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家范文

時間:2023-04-11 09:42: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文學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代文學家

篇1

唐代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詞人秦觀,號淮海居士,周邦彥,號清真居士;朱淑貞,號幽棲居士;南宋文學家劉克莊,號后村居士;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詩人范成大,號石湖居士;明代文學家唐寅,號六如居士;文征明,號衡山居士;李贄,號卓吾、又號宏甫、篤吾、恩齋、百泉居士、龍湖叟、禿翁、溫陵居士;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號柳泉居士等。

二、稱“××道人”“××山人”“××”散人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號山谷道人;南宋詞人姜夔,號白石道人;元代詩人、書畫家趙孟,號松雪道人;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號清遠道人;戲劇家高濂,號瑞南道人。

唐代詩人杜荀鶴,號九華山人;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號鳳州山人;王九思,號紫閣山人;宗臣,號方城山人;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清代戲曲家孔尚任,號云亭山人;詞人納蘭性德,號楞伽山人;吳趼人,號我佛山人。

元末明初文學家羅貫中,號湖海散人;明文學家馮夢龍,號顧曲散人。

三、稱“××齋”

南宋詩人陳與義,號簡齋;文學家洪邁;號客齋;元初文學家周密,號蕭齋;詩人薩都刺,號直齋;思想家、文學家王夫之,號姜齋;清代文學家袁枚,號簡齋;文學家張潮,號心齋;散文家魏禧,號裕齋。

四、稱“××庵”

南宋理學家、文學家朱熹,號晦庵;明代政治家、詩人于謙,號節(jié)庵;文學家張岱,號蝶庵;清代小說評點家毛宗崗,號不庵;文學家戴名世,號憂庵;詩人龔自珍,號定庵。

五、稱“××”翁

唐朝詩人顧況,號悲翁;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號醉翁;南宋詞人,號覺翁;詩人陸游,號放翁;明代詩人沈周,號白石翁;戲曲家汪道昆,號函翁;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號笠翁。

六、“××子”“××先生”

唐代詩人王績,號東皋子;詩人盧照鄰,號幽憂子;明代文學家李夢陽,號空同子;散曲作家常倫,號樓居子;清代文學家張維屏,號松心子;近代文學家、文論家劉熙載,號融齋,晚號寤崖子;文學家文廷式,號純常子。

元代戲曲作家白樸,號主谷先生;明代哲學家、文學家王守仁,號陽明先生;散文家唐順之,號荊川先生;思想家、文學家顧炎武,號亭林先生;清代散文家姚鼐,號惜抱先生。

七、稱“××叟”“××主人”

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叟;明代詩人袁凱,號海叟;小說家許仲琳,號鐘山逸叟。

元代詩人胡天游,號松竹主人;明代文學家凌蒙初,號空觀主人;清代文學家石韞玉,號花韻庵主人;學者、散文家梁啟超,號飲冰室主人。

八、稱“××生”“××客”“××老人”

唐代詩人羅隱,號江東生,詩人李商隱,號玉溪生;元代文學家陸友,號硯北生;明代詩人徐賁,號北郭生;戲曲作家沈自晉,號鞠通生;清代文學家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唐代詩人賀知章,號四明狂客;南宋詞人黃升,號花庵詞客;明人游記文學家徐宏祖,號霞客;清代文學家鄭文焯,號冷紅詞客。

篇2

古代文學不但品類繁多,而且創(chuàng)作價值歷史悠久,從諸子百家到騷賦,從唐詩宋詞到元曲小賦,再到明清的小說傳記,真是不勝枚舉。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古代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時的人文社會和當時的生產(chǎn)水平,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對當時社會的看法或者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文化因素,都和古代文化以及古代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且古代文學對豐富現(xiàn)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情操陶冶等方面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并且在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以及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學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首先表現(xiàn)在文化價值,一部文學史就是民族的心靈史,民族文學就是對這個民族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應,中國的文學凝聚著中國人民對于世界的認知和對于世界的感受,因此中國文學可以說是中國的靈魂和血脈,因為中國很多的文化、思想、風俗等都是通過歷史史書和文學經(jīng)典記載傳承下來的。其次就是認識價值,閱讀古代文學和史書,現(xiàn)代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認識當時的社會和人民的思想情感,并能通過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或者故事情節(jié)來聯(lián)想現(xiàn)代社會和自己的遭遇等,常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并對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最后是應用價值,古代文學作品有著不可低估的文化資源價值,對當今的旅游事業(yè)具有深遠的促進作用,古代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對名勝古跡具有宣揚的作用,很多人慕名而來,大都是從文學作品而知道的。而且有的作品具有軍事研究價值,有的作品具有醫(yī)學價值或者農(nóng)用研究價值等。所以,古代文學作品對當今社會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篇3

人文一詞最早見于3000多年前的典籍《易經(jīng)》: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飛(《易責》)原意是指禮樂教化。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它既是古代先賢圣哲心靈歷程的形象化歷史,又是塑造炎黃子孫人生觀、價值觀的珍貴教科書,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中國古代文學體現(xiàn)了古人關注民生的人本思想。勤政愛民的民本意識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出狐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認同,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人文精神的財富。中國古代文學還體現(xiàn)了古人人生不朽的價值追求。早在先秦時期,先賢就已經(jīng)對人生進行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了。他們深刻地意識到肉體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暫,思考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來提高生命的價值,以達到精神的不朽。中國古代文學還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古代文人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甚至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很多文學作品都體現(xiàn)著作家對天地自然的精微體悟以及天、地、人之間圓融統(tǒng)一的和諧之美。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就是人文精神的寶藏,如何將其挖掘出來,傳播給當代大學生,使他們樹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在文明社會中傳遞正能量,是古代文學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并完成的課題。

二、互動教學在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一)變教師主導為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探討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中,教師還是采用單一講解的方式,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和激情,自然無法激起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事實上,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價值并不完全局限于文學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應視之為流動的人生課堂。教師要合理地設計課堂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主動探求文學知識之外的人文精神,如古文的美學律動、古人的心理文化等。學生甚至可以直接點評現(xiàn)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古代文學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積極互動,深入研討教學中的相關問題,還古代文學課堂以溫情脈脈和生機勃勃。

(二)變知識灌輸為情感體悟和審美,增強學生和古人之間的精神對話與互動

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堂普遍存在注重文學史基本知識的簡單講解,輕視甚至忽視作品的朗讀、分析和體悟。戴建業(yè)通過對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在內(nèi)的全國31所高校古代文學課程內(nèi)容設置情況的統(tǒng)計、分析,認為目前大學中文系普遍存在一種現(xiàn)象,即偏重于文學史線索的梳理和常識的灌輸,相對忽視對文學作品的講習和體悟。這個結論值得古代文學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多年來,受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古代文學教學舍本逐末,將原本富有哲理意蘊內(nèi)容的理解和體悟變成了支離破碎的字詞默寫、文句簡單翻譯及層次結構分析。這種做法忽略了古代文學作品中豐富的生命精神和生活哲理,扭曲了學習文學的真正意義,導致的結果就是青年學生興趣的萎縮、心靈的枯竭和情感的荒蕪。我們認為,古代文學教學應摒棄泛泛談論作品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特點的講述模式,而應更多地關注作家的時代背景、生存狀況及其思想形成,深刻體悟作家獨特的思想意識和人生態(tài)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思想和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去認識作家、感受作品,通過作品還原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再現(xiàn)一段段形象的歷史,接受各種富有認識價值的思想與觀念,實現(xiàn)從文學到思想、再到人生的飛躍。

(三)變就事論事為緊密結合現(xiàn)實,古為今用,強化學生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雙向循環(huán)、互動

當前,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就事論事、割裂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誠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今天的情況已經(jīng)不同于古代,但是,古代文學蘊含的很多人文精神具有普世價值,可以超越時空,照亮當代人們的心靈。這種精神是有一定高度的,不是就事論事式的,它要求通過對某事、某物的認知上升到對社會、人生乃至宇宙的關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聯(lián)想、想象,體悟這些崇高精神并能夠運用其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情況各不相同,貧富也很懸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孔子與其弟子子貢的一段對話來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教化。在《論語.學而》篇里,孔子委婉地否定了子貢滿足于貧而無餡,富而無驕的態(tài)度,并提出了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人生追求。這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但是,我們能夠決定自己對待人生和貧富的態(tài)度:貧困病患,不忘安貧樂道;富貴安康,仍能溫、良、恭、儉、讓。這樣,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能不拋棄,不放棄,用平和之心堅定地走向預定的目標。

三、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培育的內(nèi)涵

古代文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古代文學教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將它們挖掘出來并傳授給學生,以優(yōu)秀的作品提升其人格,以高尚的精神凈化其靈魂。

篇4

【關鍵詞】古代文學;情感;體驗式思維;本真;原創(chuàng)

文學作品脫離不了關于“情”的描述,所謂“一枝一葉總關情”,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點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脫離“情”字,文學便不成其為文學,藝術也就沒有了生命與靈魂;因此,分析古代文學藝術作品,必須習慣于從“情”字入手,解剖開了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情”的元素,也就能夠充分把握住古代文學作品的脈搏所在了。

一、古代文學中“情”的要素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

古人對世界的認知,以“天人合一”為主要特征,其情感體驗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情感體驗屬于一種感性活動,這就決定了古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出來的“情”是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的;文學藝術本身是文化的子項目,其必然是從屬于文化并受文化的制約的,因此,揭開了“情”在古代文化中的原創(chuàng)意義,也就自然揭開了“情”在古代文學中的原創(chuàng)意義;對于古代文學而言,其顯著的特征就是緣情而生與緣情而立;對于古人而言,其生存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因此,中國古代的文化不可避免的成其為一種情感體驗類型的文化,所謂“憑天機本能,糊涂了事”,便是對這種情感體驗文化的直觀描寫,充分體現(xiàn)了難以言說的直覺體驗的文化特征,這也構成我們古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正因為古人的情感來自于生活中直觀的體驗,因此,古代文學中關于情的內(nèi)涵意義,首先就是一種原創(chuàng)性質(zhì)的意義。

二、古代文學中“情”的要素具有本真規(guī)定

情是屬于一種人性的本能,是不需要去特意學習而能具備的一種特質(zhì),表現(xiàn)為喜怒哀樂愛惡等等方便,這是一種本能生理需求,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的自然行為;因為情發(fā)端于生命的本真,所以情的狀物又往往和另外一個用來表述生命存在特征的“性”連接起來使用,通稱性情之謂;古人熱衷于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探究,以追求其本真為目的,古人在建構文化和藝術實踐方面,往往是從追求其本真的角度出發(fā),并基于本真的標準來把握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原理,評判行為的標準。因此,可以理解在古代文學中體現(xiàn)的“情”的要素,本身就是古人對事物本真的一種探索和嘗試,所以可以這么說,古代文學中體現(xiàn)出來的“情”,符合本真的規(guī)定。

三、古代文學中的“情”具有原創(chuàng)意味

古人的思維形態(tài)中,其情發(fā)乎于本真,而本真出于血緣親情,因此,古代文學中的情之一字,是具有原創(chuàng)特征的,其本質(zhì)上是古人建構和把握世界的心靈方式;古人通過這種思維形態(tài)來關聯(lián)日常社會文化生活活動與藝術活動,并使二者之間不存在于直接明顯的界限和區(qū)別。古人的情感主要是一種體驗型的情感思維模式,其關注點在于現(xiàn)實與歷史的各種情感關系,這種情感關系的包含范圍相當廣泛,不但包括人們之間的情感關系,也包含個體的人與整個社會之間的情感關系,還涉及到社會的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情感關系,通過對這些情感關系的體驗,并細膩真切的表述出這種情感體驗,便構成情在古代文學中的體現(xiàn)。

四、古代文學中“情”是創(chuàng)生藝術的母體

中國古代藝術不同于西方藝術的明顯差異,在于中國古代藝術中往往充滿了強烈的抒情要求,這種早熟的抒情藝術,催生了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涌現(xiàn)。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形式中最早出現(xiàn)的無疑是音樂,而音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抒情性;音樂不但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最早出現(xiàn)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中國古代音樂的出現(xiàn)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并在這種自覺中走向成熟。音樂之外中國古代藝術中另一個很早就出現(xiàn)的藝術形式就是詩,而無論是音樂還是古詩,其都是以抒情為基礎,并通過情與樂將詩與音樂有機結合,形成了璀璨的藝術隗寶。音樂與古詩通過情的粘合而為一體,體現(xiàn)的是中國古代的人倫文化,這種人倫文化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本質(zhì)。

五、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文論以“情”為統(tǒng)領

篇5

關鍵詞: 人性分析古代文學教學意義

古今有變化,中外有不同,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會讓我們在陌生中彼此熟悉,莫過于人性。每個時代的人性,既凸顯出特定時代略有差異的人的本性,又體現(xiàn)為人的一般本性。眾所周知,文學是感情的表現(xiàn),感情又多取決于人性,因此,那些從作家筆端用心走出,又走向讀者心中的文學經(jīng)典,往往也同時展現(xiàn)著亙久不變卻又異彩紛呈的人性。因此,合理地加強人性的分析,把握其一般性,區(qū)別其獨特性,在相關古代文學作品與文學現(xiàn)象的講授中非常重要。

一、加強人性分析有助于學生對作家作品增加情感認知,提高其學習熱情。

文學是情感的外化,“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①在“綴文者”與“觀文者”之間,最能起溝通作用的是“情”,因而對作者為文之“情”的領會十分關鍵。以《聊齋志異》為例,此書最突出的特點是寫了大量的狐鬼花妖,特別是不少作品涉及花妖狐鬼與書生的相戀。大多數(shù)文學史立足于蒲松齡本人“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的自白與王士G“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的題詠,認為蒲松齡是要借花妖狐鬼的美好善良諷刺人間的丑惡與黑暗,借人與異類的自由戀情表達廣大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憧憬與渴望,以及對封建婚姻與禮教的反抗等。這些偏向于時代性與社會性的分析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不免流于片面化與泛泛而談,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去主動感悟《聊齋志異》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這時,合理的人性化的分析就顯得很必要了。如有文學史認為:“如《綠衣女》、《連瑣》、《香玉》等,大體是寫一位書生或讀書山寺,或書齋臨近郊野,忽有少女來到,或吟唱,或嬉戲,給寂寞的書生帶來了歡樂,數(shù)度相會,方知非人,或者進而生出一些波折。有理由認為這正是他長期處在孤獨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補償,”因為蒲松齡曾長期在外坐館,與家人聚少離多,故“獨自生活的落寞,不免假想象自遣”②的分析就頗為真實可信。人總是會為自己尋求心理補償,在孤寂失意之時尤其如此,這是人的一般本性,因而“《香玉》等篇實為蒲松齡寂寞情懷的詩意幻想”這種說法很容易讓學生信服,產(chǎn)生情感上的認同。就實際的教學效果而言,強調(diào)這一頗具人性的論斷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綴文者”與“觀文者”因“世遠”而生的疏離感,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與從人性角度關注作者的為文之情一樣,對作品本身所蘊人性的合理分析也同樣有助于學生與作品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的實際教學中,劉蘭芝形象的解讀是教學重點之一,與之相應的是,焦母不滿并逼遣劉蘭芝的原因也一直是本篇作品講授的難點。長期以來,我們多從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長制的眼光去理解這首作品的主題,將焦母視為封建禮教勢力的代言人,而劉蘭芝被遣歸的原因也多集中于與此相關的討論與推想,除傳統(tǒng)的門戶不當說之外,尚有無子說、③性剛說④等,各執(zhí)一端。近年來,研究者們開始使用精神與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這一問題,認為是家庭生活中婆媳間固有的矛盾、焦母的戀子情結導致了劉蘭芝的被遣。⑤較之于傳統(tǒng)的認知,新興的研究角度對人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從人性的本能去看,婆媳間一般或多或少帶有些敵對情緒是普遍存在的事實,況且,人在情感上總是習慣于就自身立場去思考處理問題,很少會換位思考。且不論焦母與劉蘭芝的矛盾是否一定與焦母的戀子有關,⑥我們在詩中可以看到的是,劉蘭芝向焦仲卿抱怨說“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得出“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的結論,而劉蘭芝在焦母眼中卻是“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以致她“吾意久懷忿”。一方面媳婦對自己的勤勞與巧質(zhì)自信滿滿,認為自己非常完美,無可指摘,另一方面婆婆卻認為媳婦喜歡自作主張,關注的是她對自己不夠尊重的問題,婆媳雙方在意的都僅僅是自身的感受,于是,無論劉蘭芝怎么努力想按自己的方式做好每一件事,都得不到焦母的認可與喜愛。人性是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愛憎也因之非常微妙。即使我們淡化焦母與劉蘭芝間的婆媳關系,僅將其視為普通的人際交往,這種缺乏換位思考與互相溝通的相處方式也并不能保證她們互生好感,更何況她們之間是微妙的婆媳關系。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本著換位思考與移情入境的立場討論劉蘭芝與焦母間的問題,不僅可讓他們對作品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與親切感,而且可為他們的日常人際交往提供一些啟示。

二、合理的人性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全面地解讀作家作品,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并解決問題。

試以《金瓶梅》中潘金蓮的形象塑造為例略作闡述。一般認為,作為一部成功的世情小說,《金瓶梅》不僅以西門慶的人際交往圈織起一幅晚明社會的時代風情畫卷,而且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非常復雜的人性世界,而具體到潘金蓮身上,人性的復雜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美貌聰慧,心靈手巧,解詩文,懂風情,伶牙俐齒;她善妒,爭強好勝,以致狠毒無情,殘害無辜,毫無人性;她在沒有人身自由、婚戀自由的處境中,為了生存而選擇與環(huán)境同流合污,在追求自我的變態(tài)滿足中走向毀滅。立足于晚明社會人性覺醒的文化背景理解潘金蓮,我們對她是既同情又痛恨,并認為造成她人性泯滅及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在于那個男權至上的荒世界,以及人欲放縱的時代風氣。筆者以為,這樣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若從人性表現(xiàn)的細微處去看,關于潘金蓮的形象認識及悲劇原因仍有進一步討論的余地。

教學過程中,筆者曾嘗試著引導學生以潘金蓮與潘姥姥的母女關系為切入點,讓他們帶著兩個問題去閱讀小說文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與人性有關的討論。這兩個問題分別是:(1)潘金蓮對母親是否狠毒無情?(2)潘金蓮的悲劇命運與她的母親有無關系?此處將師生共同討論的結果加以簡要陳述。

(1)潘金蓮與母親有矛盾,但并非對母親無情。

潘金蓮與母親的往來一直比較頻繁,小說中多次寫及這對母女的相處。潘姥姥的正式出場是在武大死去才兩月時,她來女兒家,不料金蓮與西門慶有約,“一力攛掇他娘起身去了”(第六回),⑦看來母女感情欠深。其后金蓮嫁入西門府中,潘姥姥來府中走親戚,母女見面也往往是不歡而散,以致家人玳安這樣評價金蓮:“他一個親娘也不認的,來一遭要便搶得哭了家去。”(六十四回)因為金蓮表現(xiàn)得頗為無情,于是便有論者認為這是由于的異化使潘金蓮喪失了人性,狠毒得連親母都不認了。那么,潘金蓮對母親的態(tài)度是因為她本性變得狠毒,還是另有原因呢?一次母女間的正面沖突給出了答案。小說第七十八回中,因為金蓮生日,潘姥姥坐了轎子來串門,從夾道里進了府,潘金蓮因為在大廳等候,所以沒有碰上,潘姥姥沒有帶轎子錢,吳月娘的丫鬟小玉便故意來向潘金蓮要錢,潘金蓮在眾人面前下不來臺,便堅決不付錢,還責怪母親不體諒自己的難處,“教人家小看”,母女為此大吵一架。至晚間,潘姥姥至李瓶兒屋中歇息,向如意兒和迎春說起李瓶兒生前對她甚厚,每次自己來府中都有禮物相送,對比著數(shù)落自己女兒:“半個折針而迸不出來與我”,“你娘(李瓶兒)與了我些甚么兒,他還說我小眼薄皮,愛人家的東西。想今日為轎子錢,你大包家拿著銀子,就替老身出幾分,便怎的?咬定牙兒,只說他沒有”,并進而怨訴說:“老身若死了,他到明日不聽人說,還不知怎么收成結果呢!”直到金蓮的丫鬟春梅看不過,來向潘姥姥說出實情:“你老人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俺娘(潘金蓮)她爭強,不伏弱的性兒。比不同的六娘(李瓶兒)錢自有,他本等手里沒錢,你只說他不與你。”“他本沒錢,姥姥怪他,就虧了他了。”潘姥姥依然怨氣未解。這樣看來,潘氏母女的矛盾主要在于母親想從女兒處得到長久的接濟與財物的饋贈,而女兒因為個性要強,從不愿意在攢存金錢上多加留意,故而無法滿足母親的要求,所以屢屢口角,不可簡單地理解成潘金蓮對母無情。在潘姥姥去世后,因為西門慶亦是新喪,吳月娘便沒有準許潘金蓮參加出殯儀式,潘金蓮還偷著讓陳經(jīng)濟送出五兩銀子幫忙辦理母親的喪事,后“聽見他娘入土,落下淚來”,更是表現(xiàn)出潘金蓮的無奈與對母親的復雜情感。

(2)潘姥姥的貪富心理導致金蓮人生道路的扭曲,她對金蓮的悲劇命運負有間接責任。

我們注意到,在潘金蓮一生三次被賣的不幸命運中,有兩次是經(jīng)了她親生母親的手。小說第一回交待說:“這潘金蓮卻是南門外潘裁的女兒,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顏色,……父親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過,從九歲賣在王招宣府里,習學彈唱,……況他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五,就會描鸞刺繡,品竹彈絲,又會一手琵琶。后王招宣死了,潘媽媽爭將出來,三十兩銀子轉(zhuǎn)賣與張大戶家。”終致被張大戶收用,造成“美玉無瑕,一朝損壞;珍珠何日,再得完全”的悲劇。而潘姥姥兩次狠心賣女兒的原因更值得我們仔細推敲。“度日不過”只是表層理由,更深層次的動因在于潘姥姥向如意兒怒罵女兒的話中可見端倪:“想著你從七歲沒了老子,我怎的守你到如今,從小兒交你作針指,往余秀才家上女學去,替你怎么纏手縛腳兒,你天生就是這等聰明伶俐,到得這步田地?”她還進一步向如意兒解釋:“他七歲兒上女學,上了三年,字仿也曾寫過,甚么詩詞歌賦唱本上字不認的。”(七十八回)由此可見,她第一次賣女時并沒有到“度日不過”的地步,再對照第二次她賣女的大費周章與所賣人家,潘姥姥兩次賣女的真正原因似乎可以這樣認定:因女兒有幾分顏色便努力培養(yǎng)女兒,希望女兒日后成為權貴妾室,為母女倆博得富裕的生活。潘姥姥這位母親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念,兩次親手為女兒潘金蓮的悲劇人生鋪上基石,母女之情變得如此功利,不免令人唏噓,也讓人對人性的弱點感嘆不已。而經(jīng)過這次討論,學生也普遍反映,他們對文學史中所引清人張潮“《金瓶梅》是一部哀書”的結論有了別樣而具體的認識。

一切文學即人學,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或間接地展現(xiàn)人性,描寫社會生活,反映時代風貌的。對于這些作品,除了要將它們置于廣闊的時代文化背景中,將知人論世、推源溯流等科學的評價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之外,相應的人性的分析也不可或缺,而對此有意識地加強不僅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深入解讀作品的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人性,明辨是非,并進而反思生活。

最后要補充說明的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行之有效的人性分析的實踐必須通過細讀文本來完成。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一方面是要讓學生掌握文學發(fā)展的基本知識,閱讀經(jīng)典,了解文化,一方面是要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自身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處于教學中的師生雙方而言,文本細讀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文學閱讀的態(tài)度。與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等需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內(nèi)容不一樣的是,人性作為一種需要用心感受的東西,體現(xiàn)在相關作品的字里行間,要對之進行敏銳的體察、深入的分析,離不開學生對作品有意識的細讀,而教師的職責,則是要對教學對象加以合理的引導。

注釋:

①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715.

②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VOL4:270.

③趙新蔚.新探劉蘭芝被逼走的主要原因.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2,(1).

④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62.

⑤持此意見者頗多.如湯斌.《孔雀東南飛》的悲劇與父系社會家庭形式的瓦解.文學遺產(chǎn),1989,(6);趙紅娟.《孔雀東南飛》中家庭悲劇的心理析解.南京師大學報,1997,(2).

篇6

[關鍵詞]私家藏書文化 目錄 版本 校勘

[分類號]G256

中國古代私家藏書從先秦諸子倡導到清代達到鼎盛,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其間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的私人藏書家、功能齊全的藏書樓、特色各異的藏書印、彪炳史冊的題跋提要,形成了內(nèi)蘊極其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古代私家藏書文化。筆者認為,私家藏書文化與目錄版本校勘學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互動關系,下面試就此略述之。

1 私家藏書文化概述

古代私家藏書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身后,弟子在其所居堂室“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秦始皇焚書,孔氏后裔將書藏之于屋壁。戰(zhàn)國時期,諸子蜂起,為私家藏書準備了適宜的土壤。《莊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的記載。漢代河間獻王劉德及劉向、富參、卜圭等有相當數(shù)量的藏書,劉向利用“大中大夫卜圭書”、“臣富參書”、“臣向書”等進行校勘,以成《別錄》。東漢時杜林、班固、蔡邕、華佗等皆富有藏書,蔡邕私藏幾近萬卷。魏晉南北朝時,藏書家人數(shù)、藏書數(shù)量均增多。唐時私家藏書在萬卷以上者有近20家,如韓愈《送諸葛覺往隋州讀書詩》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稱鄴侯李繁、李泌家藏書多。

私家藏書形成比較獨特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恐怕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代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士大夫重視藏書,形成了濃厚的積貯圖書的風氣。而雕版印刷術的運用、圖書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助推了私家藏書風氣的普及。有學者提出,“宋代有事跡可考,藏書達到萬卷與萬卷以上的藏書家人數(shù)有近四百人”。晁公武、陳振孫、鄭樵等人擁有大量私藏,對藏書的理論與實踐做出了貢獻,推動了藏書文化的普及與發(fā)展。明清兩代的藏書家多達千計,各家所藏動輒幾萬卷,甚至幾十萬卷。此時,私家藏書已發(fā)展成為我國文化史上一項重要的事業(yè)。

周少川先生指出,“私家藏書是一項私人對典籍進行收藏、整理、研究以及傳播的文化活動,私家藏書文化即指在這一文化活動中所呈現(xiàn)的物質(zhì)與精神兩方面內(nèi)容的總合”。除了物質(zhì)形態(tài)的圖書外,大多數(shù)藏書家具有考訂家、版本家、目錄學家、校勘家、鑒賞家的氣質(zhì)。他們利用藏書進行著述、授業(yè)等文化活動,對于我國文化典籍的積累、保存、整理和傳播,對于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的開展,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了解這一背景,有助于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私家藏書與學術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

2 私家藏書文化對目錄版本校勘學形成、發(fā)展的影響

隨著藏書家收書來源的拓寬,藏書量的增多,其藏書活動不再囿于收藏,而是有目的地對藏書加以整理研究,或認真校讎是正,或創(chuàng)造性整理編目,或傾心研究版本之學,這些工作對目錄版本校勘學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概括來講,私人藏書家的貢獻主要有:

2.1 分類編目,提要鉤玄

為便于尋檢利用,私人藏書家大都十分重視編制家藏圖書目錄。他們或著錄書目,或?qū)懽鲿}跋,或撰寫書目提要,促進了我國古典目錄學的繁榮和興盛,也形成了私家藏書的目錄體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有了私家藏書目錄。據(jù)《梁書?任傳》稱,防“家雖貧,聚書至萬馀卷,率多異本。防卒后,高祖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所無者就肪家取之”。余嘉錫先生指出:“此言勘其書目,蓋謂防自藏之書目。觀《七錄》序言遍致宋齊以來王公縉紳之名簿,知當時私家藏書皆有目錄,其見于史者莫早于防,是為后來私家藏書目之權輿”。南朝梁阮孝緒,以搜訪文獻為己任,著成《七錄》。編目力求完備,凡是當時目錄所有的都加以采輯,而不必親見原書,此則阮氏之創(chuàng)例。后世如鄭樵、馬端臨、焦等“于所未見之書輒據(jù)他家人錄,蓋仿于此”。

隋許善心“家有舊書萬馀卷”,“放阮孝緒《七錄》更制《七林》”。唐吳兢“家聚書頗多,嘗目錄其卷第,號《吳氏西齋書目》”,《郡齋讀書志》載《吳氏西齋目》一卷,“唐吳兢錄其家藏書,凡一萬三千四百六十八卷”,《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目錄類俱載有吳氏此目錄一卷,后亡佚。

宋朝士大夫以藏書相夸尚,出現(xiàn)了私人藏書的高峰。最著名的私家目錄有三:①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是最早的私家藏書提要目錄,開解題目錄之先河,被譽為私家目錄之璧;②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對家藏圖書編制目錄,于分類、解題有新發(fā)展和新貢獻。所著錄之書達51180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贊嘆說:“考證之所必資,不可廢也”;③尤袤藏書“網(wǎng)羅斯備,藏于樓內(nèi),日增月益”,達數(shù)萬卷,所撰《遂初堂書目》是宋代僅存的書名目錄,開創(chuàng)了著錄版本的先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惟此與晁公武《志》為最古,固考證家之所必稽矣”。

元代袁桷有《袁氏舊書目》、《袁氏新書目》,吳郡陸友則編有《陸氏藏書目錄》。《藏書紀事詩》引《松江府志》云,莊肅“性嗜書,聚至八萬卷。手鈔經(jīng)史子集,下至稗官小說,靡所不具。書目以甲乙分十門”。

明代私家藏書空前繁榮,因個人志趣、愛好的不同,呈現(xiàn)出彼此互異的藏書特色。高儒重視文獻目錄編纂,撰有《百川書志》。葉盛的《蕭竹堂書目》、陸深的《江東藏書目》、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毛晉的《汲古閣珍藏書目》、毛的《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均在目錄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清代是我國私家藏書發(fā)展到最高峰的時期,目錄學知識傳播很廣。來新夏《古典目錄學淺說》謂其時私家目錄可分為三類:編制目錄、題跋、學者開展學術研究或讀書時作出提要或札記。文人學士在閱讀、鉆研所閱、所藏書后,潛心撰寫讀書志記、藏書題跋,確系文體上一大發(fā)明。其中,明末發(fā)軔至清而盛的讀書志記往往側(cè)重于對所讀所藏書籍內(nèi)容進行解讀,本多考經(jīng)訂史之作,后發(fā)展成校讎隨筆或版本目錄札記。如王夫之《讀通鑒論》、徐乾學《讀禮通考》、全祖望《讀易別錄》、王念孫《讀書雜志》等皆是。嚴佐之先生總結評論到,“藏書志”是清代目錄學家長期目錄實踐和經(jīng)驗積累的結果。順、康、雍、乾、嘉五朝近200年來,書目著錄版本漸趨詳備規(guī)范,賞鑒書跋日受藏家寵愛,輯錄序跋、敘錄提要重振門楣,各種目錄競相“爭艷”,碩果累累。值得指出的是,清代錢曾《讀書敏求記》、何焯《義門讀書記》、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朱緒曾《開有益齋讀書志》、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葉德輝《郎園讀書志》等,均系寓學術考據(jù)與讀書心得于一體,紹承晁、陳“解題”的目錄學傳統(tǒng)而有所創(chuàng)新的作品,對

學術界影響甚大。至于藏書題跋,側(cè)重于對所藏書籍的版本形式進行記述。如孫星衍《平津館藏書記》、《廉石居書籍題跋記》,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顧廣圻《思適齋集》、《思適齋書跋》。顧、黃二人的批校題跋本被譽為“顧批黃跋”,受到學術界的珍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目錄、校勘、版本等專學的發(fā)展。葉德輝的《觀古堂書目》,繼承了《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jīng)籍志》的目錄學傳統(tǒng),每卷之前作一敘錄,標明該卷所分小類,說明分類的依據(jù),借以達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這在私家藏書目中是極少見的。

2.2 講求版刻,甄別異本

姚名達先生指出:“校勘學(狹義校勘學)、版本學、刊刻學之確立,自茲(宋代)始業(yè)”。宋代是版本學的初步繁榮期,宋敏求、沈括、葉夢得、晁公武、尤袤、朱熹、洪邁、陳振孫等藏書家都是版本學家。葉夢得是研究雕版印刷的專家,他曾利用家藏把當時杭州、四川、南京、福建四個刻書業(yè)最發(fā)達地方的版本予以比勘,認為杭州刊刻質(zhì)量最好,福建次之,四川最差。南京刻書質(zhì)量好而用紙較次,為后代藏書家、版本學家所推崇。尤袤《遂初堂書目》,首創(chuàng)著錄圖書版本,著錄有京本、杭州本、監(jiān)本、川本等10余種版本,被認為是開創(chuàng)了后世版本目錄學的先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提及衡陽本、揚州本、岳陽本、長沙本、南康本、溫州本、泉本、蜀本、岳麓書院本、白鹿洞書院本、高麗本等20余種版本,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版本目錄之一。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能夠條析各書版本源流,注意比較同書異本的差別。他十分注意對版本的著錄,包括浙本、閩本、川本等地方刻本和官府刻本、某某私家刻本、某家書坊刻本及書院、寺院刻本,還有他親自傳錄的手抄本。這反映出他收藏圖書版本之多,也說明他精通版本,重視版本研究。這說明,宋代藏書家的圖書版本意識很強,具有較深厚的版本學功底,在版本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雕版印刷的繁榮造就了一批藏書家和版本學家,高濂、楊士奇、陸深、胡應麟、毛晉、毛等是其代表人物。高濂闡發(fā)的“鑒書”經(jīng)驗,歷來為藏書家所重視,對從事文獻學和版本學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胡應麟對古籍版本有很高的鑒別能力,其《少室山房筆叢》一書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版本思想:“凡書之直之等差,視其本,視其刻,視其紙,視其裝,視其刷,視其緩急,視其有無”。這是衡量版本價值的七個標準,即胡氏的“善本觀”。毛晉精通版本之學,對于版本源流非常熟悉,所刻《十三經(jīng)注疏》,號稱毛本,在阮本問世以前,風靡于讀書人中間。

清代藏書家基于樸學的治學精神,重視研究書籍版本及其授受流傳過程。錢曾、孫從添、紀昀、顧廣圻、黃丕烈、葉昌熾、繆荃孫、葉德輝等均精通版本之學。顧廣圻在版本學方面有精深的造詣,注意版本的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關注版本的刊刻時代和參考價值,馮桂芬《思適齋文集序》中稱,當時“藏書家得異本,必就先生相質(zhì)”。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研究私人藏書的專著,涉及抄書、刻書、宋書、明本、監(jiān)本、善本、校本、副本、偽本、室名、諱字、紙張、牌記、題跋等版本問題,為版本學者所重視。葉德輝《書林清話》是清代版本學的總結性著作,側(cè)重于比較版本優(yōu)劣,講述刻本發(fā)展源流,兼及刻書、抄書、賣書、藏書活動的諸多掌故,幾乎涉及了版本學的所有問題。葉氏《觀古堂藏書目》對于圖書的版本,尤其是明清兩代所刻圖書的版本著錄十分詳明。

由于不同版本書籍收錄文獻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人們開始關注善本。張之洞在《軒語?語學》中說:“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缺卷,未刪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舊本,一舊刻,一舊抄”。丁丙對善本也提出了四條標準:一是舊刻;二是精本;三是舊抄;四是舊校。

2.3 補闕訂訛,重視校讎

校讎書籍,是藏書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內(nèi)容。孫從添說,“書籍不論鈔刻好歹,凡有校過之書,皆為至寶”。葉德輝也說:“書不校勘,不如不讀”。藏書家勤于校勘的事例不勝枚舉。

唐韋述“蓄書二萬卷,皆手校定,黃墨精謹,內(nèi)秘書不逮也”。蘇弁“聚書至二萬卷,手自讎定,當時稱與秘府埒”。韋處厚“性嗜學,家書讎正至萬卷”。徐鉉“嘗受詔與、徐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說文字》”。宋綬藏書多于秘府,精于校勘,陸游盛稱之。《金石錄后序》稱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以共同校勘金石為樂,每獲一書,即共同校勘,整理簽題。賀鑄亦“家藏書萬余卷,手自校讎,無一字脫誤”。葉夢得所藏圖書,多經(jīng)親自校勘。他常把各地刻印的同一種書互相讎對,改正了許多書中的錯誤。朱熹藏書甚富,亦是校勘大家,嘗撰《孝經(jīng)考異》、《孝經(jīng)刊誤》,又集諸本校《參同契》,撰《參同契考異》,又撰《韓文考異》等。宋代學者的辛勤勞作,給后世留下不少好版本。

清代精于校讎的私人藏書家很多,主要代表有:顧炎武撰《九經(jīng)誤字》、《五經(jīng)同異》、《石經(jīng)考》,樹清代校讎學之基。惠棟有《九經(jīng)古義》,錢大昕譽之“雅愛典籍,得一善本,傾囊弗惜。或借讀手抄,校勘精審;于古書之真?zhèn)危巳蝗舯婧诎住薄1R文校刊《抱經(jīng)堂叢書》甚勤甚篤,嚴元照《書盧抱經(jīng)先生札記后》稱:“先生喜校書,自經(jīng)傳、子、史,下逮說部、詩文集,凡經(jīng)披覽,無不丹黃。即無別本可勘同異,必為之厘正字畫然后快,嗜之至老愈篤,自笑如猩猩之見酒也。”段玉裁嘗謂校書之難在定底本之是非與立說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斷立說之是非。被譽為清代第一流校勘家的顧廣圻,號日思適居士,齋日思適齋,集日《思適齋集》,取義于邢子才“誤書思之,更是一適”語。《思適寓齋圖自記》云:“顧子之于書,猶必不校校之也”,即在校勘時,保存原文誤字,不輕改字,以不校為校,確乎獨樹一幟。黃丕烈廣收異本,勤于校勘,每獲一書,日夜校讎,詳細研索,認真訂正。他自28歲始校書,所校不下百數(shù)十種,撰有《周禮札記》、《國語札記》、《戰(zhàn)國策札記》、《山海經(jīng)校勘記》等。其藏書更以宋元舊刻、精抄、精校而聞名于世,被稱為乾嘉四大藏書家之一。阮元日:“今宋本無黃氏鑒藏印者,終若缺然可疑”。后人稱他存古之功,自不可沒。此外,鮑廷博、孫星衍、阮元、吳騫等,都是清代藏書家中的著名校勘學家。

3 藏書家文獻整理研究工作對古代私家藏書的補益

藏書家們對私藏圖書的校讎精審、整理編目、版本甄別等實踐活動,對于傳遞文化、培養(yǎng)人才、推演學術產(chǎn)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對私家藏書文化的繁榮大有裨益。

3.1 存藏刊布,傳承文化遺產(chǎn)

藏書家翻刻古書、流通珍貴典籍的做法,歷來被學界認為是功德無量的事業(yè)。如南宋岳珂、明代毛晉、吳勉、范欽、項篤壽兄弟,通過自己的著錄、傳抄、翻刻,使典籍不斷再生,以生代滅,從而有效地保存了大量文化典籍。清代藏書家在考據(jù)、輯佚、校勘的基礎上,校刻的古書既多且好。如金山錢熙祚的守山閣、歙縣鮑廷

博的知不足齋、海寧吳騫的拜經(jīng)樓、吳縣黃丕烈士禮居等,都翻刻、新刻了不少古書。張海鵬治經(jīng)之暇,以剞劂古書為己任,提出:“藏書不如讀書,讀書不如刻書。讀書只以為己,刻書可以澤人。上以壽作者之精神,下以惠后來之沾溉,其道不更廣耶”?這種藏書觀體現(xiàn)了藏書家從一般的藏書為己有、為己用,上升到保存文化遺產(chǎn)、傳延后代、繁衍學術的寬闊眼界和強烈使命感。

3.2 部次條列,展示縹緗瑰寶

鄭樵說:“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書籍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也。類例分,則九流百家各有條理,雖亡而不亡也”。葉德輝說過:“鑒別之道,必先自通知目錄始……不通目錄,不知古書之存亡;不知古書之存亡,一切偽撰抄撮、張冠李戴之書,雜然濫收,淆亂耳目。此目錄之學,所以必時時勤考也”。陳垣先生曾講過:“目錄書就像一個賬本,打開賬本,前人留給我們的歷史著作概況,可以了然。”這些都是藏書家的經(jīng)驗之談。古代藏書家在收集整理藏書的過程中,將收藏的典籍著錄于簿,書名、卷數(shù)、作者一一了然,又或敘其內(nèi)容,辨其源流,考其篇目,論其得失,給后人留下了一份份珍貴的文化典籍史料,成為圖書學和圖書館學的寶貴財富。據(jù)汪辟疆《目錄學研究》介紹,清代目錄編制的數(shù)量以私藏目錄為冠,現(xiàn)可知清代私藏目錄220余家,270余種,足以從一個方面窺見清代典籍的概貌及學術文化成就。因此,藏書家們著錄私藏書目,客觀上使圖書積聚、保存有了線索,使文化傳播與發(fā)展有了載體。

此外,私藏目錄在圖書分類上勇于突破四部分類的藩籬,使得私藏書目中收錄的通俗讀本增多。如北宋李淑倡導八分法,明代晁琛提出33類,趙用賢用千字文排列分類,陳第則按六部分類,《讀書敏求記》分46類,《述古堂書目》分78類,《也是園書目》分154類。這些革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得許多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書籍為私藏書目記載,為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同時,也推進了圖書分類,符合社會文化發(fā)展需要。

3.3 注重版本,有益于后人考辨古籍

版本學的專門研究,大量反映在私家藏書目錄著錄中,使得藏書家對于書籍“版本之后先,篇第之多寡,音訓之異同,字畫之增損,及其授受源流、翻摹本末,下至行幅之疏密廣狹,裝潢之精粗敝好,莫不心營目識,條分縷析”。這對于后人考辨古籍、了解古書的版本及其流傳,是極為重要的資料。

唐代以來,漸有私人使用藏書印的習慣,宋元兩代有所發(fā)展,至明清極盛。藏書必有印記,已成為書林的流風習俗。或以印主名號人印,或以印主里爵入印,或以鑒賞標志入印,或以箴言警句入印,或以雜記內(nèi)容入印等,對于后世考證古籍提供了路徑。同時,通過印章,可以考察藏書家的基本情況,窺識藏書家的個人修養(yǎng)、處世態(tài)度,了解不同時代、不同藏書家的風格特點。

3.4 精心校勘,進一步提高藏書質(zhì)量

盧文曾說:“童時喜鈔書,少長漸喜校書”,俾后之學者亦獲得見完書。這是多數(shù)校勘家、藏書家之共識。校勘名家顧廣圻校書的抱負,自稱日“天下有誤書,而后天下無誤書”。他常為當時眾多藏書家作校書工作,對學術文化貢獻極大。葉德輝認為,對于一個藏書家來說,通過校勘可以達到博識見聞、增強記憶、掃除書籍塵封局閉之缺點;同時,經(jīng)過校勘之書,亦可嘉惠來學,有功于后人。很多藏書家把校勘典籍看成是藏書活動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他們在自己的藏書過程中,訪求舊槧精抄,堪比今本俗本,校正今本、俗本的訛誤和擅改之處,使之成為善本書,從而提高自己的藏書質(zhì)量。張之洞在《書目問答》后附列校勘學家31人,如盧文昭精校刊刻書籍頗多,黃丕烈的《士禮居叢書》后人譽為“清朝宋版”,孫星衍在校勘學領域獨樹一幟。流傳至今的歷代典籍,其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校勘家們的心血與汗水。版本目錄校勘學的發(fā)展,不僅擴大了學術活動的影響,同時也增強了藏書活動與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領域的各種聯(lián)系,形成了藏書目的的多元化和藏書家成分的復雜性,大大地豐富了私家藏書文化的內(nèi)容。

總之,藏書與學術實互為因果關系,私家藏書文化與目錄版本校勘學之間是相互影響、互為補益的。一方面,私人藏書有助于學術之演進。藏書為治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古典文獻學的發(fā)展增添了能動力。其間,以目錄、版本、校勘等專學的成就最為顯著。另一方面,目錄版本校勘學的逐步發(fā)展,又推動了私家藏書文化的日益繁榮。經(jīng)過藏書家校勘整理后的大量書籍,更為學術界所矚目,成為研究、整理、弘揚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基本資料和寶貴財產(chǎn),為豐富藏書、管好藏書、用好藏書增添了新的因子,對于典籍的收藏、管理、交流、使用等,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5

[3]韓愈,昌黎先生集//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傅璇琮,謝灼華,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

[5]周少川,藏書與文化――中國古代私家藏書文化研究芻議,安徽大學學報,2003(2):92―99,

[6]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篇7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是中國古代文學系列選修課之一。 長期以來,中國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 主要以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為授課內(nèi)容。 通過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作品選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嬗變的歷程, 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特征,把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及其演變規(guī)律,分析文學流派、文學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等。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早已形成了分朝斷代的文學史教學與分階段講授文學作品的模式, 往往在梳理各時期文學發(fā)展的線索時追溯作家作品之間的承接淵源和創(chuàng)新流變, 縱向把握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和特點, 特別是每一時期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成就與影響。 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成效顯著,優(yōu)勢明顯,但這門課程較少關照地域文學的發(fā)展和特征,這無疑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的建構留下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 課程和教材建設 ,擬以近年來蓬勃發(fā)展的文學地理學為理論依托, 注重描繪地文人關系中的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發(fā)展面貌。 一方面關注河隴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特性對古代河隴文學的影響,另一方面關注河隴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在形成河隴文學獨特面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特別是歷代隴籍文人和客居河隴文人在形成河隴文學與文化方面所產(chǎn)生的推動作用,即如學者所言:就是通過文學家(包括文學家族、文學群體和流派、文學社團、文學中心等)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對文學家氣質(zhì)、心理、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價值觀念、審美傾向、藝術感知、文學選擇等構成的影響,以及通過文學家這個中介,對文學的體裁、形式、語言、主題、題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觀等構成的影響,同時考察文學家所完成的積累,所形成的文學傳統(tǒng),所營造的文學風氣等,對當?shù)氐娜宋沫h(huán)境所構成的影響。 ①以揭示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和鮮明特質(zhì)。

一、開發(fā)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的意義

河隴一詞是歷史上人們對于河西、隴右的合稱。 河隴地區(qū)指今六盤山以西,新疆以東,包括河西走廊及其南北邊緣地帶, 以及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區(qū)。 河隴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內(nèi)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結合部,東部黃土高原地帶以農(nóng)業(yè)的早期開發(fā)而著稱, 河西走廊地區(qū)則以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稱譽史冊; 河隴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與畜牧文明混合并存的地區(qū)。 河隴文學與文化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斷豐富發(fā)展。

自古以來,河隴就是戎羌之地、華夏邊陲,胡漢雜居,民族構成復雜。 河隴作為古代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舞臺,是歷代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權攻占爭奪的地域。 西羌、西戎是這塊土地上古老的居民。 秦漢之際,月氏、烏孫、匈奴據(jù)有河西之地,而隴西、隴東、隴南仍有羌戎各部分布。 隨著秦漢王朝建政設郡,戍邊屯墾,大量內(nèi)地漢人移居河隴,許多降服的少數(shù)民族居民被安置于此, 民族的交流融合成為河隴歷史的一大主題。 在漢唐至明清統(tǒng)一強盛的時代,河隴既是邊防重地,又是王朝聯(lián)系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橋梁;在國家分裂動蕩之時, 則成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割據(jù)之地,匈奴、氏、羌、鮮卑、吐谷渾、回鶻、吐蕃、黨項等族曾先后入主河西、隴右。

河隴是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是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國際大通道。 漢唐之際絲綢之路繁榮了近十個世紀,河隴成為融東西文明于一體,日益開放、日益發(fā)展、日益繁榮的地區(qū)。 古代西方的宗教、藝術、哲學以至于物種等,在河隴大地上傳播、生根,大量胡商販客、僧侶藝人、使者役夫在河隴往返、定居,其行蹤遺俗,迄今依稀猶存。 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互補,既為河隴文化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異質(zhì)養(yǎng)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進程中,使河隴文學與文化得到重塑與改造。 因此,河隴文學與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地域性特征。 與西域文學相比較,它具有更多的漢文化特征;與中原文學相比較,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成分,多元、兼容、開放、創(chuàng)新是其突出特征。

所以,開發(fā)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這一課程,通過課程和相關教材,豐富學生的地理和歷史知識,提高其文學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開闊其心胸視野,加深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研究現(xiàn)狀

學界對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研究, 是伴隨對西北邊塞詩歌的深入研究而展開的。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末,學界開始關注古代西北文學和文化。 就文學方面而言,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唐代西北邊塞詩上,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內(nèi)容涉及古代河隴地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 進入八十年代,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步伐的加快,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研究逐漸引起學者的重視, 出現(xiàn)一批有關河隴地區(qū)的詩文選本和研究專著,如《歷代詠隴詩選》(1981年)、《杜甫隴右詩注析》(1986年)、《歷代河西詩選》(1988年)、《甘肅歷代詩詞選注》(1988年)、《甘肅歷代文學概覽》(1994年)、《甘肅歷代詩文曲詞鑒賞辭典》(1994年)、《甘肅古代文學作品選》(1994年)、《隴文化叢書》(1999年)等,這些選本與專著或聚焦吟詠河隴的詩歌,或探討河隴文學與文化的演變軌跡,它們的相繼出現(xiàn),為人們研究河隴地域文學與文化奠定了一定基礎。

2000年至今, 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不斷由宏觀向微觀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不少研究成果,例如《古今詠隴詩詞選》(2000年)、《隴右詩選注》(2002年)、《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2002年)、《隴山交通與詩歌》(2003年)、《河隴文化覓蹤》(2004年)、《歷代詠河西詩歌選注》(2007年)、《隴右文學概論》(2007年)、《詩圣與隴右詩》(2008年)、《唐代文學與西北民族文化研究》(2008年)、《唐代文學與隴右文化》(2009年)、《河隴文化》(2011年)等,這些成果有力推動了河隴文學與文化研究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此外,研究河隴文學與文化的學術論文也逐年增加,可以說,河隴文學與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甘肅各高校只有少數(shù)院系開設有甘肅古代作家作品、敦煌文學、隴右文學概論、河隴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 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原則,我們試圖開發(fā)一門將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融為一體的課程,通過課程和教材,幫助學生了解古代河隴的地理風貌、人文歷史、文化淵源和文學特征,這對地處黃土高原、絲綢之路上的西北民族大學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建設的思路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及其教材的開發(fā)與建設項目,2013年獲批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本項目組8名成員均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主講教師,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1人。 長期以來,本項目組成員都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2007年 中國古代文學 課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11年中國古代文學課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在主講中國古代文學的過程中, 為拓展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內(nèi)容,本項目組成員積極建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群,先后為學生開設《先秦諸子思想研究》、《史漢導讀》、《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古代文人與傳統(tǒng)文化》、《唐詩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國學元典導讀》、《中國古代散文》、《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獻檢索》、《古代小說與政治》、《中國神話研究》、《詩經(jīng)、楚辭研究》、《蘇軾解讀》、《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等十余門專業(yè)選修課,初步形成涵蓋面廣、內(nèi)容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群。這些專業(yè)選修課的開設是項目組成員多年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收獲與總結,也是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一種追求,它在深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 課程及其教材的開發(fā)與建設,是中國古代文學主講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又一次新嘗試。 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 課特別強調(diào)將教師的研究性教學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 從教師的角度說,研究性學習需要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周密的設計,即綜合考慮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中點(河隴作家和作品)、面(河隴的歷史變遷及文化背景)、線(河隴文學發(fā)展史)三者之間的關系。從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知識點的確定,到利用Blackboard網(wǎng)絡教學平臺制作網(wǎng)絡課程內(nèi)容,再到教案設計、課后作業(yè)、課外閱讀書目及內(nèi)容等,教師必須在研究課程內(nèi)容的基礎上,設計問題、組織討論、評價學生表現(xiàn)和學習效果,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從學生角度說,學生主動參與和密切配合是完成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在學習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內(nèi)容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搜集自己家鄉(xiāng)地域文學與文化的相關資料, 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完成對家鄉(xiāng)地域文學與文化點、面、線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并使用Blackboard網(wǎng)絡教學平臺,展示其學習成果。 這樣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了解家鄉(xiāng)地域文學與文化的濃厚興趣, 而且可以激發(fā)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與此同時在研究性的學習中,還可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或者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集中考察某一地域文學的特點,然后由教師作為主持者,引導學生在陳述資料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總之,在龐大網(wǎng)絡資源的支持下,教師的研究性教學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將不斷擴大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這門課程的學習內(nèi)容。 這其實是對教師和學生同時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zhàn), 即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和良好的學術修養(yǎng), 及時把握學術前沿的動態(tài),以保證在師生的交流互動中,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作出正確評判,而學生也要在掌握背景知識的前提下,接觸各類學術觀點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必須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教材建設的構想

教材是體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工具。 一部優(yōu)秀的教材更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 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根本 。《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教材是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項目組成員非常重視教材的編寫工作。《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將以河隴地理、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為背景,突出河隴多民族聚居地多元民族文化的特征,描述古代河隴籍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學成就, 考察歷代入隴詩人及其河隴詩文創(chuàng)作,探尋絲綢之路上的文學景觀,追蹤佛道傳播在河隴大地留下的印記, 以及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學對河隴乃至中國文學的影響等。 根據(jù)兼顧點(河隴作家和作品 )、引出 面 (河隴的歷史變遷及文化背景)、帶出線(河隴文學發(fā)展史)的流程,構成以河隴文化為背景, 以具體作家作品為中心的河隴文學發(fā)展的立體圖景。 在分析河隴文學發(fā)展時,既要注重河隴地域文學的個性特征,又要關照地域文學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對于作家作品(包括河隴籍作家作品、入隴詩人及其作品、歷代描寫河隴的作品等),或綜合分析,或?qū)φ毡容^,或點到為止,或批注解釋,努力闡明其作品風格與古代河隴地域之間的聯(lián)系,以多元化和立體化的視角,闡述古代河隴文學與文化的發(fā)展概貌,即以河隴歷史變遷和文學嬗變?yōu)榻?jīng),以河隴作家作品為緯,縱橫交織,精心結構并撰寫河隴文學源遠流長而又迭起的歷史進程, 總結歷代文學家對河隴文學的貢獻,突現(xiàn)河隴人杰地靈、文化底蘊豐厚的地域特征, 展現(xiàn)河隴文學名家輩出、 佳作如林的豐碩成果,確立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篇8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獨特因素,對亭的藝術研究與古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要體會亭建筑之美妙還要走進浩瀚的古代文學卷藏之中,細細體味。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亭不僅是停留休息、觀賞景色的場所,而是從更高的層面潤飾了這一建筑符號。正亭從最初的實用功能為主過渡到美學理念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對吉祥、美好、富貴、幸福的永恒追求。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亭建筑成為一種意象建筑的代表,是具有特色的文化內(nèi)涵與象征意義的園林建筑。文字是記錄亭文化演變的最佳途徑,亭通過文學的解讀被賦予了更深刻的象征意義,而升華為多元的文化載體。在古往今來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亭建筑成為物我交感、天人合一的媒介,生命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激情由此產(chǎn)生。

首先,我國古代文學中亭的美主要表現(xiàn)的是實與虛的結合,是一種含蓄之美。這虛實之間飽含了濃烈的古典文學和文化意蘊。

所謂的“實”指的是園林中亭建筑本身,亭作為單獨的實體,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實用功能價值。亭的歷史十分悠久,周代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設有亭史。到了秦漢,亭的建筑擴大到各地,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亭建筑沿襲了古代亭驛館的功能,可用來接待南來北往的客人。由于亭具有驛館功能,因此也就成了南來北往的行人送別最好的場所,而且這種具有驛館功能的亭一般在大路旁或江水邊,這種環(huán)境容易使人產(chǎn)生離別的傷感。同時,隨著古代園林建筑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供人游覽和觀賞的亭建筑,除了關注亭的實用功能,也開始追求美的意境。由此可見,亭本文由收集整理建筑有了深層的美學內(nèi)涵。

所謂的“虛”則是指古代文學作品中亭作為獨立建筑,既有著阿娜多姿的建筑美,又有著通過文學營造出美的意境。這種虛實結合,虛實相生,使人們站在亭中所期待的就是讓變幻多姿的實體亭建筑來獲取無限美的意境。亭建筑進入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成為描述的對象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開始人們除了關注亭建筑的實際功用,更多的是增加其觀賞價值的“虛”。最著名的當屬王羲之應景而作《蘭亭集序》文曰:“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蘭亭詩的內(nèi)容,或抒寫山水游賞之樂,表現(xiàn)文人的審美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發(fā)玄理。反映了魏晉士子追慕自然、笑傲江湖的浪漫氣質(zhì)。在當時政權更迭、社會動蕩的歷史環(huán)境下,文人墨客開始崇尚隱逸,并從自然中表現(xiàn)自我、體悟玄理。山水自然之本體是“道”,亭建筑是超越形質(zhì)的一種宇宙自然的本體之美。隨著我國古典園林經(jīng)營設計的日益精細,亭建筑不僅成為文人內(nèi)心建構的精神綠洲之外化,而且為他們結交摯友、切磋藝術提供了理想的空間。人們身處小小的亭園建筑中再大到自然山水景色,以身心與整個大自然融于一體的姿態(tài)。這種由具體的“實”體驗到“虛無”的人生境界,就是擺脫器質(zhì)形態(tài)的束縛,升華更高境界并獲得一種精神之美。

其次,我國古代文學中亭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和諧之美,引發(fā)文人創(chuàng)作思想的升華。園林中亭建筑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且選址建造的周邊環(huán)境各具特色。在這種空間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悟。這就是由建筑的本身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之美,所引發(fā)的作者一種形而上的感悟。

據(jù)記載,我國亭的選址力求因地制宜,造型應與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體量應與園林空間大小相宜。主要有:山地建亭、臨水建亭的形式。張說在《新都南亭送郭元振盧崇道》中寫道:“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寫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地點是在山中,屬于山中建亭。在山中建亭宜選開闊臺地,利于眺望及視線引導,為途中駐足休息佳地。如嶗山圓亭,就是山地建亭的代表建筑。王勃在《秋江送別》第一首中言:“早是他鄉(xiāng)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在這首詩中所反映的場景是在“江亭”,屬于臨水建亭。這種亭建筑一般最宜低臨水面,布置方式有:一邊臨水,二邊臨水及多邊臨水。古時江邊之亭成了南來北往的行人送別最好的場所,宇宙無限,人生有限,連孔子在岸邊望著滔滔的江水都會發(fā)出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在悠悠江水邊的環(huán)境下,容易使文人產(chǎn)生離別的孤寂之感。宋末愛國詩人林景熙的作品《溪亭》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首聯(lián)破題,表明全詩以溪亭為中心,逐一描繪周圍的清秋初月的景色。寫作者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形象地傳達出作者孤獨、徘徊的情緒。溪亭是指臨溪水建造的亭子,溪澗建亭主要是景觀幽深,可觀潺潺流水、聽溪澗泉聲。唐代張祜《題上饒亭》詩:“溪亭拂一琴,促軫坐披衿。” 宋代李清照《如夢令》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讀起來似有恬靜閑適的印象,細細品味,又覺不然。詩人徙倚溪亭,觀覽景色,思緒紛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此外,也有以曲橋、小堤、汀步等與水岸相連,而使亭四周臨水的建造地址,如北海公園五龍亭,亭上又有歷代文人留下寫景寫情的楹聯(lián)佳作,更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底蘊和美好意境,而人在亭內(nèi)眺望全湖時,山光水色,著實迷人。

篇9

論文摘要: 文章以《孔雀東南飛》、《金瓶梅》等作品為例,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中,針對特定的文學作品與文學現(xiàn)象,合理加強人性分析既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認知,提高其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更為深入全面地解讀相關作品,逐步樹立問題意識。 

 

古今有變化,中外有不同,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會讓我們在陌生中彼此熟悉,莫過于人性。每個時代的人性,既凸顯出特定時代略有差異的人的本性,又體現(xiàn)為人的一般本性。眾所周知,文學是感情的表現(xiàn),感情又多取決于人性,因此,那些從作家筆端用心走出,又走向讀者心中的文學經(jīng)典,往往也同時展現(xiàn)著亙久不變卻又異彩紛呈的人性。因此,合理地加強人性的分析,把握其一般性,區(qū)別其獨特性,在相關古代文學作品與文學現(xiàn)象的講授中非常重要。 

一、加強人性分析有助于學生對作家作品增加情感認知,提高其學習熱情。 

文學是情感的外化,“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①在“綴文者”與“觀文者”之間,最能起溝通作用的是“情”,因而對作者為文之“情”的領會十分關鍵。以《聊齋志異》為例,此書最突出的特點是寫了大量的狐鬼花妖,特別是不少作品涉及花妖狐鬼與書生的相戀。大多數(shù)文學史立足于蒲松齡本人“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的自白與王士禛“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的題詠,認為蒲松齡是要借花妖狐鬼的美好善良諷刺人間的丑惡與黑暗,借人與異類的自由戀情表達廣大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憧憬與渴望,以及對封建婚姻與禮教的反抗等。這些偏向于時代性與社會性的分析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不免流于片面化與泛泛而談,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去主動感悟《聊齋志異》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這時,合理的人性化的分析就顯得很必要了。如有文學史認為:“如《綠衣女》、《連瑣》、《香玉》等,大體是寫一位書生或讀書山寺,或書齋臨近郊野,忽有少女來到,或吟唱,或嬉戲,給寂寞的書生帶來了歡樂,數(shù)度相會,方知非人,或者進而生出一些波折。有理由認為這正是他長期處在孤獨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補償,”因為蒲松齡曾長期在外坐館,與家人聚少離多,故“獨自生活的落寞,不免假想象自遣”②的分析就頗為真實可信。人總是會為自己尋求心理補償,在孤寂失意之時尤其如此,這是人的一般本性,因而“《香玉》等篇實為蒲松齡寂寞情懷的詩意幻想”這種說法很容易讓學生信服,產(chǎn)生情感上的認同。就實際的教學效果而言,強調(diào)這一頗具人性的論斷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綴文者”與“觀文者”因“世遠”而生的疏離感,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與從人性角度關注作者的為文之情一樣,對作品本身所蘊人性的合理分析也同樣有助于學生與作品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的實際教學中,劉蘭芝形象的解讀是教學重點之一,與之相應的是,焦母不滿并逼遣劉蘭芝的原因也一直是本篇作品講授的難點。長期以來,我們多從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長制的眼光去理解這首作品的主題,將焦母視為封建禮教勢力的代言人,而劉蘭芝被遣歸的原因也多集中于與此相關的討論與推想,除傳統(tǒng)的門戶不當說之外,尚有無子說、③性剛說④等,各執(zhí)一端。近年來,研究者們開始使用精神與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這一問題,認為是家庭生活中婆媳間固有的矛盾、焦母的戀子情結導致了劉蘭芝的被遣。⑤較之于傳統(tǒng)的認知,新興的研究角度對人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從人性的本能去看,婆媳間一般或多或少帶有些敵對情緒是普遍存在的事實,況且,人在情感上總是習慣于就自身立場去思考處理問題,很少會換位思考。且不論焦母與劉蘭芝的矛盾是否一定與焦母的戀子有關,⑥我們在詩中可以看到的是,劉蘭芝向焦仲卿抱怨說“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得出“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的結論,而劉蘭芝在焦母眼中卻是“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以致她“吾意久懷忿”。一方面媳婦對自己的勤勞與巧質(zhì)自信滿滿,認為自己非常完美,無可指摘,另一方面婆婆卻認為媳婦喜歡自作主張,關注的是她對自己不夠尊重的問題,婆媳雙方在意的都僅僅是自身的感受,于是,無論劉蘭芝怎么努力想按自己的方式做好每一件事,都得不到焦母的認可與喜愛。人性是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愛憎也因之非常微妙。即使我們淡化焦母與劉蘭芝間的婆媳關系,僅將其視為普通的人際交往,這種缺乏換位思考與互相溝通的相處方式也并不能保證她們互生好感,更何況她們之間是微妙的婆媳關系。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本著換位思考與移情入境的立場討論劉蘭芝與焦母間的問題,不僅可讓他們對作品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與親切感,而且可為他們的日常人際交往提供一些啟示。 

二、合理的人性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全面地解讀作家作品,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并解決問題。 

試以《金瓶梅》中潘金蓮的形象塑造為例略作闡述。一般認為,作為一部成功的世情小說,《金瓶梅》不僅以西門慶的人際交往圈織起一幅晚明社會的時代風情畫卷,而且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非常復雜的人性世界,而具體到潘金蓮身上,人性的復雜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美貌聰慧,心靈手巧,解詩文,懂風情,伶牙俐齒;她善妒,爭強好勝,以致狠毒無情,殘害無辜,毫無人性;她在沒有人身自由、婚戀自由的處境中,為了生存而選擇與環(huán)境同流合污,在追求自我的變態(tài)滿足中走向毀滅。立足于晚明社會人性覺醒的文化背景理解潘金蓮,我們對她是既同情又痛恨,并認為造成她人性泯滅及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在于那個男權至上的荒世界,以及人欲放縱的時代風氣。筆者以為,這樣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若從人性表現(xiàn)的細微處去看,關于潘金蓮的形象認識及悲劇原因仍有進一步討論的余地。 

教學過程中,筆者曾嘗試著引導學生以潘金蓮與潘姥姥的母女關系為切入點,讓他們帶著兩個問題去閱讀小說文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與人性有關的討論。這兩個問題分別是:(1)潘金蓮對母親是否狠毒無情?(2)潘金蓮的悲劇命運與她的母親有無關系?此處將師生共同討論的結果加以簡要陳述。 

(1)潘金蓮與母親有矛盾,但并非對母親無情。 

潘金蓮與母親的往來一直比較頻繁,小說中多次寫及這對母女的相處。潘姥姥的正式出場是在武大死去才兩月時,她來女兒家,不料金蓮與西門慶有約,“一力攛掇他娘起身去了”(第六回),⑦看來母女感情欠深。其后金蓮嫁入西門府中,潘姥姥來府中走親戚,母女見面也往往是不歡而散,以致家人玳安這樣評價金蓮:“他一個親娘也不認的,來一遭要便搶得哭了家去。”(六十四回)因為金蓮表現(xiàn)得頗為無情,于是便有論者認為這是由于的異化使潘金蓮喪失了人性,狠毒得連親母都不認了。那么,潘金蓮對母親的態(tài)度是因為她本性變得狠毒,還是另有原因呢?一次母女間的正面沖突給出了答案。小說第七十八回中,因為金蓮生日,潘姥姥坐了轎子來串門,從夾道里進了府,潘金蓮因為在大廳等候,所以沒有碰上,潘姥姥沒有帶轎子錢,吳月娘的丫鬟小玉便故意來向潘金蓮要錢,潘金蓮在眾人面前下不來臺,便堅決不付錢,還責怪母親不體諒自己的難處,“教人家小看”,母女為此大吵一架。至晚間,潘姥姥至李瓶兒屋中歇息,向如意兒和迎春說起李瓶兒生前對她甚厚,每次自己來府中都有禮物相送,對比著數(shù)落自己女兒:“半個折針而迸不出來與我”,“你娘(李瓶兒)與了我些甚么兒,他還說我小眼薄皮,愛人家的東西。想今日為轎子錢,你大包家拿著銀子,就替老身出幾分,便怎的?咬定牙兒,只說他沒有”,并進而怨訴說:“老身若死了,他到明日不聽人說,還不知怎么收成結果呢!”直到金蓮的丫鬟春梅看不過,來向潘姥姥說出實情:“你老人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俺娘(潘金蓮)她爭強,不伏弱的性兒。比不同的六娘(李瓶兒)錢自有,他本等手里沒錢,你只說他不與你。”“他本沒錢,姥姥怪他,就虧了他了。”潘姥姥依然怨氣未解。這樣看來,潘氏母女的矛盾主要在于母親想從女兒處得到長久的接濟與財物的饋贈,而女兒因為個性要強,從不愿意在攢存金錢上多加留意,故而無法滿足母親的要求,所以屢屢口角,不可簡單地理解成潘金蓮對母無情。在潘姥姥去世后,因為西門慶亦是新喪,吳月娘便沒有準許潘金蓮參加出殯儀式,潘金蓮還偷著讓陳經(jīng)濟送出五兩銀子幫忙辦理母親的喪事,后“聽見他娘入土,落下淚來”,更是表現(xiàn)出潘金蓮的無奈與對母親的復雜情感。 

(2)潘姥姥的貪富心理導致金蓮人生道路的扭曲,她對金蓮的悲劇命運負有間接責任。 

我們注意到,在潘金蓮一生三次被賣的不幸命運中,有兩次是經(jīng)了她親生母親的手。小說第一回交待說:“這潘金蓮卻是南門外潘裁的女兒,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顏色,……父親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過,從九歲賣在王招宣府里,習學彈唱,……況他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五,就會描鸞刺繡,品竹彈絲,又會一手琵琶。后王招宣死了,潘媽媽爭將出來,三十兩銀子轉(zhuǎn)賣與張大戶家。”終致被張大戶收用,造成“美玉無瑕,一朝損壞;珍珠何日,再得完全”的悲劇。而潘姥姥兩次狠心賣女兒的原因更值得我們仔細推敲。“度日不過”只是表層理由,更深層次的動因在于潘姥姥向如意兒怒罵女兒的話中可見端倪:“想著你從七歲沒了老子,我怎的守你到如今,從小兒交你作針指,往余秀才家上女學去,替你怎么纏手縛腳兒,你天生就是這等聰明伶俐,到得這步田地?”她還進一步向如意兒解釋:“他七歲兒上女學,上了三年,字仿也曾寫過,甚么詩詞歌賦唱本上字不認的。”(七十八回)由此可見,她第一次賣女時并沒有到“度日不過”的地步,再對照第二次她賣女的大費周章與所賣人家,潘姥姥兩次賣女的真正原因似乎可以這樣認定:因女兒有幾分顏色便努力培養(yǎng)女兒,希望女兒日后成為權貴妾室,為母女倆博得富裕的生活。潘姥姥這位母親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念,兩次親手為女兒潘金蓮的悲劇人生鋪上基石,母女之情變得如此功利,不免令人唏噓,也讓人對人性的弱點感嘆不已。而經(jīng)過這次討論,學生也普遍反映,他們對文學史中所引清人張潮“《金瓶梅》是一部哀書”的結論有了別樣而具體的認識。 

一切文學即人學,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或間接地展現(xiàn)人性,描寫社會生活,反映時代風貌的。對于這些作品,除了要將它們置于廣闊的時代文化背景中,將知人論世、推源溯流等科學的評價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之外,相應的人性的分析也不可或缺,而對此有意識地加強不僅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深入解讀作品的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人性,明辨是非,并進而反思生活。 

最后要補充說明的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行之有效的人性分析的實踐必須通過細讀文本來完成。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一方面是要讓學生掌握文學發(fā)展的基本知識,閱讀經(jīng)典,了解文化,一方面是要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自身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處于教學中的師生雙方而言,文本細讀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文學閱讀的態(tài)度。與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等需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內(nèi)容不一樣的是,人性作為一種需要用心感受的東西,體現(xiàn)在相關作品的字里行間,要對之進行敏銳的體察、深入的分析,離不開學生對作品有意識的細讀,而教師的職責,則是要對教學對象加以合理的引導。 

 

注釋: 

①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715. 

②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vol4:270. 

③趙新蔚.新探劉蘭芝被逼走的主要原因.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2,(1). 

④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62. 

⑤持此意見者頗多.如湯斌.《孔雀東南飛》的悲劇與父系社會家庭形式的瓦解.文學遺產(chǎn),1989,(6);趙紅娟.《孔雀東南飛》中家庭悲劇的心理析解.南京師大學報,1997,(2). 

篇10

一、甘肅古代文學地域特色

反映獨特的地域風貌和山川風物“邊庭節(jié)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盧思道《從軍行》)是西部典型氣候的寫照。“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胡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表現(xiàn)奇寒奇麗的景象;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闊“,黃沙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的悲壯,“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的勁拔警策,“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岑參《磧中作》)的蒼涼等。來濟《出玉關》、盧照鄰《隴頭水》、王之渙《塞下曲》、薛逢《涼州詞》等對“隴坂”、“沙塞”、“黃沙”、“九曲黃河”等甘肅特有自然風物的描寫,準確捕捉到甘肅文化的精髓。㈡體現(xiàn)特有的地域物產(chǎn)甘肅自古是名馬的養(yǎng)殖基地,馬文化是獨特的民族文化景觀,如西漢的《郊祀歌·天馬》、盛唐詩人張仲素的《天馬辭》、晚唐詩人翁綬的《白馬》等。還有苜蓿、石竹、鸚鵡、麝香、駱駝等隴物的記載和描寫。

如“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杜甫《山寺》)、“羌女輕烽燧,胡兒掣駱駝”(杜甫《寓目》)。甘肅是葡萄、葡萄酒、夜光杯的主要產(chǎn)地,王翰的一首《涼州詞》,不僅是其生動的記載,而且把邊塞戰(zhàn)士的豪放曠達之情渲染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甘肅各民族有著悠久的酒文化,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的“酒歌”,并伴有優(yōu)美的舞蹈,如元縝的《西涼伎》。㈢傳達獨特的地域人文景象和精神隴人在與大自然感應交流中積聚形成了隴人獨特的精神氣質(zhì)和人格魅力,作為詩文則自然流露出獨特地域特色。西部浩瀚的戈壁沙漠、連綿的群山培養(yǎng)了西部人豪放樂觀、直爽簡約、奔放流動、耿介正直、倔強頑強的品質(zhì);隴中隴東黃土高原積淀了隴人篤厚務實、和諧柔順、韌性頑強的性格;蘊育出隴人熱愛家園民族,關注民生疾苦的自覺而強烈的憂患意識。甘肅是古絲綢之路要塞,是東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和中西經(jīng)濟貿(mào)易黃金地帶,使隴人胸懷天下、謙虛包容、處世不驚、關懷蒼生的品格境界由是而生。

常年的民族戰(zhàn)爭煉就了英勇剛毅、尚武衛(wèi)國的精神風尚,隱含的離別、望鄉(xiāng)情感表達對和平的向往,令人蕩氣回腸。如朱慶馀《自蕭關望臨洮》、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權德輿《嶺上逢久別者又別》等。又如趙壹《刺世嫉邪賦》、胡纘宗《白龍吟》《不寐》、張澍《天心篇》、任其昌《流民嘆》等。㈣具有強烈濃郁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特色甘肅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既保留其文化獨特性,又相互融合成多元交融的獨特文化體系,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奇葩。所以一方面是“烽火照山燃,鼙鼓聲不斷”“、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的戰(zhàn)爭慘狀;另一方面是“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等民族融合的勝景。“刀劍作鋤犁,耕田古城下。高秋禾黍多,無地放羊馬”(唐·劉駕《田西邊》)是西部獨特的民族人文景觀的典型寫照。現(xiàn)存最早漢字記錄的少數(shù)民族歌謠《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體現(xiàn)出濃郁獨特的民族審美文化。諸如“西涼伎”“、胡騰舞”、“獅子舞”、“胡旋”等民族特有的歌舞,羌笛、琵琶、胡琴、畫角等特殊的西域樂器演奏、急管繁弦的場面等,都是甘肅文學所特有的表現(xià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