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非主流范文
時間:2023-03-28 21:37: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個性非主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愛情,會不會像水泥上的花朵,開出沒有風的,寂寞的森林。
2、那些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里,被我們遺忘了。
3、你說你會愛我一輩子,我真傻,居然忘了問:“是這輩子還是下輩子”。
4、寂寞的人總是會用心的記住他生命中出現過的每一個人,于是我總是意猶未盡地想起你在每個星光隕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數我的寂寞。
5、在這個憂傷而明媚的三月,我從我單薄的青春里打馬而過,穿過紫堇,穿過木棉,穿過時隱時現的悲喜和無常。
6、不求門當戶對,只求感覺到位。
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興好幾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難過了好幾年。
8、如果在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就可以選擇,我寧愿一開始就選擇毀滅!
9、從來嘴巴說慌,眼睛不說慌。歡欣的,不安的,每對眼內都寫滿故事。
10、不想沉浸在童話里排徊,俄不是沵呵護旳女孩。
11、看到你跟別的囡人幸福這,感覺真耀眼刺眼。
12、和你在壹起,雖然沒的話語,()但是能看見你就已經足夠了。
13、我每天都在數著你的笑,可是你連笑的時候,都好寂寞。他們說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14、我生命里的溫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給了你,但是你離開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對別人笑。
15、曾經也有一個笑容出現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還是如霧般消散,而那個笑容,就成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條湍急河流,無法泅渡,那河流的聲音,就成為我每日每夜絕望的歌唱。
16、每當我看天的時候我就不喜歡再說話每當我說話的時候我卻不敢再看天。
17、其實只想因為窗外的風景而潸然淚下。
18、其實峩每天回家都在掉眼淚,只是沒有說。
篇2
2、我們都是孤獨的,直到我們遇到了另一個人,讓我們知道人生是可以沒那么孤獨的。
3、我這么喜歡口是心非,就是想你多寵寵我呀。
4、好的戀愛關系不是一下子就建立的,它需要時間,耐心,還有兩個真心想在一起的人。
5、人怕出名豬怕壯,我可千萬不能胖。
6、除了不可愛的時候,其他時間里我都是可愛的。
7、今天好想你,明天更想你。
8、別問我有多愛你,對象都是你。
9、我才不會為你九天攬月呢,月亮沒我可愛。
篇3
之飯堂篇
群坐木凳,
人影閃動,
飯堂里面。
看滿桌飯菜,
奇形怪異;
新穎之處,
還未發覺。
夾筷品嘗,
不知何物,
此菜乃獨一無二。
無語中,
周圍通學道,
好多蚊蠅!
用餐過后洗碟,
憶往昔家中不曾做。
觀水池旁邊,
人頭攢動;
碗筷撞聲,
不絕于耳。
水池旁邊,
水跡斑斑,
教官當初何指示。
曾記否,
篇4
關鍵詞:住房改革;流動性約束;城鎮居民消費不足
中圖分類號:F293.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1)11-0135-06
一、引 言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問題日益凸顯,國內總消費與經濟發展之間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這種結構性失衡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城鎮地區,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在短短數年里由1998年的0.71急劇下降到2008年的0.62;居民消費率由1998年的0.80迅速下降至2008年的0.71[1]。針對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出現大幅度下降的現象,眾多學者對此展開了廣泛討論。其中多數學者認為這可能與這一時期的幾項體制改革直接相關:教育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住房體制改革與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本文將集中探討住房改革與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關系。研究表明,當人們已經解決了吃、穿等溫飽狀況后,就會迫切需要改善其住房狀況,對住房形成剛性的消費需求。而在1998年,以停止福利分房和住房商品化為中心的住房改革使得大部分城鎮居民面臨將來因購房而產生的一大筆支出,而且這項支出是可以直接預見的、未來必須要進行支付的剛性支出。由此可以看出,住房改革必定會對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對我國的宏觀經濟也產生深遠影響。
迄今為止,關于住房市場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國內外的研究幾乎都是基于生命周期假說或持久收入假說來探討房價對居民消費的財富效應。Elliott證實了住宅價格上漲會導致消費增加[1]。Engelhard分析PSID數據時發現,住宅價格增長對住宅所有者消費支出具有顯著性的促進作用,且住宅價格波動的邊際消費傾向大約為0.03[2]。Case等利用美國1982―1999年各州的季度數據以及1975―1999年14個發達國家的數據對住宅市場和股票市場進行了分析,發現住宅市場具有較強的財富效應[3]。國內多數學者基于房價的財富效應對我國住房市場進行實證檢驗。劉建江等對我國房地產市場財富效應做了定性分析,并從消費函數理論探討了房地產財富效應的作用機制,認為持續上漲的房價能夠擴大短期邊際消費傾向[4]。賴溟溟和白欽先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我國存在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房地產市場長期與居民消費協同趨勢,短期卻抑制居民消費[5]。然而劉旦利用2000―2006年的季度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城鎮住宅市場不具有財富效應[6]。劉國風對天津市2002年7月―2008年6月的統計數據進行的實證檢驗發現天津市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對居民消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總之,盡管這些學者分別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進行了探討,但結論卻不盡一致,因而從生命周期假說或持久收入假說出發來探討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可能有悖于我國在轉軌時期的具體國情。也有極少數學者從流動性理論出發提出住房改革帶來的未來支出不斷增加會減少居民消費和促進居民儲蓄,如袁志剛和宋錚較早注意到住房改革后在購房方面大多數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都受到流動性約束的影響,提出住房改革是造成轉軌時期城鎮居民消費傾向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8],但他們沒有深入探討房價上漲對居民消費降低的內在微觀作用機制,也沒有進行定量分析。
本文基于流動性約束理論研究了住房改革后房價造成城鎮居民消費不足的理論機制,之后根據理論模型進行規范而詳細的定量分析,以考察住房改革對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
二、住房改革引發流動性約束的機理分析
1998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要求全面停止福利分房,在制度上建立市場化住房體制,實行住房貨幣化、市場化。這項改革使我國住宅投資和分配機制發生了重大改變,它結束了實行40多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明確了居民住房產權私有化和擁有住房渠道的市場化。加上社會上對住房形成的相互攀比、排浪式消費的心態與輿論氛圍,甚至許多城鎮出現了年輕人“不買房就不能結婚”的窘境,這使得購房支出成為城鎮居民不得不重點考慮的首要問題。由于受到我國當前過度強調的“只售不租”的商品房政策、住房金融發展的滯后、住房供給與城鎮居民購買力脫節以及城鎮化步伐加快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城鎮居民可能在當前或將來因購房而發生流動性約束。
1.過度強調“只售不租”的商品房政策
目前城鎮私有住房占住房總量的85%以上,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74%左右,住房的自有率高于國際水平(50%―70%)[9]。反過來看,這說明我國出租住房占總住房面積的比重不到15%,與一些發達國家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中美國為36%,加拿大為44%,法國為48%,瑞典為43%。可以看出:以出售公有住房和鼓勵居民購買住房為主導的改革,使得居民只能通過購買住房解決住房問題。盡管房改的關鍵是實現住房商品化,但住房商品化并不等于單一的買賣商品房,其實現途徑包括出租和銷售兩種途徑,只要租金達到商品化租金,則住房一樣也能實現商品化。雖然出租和銷售對實現住房商品化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出租或銷售卻對需要解決住房問題的城鎮居民的生活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如果我國加快租房市場建設,城鎮居民就可避免在當前或將來因需支付大筆的購房款而發生的流動性約束。相反,如果只強調購房是解決住房的唯一途徑,大部分城鎮居民就可能在當前或將來因需支付大筆的購房款而發生流動性約束。
2.住房金融發展滯后
雖然抵押貸款能讓買房者分期支付住房價格的70%,但30%的首期付款仍然高于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以全國平均標準來衡量,一個家庭如果夫婦都有工作,需要拿出年收入的11倍去購買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10]。也就是說,按每平方米3 000元計算,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24萬元,其中首期付款就是7.2萬元。對于一個工薪家庭來說,如果居民當期或未來某期因購房需支付7.2萬元,那么這個家庭很可能因購房而發生流動性約束。而當房價由每平方米3 000元上漲到4 000元時,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就需要32萬元,其中首付款就達9.6萬元,這就意味著居民也要為首付儲蓄更多的財富,且居民在當期和未來某期發生流動性約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3.住房供給與城鎮居民購買力脫節
近些年,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急劇上漲,部分大中城市房價上漲更為迅猛,有的平均房價漲幅已連續好幾年超過15%。按照國際上認可的住房價格收入比,房屋價格應當是家庭年收入的3―6倍,由于我國商品房市場不斷地完善,從2003年起商品住宅價格指數每年的增長幅度都在5%以上,這使得我國房屋價格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遠遠高于國際上認可的水平。在商品住宅中,中低價位、中小戶型住宅供應比例偏低。在部分城市,100平方米/套以上商品住宅占總量的60%―70%,有的城市高達87%。2004年全國經濟適用住房開發投資出現負增長,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6.1%下降到4.6%,有的地區甚至停止了經濟適用住房建設[9]。由于我國城鎮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整體供過于求,勞動工資常常被壓低,使得工資增長率有限。目前住房補貼的實施不到位。1998年的國發[1998]23號文件在職工支付能力方面規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后,房價收入比在4倍以上,且財政、單位原有住房建設資金可轉化為住房補貼的地區,可以對無房和住房面積未達到規定標準的職工實行住房補貼”。由于受制于各地方財力限制,各地出臺的住房補貼標準所對應的房價都大大低于當時的市場房價。所以從總體上說,城鎮居民增收相對緩慢和住房補貼不到位,加上住房價格上漲過快以及市場供應結構不合理,這些都增加了城鎮居民因購房而發生流動性約束的可能性。
4.城鎮化進程加快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遷往城鎮,使得我國城鎮人口急劇上升。我國城鎮化率在歷經了1995年之前的停滯后,便以每年的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其中房改后的1999年城鎮化率增長了2個百分點,到2009年,達到47%,比1995年29%的城鎮化率增長了18個百分點。城鎮化是一個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農村人口一般具有兩大特點:一是缺乏人力資本,使得他們的勞動收入相對低下;二是初始財富少,因而來自其它要素的收入也相對較少。因此,在面臨當前“只售不租”的商品房政策、住房金融的制約以及住房供給的不合理的情況下,他們為定居城市而進行購房時更容易發生流動性約束。
三、一個引入購房支出的流動性約束模型
基于住房改革后在購房方面大多數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都受到流動性約束的影響的事實,本文在借鑒Deaton[11]等經典文獻的基礎之上,構建一個包含流動性約束的持久收入假說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一次性的購房支出,則典型消費者面臨的消費規劃問題如下:
maxE0∑
SymboleB@ t=0βtu(Ct)
s.t.At+1=Wt+(1+r)At-Ct,t=0,1,…,
SymboleB@ (1)
At+1≥Zt+1(p),如果在t+1期有住房支出
Ct≥0,t=0,1,…,∞
其中,E0=E[•|0]基于0期所有信息的條件期望;β為貼現因子;u(•)為齊次凹函數;Ct為t期實際消費支出;Wt為t期的收入;r為利率;At為t期資產;Zt+1(p)為在第t+1期需要進行的購房支出,為外生變量且與p正相關,其中p為商品住宅價格。上述表達式暗含Ct、Wt發生在t期末,At發生在t-1期末或t期初,居民決策發生在t期末。
1.不考慮購房支出的消費決策
由于在住房改革之前,我國實行的是公用單位提供福利分房的住房政策,城鎮居民在當期或未來無購房支出。這時不考慮流動性約束問題,(1)式所示的最優規劃可轉化為:
maxE0∑
SymboleB@ t=0βtu(Ct)
s.t.At+1=Wt+(1+r)At-Ct,t=0,1,…,
SymboleB@ (2)
因此,其最大化問題的拉格朗日函數為:
L=E0{∑
SymboleB@ t=0βtu(Ct)+∑
SymboleB@ t=0λt(Wt+(1+r)At-Ct-At+1)}(3)
分別對Ct和At+1求導,得:
LCt=βtE0u′(Ct)-E0λt=0,t=0,1,…,
SymboleB@ (4)
LAt+1=-E0λt+(1+r)E0λt+1=0,t=0,1,…,
SymboleB@ (5)
把(4)代入(5)式得:
E0u′(Ct)=β(1+r)E0u′(Ct+1),
t=0,1,…,
SymboleB@ (6)
(6)式表明,當居民預期不存在流動性時,最優消費路徑就為“理性預期―永久收入假說”的歐拉方程所描述的消費路徑。即在沒有購房支出時,居民可以通過自由出售資產或借貸來實現其跨期消費效應總和的最大化。
2.考慮購房支出的消費決策
住房改革后,無住房的居民可能在當期或未來某期因購房支出而發生流動性約束。若居民預期流動性約束在t期生效,(1)式所示的最優規劃就為:
maxE0∑
SymboleB@ t=0βtu(Wt+(1+r)At-At+1)(7)
s.t.At+1≥Zt+1(p),如果在t+1期有住房支出
因此,其最大化問題的拉格朗日函數為:
L=E0{∑
SymboleB@ t=0βtu(Wt+(1+r)At-At+1)+λt[At+1-Zt+1(p)]}(8)
由于Zt+1(p)為預期在t+1期的購房支出,為外生變量。對At+1求導,得:
LAt+1=-βtE0u′(Ct)
+E0λt+1+βt+1(1+r)E0u′(Ct+1)=0(9)
其歐拉方程為:
βtE0u′(Ct)=βt+1(1+r)E0u′(Ct+1)+E0λt(10)
根據庫恩―塔克條件,如居民預期流動性約束在第t期生效,即At+1=Zt+1(p),有λt>0,則下面的不等式便成立:
α-2E0u′(Ct-1)=α-1E0u′(Ct)≥E0u′(Ct+1)
=αE0u′(Ct+2)(11)
其中,α=β(1+r)。即 t期歐拉方程不再成立,但之前和之后歐拉方程仍成立。
令β=11+r,由(11)式可以得出:
E0u(Ci-1)=E0u(Ci)≤E0u(Ci+1)
=E0u(Ci+2) (12)
從(12)式可以看出:一旦因購房支出而在t期發生的流動性約束時,居民就會減小第t期及其之前各期的消費,并進行強制性儲蓄。
為了更清楚地考察購房支出對居民的第t期以及之前各期的消費的影響,可把Ai+1=Zi+1(p)代入(1)式得:
Ct=Wt+(1+r)At-Zt+1(p)≤E0Ct+1(13)
可發現居民在第t期的消費驟然下降。為防止約束期消費大幅度下降,理性居民就會平滑約束期及其之前各期消費,因而位于無流動性約束時最優消費路徑的下方。
3.預期住房價格上漲的消費決策
假定第t期的勞動收入、資產和居民預期的購房面積不變,且第t期借債上限保持不變。當居民預期住房價格由p上漲到p′時,由于Zt+1(p)與p成正相關,則下面不等式成立:
Zt+1(p)
把(14)帶入(1)式中,并與(13)式進行比較,得到:
C′t=Wt+(1+r)At-Zt+1(p′)
=Wt+(1+r)At-Zt+1(p)
由于在約束期之前的各期的邊際消費傾向相等,即(11)左側成立,因而結合(15)和(12)式,可知:
Ct-i=aWt-i-bpt+1,i=0,1,…,t(16)
其中,0
若假定居民以適應性預期的方式來判斷第t+1期的住宅商品房價格時,即用當期的滯后一期住宅商品房價格去判斷第t+1期的住宅商品房價格,這時(16)式可以改寫為:
Ct-i=aWt-i-bpt+i-1,i=0,1,…,t(17)
而(17)可以進一步簡化為:
Ci=aWi-bpi-1,i=0,1,…,t(18)
四、住房改革、流動性約束與城鎮居民消費不足的實證檢驗
1.住房改革對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性影響
(1)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1998之前,我國的住房制度就是一個由公有部門逐步將公有住房出售給單位職工的一個過程,城鎮居民可以以低于市場價格買到公有住房,由于住房價格與政府出售價格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得分到住房的家庭獲得了一筆很大轉移財富。由于福利住房制度存在,無住房的城鎮居民預期將來也能獲得福利房,因而他們對房價的變動并不關心。而1998年住房改革結束了實行40余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無住房的城鎮居民不得不面臨來自將來某期購房支出的壓力,這種支出很有可能會引發居民在未來某期的面臨流動性約束生效。而房價上漲則預示著居民未來購房支出的增加,且發生流動性約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因此住房改革之前與之后的房價可能會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產生結構性的改變。本文選取的研究區間為1991―2008年,并引進虛擬變量來檢驗住房改革所帶來的結構性變化。模型如下:
CPt=a0+a1IPt+a2Dt+a3HPt-1+a4(Dt×HPt-1)+υt(19)
其中,Dt=0,t=1991,1992,...,1999
1,t=2000,2001,...,2008;CPt為城鎮家庭人均在第t期的消費性支出;IPt為城鎮家庭人均在第t期的可支配收入;HPt-1為在第t-1期的住宅商品房的銷售價格;υt為隨機誤差項。
盡管我國1998年末在全國范圍內停止實物福利分房政策,但從1998―1999年,總體上的福利住房實物分配并沒有停止,同時由于我國土地市場的滯后,導致在2000年才實現以停止福利分房為核心的住房改革,因此本文以2000年作為斷點。其指標包括城鎮家庭人均的消費性支出、城鎮家庭人均的可支配支出、住宅商品房的銷售價格,其數據均來自1991―200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并用以1991年為基期的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上述三個變量進行價格平減。
(2)檢驗結果及其分析
本文借助Eviews6.0對方程(19)進行OLS估計,并剔除不顯著項,估計結果見表1所示。
從實證結果看,在1999年及其以前,房價的滯后一期,即居民對未來房價的預期,對居民消費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滯后一期的房價上漲1元會促使平均城鎮家庭消費支出增加0.15元。這說明在住房改革完成之前,由于無住房城鎮居民不必考慮購房支出對其消費的影響,而有住房的城鎮居民預期其財富隨著房價的上漲而增加,進而增加當前消費,從而拉動整體居民消費上升。在住房改革完成后,房價滯后項對居民消費增加具有顯著的負效應,即滯后一期的房價上漲1元會促使平均城鎮家庭人均年消費性支出減少0.56 (=0.15-0.71)元,這說明住房改革完成之后,無住房城鎮居民必須考慮將來購房支出對其消費的影響,即預期未來某期可能因購房支出而發生流動性約束,這時為了避免在流動性約束生效時消費驟然劇降,他們會在當期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這時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快,需購房的城鎮居民大幅度增加,有住房的居民占城鎮總人口的比例在不斷地減少,因而房價的財富效應也就非常有限,這時房價上漲就會抑制城鎮居民消費。
2.住房改革引發城鎮居民流動性約束的實證檢驗
(1)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在城鎮居民的住房借貸能力不變及工資和資產水平一定情況下,又由于購房支出與房價成正相關關系,這時房價越高,則居民預期將來的購房支出就會越大,因而要為了購房儲蓄更多財富,且發生流動性約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而本文把住宅商品房價格作為流動性大小的替代變量。由于各個省(市、區)的城鎮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將對全國整體數據的實證研究結果直接推廣到各個省是不科學的。因此,本部分的研究對象為1999―2008年的30個省(市、區)(不包括港澳臺和)的面板數據,以進一步驗證各省住宅商品房價格與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的相關關系。用CPit表示i省(市、區)在第t年的城鎮家庭人均年消費性支出;IPit表示i省(市、區)在第t年的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HPit-1表示i省(市、區)在第t-1年住宅商品房的銷售價格;υit為誤差項。由于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本文選用面板數據的個體固定效用模型:
CPit=ai+β1IPit+β2HPit-1+υit(20)
若β2顯著地為負,則表明房價的上漲會對城鎮居民的消費具有抑制作用,即住房改革后大多數居民可能預期因將來的購房而產生流動性約束,為了防止約束期消費驟降,就會減少當前消費。
其中城鎮家庭人均的消費性支出、城鎮家庭人均的可支配支出和住宅商品房的銷售價格的數據均來自1999―200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對30個省(市、區)(不包括港澳臺和)的各年的相關統計,并以各自1999年為基期的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平減。
(2)單位根與協整檢驗
首先,進行單位根檢驗。在面板單位根檢驗中,LLC檢驗、Breitung檢驗及Hadri檢驗為同質面板單位根的代表性檢驗方法,IPS檢驗、F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為異質面板單位根的代表性檢驗方法。為了避免因檢驗方法本身的局限而對檢驗結果帶來的負面影響,本文將同時采用LLC、IPS、ADF-Fisher和PP-Fishers四種方法對各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表2給出了三個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其中,單位根檢驗過程中的最優滯后期數是按Schwarz評價標準(SC)確定。
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針對同質面板假設的LLC檢,還是針對異質面板假設的IPS檢驗、F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三個變量基本上都是不平穩,而在一階差分情況下是平穩的,因而認為各變量均為一階單位根過程。
其次,進行協整檢驗。由于各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因而可以進行面板協整檢驗。目前有兩類面板數據協整檢驗方法:一類是基于回歸殘差的面板協整檢驗,即Engel-Granger二步法的推廣,如Pedroni檢驗和Kao檢驗;另一類是從推廣Johansen檢驗方法的方向發展的面板數據協整檢驗,如Johansen-Fisher檢驗。它是針對異質型面板設定的,是將時間序列向量自回歸模型協整的似然比推斷推廣到異質面板數據情形,但需要較多的樣本量。由于本文樣本量有限,不能采用該檢驗方法,只能采用上述的Kao檢驗和Pedroni檢驗進行面板的協整檢驗,結果見表3所示。
從表3可知,無論Pedroni檢驗的組內統計量或組間統計量,都表明變量之間具有顯著協整關系,而且Kao檢驗的統計量來看,也支持變量之間具有顯著協整關系的結論。因此認為城鎮家庭人均實際年消費性支出與城鎮家庭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及住宅商品房的實際銷售價格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關系。
(3)檢驗結果及其分析
因為我國30個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所以對方程(20)進行加權估計;又因為殘差可能存在一階自相關,因此通過添加AR(1)項進行修正。估計結果見表4所示。
從(b)的回歸結果看,在全國平均水平上,住宅商品房價上漲導致城鎮居民消費需求下降。滯后一期的房價,即居民預期將來的住房價格與居民消費需求在顯著性水平為1%的條件下成負相關關系。從數量上來看,滯后一期的房價上漲1元將導致平均城鎮家庭人均年消費性支出減少0.16元。這些充分表明了1998年住房改革后大部分城鎮居民可能預期因將來的巨大的購房支出而引發流動性約束,為了防止約束期的消費驟降,從而減少當前消費。房價的上漲則預示著未來的購房支出的增加,這不僅要求居民為未來的購房儲蓄更多的財富,而且也增加了居民因購房而發生流動性約束的可能性,這時理性居民會進一步減少消費和增加儲蓄。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通過實證檢驗,本文得出如下兩個結論:第一,住房改革后,房價對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產生結構性改變。在1999年及其以前,滯后一期的房價對居民消費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時房價上漲表現為財富效應。在1999年之后,滯后一期的房價對居民消費增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這說明大部分城鎮居民在住房改革后必須考慮因未來購房支出而可能產生的流動性約束。第二,在全國平均水平上,滯后一期的房價,即居民預期未來購房時的房價與居民消費需求顯著地成負相關關系。即滯后一期的房價上漲1元,會導致平均城鎮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減少0.16元。這說明房價上漲,不僅預示著他們在未來面臨的流動性約束的可能性增大,而且也預示著他們要為未來儲蓄更多的財富以購買住房,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進一步減少當期消費和增加儲蓄。
由于住宅商品房的銷售價格偏高是制約當期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因而有必要抑制房價上漲,穩定房價,以改變大多數居民對將來房價上漲的預期,以防止居民消費需求的下降。在穩定房價的同時,完善住房貸款機制、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加大廉租房建設和擴大經濟適用房,以降低居民預期因購房而發生流動性約束的可能性,這些都會有助于拉動居民消費上漲。
參考文獻:
[1] 王春娟,黃昊.二元結構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差異性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0,(7):49-53.
[1] Elliott,J.W. Wealth and Wealth Proxies in a Permanent Income Model[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5(3):509-535.
[2] Engelhard,G.V. House Price and the Decision to Save for Down Payment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es, 1994,36(2):209-237.
[3] Case,K.E.,Quigley,J.M.,Shiller,R.J. Comparing Wealth Effects: The Stock Market vs. the Housing Market[J]. Advances in Macroeconomics, 2005,5(1):1-l5.
[4] 劉建江,楊玉娟,袁冬梅.從消費函數理論看房地產財富效應的作用機制[J].消費經濟,2005,(4):93-96.
[5] 賴溟溟,白欽先.我國居民消費財富效應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08,(8):15-18.
[6] 劉旦.中國城鎮住宅價格與消費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生命周期假說的宏觀消費函數[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2):80-87.
[7] 劉國風.房地產價格上漲是否促進消費并具有財富效用的統計檢驗[J].現代財經,2009,(8):38-40.
[8] 袁志剛,宋錚.消費理論的新發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J].上海經濟研究,1999,(6):2-9.
[9] 賈康,劉軍民.我國住房改革與住房保障問題研究[J].財政研究,2007,(7):8-23.
[10] 易憲容.中國的住房改革與住房金融發展[J].南方經濟,1999,(1):28-29.
[12] 賈康,劉軍民.我國住房改革與住房保障問題研究[J].財政研究,2007,(7):8-23.
[11] Deaton,A. 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J]. 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91,59(5):1221-1248.
Empirical Study of Housing Reform,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WANG Chun-juan , HUANG Hao
(School of Marxism,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篇5
如果說主流文化是剛性文化,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柔性文化;如果說主流文化是滾滾長江,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河川溝渠;如果說主流文化是參天大樹,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鮮花遍野。非主流文化盛行校園,對于學校來說有其積極意義。非主流文化對構建和諧校園,應該起著其應有的作用。如果說主流文化是“大珠”,那么非主流文化則是“小珠”,我們追求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好境界。
一、非主流文化具有獨特性,起著張揚個性作用
在學校教育中,主流文化把握著大方向,來不得絲毫馬虎。而非主流文化具有其獨特性,是主流文化的補充和點綴,能夠張揚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特長。
當邁克爾·杰克遜風靡全球時,我們的校園里,學生崇尚的不只是他的獨特聲線和魔幻般的舞步,更有對他作為一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和慈善家品質的頂禮膜拜。學生效仿明星、張揚個性的同時,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這樣的非主流文化盛行校園,揚了學生之長,健了學生身心,讓學生的生活五彩斑斕,趣味無窮,同時也是對學校德育的補位。
二、非主流文化具有愉悅性,起著宣泄自我作用
學校主流文化是一種正統文化,自有它的嚴肅性和方向性。學生在文化認同、文化選擇、文化構建時,更有著悅納自我、展示自我、宣泄自我的強烈需求,因而更需非主流文化的適時介入與合理調節。
我們不能因有學生沉湎于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流連于荒誕小說而躊躇不前,就抹殺非主流文化的愉悅性,排除它宣泄自我、調節情緒的作用。我們也不能因有學生忘情于微信、微博而影響學業,傾情于影視、影星而停滯不前,就抹殺非主流文化的時尚性,排除它與時俱進、寓教于樂的作用。
當然,我們要因勢利導,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導點撥,正確把握社會期待與學生主觀需求之間的差異,尋找最佳的切入點,做到既能進行學校教育,又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既能充分發揮主流文化的引導作用,又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注重交流和溝通,讓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一主一輔,一唱一和,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發揮各自的作用與優勢,合理培養學生的文化判斷力和審美鑒賞力,讓學生成為一個既有情趣又有素質的現代中國人。
篇6
我的身邊不乏崇拜非主流的人,可是,當我問起他們,什么是非主流時,他們卻都安靜了,呵呵,意料之中。
他們所謂的喜歡,不過是順應潮流,為了不使自己顯得落伍,而盲目跟從別人的腳步,而他們內心,卻對此毫無興趣。
我曾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同一件飾品,起先,無人問津,可當名稱中加入一個非主流時,就有些供不應求了。那些人,買了以后還洋洋得意,恐怕他們是想:我也跟上潮流了。可笑,真是可笑之極。
我曾經,也瘋狂的喜歡非主流,可是我的喜歡和他們的完全不一樣,我清楚自己喜歡的是非主流的什么。我喜歡它的絕對超前和相對滯后,喜歡它的另類,個性,抑郁,頹廢……
可是現在,我發現“非主流”,早就成為了“主流”。如果你沒聽過非主流,一定會被當作怪物。越來越多的人崇尚非主流,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質,所以,也失去了讓我崇拜的理由。不喜歡,我就不會強求,我不會為了順應時尚,而去喜歡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
說來有一些諷刺,但我想,過不了多久,“主流”或許就要成為“非主流”了吧。
其實,跟在別人后面走有什么意思,但不如自己走在時尚的尖端。
所以,現在的我,非主流圖片看多了,會看看水滴娃娃的圖片;非主流文字打多了,會用用法定的中國簡體漢字;非主流音樂聽多了,會聽聽信哲王子的《愛如潮水》……或許,這仍是受了非主流那“相對滯后”的影響,但我絕不會和別人做一樣的事,我只做自己喜歡的。
篇7
關鍵詞:生態視角;高校;非主流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038(2012)04-0010-05
生態視角下的高校文化指的是高校文化的一種生態衡量和生存狀況,良好的文化生態是高校文化生存發展的一種理想模式。正確認識非主流文化,處理好非主流文化與高校文化生態建設的關系,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對待非主流文化,對推進高校科學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主流文化是社會要求、期待高校及其成員應具有的,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信念、態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在內的文化。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相對高校主流文化而言,客觀存在于高校文化生態系統中的一種輔助文化。主要是指由大學生創造的,與學校精神、學校紀律和主流文化相分離的高校亞文化,是一種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標準和行為方式具有重要影響的顯性文化。非主流文化在層次上是一種通俗文化,是大學生在文化選擇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具有隨意性和非系統性、非正規性的特點。表現形式主要有:手機文化;食堂文化;課桌文化;宿舍文化;兼職文化等,其中包括兩種成分:一種是沒有社會期待的愿景,也不與社會期待發生沖突的文化。可稱之為積極非主流文化;另一種則是與社會的要求和期待相違背的文化,即消極非主流文化。
一、非主流文化對高校文化生態建設的負面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現代社會,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影響因素多元化,往往在不經意間導致他們接受、移植、內化一些不良的非主流文化。這種負面影響,主要涉及學習、生活和思想三個方面。
1.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學習的負面影響
首先,非主流文化容易導致大學生形成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受實用主義的影響,有大學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他們在選課時專揀容易取得學分的課程,熱衷“快餐式的學習”;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沒有都行”;對專業課學習持有“60分萬歲”的態度。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在教育適應現實社會變革時,首要的是保持對教育本質的追問,以避免過于輕率地適應眼前需要而放棄長遠責任”。高校文化如果不關注超越現實的目標。則將失去自己的靈魂而淪為現實的附庸。
其次,非主流文化容易導致大學生學習方式網絡化。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和學習的模式,“人文交互環境下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時代悄然來臨。盡管網絡具有輔助學習的功能,但知識的內化需要自身的消化吸收,而部分學生在借助網絡完成學業的過程中,存在只求知識數量而不重學習質量、只注意掌握結果而不注意學習過程等錯誤傾向。這極易導致學生個體思維片面化,缺乏邏輯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質的精神。形成自身思維的被動和僵化,滋長弄虛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第三,非主流文化容易導致大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主體強烈的內部動機是自覺學習的原動力,但外部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現實中,非主流文化的影響無所不在:課堂上形形的課桌文化。此起彼伏的短信極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寢室里貪玩的室風、低俗的臥談不利學生身心發展;社會上各種不正規的兼職信息加劇學生的功利心理。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容易使學生學習動機弱化,進而影響學習質量。
2.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生活的負面影響
一是容易形成消極的生活態度。非主流文化給大學生提供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釋放對人生、社會和他人的看法,其中包括錯誤的看法。這種非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視角多維化,文化選擇多樣化,生活趨向多元化,也容易使一些學生理想信念淡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弱化,進而影響到主流文化教育、導向、凝聚、激勵功能的發揮。
二是容易造成溝通能力的退化。由于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反善,再加上劇烈的的競爭給大學生造成的沉重壓力,有些學生往往不能直面現實。據調查,4%至13%的大學生患有網絡成癮癥。現實中許多大學生沉迷于虛擬的網絡,迷戀網絡游戲、聊天、交友,甚至網戀,過度地在網絡
中尋求刺激,封閉自己,脫離現實社會,阻斷了大學生正常社會化的情感渠道,造成現實生活中溝通能力的退化。
三是容易導致消費觀念的扭曲。有的大學生一味追求物質享樂,忽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造成自身價值觀的平面化。收入高的家庭和收入低的家庭所存在的消費差距,使大學生在現實中很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導致消費觀念的扭曲和消費行為的失衡。
3.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負面影響
其一,道德意識弱化。大學生普遍注重人生價值的實現,渴望將來成就一番事業,但在學習實踐中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受非主流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大關注時政與政治理論的學習、缺乏對生活哲理的探究,存在利己與利他意識失衡、道德與法制觀念淡化的現象。這種道德意識的弱化趨勢,表現為生活中追求物質的滿足,感官層次的舒適和快樂,而不注重行為上的修煉,道德的提升。
其二,自我認同迷失。自我認同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結構中,通過與他人和社會的互動,個人行為與思想逐漸形成并統一的狀況。大學生的自我認同迷失表現在心理和行為兩個層面。心理層面表現為情緒低落,例如自卑、厭學、焦慮、抑郁;行為層面表現為冷漠、孤僻、經不起挫折。自我認同迷失的群體往往沒有理想,沒有方向,不能清楚地認知自己。當長期焦慮不能解除,在受到挫折時,就容易人格破裂、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棄、自甘墮落。
其三,是非標準混淆。大學生的價值觀在非主流文化的沖擊下與主流文化存在失調和對立,同時在意識形態層面上又依附于主流文化、傳統文化,由此造成價值觀念上依附與超越、傳統與現代的“紛爭”,在社會生活中呈現出雙重或多重標準并存的局面,道德的判斷力因此下降甚至喪失。例如有學生認為誠實無價的觀念是過時的;對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的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等等。如此種種,都是是非標準模糊的表現。
二、非主流文化對高校文化生態建設的積極作用
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圍在培育創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非主流文化在消解主流文化的同時,也為主流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精神支撐,增強了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創新性,進而優化高校文化生態。
1.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大學生開拓視野、接觸多元文化
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代大學生具有價值取向上的多元性和價值評判標準的雙重性特征。他們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現實、講究實惠和實際,注重物質利益和生活目標。當代非主流文化在大學的盛行,使 單一的大學產生了許多看似“另類”的文化,如課桌文化、宿舍文化等。在異國的主流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與此同時,校園非主流文化的新奇性、鮮活性和趣味性,在某種程度上正符合與印證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對他們接觸多元文化、滿足心理需求有著積極的作用。
2.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熱情
創新思維和創新熱情是創新的不竭源泉和動力。“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從某種意義而言,非主流文化的新奇性和創造性恰恰是創新的具體表現。在非主流文化的催生下,大學生不自覺地產生新的思想與行為。有些“非主流”文化滿足了人們新的需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獲得社會的認可。所以,這種非主流文化的創造及被認可的過程客觀上為大學生創新行為提供了現實環境以及動力源泉,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增強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催化作用。
3.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個性、特長與獨立自主意識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由以往的社會本位轉向了個人本位,而這種價值取向的主要表現就是崇尚自我,為個人奮斗。所以,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張揚個性、表現特長的平臺,實現價值取向的獨立自主。而在主流文化的夾縫中頑強生長的非主流文化所表現出極強的自我張揚性和自主獨立性,為大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可以讓他們在欣賞、追求與創造中,實現自我個性的突破和自主意識增長,呈現出更具時代特色的理性精神。
4.非主流文化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
倡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舉措。然而,傳統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主流思想文化,卻在某種程度上束縛著大學生與社會及其
他群體的聯系。非主流文化以其自發性和非正式性極大地激發出大學生展示真實情感和自我個性的熱情。非主流文化自身就是各種不同文化的合成。具有包容性和鮮活性,更促進了大學生與社會群體及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切磋。這在客觀上鍛煉了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使他們在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找準自身的社會角色,在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中實現自身的社會化。
三、高校文化生態建設要加強對非主流文化的正確引導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確地認識和看待非主流文化,努力消除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以豐富大學生文化生活,促進文化生態建設。
1.正確認識和看待非主流文化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非主流文化歸類為落后文化,而要客觀分析其內部的復雜性、多樣性。積極加以引導。
其一,非主流文化在培養學生知、性,意、行的過程中,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大學生的言行和成長已經或正在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面對非主流文化,我們不能像以往那樣,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場上一味地進行批判或否定,而應站在更為中立客觀的立場上,以科學的態度和辯證的方法去對待、去審視,去吸納。
其二,主流與非主流作為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在某種情況下是可以是相互轉換的。當非主流文化與社會需求和期待不相沖突時,它就有可能轉化為主流文化;反之,非主流文化則會被所扼制或約束;當非主流文化既不與社會的要求與期待相背,也不被社會明確認可時,則將繼續自發地發展。高校的各種文化形態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而是并存和互補的關系。各層次、各類別的文化只有保持對話、交流和取長補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態。
其三,非主流文化有積極和消極的區別。積極的非主流文化能夠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行,增強大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與主流文化合力的作用下,對大學生起到社會化的作用。消極的非主流文化則強調自我放縱,背離傳統價值觀,如不加以引導,就有可能蛻變為落后的文化,阻礙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2.發揮大學生群體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導作用
由于大學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他們更愿意與同齡人交往,在共同的言行中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因此,以下幾點有助于發揮大學生群體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導作用。
第一,充分發揮同輩群體的影響。同輩大學生群體,心理相容性強,觀念特征、知識結構以及生活志趣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更容易形成價值觀念上的群體認同。每位大學生由于所處的社會場、生活圈中并存著先進和陳腐兩種觀念,當群體弘揚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觀念,會給個體帶來正面效應;如果群體思想道德觀念落后、頹廢,就會給個體帶來負面效應。因此,發揮榜樣的帶動作用,培植積極向上的主流風氣,可以有利于大學生自我教育。
第二,充分發揮近齡群體的溝通引導作用。高校的青年教師與大學生的年齡相近,社會生活環境相同,思維方式也更為接近,相互之間的認同度更高。因此,青年教師更易成為大學生的朋友。在學生面前,他們往往不是以長輩的尊嚴,而是用兄長般的友誼和關愛與之進行溝通,這種和諧相處的師生關系,更能提高溝通引導的效率。
第三,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導向作用。大學生社團的形成和存在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認同基礎之上的。高校的各種社團涉及教育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愛好、興趣特長以及性格脾氣,自發地組織或者參與,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在活動中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體驗人際關系的微妙,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綜合素養,積累社會經驗,增強道德理性。
3.強化制度文化約束機制
高校的各種規章制度是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基本行為準則,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制度文化。要保持制度文化的嚴肅性,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一,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一是行為規范制度。即對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提出具體的規范化要求;二是管理職責制度。明確規定各級管理組織與各方面管理人員的職責范圍與要求,使他們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三是考核測評制度。根據具體的測評對象和測評內容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考核辦法和測評細則。四是獎懲制度。獎懲要力求褒貶分明、獎懲適度。同時,要對執行制度的情況經常加以督促、檢查、考核、評比,用
度文化規范和促進高校文化生態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其二,要強化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的剛性。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教化。實施規章制度旨在通過制度的約束,實現學生的養成教育。通過網上公布、大會宣講、小組討論、印刷成冊等各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同時,發揮大學生在執行制度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參與自我管理,增強認同感,從而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行為習慣。
其三,要在制度文化中體現人文關懷。要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要從學生思想和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遵循教育規律,制訂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制度,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本主義制度文化。
4.完善高校咨詢服務體系
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引導大學生非主流文化健康發展。其中,“疏”的關鍵是要指導、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就業、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完善高校咨詢服務體系。
完善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在校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人生的青春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并漸趨定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另一方面,他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與無所適從性。因此,要積極完善心理咨詢服務,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發育。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才,而且對建設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態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良好的文化生態反過來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促進個體心理健康。
總之,在高校文化生態建設中,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價值觀,乃至大學教育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非主流文化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德育機緣,只要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傳統的思維觀念,興利除弊,因勢利導,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就一定能建設一個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高校文化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楊卿,近兩成大學生有心理疾患網癮近13%[eb/ol].http:/aearninsohu.com/20080409/n256174520.shtml,2008-04-09.
篇8
>> 兔子 兔子升級 硬件也檢測 理財的烏龜也能跑贏兔子 送出去的兔子也賺錢 用“超級兔子”調整默認輸入法 這都行?牧師也玩非主流等 兔子,遠去的兔子 兔子兔子過年匯 玩兔子燈和機會成本 白手起家 兔子也能賺大錢 辦公室戀情:兔子也吃窩邊草? 兔子也敢擋“夢幻桌面”的路 音樂兔子 田“兔子” 南瓜兔子 《兔子坡》 兔子種菜 兔子恰恰 捉兔子 幾只兔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下載最新版的“超級兔子”并安裝,安裝后運行軟件,點擊工具欄上的“兔子工具”,在下面找到“非主流輸入法”圖標并點擊它,首次運行會彈出一個提示窗口,點擊“是”按鈕就可以自動下載并應用它了(如圖1)。
我們再次點擊“非主流輸入法”圖標可以看見顯示的輸入法工具欄,點擊工具欄上的“火”圖標,然后再切換到中文輸入狀態,這時輸入的文字就是非主流的火星文了,效果是不是很酷啊,如要恢復為正常的中文輸入,那只要點擊工具欄上的“簡”圖標即可(如圖2)。
這個輸入法還可以來輸入一些非常個性的字符表情,我們點擊輸入法工具欄上的笑臉圖標,用鼠標左鍵按住里面的字符表情,再把它拖到要輸入的地方就可以了,方便吧(如圖3)。
篇9
現在的90后大多還都是學生,但他們擁有超越一切的自信和理想。他們一直在努力,為了未來主宰這個世界!
90后相對于80后,更富有朝氣和活力,更有自己的想法,新的世界就要交給90后了!
所謂潮流不可阻擋。而如今,卻出現為數不少的人開始反對主流,包括許多90年代生的青少年在內。凡是主流的他們一概屏棄,一概鄙視,大有與主流勢不兩立之勢。而隨著這些“個性”人物的增多,他們也逐漸形成一流,在此且稱之為“非主流”吧。
聽說80后的一代人(文中“人”泛指男性)在中學時代很流行玩深沉。就是在別人(特指女性)面前總是表現得一副很憂郁的樣子。因為那時的女生都喜歡憂郁的,所以催生了一批“憂郁王子”。現在到了90后的一代上中學了。現在“非主流” 中最多的就數叛逆了。想比別人更受矚目,想與眾不同,這是很多青少年都有的愿望。但有那么一部分長相不是很出眾,成績又不是很優秀,又沒什么本事或是認為自己有本事但不被人認同的孩子、他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讓自己出眾,所以只好用叛逆來裝扮自己,比如說學校規定要文明用語,他們就一定要滿口臟話;都說抽煙不好,他們就一定要躲在學校廁所里,用自認為很帥的POSE吸一口。總之,大家推崇做好學生,他們就一定要做個壞學生。
如果把玩深沉的與玩叛逆的作比較,筆者倒是推崇前者,因為至少你再怎樣深沉也不至于影響到別人什么吧。而玩叛逆的人就不同了,他們可是以影響別人,招來罵聲為榮。
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是一名主流的好學生,也曾經是“非主流”中的一員,現在對于自己當年幼稚的想法與行為權當是年幼不懂事,可以原諒。而現在這些迷信“非主流”的孩子卻遲遲不肯醒悟,大有讓“非主流”成為主流之勢,這著實讓人擔憂啊。不過轉念一想,如果現在的“非主流”將來成為主流,“非主流”們反主流的心理或許會指引他們走向“非主流”好學生的道路,那倒也不失為咱國家的一樁可喜之事。
有很多社會學家指出:90后的一代會是更加沒有責任心的一代,他們嗤笑貧窮,貪圖享樂,對于艱苦創業這樣的說法不屑一顧,是名副其實的啃老一族。
這話說得麻辣銳利,又有些悲觀。記得當年所謂的社會學家把80后一代稱為“垮掉的一代”,結果呢?十年后再回頭來看,80后已經在慢慢成長為這個社會中的接班力量。不是80后叛逆得不夠,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90后說:朝九晚五有什么意思,老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照樣可以寶馬香車!
篇10
關鍵詞:互聯網;非主題文化;傳播
一、非主題文化傳播的起源
在現今互聯網網頁的瀏覽中,你不難發現很多以“非主題”命名的文化現象,如非主題涂鴉藝術、非主題攝影、非主題詩、非主題創作、非主題營銷、非主題服務、非主題活動,非主題環境創設、非主題空間、非主題愛情、非主題公園、非主題風景、非主題聚會、非主題系列、非主題變奏、非主題城市、非主題模式等,作為一種值得關注的文化傳播現象,“非主題”文化傳播正在網絡上悄然流行開來。
如何界定非主題文化。從字面理解非主題文化應該是一種與主題文化相對的文化取向。雖然還沒有人為非主題文化下過準確的定義,但我們從其表現特征上可以發現:非主題文化現象的提出是基于“像”大于“意”的理念,同時提倡“回歸”自然,強調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樣生活格調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動、藝術創作、感情交流和景觀。它是對社會過于單一化意識的一種反叛,也是后現代主義在文化意識領域的一種表現。后現代主義從內容上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的立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
非主題文化繼承了解釋學反對傳統哲學對本體、本質的追問,否認中心、整體性、認識性、客觀性,強調主體對事務、對象的解釋、理解,注重從主體出發而發生的主體與對象的意義關系。主張多元、主觀和不確定。這也是為什么非主題文化強調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樣生活格調生活旨趣包容。
而后現代主義的代表羅蒂的反對真理符合論,也在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上成為很多人的理論依據。真理只是“我們最好加以相信的東西”而已。所以不要讓真理再壓迫我們了。我們相信與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縛都要被打碎。
作為另一位后現代主義的代表德里達就認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讓各要素之間、等級結構的兩極之間進入一個自由嬉戲的范圍。所以善的、惡的、丑的、美的、不善不惡的、不丑不美的,正常戀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個性的和沒有個性的都能成為非主題活動的受邀者,德里達認為事物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質,一切都是變動的、不確定的,意義只存在于解釋者的解釋行為中,“閱讀就是一種誤讀”。也正是非主題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題活動取得了主題活動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當然,非主題文化核心還主要來源于現代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奧塔,他宣告:元話語已經過時,元敘述的社會語境如英雄圣賢、拯救解放、偉大勝利等已散入了后現代知識的雜亂的星空中,人們不再相信偉大“推動者”、偉大“主題”,人們只運用“小型敘事”,只相信后現代世界是一個“凡人”的世界。
哈貝馬斯則竭力主張用談話、溝通、理解來達到不同人、不同群體的一種具體的共識的過程。這也就是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十分活躍的理論依據。
二、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的表現與特征
哈貝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為非主題的即沒有通過理性和論證的世界。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救贖是通過交流、溝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進而實現共識的過程。在哈貝馬斯理論框架中,他把普通語用學首先定義為關于理想的話語環境的學說,他認為在理想的話語情境中:“所有參與者無保留地追求加強語義的語言目標,以便達成共識,為各人所追求的行動計劃能一致協調奠定基礎。”“共識的范圍越寬,合理性就越大。網絡環境顯然是哈貝馬斯最佳的理想的話語環境。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認為,網絡構筑了“賽伯空間(Cyberspace)”,而在“賽伯空間(Cyberspace)”這個虛擬世界里,意味著對于每一位獨立的個體可以有著一種與真實社會不同的放松的感覺、放松的心態,你的態度、你的興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與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與共識,直接可以決定你有無數的聚合與分離,在線與離線,創建與刪除等等情況發生。而另一面,該空間的開放性特征類似于對物理空間物象性的理解:我們似乎沒有能力想象空間怎么會是有邊界的。正是這種開放性它也為個性化游牧與對話創造機會和可能。只要愿意,網絡就是一個永恒“自由”的互動過程。“自由”的牽引者一是興趣,二是對話后共識和理解,這種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態,網民只有在這種心態中,才可以參與話語并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才可以擺脫強制、統治、權力游戲等純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動機;才可以把那些潛在于我們的斷言中的認知性的、規范性的、表現性的三種有效性要求區分出來,并且僅僅通過辯論達到這種區分;才可以使人們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連續的基礎達成共識;才可以達成一項合理的同意,這項同意可以根據進一步的協商進行修正。所以無論是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救贖溝通理論的實施還是哈貝馬斯所代表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形成的非主題文化傳播,必然借用網絡獲得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縱觀網絡傳播,從搜索引擎到網站、博克、論壇,從點擊、鏈接、超鏈接無處不留下非主題文化傳播的影子。網絡空間不僅有冠以“非主題”名頭式的藝術創作、活動、組織和種類繁多的形式,還有很多隱性的非主題文化傳播,譬如聊吧、網絡小說、QQ、網絡在線等形式,就是在這些虛擬交互空間里,網民通過聚會、對話、發圖片、發帖子、作動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見個性化的語言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戲謔、調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種非傳統的另類表達呈現在網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誠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創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還可能是開放又帶有個人狹隘,可是無論怎樣,網蟲們在互動交流中決不乏個性的展示,決不乏民眾藝術的誕生,決不乏共識的達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裝、社會面具的摘下,“范跑跑”成為面向網民敢于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溝通里,山寨版的《春晚》、《無極》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達成的共識中,“俯臥撐”、“林卡脖”、“劉內褲”、“楊不歸”成為人們共同征討的對象;而“打醬油”、“不怕雷到你,就怕?遄約骸庇直硐至巳嗣嵌醞?絡輿論變身網絡暴力干擾人們的現實私人空間時,網民“關我x事”的從容心態贏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鳴;“很黃很暴力”小學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語,則將網絡“新道德”問題提到了一個高度令廣大公眾思考。而諸如“山寨家電,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現象”、“正龍拍虎”、“不能太陳冠希”等網絡流行語所構成的另類網絡對話與文化傳播,既是非主題文化傳播的網絡表現又展示非主題文化傳播的網絡特征。
除了直面生活另類的表達、對話、溝通和理解性的非主題文化網絡傳播之外,在藝術創作方面的非主題文化網絡傳播又呈現自己獨特的風景。
有的網絡藝術家在談“非主題內涵”時,就明確反對創作時意義的導引和解讀,他們認為“非主題內涵”躲避了“意義”的預設,從而讓鏡頭“發現”了人眼所忽略了的部分,而這也正是攝影之所以成為攝影的意義所在。于是我把紀實攝影的文本特征定義為——“非主題內涵”大于“主題內涵”,在網絡上我們看到有的讀者把現當代梭羅《種子信念》看作為“非主題化、自然化、境域化”作品。他們是這樣評價梭羅《種子信念》的,作者所觀察的植物以種子傳播的各種情況,細致敏銳到了入“微”,而白描和純真到了“素以為絢兮”(《論語,八佾》)的地步。它也不同于一般植物學家的著作,它里邊的那種內在的閑靜與飄逸可與陶淵明之作相比。所以,它對于我來講是非主題的、自由的和引發生命感的。讀它讓你做久違了的美夢,平和的、稚氣的、慢節奏的、不隱藏著陰謀詭計的。讀某些文化作品其實對人的精神無益,催人老;而讀梭羅的書,讓你復原,讓你又感到幸福的可能。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非主題”創作是很難用單一的思維去詮釋的,它具有后現代主義思潮所強調的不確定性、異質性、無序、平面化等特點,如果我們非用整體性、確定性、權威、統一性去詮釋作品,只能是誤讀和無功而返。“非主題”創作呈現給我們讀者的往往是情境、靈魂和歸宿,是渾然一體的感受和感悟,是超語言的,也是靈魂的交流與溝通。所以網絡成為“非主題”藝術創作傳播的間接渠道,但同時“非主題”藝術創作又為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豐富了內容和改善了審美趣味。這也為“非主題化”文化傳播迅速在網絡走紅奠定了條件。
三、非主題文化傳播的本質與走向
有人把“非主題化”放在與主流文化相對立的地位,認為主流應該是一個時代的大眾的潮流。非主流就是張揚個性、另類、非大眾化,不盲從當今大眾的潮流,講究符合自己心性、個性的創作、態度和表現,而非主流就等同于“非主題化”文化。還有的人把非主流、非主題文化看做是一種體驗,而作為一種體驗。必然要經過行為主體的感覺思考與行為。相對于湮沒于共性的蕓蕓眾生來說,非主流、非主題意味著對個性的強烈要求。其實人皆有個性,但是在弱化個性的現有社會體制中,一直表現的很微弱,那么要想突破,就需要有一個環境,有一份勇氣,甚至說有一份勇于孤獨的勇氣和魄力,那么網絡環境就催發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殼絕大多數個性種子的生根發芽,也許有一天他們就會從虛擬世界走出來。來到現實世界開花結果。所以說,個性的表現,不是每個人都有,但在網絡世界,也許每個人都會長出自己的“脾氣”。
對于哈貝馬斯來說,非主題文化是不具備他所謂的有效性的,是需要理性與論證的過程。哈貝馬斯所認定的有效性即理論話語涉及我們命題的真實性,實踐話語與我們行動的公正性相關,而審美的話語著重在我們能真誠地表達我們的情感。但是他同時又說:規范的、文化的,私人的世界是非主題,這三個世界是我們意義的根源,也是科學、道德、法律、藝術的母體。從他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哈貝馬斯為了“新理性”的重新建構,他與其他后現代主義的代表們是有著思想差異的,尤其對解構而不建構他是不贊同的。但另一面他為了建構使他又回到了他們所批判的工具論中來。
但無論怎樣,哈貝馬斯把非主題的世界看作是藝術的母體,那么非主題文化傳播的本質顯然是屏棄社會人為功利心態的紛擾,屏棄單一意識的導向,回歸母體尋找藝術之源的元態生存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表現形式,其目的顯然想找回被異化自我,找回原生態的創造力,找回可以自由思想想象的情境。當然,非主題文化在這個基本框架中又衍生為有元生態氛圍的非主題環境,有元生態感覺的非主題活動,有自然那種輕松怡然感受的非主題小說等。
非主題還是非主流文化都應該保持它的活力。這個活力不是指其存在與否或正在運行與否,而是指其創造的能力。而網絡空間正是創造力揮灑的樂園,今天非主題還是非。主流文化能夠在這個空間里流行,就證明非主題還是非主流文化還不乏活力,反之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創造力,盡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兩種結局:一、消滅;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風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歷史創造力,不能與時俱進的發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漸淪落到一種時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