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的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29 17:44: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裝設計的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服裝工藝 一體化 教學方案 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3 文獻標識碼:A
一體化教學方案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一體化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并形成具體實施方案的過程,其內容主要包括分析教學問題和學習需求,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和步驟,選擇合適的評價反饋方式等。目的是解決老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學?教得怎么樣和學得怎么樣的問題?這里筆者以服裝工藝教學中《雙嵌線口袋的工藝制作》為例,介紹筆者個人的一體化教學方案設計的基本思路。
1學材內容分析
本課程采用的主要學材是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服裝設計與制作專業教材《服裝裁剪與制作》,該工作頁包括7個學習任務:基礎工藝、口袋制作、領子制作、袖子制作、門里襟制作、腰頭制作和拉鏈安裝。這7個任務屬于平行式職業定向性任務,是服裝流水制作過程中的代表性任務。相對來講,領子制作、袖子制作和拉鏈安裝的難度要大一些,但從企業流水作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其中6個任務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獨立性,每個任務在實施過程中其難點又各不相同。活動實施過程中,雙嵌線口袋制作實踐是重點,要通過指導教師示范操作,學生積極實踐,單獨指導、小組指導和集中指導相結合以及教師點評來化解;工作頁填寫是難點,要通過教師引導、資料查詢、小組討論、學生獨立思考、指導教師點評并給出參考答案來解決;將實踐操作與工作頁填寫有機結合是關鍵。
2學生特征分析
XXX服裝班共有21名學生,其中初中畢業生21人,,3人有半年企業實踐經驗,其它學生無服裝專業經歷。從第一個學習活動了解的情況來看,多數學生缺乏專業能力,對一體化教學的理念和模式還非常模糊、非常不適應,在實施一體化教學時,采取直接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獨立實踐,承擔評價主體的教學方式在目前還有很大困難,建議先采取指導教師實物示范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練習。
3學習目標
(1)能按照工業化生產安全防護規定,穿戴勞保服裝,執行安全操作規程。(2)能查閱雙嵌線口袋制作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識讀其生產工藝單。(3)能在教師指導下,制定雙嵌線口袋制作計劃,并通過小組討論做出決策。(4)能在教師指導下,敘述并完成雙嵌線口袋制作、檢驗的全過程。(5)能每次完成學習后清掃場地和機臺,歸置物品,填寫設備使用記錄。(6)能展示、評價雙嵌線口袋制作各階段成果,并依據評價結果,做出相應反饋。
4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基于教學活動特點和在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時要牢牢抓住三條主線,一是在教師的示范指導下,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和獨立實踐,小組互相幫助與配合完成雙嵌線口袋制作從資料查閱到制作檢驗、展示評價的全過程;二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識讀、填寫工作頁,梳理任務實施過程中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幫助學生獲取足夠的操作過程的知識和技能;三是要將雙嵌線口袋制作與工作頁填寫有機結合,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兼顧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合理滲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目的。
教學的基本思路為: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指導學生識讀和分析生產工藝單指導學生制定雙嵌線口袋制作計劃,并通過小組討論做出決策示范雙嵌線口袋制作、檢驗的全過程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獨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完成雙嵌線口袋制作、檢驗指導并要求學生清掃場地和機臺,歸置物品,填寫設備使用記錄的習慣指導學生展示、評價雙嵌線口袋制作各階段成果,并依據評價結果,做出相應反饋,并整理全過程資料作為學習筆記。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將工作頁的填寫和過程評價貫穿始終。
5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分為兩種:過程評價和總結評價。
過程評價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為主體,教師評價為輔,主要是工作頁中各階段引導問題的更正和“引導評價、更正與完善”表格的填寫。總結評價以教師為主體,輔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通過綜合學生引導問題的更正情況、實踐操作的技能掌握情況、課堂表現和評價反饋階段引導問題完成的情況,給出評價分值和綜合評價意見,并填寫工作頁中的《學習活動考核評價表》。
6幫助和總結(教學反思)
(1)為使學生盡快熟悉專業,及早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最初的示范講解一定要充分到位,之后逐步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獨立實踐的方式,逐漸學會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專業問題。
(2)對學生來講,鑒于剛開始工作頁的使用和填寫難度較大,教師可通過合理引導、適度降低標準和要求,甚至有時可采取給出部分參考答案的方式,培養學生及時填寫和更正工作頁的信心和習慣。
(3)學習任務結束后,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布置學生課后任務,認真批改學生完成的工作頁,給出建設性意見,并在下一次上課前及時反饋給學生。
總體來講,學材內容分析、學生特征分析和學習目標分析了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分析了如何教、如何學的問題,教學評價設計、幫助和總結分析了教得怎么樣、學得怎么樣的問題,教學過程則是對三方面問題的集中解決,其中《教學活動策劃表》從實施層面集中解決問題,《教學流程圖》從方法層面集中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大件運輸 配車裝載 運行參數
中圖分類號:F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5(a)-0008-02
大件運輸時必須考慮到運輸的安全性、經濟性和時效性。通常每次運輸的貨物外形尺寸和重量均不相同,在招標前需要進行大量的初步方案設計對比分析工作。這樣快速而準確獲取車組的運行參數就顯得十分重要了[1-2]。
傳統繪圖和人工計算車組的各項運行參數,是很浪費時間的。使用該公司開發完成的大件運輸輔助設計軟件配車裝載模塊后,能夠快速獲得準確的運行參數和配車裝載圖形,設計人員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了。
1 貨物的輸入
1.1 數值輸入
設計人員只要將貨物的重量、外形尺寸和形狀信息輸入到相應的欄內即可完成貨物輸入。
1.2 圖形輸入
對于特殊形狀的貨物,該軟件設有將貨物的CAD圖形直接導入功能。軟件可識別并轉化CAD圖形數據,并能夠識別貨物的長寬高等外形尺寸數據。
2 車型輸入
軟件內置了尼古拉MDE型液壓平板車的部件庫,通過簡單選取操作,即可快速生成各式車型。該軟件同時預設并支持場地自行板的輸入。
公路運輸車型是該軟件重點,其涵蓋了半掛、全掛兩種牽引方式。半掛牽引車只允許輸入2縱列車型,可配置出全軸線、凹心、模塊梁和落下孔不同裝載車型。全掛牽引車允許輸入2、3、4縱列不同的車型,可配置全軸線、凹心、橋式、模塊梁和長貨轉盤等裝載車型。在牽引車的配置方面,允許前端加掛和后端頂推牽引車的輸入,見圖1。
對于場地倒運自行板車型,該軟件除允許縱列數不同外,也可以輸入不同縱列數的橫向和縱向軟連接的車型組。
3 設計輸出
3.1 運行參數的輸出
當貨物和車型配置完成后,軟件即可計算出該次配車裝載相關的十余項重要運行參數,圖2是12軸2縱列全掛車組裝運送200 t貨物的大件運輸運行參數。
3.2 配車裝載圖的輸出
除過得到以上的車組運行參數,軟件還自動顯示車組的三視圖。
3.3 圖形輸出功能
圖3為配置完成的載貨車組,圖形可以以CAD圖形文件輸出,方便設計人員在后續實施方案中的應用。
4 其他特殊功能
4.1 添加鞍座和抬梁功能
軟件具有鞍座、抬梁設置和添加功能,通過簡單設置鞍座的直徑、凈高度、長、寬、重量,抬梁的長、寬、高、重量,用鼠標點擊添加即可,同時允許移動位置。
4.2 車身撓度計算
液壓平板車在承受貨物的壓力時,會導致車架的變形,軟件中可用車身撓度曲線展示車身的變形程度。對于多支點的大件貨物,通過移動支點位置,車身的撓度曲線也將實時變化顯示,此功能可幫助設計人員尋找合理的支墊放置位置。
4.3 支撐方式選取功能
軟件支持常用的三點支撐和四點支撐方式。
圖4分別為三點支撐和四點支撐方式,相同顏色的懸掛共同組成一個支撐區域,每個支撐區域的軸壓實時顯示。
4.4 貨物移動功能
軟件允許貨物前后左右移動。貨物移動后各點支撐軸壓會實時顯示。設計人員可根據軟件實時顯示的軸壓數據,調整貨物位置,確定最合理的貨物裝載位置。
4.5 關軸
大件運輸過程中液壓平板車可能出現爆胎的情況,這種意外情況發生后,通常采取關軸措施,將爆胎輪胎所在懸掛吊起以便更換輪胎[3]。因此,其懸掛所在承壓區域的軸壓將發生變化,在方案設計時應予以考慮,防止輪胎爆胎后整個承壓區域的軸壓過大,導致風險增加。軟件可模擬關軸狀態,計算出關軸后承壓區域的軸壓數據變化。
5 結語
該配車裝載輔助設計軟件已經在該公司得到實際應用,使得車組各項運行參數準確快速計算,給方案制作人員提供了準確,科學的設計依據,大大提高了設計人員在招投標階段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周彭滔,單奇,葉運廣.大件運輸車-橋耦合動力學分析[J].中國測試,2017(1):127-131.
篇3
服裝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型的學科,結合服裝設計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指導學生參與服裝設計大賽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是學習服裝設計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設計大賽中,師生的優異表現與取得的成績,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乃至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及認同度。
關鍵詞:
綜合能力;培養;服裝設計大賽;嵌入式教學
一、背景
服裝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型學科,如何將服裝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不拘一格地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這是每一個專業教師應思考的問題。服裝設計大賽為在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設計實踐的平臺,對學生而言,參加服裝設計大賽需要將所學的各個模塊知識進行整合,學會綜合運用《服裝設計原理》、《服裝效果圖》、《服裝材料學》、《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制作》、《服飾品設計》、《形象設計》、《服裝編排與導演》等專業課程的相關知識。因此,將服裝設計大賽與專業教學結合,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方法與途徑。目前,我國每年有不同類型的服裝設計大賽達二十多項,依據其組織機構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以及各地方服裝協會等行業權威機構組織的大賽。第二類是各個服裝企業冠名舉辦、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協辦的大賽。第三類是各服裝企業及地方政府共同承辦的大賽。服裝設計大賽的主題與內容通常包括創意裝、男裝、女裝、婚紗禮服、針織服裝、裘皮、職業裝、童裝、內衣等等。所以說,組織學生參與服裝設計大賽,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本身就是一次全面檢驗,對學生更是一個施展才華、充分展示對時尚的獨特理解的機會,是對綜合設計能力的鍛煉與考驗。同時,在服裝設計大賽中,師生的優異表現與取得的成績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及社會認同,拓展了學生就業渠路。
二、大賽與專業教學結合,培養與提升學生綜合設計能力
多年來,筆者致力于以服裝設計大賽嵌入專業課程促進學生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一)解題和立意———培養綜合分析能力
備戰服裝設計大賽的第一步是破題,需要仔細研讀征稿啟事,從分析征稿啟事中的詳細條目以及往屆比賽獲獎作品,了解比賽的性質,以辨明競賽主題的定位,是注重創意性或是實用性。首先,可以通過分析大賽所設置的獎項來做初步判斷。例如,在組織學生參加鳳凰衛視主辦、海瀾之家特約支持的《穿越這一刻,中英文化交流年全球男裝設計大賽》時,大賽的征稿啟事對于協辦企業的推介以及“最具市場潛力獎”等獎項的設置,均說明此項賽事是偏重實用性的;其次,還可通過分析大賽冠名或贊助單位來做預判。若大賽由企業冠名或贊助,說明此次大賽服裝的實用性與推廣度是評判的要點,如“真維絲杯”中國休閑裝設計大賽、“名瑞杯”中國婚紗設計大賽、“喬丹杯”中國運動裝備設計大賽等等。若大賽由地方政府冠名,暗示了大賽以提高該地區在服裝行業的影響力為目標,需注重創意與地域性、文化性的結合,如“虎門杯”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大賽、“織里杯”中國童裝設計大賽、“大朗杯”中國毛織服裝設計大賽等等。其次,從設計方法論層面的分析是影響設計方案的關鍵。“創新活動是主體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相統一的過程。”[1]一份設計作品想要從成百上千份設計稿中脫穎而出,需要有突出的創意來打動評委。從眾多服裝設計大賽的入圍作品來看,作品都具有新穎的立意、深刻的內涵與藝術性。這就要求學生在尋找靈感時,要格外關注和分析當下國內外流行趨勢,分析未來一年的廓形、面料、色彩、風格等。要準確理解與把握一個時期的風格并非易事,學生在準備階段需要大量收集、查詢與解讀各種渠道的流行資訊,同時,還要開闊視野,學會跨界、跨學科地尋找設計靈感,從其他藝術門類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尋找靈感及設計元素,如建筑、雕塑、繪畫、電影、音樂、舞蹈等,盡管其藝術表達形式各不相同,但其本質是相通的。不同形式的相互借鑒、影響與融合,正是創意迸發的源泉與動力。在尋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后,還需要對概念進行解析、提取與篩選設計元素,用藝術手法進行轉譯,將時代背景與流行趨勢融入設計主題,對靈感進行提煉與升華,最終完整的表達出設計的獨特創意。
(二)方案生成和表現———培養手繪能力
手繪是設計方案醞釀、生成、深化與表現的基礎技能。手繪是設計資料收集的最方便與最直接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強調通過手繪記錄、整體設計素材與相關資料,有利于學生提高手繪能力,同時有效地拓展了資料搜集的廣度與深度。設計草圖的繪制則是學生迅速捕捉設計靈感的重要手段,靈感與思路的來源往往轉瞬即逝,黃葉飄落、飛鳥掠過,這類瞬時的景象與閃現的靈感需要通過熟練的手繪快速記錄與繪制出來。設計草圖可以是完整的服裝廓形,也可以是服裝的局部細節設計,甚至可能只是一些能表達出設計感受的線條。草圖的勾勒是思維圖解的形成過程,因而表現技法與制圖規范在這一階段并不十分重要,反而更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簡要的構思草圖,闡釋并傳達出他們迸發的想象力和天馬行空的創意。在從設計方案草圖到定稿的反復調整與深化的過程中,更需要大量的手繪推敲,相較于在實物上進行修改,“筆頭”的思考,無疑更加直觀、便捷。教師與學生可就各階段、各發展方向的草圖共同進行討論、比較與修改,并快速繪制呈現出修改后的效果,也使得方案的討論與深化過程更為高效。在方案表達的階段,服裝效果圖的繪制不能一味強調獨特、另類的風格,因為效果圖是設計本質與內涵的外在表現,如果只追求畫面效果,而忽略了服裝本身的分割、比例、省、褶與細節,這樣的服裝效果圖難成佳作。唯有將形式、材質、色彩與繪畫技法巧妙結合,才能完美呈現服裝的最佳狀態與傳達設計意圖。因此,恰當、準確的表現方式的選擇在參賽過程中至關重要。服裝設計大賽的海選是通過效果圖投稿與篩選的過程,最終評定出入圍決賽的選手。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繪畫功底與豐富的表現技法,方能從眾多參賽設計稿中脫穎而出,得到評委的一致認可。在指導學生參賽的時候,教師要特別提醒學生,并不是畫得漂亮就一定能入圍,這也并非設計與參賽的預期成果和最終目的。服裝效果圖的意義在于呈現款式造型的設計特點,需要清晰地表達服裝的整體造型與各個關鍵部位的結構線、裝飾線以及工藝制作要點。因此,效果圖在注重藝術性的同時,還要注意服裝的結構表達是否合理、完整,以及結構工藝的實現效果與可操作性。服裝款式圖的繪制也是方案表達的技能。款式圖,也稱為工程圖,它為服裝裁剪、制作提供具體尺寸與參考依據。服裝設計大賽通常要求提供完整的服裝正、背面款式圖,然而一些參賽者為了便捷或圖紙效果,直接把服裝效果圖線描稿的人體形象去掉作為成服裝款式圖,由于服裝效果圖表達是動態、扭曲的人體穿著效果,這樣的款式圖并不能直觀、準確地表現服裝的款式細部以及結構線的處理。對服裝結構的充分了解,是繪制標準的服裝款式圖的基礎。服裝款式圖是對服裝形式的一種精確、寫實的平面線描圖,準確地畫出服裝各部位的比例,并清晰繪制服裝的結構與細節設計,如省道的位置、長短,褶量的大小,以及明確區分結構線與裝飾線,如有特殊的工藝還需要在款式圖旁注明,切不能馬虎。可見,繪制標準的服裝款式圖能提高學生對服裝結構的進一步了解與認識。
(三)材料的創新與制作———培養創新、動手能力
服裝是“做”出來,而非“畫”出來的。通過手繪呈現的設計方案獲得入圍資格,只是比賽的第一個階段,而后,還需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整個系列服裝的制作,這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實踐操作需要完成面料采購、打版、裁剪、縫制以及裝飾,一些特殊的形式、結構或細節還需要進行立體裁剪、面料二次設計和服飾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動手操作,將對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起到全面的促進作用。學生可以通過平面打版或立體裁剪來實現設計方案的效果,這也需要綜合運用服裝結構設計與材料學等課程知識。紙樣設計完成后,則進入動手制作系列樣衣的關鍵步驟,樣衣要盡可能達到與設計稿一致的效果,這也是多數設計大賽的要求。確定版型后,需開始選擇制作成衣的面料。要想在服裝設計大賽的決賽展示中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面料的創新也是制勝的關鍵之一。市場上的面料多數是常規百搭的成衣面料,要獲得符合設計理念的、新穎獨特的面料就需要學生對較為普通的面料進行二次設計。面料的二次設計可以是二維平面的創作,也可以是三維立體的創新,唯有基于學生對面料特性與可塑性的深入了解,發揮想象力進行創作,方能制作出具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外觀質感的新型面料,更好地詮釋出服裝設計的創造精神。裁剪與縫制服裝能極大提高學生對服裝結構和工藝的深刻理解,也是對服裝設計與紙樣設計合理性的一次檢驗。制作過程可提高學生對不同面料的縫制技巧,便于反復校核省轉移、放褶等工藝是否達到了所期望的視覺效果,并可立即做出調整。在完成系列服裝設計制作后,還要進行整體的服飾品設計。服飾品需要與服裝的整體風格協調搭配,并為主題服務。市場上可購買的服飾品很難滿足參賽作品的要求,即需要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
(四)目標溝通與協調———培養掌控與應變能力
服裝設計大賽的決賽展示是對學生協調與應變能力的一個綜合考核。在模特試衣過程中設計者要及時與模特溝通服裝的長短、肥瘦、鞋子的大小是否影響到模特的正常走秀,如果出現問題要及時修改、調整。同時,要在短時間內盡可能使模特理解所展示服裝要表達的思想和內涵,這將潛移默化的影響模特在舞臺上的神態、步態,有利于模特更準確展示設計的理念。決賽場上,模特更換服裝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設計者要很麻利地協助穿衣工把一系列(通常為四套)服裝穿戴好,整理好服裝的形態,佩戴好所有配飾,這必需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對于如服裝拉鏈損壞等突發問題,要具備處理突發事件能力,以最快的速度把服裝整理到最佳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對可能的突發事件進行模擬,幫助學生找到大賽現場的感覺,在心理與應急策略上均有充分的準備。總而言之,優秀的設計、精致的工藝,參賽者的全面掌控力加上模特的準確演繹,方能把服裝最精彩的風貌呈現給觀眾與評委,達到極佳的展示效果。
三、結語
筆者通過把服裝設計大賽嵌入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達到了預期效果,所培養的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近年來的各項大賽中成績斐然。實踐證明,將服裝設計大賽與傳統的設計理論課程教學環節有機地整合為一體,組織并指導在校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服裝設計大賽,能使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專業技能的培養上更有針對性。學以致用,是一條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鼓勵學生在參加大賽的同時,保持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學習心態,享受大賽的設計過程為重要目的,以服裝設計大賽為平臺,全面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
參考文獻:
篇4
為貫徹落實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籌備工作動員會精神,切實做好志愿者服裝設計工作,2016年3月4日下午,共青團云南省委召開志愿者服裝設計方案征集工作咨詢會,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共青團云南省委書記、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執委會志愿者工作部部長楊軍出席會議。會議由共青團云南省委副書記、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執委會志愿者工作部常務副部長趙國良主持。
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執委會志愿者工作部成員單位代表,省民宗委、省文化廳等相關職能部門代表,長期從事服裝設計教學的專家學者,知名的服裝設計企業代表,知名媒體人和往屆南博會志愿者代表共30多人參加了會議。與會人員圍繞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籌備工作動員會上提出的志愿者服裝要充分體現民族、文化、時尚元素,更好地展示云南青年志愿者形象的要求,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從不同的角度發表意見建議。有代表提出,不僅設計要充分體現民族、文化、時尚元素,在面料使用上也要充分體現云南的地域特色。有代表提出,重點在帽子、腰包等配飾上體現云南特色。有代表提出,設計固然很重要,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能轉化為成果,設計方案必須要在品質提升、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舉辦志愿者服裝設計征集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集思廣益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志愿者服裝的設計中來,提高志愿者服裝品質,更為重要的是活動的舉辦更大范圍宣傳了南博,宣傳了云南,積極營造人人關心南博、人人參與南博的濃厚社會氛圍。
在下步工作中,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執委會志愿者工作部將認真對各方面的意見建議進行梳理歸納,采取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與重點對接聯系相結合的方式甄選志愿者服裝設計方案。成立志愿者服裝設計方案評審小組,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好志愿者服裝設計方案甄選工作,力爭使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志愿者服裝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呈現出來,讓南博會志愿者“小白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為本屆南博會的成功舉辦貢獻青春力量。
篇5
關鍵詞:服飾文化;服裝設計;品牌服裝
中圖分類號:TS941.1
文獻標志碼:A
The Inherent Accord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and Modern Clothing Design
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modern clothing design by discussing the origi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changes, et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BASIC HOUSET brand, it points out that modern clothing design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while the designing elem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will become the priorities and highlights of modern clothing design,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is bound to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of clothing design.
Key words: costume culture; clothing design; branded clothes
服飾,一詞主要指衣服及其裝飾。“衣”字,主要指身上的衣服;在我國古代,“衣”有兩種解釋,一種狹義的衣,專指人體上衣;廣義的“衣”,則包括一切蔽體的東西。“飾”用來裝扮人的形貌和外表,包括首飾配件紋樣、妝式、發式、色彩,穿著方式和著裝效果等。從文化意蘊上講,學術界認為,服飾是指以表達人們的心理意識為特征,以具體人為對象而與人體發生了裝飾關系的裝飾物,就是關于人體裝飾的文化。
如此以來,人們便賦予了服飾之文化的意蘊,服飾便承載了人類自身的審美觀照和人們對美的認識。服飾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審美觀念的革新,產生出不同的服飾文化。分析文化與服飾關系,可以從更高審美層次上去理解服飾文化深刻的內涵,并理解認識到人類對服飾運用的個性風采其實不僅局限于服飾本身,更重要的是與知識水平、社會習俗、審美情趣等內在氣質的神形合一。
1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設計元素與現代服裝設計的內在契合基于服飾文化設計元素的多元化發展趨勢,用科學創
新的方法改革現代服裝設計,根據服裝市場對服裝款式、色
彩、面料和工藝的要求,構建現代服裝設計創新的時尚概念
基礎上,挖掘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設計元素,將其運用到現代
服裝設計的不同市場、不同人群以及不同品類設計中去。
1.1服飾文化設計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與分析――以百家好品牌為例
1.1.1圖案元素在百家好品牌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中國傳統紋樣經過千百年來的沉淀,凝聚了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形成了各種具有典型文化內涵的圖形和紋飾,像人物、植物、動物、圖騰、幾何、符號等紋樣,以及一些廣泛流傳的典故成語,均為中華民族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服飾紋樣變化多端、式樣萬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人文精神。
1.1.2色彩元素在百家好品牌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對于色彩的獨特感知,始于地老天荒的原始神話時期。早在原始萌芽期到夏商周乃至秦漢時期,在感悟色彩與發現色彩的審美歷程中,中華民族有著從一到二、到四至五的歷史性色彩圖騰崇拜式的演進。簡單的說,一是紅色,二是黑白色,四是青紅白黑,五是青紅白黑黃五色。在品牌服裝設計中,將中華服色為組合并借鑒到品牌服裝設計中,展現品牌風格與設計特色的同時,為開拓品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色彩視覺魅力。
1.2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元素在現代品牌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如今,品牌服裝設計在市場經濟時代背景影響下,以多元化的發展方式覆蓋著整個服裝行業,在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文化需求的雙重作用下,注重設計創新、傳遞時代信息成為當今品牌服裝發展的重要方向。筆者從服裝設計課程教學為主導,模擬百家好品牌服裝產品設計主題開發入手,結合服裝設計藝術形式,運用線條、廓型、明暗、色彩、質感、空間等設計語言,為百家好品牌服裝開發設計2014―2015年設計方案。
1.2.1品牌消費對象定位――模擬百家好品牌并開發其2014―2015春夏產品百家好品牌消費對象的判定可以通過消費年齡和消費取向來加以圈定,從坐標軸和消費者印象圖來進行市場定位分析,具體如下:(1)品牌設計目標定位:2014―2015年春夏服裝;(2)消費定位:18~30歲青年女性;(3)設計風格定位:前衛簡約、舒適得體、朝氣蓬勃、明艷時尚;(4)產品色彩定位:從2014春夏流行色中提取的寶藍色、玫紅色、鮮黃色、潮流綠;(5)價格定位:中檔消費產品。
1.2.22014―2015年春夏設計方案本產品的設計方案運用拼接法和材料轉化的服裝細節設計方法,其造型設計是整個產品開發設計活動的重點,其次針對都市時尚女性這一設計目標進行了一系列有序地色彩設計,最后依據時尚個性設計目標的以多元化、多風格、多形式的廓形設計姿態展示給消費者制定并實施操作計劃,創作出大眾認可的系列產品,達到最終的設計目標(圖1)。通過這樣的設計實訓既培養學生了解整個服裝品牌流程,又獲得了經濟效益;將學生推向市場的同時,也將學校推向市場,成為真正產學研教學模式下的人才培養典范。
2結語
隨著社會發展,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發展也與時俱進。作為服飾設計教育工作者,除不斷提高專業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外,需將中國的服飾文化的精髓運用到服裝模塊教學中,同時在品牌服裝設計發展道路上,探索中國服飾文化與服裝品牌產品開發設計的契合點,科學評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服裝設計內在契合的同時,正視中國服飾文化推動現代服裝設計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們應該用科學創新的方法構建品牌服裝的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科技創新、銷售創新的力度,將自主創新與行業創新相結合,來實現我國服裝的市場價值和發展空間,使中國服飾品牌成為國際市場上重要競爭力量。
參考文獻
[1]余強.服裝設計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徐青青.對我國服裝本科教學模式的思考[J].中國紡織大學學報,2000,26(4):115-118.
[4]曹建寧.服裝設計教育應適應服裝產業的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4):105-106.
[5]張志春.中國服飾文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6]李好定(韓).服裝設計實物[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7]胡蕾,朱秀麗.關于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思考[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7,24(3):330-332.
作者簡介:孟少妮,女,1978年生,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市場研究。
篇6
關鍵詞:刺繡;現代服裝設計;融入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各界對于現代服裝的外觀和文化內涵的需求日益提高,刺繡作為我國歷史優秀的服裝裝飾技術,越來越多的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高水平的現代服裝設計方案,必須同高水平的創新能力相結合,因此,對傳統的刺繡技術進行繼承和發揚,對提升我國現代服裝設計水平至關重要。
一、我國傳統刺繡技術的文化內涵
1.傳統刺繡當中對權力和高貴的象征意義
刺繡這一高水平的工藝的誕生并非一帆風順,在我國古代生產力低下的狀態下,最初能夠進行刺繡工藝研發的人大多為經濟條件優越的社會群體,因此,傳統的刺繡技藝在誕生之初就具有很高的權力和高貴的象征意義,在這一技藝誕生之后的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刺繡技藝不斷發展完善,很多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服裝需要使用刺繡技藝進行裝置,例如,皇帝的服裝“龍袍”上面,需要使用刺繡技藝進行裝飾,將象征皇權的龍作為基礎裝飾物進行刺繡處理,以便體現“真龍天子”的含義。另外,瑪瑙等價值昂貴的裝置物也使用刺繡的方式對服裝進行裝飾,以便增強服裝的高貴含義,而與皇帝龍袍類似的是一些大臣的服裝,大臣的服裝往往將鳥獸作為主要裝飾物,以便對自身的身份地位進行表達,因此,我國傳統的刺繡技藝不僅僅是人們對美觀的需求,更是對身份地位的象征,而象征高貴和權力的文化因素,往往成為刺繡的主體內容。
2.傳統刺繡當中對健康與安寧的象征意義
中國是一個農業傳統深厚的國家,百姓的安土重遷思想較為深入,因此,在傳統的刺繡當中,象征安寧與健康的刺繡作品層出不窮。而我國傳統的忠孝節義等價值理念,也在刺繡作品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國人民對于吉祥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向往,而追求經濟上的富足也是人類的共同愿望,因此,刺繡技藝在這樣的思想引領下,在象征健康和安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隨著我國古代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很多新型刺繡技藝沿襲了這一創作思路,因此,在我國傳統的刺繡作品中,經常可以觀賞到我國古人對和平與安寧的重視。
3.傳統刺繡當中對信仰和理念的象征意義
在我國古達現代化發展水平較低的時代,人類的生存往往依賴眾多的自然資源進行生活,而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沒有傳統教育的情況下得到自由發展,很多宗教文化由此產生,因此,我國傳統的刺繡在信仰和理念方面的象征意義較為濃厚。一些刺繡作品當中,對于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有著濃重的好奇心理,尤其是在不同民族的定居地發生變化的過程中,象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當地的刺繡作品就較為多見,在對傳統刺繡作品進行研究過程中,都可以通過對刺繡形態的觀察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圖騰崇拜是我國古代較為多見的神崇拜之一,因此,刺繡作品在表現圖騰崇拜方面有著漫長的歷史,因此,傳統的刺繡工藝在研究傳統文化尤其是方面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融入傳統刺繡技藝的積極意義
1.傳統刺繡技藝能夠提高現代服裝的美觀性
我國傳統刺繡的文化底蘊深厚,在對服裝進行裝飾的過程中,比較注重對服裝裝飾部位進行規劃,因此,傳統的刺繡技藝不同于現代服裝設計具備較高的隨意性。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借鑒傳統的刺繡技藝,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服裝裝飾物位置的準確性,避免盲目進行服裝美觀設計影響了服裝的整體觀賞性。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服裝的美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已經不能滿足簡單的在服裝表面進行夸張的美學開發,而是習慣于運用內涵深厚的藝術手法對服裝進行美化處理。傳統的服裝進行刺繡處理的過程中,可以使用一個花朵進行文化內涵的表達,現代服裝的設計雖然不能過多的直接借鑒傳統文化的象征手法,但是依然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表達方法中了解文化意蘊在服裝設計當中的基本表現手段。例如,現代服裝設計雖然不能像傳統的旗袍刺繡那樣進行花朵的直接設置,但是在服裝的哪個位置進行鮮艷裝飾物的設置卻能夠從傳統服裝當中得到借鑒。現代服裝設計在柔美感方面較傳統服裝存在差異,因此,傳統刺繡的設計理念同現代服裝設計有諸多相似之處,尤其在提升現代服裝的美觀性方面,傳統刺繡具備較高的實用價值,完全可以融入現代服裝的設計當中。在對傳統刺繡技藝進行借鑒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對傳統刺繡的功能意義進行考察,以便在提升現代服裝實用價值的基礎上增添服裝的美觀性,在整體構造的發展方面,傳統刺繡技藝同現代服裝設計相比有著更為久遠的發展歷程,因此,在設計現代服裝的過程中更多的借鑒傳統刺繡在整體美感方面的經驗,對提升現代服裝的發展水平十分重要。
2.傳統刺繡技藝能夠使現代服裝設計在完整性方面有所突破
我國傳統的服裝設計對服裝的整體性要求較高,而在禮法制度較為森嚴的背景下,傳統服裝在圖案設計方面也有較為深厚的內涵,因此,在進行現代服裝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可以借鑒傳統刺繡在圖形設計和搭配方面的經驗,對現代服裝進行完整性的提高。例如,現在服裝在進行人體美感塑造的過程中,需要參考傳統刺繡技藝的表現手法,根據人體的曲線美,對現代服裝在圖形設計方面進行調整,因此,積極借鑒傳統的刺繡技藝,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現代服裝在完整性上的設計水平。例如,在進行女性服裝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參考傳統刺繡的理念,將背部設計為狀態,而在腰部,進行裝飾物的設計,以便體現女性服飾的柔美,設計人員還可以利用現代服裝設計的優勢,對傳統設計理念的細節進行深入地改造,以便設計方案可以更加突顯服裝的完整性。
三、傳統刺繡技藝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的具體融合方式
1.傳統刺繡技藝同現代服裝設計在制作方法方面的融合
由于我國古達生產效率低下,很多服裝的刺繡工作需要依賴人工方式進行,而服裝的主體主要適用于人們的日常穿戴,因此,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融入刺繡技藝,更多的是對現代化工藝所不能完成的方面進行刺繡技藝的引進,在當前我國工業科技水平逐漸提高的背景下,傳統的刺繡技藝能夠對尚不能完全使用機械手段進行處理的工藝進行補充,在進行傳統刺繡技藝融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注意不能破壞原有的刺繡流程和刺繡基本原則,但是,又要對刺繡技藝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現代工業的快捷與高效。現代工業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能使用相同的標準對大量的產品進行快速生產,因此,將傳統刺繡技藝融合到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的過程必須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根據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對傳統的刺繡手法進行融入,避免突然轉變的服裝設計風格影響服裝的實用價值。例如,在對龍鳳這種傳統意味濃厚的裝飾物進行刺繡的過程中,現代服裝的設計人員要主動參考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思路,既使用傳統刺繡的手法,又不能完全照搬傳統刺繡的操作方式,以便傳統的美化圖案能夠完全對應當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可以使用現代服裝的生產工藝,在傳統刺繡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在借鑒傳統刺繡工藝的制造思路方面,要充分考慮現代服裝生產能力的提高,以便傳統的刺繡技藝能夠更好地促進現代服裝設計的發展。
2.突破傳統形式,升級象征性傳統圖案
我國傳統的刺繡技藝,在文化內涵方面有著眾多的創造,因此,刺繡作品當中的圖案往往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在當前現代服裝的設計過程中,必然不能夠完全照搬具有濃厚地域民族特色的文華圖案,也不能將具備一定封建禮法等消極價值的文化內涵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進行融入,因此,現代服裝可以積極轉變傳統象征性圖案的外觀和方位,以便具有傳統意味的文化符號能夠具備新的價值。例如,在傳統文化當中,龍是皇權的象征,而在現代文化當中,龍是具備很高民族文化象征意義的符號,因此,在實施現代服裝的設計當中,可以充分參考傳統刺繡的制作形式,將具備新時期文化創新內涵的表現手法融入現代服裝的設計當中。另外,還可以使用傳統的刺繡技藝對具備民族文化特色的現代服裝進行改造升級,利用現代服裝的生產力提升服裝的實用性和舒適性,并將民族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以便具備民族特點的服飾可以在新時期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在進行傳統刺繡技藝的融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關注現代服裝的休閑功能,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判斷未來服裝的發展趨勢,并將傳統的刺繡技藝更多地向國際范圍傳遞,以便傳統的刺繡技藝能夠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3.提升傳統刺繡技藝同現代服裝款式的協調性
在傳統刺繡同現代服裝設計的融合過程中,需要注意在款式方面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進行協調,服裝的款式是進行服裝設計的基礎,因此,設計人員需要將款式設計與協調的工作安排在其他文化和形狀設計之前,以便傳統刺繡技藝的全部價值能夠更大程度上得到發揮。在進行現代服裝的款式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根據現代社會人們的個性需求,對服裝款式進行大膽的創新,在借鑒傳統刺繡技藝的過程中,要更多的學習傳統服裝的美觀和禮儀方面的實際需求,以便現代服裝的設計能夠更多的對傳統文化當中的積極價值進行吸收。
四、結論
在我國公民對現代服裝設計水平的需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對傳統刺繡技藝的文化內涵進行研究,并了解傳統刺繡對現代服裝設計的積極意義,最終制定傳統服裝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的融合方法,對提升我國現代服裝的設計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劉方園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珠寶玉雕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宇剛.中國民間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延展與應用[J].山東紡織科技,2014
[2]黎紅燕.傳統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創新運用[J].大眾文藝,2015
[3]盧娜.羌族刺繡審美及其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3
[4]喻英.傳統手工技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重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5]陸潔.傳統刺繡在現代女裝設計中的運用[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5
[6]方琳琳,余美蓮.電腦繡花在現代中式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5
篇7
關鍵詞:零浪費;民族服裝;服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志碼:A
The “Zero-waste” Design in National Costumes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garment production has brought about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 issues, so eco-friendly fashions dra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zero-waste” garment desig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zero-waste” design of national costumes and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offering an operational solu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zero-waste” design concept in modern fashion design.
Key words: zero-waste; national costumes; garment design
服裝行業如今刮起了一股新的設計方向,即生態時尚,是指以可持續發展方式創造、生產、消費時尚。從具體的操作上來說,是指通過改變制衣方式和穿衣方法來達到可持續時尚的目的。而作為生態時尚的一個重要環節――“零浪費”服裝設計,日漸被一些服裝設計師所關注,如紐約帕森設計學院率先開設了零邊角料設計課程,以期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時尚。
1. “零浪費”服裝設計
1.1 何謂“零浪費”
傳統的制衣方式每年都會產生成千上萬噸垃圾,那是因為在裁剪過程中,服裝面料的15% ~ 20%是被當作邊角料扔掉的。“零浪費”設計本質上就是,通過改變制衣方式,盡可能減少剩余碎布料,透過特別的紙樣或設計,使布料在設計階段里被充分利用,以達到零浪費的目的。
1.2 “零浪費”服裝設計的方式
“零浪費”服裝設計的方式被歸納為兩種方案。一種是拼圖式的平面裁剪法,即按照設計方案,將衣身、袖子、領子、零部件等各個部位按照拼圖的方式排列好,然后進行裁剪,以便達到“零浪費”;另一種是利用立體裁剪的方式,將多余的面料以省、褶、堆積、纏繞等方式處理掉,以達到“零浪費”的目的。
1.3 “零浪費”服裝設計的局限性
“零浪費”服裝設計的問題在于,有時為了減少面料的浪費,在服裝的合體性方面就會有所欠缺。所以,在進行“零浪費”服裝設計時,不能忽視服裝的功能性,不能折損時尚美。因此,“零浪費”服裝設計并不是件容易操作的事。
2 民族服裝中的“零浪費”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識中,物由天賜,極盡可能的保持物質的完整性,使其不被破壞,形成了敬物、崇物的民族意識。而這種意識并不僅僅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長久以來,制造日本和服和印度紗麗時,為了避免浪費珍貴的布料,而采用整幅布料制作,《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述倭(古日本)人服裝說:“其男衣皆橫幅,結束相連。女人被發屈,衣如單被,貫頭而著之”。在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相對落后,因此需要盡可能地利用物質資源,提高利用率,這對于身處山區、物質較為匱乏的民族地區來說意義重大。
2.1 增加斷縫形成拼圖式裁剪
少數民族地區節儉和物質崇拜的價值觀決定了民族地區的服裝結構。因此,布幅決定了服裝結構分割線的位置,同時,利用繡片來裝飾服裝,以掩蓋一些服裝斷縫。這種節儉和敬物的價值觀造就了服裝面料的完整性及其帶來的一系列裝飾手法。
少數民族服飾的結構是利用平面直線裁剪,以通袖線和通身線為軸的十字型平面結構。少數民族多用腰織機,織機的寬度決定了布幅的大小,因此,為了完成十字型結構的橫寬,在盡可能美觀的情況下增加斷縫,即服裝中的結構線,以期通過斷縫處理來滿足合身和布料完整性的統一,這是少數民族普遍采用的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斷縫是前后中斷縫和衣身與袖之間的斷縫,通過衣身、袖子、領子及其他部位的分割達到整幅布料的有效利用,如圖 1 中的丘比撒尼彝族上衣,還有具有碎拼特色的安普式苗族上衣(圖 2)。
2.2 利用邊角料來改造面料
少數民族服飾通過斷縫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面料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利用邊角余料或貼布、或拼布、或做成裝飾物等方式來改造單調的服裝面料,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物盡其用”的自然價值觀。
2.2.1 利用服裝邊角料做成幾何形來裝飾整塊面料
云南彝族姑娘的上衣(圖 3),采用三角形彩布拼貼,使得該服裝在色彩設計上極具個性,上裝絢爛,下裝凝重,紅纓綴飾包頭,與三角形彩布拼貼上衣的搭配,產生了艷麗繽紛的效果。
2.2.2 利用不同材質、不同肌理、不同工藝的服裝邊角料
進行拼接來塑造整套服裝的層次感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一帶的彝族蠟染衣(圖4),采用蠟染面料和刺繡面料相結合,把衣身和袖子及衣擺清楚地勾勒出來。還有的利用對比色面料進行拼接,云南文山地區的彝族女裝在款式上相對簡潔(圖5),衣身采用兩種或 3 種對比色面料進行拼接,以求豐富服裝的色調。
2.2.3 利用不同顏色及形狀的服裝邊角料組合成具體的局部圖案來裝飾面料
云南省文山地區壯族女上衣(圖 6),在其背部及胸前用各色彩布拼接成四方形圖案。還有云南省富寧縣彝族女褲(圖 7),在黑布褲的褲腿部位鑲三角形彩色布拼接的寬邊,使得此服飾色彩古艷雅致,形制別具一格。
2.3 利用棉麻面料及植物染料解決環保問題
民族地區所使用的紡織品材料主要是植物纖維,即棉、麻等。其中棉織物以吸濕性能好、價格低廉和染色效果好等特點被廣泛用于制作服裝。
我國傳統的少數民族服裝面料主要是采用手工制作,手工紡紗和織布,這就決定了所制作出來的服裝面料顏色和圖案單一。因此,人們為了豐富面料的顏色及圖案,通常采用刺繡、蠟染和飾綴銀飾等方法來改變單調的手織面料,其中扎染、蠟染等防染技術又被廣泛用于其它生活用品中,如床單、門簾、桌布等。而植物藍靛是染整所用的主要染料,另外還采用諸多植物的花、葉、莖、根染出各種色彩的布料,如紅色、黃色、黑色、綠色等色彩,有的采用冷染技術,有的采用煮汁入染的方法。這些用植物染料染色的制品不僅色澤自然,而且對身體和環境都無害,同時解決了環保問題。另外,在民族地區廣泛應用的蠟染技術,它所用的防染劑有植物蠟(松香、樹脂等)、動物蠟(蜂蠟等)、礦物蠟(石蠟等)等,這些都是在大自然中所取,因此對環境也是無害的。
3 結語
零浪費設計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解決服裝功能性的要求,所謂的服裝功能性,主要是指該服裝是否合體、是否不影響肢體的正常活動等。而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民族服裝中采用了側縫開衩,前片交疊穿著等方式,這種穿著方式改善了平面結構服裝的合體性問題,而采用壓褶工藝解決服裝的廓形要求,如百褶裙。
零浪費設計符合當下低碳的生活環境,服裝工業帶來的廢料污染越發嚴重,人們需要從傳統民族服飾中看出其制衣方式潛在的優勢,并利用現代技術開發出新的設計方案,將現代技術與環保思想相結合,以呈現出“零浪費”服裝的批量生產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曉穗.“零料設計”,零浪費創建環保時尚――面對環保,服裝設計師能做些什么?[J].美術觀察,2012(5):66-67.
[2] 陶輝,王小雷,Pammi Sinha.廢棄紡織服裝再循環利用方法研究與再思考[J].國際紡織導報,2009(12):43-50.
[3] 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第1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4] 劉瑞璞,何鑫.中華民族服飾結構圖考(少數民族編) [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3.
篇8
【關鍵詞】舞臺;服裝;設計;構思
中圖分類號:J8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052-01
舞臺服裝設計是根據劇本或演出策劃者的要求,結合服裝造型藝術法則,采用相匹配的面(材)料,經過成衣過程來實現與角色貼切的裝束。舞臺服裝設計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包含著相同的美學因素,不同點在對象與手段方面。舞臺服裝設計受人體與戲劇兩大方面的制約,它是一項需考慮劇本內容、導演流派、舞臺形式、演員條件等方面的設計藝術,它是角色及舞臺構成的一個部分。
一、研讀劇本
接到設計任務的第一步就是接觸劇本,需反復地閱讀分析,了解劇本的主題、題材與風格,敏銳地找出劇中發生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劃出有關角色形象的外觀或心理活動的描寫,這些描述是設計師閱讀劇本時必須記住的內容。對劇本的閱讀,僅了解什么角色、多少角色、換幾次服裝、表達了一個什么事件是遠遠不夠的,應通過這些事態與人物洞察出劇本的深層功能。
研讀劇本之后轉入分析劇本的進程,分析劇本部分之間的關系(幕、場次方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角色與角色之間)。在分析過程中能發現許多對角色形象有用的成分,如有帽子的細節描寫、花邊的圖案介紹等等。
二、風格的確立
構思過程的風格傾向首先來自劇本的揭示及導演的提示,在導演的提示之后,設計師需依據提示和組合服裝的規律來確立風格樣式。風格的內容包括劇目的精神及設計師個性與崇尚(或擅長),風格追求首先需找到自身的位置,正確估價自己對劇目精神的理解及形式構造的能量,是外觀上大刀闊斧還是精心于細節,是濃墨重彩還是清淡虛幻;其次⑺選定的風格確立下來,再做固定或添刪,如設計風格上追求時代輪廓的象征與簡潔化,就必須增加該時代服裝形象的典型特色而略去細節刻畫。在舞臺服裝的構思與創造中,風格化具有極大意義,能對劇目或演出樣式的鮮明性、獨特性起強化作用,反之常常顯得乏味平俗。
三、形象理解與形象意蘊的結合
在構思階段,通過形象的考據及素材的收集,基本輪廓與色彩類別大致可以確立下來。這時,對角色服裝款式與色彩的安排不可忽視款式與色彩應該產生或必然產生的隱喻作用,即形象的意味內蘊。如《雷雨》中繁漪的“旗袍”是基本衣式,為了體現她憂郁絕望的心境而選用紫色,而且隨場次的發展一件更比一件深暗,使她的絕望更為強烈,這里旗袍、紫色與絕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臺灣上演的《胭脂扣》(30年代愛情題材)中,女主角梅艷芳以深底色帶有殷紅飛蝶圖案的中式服裝,設計師把湯顯祖“生不同歡,死也化蝶”的凄美詞句寫在癡情女如花的角色身上,目的是引導觀眾在不自覺中進入一個沉重的悲情境界,說明設計師需將對形象的理解及要素的安排與角色意蘊匯合聯通。
四、劃分角色層次
任何劇目均有角色來充當,而角色總有力量上、方位上、強弱上的主次之分,設計師在構思中需明確地劃分出角色層次差異,找出角色之間的重心,也就是需濃墨刻畫之處,再以重心來帶動角色間的連環。如《哈姆雷特》,王子與國王是第一層面(也可稱作主角層),王后與情人是第二層面,大臣與兵士、百姓是第三層面。只有將劇本中角色的層次分清列出,才能在處理款式與色彩上主次分明。
即使有些劇目是非敘事性的,如歌舞性、慶典性表演,也有層次關系,這種關系較多地表現在相互間的平衡。如音樂會表演服裝需在歌唱者與伴唱者、樂隊之間劃定式樣與色彩的層次,舞蹈有領舞與伴舞之分。在有層次的前提下考慮設計語言的處理,或調和或對比,或濃烈或優雅。
五、與舞臺各部門的協調
舞臺服裝設計的構思活動不像生活裝那樣,拿出方案及設計稿交給制作部門即可,舞臺服裝畢竟是舞臺諸要素的一個部分,在研讀劇本、交流、確立風格等一系列自身行動之后,需留心并審視一下布景、燈光、化妝的進程,了解他們的方案,傾聽他們的意見,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構思與他們趨向一致,否則,舞臺服裝的設計構思將受到致命的打擊。如服裝方案是求整體、求溫和而用輕淡的色彩,想讓服裝隨色光的變化而變化,而燈光設計的構思卻是素描光(白光),這種局面如果不去事先了解,必然會使服裝在演出中慘淡黯然;再如服裝方案是高度寫實、細節真實,而化妝設計師方案是夸張變形,這二者最終效果如何則可想而知。只有雙方經商議后趨向語言處理的一致,才能產生舞臺的整體效果而使風格更鮮明。
六、結語
總之,舞臺服裝設計是戲劇要求與服裝要素結合的產物,設計過程從形象創意到成衣制作,直至舞臺呈現,均是根據預先考慮而進行的表現戲劇人物外在形象意圖的行為,是設計師心象與服裝物質的綜合體現。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高職 服裝設計 生產性實訓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71-02
1 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高職服裝設計專業以強化服裝技能訓練為特點,為服裝企業培養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針對服裝職業崗位完成一般性的職業崗位訓練,學生畢業時成為合格的就業人員,具備服裝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知識、技術能力,上崗后能基本履行崗位職責,承擔本職工作,不需要較長的適應期,這樣的要求使得高職服裝教育在教學方式上應該與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它強調實踐育人,重視教學實踐環節,校內實訓基地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場所,其建設與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
2 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方案
服裝設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建設針對地域服裝行業特點和產業布局,建立以產業鏈為基礎的服裝設計、打板、制作、營銷、展示一體化的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實習實訓基地;與企業密切合作的技術服務基地;服裝企業崗位人才培養基地;探索學校主導、校企合作共建、設備和師資共享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拓展生產性實訓功能,實現學校與區域內的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真實職業情境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即“校中廠”。建立并完善與各專業人才培養特點相適應、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有機銜接的實踐教學基地運行和管理模式,支撐和推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實施,提高實踐教學成效。
學校與相關服裝公司合作,校企雙方根據實踐教學環節和生產任務,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共同制定學生實習實訓計劃,由企業安排技術人員指導學生完成實訓任務,企業將每季新產品開發設計項目作為專業的一個教學活動或設計大賽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企業的設計環節,為企業提供一定的創意設計作品,提高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緊密度,實現互利雙贏。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集學生頂崗實習、生產性實訓、崗位培訓與課程項目教學于一體,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學生實習實訓、員工培訓及技能鑒定方案、畢業設計選題與指導方案,確定教學內容和技能要求,共同開發工學結合教材與培訓教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也可滿足承擔自主研發品牌以及合作服裝企業品牌部分款式設計、制版、車版及小批量生產和學生生產性實訓,承辦及參加各級職業技能大賽,舉辦時裝周。
為保障教學、保證生產,成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合作領導小組,校企雙方根據實踐教學環節和生產任務,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共同制定學生實習實訓計劃,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教學,骨干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實訓基地生產和管理,從而提高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緊密度,實現互利共贏,服裝設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流程如圖1所示。
3 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技巧
為了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與企業同步,學校應與企業聯合進行管理,管理內容主要包括:設備管理和人員管理兩個方面。
3.1 設備管理
由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規模相當于一個小型的服裝企業,因此對于設備管理應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證生產順利。
設備管理分為在線設備管理與備品備件管理、設備維修及故障管理三個方面。對于在線設備管理應及時跟蹤,建立詳細的設備使用、維護、保養記錄,及時了解設備各種信息;對于備品備件管理需要建立設備備品備件臺帳,完成設備備品備件的出入庫管理,培訓設備管理員,了解各種備品備件的用途,保證對既適應維修的動態要求,又節約庫存投資和庫存費用;設備維修與故障管理方面需要編制維修計劃、收集整理設備故障信息,掌握設備故障規律,提供設備維修技術并對維修質量進行評價。
3.2 人員管理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人員的組成主要是學生,而學生是與社會工人有本質的區別,因此,相對企業來說,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人員管理會更有難度。首先在思想意識上,學生認為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不是工作;其次在時間安排上,學生除了進行生產性實訓的課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基礎課和理論課,這就造成了時間方面的困難。正確引導學生和合理安排時間是人員管理面臨解決的主要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管理先進的工廠采用“8S”管理模式,“8S”管理內涵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T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ECURITY)、節約(SAVE)、學習(Study)等8個項目,將現代企業的“8S”管理新觀念應用到服裝實訓基地學生的實習實訓中,徹底改變學生觀念,塑造學生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培養勤奮、節儉、務實、守紀、愛校的職業素養,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成為真正“企業人”打下良好基礎。
除此以外,學校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管理,選舉在同學中有威信的學生做組長,在生產和時間安排等方面進行相關的協助管理,由于學生的角度和老師的角度有所不同,因此加入學生管理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將更容易營造和諧的生產氛圍。
4 服裝設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預期成效
4.1 人才培養方面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生產項目來源于企業,學生可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企業給的相關項目來學習,將真正實現產、學、研結合。與企業合作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既能了解企業生產技術管理的運作程序,熟悉工業化生產工藝程序與管理知識,掌握從面輔料采購、成本核算、生產加工到成品出廠的全過程,又能享受企業提供的信息資源、材料資源、技術資源、設備資源。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實踐操作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服裝企業需要的一般技術,達到一定的技術等級;另一方面由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以企業的模式進行生產和管理,使學生盡早的適應企業節奏和氛圍,提高了就業自信和成功率。
4.2 課程體系建設方面
由于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及時掌握企業發展動態,結合學校和企業的現狀及時調整課程及課程內容,校企共同編寫工學結合特色教材,保證專業發展與時俱進。
4.3 師資隊伍培養方面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使服裝專業教師有機會在相關合作企業中接觸到新的設計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掌握新的信息技術,教師不斷更新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反饋于教學,同時提高了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
4.4 社會服務方面
依靠服裝專業的師資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設備資源,面向本地及周邊地區進行與服裝設計相關的技術培訓,為服裝企業提供技術培訓以及技能鑒定培訓,面向企業員工開展技能培訓、技術講座等服務,使專業社會培訓、技術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篇10
設計實踐類課程的教學,培養和考察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內容。但是,此類課程的特殊性使得每次設計實踐階段開始時教室里空無一人,學生呈現各自為政、松散無序的狀態,教師也無法進行指導和管理工作。為避免出現上述現象,筆者采取了課堂定課題討論與課余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職業服裝的分類設計”這一節,教師以“餐館”與“學校”作為課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選擇,然后依據選定的課題,再讓其各自選擇細分的主題,比如“咖啡館”職業服裝與“小學生”校服設計等。在課堂上小組成員討論課題的準備工作,包括設計方案的完成時間、設計方案前期的調查與資料搜集,以及成員間的任務分配等。具體的實施工作則大部分需要學生在課余完成。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個別散漫、自制力差的學生前期放松、后期趕作業的現象;另一方面,分小組設計的方式也比單打獨斗更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因為每個學生的設計理念可能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在探討過程中、相互激發靈感,最后的作品必須由小組成員共同認可。
二、以與客戶的實際合作為主的設計實踐方式
以往的設計實踐多以紙上談兵式的方案呈現,學生把重心放在設計方案的新穎與表現效果的出色上,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實用與舒適的原則,常常導致最后的方案華而不實。所以,筆者除了設計方案以外,還要求學生尋找合作企業,在最終的設計方案中選擇一套制出成衣。這就要求學生在設計時充分考慮方案的可行性與實用性,對于服裝的結構與制作工藝也需要了解與掌握。例如,有一組學生是為某洗浴中心的服務員設計服裝。他們在設計前期與該中心的負責人進行了多次溝通,詳盡詢問了設計要求,包括該職業的辨識度、工作時對于款式與面料的實用與舒適度以及美觀與時尚性要求等;并且對于該中心的定位、裝修風格以及現有的制服等都做了詳盡的調研,搜集了大量的圖文資料,最終以符合行業特點的數碼印花作為設計重點,制作完成了令客戶滿意的樣衣。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和設計成熟度無疑會有極大的提高,同時也考驗和鍛煉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于將來的就業多有裨益。而與客戶的聯系也能使學校真正培養學以致用的學生,而非閉門造車的空想家。
三、多媒體教學軟件運用和市場調研、博物館參觀等多樣化的授課方式
職業服裝設計是服裝設計類別中較特別的一類,其教學內容與時裝及生活服裝的設計相比較有點枯燥,學生在上課時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多媒體教學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因此,在充分考慮了上述因素后,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了課件設計:
(1)采用流行的電子雜志編輯軟件(ie-book)作為課件的制作工具,不需要安裝其他程序,兼容各種運行平臺,操作方便靈活。
(2)運用了大量的圖片及視頻,吸引力強,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上課變得輕松有趣。圖片的來源主要有:網絡及雜志、學生作業、教師作品。大量的課程資料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3)注意課件排版的時尚性及美觀性。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見多識廣,對美及時尚有敏銳的觸覺及要求,只有新穎獨特有創意的布局才能使師生產生共鳴。
該課程的課件獲得了全國第十屆多媒體大賽高教組的三等獎。另外,在設計與制作實踐階段,筆者安排學生走出課堂,去市場了解最新鮮實用的資訊,包括職業服裝面輔料市場、不同行業職業服裝設計的現狀,以及去著名職業服裝設計與加工企業參觀。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建有全國高校唯一的民間服飾傳習館,在傳統服飾文化研究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教學中,筆者安排學生對館藏的傳統服飾進行拍照、手繪整理,選取包括廓形、色彩、圖案、工藝、細節與裝飾等元素,再通過網絡及圖書館收集與此元素有關的資料,深化對該元素的認識。然后經過簡化、夸張、嫁接等設計手法與其選定課題的職業服裝相結合。傳統服飾文化元素在時裝設計中運用的例子并不鮮見,但其在職業服裝中的運用僅局限于中式餐廳等部分服務行業。如何拓展傳統服飾文化元素在其他行業中的運用是一個很好的課題。以上授課方式使教學內容呈現立體化的特點。
四、設計版面宣講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公開評價方式
設計專業類學生的評價與別的專業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設計方案沒有絕對的好壞或對錯標準,受眾或市場的檢驗是參考之一。所以,筆者在設計方案的評價階段,采用了設計版面宣講與成衣效果展示相結合的方式。例如上節提到的分類職業服裝設計方案評價中,每個小組推舉一名同學作為設計方案PPT的宣講人,通過對主題的市場調研、資料收集、設計過程和最終方案的展示,由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出問題與評價,宣講人則作出答辯。在最終方案中選擇一套制作出的成衣也同時展示,由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評判。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評定學生該課程的最終成績。此種評價方式能夠避免教師因個人喜好而對學生設計方案的評定產生偏差。在沒有絕對標準的情況下,多數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評定無疑是相對科學的評價方式。另外,宣講與辯論也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他們將來的畢業答辯做預熱。六、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的課程評價方式只有學生的真實感受才是對課程教學效果的真實評定,因此,課程結束前了解學生對于課程教學效果的反饋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筆者在課程結束時,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感受。主要問題包括:
(1)談談以往你接受非傳統手段教學或創造性思維訓練的經歷。
(2)課程教學中,哪部分最吸引你,并使你投入與獲益最多?為什么?
(3)課程教學中,哪部分你覺得最困難?你最擔心和考慮最多的是什么?為什么?
(4)課程教學中,你感到困惑、混淆或不確定的問題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