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患溝通常用技巧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2: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患溝通常用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兒科;優質護理;效果
兒科護理向來是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小兒患病后,病情發展變化迅速,小兒表達能力差,對于治療中產生的軀體不適癥狀難以忍受,常表現出哭鬧、拒絕治療等排斥性不良情緒反應。目前我國社會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絕大多數家庭只生育一個孩子。小兒一旦患病,往往全家大人高度緊張,在愛子心切的心情影響下,對于醫療和護理提出極高的要求,甚至是現階段的醫療和護理技術不能滿足的。上述原因造成了兒科護理工作中的重重困難,兒科護理成為護理工作中出現糾紛的高發領域。常出現患兒家長不滿和投訴。提高兒科護理服務滿意度是廣大兒科護理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根據衛生部下發的《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要求,全面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我院開展了全面優質護理服務,其中兒科積極貫徹執行國家和醫院的各項優質護理服務要求,通過科室全體護理人員的努力,兒科優質護理服務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如下。
1 積極改進和探索護理服務模式
1.1強化護理技能培訓 兒科護理具有專業性強、特殊性多的特點。由于小兒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清楚表述自身病情,需要患兒家屬和醫護人員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對兒童治療過程。且兒童病情往往發展變化迅速,這些都對護理人員提出了很高的專業技能要求。護理人員不僅需要正確執行醫囑,還需要配合醫生完成兒童治療的全部過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必要時與醫生做好溝通處理。同時,兒科護理人員需要與患兒家屬做好溝通工作,確保醫患一心,共同完成小兒的治療和康復工作。
嬰幼兒的靜脈穿刺歷來是護理技術中的難點,我科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加強基礎護理技能培訓,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由于小兒患病后身體痛楚,加上治療中常伴有疼痛等不適,患兒哭鬧等負面情緒較多,這種負面情緒會加劇患兒家屬的緊張和焦慮,護理技術人員一旦靜脈穿刺不能成功,常造成患兒家屬的不滿甚至指責投訴。因此,盡可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
我科還選派優秀護理人員前往國內外頂尖兒科專業醫院進修兒科護理技能,不斷提高我院兒科護理技術水平。
1.2完善責任護士管理模式 我院對護士實行分組管理制度,責任到人。根據臨床需要,我院實行每一個住院患兒都有責任護士負責。責任護士負責患兒從入院到出院的所有護理以及治療過程。責任護士為患兒提供基礎護理、病情觀察、與家長溝通,健康宣教等全面優質護理服務。
2 完善和落實優質護理服務具體細節措施
2.1健康宣教 對于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要貫穿兒科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具體應該包括向患兒家屬講述患兒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疾病的發展過程和可能發生的變化、疾病的轉歸和預后等。同時還應向患兒家屬交代如何配合醫護治療、科學育兒等知識。護理工作者與患兒家屬講述相關知識的時候,要盡量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避免使用生僻難懂的專業性詞語。
2.2完善各項護理措施 由于小兒疾病的病情變化迅速,相應地所需要使用的藥物品種、劑量和各種治療方案常發生變化,醫囑更換頻繁。因此,需要隨時隨刻做好各種記錄。我科護理人員根據臨床需要,設置了各類專門登記本,隨時記錄下各種患兒病情信息和醫囑內容。完善患兒詳實的醫學資料。為做好護理"三查七對"制度提供堅實的保障。
2.3積極主動地開展人性化的護理服務 針對小兒患病后由于身體不適,負面情緒大、拒絕配合治療、患兒家屬焦慮不安等特點,護理人員一方面要在實施治療過程中動作輕柔,準確規范,盡量避免和減少患兒身體上的痛楚;另外一方面要努力安撫患兒和家長的情緒,給予必要的精神安慰[1]。
2.4加強護患溝通 加強護患溝通的目的是達到醫患雙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醫患雙方共同配合,盡最大努力戰勝疾病。護患溝通常用的技巧一是利用語言溝通,包括尊重患者,使用禮貌性用語,避免使用刺激性和帶有暗示性質的負面用語。要關心患者,注意傾聽患者的傾訴和需求。做到有問必答,能馬上幫助患者解決的問題立即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要做好耐心解釋或醫患雙方共同協商尋找解決的辦法。此外,要充分運用微笑、真誠的目光、輕輕撫摸拍打患兒等非語言手段和患兒和家屬進行良性溝通[2]。
3 兒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的效果評價
3.1兒科護理工作者的成就感和價值認同感得到提升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護理工作者和患兒家屬加強了護患溝通,彼此增加了了解,降低了患兒家屬的焦慮和恐懼,取得了患兒家屬對護士的信任。護理工作的價值得到了患兒家屬的一致認可,提高了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培養了護士對兒科護理工作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3.2提高了兒科護理質量 通過在兒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顯著提高了患兒和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和信賴程度,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對患兒的治療和康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優質護理服務也成為兒科臨床醫師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得到了臨床兒科醫師的一致好評和贊譽。
3.3避免和減少了醫患糾紛 由于兒科積極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規范的護理操作技術和細心周到的服務,讓患兒和家屬體會到溫馨的就醫環境,加深了護患雙方的了解和認識。使患兒家屬理解并信任醫護人員的工作和為救治患兒所做出的努力,從而大大減少了醫患糾紛的發生。
4 討論
在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下,兒科護理人員要積極轉變護理觀念,一切治療和操作都要以患兒為中心。這也是開展兒科優質護理服務的前提。人性化的服務、近距離的溝通以及健康宣教能增加患兒家長的信任度,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技術、規范化的操作是保證優質護理服務的根本[3]。兒科護理是護理工作中的難點,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于提高患兒和家長對于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具有明顯成效。特別是通過高質量的優質護理服務,對增加醫患雙方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醫患矛盾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道潔.兒科護士現存壓力分析和應對措施[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2,12(6):1444.
篇2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2-164-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由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引起,以不可逆及進行性加重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常并發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COPD在各類致死疾病中排列第6位,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總數的20%[1]。抗感染、解痙平喘、氧療等是改善癥狀、控制COPD病情發展的重要措施,而精心、合理及針對性的護理也是確保臨床療效的關鍵因素。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COPD患者95例,現就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95例,男64例,占67.4%,女31例,占32.6%;年齡60~83歲,平均76歲。
1.2 臨床資料 臨床表現為咳嗽、咯痰、喘息伴或不伴發熱;不同體力活動程度后的胸悶、氣急、口唇甲床紫紺、心動過速;重者呼吸衰竭,出現興奮多語、煩躁不安以及昏睡或昏迷;所有95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斷、管理和預防袖珍指南2006年修訂版的診斷標準,其中慢性支氣管型(BB型)43例,占45.3%,肺氣腫型(PP型)52例,占54.7%;合并呼吸衰竭38例,占40.0%,肺源性心臟病35例,占36.8%,心力衰竭27例,占28.4%,心律失常18例,占18.9%,咯血5例,占5.3%,應急性潰瘍3例,占3.2%;氣胸2例,占2.1%,霉菌感染2例,占2.1%。
1.3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視病情輕重給予抗炎、平喘、祛痰、吸氧、糾正水電酸堿失衡、營養支持,處理并發癥等治療和精心、針對性的護理。
2 結果
95例患者中治療好轉出院90例,有效率94.7%,5例因治療無效、病情加重而轉院或放棄治療,平均住院治療12天。
3 護理體會
3.1急性發作期的護理
3.1.1病房環境 保持病房安靜、舒適、整潔;維持室溫18~20℃,濕度55%~60%;每日通風1~2次,每次10~20 min,通風時給患者蓋好被子以免著涼;每日紫外線照射消毒1次,每次30 min,防止交叉感染。周圍環境祛除煙霧、粉塵和刺激性氣味,防止刺激呼吸道。
3.1.2 飲食護理 COPD患者常因呼吸功能增加、發熱等因素,導致能量消耗增多,機體負氮平衡,機體免疫力下降,感染不易控制,呼吸肌易疲勞甚至衰竭,因此攝入充分的營養,補充足夠的能量非常重要。研究表明,COPD患者熱卡和蛋白質的攝入量為正常每日營養需要量的118%和141%[2],因此COPD的飲食護理應通過指導調整飲食,提高能量攝入量,以改善機體營養狀況和呼吸肌功能。宜少食多餐,以流質、半流質、軟食為主,少食產氣食品(如牛奶、大豆等),多吃高蛋白、高纖維素的瘦肉、魚、蛋和新鮮蔬菜、水果等。熱量比例糖類占50%~60%,脂肪占20%~30%,蛋白質占 15%~20%,其中優質蛋白占50%以上。如果患者處于應激狀態,分解代謝增強,蛋白質供給需增至20%~50%[3]。鼓勵患者多飲水,少量多次,每次30~50 ml,10~20 min飲水1次,以增加體內水分,有利于痰液的稀釋和毒素的排出,防止氣道干燥、痰液粘稠,加重肺部感染,防止便秘,但心力衰竭、水腫的患者要控制飲水量。
3.1.3 呼吸道護理 COPD急性發作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黏稠,咳痰困難,影響通氣,重者窒息致死。應加強呼吸道護理,徹底清除氣道內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①協助排痰 COPD患者小氣道功能差,老年患者占多數,呼吸道分泌物多,不易排出,須協助排痰。對于神志清楚,尚能咳嗽的患者,護士應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指導患者先行5~6次深呼吸,于深吸氣末保持張口狀,連續咳嗽數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將痰排出;或患者取坐位;兩腿上置一枕,頂住腹部,使膈肌上升,咳嗽時身體前傾,頭項屈曲,張口咳嗽將痰液排出。咳嗽不可時間太長,以免消耗體力,餐后及飲水應避免咳嗽,以免引起惡心和食物反流。對長期臥床、久病體弱、無力咳嗽的患者,護士應每2~3 h翻身1次,每日拍背2~3次。肺部扣打能使痰液松動,利于咳出,同時也可減輕患者呼吸肌作功,減少氧耗。拍背時五指并攏,手掌空心,掌指關節自然成120~150度,利用腕關節力量按每分鐘45次的頻率均力扣拍背部,每次10~15 min,利用手掌大魚際肌、小魚際肌,或整個手掌緣緊貼皮膚震動,相鄰兩次拍背震動部位應重疊1/3,自下而上、自外而內操作。操作時應觀察患者面色,呼吸,防止窒息。痰液較多難以咳出時,可行鼻導管氣管內吸痰或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吸痰前后2 min給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時應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必要時在心電監護下操作,防止出現心律失常、血壓異常等。
②霧化排痰 有實驗證實:肺部感染率隨氣道濕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4]。因此,濕化氣道尤為重要。生理鹽水20ml+α-糜蛋白酶4000U+慶大霉素8萬U超聲霧化吸入,1~2次/d。鹽水可濕化氣道黏膜,α-糜蛋白酶可稀化痰液,慶大霉素有抗菌消炎、控制呼吸道感染、減輕呼吸道黏膜水腫的作用,混合后通過霧化器被分散成極細的微粒噴入呼吸道,達到濕潤氣道黏膜、稀釋痰液、保持氣道黏膜纖毛系統正常運動的作用。霧化吸入時,應選擇合適,做深吸氣、呼氣,使水分和藥物能緩慢吸入,防止因霧化吸入加重缺氧。霧化氣量不宜過大,每次吸入時間以15~20 min為宜。霧化過程中,應有幾次小的間隙,給患者拍背,將痰液咳出,以防止氣道內黏稠的痰液和分泌物因濕化膨脹后不及時咳出而加重氣道狹窄甚至阻塞。應密切觀察患者呼吸、心率、有無嗆咳、痰阻及缺氧等情況。
3.1.4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據病情及痰培養的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減輕癥狀,控制肺部感染,緩解并減輕氣道阻塞。抗生素靜脈使用時,COPD患者靜滴速度不宜過快,以20~30滴/min為宜,輸液量也不宜過大,以免引起肺水腫,同時要及時觀察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和治療效果。
3.1.5吸氧 COPD急性發作期,大多伴有呼吸衰竭、低氧血癥及CO2潴留。通常用鼻導管持續低流量(1.5~2 L/min)吸入給氧,濃度25%~30%。應嚴密觀察吸氧后缺氧有無改善,檢查氧氣管道有無漏氣、鼻導管是否通暢,定期更換鼻導管,同時保持氧氣的溫度及濕度,水溫保持在50~60℃,吸入氧氣溫度保持在32.0℃,濕度為80%左右,加溫濕化氧療可避免傳統的濕化氧氣較為干、冷等缺點,有效保護支氣管黏膜,使痰液稀薄、易咳,通氣改善,病原微生物也不易在黏膜內生長繁殖。
3.1.6預防及處理并發癥 注意觀察嘔吐物及大便顏色、性狀,發現嘔吐咖啡樣液體和黑便應警惕應急性潰瘍;治療過程中出現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難和胸痛,應考慮并發氣胸;并發大咯血者要迅速采取側臥位,頭低足高,防止血塊窒息氣道;COPD的抗生素及激素使用可致霉菌感染,好發于口腔,應加強口腔護理;年老消瘦、長期臥床者可發生褥瘡,應協助患者勤翻身,做好皮膚護理和褥瘡護理。
3.1.7心理護理 研究表明,COPD患者的焦慮抑郁障礙十分突出。金雪娣[5]報告,在COPD中伴焦慮情緒障礙者高達59.1%,說明心理護理是COPD臨床護理重要環節。做好入院宣教和護患溝通,詳細了解患者心理狀態,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問題及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適當運用觸摸技巧和肢體語言,及時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使其獲得安全感、滿足感,盡早解除緊張、焦慮、恐懼、悲觀情緒。
3.2 恢復期的護理
3.2.1 呼吸鍛煉 COPD患者由于氣流受限,肺過度充氣,膈肌下降,活動度減弱,出現淺快呼吸及胸腹反常運動。通過呼吸肌鍛煉,可使上胸呼吸變為下肋及橫膈式呼吸,調整呼吸頻率,減少氣體的潴留。具體方法是:患者取舒適,用鼻吸氣,盡量挺腹,然后縮唇,嘴唇縮小如魚嘴狀,腹內收,用口徐徐呼氣,呼與吸時間比為2~3:1,7~8次/min左右,開始鍛煉時,每天2次,每次10~20 min,熟練后則可隨時進行。
3.2.2體育鍛煉 根據病情、體質及年齡等情況,選擇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散步、上下階梯、保健體操、太極拳等,應循序漸進,每次鍛煉從5~10 min開始,逐漸增加到20~30 min 1次,每日2~4次,以不感到疲勞為宜。
3.2.3 勸告戒煙COPD發病70%~80%由吸煙引起。吸煙可引起呼吸道慢性炎癥,使局部免疫防御和痰液清除能力減低,痰液潴留不易咳出,導致呼吸道反復感染,使病情進行性加重。應向患者詳細講解吸煙的害處,勸說患者自覺戒煙,并說服家屬監督配合,促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2.4長程氧療[6]凡PaO2≤6.3 kPa或SaO2≤88%達3周應接受長程氧療。如PaO2在6.3~7.8 kPa或SaO2達89%并伴有肺心病、右心力衰竭伴水腫、紅細胞壓積>56%、意識改變者均應接受長程氧療。長程氧療可逆轉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增加體重,增加心功能,使肺心病及右心力衰竭減輕,改善神經精神癥狀及生命質量,降低肺動脈壓,改善肺功能。如每日19 h或12h氧療,可降低病死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常見病,據WHO估計,COPD未來將成為呼吸系統疾病中致死致殘的第一大原因,居所有疾病死亡率第5位[7]。痰液致氣道阻塞是COPD病情惡化致死的關鍵環節,因此,加強呼吸道護理,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促使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暢通,可有效降低COPD氣道阻塞的發生和病死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咯血、應急性潰瘍、氣胸、霉菌感染等也是COPD急性發作期常見并發癥和導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在臨床護理中應予重視。同時,強調心理、飲食營養護理,合理氧療,加強COPD恢復期呼吸鍛煉、體育鍛煉、勸告戒煙等護理管理,可減少發作,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
[2] 蔡映云,徐京,柳啟沛,等. 飲食補充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6,19:103.
[3]施煥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9-312.
[4] 郎雁嫻,陳琴.氣道管理的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12):731.
[5] 金雪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焦慮情緒及其心理護理的療效觀察.浙江臨床醫學,2005,7:217.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3護患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