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污染范文
時間:2024-01-30 17:4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環境污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農村環境污染客觀成因
1.1.1農業生產污染也叫農業面源污染。農業的迅猛發展,農藥、化肥、農膜的不合理使用,種植業復種指數較高,大棚等設施栽培不斷擴大,使土地板結,有機質減少,土壤肥力下降。畜禽糞便、養殖場污水得不到徹底處理就排放水體;秸稈綜合利用率不高,農村勞力逐步缺乏,部分地方焚燒秸稈或堆扔入溝河,使河流富營養化程度變高。農用殘膜散落在田間地頭、樹枝、隨風飄揚,秸稈、畜禽糞便堆放在房前屋后、路邊,不但造成對土壤、水源等自然生態的污染,可能的細菌、微生物繁衍傳播,影響城鄉廣大居民的身心健康,也嚴重丑化著農村整體形象。
1.1.2人居生活污染主要來自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造成的農村環境污染廣大農村地區廚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滌用水等這些用水分散,目前沒有任何收集處理的設施,基本是隨著雨水的沖刷,隨著地表流入河流、湖泊、溝渠、池塘、水庫等地表水體、土壤水和地下水體,對于農村水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也對村內生活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農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僅是農村水源地潛在的安全隱患,還會加劇淡水資源的危機,使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農民的生存發展。生活垃圾多數地方沒有處理或者處理效率低。除政府投資試點的垃圾集中清運村能夠實現使用垃圾池對瓜果皮、爛菜葉、紙屑、包裝袋(盒)等日常生活垃圾集中進行存放集中處理外,大多數村依然存在生活垃圾和廢棄雜物隨手倒在自家門口、村沿街溝渠、河灣、池塘等,亂堆亂放現象嚴重。一到起風的日子垃圾到處亂飛,造成河流污染、蒼蠅亂飛、臭氣熏天的惡性反應,嚴重影響村容村貌及村民生活健康。
1.1.3工商業污染隨著經濟發展,廣大農村地區逐步出現了一些淀粉、面粉、造紙等加工企業,個別地方還有采礦業、冶煉業、水泥生產,一些污染較大的企業從大中城市遷移到農村。鐵礦企業的廢石和尾礦砂已成為影響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同時,工業煙塵、粉塵的排放嚴重影響了周圍村莊的生活環境。一些地方采礦過度、經營粗放,造成礦區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一些工業行業、企業的各類廢棄物、垃圾和污水形成了新的農村環境污染。
1.2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觀成因1)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緩慢,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模小、配臵不均、經濟性差,偏遠鄉鎮的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幾乎為零,排水、污水處理等設施基本空白。一句話,政府給予農村的關注和投入還遠遠不夠,農村行路難、用水難、環境差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2)從農村居民自身來講,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進步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滯后存在著較大距離。農村比較富裕的物質生活同農民生活質量、居住環境存在距離。傳統的圈廁、畜禽放養“、三大堆”等,對群眾生活質量、居住環境造成直接的影響,同富裕的物質生活不相符。舊的陳規陋習與日益發展的現代生活氣息之間存在反差。經濟觀念的轉變同某些方面一些道德失衡之間存在距離。經濟的發展與經濟觀念相互促進,但某些方面經濟失衡,甚至自家門前雪也要別人來掃,而屋內卻窗明幾凈。
2甘肅農村環境污染凸顯上升趨勢
2.1人居污染直線上升據統計,甘肅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10多億t,而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農村生活污水有以下特征:①面廣、分散。村莊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分散,難于收集。②來源多。除了來自人糞便、廚房產生的污水外,還有家庭清潔、生活垃圾堆放滲濾而產生的污水。③增長快。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污水的產生量也隨之增長。④處理率低。據調查,每個農民年均產生約220kg生活垃圾、500kg糞尿和1.3t生活污水,由于很少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水隨意排放,滋生蚊蠅,傳染疾病。人居垃圾以生活垃圾和廚房垃圾為主。據估計,人均生活垃圾產量0.86kg/d(濕基)。甘肅省多數農村所有垃圾未經分類收集,少數村雖有垃圾池,但是垃圾收運轉運體系尚未建立,收運轉運嚴重滯后,生活垃圾棄置在路邊、房前屋后的空地、洼地、池塘邊、河岸邊。進入垃圾池的垃圾收運轉運不及時,普遍存在池滿溢出現象。一些村莊已基本處于垃圾的包圍之中,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及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隨著農村生活條件改善,人居垃圾種類數量直線上升。
2.2畜禽養殖污染處理不夠甘肅省畜禽糞便年產量約4400萬t,由于多數養殖場沒有綜合利用的糞便污水處理設施,堆放的糞便、污水不僅污染了空氣和水體,而且傳播病菌、危害農田生態。大部分畜禽養殖戶沒有較為標準的糞污處理設施,生產的糞污多用編織袋裝袋后堆放在道路兩旁或其他公共場所,或直接堆放于任意空地;部分養殖戶生產污水隨意排放,并沒有做到有效、合理利用,反倒影響了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周圍群眾對此反響強烈。此現象,在甘肅省中東部人口相對密集地區尤為明顯。
2.3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加重有關監測資料顯示,甘肅省遭受各類污染的農田面積已超過86.67萬hm2,每年因此造成經濟損失2600多萬元,而全國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農業面源污染不僅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中累積,威脅著城鄉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制約著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隨著近年來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加大,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進入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一些地方農業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日趨加重。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部分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重金屬和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超標;地膜的廣泛應用帶來的“白色污染”給農業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另外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農業生產殘留物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秸稈的焚燒和糞便隨意排放,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生物資源,而且造成了空氣、土壤和地下水等的污染。據了解,在甘肅省農村,除一些企業固定排放污染物帶來點源污染之外,農民、農業自身帶來的生活垃圾,種養業、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通過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嚴重影響了耕地質量。
3農村環境與生態農業的辯證關系
生態農業是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態農業能最大程度地從源頭上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各種環境污染,包括對秸稈的循環再利用,減少化肥、農藥等外來無機質的投入,對畜禽糞便的處理再利用等。但不能徹底根除這種污染,如農用殘膜、難以開展生態農業生產的分散農戶的種養業都會持續帶來農業污染。關于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要立足于發展高效農業的同時,通過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是控制其污染的有效途徑。通過加大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科研攻關力度,積極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技術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輕、效益好的產業和產品,把產業結構調整和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實用治理技術、發展環保產業結合起來。
4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啟農業環境污染治理之旅
4.1生態農業內涵生態農業,簡稱ECO(eco-agriculture的縮寫),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4.2生態農業模式2002年,農業部向全國征集到了370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通過專家反復研討,遴選出經過一定實踐運行檢驗、具有代表性的十大類型生態模式。根據甘肅省的實際,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4種模式適合于甘肅省示范推廣,其中以循環生態農業模式更適合當下推廣。而目前比較常用的有復合生物系統循環模式,秸稈直接還田循環利用模式,種養結合循環生產模式,農業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模式,本文在此進行介紹和推介。
4.2.1種養模式利用玉米秸稈開展養畜,主要采取將玉米摘除棒穗后進行黃貯或連帶棒穗進行田間收獲玉米秸稈,粉碎后用作青貯飼料;或將玉米秸稈進行塑料袋青貯和窖式青貯,成為青鮮的飼料;或將玉米秸稈加工壓縮成營養成分高的“畜餅干”。通過“飼料—養殖—沼氣”模式,“過腹”還田。目前全省建成青貯氨化池4萬多個,建設秸稈養畜示范縣10個、示范村77個、示范戶1.5萬戶。秸稈養畜加強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結合,實現了農業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利用,促進了畜牧業增效和農民增收。4.2.2畜禽糞污循環利用模式將畜禽糞污處理再利用,集能源、環保、資源為一體的畜牧循環經濟模式。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探索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園,以肉牛、肉羊良種繁育、科學種植養殖示范、生態能源循環利用示范為主,通過“向農民收秸稈做牛羊飼料,用牛羊的糞便制沼氣,再用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當有機肥料,在陽光聯棟溫室里種植食用菌、反季節蔬菜和花卉”的循環生產,實現“節能、環保、無污染、零排放”的循環生態平衡。生態園一年向周圍農民收購5000多t秸稈,僅這一項,為周邊農民增收100多萬元。
4.2.3生態保護型發展模式把現代化技術與傳統農業通過合理的投入,使農業生態系統維持在理想的狀態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質能量循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如千畝果園清潔生產生態化模式,重點抓生產無害化和廢棄物資源化兩個關鍵環節,以點面結合防治面源污染。通過推廣生態肥、配方肥、有機肥和病蟲草生態控制、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優選農業投入品,修建農業投入品廢棄物收集池,將農作物秸稈、有機垃圾等混合發酵生產有機肥,從而解決農業投入品和秸稈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問題。又如“一池六改”,即: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改院、改水、改路為主的家園清潔模式處理人畜糞便;以聯戶污水處理系統和垃圾物業管理為模式,解決垃圾、污水污染問題,實現了家園清潔,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
4.2.4秸稈多項利用近年來,隨著中部廣大地區地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秸稈數量直線上升,除為養殖業提供飼料以外,還造成了農村環境的大面積污染,房前屋后、道路兩旁堆積如山,甚至焚燒,煙霧繚繞。秸稈的再利用和處理是當務之急。利用處理主要有4個方面。1)秸稈飼料化。通過青貯、黃貯、秸稈加工壓縮、氨化和微貯等技術處理,讓秸稈過腹還田。2011年,全省飼料化利用秸稈量750.77萬t,約占秸稈資源總量的45.97%。河西、中部、東部、南部飼料化利用率分別為60.03%、39.83%、35.94%、41.66%。秸稈處理技術推廣多年、也相當成熟,但由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勞動力變得越來越短缺的情況下,具體實施起來困難不少。關鍵還是要實行訂單農業、發展農業合作社、疏通銷售渠道、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找到有效處理利用的切入點,做到處理全覆蓋、不留死角。2)秸稈肥料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生產有機肥,以生物發酵和無公害化處理的有機物質為基礎,配以各種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和生物菌劑,經科學配伍,制成具有農藥效果的多功能新型肥料。通過引進秸稈有機肥生產工藝,建立加工企業,對秸稈進行肥料化處理。二是秸稈粉碎直接還田,也是近年現代農業研究出來的一項新成果,要不斷示范推廣,完善機械處理工藝。秸稈肥料化不但能讓廢棄秸稈變廢為寶,還可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3)秸稈新能源化。近年秸稈沼氣、氣化、固化成型、高效爐灶炕等利用得到較快示范推廣,秸稈能源化利用在綜合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顯現。筆者認為,通過引進秸稈固化生產工藝,加工生產固化秸稈新能源、替代煤炭等農村傳統能源有較大的發展前景,也有生態價值。4)秸稈還可作為食用菌基料、工業原料(造紙、板材、建材)等多種用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引進和研發。
4.3其他農業污染的生態治理
4.3.1農膜農膜的使用量逐漸上升,但廢棄農膜的污染也相當嚴重,農膜的回收利用是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熱點問題。殘膜治理工作有兩個方面,一是建立社區殘膜回收站,組織人員對農用殘膜進行收集并及時上交加工場進行處理;二是加大對可回收利用農膜的研制開發和對廢棄農膜的再加工利用研發工作。
4.3.2尾菜尾菜是一些自然條件相對較好農業生產區域的重要農業污染源,道路兩旁、田間地頭到處有尾菜,有些地方污染還相當嚴重,如不及時處理,還會造成連鎖污染。處理方式主要通過回收、建立尾菜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
篇2
關鍵詞:農業環境;成因;治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7.005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環境不斷遭到破壞,現階段農業環境保護已經到了必須高度重視的地步,因為這種農業污染不僅阻礙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對農業環境污染的研究,有利于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還能改善生態環境。
1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和原因
1.1 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
農業環境污染主要指的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等農業物資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畜禽糞便、固體垃圾等的隨意排放而造成的水體、土壤的污染。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也相應提高,農業和工業中“三廢”排放量也逐漸增多,這些“三廢”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農田中,其中的有害物質就殘留在土壤中,阻礙了農作物的生長。農村的養殖場很少配備污水處理設備,很多家禽的糞便直接排放到農業生產環境中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土壤鹽漬化等問題。對農業環境影響最深遠的是化肥和農藥的污染,過度使用的農藥化肥不僅浪費資源還會導致土壤富營養化、重金屬滲入等,使農田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1.2 農業環境污染的原因
造成農業環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農業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已頒布的有關條例中雖然有相關規定,但是具體的有關農業污染治理的立法還不健全或是針對性不強,使得環境保護和治理人員在進行相關工作時無從下手;二是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作為農業生產大國,我國的農藥、化肥、地膜等的使用量驚人,其中很多含有有害污染物質的農藥滲入地下造成土壤環境的惡化,地膜推廣使用的同時卻缺少回收利用,造成了農田的白色污染;三是農村居民的生活廢水以及工業廢水等都成為農業環境的污染源,這些物質會降低土壤的活性,妨礙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四是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要想從根本上治理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就要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農民意識到排放污水和過量使用農藥化肥的危害,并且能夠盡自己的力量來保護農業環境。
2 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策略
農業環境治理的相關人員應該針對產生農業環境污染的原因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聚集起各方面的力量,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1 建立健全農業環境保護法規
國家應該完善相關農業保護方面的立法,修正農業生產法律中不合理的部分,以建立起系統的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協調農業、水利、財政、環保等多部門的關系,讓相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提高農業環境保護效率,使農業環境保護不再是環保一個部門的事。政府的農業環境污染政策應該因地制宜,以使農業環境保護措施可以有效實行。
2.2 加強對農業生產的管理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加快,農業耕地減少,為了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處理好環境保護和農業生產的關系。可以采取對農田的農藥承受能力、土地資源進行規劃,減少和控制農藥的使用,選擇可降解的地膜等措施來實現對農業環境的保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學管理農業生產,不浪費資源,促進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
2.3 推廣新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先進技術也可以應用到農業環境管理中,比如,對農田環境進行實時監測,隨時掌握農業環境污染狀況以此為依據制定相關的措施,利用先進技術調查農村的土壤污染情況,使農村環境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掌握相關數據;引進生產率高、環保效益好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農業技術部門的綜合素質,并且對農藥的使用進行科學指導,減輕農藥對土壤的污染,保護農業環境。
2.4 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在環境污染的治理過程中,農民環保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農民的環保教育。通過環境保護教育,農民可以了解相關農業生產的危害,從而樹立農業環境的保護意識,配合相關部門的一些環保措施。相關教育人員可以通過如大眾媒體、基礎教育、技術人員入戶講解、發放宣傳手冊、組織科技扶貧等方式來進行農業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從而讓農民自覺參與到保護環境的隊伍中來,為農村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 結語
農業環境直接制約著農業的發展,而農業又是我國的經濟基礎,因此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對農業環境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是關系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工作。現今我國的農業環境現狀需要我們分析農業環境污染的原因,從源頭上進行治理,加強對農業環境污染的防治,改善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 李清蓮.我國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和成因及治理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17):523-524.
[2] 王聯英.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和成因及治理對策之我見[J].大科技,2014(28):284-285.
篇3
摘要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引起各方面的關注。總結了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了其潛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植被問題和漁業問題,并提出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污染現狀;潛在問題;建議
水位的漲落帶又稱消落帶,是由于水庫季節性水位漲落而使周邊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區域。它是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段,是一類特殊的濕地生態系統[1]。在人工調控下,三峽水庫的水位漲落速度、幅度和頻率與天然河道明顯不同,增加了消落帶的不穩定性,而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對庫區消落帶的影響逐漸加大。加強消落帶區域的生態保護是三峽工程發揮其作用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庫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1污染現狀
1.1 工業污染
三峽庫區消落帶最重要的污染是鉛、鎘污染[2],其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廢渣。鉛能使土壤肥效退化、土質降低,從而讓農作物不能有效順利地生長。此外,被農作物吸收后,這些有害元素將會通過生態平衡中的食物鏈傳送到人體內。鎘在環境中具有穩定、積累和不易消除的特點,通過食物鏈富集使人體產生慢性中毒。鎘污染可能最終引發“痛痛病”。
有研究報道,通過多種方法評價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狀況,結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為鎘,生態風險影響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潛在生態風險因子的順序為鎘>鉛>銅>鋅>鉻,消落帶地段大部分斷面存在中等潛在生態風險[3,4]。
1.2生活污水污染
由于三峽庫區消落帶附近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中洗菜、洗衣服、沖洗廁所等產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漸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對消落帶水環境的污染逐漸加大。為了庫區消落帶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必須加快庫區消落帶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5]。
1.3庫水的影響
消落帶的形成是由于庫水的季節性水位漲落,這樣就會使消落帶地區的土壤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主要是庫水的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不斷地在土壤中富集,進而對土壤的生理性能產生影響。土壤被淹沒時,土壤中的養分、污染物就會被溶解和吸附在水體中,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被淹沒的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釋放量在第1天達到最大值,大約占10d內釋放總量的80%~90%,隨著時間的增長,釋放量就越來越少。水中的有機物質及部分固體顆粒經過物理或化學變化之后到土壤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補充土壤的有機物質,進而改良土性。污水中也有氮、磷等有機元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土壤中養分的含量,保持肥力。但這種情況下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當污染物在土壤中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引起土壤的成分、結構、性質和功能的變化,造成土壤污染[6]。在被浸泡過的土壤上栽種的農作物的產量也明顯低于正常水平[7]。水對于巖石中礦物質及營養元素的釋放、運動、擴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不同的水分條件下,母巖養分的運輸存在差異。根據試驗研究表明,8%和12%的水分處理與自然狀態下氮、磷、鉀釋放比較,其增幅均達顯著水平[8]。因此,庫水會加快庫區消落帶紫色母巖養分的釋放,使大量的營養物質轉移到水體中,從而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庫區消落帶主要土壤類型中,紫色土壤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紫色土壤保肥能力差也是消落帶農作物產量低的一個原因。季節性的水位漲落會加劇水土流失的趨勢,使土壤中的養分向水體轉移[9]。
2潛在問題
2.1生態環境問題
一是易引發地質災害。整個三峽水庫大部分區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層穩定性差,加上庫區沿岸人多地少、人類活動頻繁,是我國環境地質災害的多發區[10]。三峽大壩的建成后,水庫的蓄水量增多,庫岸兩側巖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使庫岸山體吃水比重加大,造成兩岸坡地穩定性減弱,從而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11],嚴重威脅庫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庫區安全。例如1998年的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就在庫區云陽縣形成了近10處崩塌和滑坡。三峽水庫恢復正常蓄水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有5個月的高水位,長時間江水浸泡,再加上三峽水庫在春、夏兩季蓄水位在175、145m近30m的落差,必然會造成沿庫岸大面積坍塌、滑坡,引發地形變異[12]。二是易暴發流行性病疫。消落帶是水位的漲落地帶,會受到水陸的交替性污染。低水位時,垃圾、雜草等污染物直接滯留在消落帶上;高水位時,水流速度慢,污染物不易擴散[13]。這2種環境都易引起各種相關的病原體、致病菌滋生,特別是在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污染嚴重的消落帶將成為各種相關病菌、寄生蟲的滋生源及異味和惡臭的散發地,并很可能導致大規模疫情的發生和流行[14]。
2.2植被問題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為整個系統提供物質能量來源,是系統穩定的基礎。科學植樹種草是優化消落帶生態環境的一種方式,是減輕地質災害的有效措施,可以更好地發揮消落帶植被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消落帶植被的功能很多,具體的可以分為4個功能:一是減災功能。三峽水庫蓄水后,垂直距離幾十米的陸地被水淹沒,而庫岸多是殘坡積物,含水量的增加就會減少其穩定性,導致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水位的升降導致干濕變化從而引起巖土體的膨脹,導致庫岸失穩。二是經濟功能。消落帶的植樹種草及后期的維護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此外,果樹、蔬菜的種植可為農民創收。三是凈化環境。三峽水庫蓄水后,流速減緩,擴散能力減弱,水流自凈能力降低,環境污染加劇。某些草本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待到一定時段將其收割,就可將污染物帶出水庫。四是美化功能。草木具有美學價值,可以給人帶來視覺享受[15]。目前,三峽庫區的眾多支流及支流入干流的庫灣區可以利用的消落帶區域較大。因此,有足夠的消落帶土地可以用于植被生態保護。
2.3漁業問題
三峽庫區消落帶能夠有效利用的地段多位支流河口區域淹沒后形成的“豬肚”形成灣,部分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之支流河道蜿蜒,水體交換受“肚頭”制約,在此類水域從事養殖,若生產方式不當或生產規模失控,很容易出現局部水質富營養化污染。因此,在規劃、實施消落帶漁業開發時,必須根據有關部門針對各類水域確定的水質標準和區域,認真評估不同養殖方式和生產規模的影響,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以控制污染[16]。
3建議
針對三峽庫區消落帶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應首先對不同蓄水點消落帶的形態、范圍、空間分布、生態環境現狀開展相應的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區域消落帶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態環境問題和三峽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的要求,制定消落帶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規劃,劃分功能區;并依此作為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地利用和生態保護的指導依據,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礎。在工農業的生產中一定要盡量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勵企業家建立物料循環,這樣就可以讓污染物作為原料得到再次的利用,使已污染的區域環境盡早得取治理與生態修復。
4參考文獻
[1] 涂建軍,陳治諫,陳國階,等.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地整理利用——以重慶市開縣為例[J].山地學報,2002,20(6):712-717.
[2] 陳梓云,彭夢俠.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壤中鎘污染調查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9(4):494-495.
[3] 傅楊武,祁俊生,陳書鴻,等.三峽庫區苧溪河流域消落帶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及評價[J].土壤通報,2009(1):168-172.
[4] 付川,潘杰,牟新利,等.長江(萬州段)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生態風險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2):110-113.
[5] 魏復盛,張建輝,何立環,等.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的關鍵在源頭控制與削減[J].中國工程科學,2009,11(2):4-9.
[6] 楊鋼.三峽庫區受淹土壤污染物釋放量的試驗研究[J].水土保報,2004,18(1):111-114.
[7] 駱東奇,魏朝富,謝德體,等.長江上游紫色母質養分溶出及環境效應預測[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22(2):179-183.
[8] 鄒強,劉芳,楊劍虹.三峽庫區消落區紫色土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3):266-270.
[9] 傅楊武,陳明君,祁俊生.重金屬在消落帶土壤-水體系中的遷移研究[J].水資源保護,2008,24(5):8-11.
[10] 溫銘生,李鐵鋒,王連俊.三峽庫區滑坡災害與地質環境關系分析[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33(4):103-106.
[11] 郭躍,楊華,趙純勇,等.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體系構想[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1):5-9.
[12] 蘇維詞.三峽庫區消落帶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調控[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4,21(2):32-34,41.
[13] 胡百萬,王曉鵬.三峽庫區重慶市長壽縣大橋滑坡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2(S1):312-313.
[14] 何再超,鄭欽玉,馬杰,等.三峽庫區消落區可持續發展途徑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5-7,44.
篇4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1.019
在興衰際遇的城市化進程中,“山皆是園、水皆是景”的人類居住妙構空間在人類征服視線的主導下,喧囂、呆板、擁擠、污染、疾病等語詞日漸成為描述城市的核心話語。伴隨著現代工業革命前所未有的狂飆突進和技術進步,城市,這座聚結人類視覺饗宴的夢想家園正由于頻發的生態公害,使群山環抱、清泉繞流、樸實厚拙的園庭信步,使空氣清新、陽光充足、舒服愜意的靜謐世界再度成為人類的溫暖想往。由于人類急功近利、不計后果的工業化運動,城市環境污染和景觀破壞已使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飽嘗粉塵毒氣、溫室效應、植物枯萎、威脅生命的嚴重傷害,甚至使一些城市遭致毀滅的殘酷結局。例如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后專家評估,完全消除這場浩劫的影響至少得800年!
當廊檐雕花、滴穿歲月的老宅舊邸成為都市人的描金夢囈時,當權力合謀、資金策劃的社會公害成為都市人的荒謬歸屬時,當負陰抱陽、坐實朝空的藏風聚氣成為都市人的生存渴望時,因為系列觸目驚心的嚴重污染事件,城市被涂抹成星光黯淡、烏煙瘴氣的污濁相貌,深陷戟指唾罵、動輒得咎的噬臍險境。城市是否能如同青苔雕飾的縱深村莊,在自然景觀中延伸可以關注到每個人幸福的舒適細節?
一、城市污染的噩夢與災難
當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各國為了加快推進本國的城市化進程,特別是為了恢復二戰后城市經濟的極度破壞,紛紛采取了激進的城市發展策略。然而隨即衍生的諸如環境污染、水資源缺乏、交通堵塞、住房短缺等城市問題,卻嚴重制約了城市的健康發展,特別是環境污染給城市帶來的巨大生態災難。
(一)大氣污染
1、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最早記錄的大氣污染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許多重型工廠分布在比利時馬斯河谷上,包括煉焦、煉鋼、電力、玻璃、煉鋅、硫酸、化肥等工廠,還有石灰窯爐。1930年12月,馬斯河谷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抑制了煙霧的升騰,河谷工業區內13個工廠排放的大量有害氣體在大氣層中越積越厚,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竟高達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氣中還含有有害的氟化物,有上千人發生呼吸道疾病,癥狀表現為胸疼、咳嗽、流淚、咽痛、聲嘶、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一個星期內就有60多人死亡,許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難。
2、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尾氣造成的光化學污染
從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每年從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港口城市洛杉磯上空就會出現一種彌漫天空的淺藍色煙霧,這是由于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中的烯烴類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氣中后,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照射下,變成了讓人致病或致命的毒氣。這種煙霧使人眼睛發紅,咽喉疼痛,呼吸憋悶,頭昏頭痛。1955年,因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65歲以上的老人達400多人;1970年,約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紅眼病。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沮喪地說,“汽車是最大的大氣污染源”。
3、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逆溫山谷的微粒污染
1948年10月,持續的霧天使美國賓夕法尼亞洲多諾拉鎮格外昏暗,風力十分微弱,空氣能見度極低,除了煙囪之外,鎮上的鋼鐵廠、硫酸廠和煉鋅廠都消失在煙霧中,排出的大量煙霧被封閉在山谷內壁和逆溫頂部之間。很快,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以及其它氧化物與大氣煙塵共同作用,生成了硫酸煙霧,嚴重污染了大氣。隨之而來的是小鎮中6000人因為吸入固態或液態的硫酸銨微粒,突然發病,癥狀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頭痛、四肢乏倦、胸悶、嘔吐、腹瀉等,其中有20人在三天里很快死亡,年齡多在65歲以上。
4、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侵入肺泡的金屬粉塵
四日市位于日本東部伊勢灣海岸,由于交通方便,很快成為發展石油工業的窗口。1955年,四日市的第一座煉油廠建成后,其他一些相關企業紛紛成立,石油聯合企業逐漸形成規模。但從1959年開始,昔日潔凈的城市空氣變得污濁起來,二氧化硫濃度超過標準五六倍。全市平均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塵量高達14噸,形成的煙霧厚達500米,漂浮著多種有毒有害氣體和金屬粉塵。很多人出現頭疼、咽喉疼、眼睛疼、嘔吐等癥狀,患哮喘病的人劇增。據記載,1964年,四日市因煙霧長期不散,致使一些哮喘病患者在痛苦中死去。1967年,又有一些哮喘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殺。到1979年10月底,四日市確認患有大氣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數為775491人。
5、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死亡上萬的煙塵污染
1952年12月5日,一個異常的情況出現了,倫敦風速不超過每小時3公里。處于死風狀態的倫敦,由于風太弱,無法帶走林立的工廠煙囪與家庭排出的各種有害的煙塵,從空中紛紛飄落大量超出平時10倍的煤煙煙霧,將泰晤士河谷完全籠罩住,而燃煤排放的粉塵和二氧化硫使空氣逐步變得很臟很有毒,數千受害者因此患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的疾病。到12月10日煙霧散去時,已有4000人死亡,隨后的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去。直到1956年倫敦又發生了嚴重的煙霧事件,英國政府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控制大氣污染的重要性,強行通過了英國一個關于潔凈空氣的法案。
6、巴西:庫巴唐死亡谷事件——摧民毀居的廢氣廢水
巴西圣保羅以南60公里的庫巴唐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該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進煉油、石化、煉鐵等外資企業300多家,人口劇增至15萬,成為圣保羅的工業衛星城。企業主只顧賺錢,隨意排放廢氣廢水,谷地濃煙彌漫、臭水橫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過敏癥,醫院擠滿了接受吸氧治療的兒童和老人,使2萬多貧民窟居民嚴重受害。此外,1984年2月25日,一條輸油管破裂,10萬加侖油熊熊燃燒,燒死百余人,燒傷400多人。1985年1月26日,一家化肥廠泄漏50噸氨氣,30人中毒,8000人撤離。而市郊60平方公里森林陸續枯死,山嶺光禿,遇雨便滑坡,大片貧民窟被摧毀。
7、希臘:雅典緊急狀態事件——二氧化碳的高度超標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時,希臘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氣質量監測站顯示,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318毫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200毫克/立方米)59%,發出了紅色危險訊號。11時濃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過500毫克/立方米緊急危險線。中央政府當即宣布雅典進入“緊急狀態”,禁止所有私人汽車在市中心行駛,限制出租汽車和摩托車行駛,并令熄滅所有燃料鍋爐,主要工廠削減燃料消耗量50%,學校一律停課。中午,二氧化碳濃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過歷史最高記錄。一氧化碳濃度也突破危險線。許多市民出現頭疼、乏力、嘔吐、呼吸困難等中毒癥狀。市區到處響起救護車的呼嘯聲。據悉,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比例若達到8%的話,就會嚴重抑制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導致人窒息死亡。此事件后,希臘政府開始撥巨款專項研究環保計劃。
(二)酸雨污染
1、北美:死湖酸雨事件——不分國界的酸雨污染
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西半球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萬噸,其中約有380萬噸由美國飄到加拿大,100多萬噸由加拿大飄到美國。七十年代開始,這些地區出現了大面積酸雨區。最強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亞州,酸度值(pH)1.4。紐約州阿迪龍達克山區,1930年只有4%的湖無魚,1975年近50%的湖泊無魚,其中200個是死湖,聽不見蛙聲蟲鳴,夏日也死一般寂靜。加拿大多倫多1979年平均降水酸度值(pH)3.5,比番茄汁還要酸,安大略省薩德伯里周圍1500多個湖泊池塘漂浮死魚,湖濱樹木枯萎。國際上酸雨被稱為“現代空中死神”,已成為世界各國最關心的環境問題。
2、西德:巴登森林枯死病事件——挑戰工業的環境衰敗
工業對二戰后西德的經濟騰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伴隨著“煤炭危機”與“鋼鐵危機”,各地出現了嚴重的資源貧乏與環境污染問題,大片的森林飽受酸雨之害,先后患上枯死病。原西德共有森林740萬公頃,到1983年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積量占同年森林生長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萬公頃森林被毀。巴登-符騰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樅樹、松樹顏色很深,綠得發黑而得名,地勢高峻、土地肥沃,是歐洲著名的度假圣地和著名的布谷鳥鐘產地,也有一半樹染上枯死病,樹葉黃褐脫落,其中46萬畝完全死亡。當時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的魯爾工業區森林里,到處可見禿樹、死鳥、死蜂,每年有數萬兒童被感染特殊的喉炎癥。
(三)化學污染
1、日本:水俁病事件——麻痹神經的含汞廢水
1956年,日本水俁灣附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病癥最初出現在貓身上,病貓步態不穩,抽搐、麻痹,跳海死去。隨后不久,此地出現了患這種病癥的人,由于腦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被侵害,輕者口齒不清、步履蹣跚、面部癡呆、手足麻痹、感覺障礙、視覺喪失、震顫、手足變形,重者神經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這個鎮有4萬居民,幾年中先后有1萬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此種病狀。經數月調查研究,日本熊本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報告證實,這是由于居民長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俁灣中含有汞的海產品所致,原因是日本熊本縣水俁鎮新日本窒素肥料氮肥公司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汞。
2、日本:痛痛病事件——含鎘大米的慢性中毒
20世紀初期開始,人們發現日本富山地區的水稻普遍生長不良。1931年,這里又出現了一種怪病,患者病癥表現為腰、手、腳等關節疼痛。病癥持續幾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會發生神經痛、骨痛現象,行動困難,甚至呼吸都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到了患病后期,患者骨骼軟化、萎縮,四肢彎曲,脊柱變形,骨質松脆,就連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進食,疼痛無比,常常大叫“痛死了!”有人甚至因無法忍受痛苦而自殺。上世紀60年代,日本醫學界經過長期研究發現,“痛痛病”是由神通川上游的神岡礦山煉鋅廠廢水引起的鎘中毒。河兩岸的稻田用這種被污染的河水灌溉,有毒的鎘經過生物的富集作用,使產出的稻米含鎘量很高。人們長年吃這種被鎘污染的大米,喝被鎘污染的神通川水,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慢性鎘中毒,其中因此死亡者達207人。
3、日本:米糠油事件——有毒飼料的連環污染
1968年3月,在日本的九州、中國、四國等地有幾十萬只雞吃了有毒飼料后死亡。此后數月,有許多人因原因不明的皮膚病到醫院就診,初期癥狀為眼皮腫脹,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疹,其后癥狀轉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發生急性肝壞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至1978年,確診患者累計達1684人,因此死亡的達數余人。通過尸體解剖,在死者五臟和皮下脂肪中發現了多氯聯苯,專家懷疑與米糠油有關。經過對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進行追蹤調查,發現九州一個食用油廠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誤,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脫臭工藝中使用的熱載體多氯聯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被用做了飼料,還造成數十萬只家禽的死亡。
4、中國:溫州液氯爆炸事件——傷亡慘重的氯氣中毒
1979年9月7日下午1時55分,溫洲電化廠液氯工段正在充裝液氯作業時,一只半噸重的充滿液氯的鋼瓶突然發生粉碎性爆炸。隨著震天巨響,大量液氯氣化,迅速形成巨大的黃綠色氣柱沖天而起,形似蘑菇狀,高達40余米,該工段414m2的房全部倒塌。其間夾雜著瓦礫、鋼瓶碎片在空中橫飛,數里外有震感。液氯從容器沖出時,泄漏的氯氣共達10.2噸,當時風速3.7米/秒,大量氯氣迅速呈60°扇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擴散,中軸線距離為4600米,波及范圍達7.35平方公里,共有32個居民區和6個生產隊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大量人員急性中毒。受氯氣危害的人達1208人。這次事故共死亡59人,其中現場炸傷砸死18人,其余41人因嚴重急性氯氣中毒而死亡。
5、印度:博帕爾毒氣事件——管理不善的毒氣泄漏
1984年12月3日,印度的中央聯邦首府博帕爾的美國聯合碳化公司農藥廠因管理混亂,操作不當,一座存貯45噸異氰酸甲酯貯槽的保安閥出現了嚴重的毒氣泄漏,形成了一個方圓25英里的毒霧籠罩區。首先是近鄰的兩個小鎮上,有數百人在睡夢中死亡。隨后,火車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霧擴散時,居民們有的以為是“瘟疫降臨”,有的以為是“原子彈爆炸”,有的以為是“地震發生”,有的以為是“世界末日的來臨”。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這場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這一污染事故中,有15萬人因受污染危害而進入醫院就診,事故發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還以每分鐘一人的速度增加。這次事故還使20多萬人雙目失明。此次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百億美元,震驚了整個世界。
6、中歐:萊茵河污染事件——沉積河底的劇毒農藥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爾市桑多斯化學公司倉庫起火,裝有1250噸劇毒農藥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隨著百余噸滅火劑進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并構成70公里長的微紅色飄帶,以每小時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經地區魚類死亡,所有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被迫全部關閉。8天后,用塑料塞堵下水道的塞子在水的壓力下脫落,幾十噸含有汞的物質再次流入萊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日,德國巴登市的苯胺和蘇打化學公司冷卻系統故障,又使2噸農藥流入萊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標準200倍。這兩次污染使萊茵河的生態受到了嚴重破壞,波及下游的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835公里沿岸城市,也使幾十年德國為治理萊茵河投資的210億美元付諸東流。有毒物沉積在河底,使萊茵河因此而“死亡”了20年。
7、中國:沱江水污染事故——百萬市民的飲水危機
2004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驟然降臨在流經四川省中南部的沱江下游兩岸,50萬公斤魚類被毒死,百萬人斷水,上千家企業、餐飲業等被迫停產關門,造成經濟損失達3億元。環保部門監測表明,這次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和亞硝酸鹽。造成此次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川化股份公司在對其日產1000噸合成氨及氨加工裝置進行增產技術改造時,違規在未報經省環保局試生產批復的情況下,擅自于2004年2月11日至3月3日對該技改工程投料試生產,并在試生產過程中發生故障,導致含大量氨氮的工藝冷凝液外排出廠流入沱江。3月2日下午3時,四川簡陽市政府向市民了“暫時停止飲用自來水”的通告,緊接著,沿沱江約62公里的污染帶上的資中、內江也停止了在沱江取水和向市民供水。沱江是三市市民飲用水的惟一水源,為此,百萬市民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飲用水危機。
8、中國:吉林石化爆炸事件——跨越國界的江水污染
2005年11月13日下午,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新苯胺裝置發生爆炸,引起化工原料火災。截至次日,共造成5人死亡、1人失蹤,近70人受傷。爆炸發生后,約100噸苯類物質(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嚴重污染,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隨著污染物逐漸向下游移動,這次污染事件的嚴重后果開始顯現。為避免污染的江水被市民飲用、造成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市政府決定自2005年11月23日起在全市停止供應自來水,這在該市的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形成的100多公里長的污染帶流經吉林、黑龍江兩省,在我國境內歷時42天,行程1200公里,于12月25日進入俄羅斯境內。俄羅斯對松花江水污染對中俄界河黑龍江(俄方稱阿穆爾河)造成的影響表示關注,我國向俄道歉,并提供援助以幫助其應對污染。
(四)藻類污染
1、中國:無錫太湖藍藻事件——富營養化的飲用水源
2007年5月29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飲用水危機降臨到江蘇省無錫市,城區的大批市民家中自來水水質突然發生變化,并伴有難聞的氣味,無法正常飲用。無錫市民飲用水水源來自太湖,造成這次水質突然變化的原因是:入夏以來,無錫市區域內的太湖水位出現50年以來最低值,再加上天氣連續高溫少雨,太湖水富營養化較重,從而引發了太湖藍藻的提前暴發,影響了自來水水源水質。藍藻會產生微囊藻毒素,普通消毒和加熱都不能完全去除飲用水的微囊藻毒素,所以無錫的飲用水源因受到突發污染而緊急停止供水,小小藍藻在一夜之間打亂了數百萬群眾的正常生活。隨后,滇池、巢湖藍藻也相繼暴發,沭陽等城市的自來水源也受到污染。無錫市民紛紛搶購超市內的純凈水,街頭零售的桶裝純凈水也出現了較大的價格波動。
2、日本:頻發貝類中毒事件——富營養化的赤潮污染
赤潮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相關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種有機物的廢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藻類能夠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質基礎,日本是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1962年,在京都發生一次因食用受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巨蠣引起的麻痹性貝毒中毒事件,有42人中毒。1976年6-7月,在本州北部三陸沿海地區發生一次食用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紫貽貝引起的腹瀉性貝毒中毒事件,有31人出現嘔吐和腹瀉癥狀。1977年6-7月在東北地區發生大范圍食用有毒貝類引起的腹瀉性貝毒中毒事件,中毒人數達122人。1978年6月,在北海道的內浦灣發生食品用雙殼軟體動物引起的麻痹性貝毒中毒事件,有數人出現中毒癥狀,其中1人死亡。
(五)輻射污染
1、美國:最嚴重放射物事件——癌癥醫院的放射污染
1984年1月,美國一座治療癌癥的醫院,一個存放鈷-60放射性物質的重達40多磅的金屬桶,被人從實驗室運走,并把桶蓋撬開,當即有6000多顆發亮的小圓粒——具有強放射性的鈷-60小丸滾落出來,散落在附近場地上。這些鈷-60小丸與附近的金屬件混合在一起,還有許多小丸掉到人們的鞋子里而被帶到附近的大街和公路上,通過人們的各種活動造成大面積的污染。接觸鈷-60小丸的人,一個月后許多人出現了嚴重的受害癥狀,牙齦和鼻子出血,指甲發黑等。有的表面上沒有什么癥狀,但經化驗發現白細胞數、數等大大減少。此污染事件,雖然當時沒有死人,但據專家們說,接觸鈷-60放射性污染的人,患癌癥可能性要大得多。
2、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技術操作的連續失誤
1986年4月26日,位于烏克蘭基輔市郊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誤,4號反應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31人死亡,237人受到嚴重的放射性傷害。基輔市和基輔州的中小學生全被疏散到海濱,核電站周圍的莊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萬噸糧食,距電站7公里內的樹木全部死亡,并引起一系列嚴重后果。帶有放射性物質的云團隨風飄到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等國,當時西歐各國及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測到了核電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質,瑞典東部沿海地區的輻射劑量超過正常情況時的100倍。核事故還使烏克蘭地區10%的小麥受到影響,使前蘇聯和歐洲國家的畜牧業大受其害,還導致日后數十年中27萬居民患癌死亡。同年,我國兩艘貨船從羅馬尼亞裝貨駛回天津港,因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污染,測量結果超標20-30倍,數千名艙員入院檢查和治療,經濟損失相當嚴重。
3、巴西:戈亞尼亞銫-137事件——拆卸引發的放射污染
1987年9月13日,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亞尼亞,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放射性事故。一家私人放射治療研究所搬遷,將銫-137遠距放射治療裝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門進行處置。兩個清潔工進入該建筑,將源組件從機器的輻射頭上拆下來帶回家拆卸,這一行為造成源盒破裂,產生放射源污染:14人受到過度照射,4人4周內死亡;約112000人接受監測,249人發現受到污染;數百間房屋受到監測,85間發現被污染。整個去污活動產生了5000m3放射性廢物,社會影響極大,以致在戈亞尼亞的一個建有廢物處置庫的邊遠鄉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葉符號做成村旗,以警示市民。
二、城市污染的防范與治理
由于地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土地、資源日漸匱乏,水土流失使動物植物大量滅絕、江河海洋受到污染,地表自凈能力大大降低,地球生態日漸惡化,缺水、酸雨、沙塵暴等氣候問題日漸成為城市環境變壞的主導因素,亦使免疫系統疾病、致命腫瘤疾病的危險性大大增加。顆粒物、微生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地理環境人為污染,不僅損害人體健康,還使城市生態失衡。隨著科技的進步,主動防控城市環境的污染源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城市環境污染的成因
1、大氣污染
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定義,“大氣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并因此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污染的現象”。主要來源于燃料燃燒、車輛行使中的高排放、露天噴漆噴塑、餐飲業油煙釋放、大型工礦企業等,如顆粒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重金屬等等,會破壞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引發“溫室效應”,并通過呼吸侵入人體、引發人體中毒與生癌。
2、酸雨污染
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時,降水即為酸雨。降水酸度pH<4.9時,將會對森林、農作物和材料產生明顯損害。含堿的大氣塵埃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主要通過燃料燃燒、水泥生產、礦藏采礦、金屬冶煉、建筑工地、車輛行駛等造成。一般說來,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3、水質污染
水質污染分四種:一是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體后引起的嗅覺、味覺、外觀、透明度等方面的惡化;二是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進入水體后改變了水的物理特性,如熱,放射性物質,油、泡沫等污染;三是化學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體后改變了水的化學特征,如酸堿鹽,有毒物質,農藥等造成的污染;四是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體,直接或間接地傳染各種疾病。人類將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海水、地表水、地下水受到污染,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
4、重金屬污染
在開采、冶煉、加工過程中,諸如鉛、汞、鎘、鈷等富集性重金屬,進入大氣、水、土壤,會引發水俁病、骨痛病等重金屬等嚴重中毒事件。重金屬污染與其他有機化合物的污染不同,不少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凈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重金屬具有富集性,很難在環境中降解。重金屬在人體內能和蛋白質及各種酶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使它們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體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過人體所能耐受的限度,會造成人體急性中毒、亞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
5、固體廢物污染
固體廢物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三種。此外,還有農業固體廢物、建筑廢料及棄土。生活垃圾是指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物,包括食物殘渣、紙屑、灰土、包裝物、廢品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包括粉煤灰、冶煉廢渣、爐渣、尾礦、工業水處理污泥、煤矸石及工業粉塵。危險廢物是指易燃、易爆、腐蝕性、傳染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廢物,除固態廢物外,半固態、液態危險廢物在環境管理中通常也劃入危險廢物一類進行管理。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與城市垃圾,由于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醫療廢物電子廢物缺乏規范拆解與回收利用體系,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
6、噪音污染
通常所說的噪聲污染是指人為造成的。從生理學觀點來看,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即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噪聲。交通噪音、工業噪音、建筑噪音、生活噪音等噪音污染,會誘發各種神經衰弱現象,導致反應遲鈍、容易疲勞、效率下降,還會掩蔽報警信號、車輛行駛信號等,造成重大事故。50年代,美國曾發生過駭人聽聞的事件:一架超音速飛機掠空而過,下面站著的10個人雖然緊捂耳朵,但飛機過后,他們竟被超音速飛機的巨大噪聲給震死了。
7、光污染
一般認為,光污染泛指影響自然環境,對人類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娛樂帶來不利影響,損害人們觀察物體的能力,引起人體不舒適感和損害人體健康的各種光。建筑玻璃幕墻的反光、夜晚不合理的室外照明、夜間汽車頭燈的眩光等,會對人的視網膜、鞏膜造成傷害,令人頭昏心煩,甚至發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緒低落、身體乏力等類似神經衰弱的癥狀。
(二)城市環境污染的防治
亞里斯多德說過,“城市,因人類尋找美好而誕生的”。因此城市環境的治理,本質上是將自然亦是將人類宜居的生態環境還給人類,從宏觀角度上重新布劃城市的居住、商業與工業的格局,讓城市化的每個進程既證實工業的曾經輝煌、也獲得視覺的規整優雅。
1、加強城市水源地環境的生態保護
全世界每年有1000萬人因飲水不潔而死,因此必須強化對飲用水源取水口的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測和監管,防范威脅飲水安全的突發環境事故。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控制保護區上游的面源污染,減少農藥、化肥殘留物流入量,加大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治理力度,對廢水進行資源化利用,并通過各方面的宣傳來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減少破壞環境的行為。
2、加強城市大氣污染的防控措施
據環保部統計,目前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較差,灰霾天氣成為許多城市的最大環境災害,而由于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建筑塵埃、生活廢棄等形成的PM2.5顆粒物正是形成灰霾天氣的元兇。因此城市必須注重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采用無污染清潔能源與低污染生產工藝,加大重點污染物防治力度,強化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建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改善城市能源消費結構,并種植綠化和利用植物凈化空氣,加強城市污水垃圾的高標準分類處置技術,使城市遠離污染物和塵埃,到處是新鮮、清潔的空氣。
3、加強城市景觀環境的設施建設
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要關注自然元素作為綠色景觀的存在,多樣化、生態化、休閑化使城市在高架道路與地面廊道的復合空間架構中,成為生機盎然的人類可以觸摸四季的理想棲息地。因此城市要大力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確保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強化對城市濕地公園、河道自然駁岸、復合通勤空間、宜人尺度街道等的規劃和設計,讓城市在水景弧線與建筑輪廓構筑的居住空間里永遠充滿煦日涼風的明媚,永遠散發怡然自信的活力。
篇5
關鍵詞 畜牧業;環境污染;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24-0109-01
我國草地資源非常豐富,畜牧業比較發達,畜牧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畜牧業可以為人們帶來肉類、蛋類、奶類等食物,動物身上的毛發、皮膚還可以為人們提供生產的原材料。可以說我們的正常生產生活離不開畜牧業的資源供給。在畜牧業給人來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福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近幾年來,由于人類大肆的破壞環境,無情的向自然界索取自然資源,自然生態結構逐漸趨于弱化和不穩定狀態,環境污染問題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將環境保護問題提升到相應的高度。由畜牧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只要有水質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等。隨著畜牧業規模的擴大,這種污染程度也逐年加劇。雖然大規模集約型的畜牧業產生了很多污染問題,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衣食等方面的需要,畜牧業朝向規模集約型發展是必然的趨勢,是符合時展的,我們不能對其進行遏制。因此,為了保障畜牧業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處理,只能從提高生態保護手段方面入手。
根據目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適當的調整畜牧業的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環保性的畜牧經濟產業,提高畜牧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從根本上減少有害物質排放到大自然當中。另外還可以提高畜牧業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通過現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來提高畜牧產品的附加值,不只是增加經濟效益,還要同時增加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實現畜牧業與自然環境共同發展的局面。
1 畜牧業環境污染途徑
1.1 糞便污染
我們都知道,動物才是畜牧業的發展根本,動物在成長過程中,每天都會排泄出大量的糞便,這些糞便當中已經沒有了任何營養物質,剩下的只是對土壤有危害的廢氣固體物。糞便污染是畜牧業產生自然污染中占比例最大的。其每年排出的糞便比全國的工業生產固體廢物還要高出將近3倍,由此可見,畜牧業產生的糞便對環境污染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對這些糞便進行合理的解決處理任其隨意分布,不僅會對土壤,水資源造成難以想象的污染,促進了各種細菌的滋生,加速了疾病的傳播,破壞了地面的美觀。
一些農民和養殖人員知道,糞便是一種很好的肥料,可以用在植物的生長當中。但是過度的使用糞便作為肥料,不僅不會促進植物的生長,而且糞便中的微量硝酸鹽、重金屬會在土壤或植物體內堆積,造成了植物發生病變,地下水及地表水被污染的現象。當水污染進一步加劇,污水流到哪,就會給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一旦長久不進行治理,就很難就行補救措施了。
1.2 水質污染
水質污染是畜牧業所帶來的第二大污染現象。畜牧業的主要工作并不只是圈養各種動物,還會對一些原材料進行簡單的加工,這樣的話,畜牧業的污染源不僅來自動物,還有個加工廠的廢物排放。當處理不當的糞便、尿或是各種加工廠排放的廢水,滲入到地下水當中,會對地下水造成難以補救的污染問題,當排入地表水當中,也會增加水流內的各種有機物濃度,從而不斷的惡化水質,某些動物一旦飲用,輕者食物中毒,重者造成死亡。
1.3 惡臭污染
動物排泄出來的糞便是造成惡臭污染的主要來源。糞便一般是動物體內的廢渣殘留物,其味道非常刺鼻,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臭味很容易在畜牧場內揮發,對整個區域內的空氣都造成污染,雖然不能嚴重的影響人們的健康,但卻破壞了人們舒適的生活環境。
1.4 藥物殘留潛在污染
動物也屬于生物,也經常出現生病現象,現如今,面對生病的動物,放牧者已經告別了傳統的治療方法,直接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就算動物沒有生病也會打預防針,再加上各種農藥、消毒藥等的使用,其藥物殘渣雖然比較少,但是積少成多,形成了潛在的污染源。
2 畜牧業環境污染成因
2.1 畜牧形式的轉變
傳統的畜牧形式都是采用家庭式的分散經營,這樣的話產生的污染力度比較輕,大自然可以自行調整消化,但是其管理起來不方便,個人的利益收益比較低,因此開始慢慢轉向集約型經營。集約型經營雖然便于管理分配,但是對環境污染也急劇增長。各種動物排泄物、藥品殘渣的積壓很難處理,一旦沒及時合理的處理,便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2 畜牧場地的轉移
傳統的畜牧地點一般都在農牧場,但是隨著人們對于肉類、蛋類的需求越來越多,農牧場與市中心距離果園,導致運輸不方便,肉質不夠新鮮等問題,因此,畜牧地點慢慢由農牧場轉移到郊區,增加了污染物處理的難度。
2.3 化肥代替了農業有機肥,各種藥物使用量增加
化肥較農業有機肥效果更明顯、造價更低,因此逐漸代替了農業有機肥的地位,從而使糞便中有機物含量增多,造成了環境污染。另外各種藥品的使用,產生的藥物殘渣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也能導致環境污染問題。
3 畜牧業生態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生態保護的意識
說到底,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畜牧人員的環保意識不夠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必須提高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要不斷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生態保護案例,增強對污染物的處理力度。
3.2 加強環境監控力度
要重視檢測隊伍的建設,增強畜牧業環境污染現象的檢測力度,一旦發現有污染環境的行為出現,要盡快的采集數據,與相關部門配合,對污染源頭進行處理。
3.3 采取動物營養性環保措施
合理配制飼料,使用環保型飼料,消除飼料中抗營養因子的抗營養作用,采用多階段飼養法。
3.4 搞好生態草原建設,控制畜禽排泄物,控制藥物殘留
把發展畜牧業同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畜牧業的綜合效益。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畜牧業在為人們提供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同時,也為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為了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畜牧人員的生態保護意識,有效的減少環境污染的現象,控制好各種藥物、制劑的指標含量,在這一方面,我們還要不斷的學習其他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方法,來增強自身的環保能力。
參考文獻
[1]冷大勇.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環境保護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9).
篇6
關鍵詞:耐藥;抗生素;生態污染;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R97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1-0020-01
抗生素是一種以很低的濃度劑量就能影響其它生物機能的化學物質,主要是細菌、霉菌或者其他微生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或人工合成的類似物。抗生素具有很強的抑制細菌生長和殺滅細菌的作用,因此被廣泛應用于人類醫療保健、生物科學研究、食品加工、農業和畜牧業等方面。抗生素本身對人類和動物細胞沒有危害,但是大量生產和使用抗生素會致使病原菌產生耐藥性,使抗生素對其失去功效。另外,抗生素本身的結構極其復雜,在環境中不易被降解,容易造成生態污染,對環境影響嚴重。
“超級細菌”是指一些毒性很強、對絕大多數高效抗生素都耐藥的細菌,人類或動物感染“超級細菌”后,在醫學上尚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且預后很差。隨著人類對抗生素的大量生產和濫用,細菌耐藥性的現象不斷增多,“超級細菌”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超級細菌”的不斷增多,不僅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威脅,更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 抗生素對環境造成的生態污染
1.1 破壞環境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系統是由不同種屬以食物鏈的形式組成的維持生態自我平衡的系統,是一個很嚴密的生物系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會抑制和影響生物鏈中某些微生物的生長繁衍,甚至某些種屬會因此消失,食物鏈中某一環的斷裂都將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進而影響整個食物鏈。據報道,2013年一年我國使用抗生素達到16.2萬噸,約占世界用量的一半,超過五萬噸的抗生素被排放進入水土環境中。我國平均每年自銷的抗生素達到19萬噸,每年約有8萬人死于抗生素的濫用。從1960年到2000年全世界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的出現,“超級細菌”的種類卻在不斷增多。抗生素在整個食物鏈中傳遞并蓄積,會造成抗生素暴露于生態環境中,造成“超級細菌”的急劇增長。
1.2 對生態環境中的水和水生植物造成污染
環境中的抗生素絕大多數都會進入水環境,抗生素大多數是水溶性的,因此,抗生素對水環境和水生植物的污染問題也最為嚴重。據調查顯示,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般有抗生素污染,全國重點湖泊水質四成污染。我國河流抗生素測量度最高達到7560納克/升,平均也有303納克/升。抗生素對水環境造成污染,不僅對人類的飲水健康造成威脅,而且對水生植物的影響造成危害。抗生素進入水環境,造成水生植物的爆發式生長或造成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繁衍,破壞生態平衡。
1.3 ν寥籃橢參鍔長造成污染
農業和畜牧業中使用抗生素來對抗某些病蟲對農植物和牲畜的危害,有些抗生素還被用于牲畜的催生素使用。這些抗生素有些直接進入土壤環境中,有些通過動物糞便在土壤施肥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土壤中的抗生素不僅對于土壤質地、植物的生長、畜牧業和養殖業的穩定和發展有很大危害,而且很容易導致環境致敏源。
2 抗生素生態污染應對措施
2.1 限制抗生素的生產,切斷抗生素污染源
目前我國的抗生素使用情況是較為驚人的,據統計,我國每年生產抗生素21萬噸,其中出口3萬噸,其余全部自銷,人均消費抗生素138克每年,是美國的十倍。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措施限制抗生素的生產和使用,對抗生素的生產和流通過程進行監督和檢查,防止抗生素的濫用和大量使用,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2.2 加強抗生素健康教育
抗生素造成水環境的污染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一些抗生素生產廠將含有大量抗生素的污水排到河流當中,致使水中的抗生素超標。對于此類的抗生素使用和排放的違法亂紀行為,相關部門應該加大懲罰和監管力度,全面預防抗生素環境污染;另外,還應該加強對國民的抗生素使用健康教育,科普抗生素的有關知識,讓人們認識到抗生素濫用的危害,禁止畜牧業、養殖業和農業的抗生素濫用,宣傳科學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法,最大力度減少抗生素的環境污染。
2.3 開發研制新型替代品
對于抗生素的使用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最好的辦法就是杜絕抗生素的再使用,這就要求有抗生素的新型替代品。要加大對抗生素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和監管力度,鼓勵抗生素新型替代藥品的研究。利用新型藥品替代抗生素,杜絕抗生素的使用所帶來的生態污染。
3 結語
抗生素的發展和使用對于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低濃度的抗生素在環境中就可以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抗生素使用的重視和管制,正確的使用抗生素,避免“超級細菌”的再增多和抗生素生態污染。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應該減少和避免抗生素的環境污染,綠色健康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地下水污染 生態環境 影響
0 引言
今年3.22世界水日提出的口號是:“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地下水一旦由于開發和保護不當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凈能力極弱,而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對人類及其活動造成危害。因此加強對珍貴的地下水資源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地下水污染的途徑
我國地下水的污染,在城市中主要來源于無下水道區域的化糞池、廁所、污廢水排放滲坑、滲井、排污溝以及垃圾堆置場、不完善的氧化塘或污水庫的滲漏;在郊區和農村地區,利用原生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的不合理灌溉、大量地施用化肥和農藥等活動,也會導致地下水受到污染。污染物質進入地下含水層,首先引起潛水水質日益惡化,潛水溫度自然上升。在超采承壓水地區,由于承壓水水位大幅下降,造成上部污染了的潛水越流補給承壓水,使承壓水也受到污染,同時含水層疏干變為飽氣帶,改變了地層的物化條件,由還原環境變成了氧化環境,使下滲水飽氣帶中溶解了更多的物質成份,加速了地下水的污染。
2 地下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當地下水遭受污染后,往往引起水中“三氮含量的變化。如果飲用水中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含量過高,就會對人體尤其是嬰兒造成危害,引發硝酸鹽急性中毒即正鐵血紅骯癥。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在人體定條件下還會轉化成致癌物——亞硝胺。此外,地下水受污染后硬度過高,作為飲用水源不僅苦澀難飲,而且會引起人體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瀉、脹氣等癥狀。地下水源如果受到嚴重的有機污染甚至重金屬污染,那么對人體健康將造成更大的危害。沈陽市修建的東工地下水源地由于電鍍廢水污染,鉻含量超標31倍,僅使用9個月就被報廢,不僅損害了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造成了很大經濟損失。
3 地下水污染對工業生產的影響
天然地下水的硬度,不同自然地理條件相差較大,但從時間上看變化較小,因此地下水硬度迅速上升一般系人為污染所引起。地下水中鈣鎂含量升高一般不是直接來自污水,污水中的硬度通常很低,而是由污水和地表組成物質發生化學作用所致。在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工業生產用水中地下水占很大比重。地下水的污染將嚴重影響工業生產。首先地下水硬度增高,會使工業鍋爐的爐內和管道上結垢,直接影響爐壽命甚至引起爆炸。同時鍋爐內結lmm厚的水垢,大約要多消耗4%左右的燃料。就紡織印染行業面言用高硬度漿洗產品,不僅會大量消耗洗劑,而且會產生次品或廢品。此外,高硬度地下水還會對化工、制藥、釀酒、發電、造紙等許多行業造成危害。由于受污染的地下水硬度過高,就迫使一引起行業必須對硬水進行軟化和純化處理,從而增大了工業生產的成本。
4 地下水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地下水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長期用pH值過高的井水灌溉農田,會改變土壤結構,使土壤板結,無法耕作。灌溉水中的硝酸鹽含量過高,會減弱農作物的抗病力,降低作物的質量、等級。糧食作物吸收過量的硝酸鹽會降低糧食中蛋白質的含量,營養價值下降;蔬菜作物則易腐爛,無法貯存和運輸。另外如果受污染的井水中硫酸鹽、氯離子含量過高,還會抑制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大面積減產,并且使農作物的質量大大降低。
總之,人類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同時,如果不積極加以保護,將會惡化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5 地下水污染防治對策
5.1 貫徹執行國家水污染防治法和其它有關水源保護法規。對重要地下水源應劃分保護區并制定管理辦法,健全水資源管理機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5.2 興建地下水庫,大力提倡節約用水。過量開發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倡一水多用,以地表水或淺層地下水代替優質地下水用于工農業用水或園林綠化等方法。同時將暫不利用的地表水;較優質的工業冷卻水及大氣降水引滲回灌到地下含層中。
篇8
關鍵詞:重金屬汞污染;過渡金屬鐵重要性;熒光分子探針;羅丹明
中圖分類號: X830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24.082
1 對重金屬汞離子和過渡金屬鐵離子檢測的重要性
目前,人們越來越關注對重金屬和過渡金屬離子的檢測,其原因在于它們在自然界和人體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鐵離子和汞離子就是其中兩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離子。
鐵離子的重要作用在于承載著亞鐵血紅素的運輸,同時參與線粒體酶的重要反應過程。鐵離子的濃度在人體內存在著一個平衡,如果人體中鐵離子濃度過低,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和免疫力下降等病癥。反之,人體中鐵離子濃度過高,則會因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沉積于肝臟、胰臟、心臟和皮膚,肝功能異常、心肌損傷和糖尿病等。
重金屬汞在自然界的各部分均有最低含量,如果它的含量超過標準,就會對水體、土壤、大氣、人體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所以汞是毒性較強的重金屬。正因為重金屬汞的巨毒性,用適當的方法檢測它是我們需要完成的刻不容緩的任務。
1.1 重金屬汞對水體造成污染和危害
在水體中汞主要以各種絡合離子狀態存在,金屬汞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毒性更強的金屬汞,水生物通過食物鏈把汞在較高生物體內成千萬倍富集,毒性高出幾萬倍。
1.2 重金屬汞對土壤造成污染與危害
土壤中重金屬汞的含量增加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由于汞是農作物生產的非必需元素,但易被農作物所吸收。
1.3 重金屬汞對大氣的污染與危害
人為污染是大氣中重金屬汞的主要污染源。由于汞在常溫下易揮發,人們在工業生產中產生的汞及易揮發到空氣中,汞通過大氣進入人體中,直接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1.4 重金屬汞對人體造成的污染與危害
汞的危害主要通過食物鏈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重金屬汞它不僅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降解,還可以通過食物鏈不斷的在生物體內富集。嚴重損害人的大腦和腎臟等器官。
2 熒光分子探針介紹
目前,帶有熒光團分子探針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化學傳感器作為金屬離子的檢測手段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和親睞。利用熒光分子探針作為金屬離子檢測器有很多的優點,其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操作簡單、檢測限低、響應時間迅速、實時檢測等優點,所以熒光分子探針被人們廣泛利用。熒光分子探針是指熒光分子經過一系列的特殊設計,能夠選擇性的識別待測物,再將這種識別信息轉換成熒光信號傳輸出來,具有這種功能的分子就是熒光分子探針。通過分析熒光分子探針的定義,得出熒光分子探針是在熒光技術及識別信息的基礎上,完成對目標物的專一性選擇識別,它是通過分子探針中有機化合物的光物理特性實現的。例如,不同的熒光量子產率、不同的吸收和發射波長、熒光壽命,或者在不同的體系下顯示出不同的光譜特性。
3 利用熒光分子探針檢測重金屬汞離子和過渡金屬鐵離子
通過化學手段研發一種高效、快速的檢測方法,用來檢測鐵離子和汞離子。熒光分子傳感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高效的手段用來實時的檢測自然界和人體中的金屬離子。鐵離子最大的特性就是其順磁性,所以很多報道關于鐵離子的都是熒光猝滅,這樣就限制了探針的性質以及發展。我們通過熒光光譜檢測金屬離子時最大障礙的就是其他基團的干擾,例如汞離子探針大部分都是親硫的,在做熒光光譜檢測時避免不了含巰基化合物的干擾。因此,同時克服以上困難,研發鐵離子和汞離子的熒光分子傳感器是一項非常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工作。
由于羅丹明的特殊化學結構,決定了它是一個理想的化學傳感器。大部分羅丹明衍生物中都有特殊的螺內酰胺結構。其結構的特別之處在于,當它閉環時直觀看無色并伴有熒光猝滅,但在開環條件下,當遇到金屬離子或者被質子化時,感官上顏色變成了粉紅色,同時它的熒光也由無色變成了紅色。但羅丹明的特殊化學結構也有很多優點,美中不足就是它的斯托克斯位移特別的小,這樣就會產生熒光猝滅和銳利散射,從而帶來測試誤差。為了避其短處,發揮它結構的長處。作者設計合成產物中含有兩個熒光團,讓它們通過FRET即熒光共振能量轉移,傳遞兩個熒光團之間的能量,從而改變羅丹明的激發波長,達到預期的目的。
設計合成的熒光探針,即希望應用到檢測土壤中的汞離子是否超標,同時還希望應用到生物中檢測鐵離子。
參考文獻
[1] 宋偉.中國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概況[J].水土保持研究,2013(04):293-298.
[2] 范拴喜.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方法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7):310-315.
[3] 吳世康.熒光化學傳感器研究中的光化學與物理化學[J].化學進展,2004(03),16(2).
篇9
隨著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挑戰,畜牧業養殖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堅持社會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集中精力治理畜牧業養殖中的環境污染。本文主要從畜牧業養殖工作中環境污染的特征出發,從而探究出有效的治理措施,為畜牧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關鍵詞:
畜牧業;養殖;環境污染;特征;治理
1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特征
1.1化學污染畜牧養殖過程中會使用到很多化學飼料,但是一般畜禽對于蛋白質的利用率都比較低,飼料中含有的氨、磷都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氨和磷揮發到大氣中會增加大氣的氨含量,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養殖戶將畜禽糞便用于農作物生長,會增加土壤中的氨、磷含量,造成土壤污染,再通過土壤沖刷和滲透作用對地下水形成污染,人們生活中使用地下水,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1]。所以,在畜牧業養殖過程中,飼料中的氨、磷含量會對大氣環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對農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都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1.2自污染畜牧業養殖過程中,自身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為畜禽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糞便,糞便中含有很多會對生態環境形成污染的物質,如果沒有對這些糞便進行有效的處理,就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會對周圍居民生活質量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2]。畜禽長期處于低度氨環境中,隨意焚燒畜禽糞便會污染空氣質量,甚至可能引發火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2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因素
2.1缺乏環保意識目前,大部分畜牧業養殖戶還未意識到畜禽養殖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認為工業和生活才是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關鍵性因素。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缺乏環保意識,沒有對養殖場進行合理布局,也沒有配置相應的畜禽糞便池,糞便直接輸送到種植業中,通過土壤和揮發對地下水和空氣造成了污染,導致生態環境污染的情況出現。
2.2資金投入力度比較低在我國大部分小規模養殖戶都是貧窮農民,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上,一般采用的露天養殖,缺乏科學的管理規范,隨意性比較強,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2.3養殖模式轉變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造成大量糞便累計,糞便不能及時用于農作物生長中,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在畜牧養殖過程中,養殖戶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會使用這些藥品防治疾病的出現,促使畜禽快速成長,藥物殘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也對人畜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作用。
3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治理
3.1提高環保意識當前,在畜牧養殖業發展過程中,要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目標,就必須使養殖戶認識到科學養殖的重要性,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增強養殖戶的環保意識,合理布置養殖場的布局,加強養殖業和種植業的聯系,及時將畜禽糞便投放到農作物生長中,避免糞便大量積累,在揮發作用和滲透作用下造成生態環境污染。通過增強養殖戶的環保意識,使其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為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當前,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要使更多貧窮的農民富起來,可以鼓勵農民小規模養殖畜禽,但是,也要樹立環保意識,在畜牧養殖過程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配置相應的糞便處理池,相關部門加強監督,幫助養殖戶解決畜禽養殖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基礎社會建設不齊全的養殖戶,應該督促其快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3],始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畜牧業實現長遠發展目標提供充分的保障。
3.3養殖方式轉變中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在畜牧養殖業轉變發展方向的時候,要保護生態環境,避免畜牧業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就必須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將種植業和養殖業聯系起來,使畜禽養殖中產生的糞便可以技術投放到農作物生長中,一方面,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養分;另一方面,避免畜禽糞便堆積造成生態環境污染。最后,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主要是因為這些藥品會對人畜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藥品殘渣也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田發榮,田玉屏,楊光,等.山區畜禽規模養殖環境污染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湖北畜牧獸醫,2013,34(6):92-94.
[2]孟祥海,張俊飚,,等.畜牧業環境污染形勢與環境治理政策綜述[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4,30(1):1-8.
篇10
一、生態住宅小區的概念
生態住宅小區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它是一個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各種資源的利用最有效,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大大降低了因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破壞或暫時失衡等影響而產生的各種風險,有利于提高小區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系統。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和現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人類共同的愿望。生態住宅小區具有下列特征:
1.高效益的轉換系統。在自然物質-經濟物質一廢棄物的轉換過程中,必須是自然物質投入少,產出多,廢棄物排泄少。通過高新技術的使用來推動物質的有效轉換與再生、能量的多層次分級充分利用和無污染工藝的推廣,從而在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又能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
2.高效率的流轉系統。以現代化的設施為支撐骨架,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價值流和人流的運動創造必要的條件,從而在加速各流的有序運動過程中,減少經濟損耗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高效率的流轉系統,包括構筑連接內外的交通運輸系統,建立在通信數字化、綜合化和智能化基礎上的快速有序的信息傳輸系統;配套齊全、保障有效的物資和能源(水、電、煤及其他燃料等)的供給系統;網絡完善、布局合理、服務良好的服務系統;設施先進的污水廢物排放處理系統。
3.高質量的環境狀況。對生產和生活造成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各種廢棄物,都能按照各自的特點予以防治和及時處理、處置,使各項環境質量指標均能回達到國際最高標準。
4.多功能、立體化的綠化系統。點線國面結合、高低錯落,形成綠化網絡,在更大程度上發揮綠化調節空氣、溫度、美化景觀和提供娛樂、休閑場所的功效。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的規定,居住區內人均綠地面積28平方米。
5.高素質的人文環境。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良好的社會風氣,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良好的醫療條.件與祥和的社區環境。同時,人們能保持.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能自覺地維護公共.道德標準,并以此來規范各自的行為。
6.高水平的管理功能。對資源利用、畫社會服務、治安防災、環境整治等實施高效率的管理,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和諧。
二、生態住宅小區建設
生態住宅小區建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以空間的合理利用為目標,以建立科學的人工化環境措施去協調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協調小區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關系,使人類在空間的利用方式、程度、結構、功能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為人類創造一個安全、清潔、美麗、舒適的居住環境。它是在對小區環境質量變異規律深化認識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安排小區人類活動的強度、廣度和深度的行為。建設的基點是合理利用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這是小區生態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小區生態問題的產生可歸結于兩個根源。其一是人口導致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及環境超負荷承載而產生的生態問題;其二是人類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相應的,生態建設也包含兩大部分內容:一是資源利用,二是環境整治。前者著重研究在資源利用問題后者著重研究解決、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從廣泛意義上而言還應包括社會等領域。具體來說,小區生態建設的內容主要有:
1、確定人口適宜容量。一個小區的適宜人口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函數,是滿足一定生存質量的前提下的合理人口規模。
2、研究土地利用適宜性程度。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對生態系統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土地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經濟上的合理性,而且要考慮與其相關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要分析環境條件對土地利用方式所產生的制約。
3.防治污染。通過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形成并維持小區高質量的生態系統,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治理的中心環節是在做好環境污染預測基礎上,選取適宜的處理方法和處理程序。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工程性對策有:①構筑結構合理、布置均衡、形式多樣、功能強大的綠化系統。②建設好飲用水工程、中水工程和污水排放與處理工程,使水質逐步向國際標準靠攏。③實行集中供給能源,采用先進的煙氣處置工藝,從根本上減少大氣中的有害物質的含量。④改進和完善垃圾的收集系統,爭取做到分類收集、封閉運輸,讓一部分垃圾變廢為寶,另一部分經無害化處理后還原到大自然中。⑤采用清潔無害工藝、設備飛產品,減少污染的排放量。
4.保護生物。人類以外的生物大量地、迅速地減少、退縮以至消亡,是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各類生物尤其是綠色植物在生態環境中擔負著重要的還原功能,綠化程度以及人均綠地面積是體現城市生態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
5.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小區是資源高強度集中消耗區域,其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反映和決定了環境質量水平。提高水資源、能源、再生資源、等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是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
三、住宅小區的環境污染
治理環境污染是生態住宅小區的建設與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住宅區環境污染有很多來自住宅區外,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住宅區內部,物業管理部門對部分污染可以通過法律、技術、經濟上的措施進行控制。
1、住宅環境污染的類型。房屋的建設、室內裝修、配套設施的運行、區域環境、各種生活習慣等都會對住宅造成污染。污染類型大體分為:①住宅大氣污染:油煙污染、燃料廢氣污染、排水系統臭氣污染、吸煙污染、建筑與裝修材料等。②水污染:飲用水污染、游泳池用水污染、雨水與污水合流污染。③噪音污染主要有:施工噪聲污染、交通噪聲污染、機電設施噪聲污染、社會噪聲污染等。④輻射污染主要有:電磁污染、射頻輻射污染和放射性污染。⑤光污染:眩光污染、燈光污染、視覺污染、反光污染。⑥固體廢物污染主要指建筑、生活垃圾亂堆,沒有及時清理。
2、住宅環境污染的空間分布。由于住宅環境污染源類型較多、分散,雖從總體上歸納出規律有相當大的難度,但還是可以總結出一些特點。在平面上可以用按臨街面、臨公共場所、鄰設施、其他住宅四種位置來考慮。在臨街面住宅會碰到交通噪聲、社會噪聲、施工噪聲、各種光污染、高壓輸電線電磁污染、汽車尾氣污染、油煙污染等,是污染類型最多、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臨公共場所住宅主要是社會噪聲污染。鄰設施住宅主要是機電設施噪聲污染,是污染類型少,但污染可能很嚴重的地方。其他位置住宅污染相對較輕。在垂直方向上,污染源的分布大部分位于地面附近,但高壓輸電線、高架橋、油煙排放口、元線電發射臺位于較高位置,使污染分布較無規律。輸電線、高架橋、發射臺是不常見的,故可以認為大多數情況下靠地面的住宅遭受的污染較嚴重。有一些污染在空間上常是較均勻分布,如電視放射性幅射污染、廚房油煙污染等。
3、住宅環境污染在時間上的分布。住宅環境污染在長尺度時間上的分布可分為.持久的、臨時的兩種情況。在短尺度時間上可分為連續和間斷兩種情況。持久的污染有廚房油煙污染、機電設施噪聲污染、交通噪聲等,在房屋使用期都存在。 臨時性的污染有房屋裝修的噪聲、施工噪聲,在整個使用期只存在較短一段時間。連續污染源有交通噪聲、高壓輸電線污染等,間斷污染源有廚房的油煙、備用柴油發電機廢氣污染等。
4、住宅環境污染的可控性。住宅環境污染的可控性指污染控制的難易程度,它直接影響管理部門的治理控制決策。對住宅的環境污染一般分為住宅內部污染源、住宅小區污染源和住宅小區外污染源。住宅內部污染控制一般可通過設計、物業管理、用戶進行嚴格控制,如設計獨立的排煙管、禁止在無污水管的陽臺使用洗衣機、規定裝修時間和要求等。住宅小區污染源污染控制可望通過小區規劃、設計及物業管理進行嚴格控制,如有噪聲污染設施離住宅應有一段距離及采取防護措施,車輛速度、鳴笛應嚴格控制等。住宅小區外污染控制一般可通過城市規劃、城市環境綜合醫治理、小區規劃、設計來控制。如交通噪聲可設置綠化帶進行控制、把一些非住宅用房布置在臨街位置上等。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住宅已建成時,污染控制的難度很大,當處于小區規劃設計階段時,污染較易控制。在物業管理階段,可控性較好的污染有小區內車輛噪音、水箱、水池游泳池水質污染、酒樓油煙污染與噪聲污染等,可控性較差的有城市道路的交通噪聲、小區機電設施噪聲等。
四、生態住宅小區管理
物業管理公司可運用生態學理論來建設和管理住宅小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環境,增加小區活力,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目前,物業管理公司在生態住宅小區管理中,需重視下面工作:
l、實施ISO14000B叫環境管理體系,提高公司生態環境管理水平,樹立生態化的人與自然觀、科學價值觀、經濟觀、綠色價值觀,提高全體員工的生態環境意識。
2.節約使用資源,不斷提高資源的轉換率、各種設施的節能率、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率,減少小區中的污染源,并通過法律、技術、經濟上的措施加強對它們的控制和防治,積極推進設施的現代化,積極采用綠色和節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