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類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30 17:56: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分類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Landsat-8 OLI 土地利用 監督分類
中圖分類號:P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a)-0012-02
近年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較大,遙感數據被廣泛用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研究,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利用遙感圖像解譯編制土地利用類型圖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能夠快速、準確、大范圍地獲取土地資源狀況,它可為摸清土地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并進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該文利用Landsat-8遙感影像結合ENVI工具,快速得到了城市的土地利用類型。通過對分類結果精度的驗證,證明了此技術可以作為獲取土地利用信息的有效手段。
1 研究區概況
某市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向內陸過渡地帶,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東南季風氣候, 具有冬寒夏暖、春濕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崗地。植被類型繁多,自然植被以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馬尾松、杉木、櫟樹分布普遍。
2 數據來源
2013年2月11號,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發射了 Landsat 8 衛星,其上攜帶OLI陸地成像儀和TIRS熱紅外傳感器。OLI陸地成像儀包括9個波段,空間分辨率為30 m,其中包括一個15米的全色波段。與ETM+傳感器相比,OLI包括了ETM+傳感器所有的波段,OLI全色波段Band8波段范圍變窄,使全色圖像更易區分植被和無植被地區,有利于目視判讀和城市土地利用分類。此外,還有兩個新增的波段:藍色波段(band 1;0.433 0.453μm)和短波紅外波段(band 9;1.360 1.390 μm)。
研究選取2013年9月的兩景Landsat-8 OLI影像對該市進行土地利用分類研究,行列號分別為123/38和123/39,兩景數據云量較少,成像清晰,利于后續分類處理。
3 數據處理
3.1 彩色合成和圖像融合
不同的波段組合有其不同的主要用途,根據目視判讀的需要,各類地物間的反差應盡可能大,根據前人在長期工作中總結的Landsat TM(ETM+)不同波段合成對地物增強的效果,TM的4、3、2波段組合的地物圖像豐富、鮮明、層次好,可用于植被分類和水體識別,而OLI的5、4、3波段范圍與TM的4、3、2波段范圍非常接近,最后確定選擇5、4、3標準假彩色波段組合。將多光譜波段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分別進行Seamless Mosaic無縫接邊處理,用該市行政規劃圖shapefile矢量文件分別剪裁,將該市多光譜影像的5、4、3波段進行假彩色合成。
采用得到的該市假彩色合成影像與全色波段影像做HSV影像融合,使處理后的遙感圖像既提高了空間分辨率,同時又保留了影像原本的多光譜特征,從而達到圖像增強的目的,增強判讀的準確性。經過HSV融合后,道路等細節能夠更加清楚的分辨,地物間反差增大,更加有利于目視判讀(圖1)。
3.2 監督分類
對于監督分類而言, 訓練區ROI的選擇是否準確合理對分類精度有著很大的影響。使用ENVI的ROI TOOL工具在融合后的影像上采取樣區,對比衛星影像地圖上的實際地物,發現湖泊與水田、耕地與草地,很難剝離,所以決定將這四種地物劃分為兩類,結合該市實際情況,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長江、湖泊水田、林地、灌木、耕地草地和城鎮用地六類。選擇完訓練樣本后,通過ENVI軟件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工具計算訓練樣本的可分離性,樣本間可分離性結果值均大于1.8,說明樣本之間的可分離性較好。
ENVI提供了多種監督分類方法, 最常使用的有最大似然法、神經網絡分類法、最小距離法和支持向量機方法, 不同方法參數設置不同, 而且最終分類效果也會有所不同。相較于其他幾種方法,最大似然法的分類精度較高,且計算時間較快,該文采用最大似然法進行監督分類。建立一個背景的掩膜,使背景不參與監督分類,使用生成的分類模板和背景掩膜進行最大似然法監督分類,得到土地利用分類圖(圖2)。
3.3 精度評價
分類后進行精度評定,采用混淆矩陣的方法。得到總體分類精度為97.707 1%,Kappa系數為0.971 2。由此可見分類精度很高,影像分類質量很好。
4 結果分析
根據統計分類結果可知,灌木面積為2 977.944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5.14%,面積最大;其次是城鎮用地,面積為2 797.691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3.02%;耕地和草地面積為1 052.047 km2,占12.42%;湖泊和水田面積為860.08 km2,占10.15%;林地面積為623.259 km2,占7.34%;長江面積為162.627 km2,占1.92%。
5 結語
該文以Landsat-8 OLI影像數據為數據源,得到了某市土地利用分類圖,能夠較好的反映某市的地表信息, 又具有較強的分類可行性。Landsat-8 OLI數據相對于MODIS等低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數據來說,更加能夠確保分類結果的準確性;而QuickBird、SPOT等數據雖然具有高空間分辨率,但是價格貴、時間分辨率低,只適用于特定小空間尺度的研究。Landsat-8 OLI數據屬于中等空間分辨率,具有合適的重訪周期,更適合于做土地利用分析。
利用Landsat8 OLI影像編制土地利用類型圖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 可為決策部門更加及時、準確地提供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及其變化趨勢以便從宏觀上調控土地資源利用,能夠有效避免由于人類對于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而引起的諸如溫室效應、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風霖,緱變彩,李靖琳.Landsat7 ETM+與Landsat8 OLI植被和非植被定量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11):240-241.
篇2
[關鍵詞]:Cass;GIS;勘測定界;數據處理;圖形制作;雙臺溝村
中圖分類號:F30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土地勘測定界概念和意義
土地勘測定界是根據土地征收、征用、劃撥、出讓、農用地轉用、土地利用規劃及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工作需要,實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圍、測定界址位置、調繪土地利用現狀,計算用地面積,為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用地審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學、準確的基礎資料而進行的技術服務性工作1。
土地勘測定界工作是與土地管理業務相關聯的重要的基礎性技術工作,是提高土地使用管理水平的技術保障手段;是一項服務于土地利用管理多方面需要的、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行政性技術工作。在具體實踐工作中,也是內外業工作者相互協調、配合的工作。外業工作者首先進行實地踏勘確定土地使用界線范圍,測定界樁位置;然后內業工作者根據土地使用界線范圍調繪土地利用現狀,計算用地面積,形成勘測定界成果。經審查合格的勘測定界成果是用地審批、地籍調查和登記發證等的基礎資料和依據。GIS技術的引用,極大地提高了勘測定界內業工作中土地分類及面積統計的數據處理速度及精度,并保障了勘測定界成果的可靠性和精確性,也保證了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地籍基礎資料提供的科學性和精確性。
2、基于cass和arcgis的土地勘測定界內業工作流程
土地勘測定界內業工作的數據處理及圖形制作是勘測定界工作的核心。在接受用地單位的委托書后,經過項目負責人的組織協調,協商土地勘測定界具體工作時間,經過搜集相關資料、外業調查、外業測量等前期工作后,由內業工作者在外業工作基礎上進行整理匯總,生成界址點及界址點坐標、統計土地利用面積及權屬現狀、繪制勘測定界圖、編制土地勘測定界技術報告書。
圖1 工作流程示意圖
3、雙臺溝村地塊土地勘測定界數據處理及圖形制作
經外業調查、核實及雙方指界,達成統一意見后,確定勘測定界紅線范圍;在cass環境下,內業工作者確定勘測定界面積,設定比例尺、成圖圖幅范圍、內外圖廓、坐標等圖飾內容,并生成界址點及界址點坐標。
圖1 圖幅整飾設定圖2 紅線范圍及圖幅范圍
圖3 生成界址點地籍參數設置 圖4 界址點及界址點坐標示意圖
將以上在cass環境下生成的圖層加入到arcgis環境中,并將紅線范圍通過“conversion tools”工具轉換成.shp文件。將搜集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與測紅線范圍.shp文件進行相交分析(intersect)得到紅線范圍內土地分類,通過屬性表“calculate geometry”命令更新圖斑地類面積,通過屬性表“select by attributes”可以統計某一地類編碼的全部數據,因此arcgis極大地方便了紅線范圍內地類面積的統計;然后修飾勘測定界圖,添加界址點坐標表和統計好的地類面積統計表(見表1),即完成勘測定界圖;最后利用實際調查的資料統計勘測面積,(國有、集體)、權屬情況、地籍審核表等技術報告要求的內容。
圖5 arcgis下的相交分析及面積統計
表1 地類面積統計表
圖6地類圖斑示意圖 圖7勘測定界示意圖
在cass及arcgis相結合下,可保證勘測定界工作科學、有效的完成,并確保數據統計的精確性和圖形成果的質量。
4、優點及缺點
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以下優點及缺點:
較傳統的依賴cass軟件進行勘測定界工作,arcgis的引入極大地提高了統計土地分類面積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了精度。
圖面注記、圖幅設計等較cass軟件更方便、快捷,圖層空間屬性更完善。
圖件成果的質量及美觀程度更符合委托單位的要求,數據存儲及轉換更方便。
Cass和arcgis數據交換過程中會出現信息缺失,尤其是帶有弧度的線狀數據,arcgis轉換成折線,導致勘測面積不一致。
對于數據轉換過程中的信息缺失問題,一般對導入的數據進行在編輯可以彌補此種數據缺失的缺陷。
5、總結
通過作者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經驗,在勘測定界中運用cass及arcgis相結合的方法精確的統計地類面積、生成界址點和界址點坐標、形成勘測定界成果圖是完全可靠的。避免了傳統運用cass統計地類面積的繁瑣及易出錯等問題,尤其是較大勘測定界范圍下的統計工作效果更加明顯。兩者的結合,簡化了勘測定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3
關鍵詞:森林公園規劃;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
中圖分類號:F326.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68
森林公園體系規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實際上也是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的一種手段。森林公園規劃水平越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就越高,這對發展我國的森林旅游業也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國森林公園規劃中,存在著土地兼容性控制不足的問題,這與用電分類系統不規范、用地評價體系不合理等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應該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
1 森林用于旅游用地兼容性的概念
資源的兼容性指的是一種資源多種的用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同步得到利用的性質,或者分步到利用的性質。曾經有某位學者把土地兼容性的使用看成土地使用性質的寬容范疇,同時將允許設置和有條件的允許設置與不允許設置來表征。還有學者指出: 土地兼容性指的是兩種以上土地用途,在一起而相互發生負面影響的程度。通過對森林旅游用地分類及特點的分析,森林旅游用地兼容性可以定義為:在森林公園中,同一塊土地上不同土地使用性質共生的可能性及一塊土地對與它相鄰的不同使用性質旅游用地的可接受性。
2 森林公園規劃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措施
2.1 健全旅游用地分類系統
我國的城市以及農村用地采取的都是二元制的方式,其使用的土地分類系統比較傳統,旅游用地邊緣化問題并沒有在傳統系統中體現,這種缺失使得森林公園規劃無法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兼容,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目前我國正加大力度實現城鄉一體化,在這現實背景下,國家土地管理部門頒布了新的土地分類標準,不僅對森林公園規劃進行了詳細分的劃分,相關規劃人員可以依據此標準來規劃森林公園,以此大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新的土地分類標準的頒布與實施,不僅使旅游用地規劃更加科學合理化,同時對兼容性土地的控制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規范森林旅游用地評價
現階段我國使用的森林公園規劃制度主要來源于總體設計規范,在該規范中,著重強調了森林旅游資源的評價,目前森林公園規劃,主要是以風景資源評價為重點內容,并沒有涉及到土地評價的內容,這是森林旅游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在對森林公園進行規劃時,往往會出現土地利用方式與其所具有的功能并不統一的問題。現今土地資源越來越小,而森林公園的規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為了保證我國的土地資源能夠科學合理的被利用,在建設森林公園時,必須規范其用地評價制度,以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規范用地評價制度:
規范內容與方法,用地評價內容與方法直接反映著用地評價水平,傳統的規范中幾乎不涉及用地評價,即使涉及內容也比較陳舊,無法適應現階段森林公園土地規劃利用的新情況,因此必須對評價內容以及方法加以規范;評價成果應該正確的運用到實踐中,這樣才能發揮用地評價的作用,注重總結評價成果,將其編制成文案等形式,以便管理保存;增加評價內容,目前森林公園規劃評價內容的重點是風景資源評價,除此之外,還應該添加土地利用現狀以及兼容性的評價,評價內容越全面,評價結果也就越真實,越有利于指導實踐;正確的運用評價成果,比如在森林公園規劃期間,可以充分的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標,對規劃項目進行有效分析,然而在規劃管理這時間里,也能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標并且把它看作是監督項目,以此為編修提供借鑒。只有規范森林旅游用地評價體系,才能使森林公園規劃更加科學合理,保證城市建設用地得到充分的利用。
2.3 有效控制森林公園區劃
所謂森林公園區劃簡單的說就是根據功能需求來對某一區域內的土地進行細致的劃分,以此來保證每一個功能區中的建設項目都與其功能相符合,進而實現土地利用之間的兼容。一般情況下,森林公園布局通常都是以游覽區為中心,將各個功能系統有效的連接起來,在突出各個功能區各自的優勢之外,還能夠做到協調發展,進而使得整個功能系統更加協調,其兼容性更強。
森林公園總體布局與功能區劃中應關注各功能區環境氛圍、空間尺度、豎向空間和建設時序等方面的土地兼容性控制問題。在環境氛圍建設方面,應遵循地域分異規律,確保各個功能區土地使用性質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要求功能分區有利用環境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在空間尺度上的兼容性控制方面,各功能區要服從全局需要和功能的耦合分工合作體系,既要滿足大尺度空間范疇功能區之間和土地利用大類的差異性與協調性,又要滿足功能區內用地的相似性,使同一功能區內部不同地塊之間用地性質在大類上一致性情況下,在中小類用地之間的兼容。在森林公園豎向規劃方面,要有利于維護原地貌特征和地景環境、合理利用地形象素和地景素材、有效保護與展示大地標志物。在森林公園時序規劃中,需要兼顧不同功能區塊、不同地塊的開發利用條件,難易程度和資金保障情況,合理確定森林公園開發建設時序,以促進森林公園土地利用的兼容性控制。
3 結 語
綜上所述,對森林公園規劃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進行探討十分必要,因為現階段,我國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使我國的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在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對其土地利用兼容性進行探討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黃秀娟,劉偉平,蘭思仁.森林公園旅游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與應用――基于旅游產品開發的適宜性角度評價[J].林業科學,2009(07).
篇4
關鍵詞:土地勘測定界定義;勘測定流程與方法;土地勘測報告書編制
中圖分類號:[DF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定義
土地勘測定界系指對采用征用、劃撥、使用等方式提供用地的各類建設項目,實地劃定土地使用范圍、測定界樁位置、標定用地界線、調繪土地利用現狀,計算用地面積以供土地管理部門審查報批建設項目用地的測繪技術工作。
工作基本流程
土地勘測定界基本流程建設用地單位(個人)提出申請(憑建設用地規劃紅線、選址意見書等)接受用地單位(個人)委托準備階段(查閱有關資料和編制技術設計書等)外業調查(現場踏勘、調查確權、實地放樣、界址測量、面積量算等)內業處理(編制建設項目用地各類圖件、土地勘測定界技術報告等)成果檢查驗收和核查階段提交成果資料。
二、前期準備工作
首先在經過地方政府土地主管部門對勘測測繪資質的審核后,取得了委托書之后就要收集查閱相關文件、圖件及勘測資料,用地單位提交的城市規劃區內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或選址意見書,批準的初步設計和有關資料,土地管理部門在前期對項目用地的審查意見。查閱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供的轄區內用地管理圖。然后由用地單位提供用地范圍的地籍圖、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圖或地形圖。地形圖最好使用大比例尺(一般大于1:2000的地形圖)以及平面控制等相關資料。其次進行現場踏勘,通過對城市規劃相關文件精神,以及圖件及勘測資料內容進行分析,并而對現場進行實地踏勘,并進行調查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地類界線和地形地物要素等,并編制設計書或工程實施方案。
三、勘測定界要素的確定
1、權屬調查確定
權屬調查是土地勘測定界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按《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城鎮地籍調查規程》和《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權屬調查一般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收集并核實已有的權屬資料。如果已有的權屬資料未發生變更,又與實地一致時,利用原有資料,不需要重新進行土地權屬調查;若經核實原有權屬資料存在明顯錯誤的,應該進行重新確權。
第二類是現場指定確權。當已有的權屬資料不能滿足需要或者存在明顯錯漏時,進行現場重新確權。重新確權,一般由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主持,用地范圍內權屬雙方(法人代表或委托人)和專業調查技術人員必須到場,進行指界確認。指界時,調查人員跟隨指界人,采用界樁和紅色油漆現場做記,并安順序將界線調繪在調查底圖上。調查結束后,雙方的指界人應該進行簽字確認。然后由專業技人員對界址點的測繪,及時整理成圖,由權屬雙方簽章確認。
第三類是爭議界的處理,當權屬界線存在爭議時,本著實事求是和相互諒解的原則,由與權屬相關的單位進行協商確權,也可以在上級主管部門的主持下進行協商確權。當爭議界確認后,即請權屬雙方(法人代表或委托人)簽章確認,技術人員做好下一步技術準備工作。
2、界址點的確定
界址點是宗地權屬界線的轉折連接點。在進行權屬調查時,界址點由宗地相鄰雙方(在國土管理部門組織)指界人在現場共同認定。界址點上需設置界標,進行編號,并用測繪儀器測量出坐標來確定本宗地的位置、形狀、面積。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以及現今測繪設備的發達,界址點筆者認為界址點間不論長短,但一般100~200米左右。也可根據權屬界線的實際情況,增刪部分界址點。由于土地勘測定界所涉及的土地一般為擬建設區域,除非建設單位有特別要求,實地一般沒有必要埋設固定界標,如今測繪技術比較發達,如臨時有需要可以借著GPS-RTK對界址點進行現場放樣。
四、勘測定界數據精度的確定
1、勘測定界工作須利用比例尺不小于1∶2000的地籍圖或地形圖。大型工程、線形工程,可利用比例尺不小于1∶10000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圖或地形圖,成果必須統一采用1980西安坐標系,國家85高程基準。
2、勘測定界圖邊界線可根據用地范圍的大小用0.3L紅色實線表示,界址點用直徑為1L的圓圈表示;基本農田界線使用綠色繪制,并注明;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范圍線使用藍色繪制;土地利用類型界線用直徑0.3L、點間距1.5L的點線表示。
3、勘測定界圖上用地范圍內每個權屬單位均在適當的位置注記權屬單位名稱和面積;每個地塊均應在適當的位置注記地塊編號、土地利用類型和面積。
4、勘測定界圖對高程精度要求不高,但平面精度要求比較嚴格。界址點或明顯地物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及相鄰平面點的間距中誤差:1:500圖上不能大于±1.2L;1:1000、1:2000圖上不能大于±0.8L。
5、隨著測繪設備產品技術的進步,傳統的經緯儀加鋼尺之基本上不用,目前最常用是全站儀和GPS-RTK。可以全天候多方位進行靈活外業操作。其精度要求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執行。
6、勘測定界的檢查驗收。勘測定界成果實二級檢查一級驗收制,一級檢查是由專職檢查員全面自檢、互檢;二級檢查由作業單位的質量檢查機構和專職檢查員在一級檢查基礎上進行;驗收由勘測定界單位的主管機關組織實施。
五、勘測定界報告書的編制
在完成了外業界樁放樣,確定權屬和地類調查之后。可以進行內業數據處理和勘測定界報告書的編寫。主要內容有:封面、委托書、測繪資質證書、勘測定界技術說明書、勘測定界表、勘測定界面積表、土地分類面積統計表、界址坐標面積表、勘測定界略圖和二調地類圖。
1、勘測定界技術說明主要內容有:勘測定界作業依據、施工單位及日期、勘測定界的工作情況(包括權屬調查情況、地類調查情況)、外業測量情況、面積量算與匯總情況、其它有關說明。
2、勘測定界表主要內容有:單位名稱與地址;經辦人和電話;主管部門和所有性質;土地座落位置;用途和申請日期;相關文件和界樁界數;所在圖幅號和勘測定界單位簽注蓋章。
3、勘測定界面積表主要內容:勘測定界面積、劃撥、征收、代征、臨時使用等
4、土地分類面積的統計計算。一般采用界址點坐標直接展到繪圖軟件里去,并作好地類號記錄;依據調查的權屬界線和地類界,在用地范圍內進行土地分類面積計算。如下圖:
5、界址點成果表。界址點坐標報表主要包括界址點的平面坐標和鄰接點邊長。每宗地獨立報表并形成閉合圈,并包含界址點數、周長、面積等數據。
六、結束語
本文對建設工程土地勘測定界的權屬調查、界址點的確定、土地分類調查、界址點坐標采集、內業報告的編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對土地勘測定界作業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用地審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學、準確的基礎資料,為切實保護耕地,加強土地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礎數據和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TD/T1008―2007
[2]TD/T1014-2007.
[3]CJJ/T73-2010
[4]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培訓教材.2007.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篇5
[關鍵字]農村 土地管理 創新
[中圖分類號] F302.3 [文獻碼] C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3-12-1
1 現階段農村地區土地管理現存問題
近幾年內土地經濟對于中國經濟的貢獻占據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尤其重要。因此在當今中國做好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工作,對于自然的保護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非常特殊的雙重意義,中央政府也在這一方面給予了非常多的關注。
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便可以發現,一方面,相比較告訴發展的城市化,我國的農村地區集中了絕大部分的貧困人口,無論是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上還是適齡人口的入學率上,農村地區和城市相比都有著非常大的差距。我國農村地域廣闊,我國的土地資源也絕大部分集中在農村地區,因此對于農村地區社會、教育和經濟大發展來說土地資源便是其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長遠保護土地資源能夠對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久的助力,從而減少貧困人口,縮短城鄉差距。
另一方面,近年來由于對經濟發展的盲目追求和人口的持續增加,土地開發在我國農村地區已經達到了極限,環境和生態系統也日漸脆弱。所以為了既滿足當代經濟發展的需求又滿足后代人擁有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對維護農村的自然生態系統,土地資源的保護性開發便變得非常迫切。
2 關于農村土地管理方式的創新性
2.1 重視農地發展權
土地用途從農業用地變為建設用地從而附有了更多的不同的用途使用的權利便是所謂的農地發展權。簡單來說農地發展權從另外一種形式上改變發展了農業用地,讓農業用地不再局限于農業發展,農地發展之后的土地性質是一種從屬于地權的能夠單獨處分的財產權,并與土地所有權并立。
根據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從農地保護角度看,土地因為農業發展和維持耕作的需要從而無法變更為建設用地的錯失了土地最佳的利用方向,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農地發展權的主體則應給予一定的補償措施,具體方法可以在全國農村范圍內推廣設立可抵押的農地發展權或者普遍的農地發展權來鼓勵那些保護土地作為農業用地的農民。
從土地用途角度看,農業用地用途轉變方式的不同,農地發展權又包含兩種,即許可轉移農地發展權和限制轉移農地發展權,或者是可轉移的農地發展權和虛擬的農地發展權。
2.2 正視土地管理中農民與政府的關系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首要關注的問題。近幾年來,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村民自治制度的實施、農民自主意識的提高和政府對耕地保護的愈加重視,為農民參與到土地管理決策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第一,我國經濟的開放和發展也帶來了我國鄉村社會的轉型和轉型的逐漸深入,改變了農民長期以來固有的思想觀念,歷史計劃經濟模式遺留下來的的對于政府的崇拜和認為政府萬能的心理被逐漸地打破和消退,相反的是農民參與到政府管理中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對于自身事務和自身合法權益的關注,對土地管理決策的參與,讓農業用地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第二,農民參與土地管理決策的權利得到保障。《土地管理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逐漸得到完善和補充,同時民主制度的改革也在大力地推廣當中,這些都能夠為保障農民參與土地管理決策的權利提供制度上和原則上的保障。除此此外,國內媒體對農業用地的關注和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討論也為農民參與土地管理決策權力提供了輿論上的支持。
第三,部分參與途徑得到開放。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層政府正逐漸地為農民參與到土地管理當中開放了部分途徑,比如決策前政府向媒體和農民公開部分信息,決策時農民代表參與到整個決策過程中,決策后農民和媒體進行雙重監督等。
2.3 強化土地利用中的分類
根據分類學的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對土地利用現狀類型進行了整合和劃分。
一是按照“區域”和“類型”進行區分,劃分標準則只按照類型的唯一性,并不按照“區域”來劃分“類型”。
二是根據四個主要指標來進行分類,分別為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土地用途、覆蓋特征。按土地用途劃分一級類,二級類的劃分主要依據剩下的其他三個指標。
三是遵照城鄉一體化原則。城鄉劃分土地時不應經濟和地域的區別統一按照共同指標進行劃分,全面覆蓋所有土地分類。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避免因政府職能部門職責交叉導致土地分類不同而引起的數據重復,統計矛盾,分析困難等問題,同時對于真正掌握可靠準確的土地相關數據,實現全國農村地區的土地改造、管理和保護及對土地利用類型進行科學的劃分都具有特殊意義。
3 結語
雖然通過改變原有的土地管理模式可以鼓勵和保護農民參與到土地管理決策中來,但是在當前和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之內,由于受到農民自身素質、地區條件和行政體制的限制,土地管理決策對農民的全面開放仍然是需要努力的一個目標。這是一個逐漸成熟和改進的過程,政府需要不斷地改正自己在土地管理決策中的主導地位,不斷創新體制和規章制度,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能力,培養農民的民主意識,歡迎農民參與進來,讓土地管理決策的農民參與度更高。
參考文獻
[1]葉劍平,吳正紅.正確理解土地管理參與宏觀調控〔J].中國發展觀察,2006(11).
篇6
城鎮土地數據庫建設是第二次土地調查中城鎮地籍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作業過程中,總結出一套有效的作業方式和質量控制方法,很好的解決了建立數據庫中的難點問題,保證了建立數據庫的質量。數據處理平臺采用MAPGIS6.7,屬性數據錄入軟件采用ACCESS 2007,建庫平臺采用中地的“MAPGIS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庫建庫系統”,數據庫管理平臺采用“MAPGIS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管理系統”。
一、建庫標準
1.《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國土資源部2002-10)。2.《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國土資源部2002-lO)。3.《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成果檢查驗收辦法》(國土資源部2002-10)。4.《土地分類》國土資發(2001)255號文件。5.經項目所在區認可的本項目技術設計書。
二、數據采集
(一)數據采集的過程
數據采集是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也是數據庫能否真實的發揮作用的重要基礎。原始數據質量和精度直接關系著整個地籍數據庫建設的成敗。
(二)資料的收集
要確定數據的精度、質量。要使用數據的時間是最新的,圖形的資料的變形較小的。數據具有現勢性。
(三)確定數學模型基礎
城鎮地籍數據庫的基本比例尺為1∶500,原則上采用我國1980西安坐標系。地圖投影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按1. 5°分帶。高程系統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
(四)資料預處理
依照城鎮土地數據庫建設相關標準技術規定,必須對地形及地籍圖形數據進行預處理的工作。其中包括圖形要素的編輯檢查和數據格式轉換。
圖形要素的編輯檢查首先是數據的采集過程中分為三個要素包括:線狀要素中包括水系、公路、鐵路、省界、縣界、等高線等。
(五)數據的處理過程
1.數據錄入。首先是掃描和矢量化:把所有掃描圖件經過掃描糾偏、鑲嵌配準后進行矢量化,進行矢量化的時候基本點、線、面要素要進行分層采集。面狀要素通過對線要素拓撲處理形成面要素。點、線要素的采集方法和精度,嚴格按規范操作,點、線要素參數按照標準參數表采集。
2.屬性數據賦值。點、線要素矢量化完成后,應對各層進行屬性編碼及屬性賦值,線要素還根據要素屬性分為單屬性要素編碼和多屬性要素編碼。
3.坐標轉換。分幅點、線、面數據經過屬性連接后,為了便于建庫和量算面積,需在MAPGIS系統平臺下使用投影變換模塊,采集圖幅四個內圖廓點作為控制點將矢量化后圖形數據的圖面坐標系,依據實際管理要求將其轉換為大地坐標系。
4.數據檢查。如果對數據進行檢查的時候,應該進行兩方面的考慮,第一:對點、線劃的精度,點、線、面要素的屬性,對輸出的中期檢查圖應對照詳查基礎資料進行檢查修改。第二:對圖形拓撲關系構建進行重建。
5.圖幅面積檢查及平差。計算機量算面積與圖幅理論面積之差在 1㎡范圍內時 ,利用理論面積對各專題數據的單圖幅面積進行平差。平差過程中保持平差后轄區建庫部分的面積與接邊平差面積保持一致。
6.圖形屬性掛接。圖形屬性通常包括標示屬性和專題屬性兩類。標示屬性指空間實體數據緊密相關的、用于區分空間數據實體的基本屬性類。專題屬性數據是描述空間實體專業特性的專題屬性數據,在宗地的屬性數據可包含土地使用者、土地權屬性質、土地用途等。
三、建立數據庫的過程
建立數據庫是指用土地利用數據庫系統軟件提供的數據處理和管理功能,將經過編輯處理的圖形數據進行入庫處理,建成土地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
(一)影像文件的鑲嵌配準
采用MAPGIS軟件,將其轉換為MSI文件,并通過圖像分析子系統,以上一步生成的標準圖框為參照,采取圖框中的所有公里網格交點和四個內圖廓點作為鑲嵌配準的控制點,將影像文件校正到標準位置上,要求中誤差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
(二)圖形數據的加工
使用MAPGIS軟件進行每個圖層逐個圖層的矢量化,為了保證地圖的數字化精度,要求顯示窗口放大比例在30倍以上,采用的方法有半自動、交互式分層矢量采集。分層及編碼原則嚴格按照《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的標準進行加工。
(三)屬性數據的處理
提高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在mapgis中屬性數據的采集直接在其編輯的形式,即在一個圖斑編輯對應的屬性。對于點狀要素中的三角點,線狀要素中的線狀要素編碼、寬度、面狀要素文件圖斑屬性等在數據采集過程中也用MAPGIS編輯。
(四)數據庫建立
土地利用數據庫包括:行政區劃層、圖斑層、線狀地物層、零星地物層、圖幅索引、行政代碼庫、地類代碼庫等7個數據層文件。
四、結束語
城鎮土地數據庫建設在未來必定隨著數據獲取與更新技術的發展,大大改善我國城市的基礎地理數據狀況,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涉及到的基礎地理數據量大、類型復雜、技術手段多樣,管理和維護工作比較繁重,許多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解決,本文只是對數據庫做了部分研究,其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謹請各位專家,讀者指正。
參考文獻:
[1]徐志剛,張高興,高鵬.CAD格式文件轉換成MAPGIS格式文件的探討.
[2]《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國土資源部2002-10).
[3]國土資源部,縣(市)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
[4]國土資源部,《土地分類》國土資發(2001)255號文件,2001.
[5]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MAPGIS 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系統使用手冊,2004.
篇7
關鍵詞:土地利用;石英砂礦區;遙感監測;生態恢復
中圖分類號 X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145-04
Abstract:The land use change of the mining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ing area.Based on the Landsat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from 1995 to 2015,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s used to extract the land change information of Fengyang county,county mineral resources sustainable use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The results show that:(1) From 1991 to 2015,the area of mining area is from 6.84hm2 to 438.12hm2,the net increase is 431.28hm2,and the main grassland and forest land of newly added mining land are transformed.(2) The quality of the ecosystem of the mining area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deterioration,resulting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soil erosion and water pollution.
Key words:Land use;Quartz sand mining area;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Ecological restoration
監測礦區開發過程中發生的土地利用變化是十分必要的,能為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提供技術支撐[1]。遙感技術具有視野寬、信息量大、快速等特點,可以從宏觀上掌握研究對象的特征,在資源開發和環境監測等問題的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關注[2]。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運用遙感技術對礦區的土地利用情況開展監測已經成為必然趨勢[3]。
目前遙感監測礦山地表環境常用的方法主要為:采用圖像目視判讀、人機交互分類與計算機自動分類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提取礦區開采區域的信息,分析礦山開采對植被、土地,水域以及人們生活的影響乃至礦產資源開發對整個礦區生態環境的影響[4]。馬t花[5]采用多時相遙感圖像,對不同波段的圖像分類與處理,得到了較高精度的結果圖并分析,得出了礦區生態環境的變化特征。本文以鳳陽縣石英砂礦區為例,根據鳳陽縣石英砂礦區開采區域分布及發展情況,通過對1991―2015年25年間的Landsat衛星遙感影像處理分析,實現了對礦山地表環境的動態變化監測,實時掌握了礦區地表環境的變化特征,為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1 數據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鳳陽縣地處淮河中游,位于北緯32°37′~33°03′、東經117°19′~117°57′,氣候呈北亞熱帶向南溫帶漸變的過渡特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鳳陽縣礦產資源豐富,礦區覆蓋面積達80km2,境內已探明的礦種達26種,遠景儲量在100億~120億t,儲量、品位和潛在經濟利用價值均居全國之首,是“中國優質石英砂原料基地”和“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
1.2 數據源 數據源主要有:(1)研究區1991―2015年25年間的6期Landsat衛星遙感影像,其中Landsat 數據空間分辨率為30m,軌道號為121-37,產品級別L1T,時間分辨率為16d。(2)研究區2015年的 Google Earth高分數據,空間分辨率為4m。(3)輔助數據有1∶5萬土地利用圖、地形圖和行政區劃圖,野外實地調查資料,縣內主要的水系和道路以及數字高程模型(DEM)等。對遙感影像進行預處理,主要包括:去條帶處理、輻射校正、幾何校正、影像裁剪等,預處理后得到石英砂礦區Landsat時序影像。
1.3 研究方法 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cation,SVM)是一種建立在統計學習理論(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SLT)基礎上的機器學習方法,通過自動尋找對分類有較大區分能力的支持向量,由此構造出分類器,將類于類之間的間隔最大化,提高分類精準。土地利用動態度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可直觀反映類型變化的幅度與速度;轉移矩陣可全面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結構、特征和各用地類型變化的方向,以刻畫土地利用結構內在的變化規律。
2 基于Landsat時序影像的石英砂礦區用地信息提取
運用SVM和初分類后人機交互修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鳳陽縣1991―2015年25年間的礦區土地利用遙感影像進行分類。根據研究區域遙感圖像能夠直接反映和判別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7],結合鳳陽石英礦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借鑒查東平[8]、尚慧[6]等對礦區土地系統的劃分,通過野外實地調查、驗證,對鳳陽石英礦區土地分類體系劃分為工礦用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草地和耕地6類。
根據礦區土地分類體系劃分結果,結合野外調查資料和數據,利用SVM方法對石英砂礦區土地利用類型信息進行初分類,然后參考鳳陽縣土地利用現狀圖,通過人機交會的方式完成對1991―2015年影像人工修正,通過修改、編輯和完善,并結合ArcGIS空間統計與分析,最終得出研究區各個時期土地利用現狀動態變化圖(圖1)。
3 石英砂礦區用地動態變化分析
3.1 用地變化分析 根據土地利用/覆蓋遙感分類結果,利用GIS空間分析功能統計各時期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動態度與轉移矩陣,統計結果見表1、2。
由表1可知,1991―2015年鳳陽縣石英砂礦區土地利用發生了很大變化:25年間變化總面e為3 932.64h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33.23%。其中工礦用地面積變化最為劇烈,由1991年的礦區面積6.84hm2增加到2015年的礦區面積438.12hm2,凈增加431.28hm2,動態度高達252.21%。由表2可知,增加的工礦用地主要從草地和林地轉化而來,轉化量分別為356.31hm2與75.87hm2。荒廢的礦區土地主要轉化成了草地和林地,但變化量遠遠小于增加量,因此對廢棄礦區的生態恢復要予以重視。
1991―2015年,鳳陽縣建筑用地面積增加,增量691.29hm2,主要通過侵占耕地、草地和水域而來,變化動態度達95.71%。耕地減少了665.46hm2,減少了5.35%,減少的耕地主要轉化為建筑用地、草地和水域;草地減少了1 076.85hm2,減少了8.91%,是所有土地利用類型中總變化量和年變化量最大的,主要轉化為林地、耕地和工礦用地;耕地和草地盡管變化速度不大,但面積基數大,應予以重視。
1991―2015年,水域面積變化主要體現在河流面積的減少與地勢塌陷導致積水面積增加的矛盾。在實際調查時,研究區多處河流兩側興建廠房、住宅,導致部分河流段的寬度不足10m,在枯水期常發生斷流現象,原本在影像上(2000年以前)清晰可見的河流,到現在卻不復存在(2010年以后);與此同時,由于多年石英砂礦業的開采,使得河底及周圍覆蓋一層細細的石英砂粉末,阻塞水流,流域環境問題嚴重,急待解決。
總的來說,25年間,工礦用地和建筑用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代價是對草地、耕地和水域的過度侵占,同時對林地和耕地的保護力度不夠,導致礦區土地生態系統質量朝著變差的方向發展,今后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
3.2 礦區土地可持續利用對策及措施 針對鳳陽縣石英砂礦區土地生態系統質量逐漸下降的現實,從礦區環境恢復和改善的角度出發,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注重廢棄礦區的還林還草,積極實施封山育林、植樹種草等生態措施,改良生態環境。
(2)使用物理技術和化學技術對礦區進行處理,例如挖松緊實的土壤、整理土壤表面物質。當廢棄地存在 pH值太低的問題時,可以適當的向土壤中添加堿性物質以調整土壤的pH值。
(3)積極推進礦區開采整治制度改革。隨著礦產資源開發整合的不斷推進,許多礦山不斷關閉,采礦廢棄地增加,因此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大投資力度,積極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和礦業存量土地整合利用,實行誰整治,誰投資的方式來恢復和治理礦區環境破壞問題。
(4)加強執法力度,完善礦山土地管理制度。縣政府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礦山土地恢復與整治問題,明確礦山管理責任,加大宣傳、巡查、監管及處罰力度,并且建立礦山開采違法案件督查制度,依法查處違法采礦行為。
4 結論
本文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基于SVM和分類后修正相結合的方式提取了研究區25年間的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結果,監測結果表明:礦區的地表環境在近25年間發生了較大變化,耕地和草地面積減小,工礦用地及建筑用地面積急劇增加,礦區生態環境朝著差的方向發展。
鳳陽縣石英砂礦區土地生態系統質量逐漸下降,礦區環境恢復和改善任重而道遠,在后續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建議對石英砂的開采加強整治,完善管理制度,同時積極實施封山育林、植樹種草等生態措施,有計劃逐步恢復采礦區被破壞的植被和壓占的農田、恢復河流功能等。
參考文獻
[1]聶洪峰,楊金中,王曉紅,等.礦產資源開發遙感監測技術問題與對策研究[J].國土資源遙感,2007,19(4):11-13.
[2]趙鵬.新街臺格廟礦區開發初期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J].國土資源遙感,2015,27(4):144-149.
[3]丁艷梅.三峽庫區土地利用/植被覆蓋變化的遙感監測[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06.
[4]王杰.基于多源數據的礦區空間變化監測與分析[D].唐山:河北聯合大學,2014.
[5]馬紅花.多時相礦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驅動因素分析[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11.
[6]尚慧,倪萬魁.石嘴山礦區地表環境動態變化遙感監測[J].國土資源遙感,2013,25(2):113-120.
[7]查東平,申展,劉足根,等.基于TM影像的德興銅礦區生態環境變化[J].國土資源遙感,2015,27(4):109-114.
篇8
1景觀生態質量的衡量標準
景觀生態質量(LsEQ,LandscapeEcologicalQuality)是指景觀生態系統維持自身結構與功能穩定性的能力,其衡量標準就是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取決于景觀生態系統穩定程度和系統干擾程度兩大方面。若干擾程度大于穩定程度,景觀生態系統趨于非穩定態,景觀生態質量較低;若干擾程度小于穩定程度,景觀生態系統趨于穩定態,景觀生態質量較高。生態學干擾是土地利用活動對景觀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圖1),這些干擾都是人為的,主要有土地利用活動導致的土地破碎化、城鎮與農村居民點以及交通線建設活動對土地生態系統的干擾、土地利用過于單一化等。景觀生態系統穩定程度是指景觀生態系統自身的一些自然生態特征所決定的系統穩定性。總體來說,這些特征適宜于生態學過程的進行,對景觀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演化起到積極作用,主要有土地的植被覆蓋度、自然景觀面積大小和形狀、土地利用形成的有利于生態學過程的土地結構、河流廊道等。
2景觀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和穩定程度
2.1景觀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下列有關景觀格局事件對景觀生態系統造成明顯干擾,可做景觀生態系統受干擾程度的表征。1)景觀破碎化:人們對土地的利用使得土地形成形狀不同、大小各異的斑塊。景觀破碎化主要表現為斑塊數量增加而面積縮小,斑塊形狀趨于不規則,內部生境面積縮小,廊道被截斷以及斑塊彼此隔離[11]。景觀破碎化對一些物種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如影響種群的大小和滅絕速率、擴散和遷入、種群遺傳和變異、種群存活力等;改變生態系統中的一系列重要關系,捕食者-食物、寄生物-寄主、傳粉者-植物以及共生關系等[12,13],對土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流產生阻礙作用。因此,景觀破碎化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原因之一[14~17]。但也有人認為,中等程度的干擾水平能維持較高的多樣性,并不是完全不受干擾的景觀具有最大的生物多樣性。2)建設用地干擾度:人類對土地的建設活動包括城鎮建設、農村居民點建設和交通用地建設等,它們是外部的人類活動對景觀生態系統的干擾,阻隔了生物的遷移和物質能量的移動,影響了景觀生態系統的自然純度。從空間尺度來說,當干擾面積與景觀總面積之比較小時,景觀一般表現出穩定態;當干擾面積與景觀總面積之比增大時,景觀穩定性趨于下降;從時間尺度來說,景觀穩定性也表現出相似的趨勢[18,19]。交通線路主要是公路和鐵路,公路包括農村道路、一般公路和高級公路三個不同的等級;鐵路可分為單軌鐵路與雙軌鐵路。交通線對景觀的影響有:(1)公路的存在方便于人類活動對田塊的干擾(田塊),所以可用行政村公路密度表示人類活動的干擾度,如公路上行駛汽車尾氣的排放、噪聲的污染、飛揚塵土的污染以及公路上雜物沖刷到兩側農田中等等。(2)交通線成為兩側斑塊生態學過程的障礙,阻隔了物種交流和物質循環等。所以,交通線密度越大,其影響越大,景觀生態質量穩定性越差。3)單一化土地利用度:在景觀生態系統中,土地利用過于單一化,景觀生態質量將降低。因為單一化的土地利用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既包括生境多樣性降低,也包括物種多樣性的下降。這一點在Odum的生態系統發展戰略中早已論述過[20],關鍵在于確定單一土地利用面積的適度大小問題,論文采用Haber測算的結果。在分異土地利用戰略中[21],單一的土地利用類型不能超過8~10hm2[22],特別強調在人口密集地區。
2.2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程度1)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結構是指一定景觀單元中各土地利用類型及其面積的對比關系。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景觀生態質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林地最好、草地和園地其次、耕地與水域再次、建設用地最差。同時,土地利用結構也包含景觀連接度,在景觀單元中,動植物生境彼此連通,將促進動植物遷移或運動,增加景觀單元中的生物多樣性。如果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超過一定的比例,構成景觀中相互連通的景觀斑塊(連通斑塊),則使景觀破碎化對種群動態的影響大大降低。所以,景觀連接度與生物多樣性呈正相關關系[23]。本文取值為60%[24],即景觀基質面積達到60%,就構成連通斑塊。2)自然景觀多度:自然景觀多度代表了野生動植物與人類和諧相處的程度,自然景觀面積越大分布越均勻,則野生動植物與人相處的和諧程度越好。自然景觀主要是指自然植被覆蓋的土地或受保護的土地,如林地、草地、葦地和灘涂等用地。3)農業土地利用多樣性:農業土地利用多樣性表示景觀中生產系統的多樣化程度,包括畜牧業和農區林地系統等。多樣性化的農業用地有利于生物的遷移,而且農業土地利用多樣化通常是農民抵抗風險的管理策略的一部分(防止作物欠收和經濟崩潰),但它也是衡量區域農業系統靈活性和恢復力以及農業系統抵抗波動和抓住機遇的能力的有用指標[25]。在具體研究中,農業土地利用類型主要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其它農用地。4)河流密度:單位面積河流長度越長,對耕作業和其它行業所釋放的污染物的吸納能力和稀釋能力將增大,而且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長發育繁衍和生物擴散,滿足動植物對水的需求,提高了生物多樣性,保護了生態環境。5)植被覆蓋度:植被覆蓋度的提高,有利于生物的遷移和生存環境的改善,也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所以,植被覆蓋度是影響景觀生態系統穩定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景觀生態質量評價
3.1評價單元景觀生態質量評價考慮的是景觀的生態學特征,而生態土地分類是一個描述和劃分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生態學特征區域的過程[26],所以景觀生態質量評價單元的確定應從生態土地分類的角度來確定。參照加拿大和美國的生態土地分類分級方法,選取生態組(生態土地類型集)作為景觀生態質量評價單元。為資料收集方便,評價單元采用與生態組相對應的村級行政單位。
3.2評價指標
3.2.1指標選取原則(1)系統性原則。選取的指標應反映景觀生態質量的主要內涵,既包括生態學干擾方面的指標,也包括穩定程度方面指標;(2)主導因素原則。選取影響景觀生態質量的主導因素,這既可減少評價的工作量,同時也可保證評價精度;(3)差異性原則。景觀生態質量的每一方面都可以用多個指標衡量,但這些指標往往相互重復,且有些指標在評價區域變化不大。因此,指標選取時應選擇那些在評價區域有明顯變化且能代表景觀生態質量變化的指標;(4)可量度原則。有些指標可能對景觀生態質量影響比較大,但無法獲取準確的數據,在評價中很難發揮其作用,且容易受到主觀影響,因此在具體評價中應盡量避免選取這些指標。#p#分頁標題#e#
3.2.2景觀生態質量的評價指標關于景觀生態質量的評價指標研究較少,中國部分學者做出了積極的探索[27,32]。作者依據影響景觀生態系統受干擾程度和穩定程度的相關因素,選取了下列指標(表1)。
3.3評價方法
3.3.1單項指標評價方法(1)景觀破碎度指數:x1=(Np-1)/Nc式中,x1為景觀破碎度指數,Nc為景觀單元的數據矩陣方格網中格子總數,Np是景觀單元各類斑塊總數。為方便起見,用研究區最小的斑塊面積去除總面積的值代替Nc。(2)建設用地干擾度:x2=β2/A式中,x2為建設用地干擾度,βi為景觀單元中建設用地總面積(km),A為景觀評價單元總面積(km)(下同)。(3)單一化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x3=δi/A式中,x3為單一土地利用優勢度,δi為景觀單元中≥10hm2的土地利用斑塊總面積(除去水域、林地和草地類型)。(4)交通線密度:x4=φi/A式中,x4為交通線密度,φi為交通線長度(km)。在特定研究區,以農村道路為基準,一般公路(如鄉道、縣道)對景觀生態干擾能力是農村道路的3倍,高級公路(省道、國道、高速公路等)是農村道路的5倍,單軌鐵路是農村道路的2倍,雙軌鐵路是農村道路的4倍。(5)土地利用結構指數:先根據對景觀生態質量貢獻程度,把土地利用類型定性指標定量化:林地取值為3、草地和園地取值為2、耕地和水域取值為1、建設用地取值為0。然后,各土地利用類型得分為其面積比例與景觀生態質量貢獻標準的乘積。如,林地在景觀單元中面積比例20%,貢獻標準為3,則林地得分為20%乘以3,即0.6。如果景觀基質(一定是面積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比例≥60%,則土地利用類型得分為100%與貢獻標準的乘積。最后,選取前4位主要土地利用類型,采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土地利用類型指數:z1=∑4i=1xi•wi=0.4x1+0.3x2+0.2x3+0.1x4式中,z1為土地利用結構指數,xi代表各土地利用類型得分,wi為1~4位土地利用類型權重(∑wi=1),為4種主要土地利用類型。(6)自然景觀多度:采用兩方面的數據,一是自然景觀面積占景觀總面積的比例;二是各自然景觀斑塊分布在景觀單元中的均勻度,本文采用觀察估計并劃分成5個級別:1緊密、2較緊密、3稍均勻、4較均勻、5均勻。計算公式為z2=E(xi/A),式中,z2為自然景觀度,E為自然景觀斑塊在景觀單元中分布均勻度,xi為自然景觀斑塊總面積。(7)農業土地利用多樣性:z3=-∑nk=1pkln(pk)式中,z3為農業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Pk=ni/N,其中,ni為景觀單元中各農業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N為景觀單元中農業土地利用類型的總面積。(8)植被覆蓋度:z4=xi/A式中,z4為植被覆蓋度,xi為景觀單元中被植被覆蓋的面積。(9)河流密度:z5=xi/A式中,z5為河流密度,xi為景觀單元中河流的長度。
3.3.2單項指標的標準化由于指標都有具體的計算值,所以借鑒模糊數學的思想,在上述指標等級劃分的基礎上,引入評價因子對景觀生態質量的隸屬度概念,用(0,3]上的數Y來表示單因子質量指數的大小[33]。
3.3.3綜合評價方法
4實證研究
4.1吳江市概況吳江市(原吳江縣)地處120°21′4″~120°53′59″E和30°45′36″~31°13′41″N之間,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受上海和蘇州經濟輻射,社會經濟基礎較好,是江蘇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最有活力地區之一(圖2)。吳江市全境無山,地勢低平,自東北向西南緩慢傾斜,南北高差2.0m左右。屬亞熱帶北緣季風區,年總輻射量為480406.9J/cm2,年平均溫度15.7℃,年平均降水量1015.6mm,平均無霜期226天。境內河流縱橫,湖蕩棋布,大運河貫穿南北,太浦河橫貫東西,小河小渠縱橫交錯。經解放后大力興修水利,形成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
4.2景觀生態質量評價數據及景觀評價單元確定吳江市有10個鎮和1個農場,共有584個行政村,吳江市景觀生態質量評價單元共584個。吳江市國土資源局提供的吳江市土地利用現狀圖及屬性數據庫(2004)是本次評價主要數據來源。
4.3景觀生態質量評價結果1)總體情況。根據第3節的評價方法,計算吳江市584個行政村的景觀生態質量指數,劃分為4個等級(圖2)。結果表明:YLsEQ變化在0.0973~10.7267之間,其中有300個行政村YLsEQ<1,表明景觀呈現不穩定態,景觀生態質量較低,大部分布在吳江市的東北;其余284個行政村YLsEQ>1,表明景觀呈現出穩定態,景觀生態質量較高,大部分布在吳江市的西南。2)鄉鎮差異。統計各鎮不同級別景觀生態質量行政村數與全鎮總行政村數的比值,并加以合并(表2)。結果表明,吳江市各鎮景觀生態質量差別較大,5個鎮(黎里鎮、蘆墟鎮、盛澤鎮、松陵鎮和平望鎮)的大部分行政村YLsEQ<1;而其它6個鎮(軍墾農場、桃源鎮、震澤鎮、橫扇鎮、七都鎮和同里鎮)的大部分行政村YLsEQ>1。3)典型評價單元景觀生態質量的特征。選取不同等級景觀生態質量的典型評價單元(表3),對比發現,在等級較高的單元,干擾程度一般較低(建設用地和公路較少、地塊面積較小和景觀破碎程度不大等),穩定程度較大(農業土地利用多樣性較大、自然景觀面積較多、林地和園地等有利于生物流的土地利用類型較多等)。等級較低的單元,景觀生態質量表現出相反的特征。
篇9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paid-use regulations, cadastral alteration is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 cadastral alteration investigation can not only keep the cadastral information up-to-date, but also can make the cadastral results precision and gradually improved. Taking cadastral survey at Hangu District of Tianjin as the project background, it studies the work flow of cadastral survey, discusses the cadastral survey method,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ers.
關鍵詞: 城鎮;變更地籍調查;權屬調查;地籍測量
Key words: town;cadastral alteration survey;property investigation;cadastral surveying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9-0050-03
0 引言
近年來天津市漢沽區城市建設發展特別快,城鎮面貌日新月異,規模不斷擴大,使得初始調查成果中宗地的變化非常大,地籍資料的現勢性較差。目前急需對已完成的數據進行更新維護,保證數據、資料的現勢性,便于政府部門統一管理。要管理和使用好國土資源,必須準確地查清現有土地的類型、面積、利用情況、使用者情況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能及時掌握其變更及歷史沿革并展現出來。為了加強城鎮土地管理,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保持地籍資料的完整性和現勢性,對行政區劃調整后的國有土地開展更新調查和補充調查,緊緊圍繞地籍管理信息“6.0”系統建設主流程,加強地籍變更數據庫建設,進一步理順工作關系,確定合理的工作流程。
1 工程概況
漢沽區位于天津東部濱海地區,西距天津市中心區60公里。南瀕渤海灣,北接寧河縣。調查區域共劃分8個街道,69個街坊,變更調查總面積為227.93平方公里。
1.1 調查目的 天津市漢沽區城鎮地籍變更調查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在原房地登記發證成果的基礎上,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采用先進的技術方法,查清全區城鎮調查范圍內房地變更狀況,更新城鎮房地管理信息系統,服務房地管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
1.2 調查任務 城鎮范圍內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施測界址點,編制宗地圖、地籍圖,填寫地籍調查表,進行以街坊為單位的土地分類面積統計。
2 作業依據
《土地調查條例》(國務院令第518號);《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國家土地局1995年);《城鎮地籍調查規程》TD 1001-1993;《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TD/T 1014-2007(以下簡稱《規程》);《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TD/T 1015-2007;《城市測量規范》CJJ8-99;《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CJJ73-97。
3 作業流程圖
4 變更調查
4.1 權屬調查的內容
具體內容包括:①宗地權屬狀況調查:權利人和土地使用者名稱、單位性質,土地權屬性質、以及土地座落、用途、四至、門牌號、行政區域界線和地理名稱以及共有權使用情況等。②界址認定調查:界址線、界址點位置及界標埋設種類。③土地使用類別調查:按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進行調查。④房屋狀況調查:建筑物類型、結構、層數等。
4.2 變更調查工作程序
4.2.1 權屬調查流程 按照發放變更地籍調查通知書——現場指界——繪制宗地草圖——填寫變更地籍調查表——簽章確認的調查程序,未按時出席指界或對國土部門依法依規確定的權屬界線有異議的,由國土部門履行違約定界程序。
篇10
關鍵詞:GPS RTK技術;工程測量;應用;優點
1.前言
GPS就是全球定位系統,它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建立起來的新一代緊密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衛星定位測量是研究利用GPS系統解決大地測量問題的一項空間技術。隨著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快速發展,RTK測量技術也日益成熟,RTK測量技術逐步在測繪中得到應用。通過RTK技術能夠在野外實時得到厘米級定位精度的測量方法,它采用了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方法,是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現為工程放樣、地形測圖,各種控制測量帶來了新曙光,極大地提高了外業作業效率。
2. GPS RTK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實時動態差分法。這是一種新的常用的GPS測量方法,以前的靜態、快速靜態、動態測量都需要事后進行解算才能獲得厘米級的精度,而RTK是能夠在野外實時得到厘米級定位精度的測量方法,它采用了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方法,是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現為工程放樣、地形測圖,各種控制測量帶來了新曙光,極大地提高了外業作業效率。
(1)控制測量
為滿足城市建成區和規劃區測繪的需要,城市控制網具有控制面積大、精度高、使用頻繁等特點,城市Ⅰ、Ⅱ、Ⅲ級導線大多位于地面,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這些點常被破壞,影響了工程測量的進度,如何快速精確地提供控制點,直接影響工作的效率。常規控制測量如導線測量,要求點間通視,費工費時,且精度不均勻。GPS 靜態測量,點間不需通視且精度高,但數據采集時間長,還需事后進行數據處理,不能實時知道定位結果,如內業發現精度不符合要求則必須返工。應用RTK技術將無論是在作業精度,還是作業效率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2)線路中線定線
RTK測量技術用于市政道路中線或電力線中線放樣,放樣工作一人也可完成。將線路參數如線路起終點坐標、曲線轉角、半徑等輸入RTK的外業控制器,即可放樣。放樣方法靈活,即能按樁號也可按坐標放樣,并可以隨時互換。放樣時屏幕上有箭頭指示偏移量和偏移方位,便于前后左右移動,直到誤差小于設定的為止。
(3)建筑物規劃放線
建筑物規劃放線,放線點既要滿足城市規劃條件的要求,又要滿足建筑物本身的幾何關系,放樣精度要求較高。使用RTK進行建筑物放樣時需要注意檢查建筑物本身的幾何關系,對于短邊,其相對關系較難滿足。在放樣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測量點位的收斂精度,如果點位收斂精度不高的情況下,強制測量則有可能帶來較大的點位誤差。在點位精度收斂高的情況下,用RTK進行規劃放線一般能滿足要求。
(4)用地測量
在建設用地勘測定界測量中,RTK技術可實時地測定界址點坐標,確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圍,計算用地面積,在土地分類及權屬調查時,應用RTK技術可實時測量權屬界限、土地分類修測,提高了測量速度和精度。
3. GPS RTK技術在工程測量中處理數據方法
實時動態測量RTK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錠―調制解調器,將其觀測值及站點的坐標信息用電磁信號一起發送給流動站。流動站不僅接收來自基準站的數據.同時本身也要采集GPS衛星信號,并取得觀測數據,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瞬時地給出精度為厘米級(相對于參考站)的流動站點位坐標。
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位(仍距和載波相位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如基準站坐標和天線高度)―但傳送給流動站,流動站在完成初始化后,二方面通過數據鏈接接收來自基被站的數據,另外,自身也采集rTP3觀測數據,并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再經過坐標轉換、高程擬合和投影改正,即可給出實用的厘米級定位結果。
4. GPS RTK技術在工程測量中應用的優點
(1)高精度的GPS測量必須采用載波相位觀測值,RTK定位技術就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地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精度。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一起傳送給流動站。流動站不僅通過數據鏈接收來自基準站的數據,還要采集GPS觀測數據,并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同時給出厘米級定位結果,歷時不足一秒鐘。流動站可處于靜止狀態,也可處于運動狀態;可在固定點上先進行初始化后再進入動態作業,也可在動態條件下直接開機,并在動態環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末知數解固定后,即可進行每個歷元的實時處理,只要能保持四顆以上衛星相位觀測值的跟蹤和必要的幾何圖形,則流動站可隨時給出厘米級定位結果。
(2)RTK作業自動化、集成化程度高,測繪功能強大。RTK可勝任各種測繪內、外業。流動站利用內裝式軟件控制系統,無需人工干預便可自動實現多種測繪功能,使輔助測量工作極大減少,減少人為誤差,保證了作業精度。
(3)降低了作業條件要求。RTK技術不要求兩點間滿足光學通視,只要求滿足“電磁波通視”和對天基本通視,因此,和傳統測量相比,RTK技術受通視條件、能見度、氣候、季節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較小,在傳統測量看來由于地形復雜、地物障礙而造成的難通視地區,只要滿足RTK的基本工作條件,它也能輕松地進行快速的高精度定位作業。
(4)定位精度高,數據安全可靠,沒有誤差積累。不同于全站儀等儀器,全站儀在多次搬站后,都存在誤差累積的狀況,搬的越多,累積越大,而RTK則沒有,只要滿足RTK的基本工作條件,在一定的作業半徑范圍內,RTK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達到厘米級。
(5)作業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勢下,高質量的RTK設站一次即可測完10km半徑左右的測區,大大減少了傳統測量所需的控制點數量和測量儀器的“搬站”次數,僅需一人操作,在一般的電磁波環境下幾秒鐘即得一點坐標,作業速度快,勞動強度低,節省了外業費用,提高了測量效率。
(6)操作簡便、數據處理能力強。南方測繪RTK的基準站無需任何設置,移動站就可以邊走邊獲得測量結果坐標或進行坐標放樣。數據輸入、存儲、處理、轉換和輸出能力強,能方便快捷地與計算機、其它測量儀器通信。南方測繪靈銳S82-2008、靈銳S86在基準站架設、移動站操作、手簿軟件的使用方面都比較簡單易學。
參考文獻:
[1] 相祥. GPS在城市平面控制測量中的應用與精度分析[J]. 現代測繪, 2010,(01) :15-16.
[2] 李瑋, 萬仕平. 淺析GPS在龍崗凈化廠控制測量中的應用[J]. 天然氣與石油, 2010,(01) :41-43.
[3] 姚冬青, 李慶勇. GPS在礦山控制測量中的應用[J]. 山西建筑, 2010,(22) :363-364.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土地資源管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