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的描寫范文

時間:2023-04-02 02:47: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雪景的描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雪景的描寫

篇1

1、只見雪花紛紛揚揚地從空中飄下來。雪花落在小樹上,小樹好像穿上雪白的新衣。雪花落在屋頂上,屋頂好像戴上了雪白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蓋上了雪白的羊毛毯。我用手接住晶瑩的雪花,可剛到手里就不見了,變成了小水珠。

2、隆冬的一個夜晚,北風怒號,大雪紛飛。清晨,當我們打開窗戶,“??!真美呀!”我忍不住贊嘆道。樹上;道路上;花壇上;樓房上都覆蓋了厚厚的一層雪。大地到處都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我穿好衣服,梳洗完就迅速地跑出來,想盡快欣賞到這雪景。 雪停了,太陽公公露出了笑容,陽光照在有一連串腳印的雪地上,折射出美麗耀眼的光芒。樹上掛滿了銀條,樹葉被冰包裹住了。那奇麗的銀條“簌簌”地落下來,掉到地上摔碎了,那形狀又像開在雪地上的冰花,惹人喜愛。樹上頑皮的雪花鉆進你的衣服里,讓你感受一下它的熱情。

3、大雪紛紛揚揚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動著各種姿勢,或飛翔,或盤旋,或直直地快速墜落,鋪落在地上,在這一刻,一切都是美好的,一都是寂靜的,站在窗前,那片片雪花的歡聲笑語卻在我耳邊響起。它們的歡樂,我聽得到。 500字作文

4、大片大片的雪花,從彤云密布的天空飄落下來??茨茄┗ǎ岘囂尥?。潔白如玉,它像是天公派來的使者,又像是月宮桂樹上落下的玉葉。飛舞的雪花像煽動著翅膀的玉蝶,輕輕地飄飛著,落在柳樹的枯枝上。

5、雪還在下,他仿佛要把整個世界變成白色的王國。樹枝上蓋著厚厚的積雪,像神話故事里華美的珊瑚;房屋上涂滿了白色的奶油,孩子們欣喜的轉來轉去。而地上,更是鋪上華麗的地毯,白色,純潔,高貴,讓人不忍踐踏。

6、一早起來,北風呼嘯,鵝毛般的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團團雪花隨風旋轉著,像一個個身著白色薄紗裙的嬌小姑娘在舞蹈。大雪下著,高聳的山峰像須發皆白的老神仙那么威嚴;樹枝上堆滿亮晶晶、毛茸茸的雪花,樹皮上的皺紋也被填平了??蓯鄣男∝堖渫低蹬苓^來,在坦蕩如砥的雪地上印下幾朵小梅花……

7、放眼望去,有的雪花像流星一樣直垂而下;有的雪像風一樣輕,紗一樣的白,飄飄搖搖;還有的雪花像銀珠,又像小雨點也像楊柳花,玲瓏剔透,粉雕玉琢,潔白如玉,紛紛揚揚地為我們掛起了白茫茫的雪簾。晶瑩的雪花,點點滴滴的堆積在樹丫上。均勻地將每個樹丫分為兩層,呈現現出千姿百態的形象,有的像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有的像毛茸茸、亮晶晶的銀色花朵;有的像一只只海鷗在棲息;有的像頑皮的孩子把好吃的棉花糖放在了樹上。

8、“看啊,下雪了!”我被這聲音吸引到了走廊上,往外一看,確實不錯,很小的雪花緩緩飄落,我的心不禁生出一分喜悅,盼望著它能帶給我們一場真正的大雪,又過不久,城市已經被這輕柔的雪花輕輕的覆蓋了一層。每一片雪花都輕柔地盤旋著落下,成了大地上一層雪的一小部分,每一片雪花又匯成了讓大地銀裝素裹的美景。

9、雪一開始下得很小,但很快又下大了,轉眼間,雪就覆蓋了整個學校。雪落在小草上,草尖被染白了;落在房頂上,房頂被染白了,落在樹枝上,樹枝也被染白了----雪是純潔的。

10、早上,我剛走出家門,天空中就下起了雨。我走到了半路上雨慢慢地變小了,變沒有了,而在這一個時候雪卻下了起來。開始下著小雪花,后來慢慢地變成了大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當我走到學校的時候,它就變成了鵝毛大雪。大地一下子就變成了雪白的一片。我越看越高興。

11、早上,天空中就下起了雨。我走到了半路上雨慢慢地變小了,變沒有了,而在這一個時候雪卻下了起來。開始下著小雪花,后來慢慢地變成了大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當我走到學校的時候,它就變成了鵝毛大雪。大地一下子就變成了雪白的一片。我越看越高興。

12、只見那雪花逐漸擴大,擴大,從微不足道的零星小雪,變成了鵝毛大雪,鋪天蓋地,紛紛揚揚。它是那么的潔白,白得清純,白得高雅。雪美,真的好美!我真想伸出手去捧一把溫柔而清涼的雪,讓它在我的手心里慢慢地融化。可是我不敢,我怕嚇著那漫天飛舞的小精靈,怕因我的魯莽而破壞這美麗的“冰雪天堂”。

13、今天下了一場大雪,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我和奶奶在迎澤公園打雪仗、堆雪人、滾雪球。我趴在地上滾來滾去,身上全是雪,也濕了。我把一個小雪球在雪地里滾呀滾呀,滾成了一個大大的雪球,我往后一看,滾出一條小路,走在雪地上的聲音像吃巧克力的聲音,脆脆的。向遠方望去,樹上就像披著一件銀裝,屋頂上到處一片潔白,感覺整個城市披上了新裝。下雪真美啊!我喜歡下雪。

14、朵朵雪花好似一個個可愛的雪精靈,在這冰天雪地里無憂無慮的玩耍著,雪精靈落到山川上,給大山哥哥蓋上了一條白被子;雪精靈落到大樹上,給大樹爺爺戴上了一頂潔白無瑕的白帽子;雪精靈落到大地上,送給大地媽媽一塊白色的地毯……

15、多美的小雪花!開始零零落落,又小、又厚、又柔、又輕就像那高貴的白天鵝輕輕抖動翅膀,一片片小小的羽毛,飄飄悠悠落下來,接著小雪花變大了,變厚了,變得密密麻麻,就像誰用力搖動天上的玉樹瓊花,那潔白無瑕的花瓣紛紛飛下來,后來,雪越下越大,小雪花們在空中你拉我扯,你抱住我,我擁緊你,一團團,一簇簇,仿佛無數扯碎了的棉花球從天空翻滾而下,這時,整個世界都變得迷迷茫茫的,美不勝收。

16、當我雙手捧起雪花,凝視著它一點一點地融化,我認識到了它的美。多么美麗,善良和純潔的小雪花兒呀!你寧愿自己融化成一滴水去滋潤大地,而不去做高傲的“主角”。我喜歡你,因為你就是默默無聞的雪花,你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去襯托大地。我喜歡你,我贊美你,我歌頌你。 雪漸漸地被太陽蒸融了,大地恢復了本來的面目,恢復了它多姿多彩的一面。只有在太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才存留有一小片薄薄的雪。只有這樣的雪才免于一死,能夠比它的同伴更堅強。

17、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白晶晶的雪,像一張色彩淡雅的水墨畫。在那一排矮樹上都積滿了雪,在草地上也鋪著一層雪被子,大樹上,房頂上都是雪白的一片,顯得比往日更為其妙而清新。

18、雪又下大了,但雪花并沒有隨著變的更大,而是更密了。像煙一樣白,飄飄搖搖,紛紛揚揚,從天空中灑下來。像織成一面白網,朦朧中又映著白樹,白房,白草地。我看那雪花玲瓏剔透,潔白如玉,是從桂樹上砍下的玉葉嗎?只聽雪珠兒丁丁冬冬地敲打著玻璃窗,奏出清脆的農家豐收曲。俗話說的好: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莊稼都蓋在被子里,能沒有好收成嗎?我想:農民都在等著豐收的快樂吧!

篇2

2、多美的雪花啊!剛開始零零落落,又小,又柔,又輕,就像那高貴的白天鵝輕輕抖動翅膀,一片片小小的羽毛,飄飄悠悠落下來;接著小雪花變大了,變厚了,變得密密麻麻;雪越下越大,小雪花們在半空中你拉我扯,你抱住我,我擁緊你,一團團,一簇簇,仿佛無數扯碎了的棉花球從天空翻滾而下,這時,整個世界都變得迷迷茫茫的,美不勝收。

3、積雪星羅棋布的撒滿了城市的房頂、草坪、樹梢……大街上的汽車頂上,雨棚上全都是一層薄薄的積雪,潔白一片,郊外的莊稼地里麥苗,蔬菜上,到處都是積雪,輕輕地在草地上捧起一把雪,做成一個小雪球,那雪球是白得那樣妖嬈,美麗。原來蒼翠欲滴的小葉榕就像戴上了一頂頂白色的帽子。風兒輕輕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兒和著雪花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得分外刺眼。一棵棵大樹披上了潔白的大衣,莊稼地的麥苗蓋上了銀白色的棉被。風兒輕輕一吹,麥苗輕輕地搖晃著,仿佛在說:“好一場及時雪呀,明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4、山上的雪景更加美麗,瞧,山尖全白了,遠遠望去,就好像是一座雪山。山上的矮松上掛滿了晶瑩的雪花,只有在葉子下面才能看見一些綠色。竹葉上也落滿了雪,竹莖上粘著一層層的霜。一根根竹子組成一片竹林,就好像一群戰士在守護自己的家園。奶奶常和我提起歲寒三友—松、竹、梅無論在多么寒冷的冬天,它們依然挺立在那里。

5、抬頭仰望那明亮的天空,竟又悠悠地撒落無數片亂舞的灰色的雪花,于是,向我飄來,靜靜地落在我的臉上,頭上,肩上,我仿佛置身于漫天舞雪的童話王國,享受著這些可愛無邪的小精靈帶來的愜意。此時,山,山谷都靜悄悄,沉湎在深深的酣睡中。

6、我從窗戶上遠遠望去,簡直就是“白色王國”。下班沒有開車,漫步在雪中,雖然身上都是雪,但是感覺特別開心,感受到了雪的晶瑩剔透,好象是在童話的世界里,我用手機給自己留下雪的足跡,那雪景真是壯觀。路上有匆忙上班的,有著上學的學生,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們對雪的熱情,對雪的喜歡。好象有千絲萬縷的情緒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洶涌,能夠淹沒一切,還有一絲揭開藏頭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態萬千、晶瑩透亮,好象出征的戰士,披著銀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戰帆在遠航……

7、下雪了,紛紛揚揚的雪花從天空中飄落下來,給柳樹披上一件白色的紗衣,松柏樹倒是不怕,仍然挺立在那里。雪給房屋戴上一頂白色的帽子,給大地蓋上一層厚厚的被子。

8、雪花落在樹姑娘的身上,樹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紗。雪花落在屋頂上,屋頂好像帶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蓋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

9、雪還在不停地下,大片大片的雪花,像千萬只白蝴蝶漫天飛舞著,又像柳絮,似楊花,如鵝毛,輕輕柔柔、紛紛揚揚地飄灑下來,緩緩地飄落到人們頭上、肩上、衣服上……在眨眼之間又融化成一滴清澈的水。雪不像雨水那么直接,不像雷聲那么震耳欲聾,不像冰雹那么傷人。它婉轉,無聲,那么溫柔,那么令人憐愛,它把整個世界變成了雪的世界,把整個人間變成了雪的人間。

10、雪飄來的時候,大地的萬物靜立不動,雪地里的人們和遠處的樹木構成一幅清純的淡水墨畫,不用太多的渲染也是一種少見的純美。雪無聲地飄著,象輕柔的小手,掠過寧靜的眼眸,滑入如水的心境。曾經的無耐與浮躁,曾經的煩燥與苦悶,這時被紛紛的雪花輕輕拂去,在大地的某個角落,在冰封的小河旁,在如幕的原野里,在凜冽的寒氣中,讓思想靜靜地沉默。在雪中,生命原來可以如此單純,心情原來可以如此寧靜。

11、雪是冬天的使者,潔白的象征,它以自己獨有的身姿裝點著大地。像玉一樣潔,像煙一樣輕,像柳絮一樣柔,從天空中紛紛揚揚的飄落,把這美麗的世界裝點得“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12、雪停了,太陽出來了,萬道金光照射在茫茫雪地上,讓人睜不開眼睛。孩子們可樂了,他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五彩繽紛的羽絨服在雪地上顯得格外鮮亮奪目。人們都跑出屋外來欣賞雪后的美景,大家高興地說:“好大的雪啊,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13、雪依舊下這,屋頂上、樹枝上、路上都以鋪蓋上厚厚的一層積雪。外面靜悄悄的,仿佛只有雪花在輕輕飄落,在上演著一場好戲,真像是一個粉妝玉砌的銀色王國。馬路上像鋪上了一層厚厚的地毯,踩上去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留下一串深深的腳印。冰雪覆蓋的世界分外妖嬈。

14、雪中的景色壯麗無比,天地之間渾然一色,只能看見一片銀色,好象整個世界都是用銀子來裝飾而成的。雪后,那綿綿的白雪裝飾著世界,瓊枝玉葉,粉裝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豐年的喜人景象。

15、嚴冬到來,北風呼嘯,大雪漫天飛舞,輕柔、潔白。像鵝毛,像白花,如輕煙,如柳絮,紛紛揚揚地飄灑在大地上。房屋、樹木都披上了白色的外衣,真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大地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篇3

2、那年,我們一起看雪的時候,你對我說過愛。

3、夜空雪花飄,落地人心顫。情殤已了然,此地雪依舊。

4、下雪了,你在的地方是否也在下著雪,你在雪中是否收到了我對你的思念。

篇4

描寫下雪景象的四字詞語有:

晶瑩如玉、白雪晶瑩、彌天大雪、紛紛揚揚、雪花飛舞、雪花透亮、雪霧彌漫、雪飄如絮、冰封雪飄、雪舞輕揚、漫天飛雪、瑞雪紛飛、萬里雪飄、茸茸雪片、鵝毛大雪、雪晴美景、梅雪爭春、風雪之夜、風雪交加、輕舞飛揚、雪花飄飄、白雪飄揚、白雪皚皚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一、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背景,讓故事的發生顯得自然。例如魯迅的小說《祝?!罚骸拔一氐剿氖宓臅坷飼r,瓦楞上已經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地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這一段環境描寫交代了祥林嫂的活動場所――一個極端保守封建的老學究家。足以看出祥林嫂的悲劇未來。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環境,這種環境也是祥林嫂悲劇的一個根本原因。

二、渲染氣氛。例如“那雪正下的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的環境描寫,渲染了緊張的氣氛,暗示了林教頭的多舛命運。而魯迅《藥》一文結尾一段:時令雖已是清明,然而天氣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層層疊疊”的叢冢;這里沒有生機,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發出“一絲發抖的聲音”;這里沒有啼鳴的黃鶯,只有預兆不祥的烏鴉,而且“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這里借助環境描寫渲染出了墳場陰冷、悲涼的氣氛。

三、幫助抒發人物感情。例如《長亭送別》一文:“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蓖ㄟ^描寫凄清的景色來抒發鶯鶯在和戀人張生離別時候的悲涼心情。這也就是所謂的寄情于景。也還有一種情況用明麗的景色抒發心中的愁緒,這就是所謂的樂景寫哀情或者叫反襯,例如詩歌《玉樓春》: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唯恐淺。隨著歲月的流逝,作者不覺朱顏暗換,情懷已非當年。而眼前春色卻偏偏如此明麗,不免令人斷腸。這首詞通過春光春色的描寫,婉轉含蓄地抒發了詩人內心的無限感傷之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質。例如《紅樓夢》中描寫黛玉瀟湘館之環境有“龍吟細細,鳳尾森森”八個字,在讀者腦海中印象深刻。竿竿翠竹,寫盡了黛玉孤傲高潔的性格,也暗示了女主人愛哭的性格?!读纸填^風雪山神廟》中大雪紛飛就很能突出林沖的天地英雄形象。

篇6

1、冰消雪融 雪花如席 冰凝雪積 雪虐風饕 雪花飄零 雪花飛舞

2、雪中送炭 銀裝素裹 雪花飄舞 寒氣逼人 雪海冰山 雪花飄飄

3、冰雪封門 大雪封門 瑞雪紛紛 滿天飛舞 雪霧彌漫 冰海雪原

4、雪窖冰天 銀粉玉屑 冰封雪飄 大雪盈尺 白雪茫茫 冰天雪窖

5、千里冰封 以湯沃雪 冰寒料峭 冰雪封路 冰消雪釋 天女散花

6、雪花輕飏 冰花雪紋 寒冬臘月 鵝毛大雪 滴水成冰 寒氣襲人

7、大雪紛飛 白雪皚皚 冰天雪窯 漫天雪花 大雪紛紛 風花雪月

8、銀裝素果 大雪紛揚 狂風暴雪 瑞雪紛飛 雪花透亮 冰雪消融

9、大雪飄飄 漫天風雪 冰魂雪魄 紛紛揚揚 饕風虐雪 天寒地凍

10、冰清玉潔 雨雪霏霏 雪上加霜 彌天大雪 漫天飛舞 瑞雪飛舞

11、大雪封山 鋪天蓋地 冰雪皚皚 萬里雪飄 白雪飄揚 冰封雪蓋

12、雪舞輕揚 冰天雪地 茸茸雪片 風雪交加 積雪封霜 白雪晶瑩

13、飄飄搖搖 漫天飛雪 冰雪封山 風雪之夜 冰雪嚴寒 輕舞飛揚

14、雪海茫茫 冰雪融化 瑞雪豐年 冰雪覆蓋 梅雪爭春 朔風凜冽

15、晶瑩如玉 雪飄如絮 雪花飄灑 雪晴美景 漫天皆白 玉琢銀裝

(二)

1、雪花飛舞:雪花在天空中飛舞。指的是雪花飄落的情景,就像跳舞一樣。

2、雪花透亮:指的是雪花白透。

3、迎風冒雪:頂著寒風,冒著大雪。常指的是旅途艱辛。

4、漫天風雪:漫天,滿天。滿天的風雪。指的是風雪很大,彌漫了天空。

5、螢窗雪案:指的是刻苦讀書。

6、白雪皚皚:指的是雪花堆積了很多。

7、雪舞輕揚:指的是雪花飛舞。

8、冰天雪地:指的是冰雪漫天蓋地。

9、冰消雪融:冰雪開始融化。

10、輕舞飛揚:指的是雪花輕輕飛揚。

11、雪意涔涔:雪花不止的下。

12、玉樹瓊枝:白雪覆蓋的樹。

13、茸茸雪片:必須雪花軟綿。

14、紛紛揚揚:指的是雪、花等多而雜亂地在空中飄舞。

15、大雪封山:就是雪很大很大,把山都掩埋起來了。指的是雪下得很大,積雪很厚。

16、大雪盈尺:指的是雪堆積的很厚。

17、冰凍三尺:指的是雪多,且厚。

18、雪霧彌漫:帶雪的大霧漫開。

19、風雪交加:暴風雪一齊襲來。指的是天氣十分惡劣。

20、銀裝世界:指的是雪花堆積了整個世界。

21、粉裝玉砌:冰雪覆蓋萬物,像是玉雕的。

22、大雪茫茫:雪很大,且多。

23、潔白無暇:指的是雪花潔白沒有雜質。

24、白雪飄揚:指的是雪花飛揚。

25、玉琢銀裝:指的是雪覆蓋大地。

26、雪花飛舞:雪花落下,像跳舞一樣飛揚。

27、銀裝素裹:指的是雪花覆蓋著萬物。

28、瑞雪紛飛:吉祥的雪花飛灑漫天。

29、冰封雪飄:冰鋪滿地,雪花飛舞。

30、云起雪飛:如云興起,如雪飄飛。

31、雪飄如絮:飛散的雪花像柳絮一樣。

32、狂風暴雪:狂風:很大的風。:暴:肆虐。雪:下雪。指的是風大,雪肆虐地下著。也指的是冬天環境惡劣。亦指的是猛烈的聲勢或處境險惡。

33、銀裝素裹:指的是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銀、素:白色。裹:包。從上到下沒有一點彩色,非常素潔,干凈,一般用來指的是下雪后美麗的景致。

34、晶瑩剔透:指的是雪花晶瑩可愛。

35、白雪陽春:指高雅的藝術。

36、漫天飛雪:雪飛揚了滿天都是。

37、冰凝雪積:指的是冰雪堆積。

38、堆銀徹玉:指的是雪堆。

39、大雪封山:大雪封住了山。

40、漫天雪花:漫天,滿天。漫天都是飛舞的雪花。指的是雪很大。

41、山舞銀蛇: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

42、雪花飄飄:描寫下雪時,雪花飄落下來時的情景。

43、風雪之夜:風雪交加的夜晚。

44、雪碗冰甌:指的是碗、盆器皿潔白干凈。也指的是詩文清雅。

45、銀粉玉屑:指的是雪花。

46、瑞雪飛舞:吉祥的雪花飛灑漫天。

47、大雪紛飛:雪片大量飄落的樣子。指的是雪下得大。

48、白雪飄揚:白色的雪花揚灑在空中。

49、銀花珠樹:指的是書上堆滿了雪花。

50、冰天雪地:冰雪覆蓋滿天都是。

51、鵝毛大雪:指的是雪花很大,像鵝毛一樣。

52、彌天大雪:指的是雪大。

53、雪窖冰天:到處是冰和雪。指嚴寒地區。

54、冰天雪窯:到處是冰和雪。指嚴寒地區。

55、雪晴美景:雪地上的晴天,很美。

56、玉樹瓊枝:雪掛滿了枝頭。

57、銀蝶飛舞:指的是雪花飛舞。

58、風雪交加:有風又有雪。

篇7

關鍵詞:意境;可視性;透視描寫;如畫;偶像崇拜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7)02012108

目前學界對我國文論獨創范疇“意境”的研究處于停滯狀態。根據以往研究成果,意境的源出處是偽托王昌齡的著作《詩格》。但是,作者只提出了概念,到底哪些詩作或詩句符合這個標準則語焉不詳。這就導致了后學對意境詩歌的具體特征不甚明了,大家也只能停留在整合中國古代“意”和“境”相關理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再闡發的研究層面。最近比較有建設性的文章是寇鵬程教授的《意境研究存在的問題與意境的真正內涵》[1]9296。在此文中,作者立足于意境的“使用史”,以自覺將其作為批評術語使用的紀昀和王國維為考察個案,分析了兩人明確稱之為意境的相關作品,得出了其內涵是崇高美和天然美的結論。應該說,寇鵬程教授的結論符合紀、王二人的原意。但是,從美學風格的角度去闡釋意境仍然沒有劃出清晰的界限,即某詩篇是或不是意境之作。而且,如果意境既可以是崇高美,又可以是天然美,那任何一個詩人或詩論家都可以賦予其新的內涵,久而久之意境便什么也不是了。此外,歷代學者在解釋意境的時候,大多會從場外征引古代詩人關于“情”和“景”的論述,似乎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同義表述。為了準確理解和解釋意境的內涵,筆者沿著寇鵬程教授開辟的研究道路繼續前行,帶著相關尚未解決的問題從紀、王二人明確用意境去指稱的作品入手分析,爭取找到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以此為基礎對意境下一個具有排他性的定義,并分析意境研究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一、文學意境生成的學理原因是語言藝術具有“可視性”文學意境存在于語言藝術的“內在形式”中,“境”來源于詩人的眼前實景。有研究者認為,“詩之長在意,短在境”,“因此,詩的意境即可稱為‘詩中有畫’”[2]。眾所周知,“詩中有畫”出自蘇軾對王維詩歌的評價,但他并沒有提到意境,所以我們不能推論王維的詩就是意境的“試金石”。在中國古代文學和美學研究界,常常將詩與畫相提并論。但是,詩歌是語言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就王維的作品而言,我們至今無法證明唐代的視覺藝術影響了他的詩歌創作,或者說他的某首詩就是在摹仿某幅畫。從物質載體看,文學作品是手寫或印刷出來的語言符號,不是繪畫。但由于語言符號指向現實中的具體事物,語言藝術存在一個“內在形式”。這個概念來自俄國心理學派文學理論家波捷布尼亞,指文學作品的形象層面,與“外在形式”即律、輕重音等相對。中西文學實踐皆證明,通過對語言符號恰當地組合,詩人可以再現眼前的自然實景。這是語言藝術和視覺藝術的相通之處?!霸娭杏挟嫛笔且粋€比喻說法,更準確的表述是“詩歌如畫”,即語言藝術可以像繪畫作品那樣具有視覺效果。

“詩中有畫”的確抓住了王維詩歌的基本特征,即具有視覺效果,我們在此用“可視性”將其替換。這個概念出自美國文化地理學家約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遜。他說:“可視性”(visibility)一詞“不僅僅表示某個物體能夠被看到;而是那種顯而易見的、從環境中脫穎而出、一瞥即懂的某種形式”[3] 。我們認為,紀、王二人所指明確的“意境”之作,和王維的詩歌一樣具有“可視性”。根據寇鵬程教授的考證,《瀛奎律髓匯評》引用了紀昀對所選唐宋詩的評論,“他多達20次地使用了‘意境’這一概念”[1]93。但就所評作品而言,有些是對整首詩的概括說明。為了使論域具有清晰性,我們縮小范圍,只分析他所指明確的詩句。

解釋意境最有效的辦法是排除不符合意境標準的詩句。紀昀對黃庭堅《登快閣》點評為“起句山谷習氣,后六句意境殊闊”[4]39。顯然,首句“癡兒了卻公家事”為“山谷習氣”,代表了黃庭堅詩歌的特點,即以文為詩,導致“味同嚼蠟”;后六句“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L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是有意境的,原因是詩人用語言再現眼前實景,視覺效果較強?!奥淠厩教爝h大”按照人類由近至遠的觀看順序排列語言符號:由于天空顯得遠大反而襯托出山峰較小,樹木就從背景中“脫穎而出”,取得了“可視性”:這七個語言符號誘導讀者在腦海中建構一個具有縱深感的虛構視覺空間?!俺谓坏涝路置鳌痹佻F的視覺經驗是:江流輪廓清晰,明月高掛于天空中,又投影于江面。江水為水平向度,月亮為垂直向度,兩者同樣構成了一個結構穩定的三維空間,所以紀昀認為其“意境殊闊”?!伴煛卑抵缚臻g感。五、六句用事,不能用“可視性”分析;七、八句沒有兩個及以上的并排物象,但仍具有“可視性”,其因將在后文分析??傊?,從紀昀對這首詩的分析可得出初步結論:議論和敘述的詩歌語言不符合意境的標準,反過來說,意境的語言應為描寫,并且描寫的效果要“闊”,即具有空間縱深感。

寇鵬程教授也發現紀昀大量地用與“闊”有關的詞語來解釋意境,比如還有“深”[1]94。這兩個詞所指的視覺效果是一致的,就是縱深感。紀昀評姚合《過天津橋晴望》特指“人家向晚深”一句“意境深微,能寫難狀之景”[4]1389。與前例不同的是,此句只有一個物象,“人家”即農舍。詩句營造的視覺效果為:農舍四周很空曠,如果黑夜降臨,它會顯得十分孤獨,其“可視性”依然由使農舍這個物象從背景“脫穎而出”得來。農舍+漆黑的夜色、千山+天空以及月亮+澄江構成了所謂的“圖底”關系,在格式塔心理學派看來,這種關系極易喚起人類的空間感。奧地利心理學家馬赫也認為:“我們通常都是用雙眼看東西……看到的不是顏色與形式,而是空間中的物體?!盵5]換句話說,縱深感、空間感就是視覺的景深效果。此外,紀昀對這首詩中的“自從王在鎬,天寶至如今”的評價是“結亦無味”,說明歷史敘述是意境的反面,進一步確證了意境的語言應為描寫。紀昀評林逋《湖樓寫望》“前四句極有意境”[4]974的詩句是“湖水混空碧,憑欄凝睇勞。西塞山翠重,秋靜鳥行高”。所謂“極”,按一般理解,應為意境的理想形態。“湖水混空碧”誘導讀者回憶曾眼見的視覺景觀,即“水天相接”的視錯覺經驗:從物理真實的角度看,水在天下,而人類的視線存在一個“滅點”,在這個點上水天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視錯覺經驗同樣會帶來景深效果,相同類型的描寫還有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皯{欄凝睇勞”敘述觀賞湖景的行為,和意境無關。“西塞山翠重,秋靜鳥行高”依然具有景深效果,但和第一句屬于不同的類型,其可視的原因同樣將在后文分析。對這首詩,紀昀還認為“‘靜’當作‘凈’,作‘靜’便少味”。“靜”是聽覺效果,而“凈”是視覺上的通透狀態。由此可見,用字用句的“可視性”是紀昀批評的重要標準。紀昀評孟浩然《歸終南山》的結句“松月夜窗虛”的“意境殊為深妙”[4]934是具有景深效果的詩句的另一種類型,這將在后文分析。

意境也是王國維詩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認為有意境的詩詞曲同樣具有“可視性”,其基本成分是“景”。在闡發元曲的藝術特征時,他說:“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本o接著,他在評論馬致遠的作品時說:“語語明白如畫,而言外有無窮之意?!盵6]134與紀昀不同的是,王國維將意境的外延擴大,運用到抒情和敘述這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中。不過,后學基本一致地將這兩個使用向度拋棄了。也就是說,現代學者使用的意境,主要針對詩詞中寫景的成分,即描寫向度?!对姼瘛分^“處身于境,視境于心”,如此看恚“境”應包括詩人所處的三維空間,他用語言符號將所見敷衍成文,于是讀者在想象中似乎“看到”了“景”,也就是符號化了的“境”。在王國維看來,“境非獨謂景物也,情感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性情者,謂之有境界”[6]201202。這進一步證明,景物是境的基本成分。于是,我們就能理解王國維為什么說“文學中有二原質焉:曰景,曰情”,并且景“以描寫自然及人生之事實為主”[6]218。文學中的景是詩人用語言再現的視覺事實,就是意境之“境”??荠i程教授認為,“我們經常說王國維的意境是什么‘情景交融’,這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王國維說過‘文學有兩原質,曰景曰情’,但他并沒有說過‘意境’有‘兩原質,曰景曰情’”[1]95。從引文可知,王國維的景和情對應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描寫和抒情,不能由此推論出“情景交融”。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把意境和“情景”截然分開,因為這兩個術語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命名文學作品的“內在形式”:從內容上看,詩人再現的是眼見實景;正是有了景物的存在,語言藝術便可營造一個虛構之“境”。于是,意境作為情景的理論提升成為文學批評的標準。如前所引,紀昀所謂有意境就是能再現“難狀之景”。概括地說,情景是文學的客觀內容,意境是文學“內在形式”的批評標準有學者從蘇軾《虔州八境圖八首》推論,在中國詩詞中“境”與“景”同義,均指自然風景。(見崛川貴司:《瀟湘八景――詩歌與繪畫中展現的日本化形態》,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3頁)據筆者考察,蘇軾認為陶淵明“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可知他還是較早將“意”與“境”用在一起進行文學批評的詩人。。就中國文學而言,如果說文學“外在形式”的批評標準是聲音和諧,那么“內在形式”的標準之一便是“意境闊遠”。此外,從王國維“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6]31的表述及其例證看,意境和詩之“隔與不隔”實質上是同一所指內容的不同表述,核心問題是讀者對景物的直觀。“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中的兩個物象互為圖底,“可視性”較強;“晴碧遠連云”意境闊遠,詩人以“平遠”的法則構造“文學圖畫”,讀者的想象空間具有縱深感?!爸x家池上,江淹浦上”之“隔”,不僅緣于語出用事,還因為從語言表達方式看,詩句屬于地點的陳述,只有一個物象,無法給讀者營造視覺上的景深效果。二、語言藝術具有“可視性”的形式基礎是透視描寫如上所述,從語言表達方式看,符合紀、王二人意境標準的詩句多為描寫,準確地講,是“透視描寫”。如果以創造景深效果作為劃分標準,描寫大致可分為白描和透視描寫。兩者均屬于用語言再現視覺經驗的方法,不同的是,前者“勾勒”事物的二維輪廓,景深效果不佳,而后者通過兩個物象的相互凸顯給讀者強烈的三維空間幻覺。雖然白描也使語言藝術具有視覺效果,但事實上我們不會認為這類文字“意境闊遠”。因此,透視描寫是可視性、文學意境的形式基礎。基于紀昀明確用意境指稱的文學作品,可將透視描寫分為兩大類、三小類,再結合其他作品進行闡述。也就是說,可將這三類描寫詩句明確稱為“有意境的”。

(一)“移遠就近”式文學意境

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詩繹》里說“右丞妙手能使在遠者近”,現代美學家宗白華在《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一文里引用這句話,闡發中國古代詩歌的空間造型特征。他說:“使在遠者近,就是像我們前面所引各詩中移遠就近的寫景特色?!h山與近景構成一幅平面空間的節奏。” [7]212結合上文所述,這一類文學意境還可細分為“視錯覺”式和“門窗借景”式。

1.“視錯覺”式

例如,紀昀認為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這一句“意境闊遠”[4]185?!按蠡摹敝傅氖且曇爸羞h方較空曠的地方。實際上,大荒和高樓相距甚遠,但在詩人雙目視覺看來,兩者緊密貼合。這是由視覺錯誤創造的空間感,一個“接”字可以讓原本沒有聯系的兩個物象產生情感上的交流。下一句“海天愁思正茫?!痹佻F水與天齊平的視錯覺景觀,在中國詩歌史上類似的詩句還有“秋水共長天一色”“黃河之水天上來”“江入大荒流”等。再如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不符合物理真實,但這是詩人眼見的真景,具有透視感,“畫面”顯豁,“意境闊遠”。中國詩人有“登高必賦”的傳統,這就產生了很多與地平線有關的詩歌,通常用太陽、云朵、山水和樹木反襯視野的無邊無際?!耙饩场钡囊粋€基本特征是詩歌給讀者營造的想象空間須“闊遠”,這就要求詩人的視野要開闊,所以地平線是合適的選項。前人論詩經常援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把意境與道、人生和宇宙相聯系,以此體現中國哲學的深邃以及文學的獨特性。其實,登高望遠是人的生理本能,愛默生說:“眼睛的健康需要一條地平線。只要我們能看到足夠遠,我們永遠不會感到疲倦?!盵8]194意境恰好能滿足讀者“第六感官”的審美需求,并提醒人們到自然中去尋找這種“畫面”。相反,如果視野狹小或視線受阻,人類就會產生憋屈的感覺,這是人所共有的生理感受。宗炳能在山水畫中“臥游”,而讀者在“意境闊遠”的詩歌中亦能如是。此外,祖詠的“積雪浮云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等所營造的空間不如涉及天地、“大荒”的詩歌開闊,但兩個物象仍給讀者以深度暗示、符合意境的形式要求。

2.“門窗借景”式

前文提及,紀昀認為孟浩然《歸終南山》“松月夜窗虛”一句“意境殊為深妙”。前一句為“永懷愁不寐”,說明詩人在床上輾轉難眠,望見窗外松樹和月亮。雖然“借景”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著作中使用的術語,但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觀看方式也會存在。這一句有意境的原因在于:詩人描寫目之所及,雖然沒有錯覺感,但縱深感依然強烈。宗白華在《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中說:“中國詩人多愛從窗戶庭階,詞人尤愛從簾、屏、欄干、鏡以吐納世界景物。”在這篇論文里,宗先生列舉了大量六朝以降中國詩人從窗內向外觀看景物的詩句,并認為出現這種文學現象的原因是中國人具有“飲吸山川于胸懷的空間意識”[7]207。其實,這種所謂的“空間意識”來源于普通人的視覺經驗,即每個人都能通過窗戶看到“世界”。不同的是,詩人用語言把在特定角度看到的世界景觀再現了出來?!氨驹谀壳啊辈拍堋叭缭谀壳啊保ㄟ^語言藝術,讀者和現實世界發生了審美關系。這一類型的名句還有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似可將其上升為藝術的一種母題、一個原型。這個原型在西方表現為有窗戶的風景畫,即取景點在室內,觀者通過窗戶觀看室外的風景。這種畫“尤其是對于北歐人來說,緩和內部與外部之間、風景與日常室內景象之間的尖銳距離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8]138。我們也可用“緩和沖突說”來闡釋杜甫詩歌的意義:“窗含西嶺千秋雪”暗指室外寒冷而室內暖和,表明他對在成都的生活比較滿意;“門泊東吳萬里船”以室內靜止室外運動的沖突表達了思鄉之情,同時也是忠君之念和報國之愿。這樣,讀者就能理解,他在成都和夔州盡管遠離中原戰火,但還是擋不住“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內心沖動。

在宗白華看來,中國人的空間意識體現為一種節奏化了的音樂性,和西方人用透視法作畫有區別,但事實上,透視是人皆有之的生理現象,中國“移遠就近”式的文學意境恰恰是詩人站在固定視點觀看得到的“文學圖畫”。無論是語言藝術還是視覺藝術,對藝術家再現眼前之景的要求是將三維的空間事實轉化為二維的平面事實。換個角度說,透視的本質要求藝術家在二維平面上暗示出三維空間的存在。顯然,“移遠就近”是讓圖像具有視覺真實效果的手段。“門窗借景”式的句還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即“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也可給讀者營造闊遠的意境。在豐子愷看來,這個對句體現了“文學中的遠近法”[9]?!斑h近法”即透視法。詩人用“低”和“小”直接說明了在視網膜上兩個物體的遠近和大小關系,視點確定,“我”與物的位置關系明確。不同的是,在第二種大類型的透視描寫中,詩人觀看的視點相對來說不確定。

(二)“平面重疊”式文學意境

上文所指意境主要局限在單句,接下來分析聯句。由兩個句子內指的二維畫面在讀者腦海里重疊而成一個三維空間,我們將這種類型的意境稱為“平面重疊”式。前已提及,紀昀認為“西塞山翠重,秋靜鳥行高”很有意境。一般情況是,絕句和律詩由兩個表意完整的句子構成聯句。就此例而言,由于只涉及一個物象,“西塞山翠重”和“秋靜鳥行高”的空間縱深感均不強,我們很難用“意境闊遠”來稱謂。但是,從閱讀進程看,這兩句詩前后承接,誘導讀者將兩個二維畫面重新組合成具有景深效果的三維空間。“西塞山翠重”所指物較大,應為背景;“秋靜鳥行高”所指一個或幾個點,且“鳥行高”暗含了運動的趨勢,物象自然凸出。于是,此聯的物象也構成了“圖底”關系,并且互為圖底:在西塞山的襯托下,飛行中的鳥兒形象鮮明;反過來,高飛的鳥兒也讓西塞山顯得更加翠綠。

篇8

在高一上學期執教記敘文寫作時筆者堅持雙管齊下,既注重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體驗生活,也努力做到以讀促寫,通過名作學習提高寫作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將通過解析名作引導學生掌握景物描寫的一些經驗整理出來,供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記敘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和技巧。考慮到同學們平時的觀察訓練與日常寫作,筆者將課堂重點確立為:通過閱讀名作,分析和概括出名作的景物描寫技巧,并借鑒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進而將教學目標分解為兩項:一是如何寫景,即引導學生從名作中分析出景物描寫的方法與技巧。二是如何景中傳情,即教會學生把握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

一、向名作學習景物刻畫的方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眼目?!比绾螌⒀矍熬盎鞴P底文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上課伊始,筆者用PPT演示了一幅荷塘圖,讓學生作口頭描寫,字數不作要求。同學們完成得比較輕松,但大多數都很概括和空泛,談不上生動和具體。接著筆者向同學們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一段關于月下荷塘的景物描寫: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雖然滬教版教材將該文放在高三學習,但課外閱讀廣泛的學生已經早有涉獵。即使有學生沒看過,單就這一段文字而言,在理解上也不會存在太多障礙。學生齊讀之后,對比自己的口頭作文,都感覺大相徑庭,一致認為朱自清描寫的荷葉、荷花比自己描寫的美。于是筆者啟發同學們思考:這段文字美在哪里?學生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有的說這段描寫形象生動;有的說描寫細膩傳神;還有的說感覺意境很美,有一種靜謐的美。筆者對他們的回答都給予充分肯定,緊接著引出下一個問題:這段文字描寫得這么美,作者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嗎?之后筆者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盡可能地去發現作者寫景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充分討論后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筆者對他們進行了必要的啟發,比如我問:“該段文字中,作者描寫的對象是什么呢?”學生答:“荷葉、荷花”。又問“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寫荷葉荷花的呢?”學生根據筆者的啟發,經過討論,發現了朱自清在這段文字中的描寫技巧:有的說寫荷葉主要是描繪形狀,寫荷花主要是描寫顏色;有的說描寫的角度多,如視覺和味覺;有的說用了比喻和擬人修辭;還有的看到了動態、靜態描寫等。筆者很為學生們的發現而高興,并及時地把他們的發現書寫在黑板上:

1.繪形、著色

2.視覺、味覺

3.比喻、擬人

4.動態、靜態

在互動的過程中,筆者又給學生補充講解了“通感”這種在景物描寫中具有特殊作用的修辭格,并引導學生大膽聯想,對該段文字進行續寫。比如寫完動態、靜態的荷葉荷花之后,還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繼續往下補充,增加別的角度和環境條件。比如“下了一陣小雨,雨滴打在荷葉、荷花上,……”再如“一陣秋風吹來,萬木蕭條,……”可見,只要用心,描寫的角度是可以多方位展開的。學生都感覺老師說得有理,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情。

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再做進一步分析研究,逐句地,從朱自清繪形、繪色,描寫視覺、味道,描寫動、靜態中再發現一些具體的東西。眼光犀利的學生經過老師提醒,馬上發現了朱自清寫景的一些非常細小的規律,即寫景順序問題?!扒壅鄣暮商辽厦妗保冉淮h境或位置;“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接著交代描寫對象“荷葉”,且前有修飾語;接下來“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是用比喻修辭對荷葉作形象、細致的刻畫。接下來也是如此,“層層的葉子中間”是交代位置;“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引出描寫對象“白花”,前面也安排有修飾語;然后用擬人“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再用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三個比喻連用叫博喻)等作精細的描寫。同理,作者在寫“清香”的時候也是使用了這樣的方法。于是筆者在黑板上板書了朱自清寫景的一個規律:先交代位置或環境,接著引出描寫對象,再用各種修辭多方位展開描寫。

據此發現,筆者當堂布置了作業:選取校園一處景物作描寫,如校園垂柳、路旁梧桐等。由于學生掌握了規律,寫起來一點也不困難,不少學生寫得非常出色。

二、從名作學習景中傳情的方法

成功的景物描寫并非簡單地描摹物象,而是深刻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日本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云:“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道亦無味?;璧┚吧?,四時氣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說之,為妙。”為了使學生認識景物描寫的深層意義,筆者又進行了如下安排。

筆者先讓學生根據上段的景物描寫大膽猜測一下朱自清在寫這一段景物時的心情。學生大都能感受到作者此時內心的一絲迷茫、一絲困惑或淡淡的喜悅。然后筆者抓住時機告訴學生:如果寫景僅僅是為了寫景,那么寫景本身就失去了意義;高明的作家都會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來確定自己景物描寫的感情基調,景物描寫要為傳達情感服務。為使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一點,筆者提供了一組名作片段,做成PPT展示如下:

而我這里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第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看上去當然就與眾不同了。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于荷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季羨林《清塘荷韻》)

那是滿地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轉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來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宗璞《西湖漫筆》)

每天清晨經過荷塘,總能看見一池荷韻。從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綠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當風低水皺,湖閑雨輕的日子,清荷亭亭,綠裙裾上青玉滾滾,水生秀色;抑或刀風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風荷依舊清色冰姿,氣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從絲毫不見生機的枯萎中復生,而我的師長卻不能了,那一個年輕的身影走進了翩翩的荷葉間,稍不留意便無跡可尋,只余下清香裊裊。(許瑜萍《又是清荷盛開時》)

這些片段雖然描寫的對象都是荷葉、荷花,但每一位作者筆下所呈現的文字卻不一樣。筆者讓學生齊讀,然后比較這幾段文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經過討論,學生認為幾組片段的作者不同、主題不同、情感不同,所以景物描寫就不一樣。筆者贊同他們的看法,并與其一同對這組片段進行細致的分析,發現這三個片段所著力表現的主題不一樣,分別表現荷花的高傲、生命力的頑強和懷念恩師。筆者告訴學生,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寫就有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們會看到景物不同的品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切景語皆情語”。進而向同學們強調在作文中進行景物描寫的時候,必須要根據主題確定一個感情基調。描寫色調的明或暗,所著的顏色是亮麗還是深沉,全都由情感基調來決定。感情基調定好后,再用朱自清教給我們的方法對這個描寫對象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地精雕細刻。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強調了作文中的景物描寫要求,即帶著感情觀察,帶著感情取景,帶著感情行文。

作文教學旨在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記敘、說明等基本表達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強調:“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并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經過這樣一堂寫作課,同學們基本掌握了景物描寫的方法,并為進一步深入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提供了借鑒。課后,筆者將學生這次的作文結集為《楊柳集》,許多同學的文章都寫得有情有韻,不僅景物描寫生動具體,而且積極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段,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篇9

【摘 要】觀察是表現的先導,科學的觀察方法是指導表現的利器,而整體、聯系、比較、本質、理解地觀察是培養觀察能力的指南,小構圖訓練和教師的示范引領是培養觀察能力的保障。也是素描學習的思路和向導。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素描教學;觀察方法;觀察能力;培養

美術又稱視覺藝術,簡言之,就是“看”的藝術。但觀察不等同簡單的“看”,觀察是有目的的,積極地、研究性的去看。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把鑰匙,也是我們認識事物,探索規律,積累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通過訓練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尤為重要。

為何要在素描靜物寫生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這是因為,相對風景和肖像而言,素描靜物寫生既不像風景寫生那樣受氣候、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也不像肖像寫生那樣要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抓住人物表情特別是眼神那種稍縱即逝的微妙變化那么高的難度。素描靜物寫生可以在室內進行,光源相對穩定,擺放的物品靜止不動,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主題,搭配不同質感的物件,深入、細致、長時間的觀察研究和反復描繪、修改。因此,素描靜物寫生是小學高年級階段訓練觀察方法的最佳課題。

但是,作為小學生,因為觀察能力的欠缺,在素描靜物寫生中會出現諸多問題。那么,如何培養觀察能力呢?這是眾多美術教師一直在研究,積極嘗試的問題。筆者認為,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是極其有效的。

一、培養學生整體觀察的能力

整體觀察是一種科學而且行之有效的觀察方法。所謂“整體觀察”,是指不要只盯住某一局部,某一物件去看,而是要縱觀全局的看。既要看到整組靜物中精彩的主體,也要看到與之呼應的客體;既要看到大的物件,又不要忽略小東西;既要看到離自己近的物品,又要將視線往縱深推進看到遠處的東西,包括襯布的布紋及走向,色彩的深淺,與物品的前后遮擋關系。沒有經過整體觀察訓練的學生,就不具備整體觀察的能力。他們在寫生時喜歡從局部入手,會將某一局部刻畫得很完整了,而其他物件還停留在輪廓階段甚至連大體輪廓都沒有。畫面就顯得支離破碎,看不出整幅畫大體黑白灰關系,更談不上畫面的感染力。起稿階段主要是通過整體觀察,確立畫面的布局,勾畫出各物體的輪廓。這一步驟一般的學生通過訓練都能理解。但接下來在深入塑造時,問題就出來了,多數同學會從某一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開始塑造,忽略其他與之相關的物體,比如只畫花瓶而忘了畫其他水果和盤子。

所以,針對初學素描者而言,正確的觀察方法應該是,從起稿階段到畫出大體明暗關系,再到深入塑造直到最后調整完成,都應該整體推進,兼顧全局。這就好比蓋房子,要四面墻一起上,而不是一面墻蓋好了,再蓋另一面墻。

二、培養學生聯系觀察的能力

世上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孤立存在的,都會和周邊環境發生聯系,形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素描靜物寫生也一樣,當一組靜物擺放好以后,這組靜物中所有的東西就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物體與物體之間就構成了聯系。任何割裂、孤立地對待某一件物體都是不正確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養成聯系觀察的習慣。

什么是聯系地觀察呢?就是指在觀察時,既要看到物體本身,也要看到物體與周邊環境、各物體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觀察的目光要具有“放射性”。既要留意左右,也要兼顧前后。這樣,在平面的二度空間上才有塑造出三度空間的可能。小學生因為沒有養成聯系觀察的習慣,在寫生時會不自覺地將物體與周邊環境割裂開來,孤立起來,這樣畫出來的作品就會因為缺少聯系而顯得生硬,不生動。除此之外,我們除了要看到整組靜物之間各物體的相互聯系,還要留意物體與空間背景的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說,我們將看得見的物體比作“正形”的話,那么,背景與看不見的空間就是“負形”。正負形是同時存在的,它們相互依存形成一個矛盾又和諧的統一體。在表現時要正、負形一起畫,畫面除了表現出立體感,更要具有空間感,似乎充滿了空氣一樣。當然,這就牽涉到如何去表現的問題了。

三、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當一組靜物擺放好以后,各物品之間就形成了黑白灰關系。如何去處理這些黑白灰關系呢?這就需要觀察比較,正所謂“有比較才有鑒別”。當同一組靜物中有兩件或兩件以上的物品造型、色彩很接近甚至完全一樣時,就需要我們去進行比較,區別對待,不能畫得雷同。初學者在觀察時往往比較得不夠,將相近的物品畫得一樣,缺少變化。會將處于暗部、陰影中的黑白關系也刻畫得很強烈,到處都是強烈黑白對比,整個畫面支離破碎不說,后面的和處于暗部的物體會因為刻畫強烈而和前景的物體“搶風頭”退不下去,從而大大影響畫面的整體性、空間感和感染力。在繪畫中,即使后面的黑白對比很強烈,只要和前景的關系一比較,他就會弱下去。這時的觀察要遵循“前實后虛,近實遠虛,上實下虛”的原則。所以,作畫者特別是初學者將眼睛瞇成一條縫來觀察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使畫面前后虛實更有區別,從而使畫面更加整體。

四、培養學生理解觀察的能力

除了整體觀察和聯系觀察,對物體結構的理解也是不容忽視的。馬克思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在美術作品中,物體都具有其自身的造型特征和個性,概念地去表現顯然是不正確的,這就需要學生理解地去觀察。正如哲學家萊布尼茲所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概念化是美術學習的大忌,因此就要求我們在觀察階段就必須敏銳地發現物體各自的特征,理解物體各部分結構。比如一堆蘋果,即使是同一棵樹上摘下來的,它們的造型和色彩也是千變萬化而各具個性的。一堆陶罐,它們各自的造型和色彩、質地也是極具個性特點的。對物體結構的觀察和理解,不僅是為了畫準對象也是提高審美能力和掌握藝術表現語言的需要。

五、讓學生養成作小構圖的習慣

那么,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怎樣解決在簡單的靜物寫生中養成科學的觀察習慣呢?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發現作小構圖的訓練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小構圖就是將畫面的尺寸縮小到32K畫紙,就好像一張5R相片一樣大小。在這么小的畫面里進行構圖,便于小學生駕馭整個畫面,眼睛的視角有利于統觀全局,小畫幅因為勾畫的物件相對小,沒有多大空間讓小朋友去死扣細節,所以畫出來的東西相對更整體一些。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慢慢地加大畫面的尺寸,就能很快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了。掌握了正確的觀察方法,就提高了觀察能力。

六、教師的示范引領

除此之外,教師的示范引領也至關重要。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小學生畢竟年齡偏小,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成熟,在進行素描學習時很多相對抽象的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講演示范,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學習過程。教師在進行示范時要嚴格按照整體觀察、聯系觀察等科學觀察方法進行。例如,在擺好的一組靜物面前,首先要引導學生觀察,這組靜物共擺放了幾件物品,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哪個最高,哪個最低,哪些聚在一起,哪些又比較分散,物品與襯布之間形成了一個怎樣的聯系,物品與物品之間有哪些前后遮擋關系,等等。其次,每一個繪畫步驟都要嚴格遵循整體觀察,整體表現的方法,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必要時,每畫一個步驟都要停下來細細講解,讓學生認真體會。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從小掌握整體地、聯系地、比較地、理解地觀察方法,結合小構圖練習和教師的示范引領,就可以克服孤立地、局部地、表面地觀察問題的錯誤。誠然,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只要我們在上述觀察方法的指引下,通過長期不懈的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參考文獻

[1]丁厚祥,師范院校公共美術教程,南高大學出版社,1993,9

[2]《教學對話》編委會,教學對話——素描靜物,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

[3]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素描學習——靜物精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篇10

關鍵詞:哈代 郊外雪景 自然詩

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連接19世紀和20世紀英國文學橋梁的偉大作家之一。他的成就體現在小說和詩歌方面。在哈代看來,只有在詩中才能“更充分地表現與頑石般的消極意見相對立的思想與情感”。

哈代認為,世間萬物構成了自然的整體,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哈代的一些自然詩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表現了對大自然的敬意、同情與熱愛。然而,在自然面前哈代的意識是復雜的,因而其自然詩中的自然經常是陰郁的、冷酷無情的,在一些自然詩中,哈代對自然持否定的態度,在自然界和諧的表面下面看到的是殘酷的競爭。由于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哈代的自然詩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感悲哀的事實:殘酷是貫穿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法則。在哈代的詩中,自然是現實的反映。顏學軍曾指出,哈代的現實感使其自然詩超越了浪漫主義的自然詩。他對自然的關注實際上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他從自然萬物的悲劇性中看到了人類的悲劇命運。雖然對于哈代來說自然是災難的承受者,本身有許多不和諧因素,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均充滿著殘酷的競爭,然而他在自然詩中從來沒有讓人們放棄生存意志,而是希望人們用堅韌和剛毅的態度來對待生存的痛苦。

《郊外雪景》(Snow in the Surburbs)是一首借雪景抒情的詩,詩中生動地描繪了雪景,從形象到聲象, 從靜態到動態, 觀察入微,富有情趣。當然,詩人并不止步于寫景,他借景抒情,以期引起讀者對自然現象帶給生物界災難的思考。詩中的第一節描述了靜態的雪景,首先是樹干上的雪,樹枝上的雪,而后寫到大街小巷的靜悄悄一片,渲染了一種靜的氣氛:

雪使樹干變粗了,/雪把樹枝壓彎了;/一個個樹杈都嵌滿白雪,/一條條街巷都人聲寂滅。

好一幅寂寥的冬景!冬天的蕭瑟,在皚皚白雪的背景下,再加上人聲寂滅的條條街巷,給人以一種殘敗感。大雪壓彎了樹枝,變粗了樹干,嵌滿了一個個樹杈,我們不禁感覺到自然的冷酷,體會到人類生存的環境是如此的惡劣與艱難。第二節詩是對雪景的動態描寫:

雪花迷失了路轉向上飛去,/遇到新的雪花一齊向下飄去。/條條籬笆被雪花連成一片圍墻,/靜悄悄中鵝毛大雪在飛翔。

此節的前兩句描寫了迷路的片片雪花,是否象征人生的飄忽不定與沉浮無助?第三句中雪花連成的籬笆圍墻,筆者認為正象征了人生道路上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坎坷障礙?!办o悄悄中鵝毛大雪在飛翔”,一方面繼續暗示人生中的陰晴,另一方面又體現出作者敢于去體驗殘敗、冷酷的大自然的心境。第三節依然是動態描寫:

一只麻雀飛上了樹枝,/搖落一團團銀絮,/雪塊有它的三倍大,/朝著它的頭和眼睛灑下。

第三節和第一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陰郁、冷漠的自然,同樣是惡劣的自然給生物帶來的惡運,只不過這次人變成了麻雀。麻雀在浩瀚的自然背景下是如此的渺小,殘酷的自然給麻雀帶來的惡運要數倍于它。

雪塊沖倒了麻雀,/幾乎把它埋在雪窩。/麻雀飛到低枝上棲歇,/又抖落樹枝上片片玉屑。

第四節的前兩句,“雪塊沖倒了麻雀,幾乎把它埋在雪窩”。冷酷的自然真的向麻雀發起了攻勢,這個弱小的生物幾乎抵御不了。但勇敢的麻雀卻出乎意料地戰勝了嚴酷的自然,盡管沒有大獲全勝,至少它飛上了低枝,并且還又抖落了樹枝上的片片玉屑,對冷漠、殘酷的自然也算是進行了一場漂亮的反擊。

臺階變成了白色斜坡,/走來一支有氣無力的黑貓,/饑餓的大眼睛,骨瘦如柴,/我們把它抱了進來。

最后一節,我們可以感覺到大自然無情的法則一直在循環反復。盡管麻雀飛上了低枝,它仍舊有可能成為黑貓嘴中的美食,尤其是一只饑餓至極的貓。反過來,黑貓已餓得骨瘦如柴、有氣無力,饑餓使它的眼睛變得碩大。但如果黑貓沒有足夠的力氣,使得低枝上的麻雀成為它自己的美餐,它就只能是大自然的又一個無情的犧牲品。偏偏人類在這個時候,像個救世主似的,把黑貓抱了進來。人類果真是救世主嗎?救了黑貓,同時也救了麻雀嗎?其實不盡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規律,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精華。在1911年和1924年,哈代曾兩次列出對他思想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名單,其中,達爾文被置于首位。人類的突然出現,在哈代看來,實際上是對自然和諧的一種破壞,我們不能不生出一絲憂慮。

從《郊外雪景》映射到哈代的自然詩歌,不難看出,哈代的自然詩再現了陰郁、冷漠、殘酷和傷感的自然。在他的自然詩中,把陰郁的自然同陰郁的人生聯系起來,從而揭示殘酷是貫穿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法則,人們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而不能奢望從大自然中尋求解脫。

讀哈代的詩歌,我們能夠體會到濃郁的現代意識。他對人們心靈創痛的坦誠表現以及他對人在冷酷的世界里生存困境的執著探索,使他的作品頗具現代文學的精神。從表面上來看,哈代的詩歌表現了詩人的悲觀主義思想,諸如陰郁自然的背景下,麻雀的弱小與無力,黑貓的氣息奄奄,但是我們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哈代詩歌中深沉的樂觀主義精神。麻雀在浩大的自然背景下雖弱小無力,但也能振翅飛上枝頭,抖落片片玉屑。

哈代的詩歌總是從許多角度對生活進行考察和反思,表現了詩人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和對人類擺脫生存困境的途徑所進行的真誠探索。盡管他的詩歌流露出悲傷的情緒,但是,哈代的詩歌與其說是悲觀主義情緒的流露,倒不如說是對人類前途的憂患意識和對人類的愚蠢和荒誕行為的極度失望?!督纪庋┚啊分械哪侵宦槿甘瞧床幕?,面對冷酷的自然,它沒有退縮,沒有讓自己弱小的身軀被雪窩埋葬,而是奮力飛上枝頭。那只有氣無力的黑貓,也許象征了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下層百姓,盡管饑餓難耐,依然沒有停下覓食的腳步,依舊在路上前行。詩中結尾提到黑貓被人類抱進了屋,表面上看,黑貓得到了拯救,但深入思考后,我們會發現,拯救只是暫時的,大自然的法則會在人類的參與下遭到破壞。讀哈代的詩歌,你會從不同的角度體會人生,反思生活。

哈代的自然詩是豐富的,詩中有對大自然的敏銳觀察和細致入微的描寫以及對自然狀況的憂慮。哈代的自然詩是深刻的,因為它們探索世間萬物的秘密、人類生存的狀況及意義。更重要的是,哈代的自然詩歌頌生命,歌頌生命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揭示了自然的殘酷法則,批判人性中的殘忍和無情。從這個角度而言,哈代的詩歌具有現實意義。

哈代在他的自然詩中真摯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其詩歌直率、深刻,因為哈代追求真理,堅持在詩歌中表現生活的本質。所以,他的詩歌很容易引發人們對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不管人們是否接受哈代的生活理念,但是,他對大自然的真誠探索和面對慘淡人生的勇氣會深深地打動每一位讀者。

參考文獻:

[1]王佐良等:《英國文學名篇選注》,商務印書館,1983。

[2]諸國忠、李珠:《哈代的人生理想和詩歌創作風格》,《齊魯學刊》,2002.6。

[3]哈代:《無名的裘德》,張谷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