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歷史范文

時間:2024-03-18 18:0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的歷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統文化的歷史

篇1

一、創新教學內容,傳播仁愛精神

我們要推動傳統文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就要形成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正確認知,并將其融入高中歷史課堂。在課改背景下,對高中歷史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是必然趨勢。同時,還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歸納和總結,提取其中的精華部分。教師要基于學生高中歷史學科學習實情設計教學內容,使之與傳統文化內容相融合。為了達到上述效果,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材的主導方向,形成對傳統文化內涵和價值的精準解讀,將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仁愛精神以及知行合一等思想融入歷史課堂,完成教學內容的適當延伸。比如,教師可以探索“貞觀之治”的成因為契機,引用魏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讓學生談談“以民為本,休養生息”的積極作用。教師還可以結合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讓學生體會在國家政治層面上,堅持以人為本、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二、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文化認知

想要保證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歷史課堂,對學生產生正向影響,教師需要改進教學模式。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受個人教學能力、教學觀念的束縛,難以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缺乏創造性教學策略的應用,影響了傳統文化在歷史課堂中的融入。這些教師有必要轉變教學觀念,主動學習更多的先進教學方法;要吸收更多的歷史文化,提高知識儲備,在更新教學觀念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例如,我們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策略讓學生圍繞課堂主題展開探究,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取更多的傳統文化內涵。

三、感知傳統文化,踐行愛國教育

篇2

關鍵詞:古代藏書家;典籍;貢獻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247-03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無數彌足珍貴的歷史典籍。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是兼有經濟價值和精神力量的物品,即一般人所稱的物質和精神的結合體。我們將視角固定在圖書典籍方面,追溯古代藏書家所承載的厚重的藏書文化,不難發現,藏書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貢獻,集中體現在對中國歷代典籍的保存、傳播及推動學術發展等方面。

一、典籍的保存

中國古籍浩如煙海,很難舉出一個確切的數字。對這些歷史的重要典籍的收集與保存,藏書家作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應該看到,在古代的中國藏書不易。一是政治的原因,數千年漫長的封建統治,歷代統治者常視文化典籍為異端,害怕讀書人一旦掌握知識,會動搖其統治,故千方百計、不遺余力地摧殘藏書事業。肇其始者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繼之者有隋之焚緯書及兩宋時蔡京、秦檜等權臣禁書;至明清時,文字獄迭起,藏書家為藏書甚或有性命之虞及滅族之禍;二是由于兵燹戰亂,自漢晉而隋唐五代,迄至宋之明清,長期兵禍戰亂,史不乏書;近代由于帝國主義武力入侵,《永樂大典》蒙受英法聯軍之劫即是一例,余皆歷歷可按。三是私家藏書還要有充足的資金保證,時常面臨家道中落,后世子孫不能繼其業以及天災人禍、水火災害等毀滅性打擊。可以說,藏書家就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經千辛萬苦,歷百難千劫,矢志不變初衷,猶如傳遞接力棒一樣出現了一幕幕藏書家購置、傳抄、互借、收藏圖書的畫面,癡心護藏著中國傳統文化。

典籍的保存始現于秦漢時期。綜觀歷代藏書之損毀,往往皇帝內府藏書要比民間私家藏書的損毀更為慘重,因為集中性收藏更易遭集中性損毀。私家藏書由于收藏的分散性,其損失相對來說較小一些。比如,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活埋儒生數百人,取締私學和采取嚴厲禁錮政策,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使古文化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規模損毀,而“……《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史記?八國年表》)。因了民間私人藏書的私密度藏,將大量禁書藏于夾墻、地窖、山洞等處,才為古文化典籍的流傳保存了至為寶貴的火種。漢武帝時為充實宮廷藏書和政府機構藏書,廣開獻書之路,收羅天下圖書,征集的主要對象,便是這批民間藏書。“百年之內,書積如丘山。”正是這批珍貴的先秦遺藏,奠定了漢王朝國家藏書的基礎,并由此繁衍出以后歷代無數的典籍。

再以宋元刻本為例。今天保留下來的數以千百計的宋元刻本,它們中的每一種每一冊都是歷經眾多有名無名的藏書家之手,一代又一代藏書家的努力層層遞傳下來的,盡管在傳遞過程中因種種天災人禍可能損毀慘重,但這恰恰又說明了藏書保存的極大不易與艱辛。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的寧波天一閣,可謂單一藏書樓典籍保存的范例。萬歷十三年范欽謝世,其長子范大沖繼承天一閣藏書,自此時起確立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嚴格族規,限制天一閣文獻的使用,開始了一種封閉的家族共同管理的管理制度。這固然遏止了天一閣文獻信息的利用,但客觀上卻使天一閣藏書,特別是大量明代地方志、登科錄等珍善本比較完整地得以保存下來,這在當今世界仍是獨一無二的孤本。當公元16世紀前后建立的著名藏書樓,如祁氏澹生堂,趙氏脈望館等紛紛衰落后,天一閣卻為時人所重。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設四庫全書館,向全國各地采訪遺書,開始《四庫全書》編篡的浩大工程。天一閣族人范懋柱積極行動,概然進呈書籍641種,共5 762卷,率先在藏書人當中做出了表率,是私家藏書樓中進呈底本最多的一家。在他的影響下,進獻一百種以上的近十家。如果沒有藏書家嘔心瀝血、日積月累的收管保藏,就不會在當政府需要時,能夠如此慷慨地應詔進書呈獻閣藏,為《四庫全書》的順利編篡作出巨大貢獻,受到乾隆皇帝的直接關注和褒揚獎勵。

清末社會動蕩不安,戰亂兵燹不斷。《四庫全書》的江南三閣中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均毀于戰火,唯杭州文瀾閣雖遭戰亂,卻因丁申、丁丙二位藏書家“不避艱險,每夕往返數十里,摭拾文瀾閣殘編”,經錢恂、張宗祥等學者抄補缺帙,終使文瀾閣《四庫全書》得以恢復原貌。現今的南京圖書館就收有丁丙“八千卷樓”的全部藏書。

此外,為保護藏書的完好,更多的藏書家還從民間汲取智慧、良方,采取各種辦法保護所藏,有些方法一直被沿用到今,如古籍的曝書及中草藥防蟲等。早在宋代,藏書家趙元考即采用寒食面與臘月雪水調和粘書,據說此法可以使書不蠹。明代的天一閣及其他一些書樓則一直采用蕓草夾書以防蟲。凡此種種,著實荷載了藏書家太多的辛苦與磨難,更折射出聚書的不易與艱難。藏書家大多嗜書如命,出于對書的癡迷和熱愛,也許藏書家苦心收藏的目的是為了“子孫寶之”,也許是為了自己學術研究和出版圖籍。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書籍是寶,是人們不可或缺之資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書籍是人類知識的寶庫,這種共識,往往是促使藏書家長期堅持藏書的主要原因。對于這一點,洪有豐在《清代藏書家考?引言》中有著最好的表述:“各藏書家之經營網羅也,或費手抄之勤,或節衣食之費,得之艱而好之篤,情壹志專,珍護逾甚。儲藏、裝修一切整理、保管之法,無不加意考察,力求至善。雖聚散無常,而楚弓楚得,茍非絳云之炬,及裹物代薪之不幸,其他大抵轉相售購,仍多歸于好而有力者之庫,其愛昔保護一如前也……故今日之珍藏,實幸往昔藏書家,互相保留,以迄于今也。”

二、典籍的傳播

抄錄和刊刻流布,是中國古代藏書家傳播典籍文化的重要手段。

首先,典籍的借抄、互抄。古代的通訊、交通俱不發達,歷代幾乎所有的藏書家都有過借抄史。借抄既是聚書方法,也是私藏的利用,很多藏書家都將其藏書借人抄錄,互相借抄之風甚盛。他們或親自動手,或雇人代勞,或抄自官府,或源自私家。通過許多人的碾轉借抄,一本書不僅可以化作千百本,而且可以跨越時空的阻隔四處傳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梁人袁峻“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五十紙,紙數不登則不止”。北周裴漢“借人異書,必躬自錄本”,這不僅推動書籍流通,而且也豐富了公私典藏。

寧波范氏天一閣之藏書最初也是通過借抄方式來保存傳播鄉邦文化的。天一閣藏書的借抄始于范欽,其藏書的一大來源便是向其他藏書家借抄。比如他曾向同里豐氏萬卷樓借抄,又與江蘇藏書家王世貞訂立藏書互抄之約,“以增益之”。據天一閣研究員駱兆平先生《天一閣明抄本聞見錄敘》考證,有據可查的天一閣明抄本有1 147種之多,其抄本除少量得自故家舊藏外,主要通過借抄、互抄而得。在范氏族人范光燮任嘉興府學訓導時,為充實府學藏書而抄錄天一閣經部類典籍百余部,供士子們閱讀。能夠完成如此數量的傳抄活動,的確反映了藏書家對閣藏文獻的使用和傳播的慷慨態度。或許借抄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著述,亦或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庋藏,但藏書家孜孜以求、經年累月地抄寫,其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威力是何等之大!憑無數雙抄書的手生產出無數的抄本書,以至當許多刻本毀滅絕跡時,唯賴抄本的存在而得再續流傳。

其次,典籍的刊刻、流布。藏書家刻書應該說是古代中國的一個特色和好傳統,它對于中國歷代典籍的延續與傳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印刷術發明之前,所有的書籍均靠手工抄寫,費時又費力,一種書復本很少。雕版印刷發明之后,刊刻書籍便也在私家宅塾流行,歷代藏書家中多有熱衷于書籍刊刻者,他們既是藏書巨擘,又都是出版大戶,利用各自豐厚的藏書,富足的資財刻印了品種繁多、質量甚佳的圖書,廣為流布。

明代一些藏書家,為了增加收藏、傳播典籍文化,他們利用傳統的抄錄和編纂,更多地運用自宋以來印刷術方面的優勢,大量刊刻傳播古籍。如胡震亨刊布傳播唐詩;臧懋循、趙琦美刊刻傳播元雜劇;洪木便刊刻宋元明話本等。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藏書家還大量刊刻了叢書。據統計,中國歷代所刻印的叢書,總數約在5萬種以上,幾占中國古籍的1/2以上。因此,明代的藏書家刊刻叢書功不可沒。再如,明末藏書家毛晉的汲古閣更是以刻書名聞天下。毛晉三十歲時,為要經營印書業,把田地、質庫一時盡售去,以作買書和刻印書籍的資本,陸續買進的珍本書達84 000冊之多,建汲古閣、目耕樓以儲之,為日后校勘書籍之用。他“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晝不知出戶、夜不知掩扉”地勤奮工作,直到“頭顱如雪、目睛如霧,尚忙忙不休”。其刻書流布活動昭示著汲古閣藏書之豐富,所校刻《十三經》、《十七史》、《群芳清玩》、《津逮秘書》、《宋名家詞六十一種》等,多以“汲古閣”名義刊行,為歷代私家刻書最多者,“于是縹囊緗帙,毛氏之書走天下”。

清代的黃俞邰、周雪客為使珍籍得到廣泛傳播,在自己無力刊刻的情況下,精心挑選了家藏中罕見流傳的珍秘之書96種編成書目,聯合向社會公告征求刊刻者,表示愿無償提供家藏珍本為刊刻底本,有意者可任意選刻一種、數種或數十種,“各隨所好,共集大成,不但表彰前賢,抑或嘉惠來者。”這就是著名的《征刻唐宋秘本書目》的由來。該書目自后,響應者眾多,納蘭性德刻《通志堂經解》取其22種經書刊行,鮑延博《知不足齋叢書》也選其9種珍本刻之,甚至連皇家英武殿聚珍版叢書也慕名前往,按書目選取了不少史子類珍籍刊刻。確實,在許多的藏書家心目中,刊刻古籍是流布藏書的最佳形式,也是服務社會、流芳百世的至高境界。

三、典籍的完美

為了一種古籍的完美,許多藏書家往往需要埋首故紙,昏天黑地耗費數年的光陰,正是對典籍負責,對子孫負責的崇高的使命感支撐著無數藏書家默默無聞地沉浸于陳編爛簡中,從事著這種“為人作嫁”的苦差。明代趙用賢為校五卷本的《洛陽伽藍記》,先后用了八年的時間,以五種不同本子的校讎,共改正誤訛增補遺漏860余字,方使這本不算太厚的書成為完本,其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藏書家的心血汗水。同樣為了一種殘缺不全的圖書能夠配成完書,藏書家往往不辭勞苦,遍訪各家、書肆,或于雜書中拾遺補缺,或從面鋪、街頭搶救出被當作廢紙的斷簡殘編,使無數珍本能夠破鏡重圓,完美再現。這種搜訪集全、拾殘惜書的精神同樣值得稱道。

四、推動學術研究和文化發展

歷代藏書家在藏用結合,推動學術研究和文化發展上有著明顯的成效,這主要表現為藏學家在治學探索的基礎上,以著述、選集、匯編等形式創造出新的典籍,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內容,提供更多積累。僅以魏晉南北朝為例。史學方面,魏晉兩代私家寫史成風。魏史私作,除陳壽《三國志》外,尚有郭頒《魏晉世語》,孔衍《漢魏春秋》、《魏尚書》、王隱《蜀記》、環濟《吳記》、陰澹《魏記》,孫盛《魏氏春秋》等七種。晉史更多有十幾種。著述方面,南北朝的藏書家,利用私藏編纂了頗有影響的巨編大著,像南齊藏書家蕭子良“集學士抄《五經》百家,依《皇覽》例為《四部要略》千卷”(《南史》卷四四《蕭子良傳》)。梁昭明太子蕭統“于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為《文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梁書》卷八《昭明太子傳》),特別是《文選》一書,這是一部推重文華、精選流別、在中國文學史上深有影響、基本概括了唐以前詩文精華的文學選集,成為百千年來士人必讀的文學范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除以上類書、選集外,像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酈道元的《水經注》、劉勰的《文心雕龍》、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學術名著,也都是藏書家利用藏書的顯著成果。

五、典籍的捐公

中國封建社會,私家藏書風氣推崇個人私藏和藏家世守。在近代中國,隨著近代藏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傳統的守藏觀逐漸為藏書家所舍棄,尤其在公共藏書成為近代藏書文化發展的主流時,一些藏書家以出售、捐獻或寄存等方法將私人所藏轉歸公藏。特別是進入現代,以范氏天一閣、劉氏嘉業堂、孫氏玉海樓、黃氏五桂樓等數以百計的私家藏書乃至自家藏書樓的百川歸流,說明著中國藏書家鐘愛典籍,化私為公的恢弘文化胸懷。

建國之初,范氏后裔公推范若其、范盈笙代表范氏家族將天一閣藏書和房地產捐獻給國家,寧波市人民政府接受這一文化寶庫,并成立天一閣文物保護所,配備專職人員加強管理。如今的天一閣是一家藏書和學術研究單位,其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民間藏書樓,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而成為研究的對象。

1950年整整一年,是中國私家藏書捐獻最為踴躍的時期。江蘇常熟鐵琴銅劍樓藏書傳人瞿濟蒼、瞿旭初遵其先父瞿啟甲遺志,先后將其家藏宋、元、明善本書籍72種、近2 000冊,通過文化部捐贈給北京圖書館;浙江杭州余翼將其父余紹宋所遺寒柯堂遺書和碑貼13 000余冊捐贈浙江省圖書館;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的馬敘倫將其在杭州的存書1 944冊,捐贈浙江大學圖書館,其中包括稿本、抄本和明刻本90余種;許廣平將位于北京宮門口西三條二十一號的魯迅故居及宅內所藏書籍5 195冊、拓本4 030件和其他文獻274件全部捐獻,后由文物局接受。

此外,像胡樸安、葉景葵、徐行可、李子廉、李文漢、蔡敬襄等人的藏書分別捐入了上海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和江西省圖書館等。當然,這只是眾多藏書家中的光榮代表,藏書家以自己慷慨無私的壯舉為中國私家藏書的歷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六、結語

藏書家的歷史作為是一種客觀存在,對中國藏書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是中國文化光輝燦爛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結晶。如果沒有私人藏書家的無私奉獻,近代以來各類型圖書館的建立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各圖書館引以為榮的古籍善本幾乎全部來自私人藏書家的收藏。如若不是私人藏書家的歷史貢獻,我們又談何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如果沒有歷代藏書家的勞績,豐富的典籍文化絕有可能與時俱滅,那么人類就有可能在黑暗中不知要摸索多少年!我們祖國擁有的古籍之多,舉世第一,而這些典籍端賴藏書家千辛萬苦的護藏而后加以傳播,才使中國歷史不斷,文明始得延續。這也是中國區別于其他文明古國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在這里,引用程煥文教授在“鐵琴銅劍樓與中國藏書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現存藏書樓聯誼會”中的發言詞作結語也許最為合適:“歷史上的藏書家是中華文化的真正守護者,沒有藏書家的世代相守和薪火相傳,中國文化與藏書想要傳承到今天是絕無可能的……因此,我們應對私人藏書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參考文獻:

[1]肖東發,袁逸.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1,(1).

[2]牛紅亮.試析魏晉南北朝的私家藏書[J].圖書館雜志,2003,(6).

[3]徐良雄.天一閣文獻信息輸出的歷史淵源[J].江蘇圖書館學報,1999,(5).

[4]任繼愈.中國藏書樓[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篇3

中華民族以其獨特的精神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演繹了古老而悠長的民族歷史,其圣人之道傳承千古,享譽世界,作為子孫后代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沒有理由不去用古圣先賢的經典理論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個人修養。由此可見,文化史教學對學生、對民族、對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也是歷史教學不可輕視的重要內容。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文化內涵,是我們改變傳統歷史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

一、豐富課堂內涵,強化道德教育

傳統的歷史課堂主要以歷史事件的發展為線索。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能給學生展現一幅完整的歷史畫面,梳理一條系統的歷史線索,卻使教學顯得生硬死板。教師如果能以自己豐富的文化知識、較高的人文素養浸潤和澆灌歷史課堂,將會使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在歷史教學中得以傳承和發揚。

初中階段(13~15歲)是人的社會情感萌動的時期,這個時期正是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的關鍵時期,是矯正學生思想、端正學生品行的最佳時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全面、客觀地發揮歷史學科特有的人文教育功能進行教學。歷史教學藝術就是要將活的感情和思想注入到死的知識中,讓歷史“復活”。因此,教師必須挖掘歷史深處的文化內涵,將其與歷史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用古人的思想、傳統的文化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體現“落實德育為先,突出德育教育的時代特征”的新課程的修訂原則。

二、轉變陳腐觀念,提升教師品位

初中歷史課本在編排時主要體現了歷史發展的時序性特點,著重強調社會形態的演變和經濟發展的規律,對思想發展、科技成就、文史著作等文化現象只是一提而過,并未將文化真正納入教學的范疇。在課標及考綱中,文化總是作為弱勢環節呈現給學生。正如馮天瑜先生認為,“我國解放后的史學一度成為單純的政治史,一方面是‘重政務,輕文化’的傳統史學影響的結果”。課程編排的這一缺陷給教師在滲透文化史教學時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壓力,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為文化史的教學作出努力。

古人認為,人性的高雅與否直接體現在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方面。基于此,傳統中國才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才有“文明之邦”與“蠻夷之地”之別。教師作為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和品行習慣的踐行者,其素養和品位直接體現在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觀念文化之中。因此,廣大教師一定要勤于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三、發揚民族傳統,適應時代要求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美譽,華夏民族棲身于黃河流域,肥沃的土地、溫和的氣候、和諧的環境孕育了古老而優秀的中華文明。正如近代學者楊度所言:“中華之名詞,……,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文化與史實并非決然斷裂的,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華夏民族自我塑造、自我保持、自我更新的過程。文化深深扎根于史實之中,而歷史事件、銘文器物便充當了文化的記錄者。發揚傳統文化必須把民族精神與歷史史實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構成有機組成的生命體。

人文社會學科的歷史學具有傳承文化財富的社會價值。歷史課程雖然具有很強的過去性,文化雖然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但是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皆具有很豐富的現代意義。十報告指出,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同時必須建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確,我們無法割裂現代與傳統的關系,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的原則,進而體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

四、克服功利觀念,塑造美好心靈

篇4

關鍵詞:傳統文化;室內藝術設計;融合;創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悠久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的延續是民族得以長期昌盛與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人類發展進步的精神紐帶,通過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分析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的強大是以文化傳統為基石的。現代室內設計是以建筑文化和理念為指導的,在室內設計中,也應當立足于悠久的傳統文化內涵,吸取傳統文化精髓,合理運用于現人室內設計等領域,為現代室內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1傳統文化與室內藝術設計解析

1.1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流傳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這些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凝結了中華兒女的辛勤汗水,包含了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濃厚情感。在傳統文化之中,包含了文學、藝術,也包含了風俗、道德,這些綜合的中有現代藝術設計所運用的陰陽學說,也有儒家的天人合一、有現代園林設計中欲顯而隱、露則淺的藝術理念。在這些深邃的傳統文化中,還透露出了等級森嚴的裝飾色彩風格,無一不顯露出現代藝術的設計理念。

1.2室內藝術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筑體系下的室內設計受到現代化潮流的影響,人們觀念的革新以及城市化建設加快,逐漸受到了大眾的重視,并走向了更加明亮的舞臺。在這種形勢之下,現代室內藝術設計打破了陳舊的、森嚴的等級制度,風格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不拘一格,無處不在的顯示出奔放的時代氣息。但是通過對現代室內藝術設計進行仔細研究,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現代室內藝術設計在不拘一格的設計風潮之下,仍然可以清晰的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同時也成為發揚與表現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傳統文化在室內藝術設計中的融合

2.1傳統思維與藝術設計的融合

我國古代傳統思維與思想是由道家與儒家的傳統文化思想構成,這些傳統的文化思想為我國人民的勞作與奮斗打下了思維與思想的基礎。“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理思想,是道家對自然的崇尚與尊重,這種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境也為室內藝術設計理論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何實現室內環境與窗外大自然景觀的有機統一是室內藝術設計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許多設計者往往會忽略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完全建立在現代化基礎上,機械化的室內設計無法對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進行表現,缺乏靈動性。其次,儒家崇尚謙虛謹慎的為人處事之道,在我國的園林建設中得到了成功運用,這種欲顯而隱的意境,使室內藝術設計展現出一種意象之外的境界,使得室內設計更具層次性。

2.2傳統裝飾與藝術設計的有效融合

在現代室內設計中,主要有分割、切斷、通透等六種常用的空間劃分形式,現代室內藝術設計中,對虛擬空間分割一直是設計的點睛之筆,這種對古代傳統隱晦思想的借鑒,擁有讓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除此之外,現代室內藝術設計中逐漸運用現實的燈光、家具等材料,取代了屏風、帷幕設計等內容,并對空間裝飾設計的層次美,功能美進行了突出,使得室內設計呈現出若隱若現的現代感,實現了現代室內藝術設主地與古代室內設計的有效融合。人們的審美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革命,現代室內設計中,有一些傳承已有的傳統裝飾元素已逐漸退出了裝飾的舞臺,一些新形的材料與藝術品逐漸取代了這些傳統元素。但是現代室內設計并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否認,而是通過提取與重構的過程,使傳統元素實現與室內藝術設計的有效融合。例如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隔斷,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玻璃窗花與剪紙,具有現代感的新型繪制圖案與書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窗格形式,這種傳統文化的革新,也使現代室內設計的色彩搭配更加豐富。

3傳統文化與室內藝術設計的創新

僅僅依靠簡單的模仿與生硬的改變,現代室內藝術設計是無法對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代氣息進行完整呈現的因此,要實現傳統文化室內藝術設計的融合與創新,設計者首先要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刻理解,通過對古代哲學思想理念的全面認識,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根本法則,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傳統文化的深刻意境。除此之外,設計者還要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點,遵循傳統的基礎上打破傳統的束縛,基于現實,創新室內設計理念。通過對傳統思想核心精髓的吸收,尋找現代文化切入點,利用現代科技,創新現代室內藝術設計。同時,以傳統文化為指導,重構設計風格,使室內藝術設計歸根于抽象化與細膩化的傳統文化。

4結語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現代室內藝術設計尋找傳統文化中的藝術性與審美思想,將傳統文化與室內藝術設計有效融合與創新,將使現代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實現和諧共生,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譚秋華.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傳承[D].南京師范大學,2014.

[2]歐陽尚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大舞臺,2014(04):88~89.

篇5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型企業文化;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033-02

知識經濟條件下成功的企業將是學習型組織,組織層面的學習行為越來越成為企業生命的源泉。培養企業的學習型文化,對企業的生存、發展以及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在組織建設以及學習修煉等方面都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對于現代學習型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在長期的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及行為規范。” [1]學習型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在企業文化發展過程中導入學習型組織的理論。學習型企業文化高度重視人的因素,既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又重視企業和員工的協調發展,旨在通過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價值觀,激勵自我超越,以學習力提升創新力。與其他類型的企業文化相比較,學習型企業文化具有自身的明顯特征。

1.學習型企業文化強調學習型的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方法主要是系統思維方法和心靈轉向的自我超越,這是學習型企業文化源源不斷的主體創造來源。在這種企業文化中,企業組織成員從最高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都能系統、全局、動態地思考與認識企業各種價值鏈,都能注重成員自身的反省與體悟,是對分割的、片段的、靜止的形式主義和經驗主義思維方式的超越。

2.學習型企業文化與組織學習具有密切的聯系。學習型組織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它所面臨的競爭更殘酷,唯有通過提倡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來提升組織的學習和創新能力,從而提升組織在激烈競爭中的優勢。因此,學習型企業文化的顯著特征是普遍的學習。在學習型企業文化組織中,員工都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學習,不僅有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文化、科學技術學習,而且更主要的是在進行修煉式的學習。

3.學習型企業文化重視組織成員的發展。在學習型組織中,人真正成為組織的中心,組織存在的目的不僅僅是為利潤,為了資產增值,更是為了給每個成員創造一個能施展個人抱負、進行自我超越的環境。因此,我們說學習型企業文化更關注員工的發展,它比傳統組織更多地營造適合員工發展的組織環境,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本管理。

4.學習型企業文化是一種鼓勵個人學習和自我超越的企業文化。倡導員工個人學習和鼓勵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企業文化的基礎。在學習型組織中,學習包括三個層次,即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和組織學習。其中,個人學習是組織信息獲取和加工的基礎。在學習型組織中,通過企業經營理念和價值觀的塑造,積極引導員工加強自我學習和能力提升,同時倡導員工樹立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使企業全體員工在這種學習型文化的影響下,建立與企業愿景一致的個人學習目標,全心投入,不斷修煉,自我超越,將學習作為個人的終身學習。這樣,企業就以個人追求不斷學習為起點,引導形成學習型組織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

5.學習型企業文化是一種建立共同愿景的學習文化。員工學習過程要實現自我超越,必須將個人目標和組織愿景聯系起來,建立企業的共同愿景。企業文化中的共同愿景可以使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工作和學習的目標趨向一致,激發出員工的創造力、進取心和信任感,有助于團隊學習精神的形成。因此,培育一種促進建立共同愿景和團隊學習的企業文化是學習型組織的使命,也是學習型企業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建立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與現代學習型企業文化具有諸多相通之處。現代企業在建立學習型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充分挖掘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是一項非常必要的工作。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共同愿景的建立

在中國古代,《孫子兵法》中指出,兵家的制勝之道,以“主孰有道”為首,所謂“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 [2]在《淮南子》中,也有“上下一心,君臣同志”的論斷。可見,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共同目標的建立,并希望通過“上下一心”來強化組織的整體意識,激發組織成員的共同理想,從而形成眾志成城、摧城拔寨之勢。

共同愿景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向往的意象,包括組織的目標、價值觀和使命感。它是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鼓舞和感召的力量,為組織學習提供了焦點和能量。共同愿景創造出眾人一體的感覺,并傳導到組織各環節中,從而引導人們團結協作、共同進退,提高組織的整體性和效益。共同愿景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理念,能夠喚起人們的希望,特別是內生的共同愿景,能夠在員工心中注入活力,促進員工素質和企業文化的提升。

共同愿景是建立在個人愿景之上的,個人愿景的力量來自于個人對愿景的關切和信心,共同愿景的力量同樣來自于組織成員對愿景的關切和信心。所以,共同愿景應該是人人衷心向往的愿景。在共同愿景下,每個組織成員都能自覺遵守組織的規章制度,從而達到精簡機構、效率提高的目標。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團隊學習的形成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和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同時,“和諧”觀也要求人們傾力合作,精誠團結。“和而不同”揭示的就是不同特質的事物、不同特點的人之間,可以通過和合的方式,達成一個完整、和諧的存在。先哲們的這一思想與現代的“團隊”意識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活到老,學到老”,“溫故而知新”,對于當今提倡團隊學習精神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所謂團隊學習,它是建立在“和諧”和“好學”的基礎上,是發展企業員工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動過程,它鼓勵人們相互幫助,共同學習,形成整體大于個體的學習效果。

學習型組織強調終身學習的理念,這是學習型組織最本質的特征。團隊學習是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提升方式,也是一種增進團體智慧的過程。團隊是最佳的學習單位,它必須學會如何萃取成員的智慧和才能,確保整個團隊既具有創新性,又能協調一致地行動。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它不但可以改善團隊的搭配與和諧,減少組織成員內部的消耗和磨損,還可以共享知識,產生創意,使團體智慧遠遠高于個人智慧的總和,而且在復雜的問題上,能夠做到比個人更有洞察力,更為聰明。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心智模式的改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文化,注重對自身的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理念都首先要求端正自身心態,然后對他人進行判斷。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也一樣,員工們不能總以原有模式來觀察和分析世界,而應該不斷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站在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思維方式來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

心智模式是指人們的思想方法、思維習慣、思維風格和心理素質的反應,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的經歷的積累,包括社會道德倫理觀、世界觀、人生觀、社會閱歷和歷史傳統等。這些長期的積累導致不同的心智模式,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內心深處。改善心智模式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錯誤,獲得成功。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心智模式的正確性,才能不斷改善個人的發展水平和方向,獲得進步和成功。

(四)中國傳統文化與整體思維方式的構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傳統哲學提出的“氣一元說”、“陰陽五行學說”,甚至中醫理論提出的經脈論、脈象論等,本質上都是系統論。這些理論的目的就是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是一種系統思考的方式。企業組織也是一種系統,是由一些部門、人員等相關因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因素通過多種復雜的方式和渠道相互之間發生影響。系統思考的修煉方式,就在于要求擴大人們的視野,站在企業全局的角度理解企業面臨的各種問題,能夠顧全大局,從企業整體利益的角度處理面臨的問題和危機,找到持續有效的解決對策。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思考,就是把需要研究的事物看作一個系統,分清其中的組成部分和相互聯系,并從總體的角度把系統中的人、物、能量和信息加以處理和分析。根據系統思考的方法,對管理要素、管理組織、管理過程進行系統分析,旨在優化管理的整體功能。對企業組織現實問題進行觀察、分析、控制和協調的時候,不能局限于細節和局部,而應該從全面和系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以把握長期和近期、全局和局部、靜態和動態之間的關系。

(五)中國傳統文化與自我超越的實現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在孔子看來,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可以視之為個人思想道德的成長過程,以及個人品性的修煉過程。儒家所推崇的“為己”和“為人”的思想,注重“內圣”的追求,也是人格的完善過程,其目標是要達 到理想的精神境界。道家的修煉思想與儒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中的代表人物莊子所追求的“逍遙”境界,就是要求人們擺脫各種名利的束縛,回歸人的本性,這本質上也是一種思想的自我修煉。

自我超越的目的在于創造。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自我超越的理念要求企業員工突破極限,通過技巧的精熟,戰勝自我,不斷進步,實現個人技能和人格的升華。自我超越把企業愿景作為驅使員工前進的目標。自我超越是個人成長的學習修煉,它以提高個人才能為基礎,卻著眼于更高的目標;它關注精神的升華,但又不局限于精神層面。自我超越需要人們全身心投入,不斷進行創造和超越,這是一種真正意義的終身學習。

由自我超越的員工所組成的企業組織,以個人的學習為起點,不斷向更高的學習目標前進,形成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學習型組織使組織成員從契約的關系中解放出來,即從工具性的工作,轉變成精神層面的工作,建立組織內良好的互助關系,充分發揮每個員工的潛能,提高每個員工的學習興趣,培養高尚的學習精神,從而促進學習型組織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張德,劍平.業文化與CI策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篇6

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已經深深地融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中,成為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背景下,被重新審視的同時,也正在被逐漸淡化,這在生長于新時代的青少年身上體現的較為明顯。由于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內容等方面與傳統文化聯系緊密,自然更多的承載了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針對中學生傳統文化相對缺失的現狀,在中學階段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以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文化為例,根據歷史教學以及儒家文化的特點,為教師提出相關教學建議,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對儒家文化更甚至傳統文化有一個更加清晰地了解。

1.善于利用史料教學

史料教學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相關史料進行處理,使學生自主的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這種信息完成對歷史探究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技能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

歷史教科書所引用的史料是應該首先被重視的。例如,在講解分封制(封邦建國)的這一知識點時,有人選取這樣一則補充性史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對比其原文可知其并未引用完全,在"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后應當還有"而天下不稱偏焉"。被省略的"而天下不偏焉"的意思是周公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其中五十三個諸侯都屬于周王家族姬姓的這種情況下,天下的百姓并沒有說其偏私。而講解者引用這則材料是為了解釋周朝的分封制度,所以截取了原典的一部分。但是歷史知識是整體系統的,歷史學習的過程并不能只局限于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延伸,幫助學生全面的學習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2.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因此,在講解儒家文化內容時,也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

對比教學法在歷史教學的應用有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推理能力以及透過現象找出本質差異的分析能力。將儒家學派不同時期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進行對比,能夠使學生了解不同時期儒學特點,了解儒學發展的歷程,把握其發展方向、規律。例如,對比孔子、孟子、荀子,則可發現關于"仁"的學說由"愛人"到"仁政"到"仁義"的過程,民本思想由"為政以德"到"民F君輕"到"君舟民水"的過程,這是"仁"和"民本"思想不斷發展的結果。倫理觀"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惡"的差異,體現他們對人性的不斷探索與反思。將同一時期儒家學者的觀點與其他學派的觀點進行對比,能夠讓學生們發現儒家文化側重點。但是不論是采用以事帶人還是以人帶事的教學方法,在講述人物時都需要與史實相結合,完整展現人物的積極面與消極面,不能夠根據教師個人主觀意愿對積極或者消極面加以隱藏,做到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這也是史學精神所在。

3.善于開發教學資源

除了歷史教科書外,一些歷史音像資料、歷史遺存以及社會時事,都能夠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使課堂富有生趣,貼近生活,使教學內容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尤其在講述儒家文化時,學生很難設身處地了解幾千年之前的思想文化,而歷史音像資料以及歷史遺存能夠給予其視覺效果,讓其更快的進入預設的歷史情境。社會時事與儒學的銜接可以加深學生們對儒家文化知識的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其現代價值。

篇7

一、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深遠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華文化是從未間斷過的文化類型,它歷經數千年內憂外患,一直保存、延續、發揚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許多優秀的文化形態因為異族的入侵而中斷。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斷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則因入侵者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臘化,后又羅馬化,再后又伊斯蘭化。惟有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從外部原因上說,這是由于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大陸性地域、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格局、宗法社會組織結構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存系統。但主要的原因則是源于內部,即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多樣性的生機力、統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倫理性的親和力、變易性的創造力和民族歷史意識的延續力等,構成了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華文化在這強大生命力的延續中,又表現出極強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類型的文化,倫理性是其基本特征。這種倫理性固然具有負面的消極影響,但深深地積淀在國人意識中的一些倫理觀念,如尊師孝親、修身自律、務實奮進、勤勞節儉等,無疑在鑄造國人靈魂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并發生著久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所造就的認同感和親和力,至強至深。這種認同感和親和力體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越地域、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它使海內外華人能夠產生“血濃于水”、“親不親故鄉人”的共同情感。無論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觀念。浪跡天涯的華僑華裔,許多人已在異國他鄉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但他們沒有被完全西化,他們的文化臍帶,仍然與中華母親血肉相依。在他們的意識與潛意識之中,未曾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仍保持著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有著與國人相似的價值追求。這說明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及行為準則,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傳,無時無刻不在制約和影響著炎黃子孫,在廣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強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種熾熱的強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種自覺意識和冷靜的理性思考。它使本民族的每個成員對自己民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對其前途和歷史命運有深刻的認識和崇高的責任感,這激勵著人們為民族和國家的強盛努力奮斗、無私奉獻。

二、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強大的整合功能

中國文化在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較早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考古資料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本土文化源于遠古時代,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漢字及其音義系統,而且還以方塊漢字為載體獨創了自己的哲學、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文化思想體系,形成了華夏民族獨有的禮儀典章制度、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鮮明的特質。但中國傳統文化又不是一個封閉的文化系統,而是一個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會貫通性的“多樣一體”的文化,既涵化著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著多種外來文化,是長期以來在同異質文化的碰撞激蕩、選擇融合、吸收借鑒、“和而不同”中發展起來的,是多種文化積淀的結晶。

在吸收各種外來文化時,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具有自覺的主動意識,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影響、改造對象。從歷史上看,每當一種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大都逐步走向中國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并在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經過幾百年的改造與吸收,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中國傳統文化完全消化了外來的印度佛教文化,并吸取其思維方法而形成了嶄新的學說――宋明理學。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教的吸收與改造遠遠超出宗教的范圍,廣泛地滲透到文化的各個領域,如語言文字、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天文、醫學、建筑乃至民俗等,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納,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充分開放性、高度堅韌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現了中華民族強大而鮮明的主體意識,即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實現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文化自其發生期始,就呈現出多樣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極為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正因為如此,中國文化必然會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其次,緣于中華民族血緣成分的復雜性。作為漢族前身的華夏族,并不是由單一的部族發展而來,而是在許多部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既非單一,文化也就不會是單元的。民族血緣的復雜,是形成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勵性與動態的延續、創新功,能

篇8

進行高校行政管理是一種工作,更是一門藝術,要藝術性地完成好這項工作,就需要出眾的智慧與良好的文化知識。當前,從西方傳入的高校管理管理學對我國的管理科學影響很深,對提高高校管理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思想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沒有在關注效率的同時重視人的個性發展,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忽視反過來對管理效率產生負能量。這個矛盾從西方管理理論本身無法解決,但我們可以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尋求答案,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管理理念對這個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案,對我們的高校管理智慧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鑒。

1 中國傳統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僅存在于專門的論述管理書籍如《戰國策》、《國語》等中,在一些不是專門談論管理的書籍的著作中,我們也往往可以發現其中的管理思想。中國古典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文章蘊含著豐富的管理經驗。從《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表面來看,這首詩主要的介紹了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之中,要不在乎一時的得失,充分的意識到全局性的色彩,充分的意識到管理的過程之中,自己的優勢所在,并在這個過程之中,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前進的方向,并一定要意識到自己在發展的過程之中,要注意到自己應該把握住的地方,進而才能夠做到有效的完成整個的管理過程,進而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水平,有效的完成整個的管理任務。

2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高校管理智慧

2.1 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中國管理思想的精髓,作為古代著名極具智慧的政治家,孔子認為,作為高校管理,在從事高校管理工作時,要“赦小過,舉所知。”就是講高校管理用干部的藝術,意思是高校管理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諒他們的缺點,利用好他們的優點,不要求全責備。

這種人本主義的管理理念在當今仍然是充滿力量,為許多有智慧的管理者所遵循。之所以說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如果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在使用干部時就會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如果在使用干部時不了解他們的優點和缺點,是很難用好干部本人的優勢,回避掉其劣勢。這種精神在古代人學傳統的傳承下,形成強大的人文主義思想,經過創造性轉化,成為了當代“以人為本”價值觀的有機成分。

2.2 “仁”的管理理念

在進行團隊管理的過程之中,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需要不斷的總結自己的管理理念,并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之中,充分的意識到包容的重要性,在管理的過程之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民胞物與”,這里所強調的就是一個“仁”字。用“仁”來調整人與人,人與群體間的關系,亦施及于萬物。

在我國的著名的古典作品論語里面,曾經有過對于管理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的總結,這就是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之中,要注意有著仁的心理,并在不斷地追求的過程之中,不斷地提升管理人員對于仁的認知。

與此同時,我國的古代的著名的軍事家孫子在其著作之中,也有著對于相應的教學內容的深刻認知,并在認知的過程之中,充分的體現出了在管理的過程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對于管理的協調性的保證,以便于發揮出管理的最佳效果。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如何競賽而不對抗,以實現雙贏或多贏,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會看到領導在文檔簽字中一般都會簽上“同意”了。

3 中國傳統文化對高校管理的啟示

3.1 重視團隊建設

從上文中介紹到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可以看出,在進行現代高校行政管理的過程中,為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要充分的重視到建設一個具有著高度凝聚力、責權明確的高校行政管理團隊。在進行高校行政管理團隊的建設過程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要對自己的下屬給予足夠的關愛,并注重團隊建設的和諧發展。具體的來說,在進行高校行政管理團隊的建設過程中,管理者要充分的重視到對于下屬的公平管理,保證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順利運行。

3.2 公正的做人原則

在明朝著名清廉官員郭久龍的諸多論著之中,就深刻的展示出來相應的管理的道理。具體的來說,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性原則。與此同時,要求管理工作人員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之中,做到言傳身教,要特別注意到身教的重要性,以身作則,為管理人員做好榜樣。

3.3 管理者必須具備愛心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的意識到,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之中,要對于被管理的人進行相應的富有愛心的管理。具體的來說,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在進行高校行政管理的過程中,要對高校的工作人員給予足夠的關愛。通過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關愛,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團隊的凝聚力,建設和諧的高校行政管理氛圍,促進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篇9

關鍵詞:小學德育管理;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小學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關鍵的一環,它事關學生在中學和大學階段的發展,尤其是在道德素養方面的培養,更是直接影響著青少年今后價值觀的形成。當前,雖然經過多次教育改革,但在小學生德育管理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特點

隨著封建經濟和制度的不斷完善,傳統文化的德育已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并在不斷變化發展中,出現與之相適應的德育思想。如《大學》中“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德育的主要代表。要讓學生實現以上的德育思想,就要從小抓起,如此看來,德育必須從中小學生的一點一滴抓起。

二、重視傳統文化對小學德育的重要意義

常言道:“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完成社會主義宏大夢想的中流砥柱。小學教育是培養青少年優秀品德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初步形成對道德問題的基本認識和判斷,但仍需引導的階段。因此,做好青少年的教育要從孩童時期抓起。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意識的好壞決定其自身以后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意識也決定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走向,所以必須受到重視。因此,抓緊小學德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管理中的實踐措施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有關切實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中提出: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活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繼續推進中華經典誦讀活動。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可見,將中國傳統納入小學德育教學是時代賦予的要求,更是小學德育培養有素質人才的社會價值。因此,教育界要十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發展學生德育這一載體的作用。

1.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讓傳統文化滲透于各科教學中

教師在進行課堂內容的教學備案時,要分配好課本內容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比例,將傳統文化的知識點自然地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如,學習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時,老師除了指導學生理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意思外,也要向學生講解清明節的來歷,甚至可以延伸至課外,讓家長帶領學生去了解中國幾大傳統節日的由來。這樣一來,不僅學生一個人學到了,家長也鞏固了這些知識,難得的是,你的一道家庭作業,無意間也指導了某些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們,學會了一種教育方式,真可謂一舉三得。另外,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需要孩子主動學習,才能更廣泛地、更深入地學習課程之外的知識,這就要求老師正確地指導,不斷增強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激情,以達到培養愛國意識的目的。

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傳統文化在活動中開花

由于傳統文化極具時代特色,在現代環境的背景下容易引起學生的迷惑心理,因此學習傳統的歷史文化要放在一定的環境渲染下進行,教師要不斷變化教學方式,適應不同教學內容的需要。例如,我們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文化遺址以及探訪革命前輩活動的場所,讓學生親身體會歷史的變遷。學校專門組織了一支古箏隊,使學生能在學習古典器樂中了解一些古代樂器知識;還常常組織繪畫、歌唱、書法等比賽等活動,使學生一方面可以培養自己的特長才藝,一方面能增加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學校每周有一個師生共同期待的時刻,那就是在每周一升旗儀式上,除了常規莊嚴的升旗儀式外,學校專門設立了一個“悅讀越美”的班級展示環節,其內容都是學生美言美行優良習慣的傳播和中華詩詞歌賦的展演,每周一個班,每班一個主題。長此以往,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一個充分展示的平臺,班級的特色在這兒也得到大家的關注,每到這時候,連周圍樓上的居民也在高高的露臺上遙遙相望,側耳傾聽,那真是一幅美麗的景致。通過些活動,學生了解了傳統節假日的來源和傳統習俗以及相關活動的信息;學會了更多傳統文化知識,學生的愛國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總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過在小學生的德育管理中滲透傳統文化,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共同努力,并在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其落實。

參考文獻:

[1]李增端.淺談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3(7):56-57.

[2]徐金亨.以“禮德教育”為特色,探索小學校本德育操作體系[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8):98-99.

篇10

關鍵詞:傳統文化元素 室內設計 環境藝術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1

一、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的關系

第一,室內設計反映了傳統文化元素。室內設計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橫的角度來看,無論何種風格的設計,它都有著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展開和完成,因而反映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體現出當時文化的風貌。

第二,傳統文化元素影響了室內設計。盡管有些現代設計師尤其是現代具有前衛意識的設計師,時時聲稱要拋棄任何傳統,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無傳統”的,但實際情況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傳統”的設計師,他也得以“傳統”作為參照物來定義與演譯自己的思維。

第三,優秀的設計師應自覺地將傳統文化融入當代設計之中。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當代的設計師擁有前人不曾具備的更多條件。計算機的應用、互聯網的發展,使設計的作品具有更強的時代感。但作品形式上的豐富代替不了內容上的回歸,室內設計師必須從與人類密切相關的效用方面來考慮作品所具有的優良質地和溫情。我們要創作出具有“高雅”、“雅致”格調的物品和室內空間,必然會遵循老莊的“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的創作之道,否則是不可能讓大眾感覺到相應的審美意象的。

二、中國傳統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第一,中式設計思想精華的傳承。中國古代對居住環境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細琢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他們的一些室內設計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簡約主義很有一些不謀而合之處,如:(1)宜設而設,精在體宜:宜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簡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2)刪繁去奢,繪事后素:刪繁是指去除過于復雜的裝飾,去奢其實也是很重要。“繪事后素”是孔子的話,是他對美的一種看法,這體現了一種“大美無言,大象無形”的中國士大夫的文化追求;(3)因景互借:因景互借體現了中國建筑設計的一種整體觀。居室、住宅、庭院,小環境和大環境統一在一起考慮,目的是實現一個藝術化的生活環境。

第二,傳統符號的運用。中國的傳統符號主要有:具有傳統象征內涵和比喻意義的圖案和紋樣、古代傳統圖騰紋飾、傳統宗教紋飾符號等。一般其手法有:

一是抽象簡約。這種手法是對傳統形式的整體或局部,進行藝術加工提煉與抽象簡化,其原則是可失傳統之形而不失傳統之韻,使傳統的儒、道、禪中的某一種文化,在結合現代的功能與技術的基礎上,得到延續與發展。

二是符號拼貼。其特點是將人們所熟悉的傳統構件加以抽象、裂解或變形,使之成為某些典型意義或象征意義的符號,并在室內元素中拼貼運用,從而使新與舊,今與古帶著某種聯系。

三是移植與嫁接。即對儒、道、禪歷史文化進行移植嫁接,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象。在設計中,有時還可借用外來文化中的某些要素與本土文化元素共生與一體。

現代設計不僅要讓傳統藝術和文化在各方面得以運用,還應該結合現有的技術與工藝對傳統裝飾藝術進行延伸與拓展。

第三,體現富有文化內涵的陳設藝術。陳設藝術以傳統文化作為根基,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來獨樹一幟地將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進行和諧有機的結合,滿足人們對美學的要求和審美情趣的追求。陳設藝術以其悠久的歷史、鮮明的民族特征、強烈的地域特色,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重要的使命。中國傳統文化豐富而久遠,由于歷史、地域、宗教、文化、經濟、習俗、環境等因素的差異而形成千資百態的陳設藝術,這是我國室內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的陳設風格已成為東方的一大特點,它蘊含兩種品質:一是莊嚴典雅的氣度,二是瀟灑飄逸的氣韻,象征著深奧超脫的性靈意境。繼承傳統文化的陳設藝術是人性化設計的基本歸屬。我們不能忘卻傳統,更不能刻意模仿傳統,要繼往,更要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然,對自然采取順應、親和的態度,對自然景物非常喜愛。這種淳樸親切的自然情懷反映在室內空間的處理和陳設設計上,將自然要素盡量組織到內部空間中。在室內營建日益精巧、和諧、完整的景觀體系,體現人與自然的相融關系。利用花窗、門、掛落等裝飾構件形成開敞和半開敞的空間,將室外景觀“借”入室內;綠色植物和盆景,作為室內陳設部分,使室內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觀元素。中國傳統室內陳設設計也力求表達特定的情感意境,以達到傳情達意的最高境界。這些都可以為現代室內設計所借鑒。

三、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設計重在創新,全盤仿古讓人感到乏味,因為只見仿造而無創造。設計為實用器物注入了藝術,然而杰出的藝術是不可重復的,是獨一無二的,摹仿他人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個性,從而也就喪失了設計藝術本身,對待傳統文化元素更應如此。然而,許多人不是把傳統看作是一條流動不息的長河與之共同匯進大海,而是把傳統當作一潭死水甘愿投身深淵。我們不能總是安于和甘于重蹈前人的蹊徑,總要勇敢邁出踏向未和領域的探險腳步。

那么,如何使我們的設計藝術體現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鮮明特色;同時,又能避免僵化,從現實生活中攝取無限豐富而鮮活的美的素材,加以創造、更新,答案是肯定的:“立足中華,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又要反映現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在裝飾藝術的設計中,我們也要“尋根”,尋找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維優勢和獨特風采。有人說,這只能是個一流的夢想。但我要說,只有當我們擁有了一流的夢想,才能在未來的裝飾藝術創作中,擁有一流的模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不可籠統地“繼承傳統”,傳統不可能全盤照舊也不會全部中斷和喪失,它經歷的應是一個揚棄過程。隨著新潁輩出的新技術和新材料,不斷更新的觀念和情趣,飛速發展的世界交流和融通,如果不能大膽否定與當今時代不合拍的傳統,那么我國當代室內外設計將會遠離時代精神,重蹈閉關自守的覆轍,更談不上創新和特色。好的室內外設計能改變人的生產方式,只有搞清本質規律、生存土壤,找準它與現代設計相通之處,靈活運用,才可能推陳出新、創造發展,產生積極的社會應用價值。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幸運的。如何正確運用傳統文化,使它披上時代的彩霞,洋溢生命的氣息是每個設計師應該考慮的問題。當然,作為“凝固的音樂”的設計體系更需要把握好設計中的點點滴滴,在深入挖掘優秀設計遺產精華的同時,更要大膽地學習一切可資借鑒的創作經驗,以立新為軸心,廣取博收古今中外設計創作的精粹,讓藝術素養溶入自己的血液,形成一種涵養,滲透在每件作品中,使它散發出靈性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