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研究方向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學研究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動物學研究方向

篇1

關鍵詞:GMP;五位一體;教學模式;改革

在國家大力發展教學改革的號召下,在學院領導對教育改革的重點關注下,在結合我專業進行的教改實踐下,以及調研時了解到的兄弟院校在本專業的教改情況下。該如何對我專業進行應用“五位一體”教學模式(即“教師隊伍一體化”、“教材編寫一體化”、“教學內容一體化”、“教學組織一體化”、“教學評價一體化”),本人一直在不斷的探索著。

1 藥物制劑專業的現狀

1.1 教師隊伍

藥物制劑專業現有專業教師21名,其中高級講師5人,講師12人,助理講師4人。專業教師全部為一體化教師,中級藥物制劑工11人,高級藥物制劑工10人。學歷方面,教師中制藥工程類碩士學位5人,生物制藥碩士3人,制藥工程類在讀碩士6人,藥學相關專業本科6人,醫學本科1人。本專業師資力量強,教改經驗豐富,一體化教師眾多,這為實現“五位一體”教學模式課改研究奠定了教師隊伍的基礎。在GMP教學方向上,專業教師有6人,高級講師2人,講師4人,六人均能夠獨立完成GMP一體化教學課程,具備“五位一體”課改對教師的要求。

1.2 實訓條件

我院藥物制劑專業現有實訓場地為1號實訓樓的3、4兩層,其中3層為GMP仿真實訓車間,能夠真實模擬片劑、膠囊劑、水針劑、顆粒劑等劑型藥品的生產。4層有分析檢驗室、一體化實訓室、藥品營銷實訓室、微生物檢驗室等實訓場地,能夠滿足對藥品檢驗及營銷的實訓。由于GMP學科涉及范圍都在三樓的GMP仿真實訓車間。因此此實訓場地可為“五位一體”GMP實訓課改提供場所,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GMP管理基本知識的掌握。

1.3 教學資源

藥物制劑專業為14級學生準備了五間教室,每間教室能容納35-40人教學,黑板、講臺、課桌椅齊備,每間教室均安置了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能夠滿足對“五位一體”課改的硬件要求。

1.4 藥物制劑專業學生情況

我院2014級藥物制劑學生共招生170人,大多數學生來自黑龍江省,其中76%為城鎮戶口學生,24%為城市戶口學生;初中畢業學生占總數的81%,高中畢業占總數的16%,初中畢業證待發者占2%。為了確保“五位一體”課改實驗數據真實有效,將170名學生按個人情況隨機分布于五個班級中,但基本保證各班級初高中畢業生比例均等。

1.5 就業崗位技術

藥物制劑學生畢業之前均需要參加哈爾濱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主辦的技能鑒定考試。鑒定相關工種有藥物制劑工、中藥檢驗工、中藥調劑員、化學檢驗工等等。GMP課程作為一門關于藥品生產和質量管理的基本準則,適用于藥品制劑制劑生產的全過程和原料藥生產中影響成品質量的關鍵工序,是藥學專業的必修課程。

1.6 教材情況

一共選用了3個版本的教材。最開始用的教材是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隨著國家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進一步提升,換成了《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教程),應用良好,單考慮到這套教材是高等職業藥學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不太適用中職學生學習。后來選用的是《實用藥品GMP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突出了案例的引入,以任務領引教學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2 主要研究內容及實驗方案

2.1 主要研究內容

本課題旨在研究通過五個方面的一體化,對藥物制劑教學進行課改研究,并研討在實施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問題、解決方法、調整方式方法,最終建立適合職業院校藥物制劑專業教學的“五位一體”教學模式。

2.2 實驗方案

2.2.1 實驗研究法

本次“五位一體”課改研究方法應用經典的實驗研究法。所謂實驗研究法,是針對某一問題,根據一定的理論或假設進行有計劃的實踐,從而得出一定的科學結論的方法。為了驗證“五位一體”教改對中等職業院校藥物制劑專業教學的推動作用,我們將在教學中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課改。(1)教師隊伍一體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訓雙師型一體化教師;(2)教材編寫一體化,針對就業崗位實際要求編寫相應的校本教材;(3)教學內容一體化,突破以往書本理論的限制,將更多與就業相關的實訓內容進行填充;(4)教學組織一體化,對學生實行企業化管理,以學分代替工分,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5)教學評價一體化,根據平時學分、階段考核、技能大賽、實訓操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2.2.2 建立實驗班與對比班

學院14級藥物制劑專業共有五個平行班級,為了確保實驗數據真實有效,將170名學生隨機分布于五個班級中。14藥1班35人,14藥2班35人,14藥3班35人,14藥4班35人,14藥5班30人。其中,將14藥1班作為實驗班級,對此班學生進行“五位一體”藥事法規課程的課改教學,其他四個班采用傳統教學方式。

2.2.3 創建優化校本教材

針對學生就業崗位實際要求,對學生應用教材進行整改優化形成自己的校本教材。GMP學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以項目教學的形式進行“五位一體” 課改。將原有內容進行分解,劃分為以下大項目。項目一:認識理解GMP(其中包括4個任務);項目二:物料的管理(其中包括5個任務);項目三:藥品生產前準備的管理(其中包括7個任務);項目四:藥品生產過程的管理(其中包括10個任務);項目五:藥品生產結束的管理(其中包括7個任務);項目六:藥品質量檢驗的管理(其中包括4個任務);項目七:藥品質量管理與質量風險的控制(其中包括3個任務)。在校本教材中,每一個項目又被分為若干個子項目,每一個子項目均有理論部分與實訓部分,每一個理論部分都有相應的案例,方便學生學習討論。

2.2.4 理論教學改革方法

本次教學改革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任務引領型課程為主題的課程模式,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將學生引導為教學的主體,根據職業類元宵的特點,研究出一套如何利用“五位一體”理論將GMP學科進行課改教學的方法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在理論教學中將一體化課改貫穿于教學始終,將相應的理論知識點轉換成案例分析與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對于理論課學習的積極性。

2.2.5 實訓教學改革方法

在一體化實訓課改教學中,設置了與理論相對應的實訓內容。如:物料的接收與儲存。原來的教學就是將知識通過講授的方法傳遞給學生,但是這樣傳統的教學不如設計一次一體化實訓來的更加好,讓學生情景模擬,假設一個藥廠的車間購進了物料,應該怎樣分配,怎樣記錄,物料儲存在哪里,物料進入車間由誰來審核,去哪些相關部門申報等等一系列內容均在模擬實訓中體現出來,這樣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記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

2.2.6 教學考核制度

篇2

關鍵詞:實驗動物;實驗動物醫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4-0249-02

實驗動物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科學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重復性。實驗動物在感染,特別在是隱性感染狀態下,往往會從免疫調節、代謝產物調節和與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等多個方面導致科學試驗失敗,或導致科學研究結果不準確和不可重復,造成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嚴重浪費,嚴重阻滯了實驗動物行業的健康發展。作為我國最早開設實驗動物專業的高等院校,揚州大學實驗動物學系在實驗動物專業設置、本科教學及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文結合揚州大學獸醫學院實驗動物學系近年來開設實驗動物醫學課程的經歷,談談實驗動物醫學的研究范疇,課程開設的目的意義,課程內容設置、講述重點及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以期為更好地培養實驗動物專業學生提供一些借鑒。

一、實驗動物醫學研究范疇

實驗動物醫學是美國獸醫協會認可的獸醫學范疇中的一個專業領域,其職責范圍涉及作為生物醫學業務活動對象的各種動物的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其中也包括探索盡量減輕科研用動物的疼痛或不適的各種方法,以及鑒定影響利用動物開展科學研究的各種因素。實驗動物是指經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和遺傳、營養、環境實行控制,來源清楚、遺傳背景明確,用于科學研究、教學、生產、檢定及其他科學試驗的動物。眾所周知,標準化實驗動物是獲得可靠試驗結果的有力保障和支撐,絕大多數重要的生命科學相關成果的取得都取決于以標準實驗動物進行的動物試驗,也正是動物試驗推動了實驗動物醫學的發展,促使了科研工作者對實驗動物病原學、流行病學、診斷措施和防控策略,以及病原感染對科學研究的潛在性干擾,逐步形成了實驗動物醫學的研究范疇。

二、實驗動物醫學的學習和教育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實驗動物醫學的發展歷程較短,其發展主要伴隨實驗動物學的發展,也是實驗動物學中微生物質量控制的延伸、豐富和拓展。目前,國內外尚未有專門的實驗動物醫學教程,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對實驗動物醫學的學習主要依賴于繼續教育、會議交流、通訊咨詢、相關論文雜志、課題研究,以及通過從工作中學習或通過各類交叉學科的培訓等方式,從而達到對實驗動物醫學相關內容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并進而推動實驗動物行業整體健康發展,近些年來,隨著生命科學的蓬勃發展,對實驗動物質量的日趨嚴格,也加快了實驗動物醫學的發展,增加了實驗動物醫學再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機會。

三、實驗動物醫學課程設置的目的和意義

為系統性建設實驗動物專業課程,推動實驗動物科學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以實驗動物主要易感病原為主體,以實驗動物感染病原后的對科學研究的干擾為抓手,驅動學生深層次理解實驗動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對科學研究和生產檢定產生干擾的危害性;促進實驗動物專業學生深入理解實驗動物微生物檢測國家標準中規定的必須和必要檢查項目的意義以及標準制定的依據;推動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動物的環境要求,實驗動物設施,實驗動物設施的建設及實驗動物的飼料、飲水和墊料管理等授課內容;進一步明確實驗動物標準化對生命科學相關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

四、課程內容和設置

1999年,揚州大學依托獸醫學院,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率先設置了實驗動物學專業,經15年的探索和經驗積累,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方向,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性人才,為我國實驗動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實驗動物學》是實驗動物專業的主干課程,其主要講述實驗動物學相關概念、實驗動物的環境與設施、實驗動物遺傳、繁殖與繁育體系、實驗動物的飼養管理及常規實驗動物等內容。因課時量限制,實驗動物的微生物質量控制基本不作講述。然而,近些年來全國實驗動物微生物的質量檢查結果不容樂觀,實驗動物群體如嚙齒類動物感染重要病原的比例仍然較高,且經常能聽到客戶對實驗動物質量問題的反饋,這已經對實驗動物行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為從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角度更好地掌握實驗動物學的內容,及時發現實驗動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規避其影響科學研究的風險,減少人、財、物力的浪費,揚州大學實驗動物學系于2010年開設了《實驗動物醫學》課程。由于沒有參考教材,講授內容主要依據《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和《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兩本英文原版書籍,同時結合國外著名大學實驗動物機構網站以及揚州大學實驗動物學系的相關研究結果,自編了《實驗動物醫學》講義。以嚙齒類動物(大鼠、小鼠、倉鼠、豚鼠和兔)、犬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為對象,主要講述病原特性、流行病學(重點講述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品系)、臨床表現、病理變化、診斷、防控,著重闡述病原感染對科學研究的干擾。目前,課程設置為40個學時,其中理論課24學時,實驗課16學時,實驗課程緊扣理論課程,實驗課主要以病原模擬感染實驗動物,從臨床表現、診斷和對科學研究產生干擾等方面進一步掌握理論課程所授內容,較好地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五、教學體會

自2010年起,揚州大學實驗動物學系自設了實驗動物醫學課程,堅持從英文原版書籍及原始文獻中汲取營養,堅持不斷修改教學大綱、完善教學內容;堅持以更好地掌握實驗動物專業內容和技能為宗旨,從無到有,由點到面,逐步積累,初步形成了實驗動物醫學的課程體系,明確了授課的側重點,有效地補充了本專業的授課內容,豐富了本專業的教學內容,拓展了實驗動物專業的研究方向。我們認為,要上好實驗動物醫學這門課,首先要充分了解實驗動物學這門主干課程,實驗動物學課程是本專業的基石,充分掌握實驗動物學課程內容,才能更好地有側重點地闡述實驗動物醫學的相關內容;其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跟蹤實驗動物病原的研究進展,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大綱及授課幻燈,挖掘與本專業相關的經典案列,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堅持理論課和實驗課相結合,理論課講解概念、方法和基礎理論知識,實驗課以動物實驗推動學生進一步理解理論課的內容,相輔相成。經過5年的探索,我們初步建立了實驗動物醫學課程的講授體系,促進了學生對實驗動物相關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師生反映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隋麗華,范薇,楊敬,等.實驗動物微生物、寄生蟲抽樣調查及分析[J].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2008,28(4):259-62.

[2]李厚達.實驗動物學[M].第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熊忠良,趙海忠,甘伏生.實驗動物在獸用生物制品研究和生產中的應用[J].畜牧與獸醫,2011,43(1):84-87.

[4]James G. Fox,Lynn C.Anderson,Franklin M.Loew,Fred W. Quimby.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M].California:Academic Press,2002.

[5]David G.. Baker. 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M].Washington:ASM Press,2003.

[6]McCaskey SJ,Rondini EA,Clinthorne JF,et al. Increased presence of effector lymphocytes during Helicobacter hepaticus-induced colit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13):1459-1469.

[7]高正琴,岳秉飛,賀爭鳴.首次從中國小鼠中分離到肝螺桿菌及其鑒定[J].中國共患病學報,2008,25(3):210-213.

[8]Zhang Q,Xu X,Yuan Y,et al. IPS-1 plays a dual function to directly induce apoptosis in murine melanoma cells by inactivated Sendai virus[J]. Int J Cancer,2014,134(1):224-34.

篇3

這些研究成果表面上都十分搞怪,充滿了喜劇色彩。但是同時,它們也都是十分嚴肅的研究成果。它們都以規范的學術語言書寫,發表在正規的學術刊物上。這一點從頒獎者的規格之高也可以看出,給“搞笑諾貝爾獎”得主頒獎的嘉賓,是七位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而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羅伊一格勞伯更負責打掃場地。如果這樣一場披著搞笑馬甲的頒獎典禮出現在中國,你能指望有這么多科學界的頭面人物出場嗎?更不要說讓一個中國科學院院士打掃衛生了。輿論批評會洶涌而至:不尊重科學!不尊重人才!

東西方社會對科學目的的理解是相當不同的。在西方,科學就只是為了科學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科學就只是為了人類天性中的那份好奇心,這從現代科學源頭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直到現代的搞笑諾貝爾獎一脈相承。至于科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那只是副產品而已。而在我們東方,搞科學就是為了“有用”,“有用”是科學研究的核心。

科學史上有一種學說就認為,中國古代科技雖然一直領先于西方,但現代科學還是產生于西方并最終反超中國,核心因素就在對科學理解的差異:面對科學上茫茫的未知領域,我們誰也無法知道哪一個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好奇心遠比“有用”更能指引路徑,帶我們走得更遠。

當珍妮?古德爾獨自一人走進非洲叢林,考察黑猩猩時,她完全是受好奇心的驅使。當時的動物學界普遍認為,動物是沒有感情、不會使用工具的,長期的野外實地觀察是沒有必要、沒有效用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只有高中學歷的女子,一個在專家看來完全是小孩子胡鬧的研究,卻一直能申請到一個基金會的資金支持。當珍妮?古德爾二十多年后,走出叢林時,她的研究結論震撼了整個動物學界。她告訴我們,動物也有著豐富的感情世界。而像黑猩猩這樣的動物,早已在相當程度上使用工具了。你不得不承認,在講究科學要“有用”的東方,珍妮?古德爾的研究恐怕早就胎死腹中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日間曾展開過一場激烈的模擬與數字的技術之爭。日本投下巨資,協同攻關,美國則放任無數的車庫小公司八仙過海。結果日本大敗,美國大勝。其實,雙方科技政策的不同,從根子上講,正是源于東西方對科學目的理解的不同所至。

現在是十月,正處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期,每年到了這個時段,國內都會掀起一陣關于諾獎的話語喧囂。老實說,我一直覺得這種喧囂挺無聊:什么“中國十三億人為什么就沒人得諾貝爾獎呢?”什么“諾貝爾獎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征”,云云。我不是說這些話有什么錯,但卻未免功利得太過頭了一點,還真把諾貝爾獎當成什么權杖似的了?有它就腰桿硬,沒它就做人不起。卻沒人關心諾獎的本真科學含義:它是對人類好奇心的最高獎賞!

篇4

【關鍵詞】 川芎; 胚胎干細胞; 細胞分化; 心肌細胞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cardiomyocytes induced by Chuanxiong containing serum,establish a simple and efficient system of ES cells differentiation cardiomyocyte.Method:The action of ES cell activity under Chuanxiong containing serum were observed,visible spontaneous and rhythmic beating embryoid bodies occurred at 3 d,reached peak at 5 d.Myocardial cell specific genes β-MHC were detected by using RT-PCR metho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rat serum and fetal bovine serum group,theβ-MHC of the cells cultured by Chuanxiong containing serum expres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uanxiong;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differentiation; Cardiomyocyte

First-author’s address: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1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0.005

心肌細胞移植在臨床中已經廣泛使用,移植細胞包括多種,其中最適合于移植的細胞為胚胎干細胞,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分化能力和增殖能力。胚胎干細胞分化為心肌細胞是研究心肌細胞分化機制的良好平臺和模型[1-2]。隨著現代藥學的發展,人們更加重視中藥的應用,中藥歷史悠久,很多中藥均具有較好的活性,可用于疾病的治療,其中保護心肌功能的中藥應用也較為廣泛,具有保護心肌、改善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蛋白增長及防治細胞凋亡等特點[3-4]。與傳統的化學藥品相比,中藥具有安全有效、價格便宜等特點[5-6]。本實驗利用胚胎干細胞實驗模型,對川芎含藥血清誘導小鼠胚胎干細胞分化為心肌細胞進行實驗研究,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中藥川芎含藥血清的制備 選取健康未過的SD雄鼠30只[許可證編號:syxk(粵)2013-0085,廣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個體質量(200±10)g,適應性飼養3 d后進行實驗。將其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低劑量組及高劑量組,每組10只。給予大白鼠川芎水煎液灌胃(取一定量川芎飲片置容器中,加水沒過藥面,浸泡30 min后,煎煮3次,60 min/次,合并水煎液,過濾,濃縮至含生藥1 g/mL備用),低劑量組的劑量約為正常用量(0.8 g/kg)的5倍,為4 g/kg,2次/d,連續3 d;而高劑量組則為正常用量的30倍,為24 g/kg,

2 次/d,連續3 d,空白對照組灌生理鹽水(4 mL/kg)。人與大鼠動物等效劑量系數由《實驗動物學》可知為6.3。每次給藥10 min后,對其進行取血,將血液靜置2 h后離心(離心條件:3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后取上清液56 ℃加熱30 min,過濾,保存于-20 ℃。體外含藥血清按20%計算[7-10]。

1.2 胚胎干細胞培養

1.2.1 來源與試劑 小鼠胚胎干細胞選自中科院生化細胞研究所[11-12];DMEM高糖培養基、胎牛血清(FBS)、胰蛋白酶、明膠、β-巰基乙醇(β-ME)、絲裂霉素C、非必需氨基酸(NEAA)購自美國GIBCO公司,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購自法國Millipore公司。

1.2.2 胚胎干細胞培養與誘導分化 將凍存在液氮罐中的胚胎干細胞取出,于37 ℃水浴鍋中迅速融化,將細胞立即轉移至10 mL的ep管中,加入適量的培養基,采用300 rcf,10 min離心,去除上清液,加入1 mL培養基吹打,轉移細胞并進行培養,當細胞生長至70%左右時,對細胞進行傳代。培養液分四組,即:川芎血清低劑量組、川芎血清高劑量組、大鼠血清組、胎牛血清組,將收集到的川芎含藥血清和大鼠血清、胎牛血清,配制成10 mL備用,各組培養液終濃度為20%。(1)懸滴培養:ES細胞中加入20%川芎含藥血清(低劑量組和高劑量組)的分化培養液,將細胞密度設置為3.75×104/mL。細胞培養在6 cm培養皿中,取1.6 mL細胞置于10 cm的培養皿內蓋上,將內蓋翻轉使其生長,加入5 mL PBS,孵育1 h。(2)懸浮培養:細胞孵育后對細胞進行觀察,控制細胞懸滴液中細胞個數為1,第2天于倒置顯微鏡下觀察,每個懸滴內均含有1個,吸去PBS,加入分化培養基,移至6 cm中培養,孵育2 h。(3)貼壁培養:細胞培養2 d后,觀察細胞個數,大約為10個,接種至4孔板,第3天時肉眼觀察每個培養皿中均可見數十個EBs。分別接種至事先用明膠包被的24孔板內,每孔中加入2 mL分化培養液。

1.3 實時定量PCR檢測心肌細胞特異基因β-MHC的表達 實驗細胞分四組,即川芎血清低劑量組,川芎血清高劑量組,大鼠血清組和胎牛血清組,每組6孔。提取總RNA并測定濃度,分析其完整性,進而合成cDNA,β-MHC Forward:5’-AGAGCTCATCCTTTCTGGTCAT-3’,Reverse:5’-ACCATCTGACATTCTACAGTCT-3’;GAPDH Forward:5’-ATGTGTCCGTCGTGGATCTGA-3’Reverse:5’-ATGCCTGCTTCACCACCTTCT-3’[4-5]。PCR體系為:12.5 μL 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Mix,2.5 μL樣品溶液,1.0 μL引物加水至25 μL。反應條件:95 ℃下加熱60 s,進行預變性;95 ℃變性15 s,60 ℃退火15 s,72 ℃延伸30 s,如此循環40次。擴增后的產物主要是采用熒光檢測,用ABI 7500 Software v2.0軟件對其進行分析,繪制曲線表,計算Ct值,對系統數據處理后可以得出不同濃度對于細胞分化的影響。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川芎誘導小鼠胚胎干細胞向心肌細胞的分化 細胞培養2 d后呈密集狀態,一般為圓形,細胞界限和形態不明顯(圖1);體外細胞個頭小,但生長速度快(圖1~2)。川芎分化液培養3 d的胚胎干細胞會收縮配體,導致培養時間增加,收縮越明顯,則時間越長。自發節律性收縮區域較大,且細胞形態較單一(圖3~4)。于細胞培養的第3 d可見零星EB球發生自發性節律性跳動,5 d時約有70%的EB球出現節律性跳動,低、高劑量川芎血清組(圖3~4)EB球發生自發性節律性跳動的細胞數量明顯多于胎牛血清(圖1)和大鼠血清組(圖2)。

2.2 實時定量PCR檢測心肌細胞特異基因β-MHC的表達 川芎低、高劑量含藥血清組β-MHC表達量均明顯高于胎牛血清組和大鼠血清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大部分人均處于亞健康狀態,心血管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突破主要來自胚胎干細胞的發展,胚胎干細胞會根據誘導自發分化成多種細胞,如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等[13-15]。心肌細胞對于恢復正常供血、免疫功能均有重要的意義[16-17]。一般情況下,胚胎干細胞能夠自然分化,但分化率低,因此提高分化率顯得至關重要。臨床上對于胚胎干細胞的研究較為廣泛,但是研究方向各不相同,關于中藥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因為涉及人體、細胞、動物等各個方面,給研究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也有部分學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8-19]。有研究方向為將細胞采用不同密度制成懸浮液,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改變環境進行培養,分析其分化成心肌細胞的分化率。最后對具有促進分化功能的中藥進行相關的安全性評價,致力應用于臨床。川芎是傘形科藁本屬植物,經研究表明,其具有多種臨床功效,如使血管擴張、增加腦部血流量、改善供血、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改善心肌缺血[20]。本課題組在研究川芎含藥血清的胚胎毒性時發現川芎含藥血清對胚胎干細胞轉化為心肌細胞有促進作用(P

參考文獻

[1] Paquin J,Danalache B A,Jankowski M,et al.Oxytocin inducesdifferentiation of P19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cardiomyocyt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99(14):9550-9555.

[2]孫敬方.實驗動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0-194.

[3]劉建文.藥理實驗方法學新技術與新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258-261.

[4] Qi Y J,Zhu Q L,Zhang K B,et al.Activation of foxo1 by insulin resistance promotes cardiac dysfunction and β-Myosin heavy chain gene expression[J].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2015,8(1):51-63.

[5] Wang S,Deng Z,Seneviratne C J,et al.Enterococcus faecalis promotes osteoclastogenesis and semaphorin 4D expression[J].Innate Immunity,2015,21(7):726-735.

[6] Zhu D Y,Lou Y J.Inducible effects of icariin,icaritin and desmethylicaritin on 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cardiomyocytes in vitro[J].Acta Pharmacol Sin,2005,26(4):477-485.

[7]金玉青,洪遠林,李建蕊,等.川芎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藥與臨床,2013,4(3):44-48.

[8]羅莎,方海琴,楊輝,等.兩種胚胎干細胞實驗模型評價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胚胎發育毒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6,50(7):645-651.

[9]王宏茂,邱彬,鄧然,等.胚胎干細胞對孕鼠缺血受損心肌的修復作用[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16,24(2):127-133.

[10]任聰,孟憲生,包永瑞,等.體外篩選川芎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成分的提取純化工藝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5):81-83.

[11]劉丹,尹東,曾姝,等.川芎嗪對LPS致心肌細胞損傷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2,28(11):1531-1535.

[12]彭霞,黃政德,成細華,等.加味丹參飲預處理調控自噬相關基因Beclin-1和Atg5表達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7):20-24.

[13]于妍,王碩仁,聶波,等.川芎嗪、纈沙坦及曲美他嗪對乳鼠肥大心肌細胞線粒體結構和能量代謝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3):321-324.

[14]于妍,王碩仁,孫逸坤,等.川芎嗪在逆轉心肌細胞肥大過程中對心肌細胞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5):661-665.

[15]姜暉,陳霞霞,王金艷,等.川芎嗪對柯薩奇病毒B3感染小鼠心肌細胞凋亡的影響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3):3121-3123.

[16]周雅萍,劉強.川芎嗪對心肌細胞缺氧/復氧損傷的保護作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2):5-7.

[17]許玲莉.小鼠胚胎干細胞不同分化階段UGT1a1、UGT1a6和mGST1的表達特征[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28):4130-4135.

[18]趙潤英,郝偉,孟祥軍,等.阿魏酸川芎嗪后處理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2,41(11):1018-1021.

[19]趙潤英,郝偉,孟祥軍,等.阿魏酸川芎嗪對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細胞凋亡及凋亡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29(12):2139-2143.

篇5

關鍵詞:生物科學專業 分流模塊式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019-02

生物科學專業基本定位屬于教學研究型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必須適合社會對人才知識面寬、應變能力強、開拓能力強、具備多種素質特征的要求,培養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有個性,具有較強的知識基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通化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正是秉承了這樣的人才培養理念,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中,充分利用教學與地方資源結合,得到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一、分流模塊式人才培養的內涵

分流原指河流分道而流,用在人才培養概念里,主要是指同專業不同的培養方向。模塊是指為培養人才設置的載體。分流模塊式人才培養是利用不同載體對人才進行培養后,選擇不同培養方向進行分流培養。生物科學專業的模塊是根據其專業特色而設置的,以科技活動小組的形式而呈現,是以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為目的的,選擇考研和就業兩個方向進行分流培養,而形成的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分流模塊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生物科學專業以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兩個學科為重點研究方向,主要圍繞長白山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展開研究,以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為目標,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為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注重理論教學與科研開發并重,強化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推動生命科學的創新與創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實踐性應用型人才。

因材施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內涵的有效方式。以生為本是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信條,而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生物科學專業培養人才的基本目標。

因此,建設生物科學專業分流模塊式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和實踐平臺,是因材施教的載體,是本專業積極探索生物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之路。基地堅持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辯證統一,注重素質教育,重視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利用基地采用分流模塊式的培養方法,依照學生的稟賦、潛能和興趣分流到實踐人才培養模塊進行分流培養。實施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自主選擇方向的學生發展模式,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意愿和今后的發展,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到不同模塊基地進行實訓,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等方面的能力和潛力。

三、模塊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以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為運作主體,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的興趣和就業需要,因材施教,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生物科學專業長期致力于培養中等教育生物師資,具有成熟的教育經驗。利用生物科學專業的優勢,依托長白山資源特色,為學生配備導師給予技術和技能指導,設置從教技能培養、長白山珍稀瀕危植物組培與快繁、藥用植物栽培與繁育、經濟動物飼養、花卉培育與欣賞、食用菌栽培六個模塊。

1.從教技能培養模塊

針對生物科W專業學生,采取常規訓練(大一、大二學生)與重點培訓(大三學生)相結合、分組訓練和教師階段性點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試講、觀摩、點評、比賽等手段來提高學生從教技能。在生物學教學論課程的基礎上,組織“三尺講臺不是夢”從教技能大賽、生物繪圖比賽、演講比賽、三筆字競賽等活動,使學生的從教能力得到了展示和鍛煉。通過訓練,學生無論在講課技巧上還是心理素質上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特別是為參加教育實習的學生能盡快進入教師角色奠定了基礎。

2.長白山珍稀瀕危植物組培和快繁模塊

充分發揮學校坐落在長白山區的地域優勢,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基礎上,利用實踐基地和組織培養實驗室,進行長白山珍稀瀕危植物紅豆杉、朝鮮崖柏、牛皮杜鵑、短梗杜鵑等植物的組培和快繁。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相關科研項目,以第一作者,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思想和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了解長白山瀕危植物的組培快繁技術和生長習性。

3.藥用植物栽培與繁育模塊

通化市是著名的醫藥城,諸多藥廠尤其重視從事中藥材的開發和利用的人才。藥用植物的栽培與繁育是開發和利用的基礎,是生物科學專業的植物學方向的優勢。特開設了長白山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特色課程,學生以此課程學習為基礎,建立桔梗、刺五加、大株紅景天、苦碟子等藥用植物的育苗基地,開展遼本的無性繁殖實驗、苦碟子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的研究和穿龍薯蕷物候期調查、種子生物學特性及品種特性研究等,不僅培養學生從事田間調查、田間管理的能力,而且對學生未來就業開辟了新路徑。

4.經濟動物飼養模塊

經濟動物飼養是以動物學課程體系為基礎,培養學生養殖的實訓技能。開展蟾蜍、生態雞等經濟動物養殖,研究人工養殖技術,便于學生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重要經濟動物的飼養技術和管理方法,為本地區特種經濟動物的發展培養技術人才。同時蟾蜍、生態雞等用于學生實驗課的教學,節省了實驗經費。

5.花卉培育與欣賞模塊

充分利用實踐基地智能日光溫室中已經栽培了鳳梨科、紅掌、一品紅和蝴蝶蘭等觀賞花卉,并陸續引進新品種,利用組培技術來摸索一些珍稀花卉品種的繁殖方法,并且掌握一些名花的栽培技術。以植物學和花卉園藝栽培學課程為基礎,培養學生培育花卉、鑒賞花卉的能力,為今后學生在花卉的生產、管理、科研和鑒賞等方面打下基礎。

篇6

摘要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紹了研究生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開展與體會,為適應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養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究生;細胞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考核

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將細胞分子生物學作為生物學一級學科的學位課程,包含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等11個生物學二級學科。揚州大學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目前設有27個學院,11個生物學二級學科分散在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農學院、獸醫學院、醫學院,各二級學科的研究方向也較廣泛,如何適應這種多學院、多學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揚州大學不斷進行嘗試、改革,構建了適合各二級學科培養目標要求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教學體系,現將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介紹如下。

1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

細胞分子生物學是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而興起的一門較新的學科,是一門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對細胞活動調控以及各種細胞結構的形成和功能執行的科學[1]。對生物學專業的研究生來講,本科階段都學過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這2門課程,因此研究生所開設的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程體系應該和本科生的課程體系有所區別。由于傳統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教材與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在內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失去興趣。揚州大學將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4個部分:細胞結構、細胞遺傳、細胞代謝與調控、細胞發育,該校沒有選擇任何固定教材,僅僅指定少數最新出版的教材作為參考書,如韓貽仁主編的分子細胞生物學[2]、Gerald Karp主編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等[3]。

2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過程

揚州大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授課對象差異比較大,學生的來源和專業背景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使用開放式教師、開放式教學和開放式課堂的教學方法。

2.1開放式教師

以往的研究生課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師一上到底,由于教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對細胞生物學各個領域的前沿知識都熟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揚州大學采用不固定教師上課的制度,跨學科跨學院請資深教師進行授課,確保學生能夠了解該領域的基本知識與前沿動態。設置的4個部分教學內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專業教師負責主講,教師可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根據不同教學模塊,設置具體的教學內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書進行授課。有些教師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對植物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和前沿動態比較熟悉,講授植物細胞分子生物學可以做到深入淺出,而對動物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講授效果會比較差,因此主講教師可選擇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師。對于學生,有些是來源于農學院,其背景知識和興趣側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來源于醫學院或獸醫學院,其背景知識和興趣側重在動物方面,這就要求選擇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開展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

2.2開放式教學

由于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現有教材和參考資料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將細胞生物學相關領域的新進展、新知識、新方法介紹給學生,拓寬學生知識的深度、廣度,培養其對未來工作的適應能力。

在每一個教學模塊中,教師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講解不同側重點的專題。如細胞結構部分包括講了2個專題,一個是細胞內膜系統:結構、功能、蛋白質分選和膜泡運輸,另一個是細胞骨架與細胞運動。內膜系統一般是指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核、溶酶體和液泡(包括內體和分泌泡)5類細胞器膜的總稱,而廣義的內膜系統概念也包括線粒體、葉綠體、過氧化物酶體、細胞核等細胞內所有細胞器膜的總稱。在本科細胞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這些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功能和發生是分別獨立介紹。雖然這些細胞器具有各自獨立的結構和功能[4],但它們又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它們的膜結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轉換的機制則是通過蛋白質分選和膜泡運輸來實現的。在講授內膜系統時,可通過蛋白質合成這條線將這些相關內容串聯起來講述。由于核糖體在蛋白質合成上與內膜系統互為一體,因此將核糖體也加入進來,同時向上講可以提及細胞核中核糖體大小亞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還可講述細胞膜上的蛋白功能,從而用蛋白質合成一條線將細胞的三大結構即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聯系了起來。同時,也啟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線索,找出一根主干,將盡可能多的內容串起來。又如細胞骨架對于維持細胞的形態結構及內部結構的有序性以及在細胞運動、物質運輸、能量轉換、信息傳遞和細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對細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它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儀器的應用和實驗方法技術的改進。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重點向學生講解細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種方法的原理、基本過程和結果分析,以最新的國外權威期刊上發表的細胞骨架方面的論文為例,向學生介紹細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開展的。

2.3開放式課堂

研究生課堂和本科生課堂相比,講授內容量非常大。筆者一般會在課后將課件提供給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記筆記,而是將主要精力集中到聽課上,跟著教師的引導考慮問題,這樣使其思維保持很高的興奮度,且感到疲勞。在嚴格遵守課堂紀律的前提下,在上課時要盡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性。課后要讓學生自己閱讀指定或推薦的原始文獻,或者讓他們自己到網上查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以此可培養學生閱讀文獻、查找資料、進行科研的能力。

3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考核方式

作為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課程,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考核以考試為主,考慮到研究生學習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利用學到的細胞生物學知識解決課題研究中的問題,實用性較強,因此筆者選用開卷考試的形式,所出的試題都是綜合性的分析題,在考場內學生可以查閱任何參考資料,但參考資料中沒有現成的答案,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通過仔細分析才能得出答案。這種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師了解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情況,檢驗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以后教學的開展。

4參考文獻

[1]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與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4-137.

[2] 韓貽仁.分子細胞生物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篇7

關鍵詞:色彩風景寫生;研究方法;全面性;基本功;藝術創作

一、突出主體研究方法的核心地位

確保色彩風景寫生藝術實踐研究方法運用的全面性的前提是保證美術形態學及藝術色彩學兩種研究方法的主體地位。對于實踐主體尤其是占業內絕大多數人的青年畫家或專業學生而言,色彩風景寫生實踐之前的專業研究是以基本功訓練為主,而基本功訓練的實質內容就是造型及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的理解和實踐運用。其所對應的研究方法就是美術形態學和藝術色彩學的研究方法。美術形態學研究方法的有效運用能確保畫面構圖完整、刻畫深入及造型準確。藝術色彩學研究方法的成功運用則能保障畫面在色彩方面的思想深度及技術高度,確保畫面色彩方面或真實性或裝飾性的實踐目標。所以,必須做到以美術形態學及藝術色彩學的研究方法為核心,這是色彩風景寫生得以順利開展的技術保障和首要前提。

二、破除研究方法在思想上的認識誤區

基本功訓練階段由于主觀上缺少理解把握的愿望,客觀上也缺少實踐應用的需要,使得美術形態學和藝術色彩學之外的諸多研究方法得不到運用。美術形態學及藝術色彩學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習作的刻畫過程中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技術指導作用。于是為了保證作品的成功率,在實際的學習研究中往往對此兩種研究方法給予過分關注而忽視了其它諸多研究方法的價值和作用。隨著不斷的積累,美術形態學及藝術色彩學的研究方法逐漸根深蒂固,技術上逐漸輕車熟路的同時也容易就此在思想上養成單一化、片面化的思維模式。這種研究方法上的單一化、片面化對于造型及色彩的基本功訓練并無大礙,在室內臨摹或寫生習作中并無明顯體現。但在隨后的色彩風景寫生環節中即會暴露其消極影響。色彩風景寫生是對以造型及色彩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功的深化和升華,是能使在基本功訓練階段所學知識上升為藝術創作思維及技能的主要環節。而之前那種只注重美術形態學及藝術色彩學研究方法的片面思維定式此時即顯現出巨大的消極作用,既妨礙了新知識新技能的培養同時也阻礙了基本功本身的作用發揮,進而從根本上阻礙了最終的藝術創作。對于色彩風景寫生的研究方法而言,必須在思想認識上突破固有模式,以一種開放式、多元化的態度來面對。

三、研究方法全面性的意義所在

研究方法的單一化、片面化是色彩風景寫生中最大的思想誤區和技術障礙。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只有做到全面性、豐富性,才會確保寫生實踐的順利進行及寫生作品內涵的深刻性。全面性是色彩風景寫生研究方法有效運用的首要前提。色彩風景寫生中許多方面的知識培養及素材收集僅靠美術形態學和藝術色彩學的研究方法是無法實現的。面對豐富多彩但也紛繁復雜的風景要想對其實現藝術的把握、理解和表現(即寫生及之后的創作),必須依靠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

在基本功訓練階段所研究及刻畫的對象以靜物或人像為主,其在內容和造型方面都相對固定。而在戶外風景中,內容紛繁復雜。隨著時間及天氣的變化,內容也在色彩方面變化很大。要想對其實現準確的把握就要跳出色彩及光影的束縛,直接把握物象本身的結構構造。風景中的內容僅僅運用美術形態學無法了解其實質,必須根據內容的不同來選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自然風景的內容可大體劃分為天然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兩部分。天然的自然風景可主要包括山石、植物、動物、水體等幾大方面;人化的自然風景主要包括人工設施、人文建筑、文化遺址遺跡等幾個方面。其每個方面都相應地對應著一個或數個學科,而其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研究方法。要想對所刻畫的部分進行深入把握最終完成兼技術性及藝術性于一體的風景寫生作品就必須對相對應學科的研究方法加以理解和使用。所以,除美術形態學及藝術色彩學的研究方法之外,還應該根據實際風景的客觀特點和寫生目標的主觀需要來對地理學、地質學、水文學、植物學、動物學、建筑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都不同程度地進行理解和運用,這樣才能保證色彩風景寫生實踐的深度和廣度,才會使寫生采風及隨后的藝術創作有機結合或合二為一;才會使寫生作品直接升華為兼高超技術性與深刻藝術性、思想性于一身的藝術作品成為可能。

以上就是色彩風景寫生對研究方法全面性的要求及意義所在,只有實現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確保色彩風景寫生與之后的風景創作有機結合以至于使寫生實踐直接成為藝術創作。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科技論文,昆蟲,拉丁學名,規范

中圖分類號:N04 ;Q96;G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578(2013)04-0030-05

收稿時間:2012-12-06

基金項目: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廣東省生物防治技術路線圖研究(2010A080406009)

作者簡介:潘志萍(1975—),女,博士,責任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期刊編輯學。通信方式:zhipingpan@126com。

在農學科技論文中,昆蟲拉丁學名使用頻率相當高。依照國際生物命名法規,每種被認知的昆蟲都有唯一的拉丁學名。學名的優點不僅在于國際上的統一,命名方法的準確,還在于同一生物只有一個名稱,有利于準確表達物種信息,避免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現象。這對于消除讀者的閱讀障礙,開展學術交流和信息資源共享有重要意義[1]。因此,熟悉昆蟲拉丁學名的規范表達方法,掌握拉丁學名中各種符號的使用,無論是對科技論文作者,還是對科技期刊編者,都是十分必要的。筆者結合《環境昆蟲學報》編輯實踐,對昆蟲拉丁學名的正確表達及常見錯誤進行探討,以期對相關科技期刊編輯編修論文中的昆蟲物種拉丁學名有所幫助。

科技期刊編輯要對擬用稿中昆蟲學名進行有效甄別和修改,前提是掌握昆蟲學名構成,并規范書寫。

一昆蟲拉丁學名構成與書寫規范

(一)屬及屬以上分類單元的表述規范

根據國際命名法規,物種屬和屬以上的分類單元用1個拉丁或拉丁化的詞表示,即單名法,首字母必須大寫,除屬名排斜體外,一律排正體,后面可接也可不接命名人。如等翅目為Isoptera,鼻白蟻科為Rhinotermitidae,乳白蟻屬為Coptotermes。新分類單元發表時,應在新名稱后加適當的縮寫詞,如新科為“fam nov”,新屬為“gen nov”。這些縮寫詞通常用羅馬字或黑體字印刷,以便與名稱相區別 [2]。

(二)種級分類單位的表述規范

1物種拉丁學名的構成

昆蟲物種命名一直采用林奈(Linnaeus)“雙名法”,即一個完整物種拉丁學名由屬名+種名加詞(種加詞)+命名人姓氏+命名時間等4部分組成[3]。以“海南原鼻白蟻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 Ping & Xu,1989” 為例,“Prorhinotermes”為屬名,“hainanensis”為種加詞,“Ping & Xu”是首次定名人姓氏, “1989”是定名年份。其中屬名和種加詞是學名構成的主要部分,其余組成為次要部分,通常可省略,即海南原鼻白蟻的拉丁學名通常寫成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

根據昆蟲某些特征,種下又分為亞種、變型等。雙名后還加上亞種(sub)、變型(f)的名稱,這就是三名制,即學名=屬名+種加詞+等級術語縮寫+亞種/變種的加詞+命名人姓氏+命名時間。但在昆蟲學名中通常不加這些縮寫,此時第3個詞應理解為亞種本名,如“黃帶翠蛺蝶廣東亞種Euthalia patala guangdongensis Wu”。

2昆蟲拉丁學名書寫規則

(1)字母的大小寫與正斜體

拉丁學名中,屬名應是斜體并首字母大寫,種加詞為斜體,一律小寫,命名者的姓氏除第1個字母大寫外,其他小寫正體。屬下階元var(變種)、sp(未定種)等級術語縮寫,用小寫正體。

(2)全寫和縮寫

一般情況下屬名和種名必須全寫。通常情況下,屬名在文中首次出現應寫全,相同屬名非首次出現,且其后有種加詞的,一般縮寫為首字母,如橘小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南瓜實蠅B depressa (Shiraki)。命名者的姓名可以全寫,也可以縮寫。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的姓名則常分別縮寫至第2音節或第3音節的元音之前。特別著名學者的姓名可縮寫為一、二個字母。如:L系Linnaeus的縮寫,DC系Decandolle的縮寫等。

3昆蟲拉丁學名中常見的符號與用法

(1)“()”或“[]”,表示補充說明或順序

若拉丁學名經2次及2次以上命名的,首次定名人姓氏用括號括起,其后為現定名人姓氏,如“豆根蛇潛蠅Ophiomyia shibatsuji (Kato,1961) Spencer,1973”。但在昆蟲拉丁學名中,訂正人的姓名往往省略不寫,如“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la (Wiedemann)”。

當昆蟲亞屬名和屬名同時使用時,亞屬名應放在屬名和種名之間的圓括號內,如“橘小實蠅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在發現同物異名時,為了保證拉丁學名的穩定性,加上遵循早發表者具有優先資格的國際慣例,異名前后加“()”置于正名之后[4],如“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2)“?”,表示存疑或不確定

“?”放在屬名前,表示屬、種都可能有問題;放在屬名后,表示屬名不能肯定;放在命名人后(命名人略寫時則放在種名后),表示種名不能確定[4]。如:“可可豆象Callosobruchus theobromae ?”,“?”表示種存疑。

(3)“”,表示標點或用于連接

有時命名人具有2個姓氏,用“”連寫,如“灰姑娘絹粉蝶Aporia intercostata BangHaas”。在動物學中,一個復合的種級類群名稱,如果第1個成分是一個拉丁字母,用以描述該分類單元的一個特征,它必須保留,并用連字符“”與該名稱的其他部分相連。如白鉤蛺蝶Polygonia calbum中的calbum,因為這種蛺蝶雙翅腹面中有一銀白色“c”型圖案而得名[4]。

(4)“”,表示縮寫

當只知一種生物的屬名而不知它的種名時,或者因泛指某屬生物卻不需要具體指出哪一種時,則在屬名后加sp或spp,以表示某屬1個種或幾個種。如:Bactrocera sp表示果實蠅屬中的一個未定種(或使用者未能確定), Bactrocera spp表示果實蠅屬中的幾個種。

表示屬的縮寫。若1個屬的幾個種的學名書寫在正文同一個頁面上,且中間沒有其他屬的生物學名隔開時,第1個種應寫出屬名和種加詞,其余幾個種的屬名可縮寫,但不同頁面時,通常不縮寫。如漆黑密毛天牛Aneflomorpha arizonica,鈍刺密毛天牛A cazieri,A是Aneflomorpha的縮寫。

表示命名人姓氏的縮寫,通常一些特定的定名人可縮寫,如F系Fabricius的縮寫。

表示其他種下等級縮寫,如ssp是subspecies(亞種)的縮寫。

(5)“,”,表示分隔

動物拉丁名中需要引證日期時,在命名人后加“,”,再寫出年份,如蜂寄蠅Tachina ursinoides (Tothill, 1918)。

(6)連接詞“et” 或“&”

在拉丁文學名中,用在兩個或多個定名人之間,意思是“和”,表示該學名由兩個或多個定名人定名,如“楊灰齒盾蟻Quadraspidiotus gigas (Thiem et Gerneek)”。

二昆蟲拉丁學名的不規范使用情況

部分刊出論文由于漏標或者使用不規范以及錯誤的拉丁學名,而導致其學術影響力大大降低,甚至引發學術誤導。筆者翻閱相關期刊,并結合《環境昆蟲學報》來稿情況,總結出昆蟲學名表述常見錯誤為以下5類。

(一)科技論文不標出學名

論文中漏標拉丁學名的現象最為常見,尤其技術類期刊刊發論文中只提及中文學名,或俗名或商品名,并未涉及拉丁學名。由于俗名和中文學名使用存在地域的限制,且使用混亂,易造成交流障礙[5]。如“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中文別名又叫棉桃蟲、鉆心蟲、青蟲和棉鈴實夜蛾,多個名稱易造成混亂,因此國際上規定每一種生物必須使用統一的名稱(即學名),盡量避免這些混亂。

在科技論文中,第一次提到某種昆蟲時應標出其學名。但在來稿中,經常發現有些作者不給供試的昆蟲加注學名,使讀者難以準確鑒定試驗昆蟲的類型。如“供試昆蟲為煙粉虱” ,作者應用的是B型煙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biotype,由于沒有加注學名,讀者可能會認為是煙粉虱Q型或其他變型。因此,正確的表達應為“供試昆蟲為B型煙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biotype。

(二)使用異名或廢棄的學名

部分的論文中存在使用廢棄的學名或被當作異名處理的學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任何生物分類群只能有一個學名,在選用具有異名的某種分類群的名稱或兩個或兩個以上分類群的學名相同時,一般遵循優先規律,選用最早發表的合格又合法的名稱。如:李虎象最早是由林奈最早進行科學命名與描述,當時的拉丁學名為Curculio cupreus L,1758,之后不同學者對其分類地位有不同的觀點,將該種歸并入不同的屬中,因此出現了相應的異名,如:Curculio cupreus L, 1758;Attelabus cupreus (L, 1758);Rhynchites cupreus (L, 1758 );Rhynchites dybovskyi Faust, 1882等。直到1956年,德國學者Voss對Involvulus屬進行了修訂,認為原屬的模式種Involvulus metallicus Schrank, 1798實際上就是Curculio cupreus L, 1758,也就是說李虎象作為有效物種,為Involvulus屬的模式種,相應的物種有效名稱應為Involvulus cupreus (L, 1758)[6],從此多個同物異名均被廢棄。

(三)拉丁學名書寫錯誤和格式不規范

1書寫錯誤

在書寫拉丁學名時,漏字、添字和偷換字母頻率較高,造成讀者的誤解或誤導讀者。如“扶桑綿粉蚧”的拉丁學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在來稿中屬名中的 “n”被漏寫,而種加詞中的“o”也被錯誤寫成“a”等。

2書寫格式不規范

拉丁學名書寫格式不規范的發生頻率也較高,主要包括正斜體、大小寫混淆及縮寫不規范。首先正斜體問題,按照約定俗成并被廣泛接受的標準,屬名、種加詞及種以下分類等級的加詞為斜體。但是,在相關的科技論文中,把屬名和種加詞及種以下分類單元加詞排正體的錯誤是很常見的,如“班氏跳小蜂 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

在字母的大小寫方面常見的有兩個問題:屬名首字母小寫,如“孟氏隱唇瓢蟲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屬名的首字母“c”應大寫。種加詞及其以下分類等級加詞首字母大寫,如“雙帶盤瓢蟲 Lemnia Biplagiata ( Swartz)”,種加詞中的首字母“B”應為小寫。

關于縮寫問題最常見的是某一生物學名首次出現就把屬名縮寫的情況,如“六斑月瓢蟲 M sexmaculatus (Fabricius)”中“M”為“Menochilus”的縮寫,但如果這一學名在論文中是首次出現,就不應縮寫。

(四) 物種命名人表達不規范

物種命名人沒有按照國際規范格式書寫,這在許多情況下是由于作者不了解定名人表達形式的“唯一性”而造成的。在生物學名的規范表達中,命名人應排正體。但有些作者或編輯把命名人排成斜體。如,“白蠟蟲Ericerus pela Chavannes屬昆蟲綱、同翅目、蠟蚧總科、蠟蚧科的一種昆蟲”中的命名人“Chavannes”,被排成了斜體,應改為正體。

命名人的首字母應大寫。有些作者往往把命名人全小寫,如:“晉草蛉Chrysopa shansiensis kuwayama”,命名人首字母“k”應改為大寫。

命名人縮寫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縮寫后不加縮寫點,如L系Linnaeus的縮寫。 另外,如果物種名改隸為另一屬名下,或種以下等級分類群改隸為另一種名下,則將原命名人姓名放在括號內,后接變動學名的命名人姓名,如:Bitylenchus maximus (Allen, 1955) Siddiqi, 1986。有些作者因不了解這一規則,沒有把原命名人加括號。

(五) 學名張冠李戴,引用錯誤的學名

有時,由于作者的疏忽導致的錯誤,引用錯誤的學名。如:“孟氏隱唇瓢蟲Lemnia biplagiata (Swartz)”,卻寫上雙帶盤瓢蟲學名,張冠李戴,正確的是“孟氏隱唇瓢蟲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

三關于規范使用昆蟲學名的建議

(一) 科技期刊應該準確標引昆蟲學名

昆蟲中文名與拉丁學名是一一對應的,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在昆蟲中文名后附加拉丁學名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國內外學者在查閱文獻時,往往以拉丁學名作為第一關鍵詞進行檢索。然而,部分刊出論文由于漏標、不規范或錯誤使用拉丁學名,導致其學術影響力大大下降甚至引發學術誤導,不利于學術交流[5]。因此,相關的書籍、學術刊物、科普雜志等,在涉及昆蟲分類學、新品種介紹等內容的時候,應準確標注其拉丁學名。撰寫昆蟲研究的論文時,除正確表述所研究物種的拉丁學名外,還要標出證明該物種存在的標本編號或采集編號;對于實驗所采用的供試昆蟲,除標出昆蟲的名稱外,還要注意標明其來源,以便索源查證。

(二)編輯應重視拉丁學名的規范使用,并具備一定的甄別能力

作為科技期刊編輯,需掌握編修和甄別學名是否規范使用的方法。很多編輯由于不重視學名的規范表達或者忽視了此項工作,面對各種各樣的來稿,怠于查證,這種做法有失編輯的職業道德。編輯在編校工作中要勤于對來稿中不能確定的植物病蟲害學名進行查證,經常翻閱動物學、植物學專著,通過長期積累,逐漸增加專業知識,并及時與作者溝通,減少不規范用法的產生。

(三)掌握學名的查證方法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有些昆蟲的分類地位不斷地被修訂,其學名相應產生變化。因此,要注意查閱最新的有關學名詞典和資料,建議作者遵循最新《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第4版), 查閱《中國動物志》等具有權威性的資料,掌握最新的變動情況,避免使用普遍被認為是異名的學名。

建議論文作者和相關期刊編輯對擬發表文章中學名的使用進行甄別時,在參閱權威文獻的基礎上,請教相關分類學家對物種現用學名及分類地位進行確認,可借助其他一些相關網站,如“基礎科學數據共享網生物學科數據分中心http://wwwbioinfocn/”或“中國生物多樣化信息中心(動物學)http://monkeyiozaccn/”,對每種昆蟲的分類地位進一步確認,最后需依據最新的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的相關規定規范表達。盡管一些昆蟲在分類學上還存在較大的分歧,不同的分類學家持有不同的觀點,其學名的使用可以忠實于作者本人贊同的分類學觀點,但學名書寫形式上一定要規范。

(四) 認真閱讀不同科技期刊的投稿要求

有時,不同的科技期刊對昆蟲學名的表述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分類學期刊及分類學論文對昆蟲學名的表述要求較為嚴格,而非分類學論文對是否需要加命名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作者在投稿時,要認真閱讀不同科技期刊的投稿要求,才能符合要求,達到規范出版。

致謝: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李志強副研究員對本文進行了認真修改,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章玉蘋副研究員給予熱情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參 考 文 獻

[1]吳偉根, 周莉花, 章曉光 生物拉丁學名中的符號及用法[J] 編輯學報, 2008, 20( 5):395-397

[2]常思敏 生物學名規范表達中常見問題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4):683-686

[3]文俊, 鄭樂怡譯, 宋大祥校 國際動物命名法規[M] 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

篇9

關鍵詞:本科;科研創新;生命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039-03

本科教育作為多層次高等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是學生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加強培養本科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我國建設“創新型社會”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是當前綜合型大學的一項重要的任務。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表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1]。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提出“積極推動研究型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我校正在積極創建“綜合性有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逐漸把研究型教學理念與科研實踐融入本科教育的各個環節。生命科學是飛速發展的科學領域,由于該領域科學研究的進展迅速,使得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對從事生命科學科研、應用和教育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從事生命科學領域高等教育的教師,如何在自己的教學科研領域做好教書育人工作,深化教學改革,激勵和培養學生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卓有成效地培養人才,是值得不斷地探索的課題。

一、建立學術導師,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度

本科生科研的啟蒙與培養來自于具有一定學術造詣、專業素質過硬的優秀教師的指導。早在2002年,隨著北京大學在本科生中全面實行導師制的率先推開,一些高校也紛紛開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導師制的探索。本科生導師制是在實行班級制和年級輔導員制的同時,聘請有經驗的老師擔任本科生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的教育活動方式,是融教學與學生培養于一體的高等教育新模式[2]。作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我校早在2005年在學校相關院系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度,由各業務素質好又熱心學生工作的專業導師(碩導和博導)負責各專業本科生的指導。我校本科生導師的主要職責包括引導學習、指導研究、傳導方法、引導發展、開導思想、疏導心理等,在多年的實踐中,導師制發揮著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為適應高校創新科研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我校正在探索由廣義上的本科生導師向學術型導師轉型的探索,建立本科生的學術導師,對本科生進行學術與科研創新的引導與指導。學術型導師需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本科生日常學習管理中不斷為學生滲透科研精神與創新精神,可以通過以下舉措切實有效開展工作:結合學院每年聘請大量國內外知名學者開展學術報告,有效組織本科生積極聽取報告;有計劃組織參觀、介紹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介紹本院優秀的教師科研團體與研究方向;有效組織學術帶頭人、教授等不定期地為本科生開展學術講座,介紹學科進展與前沿,對學生感興趣的科研領域及時與相關領域教師溝通并推薦進入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通過不斷完善與探索,使得導師制度在指導本科生開展科研工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將科研與創新的理念滲透入課程教學

本科階段的課程內容以學生知識積累為基礎,課程學習是本科的主要學習內容,課程學習包括課堂理論學習與實驗室基本技能學習。引導學生創造性應用知識、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不斷地將科研與創新的理念滲透入課程教學中。課堂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以論文形式進行研討學習。生命科學領域不斷出現新理論、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術。研究型教學首先必須創新教學內容,雖然本科教學重點是經典知識和傳統技術的學習,但僅僅這樣將遠不能順應學科發展的需要。如何創新教學內容呢?我們的做法是處理好教學內容基礎性與先進性的關系,適當引入學科前沿知識,結合我校教師的研究課題,提出當前的一些研究進展,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課后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查閱相關文獻,進行研討學習。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提出一些尚待解決的研究課題或研究熱點啟發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查閱大量相關資料進行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要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得出自己的觀點,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研究和創新思維能力以及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三、積極鼓勵本科生參加科學研究活動

科學研究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手段,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是研究性大學教學法的基本原則[3]。同時科研實踐是理論、技術與實際應用相連接的紐帶。開展科研實踐訓練,是教學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的研究型教學的重要內容,能有效促進本科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4]。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科研實踐,可以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鼓勵并引導他們的求知欲、創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由于生命科學的科研特性,使得科研實踐在生命科學類本科生的培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我院擁有國家動物學重點實驗室、分子醫學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生物技術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等多個重點實驗室,具有完善、先進的儀器、設備平臺與人力資源優勢,為我院本科生科研活動奠定了實驗技術平臺。多年來學校積極支持本科生的科研活動,為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構建了很好的平臺,本科生可以自由組合2~4人的團隊申請江蘇省和學校大學生創新項目(StudentResearch Training,SRT),平均資助金額2000~3000元/項[5]。然而,學生的項目選題必須得到教師的積極鼓勵與支持,因為大多數項目的實施需要在科研實驗室中完成。同時也需要教師在上課期間積極宣傳本學院教師的研究方向與研究動態,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也能有效促進學生與從事研究老師的交流,真正融入到學校學院的學術氛圍中。多年來我們一直積極鼓勵本科生參與各種形式的科研實踐,讓學生參與小型科研的設計、實施與總結,時間長至二年,短至四五個月。短時間的科研實踐主要通過本科生參與研究生科研活動進行;一年以上的科研實踐主要是本科生自主申請省級或校級科研創新項目進行。由于教師的熱情鼓勵與宣傳,每年有大批的本科生參與到科研項目的工作中。

四、認真指導學生的科研選題與申報

科研訓練的首要工作是選題。多年來我們指導了多屆學生的科研創新項目的選題申報。如何結合學生興趣選取符合學生當前水平的課題進行創新訓練呢?教師在指導時,首先要對本課題的訓練所達到的預期效果做到心中有數,不僅需要考慮學生的興趣,還要考慮現階段已掌握的專業知識水平,選取有一定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課題。申報時教師無須包辦代替,完全讓學生自主積極參與團隊的組建與分工、文獻的閱讀、方案的設計、申報書的撰寫等具體環節,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主體,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加強學生科研創新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研究激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科研訓練項目。通過指導學生的選題與申報過程,也是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內容,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科研創新的主動性、信心與團結協作能力,使得學生能夠順利地獲得項目資助參與后續的科研訓練。

五、保障學生科研項目實施

如果沒有精心的指導,本科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后通常是手足無措,很難開展研究工作。作為導師,應該合理安排,建立保障本科生科研項目順利實施的有效措施。我們經過多年的探索,建立了如下舉措:(1)加強本科生的文獻閱讀能力的培養,吸納本科生參與每周一次的研究生文獻交流活動,并讓本科生參與讀書報告的交流;(2)選取優秀的研究生直接指導本科生的科研實踐,研究生負責指導本科生參與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儀器的規范使用、實驗實施的指導等工作;(3)定期交流研究進展與實驗心得,指導解決科研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并對學生取得的進展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在科研訓練過程中,不斷提高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4)教師對本科生科研的經費上的支持。盡管學校對本科生申請的科研創新項目有一定經費資助,然而對于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的實驗研究,也只是杯水車薪,大量的研究經費還是需要指導教師承擔才能保障研究課題的順利進行。通過這些措施,讓本科生對研究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能真正融入實驗室研究氛圍中,學習到研究技術,并且與研究生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六、及時總結科研活動的實踐成效

本科生參與的科研項目訓練需要提交結題報告,需要教師認真指導學生完成報告的總結與寫作。對研究結果的總結也是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指導學生按規范的格式、規范的語言進行寫作;要指導學生應用圖形軟件等處理實驗結果、詳細地描述研究結果、合理地討論研究結果。同時,對研究結果要及時整理成研究,既肯定了學生的辛勤付出,又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將極大地強化學生的科研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多年來,我們指導的本科生在《中國抗生素雜志》、《藥物生物技術》、《生物技術通訊》、《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Peptides》、《Protein Expr Purif》等刊物發表文章多篇。并且這些學生在完成本科學習后,都順利進入重點高校或中科院研究所進一步攻讀碩士學位,繼續開展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總之,科學研究是生命科學領域發展的核心動力,對于生命科學領域的本科生的人才培養應加強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論是參與學術導師的工作,還是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都應在各個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建立并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養、創新精神與科研實踐能力,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不斷培養高質量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Z].2012-03-19.

[2]胡詩紅.本科導師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7):118-119.

[3]施芝元,薛成龍.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踐的理念與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4]曹建,王海欣,朱若珊,盧曉東.以本科生科研促進創新能力培養——北京大學的個案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3,(21):16-19.

[5]汪育文,褚惠萍,曹祥榮,路遙,王偉.拔尖創新型人才科研能力培養途徑探析—以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國家理科基地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4):35-39.

篇10

摘 要:翻譯生態學是翻譯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它從分析各種翻譯生態環境及其因子對翻譯的影響入手,進一步剖析翻譯的生態結構。本文試圖在生態翻譯學的關照下,從譯者角度考察和解讀翻譯生態和翻譯環境的內涵及其對譯者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翻譯生態 翻譯生態環境 譯者

作者簡介:馬慧,女(1985-),山東青島人,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10級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翻譯生態學(translation ecology)是由愛爾蘭人Michael Cronin在其《翻譯與全球化》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中首次提出的。它是翻 譯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生態”這一術語出現的比較晚。1865年,德國動物學家雷特爾將希臘文詞根Oikos和logos結合而成Oekologie. 按原意,是Oikos“住所”或“棲息地”,logos是“討論”或“研究”。連起來,生態學就是對“住所的研究”。翻譯生態學是研究翻譯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 具體地說,就是將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譯研究,將翻譯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從生態學角度研究翻譯,從而對翻譯中多種現象進行剖析闡釋。

一、翻譯生態

研究翻譯生態得先從“生態”說起。生態是指生物之間和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的關聯,相互作用的狀態。簡答地說,就是生物在周圍環境中的生存狀態。因此,翻譯生態可表述為:翻譯主體之間及其與外界環境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也就是翻譯主體在其周圍環境的生存和工作狀態。(方夢之,2011:1)每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翻譯生態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既不同于翻譯學也不同于生態學,它不是僅僅把翻譯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也不是單單把生態環境作為學科的探索目標,而是把翻譯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作為研究對象,從生物圈出發,以系統網絡的觀點全面分析各種生態環境與翻譯的相互關系以及生態環境中各種因素對翻譯的作用機理和規律。

翻譯活動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進化發展有密切聯系。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翻譯本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自從操著不同語言的人類有了相互交流的需要,為克服語言的障礙而尋求人類心靈溝通的努力就已經憑借翻譯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許鈞,唐瑾 2002)。從翻譯角度來看,翻譯活動存在的前提,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語言。翻譯是不同語言信息的轉換,這種轉換本身也是一種符號活動。“人類創造文化依賴于符號活動,人就是進行符號活動的動物”。(R,巴特語;見董學文譯,1987:15)翻譯的生態層次分為翻譯的個體生態和翻譯的群體生態。翻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其個體特征,如同原文會出現兩個以上的譯文,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如>的英譯就有幾個版本,例: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譯文1: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ambition won’t have done,have done. 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霍克斯譯)譯文2: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The great ones of old, 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ain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silver and gold they prize.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Till death seals up their eyes.(楊憲益譯)

二、翻譯生態環境

廣義的環境指某一主體周圍一切事物的總和。翻譯環境主要指翻譯活動所涉及的及外部環境(客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社會政治環境總和。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與翻譯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翻譯的發展離不開翻譯的生態環境。翻譯的生態環境是以翻譯為中心,對翻譯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調控作用的多維空間和多元環境系統。大致可以從三種角度和三個層次來分析:一是以翻譯為中心,結合外部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單個或復合的翻譯生態系統;二是以某個翻譯現象,某一翻譯層次或類型為中軸所構成的翻譯系統,它反映了翻譯體系內部的相互關系:三是以人 的個體發展為主線研究外部環境。翻譯生態環境脫胎于生態學,可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生態學強調整體論(holism),即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觀念。同樣,翻譯生態環境也是以一個整體的形態存在的。譯者在特定的生態場中起作用,受其他翻譯主體的牽制。這就要求譯文必須遵守譯入語文化規范和社會政治權利制約。翻譯生態環境對任何翻譯主體都是一個統一體,不可逾越。(方夢之,2011:1)若人為地破壞翻譯生態場的序列和翻譯環境的秩序,就是破壞了翻譯生態環境的整體要求。

三、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

翻譯是譯者同其翻譯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翻譯不但是對它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發生能動作用,而且受其影響,這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只有翻譯與其生態環境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生態環境才能給翻譯帶來取之不盡的財富,翻譯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翻譯是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的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行為”。(胡庚申,2008)借用其他相臨學科領域相關的研究思路,借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適應/選擇”學說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揭示和描述了譯文產生的翻譯過程,目的是試圖構建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論”。該論的基本表述如下:翻譯即適應與選擇;最佳翻譯是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多維度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累計結果。對于譯者,適者生存,發展;對于譯文,適者生存,生效。該論對翻譯的定義: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性的活動。該論的譯評標準是: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譯者素質;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好的翻譯。(胡庚申,2004)生態翻譯的基礎理論是將翻譯方法概括為“三維”轉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如在景點介紹的翻譯中譯者應做好這三方面的轉化工作。

例:嶗山,木林蒼翠,繁花似錦,到處生機盎然,春天綠芽紅花,夏天濃蔭蔽日,秋天遍谷金黃,嚴冬則玉樹瓊花。

譯文: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 which added credit for its scenery.

漢語對景物的描寫通常傳遞出一種虛實縹緲的、朦朧的意境美。但翻譯成英文時應化虛為實,去除不必要的辭藻,傳達出實物之美,這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同時也達到翻譯活動溝通和交流的目的,體現了交際維的選擇適應性。

翻譯在充分考慮整體生態環境后,首先應該考慮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因為譯者所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形式,一些錯誤現象正是由于譯者對語言維考慮的不充分而造成的。例如把“小心碰頭”翻譯成“Attention to your Head”.這就犯了望文生義的毛病,機械地翻譯而不是根據具體語境來進行語言轉換。正確的譯文應當是:“Mind your Head”. 再如某風景區的門口標語“森林防火,人人有責”的譯文:“Prevention of Forest Fires Is Up to Everyone.”其實在國外流行的說法是:“Only you can prevent wildfires.”

從生態翻譯角度來說,文化維適應選擇性轉換旨在讓譯者達到一種“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意識之間的平衡。而評價翻譯主要看譯文的“整體適應選擇度”,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轉換。不管所要翻譯的文本是否具有內在的可譯性,只要譯者樂意就會促成它在另一種語言中的再現。這樣譯者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改寫者”或“創造者”的角色,正是由于他們的能動性干預和創造性轉化,使得翻譯研究沿著一條獨特路徑發展。作為翻譯學的一個子學科,生態翻譯既要對所譯文本進行細讀以發掘其可譯性,同時在翻譯過程中又要盡可能保存原文本在目標語中的生態平衡。所以它既要兼顧主體譯者的平衡又要顧及客體文本的平衡,因此譯者的生態觀包括對自身需求、自身能力和翻譯生態環境的全方位適應和全方位選擇。

參考文獻:

[1] 方夢之. 論翻譯生態環境[J]. 中國翻譯,2011(1).

[2] 巴特著. 董學文譯. 符號學美學[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 許鈞,唐瑾 翻譯:崇高的事業(代前言)[A]. 巴別塔文叢[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