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范文

時間:2023-03-18 21:0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設計理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楊襄璧 羅銘 單位:中南大學液壓機械工程研究所 安徽驚天液壓智控有限公司

前者表明液壓沖擊器的工作能力,而后者則表明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兩者的乘積就是其功率輸出,即N=W×f。因此,在液壓沖擊器設計時,必須協調沖擊能W與頻率f之間的合理配置關系,求得在裝機容量最小的前提下,機器的工作效率最高。例如對液壓破碎錘而言,要求大的沖擊能W,并適當降低沖擊頻率f,以滿足增大沖擊力和提高破碎效果的要求;對液壓鑿巖機而言,雖然同為液壓沖擊器,它則要求小沖擊能W,并盡量提高沖擊頻率f,以滿足高速鉆孔的要求。液壓沖擊器的工作參數主要包括活塞的最大沖擊末速度速υm,工作流量Q,工作壓力P以及最優軸推力FT等。活塞的最大沖擊速度υm—這是活塞打擊釬尾瞬間的接觸速度,它的大小反映活塞的動能傳遞給被擊物上的沖擊能W大小,而沖擊能W又與υ2m成正比。顯然提高υm對提高沖擊能W是有利的。但υm的提高卻受到兩方面的限制:其一,受活塞和釬桿材料性能的限制,因為沖擊速度υm與接觸應力σ有關,其值越高則σ越大,影響活塞和釬桿的使用壽命。目前在材料的許用接觸應力σ限制下,一般選υm=9~12m/s是可行的。但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υm值的進一步提高是可能的;其二,還受沖擊機構的頻率限制,其原因在于活塞的結構行程有限,在有限的行程上把活塞加速到要求的υm的時間將很短,υm越高則這時間將越短,無法滿足低頻的要求。因為低頻意味著活塞的循環時間和沖程時間都較長,而高υm必然導致沖程時間和循環時間的縮短,即沖擊機構的頻率高,無法滿足低頻的設計要求。當然也可以采用加大活塞運動力和降低υm的技術路線,提高沖擊能和降低頻率。但會加大機構的結構尺寸,也不理想。

總之,設計時必須根據使用條件綜合考慮,工作流量Q—這是液壓沖擊器工作時泵輸給它的入口流量,屬獨立變量。液壓沖擊器工作時,表現出的一切行為和性能,都隨它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相反!)工作壓力P—這是液壓沖擊器工作時系統要求的工作壓力,即保證實現其性能參數必須的系統壓力。工作壓力P是因變量,隨輸入流量Q和結構參數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系統工作時,當其他參數不變,你是無法改變壓力值P的大小的。這也驗證了液壓技術的一條最基本的原理:系統的壓力決定于外負荷。所謂液壓沖擊器設計,就是用所設計的結構參數和輸入的工作流量來保證系統額定工作壓力PH的實現。軸推力FT—液壓沖擊器工作時,由于活塞的沖程加速,會使機體產生后坐現象,致使釬桿脫離與被沖擊體的接觸,影響沖擊工作不能正常進行。為了克服液壓沖擊器的后坐現象,液壓沖擊器工作時在機體的軸線上必須施加一個推力以保證釬桿與被沖體緊密接觸。這推力,行業上稱之為軸推力。軸推力的大小應當適當,太大太小都不好,這就提出了一個最優軸推力的概念。施加給液壓沖擊器的最優軸推力,與選擇承載機的噸位緊密相連,噸位小了下壓的軸推力不夠,噸位太大雖然滿足了軸推力的要求,卻使承載機的投資成本增高,也不理想。因此在液壓沖擊器設計中,尋求大沖擊能與小軸推力,一直是優化設計的一個追求目標。這樣就可以使大沖擊能的液壓沖擊器與較小噸位的承載機相匹配,形成高效的作業組合,降低作業成本。

液壓沖擊器的結構參數主要包括活塞的三個直徑d1、d2和d3,活塞的工作質量m,以及活塞的工作行程S。液壓沖擊器的結構參數決定其性能參數。因此也可以說,所謂液壓沖擊器的設計,實質上就是確定(求得)保證可以實現其性能參數的結構參數,即求得d1,d2,d3,m和S。必須指出,在液壓沖擊器結構參數一定的情況下,其性能參數和工作參數都將隨輸入流量Q的變化而變化。那種在上述前提下,企圖通過其他措施調節系統壓力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由上述可知,系統油壓P是一個變量,是一個因變量,工作中它自身無法主動改變自己,只能隨流入油腔的流量變化而變化。由于液壓沖擊器工作時,輸入油腔的油液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所以油壓P也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沒有一個常值。產品樣本上給出的油壓,筆者認為叫額定油壓較為合適,用PH表示,以示區別。它是用壓力表在液壓沖擊器輸油管入口處可量得的壓力。在此壓力下,液壓沖擊器的性能參數達到額定值。實際上PH是一個虛擬參數,并不存在,但它在液壓沖擊器的設計和使用中卻非常有用。設計時以它(PH)為依據,進行性能參數、工作參數和結構參數的計算,并對液壓系統和元件進行選擇。在使用現場,則成為操作者了解系統工作正常與否的重要依據。至于為什么PH能擔當起如此重任,后面的章節有詳細的論述。液壓沖擊器工作原理簡析市場上液壓沖擊器產品林立、品種繁多,它們的結構原理也各不相同,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筆者將其工作原理(非結構原理),最本質、最關鍵的東西進行抽象、總結,梳理出三種工作原理:純液壓式、氮爆式和氣液式工作原理,基本概括了液壓沖擊器工作原理的全部。現分別予以簡析,利于以后的理論研究和分析。純液壓式工作原理純液壓式工作原理有三種實現形式:前腔常壓后腔變壓工作原理(簡稱前腔常壓原理)、后腔常壓前腔變壓工作原理(簡稱后腔常壓原理)和前、后腔變壓工作原理(簡稱前、后腔變壓原理)。前腔常壓工作原理這是液壓沖擊器發展過程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種工作原理,以后的技術進步都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溫故而知新,下面我們對它進行分析與說明。圖1為前腔常壓純液壓沖擊器的工作原理簡圖。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該系統由缸體、活塞、換向閥和油液通道組成。其中缸體和活塞組成沖擊體,而活塞在缸體內則由于油液的推動而往復運動,向外輸出沖擊能,對被擊物體施加強大的沖擊力,形成錘擊作用。換向閥的作用是通過閥芯的換向運動,形成對推動活塞運動的油液的換向,實現活塞周期性的往復循環運動。

篇2

從目前來看,綠色制造所特指的無非就是環境因素,將綠色制造與模具設計結合起來,需要積極的發揮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用,以此來推動模具設計理念的發展。從目前來,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綠色制造在模具設計理念中的作用,需要模具設計理念在以下方面進行優化:

(一)模具設計理念要打破傳統理念的束縛。一直以來,我國模具設計理念僅僅將模具的質量和功能作為首要考量的因素,其忽視了模具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更沒有將模具的回收再利用體現在模具設計中來。那么基于綠色制造角度下的模具設計理念的更新首先就要打破傳統模具理念的束縛,充分的考量環境因素對于模具設計的影響,從而帶動模素,切實的做到綠色成產。

(二)模具設計理念要以體現可行性。綠色制造首先要考慮到的因素就是是否“有用”,其次是是否“能用”,最后是是否能夠“回收再用”,“有用—能用—再用”是綠色制造理念的核心和宗旨,歸納起來,所謂綠色制造就需要制造的產品和過程都是具有可行性的。那么,以此為基礎,模具設計理念也要突出可行性,比如說在用料的選擇上,需要考量到產品所需要的材料是否有害于環境,是否能夠在廢棄之后做到回收再利用等多重因素。可以說基于綠色制造指導下的模具設計理念的創新充分的體現了考量因素的綜合性,將可行性作為模具設計理念的最終達成目標。

(三)模具設計理念凸顯規范化。無論是在模具的設計理念的形成時期,還是在模具設計理念的實際操作和應用時期都需要體現規范性的特點,只有在規范性的約束下才能保證模具設計的工程避免浪費。比如說在采購材料的時候,要嚴格的按照模具的用料說明書來采集,在不同種類卻具有相同效用的材料選擇的時候,要以環境因素為基礎,避免因為用料選擇失誤而導致環境的污染。模具設計理念的規范化使模具的設計過程呈現出一種標準化的態勢,這樣既能保證模具設計理念的可行性,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并綜合的體現環境因素,最終達到綠色制造的效果。

(四)模具設計理念體現長遠性。在模具設計理念形成的過程中,不僅僅要結合環境因素進行切實的考量,更需要以環境因素為基礎進行長遠的打算,要對模具設計理念的長遠性進行分析,使其作用的范圍得到擴展,并能夠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取得良好的作用效果。

(五)模具設計理念體現綜合性。所謂模具設計理念體現綜合性是指在綠色制造的指導下,模具設計理念需要結合實際生產的全過程,將設計與生產結合起來,突出的展現模具設計理念的實際操作性。比如說模具設計理念要根據制造環境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針對一些污染較為嚴重,噪音相對較大的模具生產要盡量避免噪音危害;在包裝的設計上要突出包裝的環保,切忌將一些有害于自然環境的包裝大規模的使用于模具設計中。

二、結語

篇3

早晨,你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之后開車上班,到公司乘坐電梯,直到坐在辦公桌前打開電腦……一切都是那么順暢又理所當然。而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小插曲,你美好的早晨可能就會瞬間被擊碎,比如你新車的座位不舒服,交通視野不清楚,在早高峰的車流大軍中,輕輕蹭了一下前面車的尾巴。這個時候,你可能才會意識到設計的存在。它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默默無聞,卻讓你處處感知。

法國設計:優美和裝飾性

法國設計常常與“自由、平等、博愛”聯系在一起,這些理念改變了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也為法國設計的創造和傳播打上了烙印。

在工業革命之前、期間和之后,法國出現了各類設計師、建筑師、時裝設計師,以及標志性的城市形象,如埃菲爾鐵塔。當時,以法國為首的各國設計師肯定機械生產,對各種工業產品的形式美和裝飾美進行探索,涉及的范圍包括建筑、家具、陶瓷、玻璃、紡織、服裝、首飾等方面。

巴黎是裝飾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1925年,裝飾藝術展在巴黎舉行,裝飾藝術運動因此得名,并在歐美各國掀起熱潮。它受到新興的現代派美術、俄國芭蕾舞的舞臺美術、汽車工業及大眾文化等多方面影響,設計形式呈現多樣化。

不過,設計仍具有統一風格,比如多采用幾何形狀或用折線進行裝飾,強調運用鮮艷的純色、對比色和金屬色,造成強烈、華美的視覺印象。裝飾藝術運動使法國的服飾與首飾設計獲得大發展,平面設計中的海報和廣告設計也達到很高水平。

意大利設計:傳統和工藝化

意大利人視設計為一種文化、哲學,而不僅僅是理論與實踐。從羅馬帝國及其建筑,到文藝復興時期極具世界影響力的藝術,再到工業時代的高性能汽車、璀璨的時裝及手工藝品,意大利設計是一則關于歷史和未來的故事。

正如意大利建筑設計師詹皮耶羅所描述的那樣,“要揭開意大利設計的秘密,不要通過近年來著名的學科知識,而應從古地中海半島及歐洲大陸中心恢弘的文化藝術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工藝技術一直以來都是由頂尖的設計師和頂級的品牌培育出來的,比如瑪莎拉蒂、法拉利、菲亞特、蘭博基尼、藍旗亞和布加迪等。不過,這些汽車公司品牌并不是一開始就魅力無限,正是意大利式的商業頭腦及對美學和品牌的理解,讓這些公司成就了今天的輝煌。

與此同時,意大利產品加工業也在努力,家用電器、燈具、沙發、椅子、櫥柜等設計都在進行升級。同時,也誕生了很多產品設計師,比如弗朗科·阿爾比尼、伊格納齊奧·加德拉、維科·馬吉斯特蒂、埃塔·索特薩斯。

西班牙設計:感性和藝術氣質

西班牙民族激情似火、風情萬種,西班牙又是一個藝術上百花爭艷、萬象并存的國度。由此賦予了這個國家多樣化、對比強烈的鮮明設計風格。與歐洲現代主義思想影響下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設計相比,西班牙設計充滿感性和藝術氣質,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更具有觀賞性。

在西班牙設計師的作品中,已經擺脫了西方功能主義設計帶來的冷漠、呆板、缺乏人情味。賦予設計以情懷,是西班牙設計的最大特質。來自西班牙的設計總是很大膽且充滿想象力,設計和藝術的結合完美而自然。

從外觀來看,西班牙設計極具地中海及拉丁風情,非常具有表現力,且不拘一格。取材上乘考究,尤其在木料加工方面,其出色的質量深受人們的青睞。

韓國設計:活力和潮流

韓國現在的發展和國際地位,與其提出“設計興國”是分不開的。如今的韓國,已成為亞洲以設計取勝的代表性國家之一。從服裝、化妝品到電子產品和汽車,“韓流”已成為一個設計符號。

韓國設計工業正式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0年,韓國設計振興院(KIDP)成立,負責推動全國設計產業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工業設計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于許多企業從改良甚至模仿設計精良的外國產品,轉向開發自己的原創性產品,韓國企業開始具有世界級的設計水平。一些大公司,如LG、三星、大宇、現代等的工業設計,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了較強的競爭力。

篇4

關鍵詞:美學設計理念;橋梁耐久性設計;設計流程

“設計師應該通過自己巧妙的設計,使原本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原本復雜而又難與施工的結構變得受力簡單,施工方便”。和國外一些著名建筑比,我國建筑,尤其是公用場館,公共交通方面存在結構受力不合理,結構復雜,適用經濟性差等問題,這其中除了技術層面外,還是設計文化的差異,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從中可以看到,不僅僅是橋,還有機場,市政建筑,古代教堂,甚至有廣場上和環境和諧融洽的草坪和樹木。在設計理念中我們應該更多的思考自然生態和以人為本……,中西不同各有所長。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有助于我們設計水平的提高。

1.橋梁美學設計理念

橋梁美學包括“形式美”、“功能美”以及“與環境協調美”三個要素。優秀的橋梁建筑總是把橋梁的品質和體現橋梁的美學價值相統一,因而,橋梁設計師在考慮橋梁結構的可靠性和經濟要求的同時,應十分注重橋梁美學價值的提高。橋梁不是僅憑其空間構成的形式優美和具備滿意的形式美就足夠了,同時,使橋梁明顯地體現出其功能,并充滿著生機勃勃的力量形象,也是美的價值組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既受環境的影響制約,同時也影響著環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變化。因此,橋梁建筑不僅具有本身的技術美感,還要與周圍的景觀或整個環境相協調。在加快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筑的過程中,作為一名工程設計人員,必須在工作中注重自修橋梁的美學。并在設計中重視橋梁的美學價值和景觀功能,滿足人們的觀賞愿望。在橋梁設計工作中,想要達到以上的境界有一定難度,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就拿最簡單的構造物來說,當滿足通行或通航或過水要求的前提時,在經濟效益相當的背景下,什么跨徑的橋梁能因地而就,自然美觀則成為決定性因素。而刻意追求美觀,強力硬拽往往會畫蛇添足,適得其反。就拿最通常的天橋來說,在山區或平原區或城市附近都很有講究,在地形地勢復雜的山區道路上,構造簡單輕盈的上跨橋便足夠了;而平坦廣闊又有景觀需求的地方往往需要通過上跨橋的造型予以彌補;在城市附近,人車流量大的地方,上跨結構無論是上部結構造型還是下部的構造形式都應充分重視,甚至橋上的具體裝飾物都應無微不至。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橋的美觀性應該是在平和、自然中又賦予靈動。

2.耐久性設計理念

隨著時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建造的各種大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復雜,功能眾多。這些工程投資巨大,技術復雜,環境影響嚴重,襲擊破壞幾率增大(風、浪、地震、海嘯、船撞等),維修、養護、加固難度大。因而,過去只限于從設計、施工質量的單一層面上去尋求結構的安全性是不夠的。基于結構耐久性設計的新設計理念認為,橋梁耐久性的保證是需要橋梁設計、施工、運營和維護各個階段共同努力的結果。目前設計標準定義的均是設計建成時期結構具有的使用性能,而對處于使用狀態的性能隨時間的變化卻缺乏充分的認識和儲備,簡單講,似乎只考慮了建造期造價成本,卻忽視了運營期的維護成本和與使用壽命相對應的成本效益,這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是相背的。在接踵而來的改擴建工程設計中可以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在進行結構設計的過程中,首先是選擇經濟合理的結構方案,其次是結構分析設計,當然,規范制定了安全系數和指標以確保結構的安全性。按照程序或公式進行計算即可。因此就在這個環節上忽視了對現階段的施工和管理水平、材料耐久性、結構的后期改造、加寬、維護以及施工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人為失誤等問題的充分考慮。即沒有采用適當的安全度、缺乏細部結構設計等主動型的設計方法來確保橋梁使用性能的充分體現。因此,不少橋梁、雖然滿足了現有設計規范的強度要求,但不出幾年就因為耐久性出了大大小小的問題,嚴重下去必然會影響到結構安全。為解決這一問題,在設計和建造階段要挑戰傳統設計理念:對結構設計時應使結構具有六大特性,即可檢性、可修性、可換性、可強性、可控性及可持續性。充分認識到結構在設計壽命期內各個組成部件具有不同的耐久性極限,需要經常維修,甚至更換或加固,才能保證結構在設計壽命期內的服務功能。

3.橋梁設計工作流程的合理化建議

3.1相關專業的認知對橋梁設計工作至關重要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橋梁方案的確定除了與橋梁(下轉第70頁)(上接第66頁)結構本身的受力性能等本專業知識密不可分外,其與相關專業的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者在很多時候,相關專業的知識成為決定性因素并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在目前團隊式設計工作方式下,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集成化管理,二是互動式設計。作為設計團隊的一員,每一個設計人員必須清晰地了解整個項目的特點、內容、程序和運作方式,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個人工作的思想內容和團隊關聯性,即做到對項目的深刻理解。因此,充分理解相關專業知識,理解項目要點,是把部件設計化整體設計的重要途徑,是確定橋梁設計成功與否的先天因素。

3.2標準化設計的完善和改進

從橋梁設計工作各項階段的比重來看,其實留設計人員的真正設計周期在整個項目的操作過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施工圖的末期,即設計人員安排最為飽和的階段,個別難度較大或更為復雜的橋梁設計周期往往更短。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設計圖紙的質量存在的風險也就更大。那是什么原因導致設計時間和繪圖時間的不協調?怎樣才能把更多的繪圖時間轉化為設計時間呢?不難發現,在設計初期,需要花去很多的時間去進行標準化設計和標準的制定。這無疑影響了前一個項目的設計完善并滯緩了下一個項目的設計方案準備。在標準化施工和標準化設計的時代,應該建立一個不斷更新完善的標準化圖庫體系,把橋梁設計人員從繪圖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真正的設計過程中,以最大效率提高圖紙的質量,最大可能的減少設計流程中的反復工作,盡快地形成一個最佳的、良性循環的設計流程和體系。

3.3互動式設計體系制的建立和維護

橋梁設計決不是一項獨立的設計工作,其與路線、防護、地質、區域規劃等多方面緊密相關。因此作為總體設計的一部分,其與相關方面設計的互動尤為重要。在項目操作過程中,某一項工作的滯后必然會影響到其它工作。在仔細分析一下設計產品,不乏一些節點上的失控和自相矛盾的現象存在。當然,在設計流程中有很多制度和方法進行信息傳遞,但這種傳遞缺少互動式的設計體系去修復設計失誤、去強化設計部門之間的溝通。

篇5

對中式住宅(北京四合院、蘇州園林、廣西吊腳樓)的認識、理解。從圖片、資料上分析中式住宅好在什么地方。

1.1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精華所在,是中國人們居住空間的代表作品。所謂四合院,就是指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建筑空間形式。四合院的最基本空間形式是由北正房、南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圍合形成的,在倒座房南面旁邊開一個門,稱為進宅門。四合院中間是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四合院因規模大小、等級高低的差別而形成了多種類型。但無論大小,都是由基本單元組成的。

1.2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的造林藝術已到了“雖為人造,宛如天成”的境界,顯示了當時的詩人、畫家及工匠的高超構思和建造水平。特別是講究意境、講究生活情趣,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例如建于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清代的留園等等。在蘇州園林考察,一睹了蘇州園林獨特的風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拙政園,山、水、亭、臺、樓、閣結合得維妙維俏,夢想中的私家花園。面積雖小,但是景色沒有一處是重復的,每走一步都是不同的景色,每走一步都有一種新鮮感。體現了“小中見大,步移景換”的設計理念。蘇州園林在外觀上給人美的感受,空間布局的合理性,都讓后人在建筑的景觀空間布局上得到很好的借鑒。

2住宅設計理念中的啟示

2.1功能上的啟示

我們要發揚傳統建筑理念,它們在功能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比如親密性、私密性,我們要把傳統的元素結合到現代建筑中去,創造出最適合現代人居住的生活空間。

(1)親密性。最基本的北京四合院是由四面墻圍合在一起,中間有一個庭院空間。在四合院里面居住,能給人一種安靜、輕松的感覺。一家人可以在院子里面,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院子里面有樹木有池塘有石凳子、桌子,跟大自然有更深的接觸,跟自然結合在一起。四合院還是一個能讓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的空間。蘇州園林是把自然界的山、水、亭子引用到了私家花園,是人造自然景物。通過室內窗花的借景藝術,讓室內景觀和室外景觀和諧統一,增加了人和自然環境的親密性。園林多了很多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間。主人們可以和家人、好友在亭子里面下棋、聊天、品茶。人和人之間不但可以得到很好的交流溝通,還可以欣賞山水美景。現代的高層建筑缺乏了親和力、缺乏了樂趣。現代建筑空間里面應該設計出的共享公共空間,室內外的景觀能和諧統一,增加人和自然的親密性。讓人在自然美景中能更好的交流,讓家庭、鄰里關系更加和睦。

(2)私密性。四合院是四面墻圍了起來,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私人的院子,互相不干擾。外面的人看不到,符合中國人含蓄的一面,人們在院子里面活動干擾不到鄰居。蘇州園林是私人的住宅,家里面有自然的景觀,其實是一個一個院子和山、水、亭、臺、樓、閣結合起來的一個家。保護在里面住的主人的私密性。

2.2精神上的啟示

(1)意境美。四合院里面的院子,院子里面有池塘、樹木、石頭凳子、桌子、養殖各種花卉等等,一家人在里面聊天,玩耍、賞花,享受著家庭的天倫之樂。這種享受四世同堂生活美滿的意境在現代高層建筑中是體會不到的。每個地方要建造四合院的空間都應該是要做適合當地居民居住的,各個地方的環境、氣候、人民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所以要做具有本土化的建筑,要從當地的自然條件、氣候,以及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來深入研究。做出最適合人們居住的建筑,建筑是需要生活的。蘇州園林的景色已經達到人間仙境的境界,它是仿造自然界的山水建成的人工山水園林。在蘇州園林考察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里面的亭、臺、樓、閣、橋、假山、水池、結合得非常有詩意、漂亮。仿佛大自然的景色都在這個園林里面表現出來了。步移景換,用空間的錯落有致。蘇州園林雖然小,但是小中見大,園林空間不斷的變換,所以我們在做現代園林的時候應該借鑒蘇州園林“步移景換,小中見大”的設計理念,創造出更好的園林景色。

(2)結構美。四合院,它的空間結構是最適合中國人居住習慣的。在現代很多人都懷念四合院的建造空間,但是也有很多人嫌四合院占地面積大,院子里面四面的屋內的隔音不好。冬天要出來還要穿過院子不保暖等等,其實都是可以改善的。將四合院改造成為現代別墅,既繼承了傳統建筑文化、傳統韻味,給城市建筑注進了新的設計元素。傳統的東西不能照搬,我們要吸取做得好的地方,改善不好的地方。和現代人的居住觀念結合在一起。努力創造出適合現代人居住的空間。

(3)裝飾美。四合院,為了不讓外人一眼就看見內宅,就在進宅門口建一個裝飾墻面叫影壁,和我們現代室內裝飾時的玄關的概念差不多。垂花門是四合院中最華麗、最引人注意的建筑物,它建造在宅院的中軸線上,非常的華麗。因為這個門的檐柱不落到地上,懸掛在空中,門的柱頭是雕成花瓣形或者像含苞的蓮花形,所以稱為垂花門,它的輪廓非常的優美、門上的雕刻物非常復雜、門的色彩很絢麗,所以說它是四合院最經典的裝飾門。蘇州園林的門窗造型獨特。比如窗花藝術,到現代的建筑或者室內都常見到,比如北京香山飯店外面的建筑的裝飾窗,現在住宅室內的屏風、玄關等等,都是帶有窗花的圖案。有的還把窗花簡單的弄在屋頂天花上,很有傳統味道。

3中式住宅設計理念的繼承發展

3.1北京的觀唐

篇6

【關鍵詞】高等藝術院校 就業指導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td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8-00-02

1 高等藝術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背景

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31萬人,比2009年增長了20萬人,其中重慶市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14.2萬人,比2009年增加了1.3萬。無獨有偶,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我國經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出口貿易銳減,就業率下滑、就業形勢嚴峻。當下,全國高等院校都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積極的態度,千方百計的促進畢業生就業。以設計藝術學院為例,在學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領導下,我們配合做好企業招聘會的組織工作、及時宣傳就業指導中心的就業信息、以專業老師為依托尋找行業內的用人信息、并積極推薦學生參加用人單位的實習和社會實踐。在這一系列的工作中,我們感覺到,學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扮演的是“服務”的角色,為招聘的企業服務、為即將畢業的學生服務。學校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創造就業機會,學校要做的是,為社會培養符合要求的畢業生,引導他們采取適當的方法就業。

2 “設計外”的概念和意義

所謂的“設計外”,是與“設計內”相對的,其實就是藝術設計類學生的教育和教學的問題。“設計內”,就是藝術設計類學科的教學環節,它包括設計課程的學習,以及設計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從專業的角度去思考、幫助學生解決專業學習上的問題。而“設計外”,就是廣義的學生教育環節,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建立符合自己要求的價值體系、幫助學生思考和解決生活上遇到各種問題,幫助學生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打個比方,學生去用人單位面試、實習,展示自己的專業才能和專業素養供用人單位選擇,屬于“設計內”的范疇。而他們對于自己就業擇業的思考、對于用人單位的選擇、以及展示自己才能的方式方法的考量,都屬于“設計外”的范疇。

就一個學生而言,“設計外”的意義遠比“設計內”的意義重要,“設計外”的教育活動,是解決學生思想觀念、道德水平以及為人處事的問題,其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善人”;“設計內”的教學活動,是解決學生的學習技能和學習思維創新的問題,其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能人”。在把學生培養成“能人”之前,需要把學生培養成“善人”,這是“人之為人”的根基和方向。

3 對“設計外”的設計

眾所周知,高校學生正處于成長和成才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往往給學生一生的走向“定型”,如果教育工作做得不好,影響的就是學生一生。“設計外”的設計著眼于學生的終生教育,它以教育的長效機制為目標,采取行之有效的學生教育工作,幫助學生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體系。我個人認為,“設計外”的設計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須要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服務,要確保在

3.3 社會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社會實踐活動分為兩個方向,一是教學類的社會實踐課程,學生以專業學習為主;二是在校期間接受企業的實際設計項目,以鍛煉自己的能力為主。三是是面對擇業就業時的崗前實習,學生以展現個人才能為主,接受用人的挑選。

就高等藝術院校而言,學校是非常重視實踐教學內容的。教學大綱上都有專業實踐課程的安排,學校會分批次的組織學生去公司工廠實習,了解實際的生產流程,了解實際的運作模式,讓學生在課堂所學的東西得到一一檢驗。以工業產品和旅游產品專業為例,很多學生在未去工廠實習以前所做的設計稿往往比較超前,具有創新的意識,因為他們能夠熟練的運用電腦軟件將抽象的理念具象的表現出來。但是,去實際工廠實習以后,學生的設計思維產生很大的轉變,他們變得畏首畏尾,做設計稿總是瞻前顧后,為什么?這是因為現有的工藝水平往往達不到學生創新的要求,很多創意無法用現有的設備和方法展現出來。因此,學生回到學校后,他們往往重新審視自己的“設計思維”,在做新的設計之前,他們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創意是否符合現有工藝水平的要求。在我看來,這就是實踐教學的真正意義,它有效的提醒學生好高騖遠的思想,讓學生明白“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真理。另外,這也促進了學生確立新一輪的創新目標,改進和提高現有工藝水平,從而促進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在校期間接受企業的實際設計項目,是學生鍛煉個人能力的重要手段。設計類學生在兩年的基礎性學習之后,就進入到專業學習的階段,學校的教學內容會從“講授講解”轉變為“指導點評”,“講授講解”是教師將專業領域內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性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本專業做什么設計、怎么去完成這種設計、要遵循哪些原則、現在和未來的走向如何;而“指導點評”,是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之后,進入實際的動手階段,用自己對這門設計課程的理解,創造出自己的作品,教師在創作過程中給予指導和評價,促進學生設計水平的提高。實際上,在專業學習階段,已經有學生能夠按照企業的設計要求完成相關的任務,越來越多的學生都通過專業教師、網絡接受實際的設計任務,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既能促進自己的專業學習,又能鍛煉自己的個人能力,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學生擇業就業前的崗前實習,是學生工作人員就業指導工作的側重點。因為,在這個時候,學生的設計能力已經定型,無法在短時間內進行調節。而就業準備,還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只要學生工作人員認真的進行指導,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比如,學生的職業著裝、面試準備、實習須知都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和運用。當然,教育工作是不能只顧眼前的,在教會學生應對面試的同時,也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職業素養、誠信守時的人生態度以及廉潔勤奮的做人原則,要讓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以上三種社會實踐活動都十分必要,它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延伸和補充,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感知和理解現實社會的機遇與挑戰。

3.4 就業指導工作的前瞻性

就業指導工作的前瞻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善于發掘就業指導工作的新思路,二是善于搭建就業指導工作的新平臺。

善于發掘就業指導工作的新思路,就是要認清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發現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新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就當前的形勢來看,我認為有三點是必須重視的:第一是培養目標的轉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藝術品和藝術品市場在我國從無到有,不斷發展。但是,藝術品和藝術品市場從無到有、不斷發展的過程,也讓高等藝術教育感覺到,藝術和藝術設計不再是少數人的專長,它越來越大眾化、市場化,受眾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當代藝術家要被社會接受和認可越來越難,“藝術家”的概念越來越模糊,那種花大力氣培養藝術家的“精英教育”并不被社會所接受。取而代之的,是藝術的普及和藝術的“大眾化教育”,也就是說,高等藝術院校培養的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家,而是能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藝術工作者”。 第二是就業指導工作要變被動為主動。就高等藝術院校而言,受不斷擴招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高就業率”的情況一去不返,藝術類畢業生同樣面臨著“就業難”的實際問題。如果還用以前的思想觀念被動的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就會錯過開展工作的良好時機,學生得不到良好的、及時的指導,就不能做好就業準備工作,很可能錯失就業機會。第三是就業指導工作必須要真正的貫穿于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就業指導工作,不僅僅是為用人單位服好務,組織學生參加校園招聘會,也不僅僅是就業信息的,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它必須要針對學生各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階段制定相應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方法,既要解決短期內學生遇到的問題,又要教會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將就業指導工作真正的落到實處,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擇業就業觀念。

善于搭建就業指導工作的新平臺,就是充分運用政府在“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業指導工作的新平臺,我認為包括了五個方面的內容:符合市場要求的教學平臺、社會實踐工作平臺、畢業生宣傳平臺、自主創業平臺、就業孵化平臺和產品開發平臺。前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就業指導服務,而后兩個平臺,是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展現才能的新機遇。自主創業平臺,是學校有計劃的組織創業比賽,通過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符合市場需求的項目組提供相應的政策服務和小額貸款咨詢服務,積極聯系當地創意產業基地,幫助學生實現創業夢想;就業孵化平臺和產品開發平臺,是藝術院校設計類學生制作一些符合市場要求的創意產品,學校給予積極的支持,幫助他們開發、包裝,創立學生自己的藝術品牌。

以上,就是我對學生“設計外”的設計,分別從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就業指導工作幾個層面,探討高等藝術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就業指導工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整理

參考文獻

[1] 《誰的大學》.薛涌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

篇7

重慶觀音塘濕地公園是一個模擬自然濕地生態系統設計建造的人工濕地公園,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根據不同生態系統的景觀異質性和生態功能的差異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設計,從而建立的一個封閉的、可循環自養的,兼備文化、美學和生態等功能的濕地公園。1.1地理位置及區域社會條件一首“玉映重壁山映山,雙河連江源為源。常思狀元報國志,笑看璧玉譜新篇”,將整個璧山的風土風貌活靈活現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鐘靈毓秀、人文薈萃的璧山縣位于重慶市以西,觀音塘濕地公園位于璧山城區的璧南河畔,因地處觀音塘地區而得名。公園占地40.5公頃,是重慶市面積最大的城市濕地公園,為中國西部濕地公園之典范。公園傾注“自然、文化與未來”的概念,兼具“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吸納璧山深厚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形成山、水、林、園完美結合的綠色生態濕地公園。公園充分體現“生態休閑娛樂”“濕地科普教育”“歷史文化傳承”三大功能,是具有璧山濃郁地方特色的生態科普濕地。整個濕地公園從空間上來說由兩部分組成,即綠色空間與建筑空間[6]。公園內共有以川東木結構建筑為主的仿古建筑9座。具有特色的彩繪亭、樓、閣等,分別以“蓬萊仙境”“涼傘云遮”“虎蜂馬跡”等“璧山八景”命名。濕地公園植物品種繁多,已種植植物品種677種,其中水生植物、旱生植物更是刷新了國內城市濕地公園植物品種數量的紀錄。1.2資源特色濕地公園屬于一種耗散系統,其中的草地、林地、水體及農田等生態單元承接著自然生境與生態服務的兩大功能,對于凈化空氣、調溫調濕、降生減噪、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城市景觀系統健康運作、調節城市生態環境等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7]。因此,它的資源特色也極其豐富,對于人們而言它不僅具有視覺上的觀賞價值,還具有文化上的教育價值,更具有身心上的保健功能。1.2.1觀賞價值濕地公園通過草地、林地、水體、廊橋、建筑等在視覺上為人們構建了一幅三維的立體畫面,使人們流連忘返。引進國外的珍稀品種如黃色水鳶尾、馬蘭眼子菜、紫色再力花、紙莎草(圖2)等,這些繁花似錦、萬紫千紅的觀賞花卉給人們帶來了一場場的視覺盛宴。1.2.2科普活動與文化活動屬性的契合濕地公園擔負著一個城市中青少年兒童的自然生態教育重任,它是課堂教育的必要補充[8]。濕地公園自然環境優美、生態環境優雅具有生態教育的潛質。老師可以通過濕地公園里的森林、河流、農田、郊野等為兒童講解生態知識,使之了解大自然的構成,熟悉各種植物的屬性與習作。同時,這些植物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內涵,如松柏類代表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牡丹視為繁榮興旺的象征等。濕地公園通過科普活動來體現文化價值,而它的文化價值又反映了一定的教育意義,二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1.2.3休閑游憩活動最重要的是它的休閑游憩資源。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迫切需要在工作之余有一片溫馨舒適的天地來放松自己的身心,緩解生活壓力。而觀音塘濕地公園的景觀規劃可以很好的幫助人們來實現這個愿望,它通過營造生機盎然、鳥語花香的環境,令人們暫時放開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享受植物景觀帶來的愜意,消除疲勞,振奮精神,怡情養性[9]。

2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設計實踐

2.1生態設計的含義生態學家瑞恩和考恩在1996年首先提出,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10]。這種協調我們概括為就是遵循自然、尊重生物多樣性、盡可能的減少人為干涉、建設更加生態的景觀。2.2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設計理念好的理念是設計的精髓,它不但會反映設計思想更會凸顯文化價值,通過對觀音塘濕地公園的概況可以概括出它的生態理念就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條件下,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減少人為的干涉,使其自然資源更好的發揮它的效用,建設以“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景觀生態設計。2.2.1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地球上的濕地生態系統生存著大量的動植物,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保護和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當務之急就是提高監管水平,對于濕地系統中突然出現的某些動植物品種數量增長過快要做好切實深入的調查,充分發掘當地特色的動植物品種,需引進外來的物種要綜合考慮其屬性,有效地控制農林牧有害生物,增強生態服務系統,為各種生物創造一個和諧的生存環境。2.2.2減少人為干涉濕地公園是在一定的場地上進行的,人為的活動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它的設計,有些濕地公園過多地考慮人為因素,從而使景觀原本的自然特質減弱了。由于人為的因素,自然正逐漸被剝奪了生產力、自我調節能力、對生命的承載能力。在減少人為干預的同時要努力通過設計的手段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利用和能量循環。美國西部人口稀少,周圍到處是荒野,其濕地公園很少摻雜人工的雕琢,有一種很強的自然魅力。因此,美國人喜歡把他們的濕地園林景觀自豪地稱之為國家公園。如大沼澤地國家公園、紅杉樹國家公園等。2.2.3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從古至今我們都在談論“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質認為天地萬物是一體的,人只是自然系統中最優異的要素,人的活動會影響自然界的變化,所以要求人應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創造天時、地利、人和諸要素具備的至善環境[11]。景觀生態設計要充分考慮到人的感受,使設計為人服務,讓大眾易于接受,此種設計理念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對于濕地公園景觀建設的設計我們要達到在建筑空間上“以人為本”,綠色空間與建筑空間的“天人合一”。這兩者就是互為圖底的關系,也是構建濕地公園的必備要素。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們生態建設機車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以人為本則是人文生態的棲息所在,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是通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型城市的必要條件。2.3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設計構建的原則從觀音塘濕地公園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概括出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設計構建的基本原則就是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實用性。四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四性運用得爐火純青才能創造出一個好的景觀設計。2.3.1科學性科學性在濕地公園景觀生態建設中是基礎。沒有科學性,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科學性的核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而師法自然是唯一正確的途徑。在濕地景觀生態設計中我們忌諱在南方設計北方的植物景觀,在北方設計南方植物景觀,這種方法既會加重經濟負擔也會造成植物損失。所謂施法自然就是要熟悉自然界的南、北植物物種及自然的植物景觀的生態屬性,如密林、疏林、樹叢、灌叢、純林、混交林、林窗、林中空地、自然群落、草匍、濕地等。2.3.2藝術性藝術性在濕地公園景觀生態建設中是主體,沒有藝術性的景觀生態設計便缺乏生命力,它主要是通過統一、均衡、調和、韻律四大原則在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設計中發揮作用。在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規劃時,樹形、色彩、質地、比例和線條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出多樣性,但又需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從而產生統一感。這樣會使整個設計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變化太多的設計會使人感覺雜亂無章,甚至感到支離破碎、缺乏美感。過于繁雜的色彩會使人眼花繚亂看不出設計的重點。只有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才能取得成功與突破。均衡在濕地景觀生態規劃上體現得較多,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品種搭配在一起要按均衡的原則來組景,會顯得穩定、和諧。如觀音塘濕地公園的親水棧道入口兩旁的再力花(圖3),左右相互對稱,或插以落羽杉以視均衡。對于生態景觀規劃,更多的是體現調和的原則。調和讓人產生柔和、舒適和愉悅的美感。找出相似性和一致性,才能產生協調感。相反地,設計時用差異和變化可以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讓人產生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如觀音塘濕地公園的落差30米的疊水瀑布與主體水景形成一動一靜的效果(圖4),因此,對于濕地景觀生態規劃人們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以達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在景觀生態設計中,各種植物的種植與規劃都是有一定的規律從而產生韻律感。在觀音塘濕地公園中到處都印證了這一原則,各種植物成排或成組地栽植(圖5),一條道上間隔的種植不同品種的植物盡顯其變化及多樣,猶如琴鍵上音符一樣。2.3.3文化性文化性在濕地公園景觀生態建設中是靈魂,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景觀設計就是一具只有軀體的殼。我國古人在造園中對于植物的生態規劃運用獨具匠心,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獨特文化意趣的景觀設計,蘇州園林、北京頤和園等就是最好的案例。觀音塘濕地公園不管是建筑還是景觀都帶有典型的川東文化特點,植物景觀上大量栽植黃葛樹、北碚榕、南川木菠蘿、山桐子、連香樹、青榨槭、喜樹、縉云槭等重慶樹種,既豐富了植物品種更體現了突出了川渝文化[12]。2.3.4實用性在濕地公園景觀生態建設中實用性主要體現在植物景觀的功能上面。植物具有凈化空氣、調溫調濕、降聲減噪、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由于植物的種種功能特性,使得濕地公園的景觀生態規劃尤為重要。

3結語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用訓練 設計理念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4-060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用是指學生能在一定語境中正確、合理、妥當地進行表達,并將學過的字詞句篇等內容,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恰當運用。新課改之后,語文教學過度強化人文性,語文的工具性特征則被嚴重淡化。這不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正視語用存在的現實,在課堂訓練設計時,給出傾斜政策,以彰顯語文教學的本然回歸。

一、積累與應用,凸顯語用學習實效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提升學生語文積累的轉化率,教師要從實踐出發,多設計實際應用的內容,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語言應用。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更多的現實體驗,提升學生語用學習的主動性。

在學習《九寨溝》時,教師設計了幾道課堂訓練。

(1)在括號中填寫合適的詞語:

( )的溝谷 ( )的雪峰

( )的峰頂 ( )的原始森林

( )的圖畫 ( )的瀑布

(2)選擇最喜歡的一個文段,說說喜歡的理由。

(3)根據課文內容,做一次小導游,引導人們參觀九寨溝。

前面兩個內容以書面形式完成,后面一個內容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并進行展示。從教師課堂訓練內容的設計來看,教師注重了學生的詞句應用、語言賞析和表達練習,訓練呈現出多元性,其語用意識非常明顯。特別是讓學生做小導游的環節,能夠訓練學生的多種能力,將積累轉化為實際應用,凸顯了語用學習的實效性。

二、記憶與感悟,提升語用感知層次性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記憶。但在課堂訓練中,教師還應增加語言記憶與體驗感悟相結合的內容,要讓感悟成為記憶語文常識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為學生語用成長提供鍛煉平臺。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理解性記憶,其實就是要提升學生語用感知的層次性,只有理解了語言內涵,才能形成語用機會,創造出語用素質的成長契機。

在學習《桂花雨》時,教師設計了課堂訓練任務。

(1)給下面加橫線的詞語換個意思相近的詞:

桂花樹上長滿茂密的葉子。

母親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

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

(2)填寫歇后語:茶壺里煮餃子――( );八仙過海――( );劉姥姥進大觀園――( )。

(3)找出課文中的成語,并將這些成語連成一段意思貫通的話。

最后一題總結時,教師挑選了學生的優秀作品在班級內展示。有學生寫道:“江山如畫是江南,可謂人間天堂。泛舟西湖,已是明月清風、桂子飄香。極目遠眺,湖光山色,水光接天,真的是相得益彰,江南乃是魚米之鄉。”從學生的訓練情況可以看出,教師設計的訓練內容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學生感悟深刻,語用能力提升明顯。

三、儲存與生活,實現語用訓練實踐性

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但積累需要有目標性,要形成一種文化積淀。引導學生將不成體系的成語、諺語、名言、古詩等內容進行歸類整合,在背誦記憶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聯想、延伸、拓展,將那些孤立的語言材料整合成系統的、靈動的語用素材,這對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言內化的水平有重要促進作用。

在學習《一路花香》時,教師設計了課堂訓練。

(1)填寫成語(成語首尾字相同):

( )益求( ) ( )乎其( )

( )定思( ) ( )所欲( )

( )不勝( ) ( )無可( )

(2)在括號中填寫適合的關聯詞語:

( )那只陶罐有條裂縫,( )每天到達目的地只剩下半灌水。

( )沒有溪水的澆灌,路旁的花兒( )不會盛開。

(3)讀完課文,你想對完好無損的水罐、對破損的水罐、對挑水工、對自己說些什么呢?

學生很快就完成了前面兩個題目,但面對最后一題,很多學生都陷入了沉思,不知從哪些角度切入。教師給出提示:完好的水罐不需要自滿,破損的水罐應該感到欣慰,挑水工辛苦播撒希望,我們需要學習多種精神。根據教師的提示,學生找到了訓練的感覺。這樣的課堂訓練注重語用的實踐性,學生的語用能力成長顯著。

篇9

綠色設計通常也稱為生態設計、環境設計、生命周期設計等,它是可持續發展觀的最好體現,也是從根本上防止環境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方法。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著重考慮產品環境屬性,并將其作為設計目標,在滿足環境目標要求的同時,保證產品應有的功能、使用壽命、質量等要求。綠色設計的原則被公認為“3R”的原則,即Reduce、Reuse、Recycle,減少環境污染、減小能源消耗,產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環或者重新利用。綠色設計要求在設計產品時必須按環境保護的指標選用合理的原材料、結構和工藝,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降低能耗、不產生毒副作用,其產品易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再生產。

2綠色材料在燈具設計中的運用

2.1天然材料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原來就有未經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如粗木、藤條、亞麻、竹條、棉花、蠶絲、羊毛等。天然材料與那些經過加工的人工合成材料是截然不同的,雖然外表上看著粗糙不精,但它與冷淡的毫無質感的塑料相比,更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天然材料的燈具給人一種質樸自然的感覺。所以,環保的、天然的材料越來越多的被選擇作為設計的材料。RandomLight的這只線球燈,看似像一團蠶繭般纏繞的黑色毛線團。其實是設計師BertjanPot利用自然生長的麻,隨意而又系統地將一根長長的麻線交織圍繞,這款線球燈質料輕巧,可任人隨意提取,靈巧輕盈的造型漂在半空中十分討人喜歡。對于綠色設計來說,天然的材料比其他的材料更具有優勢,它源于自然并回歸自然,整個過程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使用天然材料能使人從中獲取大自然的氣息,這正與當今人們崇尚自然的心態不謀而合。2.2可再生材料在綠色設計理念中材料是影響環境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必須充分考慮原材料對于燈具的制造、銷售、使用、維護及在報廢處理的過程中對于環境的影響。在綠色設計的原則下,要盡量減少非再生材料的使用。根據有關部門定義,非再生材料是指在200年不可再生的材料。比起那些不可再生或很難降解的有機材料,可再生與可回收材料成本低、無污染、循環快。在2012年米蘭設計周上,日本著名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展出了為意大利燈具品牌Artemide設計的“in-ei(陰翳)”,這是一款利用特殊織物材料制作而成的可折疊的布料燈具。這種些材料是將回收的PET瓶經過創新的技術加工而制成的,不僅有效的節省能源,而且與新材料相比,使用回收的PET瓶可以將CO2排放量降低到80%。中澤新一曾說過:“自然決不吝嗇地給予人類所有的豐饒,擁有創造力的自然給予人類睿智,允許人類使用技術的力量從自然身上獲得能源或資源,所以我們必須作出睿智的行為找回自然與生命的同感。”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燈具設計采用可再生材料,在提高企業效率的同時也極好地保護了環境,并有效地向人們傳達環保的理念。2.3廢棄材料生活中的廢棄物大部分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而有些廢棄物需要分解后進行原材料回收。設計師在形態設計時應該考慮廢棄產品形態經過回收后能否被直接運用,如果廢棄后產品的部件形態經回收能夠直接利用,那么就會省略中間的加工過程,從而降低因再加工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在使其生命周期得到延長的同時也為社會節約大量的金錢,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和發展。設計師們將廢棄的物品巧妙地運用在現代的燈具設計中,告訴人們——廢棄的物品并非毫無價值,只要給予它們關注,就能變廢為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左圖是利用廢棄的塑料瓶。右下圖這款燈飾的原材料是回收的廣告條幅,將它們建成小小的方塊,再拼接起來,制作成各種形狀的燈飾。由于利用的就是自身的廣告橫幅顏色,遠遠看去既美觀又環保。不光為人們提供一個很溫馨的視覺光照環境,而且能夠運用綠色環保材料來實現藝術化的效果。對于這種形態依然完整的廢棄物,經過清潔和簡單的加工使其成為燈具的組成部分,大大節約生產成本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設計師的環境保護意識。

3設計發展

3.1設計定位從資源的消耗型設計轉向可持續發展設計,對于燈具設計的考慮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基于形態的探索,而是一種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設計。本次燈具設計基于綠色設計理念,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將使用環境定位于室內居家、餐廳等休閑的環境。3.2設計的亮點3.2.1材料的選擇在這個崇尚環保的消費時代,天然材料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喜愛。以自然的風格、趨近人性、接近真實的渴望為設計依歸,此次燈具設計采用麻繩作為基本材料,展現出素樸,典雅的風格。由于麻是植物的皮層纖維,麻質材料一般由麻纖維紡織而成或麻與其他纖維混紡或交織而成,種植時不需要太多殺蟲劑與殺草劑,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經濟作物。麻纖維的復雜橫截面和縱向結構及其特殊的物化性能,麻纖維具有優良的消聲和吸波性能。強力大、防蟲防霉、靜電少是良好的絕緣材料、地堅硬韌、粗獷硬挺、色調柔和。并且其柔軟、容易編制、成本低廉,通過手工便可以很容易地塑造各種形體。色彩上沿用麻的素色并利用其觸感來緩解視覺感知上的單一性,通過對材料肌理、厚度、冷暖等的感知,形成材料多元化的運用。借由視覺、觸覺與人產生共鳴,使人對自然產生情感的體驗,從而滿足人們潛意識中對與某種精神的需要。用新的思維方式來詮釋這種傳統材料,充分挖掘這種天然的美。同時從綠色設計理念的角度,減少了設計與制作過程中的一些工序,從而達到節約資源防止環境污染的目的。43.2.2形態創意——點、線、面在燈具設計的形態上運用了構成的方式。由于點是一切形態的基礎,它能展現自然界中各種復雜的形態,具有豐富的表現性格。所以將燈光以極細小的點的形式擺列,使得靈活性的點在視覺上給人帶來新奇感和韻律感。麻繩以垂直線條的形式在縱向上呈現出穩定、堅同、挺拔的感覺。將線條重復增加其寬度就可使之傾向于面的特性,面則體現出充實、厚重、整體并穩重的視覺效果。通過點與線的結合營造出帶有空間感的面,其體積在燈具設計中較大,給人以豪華、氣派的感覺,即加深了構成的形式感。打開燈,燈光以點的形式從背景中躍出,其效果靈動、自然、極富韻律,用抽象化的語言表達出強烈的立體感以及事物的無限延展。其呈現的效果容易給人無限的遐想——繁星點點、銀河、瀑布……某種程度上燈光給予人們已不僅僅是照明,而是一種氛圍、一種心情。讓人們在光與影的色彩旅程中尋找情感的體驗,享受著沐浴在燈光里的美好記憶。通過視覺語言將造型的潛在情感附著于抽象的點線面中,利用自然材料進行設計和形態的再創造,這不僅創造情感聯系而且也傳達了自然材料本身的情感內涵。3.2.3功能的拓展延伸一個產品能否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主要是由其功能決定的,如果產品的功能能夠得到延伸,產品的生命周期無疑會得到相應的延長。如果通過合理的綠色設計,在產品的主要功能背后再附帶一些附屬功能,即一物多用,在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的同時也間接地節約了資源。丹麥燈具設計師漢寧森曾這樣說過,設計就是應該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燈具設計中,實用和美觀是同等重要的,但其最終的目的是達到人、物、環境的和諧統一。直線條的麻質燈具力圖展現出照明的功能性,減去其不必要的裝飾。由于可以任意調節組合的寬度,重復排列的線條燈可形成一個隱形的屏風,在空間上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使用者自由、靈活的利用燈具來豐富空間,在照明的基礎上使其功能得到一定的拓展。這種任意的自由組合方式,賦予設計作品最新的性質和內涵,從而使作品從外在形式到內在意境都表現出獨特的設計思想。

4結語

篇10

關鍵詞:城市建設 設計設計理念

On the design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Xiao-Yan Li Tianyuan Construction Design Co., Ltd.

Abstract: The overall productivity of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 level, China's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rapi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basic living space are met, for the environmental need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new changes.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ers need to address these new needs for active observation and insight, and through self-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s new needs are met. This building designers to improve urban design concepts 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focuses on the needs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building designers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nergy-saving ideas for attention and upgrade to expectations for the current level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enhance the city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design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有了快速而穩定的發展,人們在基本生存的空間得到滿足之后,對于現代建筑的環境需要有著新的變化。現代城市建設設計人員需要針對這些新的需要進行積極的觀察和領悟,并且通過自我素質的提高使人們的新需要得到滿足。作為現代建筑設計工作者,要想真正的提升現代建筑設計水平,需要首先改變傳統的設計理念。我認為現代建筑設計工作者應當從以下兩個理念上進行合理的轉變。

(一)建筑節能理念

所謂“建筑節能”,最早是指發達國家早期為了減少在建筑過程之中的能量的流失而提出的。現在則通常稱之為提高在建筑過程之中對于能源的利用率。在本文之中建筑節能是指“具體指在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新建(改建、擴建)、改造和使用過程中,執行節能標準,采用節能型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產品,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和采暖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系統效率,加強建筑物用能系統的運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照明、熱水供應的能耗。”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由于我國人口數量巨大,對于建筑的需要的基數較大,中國因此也是一個建筑大國。據相關材料研究表明,我國每年新建房屋總面積高達十七到十八億平方米,比所有發達國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還多。但是,據相關的調查報道可知,目前“我國既有的近400億平方米建筑,僅有1%為節能建筑,其余無論從建筑圍護結構還是采暖空調系統來衡量,均屬于高耗能建筑。”因此,從現代城市建筑節能設計角度來看,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仍有很大的提高,而對于建筑節能方面的設計來源于建筑設計師的設計思維,而建筑節能的最終實現在于對于建筑設計師思想觀念的轉變。在傳統的建筑節能方面,由于設計師節能意識淡薄,直接導到了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之中,能源的大量浪費。只有建筑設計師能夠在思想理念上真正認識到建筑節能的重要意義,才能夠更好的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之中將建筑節能理念貫穿到具體的建筑設計之中,最終使節能型建筑最終實現。由此可見,對于建筑設計師的建筑節能理念的培養,無論是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而言,還是對于改良我國從高能源消耗大國向高能源優化型大國轉變來說,都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建筑環保理念

眾所周知,現代建筑業在對于資源大量消耗的同時,還伴隨著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影響。筆者在建筑設計實踐過程之中發現,建筑業一方面需要為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要對于整體提升人們的居住環境質量的改善與提高方面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到建筑施工過程之中則是指,在建筑規則設計、整體施工過程之中、維護、一直到最終拆除過程之中都需要考慮到其對于周圍環境的影響。建筑業的發展發能夠促進資源與能源的有效利用,盡大可能性的減少其污染性。而作為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人員而言,樹立建筑環保理念無論是從技術領域或者是從社會責任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具體的城市建筑設計過程之中,要以“綠色建筑理念”為基本原則。例如,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之中,對于原有的自然資源需要對于傳統的設計工藝進行適應的調整或者采用一些優良技術手段進行合理的保護,同時加大對那些環保型新產品、新材料的利用率,在向業務、政府部門等提供建議與意見時,可以推薦一些環保型產品,在合理的利用與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注意對環境質量的保證。需要我們城市建筑設計人員注意的是,對于許多外國先進的建筑設計理念、建筑設計技術,不應當簡單的復制與移植,而是應當結合我國的具體的國情,例如,在一些環保型產品的選擇時,需要對其進行實地的試驗后再使用,而不能夠單純的從產品說明書上面的描述進行盲目的選擇與采用。作為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人員,要清楚明白城市設計人員的最終設計方案直接影響到城市建筑的定位與最終定型以及其日后所發揮的實際作用。同時由于,現代城市建筑無論其施工的周期還是其使用周期都相對較長、一般整體工程的造價相對較高,因此,作為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人員需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盡量使現代建筑在技術上、建筑藝術上、節能方面、環保等方面得到最大的優化。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現代城市建筑進程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白冰. 城市建設過程中常見的環境問題與解決途徑[J]. 華章, 2011, (02)

[2]李金紅. 城市住宅建筑設計改進和創新[J]. 吉林建筑設計, 2004, (03)

[3]曲劍波. 淺談綠色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J]. 廣東科技, 2010,(12)

[4]陳舒萍, 梁慧慧. 現代城市建筑與綠化藝術的合璧[J]. 美術大觀, 2011,(03)

[5]李衛東, 張靜. 城市居住環境與園林景觀淺析[J].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