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的危害范文
時間:2024-01-09 17:3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候變化的危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P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14-05
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與危害(Loss and Damage)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每年奪去近40萬人的生命,全球變暖的經濟影響也已經造成每年超過1.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于全球GDP的1.6%[1]。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多邊治理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進程進展緩慢,因此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急需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案[2]。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遭受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造成的損失與危害十分嚴重,為維護國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以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正推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下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共鳴[3]。我國部分區域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帶給我國的損失與危害也逐年加劇,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國內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研究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內涵,尤其是梳理出這種國際機制對于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對于推動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涵義
1.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由來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是在《公約》下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議題談判中逐步形成和演變而來。2007年,巴厘行動計劃要求締約方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損失與危害的方法與策略[4]。2008年在波茲南會議(COP14)上,小島國聯盟首次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多窗口機制[5]。2010年第十六屆締約方大會(COP16)的《坎昆協議》中決定建立一項旨在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的損失與危害方法的工作計劃[6]。2011年第十七屆締約方大會(COP17)的《德班協議》中提出締約方之間開展討論以加深對損失與危害問題的認識[7]。2012年,由于IPCC《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的推動[8],以及發展中國家利用發達國家急于關閉巴厘路線圖授權的有利機遇,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損失危害問題上提高要價、尋求突破,使損失與危害問題突然升溫,在多哈舉行的第十八屆締約方大會(COP18)上,成為影響大會能否成功的關鍵議題之一。最終,《多哈協議》決定在第締約方大會(COP19)上建立應對損失與危害的機構安排[9]。
1.2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涵義
學術界尚未對損失與危害問題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基本認同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是人類通過減緩或適應未能避免的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10],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政治決策與行動遲緩、資金技術缺乏等限制導致減緩或適應行動不能完全消除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存在“殘余的損失與危害”;二是某些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是當前人類無法采取適應行動的,如海洋酸化;三是按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成本-效益”的原則,采取行動的成本大于收益而放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形成的損失與危害。由于當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實踐的現狀決定了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已不可避免,因此建立專門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就成為必然選擇。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多窗口國際機制主要通過保險、恢復與賠償、風險管理應對損失與危害:保險部分支持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創新性的保險工具,幫助管理、傳播、對沖、減少和轉移與氣候變化相關災害的經濟風險。恢復與賠償部分用于應對漸變事件的不利影響,比如海平面上升、溫升、海洋酸化。由發達國家出資建立“國際保險基金”補償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因漸變事件造成的損失與危害。風險管理部分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與氣候變化極端事件和漸變事件相關的風險[5]。
2 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沒有建立針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應對機制。但現有的自然災害應對機制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提供了基礎,主要有三種:一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二是社會捐助制度,三是自然災害保險。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與服務,不僅是現代國家在民理念的重要體現,而且是國家政權及其財政合法性的基礎和來源。因此,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具有穩定器的功能,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自1994年以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中的專項補助主要用于特大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用。如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 000億元,財政部、民政部下撥災后重建補助資金300億元。同時,通過地方政府對口支援建設的形式,實質上形成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11]。
社會捐助是慈善的一種最常見的表現方式,是我國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過程中的重要資金和物資來源機制,汶川地震災區接受的社會直接捐助超過100億元。目前,我國的社會捐助制度尚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性的社會捐助制度正在建設。
逐步由一種零散被動的行動演變為經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活動,創新型的社會捐助制度
正在建設。目前已經建立運行的是經常性社會捐助公示制度。但與先進國家對比,仍存在捐
贈與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社會捐贈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捐助來源單一,缺乏相應的激勵機
制等問題。在進一步發揮民間組織在社會捐助中的作用,明確社會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社會
捐助違法行動的法律責任,提高捐贈款、捐物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等方面仍待提高
[12]。
自然災害保險是運用市場機制,增強社會和個人對自然災害承受能力的良好做法。在市場機制發展較好的國家普遍應用于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自然災害損失與危害的風險轉移。
減輕政府救濟和居民自救壓力。我國習慣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災害管理和救助,但政府在重大
自然災害補償中的比例不高,大約在3.5%左右,居民自我負擔比例約為90%以上。同時,
盡管社會存在對自然災害保險的強烈需求,但國內保險市場的自然災害保險產品極度匱乏。
一般保險公司不提供巨災保險,財產險均將洪水等自然災害作為免責條款,被保險人無法從
保險公司獲得相應賠償。如汶川地震后獲得保險業的賠付只占全部經濟損失的0.21%。因此,
進一步加強和推廣自然災害保險,建立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市場化應對機制對應對氣候變化的
損失與危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宜興、蘇州等地區正在開展農業自然災害保險的試點,
嘗試適應農業自然災害不平衡發生的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平衡的功能,在補償災害損
失、恢復生產、保障災民生活、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為全國自然災害
保險機制的建立積累經驗[13]。
3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對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及建議
3.1 構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框架系統
我國氣候災害涉及面很廣,受災程度較深,僅依靠個人、家庭和企業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若借鑒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建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系統將可能極大的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框架,將氣候災害損失與危害通過商業模式、政府分擔和社會力量援助等形式,損失與危害實行分級、分層分擔,有助于受災人群和地區的快速重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尚未成形,建議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探索:一是適度調整政府過度承擔的災后重建模式,將財政轉移支付由災后應急的、臨時的和隨機的模式轉向災前系統的、穩定的、長期的災害防治機制;二是探索制度化、規范化的災害捐助制度,加強捐助過程的公開、透明、高效和公平,引導社會資源有效的參與到自然災害的重建和恢復過程;三是逐步建立和擴大自然災害的保險制度,通過公共和私營資金的合作,減少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運行的沖擊,最大化的減少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最終,形成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救災捐贈體系和農業災害保險等的整合機制。
3.2 充分利用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中的保險工具
保險工具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損失與危害機制的核心作用點,在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設計中充分突出保險作用的創新性模式,給國內保險相關領域潛力開發帶來啟示。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的保險部分包括無法采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行動來應對的中等或很高氣候變化風險,分為兩條線:對中等頻度和低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氣候保險援助機制通過公共或私人保險,以及其他社會保障體系支持脆弱的地區。比如,對農業的宏觀保險、國家的風險基金。對低頻度高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提供金融安全網來應對[14]。國內氣候保險、特別是農業災害險已經初具規模,在近年氣候災害的應對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面臨機制創新不足、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參與程度有限等問題。國內應該通過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創新的保險機制,如加勒比海地區颶風災害基金、慕尼黑氣候保險計劃等[15],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氣候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我國氣候保險在應對災害、維護農民生計、社會穩定方面的獨特作用。建議針對氣候災害的特點,重點發展巨災類保險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在現有農業災害險、財產險的基礎上,發展氣象災害保險/再保險,建立完善的保險產品體系系統設置,適度增加政府的引導和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擴大氣候災害保險的覆蓋度和受益度。
3.3 加強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可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啟示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需要加強風險管理以更高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風險管理模塊主要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風險。如英國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洪水風險的泰伍士河大壩、荷蘭綜合管理洪水災害風險和淡水供給的三角州地區治理機制、歐盟的城市地區綜合應對熱浪、洪水和水資源短缺風險的組合行動等,均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對區域和領域的風險[16]。國內農業、水資源、林業等領域,城市、海岸帶等區域面臨較高的氣候變化風險,通過風險減少措施,特別是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加強對重點區域和領域氣候變化風險的管理。建議加強重點區域氣候災害風險管理,對城市、海岸帶等氣候災害高風險區域加強管理,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預估、災前預警、災中救助和災后恢復等機制,有效降低重點區域的氣候災害風險,維護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3.4 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的科學基礎研究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存在科學不確定性,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相關科學基礎也急需加強。首先,由于《公約》下氣候變化的定義是狹義的,特指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直接或間接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改變地球的大氣組成導致的氣候變化,不包含氣候的自然變率。現有科學認識無法準確的區分氣候自然變率和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在遭受的損失與危害中的貢獻[17]。其次,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的空間范圍巨大,涉及的類型和種類多樣,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廣義上包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化和社會傳統等[18]。國內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需要加強損失與危害的定義和范圍等基礎理論研究。第三,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需要堅實的數據基礎。同樣,國內也需要建立具有共識的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的科學評估方法,還需要收集、獲得全國范圍內準確的損失與危害的數據開展評估。建議系統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應對機制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歸因,深入分析損失與危害問題的內涵,加強損失與危害評估理論、方法和數據獲取等方面的研究,增強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的科學基礎。
3.5 警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帶來的出資壓力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仍在設計與談判過程中,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存在為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的壓力。雖然,《公約》第4.3條中關于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責任認定是非常明確的,發達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17]。但近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竭力逃避和轉嫁自身責任,強調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在氣候變化面前都是脆弱的,在國家驅動的原則下,損失與危害是各國自己的問題,應該由各國對自身的損失與危害負責[19]。同時,發達國家向新興的發展中大國施壓,讓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在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承擔出資義務[20]。小島國聯盟在損失與危害機制中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也不符合《公約》由發達國家承擔歷史責任的宗旨,有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的風險。建議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談判工作需要早做準備,明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定位,不能承擔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責任,并制定損失與危害機制談判中“污染者付費”責任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evelopment Assistance Research Associates (DARA).Climate Vulnerability Monitoring Report 2012[R/OL]. 2012[2012-10-10]. http:///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2012.
[2]馬欣,李玉娥,何霄嘉,等.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談判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3,9(5):357-361.[ Ma Xin, Li Yu’e, He Xiaojia, et al. The Progress on Loss and Damage Negotiation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UNFCCC[J]. Progressus Inquisoitiones De Mutatine Climatis, 2013,9(5):357-361.]
[3]UNFCCC Secretariat. 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Assessing the Risk of Loss and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EB/OL].2012[2012-5-14]. http://unfccc.int/documentation/documents/advanced_search/items/6911.php.
[4]Decision 1/CP.13. Bali Action Plan [EB/OL].2007[2008-3-4]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07/cop13/eng/06a01.pdf#page=3.
[5]AOSIS Submission. MultiWindow Mechanism to Address Loss and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Impacts[EB/OL]. 2010[2018-03-15]. http://unfccc.int/files/kyoto_protocol/application/pdf/aosisinsurance061208.pdf
[6]UNFCCC Decision1/CP.16.The Cancun Agreements [EB/OL]. 2010[2011-03-15]. http://unfccc.int/meetings/cop_16/cancun_agreements/ items/6005.php.
[7]Decision 2/CP.17. Outcome of the Work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 [EB/OL]. 2011[2012-03-15].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cop17/eng/09a01.pdf#page=4.
[8]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ion[R/OL]. 2012[2012-03-13]. http://ipcc.ch.
[9]Decision 1/CP.18 . Agreed Outcome Pursuant to the Bali Action Plan [EB/OL]. 2012[2013-02-28].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8a01.pdf#page=3.
[10]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ioneering Study Shows Evidence of Loss & Damage Today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Climate Change: Vulnerable Communities Beyond Adaptation? [EB/OL]. 2012[2012-03-12]. http://
[11]史麗佳.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再審視[J].商業時代,2009,(2):59-61.[Shi Lijia. Reexamine on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J]. Commercial Times, 2009,(2):59-61.]
[12]高麗虹,伊海燕. 我國法治政府在社會捐助法律制度建設中的理念創新[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4):23-30.[Gao Lihong, Yi Haiyan. The Concept Innovation on Social Contributions Legal System for Legal Government Contributions in China[J]. Jounal of Chongqing Unvi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4):23-30.]
[13]席勁松.試論我國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的構建[D]. 廣州:中山大學,2009.[Xi Jinsong. Discuss on Chinas Major Natureal Disasters In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D].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9. ]
[14]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8. Summary of Discussions Related to Insurance Mechanisms at the 2008 Climate Negotiations (COP 14) in Poznan[EB/OL]. 2009[2009-02-15]. http:///Activites/Seminairesreguliers/090317_COP14andinsurance_reportbyMCII_SddeeK.Warner.pdf.
[15]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9.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an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Mechanism for Climate Adaptation: Responses to Party Questions Posed to MCII at Poznan COP14[EB/OL]. 2009[2009-02-06]. http://.
[16]EU. EU Strategy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R/OL].European Climate Adaptation Platform, 2013. http://climateadapt.eea.europa.eu/web/guest/adaptationinformation/general.
[17]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R/OL]. 1992[1992-4-13].http://unfccc.int/resource/ docs/convkp/convchin.pdf.
[18]UNFCCC Secretariat.Synthesis Report on View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Thematic Area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Programme[EB/OL].2011[2011-11-9].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sbi/eng/inf13.pdf.
篇2
[關鍵詞] 農業 氣象災害 氣候變化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1-0294-01
氣候變化及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正面與反面之分。盡管氣候變化促進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的發展,但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產生的負面影響是極大的。如,南方洪澇嚴重,北方干旱面積增加,局面地區洪澇、干旱加劇,因為氣候變暖的原因,加速了作物提前發育,抗寒性減弱,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的不穩定性[1]。氣象災害導致氣候變化,必然影響農業生產。為此,分析農業氣象災害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很有必要,便于后續采取預防措施,減少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 氣候變化總括
氣候變化越大,氣候狀態不穩定,產生氣候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類在各種經濟活動中的人為因素。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多方面的,因為氣候變化原因,盡管促使部分地^糧食作物增產,而由于局部氣候惡化,嚴重影響了國內糧食生產。氣候變化主要對我國農業產生了負面影響,尤其是氣候變暖產生的旱災與澇災,導致農業產量降低,致使農業發展不穩定。分析氣候變化給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采取預防措施,減少因氣候變化原因對農業氣象災害產生的影響,現實意義巨大[2]。
2 農業氣象受氣候變化影響
2.1 農業氣象受澇漬影響
我國澇漬地區多發于東南與西北地區,澇漬范圍小。東南沿海地區受全球變暖及臺風的影響,是我國最嚴重的澇漬地區。澇漬因為季節不同,分為春季、夏季、秋季的澇漬,尤其夏季澇漬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根據澇漬水分不同,分為洪水、澇害、漬害。洪水受大雨與暴雨影響,導致河水泛濫,毀壞農田與村舍等;澇害集中降雨,致使農田積水,損害農作物,很大程度上影響旱地農作物;漬害由于長時間雨水天氣,溫度低,陽光照射少,低洼地區長期排水不良,導致土地水分飽和,土壤中水分與空氣不均衡,致使農作物產量降低。
2.2 農業氣象受干旱影響
干旱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國內干旱地區多為西南云貴高原與黃淮海平原等,因為氣候影響因素,自上世紀開始,我國降水量北方少,南方多。如,黃河流域一直是比較嚴重的干旱地區。比方雨少,南方雨少,導致北方與南方出現干旱與洪澇。上世紀七十年代由于黃河斷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從這些年比方干旱情況看,我國北方地區旱情加劇,擴大了旱情面積,華東北部地區與華北的干旱面積也在擴大,氣候變化下,北方旱情出現了加重趨勢。
2.3 農業氣象受風雹影響
風雹在我國氣象災害中分布分散且面積廣泛,強對氣流而產生的一種嚴峻的氣象災害,出現范圍小,強度大,伴隨狂風及降水等。我國多發風雹災害,氣象災害造成了沉重的經濟損失,極大影響了農業生產。因為風雹影響因素,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農業生產受風暴影響面積大。青海地區調整了種植結構,拓寬了種植面積,致使受災面積越來越大。09年江西因為風雹原因,導致農業受災面積增大,造成了沉重的經濟損失,受災面積6000多畝,造成70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最嚴重的一次風雹發生于09年的安徽與河南34個縣,小麥倒伏面積300萬畝,其余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24000畝,造成16億的農業經濟損失。從上述可見,我國多發風雹,極大程度上危害了農業。
結束語: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氣候變化存有差異,對我國農業生產與發展造成不同影響。氣候變化下,多次出現農業氣象災害,帶來沉重的經濟損失,要求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構建科學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氣候特征;氣候變化;烤煙生產;應對措施;貴州開陽
中圖分類號 S1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236-01
烤煙是開陽縣主要經濟作物,其對自然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比較敏感。近年來,隨著我國烤煙生產不斷發展,種植烤煙效益也不斷提升。因此,要想取得烤煙作物高產及穩產,就要全面了解開陽縣的氣候變化,并綜合分析氣候變化對烤煙生產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不利影響,保證烤煙優質高產。本文結合開陽縣氣溫、光照、降水等氣候特征,探討氣候資源對烤煙生產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了相關的應對措施以及氣象服務建議,以期進一步推動開陽縣烤煙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增加廣大農戶的經濟收入。
1 開陽縣氣候特征
1.1 氣溫
通過對開陽縣歷年溫度的統計分析可知,由于受到開陽縣獨特的地理位置的影響,開陽縣氣溫變化整體上有上升趨勢,但是上升幅度比較小;春、冬、夏季風交替,氣溫回升緩慢,寒潮頻繁,天氣多變,氣溫波動大,呈現出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保持在一個較舒適的水平,非常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尤其是有利于烤煙的生產。開陽縣的歷年平均氣溫13.0 ℃,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為22.3 ℃,極端最高氣溫為33.7 ℃;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平均氣溫為2.3 ℃,極端最低氣溫為-8.0 ℃,≥10 ℃的年積溫為3 562.7~4 278.2 ℃,開陽縣氣溫總體上情況相對較好,與該地區的經度以及緯度特征相符。
1.2 降水量
開陽縣降水量基本上可以滿足當地農作物生長要求,但是該地區的降水量特征大體表現為夏季降水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偏少。開陽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 161.6 mm,但是分布不均勻,夏季降水最多,平均降水量為529.5 mm,幾乎占全年平均降水的1/2。因此,開陽縣降水主要依靠夏季降水,這種降水分布不均會對烤煙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1.3 日照和無霜期
開陽縣全年無霜期224~295 d,對烤煙生產是非常有利的,同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898.1~1 084.8 h。從這些條件來看,開陽縣具備了烤煙生產的優質高產條件,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烤煙優質高產將不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干擾而產生波動。
2 氣候變化對開陽縣烤煙生產的影響
2.1 氣溫變化條件有利于烤煙生產
烤煙喜溫,在≥10 ℃的年活動積溫
2.2 降水可以滿足烤煙生長需求
當降水量分布合理時,月降水量100~200 mm就能夠滿足烤煙的生長需要。成熟期最適宜降水量為100 mm左右,若降水量過少,煙葉含糖量低而煙堿與含氮化合物含量太高;若降水太多,日照不足,造成煙葉太薄且不易烘烤,煙堿含量低,香氣平淡。開陽縣降水量能夠滿足烤煙生產的需要。
2.3 日照時間以及較長無霜期有利于實現烤煙優質高產
烤煙喜光,充足而不強烈的日照可以使煙株生長茂盛,有利于生長出優質烤煙。開陽縣充足的日照時間給烤煙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其無霜期基本可以滿足烤煙生長周期要求。因此,開陽縣日照時間及無霜期長為當地烤煙優質高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2.4 災害性天氣影響烤煙的產量與品質
農業氣象災害會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劇,開陽縣出現暴雨、干旱、大風、冰雹、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頻率增加,制約著烤煙正常生長,影響烤煙的產量與品質,嚴重時甚至會絕收[3-5]。對于開陽縣的烤煙生產來說,氣象災害已經成為阻礙烤煙生產的關鍵影響因素。
3 應對措施
3.1 提供精細化氣象服務
應不斷提升天氣預報準確性,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一是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對烤煙進行科學種植;二是做好災害性天氣的預警預報工作,使烤煙種植戶提前做好準備,降低災害性天氣對烤煙生長造成的影響;三是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提升其防災減災意識,讓農戶可以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情況,利用科學合理的措施抵御災害、減少損失。
3.2 加強人工增雨防雹
冰雹和干旱是制約開陽縣烤煙產量與品質的重要因素,應優化人影炮站布局,在開陽縣北部鄉鎮烤煙主產區增設人影作業炮站,加強對冰雹、干旱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及時開展上下游聯動聯防作業,以有效減少冰雹災害帶來的損失。
3.3 加烤煙生產的科學管理
科學種田已經成為現代化農業發展趨勢,應該結合開陽縣的氣候變化特征,充分利用氣候條件,采取先進的栽培以及管理方法,使烤煙生產從種植方法、栽培方式以及單位面積產量上均實現質的飛躍。另外,為了降低氣候變化對烤煙生產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對烤煙品種進行改良或者優化生產結構,以有效應對暴雨、干旱、大風、冰雹、霜凍對烤煙帶來的危害。
4 參考文獻
[1] 黃廷炎,沈長華,邱泉成,等.南平市烤煙生產氣象條件分析與氣象服務[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9(3):188-192.
[2] 楊仕賢,張好艷,張春紅,等.氣候變化對新安烤煙種植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4):276-277.
[3] 黃中艷,張明達.云南烤煙種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7):107-112.
篇4
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現有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同年底,中國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年6月,中國正式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當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而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則應更早地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篇5
關鍵詞:氣候變化;不確定性;成本—收益分析;歷史責任原則;平等主義原則;功利主義原則;差別原則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颶風襲擊了美國的南部海岸,這場美國歷史上損失最大的颶風橫掃幾個州區,造成了至少1 800人死亡,近百萬人被迫轉移,財產損失高達812億美元。雖然不能將氣候變化和卡特里娜颶風直接聯系起來,但這場風暴可以說為我們呈現了有關氣候變化的直觀圖景。
現在,氣候變化的起因和機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證實:ipcc在2007年的報告中指出,自工業化時代以來,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顯著增加,大部分已經觀測到的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人為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所致。報告還指出,如果以當前的速度繼續排放溫室氣體,到21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將在現有基礎上再上升2℃,到那時海平面將升高0.4~0.7米,許多沿海地區和國家將被吞沒,隨之而來的全球降水模式的變化將威脅到更多人口的生存條件。[1]
氣候變化的復雜性為研究提供了多種視角,氣候倫理的研究集中在對氣候變化的倫理維度上,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很多重要的倫理問題,無論是對氣候變化的研究還是制定應對決策,都需要以一定的倫理觀作為支撐。氣候倫理是環境倫理的進一步擴展,它突破了環境倫理的中心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強調縱向的可持續發展,注重代際公平。另外,在空間維度,氣候倫理更強調一種國際性,即探討如何在國際層面實現平等、公正。[2]當代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參與到了對氣候變化倫理維度的研究中來,對氣候倫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氣候變化中的科學不確定性
雖已取得一定共識,但氣候變化問題中仍存在大量不確定性。《科學美國人》的編輯david biello說:“實際上無論是國際專家小組還是其他什么人都不能對全球變暖究竟有多糟給出任何確定的說法。”大氣物理學家gerard roe認為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來源于氣候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和敏感性,因為它極復雜,所以不可控的變化極易發生;又因為它極其敏感,所以小小的變化都會帶來結果的巨大差異,不確定性就這樣產生了。[3]全球變暖的懷疑者以不確定性作為不立即采取行動的借口,一些工業團體和保守派反對政府現在就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他們覺得即使要采取行動,也要等到掌握了足夠的信息和技術才行。在“懷疑派”中,代表人物之一是丹麥統計學家bj rn lomborg,他認為氣候變化并不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世界性的貧困、艾滋病的蔓延、核武器才是現在人們應該關注的問題。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遠大于聽之任之的代價,因而他認為無需采取任何措施應對氣候變化。[4]
密歇根大學教授henry n.pollack認為科學中的不確定性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并無本質差異,人們應當用與處理生活中不確定性相類似的方式去理解和適應科學的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副教授stephen m. gardiner指出,因不確定性而拒絕采取行動就是拒絕承認全球變暖這一事實或者認為“不作為原則”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明智之舉。gardiner認為前者就像鴕鳥將頭埋進沙子里一樣,而后者也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這都不能應用于我們的實際。gardiner認為當務之急并不是考察確定性本身,而是要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做些什么。[5]rock ethics institute制定的《氣候變化的倫理尺度白皮書》明確提出了“不再將科學的不確定性作為拒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全球安全總排放所分配的公平份額的理由”[6]。鑒于當前氣候變化正在侵害部分人群,嚴重且無法挽回的損失很可能在所有確定性被消除以前就已出現,因此,即便存在大量不確定性,我們仍應立即采取行動防范風險,以不確定性為理由拒絕行動是找不到任何道德支撐的。
比較通行的處理不
定性的理論原則是預防原則,《里約宣言》將其定義為:“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應當根據其能力,廣泛運用風險預防原則。只要存在嚴重的或者不可逆轉的破壞的威脅,不可將沒有充分科學證據作為延緩預防環境惡化的理由和采取成本有效性合理措施的原因。”[7]道德哲學教授john broome則認為無需特別的預防理論,“預期效益”即可應對不確定性問題。他認為,人們在抉擇時,考慮的不是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而是它的結果也就是預期效益。這樣,在面對氣候變化問題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到有可能出現的危害巨大的極端氣候現象,無論它發生的概率是多少,鑒于這種極端變化所帶來的嚴重損失,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并及時行動。[8]
此外,在主流派和懷疑派之外還出現了第三種觀點,這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海洋專家卡爾·溫施教授的“保險論”:將人類現在花費高昂的代價來應對氣候變化看做是為自己和子孫后代買了一個“保險”,即使最后發現并未出現極端的氣候變化,這個代價也是值得的。雖然這種觀點受眾很小,但它也為爭論不休的主流派和懷疑派提供了一種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二、氣候變化的經濟學研究
在自然科學之后,率先探索氣候變化的社會科學當屬經濟學,經濟學家主要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應對方案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由英國政府經濟顧問nicholas stern主持的《斯特恩報告:氣候變化經濟學》(《報告》)就是對氣候變化進行經濟學研究的一個范例。報告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了全面綜合、長期有效的經濟分析,是目前較有影響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之一。報告采取的極低貼現率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激起了贊同者和批判者的激烈爭論,而這正是氣候倫理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些傳統經濟學家對《報告》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鑒于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不能輕易得出悲觀的不利結論。即便氣候變化的危害是確定的,我們也可以通過不斷適應以增強抵御災害的能力,而在《斯特恩報告》中,最壞的影響延續了二百年而人類沒有有效適應,這意味著,報告采取的經濟模型過于簡化,其分析方法是存在問題的。劍橋大學的partha dasgupta教授指出,《斯特恩報告》設定的極低貼現率,意味著當代人必須要把收入的90%以上用于儲蓄留給子孫后代,這根本不現實。[8]
而一些哲學家認為較高的貼現率會使后代的權利被剝奪,嚴重違背了代際公平。john broome指出,在“成本—收益分析”中市場利率影響了貼現率的設定,而市場只反映當代人的偏好,事關后代利益的貼現率被當代人主觀地決定,后代人就這樣被剝奪了“話語權”。《氣候變化的倫理尺度白皮書》也認為貼現只考慮了當代人的利益,沒有按照代際公平的要求一視同仁地對待當代人和后代人。
為什么貼現會引出如此大的爭議呢?stern認為經濟學家關于貼現率的確定,不能簡單地歸為數學公式和統計學,它本身就是一種反映特定社會價值的道德抉擇。[9]broome則對貼現率問題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他認為經濟學家根據“邊際效益遞減”而需要對未來進行貼現[10],而貼現率究竟是多少,首先看經濟增長率。更重要的是,broome認為經濟學家在對氣候變化進行分析時,已經預設了一個倫理前提,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這一倫理立場行事,這就使得貼現率還需要取決于一個純倫理因素。即經濟學家在確定貼現率時必須在“優先主義”和“功利主義”、“純貼現”和“一視同仁”之間作出選擇(“功利主義”和“一視同仁”都會導致一個相對較低的貼現率,而“優先主義”和“純貼現”則相反)。[8]正是基于這樣選定的倫理立場,不同的人才會得出不同的貼現率。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的經濟理論中根據gdp來衡量經濟增長,并將這種經濟的增長等同于人類福利增加的計算方法。gardiner指出,傳統的經濟分析并不能充分反映所有相關的成本和收益,例如非人類成本和非經濟成本。[5]傳統的經濟分析或是沒有將環境、社會等成本計入其中,或是將其轉化為量化的貨幣成本和收益,只承認了相關的市場價值,將事物的內在價值歸結為工具價值,這就違背了一些賦予有生命事物以內在價值的倫理體系,貶低了萬物存在的意義。
誠然,對成本與收益的權衡不能完全回答面對氣候變化時我們應當如何行動這一問題,但它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需要經濟學的實用方法,但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學,要將經濟學建立在道德哲學基礎之上,應首先討論其倫理基
礎。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經濟學家應該重新思考經濟學與倫理學的關系,重視經濟活動中的倫理考量。三、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的分配原則
有關全球變暖的核心倫理問題就是如何分配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減排,我們可以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簡單地分為存量(歷史排放)和流量(當下排放)兩部分,針對這兩部分排放制定相應對策所依據的分配原則即為氣候倫理研究的基本對象。
(一)存量
由于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留存時間長,溫室效應的結果顯現有一定的滯后性。那么就目前和將要出現的全球變暖的危害,誰應負責呢?對此,倫理學界有一個頗為一致的答案:根據歷史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責任。[5]歷史責任原則基于這樣一個歷史事實:自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在利用廉價能源發展經濟的同時,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了全球變暖,因而,發達國家對于溫室氣體的存量負有主要責任。歷史責任原則也叫污染者付費原則,它要求發達國家在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其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原則與矯正正義的要義相符,因此歷史責任原則對發達國家的要求是其對自己過錯的糾正。
這一原則受到一些發達國家及其學者的質疑:倫理學家peter singer和環境倫理專家dale jamieson認為發達國家直到最近才知道了自己排放的惡劣影響,“無知者無罪”,因此認為發達國家不應為之前的歷史排放負責;還有一種觀點對侵權者身份提出了質疑,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eric a. posner 和 cass r. sunstein認為,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存量是過去人們所排放的,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去世了,當今的美國人并不是制造危害的侵權者,讓他們承擔歷史責任,有失公平[11]298-301;另外,歷史責任原則存在著實踐上的困境,沒有一個溫室氣體的排放標準,我們對發達國家的歷史排放量也沒有具體的測量數據,很難制訂出具體的減排責任分配方案。[12]
(二)流量
當下溫室氣體排放的分配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
1.平等主義原則
平等主義原則有一個倫理前提,即將地球大氣吸納溫室氣體的能力當做公共財富,根據所有人對公共財富都擁有平等使用權得出:每一個人都擁有權利排放同等數量的溫室氣體。這一原則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因為無論以哪一年的排放量為基準,發達國家都遠遠超過了平均排放水平,而發展中國家還遠未達到平均水平。 這就意味著按照平等原則的要求來進行分配,在發達國家需要大量減排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可以繼續增加排放量。
就像john ashton所說的,“與抽象的公共事物,如自由、安全相比,更加實際的物質產品更難適用平等主義原則”[13],平等主義原則存在著一定的局限。dale jamieson認為各國很可能為了獲得更多的份額而想方設法地增加人口。另外,gardiner指出,這一原則并沒有考慮到排放份額在人們生活中的不同作用。一些排放被用來生產奢侈品,而另一些則被用于維持人們的基本生活。[5]也就是說這樣一個平等的分配方案對于境遇不同的人來說似乎不夠公平,并不符合分配正義的基本要義。
2.功利主義原則
功利主義追求功利的最大化,也即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將能產生最大實用性或“福利”的方法作為最優選擇。[14]這一原則反映了一種實用主義倫理觀,而體現在決策制訂中,就需要一個十分有用的工具,即“成本—收益分析”。根據功利主義原則,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分配應當這樣來安排,即這種分配能使受其影響的人獲得最大的“功用”。因為偏好滿足是可以測量的,大多數經濟學家采用以偏好為基礎的功利觀點。 利主義原則被經濟學家廣泛使用,但其自身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它以總量、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卻忽視了分配的公正與公平,按照功利主義的觀點,溫室氣體的排放份額應更多地被給予高效率的發達國家,以達到最大實用性,但這顯然有失公允;另外,以偏好為基礎的功利主義,只關注偏好的滿足,卻忽視了偏好的價值與是否合理[15],這也不能達到分配正義的要求。
3.差別原則
差別原則又叫“惠顧最不利者原則”或“按能力支付原則”,是以羅爾斯關于分配正義的理論為基礎。這一原則要求給予最貧窮人口以最大的排放權,而給予最富裕人口以最小的排放權。[16]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是脆弱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的熱帶國家基本上沒有能力應對氣候變化,
因此,差別原則給予他們特殊照顧,這正是分配正義的一種體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是差別原則的一個例證,該原則要求各國基于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歷史責任和當下排放來承擔有差別的減排責任。
這一原則雖然在倫理道德角度可以獲得一定支撐,但由于利益立場的不同,不被一些發達國家及學者所接受,eric a. posner 和 cass r. sunstein就稱這樣一種分配原則實質上是“一種(適度)偽裝的跨國再分配要求”,他們認為該分配原則由于受到各方利益的鉗制,是根本不受歡迎的。[11]271 因此,鑒于當前的國際形勢,這樣一個原則在實踐中是很難得到完全履行的。四、結語
上面所涉及的氣候倫理研究僅僅是影響較大且被廣泛認同或是備受爭議的問題,還有許多學者從更加多樣化的角度對氣候變化進行倫理維度的研究。例如,從博弈論角度和從基督教等宗教信仰角度進行氣候倫理的研究,但由于篇幅和能力有限,在此僅能點到為止。
通過對上述氣候倫理問題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著正義這個倫理概念進行的。科學研究和經濟分析最終都是為決策制定服務的,究竟以什么樣的倫理原則來引導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才能達到正義的最大化是氣候倫理研究的焦點,通過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倫理分析,最終為政治決策提供價值導向,促進應對方案的達成,真正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是氣候倫理的最終指向。
參考文獻: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ol].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012-05-26].ipcc.ch.
[2]曹榮湘.全球大變暖——氣候經濟、政治與倫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6-20.
[3]david biello. climate changes uncertainty principle[j/ol]. scientific american,2007(11): 20[2011-05-10].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climate-changes-uncertainty-principle.
[4]黃衛華,曹榮湘.氣候變化:發展與減排的困局——國外氣候變化研究述評[j/ol].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1):76-82[2011-05-11].cctb.net/llyj/lldt/llqy/201002/t20100224_20439.htm.
[5]stephen gardiner. ethic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j/ol]. ethics, 2004,114(4): 555–600 [2011-05-10].hettingern.people.cofc.edu/environmental_ethics_sp_10/index.htm.
[6]donald brown, nancy tuana, marilyn averill, et al. white paper 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r/ol]. collaborative program 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2006: 7-38[2011-5-12]. rockethics.psu.edu/climate/.
[7]王小文.氣候變化倫理學初探[j]. 環境保護,2008(17):69-72.
[8]方旭東,約翰·布魯姆.超越“成本—收益分析”的倫理學考量[j].學術月刊,2010,42(2):5-13.
[9]nicholas ster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29.
[10]約翰·布魯姆.氣候變化的倫理抉擇[j].環球科學,2008(7):14-21.
[11]埃里克·波斯納,卡斯·森斯坦.氣候變化正義[m]//曹榮湘.全球大變暖——氣候經濟、政治與倫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2]martino traxler. fair chore division for climate change[j].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28):101-134.
[13]john ashton, xueman wang. equity and climate:in principle and practice[c] // joseph aldy, john ashton, richard baron, et al. beyond kyoto: adv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effor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rlington: 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2003:61-84[2011-05-15]. academic.research.microsoft.com/publication/5252830/equity-and-climate-in-principle-and-practice,2003.
[14]inge johansen. ethics of climate change: exploring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mission rights[r].oslo:norwegian academy of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7:6-51[2001-05-17]. euro-case.org/documents/ethics-climate.pdf.
篇6
關鍵詞: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54-02
氣候變化已經吸引了國際以及各國的關注,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命題,需要站在國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來應對,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氣候變化的預測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尺度、多層次的,負面和正面影響并存的。
一
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是指能夠識別(如采用統計檢驗)的氣候狀態的變化,即平均值變化和/或各種特性的變率,并持續較長的時間,一般可達幾十年或更長時間[1]。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只是氣候系統和氣候要素變化的原因、幅度和區域分布迥異,且未來氣候變化預測還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氣候變化影響了糧食的安全。所謂糧食安全,是指“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糧食”。(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的一些學者結合中國國情,根據FAO的定義,對糧食安全概念作了進一步闡釋。例如,郭書田認為:“中國糧食安全應該包括五方面內容,即糧食自給率、糧食庫存率、農民收入、生態環境、食物安全等。”[2]翟虎渠認為:“現代糧食安全的概念應包括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3]從以上對糧食安全的定義可以看出,無論國際或者中國學者怎樣定義糧食安全,其中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都要確保有足夠的糧食。充足的糧食儲存量是國家安全的先決條件,離開這個條件談國家安全,那國家安全就好比是空中樓閣。
二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如此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和農業關系至為密切。糧食是國民經濟基礎中的基礎,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目前,全球氣候的變化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有如下的影響:
第一,氣候變化影響中國糧食的充足供應。糧食的充足供應,指在數量上和市場上有糧可食,包括糧食生產、糧食儲備以及外來糧食援助等。全球氣候體系的異常導致中國在降水、氣溫、自然災害爆發頻率和分布、水資源利用、病蟲害發生機制等方面出現反常,最終沖擊中國糧食的生產和供應。
溫度對糧食單產的影響。在中國,升溫對東北農業區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升溫可以延長作物生長季節,而且減少低溫冷害的威脅,是其有利的方面;另一方面,氣候變暖會導致積溫增加,從而使作物的生長期延長。但增溫也有不利的一面,氣候變暖,特別是冬季溫度升高,將有利于害蟲和病原體安全越冬,使來年的蟲病源基數增大,加重危害程度。
氣溫升高對水分有效性也將產生影響。氣溫升高使蒸發量增加,導致了作物灌溉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即使是良好的灌溉條件,也只能一定程度地緩和蒸發量增大引起的干旱,并不能完全補償增溫帶來的減產效應。另一方面,土壤水分條件通過影響土壤的透氣性而影響土壤固有有機碳的礦化分解和外源有機碳的降解,進而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若土壤水分充足,那么土壤空隙度就大,就促進了有機碳的礦化分解[4],增加土壤肥力。但蒸發量變大會使得土壤水分不足,影響有機碳的礦化分解從而影響糧食單產量。
而在氣溫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又將會出現中國農牧交錯帶向南擴展。首先,東北與內蒙古接壤地區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70千米左右。其次,華北北部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150千米左右。再次,西北部農牧交錯帶界限將南移20千米左右[5]。農牧交錯帶的南移使得草原面積有所增加,但同時也加大了荒漠化的可能,導致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進一步加重。
第二,氣候變化影響中國糧食市場價格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氣候變暖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這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而施肥量的增加意味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同時,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因此不得不增加農藥和除草劑的施用量,而這將增大農業生產成本。糧食市場價格波動,實際上是通過生產投入要素變動來實現的。所以當生產成本發生變化時,市場對之進行反應的可能途徑就是調整價格和增加市場供求量。而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以及氣候變化引起的自然災害加重導致的糧食減產,使得糧食市場供不應求,糧價就會上漲。糧價上漲一方面對糧食增產起到刺激和促進作用[6];另一方面糧價上漲又會影響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引起通貨膨脹,往往會發生經濟社會的震動,1993 年和 2003 年就是兩次典型案例。
三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造成巨大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積極開展氣候變化應對策略的研究,進行遠期的規劃和防御,發揮優勢避免劣勢,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
第一,應對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科研政策對策。綜合運用氣候學、農學、遺傳育種學、災害學、生產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理論方法,以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切入點,以農業主產區為重點研究區域,研究并揭示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與適應機制,為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理清科學思緒[7]。
第二,應對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技術選擇。采取有效得當的農業技術應對氣候變化(如優質農作物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技術、轉基因生物技術、重大病蟲草害預測預報及防御技術、高效低毒新型化學農藥及生物農藥的創制技術、高效低污染新型化肥農膜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所帶來的破壞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利用氣候變暖所帶來的有利農業生產條件。
第三,應對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政策措施。國家制定相應政策,從制度上保障農業科技推廣的正常運行。各地也要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推廣模式或多種模式,實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8]。其次,要出臺一些惠農政策,實行不同作物差別農業補貼政策,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再次,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該“藏糧于國”和“藏糧于民”相結合。最后,要改變消費觀念,做到節約和珍惜糧食。
總之,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和作用復雜多樣,并且未來農業生產不僅受到播種面積、技術貢獻程度等的影響,更系于氣候變化的影響。所以,摸清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影響是正確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及早研究、及時正確應對氣候變化,可緩解、適應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國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保持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 鄭菲,孫誠,李建平.從氣候變化的新視角理解災害風險、暴露度、脆弱性和恢復力[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2).
[2] 郭書田.中國糧食供求與國際貿易[J].中國農村觀察,1997,(3).
[3] 翟虎渠.糧食安全的三層內涵[J].t望新聞周刊,2001,(10).
[4] 姜勇,莊秋麗,梁文舉.農田生態系統土壤有機碳庫及其影響因子[J].生態學雜志,2007,(2).
[5] 張啟慧,馬慶一,劉曉雨.簡議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5).
[6] 蔣乃華.價格因素對中國糧食生產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1998,(5).
篇7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發展;影響因素;應對措施
1引言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城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長。年降水量在800~1000mm,年平均氣溫15~16℃。主要生產棉花,花生,油菜,水稻,西瓜,小麥等農作物。氣候是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氣候有變化一定會回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經濟造成影響。當前全球變暖,極端氣候現象增多,襄陽市宜城市的氣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本地的農作物品種變異,生長緩慢,產量降低,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
2氣候改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2.1氣候變化影響土壤等要素的理化特征和農作物生長特性
陽光、水分、土壤、熱量是農業生產的前提要素。由于氣候變化都會導致這些條件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四要素的理化特征。陽光、水分和熱量影響著土壤有機質含量,溫度或高或低和降水量減少都會影響土壤中有機碳的含量,制約土壤資源的生產力。某一區域內適合生產哪種農作物與本地的氣候因素緊密聯系著。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特性、種類等。氣溫逐漸上升則會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季節,如,本市中屬于熱敏感的農作物小麥、玉米和水稻,由于氣溫升高,直接導致了產量的減少。
2.2氣候變化影響農業病蟲害、干旱水澇等自然災害
氣候發生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引發大范圍的農業病蟲害。特別是暖冬季節,全球溫度變暖,非常有助于農作物病蟲害過冬繁殖,使得病蟲害能安全過冬的數量增多,死亡率減少,從而農作物被病蟲害危害的區域范圍增大,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氣溫變暖,引發了眾多生物物種之間的競爭關系變化,同時也擾亂了往常的自然環境下食物鏈的競爭關系和種群之間的關系,病蟲害沒有了天地的捕捉,使得病蟲大量繁殖和生長,出現了病蟲害流行。
2.3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產量,減少農民收入、阻礙農業經濟發展
氣候變化將降低農作物的產量,處于低緯度區域的作物產量減少更加明顯,中高緯區域的作物產量不受影響反而增多,宜城市大部分都是崗地,屬于低緯度區域,受災現象更加明顯。由于農作物產量減少,農民的收入也跟著減少,導致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就會降低,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3改善農業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3.1增強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減少農業損失
宜城市人民政府應統計近幾年氣候變化的數據,從中分析氣候變化的特點,合理的制作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方案。另外,還要加強關于農業方面的自然災害管理工作,要經常與氣象部門聯系,及時掌握最新的氣象報告,并將氣象信息及時告知相關單位和個體,使農民和工作人員能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3.2選擇優良農作物品種,增強農作物抵御不利環境的能力
由于氣候的不斷變化,有些地區的農作物已經不適合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農作物減產的現象,可以適當的選擇優良、適應氣候變化生長的農作物品種進行繁殖生產,從而增強農作物抵御不利環境的能力。通過從別的地方引進新品種是一個不錯的有效途徑。
3.3加大農田水利技術設施建設,改善給水排水功能
由于宜城市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部分工程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起來的,工程起點相對低,很多水利設施已經無法正常使用,特別是水澇時期排水的功能不足。因此要強化農田水利設施,改善積水排水的功能。特別是要加強設施的防滲功能,優化灌渠的給水功能,降低灌渠漏水和滲水,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從而使提高農業對氣候災害的抵御水平和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結合實際,重視科學、給水排水靈活,節水灌溉,積極開發自動化、智能化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并能研發出更多能與氣候變化相適應的農業生產新型工藝設施,從而不斷的強化抵御氣候災害的工程設施。
4結束語
氣候變化和農業生產兩者的關系既是相互影響也是相互制約的。掌握氣候的變化情況,可以有效控制農業生產的質量。我們在應對氣候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下,要積極的采取措施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災害。通過增強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選擇優良農作物品種、加大農田水利技術設施建設,將氣候變化和農業生產視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未來氣候變化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正確面對氣候變化,及時研究應對方法,讓農業生產在適應氣候的變化中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建軍,蔣遠勝.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受災面積的影響分析-基于1951-2009年的數據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11(03):56-59.
[2]吳小玲,廖艷陽.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綜述[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11):89-92.
篇8
關鍵詞:氣候變化 氣象災害 對農業 影響 對策
前言:由于氣候變暖后作物發育期提前,使春季霜凍的危害加大,內蒙古草原區春旱加劇,生產力下降。氣象災害造成的農牧業損失加大。如果不采取適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在總體上可能會下降5%~10%,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為主。2050年后受到的沖擊會更大,主要作物產量和品質將進一步下降,病蟲害加重,肥料和水分的有效性降低,農業使用的化肥和灌溉水量將增加,生產成本將提高。
一、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1、干旱:當植物發生水分虧缺,葉片就會出現萎蔫。萎蔫可分為暫時萎蔫與永久萎蔫兩種。萎蔫特別是永久萎蔫會使植物受到一系列傷害:(1)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強;(2)有機物的運輸減慢,積累減少;(3)有機物質合成與分解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壞;(4)原生質脫水、衰老,遭到破壞,最終使得植物死亡。
2、洪澇:(1)生長減慢,植株較弱: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需要能量,土壤水分過多使根系周圍缺氧,只能進行無氧呼吸,能量轉換效率降低,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供給根系吸收水肥的需要。(2)葉片發黃,莖稈變紅:玉米的氮素營養主要來源于溶解在水中的硝態氮和銨態氮及有機質中的有機氮,當受澇時,一部分被流失,另一部分會經反硝化作用而還原為氣態氮而跑到大氣中去。(3)根系發黑、腐爛:在受澇土壤中,由于缺乏氧氣,嫌氣性微生物活動加強,有機質發酵分解,大量積累二氧化碳,會使根系細胞受害。同時土壤氧化還原電勢下降,有害的還原物質硫化氫、氧化亞鐵等大量出現,都會使根系受害。
3、臺風:臺風攜帶的風雨會對大部分的農作物產生影響,10級以上大風就可使果樹、農作物等大面積倒伏,并且帶來的暴雨會讓土壤水分達到飽和,土壤空氣缺乏使得作物根部呼吸作用受阻導致作物出現生長不良,枯萎甚至死亡。
4、沙塵暴:輕者可使大量牲畜患呼吸道及腸胃疾病,嚴重時將導致大量“春乏”牧畜死亡。所到之處使農作物和牧草根系外露,刮走種子和幼苗,覆蓋在植物葉面上厚厚的沙塵,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當年農牧業減產。
5、寒潮:寒潮來臨帶來強降溫及霜凍,對越冬農作物很不利;低溫凍害可能凍死農作物,導致來年農業減產;大風、凍雨會損壞樹木,影響來年水果產量;暴雪覆蓋率草地、壓塌了圈棚,使牛羊等因缺乏草料及受凍大批死亡,導致畜牧業下降。
6、雪災:雪災對新鮮蔬菜的生產,在有些地方甚至是“毀滅性”的,降雪積壓造成了菜棚倒塌。
二、適應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適應對策
1、不斷應變能力和抗災水平。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不穩定,對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這些地區應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以改土治水為中心,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提高應變能力和抗災水平。
2、選育抗逆品種,采用穩產增產技術。
通過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要分析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善布局作物品種,有計劃地培育抗逆品種,采用防災抗災、穩產增產的技術措施,預防病蟲害。
3、發展生物技術等前沿學科。
面臨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食物以及氣候的襲擊,要加強生物固氮、光合作用、設施農業(如溫室大棚)、生物技術、抗御逆境和精確農業等方面的研究,從而強化人類適應氣候變化及對農業影響的能力。
4、科學地調整種植制度,適應氣候變暖。
在北方,要充分利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氣候變暖,生長期延長的現象,科學地調整種植制度,適應氣候變暖,大力發展東北糧食產業。
5、加強農業災害性天氣的預警與響應能力建設。
加強氣候災害預警與響應能力建設,完善氣象綜合檢測和應急服務系統建設,把氣象、遙感和計算機通信等先進技術相結合,建立國家級和升級的農業生產氣象保障系統。還要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的建設,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極端氣象對農業的影響。
篇9
關鍵詞:氣候變化經濟學;減緩;適應性
一、導論 氣候變化經濟學及經濟政策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研究領域,伴隨著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認識加深和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的大力推動,初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內容。目前氣候變化經濟學一般包括全球變暖、節能減排、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等內容。 氣候變化經濟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個框架中進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氣候變化政策成本即減少溫室氣體或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的機會成本。氣候變化政策的收益指削減排放以降低氣候變化風險以及在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 (1992)和stem (2007)認為富裕國家需支出其gdp的2%來采取行動。二是國際公共品框架。氣候變暖源于跨國外部性效應的影響,但氣候變化問題并不是傳統外部性問題的一個簡單拓展,一個國家的行為使其他國家獲利或受損,無法通過市場來進行彌補( sandler&hart-ley,2001)。因此,氣候變化需要國際間有效合作。“京都議定書”就是國際合作的一項成果。三是博弈論框架。該框架主要用于國與國之間氣候變化責任與義務的確定,強調每一個參與主體都是自利的,只有一個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對所有參與者有利的策略( 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o
氣候變化政策分為適應性氣候政策和減緩性氣候政策。前者強調用低成本政策來適應氣候的變化,后者強調用低成本政策來減緩氣候變化( stern,2007)。減緩性政策研究較多的是碳稅和限額,限額有助于達到預定的政策目標,碳稅則有利于減少碳排放價格的波動(metcalf,2009;ka-plow,2010);適應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氣候變化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調整經濟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開( stern.2007)。
近年來國內直接針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氣候變化對敏感性行業的影響上(呂亞榮,2010;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10;劉恩財等,2010),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以及相應思路(劉晨陽,2010;張麗賓等,2010)。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正在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國際經濟和貿易規則。廣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業占gdp比重較大,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近50年來,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 69℃,冬季氣溫上升趨勢明顯。1986年到2009年間,廣西經歷16個暖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研究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政策,主要是希望通過制定合理有效的財政、金融、產業政策,減少排放,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促進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廣西抓住機遇、實現經濟和外貿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氣候變化對廣西的主要影響
(一)氣候變化影響廣西農林業
氣候變化對廣西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正在顯現,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廣西局部干旱和洪澇的頻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斷加大。氣候變暖引起農作物發育期提前,暖冬現象加大了病蟲害現象。氣候變化對廣西農業未來的影響雖有正面效應,但可能仍以負面為主。氣候變暖以及降雨量分布變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澇將減少甘蔗的產量、蠶桑生產的產量和使其質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減產為主。廣西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化。土壤有機質分解加快,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范圍可能擴大,畜禽生產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響,畜禽疫情發生風險加大。
隨著全球變暖,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來廣西大部分地區可能進入熱帶地區,部分地區林帶下限上升,廣西北部的林業種類將發生變化,廣西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分布變化顯著。
未來氣候變化將使廣西生態系統脆弱性進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樹種和一些珍稀樹種分布區縮小,森林病蟲害的爆發范圍擴大,森林火災發生頻率和受災面積增加。廣西境內湖泊將進一步萎縮,濕地資源減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氣候變化影響廣西漁業和水產養殖業
廣西是海洋大省,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加劇,引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損害了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降低了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氣候
變化引起的海溫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貧氧區,海洋漁業資源和珍稀瀕危生物資源衰退。 人類食用的水生動物絕大多數屬于變溫動物,水溫升高能夠明顯地影響到動物的新陳代謝、生長速度、繁殖情況以及對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氣候變化使廣西依托海洋的水產養殖業將受到較大影響,可用于水產養殖的海域萎縮,養殖品種減少。由于氣溫升高,海水蒸發速度加快,表層海水中的鹽分不斷增加,引起魚類的生理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到水產養殖業的種群和數量。
(三)氣候變化影響廣西的水資源分布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廣西水資源分布的變化。就全國來看,近20年來,北方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水資源總量明顯減少,南方河流水資源總量略有增加。廣西洪澇災害更加頻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災害更加嚴重,極端氣候現象明顯增多。氣候變化加大了水資源年內和年際變化,氣候變暖使得中國西部地區的冰川融化加速,未來廣西干旱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四]影響廣西人的健康
氣候變化對廣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脅包括由熱應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傳染病(瘧疾和登革熱)、與水有關的疾病如腹瀉和營養不良。氣候變化會間接造成傷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發和熱帶氣旋(強風)造成的結果。因日益惡化的空氣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統疾病也可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
三、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思路
(一)加大對氣候變化問題科學研究的支持
科學研究是應對氣候變化決策的基礎和依據。現有關于氣候變化經濟學理論分析主要以適應和減少排放絕對量為目的,且宏觀層面討論為主,這為進一步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視角和方法。然而,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廣西的實際情況討論氣候變化的影響及相應的對策,才更具適用性。因此,廣西要積極開展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相關科學研究,盡快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和基礎數據,為政策決策服務,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廣西自身特點的政策措施。
(二)抓緊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
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不斷累積,全球氣溫呈緩慢上升態勢,極端天氣發生的概率不斷加大,世界各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將不斷加強,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將不斷強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成為廣西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國際合作框架內,主要集中在減緩性行動,如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碳排放。此外,廣西應對氣候變化既是國際、國內壓力的體現,更是廣西經濟發展的一種內生要求。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廣西的發展環境正在不斷變化,為了可持續發展,廣西必須制定合適的政策措施,并不斷地進行調整。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氣候變化作為一種外部性,在時間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經典經濟學范圍,需要用一種更大的視角進行研究。市場仍是配置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的基礎性方式,廣西應抓緊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影響和優化資源配置。由于氣候變化的外部性特點,僅僅依靠廣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氣候變化,通過適應性政策影響資源配置,在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尤為重要。
(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減緩性行動
當前,全球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減緩性行動上,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和“兩區一帶”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區正處于資本密集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投資規模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資源富集區經濟發展的加快,大的鋁、錳等有色金屬的冶煉廠的建設和擴能,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傳統常規技術的建設模式,一經投入,便有一個投資回報期技術和資金的鎖定效應,將來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國未來發展技術路徑的選擇,對國家乃至全球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在節能減排的歷史潮流面前,不論從對全球負責的角度,還是從實現我區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都必須積極探索節約發展、低碳發展之路,從法規制度、經濟結構、能源利用、技術創新等多個層面,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以實實在在的事實,展現廣西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決心和魄力。
(四)把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氣候變化問題提出來以后,在聯合國的推動下,國際氣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減緩,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險的氣候變化。廣西也在外在壓力下把發展低碳經濟、完成減排任務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中之重。實際上,由于氣候變化的外部性特點,減緩性氣候政策的效果取決于國際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氣候大會進展緩慢,“巴厘路線圖”的談判至今沒有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實質性內容并未落實,國際氣候談判越來越艱難。此外,根據斯特恩報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氣候變化的慣性,
十年內全球氣溫仍將上升0.5 -1度,減緩性行動不能根除氣候變化問題。而且,減緩性行動的不斷推進需要適應性的行動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廣西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要考慮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以促進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政策建議
(一)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切實轉變發展方式
廣西應加快結構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大力發展服務業,推進循環工業,改善農業效益,提高林業的固碳效果。具體來說,廣西應綜合利用財稅、產業、金融政策,積極推進產業結構,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例,降低工業比重。工業內部,應著力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體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建立健全和完善節能、清潔生產、綜合利用的各項機制,落實各級政府成立節能執法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節能工作常態化、市場化等。同時,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必將向廣西轉移,如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新興產業等。大力發展林業,提高固碳效果。
(二)加大財政資金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投入
廣西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依靠技術進步,通過新的技術降低排放,通過新的技術發展清潔能源,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科研工作在廣西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科研資金嚴重不足,研究成果較少,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基礎數據和資料嚴重缺乏,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新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廣西應設立專門的研究資金,通過政府委托形式進行專題研究,加快共性技術進步。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企業發展實用技術。同時,在各類科研經費的分配中,向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傾斜,提高廣西區內關于氣候變化的科研能力,為制定適合廣西特點的氣候變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礎。
(三)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廣西應利用經濟政策,優化氣候變化的資源配置,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一是要加快氣候變化趨勢和影響相關知識的研究。目前,對氣候變化最大的共識就是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即氣候變化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及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使得氣候變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難以確定,政策評價和選擇變得非常困難。加強對氣候變化趨勢的研究,給公眾提供更多的氣候變化信息,有利于公眾做好準備,提高自我適應能力。二是財政資金大力支持適應性技術的研發。如開發耐干旱的品種、推廣(下轉第28頁)(上接第11頁)適合較高溫度的物種,通過新技術應用,提高應對極端天氣條件的能力、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監測能力等。三是加大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對敏感地區和敏感行業,如加強農田灌溉設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墻,激勵和補貼農村建設儲水設施等。四是推行有關氣候變化的保險,以加強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農業綜合開發適應氣候變化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財政,2010,(4).
[2]劉晨陽,中國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內外部動因及效果初探[j].現代財經,2010,(10).
[3]劉恩財,等.關于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建設問題[j].農業經濟,2010,(1).
[4]張麗賓,等.氣候變化與公共財政政策的理論分析[j].環境經濟學,2010,(5).
[5] cline, w.r."the econonuca of global wamung."waslungton: institute for intemational economics, 1992.
[6] kaplow,l."taxs, pemuts, and climate change"[ 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 2010.
[7] metcalf,g.e.”cost containment in climate change poli-cy: altemativc approaches to mitis;ating price volatility [ nl. nber working paper 15125, 2009.
篇10
關鍵詞 氣候變化 森林防火 策略
中圖分類號:S762 文獻標識碼:A
在新形勢下,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意義,只有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才能確保社會森林資源的安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當今社會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我國森林防火工作也需要進一步強化。工作人員要加強防火宣傳力度,同時要引用現代化科技成果,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同時,我國技術研究專家,還需要不斷整合森林防火技術和設備,提升撲火能力,及時保護有限珍貴的森林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和諧友好發展。
1氣候條件對森林防火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面臨的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挑戰之一。氣候變化在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的同時,對包括林業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產生深刻的影響。近百年來中國的氣候變化,主要是氣溫、降水及極端氣候事件的變化,加大了那些極端高溫干旱地區火災頻發及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的可能性。引起森林火災的氣象因子主要包括氣溫、降水和風力。我國幅員遼闊,氣候特點不一,分布著不同的氣候帶,進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帶,相應的也形成了不同的林火發生區。根據各地氣候特點,形成了森林火災日變化、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等,這些都明顯受到當地氣象因子的制約。
2基于氣候變化的森林資源保護策略研究的意義
據調查研究顯示,自進入20世紀以來,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生物滅亡種類不計其數,最典型的例子,由于氣候變暖,冰雪融化,北極熊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同時氣候變化還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比如引起瘟疫、海平面上升導致的國度消失、引發自然災害等等,這些嚴重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然而森林資源恰恰可以緩解氣候變暖的問題,有利于為人類營造合適的生存環境。森林生態系統是調節地球生態平衡的關鍵環節,森林資源在調節氣溫、改善環境、保護生物物種、降低自然災害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可以通過森林資源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殊功效來控制溫室效應,從而進一步緩解氣候變化,維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因此森林資源保護策略研究的意義十分重大。
3氣候變化視閾下森林防火的預防對策探討
(1)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林區天氣和可燃物來影響林火動態。中國的氣候長期變暖變干趨勢與全球一致,以冬季和西北、華北、東北最為明顯,易導致冬春連旱,春夏連旱,對森林火災的增加將構成嚴重威脅,需引起高度關注。為了有效預防森林大火的發生,應從林火發生機理和氣候變化相關性分析等方面深入開展研究。
(2)大面積、高強度的森林大火通常是在氣候異常或特殊的天氣系統造成高溫、低濕伴有大風的天氣情況下發生的。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森林火災危害呈上升趨勢。了解當地林區氣候變化機制,重視氣候變化對森林火災的影響,加強森林火災氣象等級研究,依據氣候變化與森林火災的關系,劃分森林火災氣象等級,在火災多發期天氣預報時,同時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
(3)降水量越大,連續降水日數越多,森林火險等級越低。較大的林火絕大多數是由自然降水或人工增雨作業增加降水量以后被撲滅的。要充分認識到人工增雨在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森林防火人工增雨作業,努力降低森林火險等級,增加森林地表水,支持森林火災撲救。
(4)加強森林火災的預報及預報的準確性。森林火災的預測預報主要是依據天氣的變化及氣候的濕潤情況,對森林火災發生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它不僅是森林防火工作開展的有效措施,而且能夠有利于對于火源進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人們的防火意識和主動性。森林火災的預測主要分為火險天氣預測、火災預測、林火預測、可燃物濕度和大氣要素等。森林火險的預報必須要從實際出發,通過氣象站觀察林區實際的各項指標數據,從而形成更為可信和科學的評價結果。從而利用電臺等方式進行火險等級通報。
(5)加強森林火災的實時監測。森林火險的實時監測是盡早及時發現森林火情的關鍵。因此,森林火災的實時監測通常利用地面巡護、了望塔、飛機巡護和衛星監測4個空間層次進行監測。地面巡護主要由林區的管理員和護林員進行周期性巡護,其方式主要為騎馬巡護,工作的任務主要是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排查非法入山人員,依法監管和排查火源,發現火情及時匯報,并積極組織森林撲救。了望塔主要是對重點區域進行巡護,對火情利用羅盤了望鏡進行監測,及時定位森林火災位置,并及時通報。地面巡護和了望塔巡護要盡可能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管理,充分利用飛機巡護、GPS定位和衛星監測等手段,加強森林火源的自動監測。同時建立相應的森林防火數據信息庫,進行地球地理信息處理系統和森林火險等級的實時自動監測,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更為科學和及時的決策。
(6)建設森林防火通訊網絡。森林防火通訊網絡的建設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組成。現代化的通訊網絡有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火情的有效監控。目前森林防火通訊主要有有線和無線通訊,其通訊工具主要采取超短波和無線電臺手段。而在建設森林防火通訊網絡時,不僅要使各部門、各地區、各局間形成森林火警信息網絡,還應有效的利用防火網絡進行防火調度,加強各部門的協作,建成有效的森林防火指揮系統,加強森林防火信息的互通和傳遞。
4結語
總而言之,林業森林防火工作過的開展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能夠促使森林防火工作的順利開展。森林火災會導致水土流失并對農業和林業造成嚴重的損害。新的形勢下,加強林業森林防火工作的開展力度,盡可能消除森林火災隱患,能夠有效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進而保障人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4氣候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