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發展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物流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積極回應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發展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新興技術產業,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相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奧巴馬認為這就是美國在21世紀保持和奪回競爭優勢的方式。
中國政府也對物聯網的發展極為重視。2009年8月7日,總理在無錫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理念,表示中國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11月3日,總理再次指不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進入2010年,物聯網成為當年“兩會”的熱門話題,“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據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聯網發展相關的產業政策將陸續出臺。
物流業是最早接觸物聯網理念的行業,也是中國物聯網在2003~2004年第輪熱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個行業。很據物聯網發展現狀,在分析國內外物聯網發展對物流業影響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必將推動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和中國物流產品網聯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開始在物流業全面倡導智慧物流變革。
認識物聯網的本質
物聯網概念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也不是某單項新技術突破引申出來的。物聯網的發展有堅實基礎,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多項現代信息技術的聚合應用與創新,是信息技術系統性的創新與革命。
物聯網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當時基于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天線數據通訊等技術,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laltemet of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中國第一輪物聯網熱潮的基礎。
2005年11月17目,國際電信聯盟(ITU)借用了“物聯網”名詞,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宣布了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網絡主動進行信息交換。RFID技術、傳感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ITU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智慧的物聯網世界。物聯網概念的興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聯網為標題的年度報告。然而,ITU對物聯網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
目前關于物聯網的定義有多種,眾多專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上也存在一些誤區,物聯網還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但是,物聯網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經形成,不會影響我們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
我們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通過各類傳感裝置、RFID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絡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絡系統。
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如圖1所示。
從物聯網本質上看,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使人與物智慧對話,創造一個智慧的世界。因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幾乎涉及到了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是一種聚合性、系統性的創新應用與發展,才被稱為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物聯網認識方面的誤區
毋庸諱言,目前關于物聯網的認識還有很多誤區,這也直接影響我們理解物聯網對物流業發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誤,理清思路。
誤區之一:把傳感網或RFID網等同于物聯網。事實上傳感技術也好、RFID技術也好,都僅僅是信息采集技術之一。除傳感技術和RFID技術外,GPS、視頻識別、紅外、激光、掃描等所有能夠實現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技術都可以成為物聯網的信息采集技術。傳感網或者RFID網只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但絕不是物聯網的全部。
誤區之二:把物聯網當成互聯網無邊無際的無限延伸,把物聯網當成所有物的完全開放、全部互連、全部共享的互聯網平臺。實際上物聯網絕不是簡單的全球共享互聯網的無限延伸。即使互聯網也不僅僅指我們通常認為的國際共享的計算機網絡,互聯網也有廣域網和局域網之分。
物聯網既可以是平常意義上的互聯網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及產業應用組成局域網、專業網。現實中沒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聯網;也沒必要使專業網、局域網都必須連接到全球互聯網共享平臺。今后的物聯網與互聯網會有很大不同,類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專業網,智能小區等局域網才是最大的應用空間。
誤區之三: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互聯的無所不在的網絡,因此認為物聯網是空中樓閣,是目前很難實現的技術。事實上,物聯網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初級的物聯網應用早就在為我們服務著。物聯網理念就是在很多現實應用基礎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創新,是對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聯的網絡化、智能化、自動化系統的概括與提升,它從更高的角度升級了我們的認識。
誤區之四:把物聯網當成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基于自身認識,把僅僅能夠互動、通信的產品都當成物聯網應用。如,僅僅嵌入了一些傳感器,就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家電;把產品貼上了RFID標簽,就成了物聯網應用等等。
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分析
物流業是物聯網很早就實實在在落地的行業之一,很多先進的現代物流系統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特征。很多物流系統和網絡也采用了最新的紅外、激光、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定位、無接觸供電、光纖、數據庫、傳感器、RFID、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這種集光、機、電、信息等技術于一體的新技術在物流系統的集成應用就是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應用的體現。概括起來,目前相對成熟的物聯網應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領域:
一是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統、藥品的可追溯系統等。這些智能的產品可追溯系統為保障食品、藥品等的質
量與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醫藥、農產品、食品、煙草等行業領域,產品追溯體系發揮著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應用。其中,粵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采用RFID技術,可以對供港蔬菜進行溯源,實現了對供港蔬菜從種植、用藥、采摘、檢驗、運輸、加工到出口申報等各環節的全過程監管,可快速、準確地確認供港蔬菜的來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驗速度,提高了查驗的準確性。通過RFID標簽與數據庫形成的“物聯網”,實現了對供港蔬菜的自動化識別、判斷和監管,可提高監管效率,實現快速通關。
二是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這是基于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物流過程中實時實現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與管理的系統。目前,全網絡化與智能化的可視管理網絡還沒有,但初級的應用比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業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統,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鏈的車輛定位與食品溫度實時監控系統等,初步實現了物流作業的透明化、可視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臺與物聯網結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來,高效精準、實時透明的物流業將呈現在我們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這是基于傳感、RFID、聲、光、機、電、移動計算等各項先進技術,建立全自動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業的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的網絡,可實現物流與生產聯動,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如:一些先進的自動化物流中心,就實現了機器人碼垛與裝卸,無人搬運車進行物料搬運,自動輸送分揀線上開展分揀作業,出入庫操作由堆垛機自動完成,物流中心信息與企業ERP系統無縫對接,整個物流作業與生產制造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這也是物聯網的初級應用。
四是企業的智慧供應鏈: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對著大量的個性化需求與訂單,怎樣能使供應鏈更加智慧?怎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客戶需求預測?這些是企業經常遇到的現實問題。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應鏈的后勤保障網絡系統支持。打造智慧供應鏈是IBM智慧地球解決方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一些應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貨的物流網絡化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物流作業中手持終端產品的網絡化應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區推動的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模式。
目前,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在物品可追溯領域的技術與政策等條件都已經成熟,應加快全面推進;在可視化與智能化物流管理領域應該開展試點,力爭取得重點突破,取得有示范意義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設方面需要物聯網理念進一步提升,加強網絡建設和物流與生產的聯動;在智能配貨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方面應該統一規劃,全力推進。
物聯網推動智慧物流變革
物聯網雖然早已在物流業有應用,但是物聯網理念的提出對現實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網絡技術應用有了一種系統的提升,契合了現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的發展趨勢。物聯網對物流業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因為現代物流業最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
首先,物聯網的理念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提高了我們的認識,讓我們能夠主動地全面提升物流業智能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水平,統一理念,開拓思路,借助于新的傳感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移動計算技術、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基礎通信網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全面開創智慧物流新時代。
其次,物聯網必將帶來物流配送網絡的智能化,帶來敏捷智能的供應鏈變革,帶來物流系統中物品的透明化與實時化管理;實現重要物品的可跟蹤與追溯管理。相信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一個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會很快實現。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趨勢與問題
物聯網發展推動著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隨著物聯網理念的引入、技術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來物聯網將給中國物流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智慧物流將迎來大發展的時代。
未來,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將出現如下四大趨勢:
一是智慧供應鏈與智慧生產融合。
隨著RFID技術與傳感器網絡的普及,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將給企業的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與銷售系統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礎,而網絡的融合必將產生智慧生產與智慧供應鏈的融合,企業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業經營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業。
二是智慧物流網絡開放共享,融入社會物聯網。
物聯網是聚合型的系統創新,必將帶來跨行業的網絡建設與應用。如一些社會化產品的可追溯智能網絡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會物聯網,開放追溯信息,讓人們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聯網或物聯網手機終端,實時便捷地查詢、追溯產品信息。這樣,產品的可追溯系統就不僅僅是一個物流智能系統了,它將與質量智能跟蹤、產品智能檢測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融入人們的生活。
物流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是產品追溯系統,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統也將根據需要融入社會物聯網絡或與專業智慧網絡互通,如:智慧物流與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檢測、智慧維修、智慧采購等系統融合,從而為社會全智能化的物聯網發展打下基礎,智慧物流也將成為人們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種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業應用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術,今后隨著物聯網技術發展,傳感技術、藍牙技術、視頻識別技術、M2M技術等多種技術也將逐步集成應用于現代物流領域,用于現代物流作業中的各種感知與操作。如,溫度的感知用于冷鏈;侵入系統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盜;視頻的感知用于各種控制環節與物流作業引導,等等。
四是物流領域物聯網創新應用模式將不斷涌現。
物聯網帶來的智慧物流革命遠不是我們能夠想到的以上幾種模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更多的創新模式會不斷涌現,這才是未來智慧物流大發展的基礎。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給郵筒安上感知標簽,組建網絡,實現智慧管理,并把郵筒智慧網絡用于快遞領域;當當網在無錫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與電子商務網絡融合,開發智慧物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無錫新建的糧食物流中心探索將各種感知技術與糧食倉儲配送相結合,實時了解糧食的溫度、濕度、庫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糧食配送與質量檢測管理的智慧物流體系等等。
物聯網在物流業發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對物聯網熱潮,我們也要保持冷靜,不要不顧實際去跟風炒作。具體而言,應該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切記浮躁心態。
近期以來,關于物聯網的發展新概念風起云涌,各行業與各地區都讓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緒,讓人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憂慮。新技術受到普遍關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們不是實實在在地推進,而是一窩蜂地炒作。對此,國家工信部一位官員就謹慎地指出,發展物聯網絕不能搞“大呼隆”,否則就是“浪費資源”,將會導致整個物聯網產業鏈受損。
二、盡快制定統一標準。
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向上關系到眾多物聯網技術裝備企業,中間關聯著電信等網絡層的基礎通信運營商,向下關聯著眾多應用企業與行業。物流行業僅僅是應用行業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物聯網發展迫切需要統一標準,統一規劃,切忌各自為戰。但是,目前物聯網標準制定缺乏統一協作,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物聯網應用和產業規模發展也都受到很大影響。
篇2
我們處在何種環境下謀發展?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傳統外貿行業遭受重創,進出口增速下跌嚴重,眾多傳統外貿企業面臨不轉型即倒閉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借助互聯網平臺的跨境電商卻呈現另一番景象,具備周轉環節少、利潤高、時效快、價格低廉及購物方便等優點,發展如火如荼。
2012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易額為2.3萬億元,同比增長32%;201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易額約3.1萬億元,同比增長30%,占全球跨境電商同期交易總額的16.9%;2014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萬億元,增長率31%。預計未來幾年,跨境電商將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在2017年將達到8萬億元的市場交易規模。
制度高地促成新業態形成
數據上,跨境電商確實展現了一幅藍圖,但就跨境電商進口市場中主流的B2C模式及C2C模式下,企業或個人買手大多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個人自用消費品,主要通過郵政小包及國際快遞等物流方式,大多未納入海關登記,逃稅漏稅現象嚴重,造成國家財政數據失衡。
為此,我國政府對于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目前,除了第一批跨境電商試點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五個城市外,又相繼開放了廣州、深圳、福州、平潭、天津等共計10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2015年確立杭州為“綜試區”,先試先行,積極探索發展模式,允許開展集貨直郵及保稅備貨業務模式,以“行郵稅”代替一般跨境貿易的關稅和增值稅,稅額在人民幣50元及以下的,予以免征。在2016年1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在天津、上海、重慶、合肥、鄭州、廣州、成都、大連、寧波、青島、深圳、蘇州這12個城市新設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新模式為外貿發展提供新支撐。
跨境電子商務在短短幾年間的模式探討與創新下收獲了豐碩果實。但不得不承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依舊處于初期階段。費舍爾作為一家技術服務型企業,在立足市場的同時,更加關注生態鏈中關鍵角色的體驗與需求。就目前跨境電商進口產業鏈來看,包括供貨商、電商、倉儲物流企業、消費者及監管部門等關鍵角色,主要面臨物流、通關、分銷及溯源四大核心問題。
得物流者得天下
2015年“雙11”阿里創下912.17億的總交易額記錄,馬云曾公開表示:“我并不關心淘寶天貓到底賣了多少億,銷售不是問題,物流配送才是最大的問題,我關心的是多少包裹得寄出去、得安全地送到?!睓嗤C構根據電子商務釋放的需求保守預計,到2020年,我國快遞量會突破8000萬件甚至1億件。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物流國家。
由傳統電商延伸至跨境電商,所面臨的物流問題依舊嚴峻,信息系統匱乏、訂單錯誤率高、消費者退換貨及投訴率高、庫存管理混亂、爆倉現象普遍存在于這個“高大上”的行業中。在政策環境下,無論保稅備貨還是集貨直郵模式,倉儲物流已成為制約跨境電商發展的瓶頸問題,“如何把包裹發出去、如何安全地送達消費者手中,如何追溯跨境商品來源”等一系列問題無疑向物流服務企業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
深入跨境電商,探尋服務訴求
跨境電商的發展為物流發展帶來無限機遇,作為物流服務型企業,何以謀求發展?那就必須深入這個行業,看看跨境電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服務,他們糾結的點到底在哪里!
提到物流服務型企業,咨詢服務商、物流軟件服務商、系統集成商、設備供應商、第三方倉儲服務商、快遞承運商等眾多角色便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里。一旦跳出行業圈子,對于跨境電商企業而言,便隔行如隔山,拿出稀缺的保稅倉資源,擲了千金,壓了千萬貨值的進口商品,在物流服務商的選擇上無疑就變成一件寄托身家性命的大事。那么,面對眾多角色,要做倉庫規劃該找誰?有哪些第三方跨境保稅倉儲服務商?誰家的服務更優質?在不同地區的保稅倉發貨要具備哪些資質?一眾問題隨之而來。簡單說來,其實是對物流技術與運營策略的訴求。
1.行業政策的特殊性要求更高的集成效率
眾所周知,自動化倉庫建設過程中,要面對倉庫建設周期長、集成風險大、難落地、難運營等眾多問題,而跨境電商行業面臨的問題絕不僅限于此。前面提到,跨境想走陽光海淘,業務也就必須在有政策支持的十大試點城市的指定區域內開展。這樣說來,倉庫資源就相當稀缺,無論自建還是做第三方服務,大多數企業力爭在試點城市迅速占有資源并開展業務以求占得先機,這就意味著每個項目的建設周期必須追求一個“快”字。
除了資源的稀缺性,對于保稅區內政策的把握也需格外重視,主要涉及相關資質的審批以及海關國檢對于倉內規劃的硬性要求。以寧波為例,入區的電商企業、倉儲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需要取得相應的跨境試點電商資質和高風險資質、自營倉資質和配送資質,如此方可正常開展相關業務。在倉庫規劃建設過程中,海關、國檢會對倉內區域、通道、監控監管設置以及系統要求作出明確約束,在“快”的同時也要求對于政策的“精準”把握。
篇3
關鍵詞:斷路器;直流;誤跳;分析;解決方案
1引言
高壓電力系統之間的電力傳輸以及并網、解列等操作均通過斷路器進行,目前高壓斷路器的控制回路均采用直流電源供電方式。在斷路器直接跳閘回路出現直流系統單點接地以及直流系統串擾交流電源的情況下,如果回路啟動功率過低,則有引起斷路器誤動的風險。本文對目前常見直流系統故障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以某電廠現場存在的問題為例,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2直流系統故障影響分析
圖1為斷路器跳閘回路簡圖,KCO為繼電保護出口繼電器動合觸點,TJR為跳閘中間繼電器,QF為斷路器輔助觸點,LT為斷路器跳閘線圈,1FU、2FU為熔斷器。通過圖1可以看出,當A和B、A和C、A和D兩點接地時,跳閘線圈LT將有電流通過,以會使斷路器跳閘;當C和E、B和E、D和E兩點接地時,兩點接地時可能導致斷路器拒絕跳閘,或者由于中間繼電器不能啟動而在繼電保護動作后斷路器拒絕跳閘的現象發生,當A和E兩點發生接地時,還將造成直流電源的正負極短路故障,將會使熔斷器熔斷,控制回路直流消失。一般認為,在直流系統中發生一點接地時,不會引起任何危害,認可繼續運行一段時間,但必須及時消除。但在在大、中型變電站中,由于使用的控制電纜較長,存在著一定的分布電容,而在一些保護裝置的邏輯回路中所使用的繼電器有動作功率小、動作電壓低的特點,在直流系統一點接地時,分布電容自放電可能引起出口繼電器誤動和斷路器的誤跳。圖2是考慮到分布電容情況下跳閘回路的等效模型,圖中,Rp為直流回路正端對地絕緣電阻;Rn為直流回路負端對地絕緣電阻;Cp為直流系統正端對地分布電容;Cn為直流系統負端對地分布電容;Ct為長距離跳閘電纜對地分布電容;TJR為跳閘中間繼電器線圈,中間繼電器回路阻值遠小于系統對地絕緣電阻。經分析,當直流電源正端A點出現單點接地故障時,電容Ct兩端電壓由初始時-KM變為-KM-KM,長直電纜對地電容Ct兩端電壓將降低,電容Ct將通過電容Ct及繼電器線圈與地所構成的回路放電,如圖3所示。此時,由于電容Ct瞬間的放電效應,達到繼電器線圈TJR啟動功率,將會使繼電器動作,引起斷路器跳閘。當在繼電器線圈正端B點出現單點接地故障時,系統對地電容Cn兩端電壓將升高,電容Cn將通過電容Cn及繼電器線圈與地所構成的回路充電。如圖4所示,此時,由于電容Cn瞬間的放電效應,達到繼電器線圈TJR啟動功率,也會使繼電器動作,引起斷路器跳閘,其引起繼電器誤動的情況和正極一點接地類似。二次回路交流串入直流系統也會引起保護出口繼電器誤動,如圖5所示,正常情況下,交流系統和直流系統互不想通,啟動接點不動作,但是雨水侵入、誤碰、誤接線時,會使交流串入直流系統。
3解決方案及實例
通過上述分析,在出現直流系統一點接地或者交流電源串入直流回路時,如果電容的充放電功率過大,將會引起斷路器跳閘回路中間繼電器誤動,導致誤跳閘事件發生。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要求:所有涉及直接跳閘的重要回路的中間繼電器,其動作功率大于5W,以防止由于直流系統故障引起繼電器誤動。對某電廠500kV開關站操作箱的手跳以及三相跳閘的5個回路進行測試,測試數據如表1所示。由上述測試可見,某電廠500kV開關站部分斷路器操作箱跳閘回路中間繼電器動作功率存在低于5W的情況,不滿足國家電網公司最新反措要求。根據上文分析,在出現直流系統單點接地以及直流系統串擾交流電源并考慮長電纜跳閘回路分布電容的情況下,有引起中間繼電器誤動導致跳閘出口的可能性,存在影響一次設備安全運行的隱患。為了提高跳閘回路的啟動功率,在不改變原跳閘回路外部接口以及動作響應時間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選擇在跳閘回路中間繼電器兩端并接功率元件,提高整個回路的啟動功率,使之大于5W。我們可以算出以上6個不合格回路的所并接的最大電阻,通過計算結果,采用跳閘回路中間繼電器兩端并接總阻值約為1000Ω的大功率電阻,通過電阻的分流作用,提高回路的啟動功率,從而防止由于中間繼電器回路啟動功率過低造成的誤動作事件發生。但由于電阻為元件級產品,需進行單獨選型,同時需要考慮對元件進行封裝,以保證可靠性和穩定性。經過外部反饋,在實際改造時,選用了在電廠有成熟運行經驗的大功率繼電器NR0520,該繼電器的啟動功率大于5W,阻值約為900Ω。改造時,只應用了該繼電器的功率回路,并未使用繼電器接點。通過其分流作用,提高回路的啟動功率,從而防止由于中間繼電器回路啟動功率過低造成的誤動作事件發生。在并接了NR0520后,根據實測值和NR0520的電阻值核算所改造的3個回路的啟動功率,如表2所示。表2功率核算動作電壓(V)改造前功率(W)改造后功率(W)回路162.12.5466.831回路263.01.8916.301回路461.21.8365.998通過核算可知,改造后,相關回路的啟動功率滿足電網反措的要求,可以防止直流系統故障造成的繼電器誤動,避免了斷路器誤跳的狀況發生?,F場的實測數據可知,改造完成后,涉及直接跳閘的相關回路的動作功率大于5W,防止了由于直流系統故障引起中間繼電器誤動導致跳閘出口的可能性,保證了一次設備安全運行,滿足電網反措要求,現場運行情況良好。
4總結
本文分析了在考慮分布電容情況下,直流系統故障引起跳閘的原因,并結合某電站現場實際改造,給出了解決方案?,F場實施和運行情況表明,通過加裝大功率繼電器,可以有效防止直流故障引起跳閘回路中間繼電器誤動的可能,保證繼電器動作的可靠性,確保斷路器安全穩定的運行。
參考文獻
[1]江蘇省電力公司.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與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2]周衛.直流系統分布電容對斷路器跳閘的影響分析[J].廣西電力,2013.36(3):64-66.
[3]DL/T596-1996.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S].
[4]DL/T955-2006.繼電保護和電網安全自動裝置檢驗規程[S].
篇4
關鍵詞:智慧物流;人才;因素;DEMATEL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smart logistics and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defines smart logistics' talent. It constructes a set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on smart logistics, which is involving government, industry, enterprises, schools and individuals. With the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method, taking the Ningbo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article show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quantitatively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degree, causal degree and central degree. It reveals that the talent development of smart logistic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s its own development. Thus, the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policy will be more effect.
Key words: smart logistics; talent; factor; DEMATEL
2009年,奧巴馬提出將“智慧的地球”作為美國國家戰略;2009年8月7日,總理在無錫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理念,表示中國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
寧波市是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在港口經濟中最為活躍也是最為有發展空間的產業就是物流。數據顯示,中國物流行業的成本高達30%,而國外物流行業的成本只有不到10%,如果物流行業的整體成本能下降10%,中國的產品就能提高10%的利潤,所以物流產業的提升對整個經濟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寧波擁有物流企業近5 000家,龐大的物流企業群體和得天獨厚的港口基礎為發展智慧物流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合格的從業人員,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是否能夠做到可持續的一個先決條件。面對著智慧物流這一嶄新的理念,如何發揮方方面面的力量,培育出優質高效的智慧物流人才,成為目前急需研究的一個課題。
1 相關文獻回顧
1.1 智慧物流內涵的研究
2009年中國物流技術協會信息中心、華夏物聯網、《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率先在行業提出“智慧物流”概念,即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物流產業發展中。鑒于智慧物流的新穎性,國內學者對其研究并不多,依據目前所查找到的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學者對智慧物流的理解分成三種觀點。
觀點一:依托信息技術,智慧物流是一種現代化的綜合性物流系統。如應琳芝等(2011)認為智慧物流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在物流的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等各個環節實現系統感知、全面分析、及時處理及自我調整功能,實現物流規整智慧、發現智慧、創新智慧和系統智慧的現代綜合性物流系統[1]。馬軍(2012)認為,智慧物流就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通過系統物流的建設,讓物流自動化、創新化、準確化,智慧物流實際上也是現代化綜合性的物流系統[2]。
觀點二:智慧物流是使物流系統具有自行解決物流中某些問題的能力。如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認為,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術,使物流系統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某些問題的能力。
觀點三:智慧物流是物流發展到傾向于整體智能和服務對象緊密智能聯系的狀態。如汪鳴(2011)認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業領域廣泛應用信息化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技術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務技術基礎上,使物流業具有整體智能特征和服務對象之間具有緊密智能聯系的發展狀態[3]。
國內物流界對智慧物流的實踐基本上傾向于技術層面,且發展比較迅猛。如安得物流的實踐告訴我們信息化助力“智慧”物流,信息化技術使其在物流方案優化與成本控制方面領跑市場?!肮?物聯網=智能物流”的理念促使其開發的可視化管理核心模塊,保障了其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先進性。2010年,明倫高科創造性的提出“企業物流信息化、物流企業信息化、物流信息企業化、信息企業物流化”。將物聯網技術與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了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智能化。寧波市以整合寧波口岸公共信息平臺資源為基礎,利用RFID、GPS、AIS、視頻采集、數據交換等物聯網技術,搭建寧波口岸物聯網智能平臺,以拓展寧波電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平臺功能為重點,建設智慧物流數據中心,提供智慧物流的基礎服務和應用服務。寧波富邦物流有限公司與IBM中國開發中心合作創建的智慧物流是一個能夠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運輸量預測、最優路線設計、合理調度車輛、自動優化拼車、實時查詢追蹤、自動結算等功能的“智能”平臺。該平臺突出的重點在于可視化、可控化、智能化,能把現在比較先進的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分析等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國外學者對智慧物流的研究大多通過信息系統的實現來開展對智慧物流的研究,如H.C.W. Lau, K.L. Choy, Peter K.H. Lau, W.T. Tsui(2004)認為智慧物流能對要開展的業務提供專家級的意見,并能夠在價值鏈中提升物流運作效率[4]。Michael Stolarczyk(2006)認為智慧物流是一種充滿智慧、有遠見、自身具有敏感性和反應效果的自適應物流系統[5]。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智慧物流必須依賴信息化技術,具有自行解決物流中某些問題的能力,且需要整個物流行業的智能化程度配合。
1.2 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研究
人才開發包括:挖掘人才、培養人才,即從現有人才資源中發現有能力的人,進行培養、訓練,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術和經營水平。
截止目前,學術界對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方面的文獻基本上沒有,面對著智慧物流建設的日新月異,如何能夠促進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借鑒智慧物流特征中體現的特性,可以查閱相關人才開發的文獻作為研究的依據。如王凌(2009)認為政府在開發高素質的相關人才中應實現“戰略規劃者”、“制度設計者”、“要素保障者”和“政策宣講者”四大職責[6]。李和中(2009)借鑒新加坡、印度政府建立人才開發機制時提出應該通過政府投入導向來引導企業的發展方向[7]。王熠、孫?。?012)提出應該強化科技人才開發意識、增加教育投入、完善科技人才培訓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企業支持力度等要素來影響本地區科技人才開發水平[8]。王娜(2011)提出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科技人才,需要進行合作教育的有效實施,相互間的深層次融合至為關鍵[9]。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回顧,可以看出,智慧物流人才開發必須結合智慧物流的特性,對現有物流人才資源進行培訓和訓練,進而挖掘和培養行業企業能夠用得上的人才。
2 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指標體系構建
2.1 智慧物流人才開發影響環境分析
人力資源提升是行業發展的動力,新理念的提出和深化,必須有一大批行業從業人員相關理論和技能的培養,才能真正促進該行業的升級換代。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初始離不開物流人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其本質的體現在于學校是否給予學生必要的物流信息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當學生轉換成物流企業的員工后,是否能夠適應智慧物流所要求的崗位技能就成為了物流企業升級換代的大事。智慧物流人才的生存環境好壞,是否能體現物流信息化人才長期投入所獲得的必要回報,是智慧物流人才集聚的必要條件,而這種集聚效應反過來又會促進物流行業的進一步升級換代。物流行業是否能夠有魄力使用智慧物流人才,換句話說,是否給與對方足夠的重視和信心,將是智慧物流推廣的關鍵。政策是否能夠有效地激勵物流行業提升信息化水平,將會是智慧物流人才在物流行業活躍的“活性”因子。
綜合以上觀點,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智慧物流人才開發影響環境因素,其中微觀環境包括員工自身構成的個人發展環境和企業職場氛圍環境,這將直接影響智慧物流人才的開發;中宏觀環境包括行業競爭環境、政府、學校等環境,將從一定程度上加強或弱化智慧物流人才的開發。
2.2 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指標體系
結合文獻研究和智慧物流的特性,構建了如表1所示的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指標體系。
3 實證分析
3.1 基于DEMATEL方法的寧波智慧物流人才開發分析模型
基于寧波市大力發展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的決心和魄力,本文將上述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指標體系制作了調查問卷,進行了調研。調查范圍如表2所示。其中發放問卷148份,回收問卷123份,有效問卷117份,占回收總數的95.12%。
結合調查結果,依據DEMATEL的驗證理論及思路,評價了每個因素對其他因素的直接影響關系,構建了表3所示的直接影響矩陣Y■。其中,矩陣內的每一個值Y■表示因素i對因素j的影響程度。表中0—3作為衡量因素之間關系的標度,0代表因素之間的沒有關系,1代表因素之間關系一般,2代表因素之間的關系較強,3代表因素之間的關系很強。計算時,采用了EXCEL進行模型的計算。
依據DEMATEL法的計算步驟,得到寧波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指標之間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如表4所示)。其中,因素F■的中心度表明了因素i在指標體系中的位置及其所發揮的作用大小;其原因度表明了因素i對其他因素的影響程度,當原因度大于0時,表明該因素對其他因素的影響大,成為原因因素;當原因度小于0時,表明該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大,稱為結果因素。
3.2 影響寧波市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因素分析
如表4所示,將影響寧波市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
(1)原因因素。按其大小順序依次是:F11、F17、F9、F10、F18、F16、F13、F12、F22、F8、F21、F15、F26、F3。這些因素對寧波市智慧物流人才開發影響較深,應該著力強化此類指標因素,進而促進寧波市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成效。
F11的原因度最高,作為復合性人才的智慧物流人才對其就職的行業比較看重,只有提升了行業的薪酬待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更多的高科技人才進入物流行業,進而促進智慧物流人才的集聚。其次F17的原因度較高,表明智慧物流人才對政府是否具有明確的智慧物流發展戰略比較看重,說明目前智慧物流人才更多地愿意與區域經濟發展共進退,但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夠在行業支持力度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明確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而能夠提升自己的實力。F3的原因度最低,說明智慧物流人才對所就職的企業晉升與培養機制雖然有看重,但是在所有原因度中不是主要地位,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智慧物流人才希望獲得的是比較自由的就業空間,不太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單位中發展,更多的是能夠獲取整體就業環境的完善性。
(2)結果因素。按其絕對值大小順序依次是:F29、F28、F7、F23、F30、F19、F27、F25、F20、F6、F14、F2、F24、F4、F5、F1。這些指標會受到其他指標的影響,進而影響寧波市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成效。比較靠前的是F29、F28、F7、F23等結果因素,從分類表中能夠看出,個人在工作中的信息與技術應用意識、個人在工作中的價值取向、智慧物流人才的職業道德等指標與員工個人發展和經過學校職業技能培養階段密切相關,這反映了寧波智慧人才開發時,應該將更多的關注度放在培養和提供員工就業環境的載體(即企業和學校)上,而不是將關注力放在員工個人身上,因為可以通過其他環境因素來影響員工個人的發展。
因素中心度越大表明其在系統中的作用和功能越大,在寧波市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指標中,排在最靠前的幾位依次是F10、F22、F8、F19、F21、F3、F18、F11、F12、F20等。這說明了寧波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時,要想取得較好的成效,必須把行業創新氛圍、智慧物流人才的信息管理能力、行業人才集聚度、學校智慧物流人才定位等環境要素放在首位進行發展,進而通過這些關鍵因素的投入和發展,推動寧波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可持續性。
4 結論、建議和展望
智慧物流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物流人才的開發,只有充分重視“以人為本”,培育一大批適合智慧物流發展的智慧物流人才,才能夠真正有效地促進智慧物流行業的發展。
從中宏觀層面而言,智慧物流行業的競爭態勢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寧波智慧物流行業的發展,其中智慧物流行業平均報酬、智慧物流行業競爭激烈程度、智慧物流行業創新氛圍等環節對寧波智慧物流人才的開發具有明顯的作用。如果能夠充分發揮物流行業協會的力量,對寧波物流行業、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規范,按照影響寧波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原因度指標因素來有條不紊的開展工作,必將對該行業智慧物流人才的開發起到較大的輔助作用。對政府而言,需要進一步明確智慧物流發展戰略,加大對物流行業對智慧物流環節的傾斜力度,提供智慧物流的基礎設施等主要環節,通過政府公共管理的針對性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側重點不同,進而推動寧波智慧物流人才開發。對于學校而言,應該加強對智慧物流人才的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識體系完備性方面的設計,同時強化提升員工就業前的學習,幫助企業建立能適應智慧物流人才發展的晉升與培養機制,都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寧波智慧物流人才的開發。綜合以上分析能夠看出,目前寧波智慧物流人才在開發時,行業協會、政府、學校、企業在其中所起到作用各有偏差,相關機構在制定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在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時的因果關系,進而推出真正能推動智慧物流人才發展的策略。
本文研究的視角主要集中于影響智慧物流人才開發時的環境因素,考慮到智慧物流人才的復合性,以及各區域經濟發展對智慧物流的不同要求,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研究還可以從區域經濟與人才發展聯動性、企業的用人環境構建等多維度多視角開展研究,進而不斷豐富智慧物流人才開發的維度和深度,為后續研究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礎。
參考文獻:
[1] 應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寧波市智慧物流建設策略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11(17):94.
[2] 馬軍. 智慧物流——打造現代化物流平臺[J]. 數字技術與應用,2012(7):239.
[3] 汪鳴. 智慧物流重在智慧[J]. 物流時代,2011(11):13.
[4] H.C.W. Lau, K.L. Choy, Peter K.H. Lau, W.T. Tsui. An intelligent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for enhancing the airfreight forwarding business[J]. Expert Systems, 2004(5):253-268.
[5] Michael Stolarczyk. Intelligent Logistics or Just Good Old Common Sense?[EB/OL]. (2006-12-08)[2013-10-30]. http:///intelligent-logistics-or-just-good-old-common-sense-2006-12.
[6] 王凌. 知識型服務業人才開發中的政府職責實現[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4):88.
[7] 李和中. 新加坡、印度政府建立人才開發投入機制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湘潭大學學報,2009(1):19.
篇5
【關鍵詞】商業生態系統 智慧物流園 互動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珠海物流園為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新形勢,紛紛向智慧物流園區轉型升級,構建自身的商業生態系統,增強園區節點在區域供應鏈中作用。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通過自身平臺的聚集作用,將大批的物流企業、物品買賣雙方、補足服務提供商(如加油站、質檢單位等)以及園區平臺發展助推群體(如政府)等聚集在一起。這些企業在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中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活動,這些互動能否保持健康的發展狀態,是園區企業良性競爭、協同共贏的根本,同時也是整個園區生態系統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從商業生態系統的視角,分析智慧物流園區企業互動關系,為提升園區企業運營效益提供新思路。
一、園區企業互動與協同的關系
(1)園區企業互動?!盎印卑凑赵~義上來說是不同對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智慧物流產業園的每個企業通過園區提供的平臺或自身的活動傳播信息、需求,與其他單位進行競爭或合作,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互動。
(2)園區企業協同?!皡f同”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協同表現了個體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中協調與合作的性質。不同資源或個體之間的協調、合作,可以互惠互利、相互促進,形成拉動效應,共同推動整體事物前進,產生協同效應(即“1+1>2”)。協同的結果是良性的,它能使個體獲益,整體加強,實現共同發展。園區企業間協同能保證智慧物流產業園企業發揮出更大的效力,促進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3)園區企業互動與協同。智慧物流產業園中企業的互動與協同都是不同企業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但是互動不同于協同。園區企業間的互動是企業之間一種相互關系,這種關系沒有好壞之分,它可以體現為企業間的精誠合作,也可以體現為企業的相互競爭博弈;園區企業間的協同強調的是企業協調與合作,共同完成園區業務目標的過程,它可以使園區的系統的各個部分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從無序狀態走向有序狀態。所以園區企業間的協同是一種園區企業為了達成某一共同目標而進行的積極互動,能使園^系統發揮出整體效應,產生“1+1>2”的效果。
總之,園區企業協同是園區企業互動,而園區企業互動不一定是園區企業協同。
二、智慧物流園區企業互動的條件和目標
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是平臺,它是園區商業生態系統構良性發展的基礎,是實現園區內、外各方連接與互動的媒介。平臺由基石、基本架構和接口構成,它們共同作用,形成了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強大的資源集結力,將園區各方集結在了一起。
(一)園區企業互動的條件
智慧物流園區企業要產生互動存在兩個必要的前提:
第一、與園區企業業務相似或者存在互補關系。物流園區不僅是貨物的集散地,也是相關企業的集結地,當兩家企業的業務相同或相近時,互動既可能表現為競爭,也可能表現為合作;若兩家企業的業務存在互補關系時,它們之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合作。
第二、與園區企業有實現互動的接口。在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的平臺中,接口既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實物接口一般是有形的,如園區的倉庫、道路、車輛及裝卸搬運等設備設施,這種接口要實現企業的互動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企業才能進行順利互動;抽象的接口是無形的,最典型的就是數據接口,如智慧物流園區的信息系統的數據接口(例如企業間的接口、與政府的接口、與輔助服務單位的接口、與物流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接口、與其他園區信息系統的接口等)。數據接口可以使園區企業與政府部門、金融部門、園區內外其他企業以及輔助單位進行互動。除此以外,智慧物流園區設定的規章制度與標準也是重要的無形接口,是園區企業實現良性互動的保障。
(二)園區企業互動的目標
智慧物流園區企業互動會產生競爭與合作兩種結果,這就意味著園區企業是在競爭與合作中發展的。競爭有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良性的競爭有利于提高園區企業自身的業務能力與服務水平,并且能提高園區企業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推動整個園區系統的良性發展。惡性競爭導致園區企業互相傷害,從而損害物流園區的整體利益,阻礙園區的發展;合作能使企業相互配合、互為補充,是企業間協同的重要表現。園區企業的優勢互補使企業在各自要素和功能上更加完善,更容易形成一個整體,協同工作,達到“1+1>2”的效應。
智慧物流園區要可持續發展,其商業生態系統必須良性、有序的發展。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園區的企業的互動要保持在良性競爭和協同工作的狀態。因此,智慧物流園區企業互動的目標就是讓園區企業協同合作、良性競爭,提升自身和園區業務的運營效率,為智慧物流產業園的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服務。
三、智慧物流園區企業的互動對象
智慧物流園區是現代物流供應鏈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支持供應鏈上商業流、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四流”的順暢流動,借助園區商業生態系統的平臺接口(如交通運輸線路、設備及產品的標準化、標準化的合同、園區的規章制度以及信息系統數據接口等),這“四流”又將園區企業與園區內、外部的相關企業和單位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相互合作交流,互通有無,共同完成物流業務;同時,又與業務相似或相近的企業進行競爭,奪取更多的資源,改善企業業務能力,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1)與園區內部其他企業的互動。園區內部企業可以通過智慧物流園區內部的物流信息系統接口進行互動。園區內部大多數企業相互之間同時具有相似性和互補性,因此,園區企業通過提供的園區內部數據接口,可以需求信息,尋求合作伙伴,進行優勢資源的互補,協同完成物流業務;同時,也可以進行競價,爭奪業務,提升園區活力和創新能力。
(2)與園區外企業進行互動。智慧物流園區企業通過園區系統平臺與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接口,可以與園區外的企業進行互動。當園區物流業務不足時,園區企業通過平臺接口及時掌握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上的信息,可以獲得更多的客戶,彌補園區企業業務不足而造成的損失。同時,園區企業強強聯手,可提高競爭力,爭取更多的物流業務;當園區物流業務繁忙時,由于物流園區受到土地面積以及物流設施設備的限制,容易產生業務過剩。園區企業可以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信息,尋找更多園外互補性企業,合作完成過剩的物流業務。
(3)與園區補足性單位的互動。在智慧物流產業園的商業生態系統連接著許多對物流業務具有補足性質的企業和單位,例如質檢單位、報關單位、銀行、加油站、賓館及汽修單位等企業。園區企業通過園區的系統內的專用平臺接口與它們互動,可以及時為園區企業的提供檢驗檢疫、報關、金融、日常維護及客戶接待的等必要的補充服務。
(4)與其他物流園的互動。智慧園區企業可以通過信息系統和運輸線路等接口與其他物流園區進行互動,增強企業自身的業務發展能力。物流園區在供應鏈上的位置不同,所發揮的節點作用和主營物流業務的著力點也不同,因此,不同類型的物流園的業務容易形成互補。通過園區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智慧園區企業與其他物流園區容易產生互動,獲得更多便利的條件,有助于順利完成物流作業,拓展業務,獲得更多的商機;同時,也有利于解決車貨匹配、返程空車等當下棘手問題。
四、智慧物流園區企業的互動效應
(一)智慧物流園區企業良性互動主要途徑
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平臺的接口是園區中的企業和其他關聯各方產生互動的主要途徑。這些接口主要由信息化系統的數據接口、園區產地和物流設備設施以及現代化的規章制度構成。第一、智慧物流產業園區的商業生態系統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有強大的現代信息技術做支持,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使用,使得平臺的數據接口功能更為強大,成為園區企業與其他對象互動的最主要途徑;第二、智慧物流園區可以利用其強大的信息系統進行數據分析,為企業提前安排場地、調配設備、調整運輸線路,使園區系統平臺的有形接口成為企業間良性互動的另一途徑;第三、現代化的管理制度、標準化的業務流程、以及規范的業務文件等接口能規范企業間互動的不良行為,避免園區企業惡性競爭,是企業間的良性互動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智慧物流園區企業互動效應
智慧物流園區企業互動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使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健康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互動可以提升園區企業的服務功能。園區企業通過園區平臺提供的路徑互動可以與其他單位形成互補性的整體優勢,使得企業的服務功能得到提升。在互動的過程中,園區企業容易獲得商機、物流資源以及更多的補充服務資源,園區企業可以整合這些互補性的資源,擴大自身的業務范圍,完善企業服務體系,提升服務功能。
(2)互動可以獲得協同效應。園區的企業不僅可以園區內部企業,也可以同園區外部單位進行互動。積極的互動都是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物流業務而產生的,因此,雙方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實現“1+1>2”的效果,產生協同效應。
(3)互動可以提升企業的營運效率。傳統的物流園中的企業大多單兵作戰,大部分的企業只是作為園區的租客,各自經營自身的物流業務,信息閉塞,導致與上下游企業少有互動,物流作業效率低下。通過園區提供的互動路徑,園區企業能及時的掌握上下游企業的信息,減少中間環節,有效的利用場地和設施設備,提高物流作業效率,實現現代化管理,從而提升企業的營運效率。
(4)互動有助于園區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園區企業通過平臺接口的互動不僅使企業自身取得了良好的運營效益,而且也推得動了整個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第一、園區通過區內企業的互動園區不僅可以擁有更多的共享客戶和補足品資源,而且能吸引更多的物流供求雙方、補足品企業進入園區的商業生態系統,擴大了園區生態系統的范圍,使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得到發展壯大;第二、園區企業互動使得作業信息、物流信息以及市場信息更加透明,園區通過對信息的整理、分析,加強了對實物流的控制力,有利于整個供應鏈實物流的高效流通;同時智慧物流園區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也增強了園區個性化服務能力;第三、園區企業互動可以加強與銀行等金融機構聯系,拓展園區的業務,為園區系統中企業提供網上支付、信貸等一系列的服務,使整個園區的金融服務能力得到提升。
五、結束語
園區企業作為智慧物流園的主體力量,它們的互動在給自身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增加園區運營量、降低園區的運營成本,提高了園區運營效率,是智慧物流園區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主要動力。智慧物流園應充分的利用系統平臺的強大功能,為園區企業創造更多的互動機會,提升園區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Abstract: Enterprises is the main force of wisdom logistics park, the interaction of them is the key to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siness eco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objects, paths and objectives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n wisdom logistics park, it provides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s.
Key words: Business Ecosystem; Wisdom logistics industrial park; interaction
⒖嘉南祝
[1]田宇,楊艷玲.基于物流企業的服務創新研究:互動導向視角[J].科研管理,2016,(02).
[2]白璐.縫隙型企業選擇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企業平臺的策略[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3,(01).
[3]劉輝.產業集群與物流園區的互動發展研究[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7,(02).
[4]吳鵬華.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物流企業發展分析[J].物流科技,2012,(9).
篇6
物流行業是融合運輸裝卸、倉儲包裝、加工配送以及借貸信息等多種產業而形成的一種綜合型與聚合型的服務產業,將多種物流資源加以優化整合,完整的實現將商品從供應地到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是支撐一國或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行業。物流行業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利潤源,對加快產業結構轉型、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提高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我國物流行業發展迅速,產業增長規模和綜合服務能力快速提升,基礎設施條件和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物流產業作為中國經濟領域近年來發展最快、最活躍的新興產業,僅僅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已經完成歐美等物流強國近百年的發展水平。2013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由2005年的不到50萬億元迅速增長到近200萬億元,物流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8增長至7%,吸納的就業人數也由1600萬人次增長至3000萬人次。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總量突破 300億件,尤其在“雙十一”、"618"等互聯網電商營銷策略的推動下,物流快遞量更是取得爆發式增長。2016年“雙十一”的快遞量為37.6億件,占據全年快遞總量的12%,日處理快遞量達到2.5億件。但與發達國家的物流行業相比,我國物流行業還存在種種弊端。首先,我國物流行業的運輸成木較高,物流運輸費用花費GDP總額的18%,而發達國家僅為8%。其次,我國物流市場產業集中度不高,當前我國道路運輸運營主體已達720萬家,其中超過90%的經營者為個體經營,他們將承擔物流產業90%以上的公路運輸業務。但是公路運輸排名前20的企業運輸業務,急額只有2%,可見物流產業運輸的分散度較大。而傳統的公路運輸模式往往管理方式單一、組織形式效率低下,智能化水平低等缺陷將導致嚴重的物流浪費。第三,過高的物流成木和低水平的管理制度成為制約我國傳統物流向現代化物流轉型的重要瓶頸。根據不完全統計,發達國家物流績效為27,而我國已經實行或者將要實行物流信息化的企業為39%,全面實行信息化管理的物流企業僅為10%。因此,提高物流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構建和完善布局合理、競爭一有序以及便捷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已然成為當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發展智慧物流勢在必行。
智慧物流的概念與內涵
智慧物流是一種高層次、高水平的新型物流形態,是通過將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制度全面融合并應用到倉儲、運輸、配送等物流領域的各個環節的現代化物流管理。智慧物流通過全程的信息采集和智能管理,實現了物流服務體系的實時化、可控化、便捷化以及信息化的創新物流形態。智慧物流與傳統物流的最大區別在于,智慧物流將互聯網技術、智能感應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相融合,將整個價值鏈上制造、采購、電子商務、配送、倉儲等物流環節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更具效率的新型物流業態,大大降低了各行業的物流管理成木。智慧物流可以為供應商、生產商、消費者提供運輸、倉儲、包裝、配送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以降低運營風險。智慧物流依靠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物聯網絡”進行管理與控制,使物流電商隨時可以掌握市場需求動態情況,從而達到對物流產業更加精細與動態的管理效果,進而改善整個物流產業鏈,實現物流產業的升級與優化。圖1為智慧物流的發展模式。智慧物流價值鏈包括:客戶、零散車主、物流車隊、物流企業、供應鏈企業五個主體,供應鏈平臺、物流管理平臺、物流電商平臺、客戶服務平臺四大平臺。智慧物流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整個價值鏈上制造、采購、電子商務、配送、倉儲等物流環節聯系起來,以實現高服務低成木。同時,智慧物流可以為供應商、生產商、消費者提供運輸、倉儲、包裝、配送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以降低運營風險。
篇7
[關鍵詞]:智慧港口 發展現狀 對策分析
智慧港口是供應鏈以及創新性的產業模式,其發展模式不只局限于信息化以及自動化的發展現狀,而是在更為廣闊的概念中進行處理的,這種港口的發展模式是一種相對機械化的運行體系。很多學者對智慧港口進行了分析,其中,大連海事教授呂靖在研究中認為,智慧港口應該在實現第四代港口的基礎上實現進行產物的分析,并認為智慧港口是一種創新性的技術理念??偠灾?,智慧港口是充分容融入了物聯網、傳感器以及云計算的智慧型港口運行模式,通過對港口供應資源的協調分析,能夠實現港口管理的智慧化運行,并在最終程度上實現港口物資處理的智慧化、信息化發展。
一、智慧港口發展現狀
1、智能技術在港口運行中的成效性
在現階段智慧型港口設計的過程中,其智慧技術主要應用于集裝箱智能閘口,物流運輸的實時性監控主要應用于集裝箱智能閘口,以及物流運輸實時性的監控。與此同時,在利用GPS、GIS等技術運用的基礎上,實現物流運輸的實施性監控,貨物的貨主、貨代企業等部門可以通過網絡形態的登陸,及時掌握貨物的運輸過程。通過智能集裝箱的無線發射系統的構建,可以將業務的重點放在信息存取以及信息發送的過程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集裝箱的存取及位置堆放的準確性。
2、信息系統中的五大體系基本完成
第一,很多地區智慧港口的構建逐漸實現了以EDI為中心的控制體系,例如,寧波港口在智能港口構建的過程中,其中的EDI中心通過推廣,逐漸成為寧波港口物流信息建設中的重點內容,并在集裝箱作業碼頭、與船舶公司配合作業以及與海關配合工作等項目中取得了成效性的進展,與此同時,在以EDI為中心的信息系統構建中,在整個信息化的平臺中,為用戶提供了一種系統性的增值服務機制,實現網絡服務、信息服務以及集裝服務為一體的基礎建設,有效提高口岸集裝作業的整體效率。第二,實現管理系統的協同化發展。對于分散在不同部門之間的管理環節而言,通過集中業務以及信息資源的優化,實現了集團業務部門以及集團基層之間的協作性發展。第三,AIS船舶監控平臺系統,對于這一智慧型的信息平臺而言,在運行的過程中實現了GPS(全球衛星定位)、GPRS(通用無線分組業務)以及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無線通信技術,其整個系統的構建實現了港口可視化的船舶調度。
3、港口競爭同質化現狀的分析
雖然在智慧型港口構建的過程中,其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些經濟不發展的區域,存在著港口競爭同質化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港口的建設存在著重復建設的現象,在這一狀態下,港口之間為了共同爭奪相對有限的資源實現經濟化的發展。而且在港口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區域產業鏈中低端的現象,其盈利能力以及風險的應對能力都相對較弱,從而出現了區域港口產能結構過盛的現象。
二、智慧港口發展的優化對策研究
1、提高港口設施構建的智慧化
首先,實現閘口的全智能化,在智慧港口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將箱號識別技術、RFID車號識別技術以及GIS等系統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對港口集裝箱車號、箱號的自動識別,實現過關卡不停車,從而實現高港口檢測的高效性。其次,實現碼頭裝卸設備的智能化,在智能港口構建的過程中,通過集成大型設備PLC的運行,可以實現設備系統的集中性監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設備的安全性控制,并在網絡管理的基礎上實現港口遠程監控以及故障的及時性排除。最后,堆場倉儲管理智能化設計,在這一智能技術運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監控、識別傳感器等技術的運用,全面了解貨物的重量以及裝卸的狀態,充分保證了港口發展的安全性。
2、優化港口設計的產業化管理
在現階段智慧港口建設及運行的過程中,應該強化生產業務的協同機制,通過對管理系統的協同控制,提高管理的監督管理機制,而且,在整個過程中也應該加大集裝箱管理系統的開發及完善,提高港口集裝作業的智能化運行,實現信息化港口物資管理的完善性,并逐漸加快散雜貨碼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實現產業的高效性發展。與此同時,在港口智慧型發展模式構建的過程中,應該實現“船、箱、貨、人”信息的統一申報以及業務的查詢,并圍繞口岸單位進行政務的監督及管理,為企業以及口岸監督管理單位提供信息化的交流平臺,通過云服務模式以及多種數據監督管理平臺的構建,將項目監督的重點放在電子裝箱單、報關單等信息監測的過程中,保證初始信息與最終信息的一致性,合理控制監督風險,從而有效提升港口通關的效率。
3、實現智能港口構建的集疏運網絡體系智慧化
在現階段智能港口構建及運行的過程中,應該有效提高港口集疏運場站中的物流裝備的信息化建設及管理,通過港口集疏運網絡節點之間的緊密配合,實現信息之間的相互交流,從而在提高物流結點作業整體過程的基礎上,實現結點內部物流企業信息監控的有效性以及運輸作業的及時性。與此同時,在智能化網絡系統構建的過程中,也應該通過不同物流節點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形成物流節之間的相互連接,有效提高港口物流之間的有效配合,并為智能化港口的設計及優化奠定良好基礎。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智慧港口運行及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構建國際市場的運行機制,通過組團出擊,將客戶作為中心,構建靈活性的港口發展趨勢,并通過對網絡資源的有效運用,進行資源的運用及創新,并將港口聯動與資源需求進行緊密結合,將國際航運作為運行中心,實現智慧港口構建的合作化、區域化以及社區化的服務理念,有效提高港口建設的區域性運行,并逐漸實現智慧港口構建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鄭靜,陸路.寧波智慧港口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11):40-41+36.
篇8
2011年,寧波開始推動智慧物流體系的建設,以協同化的平臺為資源配置中心,用信息交換的加速促進物質交換的加速,促進傳統物流行業煥發出新的活力,進而帶動港口經濟快速發展?!笆濉逼陂g,作為首批“智慧浙江”試點項目,寧波已基本建成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資源共享、系統運作”的智慧物流“1+N”平臺,實現了物流過程可視化,物流服務水平和運作效率大幅提高,物流供需資源銜接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系統協作能力明顯增強。
2015年,寧波航交所研發的海上絲路指數成功登陸波羅的海交易所官方網站并正式,成為波羅的海交易所自1744年成立以來首次的其他機構指數。同時,海上絲路指數正式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國家構建現代航運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
由此,寧波港口物流的能力越發得到提升。
“1+N”帶來創新活力
據了解,寧波智慧物流建立了以感知和網絡傳輸為基礎、平臺為核心、應用為目標、互聯共享為紐帶的智慧物流體系,提出了“1+N”智慧物流協同化運作模式。由政府主導建設“1”個公共基礎平臺,定位在公益為主。依托公共基礎平臺,“N”個智慧物流協同平臺由各個企業建設,進行市場化運作。基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定位,政企充分發揮了各方優勢,合力打造了具有寧波特色的智慧物流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將企業都要做的、企業很難做的、企業不愿意做的以及政府需要做的都納入了“1”個智慧物流公共基礎平臺的服務范疇。同時,通過協同機制、服務外包機制、共建共享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斷創新公共基礎平臺的運營模式,提升服務水平。目前公共基礎平臺為物流企業提供了共性的公共服務,大大降低物流運營成本,進一步提升了行業發展水平;同時平臺發揮政府資源優勢,集中突破行業難點問題,以科學的物流大數據運營分析,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N”個協同平臺,作用在借助于公共基礎平臺的資源集聚與共享,圍繞物流行業的市場需求,從在途可視、資源交易、智能訂艙、智能配載、智慧供應鏈、商業智能等上下游產業服務鏈,進行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政府通過專項資金對企業進行補貼扶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寧波四方物流市場平臺、寧波智慧物流平臺、奧林科技大掌柜國際物流云平臺、航運服務資源交易平臺、九龍智慧物流電子商務平臺等多個協同平臺蓬勃發展,大幅提升了物流行業的運作效率,提高了物流行業的服務水平,優化行業模式,激發了行業創新活力。
以平臺建設為核心
伴隨多年的發展,寧波港口輻射半徑不斷擴大,目前已開通了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港口和航線,擁有國際遠洋干線118條。內陸腹地,通過“五定班列”和“無水港”的建設,帶動海鐵聯運的良好發展。目前,港口腹地已拓展到我國西部乃至中東歐國家和地區。
2015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達到8.9億噸和2063萬標箱,分別躍居全球港口第一和第四,其中寧波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5.1億噸和1982.4萬標箱,成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寧波依托港口優勢,以智慧物流平臺為資源配置中心,在平臺的“催化”下,企業應用、行業管理、產業聯動方面成效突出,傳統行業“升級換代”,港口經濟如虎添翼。
如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物流行業發展的新商業模式。通過信息化平臺整合物流過程中各類資源,物流公司能夠被更大范圍內的貨主客戶主動找到,能夠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拓展業務;貿易公司和工廠能夠更加快捷的找到性價比最適合的物流公司。智慧化的物流平臺提供中立、誠信、自由的網上物流交易市場,優化了物流資源的配置,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拓展了更加便捷、一體化、協同化的增值服務,幫助物流供需雙方高效達成交易。
在“1+N”智慧物流協同平臺的合力驅動下,借助寧波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和龐大的物流企業群體,寧波物流行業的信息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涌現出一批物流領域的優質信息服務企業,形成了行業領先優勢,成為國內同行業的佼佼者。2015年,寧波四方物流市場完成交易量6萬多單,交易金額近1億元;九龍智慧物流電子商務平臺交易量達15.2萬標箱,交易額達2.7億元;奧林科技大掌柜國際物流云平臺已有注冊企業4.2萬家,月度活躍企業3.1萬家。
“十二五”期間,寧波圍繞強港戰略全面推進了港口信息化建設,構建了實時、高效、準確、優質的港口物流服務體系。在港口物流產業結構調整上,寧波加快探索和發展以價值增值、效益為根本的內涵式增長模式,實現了港口資源配置智能化、港口服務敏捷化、港口生產組織柔性化、港口物流運作便利化,港城發展協同化的全新港口發展模式,從而有效提升了港口的綜合競爭優勢。
同時,寧波港積極緊跟寧波智慧城市建設,構建了與港口運營相適應的“寧波港智慧物流平臺”,包括寧波舟山港數據交換平臺、物流通關信息平臺和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其中,寧波舟山港數據交換平臺面向寧波口岸、船公司、船代、貨主、貨代、海關、國檢、碼頭、堆場、理貨、國鐵等1000多家企業用戶,嫁接起互聯互通的信息橋梁,大幅提升港口數據交換能力。物流通關信息平臺實現了物流全程跟蹤,為進出口企業創建了功能健全、服務可選、成本可控、時間可測、過程可視、規范有序操作便捷的港口物流運營環境。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加強了集裝箱海鐵聯運互聯網應用示范工程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對于集裝箱海鐵聯運信息共享效率和質量的提高,以及業務協同水平和服務效能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示范工程還建立了鐵路、水路、公路業務銜接聯動機制,建設了海鐵聯運計劃管理系統、鋼鐵生產業務系統、轉碼頭高效運輸系統、運堆場系統、海鐵聯運貨物跟蹤系統、智能閘口系統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大大提高了寧波口岸集裝箱海鐵聯運綜合效率,推動海鐵聯運業務快速發展。其中,2015年海鐵聯運共完成17.1萬標箱,比上年增長了26.2%。
開啟中高端航運服務
現代航運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不僅是港口物流業和臨港工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參與國際中高端競爭的重要力量。寧波以國際航運中心、航運交易所為中高端航運服務的主要載體,集聚航運資源要素,構筑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大力培育高端航運服務產業,推動航運服務業轉型升級,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港航物流服務中心。
寧波國際航運中心日益成為高端、總部型航運服務企業的集聚平臺,國內外航運巨頭紛紛入駐,形成信息咨詢、航運金融、航運交易等為代表的高端航運服務業。2015年落戶寧波東部新城的航運物流企業突破1200家,航運服務業已成為該區域經濟增長、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截止2015年,寧波航運交易所共完成交易額50.3億元,同比增長34.13%。其中,航運艙位交易市場完成交易量106.1萬標箱,同比增長142.2%,完成交易額38.49億元,同比增長59.7%;船舶交易市場完成船舶交易81艘,完成交易額11.32億元;航運服務人才市場完成交易額0.49億元。
依托港口的天然優勢和智慧物流建設的快速推進,寧波跨境電子商務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先后獲批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及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試區。目前,已形成以寧波保稅區、櫟社保稅物流中心(B)型、櫟社機場物流園區、梅山保稅港區跨境電商進口基地和海曙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寧波電商城江北園區、余姚市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出口產業集聚區為主體,以寧波國際會展中心、寧波保稅區、梅山保稅港區等地建設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平臺為輔的多點支撐、多極集聚的產業發展格局。2015年,寧波跨境電商試點業務進出口總額達到81.4億元,位于全國前列。
寧波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跨境購”和寧波保稅區跨境貿易電商試點綜合服務平臺“保稅通”于2014年陸續上線。平臺一方面滿足了境內消費者對境外進口商品的民生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搭建與海關、國檢等執法部門對接的服務系統,實現了貿易通關的陽光化、便利化,為進口電商企業縮短通關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了利潤空間。同時,跨境電商平臺也為海外中高端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互聯網模式,解決了傳統模式下海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諸多問題。
截止2015年,“跨境購”平臺交易訂單數突破1500萬單,銷售總額突破31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基地?!氨6愅ā币雅c阿里巴巴、京東、聚美優品、1號店、蘇寧易購等國內知名平臺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還與美國COSTCO、泰國KINGPOWER、臺灣統一等120多家國際知名電商確立為親密合作伙伴。平臺的快速發展預計每年可使寧波地區的進口貿易額增長10億元,為政府增加稅收1000萬元,為消費者節省物流成本高達上億元,通過帶動進口貿易、電子商務、倉儲、物流等關聯產業新增就業10萬人。這樣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提升,讓寧波的港口物流體系發展信心倍增。
寧波智慧物流體系依托寧波地區經濟貿易和港口物流的優勢基礎,充分應用“互聯網+”理念和技術,及時結合國際國內航運貿易市場行情做出爭取判斷。2014年,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復同意在寧波航運訂艙平臺開展境內運費網上支付試點,這一重大外匯管理政策的突破有效解決了國際物流電子商務創新中的外匯資金結算問題,標志著寧波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出口集裝箱倉位交易全流程電子商務服務的城市。
篇9
從“小”入手
作為湖南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城市,湘潭市在發展信息化時的出發點和基礎不單要依靠原有的經濟產業實力,更要充分挖掘信息時代小城市新的力量。湘潭市是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設的典型示范城市,在“智慧湘潭”建設規劃中,這樣描述:“智慧湘潭”是“數字湖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以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為基礎,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智慧湘潭”建設是城市信息化進程中實現數字化和智慧化的必然過程,是實現湘潭跨越發展的重要手段。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逐級深入,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得到廣泛使用,從湘潭市的產業規劃來講,也將逐步使技術成為推動智慧湘潭建設的重點。在兩化融合領域,將有針對性地深入推進試點示范企業信息化工作,圍繞“3+3”產業(先進裝備、新能源、電子信息,鋼材及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食品)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加快嵌入式系統芯片、電子標簽、可編程控制器、工業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在工業產品生產和使用中的應用,醫療工程機械、現代電機、風電裝備、汽車等產業重要產品和礦山成套裝備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精品鋼材、食品等主要產品的附加值。運用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建設企業私有云,實現“高效、節能、安全、環?!钡摹肮?、控、營”一體化。
在行業層面,深化骨干企業基于信息共享、系統集成和信息化應用,進一步探索實施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促進現代化機電、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行業在研發、工藝、制造、服務等環節有效協作,促進產業鏈系統發展。以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為重點,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普及和深化,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作。促進鋼鐵、建材等行業安全有序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物流配送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以及電子商務與物流信息化集成發展,全面提升物流配送的能力和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在區域層面,重點建設高標準、高水平、高服務能力的“智慧園區”。促進產業園區產業信息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和服務平臺的標準化、規范化。面向中小企業,分行業構建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重點推進集科研和數字化設計、企業管理軟件應用、行業電子商城為一體的多功能的SaaS云服務。
以小見大
利用產業特點帶動城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是很多城市面對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戰略的道路。“智慧湘潭”從實際角度出發提出了推進“智慧湘潭”建設的10大重點工程,內容涉及基礎信息網絡、智慧湘潭綜合平臺、政務、交通、物流、環保、民生、城管、產業智能化提升、物聯網示范基地建設等多個重要領域。
總體來講,“智慧湘潭”整體框架分為五層,包括:
全面感知層,由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傳感器和M2M終端、傳感器網絡和傳感器網關等物聯網設備和設施構成,使城市管理獲得最透徹的感知。
網絡通信層,由3G移動網絡、Wi-Fi、光網、衛星通信、移動互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等網絡基礎設施構成,使城市信息傳遞容量更大、更快捷。
綜合平臺層,物聯網通用能力平臺、信息共享與交換平臺以及云計算中心為城市各行業應用提供統一的地圖服務、定位服務、物聯網能力服務、視頻服務、短信服務、公共服務等。通過綜合平臺實現全市各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整合、應用整合,實現全市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共享,破除信息孤島,避免重復建設。
主題應用層,包括智慧政府、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環保、智慧民生等各種智慧應用。
智慧城市門戶層,提供政府接入門戶、企業接入門戶和公眾接入門戶,政府、企業、公眾通過PC機、手機、智能墻等從門戶獲取智慧城市各個方面的資源信息。同時,也是“智慧湘潭”整體形象的展示平臺。
篇10
關鍵詞:貿易;義烏;智慧;交通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3-0-02
作為以市場、貿易、商業、物流等為依托發展起來的國際小商品城義烏,城市化率高達71.22%,如今面臨著城市化進程中交通發展的瓶頸問題,交通問題對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城市建設、物流運輸的行業發展、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出行方式、節能環保等生態環境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本文根據義烏城市發展和交通運營的現狀,針對城市交通的需求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進行分析,致力于探討義烏智慧交通體系的建設,以有助于解決義烏城市發展中的交通問題。
一、義烏城市發展和交通概況
1.義烏城市區域和人口發展
義烏是一個典型的商貿城市,1982年義烏全面開放小商品市場,進而提出“興商建市”發展戰略,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義烏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2002年義烏建成區面積為38萬平方公里,2012年達到96.4萬平方公里,以每年約5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2011年底戶籍人口75.3萬人,暫住人口159.5萬人,按照《義烏市域總體規劃(2006~2020)》,到2020年義烏中心城區規劃面積將達到429.3平方公里,人口規模估計達到市域常住人口185萬人、城鎮常住人口160萬人的規模。
2.義烏城區道路和汽車的增長
隨著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義烏市城區道路也在不斷延伸,1995年城區道路長度只有7.63萬米,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為1.13平方公里,至今城區道路長度已超過45萬米,道路面積共計13.27平方公里。
2005年義烏的民用汽車擁有量為7.30萬輛,到2011年底,已達22.49萬輛;私人汽車擁有量則從6.20萬輛增加到20.69萬輛。城鎮居民年末每百戶的汽車擁有量從2003年的8輛增長到2011年48.4量,幾乎每兩個家庭就有一輛私人汽車,農戶年末每百戶的汽車擁有量從2003年的3輛增長到2011年的21輛,增長勢頭非常迅速。
除私人汽車以外,公交汽(電)車的數量也在穩步增長,近五年來每年增加5輛;出租車的數量進行了有效控制,近五年都維持在1300輛左右。
二、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背景下對義烏交通的要求
1.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對交通的要求
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不斷調整和變化,對外貿易和市場發展中的矛盾不斷突顯,為了促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2011年國務院批準施行《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該方案中,建設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義烏港”這兩大任務,對義烏的交通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使之能夠切實配合義烏物流平臺的構建和“義烏港”的全方位建設。義烏是浙江省重要的內陸港,各類物流企業2311 家,其中國內物流企業1126家,國際貨代倉儲企業1051 家,快速物流企業134家,經營面積105.2萬平方米,全社會貨運量4331 萬噸,物流從業人員157273 人,在義烏通行的道路貨運車輛3萬輛,其中,異地備案集裝箱運輸卡車5268輛。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交通需求大幅上升,如何在義烏打造便捷高效的物流平臺,建立現代物流產業鏈,對義烏交通運輸的運輸網絡、運輸時間、運輸成本、運輸效率、運輸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2.城市居民生活對交通的要求
近20 年來義烏城市人口持續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人口總量穩步上升,城市規模日益壯大。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動人口、外來人口的增加加大了交通出行的需求。2011年底,城市化率達71.22%,戶籍人口70多萬,常住人口達150萬。
從2005年到2011年,義烏汽車擁有量的增幅明顯數倍于道路面積的增長率,6年間,道路面積發展到原來的146%,年平均增長率為6.51%,而汽車擁有量一共增長了416%,平均年增長率為26.8%,是道路面積增長速度的3倍多。汽車上牌數量以每月近3000輛的速度在增長,機動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使得道路的交通負荷、停車需求大幅提高,交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尤其在貿易改革試點正式推行后,城區主干道明顯變得擁堵,堵車、噪音、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多,反映了義烏現有城市基礎設施與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脫節”等深層次的問題,同時也對城市交通體管理提出了更為艱巨的任務。
對照上海的道路發展和汽車增長的數據,1990s以來,上海的道路面積142%,修建了地鐵、高架路、跨江大橋、越江隧道等許多道路基礎設施,中心城區現代交通網絡不斷完善,但同期的機動車總量卻增長了470%以上。該數據同義烏近6年的增長數據有著驚人的相似度。城市化帶來人口急劇增長和汽車保有量爆發式的增長勢頭(年均增長率超過20%),擁堵現象日趨嚴重,據建設部的信息反饋,我國城市公交車速已越來越低,平均車速只有10公里/小時,已低于自行車12公里/小時的速度。與10年前相比,公交出行時間平均延長10分鐘,居民對城市公共交通服務的不滿意率高達70%。義烏中心城區道路已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城中中路、稠州中路等主要城區道路高峰期流量超過2400輛/小時,一旦遇交通事故或周末交通流量大的時候,就會引起城區大面積的交通擁堵。
圖1 2005-2011年義烏市汽車擁有量增幅和年末實有道路面積增幅
義烏城區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時段,主干道上堵車現象已成常態。因此,如何科學地規劃和發展我市的城市交通,提高道路使用率,保障城市道路通行順暢,是目前義烏城市化進程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出行便捷的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3.節能環保對交通的要求
《義烏十二五規劃》中指出:節能方面,突出抓好交通運輸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方面,突出抓好交通運輸和民用等重點領域的污染物減排工作;低碳技術方面,推廣應用節能減碳和低碳技術,大力發展低碳交通。
2012年底,義烏登記在冊的機動車有38.3萬輛,全年機動車尾氣排放量約30萬噸,其中汽車尾氣排放量近15萬噸,特別是柴油車、公交車、外地車和大型貨運車輛的尾氣不達標。義烏自2012年10月開始檢測PM2.5以來, 根據檢測結果分析,機動車尾氣是PM2.5的最大來源,目前汽車尾氣已成為空氣污染的最主要污染來源,機動車尾氣排放是造成灰霾、光化學煙霧以及大氣中PM2.5的重要原因。因此解決交通問題同時也是節能環保刻不容緩的要求。
三、解決對策:建設義烏智慧交通體系
2008年,IBM最先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即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全球每個角落的醫院、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通過互聯形成“物聯網”,而后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將物聯網整合起來,人類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從而達到全球“智慧”狀態。在此理念上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而智慧交通則是智慧城市的具體應用體系之一,旨在用物聯網實時采集交通數據,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傳輸技術等進行數據互聯,運用計算機處理技術等高新技術將各類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將最新的交通數據實時傳輸給居民,以減少交通擁擠程度,實現城市暢通有序的智慧交通道路體系。
1.交通問題的解決對策舉例
義烏城區面積仍在不斷擴張中,加長道路里程、拓寬道路面積也是解決交通問題的方法之一,但是義烏汽車擁有量的增長三倍于道路面積的增長,而且對于已建成的中心城區,拓寬道路面積的可行性不大,而且需要長期的施工和限制通行,加重其他道路的交通負荷。在新建城區則當切實做好道路規劃,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車輛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道路面積和里程的增長速度。
目前針對義烏交通擁堵問題,在行的整治措施主要是依靠提前設置警力和清障力量,在早晚高峰派出民警進行路面疏導分流和全天候的巡邏管理,加強警情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一旦發現擁堵苗頭,馬上指令路面民警前往處置,便于及時消除擁堵現象。該方法側重于事后控制,且需要民警進行現場控制疏導,需要較多人力,無法從根本上有效解決主要問題,且只能在擁堵產生之后進行事后緩解,未能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
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其他城市出臺相關政策,如尾號限行、車牌拍賣、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等,擁堵得以一定程度的緩解,卻未得到根本解決。義烏公共交通系統的規劃較為合理,但是后期管理和施行過程中,卻發現有許多問題,高峰時段,公交車專用車道上汽車、摩托車、三輪車、電動車、自行車等都共用一線,嚴重制約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如果限制汽車出行,又有可能會抑制義烏市場貿易經濟和物流行業的發展。許多城市在考慮收取“交通擁堵費”,但是這仍然屬于強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徹底解決交通問題。
2.智慧交通是根本解決之道
不僅要結合義烏市場特殊的發展需求――打造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和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同時要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方便居民出行、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要節能環保,以盡量減少交通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綜合上述多方需求進行考慮,在諸多緩解交通問題的對策中,建設智慧交通的應用體系是合適義烏目前城市發展的根本解決方案。
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建設過程中,義烏物流行業面臨著全新的轉變和技術提升,物流和交通有著緊密結合的關系,建設智慧交通,在此基礎上,打造義烏的物流平臺,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并改善環境質量。
在物流平臺建設方面,在關鍵交通節點安裝物聯網傳感器,運用各種方式采集交通路況數據,同時運用GPS技術和RFID技術對車輛和貨物進行實時跟蹤,掌握車輛的實時信息,以此全程動態掌握貨物的流通狀況,真正實現現代物流產業鏈的快速便捷流通。
在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上,在關鍵交通節點上的傳感器,將路況信息進行采集,并傳輸到數據中心,之后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同時將結果傳遞給出行者,幫助居民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選取合適的出行方式和路線,避開擁堵路段和故障車輛。
在節能環保方面,據測算,智慧交通系統若運用得當,將會使交通運輸效益顯著提高,不僅能夠有效降低交通擁堵,而且還能減少油料消耗和廢氣排放近30%。
3.建設義烏智慧交通的注意事項
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個具體應用,建設智慧交通需要前期較大的投入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特別是信息化水平,需要強調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建立技術先進、不斷升級改造的網絡基礎設施。同時,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需要進行充分的考慮和全盤規劃,而智慧交通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應用體系,要求在“城市綜合發展”的層面上進行綜合考慮,與其他方面如商業、貿易、人口、能源等一起緊密結合,共同促進城市發展。
義烏的特殊經濟和社會發展背景,決定了義烏智慧城市建設中必須考慮和強調的重要元素,如市場、貿易、物流、人口流動等。浙江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希望:“義烏應圍繞智慧國際貿易體系建設,打造與實體市場相結合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物流平臺、支付平臺和信用平臺,促進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融合發展,并應積極運用電子商務、智慧物流、智慧商貿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商貿市場,探索發展適應義烏實際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痹谶@樣的背景下,智慧交通的建設需要切實結合義烏城市當前和遠期的發展情況,充分結合市場和物流的行業特點,共同打造新型商貿城市。
參考文獻:
[1]浙江省義烏市統計局.義烏市統計年鑒(2005-2012年)[M].義烏市統計局.
[2]數字化義烏――2010.義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R].義烏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011.
[3]楊紅艷.“智慧城市”的建設策略:對全球優秀實踐的分析和思考[J].電子政務,2012(1):81-8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9智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