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劃經濟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越南經濟惡化的現狀分析
進入新世紀以來,越南經濟連續8年保持超過7%的高增長速度,GDP總量從2000年的311.7億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713億美元,并開始大規模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但就在2008年,越南經濟形勢卻急轉直下,多項經濟指標已亮起了紅燈,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股市和樓市持續暴跌。越南股市危機已經發生并繼續擴大,至2008年5月30日,胡志明指數已比2007年3月12日創造的1170點的歷史高點跌去65%,2008年以來已經下跌55%。房地產市場同樣危機四伏,以胡志明市為例:房價從2007年末的5600美元/平方米下跌至目前的2800-3100美元/平方米,房價已下跌了一半。
第二,惡性通貨膨脹。2007年10月初,越南的消費物價指數已經達到了12%;而今年以來情況繼續惡化,5月份越南的消費物價指數更是高達25.2%,這是該國1992年以來通脹失控“最壞紀錄”,而通脹上行壓力依然嚴重。此外,越南貨幣政策的從緊力度不足,越南央行今年6月10日將基準利率調升至14%,部分銀行已將貸款利率設至18%,但當前的利率水平仍遠低于通脹率,未能有效控制通脹預期。
第三,貨幣貶值明顯。2008年3月下旬,越南國家銀行聽從了“以本幣升值控制通貨膨脹”之說,將越南盾與外幣的浮動幅度由0.75%擴大到1%。然而事與愿違,越南盾由升值變為貶值,截至5月底,越南盾兌美元已經狂貶了27%。另外,世界銀行在其日前的一個資料中預計,今年內越南盾兌美元的貶勢還將繼續,超過1/3不過是個時間問題。在外匯市場上,越南盾的一年離岸遠期匯率狂跌40%。
第四,貿易逆差大幅度擴大。2007年越南的貿易赤字達到了141億美元占當年GDP的比重為19.8%。雖然,越南的經常賬戶赤字比貿易赤字額要小得多。但是,越南經常賬戶逆差額也從2002年的5.98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億美元,占GDP比重從1.7%上升到9.6%。且越南FDI的主要投向是辦公樓和旅游酒店業,其投資與房地產關聯度很大,結構不合理。
第五,財政赤字惡化。越南政府的財政多年來出現了持續赤字,截至2007年底,越南財政赤字為50億美元,達到GDP的7.5%左右。今年1季度,越南的財政赤字為1.87億美元,占同期財政收入的3.4%。盡管這一數字并不大,但同比增速卻很快(高達78%)。財政赤字高增長,加劇了其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
第六,經濟增長開始放緩。2007年越南的經濟增長率為8.48%,而2008年一季度則為7.4%,低于去年同期的7.8%。今年5月6日,越南總理阮晉勇表示,越南政府向國會提議將2008年越南經濟增長率指標調整為約7%。
透過上述六大經濟指標惡化跡象表明,目前越南或將面臨金融危機。
二、越南經濟惡化的原因剖析
此次越南經濟出現不斷惡化,是由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一)外因方面:
1.國際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入世后,越南市場和國際市場聯動。美國經濟衰退,美元貶值,國際市場糧食食品的上漲帶動越南國內食品物價飛漲,糧食食品漲價占越南國內CPI近48%。同時,越南是汽油和柴油進口國,國際油價的上漲也導致其國內油價飛漲,從而導致國內其他消費品價格的大幅上揚。
2.國際游資的投機行為。2007年1月,越南股市指標股平均市盈率就已高達73倍。但越南股市監管部門沉醉于“世界增長率最高股市”的榮耀光環不能自拔,放任甚至鼓勵國外游資入場,僅2007年一年越南吸引的FDI就達到203億美元,證券投資達到53億美元,兩者合計為256億美元,占當年GDP的36%。目前在越南股票市場上,外資占到交易量和交易額的70%以上。這些游資入場后重施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故技,對股市和匯市雙向做空快速套利,令越南金融產品遭逢滅頂之災。
(二)內因方面:
1.外匯儲備不足。越南近幾年長期外貿處于逆差狀態,外匯儲備很低,而外債較多。2007年越南外匯儲備只有150億美元,而國家外債卻有305億美元。與此同時,受美元大幅貶值的影響,越南政府不得不拿出本來就很緊缺的外匯儲備大量購買美元穩定本國貨幣匯率,維持越南盾不升值。現在,一些企業和民眾又開始從銀行、市場甚至黑市大量擠兌美元和黃金,導致國家外匯儲備更少,穩定金融市場的能力大大下降。
2.過早放開資本項目。越南在2006年加入世貿組織后,就開始放開資本項目的外資直接投資。外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寬到49%。外資的大量涌入,直接推高了越南的資產價格,并且形成泡沫。在外資的推動下,越南股市總市值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從原來的10億美元迅速膨脹至200億美元;越南指數從120點大漲至1200多點;同樣在不到兩年時間內,胡志明市的房屋價格從每平方米2000多美元上漲到6000多美元。如今股市和房價的暴跌,正是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
3.政府犯了理想主義錯誤。越南既希望大量引進外資,刺激經濟發展,又想竭力扶植國營企業做大做強,結果導致金融信貸政策過于寬松,經濟過熱難以遏制。2007年底,糧食、能源價格均出現大漲,此時當局本應采取有力措施做出反應,控制投資規模,遏制經濟過熱,避免通貨膨脹和金融、經濟危機;但越南政府和那些新整合組建、正欲大干一番的大型國有公司等既得利益階層卻都不愿在此時半途而廢。這種猶豫不決白白貽誤了控制經濟、金融崩盤的最佳時機。
4.經濟政策制定失誤。從2006年開始,越南政府的貨幣政策就開始大幅寬松。其中,2006年的M2增長了34%,2007年又增長46%。同期,越南國內的貸款余款則從2006年上升29%到2007年的上升54%。在危機出現之初,越南官方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圖控制危機。但一些措施顯得迂闊無當,甚至適得其反。如不久前越南央行宣布將越南盾對美元匯率浮動值放大到2%,此舉造成民間和股市的恐慌,不但令股市大跌,還促使老百姓大量拋售越南盾,搶購美元和黃金,導致通貨膨脹的加劇和越南盾的貶值。
5.金融監管體制不健全。越南允許個人和企業在市面上交易美元和黃金這樣的硬通貨,同時人民幣在越南的邊貿市場里商人基本也可以直接兌換。這樣的市場環境形成了銀行和金店雙重價格。銀行嚴格執行國家的定價標準,而市面上金店可以自由抬高金價。并且市面上出現一些不法經營者專門利用政策漏洞進行交易,進一步惡化了越南金融市場。
三、越南經濟惡化對我國的警示
越南經濟惡化對我國影響不大。2007年越南的GDP僅713億美元,我國對其出口119.01億美元,僅占我國2007年出口總額的0.98%,這就決定了越南一旦真的爆發貨幣危機,它通過貿易聯系對我國的危機傳染效應并不大。同時我國在越南的企業投資,主要是以國家項目和大型企業為主的,越南股市的下跌不會重挫我國的投資信心。但是不能因為越南經濟能量小,就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世界經濟領域有個“喚醒效應”(Wake-up Effect)――對于中國經濟來說,這可能才是我們面對這場外部危機,所要警惕的核心所在。反思越南經濟今年的驟然惡化,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警示:
第一,防止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在我國發生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和人民幣持續較快升值的情況下,我國的宏觀調控遇到了多難的局面。目前我們多次提高準備金率,但從實踐來看,收效不理想。現在我們仍然處于實際負利率的狀況,但由于人民幣升值過快,又不能持續提高利率,因此可以嘗試實行保值儲蓄的方法,筆者認為這種形式可能較易為群眾所接收,有利于吸收流動性,又不會對生產企業產生較大的影響。
第二,延緩推進資本項目進一步放開。目前雖然我國已經開了QFII的口子,但整體規模仍然是較小的,外資進入我國資本項目是可控的。只有當我國金融體系已經相當健全,才能夠進一步放開資本項目。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港股直通車”和股指期貨應當暫緩推出,這樣國際熱錢無法借力打力做空中國。
第三,穩定幣值防止熱錢大量流入風險。人民幣的升值應該堅持小幅漸進的過程,而且升值的幅度應該處于可控的范圍內。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過大,升值的時間過急,都會對相當一批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而且也容易形成資產價格的泡沫。如果未來人民幣升值壓力繼續存在,我國央行需密切關注和控制國內信貸增長以阻止流動性過剩愈演愈烈。
第四,貨幣政策調整應快速及時。如果預期國際熱錢在不遠的將來做空人民幣,應當及時控制人民幣升值,快速推出資本“嚴出嚴進”的政策,以防止國際熱錢的大規模撤離。同時,在國內商業銀行和本土企業資金鏈出現緊張的情況下,應當及時放松銀根,讓本土金融和企業資金鏈保持完整和暢通以避免由于熱錢的撤離導致企業被迫停產休克。
參考文獻:
[1]張明.經濟危機已開始叩門越南[DB/OL],finance.省略/a/20080611/000749. htm,2008-06-11.
篇2
1 蕾鈴脫落的一般規律
1.1 在蕾鈴脫落中,落蕾與落鈴的比例,總的趨勢是落鈴率高于落蕾率,其比例為3∶2。
1.2 蕾鈴脫落的日齡現蕾以后11~20天脫落最多,20天以上的大蕾脫落的較少。棉鈴開花后3~8天的幼鈴最容易脫落,以3~5天為最多,10天以上的幼鈴很少脫落。
1.3 蕾鈴脫落的部位一般下部果枝蕾鈴脫落少,上部果枝蕾鈴脫落較多;靠近主莖的蕾鈴脫落少,離主莖遠的蕾鈴脫落多。但密度過大,肥水過多,棉株徒長時,蕾鈴脫落部位與上述相反。
1.4 蕾鈴脫落的時期,一般是棉花初花期以前很少脫落,以后逐漸增多,到開花結鈴盛期達到高峰,以后又逐漸減少。據研究,7月下旬~8月上旬開花結鈴盛期的脫落數約占總脫落數的56%。
1.5 據統計,陸地棉脫落率最高,中棉次之,海島棉最低。陸地棉品種間,蕾鈴脫落率差異較大,相差高達35%左右。
2 蕾鈴脫落的原因
2.1 生理脫落 生理脫落是蕾鈴脫落的基本原因,約占總脫落率的70%。造成生理脫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2.1.1 有機養料不足或分配不當。當外界環境條件不適合時,棉株生長瘦弱或徒長,引起棉株體內有機養料不足或分配不當,使蕾鈴得不到充足的有機養料而脫落。在外界環境條件中,對生理脫落影響最大的是肥、水、光、溫等因素。
2.1.2 沒有受精。未受精的幼鈴,由于生長代謝強度弱,吸收養分能力差,必然導致脫落。影響受精的原因很多,開花時遇到降雨、高溫、干旱等不良環境條件,都會破壞花粉和授粉受精過程。
2.1.3 植物激素平衡失調 棉株體內含有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內源激素。這些激素類物質含量發生改變后,會使激素之間失去平衡狀態,引起蕾鈴脫落。
2.2 病蟲害 病蟲害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蕾鈴脫落。蟲害有盲蝽象、棉鈴蟲、棉蚜等;病害主要有枯、黃萎病和紅葉莖枯病等。
2.3 機械損傷 棉花生長期時,田間操作管理不慎,或者遭到冰雹、暴風雨等的襲擊,都會損傷枝葉或蕾鈴,引起蕾鈴脫落。
3 保蕾保鈴的途徑
3.1 用合理密度改善棉田光照條件 主要通過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減少蔭蔽,改善田間光照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從而減少蕾鈴脫落。
3.2 調節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 主要針對肥沃棉田,這類棉田容易出現徒長。應通過肥水、中耕、整枝和使用生長調節物質等綜合栽培措施,協調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使有機養分分配合理,減少蕾鈴脫落。
篇3
1 經濟滑坡的原因
國有茶場經濟滑坡、虧損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災害、市場疲軟、茶場負擔重、體制不順、管理不嚴是主要原因。
1.1 客觀原因
1.1.1 茶葉市場由暢轉疲。從1989年開始,茶葉市場連續下滑。正常年份,全國茶葉出口量在20萬t以上,而近幾年茶葉出口量大減,且花色品種單調,茶葉加工企業無法生產,外貿公司需要量減少。茶價低、成本高,嚴重地挫傷職工種茶的積極性,茶場經濟陷入困境。
1.1.2 企業負擔過重,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生產成本上升。化肥、農藥、煤、電費、采工工資等價格上漲幅度較大,茶葉直接成本漲幅過大;離退休金提高。一是離退休人數逐年增加,平均每四個職工負擔一個離退休人員;二是離退休人員退休費用增長較快;企業辦社會。茶場一方面要向國家交納增值稅、農村特產稅、所得稅等,另一方面又要承辦本應由政府辦的文教衛、公檢法等事業性的機構,無疑加重了企業的負擔;賦稅過重。目前茶葉的稅賦高達31%,遠遠超過蠶繭等其它農產品,在茶葉生產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的情況下,這樣的高稅賦實在使茶場難以承受。
1.1.3 自然災害嚴重。近幾年,茶場的旱災、蟲災嚴重,致使茶樹受災受損,加劇樹勢老化,影響了茶葉產量。
1.1.4 資金缺乏。茶場從1993年以來,資金就陷入困境,具體表現以下幾方面:企業負債過重。一個中小規模的茶場,負債高達3215.3萬元,職均負債3萬多元,貸款和借款1034萬元,僅銀行利息,一年高達134.42萬元,平均畝茶園承擔249.56元,每個在職職工承擔1501.89元。資金嚴重沉淀。一是流動資金變成了固定資產,運轉不起來;二是資金損失。貸款難以收回,經營虧損嚴重。
1.2 主觀原因
茶場經濟出現滑坡,除了客觀原因外,還有主觀上的原因。如:茶場領導決策失誤;內部管理失控;改革不到位,分配失當;產業結構單一化。
2 發展的主要措施
影響茶場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改革和完善現行管理經營體制,加強茶園基礎建設和努力擴大茶葉的銷售量。
2.1 完善雙層經營體制,建立市場運營機制。
2.1.1 全面實行“四到戶”、“兩自理”的經營體制。改革原有的大農場對家庭茶場實行統包統攬的經營模式,全面實行生產費用、生活費用“兩自理”和茶園、核算、風險、盈虧“四到戶”。茶場以資產租賃的方式將茶園租賃給職工經營、管理。職工租賃茶園后,完全自我投入,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按市場規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2.1.2 初制茶廠實行公開招標租賃經營。茶場初制廠全面推行以現有廠房、機具等固定資產租賃經營,鼓勵干部和有經營能力的職工參與競標,租賃期一定三年,采取預交資產保金押金的辦法,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2.2 建立緊密型茶葉集團。組建茶葉產業集團必須是利益均享、風險共擔緊密型的企業。改變分散經營,出售原料的被動局面。培植優勢龍頭企業,實現龍頭企業拓市場、促基地、帶承包戶,變松散、隨意的產銷形式為規范、緊密型的產銷形式。
2.3 樹立茶葉生產的基礎地位。對于茶場今后走出困境,進一步發展茶葉經濟,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要著手規劃三個工程:一是茶園的基礎建設,如噴灌設施、新良種茶園的發展和防風林帶的建立等;二是加快衰老茶園的改造,復壯茶樹,提高產量和品質,為茶園機械化奠定基礎;三是積極開發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建立和健全新產品的生產程序和經銷策略。
2.4 一業為主,多種經營。茶場必須在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調整茶園種植結構。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積極發展二、三產業,發展茶果間作套種,發展養殖業,興辦養雞場、養豬場,徹底改變單一茶葉生產的經營格局。
2.5 加大推銷力度,提高茶葉銷售量。要加強宣傳,提高農墾茶葉知名度,積極開拓國際、國內茶葉市場。國際茶葉市場需求量,直接影響到企業產品的銷量,關系到企業經濟效益。一旦國際茶葉市場不景氣,國內茶葉市場就易于出現滯銷,茶葉價格降低,茶葉企業的自身優勢就難以發揮,就會出現近年來的困境。因此,應上下努力千方百計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增加出口量,不但出口大宗綠茶,而且也爭取出口名優茶和袋泡茶等新產品,提高創匯能力和經濟效益。
茶場根據國內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產品結構,開發以茶為主的飲料系列和食品系列產品,爭奪市場一席之地。
篇4
關鍵詞:京劇元素;圈案簡化;印花設計
檢索:.cn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6-0088-03
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對京劇元素進行設計性實驗,跨領域的將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與服裝面料的印花設計相融合,以符號化的形式運用到現代日常穿著服裝中,使得傳統的京劇文化在服裝領域能夠以新的形式展現,并能具有實用性、普遍性,同時達到服裝設計的理想藝術效果。
一、京劇藝術中的設計元素
京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曲藝文明的重要組成成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一直活躍在國內及國際舞臺,隨著審美趨勢的變化、演繹形式的更迭,京劇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國粹不但應作為文化標本被珍藏,更應當隨著時代審美趨勢進一步發展,將京劇中的藝術元素應用到服裝的印花設計中。其主要目的是傳播京劇文化,以京劇中的藝術元素作為主要設計靈感,將京劇這一具有歷史、文化積淀的藝術門類,用服裝印花設計的方式進行新的解讀,在不破壞其原有藝術精髓的前提下,為京劇元素賦予現代視角的美學感受,在古典藝術美學和現代藝術美學之中達到一定的融合。
(一)京劇元素的特點
顏色飽和度較高,尤其是花臉中的臉譜元素,以同明度的撞色為主要的視覺表達方式。與紋理感相匹配協調,不至于在色彩上過于突出和不協調。基于色光波段長原理,高明度的顏色傳播力度廣,觀眾在遠距離欣賞,可以迅速的刺激視覺神經,讓觀者的心理與演員的面目表情產生情感互動,同時冷暖的互補與漸進可以產生空間感。
顏色運用豐富靈活。不論是圖案紋樣繁復的戲服,還是多變夸張的臉譜,都采用了大量的色彩作為展示,但又通過明度的對比產生主次變化,既能做到奪人眼球,又不產生雜亂的效果,同時又具有程式化的一定之規,使得不同顏色可以協調的運用和搭配。
較強的譜式性。包括結合面目五官、裝飾性為目的直觀被人們接受的組織紋樣。要依據具體的人物性格、角色特點進行具體設計。從藝術手法角度來看,京劇元素遵守著秩序、均衡、對稱、統一。根據程式化要求,每個^物對應的臉譜都有具體的要求需要遵守,由點、線、色、形組織成裝飾性的圖案。從線條和布局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塊瓦臉、整臉、十字門臉、象形臉、六分臉、丑臉、歪臉等等,臉譜種類繁多。
較為扭曲和夸張。京劇是一門通過舞臺表演誕生的藝術形式,為達到舞臺效果,多數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進行表演展示,而在服裝飾品、妝容上也極盡夸張的表述。與后現代怪異、夸張的藝術手法相似,也與西方部分抽象的藝術流派比較接近,便于京劇元素在年輕化、國際化的推廣和普及。
(二)應用元素的選取
擷取京劇中的臉譜、頭飾、裝束、旌旗、腰帶等元素,運用到服裝的圖案設計上,給人以神秘、夸張的藝術感,線條分布、圖案造型具有京劇的獨特魅力,視覺效果強烈,同時京劇是一種具有空間和時間概念的藝術,引用京劇元素能將靜態的印花變得更加動感。
京劇元素的引用和再設計并不是天馬行空,不論是京劇當中的配飾還是臉譜,都和曲藝人物的性格、地位、性別、宗派相關,不能任意而為,正是京劇元素有較高的程式化要求,才使得京劇元素又不同于其它元素的鮮明特征,同時又具備了人物的對應性和文化的延伸性。
二、符號化圖案設計
符號學誕生自20世紀初期,20世紀60年代以后以法國和意大利為中心重新興盛發展成歐洲各國的新興理論,是研究表征和意指方式的科學,屬于當代前沿的人文理論探討領域。符號化設計既包含圖像視覺符號化,又包含符號化背后的精神象征,是藝術與思想的雙重象征性符號。
(一)圖案的符號化處理
在京劇元素中,圖案和色彩的搭配都有其具體的象征意義,不同的圖案、色彩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著不同人物角色及其性格特征。在圖案設計中的研究,基于所提取的京劇圖形符號、文字符號結合了休閑服裝設計和現代年輕群體普遍審美,進行適當的改造。(圖1、圖2)
符號化設計需要根據京劇元素的特點進行分析,不是簡單的地舍棄,有以下幾個要求:
保留固有元素屬性。不能破壞所構成元素所要表達的完整性,即構成該元素主要屬性的必有成分不能發生改變或缺失。
不破壞、丑化原有元素的藝術精髓。符號化設計只有保留住原有元素的精髓,才能做到既簡單生動,又原汁原味。可以適當的改變藝術表現手法,但不能改變所要表現內在價值,也不能為了迎合視覺的需求,對引用元素蓄意丑化和篡改,這樣既達不到符號化的效果也使得元素的再運用失去了價值。
與適用對象相融合。在符號化設計時要考慮適用對象,應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不能過于違和和突兀,也不能與設計主題相違背。在服裝中應用設計元素更是要考慮面料、顏色、款式等匹配問題。
體現設計風格。一個成功的圖案設計不是孤立的,最終的目的是達到服裝設計的整體效果,為了避免元素的同質化使用,不但要考慮設計手法是否達到符號化的實際要求,還應當有自己的設計風格,形式風格化的設計手法,在藝術水平上有更高的延伸價值。
(二)符號化設計手法
1.簡化和概括
從搜集靈感來源中找到所需元素,分析元素的外在表現形式,及內在特征,分析布局特征和元素的突出特點,在不破壞整體性的前提下,去掉與設計主題不符的相關成分,只留下最突出的、特征明顯的成分,可進行一些布局和比例分配的改動,方便于主題的進一步突出。最后再進行進一步的藝術加工,以便于制作出具有個人設計風格的符號化圖案。(圖3、圖4、圖5)原創圖案展示如圖6、圖7。
2.解構和重組
通過對原圖案的分解、變化、重組產生新的圖案。京劇元素不同于其它的元素,大部分表現在外的圖形都有章法可言,如果隨意改變結構可能會是運用的元素失真,所以在變化前應當充分了解結構分配的含義和約束。其次是把圖案分解成若干個部分、再進行重新拼接組合成新的圖形。所組合的圖案可能是變化不大,也可能是面目全非。甚至將肢解后的傳統圖案的某一具有典型特征的部分與現代圖形結合,或者將不同的題材和不同風格的紋樣組合在一起,重新設計出一種奇特新穎的現代紋樣,這種分解組合方式是當今設計的流行趨勢。原創圖案展示如圖8、圖9。
3.夸張和變形
是一種突出重點的表現手法,對原型圖案的典型形象特征,進行強調、變形,增加視覺效果。可以通過提取其典型的代表性的圖案局部,運用幾何形、曲線和塊面,對典型特征進行夸張變形,使原有形象特征更加鮮明、生動和典型,增強藝術感染力。同時夸張的藝術手法本身就具有后現代主義的風格,增強視覺沖擊力,這正是現代服裝設計所追求的時尚,而且夸張的手法就有浪漫主義的表現力,給人以活潑、跳躍的視覺感受,迎合年輕化群體。原創圖案展示如圖10、圖11。
4.風格化處理
可將京劇元素直接轉化成其它風格較為突出的設計手法,如日式、哥特式、波普式等等,在色彩和布局上進行轉換和改變,使之達成一種較為現代或獨特的設計風格。原創圖案展示如圖12、圖13。
三、實驗成果展示
(一)女裝原創效果圖展示如圖14。
(二)男裝原創效果圖展示如圖15。
女裝、男裝原創效果圖分別獲“中國創意設計年鑒”2014-2015年度銀獎、銅獎。
篇5
一、成績不高的原因
面對眾多初中學習的成功者淪為高中數學的失敗者,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狀態進行研究、調查表明,造成成績滑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被動學習。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訂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有真正地理解所學內容。
2.學不進去。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要點沒聽會,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只是趕做作業,胡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者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完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者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對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的最值問題,函數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形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這些觀點客觀上就是分化點,有的內容還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內容,如不采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提高成績的措施
高中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情況,教師應當采取加強學習方法指導為主,化解分化點為輔的對策:
1.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訂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制訂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打穩扎,它是推動學生學習和克服難題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煉意志。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2.循序漸進,防止急躁。為數不少的高中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求多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熟練程度。
3.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的要求較高。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不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方法是因人而異,但學習的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復結)是少不了的。
篇6
【關鍵詞】 靜脈炎
經靜脈給予化療藥物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目前被臨床廣泛應用,但由于經靜脈給化療藥物治療惡性腫瘤療程長,局部靜脈反復穿刺的機械性損傷和由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極易引起靜脈發紅、疼痛、硬化成條索狀,形成靜脈炎,造成靜脈通道建立困難,并且隨著用藥次數的增加,靜脈損傷的程度及發生率升高,嚴重者可影響化療計劃的進行從而影響疾病治療的效果[1]。因而靜脈保護問題一直為護理界所關注[2,3]。
1 化療患者靜脈炎發生的原因與機制
1.1 機械性損傷
因輸液過程中未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靜脈多次反復穿刺損傷血管內皮或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過長,刺激性過大,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細菌性靜脈炎,同時血小板在受傷部位及針、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
1.2 化療藥物及液體對靜脈刺激性損傷
由于長期輸注高濃度、刺激性較強的化療藥物,尤其腐蝕性化療藥物注入外周靜脈,引起不同程度的靜脈內膜化學性損傷。同時高滲液體可使血漿滲透壓升高,血管內皮細胞脫水,局部血小板聚集,釋放前列腺素。以上因素都可使靜脈通透性增強,白細胞浸潤產生炎癥改變,引起化學性靜脈炎,同時釋放組胺,使靜脈收縮、痙攣變硬,易并發血栓形成[4],形成血栓性靜脈炎。
1.3 惡性腫瘤患者的高凝狀態
90%腫瘤患者凝血機制異常[5],由于腫瘤釋放物質直接或間接地激活凝血系統。致凝血機制異常,同時化療藥物又可引起組織因子釋放,纖溶活性受抑制,藥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腫瘤患者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形成。
2 化療患者靜脈系統的防護
2.1 正確選擇靜脈穿刺部位注射化療藥物
靜脈炎的發生與穿刺部位有關[6],避免在指掌關節部位注射化療藥物,應選擇較粗的血管[7],發揮其血流快、血流充分的特點。縮短化療藥物對血管穿刺部位刺激的作用時間。實踐證明,充分稀釋血液是預防靜脈炎發生的最佳方法。注射部位一般由遠端及近端,左右交替使用,不在腫脹、病變肢體使用靜脈,還可用靜脈穿刺點標記法,避免靜脈過度穿刺,引起靜脈炎。
2.2 選擇適宜的靜脈留置針,減少靜脈直接穿刺損傷次數
選擇穿刺針具的直徑應與被穿刺的靜脈直徑相匹配,一般外周靜脈穿刺針具選用22~24G靜脈留置針,24G直徑與5號頭皮針相等,針尖小,對靜脈內膜損傷小。并做好靜脈留置針的護理,嚴格執行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美國輸液護理會將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規定為3天[8,9]。
2.3 正確輸注化療藥物和液體
嚴格把好靜脈輸注關,先用生理鹽水建立靜脈通路,確認靜脈回血良好,無滲血,再接上稀釋好的化療藥物,并采用間斷輸注化療藥物法[10]輸注化療藥物,以減少化療藥物對局部靜脈刺激。注射完畢后拔針前應再注射適量生理鹽水,沖洗靜脈通路,以免直接拔針時將化療藥物漏于皮下或局部靜脈內化療藥物濃度過高,加重靜脈內膜損傷。同時注意幾種化療藥物輸注順序,使用非順序依賴性化療藥物應先輸注對組織刺激性較強的化療藥物或高濃度藥物,后輸注刺激性小、低濃度藥物,由于治療開始靜脈尚未損傷,結構穩定,藥物對靜脈引起的不良反應小。
2.4 稀釋靜脈輸注化療藥物要嚴格配置
根據每種化療藥物藥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選用適宜的化療藥物溶媒,不同的溶媒溶解對保護化療藥物的穩定性、酸堿度、和降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有著明顯的影響[11]。靜脈注射給化療藥物導致靜脈損傷發生靜脈炎,與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藥物的酸堿度及Ⅰ型變態反應有關[12],所以正確選擇溶媒對預防化療引起靜脈炎起著重要作用。如喜樹堿呈堿性,不宜用葡萄糖或酸性藥物溶解,像甲氨蝶呤、嗶喃阿霉素用葡萄糖溶解,長春新堿、環磷酰胺用生理鹽水溶解。
2.5 掌握各種化療藥物最佳的輸注速度
根據化療藥物其刺激性強弱,作用機制、藥物動力學原理不同,選擇給藥速度對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療效有著重要影響[13~15],如靜注阿霉素要在溶解后2~3min內快速注完,否則藥物易失效,并且對局部靜脈刺激過長引起靜脈炎或藥物外滲引起局部蜂窩織炎和局部壞死。再有婦科常用于治療滋養細胞性疾病的5-氟尿嘧啶一般要求8h點完,過快注入藥物對靜脈刺激性過大毒副作用加重。
2.6 選擇適宜的輸注裝置
減少靜脈輸液微粒對靜脈的刺激,靜脈輸注化療藥物時,加用過濾器的輸液器可減少液體顆粒或其他雜質導致靜脈炎的發生[16],尤其是強刺激性藥物要使用專用精密過濾器的輸液器,其濾膜孔徑為3 μm,對藥物微粒濾出率90%,明顯減少靜脈炎及不良反應發生率[17]。
2.7 在化療期間加強健康宣教
輸液期間將遠端肢體抬高,以促進靜脈回流,輸液過程中,用毛巾熱敷穿刺點上方,或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藥湯劑、膏劑外敷,也可減少腫瘤患者高凝引起血栓性靜脈炎,有些報道中藥外敷可減輕輸血后靜脈炎發生[18]。一旦出現靜脈炎,立即停止輸注,局部應用50%硫酸鎂濕敷或中藥制劑外敷。
綜上所述,化療所致的靜脈炎是多因素的,合理選擇靜脈、針具,科學用藥、減少醫源性損傷,加強患者健康宣教,對減少由于化療對患者靜脈的損傷防治,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起著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桂芳,楊秀云.自制藥膏用于諾維本之靜脈損傷的防護.護士進修雜志,2001,16(10):773.
2 肖金平,陳奇志,肖清秋.腫瘤病人使用淺靜脈套管針的護理.護理學雜志,2002,15(7):420-421.
3 董文,林靜,饒本強.新鮮蘆薈外敷治療化療性靜脈炎80例療效觀察.解放軍護理雜志,2001,18(1):13-14.
4 張曉燕,陳愛初.CHOP方案治療惡性淋巴瘤副作用的觀察和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3,18(2):135-136.
5 張強.外科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5):637.
6 陳顯春,封悅,宋爽,等.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42-43.
7 黎麗嬋,黃麗沅.兩種抗癌藥物不同給藥方式對靜脈炎發生的不同影響.護士進修雜志,1997,12(10):39.
8 黃潔軍.46例白血病患兒留置針在頭皮靜脈輸液中的效果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00,15(2):78-79.
9 戚虹.封閉式留置針在頭皮靜脈輸液中的效果觀察.護理學雜志,2000,15(2):78-79.
10 云朝霞.間斷輸入化療靜脈藥物對靜脈損傷的預防效果觀察.南方護理學報,1999,6(2):14.
11 王秋云.靜脈輸注化療藥物的護理.黑龍江護理雜志,2000,6(9):77-78.
12 黃紅艷,楊云芳.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對血管組織的損傷.實用護理雜志,1996,12(1):42-43.
13 張慧蘭,陳榮秀.腫瘤護理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68-170.
14 李振.惡性腫瘤的化療治療與免疫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82-112.
15 張曉敏.臨床用藥與護理.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5-167.
16 黃紅艷,楊云芳.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對血管組織的損傷.實用護理雜志,1996,12(1):42-44.
篇7
關鍵詞:高年級 數學 兩極分化
一、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年級數學兩級分化的原因
(一)學生個體學習能力存在差異
在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之后,學生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增加了很多,加上教學方式跟課堂的設置等都有了一定的不同,就會導致一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不了,形成學習過程的“斷篇”現象。事實上,學困生的基礎本來就不是特別好,這樣就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越是學不會的知識就越不想繼續學習,自身學習能力的差異就導致了兩級分化。
(二)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問題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展,新的教學理念已經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但是由于受到多年的教學方式的影響,還是有一些數學老師采用大量的數學習題練習來進行教學,他們認為題海戰術是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重要法寶。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根本無法激起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一部分教師為了給學生留下足夠的復習時間,就會盲目的趕進度,在前期就把教材講解完畢,學生理解時間不充分。
(三)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要求
小學高年級階段是數學學習分化比較明顯的階段,這個時期數學開始要求學生具備比較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高年級正是學生由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的重要時期,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大,有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比較快,有的就顯得比較慢。教師很少根據具體的學生實際去進行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學習適應性。對于小學數學學習來說,除了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運算方式和運算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假如學生能夠認真的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見,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這樣才會逐漸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方式。但是,在應試教學下,學校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重視學生數學方式的培養,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要求。
二、新課改背景下減少高年級數學兩級分化的對策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個體學習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不管是好學生還是學困生都是只有在提高了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才會激發求知欲,才會主動進行數學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來講解枯燥的知識點,這樣就進一步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不斷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小數點乘法的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大家播放一個小圖片,就是一個小朋友要給媽媽買一個紅絲繩制作中國結,每米的售價是1.8元,這個時候,小朋友要買2.5米,需要給媽媽要多少錢。教師可以讓小朋友們分組計算,學困生跟優秀生分在一起,互相幫助,看哪個小組計算的快,再由優秀生給學困生講解,最后每組派個代表來回答。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個體學習能力。
(二)改革教學方式,采用分層教學法
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學習的場地不僅僅是課堂,在生活中也是可以學到數學知識。因此,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和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比如,在學習“圓的面積”這一個教學課時的時候,通過課前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了解,知道已經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兩種教學方式,對于那些知道了公式的學生,積極引導他們了解公式是怎么的出來的,對于不知道公式的學生,也就是不愛課前預習的學困生,可以逐步引導他們去套索,發現公式的計算方式。由于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同樣,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這公式的推導和驗證的時候就出現了多種方式,有的學生把圓轉化正平行四邊形,有的轉化成三角形等等,這樣一來,學生變得活潑起來,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三)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習效果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致力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作為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逐步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比如,教師可以以足球為例,讓成績不好的學生想象以下經常玩的足球,白色皮一共有20塊,比黑色的皮的2倍少了4塊,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5邊形的,白色的皮是6邊形的,請問,共有多少塊黑色皮?在設問中將復習類、基本類的問題給學困生來回答,而將通過比較、分析等抽象思維方法解決的問題讓學優生來回答,之后逐步增加學困生的問題難度。為了能回答出問題,學生就會積極的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高學習效果。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要積極尋找學生兩極分化的原因,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教學方式的運用,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李敬.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點滴談[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2(5)
篇8
摘 要:按照“制度-行為-績效”范式構建商業銀行多元化分析框架,采用中國上市銀行2003~2013年的面板數據,就制度變遷、多元化行為與商業銀行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以利率市場化為主要特征的金融制度變遷影響了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行為,利率市場化改革促使商業銀行向多元化發展轉型;在制度變遷的背景下,利率市場化與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制度變遷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的多元化行為,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對此,金融監管部門在推動宏觀金融調控從以數量為主向以價格為主轉變的過程中,應注重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協調推進,對金融機構實施分類監管,允許商業銀行適度開展多元化經營,而商業銀行也應根據資本水平和業務實際,審慎選擇多元化發展路徑。關鍵詞: 制度變遷;利率市場化;多元化;經營績效;銀行業中圖分類號:C93;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6)05-0002-07一、引 言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政府部門為此進行了不間斷的改革,尤其是以市場化改革為重點的制度變遷。這樣的經濟環境和制度背景,決定了中國企業的戰略選擇與發達市場環境下的企業不一樣。正如Meyer et al.(2001,2009)所指,在一些新興市場經濟中,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對企業戰略的制定起到重要影響,需要把制度因素從背景轉變為自變量來研究制度對企業戰略行為的影響[1,2]。多元化就是金融企業發展過程中一種重要的戰略行為。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金融企業自身競爭能力的提升,國內商業銀行正在加快推進多元化經營,不斷向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業務領域擴張,甚至開始介入電子商務等非金融領域。盡管中國金融業仍施行分業監管模式,監管部門并未明確支持金融業多元化經營,但銀行業的多元化趨勢似乎已勢不可擋,不僅體現在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等地方中小銀行也開始向多元化邁進。從國際經驗來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較早施行了混業經營的金融制度,鼓勵金融企業多元化發展。美國則經歷了多次金融制度調整,1999年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取消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跨界經營的限制,但2008年的金融危機又使美國限制商業銀行過度多元化經營。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球開始關注宏觀審慎監管,《巴塞爾協議Ⅲ》隨之出臺了新的監管規則,通過逆周期性調節等措施防范系統性風險[3]。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有利于擴展收入來源,降低收入的波動性,規避單個行業的風險,具有逆周期調節的性質;協助可能加大利率風險與流動性風險,甚至導致不同業務之間的風險傳染,進而誘發系統性風險。因此,多元化經營與銀行業風險與績效有著復雜的關系,在金融市場化改革與宏觀審慎監管的背景下,有必要從制度視角加強對金融市場化與多元化經營的研究。以往與審慎監管相關的研究測重于風險方面,但監管除了增強金融業的穩定性,也為了促進金融機構間的有效競爭,提升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因此,審慎視角下的銀行績效也值得研究。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一)基于制度基礎觀的理論分析框架20世紀80年代以后,學術界逐漸形成了兩種戰略選擇理論:基于產業的戰略觀和基于資源的戰略觀。基于產業的戰略觀把戰略分析建立在產業結構的基礎上,認為企業所在產業的市場結構對戰略決策起決定作用,側重研究企業面臨的外部機會和威脅。基于資源的戰略觀則從企業資源的觀點來分析戰略問題,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建立在其所擁有的獨特資源、成長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側重研究企業內部的優勢和劣勢。隨著戰略差異性研究的發展,有學者逐漸意識到企業在進行戰略選擇時,不僅要分析產業結構和企業資源,還需要考慮來自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制度因素,這些影響因素被歸為制度的框架[4]。制度學派的學者對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North,1990)[5]。Scott(1995)從組織層面對不同制度下的戰略進行分析,提出制度由管制型制度、規范型制度和認知型制度組成,每個組成部分都對企業的戰略選擇產生不同的影響[6]。其后,以Mike W. Peng(2002,2003)為代表的現代制度學派從制度、組織、戰略的關系整合上進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制度基礎觀的企業戰略選擇理論(IBV)[7,8]。企業戰略的制度基礎觀把制度看作是戰略選擇的自變量,聚焦在制度和企業動態的交互作用上,而且把戰略選擇看作是這一交互作用的結果。隨著制度分析與行為分析相結合成為學術研究的新趨勢,國內學者也結合中國經濟特點展開相關研究,他們認為中國轉型經濟具有特殊性,首要特征是大范圍、大規模的制度變遷,有別于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行為方式[9,10]。這使得單純套用企業戰略研究中成熟的SCP范式(結構-行為-績效)或RCP范式(資源-行為-績效)來研究我國企業的多元化戰略受到挑戰 [11]。因此,有學者將SCP范式改進為ICP范式:制度-行為-績效。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按照ICP范式構建商業銀行多元化分析的理論框架(見圖1),從而更直觀地分析中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制度環境、多元化行為和經營績效之間的內在機理。制度環境外生于組織層面,是生產交換以及分配規則的經濟、政治、社會及法律的集合,由一系列的法律、政策、歷史、文化和社會規范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構成 [12]。在影響企業多元化行為的制度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正式制度的缺失、市場化進程與政府干預并存以及管制放松與政策多變等方面。企業的多元化行為不僅體現在多元化的類型,也包括多元化的程度等。圖1 基于制度基礎觀的多元化分析框架(二)研究假設1.制度變遷與多元化行為。與一般行業相比,金融業是一個受政府高度監管的行業,也是一個受各種金融制度約束的行業,金融制度作為重要的制度環境變量,將影響和約束金融主體的行為選擇。在近年來中國金融制度的演進中,影響金融企業多元化的制度根源可能還在于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市場化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如North(2008)所言,制度在變遷,而相對價格的根本變化乃是制度變遷的最重要來源[13]。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其形成機制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逐步由政府主導向市場化方向變遷。利率市場化一方面賦予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為金融創新提供現實可能;另一方面,利率浮動的擴大將加劇銀行業的競爭,降低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利差水平,商業銀行不得不發展非利息業務以拓展利潤來源 [14],從而從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向多元化業務轉型。為此,提出以下假設:H1:商業銀行的多元化行為與金融制度的變遷有關,利率市場化程度越高,銀行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2.多元化行為與經營績效。由于企業實施多元化擴張存在資源共享、建立內部資本市場、稅收優惠、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等優勢,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多元化與企業績效正相關。Saunders和Walter(1994)指出,銀行、保險和證券業的組合能夠產生更加穩定的利潤來源,因此有助于提升銀行盈利水平[15]。Chiorazzo et al.(2008)通過對意大利銀行業的研究得出,多元化可以增加銀行的盈利能力,且規模較大的銀行多元化經營的效益更加明顯[16]。魏成龍和劉建莉對國內商業銀行的數據研究也得出了與Chiorazzo et al.完全一致的結論[17]。但是,多元化也可能帶來過度投資、跨行業補貼、增加成本等問題,Stiroh和Rumble(2006)對美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發現,多元化對績效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抵消正面影響[18]。Mercieca et al.(2007)以歐洲銀行為樣本分析發現,多元化程度與收入水平呈現負相關[19]。劉孟飛等(2012)對國內銀行的研究發現,多元化對國內銀行績效的影響并不明顯[20]。另外,也有學者通過建立面板門限模型,認為多元化與銀行績效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 [21]。在多元化經營程度不高時,分散業務有利于擴大銀行的收入來源,但當多元化程度過深,經營領域過寬時,業務關聯度上升,風險傳染性加大,管理難度增加,對經營績效提升反而有不利影響。鑒于多元化對銀行績效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簡單用正相關或負相關進行解釋,因此,提出以下假設:H2:商業銀行的多元化行為與經營績效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3.制度變遷、多元化行為與經營績效。金融制度的變遷,尤其是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給商業銀行傳統盈利模式帶來巨大挑戰,有學者通過對境外國家和地區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研究,認為放松利率管制后,會使銀行存貸利差出現縮小趨勢,并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22,23]。利差收入的縮小必然倒逼銀行通過提升表外業務收入來探索新的盈利增長模式 [24],而提升表外業務收入是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戰略轉型的具體措施,商業銀行以此對沖利差縮窄對銀行收益帶來的沖擊,從而改善其經營業績。因此,不僅利率制度和多元化行為本身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利率制度與多元化的動態交互也會對商業銀行績效產生影響。為此,提出以下假設:H3:制度變遷和多元化行為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具有疊加作用,利率市場化程度越高,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其經營績效也越好。三、研究設計(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本文以中國上市銀行為研究對象,根據研究需要和數據的可得性,選取2003~2013年的面板數據,研究樣本包括4家大型國有銀行、7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3家城市商業銀行①。數據來源為《中國金融年鑒》、Bankscope數據庫及銀行各年年報,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光大銀行由于上市較晚,早期數據不完善,因此未納入本次研究對象。個別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補齊。(二)變量選取與定義1.制度變量。在以往的研究中應用較多的是非國有化率、市場化指數等,本文選取金融制度中最為關鍵的利率市場化變量,由于我國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在不同時期利率市場化的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對利率市場化進程進行測度。本文從存貸款利率、貨幣市場利率、債券市場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率四個方面建立測度利率市場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并按各項改革政策對利率的市場化程度給予賦值,最后進行加權匯總,從而構建中國利率市場化指數(簡稱IRLI指數)②。2.多元化變量。已有文獻對企業多元化的衡量常用的有行業數目法、赫芬達爾指數法(HHI)、熵指數法(EI)等方法,其中,采用較多的是(HHI)。HHI指數越大,說明企業收入來源越分散,多元化程度越高。由于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多元化的方式除了不斷發展存貸款以外的表外業務,更通過設立保險、證券、基金、融資租賃等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多元化。因此,本文還將采用與相關行業數目(NUM)來衡量多元化程度,具體采用銀行相關聯的子公司數量,包括參股公司和控股公司。近幾年很多銀行設立了村鎮銀行作為其子公司,但村鎮銀行主要以存貸款業務為主,與傳統商業銀行在業務上并無區別,因此,在采集各銀行子公司數據時剔除村鎮銀行,只考慮非銀行類機構。3.績效變量。國內外學者常用總資產收益率(ROA)或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多元化經營績效的衡量指標,這兩個指標是衡量盈利能力最重要也最易得的指標。由于ROE受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而ROA具有不受資本結構影響的優勢,因此,選擇ROA作為衡量銀行經營績效的變量。4.控制變量。根據已有研究經驗,選擇經濟周期作為經濟環境變量,而將銀行規模、管理效率作為銀行特征變量。考慮到審慎監管對商業銀行多元化及績效的重要性,選取資本充足率作為審慎監管的變量。(1)經濟周期(GDP)。銀行業發展受宏觀經濟影響,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其績效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選擇GDP增長率刻畫經濟周期特征。(2)銀行規模(TA)。銀行規模具有規模經濟,一般來說銀行規模越大,越有利于通過多元化獲取規模經濟效應,采用總資產來衡量銀行規模。(3)資本水平(CAR)。銀行經營與盈利能力受到資本充足水平的約束,用資本充足率表示。若資本充足率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為正,表明審慎監管具有效率。(4)管理效率(CIR)。成本管控能力代表一家銀行的內部管理效率,用成本收入比作為衡量銀行管理效率的變量。(三)模型設計為了檢驗制度變遷、多元化行為及銀行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分別建立以下實證模型:四、實證結果與分析(一)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利用計量軟件Eviews6.0對模型中的變量進行統計分析,表1列出了各個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我國銀行業的HHI指數平均為0.22,最大值達到0.43;從涉及的行業數目來說,平均每家銀行涉及到3個子行業,而最多的達到9個。整體而言,盡管近幾年銀行多元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多元化的程度并不高(見圖2)。如果從多元化趨勢上來看,中國銀行業的平均多元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但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在2009年出現短暫停滯,之后又繼續提升,并呈現加快態勢。(二)制度變遷對多元化行為影響分析首先利用LR檢驗判斷固定效應模型是否優于混合效應模型,估計結果顯示,P值為0.0000,故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再通過Hausman檢驗判斷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0127,拒絕原假設,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2。表2中模型(1a)采用HHI指數作為多元化變量進行回歸。從回歸結果來看,利率市場化指數與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程度在1%的水平下顯著,且系數為0.1787。這表明以利率市場化為主的金融制度變遷確實對商業銀行的多元化行為產生了影響,利率市場化程度越高,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驗證了假設1。在控制變量中,GDP增長率在10%的水平下顯著,且系數為負,表明宏觀經濟在下行周期中,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增速放緩,通過多元化經營來增加收益。銀行資產規模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規模越大的銀行,越傾向于多元化發展,這也體現了多元化有利于分攤固定費用,降低平均成本,發揮規模經濟效應。資本充足率與多元化程度之間顯著正相關,表明資本金越充足,商業銀行越有實力加快多元化業務發展。成本收入比的系數符號為負,表明管理效率高的銀行更有可能進行多元化。為了驗證結論的穩健性,表2中模型(1b)用行業數目替換HHI指數重新進行回歸,從回歸結果來看,多元化程度與利率市場化指數之間依然顯著正相關,這進一步驗證了前面的結論,也說明利率市場化促使商業銀行通過設立關聯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多元化。(三)多元化行為對銀行績效影響分析利用LR檢驗和Hausman檢驗判斷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3。從模型(2a)利用HHI指數進行回歸的結果來看,多元化程度與銀行績效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關系,但HHI平方項系數為負,且變量并不顯著,對此存在兩種可能:一是銀行績效與收入多元化之間是線性關系,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提高銀行的經營績效;二是銀行經營績效與收入多元化之間可能存在倒U型關系,但由于中國銀行業的多元化程度還不高,中國銀行業還處在倒U型的左邊,開展多元化經營將有利于提升其盈利能力。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從現階段來看,中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還是有利于提升其經營績效的。在控制變量中,GDP增長率與銀行績效之間顯著相關,但其系數為負,這與理論預期不符。對此可能的解釋是,盡管中國經濟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后逐步回歸到中高速增長,但中國銀行業也在進行各項改革,如產權制度、公司治理、放寬準入等,使銀行享受到改革紅利,抵消了經濟回調帶來的影響。資產規模與銀行績效之間的關系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商業銀行資產規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強,規模效應越明顯。資本充足率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資本充足率越高,審慎經營水平越高,越有可能為銀行帶來更好的績效,體現了審慎監管與銀行效率的一致性。成本收入比與銀行績效的關系不顯著,表明現階段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仍然能為銀行帶來較高的收益,管理效率對銀行績效提升的作用還未發揮出來。采用行業數目替換HHI指數進行回歸,從模型(2b)的回歸結果來看,與HHI指數不同的是,行業數目與銀行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即商業銀行關聯子公司較少時,通過設立關聯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多元化有利于提升公司業績,但當子公司達到一定數量時,對經營績效提升反而有不利影響,因此,設立子公司的數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四)制度變遷與多元化對銀行績效影響分析為了檢驗利率制度變遷與多元化對銀行績效的交互作用,引入利率市場化指數與多元化程度的交叉變量,并在LR檢驗(P值為0.0000)和Hausman檢驗(P值為0.2240)的基礎上,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4。從表4的結果來看,利率市場化指數與多元化程度的交叉變量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且達到了1.2709,比單獨利用多元化指標進行回歸的系數更高,表明不僅利率制度和多元化行為本身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利率市場化與銀行多元化的動態交互促進了銀行經營績效的改善,這在相當程度上驗證了假設3,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過程中,商業銀行加快了推進多元化戰略的步伐,通過中間業務收入等提升其經營績效。為驗證上述結論的可靠性,同樣用行業數目替換HHI指數進行穩健性測試,結果見表4中的模型(3b)。回歸結果與模型(3a)基本一致,利率市場化指數與多元化程度的交叉變量依然對銀行績效有顯著影響,其它變量的回歸結果也都基本一致,證明上述結論是可靠的。五、結論與啟示以上基于利率市場化的制度背景,以中國銀行業為研究對象,建立制度變遷、多元化行為與銀行績效之間關系的理論框架與實證模型,通過實證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一是以利率市場化為核心內容的金融制度變遷的確促使商業銀行向多元化發展轉型,利率市場化對以利息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商業銀行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隨著經營壓力不斷增大,商業銀行加快了推進多元化戰略的步伐,從而表現出利率市場化程度越高,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二是從現階段來看,多元化程度與銀行績效之間顯著正相關,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提升銀行的盈利水平,但設立子公司對提升銀行績效的作用存在兩面性,子公司數量較少時,通過設立關聯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多元化有利于提升公司業績,但當子公司超過一定數量時,對經營績效提升反而有不利影響;三是利率市場化與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對銀行經營績效提升起到了顯著作用。此外,資本充足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有顯著的正影響,表明監管部門的審慎監管與銀行的效率提升是一致的,資本水平提高了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有利于銀行的績效穩定;資產規模也對銀行經營績效產生了影響,規模越大越有利于銀行提升績效。以上研究結論對宏觀金融調控與審慎監管改革,以及金融機構的經營實踐都有一定意義。首先,從宏觀金融調控與監管來說,利率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場化是宏觀金融調控從以數量為主向以價格為主轉變的必由之路,是宏觀審慎管理所要求的。同時宏觀金融制度的改革會對金融機構的行為及績效產生直接影響,正如本研究所發現的利率市場化促使商業銀行向多元化轉型。整體來看,多元化經營通過拓寬非利息收入提升經營績效,緩解商業銀行的盈利壓力,避免在資產業務上進行更多的風險承擔,防止了系統性風險的積聚,有利于實現宏觀審慎目標;多元化經營的業務大多屬于輕資本類業務,在適度的規模內,多元化經營業務占比越高,對資本的消耗越小,資本充足率也越高,從而有利于提高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因此也對宏觀審慎管理有利。但并非任何轉型方式在任何階段都會對銀行績效產生正向效應,隨著利率市場化完全放開,多元化業務快速發展,面臨法律不完善與監管的滯后效應,容易產生流動性風險,要注重通過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等加強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防范。因此,作為金融監管部門應注重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協調推進,對金融機構采取分類監管措施,適度審慎地發放多行業經營牌照。其次,從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層面來看,本文的研究結論為銀行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在當前階段,銀行可適度進行多元化發展,尤其是大型銀行可以通過實施多元化戰略,推進業務轉型和收入結構調整,減少金融制度變遷給利差收入帶來的沖擊,增強經營業績的穩定性。但在多元化發展的具體路徑上,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資本水平和業務實際,審慎設立子公司,關注多元化業務的收入貢獻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避免為求大求全而盲目進行多元化擴張。
注釋:①具體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② 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利率市場化指數的詳細計算方法與過程,感興趣的讀者可參見“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測度及效果研究――基于銀行信貸渠道的實證分析”,《金融經濟學研究》,2014年第6期:75-85。參考文獻:[1]Meyer, K. E.. Institutions, transaction costs, and entry mode choice in eastern europ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357-367.[2]Meyer, K. E., Estrin, S.,Bhaumik, S. K. and Peng, M. W. Institutions, resources and entry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1):61-80.[3]潘凌遙,蔣曉泉,費紫微.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計提機制研究――基于CopulaCoVaR模型[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5,(3):23-28.[4]Oliver, C.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679- 713.[5]North D. Institution, institu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6]Scott , W.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M] .Thousand Oaks,CA,Sage, 1995.[7]Peng, Mike. W. Towards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business strategy [J] .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9):251-267.[8]Peng, Mike. W. Inst 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choices[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2) :275-296.[9]謝佩洪.中國企業多元化經營:制度―行為―績效范式構建研究[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0,(3):3-12.[10]張雷.基于制度視角的企業多元化分析框架研究[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39-47.[11]于克信,謝佩洪.轉型期中國企業多元化經營的制度根源及范式構建研究[J].管理世界,2011,(7):180-181.[12]殷瑾,周英超.制度因素是否影響公司多元化戰略?――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2):371-380.[13]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Nguyen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 interest margin and noninterest income using a system estima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2,36(9):2429-2437.[15]Saunders,A.and Walter,I. 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could we gain? what could we los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1994.[16]Chiorazzo,V,Milani,C.,and Salvini,F. Income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italian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8,33(3):181-203.[17]魏成龍,劉建莉.我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7,(12):85-93.[18]Stiroh,K. J. and Rumble,A. The dark side of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U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6,30(8):2131-2161.[19]Mercieca,S.,Schaeck,K.,and Wolfe,S. Small european banks: benefits from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7):1975-1998.[20]劉孟飛,張曉嵐,張超.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多元化、經營績效與風險相關性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2,(8):59-69.[21]李志輝,李夢雨.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與績效的關系――基于50家商業銀行2005~2012年的面板數據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14,(1):74-86.[22]肖欣榮,伍永剛.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業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1,(1):69- 75.[23]連平.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經營發展與轉型[J].上海金融,2013,(11):24-30.[24]巴曙松,華中煒,朱元倩.利率市場化的國際比較:路徑、績效與市場結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33-46.(責任編輯:寧曉青)
篇9
[關鍵詞] 急性腦血管意外;神經源性肺水腫;組織因子;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b)-039-02
Changes of tissue factor and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in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omplicated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XU Zhaojun, BIE Huarong, TIAN Min, ZHENG Zhijuan, ZHANG Dongju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Tianmen City, Hubei Province, Tianmen 431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issue factor (TF) and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in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omplicated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of which 36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44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07 to May 2010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40 cases of healthy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TF, TFPI detected by ELISA technique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F level of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ll P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Tissue factor;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神經源性肺水腫(NPF)是指在無原發性心、肺和腎等疾病的情況下,由顱腦損傷或中樞神經系統(CNS)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性肺水腫。NPF是腦血管疾病較嚴重的肺部并發癥,起病急,治療困難,病死率可達60%~100%[1]。目前關于神經源性肺水腫確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本文筆者研究組織因子(TF)及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在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中的含量變化,并探討其含量變化與神經源性肺水腫發生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腦血管意外患者80例為研究組,根據病種類型分為兩個亞組,分別為腦出血組36例,腦梗死組44例,選擇同期同年齡段健康體檢患者40例為對照組(排除檢出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感染等疾病者)。全部研究對象近1個月來未使用過影響抗凝的藥物。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神經源性肺水腫發病情況及表現
本組18例患者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其中,腦出血組11例,腦梗死組7例,均在急性腦血管意外后數小時內發生,患者出現煩躁、心率增快、胸悶,嚴重者有氣促、胸部壓迫感,出現呼吸困難和發紺;血氣分析顯示不同程度的PaO2降低,PaCO2增高。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腦血管意外發病3 d內采集靜脈血,對照組患者入院體健時采集靜脈血,枸櫞酸鈉抗凝,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血漿-20℃保存。采用雙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抗原法檢測患者血漿TF、TFPI水平,TF、TFPI檢測試劑來自美國BPB公司,操作完全按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多組間的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組織因子及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比較
研究組患者中腦出血及腦梗死患者血TF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2.2 腦出血組中NPF與血TF、TFPI水平的關系
研究組腦出血患者中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患者血TF、TFPI均高于未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者,兩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2.3 腦梗死組中血NPF與TF、TFPI水平的關系
腦梗死患者中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患者血TF、TFPI水平均高于未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者,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神經源性肺水腫(NPF)的發生原因很多,其中較常見的原因是顱腦外傷、急性腦血管病、腦腫瘤等,腦血管病尤其是急性重癥腦血管意外可導致嚴重的肺部應激性損傷,起病急,治療困難,近年來引起臨床越來越多的重視。
關于NPF發生的機制有多種學說,其中沖擊傷和滲透缺陷理論得到較多的公認,但是無論何種學說的基礎都是機體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的強烈應激反應[2]。研究表明凝血反應與炎癥反應存在重要聯系。組織因子(TF)作為天然凝血途徑啟動物,與Ⅶa結合形成的Ⅶa/TF復合物可促進炎癥介質的釋放[3]。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具有抗凝作用,還可以減少血漿趨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有文獻報道組織因子可以改變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數量、功能,影響肺組織的修復機制而引發肺損傷[4-5],且外源性凝血的啟動可促進外周單核細胞、內皮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增強炎癥反應,加重肺損傷[6]。TFPI可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在肺組織的表達,抑制白細胞活性,減輕肺損傷。本文腦血管意外患者血漿T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并且并發NPF的患者血漿TF水平明顯高于未發生NPF的腦血管意外患者,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從側面說明了凝血與炎癥反應異常確實存在于腦血管意外并發NPF的過程中,并且可能是促進NPF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文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中,腦出血及腦梗死患者血漿TF均高于正常對照組,原因可能是腦出血患者血管損傷,導致TF暴露入血,體內TF表達增加,或腦梗死患者動脈粥樣斑塊破裂,TF暴露,導致外源性凝血途徑啟動,血液呈高凝狀態,進而產生血栓[7]。但急性腦出血患者血漿TFPI高于對照組,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TFPI低于對照組,可能是腦出血患者過度的炎癥反應,引起TFPI反饋性增多,而腦梗死患者凝血反應較強烈,具有抗凝作用的TFPI消耗過多,引起其血漿水平下降。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急性腦血管意外并發肺水腫的原因除了通常認為的機體應激反應外,還可能與機體凝血-纖溶異常及炎癥反應有關,并且TF、TFPI參與了上述過程,共同導致肺損傷。但是其具體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 曾松,梁子聰,陳進.顱腦損傷后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18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28(1):127-128.
[2] Vespa PM, Bleck TP.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and other mechanisma of inpaired oxygenation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 Neurocrit Care,2004,1(2):157-170.
[3] Dugina TN, Kiseleva FV, Chistov IV, et al. Receptors of the PAR family as a link between blood 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ion [J]. Biochemistry,2002,67(1):65-74.
[4] 朱艷玲,趙明祥,吳珊.腦血管病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凝血/炎癥機制的研究[J].山東醫藥,2007,47(16):22-23.
[5] 李波.重型顱腦損傷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2):66-67.
[6] Szotowski B, Antoniak S, Poller W, et al. Procoagulant soluble tissue factor is released from endothelial cells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cytokines [J]. Circulation Research,2005,96(12):1233.
篇10
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處于我市改革開放的前沿,具有區位、功能和政策疊加等優勢。目前,全市已有19個園區被納入國家和省里重點發展和支持區域,遍布我市10個區市縣,規劃總面積達3160.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5.2%,固定資產投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利用外資等主要指標占全市以及遼寧省42個沿海重點園區的“半壁江山”,有些指標占到80%以上。這些重點園區業已成為我市開放程度最高、產業聚集能力最強、管理體制與國際慣例最為接軌的核心功能區,且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并成為拉動全域城市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強有力的推動器。
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視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建設。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最近召開的市十一屆二次全會再次強調指出,要提高重點區域開發建設步伐,加快19個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建設,發揮其在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產業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要貫徹落實市委的決策部署,加快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本文由收集整理際城市建設,不斷提高大連區域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發揮19個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在全域城市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1、規劃引領
規劃是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建設的重要依據。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編制本區域發展規劃體系,重點編制人口發展規化、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實現區域規劃的全覆蓋。區域規劃要更好地配置本區域空間、土地、水、岸線等資源要素,實現區域內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凸顯區域發展特色。如,花園口經濟區,聘請新加坡裕廊國際編制了花園口全域概念性規劃和城市設計規劃,確立建設既適宜產業發展,更要適宜人居的50萬人口城市目標。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要以科學、適度超前的規劃理念和規劃藍圖,引領示范其他地區逐步走上全域謀劃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軌道。
2、政策引領
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肩負著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拓展大連城市空間、做大做強大連城市經濟總量、促進大連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引領大連經濟騰飛的重任。要提高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開發步伐,發揮其在大連全域城市化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僅要爭取促進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建設的政策制高點,還要針對全域城市化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且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重點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系;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逐步廢除與戶籍相聯系的各種社會福利內容,為不同戶籍身份的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對于集體土地征用政策、農村宅基地征收拆遷補償政策的改革,一定要體現農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加大財稅金融制度改革力度,使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傾斜,采取公共財政支出、低息貸款、發行債券等形式加大對農村道路、水利、住房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以上政策的先行改革,可以為其他行政區提供借鑒。
3、產業引領
產業支撐,是推進城市化最堅實的基礎。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應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功能優勢、產業優勢,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層次,立足于國際化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等長遠目標,在更高的層面上推進對外開放。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圍繞世界前沿技術,瞄準牽動力強、科技含量大、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的大項目實施重點招商,著重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投資公司落戶大連。在工業和服務業領域,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既是對裝備制造業、石化、造船、電子信息等傳統產業開展升級換代的主戰場,又是開發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的主戰場,也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主戰場。在農業領域,要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開發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為此,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要率先做好產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帶動其他地區現代產業的快速發展。
4、民生引領
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制度安排、政策設計和戰略調整的重要依據。逐步擴大財政對“三農”和低收入群體轉移支付項目,提高轉移支付標準,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和貧富差距。采取稅費減免、社保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就業創業培訓補貼等政策措施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激發具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各類人員自主創業,營造一種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公正和諧的就業環境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要繼續加大財政用于教育、醫療、衛生、住房和社保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做好失地失海農民、鎮改街職工參保和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力爭為其他區域探索出以民生幸福倒逼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