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的康復療法范文
時間:2024-01-16 17:27: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肩周炎的的康復療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臨床實踐來看,肩周炎是比較常見的病癥,患者多會出現較為明顯的關節部位疼痛和活動不便[1];近幾年來由于我國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肩周炎的發病率也明顯上升,關于該疾病有效治療方法的研究臨床上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常規治療方法的效果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整體效果依舊不盡如人意;基于此,本研究做了相關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0例肩周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平均年齡(56.4±4.4)歲,平均病程(3.2±1.1)個月;所有入選研究對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根據患者入院時間順序將60例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經過一般資料整理統計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性別比、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符合對比分組研究的基本要求。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電腦中頻療法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選取K8832-T型電腦多功能電療儀,然后選取兩片電極并將其置于患者的肩關節位置,將中頻頻率控制在1~10kHz,電流的強度則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調整,1次/d,20min/次,以10d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入中醫康復療法,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2.1心理康復治療,肩周炎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其治療依從性,針對這種情況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就應該將肩周炎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以及具體的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消除其由心理恐懼,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由于以中老年人居多,要注意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以免其出現理解上的偏差。
1.2.2中醫手法康復治療,將患者置于常規坐位,兩臂自然下垂,待到患者全身肌肉放松后,選取其手三里、曲池、肩顳、肩貞、肩井等穴位進行按壓,按壓力度由輕到重,循序漸進[2];其次,在患者的肩關節周圍進行常規揉法,在痛點部位側重施以點、按、揉等手法,力度同樣循序漸進,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為宜。
1.2.3肩關節松動治療,將患者置于常規仰臥位,使其肩關節周圍肌肉完全放松后,對其盂肱關節采取分離牽引、前后滑動、后前向滑動、長軸牽引等手法行肩關節附屬運動,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患者在進行該環節的治療過程中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疼痛反應,則應在肩關節活動起始端小范圍的松動[3],時間盡可能控制在30min/次左右,1次/d,以10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能力評分;研究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三個級別:①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各癥狀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或出現加重的跡象;②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的控制,肩關節前舉外展提高10°~15°,基本活動有一定的限制;③治愈,治療后各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肩關節運動功能恢復患病前水平;采用生活評估量表(ADL)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量16分則提示生活能力有一定的影響,最高64分。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軟件對整體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來檢驗,采取Q檢驗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ADL評分對比 經隨訪資料顯示,觀察組(n=30)治療后ADL評分為(17.4±1.2)分,對照組(n=30)治療后ADL評分為(24.9±2.0)分,組間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17.6126,P=0.0000)。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在治愈率和治療總有效率上比較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從臨床實踐來看,肩周炎主要是以肩部疼痛、肩關節功能受限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具有相對的高發性,患者以50歲上下的中老年人居多[4],患者發病后若未得到有效的治療,肩關節的活動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生活質量直線下降,從治療的角度來看,治療的核心是止痛和功能鍛煉為主,以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為基本原則。本研究結果提示,中醫康復療法的臨床價值;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心理康復治療主要作用是幫助患者認識疾病,進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保證各項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關節松動治療則是通過松動關節使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恢復,比較符合肩關節的生理解剖特點[5];手法治療通過對局部穴位的點按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6],進而提高患者的關節活動范圍。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研究結論,在應用電腦中頻治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加入中醫康復療法進行治療,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肩周炎的治療效果,方法經過試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值得在臨床實踐中予以借鑒。
參考文獻:
[1]王文正.辨證取穴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12(11):134-135.
[2]陳泉彰.傳承堂推拿結合針灸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9(11):144-145.
[3]王姿菁.肩痛穴平衡針法治療急性期肩周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12(11):98-100.
[4]陳勤仁.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8(10):45-46.
篇2
【關鍵詞】 推拿; 運動療法; 肩周炎; 活動度; 鎮痛效果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on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ZHOU Li-chen,LI Chen,ZHAO Da-pe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9):146-148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Method:150 patients with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 in our department were trea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7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selection of massage therapy,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assag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mo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range of mo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assage; Exercise therapy;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Range of motion; Analgesic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Central Hospital in Putuo District of Shanghai,Shanghai 20006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2
肩周炎是肩P節運動障礙以及肩部疼痛等疾病的癥候群,一般由軟組織退變或者損傷等因素導致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性期疼痛加劇,持續性或者陣發性疼痛,對患者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臨床中應積極地采取有效措施治療肩周炎,確保患者盡早恢復健康[1-2]。本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的150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目的在于分析討論推拿聯合運動療法應用在肩周炎患者治療后的鎮痛效果以及活動度情況,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9月
本科收治的150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齡42~78歲,平均(55.2±4.7)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選擇推拿療法治療,具體實施步驟如下:(1)患者需根據操作方便性選擇合適的,先采用揉法與法對上肢肌肉、肩部及頸部肌肉進行放松, 時間大約為10 min。(2)通過點按方式對肩部痛點以及肩部周圍穴位進行點按彈撥,主要以“肩井穴”為主,力度一般由輕到重,以“得氣”為主,耐受為度[3]。(3)實施搖法操作,醫生需握住患者腕部進行內收及外展等操作,以柔和搖法為主,其余一手可同時采用法與捏法操作患處,可沿著患者上肢外側肩部依次進行到手腕,由此反復操作3~5次[4]。(4)抖法及拉伸操作,醫生需雙手將患者上肢腕部拉住進行快速抖動,抖動頻率需確保小且快,一般為3~5次,1 min/次。推拿療法的治療時間一般為20 min[5]。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推拿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具體實施步驟如下:(1)肩關節主動運動訓練。牽伸訓練,患者需上舉雙手,握住高出扶手,對肩關節進行牽伸;放松擺動訓練,患者雙手握住啞鈴,保持身體前傾,放松肩關節,左右與前后擺動訓練,擺動速度應由慢到快,擺動幅度應由小到大,以雙手發脹發麻為度;爬墻動作,患者需面對墻壁,身體盡量靠墻做往上爬墻動作;旋肩動作,患者雙手下垂,自然放松,向后向前旋肩,再向下向上旋肩,動作速度應由慢到快,動作幅度應由小到大[6]。(2)關節松動治療。分離牽引,肩部內旋和外展活動,需一手托住患者遠端上端,另一手放置在肱骨外側進行持續的推法與拿法放松手臂外側肌肉;前后滑動,患者上肢自然放松,醫生一手托起遠端肱骨,而其余一手向后推肱骨。運動療法的治療時間一般為30 min[7]。兩組均連續治療10周,每周2次。
1.3 觀察指標 經過臨床治療后,通過Constant-Murley Score肩關節評定方法對兩組患者的活動度以及鎮痛效果進行評價。活動度為前屈、后伸、外展、內收,每種活動最高分為10分,4項最高為40分。疼痛程度評分:無疼痛為15分,輕度疼痛為10分,中度疼痛為5分,中度疼痛為0分。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肩關節活動能力恢復正常;有效:患者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肩關節活動能力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將全部數據納入到SPSS 18.0y計學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活動度和鎮痛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鎮痛效果及活動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4.67%,高于對照組的78.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現階段,肩周炎的具體發病原因一直沒有明確,各種退行性病變或者急性外傷都是關鍵的因素,具有病程久與發病緩慢等特點,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性期疼痛加劇,持續性或者陣發性疼痛,對患者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8-11]。因此,臨床中應積極的采取有效措施治療肩周炎,確保患者盡早恢復健康。推拿療法可以改善微循環,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機體神經體液調節,降低全血黏稠度,刺激內啡肽分泌,并具備著非常好的止痛消炎效果。同時聯合運動療法,可加強拉伸肩關節組織,緩解患者痙攣,從而加強結締組織及肌肉的松解,進而擴大肩關節活動度,促進肩周炎活動度盡早恢復[12-15]。文獻[16-19]研究證實,采用推拿聯合運動療法治療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減輕患者疼痛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鎮痛效果及活動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采用推拿聯合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減輕患者疼痛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在臨床中值得廣泛的關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溫曉明.楊金斗運用經筋辨證理論推拿治療肩周炎經驗[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9):94-95.
[2]何勇,熊建義,崔家鳴,等.肩周炎肩關節活動受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J].國際骨科雜志,2016,37(3):187-189.
[3]鄔強,馬云,熊A,等.何天佐主任醫師診治肩周炎經驗介紹[J].時珍國醫國藥,2016,27(4):984-985.
[4]孫妍,商慶輝.乳香中三萜類化合物和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16,9(5):616-619.
[5]亓|,韓曉娟,王璐,等.海風藤提取物對激活的小膠質細胞IL-1β和TNF-α表達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1(5):11-14.
[6]曲鵬羽,張穎,王瑜萍.穴位貼敷配合推拿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6):716-718.
[7]丁海濤,唐學章,賈云芳,等.沖擊波聯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5):468.
[8]孫大明,陳騫虎,宋珍貴,等.運動針法與常規針法治療肩周炎的比較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11):68-69.
[9]李巖峰,鄭曉,忻志平.電針條口穴配合運動治療粘連期肩周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6,24(3):63-65.
[10] Uddin M M,Khan A A,Haig A J,et al.Presentation of Presentation of frozen shoulder among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 & Trauma,2014,5(4):194-198.
[11]溫利萍.功能練習與康復促進在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病人中的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14,23(7):1925-1926.
[12]尹錦繡,成巍,鄭惠鳴,等.肩關節封閉術結合松解手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J].中醫正骨,2014,16(6):12-14.
[13]周麗華,章裕華,李志豪.溫針灸結合主動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9):45-46.
[14]李邦偉,方劍喬.灸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概況[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1):65-67.
[15]宋興武.溫針灸結合針刺四關穴治療肩關節周圍炎47例[J].中國針灸,2014,29(11):891-892.
[16]楊曉全.“肩三針”配合“條口透承山”治療肩周炎急性發作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9):1498-1499.
[17]肖紅玲,孫立紅,吳中秋.巨刺陽陵泉結合辨經取穴治療肩周炎102例[J].中國針灸,2015,30(3):256.
篇3
關鍵詞:肩周炎 針灸 推拿 療法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46-01
1 肩周炎的病因病機
五旬之人,正氣不足,營衛漸虛,筋骨衰頹,復因局部感受風寒,或勞累閃挫,或習慣偏側而臥,筋脈受到長期壓迫,遂致氣血阻滯而成肩痛。肩痛日久,由于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瘀滯以致患處發生腫脹粘連,最終關節僵直,肩臂不能舉動。
2 肩周炎的針灸療法
2.1 體針。
2.1.1 取穴。主穴:肩髃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2.1.2 治法。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后,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前伸后屈等;然后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2.2 電針加穴位注射。
2.2.1 取穴。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阿是穴。
2.2.2 治法。以主穴為主。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后,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針2~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后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小于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后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大于30天者,針其余配穴,方法同上。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
2.3 穴位激光照射。
2.3.1 取穴。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2.3.2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2.4 耳針。
2.4.1 取穴。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配穴:肝、脾、皮質下。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2.4.2 治法。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后,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后,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3 肩周炎的推拿療法
3.1 滾肩法。在肩前緣、外緣、后緣各施滾法5分鐘,并配合肩外展和上舉等被動活動。施法時要由輕到重,緩慢進行,以緩解肩部軟組織的痙攣,松解部分粘連。
3.2 點穴舒筋法。按順序以指代針點按肩井、天鼎、缺盆、云門、肩髃、秉風、天宗、肩貞、曲池、合谷等穴;然后在肩前(肱二頭肌長短頭)、肩外(三角肌)、肩后(岡上肌、岡下肌)各痛點處施以揉按撥絡及捋順手法以剝離肩部粘連,松解肩部肌肉。
3.3 搖拔屈轉法。第一,醫者站在患者肩后外方,用一手拿住患者患肩,拇指在肩后,其余4指在肩前,另一手握住患者傷肢腕部,在輕輕牽引下環旋搖晃上肢6或7次;然后拿肩之手改放至患側腋下,向健側用力撐之,握腕之手與之相對拔伸,在保持拔伸力量的同時,使傷肢由外向前下,再屈肘向前上,內收逐漸觸摸健側肩部,同時術者應隨手法的活動也由肩后外方移步到患者前方,最后將傷肢放回到施法前的位置。醫者站在患者前方;拿肩之手改拿肘部,使肩關節左右擺動5~7次。
第二,醫者站在患者肩后外方,用一手拿住患者息肩,拇指在肩后,其余4指在肩前,另一手握住患者傷肢腕部,輕輕牽引環旋搖晃上肢6或7次;然后拿肩之手改放至患側腋下,向健側用力撐之,握腕之手與之相對拔伸,在保持拔伸力量的同時,使傷肢由外向前下,再屈肘向前上,內收逐漸觸摸健側肩部,然后在患者手部觸肩時,醫者放于腋下之手撤出,改按肩部,拇指在前,4指在后,醫者另一手之肘部托患者肘部,被動使患者之患手盡量從頭頂繞至患肩,繞頭活動可進行6或7次,然后將患臂向前上方拉直,同時醫者在患者肩部之手拇指揉捻患肩前側。
第三,使患者傷肢內旋、后伸,醫者呈弓步塌腰,以醫者之肩頂住患者之肩前方,使患者屈肘,患手盡量后背,并可上、下顫動3~5次,然后醫者平身,使患肢由后背轉為向前外方伸直。令一助手托扶患者患臂,醫者用合掌散法,先從患者肩部起前后抖散到腕部,再從肩部起上下抖散到腕部。
3.4 頓筋法。如患者肩部疼痛較重,在重復搖拔屈轉法的基礎上,醫者拿肩之手改握患者患肢腕部,拿腕之手改拿肩部,仍拇指在前,4指在后,然后拿腕之手使患者患肘屈曲,醫者同時用肘托患肢之肘使之抬高,當抬高到一定的程度時,用力將患肢斜向前下方拔伸,同時拿肩之手戳按肩前痛點,此手法可行3或4次。
3.5 抖筋法。如患者肩后部位疼痛較重,醫者可站于患者傷側,握住傷側示、中、環、小4指,將患肢斜向前下方拉直,囑患者放松肌肉,將患肢用手上、下抖顫5~7次。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肩周炎針灸結合推拿治療是肩周炎癥狀治療方法中比較傳統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的緩解肩周炎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后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的癥狀,可使病程縮短,運動功能及早恢復。
參考文獻
[1] 張寧.小議針灸與推拿結合治療肩周炎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05
篇4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病。筆者采用主動抑制牽引結合推拿療法治療肩周炎30例取得了明顯療效,而且患者痛苦小,見效快,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齡最小者28歲,最大者73歲;病程0.5~13個月;左肩32例,右肩28例。按就診單雙號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診斷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排除雙側肩周炎患者,排除同時患有頸椎病、肩袖損傷、胸廓出口綜合征、腫瘤、肩手綜合征、內分泌疾病等疾病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治療方法與步驟:①一指禪推法點按天宗、肩貞、肩外輸、秉風等穴3分鐘。②魚際扌袞
法于患肩周圍肌肉2分鐘。行推按理筋法:用拇指指腹在患痛點處由輕到重行理筋法3分鐘。再在喙肱肌、結節間溝、大小圓肌處作橫行彈撥分離。③被動搖肩,醫生手掌握持患側手腕,在患者能忍受的情況下進行輕搖和抖動。醫生雙手掌交錯按壓搓揉于患者肩部,由上而下反復數次。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方法①和②的基礎上,加主動抑制牽拉法。方法如下:患肩下垂伸肘位,肩部肌肉放松,并使肱二頭肌處于拉長位置。使患肩分次向各個方向運動至剛出現阻力(不能出現疼痛或關節代償運動)時,醫者徒手在患肢前臂反向加壓,使患肩肌肉行等長抗阻收縮10秒。患者主動放松肌肉,醫者被動活動患肩以增加活動范圍。休息幾秒鐘后重復上述過程數次。
2.3 療程:
兩組病例均每天治療1次,5次為1療程,休息2天后開始下一療程,治療4療程后觀察療效。
3 治療結果
3.1 評定方法:
采取楊樹萱制定的《肩周炎康復體療功能評定方案》[2]結合視覺模擬法(VRS)。具體如下:按楊氏法分別測量治療前后內旋、外旋、摸耳、摸背4個指標值,每項指標采用滿分90分的評分方法測定,并計算其總分,再按總分劃分為6個功能等級,1至6級。
3.2 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后關節內旋、外旋、摸耳、摸背情況見表1。治療組治療后功能等級和總分分別為4.09±0.9和281.8±45.3,對照組相應為3.58±1.0和244.5±59.4,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4 體會
肩周炎的治療,常用的按摩推拿、關節松動術等均屬于被動治療方法。使用外力強力牽拉關節,使粘連的筋膜分離的方法會帶來了新的創傷和粘連,以及病人劇烈疼痛。位于肌肉―肌腱結合處的高爾基鍵器是肌肉接受牽拉刺激的感受器。當肌肉受到緩慢持續牽拉時,高爾基腱器興奮,激發抑制反應,使肌肉張力降低,肌肉放松,長度變長,從而逐步恢復肌肉的柔韌性。牽拉療法即是利用肌肉的該特性的一種治療方法,有增加組織的伸展性和關節的活動范圍的治療效果[3]。一般認為肌肉收縮時肌纖維的緊張和放松造成了肌纖維的相對位移,使一些小的粘連得到松解,因此在去除阻力后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大[4]。觀察結果表明臨床效果較好。
5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楊樹萱.肩周炎康復體療功能評定方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3,8(1):8-10.
[3]南登昆.實用物理治療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41-42.
篇5
肩周炎多發于50歲左右,所以又稱為“五十肩”,并且女性多于男性,左側多于右側。在臨床中,因早期肩部的不適感易被忽視,延誤治療而形成慢性疾病,產生肩周炎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有專家認為:人過中年,人體機能逐漸走向衰退,正氣不足,肝腎虛損,容易導致筋脈失養,成為發病的基礎,肩部直接感受風寒濕等的侵襲則是造成肩周炎的外在原因。
肩周炎的治療最主要的是堅持自我鍛煉與按摩,同時可輔以藥物及理療和局部封閉療法。離子導入法或理療方法均可改善血運,消除肌肉痙攣,防止粘連,并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在早期或疼痛較重時病人可服用消炎鎮痛藥物,如雙氯滅痛、芬必得、扶他林等藥物,或舒筋活血藥物如強力天麻杜仲丸、大活絡丹、疏風定痛丸等,也可外用止痛噴霧劑、紅花油等。對于關節間溝處局限性壓痛的患者可給以局部封閉,用藥為2%利多卡因2ml,加強的松龍0.ml。局封療法可消除炎癥,避免粘連,打斷疼痛的惡性循環,對于肩周炎的康復很有幫助,堅持正確而有效的鍛煉可防止和解除粘連,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循環,防止肌肉痙攣,增強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對于治療肩周炎有明顯的療效。下面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
爬墻練習 用力盡量向上爬墻。每天爭取多向上數1道磚縫,逐漸可鍛煉抬高患肢,直至正常,
畫圈法 畫圈動作應像太極拳一樣,緩慢、深長,不能用暴力亂掄上肢,以免造成肩袖斷裂。劃圈分為豎圈、橫圈兩法。豎圈為前后方向豎著劃圈,橫圈為上下左右方向劃圈,類似太極拳中的云手動作。每次可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各畫15~20圈,也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逐漸加量,每天練3~5次。
拉輪練習 在墻或樹上安1個滑輪,并穿過1條繩子,兩端各系1個小木棍,上下拉動鍛煉。
梳頭動作 雙手交替由前額、頭頂、枕后、耳后,向前、縱向繞頭1圈,類似梳頭動作,每次可15~20次,每天3~5次。
屈肘甩手 背部靠墻站立或仰臥于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部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展 翅 站立,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秒鐘左右,然后回到原處,反復進行。
體后拉手 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后伸姿勢下,健側手拉住患側手或腕部,逐漸向健側和上方牽拉。
頭枕雙手 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頭后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后再盡量外展。
旋 肩 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后畫圈,幅度由小到大。
其他治療
中 藥 可服用養血榮筋丸、活血止痛散等中成藥,也可選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消腫散結的中藥熱熨、熱敷。
拔 罐 拔罐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2個穴位,交替使用。
刮 痧 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每周可刮1~2次。
針 灸 針灸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等穴位。選用1~1.5寸針灸針,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刺入穴位,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
理 療 選用超短波等高頻電磁療法,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可起到消炎、鎮痛、解痙、改善血液循環、松弛肌肉的作用。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對肩周炎的患者來說十分重要。應鼓勵患者多做肩關節的運動,特別是適當做大幅度的運動,對預防肩關節的粘連,肩部軟組織的拘緊、攣縮,大有好處。
彎 腰 轉肩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
篇6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50-02
肩周炎是以單側或雙側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疼痛、活動功能受限為主癥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病程纏綿反復,呈進行性加重,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筆者自2004年1月~2010年6月將穴位封閉與電針、TDP結合運用于頑固性肩周炎的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將110例頑固性肩周炎患者以自愿選擇治療方法為原則隨機分為3組,治療組60例,男28例,女32例;病程最長5年半,最短半年。對照1組20例,男9例,女11例;對照2組30例,男12例,女18例,2個對照組病程均為半年~3年半。3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診斷標準。①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濕邪所致;②好發于50歲左右,多見于體力勞動者;③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障礙,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④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2)病程在半年以上,曾經治療過但反復發作難愈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2.1.1 穴位封閉療法 取坐位,選用曲安奈德注射液10 mg加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3 mL,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藥液,取患側肩、臂、阿是穴,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每穴注射0.5~1 mL藥液進行穴位封閉。注射完畢醫者一手按住患者患肩壓痛點,一手握患側上肢肘部助患者行上舉、外展、外旋、內收、內旋、前屈、后伸、環繞等被活動5~10 min。
2.1.2 針灸理療 患者取坐位,取患側肩、肩前、肩貞、臂、手五里、外關、阿是穴,諸穴皮膚常規消毒后以40 mm毫針每穴進針約10~25 mm深,得氣后留針,選肩部2~6穴加用HJ6805型電針治療儀選連續波治療,通電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局部再加以TDP電磁波治療儀照射。每日1次,14 d為1療程。第1 d以穴位封閉療法治療1次,從第2 d起以針灸理療連續治療14 d,共15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3 d。
2.2 對照1組 采用單純上述穴位封閉療法進行治療,治療1次后間隔14 d再行下次治療。一般1次為1個療程。
2.3 對照2組 單純采用上述針灸理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每日1次,連續治療14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3 d。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的療效標準。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56歲,農民,于2007年6月9日初診。主訴右肩疼痛、活動受限2年,加重3月。2年前因搬抬重物后出現右肩酸脹疼痛,逐漸加重,夜間疼痛尤甚,右上肢活動受限呈進行性加重。曾多次內服中藥、西藥靜脈滴注(具體用藥不詳)及針灸推拿治療等,癥狀時輕時重,未見明顯改善。近3月癥狀加重,夜間疼痛難眠,部份生活不能自理。查:右肩外展、后伸、上舉等活動明顯受限,肩峰及臂穴壓痛明顯,局部軟組織捫及硬條索狀粘連,舌淡紅、苔白、脈弦。X線檢查示肩關節及肱骨無異常。診斷為肩周炎風濕阻絡型。依上法行穴位封閉配合電針TDP針灸理療治療2療程痊愈。隨訪3年未發。
5 討論
篇7
[摘要] 目的 對肌肉能量技術結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方法 方便選擇該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間,共收治的肩周炎患者54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54例患者具體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7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進行關節松動術治療,實驗組患者則是采取肌肉能量技術結合關節松動術的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4周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當兩組患者進行分別治療后,對患者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和關節疼痛評分進行評估,實驗組的VAS疼痛評分為(2.06±0.57)分,對照組的VAS疼痛評分為(2.99±0.67)分,實驗組的AROM各項指標為:外展(118.14±21.25),前屈(106.06±15.10),后伸(45.02±10.12);對照組的AROM各項指標為:外展(99.46±24.50),前屈(93.29±14.01),后伸(36.25±11.01)。實驗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肌肉能量技術;關節松動術;肩周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3(c)-0065-03
Analysi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and Joint Mobilization in Treatment of Periomethritis
QIAN Yun-hu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uer People’s Hospital, Puer, Yunnan Province, 65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and joint mobilization in treatment of periomethritis. Methods 5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eriomethrit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ly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7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joint mobilization,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and joint mobilization, and 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four weeks,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pain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06±0.57)points vs (2.99±0.67)points], and various indexes such as abduction degree, antexion degree, extension degre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118.14±21.25), (106.06±15.10), (45.02±10.12) vs (99.46±24.50), (93.29±14.01), (36.25±11.01)],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Joint mobilization; Periomethriti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肩周炎也稱之為凍結肩,屬于中老年人群臨床常見疾病之一,臨床癥狀:肩關節的活動范圍受到一定限制、肩痛或者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能力受限,肩周炎病理特征:滑液囊與關節囊相互粘B,促使關節腔隙逐漸變窄所導致[1]。對于肩周炎患者而言,其臨床治療主要是以關節松動術等為主,其中肌肉能量技術的應用相對較為廣泛,同時也是脊柱和四肢活動疼痛、受限主要治療方法之一,該項治療技術需要患者和醫療人員相互配合進行,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2]。該文方便選擇該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間,共收治的肩周炎患者54例,將其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對其中27例患者進行肌肉能量技術結合關節松動術治療,其治療效果相對比較理想,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感,使其早日恢復健康,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該院2收治的肩周炎患者54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54例患者具體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7例患者。實驗組2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患者年齡為40~76歲,平均年齡為(58±1)歲。對照組27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為41~79歲,平均年齡為(60±2)歲。入組標準:滿足肩周炎臨床相關診斷標準;患者的肩關節出現原發性的疼痛,且活動受到一定限制;病程在7周以上;全部患者均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肩關節出現外傷或者急性炎癥等;患者年齡>79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主要是采取關節松動術進行治療,詳細過程包括:①分離牽引。引導患者維持仰臥狀態,由主治醫師對患者肱骨進行適當活動,使得肱骨頭和關節盂保持一定距離[3]。②前后滑動。主治醫師通過拇指的指腹對患者的肱骨頭進行按壓,將肱骨頭關節面進行前后滑動。③后前滑動。患者應以俯臥位,和上一方法大致相同,不同時將肱骨頭關節面進行后前滑動。④尾向滑動。仰臥位,對患者肱骨頭進行滑動,方向為由頭向足進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手法強度可以劃分為Ⅰ~Ⅳ級,實際治療需要結合患者病情所決定[4]。
實驗組患者則是采取肌肉能量技術結合關節松動術治療的方式進行,其中關節松動術和對照組相同,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對患者進行肌肉能量技術治療,具體方法包括:等長收縮后放松(PIR),將患者肩關節至活動的最大限度,并對其給予一定阻力后,維持等長收縮5秒左右,對內旋肌群給予放松;收縮放松(CR)步驟和PIR大致相同,不同處為只需簡單在原阻力的屏蔽上進行重復操作即可;交互抑制(RI);收縮放松對抗收縮(CRAC)[5]。
1.3 療效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進行AROM和VAS評分,其中AROM測量主要是對患者的肩關節外展、前屈和后伸進行測量,工具選擇量角器;VAS評分則是選擇專用評分卡進行,分數為0~10分,通過專業人員對患者疼痛指數進行評定。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對該次研究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全部數據利用(x±s)表示,組間比較選擇t檢驗,P
2 結果
2.1 對兩組患者的AROM進行分析
在兩組患者進行AROM比較時,主要是從外展、前屈和后伸方面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發現,實驗組的AROM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對兩組患者進行VAS評分
向患者進行VAS評分時,患者治療前的對比,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當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實驗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據數據調查顯示,肩周炎發病率在3%~5%左右,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原因即包括自發,又包含外傷所導致[6]。在臨床醫學中,肩周炎的發病周期主要分為3個階段,具體為消融期與僵硬期、疼痛期,病程持續時間在12~24個月,該疾病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疼痛,同時患者活動度也會隨之受到限制[7]。
肌肉能量技術屬于加強患者肌肉L度和柔韌性的重要治療手段,其主要是利用患者主動等長收縮,對患者施加一定大小和方向的阻力,已達到肌肉長度的獲增,從而改善患者的肌肉緊張、短縮導致的活動受限[8]。在該研究中,兩組患者經過4周的治療后,患者AROM和VAS評分均得到改善,其中實驗組的VAS疼痛評分為(2.06±0.57)分,對照組的VAS疼痛評分為(2.99±0.67)分,實驗組的AROM各項指標為:外展(118.14±21.25),前屈(106.06±15.10),后伸(45.02±10.12);對照組的AROM各項指標為:外展(99.46±24.50),前屈(93.29±14.01),后伸(36.25±11.01)。實驗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時,基于關節松動術,對肌肉能量技術進行合理應用,不僅可以增加患者肩關節的活動度,而且還能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值得臨床不斷推廣。
[參考文獻]
[1] 董明,劉守國,勵建安,等.肌肉能量技術結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10):795-799.
[2] 王思遠,葛瑞東,郭京偉,等.一種三維運動平臺對肩周炎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2):1146-1150.
[3] 殷光磊,汪凡,林堅,等.溫針灸結合等長收縮后放松肌肉能量技術治療梨狀肌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5):475-478.
[4] 劉躍,戴桂英,李莉,等.西式按摩結合肌肉能量技術治療咀嚼肌紊亂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2):1165-1167.
[5] 覃小東,曹賢暢,符俏等.放散狀體外沖擊波結合Maitland手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7):571-572.
[6] 馬京華,閆翠環,田艷茹等.消痛酊配合功能訓練治療肩周炎50例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5):3829-3830.
[7] 崔月麗,王曉青,張靜等.運動療法為主綜合康復治療粘連型肩周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4):322-324.
篇8
[關鍵詞] 肩周炎; 功能鍛煉; 綜合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 R4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4-124-01
本文采用關節松動術、理療、肩關節主動功能鍛煉綜合康復治療65例肩周炎,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07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門診就診或住院治療的肩周炎患者25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130例,男54例,女76例;年齡48~62歲,平均(50±4.18)歲;病程2~9年,平均(4±0.79)年;左肩54例,右肩72例,雙肩4例。對照組124例,男44例,女80例;年齡49~65歲,平均(50±3.85)歲;病程3~10年,平均(5±1.10)年;左肩46例,右肩72例,雙肩6例。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年齡及病程大致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介中國2005年肩關節周圍炎診治指南中所規定的肩周炎診斷標準。②自愿接受各種問卷和調查量表的評估和調查。排除標準:頸椎病、肩部骨性病變及內臟疾病所致的肩痛。
1.2 方法
1.2.1 觀察組方法
1.2.1.1 中藥熨燙 將中藥生川烏、生草烏、白芥子、制乳香、制沒藥、獨活、桂枝、白芷、天南星、白花蛇等煮沸30min后放入紗布墊(8層紗布,長30cm,寬20cm制作的布墊),蒸煮數分鐘后停火保溫備用。操作:患肩,將中藥墊敷于患處或疼痛部位,治療時間為30min/次,1次/d,lOd為個療程、
1.2.1.2 關節松動術[2] 患者取臥位,暴露治療部位并放松肩關節周圍肌肉后,通過孟肱關節進行分離、長軸牽引、擠壓、前后向滑動、后前向滑動等手法做肩關節的附屬運動,再做肩關節的生理運動。疼痛明顯采用Ⅰ,Ⅱ級手法,周圍組織粘連、孿縮、關節僵硬時采用Ⅲ~Ⅳ級手法。各種手法由弱至強各做10次,10~20s/次,10次為一個療程。
1.2.1.3電腦中頻治療 采用雙電極并置于肩峰內后側區和肩腳骨背側區。治療時間20min/次,1次/d,l0d為一個療程。
1.2.1.4肩關節主動功能鍛煉 宜在患者無痛或疼痛較輕情況下進行徒手或利用各種肩關節鍛煉器材行肩外展、屈曲、后伸、繞環等運動,如肩關節回旋訓練器練習、棍棒練習、拉滑輪、體后拉手、劃圈練習、爬墻練習等。上述運動根據患者病情來選擇,逐漸增大難度和強度,10~20min/次,1~2次/d,10d為一個療程。
1.2.2對照組方法 只做中藥熨燙和電腦中頻治療,并根據醫囑自行肩關節功能鍛煉。
1.3 療效標準 每組患者均經3個療程治療,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執行。痊愈:癥狀消失,肩關節完全或基本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消失,肩關節功能改善;無效:癥狀及功能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2]。
2 結果(表1)
全部患者經過3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組痊愈42例(占32.31%),而對照組痊愈20例(占16.13%),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052,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4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48%,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肩周炎是肩周肌、肌健、滑囊及關節囊的慢性損傷性炎癥[3],是中老年多發病,故又稱“五十肩”,主要臨床特征為肩痛和功能障礙[4],其病理改變為關節囊攣縮或關節外肌腱粘連,本癥的治療原則是消炎鎮痛、解除粘連、恢復功能[5]。
肩關節松解術是現代醫學康復技術手段之一,它是根據關節運動的生物力學原理,在關節面旋以微小活動,從而引起關節較大幅度的活動。其主要作用[6]是刺激關節的力學感受器,抑制疼痛感受器,減少腦干和脊髓致痛物質的釋放,提高痛閾緩解疼痛。促進關節液的流動,增加關節軟骨或關節內纖維軟骨無血管區的營養,預防因腫脹、疼痛以及關節活動受限所引起的關節軟骨退變。延長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活動,松解粘連組織,增加關節活動度,可根據肩關節不同的功能障礙,運用不同的手法來治療。
中藥熱敷配合電腦中頻可松弛僵直的關節,緩解肌肉及其結締組織的緊張狀態,促進局部炎癥和粘連的吸收,增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活動范圍[7]。解除粘連是關鍵,功能鍛煉是痊愈的有力保證。功能鍛煉起到了保持肩部關節的活動范圍,防止已松弛的組織再度粘連,促進肌張力的恢復,減少了肩周炎的復發。
從表1兩組的統計學結果來看,兩組之間總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有顯著性差異,綜合康復治療肩周炎不僅提高了總有效率,而且還提高了痊愈率。這說明采用關節松動術、理療和肩關節主動功能鍛煉綜合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物理因子治療,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l] 雷龍鳴.手法醫學在肩周炎康復治療中的臨床應用述評[J].按摩與導引,2008,24(5):43-45.
[2] 燕鐵斌.現代骨科康復評定與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217.
[3] 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58-860.
[4] 黃延壽.疼痛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39.
[5] 李香云,劉密群,張石飛.石蠟療法聯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1):78.
[6] 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技術[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9-80.
篇9
【摘要】目的 探討臂叢麻醉下肩關節手法松解+松動手法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自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在我科治療的粘連期肩周炎患者,根據臨床癥狀、體征結合影像檢查明確診斷,排除肩關節重度骨質疏松、骨破壞、感染及腫瘤病變;排除全身嚴重器質性病變。病程1個月-3年。年齡最小32歲,最大75歲。對52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均采取臂叢麻醉下行手法松解、術后關節松動手法治療,隨訪3個月,根據疼痛評分及關節活動度改善程度評價治療效果。結果 52例患者治療效果滿意,有效率100%,優良率達94.2%。結論 臂叢麻醉下肩關節手法松解+松動手法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療效確切,效果好。
【關鍵詞】肩周炎 臂叢麻醉 關節松動手法 手法松解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在我科治療的粘連期肩周炎患者52例,均據臨床癥狀確診,并經X線、CT或MR檢查排除肩關節肌肉韌帶撕裂、骨破壞、感染及腫瘤病變。病程最短1月,最長3年。年齡最小32歲,最大75歲。
1.2 方法
麻醉下松解手法:臂叢神經麻醉成功后,首先對患肩施以拿、捏等手法,然后雙手協調配合,以肩關節為軸心作環轉搖動,幅度從小到大,使肩部放松,接著使肩關節做旋內、旋外、外展、后伸各方向活動3-5次以松解粘連,并屈肘使手背沿脊柱向上抬3-5次;接著讓助手保護患肩前方,強力上舉肩關節以達到手觸及對側耳朵;最后,醫者雙手配合使患肘向健側肩關節方向扳動,以松解關節囊后下部粘連。松解后再次環轉患肩,各方向運動時阻力消失,肩關節活動度恢復滿意。
麻醉松解術后第1天即施用關節松動手法,患者行松解術后肩關節活動度改善通常較滿意,以疼痛為主,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針對性Ⅰ-Ⅳ分級手法進行治療。松動手法針對肩部各關節進行①盂肱關節的分離牽引、長軸牽引、向前向后的滑動及進級、上舉進級;②肩鎖關節的滑動;③胸鎖關節的前后、上下各方向滑動;④胸壁肩胛關節分離牽引;⑤最后做患肩的環轉運動、被動擺動及放松手法。手法頻率1-2次/秒,每個動作持續10-30秒,重復3-5次;每次治療后患者做一些肩關節主動訓練來鞏固療效,如“爬墻”“甩手”。每日治療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出院,患者繼續自己“爬墻”“甩手”等功能鍛煉,1月后隨訪觀察治療效果。
2 結果
①優:肩關節及上肢活動度正常,日常生活無疼痛感,49例;②良:肩關節及上肢活動度正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輕微的疼痛,3例;③差:肩關節及上肢活動度無改善,0例。有效率達100%,總優率達94.2%,療效滿意。
3 討論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周圍的滑囊、肌腱筋膜、肌肉、關節囊等軟組織的粘連性炎癥,主要造成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1]。臂從麻醉下手法松解,是無痛狀態下松解粘連、改善關節活動度的有效方法,患者無痛苦而樂于接受;關節松動手法是康復治療技術中的基本技能之一,其根據關節運動的生物力學原理在關節面施以微小活動,從而引起骨關節較大幅度的活動,起到提高痛閥、促進關節液流動、松解組織粘連等作用,具有針對性強、手法輕柔、顯效快、病人易接受等特點[2]。臂從麻醉下手法松解術后患者因疼痛或懼怕活動重新損傷肩關節,未能充分活動關節,致使肩關節松解不充分,重新粘連,影響治療效果;配合關節松動手法治療,患者基本沒有疼痛感,很好的排除了活動致疼痛的心理障礙,使用關節粘連松解更充分,較單純手法松解或術后指導患者功能鍛煉明顯提高臨床效果,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滿意度明顯提高。實踐證明,在臂叢麻醉下手法松解,聯合術后應用關節松動手法治療粘連期肩周炎,關節活動度恢復良好,患者痛苦明顯減輕,接受率高,取得滿意療效。
參 考 文 獻
篇10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癥性疾病。好發于50歲前后,女性多于男性[1]。本病屬祖國醫學“瘴證”范圍,一般稱“漏肩風”或“肩凝”,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近年來我們采用手法按摩、理療、中藥外洗及功能鍛煉等綜合治療肩周炎33例,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摘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33例中男12例,女21例;年齡47~76歲,平均58歲。病程最短10d,最長2年,平均4個月。左肩21例,右肩10例,雙肩2例。全組病例均已排除肩關節骨折、脫位、結核、化膿性炎癥、腫瘤、頸椎病和肩背部病變等。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夜間或肩部活動時加重。肩關節活動障礙,部分病人伴有肩部肌肉萎縮,肩關節周圍廣泛壓痛,關節活動度明顯減小。
1.2 治療方法
1.2.1 手法按摩:①揉法:患者正坐,醫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將患臂外展90°,另一手掌心揉肩前部,約6min。②搓法:雙手疊按臂下部,雙手掌心在肩前、肩后相對搓筋4~6min。③彈撥法:醫者用拇、食、中三指對握三角作垂直于肌纖維走向,彈撥5~6min。④牽抖旋轉法:醫者一手扶住患后,另一手握患側手作牽拉、抖動、旋轉及患肢外展、內收、上舉、后伸等動作。旋行手法時,須在患者能耐受疼痛情況下,由輕到重,手法切忌粗暴。一般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1.2.2 理療:采用紅外線治療儀,功率250W,在每次手法按摩前紅外線照射肩關節后外側30min,每天2次,燈距30~50cm,以患者有舒適溫熱感為度,10d為1個療程。
1.2.3 中藥外洗:采用黃皖生等[2]報道的中藥“舒筋解凝湯”外洗,川烏、草烏、防風、乳香、沒藥、地鱉蟲、透骨草、伸筋草各12g,細辛9g、黃芪30g,當歸、赤芍各15g,食醋2500ml,煮沸后熏洗肩部,每日2次,每次30min。10d為1個療程。
1.2.4 功能鍛煉:①囑病人以患側肩關節為軸心,作小幅度快速旋轉運動,逐漸增加患肩劃環旋轉運動,先做順時針旋轉,后逆時針旋轉,互換交替,每日2次,每次10~20min。②以患肩外展、外旋為主要運動,每日2次,每次5~10min。
1.3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內有關文獻[3]療效標準。治愈: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正常,可勝任正常工作;顯效:肩關節偶有疼痛,肩關節活動基本正常,可勝任一定的工作;有效:疼痛有所減輕,肩關節功能有所恢復;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
2 結 果
本組患者治療時間最長者21d,最短7d。結果痊愈17例 (51.5%),顯效10例(30.3%),有效3例 (9.1%),無效3例(9.1%),總有效率90.9%。
3 討 論
肩周炎是由于肩部肌肉、肌鍵長期反復受到外力牽拉及慢性勞損或風寒侵襲致肩關節周圍脊囊和軟組織出現無菌性炎癥[4],影響關節功能活動。我們采用手法按摩、理療、中藥外洗及配合患者自身的主動功能鍛煉等綜合措施,其目的是消除局部炎癥,改善和恢復肩關節功能。
肩周炎的手法按摩治療系中醫推拿之法,中醫認為肩周炎多因衛氣不固,腠理空虛,或勞累后汗出當風,肩部受涼,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加之肩部長期勞累而引起。采用手法按摩是通過經絡的內聯外絡,氣血循行流注而產生局部和全身的治療效應,起到舒筋通絡,剝離粘連,活血止痛的作用[5]。在上述基礎上,配合功能鍛煉,通過肩臂肌群和上肢肌肉的運動,可改善肩部功能,平衡肌張力,松解粘連的滑膜囊,延緩肌腱、韌帶的鈣化,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肩關節的代償與適應能力,起到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的作用。中藥舒筋解凝湯方中,川烏、草烏氣味雄烈,祛風散寒;防風、細辛、地鱉蟲搜風通絡,除?止痛;黃芪,當歸益氣補血,行氣祛瘀;紅花、赤芍、乳香、沒藥活血化瘀。綜合全方祛邪扶正,標本兼治。本方外用無明顯不良反應,對重癥肩周炎患者尤為適用。根據本組有限病例的初步觀察,采用綜合治療肩周炎的方法,見效快、療效高,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趙定麟.現代骨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528.
[2]黃皖生,張永輝.綜合治療肩周炎58例療效觀察[J].現代康復.1998,2(9): 970-971.
[3]呂文兒.手法按摩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