。
參考文獻:
[1]杜燕超:《居住區公共綠地的植物配置與發展趨勢》[j].國土綠化,2010(4);
[2]佟躍、王殊:《城市居住區中的植物景觀設計》[j].現代農業科技,2010(6);
[3]房張飛、田雨:《徐州市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研究——以開元四季小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5);
篇9
【關鍵詞】:鄉土樹種;城市綠化;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城市綠化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但近年來部分設計者或綠化工程主管者為了提高綠化的檔次,盲目的追求繁華艷麗的效果,片面地認為少見或高價格的綠化品種才能體現檔次,于是往往在綠化樹種的選擇上偏重于新引種、高價格的植物,而對于土生土長的鄉土樹種考慮甚少,于是造成城市間的景觀雷同,城市缺乏自身的綠化特色及鄉土氣息。而城市綠化在樹種選擇上應當按“適地適樹”的原則配植相當數量的鄉土樹種,在體現當地特色的同時也達到城市美化的效果。
一、鄉土樹種的特性和優勢
目前,從城市綠化中的應用情況來看,鄉土樹種主要具有以下特性和優勢:
1、適應性良好
鄉土樹種是經過自然長期選擇的結果,對當地的極端低溫、極端高溫、洪澇、干旱等惡劣的生長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像油松、遼東櫟、蒙古櫟、白樺、柳樹榆樹和其他東北鄉土樹種,這些物種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對東北部地區的環境以及極端天氣有良好的適應性,與當地的生態系統成為一個整體。有些外來樹種,盡管最初引進的幾年生長狀況良好,但是并不能說明該樹種已經適應當地種植了,還必須經過長期的馴化和觀察,有時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判定其是否能適應當地的生長環境。現在,許多城市未經栽培或馴化實驗就大量引進外來樹種,這就帶有很高的風險。而鄉土樹種憑借其優良的適應性,茁壯成長,將逐漸成為綠化樹的主力軍,且風險低于外來物種。
2、病蟲害抗性較強
在長期的進化、演變中,鄉土樹種形成了較為全面的抗病蟲害體系。基本上不會受到被病蟲害的侵害,即使有些樹種發生了病蟲害,也能夠通過生態系統的循環抑制并控制住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自然群落下的鄉土樹種,大面積的毀滅性害蟲和疾病幾乎不會發生。相比之下,外來物種已經沒有了時間的考驗,在面對突發性病蟲害,非常脆弱,往往會造成廣泛的破壞,甚至全軍覆滅。
3、便與養護、管理
鄉土樹種適應性強、抗病蟲害強,便于養護和管理。鄉土樹種保護的水,肥,修剪打藥,如要求不是非常嚴格,與外來物種相比,保護量相對較小,維護成本低。較好的綠化效果,以及低廉的護理費用,使其成為我們城市綠化工作的首選。
4、存活率較高
鄉土樹種即使是在惡劣的情況下也可以成活,貧瘠的土地上也可以生長,生命力非常頑強。經過研究發現,當鄉土樹種和外來樹種生長在同一環境中,它們根部的發育以及成長的狀況都有很大差異。在同等條件下,對環境,土壤和水,以及保持和綠色效率的能力都是鄉土樹種較為優秀,天然林生長在自然的能力是優于外來樹種比鄉土樹種種植。
5、彰顯濃烈的地方特色
鄉土樹種易成活、生長快,極易形成地方特色景觀。例如,北京的香山紅葉“夕日紅霞,秋景瑰艷,盡寒霜色流丹。”讓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不禁愛上了這座擁有美景的城市;沈陽的昭陵古松茂密蔥郁、挺拔、蒼勁;洛陽因廣植牡丹而被稱為“牡丹之城”;海南島因盛產椰子而被稱為“椰島”;這些秀美的景色數不勝數,都是當地鄉土樹種的杰作,極富地方特色。城市綠化,創建一個多品種,多層次,多色調的植物群落,但還創建一條街一類樹的景觀特色。一個城市的綠化樹種是反映城市景觀地方特色的重要標志,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由此可知能反映本地特色、生長穩定的鄉土樹種,是能否展現豐富多彩的綠化景觀的關鍵。
二、鄉土樹種在城市綠化中缺少利用的原因分析
1、鄉土樹種部分種類特點不突出
目前,綠化樹種在城市綠化中的應用,普遍出現了自身特點不突出、秋季景觀平淡的問題,同時部分樹種的引種檢疫程序并不嚴格。長期的無性繁殖會造成病蟲害嚴重和管理不到位、抗性弱等問題,而自身因素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如天牛蛀干嚴重,垂柳、毛白楊春季飛絮;白蠟蛀干的危害較重,其表現欠佳;由于長期無性繁殖,泡桐出現植株退化的現象,不少植株易出現叢枝病,且壽命較短;國槐尺蠖危害嚴重,果色、花、葉平淡。
2、對鄉土樹種研究不夠
注重對外地苗木或引進新品種的研究,忽視了鄉土樹種的病蟲害防治、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而事實上,在廣泛的區域內鄉土樹種都具有極強的環境適應性,如榆樹、柳樹、楊樹等優良的鄉土樹種就能非常適應惡劣的環境,尤其是在抗旱、防止水土流失、防止風沙等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在栽培管理過程中如果對鄉土樹種出現的問題研究不夠,一旦出現問題,往往就會束手無策。
3、鄉土樹種的育苗工作滯后
由于大多是經濟上獨立核算的企事業單位,在制定城市苗圃的苗木生產計劃時,投入資金、風險大小和效益分析的多少是其首要的考慮因素,加之大多城市地區由于受環境的影響,易出現育苗周期長、推廣不力、銷路不暢、成本高、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導致鄉土樹種種苗的繁殖工作不能得到全面開展,這就使城市園林綠化中鄉土樹種的應用受到了限制。苗木生產單位大部分都從南方地區直接引入成品苗進行銷售,部分苗圃甚至完全成為了南方苗木的馴植戶或假植場,民營的種植企業大多也會受到自身實力限制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進行南方樹種的倒賣,而自身的種植則以宿根花卉、草花為主,并沒有涉足鄉土樹種種苗的繁殖。
4、對鄉土樹種的開發力度不足
對鄉土樹種栽培的研究和野生資源的開發滯后,是城市園林的建設中鄉土樹種受到限制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北方生態環境比較差的城市,對野生植物資源的開發和研究則是城市園林建設中的―筆巨大財富。然而,當前的開發大多卻集中在對南方樹種的引進上,對于眾多優良的野生植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工作還處于起步的階段,部分的城市甚至還是空白,對野生植物的開發研究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和正確的思路,這與日益發展的園林建設對植物資源開發的要求存在著很大差距。
三、加強保護和發展鄉土樹種的措施
1、重視鄉土樹種的開發和研究
樹種科研機構應重視對鄉土樹種的開發和研究,從育種、設計、美化、栽培上發展鄉土樹種,同時發展其相關學科,從技術上提供支持,以增強鄉土樹種的影響,形成內在需求和人文氛圍。
例如,在城市道路綠化中,除了原有的梧桐、香樟、廣玉蘭等行道樹外,推廣栽植具有本地特色的鄉土樹種,如有麻櫟、櫸樹、樸樹、榆樹、榔榆、梧桐、枇杷、石楠、樟樹等鄉土樹種。據調查統計在市已推廣應用的鄉土樹種有200種,鄉土樹種利用率僅為25.76%。蘇州市地處亞熱帶,植物品種極為豐富,可供城市綠化的樹種很多,如紅楓、香樟、廣玉蘭、銀杏、樸樹、櫸樹、女貞、桂花等,都是園林綠化中極好的鄉土樹種,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2、逐步使鄉土樹種的應用與生產形成良性循環
(1)苗木生產商要有眼光,敢于馴化前景好、有特色、抗性強、繁殖樹形美的鄉土樹種,有了較好的苗源,設計者和決策者就會在城市綠化中應用,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
(2)設計者和決策者不能盲目追求艷麗繁華的效果,更不能片面的認為外來樹種就更高級,而應從內部引起鄉土樹種的重視,重視鄉土樹種在綠化中的應用,以市場引導苗木生產商進行繁育,越來越多的鄉土樹種就會應用到城市綠化中來。
3、加強資金投入、政策支持
對營造鄉土樹種的林農,要從政策上支持、從資金上傾斜并鼓勵林農大力營造鄉土樹林。針對種植鄉土樹種生長緩慢、周期性長的自然規律,林業部門應給林農適當的扶持和資金補助,以提高林農種植鄉土樹種的積極性。
(1)應加快對鄉土樹種優點的宣傳,使人們摒棄對鄉土樹種的錯誤認識;
(2)大量進行鄉土樹種育苗,解決鄉土植物苗木供應的瓶頸問題,使苗木供應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3)綠化行政主管們在宏觀上要支持鄉土樹種發展,綠化部門要對綠化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嚴格審核,堅持“鄉土為主、引用為輔、新優稀特為點綴”的原則。
四、鄉土樹種在城市綠化中的運用實例
1、北京高校綠化中鄉土樹種運用概述
北京地區云集了很多高等學府,高校校園的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校園功能區的特殊性,對它的綠化所營造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有較高的要求,而鄉土樹種無疑是塑造這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主體,它在校園的綠化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地區除公園外,高校校園是綠化種類最豐富的功能區,其鄉土樹種的應用情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個城市的應用情況。但目前對鄉土樹種在北京高校中的應用還沒有全面詳細的調查研究,在北京市城市綠化中的應用情況研究也較少
2、校園綠化木本植物中鄉土植物所占比例分析
各高校栽植的鄉土樹種占木本植物種的比例均處于28%~37%之間,整體比例為33.7%.目前高校校園綠化中對鄉土植物樹種的選用沒有足夠重視,鄉土樹種應用比重較低,而大量引種外地種。
不僅在高校存在鄉土樹種應用不足的情況,北京市其他類型功能區也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可能的原因有:
(1)對鄉土樹種在園林綠化中的重要性認識仍然不足,過多追求植物的觀賞性,而對植物的生態價值和所體現出來的自然美重視不足;
(2)目前對北京鄉土植物的園林觀賞特性研究不足,許多優良的園林綠化鄉土樹種沒有被挖掘出來,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時可選擇的鄉土樹種種類較少;
(3)對于部分已經被提出具有園林應用價值的鄉土樹種,沒有進行很好的推廣,設計者沒有廣泛接受,對其用于園林景觀布置的方式和效果沒有很好掌握,因此習慣性的選擇已經應用成熟的綠化樹種,而忽視一些具有應用潛力的鄉土樹種;
(4)鄉土樹種種苗來源不足。因市場對鄉土樹種的需求量不大,苗木生產單位對一些尚未推廣應用的鄉土樹種的苗木培育量小。
北京山區擁有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其中木本植物有222種,包括喬木89種、灌木116種、木質藤本17種。目前校園綠化中應用種類僅為85種,占野生木本植物種38.3%。其中喬木利用較多,有56種,占野生喬木種的62.9%;灌木利用次之,有26種,占野生灌木種的22.4%;藤本利用最少,僅有1種,占野生木質藤本種數的5.9%。北京地區鄉土樹種在校園及城市綠化中仍具有開發應用潛力。
3、北京地區優良綠化木本鄉土植物推薦
根據已有研究資料記載和實地觀察,目前在高校綠化中應用頻率小的鄉土樹種中有很多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應在校園綠化和北京城市綠化中推廣應用。
(1)形木類
即觀形樹種,指樹形獨特,以樹形為主要觀賞要素的樹種,推薦9種。針葉樹種有青和華北落葉松,兩者樹形均呈寶塔形,枝葉稠密,蔥蘢蒼翠;園林中可孤植或對植、列植于建筑物兩側。闊葉樹種類豐富,有北京楊、青檀、小葉樸、黃檗、大葉白蠟,均樹冠開展、樹姿美觀、枝葉茂密,適于作庭蔭樹;其中北京楊、黃檗、大葉白蠟樹干端直,也可用作行道樹。還有一類觀形樹種樹形優雅,可作庭蔭樹種,還兼具觀花、觀果特性,也可用作園景樹;如同屬于鼠李科的鼠李和凍綠,枝葉繁茂,入秋果實累累,可孤植作觀賞樹。
(2)葉木類
即觀葉樹種,指葉形或葉色奇特、美麗,以觀葉為主要目的的樹種,推薦4種。如蒙椴早春嫩葉帶紅,入秋葉色轉黃,為良好的秋色葉樹種。同屬殼斗科的槲樹、槲櫟,葉大而美,秋葉轉紅或橙黃色,也是優良的秋色葉樹種。南蛇藤為攀援性灌木,可沿墻面上爬,為垂直綠化樹種;其秋葉轉黃再轉紅,觀賞效果甚佳,并兼具觀果特性。
(3)花木類
即觀花樹種,指花朵秀美芳香,以觀花為主要目的的樹種,推薦13種:
喬木有:小葉白蠟,白色小花,花多,成圓錐花序,翅果,入秋呈紅色,可孤植或叢植于草坪之中觀賞;山茱萸,該種開花早,3月初傘形小黃花已滿樹綻放,秋天紅果累累,極具觀賞性,可孤植或叢植于花園內、池畔;東陵繡球,花色潔白,花序大而美麗,耐陰性強,適于叢植配置在林下、水邊、草坪等處,或列植于路邊;毛木,春天白花滿樹,芳香四溢,是極優良的觀賞樹和庭蔭樹,適于孤植或片植。
灌木種類豐富,有豆科幾種植物:花木藍,枝葉扶疏,花大而美麗,宜叢植于草坪一角、園路路口、林緣;胡枝子,紫紅小花,葉片雅致,頗為美觀,給人山林野趣的感受,宜叢植或片植與林緣、草坪角隅,山石一側;金雀兒,花色橙黃變橙紅,莢果狹長,累累掛于枝梢,是觀花兼觀果優良花灌木,可孤植或叢植與草坪角隅、林緣及山石一側。
(4)果木類
即觀果樹種,植果實色澤艷麗或果形奇特,且掛果時期長,以觀果為主要目的的樹種,推薦4種。臭檀,春開白花,秋葉轉黃,果實紅艷可愛,具有良好的觀賞效果,且其種子可入藥,中藥稱“北吳茱萸”;木賊麻黃,種子外包一層紅色假種皮,色彩紅艷,觀賞效果較佳,可用作地被植物或叢植于假山、巖石一側;虎榛子,果形奇特,可叢植于林緣或園路旁;扁擔桿,果形可愛,果實橙紅,掛果期達數月之久,可配置于假山及山石一側,也常片植于林緣。
結束語
我國正處于快速的城市建設發展期,與城市發展相配合的城市綠化建設也正處以高峰期。根據現狀,因地制宜地選擇城市綠化樹種,以鄉土樹種和抗逆性強的樹種為主,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兼顧發展,做到景觀、人文、生態、經濟四種效益并舉。同時,還要不寓于舊法,積極開展新的園林樹種的引種和馴化工作,發展新的園林綠化樹種,豐富城市園林的植物。
參考文獻:
【1】唐.鄉土樹種在城市綠化中缺少利用的原因田.中國園林..2004.
篇10
中國是世界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對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事業,作為保護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到2001年底,已有各類自然保護區1551個,國家級171個,面積達1.45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4.44%左右。林業系統建立的自然保護區達90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155處,總面積1.03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0.63%。這些自然保護區保護著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護著約2000萬公頃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約1200萬公頃的各種典型濕地。中國自然保護區作為宣傳教育的基地,通過對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及自然保護科普知識的宣傳,極大提高了我國公民的自然保護意識。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先后頒布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年—2010年)》,組織編制的《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同時,國家先后批準加入了包括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內的20多項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國際公約和條約。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開展全國野生動植物、濕地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國際影響,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然而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速度雖然很快,在“數量”上得到了迅速擴大,但“質量”提升卻相當滯后。【1998】11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指出:“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對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認識,片面強調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不足,全國1/3的自然保護區尚未建立管理機構,基本上處于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狀態;一些自然保護區名存實亡……”,表現為體制不順、管理不力、經費不足等許多矛盾。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完善有關的法律條文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保護和管理的直接目標是把對人類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資源完整地保護起來,避免人類的直接利用,這就限制人類一些眼前利益。在現實生活中,要順利地達到這一目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它涉及各種利益的沖突,如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大局利益、自然保護區利益(代表國家)與社區居民利益、自然保護事業與其他事業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自然保護區立法首先是保護國家利益,當然是不影響其他利益的前提下、是漸進式的,因為認識自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是漸進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尚處于經濟結構的調整時期,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與現實沖突非常明顯,特別是社區的經濟發展需要與嚴格的法律保護之間,如《森林法》第三十一條第三款“……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嚴禁采伐”,嚴重制約了社區的經濟發展,《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三條“管理自然保護區說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規定了自然保護區的投入問題,但沒有明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哪一級政府安排;而《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中有關分區管理的條款規定,可以在實驗區開展一些經營活動,有利于緩和社區矛盾,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同時也為自然保護區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更有利于達到保護自然資源的目的。為此,如何根據實際,完善《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制定《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的是自然保護區保護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建立縱向的分級管理體制
針對自然保護區點多面廣、地域偏僻、條件落后的實際,建立一個“虛擬”的管理體系更顯得迫切和重要。這種“虛擬”的管理體系是充分利用數字高速公路建立的能夠下達指令、信息反饋、建立數據庫、又能對社會開放、讓公眾參與的網絡信息系統,只要一臺服務器,各保護區為網絡終端,國家林業局保護司的指令通過網絡辦公系統即時到達各保護區,各保護區也可以即時匯報工作。況且,我們現在資金緊缺,沒有必要把有限的資金用來濟汽車、乘火車去參加一個培訓和幾個小時的會議,因為這個系統為大家開通了網上培訓系統和會議系統。同時,各自然保護區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積累大量的數據為自己建立檔案(需要保密的文件資料可加密打包,單向傳輸),網上開展的資源調查,為建立全國的數據庫創造了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網絡的社會開放系統,完全有能力完成宣傳教育任務,可以讓更多的人來參與、關心、支持自然保護區事業。
三、認真編制規劃、分步實施
《總體規劃》是每個自然保護區落實有關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的具體方案。方案的制訂必須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并且要結合保護區和社區的實際。貫徹“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自然保護方針,根據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的理論與原則,必須合理劃分三個功能區,把保護、科研、監測、教育和旅游結合起來,統一規劃與布局,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旅游與教育、資源保護區與社區發展等關系,致力于保護區和社區經濟的同步發展。在開發項目的選擇上,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在堅持保護第一的前提下,選擇不破壞自然資源又可重復利用資源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