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農藥污染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4-01-03 17:39: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減少農藥污染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減少農藥污染的建議

篇1

【關鍵詞】農藥;污染;環境保護;對策

我國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達1500多種[1],農田雜草超過580種[2],農藥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每年可挽回糧食產量約7%的損失。與此同時,由于我國長期、大量生產和使用高毒農藥,對生態環境已經產生了嚴重危害,因此,加強農藥環境管理,控制農藥污染已成為當前環境保護的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3]。

1.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1.1對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農藥的主要集散地,施入農田的農藥約有80%以上殘留在0-20cm的土壤表層[4-5]。我國每年農藥使用量巨大,因此土壤受農藥污染的程度比較嚴重。由于土壤膠粒和腐殖質的吸附作用,降低了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揮發、擴散能力,延長了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時間,不但造成土壤生態系統功能失調,減少土壤中微生物、原生動物等的種群、數量,還改變了土壤pH、EH、CEC,使土壤孔隙度發生變化,造成土壤酸化、板結,最終導致土壤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

1.2對水體的污染

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藥,農藥生產廢水排放、農藥包裝和施藥器材隨意清洗已經成為我國農村水污染的主要來源。環境中的農藥隨著降雨、徑流以及灌溉水等途徑不斷擴散、遷移,使我國大部分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3年王未等對長江、珠江、黃淮海、松遼4大流域水體進行了污染分析,結果表明,農藥水污染區域分布與農作物種植分布緊密相關,種類和濃度受到季節、當地水文特征、氣候影響較大[6]。農藥對河流、湖泊、河口區域底泥污染也比較嚴重,由于底泥的吸附作用大,其農藥含量明顯高于表層水中的含量。水體和底泥中的農藥及代謝物破壞水生態系統平衡,對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長產生毒害作用,并通過食物鏈逐級富集,使處于食物鏈高端的生物受到更大威脅。

1.3對大氣的污染

大氣中的農藥污染主要來源于生產企業排放的廢氣,農藥噴灑過程中散發的細霧,施藥后的植物、土壤、廢棄包裝揮發的殘留農藥。空氣中農藥的濃度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有關,農藥廠、施藥區域濃度最高,隨著空氣的流動,農藥不斷擴散,雖然濃度有所稀釋,但是污染范圍也隨之擴大。農藥在空氣中的擴散速度和濃度還與施藥對象對農藥的吸附程度、農藥劑型和性質等有關,易揮發性農藥污染比較嚴重;化學性質穩定,脂溶性強的農藥在大氣中的污染持續時間長,危害性大。

2. 造成我國農藥污染的主要原因

2.1產品結構不合理

農業發達國家在農藥產品結構上以高效、高選擇、低毒、低殘留農藥為主要,而我國仍然以高毒產品為主,而且品種老化、劑型單一、品質無保障。目前,我國的主要農藥劑型仍然以高污染的乳油、粉劑、可濕性粉劑為主,其中50%左右為乳油。在劑型加工過程中,往往從降低成本角度考慮,選擇成本低、毒性大的有機物作為溶劑或助劑,致使大量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進環境。

2.2農藥生產企業污染治理效果差

我國農藥生產企業點多面廣,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生產設備落后,環保投入低,“三廢”治理效果差。農藥生產企業環保責任意識淡漠,偷排、偷放、超標排污、污染治理設施不健全或擅自停運等現象嚴重,極易造成周邊環境污染事故,甚至危害群眾身體健康。

2.3施藥技術落后

我國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環保意識,施藥方式仍停留在粗劣稱量簡單配置水平,施藥過程中超量、超范圍、超次數、甚至濫用高毒、劇毒農藥現象相當普遍。而且,施藥設備落后,“跑、冒、滴、漏”現象嚴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面積施藥量平均高出2-3倍,某些地區年用藥次數多達30余次,用藥量高達300kg/hm2 [7]。

2.4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沒有出臺國家級的農藥管理法律,農藥管理主要依據《農藥登記規定》、《農藥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缺乏權威性。農藥管理力量薄弱,執法體系不健全,農業、環保、工商等職能部門責權不清,缺乏溝通與配合,難以形成統一的監管和執法合力。

3.治理對策

3.1建立有效農藥環境污染監管體系

完善農藥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出臺符合我國國情的“農藥管理法”,從法律層面上給農藥管理以有力支撐。改革農藥污染監管機制,在明確各職能部門責任和權力的基礎上,建立農藥污染監管機制,細化法律責任,建立農藥污染生態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制定高毒農藥限管制度,明確非法生產、銷售、使用高毒、禁用農藥處罰標準和承擔的法律責任。

3.2加強農藥生產的環境監管

農藥廠嚴格執行排污申報和排污許可證制度,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必須達標排放,符合總量控制要求。加強農藥廠及周圍環境監測,加大污染防治監管力度,對不符合排放標準的設施要堅決予以治理或取締。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關停高毒、高污染生產線。推行農藥廠信息公開制度,接受公眾監督。

3.3加強農藥銷售和使用管理

規范農藥市場準入審查,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管理,鼓勵銷售、使用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殘留農藥。建立農藥質量監管體系,對銷售或使用高毒、假冒偽劣農藥的違法行為,依法從嚴查處。制定農藥使用管理標準,加強農產品農藥殘留監督性監測,減少用藥量和施藥次數。改進施藥技術,建立有效的農藥廢物回收制度,降低進入環境的農藥數量。

3.4研究開發新型農藥

盡快調整農藥產業發展方向,加快研究開發新型生物農藥產品,鼓勵大型企業研發新農藥、研究新劑型,推廣使用生物農藥,保障我國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曙輝,宋天慶.關于我國化學農藥使用相關問題的理性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7(1):43-47.

[2]梁巧玲,馬德英.農田雜草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雜草科學,2007(1):17-18.

[3]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我國農藥污染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J].環境保護,2001(2).23-24.

[4]侯洪剛.關于土壤中農藥污染殘留及降解途徑研究[J].現代農業,2012(5):51-52.

[5]田興云,馮德華.減少農藥污染保護生態環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6): 245-246.

[6]王末,黃從建,張滿成,周慶,李愛民.我國區域性水體農藥污染現狀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13(5):5-9.

[7]譚亞軍,李少南,孫利.農藥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J].農藥,2003(2):12-16.

作者簡介

篇2

農藥之害猛于虎,小小的農藥緣何對人類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據專家介紹,在施用農藥過程中,農作物、畜類、水產等動植物都可能受到農藥的污染。因此,目前幾乎不存在哪個人群,在某種程度上未受到農藥的污染作用。有些農藥性質穩定、殘留期長,一旦造成污染便很難消除。如DDT(滴滴涕),在土壤中如果自行消失掉95%,需要4至30年。目前在空氣、水體、土壤和食物中都發現了DDT。

人們進食殘留有農藥的食物,如果污染較輕、吃入的數量較小時,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但往往有頭痛、頭昏、無力、惡心、精神差等表現;當農藥污染較重、進入體內的農藥量較多時,會出現明顯的不適,如乏力、嘔吐、腹瀉、肌顫、心慌等情況。嚴重者可能出現全身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現象。另外,殘留農藥還可在人體內蓄積。超過一定量后會導致一些疾病,如男性不育。研究資料顯示,在最近50年間,全世界男性的數量下降了50%,不育或不孕夫婦的比例已達到10%至15%。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一些被稱為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化學品,如“666”、“1605”等農藥。消化系統功能紊亂也與殘留農藥有關。最新研究表明:食物中的殘留農用殺蟲劑能夠導致消化黏膜發生炎癥和形態病變,而消化功能紊亂患者常有腹痛癥狀的原因,正是由于消化黏膜在出現形態病變及炎癥以后,使人的痛覺更為敏感。此外,還有帕金森病、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也與長期接觸農藥有關。對孕婦而言,則會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會導致胎兒畸形。

認清易受農藥污染的蔬菜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進步,蔬菜的生長期已越來越短,而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蔬菜的病蟲害也越來越重,絕大部分蔬菜需要連續多次施藥后才能成熟上市。

據農業植保部門調查表明:在葉菜上使用過高毒農藥的種植戶約占32.8%。種植戶一般都是在收獲期前10至15天以內用過農藥。甚至有的農戶在收獲前4天用過藥,致使蔬菜上的農藥殘留量濃度較高,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有關專家指出,一些易于生蟲、生蟲后又較難防治的蔬菜瓜果,常常是農藥污染最厲害的品種。根據各地蔬菜市場農藥檢測結果綜合分析,農藥污染較重的有白菜類(小白菜、青菜、雞毛菜)、韭菜、黃瓜、甘藍、花椰菜、菜豆、芥菜、茼蒿、茭白等等。其中韭菜、油菜受到的農藥污染比例最大。因為青菜蟲抗藥性較強,普通殺蟲劑難以殺死害蟲,農戶為了盡快殺蟲,會選擇高毒農藥。韭菜的蟲害韭蛆常常生長在菜體內,表面噴灑殺蟲劑難以起到作用,所以不少農戶用大量高毒殺蟲劑灌根,而韭菜具有的內吸毒特征使得毒物遍布整個株體;另一方面,部分農藥和韭菜中含有的硫結合后,毒性增強。

一般而言,葉子和嫩莖是合成蛋白質最旺盛的場所,所以最容易受到污染。而農藥也往往是噴灑在蔬菜的葉片上。因此葉類蔬菜的農藥殘留相對來說就比較嚴重。茄果類蔬菜如青椒、番茄等,嫩莢類蔬菜如豆角等,以及鱗莖類蔬菜如蔥、蒜、洋蔥等,農藥的污染相對較小。

如何清除蔬菜中的農藥殘留

方法一:清水浸泡洗滌法:主要用于葉類蔬菜,如菠菜、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沖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鐘。必要時可加入果蔬清洗劑,增加農藥的溶出。如此清洗浸泡2至3次,基本上可清除絕大部分殘留的農藥成分。

方法二:堿水浸泡清洗法:大多數有機磷殺蟲劑在堿性環境下,可迅速分解,所以用堿水浸泡是去除蔬菜殘留農藥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在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堿5至10克配制成堿水,將經初步沖洗后的蔬菜放入堿水中,根據菜量多少配足堿水,浸泡5至10分鐘后用清水沖洗蔬菜,重復洗滌3次左右效果更好。

方法三:加熱烹飪法: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隨著溫度的升高,分解會加快。所以對一些其他方法難以處理的蔬菜可通過加熱去除部分殘留農藥。常用于芹菜、圓白菜、青椒、豆角等。先用清水將表面污物洗凈,放入沸水中2至5分鐘撈出,然后用清水沖洗1至2遍后置于鍋中烹飪成菜肴。

方法四:清洗去皮法:對于帶皮的蔬菜如黃瓜、胡蘿卜、冬瓜、南瓜、茄子、西紅柿等等,可以用銳器削去含有殘留農藥的外皮,只食用肉質部分,既可口又安全。

方法五:儲存保管法:農藥在空氣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緩慢地分解為對人體無害的物質。

篇3

關鍵詞:無公害蔬菜;重金屬污染;生物防治;生物農藥

1、引言

從世界范圍來看,對于無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現過許多相似的提法,諸如清潔蔬菜、健康蔬菜、無農藥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對無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統一的說法。筆者認為:以國家頒布的《食品衛生標準》為衡量尺度,農藥、重金屬、硝酸鹽、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等多種對人體有毒物質的殘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圍以內的蔬菜產品,可統稱為無公害蔬菜。[4]

早在20世紀20年代,國外就開始發展無公害蔬菜,其主要生產方式是無土栽培。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單用營養液膜法(NFT)栽培無公害蔬菜的國家就達76個。在新西蘭,半數以上的番茄、黃瓜等果菜類蔬菜是無土栽培的。日本、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采用現代化的水培溫室,常年生產無公害蔬菜。工業高度發達的日本,其許多城市郊區的蔬菜良田被工業廢氣、廢水、廢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層內的鎘、銅等重金屬大量富集、積累,致使蔬菜產品內的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消費者重金屬慢性中毒現象時有發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曾撥給大量的專項資金,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對“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攻關。通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換層、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綜合農藝措施。[1]

我國無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產始于1982年,全國23個省、市開展了無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與推廣工作。通過幾年的研究實踐,探索出一套綜合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污染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1985年全國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60萬畝。

2、無公害蔬菜研究與生產現狀

(1)研制開發了一批高效、無毒生物農藥,總結出一套以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所謂生物防治,籠統地講,是指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學防治或植物保護的生物學防治方法;確切地說,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控制有害動、植物種群或減輕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國廣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種植示范戶在長期的研究與生產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一套以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即:在加強農業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蟲害發生期使用高效、無毒生物農藥,并設法保護天敵;萬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時,科學合理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并嚴格控制農藥的安全間隔期,盡量減少施藥次數和降低用藥濃度。[2]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辦法,蔬菜產品中的重金屬污染問題獲得有效的解決途徑

蔬菜產品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早就引起我國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視,同時對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環境容量、遷移規律以及在植物體內的富集狀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實踐表明,增施有機肥,可明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環境容量,提高土壤還原能力,從而可以使銅、鎘、鉛等重金屬在土壤中呈固定狀態,蔬菜對這些重金屬的吸收量相應地減少。另外,根據菜園土地的環境條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換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對各種重金屬污染,均不失為良好的治理對策。[2]

(3)對蔬菜中的硝酸鹽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蔬菜產品中的硝酸鹽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從1979年開始,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的科研人員就對蔬菜中硝酸鹽的分布水平、累積規律和控制途徑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北京地區常見蔬菜品種中硝酸鹽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除與蔬菜的種類、品種及蔬菜的生長部位有關外,還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環境條件的影響。利用蔭棚遮光栽培菠菜,與露地栽培相比,其產品中的硝酸鹽含量明顯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葉片中的NO3含量明顯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蔬菜生產實踐中,從蔬菜品種選擇、施肥技術、栽培環境控制等多途徑綜合控制蔬菜產品中的硝酸鹽污染,效果明顯。[2]

3、無公害蔬菜的發展對策

(1)加強對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行政、組織與協調工作,建立和完善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體系。

強有力的行政領導,加上優質的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是我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議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兩類機構,即無公害蔬菜領導機構和無公害蔬菜服務機構。強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強與無公害蔬菜有關的基礎理論和開發技術研究。建議設立國家無公害蔬菜工程專項研究基金,成立國家無公害蔬菜工程技術研究協作小組,從財力、人力上給予重點扶持。著重加強微生物對土壤中有機污染物(薄膜、農藥、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機理、高效無毒生物農藥的研制、高抗病蟲害蔬菜品種的選育等與無公害蔬菜有關的基礎理論與開發技術研究。[3]

(2)建立一套規范化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體系

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需要一套規范化的技術體系(或規程)加以指導。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體系,主要應把握以下三關:一是生產基地選址關。首先對無公害生產基地進行生態環境本底狀況調查,在對大氣、水質、土壤等主要環境因素進行多種污染項目檢測的基礎上,選擇諸環境要素綜合指標較好的地域作為試驗基地。二是種植過程無害化關。采取控制農藥、化肥、生物和重金屬污染的綜合技術病蟲害的蔬菜優良品種;采取施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中又以氮、磷、鉀平衡配方的施肥技術等等。三是蔬菜殘留毒物檢測關。在蔬菜上市前,由質量檢測部門對蔬菜中重金屬、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等有毒物質殘留狀況進行全面檢測,保證產品的各項指標符合國內(或參照國際)的食品衛生標準或相應地區的有關標準。 [5]

參考文獻

[1] 閆曉波. 無公害蔬菜青翠碧綠.中國環境報,2007.06

[2] 無公害蔬菜標準的探討. 《食品研究與開發》雜志,2007.11

[3] 加強無公害蔬菜標準化建設.農民日報,2006.03

篇4

一、祁縣農業環境基本概況

祁縣位于晉中盆地中部,全縣轄6鎮2鄉160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8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3萬畝,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12°11′30″-112°42′與北緯37°5′24″-37°30′之間。祁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2℃,大于10℃的積溫3502℃,無霜期171.2天,年降水量404.2mm,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雨熱同季,適于作物的生長。2010年人均純收入7100元,總人口2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9萬人,全縣果園面積20萬畝,玉米面積26.3萬畝。

二、農業污染源普查結果分析

此次普查工作的時間為2007年12月31日,資料時期是2007年度,2008年全面完成入戶普查、數據上報總結等工作。我縣開展農業污染源普查從成立機構,制定方案到選聘普查員和入戶調查,普查表格填寫及數據輸入上報等一系列工作完成,歷時7個月,涉及8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普查種植業典型戶409戶,畜禽養殖業775戶,共1184戶典型農戶。普查的總體情況是:2007年祁縣耕地總面積為365011畝,氮肥施用量為9400.5噸,磷肥施用量為3874.38噸;使用的農藥主要是毒死蜱、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氟蟲腈、克百威、吡蟲啉等;秸稈焚燒0.1萬噸。農膜使用量117.32噸、殘留量50.04噸。畜禽養殖業總體情況:養殖場19個、養殖小區32個、養殖戶數量724個。其中調查的6個養豬場中,年存欄量7378頭,年出欄量5448頭,污水排放量255立方米,固體廢物利用量8168噸,COD排放量68.79568噸,總氮排放量13.36644噸,總磷排放量0.95894噸,銅排放量0.02316噸,鋅排放量0.03436噸,氨氮排放量1.89288噸。

三、農業環境保護現狀

經普查發現對農業環境造成污染的種類主要有:

一是農藥污染。農民常用農藥品種有:毒死蜱、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氟蟲腈、克百威、吡蟲啉等,一些農民為了達到速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使用農藥不按有關規定,超劑量、超范圍使用;還有極少數人不按規定的安全間隔期使用農藥;甚至還有少數農民仍使用少量的高毒、高殘留農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病害蟲抗藥性增強,使蔬菜、水果的農藥污染加重,這給人類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

二是化肥污染。2007年全縣施用氮肥為9400.5噸,磷肥為3874.38噸,他們在施肥過程中,往往過量施用,由于農作物使用農家肥沒有化肥見效快,農民投省事、省力,積農家肥做肥料的越來越少,化肥使用量越來越多。大量施用化肥減少了傳統農業中有機肥的投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質量變劣,直接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嚴重影響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三是地膜污染。據調查我縣2007地膜使用量119.24噸,地膜殘留量50.87噸。殘留地膜屬于有機高分子化學聚合物,在土壤中難降解,殘留于土壤中會破壞耕層結構,影響土壤通氣和水肥傳導,對農作物生長發育不利,即使降解也會釋放有害物質,如果地膜逐年在土壤中積累,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農膜中所含的聯苯酚、鄰苯二甲酸酯等還會對農產品帶來污染,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四是禽畜糞便污染。從以上調查的6個養豬場污染源有排放中可以看出:一些養殖場的糞便采用水沖的方式和墊草墊料方式清糞,畜禽養殖場糞便的無序排放,對農業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其危害主要是傳播“人畜共患病”。全世界約有“人畜共患疾病”250種,我國共有“人畜共患疾病”120多種;其次是造成空氣惡臭。畜禽糞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時會產生大量的氨氣、二氧化硫、糞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惡臭氣體,這些氣體嚴重影響降低了畜產品質量,污染了畜禽養殖場周圍的空氣質量,危害飼養人員及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再次是造成農村水質下降。一頭(只)畜禽就是一個污染源,一個畜禽飼養場就是一個污染排放場。若不經處理,排入河流或水庫,將使水體變色、發黑,引起藻類、雜草瘋長、部分水生生物死亡、威脅魚類生存,使農作物陡長、倒伏、貪青、晚熟、不熟,甚至毒害作物出現死亡,危害了廣大農民的身心健康。

五是農田秸稈焚燒的污染。秸稈污染主要是秸稈焚燒,秸稈在燃燒過程中,煙塵彌漫,濃煙滾滾,并能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破壞了臭氧層的溫室氣體,造成空氣污染,破壞土壤有機質,從而形成土壤板結,對農業種植有害無利。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污染了我縣的農業環境。

四、治理農業環境污染的綜防措施

1、營造氛圍,加大宣傳,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向農民進行農業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宣傳農業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樹立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提倡生態文明:鼓勵公眾參與,實現社會化的環境監督和管理。

2、加強基本農田環境保護監測工作。建議各級農業部門,制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環境質量監測規劃,進一步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監測體系建設。

3、合理施肥,正確用藥。在農業生產中,為減少氮肥污染,減少化肥氮肥用量,可采取增施有機肥、補鉀、平衡施肥、優化耕作制度等措施。積極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合理使用農藥,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測報體系,大力推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廣“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燈光誘殺蟲”,以及“性誘劑殺蟲”等措施,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減少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從而降低農產品的農藥殘留。

4、堅持農用殘膜的集中回收。提倡人工到田間地頭揀殘膜,以盡可能降低農用地膜在農田的殘留。

篇5

論文摘要分析了桃源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總結了圍繞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并提出加強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1桃源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1.1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重

1.1.1化學肥料污染。全縣2007年化肥總用量(實物量)約12.268萬噸,平均化肥施用折純量為564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2.16%;施肥中有約1/3的N、P營養元素通過地表徑流和滲漏而進入水體,由于不合理施肥導致的N、P營養元素對水體污染的問題不容忽視。

1.1.2化學農藥污染。全縣2007年農藥總用量1388.4t,其中有機磷農藥725.1t、除草劑517.2t。農藥施用量很高,農業面源污染的隱患顯而易見。

1.1.3農膜污染。全縣每年農膜使用總量約為752t,平均回收率為26.2%,即每年大約有555t農用薄膜殘留在土壤中,對環境造成污染。

1.1.4生活廢棄物污染。全縣年生活污水排放量達1788.5萬噸、固體廢棄物排放量70.3355萬噸、生活用洗衣粉用量3880多噸。

1.1.5畜禽糞便污染。全縣畜禽糞便年產生量1295.5萬噸,養殖業廢水排放量467.4萬噸,其中規模養殖戶廢水排放量27.74萬噸,每年直接進入水體的污水有8.8萬噸;養雞專業戶雞糞年產生量13.286萬噸,其中進入水體的有10.6萬噸。

1.2工業“三廢”的污染在加劇

2000年前每年約146萬噸廢水進入農業環境,污染農業灌溉用水和水庫、河流,10.9億立方米廢氣污染物通過氣流運動或隨降水向農區擴散。2007年底增加到廢水960萬噸、固體廢棄物14.55萬噸、廢氣195億立方米。如此多的污染物,給產糧大縣的糧食及其他大宗農產品生產帶來了安全隱患。

2圍繞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

2.1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與監測工作

隨著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畜禽糞便及污水排放成倍增長。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為明晰環境質量情況,查清農業面源污染現狀,我們從2004年起在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上建立了農業面源污染長期監測點,2008年完成了全國第1次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

2.2開展農業投入品執法檢查

嚴查未取得登記證、無登記證或假冒登記證的肥料以及質量不合格的肥料、農藥,突破對農資質量案件查處的瓶頸,加大對大案要案的查處力度,對較大規模的批發商進行重點監控;同時開展以農資打假為主要內容的“夏季百日行動”。

2.3依法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查處理

幾年來,共開展了包括常張高速公路建設因施工導致的農作物污染受損事故的調查與鑒定;創元鋁業含氟廢氣污染農作物事故的調查與鑒定;陬市鎮東林村農作物遭受水泥廠廢氣、粉塵污染損害情況等多次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查處理。

2.4摸索整治農村面源污染的途徑

2.4.1大力推廣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全縣共建戶用型沼氣池4.2萬個,畜禽糞便通過沼氣池產生沼氣、沼渣、沼液,促進了全縣多種類型的種養模式發展。如全縣共發展豬—沼—稻模式、豬—沼—果、豬—沼—菜、豬—沼—茶、豬—沼—魚等模式4.2萬戶,沼渣、沼液作茶園、菜園、果園有機肥,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目標。縣百威有機肥廠利用畜禽糞便和食用菌栽培廢棄料以及農作物秸稈,加工成優質有機肥,既符合國家有機肥商品化的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又為我縣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開辟了新的利用方式。

2.4.2大力推廣資源高效實用技術。一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07年推廣測土配方科學施肥近6.67萬公頃,增效節支375~450元/hm2。二是推廣秸桿還田技術。全面普及稻草還田,提高了地力,減少了化肥施用量。三是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全面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威脅,提高了農產品安全水平。四是推廣頻振式殺蟲燈誘蛾技術。2007年我縣在水稻、棉花、茶葉等作物上推廣頻振式殺蟲燈2667hm2,減少了農藥用量。

2.4.3開展鄉村清潔工程示范。一是鄉村清潔工程對村容村貌進行了整治;二是鄉村物業管理力度加大;三是通過沼氣、鄉村清潔工程等工程項目的實施,農村“五改”工程明顯加快;四是基礎設施條件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2.4.4大力發展農業“三品”生產基地。全縣已建無公害大米、茶葉、蔬菜、水果等基地3.73萬公頃,綠色食品基地3333hm2,有機食品基地67hm2。

3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3.1加強組織領導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政府要真正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3.2加大資金投入

農業環境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財政資金不夠,阻礙了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各級應當將農業環境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經濟的增長逐年增加投入。

3.3加強環保設施建設

建議以一個鄉(鎮)或村為建設單元,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問題。辦法是在行政村內合理布局建設垃圾回收池,并解決運輸工具,做到戶有垃圾分類回收筒、組有垃圾集中收集池、村或鄉有垃圾填埋場,徹底解決農村生活垃圾亂扔亂丟的問題。

3.4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的推廣

篇6

關鍵詞:農田農業;農藥使用;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S4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32

狹義的農藥是指人類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用于預防或是消滅可能危害農業的病蟲害,保證農作物的健康順利成長的化學藥劑。在我國,農藥有著較長的使用歷史,從對環境破壞較大的DDT、666等逐漸過渡到現在廣泛使用的有機農藥,我國農藥生產發展速度極快,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我國的農藥生產總體技術水平較低,多依賴于對他國產品的模仿,極易對環境造成破壞,帶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研究結合當前本地區高殘留農藥、農藥使用率低等問題提出相應發展建議。

1 當前本地區農藥使用的現狀

1.1 高殘留農藥普遍存在

殘留農藥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防止病蟲害而使用的農藥直接或間接的殘留在農作物、水源、土壤中的現象。殘留農藥極有可能含有硫、銅、鉛等無機物,如果被人體攝入,則會造成不可逆損傷。雖然我國有關部門已經多次削減限制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但現階段在我國部分地區,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高殘留農藥依然普遍存在,對當地區域環境和居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脅。

1.2 農藥的不當使用對人體、農作物和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農藥使用不當造成的危害主要分為2大類: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對周邊環境的危害。現階段,我國常用的人工合成化學農藥多達500種以上,在農藥使用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和人體損傷難以計算。除了個體接觸、誤食被污染的農產品外,農藥大量殘留于環境中很可能以食物鏈的形式最終入侵人體,極有可能導致人體出現輕微中毒、癌癥和致殘致畸等,危害極大。

1.3 農藥使用效率低

我國大部分地區普遍存在農藥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能夠被有效利用的農藥可能只占使用總量的1/3左右。究其原因,是沒有規范的用量,使用者在操作中存在藥量過大的問題,很多農藥的用藥量取決于農民的個人習慣,導致2/3的農藥被浪費,殘留于土壤空氣中;過度的使用農藥造成抗藥性,使得農藥的劑量被迫加大,到最后什么藥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障礙。

1.4 新型農藥開發速度緩慢

受到技術水平低下和專業人才缺失的困擾,我國新型農藥的開發速度過于緩慢,農藥的生產和使用還集中于傳統種類和對國外產品的模仿。農藥企業的研發意識薄弱,對科研人才和研發資金的投入都不足夠,而受到知識水平的限制,多數農民無法意識到選擇新型農藥的重要性。

2 當前我地農藥使用發展的相關建議

2.1 禁止使用高殘留農藥

針對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國家有關部門應當統一進行禁止,通過相應的政策規范指導過大農藥企業和農民合理選擇農藥。還要加大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和地方基層的宣傳力度,通過對農藥企業的監管和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從源頭杜絕高殘留農藥的使用。

2.2 規范農藥使用范圍、種類

應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引導作用,規范農藥使用的范圍和種類,組織專業人士對我國現階段的農藥使用狀況進行合理分析總結,制定統一的農藥生產標準,規范農藥生產企業資質,加大核查力度,使農藥生產、使用做到有章可循。

2.3 加強農技人員培訓,銷售人員必須憑資格上崗

要重視先進專業知識對農藥生產和使用的影響,鼓勵農業技術人員參加相關學習,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加深對農藥的認識。銷售人員必須持證上崗,針對我國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鑒別能力不強的特點,銷售人員應提供有效的咨詢和指導,只有銷售人員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幫助農藥的使用者做出最佳決定,防止農藥的過量及錯誤使用。

2.4 加大新型農藥開發力度

國家應加大科研投資力度,組織開發新型農藥,針對傳統農藥的一系列問題,為了我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身體健康,新型農藥的開發迫在眉睫。政府可以通過加大扶植力度,使用政策傾斜、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法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加大高新技術研發,減少食品農藥污染方面研究抗病蟲害的農作物,減少農藥用量;尋找無公害農藥。

3 結 語

作為傳統農業大國,農藥的生產和使用對本國農藥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是,農藥的生產和使用不應以環境為代價,相關企業必須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解決農藥與環境間的矛盾。還要正視當前農藥使用生產時存在的問題,積極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力求在保障人類生存環境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

篇7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0-0104-03

農業面源污染又稱農業非點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質,農藥、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機和無機污染物質,土壤顆粒等沉積物,從非特定的地點,以不同的形式對大氣、土壤和水體等環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漏造成水域環境的污染。由于農業生產活動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加上農業面源污染涉及范圍廣、隨機性大、隱蔽性強、不易監測、難以量化、控制難度大,因此,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目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源,其發展趨勢令人擔憂。本文根據巢湖流域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和化肥、農藥農用投入品等農業面源污染狀況,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 巢湖流域農業基本概況

巢湖流域是個傳統的農業地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綜合生產水平較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家禽及水產已發展成為巢湖流域最具特色的6大主導產業。同時也是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是國家重要的糧油棉、水禽、水產等商品原料生產基地。

2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隨著工業“三廢”和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投入增加,點源污染逐漸減輕,相對農村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如農村生活污水、固體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溝渠、水塘;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農膜過多、過量和不科學使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無序排放。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加劇,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占有率。特別嚴重的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導致農民的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證。因此,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目前,巢湖流域面源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2.1 化肥用量較大,有效利用率較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化肥的施用量逐年攀升,有機肥施用量逐年下降。據統計部門統計,合肥市巢湖流域2015年化肥用量達22.4萬t,平均施用水平為593kg/hm2,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公認的安全警戒線225kg/hm2。據測算,化肥利用率僅為30%~40%,加之部分農戶施肥方法不當,主要是以撒施為主,加劇了肥料的流失。不僅養分損失,還嚴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體,污染了環境。

2.2 農藥施用量較大 由于近年來有害生物發生面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有害生物抗藥性增強,品種結構不合理,部分農民施用農藥技術落后,造成藥劑浪費嚴重,加之化學防治范圍不斷擴大,施藥次數增加,農藥殘留污染日益明顯。2015年全市農藥施用量5098t,平均14.2kg/hm2,其中殺蟲劑占33%以上。農藥利用率僅為35%,大部分農藥流失到土壤、水和空氣中,造成污染。

2.3 農膜用量較大,土壤殘留逐年累積 2015年全市巢湖流域的農膜施用量高達6545t。平均18kg/hm2。由于農膜不易降解,平均回收率為70%左右,另外30%滯留在農田中,從而形成“白色污染”。

2.4 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率較低 近年來,我市巢湖流域畜禽養殖業發展迅猛,、家禽飼年養量近億只,生豬養殖198多萬頭。據測算,畜禽養殖年排出糞便300萬t,除部分進入農業生產循環外,大部分未經過無害化處理,隨意排放、流失,對環境造成了污染。

2.5 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垃圾無序排放 我市巢湖流域447.39萬農村居民常年生活污水及垃圾,大多未經處理就露天排放,隨雨水和地表徑流進入水體,形成生活污染源。

3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情況

3.1 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自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后,合肥市就把治理巢湖流域治理作為重中之重,進入“一體化”新時代,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實施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認證相結合,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更是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措施。

3.2 加快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禽糞尿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我市多管齊下,利用農I種養業優勢,開展種養優勢互補,促進生態循環。一是科學合理利用畜禽糞便資源。隨著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發展,畜禽糞便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農戶將畜禽糞便堆肥發酵后,用于發展大棚蔬菜,或用于養魚育蚌。二是加工成有機肥料。各地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稻鴨共育”、“山場養雞”、“林下養禽”、“水上養鴨”等養殖模式,形成了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養殖亮點,既發展的生產,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篇8

關鍵詞蔬菜農藥殘留;人體健康;危害;預防

隨著蔬菜種植業的發展,由于氣候條件及蔬菜生產管理條件不斷變化,蔬菜病蟲害的種類正不斷增多,為了保證蔬菜的豐產豐收,大量農藥被使用甚至濫用,進而導致蔬菜農藥殘留嚴重超標,不但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對人體健康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筆者總結了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預防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措施,以為解決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問題提供參考。

1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1.1 有機磷農藥

該農藥是廣譜殺蟲劑,應用廣泛,主要有樂果、敵百蟲、敵敵畏、內吸磷等60余種。有機磷是神經毒物,食用施用有機磷農藥的高殘留果蔬或茶葉、薯類、谷物等,可能發生肌肉震顫、痙攣、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等癥狀,甚至昏迷死亡。

1.2有機氯農藥

該農藥是高殘毒農藥,它隨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后,主要蓄積于脂肪組織中,其次為肝、腎、脾、腦,還發現于人乳中[1],有機氯農藥可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引發中毒者中樞神經癥狀。因其積蓄在人體脂肪中,故急性中毒性低、癥狀輕,一般為乏力、惡心、眩暈、失眠;慢性中毒可造成人的肝、腎和神經系統損傷,該農藥中ddt還有致癌性。

1.3氨基甲酸酯類農藥

該類農藥是應用很廣的新型殺蟲劑與除草劑,其毒性與有機磷相似,但毒性較輕,恢復也快。食用殘留這類農藥較多的果蔬及谷、薯、茶等,中毒者會產生和有機磷中毒大致相同的癥狀,但因其毒性較輕,一般幾小時就能自行恢復。

1.4擬除蟲菊酯類農藥

擬除蟲菊酯類農藥主要有氯氰菊脂(滅百可)、溴氰菊脂(敵殺死)、殺滅菌脂(速滅殺丁)等,對人類低毒,但有蓄積性,中毒表現癥狀為神經系統癥狀和皮膚刺激癥狀。

2預防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措施

蔬菜從農田到餐桌主要經過2個大的環節,一是從農田到市場,二是從市場到餐桌,但對于前者而言,普通消費者能做的工作很有限,主要靠政府的監管和菜農科學施用農藥。對于消費者而言,做好從市場到餐桌這個環節的工作意義更大。

2.1蔬菜的選購

一是盡量到有衛生監督的正規市場購買蔬菜,產品包裝上有“質量安全”、“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4種標志之一的蔬菜,相對而言更加安全可靠。二是盡量選購農藥殘留機率較小的蔬菜,如具有特殊氣味的蔥、洋蔥、大蒜等及需要去皮才可食用的馬鈴薯、冬瓜、蘿卜等。三是盡量選購時令盛產蔬菜,反季節的蔬菜常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催熟,并且違反安全間隔期的規定采摘上市。四是盡量豐富蔬菜的種類。由于同一種蔬菜施用的農藥種類基本相同,因而對個人的“小環境”來講,總是吃單一的幾種蔬菜,總攝入同樣的農藥,危害將會越來越大。如果攝取蔬菜的種類較多,在客觀上可以預防因少數幾種農藥在體內長期蓄積造成對健康的危害。

2.2蔬菜的加工

(1)清水浸泡洗滌法。主要用于葉菜類蔬菜,一般先用水沖洗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10min,如此清洗浸泡2~3次,基本上可清除絕大部分殘留的農藥成分。

(2)堿水浸泡清洗法。大多數有機磷殺蟲劑在堿性環境下,可迅速分解,所以用堿水浸泡是去除蔬菜殘留農藥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3)加熱烹飪法。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隨著溫度的升高,分解會加快。所以對一些其他方法難以處理的蔬菜可通過加熱去除部分殘留農藥。常用于芹菜、圓白菜、青椒、豆角等。先用清水將表面污物洗凈,放入沸水中煮2~5min撈出,再用清水沖洗1~2次,然后置于鍋中烹飪成菜肴。

(4)清洗去皮法。蔬菜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的有機磷和擬除蟲菊酯等農藥大部分是親脂性的,在水中溶解度低,易溶于有機溶劑、脂肪和苯、丙酮、蠟質液中,而蔬菜表面有蠟質,很容易吸收農藥,沉積后的農藥,不再以物理方式消失,大多積存于果皮中[2],對于帶皮的蔬菜如黃瓜、胡蘿卜、冬瓜、南瓜、茄子、西紅柿等,可以用銳器削去含有殘留農藥的外皮,只食用肉質部分,既可口又安全[3]。

(5)儲存保管法。空氣中的氧與蔬菜中的酶對殘留農藥有一定的分解作用[4]。購買蔬菜后,在室溫下放24h左右,殘留農藥平均消失率為5%;放置10~15d,效果更好[5]。此法適用于冬瓜、南瓜、土豆等不易腐爛的品種,同時建議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瓜果。

3參考文獻

[1] 李佳圓,李卉,等.有機氯農藥非職業暴露與乳腺癌患病風險的病例一對照研究[j].衛生研究,2006,35(4):391-394.

[2] 陳偉,高曉娟.蔬菜農藥殘留污染及預防控制對策[j].食品與藥品,2005,7(2):55-56.

[3] 宗榮芬,梅建新,劉文衛.去除蔬果中農藥殘留的方法研究[j].職業與健康,2004,20(10):8-9.

篇9

1.1農藥污染

農村人口以土地耕種作為生存的根本手段。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城市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多,這對農民和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產量,保持農作物的基本供應,大量的農藥使用到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這些化學農藥不但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同時還難以降解,對土質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

1.2農膜污染

大棚種植讓人們對果蔬類農產品的食用不再受季節影響。但農膜簡單處理的后果是大量的白色污染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土質。近年來,我國的農膜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斷增長,到2010年我國的農膜廢棄量達到50萬噸,這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破壞了生態環境。

1.3焚燒秸稈

近幾年,曾經有新聞報道稱,乘客在飛機上看到了一片廣袤的地區上空冒著滾滾濃煙,這正是農村大面積焚燒秸稈產生的現象。秸稈焚燒不但使空氣中產生大量的漂浮顆粒物,嚴重影響環境,而且由于火情控制不當非常容易造成火災。

1.4養殖污染

養殖污染主要來自于對牲畜糞便處理的不徹底。這些糞便往往被直接掩埋,甚至露天處理。糞便中的BDO、CDO、氨氮等物質都嚴重超標,不但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

1.5工業污染

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開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工廠。由于審批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嚴格,這些工廠在環境治理和廢料排放方面毫無作為,廢棄物的排放對農村環境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

2農村環境治理存在問題

2.1政策導向不夠明確

在唯GDP論英雄的時代,各地政府對環境問題不夠重視。為了提高經濟總量,不斷擴充農作物的種植面積,農藥用量也不斷增加。為招商引資,忽視了環境問題。這些都是農村在發展經濟和環境治理過程中政策導向不明確而導致的。

2.2先進經驗不能吸收

在城市,許多治理環境問題的方法已經被證明有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這些先進的經驗不但沒有得到農村環境部門的重視,農村環境的破壞行為反而有增無減。這種先發展經濟再治理環境的行為是嚴重的本末倒置。

2.3制度宣傳不夠擴展

農村交通閉塞,對外界的了解相對較少。在治理環境問題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靠相關部門的宣傳和指導。而由于不重視、不明確、不作為的現象,導致農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停滯不前。

3加強農村環境治理的建議

3.1清潔生產

農村的環境治理要吸取城市環境治理的經驗教訓,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誤區。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環境問題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潔生產。無論是農產品生產,還是畜牧業養殖,都要進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就是要在源頭上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同時減少“飲鴆止渴”的生產行為。做好清潔生產就解決了農村環境一半的問題。

3.2循環利用

農村的土壤污染、水污染都是由于農村發展的粗放模式造成的。在當今,城市已經開始逐漸擺脫這種發展模式,但在農村做得還不夠。農村要吸取城市發展積攢的寶貴經驗,改變觀念,引進技術使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被循環利用的原材料不被浪費。循環利用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收益,同時對治理環境也有重要意義。

3.3邊建邊治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和投資的引進。但是,在引進企業的同時,政府要制定政策對企業實施邊建邊治的方式。招商引資和環境治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特別是對周邊環境能夠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在引進之前,要重點考察企業資質,手續是否健全,污染物排放處理設施是否完備等情況。只有在通過考察以后,才能允許企業進入。對于沒有資質的企業,寧可不引進,也絕不能等生態壞境崩潰以后再治理。

4結語

篇10

關鍵詞:課程體系;課堂教學;案例教學;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114-02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對土壤需求和開發利用的程度迅速增強,由此帶來的土壤污染問題已經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農藥化肥的污染,直接關系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土壤污染成為限制我國農產品質量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們通過對污染物的來源、性質、遷移轉化與影響的研究,探討各種防治與修復土水環境污染的途徑與新技術,從而保障土壤健康、水源清潔、食品安全,促進人類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土壤污染與防治》是浙江農林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限選課程,本課程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的理論和修復防治技術,培養并提高學生觀察認知土壤污染,利用土壤污染的知識和技能,滿足學生服務于土壤環境保護、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資源合理利用的基本需求。在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下,教學內容不斷增多,但課時數卻在減少,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需求;而且,太過偏重期末考試的考核方式也無法客觀公正的檢驗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為此,本文作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對本課程的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和實踐,并進行了總結。

一、科學配置課程內容體系

《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內容較多,教學學時數較少,因此,教師很難在課堂上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講述透徹。這就要求我們合理制訂教學計劃,科學配置課程內容體系,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根據目前土壤污染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將土壤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肥料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污水灌溉以及污染環境質量監測評價和土壤污染修復和治理技術等章節內容設置為重點章節;而將部分章節如無機污染物中的放射性污染、稀土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中的畜禽糞便、粉煤灰污染以及工業區污染設置為學生自主學習章節。教師重點講述課程的重點章節和課程的重點難點,其余章節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掌握。對自主學習章節,教師在課堂上只做提綱挈領的講解,主要是學生通過自學、查閱參考資料和課堂討論等方式去理解和掌握。通過重新配置課程內容體系,不僅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有條不紊,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學生也可以從傳統的“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中解放出來,積極參與到自主學習和課堂討論,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提高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二、注重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將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發生在身邊的污染事件和媒體報道的新聞,經過加工整理,導入課堂講授。《土壤污染與防治》是一門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案例教學,不但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身邊切切實實存在的污染問題,而且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的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聽故事”中輕松學習,不再做課堂上的“低頭族”。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向學生展示污染物(土壤、水體和大氣)的來源、污染物的遷移過程,并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發生在身邊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危害。例如,無機污染物中的重金屬污染一節,教師通過搜集節能燈廠區土壤汞污染、農作物和瓜果蔬菜的汞含量的調查資料,以及由此帶來的周邊水體汞污染、水生生物體內的汞富集等問題,再結合上世紀50年生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漁村的“水俁病”事件,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實深刻的認識汞污染及其帶來的各種嚴重后果。此外,教師還可動員學生搜集教學案例,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案例素材的準備和整理過程,通過課堂討論和教師講解,將實際問題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增設課堂討論、PPT演講環節

教學過程中適當減少教師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課堂討論、PPT演講等環節。通過增設這一教學環節,我們發現學生對課程的認識更加透徹,而且愿意主動查閱資料,了解土壤污染與防治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與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樂在其中,而不再是身處其外。教師可將同學分為幾個小組,設定重金屬污染、農藥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肥料污染等幾個主題,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主題,搜集素材,制作PPT,拿到課堂演講。演講討論環節,要求所有同學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積極對同學的演講主題、PPT制作以及演講技巧等方面提出問題和建議,讓學生可以博采眾長,完善自我。例如讓學生對家鄉的土壤污染狀況進行調研,從污染的來源、污染的現狀和污染的危害進行分析,在所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廣泛搜集資料,提出修復方案,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有些學生通過調查自己家鄉的小麥田的重金屬污染和農藥污染概況,并通過所學知識提出了相應的修復措施和方案;有些學生調查了家鄉電子垃圾拆解對當地土壤、水體和農作物產生的影響,對電子垃圾將會給自己家鄉的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帶來的危害表示擔憂,并主動和老師同學尋求解決辦法,甚至立志以后從事相關工作,為家鄉的土壤環境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有些學生通過關注新聞媒體報道,了解現階段我國土壤污染的現狀和防治措施,了解某市市區搭建“帳篷”覆蓋農藥污染土壤,某地區的“鎘米”事件等;有些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了解了我國土壤污染修復這一行業的發展方向及其存在問題――雖然目前全國土壤修復企業有300多家,但由于受到行業政策、資金方面的限制,修復項目未能迅速增加,土壤修復所需資金量巨大,以城市發展為目的的土壤污染修復,由于修復資金可以不完全政府依賴,市場潛力較大。學生通過動手調研,動腦思考,獲取土壤污染的信息,了解這些發生在身邊的污染事件,不但可以加深學生課堂知識的理解,而且會增加學生保護土壤、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課堂討論,鍛煉了學生的演講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PPT制作技能以及資料查閱方面的能力,適應了素質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四、課程考核改革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課程考核的客觀、公正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考核方式中,《土壤污染與防治》這門課程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30%和70%,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平時作業和實驗報告,平時作業通常是有標準答案的講課重點,學生可以輕而易舉的完成,因此,完成平時作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視野的開拓都沒有很大提高。此外,由于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較高,學生僅通過期末考試前的突擊復習也可以考出不錯的成績。為了更加科學合理的評測學習效果,考查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應用能力,課程的考核方式也作了相應調整:改變傳統的單一固定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突出課程過程考查和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評價體系中形成性考核由學生學習態度、平時作業、過程考核和實驗報告四部分組成,期末考核為綜合性考試。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將平時成績在考核中的比例增加到50%,平時成績中的平時作業不再是簡單容易找到標準答案的題目,而是需要學生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資料搜集、課堂討論和PPT制作、演講等。此外,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中,還在平時成績中增加了過程考核這個環節,主要是了解學生對一些重要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情況。通過過程考核,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后續的教學中適當調整,完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扭轉了傳統考核方式下,學生只把功夫用在最后,僅僅依靠考前突擊背誦就能取得良好成績的現象;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了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將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夠綜合評定學生在各個學習環節的表現,并能客觀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點的掌握、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進行內容體系配置、注重案例教學、增設課堂討論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實踐,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今后的教研活動中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創新,以順應時代潮流,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優秀人才培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揚.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教學改革與新模式的探索[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9):36-37.

[2]馬闖.《土壤污染與防治》教學課程改革與探討[J].廣東化工,2013,40(251):195.

[3]秦巧燕,朱建強,周建利,武美燕.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63-265.

[4]張尚鋒.《普通地質學》課程考試改革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10(31):2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