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統計分析范文
時間:2024-03-01 17:4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鎮統計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農村經濟運行特點
由于省委、省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在惠農政策取得顯著效益的基礎上,繼續出臺了減免農業稅,加大支農資金投入等多項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措施,對扶持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全鎮農、林、牧、漁業主要產品產量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各項改革繼續深入。
(一)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⒈蔬菜面積增加,水果產量提高。夏收農作物中,蔬菜種植面積為畝,增長%,主要原因是××年冬季農業開發的影響;水果產量噸,增長%,原因是前幾年新植的果樹開始掛果。
⒉甘蔗、烤煙面積減少。××年種植面積為畝,比上年減少畝,下降%;烤煙種植面積畝,比上年減少畝,下降%。
⒊油料面積增加。油料面積畝,比上年增加畝,增長%。
(二)畜牧業保持穩定增長
××年我鎮畜牧業保持穩定增長態勢。肉蛋奶總產量噸,比上年同期增加噸,增長%,其中肉類總產量噸,比上年同期增加噸,增長%。
⒈生豬生產加快發展,效益良好。我鎮生豬價格一直以來都維持較好價位,但今年價格有所下降,比去年下降%。據統計,我鎮生豬出欄為頭,比上年同期增加頭,增長%;生豬出欄頭,增加頭,增長%,豬肉產量噸,增加噸,增加%。
⒉家禽養殖業呈恢復性增長,增速加快。今年由于受“禽流感”的影響,養禽戶普遍虧損。家禽出欄只,比上年同期增加只,增長%,禽肉產量噸,比上年同期增長%;家禽存欄只,增長%。
⒊草食動物產品產量平穩增長。隨著消費觀念改變,消費都越來越注重畜產品消費的健康安全,因此對草食動物需求旺盛。據統計,羊出欄只;牛出欄頭。
⒋禽蛋產量穩定增長。我鎮禽蛋產量噸,比上年同期增加噸,增長%。
(三)漁業經濟總體運行平穩,水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年我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漁業生產繼續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鎮水產品總產量噸。
(四)農村經濟總收入持續穩定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再上新臺階。××年××鎮農村經濟總收入萬元,比去年增加萬元;人均純收入元,比去年增加元。
二、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鎮農業經濟繼續朝著協調、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是農林牧漁生產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
(一)自然災害侵襲對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年上半年××鎮主要是受干旱的影響,農作物無法按季令栽種,入汛以來,月份出現強降雨過程,造成房屋倒塌,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年,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萬元。本文轉載自網
(二)農資價格不斷上漲。今年上半年,在化肥市場處于“高價位、高投入、高變數、高風險”的嚴峻形勢下,農業經營成本上升,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三)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區域布局不合理,地域間發展極不平衡。
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鎮農業產業結構仍比較單一,優質產品少,效益不高,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出售初級產品的現象普遍,產業鏈短,附加值低。許多農產品如肉類、水果面臨著加工升值的問題,致使一些名特優農產品因缺乏精深加工和包裝而價格一般。特別是長期以來只重生產,沒有認真研究農產品升值,不注重流通,致使農民收入低,新的產業的培植步履艱難。
(四)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一是由于農業效益不高,農民收入的增長同農業生產的增長不同步,使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前提條件相對弱化。二是××鎮農村第二產業發展仍處于拼資源,靠大量投入而產出水平低。三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無論從組織結構還是從技術結構看都適應不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農村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專業技術人員是屈指可數。顯然,××鎮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面臨著進一步提高科技水平,調整內部結構和適應市場競爭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了××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利和弊,因此,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成為××鎮農業發展的重點。本文轉載自網
⒈抓住機遇,加快調整步伐。樹立“以農興工、以工聚財、打牢基礎、全面發展”的思路的發展農業的指導思想,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實施農業科技推廣,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中經濟支柱單一,優質農產品少、加工滯后、農業對外開放程度低的實際問題,堅持面向市場、多元發展、質量、擴大開放的思想,把調整的重點放在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適應市場需求多樣化、優質化的要求上,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難的問題。
篇2
關鍵詞:硬膜外分娩鎮痛;產程;分娩結局;影響;分析
為了分析硬膜外分娩鎮痛對產程及分娩結局的影響,現將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內收治的兩組共200例產婦納入臨床研究對象,對觀察組的100例產婦在常規分娩的基礎上采用硬膜外分娩鎮痛,對對照組的100例產婦只采用常規分娩,觀察比較兩組產婦的產痛程度、產程時間、分娩結局,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用于臨床研究的200例產婦是由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內收治的,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個臨床研究小組,每組產婦人數100例。觀察組的100例產婦年齡在23-38歲之間不等,平均年齡(26±3.3)歲;孕周在38-41周之間不等,平均孕周(38.4±0.2)周;其中初產婦有71例、經產婦有29例,各占總數的71%、29%。對照組的100例產婦年齡在22-36歲之間不等,平均年齡(25±2.8)歲;孕周在38-41周之間不等,平均孕周(38.6±0.3)周;其中初產婦有68例、經產婦有32例,各占總數的68%、32%。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分娩次數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觀察組的產婦在常規分娩的基礎上采用硬膜外分娩鎮痛,對對照組的產婦只采用常規分娩。硬膜外分娩鎮痛措施如下:①在產婦宮口開大至2-3cm時,首先開放產婦的外周靜脈,并令產婦取左側臥位,給予其常規消毒;②對產婦行硬膜外腔穿刺,并向其頭側置管3-4cm;③對產婦使用0.8μg/ml的舒芬太尼與1mg/ml的羅哌卡因混和液,首次劑量宜為10mL。
1.3 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和記錄兩組產婦的產痛程度、產程時間、分娩結局,并對兩組產婦所得的結果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對上述臨床護理中所記錄的數據皆利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對所有計量資料均采取t檢驗,對計數資料均采取卡方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產婦的產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產婦,兩組產婦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分娩時的產痛非常劇烈,并且往往還會延長產程時間,因此臨床上必須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減輕產婦產痛的方法。分娩時的疼痛主要是因為產婦子宮收縮、宮頸擴張及外陰和陰道牽拉等所造成的,以上因素都會引起β內啡肽、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多。腎上腺素的作用是松弛子宮平滑肌,如果疼痛緩解,則腎上腺素分泌就會減少,所以平滑肌松弛的作用也會相對降低。對于硬膜外分娩鎮痛來說,常規物僅能夠影響產婦骨骼肌的收縮,而無法影響其平滑肌的松弛,但是硬膜外分娩鎮痛能夠在不降低子宮肌收縮強度和頻率的情況下,對產婦起到有效的鎮痛作用,同時其不會對產婦的子宮收縮速度和宮頸擴張速度產生影響。
根據本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產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產婦,兩組產婦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陳柔珊. 硬膜外分娩鎮痛對產程及分娩結局的影響分析[J]. 吉林醫學,2015,10:2044-2045.
[2]鄭貴亮,賀華芳,莫仕安,余平,蒙玉柳,盧洪新,諸葛冬桂,廖海平,李發安,肖展禮,譚憲湖. 縣鄉兩級醫院自控硬膜外分娩鎮痛對產程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 蛇志,2014,02:169-170.
[3]陳瓊,洪琳,趙小揚. 硬膜外分娩鎮痛對產程和分娩結局的影響[J]. 臨床醫學工程,2015,01:37-38.
篇3
【關鍵詞】 影像技術; 肩關節脫位; 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6-0069-02
doi:10.14033/ki.cfmr.2016.6.037
臨床關節脫位疾病中,肩鎖關節脫位是較為常見的疾病。在整個肩部創傷中,肩關節脫位比率大約為12%,在全身關節脫位中,肩關節脫位的比例大約為3%[1]。由于工作生活中肩關節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肩鎖關節脫位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基于此,對肩關節脫位的及早診斷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臨床上,對于關節脫位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診斷技術進行分析,當前,影像學診斷技術主要包括X線片、CT及MR三種[2-4]。本文選取2009年
12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50例肩關節脫位患者為研究對象,將三種影像診斷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肩鎖關節脫位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齡19~68歲,平均40.3歲。150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中,左側脫位和右側脫位患者分別有97例和53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40例,高空墜落21例,跌傷73例,砸傷16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X線片、CT及MR三種影像學檢查。
1.2 診斷方法
診斷中使用的設備:(1)X射線計算機層攝影設備,型號為德國西門子SOMAT Definition Flash。(2)X射線診斷系統,型號為德國西門子AXIOM Luminos DFR。(3)磁共振成像設備,型號為美國飛利浦ACHIEVA 1.5T HP16通道。(4)西門子雙源CT,型號為德國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150例患者均在致傷后24 h內進行X線片和CT檢查,在致傷后一周內進行MR檢查。X線片檢查:根據臨床患者情況,X線片檢查時攝影包括:(1)標準肩關節前后位,其中12例補攝較低曝光條件。(2)應力前后位,患者直立且雙手負重,肩關節外旋且雙上肢肌肉放松,攝取肩關節前后位。CT檢查:患者CT檢查,全部使用西門子雙源CT機進行掃描,然后將圖像發送至Syngo工作站,再進行三維重建成像技術,對喙鎖間隙、肩鎖間隙等進行精確的測量。MR檢查:患者均采用飛利浦1.5T超強導體磁共振掃描,FOV為240 mm×240 mm,矩陣為256×224,掃描厚度為4 mm,掃描間隙為1 mm,常規使用肩關節線圈掃描,采取仰臥中立位或者輕度外旋位,分別掃描橫斷面、斜矢狀面、斜冠狀面,并適當采用脂肪抑制技術。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Minitab 15.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數據,所有計數資料均使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三種診斷技術的診斷結果比較
150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影像診斷中,MR診斷與CT診斷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5467,P=0.0380)。CT診斷與X線片診斷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2.1586,P=0.3400)。MR診斷與X線片診斷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4.5842,P=0.0001),詳見表1。
2.2 肩鎖關節脫位表現
150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中,肩鎖間隙增寬135例(90.0%),喙鎖間距增寬123例(82.0%),喙鎖間距變窄4例(2.7%),鎖骨遠端高于肩峰104例(69.3%),鎖骨上緣與肩峰外上緣自然弧線不連續43例(28.7%),詳見表2。
3 討論
由于肩鎖關節主要依靠韌帶的限制保持完整,所以肩鎖關節脫位發生的概率較高,如若采取的治療方案不恰當,或者延誤治療,往往會遺留諸如肩痛、再脫位等各種并發癥,所以肩鎖關節脫位的診斷的準確性對治療的選擇至關重要。
由表1可知,MR診斷準確率高于CT,CT診斷準確率高于X線片;MR診斷漏診率低于CT,CT診斷漏診率低于X線片;MR診斷誤診率低于CT,CT診斷誤診率低于X線片。由此可知,MR診斷準確率最高,X線片診斷準確率最低;MR漏診率最低,X線片漏診率最高;MR誤診率最低,X線片誤診率最高。雖然X線片診斷準確率最低,漏診率和誤診率最高,但并不是說X線片診斷不可取,X線片診斷可以從整體上判斷肩鎖關節的骨質是否受損、是否骨折等情形,但對于軟骨、軟組織和韌帶等損傷,由于X線片無法對其顯示,所以通過X線無法進行診斷。而CT可以判斷肩鎖關節軟組織是否腫脹,關節囊內是否積水等情形,除此之外,CT還能顯示肩鎖關節的細小碎片和骨膜撕裂,以及準確的測量肩鎖距離和喙鎖距離等。然而CT在判斷軟組織損傷和韌帶撕裂的效果要差于MR。采用MR影像學診斷技術,可以全方位的對肩鎖關節進行診斷。顯然從技術上來看,MR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X線片和CT,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僅僅依靠X線片對肩鎖關節脫位患者進行診治,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CT能直觀地顯示肩鎖關節的對應關系、細小骨碎片、骨膜撕裂及鎖骨遠端向后錯位情況,對喙鎖間隙和肩鎖間隙的測量更精確[5]。MR診斷技術具有較高軟組織分辨率,在檢查韌帶損傷方面是最有效的影像學方法。在150例病例中,MR診斷符合142例,準確率高達94.7%。MR診斷方法的優勢明顯,可以準確提高肩鎖關節脫位手術之前的分級類型,為臨床確定治療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據。
由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肩鎖關節脫位患者的肩鎖間隙增寬、喙鎖間距增寬、鎖骨遠端高于肩峰。肩鎖間隙增寬的患者中,絕大部分應力平片傷側肩鎖間隙較對側增寬>5 mm。喙鎖間距增寬的患者中,大部分為Ⅲ型,Ⅱ型次之,V型最低。鎖骨遠端高于肩峰患者中,Ⅱ型多于Ⅲ型。但是,診斷過程中,不免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形,在診斷過程中應通過案例數據,總結出現漏診和誤診的原因。從150例患者來看,肩鎖間隙增寬>5 mm,喙鎖間距增寬Ⅲ型和鎖骨遠端高于肩峰在患者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往往占有比例較高的情形,無論采用何種診斷技術,診斷準確率往往較高。漏診和誤診的情形一般是比率較低的情形,比如喙鎖間距增寬V型,鎖骨遠端高于肩峰Ⅲ型等,由于比率較低,在診斷中容易出現誤診漏診,在診斷過程中應著重仔細觀察。
本文的研究還可以繼續深入分析,比如對肩鎖關節脫位中的韌帶撕裂、喙鎖韌帶完全撕裂、關節盤撕裂、關節囊積液、骨挫裂傷等情況進行分級比較等。對于肩鎖關節脫位的研究,臨床上應探討不同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比如肩鎖關節脫位鋼板治療臨床研究等。
參考文獻
[1]包磊,姚偉武,辛鴻婕.肩鎖關節脫位的影像對比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2):11.
[2]余佩君,華正權.探討X線、CT及MR三種影像診斷技術對肩鎖關節脫位診斷價值[J].中國影像醫學,2014,31(1):105.
[3]彭杰,王啟偉.探討X線、CT及MR三種影像診斷技術對肩鎖關節脫位診斷價值[J].吉林醫學,2014,35(23):5193.
[4]呂永良.X線、CT和MRI影像診斷技術在肩鎖關節脫位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8):105-106.
篇4
關鍵詞:軌道交通 上蓋建筑 振動 環境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O24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b)-0120-02
1 軌道交通上蓋建筑現狀分析
我國近年來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對交通規劃設計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實現對軌道交通車站及車輛段上方空間的利用成為了當代城市交通建設過程中研究的主要問題。地下軌道交通運行的過程中,會對上方建筑造成一定的振動影響,上方建筑物不符合相關的振動標準的話,長時間作用下,上方建筑物穩定性會受到影響,從而也會對軌道交通系統正常運行產生阻礙。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開發了多項軌道交通上蓋建筑項目,并已經投入使用。例如:上海、北京、廣州等發達城市在開發軌道交通上蓋建筑工程過程中,會對周邊土地利用方案等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配合物業所開發和軌道交通設計,通過使用物業和地鐵等項目融合的方式來為軌道交通提供服務,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軌道上蓋建筑項目開發過程中,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即軌道交通運行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振動,并會對上蓋建筑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確保上蓋建筑質量符合要求,為城市化建設進程的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2 軌道交通上蓋建筑振動環境影響分析
2.1 h保方面
軌道交通上蓋建筑開發過程中應當符合兩方面的基礎要求,一是項目開發符合對環境排放標準,也就是建筑項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必須符合環保基本要求;二是建筑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就在要求范圍之內。以地鐵上蓋建筑為例,地鐵正常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的噪聲污染和振動影響,尤其是振動影響作用更加突出,基于此,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振動減緩對策,以切實保證上蓋建筑振動環境符合相關標準。
2.2 振動標準區間
表1所示為《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準》,通過對表1可知,居民區以及文教區對振動環境要求標準較其他區域相比較高。另外《城市軌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動與二次輻射噪聲限值和測量方法標準》中對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引起的沿途建筑物振動限制及其測量方法進行規定,限制其振動頻率值在4~200 Hz之間。
2.3 成都監測試驗及結果分析
成都地鐵4號線中壩站附近住宅小區較多,主要以高層小區為主。2015年對中壩站車輛段的住宅進行了振動監測。此次監測中使用了INV2018C24位信號采集分析儀,執行標準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城市軌道交通》;監測項目為列車通過時間段的VLzmax(dB)、VLz10(dB),監測點選擇了四號線附近住宅小區,共設置了4個檢測點,分別為單元樓中設置了3個,地下車庫中設置1個。
通過儀器對以上4個監測點進行信號監測結果顯示,都符合相關的規定標準,但是部分居民反映地鐵通過時振動明顯。
3 探究軌道交通上蓋建筑減振對策
我國軌道交通上蓋建筑所使用的減振措施主要有兩種,即軌道減振和建筑物減振,其中軌道減振對降低振動影響作用效果比較明顯,但是若是地鐵等軌道交通投入運行以后,后期在完善減振措施實施比較復雜,施工難度較大。在今后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應當合理規劃設計,實現地鐵線路建設、上蓋建筑開發、城市規劃建設等“三位一體”同步進行方案,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滿足城市交通需要;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整個建設工程體系的經濟效益。另外在進行地鐵等軌道交通施工過程中,可以通過預留減振措施的手段來降低后期施工的難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振動影響。
3.1 對軌道交通上蓋建筑進行振動保護
在進行軌道上蓋建筑振動保護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分別從結構減振設計和建筑減振設計兩方面進行。首先,所謂的結構減振是指上蓋建筑物可以單獨使用柱基,從而降低上蓋建筑同軌道交通運行過程中發生共振現象,另外也可以通過在建筑物底部設置橡膠隔振支座來達到降低共振的目的,從而保證上蓋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其次,建筑減振對策是通過在建筑物地下室建設過程中放置隔音氈來達到對建筑物振動保護的目的。隔音氈主要是以高分子金屬粉末以及其他化學助劑反應制作而成的,同時在壓延作用下可以進一步提高隔音氈對噪音的控制效果。隔音氈在建筑工程中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其彈性面層的設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軌道交通對建筑的振動影響,從而實現振動保護。
3.2 軌道交通軌道減振
軌道交通上蓋建筑振動保護措施的實施對降低振動環境影響主要起到輔助作用,地鐵引起的振動和噪聲主要是由列車運行時輪對相互撞擊產生的。在地下線路上,振動的傳播途徑是從軌道傳到軌道扣件和道床,再依次傳遞到隧道和巖土,引發地面建筑物的振動,從而影響地面建筑物各項功能的正常使用。故地鐵振動主要受到車輛本身質量、軌道鋪設結構、隧道的深度、選址情況、上蓋建筑質量以及軌道建設條件等因素影響。在軌道結構減振降噪問題中,減小振動是主要的手段,因為結構產生的噪聲是由振動引起的,減小振動的同時也就降低了噪聲。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軌道交通振動影響,可以從軌道結構方面展開,軌道結構減振措施相應分為:鋼軌減振、墊板減振、扣件減振、軌枕減振和道床減振,而各類減振措施下又有不同的形式。軌道建設結構部件的質量、鋼軌的剛度及其阻尼系數等都對軌道振動有一定的作用,且軌道結構的不同,其振動形式也是存在差異的,例如:通過監測分析發現,效率區間不同、監測位置不同等所產生的軌道振動也是不同的,故而軌道減振實行方法的不同,其在不同效率區間及不同測試位置,最終起到減振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通過扣件、道床以及枕軌等減振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動影響。
4 結語
綜上所述,軌道交通上蓋建筑具有投資大、影響因素多、開發設計難度大等特點,基于此在進行軌道建筑過程中應當結合具體情況實施減振措施,以有效降低其對上蓋建筑的不利影響,為上蓋建筑安全應用創造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零非.綠色建筑在軌道交通停車場上蓋開發中應用研究――以重慶市軌道交通××停車場上蓋開發項目為例[J].低碳世界,2016(16):167-168.
篇5
關鍵詞:尼泊爾8.1級地震;地下流體;同震響應;記震能力
中圖分類號:P315.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666(2016)04-0537-08
0 前言
地下流體同震響應能夠有效、直接地揭示地殼介質對應力-應變的響應。在過去幾十年里,地震能引起較大范圍的水位、水溫同震響應和較強的振幅變化,這是我國地震學家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黃輔瓊等,2000;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2005;晏銳,黃輔瓊,2009;楊竹轉等,2008,2007,2005;高小其等,2006;廖麗霞等,2009;顧申宜等,2010),他們不僅研究了同震響應的形態特征,而且開始探索同震響應特征在地震預測實踐中的應用問題。黃輔瓊等(2000)的研究表明,當一個構造帶區域井水位普遍上升,代表構造應力場壓性增強、張性減弱;水位下降代表構造應力場壓性減弱、張性增強,因此水位同震階變的觀測井空間分布與構造區域的相互關系對判斷構造應力場的變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地震波引起的同震響應基本以水位振蕩、水溫下降―恢復的形態出現,水位振蕩和水溫下降的幅度均與震中距、震級有著一定的量化關系,機理比較復雜,目前解釋較多的有氣體逸出說、熱彌散說和冷水下滲說3類,各觀點均具有合理性,也能解釋一定的觀測現象,但哪種機理更具普適性和合理性,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該地震在云南引起了大范圍地下流體井水位、水溫及個別井的氣氡、水質(鈣離子、碳酸氫根離子及pH值)同震響應,并出現2起宏觀現象。本文系統收集和整理了尼泊爾8.1級地震在云南引起的地下流體同震響應現象,并對數字化水位、水溫同震響應在該區域的時空分布規律、影響因素和相互關系等特征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1 地下流體觀測概況
經過近幾十年對云南地區地下流體觀測儀器設備的更新以及數字化改造,云南地區地下流體觀測有了較大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云南地區地下流體水位、水溫及水化學觀測臺網共計300臺項(不包括輔助測項),其中,水位70項、水溫73項、氡54項、汞32項、水質(離子及其他)71臺項,具體臺項統計見表1。
數字化水位、水溫觀測采樣率為每分鐘采樣一次,氣氡和氣汞觀測為1小時觀測一次,水質包括離子及電導率、pH等測項,主要是模擬觀測,一天觀測一次,其中的數字化觀測只是氦氣,采樣率為每小時采樣一次。
2 地下流體同震響應
2015年4月25日發生的尼泊爾8.1級地震震中距云南流體觀測井網最近井1 430 km,距最遠井1 960 km,震后云南地區地下流體45口數字化水位觀測井中有39口井觀測到同震響應,占總觀測井的87%。48口數字化水溫觀測井中有16口井觀測到同震響應,占總觀測井的33%。20口數字化氣氡觀測井中只有曲江井觀測到同震響應,15口模擬水質觀測井中只有普洱井觀測到鈣離子、碳酸氫根離子及pH值3個測項同震響應,在賓川和麗江發現2起水發渾宏觀現象,其同震響應井點分布見圖1,觀測項響應統計見圖2。氣汞未出現同震響應。
從圖1、2可清楚地看出,有同震響應的水位、水溫井點多、分布廣,對遠場大地震的記震能力明顯要高于氣氡和水質,雖然資料顯示個別臺氣氡能記錄到遠場大地震的發生,但其可識別程度明顯低于水位及水溫資料。
3 數字化水位、水溫同震響應特征
對數字水位儀、水溫儀入庫數據的原始圖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云南共有39口水位觀測井的45臺(套)儀器、16口水溫觀測井的20臺(套)儀器記錄到了2015年5月24日尼泊爾8.1級地震的同震變化。記錄到的資料有如下特征:
(1)由圖3可見,震時水位、水溫同震響應的變化形態有所不同,水位同震響應變化形態主要有階升、階降及波動,而水溫同震響應變化形態主要表現為上升或下降后恢復。
(2)從表2統計的水位變化可以看出,在39個水位測項中有15個測項為階變(階升11、階降4),且以階升為主,其它24個測項為波動變化。不同水井記錄的尼泊爾8.1級地震震時最大變化振幅、持續時間相差很大。階變幅度5(蘭坪)~940 mm(怒江),持續時間4(蘭坪)~540 min(曲靖),波動幅度1(耿馬)~1 096 mm(昭通),持續時間2(耿馬)~74 min(昆明)不等(圖4)。
由圖5可見,用15個測項水位階變和24個測項水位波動分別統計同震變化幅度與持續時間、震中距的關系,持續時間的長短與其最大振幅成正比,水位最大振幅越大,持續時間越長(除個別井外),而幅度變化與震中距沒有統計關系。
(3)由表2統計的水溫變化可知,16個井水溫測項中有8個測項為上升、8個測項為下降。不同水井記錄的尼泊爾8.1級地震震時最大變化振幅、持續時間也相差很大。最大雙振幅0.006 ℃(尋甸)~0.116 9 ℃(昭通),持續時間18(曲江)~305 min(富民)不等(圖6)。
由圖7可見,用16個水溫測項分別統計同震變化幅度與持續時間、震中距關系,均沒有明顯的統計關系。
(4)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8.1級地震發生后,5月12日又發生了7.5級最大余震。由圖8可見,同一套儀器記錄的尼泊爾主震及強余震的水位、水溫同震響應變化顯示,曲線形態相似,且震級越大,同震響應幅度越大。昭通、德宏、建水、澄江、永勝5個水位井,昭通、德宏、麗江3個水溫井記錄到7.5級地震的同震響應分別占觀測井的11%、6%,即有同震響應井數量也較主震少。
(5)尼泊爾地震發生時,6口水位井(曲江、小哨、彌勒、開遠、澄江、高大)、4口水溫井(普洱、下關、澄江、彌勒)有2種不同型號儀器并行觀測水位、水溫。由圖9可見,同一井孔內不同型號儀器均有同步響應,儀器型號不同,其響應最大幅度及持續時間有明顯差異。
4 結論及認識
通過對尼泊爾8.1級地震在云南區域觀測到的流體同震響應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初步認識:
(1)尼泊爾8.1級地震對云南地區的影響較大,引起了地震地下流體觀測微觀及宏觀動態較顯著的同震響應。數字化水位與水溫對該大地震的記震能力明顯要高于氣氡和水質。分析其原因大致可能有幾個方面:首先,受觀測技術和觀測方法的限制,目前氣氡和水質的觀測分別是整點值及日值,以這樣的采樣頻率很難捕捉到迅速經過井-含水層系統的地震波所引起的地殼介質的瞬時動態變化;其次,氣氡、水質等化學量的變化并非由單純的應力―應變的擾動所引起,其變化受多種因素的控制,地震波引起氣氡與水質的微變化以目前的觀測精度還無法記錄到;再者,氣氡與水質觀測手段,其干擾因素相對較多,這就會對同震響應或異常變化的提取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孫小龍,王博,2008)。
(2)水位同震響應的比例為87%,水溫同震響應的比例為33%,表明云南水位與水溫觀測對高頻地殼動力作用有較強的響應能力,且水位的記震能力強于水溫。水位、水溫記錄最大強余震同震響應井比例分別為11%、6%,說明水位與水溫的同震響應程度與遠場地震的震級密切相關,震級越大則響應程度越高,也可說具有同震響應的井點數越多,這與楊竹轉等(2005)提出的觀點相一致。
(3)不同井水位、水溫同震響應最大振幅、持續時間相差很大,水位以振蕩和階變上升為主,水溫則表現為上升或下降后緩慢恢復的變化形態。不同的觀測井對遠場大震具有不同的響應特征,這主要與觀測井自身的水文地質背景有關(劉成龍等,2009)。
(4)對同一井孔內水位、水溫記錄的主震及最大余震的同震響應變化顯示,震級越大,同震響應幅度越大,但形態相似。
對同一井孔內水位、水溫不同型號儀器均可記錄到同步響應,但儀器型號不同,其響應最大幅度及持續時間有明顯差異。
單一觀測井對不同地震有著比較一致的記震形態,且響應幅度除觀測儀器外,主要與遠場地震的震級有一定的關系(劉成龍等,2009)。
(5)有水溫同震響應的井中均有水位同震響應。井水位與井水溫同震響應是密切相關的,井水溫的同震響應多由井水位的同震響應引起,其主要原因為井水位振蕩時井筒內上下水混合作用(魚金子等,2012)。
參考文獻:
高小其,陳華靜,楊又陵等.2006.2004 年12 月26 日印尼8.7 級強震新疆地區的同震效應.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7(3):40-46.
顧申宜,李志雄,張慧.2010.海南地區五口井水位對汶川地震的同震響應及其頻譜分析.地震研究,33(1):36-43.
黃輔瓊,遲恭財,徐桂明.2000.大陸地下流體對臺灣南投7.6級地震的響應研究.地震,20(增刊1):119-125.
廖麗霞,王玫玲,吳紹祖.2009.福建省流體臺網井水位的同震效應及其地震預測意義.地震學報,31(4):432-441.
劉成龍,王廣才,張衛華等.2009.三峽井網井水位對汶川8.0 級地震的同震響應特征研究.地震學報,31(2):188-194.
孫小龍,王博.2008.小江斷裂帶地下流體記震能力分析.華南地震,28(4):18-26.
晏銳,黃輔瓊.2009.黃驊井水位對蘇門答臘5次地震的同震響應初步研究.中國地震,25(3):325-332.
楊竹轉,鄧志輝,劉春國等.2008.中國大陸井水位與水溫動態對汶川MS8.0地震的同震響應特征分析.地震地質,30(4):895-905.
楊竹轉,鄧志輝,陶京玲等.2007.北京塔院井數字化觀測水溫的同震效應研究.地震學報,29(2):203-213.
楊竹轉,鄧志輝,趙云旭等.2005.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階變的初步研究.地震學報,27(5):569-574.
魚金子,車用太,劉成龍等.2012.金沙江水網對日本9.0級地震的同震響應及其特征與機理.地震,32(1):59-69.
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2005.2004 年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8.7 級大地震及其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影響.北京:地震出版社,131-258.
Analysis on Coseism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of Underground FluidRelated to Nepal M8.1 Earthquake in Yunnan
ZHANG Li,LUO Ruijie,GAO Wenfei,SU Youjin,QIAN Xiaodong,MAO Ya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224,Yunnan,China)
Abstract
篇6
[關鍵詞] 計劃免疫;接種率;兒童
[中圖分類號] R39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6(a)-136-02
計劃免疫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提高易感人群的有效接種以控制和最終消滅相應的傳染病。而有效接種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群免疫屏障的建立和疫苗相關疾病的防治效果。為了解順義城區兒童計劃免疫現狀,筆者對管轄地段的兒童進行了接種率的調查, 由于順義區作為WHO取消卡介苗試點地區,1987~2007年不進行卡介苗的接種,故不在本次調查范圍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北京市免疫規劃信息系統預防接種資料。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從北京市免疫規劃信息系統客戶終端篩選出兒童接種信息,按照衛生部《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和《北京市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方案》進行調查。
1.2.2 評價方法 根據衛生部《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和《北京市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方案》規定[1]:
乙肝疫苗(HBV),脊髓灰質炎疫苗(OPV),百白破疫苗(DPTa),麻疹疫苗(MV)基礎免疫判定標準:①第1劑次疫苗接種的日期不早于免疫程序規定的起始月齡。②OPV、DPT針次間隔時間不少于28 d。③12月齡內完成全程免疫。
乙肝基礎免疫判定標準:第1、2劑間隔應不少于28 d。第2、3劑間隔應不少于60 d。12月齡內完成全程免疫。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Excel進行輸入整理,用篩選方法進行統計。
2 結果
2.1 近5年順義城區及周邊鄉鎮兒童“四苗”接種合格率
2004~2008年接種情況為乙肝疫苗的接種合格率得到提高,自2005年以后都在85%以上,脊髓灰質炎疫苗在90%以上。具體情況見表1。
2.2 順義城區及周邊鄉鎮0~6歲兒童合格接種情況
乙肝疫苗合格接種率:0~1.0歲嬰兒49.04%,1.1~2.0歲兒童98.83%,2.1~3.0歲兒童99.62%,3.1~4.0歲兒童99.79%,4.1~5.0歲兒童99.04%,5.1~6.0歲兒童97.88%;脊髓灰質炎疫苗:0~1.0歲嬰兒86.66%,1.1~2.0歲兒童99.71%,2.1~3.0歲兒童99.89%,3.1~4.0歲兒童99.95%,4.1~5.0歲兒童99.85%,5.1~6.0歲兒童99.87%;百白破: 0~1.0歲嬰兒69.56%,1.1~2.0歲兒童98.82%,2.1~3.0歲兒童99.58%,3.1~4.0歲兒童99.84%,4.1~5.0歲兒童99.85%,5.1~6.0歲兒童99.87%;麻疹:0~1.0歲嬰兒88.50%,1.1~2.0歲兒童98.51%,2.1~3.0歲兒童97.00%,3.1~4.0歲兒童73.56%,4.1~5.0歲兒童45.72%,5.1~6.0歲兒童44.39%,其中1.1~2.0歲,2.1~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兒童的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的合格接種率都符合北京市免疫規劃要求。麻疹疫苗3~4歲,4~5歲,5~6歲兒童的合格接種率不合格。具體情況見表2。3 討論
計劃免疫是控制與消滅相應疾病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手段[2]通過這次兒童接種情況的調查可以看到,對于乙肝家長們都比較重視,但是在0~1歲嬰兒由于疾病、接種醫生接種標準的嚴格、疫苗種類的增多,造成許多孩子不能在6個月及時接種乙肝。而由于每年的強化補種工作的開展,使得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合格接種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而由于有“2012年消除麻疹”的工作目標,因此近4年的麻疹疫苗的合格接種率有顯著的提高。但是通過調查發現流動兒童的預防接種率與常住兒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流動兒童的預防接種問題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調查中發現,家長是否有相對穩定工作、居住時間是否較長,兒童的流動性是否較小,與兒童的免疫規劃能否落實有極大關系[3]。此外,北京郊區的城市化的進展加快,加大了流動人口兒童居所變動頻繁率,造成接種地點不固定,預防保健溝通不方便,部分家長對預防接種的認識程度不高及經濟收入偏低,另外一部分兒童在家出生,是乙肝疫苗首針不能在出生后24 h內及時接種的主要原因,導致該部分兒童免疫接種規劃難以落實,成為兒童免疫規劃的薄弱環節。
因此流動兒童的計劃免疫管理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關注,因此今后在工作中要抓住流動兒童中流動性大的那部分兒童[4],加大計劃免疫知識的宣傳力度,在積極開展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北京市免疫規劃信息系統的建設,采取預約接種,查漏補種等方式來提高全程接種率。
[參考文獻]
[1]賀雄,孫美平.北京市預防接種工作技術規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68-171.
[2]迮文遠,刁連東,蘇萬年,等.計劃免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62-67,166-185.
[3]陳潔.流動兒童計劃免疫現狀及面臨的倫理問題[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1):56-57.
篇7
關鍵詞:真空度 汽耗 軸加疏水 發電機組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TM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3(a)-00-02
1 真空系統對汽輪發電機組的影響
真空系統是汽輪發電機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嚴密性與穩定性直接影響整個設備運行的熱經濟性和安全性。國家電力行業標準對真空系統的嚴密性要求非常嚴格,正常情況下凝汽器的真空度應保持在94 kPa左右。
凝汽器內真空度下降后,若保持機組負荷不變,汽輪機進汽量勢必增大,使軸向推力增大以及葉片過負荷,且汽輪機的汽耗率升高,發電效率下降、能耗增加;甚至由于真空下降,使排汽溫度升高,從而引起排汽缸變形,機組重心偏移,使機組的振動增加及凝汽器銅管受熱膨脹產生松弛、變形甚至斷裂。故機組在運行中發現真空下降時除按規定減負荷外,必須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2 真空系統對汽輪汽耗的影響
3 引起真空下降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引起真空下降的原因很多,如汽輪機的本體及機組負壓系統存在密封性能差;低壓加熱器長期無水位運行;夏季射水式抽氣器水箱水溫高,導致射水式抽氣器效率下降;夏季循環水溫度高,凝汽器內熱交換不足;凝汽器銅管結垢,降低了傳熱效果,從而導致真空大幅度降低等等。除了改善運行環境和消除設備缺陷外,軸封冷卻器疏水回收系統技術改造大大提高了凝汽器真空度(圖1)。
以生物質發電分公司為例,1、2#機組原設計上軸封冷卻器疏水水封采用多級水封方式圖1,水封總高度10.35 m。投產運行后多級水封一直運行不穩定,水封筒內水封屢被破壞,經運行反復調整(增大回水阻力等),均無明顯收效。多級水封工作原理就是使用多個U型實行增大密封水回水的阻力。
從理論上說密封水回水經過多級水封然后再有一定的高度回到凝汽器汽側,流動阻力加上高差剛好等于凝汽器的真空,這時候就是最正常的工況。但事實上本單位機組的工況經常在變,凝汽器的真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多級水封一般很容易造成兩個結果,一是回水不暢(流動阻力大時),二是漏真空(回水阻力小時),(多級水封并不是只能通過水不能通過汽,凝汽器真空太高了把回水拉空自然就會拉空氣進去也自然就會掉真空了)。根據以往其他機組的運行經驗,目前國內設計軸加疏水水封不論是單級還是多級水封均存在運行不穩定問題,多級水封運行中易發生水封破壞現象,導致軸封冷卻器的無水位運行,從而降低機組真空。
在上述改造后,由于低位水箱進口側與凝汽器不再直接連接,其至軸封冷卻器疏水水面高度為2.5 m左右,而軸封冷卻器抽風機工作負壓為-1~-3 kPa,正常運行中不會影響軸加疏水排出。但在負荷變化等因素導致浮球閥控制低位水箱水位過低時,使水箱進水管管口露出水箱水面后,因軸加抽風機作用,導致軸加疏水不能及時排出,發生滿水,水位過高時造成軸加電機跳閘,嚴重時疏水會沿著軸封排汽管道經汽輪機高、低壓汽封進入汽輪機,這樣將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影響機組的安全經濟運行。
該問題通過進一步改進低位水箱進水口設計,同時在運行中采取加強參數調節,加強監控水平,一旦發生滿水,通過調節汽封壓力,停運軸加風機等措施加以處理,均未造成嚴重后果。
4 改造后的節能效果
通過改造,生物質發電分公司1、2#機組真空平均提了高2~3 kPa。若按節能計算,提高2 kPa,降低煤耗11 g/kW?h,以每日總發電量約60萬kW?h,年發電小時數以5000 h計算,則每年發電為12500萬kW?h,可節約標準煤1375 t。
5 結語
通過對軸封冷卻器疏水系統的改造后,提高了生物質發電分公司1、2#機組的凝汽器真空,發電機出力得到提高,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只要運行人員加強參數調節,加強監控水平,是可以避免不必要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單明,張強,梅漢林.某汽輪發電機組真空低原因分析及系統改進[J].冶金動力,2011(3).
[2] 譚金.珠海發電廠700 mW汽輪發電機組真空系統治理[J].湖北電力,2007(5).
篇8
【關鍵詞】 腹部手術; 自控鎮痛; 免疫細胞
免疫功能減低容易引起腫瘤的發展與轉移, 對腫瘤患者不利。手術創傷及術后疼痛會引起免疫功能減低, 在圍手術期使用鎮痛藥物可以減輕手術創傷和術后疼痛引起的免疫功能減低[1, 2]。不同的術后鎮痛方法對免疫功能影響不同[2]。本研究旨在比較患者自控術后不同鎮痛藥物對上腹部手術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及自然殺傷(NK)細胞的影響, 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術后鎮痛方法提供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07-09/2008-02間選擇40例ASAⅠⅡ級擇期胃大部切除手術患者。術前無免疫、 內分泌系統并發癥, 亦未接受過影響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功能的治療患者。術前患者血生化、 血常規免疫檢查均正常, 近期無激素內分泌類或影響免疫功能等藥物服用史。術畢以電子鎮痛泵分別行芬太尼和曲馬多患者自控靜脈鎮痛(PCIA)。兩組患者性別、 年齡、 體質量、 手術種類、 手術時間無統計學差異。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和安定0.2 mg/kg。兩組患者均以10 g/L異丙酚2~2.5 mg/kg, 芬太尼3~4 μg/kg, 司可林1~2 mg/kg進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后接呼吸機控制通氣, 呼吸頻率為12~18次/ min, 潮氣量為8~10 mL/kg。丙泊酚靶控輸注(TCI), 靶濃度4 g/L。丙泊酚TCI維持麻醉, 靶濃度2.5~3.5 mg/L, 根據麻醉深淺分次靜注芬太尼, 總量為7~9 μg/kg, 維庫溴銨泵注維持肌松, 術畢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后, 應用新斯的明2 mg和阿托品1 mg拮抗殘余肌松藥作用, 拔除氣管導管后連接一次性自控鎮痛泵裝置行PCIA。
1.3 標本采集與檢測 在麻醉前(基礎值), 手術1.5 h, 術后24、 48、 72 h抽外周靜脈血, 應用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FACS)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CD3+、 CD4+、 CD8+)及NK細胞(CD3- CD16+ CD56+)(美國BD公司單克隆抗體)。
1.4 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以x±s表示, 組內各時間點比較用配對t檢驗, 組間比較用團體t檢驗,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P
2 結果
兩組患者CD3+、 CD4+、 CD4+/CD8+、 CD3- CD16+ CD56+在手術1.5 h降低, 其中CD4+、 CD4+/CD8+、 CD3- CD16+ CD56+與麻醉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機體的免疫狀態與腫瘤的發生、 發展、 轉移等密切相關;機體抗腫瘤免疫效應中T淋巴細胞和NK細胞的細胞免疫起重要作用。T淋巴細胞是細胞免疫的效應細胞及調節細胞, 其中CD3+代表所有外周血成熟的T細胞, CD4+和CD8+對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發揮輔助和抑制作用, CD4+與CD8+在體內維持一定比例, CD4+/CD8+降低是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不良的重要標志。CD3-CD16+CD56+下降提示機體NK細胞作用受抑制[1, 2]。圍術期的免疫抑制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術后疼痛與手術創傷一樣, 是一種復雜的應激反應, 可以通過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交感神經的主要因素之一。Page等[1, 2]發現疼痛可抑制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 明顯降低NK細胞活性, 可引起感染的加重、 腫瘤的發展和轉移。本研究結果表明, 術后采用患者自控鎮痛可以持續、 恒定地給手術患者注入鎮痛藥, 做到及時、 迅速、 有效地止痛, 利于患者在不同疼痛強度下獲得最佳的鎮痛效果, 還能有效地保護機體的免疫功能。而肌肉注射鎮痛藥物止痛時血中藥物濃度波動大, 鎮痛效果不穩定, 維持無痛時間有限, 常需定時或多次重復給藥, 不能充分緩解術后的傷口疼痛及控制的應激反應, 不能有效保護機體的免疫功能。手術1.5 h T淋巴細胞和NK細胞較麻醉前顯著降低, 提示手術創傷對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術后48 h的結果提示術后用鎮痛泵鎮痛對T淋巴細胞和NK細胞免疫抑制較傳統方法小[3]。 Sacerdote等[4]認為曲馬多具有多重鎮痛機制, 其中主要機制是激活中樞單胺類遞質通路, 抑制神經元對5羥色胺、 去甲腎上腺素的重攝取, 而5羥色胺能刺激T淋巴細胞和NK細胞增殖。
參考文獻
[1] Page GG, Blakely WP, BenEliyahu S, et al. Evidence that postoperative pain is a mediat or of the tumorpromoting effects of surgery in rats[J]. Pain, 2001, 90(1-2): 191-199.
[2] Page GG. Surgery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and postoperativePain management[J]. A CAN Clin Issues, 2005, 16(2): 302-309.
篇9
【關鍵詞】 帕瑞昔布鈉;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應激反應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086
瑞芬太尼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和持續輸注半衰期短的優點, 但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 可引起機體撤藥后急性疼痛[1], 造成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加強, 所以有必要進行干預。帕瑞昔布鈉是具有中樞和外周抗炎鎮痛作用的選擇性COX2抑制劑, 而舒芬太尼是具有強鎮痛作用的阿片類藥物, 根據作用機制的不同合用兩藥, 檢測不同時段血清中PGE2和IL-6水平, 探討其對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9月在本院擇期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患者80例, ASAⅠ或Ⅱ級, 年齡20~50歲, 體重45~70 kg。所有病例心肺功能正常, 均無肝腎功能損傷、消化道潰瘍、血液系統疾病、非甾體抗炎藥過敏以及長期服用鎮痛藥病史。隨機分為帕瑞昔布鈉組(P組)、帕瑞昔布鈉+舒芬太尼0.1 μg/kg組(PS1組)、帕瑞昔布鈉+舒芬太尼0.2 μg/kg組(PS2組)和舒芬太尼組0.1 μg/kg(S組), 每組20例。中途改為開腹手術者不納入本研究。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四組均術前30 min肌內注射長托寧0.01 mg/kg和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5 mg/kg, 采用TCI-Ⅲ型的靶控輸注泵(廣西威利方舟科技有限公司)TCI丙泊酚(采用Marsh藥代動力學模型)和瑞芬太尼(采用Minto藥代動力學模型)。異丙酚效應室靶濃度為4 μg/ml, 待血漿-效應室濃度平衡后開始TCI瑞芬太尼, 初始效應室靶濃度為3 ng/ml, 待患者意識消失后(睫毛反射消失)靜脈注射阿曲庫銨0.6 mg/kg, 3 min后氣管插管接呼吸機通氣。麻醉維持采用TCI丙泊酚靶濃度2~5 μg/ml和瑞芬太尼3~6 ng/ml, Narcotrend監測維持麻醉深度在D2-E1水平, 間隔30 min給予阿曲庫銨0.2 mg/kg維持肌松。手術結束前30 min停用阿曲庫銨, 縫合皮膚時停用丙泊酚注射液, 手術結束時停用瑞芬太尼。當自主呼吸潮氣量>6 ml/kg, 呼吸空氣血氧飽和度(SpO2)仍維持>95%, 咳嗽、吞咽反射恢復, 充分吸痰后拔除氣管導管, 送至復蘇室繼續觀察。
1. 3 鎮痛處理 前三組患者均于手術切皮前10 min靜脈注射帕瑞昔布鈉40 mg;手術結束前10 min, PS1組和PS2組分別靜脈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和0.2 μg/kg, S組靜脈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
1. 4 觀察指標 記錄拔管時間(術畢至拔除氣管導管的時間)、意識恢復時間(術畢至能準確回答自己姓名的時間)、意識恢復后5 min的主訴疼痛分級法(VRS):1分為無疼痛感;2分為有隱痛;3分為比較疼痛但可忍受;4分為明顯疼痛有治療要求;5分為劇烈疼痛伴有煩躁;記錄術后1、2、4、8、24 h的靜息和活動時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記錄蘇醒期的不良反應;分別于術前、術畢和術后2 h, 采集外周靜脈血樣2 ml,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方法測定血漿PGE2和IL-6濃度。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P組拔管時間和意識恢復時間短于PS2組, VRS評分高于PS1、PS2和S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術后1、2 h PS1及PS2組的靜息和活動VAS評分均低于P組, PS2組又低于PS1組和S組, 術后2 h PS1靜息和活動VAS評分低于S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 3 PGE2和IL-6檢測比較 組內比較:四組的PGE2均呈下降趨勢, 而IL-6均呈上升趨勢(P0.05)。PGE2在術畢和術畢2 h, PS1和PS2組比P、S組下降更明顯(P
3 討論
瑞芬太尼-丙泊酚復合靶控輸注靜脈麻醉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 可縮短患者術后蘇醒時間, 無延遲性呼吸抑制, 利于患者早日康復。但婦科微創手術仍然存在腹部牽拉疼痛[2], 同時瑞芬太尼停藥后鎮痛作用的減退, 進一步加重疼痛的程度。疼痛可引起應激反應的增強, 導致大量炎癥因子的釋放, 其中PGE2和IL-6是重要的炎癥介質, 具有強烈的血管擴張作用, 能提高血管通透性, 減輕緩激肽與組胺引起的水腫;刺激白細胞的催化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3, 4]。
本研究結果顯示, 四組的PGE2組內比較均成下降趨勢, 說明帕瑞昔布鈉和舒芬太尼均能減少術后的前列腺素生成, 但兩者的機制不同。非甾體類抗炎藥通過抑制外周和中樞的環氧化酶(COX)而抑制PGE2產生, 阿片類鎮痛藥主要通過激動中樞神經系統(CNS)阿片受體產生有效鎮痛而減輕炎癥因子的釋放。PS1組和PS2組在術畢和術后2 h血漿PGE2較P組、S組降低更明顯。說明兩者合用較單純應用帕瑞昔布鈉或舒芬太尼, 更能減少前列腺素的生成, 達到減輕應激反應程度的作用。本研究發現, 四組患者術畢和術后2 h血漿IL-6水平均較術前升高, 說明手術創傷不同程度地引起炎癥因子的釋放。而單純使用帕瑞昔布鈉或舒芬太尼術后血漿IL-6升高更明顯, 提示兩者合用能更好地抑制創傷引起的IL-6升高, 對機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Zhu等[5]發現在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超前使用帕瑞昔布鈉能減少PGE2和IL-6生成, 降低鎮痛評分。本研究與其實驗結果相符。
本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術前使用帕瑞昔布鈉40 mg, 術畢前使用舒芬太尼(0.1或0.2 μg/kg)預鎮痛能改善瑞芬太尼麻醉手術后早期疼痛評分, 降低患者PGE2和IL-6水平的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 以舒芬太尼0.1 μg/kg用量較好。但是由于條件限制沒能進一步對術后更多不同時間的IL-6和PGE2進行監測, 無法更全面評價術后中晚期炎癥反應程度, 希望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輝, 熊源長, 鄧小明, 等.瑞芬太尼復合麻醉患者術后痛覺過敏發生的評價.中華麻醉學雜志, 2010, 30(4):503-504.
[2] 崔文濤, 李國蘭, 賀昌林.帕瑞昔布鈉超前鎮痛在腹腔鏡子宮次全切除術中的應用.浙江實用醫學, 2011, 16(3):205-206.
[3] 鄭雪琴, 劉洪珍.帕瑞昔布鈉與氟比洛芬脂對甲狀腺術后鎮痛效果比較及對白細胞介素-6的影響.廣東醫學, 2012, 33(13): 1973-1974.
[4] Bunyavejchevin S, Prayoonwech C, Sriprajittichai P. Preemptive analgesic efficacy of parecoxib vs placebo in infertile women undergoing diagnostic laparoscop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2, 19(5):585-588.
篇10
結果:兩組患者術后PCEA期間各時間點VAS評分、Ramsay鎮靜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T0比較,兩組患者T1、T2、T3時CD3+、CD4+、CD4+/CD8+、NK細胞均明顯降低(P
【關鍵詞】 地佐辛; 舒芬太尼; 自控硬膜外鎮痛; 細胞免疫功能; 炎癥介質
剖宮產術后疼痛可導致機體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應,可能引起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術后給予有效鎮痛可減輕或消除患者對疼痛的感應,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的風險,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已有多個研究證實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PCEA具有滿意的鎮痛鎮靜效果,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但目前剖宮產術后應用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實施PCEA對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報道較少[2-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剖宮產術后應用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PCEA對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2月在本院產科擇期行剖宮產術的足月、單胎產婦67例,ASA Ⅰ級、Ⅱ級,均無地佐辛和或舒芬太尼過敏史,排除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母兒嚴重合并癥及具有椎管內麻醉禁忌證、穿刺部位感染等病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相關事項了解,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將上述納入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地佐辛組(D組)和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組(DS組),其中D組患者
32例,年齡21~32歲,平均(26.41±3.86)歲;孕周37~42周,平均(39.33±1.54)周;體重56~84 kg,
平均(67.29±7.65)kg;DS組患者35例,年齡23~34歲,平均(26.59±3.43)歲;孕周37~41周,
平均(39.62±1.37)周;體重57~85 kg,平均(67.44±7.48)kg。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體重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常規禁飲、禁食6~8 h,均無術前用藥。患者入室后,常規監測心電圖、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開放靜脈通路,患者呈側臥位,于L2~3間隙穿刺行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兩組患者均于術畢清醒后連接硬膜外導管與鎮痛泵,行PCEA。DS組鎮痛泵配方為地佐辛(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329,江蘇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0.3 mg/kg+舒芬太尼(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4171,湖北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1.5 μg/kg+0.75%鹽酸羅哌卡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248,SE-151 85 Sodertalje, Sweden)20 mL,加0.9% NaCl稀釋至200 mL。設置鎮痛泵參數:負荷量4~6 mL,持續輸注量2.0 mL/h、單次PCA劑量2 mL、鎖定時間15 min,持續鎮痛48 h。D組患者痛泵配方為地佐辛0.6 mg/kg+0.75%鹽酸羅哌卡因20 mL,加0.9% NaCl稀釋至200 mL,鎮痛泵參數設置同DS組患者。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后3、12、24、48 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Ramsay鎮靜評分評估患者疼痛、鎮靜效果。VAS評分: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
10分為疼痛難以忍受。Ramsay鎮靜評分:1分為鎮靜不滿意;2~4分為鎮靜滿意;5~6分為鎮靜過度。詳細記錄患者PCEA期間嗜睡、頭暈、惡心嘔吐、尿潴留、皮膚瘙癢、呼吸抑制及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別于麻醉前(T0)、術畢(T1)、術后12 h(T2)、術后1 d(T3)、術后3 d(T4)清晨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取1 mL置于EDTA抗凝管,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另2 mL置于離心管中,離心(3000 r/min)15 min后,取上清液,置于-20 ℃冰箱中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IL-2、IL-10濃度。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疼痛及鎮靜效果的比較 兩組患者PCEA期間各時間點VAS評分、Ramsay鎮靜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點細胞免疫功能指標的變化 與T0比較,兩組患者T1、T2、T3時CD3+、CD4+、CD4+/CD8+、NK細胞均明顯降低(P0.05);DS組患者T1、T2、T3時CD3+、CD4+、CD4+/CD8+、NK細胞均明顯高于D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點炎癥介質的變化 與T0比較,D組患者T3時IL-2明顯降低,T4時IL-10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PCEA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DS組患者PCEA期間共出現頭暈2例,惡心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3/35);D組患者PCEA期間共出現頭暈和惡心嘔吐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25%(2/32)。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呼吸抑制、嗜睡、尿潴留、皮膚瘙癢、呼吸抑制及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字2=0.016,P>0.05)。
3 討論
手術創傷、術后疼痛及麻醉均可使機體產生一系列復雜的應激反應,進而使機體與之相關的內環境發生異常變化,使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不良影響[4]。而術后機體免疫功能狀態與術后感染、并發癥發生等密切相關,故尋找鎮痛、鎮靜效果良好,且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較輕微的鎮痛藥物和鎮痛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PCEA因其可使藥物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具有滿意的鎮痛效果,適應證廣,且對患者影響較少等特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將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應用于剖宮產術后PCEA[5]。地佐辛是一種新型的強效的阿片類鎮痛藥,可通過激動κ受體,產生脊髓鎮痛及輕微的鎮靜作用,且對μ受體具有較弱的拮抗作用,無μ受體依賴性,故地佐辛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同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少,且程度較輕微[6-8]。而舒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類藥物中鎮痛作用最強的藥物,因其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時間短、長期應用無蓄積等特點常用于術后PCEA[9-10]。本研究應用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實施PCEA,兩者鎮痛作用協同,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研究發現兩組患者PCEA期間各時間點VAS評分、Ramsay鎮靜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單獨應用地佐辛和應用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實施PCEA的鎮痛、鎮靜效果無差異。兩組患者實施PCEA期間,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表明應用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實施PCEA并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機體免疫效應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其中T淋巴細胞和NK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起重要作用[11]。T淋巴細胞亞群中CD3+可反映細胞免疫總體水平;CD4+在細胞免疫應答中起輔助作用,通過分泌大量細胞因子激活炎性反應;CD8+為免疫抑制細胞,通過刺激免疫抑制因子的分泌,發揮細胞免疫功能抑制作用。Syrj?l?等[12]研究表明CD4+與CD8+的比值可作為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生理指標之一。而NK細胞在體內具有免疫監視、防御及調節作用。因此,測定CD3+、CD4+、CD4+/CD8+、NK細胞水平可反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狀態,可作為評估患者術后預后的生理指標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CD3+、CD4+、CD4+/CD8+、NK細胞水平均較麻醉前呈不同程度地下降,并均于術后1 d達到最低水平,于術后3 d恢復至麻醉前水平,但DS組患者上述各指標在術畢、術后12 h、術后1 d時均明顯高于D組,表明應用剖宮產術后PCEA可產生一過性的細胞免疫功能抑制,其中應用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實施PCEA較地佐辛產生的細胞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較輕微。分析其原因可能為舒芬太尼是一種特異性的μ受體激動劑,可通過作用于免疫細胞表面的μ受體,抑制T細胞增殖、巨噬細胞功能及中性粒細胞聚集,直接抑制細胞免疫功能。此外,舒芬太尼還可通過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μ受體,使糖皮質激素和兒茶酚胺大量釋放,進而抑制細胞免疫功能[13-15]。而地佐辛具有部分μ受體拮抗作用,可減輕部分細胞免疫功能抑制[16]。IL-2主要有Th1細胞合成分泌,IL-10主要由Th2細胞合成分泌,當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時,血清IL-2水平下降,IL-10上升,本研究結果顯示,DS組患者術后各時間點血清IL-2、IL-10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而D組患者血清IL-2水平在術后1 d時明顯降低,血清IL-10水平在術后3 d時明顯升高。進一步表明剖宮產術后應用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實施PCEA較地佐辛產生的細胞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較輕微。
綜上所述,地佐辛聯合舒芬太尼PCEA效果良好,可減輕術后細胞免疫功能抑制。
參考文獻
[1]黃寶珍.剖宮產術后使用硬膜外鎮痛泵改善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9):2926-2927.
[2] 關少紅.地佐辛復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宮產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的臨床觀察[J].江蘇醫藥,2013,39(16):1957-1958.
[3]郭麗麗,曹學照.地佐辛與舒芬太尼應用于老年婦科腹腔鏡手術術后鎮痛的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6):1544-1545.
[4]嚴崴巍.剖宮產對產婦和新生兒體內NK細胞含量影響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9):699-700.
[5]王娜,趙薇,詹玉茹,等.不同鎮痛方法對剖宮產產婦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0):1572-1574.
[6] 李楠,王平英.地佐辛用于腹部全麻手術后的鎮痛效果評價[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8(7):156-157.
[7]李然,許幸.地佐辛注射液用于緩解術后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30(1):3-5,35.
[8]艾玲,徐卉,魯佩,等.地佐辛靜脈自控鎮痛對肺葉切除術后炎癥反應的影響及鎮痛效果的評價[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2(4):413-416,426.
[9] Jeon H R, Chae W S, Lee S J, et al. A comparison of sufentanil and fentanyl for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in arthroplasty[J].Korean J Anesthesiol, 2011,60(1):41-46.
[10]李劍,尹文靜.不同劑量舒芬太尼聯合羅哌卡因用于下肢手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J].重慶醫學,2014,43(2):218-219.
[11]徐德朋,陳復興,王全英,等.手術分娩對產婦和新生兒血中T淋巴細胞的影響[J].臨床薈萃,2010,25(24):2132-2134.
[12] Syrj?l? H, Surcel H M, Ilonen J. Low CD4/CD8 T lymphocyte ratio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Exp Immunol,1991,83(2):326-328.
[13] 鄭振學,曹剛,袁昌政,等.舒芬太尼對食管癌手術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及激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11):890-893.
[14]胡彥艷,秦丹丹,葉鳳青,等.舒芬太尼復合氟比洛芬酯PCIA對老年肺癌根治術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0):962-964.
[15]張援,阮林.阿片類藥物對肝癌小鼠細胞免疫功能及IL-2和TNF-α的影響[J].腫瘤防治研究,2012,39(12):1433-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