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范文

時間:2024-01-03 18:1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

篇1

關鍵詞:蔬菜供應鏈;供應鏈問題;解決辦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食品安全視角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 ――以蘇北地區為例》(項目編號:2014SJD68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背景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飲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關注,不僅對每餐品種數有所增加有所關注,重要的是對食品的質量安全更加地重視。 食品,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一旦出現了質量問題,將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從奶粉、藥品事件一直到日常的大米、食用油,事件一件接一件的爆發,沖擊著人們對食品安全信任的底線。

隨著科技的發展,食品的類型日益豐富,新產品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食品出現安全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國務院在2013年頒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一問題,農產品安全追溯體系和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再一次被提到國家層面上來。

農產品供應鏈在發達國家是物流業中最早的供應鏈模式,但在我國尚處于建設的初級階段,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主要表現在:農戶作為農產品初始供應商,規模小,分布廣,農產品流通渠道混亂。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設備落后,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失很大。

二、淮安農產品安全的現狀

淮安市是重要的生鮮蔬菜種植基地,但是市民卻吃不到新鮮安全的蔬菜,通過對淮安丁集鎮菜農們調查發現了以下結論。

1.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

淮安丁集鎮是淮安的蔬菜種植基地,通過對菜農們調查發現目前農產品價格偏低,而且農資價格又過高,農民為了得到較高的回收,開始對農作農噴灑農藥,不再進行科學施肥,目的是價格低效果好,因此可以依靠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來增收,而不是求得質量安全。

確保蔬菜質量安全必須要從生產源頭進行控制,因為,如果生產環節出現了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問題,那么該問題就會一直持續到餐桌上,進而影響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應該將蔬菜質量安全控制的位置前移,從事后監督檢查轉到源頭控制上。

2.農產品供大于求,產品爛到地頭

通過調研發現有時菜農對產品的銷售不能較好地把握,造成大量產品供大于求,產品爛在地頭。主要原因是菜農缺乏市場供應需求信息的獲取方式,而零售商對于蔬菜質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饋也不夠及時,而且不準確,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低質量蔬菜在市場上的流通。

3.農產品供應鏈的長度過長,產品不夠新鮮

蔬菜供應鏈是指與蔬菜生產密切相關的具有上下游關系的所有功能環節所組成的整個流程,主要包括蔬菜種植、蔬菜批發、蔬菜運輸、蔬菜零售等環節。從而可以看出蔬菜供應鏈涉及的成員較多,每一個節點上面又有許多的環節,例如:蔬菜運輸的這個環節就包括分揀、裝載、冷藏配送,這幾個環節是對蔬菜的質量安全影響最大的環節。

通過調研發現淮安蔬菜供應鏈各主體間信息傳遞不及時,導致蔬菜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間信息不暢。由于信息溝通不暢,信息準確性和及時性不夠,難以實現蔬菜的精確配送,造成大量蔬菜的嚴重浪費和無效配送,有的商品本可以一天完成的配送,最后造成二天、甚至三天,當產品運達到消費者手中時,產品已不夠新鮮。

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菜農質量安全意識

農產品生產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讓廣大農民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意義,樹立以質量求效益、求發展的觀念,才能調動他們自覺參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提高農產品生產主體的質量安全意識,必須加大宣傳,通過干部下村,分片包干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大講國家產業政策,大講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大講入世后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大講無公害生產的高效典型,引用現實生活中因質量安全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而遭受到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以及因質量問題造成對人身、財產安全所帶來的危害等,引導、說服農民真正認識到不進行無公害生產就銷路窄、效益低、無前途,這樣,使群眾把無公害生產真正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2.加大批發商與農戶的溝通

淮安農產品的生產跟銷售大多數是靠每一個地方的農貿市場進行聯系的,而從事蔬菜批發的商戶在里面是處于中心的地位。只要一到蔬菜成熟的時間,蔬菜種植地方從事蔬菜經營和銷售的商戶或者協會,跟外地的蔬菜批發者都會來購買蔬菜,并且把它們分好類,放在一起,接著再把它們運到批發市場,包括出產蔬菜的批發市場和賣蔬菜的批發市場,最后才在菜市場被賣到顧客那里去。蔬菜批發商戶和種蔬菜的農民之間沒有任何合約的約束,也沒有穩定的買賣關系,他們之間買賣蔬菜完全是自愿的。從事蔬菜批發的商戶在這個由蔬菜批發商戶和種蔬菜的農民共同主導的供應鏈條里有著最主要的作用。他們手里有市場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也是他們傳出去的,甚至每一種蔬菜賣多少錢也都是在批發市場里面產生的。在這樣一種模式的供應鏈里農民、批發商和零售商的關系是完全收購的,他們知道的信息都不一樣,如果兩者之間進行討價還價的話,將會有很大的成本。這樣一種非常零散的買賣方式,使蔬菜批發商沒有辦法把人們喜歡什么口味,哪一種包裝的和什么時候需要蔬菜等等要求告訴給農民,就更不用說讓他們對蔬菜質量安不安全的問題進行控制和指導了。所以說在這樣一種方式下買賣蔬菜,經常就會出現質量不過關,買賣蔬菜的量是多少也不能明確知道。但是在這樣一種模式下種出來的蔬菜的量有總的蔬菜產量的 90%,這里面當然也包括了農民自己吃掉的。當農戶們從商戶手中拿到的信息是虛假的,那么今年的銷售情況就很不樂觀,農民只會根據上年度的銷售情況來決定本年度的種植情況,往往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種植出來的產品會供大于求,最后較多的產品爛到田間地頭。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加大農戶獲取信息的真實性,增加農戶獲取信息的渠道。

3.縮短供應鏈的長度,實現農產品的快速送貨

蔬菜的運輸商連接著蔬菜生產者和消費者,主要任務是將蔬菜從供應鏈的上一個節點轉移到下一個節點。在蔬菜的配送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蔬菜質量安全的問題,因此要注意發揮運輸商的積極作用,保障蔬菜質量的安全,促成上下節點的安全對接。

(1)應當對蔬菜配送過程的質量安全問題進行嚴格的監控。蔬菜一般具有鮮活性和易腐爛等不易保存的特點,因此做好蔬菜的儲存和運輸工作非常重要。為了保證蔬菜的新鮮度和高質量,可以使用先進的蔬菜保鮮保質設備和技術,然后根據不同蔬菜各自的特點,采用不同的運輸時間、工具和包裝來進行蔬菜的配送,從而減少蔬菜配送過程中的受損,提高蔬菜的質量安全。

(2)蔬菜的質量安全離不開科學的管理系統,應當建立起一套基于供應鏈的高效的物流管理系統。要在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中推廣電子商務技術,使各企業逐步接受和使用條形碼和電子數據交換等先進的物流概念形式。在運輸企業中,應當積極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柔性制造和企業資源計劃等先進的物流管理模式,替代過去簡單的物流管理模式,使得蔬菜的配送過程更加系統化和合理化,從而保證蔬菜的質量安全。

篇2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策略;產品新鮮度;期權合同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1)05-0042-06

Fresh Produce Supplier’s Pricing Decisions Research with

Circulation Wastage and Options Contracts

WANG Jing, CHEN Xu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610054, China)

Abstract:The Options Contract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fresh produce supply chain ordering decision models, and the huge circulation wastages both from quantity and quality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two stage models in one period. Firstly,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demand would be affected by the produce’s fresh degree. Secondly, the retailer’s optimal procurement decision and the supplier’s optimal carrying decision both without options case and with options case are gotten by building models. Thirdly, the conclusions are gotten aft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models, the retailer’s optimal produce ordering quantity without options is more than the optimal produce ordering quantity with options, but less than the optimal total ordering quantity. The retailer’s maximum profit with options is more than the without options one, and the supplier’s maximum profit with options is more than the without options one under some condition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after numerical study is gained that the supplier’s maximum profit is negative correlative to the circulation wastage rate and positive correlative to the produce wholesale price.

Key word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cisions; fresh degree; options contracts

1 引言

生鮮農產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從整個國家到每一個人,它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一方面從農田到餐桌,生鮮農產品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流通運輸;但是,另一方面生鮮農產品極易腐爛、極易變質、生命周期短、產品鮮活程度要求高的獨有特性,導致其長時間流通的高風險性;我國每年在運送路上腐爛的果蔬3.7萬噸,可供養兩億人的生活[1]。因此,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結合生鮮農產品特性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如何有效進行生鮮農產品的風險管理已成為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為更好地管理供應鏈的高額風險,期權合同的運用正變得愈加切實有效。相關的成功運用有IBM的打印機事業部[2],Sun公司[3]和HP公司[4]。陳旭[5],Chen和Parlar[6],Ganeshan等人[7]研究期權的報童模型對零售商訂貨的影響;崔愛平和劉偉[8]考慮Stackelberg主從博弈下供應鏈的協調;胡本勇等人[9]分析單、雙向期權機制對易逝品供應鏈柔性契約的影響;Barnes等人[10]用報童模型來分析期權的兩周期需求模型,表明當執行價格線性分段才能達到供應鏈協調;Burnetas和Ritchken[11]考慮期權合同的引入對產品批發價和零售價的影響。然而,上述有關文獻都沒有考慮生鮮農產品這一類極具易逝品特性的重要產品,更加沒有對該產品的流通損耗方面進行相關研究。近年來,研究學者越來越關注生鮮農產品的研究,有關供應鏈的協調與優化問題的研究可見文獻[12~16]。然而,在這類文獻中,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多數是采用控制庫存成本最小或供應鏈協調的決策方法,沒有文獻結合運用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手段尤其是期權合同工具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策略進行相關研究。

與此同時,在農產品供應鏈中引入期權合同,也得到了相關文獻的論述。高志杰等[17]以發達國家農產品期權市場的發展規律為例,結合我國實際,分析我國推出農產品期權的必要性及相應的操作建議;涂國平等[18]介紹期權期貨合同引入農業產業化供應鏈模型優化。據上述文獻的研究,將期權合同引入農產品供應鏈,一方面能夠為訂單農業提供“風險避口”,為訂單企業和農戶提供簡便易行、風險較小的保值和避險工具,為穩定和保護農民收入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又能夠滿足農場、經銷商等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樣化的風險管理手段;在期權合同用于農產品供應鏈的實際當中,既能夠借助現代金融市場打破訂單農業交易系統的封閉性、尋求風險外化通道,又能夠在農產品期貨市場不斷成熟的條件下,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市場穩定性與安全性。

2 問題描述與假定

研究一對一供應鏈的單周期兩階段模型,以供應商只提品(即無期權時)為基礎,重點考慮供應商既提品又提供期權合同(即有期權時)的情形,研究和探討期權合同對供應鏈管理策略的影響。同時引入產品數量損耗率β(0

由命題5可知,有期權時的零售商訂貨包括訂購產品和期權,其中,訂購產品和期權的總訂貨量是要大于無期權時的訂貨量,但是,就訂購的產品數量而言卻要比無期權時的訂貨量小。

5.2 期權合同對零售商最大期望利潤的影響

命題6 有期權時的生鮮農產品零售商最大期望利潤大于無期權時最大期望利潤。

由命題6可知,有期權時零售商的最大期望利潤大于無期權時的零售商最大期望利潤。也就是說,零售商如果能夠同時訂購產品和期權,那么獲得最大期望利潤要比僅訂購產品時的高。

5.3 期權合同對供應商最大期望利潤的影響

命題7 滿足條件h

由命題7可知,當生鮮農產品供應商提供期權合同時,供應商的產品持有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時,有期權時的最大期望利潤大于無期權時的最大期望利潤。也就是說,如果供應商能夠為零售商同時提品和期權,只要供應商的產品持有成本控制適當,同樣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

綜合命題6和7可知,供應商在產品持有成本控制下向零售商同時提品和期權,能夠有效激勵零售商的訂貨策略,供需雙方都能夠獲取比無期權時更高的利潤。

6 數值實驗

為了討論簡便又不失一般性,假設市場隨機因子服從均勻分布,即令f(x)=1/(b-a)。

6.1 產品損耗率與供應商最大期望利潤的關系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雖然最大期望利潤隨各參數取值的不同而不同,但變化趨勢相同。考慮期權前后,供應商最大期望利潤都隨β的增加而減少,有期權時的最大期望利潤(圖中虛線)始終要大于無期權時的最大期望利潤(圖中實線)。也就是說,產品的損耗率與生鮮農產品供應商的最大期望利潤成反比,即不論有無期權,生鮮農產品供應商的最大期望利潤都是隨產品損耗率的增加而減少;反之,其最大期望利潤都隨產品損耗率的減少而增加。

6.2 產品批發價與供應商最大期望利潤的關系

從圖3和圖4可以看出,雖然最大期望利潤隨各參數取值的不同而不同,但變化趨勢相同。考慮期權前后,最大期望利潤都隨wo的增加而增加,有期權時的最大期望利潤(圖中虛線)始終要大于無期權時的最大期望利潤(圖中實線)。也就是說,產品的批發價與生鮮農產品供應商的最大期望利潤成正比,即不論有無期權,生鮮農產品供應商的最大期望利潤都是隨產品批發價的增加而增加;反之,其最大期望利潤都隨產品批發價的減少而減少。

7 結論與進一步研究展望

本文考慮了生鮮農產品流通損耗的特性,結合金融衍生工具期權合同,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對零售商訂貨策略和供應商運送策略進行研究,得到了以下有意義的結論:(1)有無期權時,生鮮農產品零售商的最優訂貨量和最大期望利潤、供應商的最優運送量和最大期望利潤都存在并且是唯一的;(2)有無期權時,生鮮農產品零售商的最優訂貨量都與產品新鮮度成正比;(3)無期權時的零售商最優產品訂貨量大于有期權時的最優產品訂貨量,小于有期權時的最優總訂貨量;(4)有期權時零售商的最大期望利潤大于無期權時的最大期望利潤;(5)供應商成本控制下同時提品和期權,能夠有效激勵零售商訂貨,供需雙方都能夠獲取比無期權時更高的利潤;(6)通過數值實驗得到:供應商最大期望利潤與產品損耗率成反比、與產品批發價成正比。

本文在假定的市場需求函數下,通過引入期權合同,考慮到產品流通損耗以及產品新鮮度的因素,不僅得到了有關零售商的訂貨策略,而且還從供應商的角度驗證了期權合同管理供應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比于以往研究文獻,例如,文獻[8]論證了Stackelberg主從博弈下得到期權契約可實現供應鏈協調,并提高雙方期望利潤,然而,本文是以生鮮農產品的損耗率和新鮮度為特性,從建模及模型之間的對比論證中得出,期權合同不僅能夠提高供應鏈雙方期望利潤,同時,供應商成本控制下同時提品和期權,能夠有效激勵零售商訂貨,供需雙方都能夠獲取比無期權時更高的利潤;文獻[12,14,16]分別從成本分擔機制、新鮮度衰減函數、損耗控制等方面論證了生鮮(時鮮)農產品的供應鏈協調問題,然而,本文是將期權合同引入,研究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策略,并通過建模及模型論證得出,期權合同的引入將同時提高該供應鏈上供需雙方的最大期望利潤,在規避一定供應鏈風險的同時也有利于激勵供應鏈的管理。

然而,本文考慮的是一個比較簡化而且較為理想的交易環境,是對期權引入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的嘗試,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及其風險管理研究進行一種嶄新的研究實踐。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多零售商和多供應商之間、考慮供需雙方相互博弈的期權合同和產品現貨互相結合等多種情況,逐步提高理論模型的有效性與實用性。

參 考 文 獻:

[1]劉培松.我國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31(8):91-92.

[2]Bassok Y, Sirnivasan R, Bixby A, et al.. Design of component supply chain contracts with commitment revision flexibility[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7, 41(6): 693-764.

[3]Farlow D, Schmidt G, Tsay A. Supplier management at sun microsystems[R]. Case Stud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1995.

[4]Tsay A, Lovejoy W S. 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9, 1(2): 89-111.

[5]陳旭.考慮期權合同供應鏈的零售商訂貨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6,9(3):17-23.

[6]Chen F, Parlar M. Value of a put option to the risk-averse newsvendor[J]. IIE Transactions, 2007, 39: 481-500.

[7]Ganeshan R, Boone T, Aggarwal P. Optimal procurement portfolios when using B2Bs: a model and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18(1): 146-151.

[8]崔愛平,劉偉.物流服務供應鏈中基于期權契約的能力協調[J].中國管理科學,2009,17(2):59-65.

[9]胡本勇,王性玉,彭其淵.供應鏈柔性契約與單向及雙向期權模式選擇[J].系統管理學報, 2009,18(2):165-171.

[10]Barnes S D, Bassok Y, Anupindi R. Coordin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supply contracts with options[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 4(3): 171-207.

[11]Burnetas A, Ritchken P. Option pricing with downward-sloping demand curves: the case of supply chain option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1(4): 566-580.

[12]肖勇波,陳劍,徐小林.到岸價格商務模式下涉及遠距離運輸的時鮮產品供應鏈協調[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2):19-25.

[13]LodreeJr E J, Uzochukwu B M. Production planning for a deteriorating item with stochastic demand and consumer cho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6(2): 219-232.

[14]但斌,陳軍.基于價值損耗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J].中國管理科學,2008,16(5):42-49.

[15]Pathumnakul S, Piewthongngam K, Khamjan S. Integrating a shrimp-growth function, farming skills information, and a supply allocation algorithm to manage the shrimp supply chain[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9, 66(1): 93-105.

[16]陳軍,但斌.基于實體損耗控制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29(3):54-62.

篇3

關鍵詞:農產品;雙邊專用性投資;供應鏈;縱向協作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287(2012)01-0076-05

一、研究背景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數量巨大,農產品供應鏈縱向協作關系問題越來越引起相關學者和專家的重視。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農產品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當今農產品在上游的批發價格極低,而下游的銷售價格極高,導致農戶的收益受到嚴重侵蝕,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例如,2011年4月以來,河南省鄭州市及周邊地區的菠菜、包菜、萵筍等季節性蔬菜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滯銷,包菜爛到地里,青菜三分錢一斤還賣不掉。與此同時,消費者在市場上購買蔬菜的價格卻是收購價的10倍之多,市場上出現了“種菜難賺錢,買菜不廉價”的怪圈。深入分析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這并不完全是由于供過于求導致的,可能是農戶與下游買方合作過程中,下游買方沒有充分考慮農戶的利益,沒有進行專用性投資而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導致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戶利益受損。如果不能通過有效的機制維護農產品生產方的利益,將會繼續惡化農戶的處境,最終導致下游買方的利益也受到影響,并將影響整個行業甚至其他行業的正常運行。此問題的解決不能僅依賴于大環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農產品生產方與下游買方之間的有效合作。

雙邊專用性投資是為了交易雙方維護合作關系而共同投入的互補性戰略資源,這些資源僅用于該交易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旦交易終止,資源的價值就會大幅降低。進行雙邊專用性投資的農產品供應鏈縱向協作雙方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的機會主義行為,增加雙方的互信水平,從而保障農戶的利益。同時,雙邊專用性投資可能有利于雙方的共同活動和交流,促進企業的關系學習。例如,農業生產方與下游買方合作過程中,雙方可以相互交流市場行情等信息,為農戶的生產提供指導,從而提高其收益。

本文運用交易成本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和組織間學習理論,研究雙邊專用性投資中如何通過降低農產品供應鏈縱向合作雙方的機會主義行為、提升信任水平和促進關系學習,最終解決農戶和下游買方的合作問題,保障農戶基本利益。

二、雙邊專用性投資對農戶合作績效的作用機制

1.互惠機制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雙邊專用性投資可以通過限制農產品供應鏈中下游買方及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互惠機制),保障和提高農戶的收益。

①雙邊專用性投資與機會主義行為。機會主義行為是一種在交易中缺乏誠實、誠意,基于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欺詐行為。交易成本理論認為農產品供應鏈合作雙方進行雙邊專用性投資會導致“互相抵押”的情況,也叫雙邊“鎖定”。雙邊鎖定的格局使得農戶和供應鏈下游合作者選擇繼續合作交易,主動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實現雙贏。而且農戶和下游買方的繼續合作會使專用性資產升值,任意一方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其投資的資產價值將大幅降低,由此帶來的收益也將減少,且資產的專用性越強,在其他用途上的價值越低,投資者退出合作關系的成本就越高。可見,農戶和下游買方進行雙邊專用性投資可以表明維持雙方關系的動機,專用性投資遭受損失的風險會使投資方控制自己的機會主義行為,直到投資的價值被回收補償。通過分析可以得出:

命題1:雙邊專用性投資有利于降低農戶和下游買方的機會主義行為。

②機會主義行為與合作績效。wathne等根據行為是主動還是被動及環境是否發生變化,把機會主義行為分為侵害、強制重新談判、逃避和拒絕調整四種類型。如果下游買方發生侵害的機會主義行為(即明令禁止的行為),農戶就會產生交易成本,長期看會降低農戶的滿意度,最終影響合作關系的整體價值。下游買方可能迫使農戶進行重新談判,增加雙方的討價還價成本,甚至可能發生不當調整的成本損失。這種機會主義行為短期內導致合作關系整體價值的重新分配,長期將導致農戶和下游買方減少有價值資源的投人,承受相應的價值增值的損失。合作方面對新環境時拒絕調整也是一種機會主義行為,另一方會因此發生不必要的生產成本,短期收益受損。長期來看,由于沒有及時調整將導致不必要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即收益會因為價值資源的浪費而受損。

農戶和下游買方合作關系的成功和競爭優勢的獲得依賴于雙方共同努力,任意形式的機會主義行為都有可能限制合作雙方價值的創造,導致農戶和下游買方合作利益的重新分配,降低企業投資專用性資產的動力,并可能暗中破壞農產品的市場。如果下游買方只顧追求自己單方面的利益,做出機會主義行為,農戶的利益必將遭受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農戶和下游買方的合作關系不能產生預期的利益或競爭優勢。通過分析可得命題:

命題2:農戶或下游買方的機會主義行為會降低雙方合作績效。

2.信任機制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雙邊專用性投資可以通過提高農戶和下游買方之間的信任水平(信任機制)來提高合作績效。

①雙邊專用性投資與雙方信任水平的關系。根據社會交換理論,雙邊專用性投資導致農戶和下游買方相互依賴程度增強,農戶和下游買方會因此鎖定在合作關系中,這會促進農戶和下游買方之間信任的產生和維持。農戶和下游買方合作中任意一方進行專用資產投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對另一方的信任態度,證明自己在互惠的交易過程中是可信任的。農戶(或下游買方)進行專用性投資可以作為其愿意承擔部分風險的信號,表示他持續合作的意愿,當下游買方(或農戶)察覺到對方做這些專用性投資時,他將意識到如果關系結束對方將會遭受經濟損失,因此會更加確信對合作關系的承諾,降低不滿程度,并增加信任水平,他們相信在投下一定程度的有形證據后,合作更有誠意。而且,隨著專用性投資的投入程度增加,合作方對合作的信心也會增強,雙方的互信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可得命題:

命題3:雙邊專用性投資有利于提高農戶和下游買方之間的互信水平。

②信任與合作績效的關系。農戶和下游買方之間建立的信任機制有利于放松對合作伙伴的警惕心理,增加雙方在合作中的合作行為,促使合作關系更加穩定和持久,提高關系的運行效率,農戶和下游買方的相互信任也是雙方交換交易信息的必要條件,在信任的環境下農戶及下游買方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對市場變化做出及時準確的反應,保證合作關系在動態中體現環境變化的要求,降低“牛鞭效應”所帶來的市場風險,這會改善農戶和下游買方的合作績效。此外,相互信任有助于一方對另一方所表現出的模糊行為給出有利于穩定雙方合作關系的解釋,促使一方在接受對方派出的人員占據其關鍵職位、考慮采取雙方可接受的管理系統等方面做出妥協。在信任的環境下,雙方能夠為追求長遠目標和長期公平,接受合作中局部目標的沖突或短期的不平等,這有利于提高雙方的合作效率。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

命題4:農戶和下游買方的相互信任水平有利于雙方的合作績效。

3.學習機制

組織間學習理論認為雙邊專用性投資可以通過促進合作雙方之間的關系學習來實現合作目標。據此,農戶和下游買家間的雙邊專用性投資能夠促進他們之間的關系學習,實現雙方合作的目標。

①雙邊專用性投資與關系學習。關系學習是一種組織間學習,是合作雙方長期互動的一種學習過程,有別于單個企業內部的學習。農戶與下游買方之間的合作同樣也存在著這樣的關系學習。農戶與下游買方合作關系中為了協調生產,常常必須投入一定的專用性資產(例如專用的機器設備等),但有時對方更加熟悉和了解如何操作和使用這些設備等資產,從而增加了農戶與下游買方之間溝通的機會,促進雙方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農戶與下游買方間的關系學習。雙邊專用性投資會提高合作企業間的相互依賴程度,促使雙方使用關系治理機制,促進雙方共同學習。同時,雙邊專用性投資預示著合作的高效率,能夠擴大企業獲取、散布和記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合作雙方的共同計劃活動,這說明農戶與下游買方間高水平的雙邊專用性投資有利于促進合作雙方之間的關系學習。因此得出命題:

命題5:雙邊專用性投資與農戶與下游買方間的關系學習正相關。

②關系學習與合作績效。大多數關于組織學習的研究均隱含了這樣一個假定:學習可以提高組織未來的績效。關系學習是擴大競爭優勢、創造關系收益的重要途徑。農戶與下游買方的合作可以獲得如何合作的知識,了解市場對其農產品的反映以及競爭對手的生產情況等。同時,下游買方可以通過合作獲得關于農產品的相關知識以及關于土地特性、適合生產的農產品類型。此外,通過關系學習,農戶和下游買方可以建立一系列方法識別并降低多余的成本,改善農產品的質量和對市場的適應性,并且增加合作雙方交易的速度及對市場的靈活性,這將豐富雙方的管理經驗,對合作績效的提高存在正向影響。農戶與下游買方經過關系學習所形成的知識共享的機制有利于促進雙方知識的轉移與共享,減少了產生沖突的可能,提高了雙方互動效率和合作績效。而且,買賣雙方經過長期共同學習后,將會彼此了解雙方的資源或能力,或是熟悉雙方的關系活動,有利于雙方利用所構建的知識創造出具有價值的產出。基于此我們認為:

命題6:農戶與下游買方間的關系學習有利于提高其合作績效。

4.合作企業中強勢方與弱勢方的機制選擇

根據雙方依賴程度的大小,相互依賴可以細分為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如果雙方相互依賴程度類似,關系為對稱性;如果一方更依賴另一方,關系為非對稱性。在非對稱的合作關系中,依賴程度較強的一方為弱勢方,依賴程度較弱的一方則為強勢方。農產品供應鏈的縱向協作關系更多是一種非對稱的依賴關系,農戶更多處于弱勢方的地位。但是農戶的弱勢地位也可能發生轉變,例如干旱季節時棉花價格較高,農民囤積棉花不賣,下游受到較大損失。此時,下游轉變為弱勢方。

實證研究發現合作關系中弱勢方較愿意對強勢方的要求做出反應,會主動適應對方的交換行為。此外,依賴結構對渠道成員的懲罰有重要影響,強勢方不僅更容易對弱勢方的懲罰進行報復,而且也會對合作伙伴的違約行為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相對于強勢方,非對稱關系中弱勢方的轉換成本較大,競爭優勢較低,關系結束后較難找到新的交易對象,因此會更加忠于雙方的關系,發生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較低。合作關系中的強勢方更可以從雙方利益分配上獲取好處,并且不需太擔心弱勢方的反擊,對弱勢方有較高的信任水平。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對于強勢方而言,雙邊專用性投資主要通過減少伙伴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增加雙方的相互信任水平來提高合作企業的合作績效。身處非對稱合作關系中的弱勢方會意識到自己處于依賴對方、易受掌控且無力反擊的境地,對強勢方的機會主義行為無法控制,更傾向于通過與強勢方建立高度的信任水平,或通過向對方學習提高知識優勢來實現專用性投資的價值。雙邊專用性投資對合作績效的三種作用機制中,農戶與下游買方關系中的強勢方傾向于以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作用機制為主,弱勢方傾向于基于社會交換理論和組織間學習理論的作用機制為主。

命題7a:農戶與下游買方關系中強勢方(主要是下游買方)傾向于以互惠機制和信任機制為主。

命題7b:農戶與下游買方關系中弱勢方(主要是農戶)傾向于以信任機制和學習機制為主。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農產品;網絡信息技術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及質量,涉及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根本利益。供應鏈管理引入農業為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目前,國內外的經濟社會條件和實踐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國際經驗來看,供應鏈管理已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利器;從國內現實來看,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尚處于發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網絡信息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一定的理論探索,為我國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思路。

1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涵義

1.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及特點。供應鏈管理是使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讓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顧客的所有過程能高效率運作,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價格,及時、準確地送到消費者手中[1]。供應鏈管理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因此,供應鏈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應鏈整體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供應鏈整體最優。供應鏈管理將供應鏈上的業務和各相關者視為一體,以整體最優為目標。(2)企業間的相互協作關系。實現供應鏈整體最佳化優,需要企業間的合作,這種協作關系就是“合作伙伴關系”。(3)供應鏈管理要求采用系統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來統籌管理整個供應鏈的各個功能。(4)支撐供應鏈管理順利進行的是現代化的信息技術。

1.2農產品供應鏈的涵義及特點。一般而言,農產品供應鏈即農產品從收購、加工、運輸、分銷直至最終送到顧客手中的這一過程所組成的環環相扣的鏈條[2]。農產品通過供應鏈管理可以降低總成本,增加農產品的效益及附加價值。由于農產品的諸多特性,導致了農產品供應鏈不同于工業供應鏈,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參與者眾多,系統復雜。在產前、產中、加工、運輸、銷售和最終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上都有眾多參與者,包括農產品生產者、批發市場、零售終端和最終消費者。另外農產品的數量特別大,品種繁多,各品種的品質特性差別很大,使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銜接問題更加復雜。(2)市場不確定性較大。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分散性,經營者難以取得壟斷地位,市場信息極為分散,人們難于全面把握市場供求信息及競爭者、合作者的信息;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強,農產品上市時如果在短時間內難以調節,會使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此外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限制了農產品在跨區域間和跨季節間的即時調節,這使農產品供應鏈具有更多的風險。(3)農產品供應鏈對物流的要求較高。由于農產品生產具有區域性,而人們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區域間進行流通交易。然而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這限制了農產品流通路徑。特別是在生鮮農產品,對物流倉儲、運輸、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1)市場主體過于分散,缺乏供應鏈的概念。由于農業產業鏈的主體主要是分散經營的農戶,市場意識薄弱,總體素質較低,即使是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也是以小業主或個體經營戶為主體經營,用供應鏈的觀點考慮農產品的經營是很難實現的事。(2)物流技術比較落后。“新鮮”是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所在,但由于鮮活農產品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會大大限制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現在,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失很大。有數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達25%~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過高,不利于農產品供應鏈合作伙伴聯盟的建立。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穩定,運銷成本的波動較大。由于農產品具有鮮活性,生產上的區域性、季節性、分散性等特點,同時農產品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費群體小的特點,造成農產品交易成本較高,容易導致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投機行為,不利于穩定的供應鏈合作伙伴聯盟的形成。(4)農產品供應鏈各主體之間信息流通不暢。由于諸多原因,對信息化的意識不強,從而造成我國國內農產品供應鏈的總體信息化程度很低。國內農產品市場上幾乎沒有一個經過統一規劃設計的信息系統,各企業之間信息化程度差距較大,發展很不平衡。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缺乏統一的信息平臺以供各企業進行信息交流,造成本應多邊共贏的企業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礙了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長期以來,農民對市場供求信息的獲取渠道單一,手段缺乏,滯后失真現象嚴重,趕不上市場變化。這也是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3網絡信息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中應用的關鍵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農業帶來的效益是明顯的。在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中,應充分考慮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如EDI、GPS、條碼技術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可以提高供應鏈運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強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信息交流。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農產品供應鏈必須依托網絡信息技術,縱向優化,橫向集成,并逐漸形成行業、區域性的中心節點,使資源和信息實行共享,整體資源得到優化,并通過實現成員間的連接和與目標終端用戶之間的連接,促使各成員共同創建新的利潤空間。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過程的跟蹤整合管理,可使農產品物流活動的每一環節為了共同的目標保持協調一致,有效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服務水平和效率。首先,應該建立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與統一的信息平臺。信息物質技術基礎設施包括企業的外部網、內部網、知識庫、電子數據庫及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等。在完善的物資技術基礎設施上,應用相關的軟件搭建統一的信息平臺。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及時性,又實現對農產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國各地政府和大型企業建立了一批農產品專業信息平臺,為溝通消費者與生產者、流通環節的聯系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一個地方或企業必須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搭建與外部信息網密切聯系的信息平臺,使供應鏈中的神經系統運轉正常。農產品供應商根據信息平臺上經銷商和零售終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農戶生產信息,生產加工企業、中介組織通過訂單向農戶收購農產品,這樣減少了農戶生產的盲目性,同時為農產品的銷路提供了保證,不僅降低了農產品物流的成本,減少了農產品的損耗,而且有利于促進農業和社會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層次的農產品信息網絡,這是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所必需的技術支持。農產品信息不暢是制約農業結構調整,造成農產品賣出難的主要原因。加強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是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途徑。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農產品中介組織,建立農產品生產、流通信息網絡,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批發市場、農產品供應四位一體的農產品信息網絡,最終形成農村地區農產品信息網絡與大中城市及全國的聯網。通過信息網絡的建設,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對整個農產品的流通過程進行協同整合,降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縮短了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減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農產品的保值期。農產品供應鏈成員通過不同層次的信息網絡的集成,建立一體化的物流運作體系,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對生產、加工、配送過程中的物流環節進行設計,使農產品物流作業無縫銜接。將物流據點、農產品配送路線、運輸手段等網絡化,以提高物流活動的效率,減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個相關信息系統:一是信息管理系統。如收集和傳遞銷往地農產品標準化信息和相關的政策法規。根據這些信息,對供應鏈全程進行監控,確保農產品跨越非貿易壁壘,順利進入國外市場。二是信息共享系統。供應鏈成員共享有關庫存、銷售、預測、供應鏈績效評價等信息,促進成員間信息溝通,有助于供應鏈成員間的互信與協同。三是電子銀行結算與支付系統,使供應鏈成員能方便地進行電子商務活動。四是供應技術協同系統。零售終端的POS系統,收集消費者需求的第一手資料,能在第一時間反饋到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中和訂單管理系統中,指導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供貨系統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調動農產品的流動。實現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息系統的無縫隙對接,加快供應鏈的營運速度,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農戶、農產品供應商及農產品經銷商之間的信息系統實現無縫銜接,提高了供應鏈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應鏈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風險,使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準確及時地到達供應鏈中的相關節點,使農業生產更有計劃性,從而減少農民的市場風險,提高農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需強化政府在農業信息化中的主導作用,制定農業產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規。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項涉及多行業、多部門的綜合性基礎工作,必須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這一進程當中發揮好其主導作用。各級政府要根據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明確建設方向、目標、重點,并具體落實相應部門實施。要從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樹立信息觀念,增強信息意識。做好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農產品信息化建設,還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在內的動態系統,為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環境,為農業信息化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規具備靈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區別。

4結束語

本文論述了網絡信息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應用的重要意義,并對如何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給出了可行的建議。該建議有利于提高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規模效益。伴隨農業問題的日漸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設在我國的整體推進,我們相信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建設也會越來越受重視。同時農業行業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確定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戰略,使農產品供應鏈進一步向系統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發端于山東,二十年來,已經遍及全國。目前,國內外的經濟社會條件和實踐發生了變巨大變化。從國際經驗來看,供應鏈管理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利器;從國內現實來看,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農業產業化經營何去何從?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尚處于發展初期,如何通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發展?

關鍵字:農產品加工;供應鏈;三農;物流

一、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及其現狀特點

供應鏈管理(SCM)是最近全球范圍內興起的一種管理方式.它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整個供應鏈系統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計劃、協調、控制和優化,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高的客戶服務水平。現在是供應鏈的競爭,任何企業想單打獨斗贏得競爭優勢已絕無可能,只有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和其他企業組建戰略聯盟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是上上之策。同樣, 中國農產品加工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通過供應鏈管理來解決。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必定能夠提高競爭力,例如,它可以增強企業識別客戶需求變化的能力,并提高對客戶服務的反應速度,從而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優化供應鏈上節點企業的組合,強化響應市場的敏感度;有效消除重復、浪費與不確定性,創造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強調與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進行戰略合作,充分發揮供應鏈上企業的專長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就農產品而言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包括農產品從種苗培育到大田管理、農畜產品加工、保鮮直至流通、市場銷售等所有環節和整個流程。

中國農產品供應鏈又有其獨特的特點,中國農產品的初級生產是分散的農戶經營.每家都按自己的意愿生產,生產的產品不能適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要求, 而加工企業也不以顧客為中心來進行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技術裝備的應用,使得農產品最終產品不能適應消費者,缺乏競爭力,而且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品加工產值比較低。

通過對農產品加工實行供應鏈管理。可以克服以上缺點。降低農副產品生產與流通成本,使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盡可能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還可使農村勞動力參與并分享農副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增值。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結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擴大農戶經營的外部規模。有利于把小規模農戶經營與國內外大市場連接起來,有利于采用先進技術和物資裝備.有利于提高中國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水平。

由于農副產品在生產、流通環節的特殊性, 以及中國農民的具體特點,使得中國農產品供應鏈現狀體現出以下主要特征:

1.核心加工企業實力弱小。供應鏈組織困難經過幾年的產業化發展. 中國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世界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相比在市場的影響力、產品類別、產品質量以及客戶服務上遠遠處于不利地位。即使在國內雖然有不少大型的國家級和省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但這些企業在國內有限,2003年度372 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均銷售收人不到1.3億元,份額很低,競爭力差。

2.中國市場主體分散嚴重。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不夠由于中國獨特的國情。使農業產業鏈中的一級供應商也是農產品加工原料的供應者, 主要是分散經營的農戶,市場意識淡薄,總體素質較低,大多如散兵游勇,進人市場存在著無法回避的高昂交易成本。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戶對供應鏈的觀點認識不夠,還是傳統的加工模式,各自為政,信息閉塞,使得供應鏈上物流不暢,產品成本增加。

3.物流業發展滯后。與供應鏈配套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物流是供應鏈中的血液,是把運輸、保管、包裝、裝卸、加工、配送等活動和與之相關聯的物流信息作為一個系統來構造、組織和管理,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物流不暢就會導致供應鏈各個接點連接不暢。因此,要使農產品生產的供應鏈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必須加快物流業的發展。由于農產品生產的自身特點,使得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是在比較接近農村的地方,而中國農村的發展相對落后,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道路、通訊條件差,包裝、運輸、存儲業的落后加劇了物流的不暢,物流的不暢又會導致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難以有效地進行。

4.加工環節薄弱對消費者的需求特點了解較少。農產品的價值取決于深加工的程度, 而中國對農產品的深加工程度較低。從而使農產品加工產值較低。而且加工企業對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與價格接受能力的信息了解不夠,使得產品不能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造成產品積壓、庫存周轉率低、庫存占用資金量大和資金周轉困難,企業最終破產。通過以上農產品供應鏈現狀特點的分析為我們研究中國農產品加工的供應鏈提供了參考,在仔細分析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中國農產品及國情特點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二、農產品供應鏈現有管理模式

由于農業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屬性,導致了農產品供應鏈存在資產專用性高、物流要求高以及市場不確定性較大等幾個特點。因此,針對中國的現實狀況提出如下主要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

1.以龍頭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在中國農產品供應鏈系統中。農民生產者是最薄弱一環。由于廣大的農戶是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化程度低,在供應鏈中處于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因而可以通過以加工企業為核心,通過龍頭企業的規劃、指導、協調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證生產活動的穩定性。在資金技術和生產資料等方面由公司為農戶提供支持,減少農戶的市場風險。這樣同時還能使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原料的供應上得到保證,形成規模經營。獲得規模報酬。不僅能夠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還能夠降低供應鏈的內部交易成本。這種模式具體可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加工企業與農戶一般可以通過契約來規定雙方權利和義務。

2.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由于農產品種類的不同和以往農產品流通的慣性。中國農產品又是分散的農戶經營,使得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材料供應時間、質量、品種的得不到保證。我們可以通過在供應鏈上的“零散的代收點” 和“加工企業” 兩個節點之間加上一個物流中心,通過建立農產品物流中心完成供應鏈系統整合,把農民生產的分散的農產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統一配送到各農產品加工企業。

沒有一種模式可以適應任何地方.因地制宜是需要堅持的主要觀點。用市場經濟的規律引導農民進入產業化。以各類大大小小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會構建農產品的復合供應網鏈是探索的方向。

三、加強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對策意見

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供應鏈, 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針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考慮。

篇6

關鍵詞:事件序列圖;小麥供應鏈;約束分析;集成化

product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ffectiv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n solv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relaxation problems of link, contributing to the solution of China′s “three rural issu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structure model is the first step i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bulk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building an effective supply chain analytic principle hav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more efficient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event-sequence diagram; wheat supply chain; constraint analysis; integration

所謂集成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就是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專業化分工,促使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通過信息共享、資金和物資等方面的協作進行協調,優化供應鏈整體績效。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結構模型是集成供應鏈的首要步驟,可由此展開對供應鏈過程、關系的分析。

一、大宗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與意義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局限于對農產品整個或部分供應鏈進行初步分析、提出問題,還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有效供應鏈的方法論。大宗農產品關乎國家民生和三農問題,是當今我國的農業重點。有效的農產品供應鏈可以解決農產品供應鏈的鏈接松弛問題,有助于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研究表明成功供應鏈開發項目可以作為經濟增長和擺脫貧窮的重要途徑,而集成供應鏈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應用工具。

二、大宗農產品供應鏈ESD模型

事件序列圖( Event Sequence Diagram ,ESD) 方法是一種對關聯事件序列進行描述的圖形建模工具。ESD 模型通過建立抽象的信息對象,準確地描述了管理系統中的信息流動過程和狀態,抽象化地概括了各種條件與可達狀態之間的約束關系,它能對系統中流動的信息流、操作流和控制流同時模型化,是適宜為管理系統建模分析的理想模型。

ESD 由{E,C,G,P,CB,DR}六元組來定義,它們分別代表事件、條件、門、過程參數集、限制以及關聯規則。E 代表事件,所有可觀測的物理現象都可以表示為事件;C 代表條件,根據條件是否滿足,系統的事故場景將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G代表門,門可以分為與門和或門,它們是用來對“單個輸入多個輸出”或者“多個輸入單個輸出”的情況進行建模的;P 代表過程變量,它是由影響系統的時間和物理過程變量組成的;CB 代表限制/ 邊界條件;DR 代表關聯規則。ESD 的構建從某一初始事件開始,根據問題“上一事件怎么解決?”“下一步可能發生什么?”而推理展開,對事件序列的推演過程進行模擬。結合供應鏈管理的特點,歸納得出基于ESD 的供應鏈建模步驟如下:

1.確定初始事件。初始事件也就是某次物流活動的引發事件。

2.根據初始事件建立簡化的供應鏈流程,提供ESD 模型的事件序列參考。

3.劃分供應鏈網絡的獨立事件。獨立事件以供應鏈流程的幾部分(包括原材料供應、制造、裝配、分銷、零售、用戶等) 為基礎,細分各部分的構成事件。

4.以供應鏈流程為元模型,推演事件序列,建立相應的ESD 模型。

5.輸入相應限制參數,按照相應的任務調度原則運行ESD 模型, 運行時有競爭時按照優先級決策。

6.得出相應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三、案例應用

中國的大宗農產品供應鏈研究和開發工作相對落后,已嚴重地制約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小麥物流是農產品供應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南小麥信息網上稱,截至2006年9月30日,河南省收購小麥186億公斤,居全國小麥收購量的第一位。但是基于小麥商品(含其制成品面粉等)流通量之大,庫存點之多的特點,我國小麥流通主要強調生產上的合理布局,注重小麥總量供需平衡,往往忽視了小麥流通加工增值是其物流的重要內容構成,以致在小麥供應鏈的運作上,各流通環節都相對獨立,彼此缺少及時溝通。

從物流過程的角度來看,小麥供應鏈由供應、生產和銷售三個環節構成。小麥銷售物流在這條鏈中受市場影響最大,有更大的可塑性,鏈條上各個成員伙伴的銜接程度將是整個供應鏈的關鍵。(1)供應階段。小麥供應物流主要是保證小麥種植生產正常進行需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過程。(2)生產環節。小麥生產物流指從小麥耕種、管理、收獲整個過程所形成的物流。(3)銷售環節。小麥收獲以后進入到銷售物流階段。從田地里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小麥要經過多個物流環節。主要為農戶、糧庫、面粉加工廠、批發市場和超市等。

建模。基于事件序列法的建模步驟,現根據小麥供應鏈的物流環節進行ESD模型的構建:(1)確定初始事件為農戶收割小麥;(2)根據初始事件建立簡化的供應鏈流程,提供ESD 模型的事件序列參考;(3)劃分供應鏈網絡的獨立事件。

獨立事件有:糧倉向農戶收購小麥、糧倉到面粉加工廠(運輸,糧倉庫存)、面粉加工廠運輸至面粉批發市場、面粉批發市場運輸至超市、超市到消費者等以供應鏈流程為元模型,推演事件序列,建立相應的ESD 模型。建模的第五步和第六步使按照相應的任務調度原則運行ESD 模型, 得出相應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分析,下面就小麥供應鏈銷售物流的農戶收割環節進行分析。

模型應用。模型的輸入是各種方案的配套資源,如土地畝數、車輛數、信息硬件數等,也就是ESD 模型中的限制與條件等,在給定一種輸入之后可以得到上述三個測度值。通過測定這條小麥供應鏈上性能指標,挖掘出影響供應鏈整體績效發展的約束條件,分析影響農產品供應鏈集成化的障礙,從而展開有針對性的優化改進工作。

本文以小麥聯合收割機數作為模型的輸入,根據河南省實際小麥種植面積,運用ESD模型算法,利用Crystal ball軟件進行模型仿真運算,得出小麥供應鏈上的速度、成本、資源利用率等性能指標。這里運算僅針對小麥供應鏈收割階段,指標周期指完成小麥收割的時間,成本指投入小麥收割的機械成本、勞動成本和其它成本之和。

在河南省7 496萬畝小麥種植面積的前提下,假定其它資源充足,看聯合收割機數量的變化對收割時間和其自身的利用率的影響。當小麥聯合收割機為11萬臺時,小麥收割完成天數隨收割機數量的增加而減少,資源利用率為100 %,此時收割成本也處于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因此小麥聯合收割機定在11萬臺左右比較合理。這里由于篇幅有限,ESD模型的輸入和模型算法不再贅述,下面主要就小麥供應鏈發展的約束條件和供應鏈集成障礙進行分析解決。在小麥種植面積7 496萬畝和其它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小麥聯合收割機定在11萬臺左右比較合理。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的統計,2006年河南小麥夏糧收割投入聯合收割機為10.5萬臺,2005年投入為9萬臺,但是全省實際農機收割率2006年、2005年分別為85%和81%,可見現今夏糧收割農機器械數量還不是很充足。由此可見,ESD模型的運用和模型仿真反映了小麥供應鏈運作中的資源配置約束。這種方法還可以在假設一種資源定值后,探討合理的信息資源配置量、農業協會數、糧倉存儲面積等,以此找出現在的小麥供應鏈發展中的約束條件。根據本文的分析,小麥供應鏈中的其它約束主要表現在:

1.觀念認識上的片面性。ESD模型應用表明,糧食加工企業的農產品供應鏈認知水平量化指標達到85分以上才能保證各節點企業的思想相統一(滿分100分),但是現在認知水平量化指標不到60分,這是制約小麥物流發展的思想因素。

2.管理技術落后。管理技術水平同樣量化為最高100,最低為0的區間指標,ESD模型的仿真理想結果為75以上,而現實的指標水平遠低于這個水平。

3.信息技術的水平不高。在小麥銷售物流中,造成糧食產后損失的主要原因便是糧食流通信息滯后、管理不善。據錦程物流網統計,中國糧食產后損失占糧食總產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項損失的50%,可供2 000萬人口消費4年。

四、集成小麥供應鏈的主要對策

通過約束分析表明,河南小麥供應鏈的最主要的約束是供應鏈組織結構上的協調性不強,各節點企業無法有效信息共享,缺乏強有力的管理策略進行供應鏈的有效集成。

為提供一個有利于國內供應鏈集成的政策環境,政府應及時出臺政策,保證夏糧收購工作的順利平穩運行。政府應該引導協會組織,解決小麥供應鏈中小農戶處于弱勢地位的問題,同時要支持各種與供應鏈效率、效果相關的政策研究。

由于國內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時間不長,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沒有充分應用現有的技術,集成技術障礙成為小麥供應鏈集成的主要障礙之一。據此,改進河南小麥供應鏈的主要技術措施有:優化小麥供應鏈的結構;運用期貨等手段切實規避風險;在小麥生產商、收購中間商和加工商之間合理分配收益;啟動基于供應鏈績效改進的供應鏈模型優化項目等。

做好大宗農產品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還要利用先進的現代農業化思想,引入在其他行業奏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引入六西格馬管理到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的應用、引入信息機制等。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以河南小麥供應鏈為案例進行模型應用和分析,挖掘出影響供應鏈整體績效發展的約束條件,提出了集成大宗農產品供應鏈的政策、技術措施等。

本文集成化大宗農產品供應鏈ESD模型的應用,是對小麥供應鏈生產物流環節進行的分析,以后此模型研究的重點將是小麥供應鏈銷售物流階段,結合系統論的觀點,對大宗農產品供應鏈中重點企業如何發揮鏈條核心地位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 冷志杰.基于農產品供應鏈集成機制的大豆供應鏈集成對策研究[J].復旦學報,2007(8).

[2] 冷志杰,唐煥文.大宗農產品供應鏈四維網絡模型及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5(3).

[3] 茍建華. 基于小農戶組織化的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探究[J].當代經濟,2007(11).

篇7

果蔬類農產品供應鏈是依靠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圍繞核心農業企業,對果蔬類農產品實行有效的運輸、倉儲加工、裝卸搬運、包裝及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活動,同時利用信息系統將果蔬類農產品生產商加工商零售商和最終用戶連成整體的網絡結構模式通過完善果蔬類農產品的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及產品損耗,以提升物流服務水平。

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復雜冗長,每一個環節都有幾個企業參與或者不同的子環節,涉及原材料供應商、采購商、加工企業、物流企業、銷售商等等。所以如何實現信息流動暢通,保證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以市場需求指導生產種植,引導供需平衡;如何圍繞核心企業計劃、組織、實施高效的物流活動,保證果蔬的新鮮與質量,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而構建科學合理的果蔬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

一、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現狀及問題

1.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低

在近年來產業發展過程中,生產者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卻是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基礎。農戶經營分散,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難以形成帶動農業的規模經濟,相比于其它環節的加工、流通集約化、規模化,它在供應鏈中處于一個弱勢地位。同時農業生產標準化和產品規格化低,缺乏科學技術的指導,濫用農藥化肥等導致產地土壤污染嚴重,這那以實現產品的優質化生產和加工。

2. 農產品流通換環節過多

農產品的都會經過這樣幾個主要環節:生產者―產地市場―運銷批發商―銷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而大多數農產品都是未經過深加工的新鮮果蔬,所以環節的過多造成層層加價據測算果蔬農產品流通中每增加一道環節,大約增加5%的成本。

3.信息化程度低

需求信息沿著供應鏈向原始供應商傳遞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信息失真與滯后,造成需求被扭曲放大,形成牛鞭效應。在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中,沒有統一的公共信息平臺,各環節的節點企業都是獨立運營,暢通的立體信息網絡還未形成。如:目前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者多處于一個孤立的狀態,信息閉塞,僅憑自己以往經驗和對市場的感覺來進行種植,缺少及時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傳播機制,導致農民無法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分析決策、計劃組織生產,加大了生產者的市場風險,供需不平衡,造成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

4.物流過程中農產品損耗大

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說,有25%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被消耗掉了。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蔬菜水果物流則更為典型,產品可以一直處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溫狀態并形成一條冷鏈,產品損失率僅為1%~2%。目前我國的第三方物流發展緩慢,冷鏈物流技術、設施落后,這都極大了造成產品在運輸,配送過程中的損耗,嚴重影響產品品質,加大了產品成本,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二、構建以第三方物流為主導的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體系1.以第三方物流為主導的動因

果蔬農產品與其它普他貨物供應鏈體系有很大不同,果蔬農產品從產地到達消費者手中必須高效的組織協調性,才能保證果蔬的新鮮度與質量。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在運用高新冷鏈技術、提供優質服務、提升產品附加值、降低產品成本、加速資本周轉等方面有突出的優勢。而在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中,涉及生產者、采購企業、加工企業、連鎖超市等,將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交由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負責,使供應鏈多個上游、下游環節高效連接以及果蔬產品冷鏈與市場流通對接,實現利益享、風險共擔。

2.供應鏈管理模式構建

此供應鏈體系是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獨立承擔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物流活動實現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以一個整體的果蔬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的形象出現在市場上,基于利益分配原則構建供應聯盟,在生產環節:有效引導、組織農民構建農業公司、生產基地、合作社等形式的集成式生產聯盟;在流通環節:整合中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將眾多分散的采購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第三方物流企業等資源集中起來形成戰略聯盟,以信息技術為紐帶,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率的提高。

3.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機制

組建生產聯盟管理中心,實現對生產基地、農業公司、合作社標準化管理,利用物流企業先進的信息網絡獲得需求信息,同時建立相關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相關節點企業的無縫連接,使農產品需求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到達生產者手中,指導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使農業生產更加有規劃性,發揮供應鏈上下游的協同關系。政府投資搭建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吸引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商入駐;與行業協會合作,構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共享平臺。由這幾個環節中管理能力較高的企業擔任物流中心核心管理人或者由政府指導管理。產地的采購企業、加工企業、根據制定的需求指導計劃,直接深入生產聯盟的田間地頭進行采摘。采購的農產品可以直接發往批發市場進行產地銷售,也可以利用物流中心的倉儲入庫,進一步生產加工,然后再運往產地物流中心,根據終端數據處理中心進行分類和配送。

參考文獻:

[1] 陳科,樂畢君.基于農超對接的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10)

[2] 黃桂紅,饒志偉.基于供應鏈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1(2)

[3] 周游,季丁.供應鏈管理中信息共享平臺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9(1)

[4] 劉暢,安玉發,中島康博.日本生協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變革及其對中國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11(4)

篇8

[關鍵詞]供應鏈;經營情況;績效評價

1供應鏈績效評價背景

供應鏈績效評價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于衡量供應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提供經營決策支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評價供應鏈的績效,是對整個供應鏈的整體運行績效、供應鏈節點企業、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所做出的評價。因此,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是基于業務流程的績效評價指標。當前,對供應鏈績效評價一直是困擾企業的問題,且容易與主觀感受掛鉤,進而為企業管理帶來問題。本文基于農業物流視角,對此進行了研究。

2相關概念

農業物流是指以農業生產為核心而發生的一系列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和與之有關的技術、組織、管理活動。簡言之,就是使運輸、貯藏、加工、裝卸、包裝、流通和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現有機結合。現代農業供應鏈管理是基于研究現代農業物流之上產生的現代農業的先進管理模式。其既研究了農業生產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了農業產前、產后物流的科學流動,達到供、產、運、加、銷有機銜接,使產前、產中、產后與市場之間聯結成滿意的系統優化運轉狀態。供應鏈管理績效度量可分為財務計量和非財務計量。高層管理人員需要采取財務措施進行管理水平的決策,而較低的管理層和員工則需要提高日常業務的操作水平。目前公認的一個供應鏈績效度量框架包括很多方面。一是計劃度量:訂單入庫方法、訂貨提前期、客戶訂貨路徑、供應商評價、戰略水平措施、戰術層面措施和操作層面措施。二是生產層面的衡量標準和指標:產品和服務的范圍、能力利用、調度技術的有效性,交付環節的評估、交付績效評估、總分配成本。三是衡量客戶服務和滿意程度:靈活性、客戶查詢時間、客戶服務的事后交易。四是計量供應鏈和物流成本:與資產和投資回報相關的成本、信息處理成本。五是在業績衡量標準中應使用幾種衡量標準:平衡的方法、戰略、戰術和業務水平以及財務和非財務措施。供應鏈管理可以在不同的管理或操作級別上進行測量。戰略層面的措施影響最高管理層的決定,也能反映對廣泛的政策和對組織目標遵守程度的調查。戰術層面處理資源分配和根據要實現的目標衡量績效,以取得戰略層面規定的成果。操作級別的測量和度量需要精確的數據,而決策是由低層管理人員做出的。在運營級別上,度量與日常業務相關,因此主要度量是與時間相關的和非財務的度量。非財務指標包括訂單準備時間和交貨提前時間。這些指標中有許多是與時間相關的,但也與成本相關。這些指標是針對高層管理人員戰略決策以及長期計劃制訂的。

3農業企業供應鏈績效評價存在的主要挑戰

對于農業企業來說,與其供應鏈有關的方方面面都應以重要性、全面性為原則納入供應鏈績效管理評價體系。一旦農業企業供應鏈績效評價出現較大的偏差,那么與之有關的農產品周轉、糧食加工、糧食出售、糧食推介等決策會受到一些不利影響,從而導致農業企業的農產品、原材料等存貨堆壓,產生存貨耗損、管理等問題。供應鏈績效度量的主要挑戰之一是衡量標準主要是內部物流績效度量,而不是將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的表現方式[1]。內部物流指標如充填率、提前時間、準時性、損壞性和響應性等并不能衡量供應鏈的整體績效。目前農業企業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存在的主要挑戰有:一是在整合金融和非金融措施方面缺乏平衡的方法;二是缺乏系統思維,農業企業的供應鏈必須被看作一個整體,測量系統應跨越整個供應鏈;三是對于相同規模的不同過程,沒有通用的度量標準,如果不使用正確的度量標準,就無法比較關聯過程的不同特性,如業績衡量和衡量標準的不完全性和不一致性,無法在一個平衡的框架內代表一套財務和非財務計量,一些措施側重于財務,另一些側重于操作措施,大量的衡量標準,使人們很難在許多指標中找出關鍵的少數指標;四是農業企業的流程團隊應有動力、能力和權威改進流程及其結果。合作、技能、溝通等人的屬性應被認為是供應鏈績效的重要維度。農業企業在供應鏈的流程團隊招聘、管理、考核方面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當前農業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目光較為狹隘,缺乏相關物流專業的人才,這是制約農業企業供應鏈流程完善的最主要硬性因素[2]。

篇9

【關鍵詞】物流;農村流通;供應鏈

一、引言

由于受到傳統“重生產,輕流通”思想的深刻影響,現在我國農村流通產業的發展已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成為我國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阻礙因素。城市的居民吃著“不放心”的蔬菜;農村的農民買著大量偽劣產品等問題在當今中國社會層出不窮。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普遍存在農產品價格成倍上漲,農民在網上購物卻不能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等問題。究其原因,是農產品、農資流通缺乏嚴格的質量檢驗標準、農村流通渠道、流通信息不暢和農村流通基礎設施落后造成的。所以,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易模式在我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電子商務的發展促使流通產業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不僅改變了流通組織內部的運作方式,也對流通組織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和手段,它的蓬勃興起和迅猛發展,對傳統的商貿流通業提出了挑戰,大大促進了商務理念和商務模式的變革和創新,為流通領域帶來了積極深刻的影響,使流通真正實現社會化成為可能。它導致流通費用的減少,提高流通渠道效率,改變現有流通模式與流通格局。

二、關于農村流通供應鏈研究現狀

關于農村流通供應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供應鏈方面的研究。夏英、宋伯生(2001)提出,我國農產品在種養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農藥、化肥、工業“三廢”的污染,加上激素的濫用等,給人體健康帶來了嚴重隱患。為使我國的農產品生產達到ISO9000以及HACCP 認證標準,如何落實和執行農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是關鍵,這是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劉從九(2004)在《基于供應鏈的農產品組織重構》中分析了我國農產品流通中的問題,提出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組織重構的基本思路和目標。劉美遠(2006)在《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中提出對農產品流通供應鏈的模型并提出了建議。倪燕逾、燕翔在《農產品流通中第四方物流組織結構及其運作》中將第四方物流引入了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通過建立一個第四方物流的結構框架,對農產品了流通五個層次進行整體協同運作,以提供一個綜合的農產品流通供應鏈解決方案。俞海宏在其博士論文《基于服務供應鏈契約協調機制的農村流通供應鏈運作優化研究》,他是基于服務型供應鏈的激勵機制和協調機制理論來研究農村流通供應鏈的優化。鑒于此,本文從農村物流的角度對農村流通供應鏈進行優化研究。

三、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現狀

我國現在的農村流通供應鏈模式如下圖1所示: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存在如下問題:(1)技術設施薄弱,銷售網點總量不足,布局不夠合理。(2)中間環節多,組織化程度低,缺乏規模化的農村流通企業。(3)農產品流通與加工技術水平不高。(4)管理缺乏統籌協調的機制與體制。(5)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滯后,交易行為不規范,監管成本高。(6)農村流通企業融資難度大,保險難度也比較大。

四、農村物流改善

1.農村物流組織。農村物流落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規模物流企業的參與。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農村居民分散是阻礙物流企業進駐農村的關鍵因素。我國現階段物流企業實力普遍不強也是造成其進去農村市場的主要原因。中國郵政有著百年品牌歷史,多年來在每一位百姓生活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受農民信任;特別是設立在農村的代辦員,對村里的情況比較了解,能夠及時傳遞相關信息。同時在拓展市場以及大用戶發展、新業務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郵政完善的網絡體系,覆蓋面廣的實物投遞網、信息通暢的信息網和方便快捷的金融網三網合一,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順暢。所以,農村物流組織可以考慮利用“郵政+第三方物流”的模式。

2.農村配送中心建設。農村配送是一個區域配送的概念,是相對于城市配送而言的。同樣按照配送的一般概念,可以認為農村配送是以農村經濟生活消費為目的,在整個物流過程中的一種既包含集貨、儲存、揀貨、配貨、裝貨等一系列狹義的物流活動,也包括輸送、送達、驗貨等以送貨上門為目的的商業活動,是商流與物流緊密結合的一種特殊的綜合性供應鏈環節。配送是農村物流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國現階段的農村配送體系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然存在組織設置分散、實力較弱;配送渠道少、環節較多;配送技術水平低;配送缺乏統一規劃等問題。這方面主要研究在農村連鎖經驗配送模式下如何構建農村配送網絡體系,主要包括配送網絡的規劃,配送中心選址和配送中心運營三個方面。在配送方式也可以考慮先到鎮,再到村的配送二級模式。

3.農村信息技術建設。在技術方面,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有了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支撐,將原本分離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購、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和現代物流技術是構成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將農民、供應商以及批發商零售終端、客戶聯結起來,實現對農產品物流各個環節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達到資源共享、信息共用。Internet等先進信息技術在國外農產品供應鏈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無論是生產企業,政府監控部門,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可以通過Internet相關信息。信息共享是供應鏈管理中最重要的前提。我國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落后,嚴重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對農村流通供應鏈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本方面主要研究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如何構建出一個適合我國農村發展的農村信息系統。

五、農村物流改善后農村流通供應鏈

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利用改善后的農村物流優化后的農村流通供應鏈模型如下圖所示:

六、結論

本文提供了一種從物流的組織、配送中心建設和信息技術建設三個方面對農村物流進行改善的思路,并建立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物流改善后農村流通供應鏈的模型。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對農村物流改善和建設的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述,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更進一步的分析。

參 考 文 獻

[1]李建軍,蘇慶艷,曲慧梅.電子商務概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夏春玉.流通概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3]牛東來.流通業供應來年管理與電子商務模型及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杜文宏.農村電子商務發展[J].商業現代化.2008(2)

[5]李海平.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及模型創新[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1(2)

篇10

關鍵詞:電子商務;番茄供應鏈;信息共享

中圖分類號:F72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10)02-0031-03

一、引言

目前,新疆番茄供應鏈中信息流的復雜性、不通暢性和不穩定性,以及由此帶來的信息滯后及不對稱和交易手段的單一,使新疆番茄供應鏈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實施番茄供應鏈信息共享成為新疆番茄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農產品供應鏈,是指以農產品為對象,從收購、加工、運輸、分銷直至到達最終消費者的過程中,圍繞農業核心企業,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進行整合和控制,形成農戶、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最終用戶的供需網絡。番茄供應鏈是基于番茄這一特殊產品形成的供應鏈。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番茄供應鏈其實質是利用電子商務技術,以番茄加工企業為核心,將物料供應、分銷、配送結合為一體,構成一個面向最終顧客的完整電子商務供應鏈,降低企業整體成本,提高企業對市場和最終顧客需求的響應速度,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新疆番茄產業的現狀

番茄原產于南美安底斯山脈干燥的高原地帶。世界上番茄品種有6000多種,與其他農產品相比,在食用的農產品中,第一位是淀粉類的谷物,年產5-6億噸;第二位就是番茄,年產6-8千萬噸。

新疆蕃茄制品加工業在產量、質量、出口量和裝備水平上都位于全國第一,成為新疆主要的特色型出口創匯農產品。目前,新疆蕃茄制品加工業總生產能力達到50萬噸(屯河26萬噸、中基20萬噸),2000年、2001年全疆生產各類蕃茄制品分別為31.3萬噸和18.3萬噸,占全國番茄總量的90%以上。同時,經過產業結構調整與企業優化重組,形成了新疆屯河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基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業蕃茄制品有限公司三家骨干企業。按照自治區“十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新疆番茄產能2010年將達到60萬噸。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新疆番茄產業將繼續堅持以番茄醬加工為主體,適量增加其他番茄制品品種,推進產業向深加工方向發展。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新疆番茄供應鏈信息共享存在的問題

1、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

目前,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14個地州實現了自治區級聯網, 但只有23.53%的縣建立了網絡平臺,8.13%的鄉具備信息服務功能。新疆龍頭企業運用電子商務進行農產品采購和銷售的占83.3%;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利用計算機進行網上交易的占50.7%;農業生產經營大戶運用電子商務進行農產品交易的僅占3.3%。聯結區、市、縣、鄉(鎮)以及農產品龍頭企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戶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初具規模。

2、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疆農業網站已初具規模,但因新疆整體經濟實力較弱,信息技術水平較低, 農業生產方式比較落后,農戶素質低,農產品電子商務還處于探索階段。同時,由于新疆農業生產技術條件落后、規模小,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時間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一是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二是農戶上網比例低,網站分布不平衡;三是電子商務應用的安全問題仍然存在;四是農戶及農業企業的電子商務觀念滯后、商務意識淡薄。

3、新疆番茄產業供應鏈信息共享存在的問題

目前,新疆番茄產業產供銷供應鏈存在嚴重脫節,產業結構不合理。新疆番茄生產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比重大,生產與市場需求結合較差,信息共享從意識到實施都沒跟上時代步伐。在新疆番茄市場上幾乎沒有一個經過統一規劃和設計的信息系統,供應鏈節點間信息化程度差異較大,信息共享程度低,導致番茄在整個供應鏈上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渠道過長、節點過多,信息不對稱情況普遍存在。番茄生產出來后,一般要經過四、五個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流通渠道過長必然產生信息扭曲或失真,信息不對稱在整個番茄供應鏈中普遍存在。就番茄生產者而言,其對番茄的質量和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掌握較為完備的信息,而對市場需求量和價格卻只能掌握較少的信息,對于番茄渠道商而言則正好相反,這會使掌握較為完備信息的一方隱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購銷價格差異較大,市場價格不能很好的反應供需狀況。

(2)番茄供應鏈節點成員分散,缺乏統一的信息網絡平臺。在農產品供應鏈上,有許多企業和個人,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信息化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影響,而是各自進行物流運作,缺乏進行溝通和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沒有形成整體優勢,導致信息的區域化和板塊化。

(3)基層農業信息網絡不完善,農民處于信息貧瘠狀態。新疆在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方面還不完善,番茄生產者不能充分掌握番茄流通中的信息,不能根據這些信息安排生產,造成番茄供應鏈中產銷脫節,從而導致生產帶有較大的盲目性,農民很難依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和產量,使番茄供給短缺和過剩現象交替出現。

(4)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一是主觀因素,即供應鏈上的成員自身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不充分,對信息深層含義挖掘不夠,自身管理中的信息系統效率低下;二是客觀因素,即供應鏈成員間對信息的分散式持有方式。

(5)雖然新疆的計算機通訊網絡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但地區之間尚不平衡,給異地組織番茄生產和加工帶來了較大困難。番茄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間信息化程度差距較大,供應鏈上企業間缺乏供各企業進行信息交流的統一平臺,造成本應多邊共贏的企業相互間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礙了番茄供應鏈信息技術的有效實施。

四、新疆番茄產業實施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新疆番茄供應鏈存在以下獨特性:(1)番茄供應鏈上參與者眾多,番茄物流數量大、品種多;(2)番茄供應鏈對物流的高要求,表現為綠色物流、低成本運行、服務增值;(3)番茄供應鏈的資產專用性高,即包裝難、運輸難和倉儲難;(4)市場力量不均衡,新疆番茄大多是由分散農戶生產的,分散農戶的市場力量薄弱。同時,還具有市場不確定性和供應鏈易斷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借助電子商務的手段,實施番茄供應鏈信息共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農產品供應鏈的一些特性,將新疆番茄農產品供應鏈進行信息共享的必要性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降低成本和風險的需要。由于所有鏈上成員間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在市場變化不可預測時,可以在互動合作的前提下共同面對難題、共擔風險,對于風險因素還可以進行提前預警,降低其發生的幾率及災害損失的程度。由于番茄供應鏈涉及的接點企業眾多,通過成員間信息的充分共享與控管,可以保證新疆番茄供應鏈上信息的透明性、完整性、可視性及可用性,有助于各個企業不重復投資,減少生產成本,比較容易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由于相互的信任與了解,也可以改善伙伴關系,簡化交易活動,有助于降低交易過程中的成本支出。

第二,加強供應鏈成員之間信任的需要。供應鏈參與成員都是獨立的贏利機構,各個企業都會設法最大化自身利益。雖然供應鏈的宗旨是最大化所有供應鏈參與成員的利益,但這只是一個長遠目標,在實際運作中仍然會有一些短視的行為出現。例如,番茄供應商掌握了番茄加工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可能是對番茄加工商不利的,番茄供應商因此與番茄加工商簽訂了對自己有利的契約,致使制造商受到損害。信息共享可以減少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加強供應鏈成員企業的信任,更好地進行合作,實現供應鏈整體利益最大化。

第三,供應鏈的復雜化要求實現成員間信息的共享。最簡單的供應鏈是一條鏈狀結構,隨著供應鏈參與企業的增加,供應鏈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呈現一種網狀結構。如何協調各供應鏈參與企業,加強合作、有效配置供應鏈內的資源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第四,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供應鏈成員實現信息共享。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番茄企業應該更加注重于保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將企業運作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剝離出去,交給第三方企業完成。如有的番茄企業致力于番茄再加工,利用外部企業完成番茄的生產及最后的加工、番茄的交付等,在整個業務流程中,企業甚至都見不到番茄產品。如此一來,擁有很少固定資產的虛擬企業越來越多。這種企業一般都是以電子商務模式來運作,將BtoB、BtoC有效結合起來,通過BtoC獲得產品訂單,再通過BtoB將訂單信息傳遞給各個供應商以及番茄總加工廠家,最后由供應鏈中的運輸遞送公司完成產品交付。這樣,對信息共享的程度要求也就更高了。

第五,消費習慣的變化對信息傳遞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商品供不應求的時代,大規模生產所產生的規模效應給企業帶來了滾滾財富,而在如今追求個性的時代中,規模生產已失去優勢,大量生產往往意味著大量積壓、大量浪費,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給企業帶來了極大挑戰。市場不相信眼淚,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一大批企業紛紛倒閉。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對于傳統的以預測為基礎的生產是一個沉重打擊,生產出來的產品要么供不應求,浪費了銷售機會,要么是造成產品積壓,只能降價處理。因此,在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下,需要以訂單為基礎來組織生產,這就要求將訂單信息迅速傳遞到供應鏈的參與成員,如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運輸服務提供商等。因此,需要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之間通過信息共享,迅速傳遞訂單信息,提高企業效率。

第六,有助于提高新疆番茄的競爭力。番茄國際競爭力來自番茄價格競爭力和質量競爭力。在信息共享平臺上,一方面,番茄生產者獲得了充分的市場信息、先進的技術指導和相關番茄產品標準后,按比較優勢原則安排番茄生產,按質量標準控制番茄質量。另一方面,一旦新的市場機會出現,通過上、下游組織成員間的互通與傳播,進行產業整合與互補,可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優勢。同時,為了克服新疆番茄供應鏈上的信息分散、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扭曲等因素造成的供應鏈反應遲鈍、牛鞭效應、庫存費用高等問題,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優勢,要求供應鏈上各個企業對自己所擁有的信息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必須實現共享。

五、結語

實現信息共享,可以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所帶來的風險。它不僅在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的整體運作中有著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加強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上各個企業間的相互協作,提高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和競爭力。應該說,信息共享是供應鏈管理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宋華.電子商務物流與電子供應鏈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陳疇鏞等.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 沈峰.供應鏈的信息共享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4,(12).

[4] 殷小波.對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