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分數的知識范文

時間:2024-03-27 18:0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小學分數的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小學分數的知識

篇1

【關鍵詞】 小腸/移植

關鍵詞: 小腸/移植;小腸/血液供給;血液稀釋;血管舒張藥;抗凝藥

摘 要:目的 探討圍術期維持移植小腸血液灌注的方法. 方法 男,18歲,短腸綜合征患者,全麻下接受其父親供給末段回腸150cm,行活體部分小腸移植.圍術期維持出入量平衡,中度等容血液稀釋,選用擴血管藥,防止血管痙攣,以及抗凝治療. 結果 術后31d脫離腸外營養,至今已術后34mo,未發生移植小腸明顯缺血性改變. 結論 采取上述方法均是維持圍術期移植小腸血供的重要措施.

Keywords:intestine,small/transplantation;intestine,small/blood supply;hemodilutior;vasodilator agents;anticoagulants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blood supply maintenance for transplanted small intestine during perioperation in a case of living related small intestine transplantation.METHODS A18-year-old male,who had short gut syndrome,received a150cm length of distal ileum from his father,and under went living related small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During perioperation,fluid balance of input and output;and moderate isovolumic blood dilution were maitained,and vasodilator and anticoagulant were used to prevent vasospasm.RESULTS Patient was stopped par-enteral nutrition on day31after the surgery.It has been thir-ty-four months since the operation.No apparent ischemic change has taken place on the transplanted intestine.CONCLUSION Measures described above are all important to maint enance of blood supply for the transplanted small intes-tine during perioperative care.

0 引言

維持圍手術期移植器官血液灌注十分重要,尤其是移植小腸圍手術期血供的維持,更有其特殊性.本文就1999-05-20實施的活體部分小腸移植術患者,圍術期維持移植小腸血液及灌注的指施作一簡介.

1 病例報告

男,18歲,身高185cm,因腸扭轉致腸壞死于1998-09在當地醫院行小腸大部分切除術,殘余小腸40cm,術后并發空回腸吻合口瘺,2mo后在我院行腸瘺修補術,傷口愈合良好.但進食后出現腹瀉每5~10次?d-1 ,體質量降至35kg,完全靠腸外營養維持生理需要.經近2mo營養支持,使術前體質量增至47.5kg.遂于1999-05-20在全麻下行活體部分小腸移植.供體為患者的父親,44歲,體質量72kg,平素健康,自愿為其子提供部分小腸.供體和受體均選擇靜吸復合全麻,分臺同時進行手術.受體行頸內靜脈穿刺置三腔深靜脈導管和橈動脈穿刺置管,便于輸液、給藥、測壓和取血標本;同時持續監測鼻咽溫和呼氣末CO2 .取供體帶蒂末段回腸150cm,UW液灌洗血管后,UW液中低溫保存備移植.受體開腹顯露下腔靜脈及腹主動脈,將移植腸的動脈、靜脈分別與受體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行端側吻合.移植腸近端與受體空腸近端行端端吻合,移植腸遠端與受體小腸遠端行側端吻合,移植腸末端作造口術,并經胃造瘺管置入空腸營養管,用于術后胃腸道給藥和營養.手術歷時10h,術后31d脫離腸外營養,進普食.維持移植小腸血供的措施:①維持出入量平衡.術中依血壓(BP)、心率(HR)和中心靜脈壓(CVP)循環指標,每小時的出入量以及血常規、血球壓積(Hct)等相關實驗室參數,不斷調整靜脈輸注液體量以及晶體、膠體的比例.如游離殘余空腸期:靜輸晶體液950mL,10g?L-1 白蛋白50mL;出量尿200mL,出血140mL,超入760mL,用于補充術前禁飲食生理丟失量.吻合血管期:靜輸晶體3500mL,100g?L-1 人血白蛋白100mL,濃縮紅細胞2U;出量尿液1950mL,腸液40mL,出血1060mL.移植腸吻合期,靜輸晶體1000mL,紅細胞1U,血漿420mL,10g?L-1 人血白蛋白50mL;出量尿400mL,腸液20mL,出血230mL,基本維持術中出入量平衡.術后同樣依監測的循環指標,血紅蛋白量(Hb)、Hct,尿量及其密度等參數,以量出為入,出入平衡或略有超入計算每日輸注量及其成份.②等容血液稀釋.游離殘余空腸期,先靜輸60g?L-1 賀斯液500mL;在吻合血管前30min,靜輸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移植腸吻合期,再靜輸60g?L-1 賀斯液500mL,既起到擴容維持循環穩定作用,又有效稀釋血液,始終維持Hct在30%左右.術后繼續每日靜輸低分子右旋糖酐液500mL,共7d.③擴血管治療.在吻合血管前1h,開始靜脈泵注多巴胺,依循環狀態,調節泵注劑量1~3μg?kg-1 ?min-1 .術后前3d,多巴胺繼續按1~2μg?kg-1 ?min-1 持續泵注;術后4~7d,多巴胺用量改為60mg?d-1 ,以1μg?kg-1 ?min-1 持續泵注.血管吻合結束前30min,前列腺素E1(PGE1),0.3~0.4μg?kg-1 ?h-1 持續靜脈泵注,術后每日給100μg靜脈泵注,共17d.術后前3d還輔助給予罌粟堿30mg和妥拉蘇林25mg im,均2次?d-1 .④抗凝治療.術后給低分子量肝素100mg?d-1 ,持續靜脈泵注,共7d.腸溶阿司匹林0.1~0.3g經胃造瘺管ig或po,1次?d-1 ,持續至今.

轉貼于

2 討論

小腸移植屬系統工程,為保證移植小腸血液灌注良好,選擇粗細合適的血管,小心操作避免血管撕裂以及精確的吻合對位,防止吻合口皺縮、成角、有張力,十分重要.但同時還應重視圍術期非外科的治療和管理,這是對確保移植腸成功重要措施之一.維持圍術期有效循環血量的穩定,是保證移植小腸血液灌注良好的基礎.移植腸血管吻合后,尤其在開放移植腸血運時,血流動力學將有明顯變化.要防止機體因血液重新分布,代償性引起外周血管收縮,而影響移植腸血供.必須及時補充血容量,酌情增加多巴胺的用量,以維持移植小腸血供.靜輸適量的賀斯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行等容血液稀釋,維持Hct30%,可減少手術中紅細胞和其它血液有形成分丟失,節約血源[1] .伍建材等[2] 證實,中度等容稀釋后不但小腸氧供和氧攝取率保持不變,而且腸系膜上動脈血流量明顯增加.但血液稀釋后應防止低血壓,以免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腸道血管收縮,以及小腸逆流交換機制亢進,導致腸粘膜缺血.低分子右旋糖酐既能提高血漿膠透滲壓,還可降低血液粘滯度,因此,術后每日靜輸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持續7d,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應用擴血管藥物,防止血管痙攣,降低血管阻力,是術中和術后早期維持移植小腸血供的重要措旋.多巴胺按1~10μg?kg-1 ?min-1 靜脈泵注,不但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維持循環穩定;而且還有擴張腎和腸系膜血管作用,增加其血流量,改善內臟血供,可持續靜脈泵注8d.術后早期聯合應用妥拉蘇林和罌粟堿,同樣是為了舒張外周血管和預防移植小腸血管痙攣.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MN9202,對小腸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損傷有保護作用[3,4] ;參麥注射液有改善腸道灌注和氧合的作用[5] .小腸移植術后抗凝治療,可防止血管吻合口變窄及血栓形成.肝移植動脈血栓形成一般發生在術后5~7d,成人發生率為2%~12%,平均5%,兒童發生率則可高達9%~26%.肝素鈉的抗凝作用早已被臨床實踐證明,但由于其與血漿蛋白親和力高,因此抗凝效果不穩定,需多次實驗室監測調整劑量;低分子量肝素系肝素裂解而成,雖其抗凝血酶作用較弱,但它保持了抗因子Xa的作用;而且低分子量肝素還具備普通肝素所沒有的一些特性,如sc給藥方便,抗凝效果可以預測等.

參考文獻

[1]Zhu XL,Chen CY,Zhang YM,Xiong LZ.Immunosuppressive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and acut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2000;21(Suppl):108-110.

[2]Kreimeier U,Messmer K.Hemodiution in clinical surgery:State of the art [J].World J Surg,1996;20(9):1208-1217.

[3]Wu JL,Ying LS,Tan JF,Peng WP.The effects of moderate a-cute normovolemic bemodilution on intestinal oxygen supply and consvmptionin anesthetized catscats [J].Zhonghua WaikeZazhi(Chin J Surg),1999;37(5):306-308.

篇2

[關鍵詞] 顱內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血管內治療;預后;手術時機

[中圖分類號] R743.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2(b)-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factor of craniotomy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ime fo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d aneurysms. Methods 14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d aneurysm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y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analysis and divided into the junior group with 84 cases and senile group with 60 cases, and the patients were respectively treated with Craniotomy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t early and postponed stage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operation methods in the early stage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postponed stage in the junior group, and in the senile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ostponed oper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Conclusion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 treatment i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time, but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operation method, and the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treatment and craniotomy for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d aneurysms can promote the rapid recovery and obvious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Prognosis; Operation time

在腦血管疾病中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較為常見,發病率很高,僅比高血壓腦出血以及腦血栓要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顱內動脈瘤導致了蛛網膜下腔出血,該病在不同年齡段都可能出現[1]。腦表面或者腦底部發生病變的血管出現破裂,在蛛網膜下腔流入了血液從而引發的臨床癥狀稱之為蛛網膜下腔出血,也叫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這種并發癥極易出現[2]。若患者出F蛛網膜下腔出血,則其致殘率以及病死率將會顯著增高,而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和非動脈瘤性的患者相比,預后更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出血后易出現腦疝、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并發癥[3]。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使得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效果明顯提高,然而對開顱手術以及血管內治療該病的時間爭議仍很大。該文方便選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來該院治療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44例為研究對象,對血管內治療、開顱手術的時機和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療效和預后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篇3

關鍵詞: 中學教師;學分登記;教師培訓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01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今后五年將對全國1000多萬教師進行每人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2011年11月,湖南省教育廳了《關于印發〈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登記管理試行辦法〉的通知》(湘教發〔2011〕61號)。2012年2月,湖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了《關于印發〈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登記管理實施細則〉的函》(湘教繼函〔2012〕4號),文件規定,凡取得教師資格、現在湖南省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學、中學和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以下統稱為“中小學教師”),均屬培訓學分登記管理對象。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實行分年度登記、五年一周期核定的管理制度。教師每年參加培訓所獲學分不得少于30學分,五年一周期累計學分不得少于360學分,五年周期內累計學分達到規定要求的教師準予結業。從2011年開始,長沙市啟動了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學分登記,并借此有力地推動了教師培訓工作。筆者作為長沙市中學教師學分登記管理員,在此對相關工作作一總結性思考,以期助力于教師的培訓事業。

一、本周期內前四年度教師學分總量概況

目前,長沙市共有23830位初、高中教師注冊在省學分登記管理系統(其中初中教師14814人,高中教師9016人)。截至2014年,本學分登記周期(2011―2015)已經過去了四個年頭,在長沙市中學教師中,本周期內已經達到360學分以上(含)的教師共有7939人,在288―35分區段的教師共有6102人,在216―287學分區段的教師共有5053人,在144―215學分區段的教師共有2647人,在72―143學分區段的教師共有1300人,在72學分以下的教師共有789人(近年新入職的教師也統計在其中)。

長沙市中學教師2011―2014各年度人均學分數量如圖1所示:

圖1

截止至2014年度,長沙市中學教師中,各學分區段教師所占的比例分布如圖2所示:

圖2

截止至2014年度,長沙市初、高中各學科教師在各學分區段占本學科教師總數的比例如圖3所示。

截止至2014年度,長沙市市直、各區縣(市)中學教師在各學分區段占本轄區教師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二、對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登記管理情況的分析

1. 教師對繼續教育培訓日益重視,參培積極性不斷提高

綜合分析2011―2014各年度的教師人均學分數據(圖1)可以看出,從整體來說,教師每年度的人均學分逐年增加。2011年度,教師的培訓學分都普遍較低(人均45.9分),甚至很多教師都只有校本研修的學分。但在隨后的2012年度、2013年度和2014年度,教師每年度的人均學分上升十分明顯,尤其是在2012年、2013年度增加顯著。統計學理論指出,數量的變化是物質內部變化的的外顯指標。由此可以反映,隨著學分登記管理制度的實施,教師對繼續教育培訓越來越重視,積極性越來越高。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并不是所有教師都很重視參加培訓學習,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教師的學分偏低,他們平時很少參加繼續教育培訓,甚至個別教師對繼續教育培訓和學分登記還有抵觸情緒。

2. 長沙市中學教師培訓的整體規劃基本合理

從長沙市中學教師中各學分區段教師所占的比例圖(圖2)和長沙市初、高中各學科教師在各學分區段占本學科教師總數的比例圖(圖3)數據來看,長沙市的初、高中各學科教師在相同的學分區段所占本學科教師的比例基本一致。在大于360學分區段(含)中,該比例基本上在35%左右;在288―35分區段,該比例基本在25%左右;在216―287學分區段中,該比例基本在20%左右。但是應當看到,從整體來說,教師學分偏低,低于288學分的教師占教師總量的41%,這些教師要在本周期的最后一年內達成本周期的學分目標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此外,極少數學科的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也相對偏少。因此,我們本周期內的教師培訓還有比較大的努力空間。

3. 各區縣(市)教師培訓工作穩步推進,成效顯著

綜合分析長沙市市直、各區縣(市)中學教師在各學分區段占本轄區教師的比例數據表,長沙市各區縣(市)在各學分區段的教師占本轄區的教師比例基本一致,都有30%左右的教師已經達到或超過了360學分,約20~30%左右的教師位于288―35分區段。但是也應當看到,各區縣(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現象,造成這種不平衡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在學分登記過程中,對可允許登記學分的培訓項目尺度把握不盡一致,對有關項目認定的學分數量存在差異;二是不同區縣(市)對教師培訓的組織力度也不盡相同。

三、對繼續教育學分登記背景下教師培訓工作的思考

1. 各市(州)、各區縣(市)對教師培訓工作應有周期性的統籌規劃

縱觀我國現行的教師培訓,很多地區都是行政任務式的培訓,缺乏統籌安排和系統管理。但是,隨著學分登記管理制度的實施,在每一個培訓周期內,每一位教師必須完成不少于360學分(360學時)的繼續教育學習,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因地制宜,對教師培訓進行統籌安排。各級教師培訓機構,應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安排和指導下,既有長遠計劃,也有短期規劃,既要能為教師們創造培訓學習機會,滿足教師的培訓學分需求,又要避免盲目培訓、重復培訓,避免簡單地為學分而培訓。在周期培訓計劃的安排中,應該具體落實到年度培訓計劃,比較均衡地分布,切忌雜亂計劃,也忌前松后緊,否則教師們會手足無措,甚至無法完成學分目標,影響參加培訓學習的積極性。

2. 學分登記管理可為教師培訓計劃方案的制訂提供重要依據

目前,湖南省的學分登記管理系統功能比較齊全,其登記的有關信息不僅包括教師所在的區縣(市)、單位、學科,還包括教師在各個年度參加培訓學習的項目名稱、時間、學時、學分以及參培層次。該系統不僅僅具有學分信息的記錄功能,還具有信息的分類統計功能。在每一年度的學分登記工作結束之后,各市州、區縣(市)可以調取本轄區教師歷年來的培訓信息表,并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教師們在此前曾參加過的培訓項目有哪些,目前已有學分多少,距離完成不少于360學分(360學時)的培訓學習的差距還有多遠,進而得出我們還可以組織哪些學科、哪些項目的培訓,如何進行培訓的課程設置,參培對象可以是哪些教師,培訓學習該有多少時長等參考性結論,為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培訓機構對教師培訓工作進行統籌規劃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成人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成人學習者是帶著豐富的經驗進入學習的,成人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強調實用性。田俊國教授指出:“培訓已到了講求實效的時候了”“培訓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應該是很重要的戰略轉型手段”。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也就沒有實效。學分登記信息雖然可為教師培訓提供很多有價值的參考依據,但應該看到,這些信息記載的也僅僅是教師們過去學習的點滴經歷,并且有些還是教師被動參與學習的。除此之外,我們更應該深入到學校、學生和教師中進行調研,了解教育實情,了解教師們的真正需求,摸清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力爭通過培訓,幫助其解決這些問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專業發展。

3. 學分登記管理可為學校遴選參培學員提供重要依據

在以往的教師培訓中,很多基層學校因為教師參培的積極性不高,或怕影響學校的課堂教學,常為參培學員的選送發愁,經常出現“甲培訓送乙人”的現象,選送了不在一線教學崗位的后勤或教輔人員參加專業學科教師培訓,“次要學科”教師參加“主要學科”的教師培訓,肄業班教師參加畢業班教師培訓,新入職教師參加骨干教師培訓,甚至出現了一位教師承包全校培訓的“培訓專業戶”“學分暴發戶”現象,這必然造就一批“不上進”教師和“學分貧困戶”。學分,就是教師參加培訓學習的定量指標。在每期培訓的學員選送中,學校應該根據培訓項目的培訓目標要求和學科特點,結合教師們已有的學分數量,慎重遴選教師參加培訓,讓每一位教師都有培訓學習的機會。

4. 學分登記管理呼喚加大教師培訓投入,加強培訓的師資隊伍建設

按照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的《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教師〔2012〕13號)文件精神,“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按照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實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常態化”。事實上,由于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地區的中小學并沒有完全按照該文件的指示精神安排教師培訓經費,有的地區甚至連2%的比例都不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培訓經費得不到保障,要達成國家的政策目標就比較困難。再者,要達成國家的政策目標,我們還應該建立教師教育標準體系,大力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組建高水平的專家團隊,拓寬培訓渠道,創新培訓模式,改單一的講座式培訓模式為集中培訓、遠程研修、交流研討、觀摩學習、校本研修、菜單式培訓、教師自主學習等多種培訓模式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改教師進修學校培訓為教師進修學校、高校和基層學校一起聯動,以市培和區(縣、市)培訓為主,國培、省培、市培、區(縣、市)培和校本培訓多管齊下。

篇4

關鍵詞:小學數學;六年級;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提升各年級學科的教學質量成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變成了永恒不變的探究性課題。一個學校的數學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是否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網絡形成的程度,為初中學校培養合格的初中生人才。該如何提升小學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質量呢?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總結歸納以下兩點建議,供各教育工作者參考。

一、隨機進行復習,完善知識結構

根據以往的數學大綱概要,我們不難發現,大綱內容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動,并且編者在編排新知識的時候,處處對舊有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比如,關于數學分數的四則運算內容中,就涉及對已學過的歸一應用題、常見數量關系等復習。通過學生解答問題,能夠做到解一題帶一串的方法,使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有效的鞏固,久而久之就會起到很大的積極效果。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適當地對舊有知識的缺陷、遺忘等進行及時的補救和復習,對總復習的階段起到巨大的緩沖效果。

二、抓好常規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教學離不開常規教學模式,同時常規教學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基礎。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緊抓常規教學模式。例如,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規范,教導學生課前課后及時預習、復習、做作業、練習等。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互幫互助、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品質及學習習慣等。

綜上所述,提升小學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質量勢在必行,需要向更專業、更細致、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通過數學教學過程,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在畢業考試中的數學成績,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數學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地在實踐中認識并改正教學存在的缺點及不足。作者認為唯有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務實工作,才能真正實現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篇5

【關鍵詞】數學 生活 數學元素

數學作為基礎學科,魅力非凡。其原因一是數學理論一經確立,基本上不會被,以后只是深化和推廣而已,不象其它自然科學分支經常發生新理論取代舊理論的現象;二是它的高度抽象性使它居于比自然界及至其他自然科學更高的層次,自然規律和諧用數學結構表示出來時,已經抓住了最本質的特征,由“形似”到了“神似”的地步。

數學,作為應用學科,我們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應用于生活實踐。但是由于種種的原因,我們的教學似乎與生活實際脫離了聯系,導致學生學起來沒有興趣,感到枯燥,或者是學了不會用。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教材,聯系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小事情中都蘊含著數學元素。

一、從日常生活中留意,數學無處不在

數學無處不在,只是因為我們缺乏一雙發現的慧眼。作為一個數學教師,我們就應該時刻保持一顆對數學學科的敬畏之心,教會學生留意、觀察、思考的習慣,去發現數學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克,千克、噸的認識這一知識點,與生活聯系就很密切。我們可以讓學生收集零食的外包裝,如方便面、薯片、飲料瓶等,還有家里的食鹽、面條、面粉等袋子,上課大家一起觀察,認識。在平常的生活中,學生接觸到過這些單位,只是沒有意識到那就是數學上所要學的知識。把它們拿到課堂上,大家一起討論,學生就會比較感興趣,無形之中也就掌握了這部分的知識。

再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把一個西瓜切成好幾塊,一個蛋糕切成幾塊。我們把一個西瓜看成 “1”,那么這切開的幾塊就不能再用學過的數表示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想,怎么表示這其中的一塊或者幾塊呢?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分數的學習。同時,把一個西瓜切成8塊,一個同學拿了3塊,一個同學拿了5塊,誰拿的多?很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比較;拿兩個一樣大的西瓜,一個分成了四塊,一個分成了八塊,問哪塊大?同樣又把分子相同的分數比較學習了。

可見,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小例子都可以用于數學教學中。這樣的生活小實例,從另一方面來說,就蘊含了數學美。因此老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才能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的就學會了很多的知識。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蘊含數學。因此,精心設計我們的課堂,讓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在玩中學。

二、數學與生活是一對孿生兄弟,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風與學風則是教學相長的不二法門

數學源于生活,又廣泛用于生活。例如,小時候,我們常被問到: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像水電費收取、儲蓄利息的計算、日常購物等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總離不開數學,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生活中有關數學元素的例子的確很多。例如關于“0”的認識,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接觸的數了。我們祖先開始只認識沒有和有,其中的沒有便是0,那么0是不是沒有呢?我們都知道,溫度計上的0攝氏度表示水的冰點,即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態和液態的區分點。而且在漢字里,0作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零碎、小數目、不夠一定單位的數量……至此,我們知道了“沒有數量是0,但0不僅僅表示沒有數量,還表示固態和液態水的區分點等等?!薄叭魏螖党?即為沒有意義。”這是小學乃至中學老師關于0不能為除數的口頭禪。“403房間、2009年”中, 0所表示的意思顯然不同。403房間中的0是分隔“樓(4)”與“房號(3)”的(即表示四樓三號房),可刪去;2009年中的0指數的空位,不可刪去。由此可知,知識的未知領域遠遠大于人類已認知的空間。作為教師,求知欲與創造精神常新,教學相長,才能相得益彰。

三、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數學元素無時不有,教給學生開放的視野是現代文明社會對人的必然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買與賣,存款與保險,股票與債券,期貨與微商都已進入我們的全新生活領域。同時與這一系列經濟活動相關的數學,利比和比例,利息與利率,統計與概率。運籌與優化,以及系統分析和決策,都將成為數學課程中的“座上賓”。作為學生,我們不僅要學會數學知識,而且要會應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發現生活中的美。

四、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意識

篇6

1.1關于生源

優秀的生源質量是培養合格畢業生的保證.目前小學教育專業屬于本科二批錄取,由于對小學教師社會地位的偏見,男女學生比例嚴重失調.學生的高考入學成績是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綜合反映,當然也與學校的教學傳統、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等因素有關.初等教育學院數學方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按其報考志愿錄取的,但學生的高考志愿往往并非完全出自學生的個人意愿,如受高考分數線的限制或聽從父母的意見等,因此部分學生選擇數學方向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客觀來說,學生的高中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在接受數學分析的教學時可能具有一定的障礙.

1.2關于學生的數學觀

由于數學學科自身的內容的特點,人們往往把數學等同于數學知識(在此主要指各個具體的數學結論、命題和公式等)的匯集,后者又常常被看成無可懷疑的真理.過去數學課程的內容主要局限于知識成分,很少涉及到數學思想、精神、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觀念成分.正如丁石孫教授所指出的:“我們長期以來,不僅沒有認識到數學是一種文化,這種狀況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數學研究和數學教育”.同時學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造成對數學的片面理解—把數學等同于計算(認為數學就是做題)、把數學看成一些枯燥的概念和定理的集合、看不到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數學應用能力差.這與我們要達到的培養目標相去甚遠.

1.3關于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以及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教學內容的新穎等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從近景的直接性動機來看,因為數學是現行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很多學生學數學只是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任課教師曾經對12級數學方向的(1)班43名學生實行無記名調查,調查內容是寫出一位數學家的名字和一本數學課外書的書名,結果表明只有兩個學生分別寫出了華羅庚和陳景潤,一個學生寫出了《郵票上的數學故事》,緣于高中老師的推薦.學生在進大學之前幾乎沒有讀過數學課外書.這里說的數學課外讀物是介于純粹的課外讀物和學習參考書的一個中間品種,它對于數學興趣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對于數學成績的提高卻不是立竿見影的.例如徐遲在《歌德巴赫猜想》中寫道:“陳景潤之所以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得益于當年的中學數學教師沈蘭上課時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調查結果反映了學生的科普數學知識非常薄弱,令人感到震驚.從遠景的間接性動機來看,學生認為小學數學內容簡單,與大學數學關系不大,因而感覺深奧難懂的數學分析課程對于他們以后從事的小學數學教學用處不大,由專業定位產生的“無用論”思想直接導致學生的功利實效主義觀.其實,數學分析的專業知識在開闊教師的視野,指導教師在解題研究中有很大的居高臨下作用.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大三或大四的學生認為數學教育類課程如《小學教材教法》、《小學解題研究》更受同學們的歡迎,更有實用價值.在傳統的數學模式下,很少有學生把自己現有的專業特點與未來的職業特征聯系起來,共同發展.但我們對北京19區縣245所小學9864位小學教師調查反饋表明:大學數學課程若能聯系到小學數學知識,如加強數學史、數學思想方法學習及小學數學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等,則對師范生走向工作崗位后是很有益的.

1.4關于教材和教師

現在小學教育專業數學方向采用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編寫的數學分析教材,這是一本優秀的面向21世紀的教材.多年來的經驗表明,數學分析作為大學生入學第一門課給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學生普遍反映接受起來有困難.特別是嚴格的極限理論,是學好數學分析的一個門檻.其實大學教材應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按統一規定使用某一出版社的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盡管新任教師都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上崗前也接受過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心理學等課程的培訓,但對小學教育現狀的了解也只是杯水車薪.如何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從教學內容的取舍到教學方法的設計,解決好“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這三個基本問題.要求教師自身必須加強學習,必須隨時了解基礎教育中數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向,并把相關內容及時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去.

2課程目標

數學分析是近代數學的基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已經深入到數學的每一個分支,成為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數學分析的研究對象是實數集上的函數,主要工具是極限.大一學年學習極限論和一元函數微積分等,共計144學時;大二第一學期學習多元函數微積分學和級數論,共計54學時.通過對數學分析課程較系統的學習,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的形成,課程目標具體要求如下:

2.1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數學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為后繼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2.2結合義務階段小學數學的教學實際,能用相關的理論知識解決中小學數學教材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從事中小學數學教學的能力.

2.3樹立正確的數學觀,了解數學教學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了解數學文化,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數學史料等,培養全面的審美情操,提高數學素養.

2.4結合課程內容,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如正與反、一般與特殊、運動與靜止、整體與局部、量變與質變、有限與無限等.

3教學建議

擔任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梯隊教師立足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小學教育專業四年制本科的培養方案及指導性教學計劃,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3.1樹立專業情意,培養學習興趣

入學初期的專業思想教育、了解小學、服務小學、研究小學的教育是新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簡單來說,是培養具有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促成小學教師專業化.小學教師的職前培養是教師專業化的起點,小學教育專業化應當被看成教育現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現代小學教育特點及高素質師資的要求,才可能產生積極的求學內因,自覺地進入專業自主學習狀態,否則他們自認為獻身小學是大材小用.由于學校安排的教育見習時間是大一和大二下學期,教育實習時間是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學生對小學數學教育缺乏感性認識,他們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小學數學就是加減乘除,沒什么難教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結合專業特點和教學內容,可以適當尋找一些只有站在高等數學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的小學數學問題.例如在實數的有關概念教學中,結合小學課堂的一個真實案例:在教循環小數一課中,認識了“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的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就叫循環小數”之后,教師讓學生舉出循環小數的例子.有一位學生說道:“3.9999……是循環小數”.立刻遭來了一位同學的反對:“我曾經在數學報上看到過,3.9999……=4.而4是整數,整數怎么可能是循環小數呢?所以3.9999……不是循環小數.”學生似乎言之有理,教師缺少相關方面的知識,只有尷尬不語.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學習,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作為小學教師,既要熟悉小學數學內部的系統結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小學數學知識的背景、地位、作用和蘊含的數學文化,也要精通小學數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加深對小學數學教材的認識,提高對教材分析的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具備高一級的數學知識,了解與小學數學知識有關的擴展內容、數學思想和方法,拓展知識領域,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有比較開闊的數學視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以發展的眼光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避免犯有科學性錯誤.只有有了深厚的高等數學知識且認清高等數學與小學數學的聯系,用高等數學的觀點來分析和研究小學數學教材,將高等數學的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運用,才能居高臨下地進行教學,合理而準確地駕馭小學數學教材,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習的求知需要.

3.2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全面提高文化素質

成功中學數學教育靠的是什么呢?“一是靠對數學的深入理解,二是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數學理解不深入,心里發虛,講起課來淡而無味;人文修養不足,只能就事論事.”借鑒到大學數學教育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數學是一種文化,從文化視野看數學,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通過俗語、諺語、古詩文創設一個適合的文化氛圍并用數學解析它們,有助于數學更加平易近人,讓更多的人通過文化層面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否則教師自認為把定理、推證和演算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可學生仍然是霧里看花,茫然不知所云.例如在講授抽象的極限概念時,教師可以把文學作品中對數學無限性的描寫介紹給學生,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把空間無限與時間無限,無限大與無限小聯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學科“關門主義”,注意縱橫聯系,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全方位教學,不僅要看到它與后繼課程的相互關系,還要看到其中滲透的哲學、美學等思想,文理滲透.例如在講完導函數的應用后,當即送給學生一句話:“歲月有極限,要定好人生目標;追求無最值,需解對生活方程”(其中極限、目標、最值、方程都是數學名詞).言傳身教的同時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數學教育,其目標不是培養科學家,更不是數學家.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時,由于招生規模的急劇擴大,使不少對數學興趣并不高的學生進入高校繼續學習數學.如果讓憎恨數學的學生畢業后再投入到數學教學中,會導致惡性循環,誤人子弟.因此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從某個現象、事件、故事、案例、小演示等引出問題切入教學主題,比直接從概念、定義、定理切入更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課堂上絕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引起他們積極地思維,形成思維上的師生良性互動,改變沉悶的數學課堂氣氛.同時教師應該堅持提高學科專業水平與提高教育素養并重,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既要給學生以魚(顯性知識),又要給學生以漁(隱性知識).

3.3改進教學方法,增刪教學內容

我們圍繞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根據高等教育的理論,結合教學內容自身的特點,采用內容分層次教學法,整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發現法等多種方法結合.改革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性.例如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說limx0sinxx=1,limx0(1+x)1x=e是兩個重要的極限?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而不是課堂上展示的一個個孤立的數學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數學分析這門課程的關鍵內容,把最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主要的思想方法介紹給學生,而相對來說不是最基本的一些內容不講或作為選講部分,讓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選學.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不失科學性的前提下,適當減低概念的抽象程度,以求得難度的減低,達到直觀理解的目的.同時適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大量枯燥的概念、定理以直觀的圖形、生動的動畫表現出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由于微積分在高中課程中占了一席之地,大學第一學期的課時計劃,基本上是高三微積分初步的拓展,涉及了極限、導數的基本概念和簡單的運算,以及導數在研究函數性質中的應用.講授重點放在學生不熟悉的問題上,同時兩種教材對比,找出異同,既能復習舊知識,又能突出新知識.在引發學生再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指出相應概念如何被當代某些學科領域和后續課程引入,以新的前景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高中數學內容的調整,數學分析的教學必須在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解決好數學分析與高中數學之間的銜接問題,以使學生盡快適應高等數學教學特點,順利完成高中數學到數學分析的過渡,提高數學分析的教學質量.例如高中講的穿線法解簡單的一元高次不等式,本質是連續函數根存在性定理的運用,讓學生覺得“得來全不費功夫”,沒必要再炒一遍冷飯.同時利用英文教材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在國際視野下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盡管大三才開設數學史課程,但教材里面的許多定理都是以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趁熱打鐵地介紹相關的數學成果,穿插介紹微積分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數學史知識和思想教育,效果比專門學習更好.

3.4改革考核制度,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現在對于學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以閉卷為主,采取筆試的方式,考試內容大都以“模仿記憶”為主.為了改革傳統考試的弊端,充分開發學生潛能,激發學習情感,培養創新精神,除了期中、期末考試外,增加了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學結、論文等來考察他們的成績.作業的類型多樣化,例如常規作業,開放性、探索性數學問題,課題研究作業,專題研究報告等.作業結果的呈現形式也應是多樣的,例如習題解答,數學學習體會,數學小論文,研究或調查報告等.試卷所選用的題目也不局限于原來的“老面孔”,而要賦予新的背景,開放性的題目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間和自主創新的機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還要涉及歷史、地理經濟、人文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學科綜合.在檢測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從不同渠道查閱資料的習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激發了他們去探求新知的欲望,也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學完定積分的概念后,要求學生體會其中的哲學思想,如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

4結束語

篇7

關鍵詞:中職學生 多維交互 評價體系

        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個角度講也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培養的是社會各行各業直接從事生產實踐活動或服務活動的中初級技能型實用人才。但在現行高考制度下,中職學生屬于普通教育首輪評價(中考)的失敗者,事實證明,普通教育的評價機制無法適應中職學生。另一方面,由于中職教育的課程改革才剛剛起步,中職學校傳統的評價體系仍或多或少地殘存著普通教育評價的影子,因此,目前中職學校的評價體系無法客觀全面地評價中職學生。

        一、多維交互式評價體系的內涵闡述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面向市場育人才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核心,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并不僅僅只局限于書本知識與專業技能,大量事實證明,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和健康的身心素質,在企業里就很難有大的發展。同時,多元智能理論也使人們認識到,人的智力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培養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維交互式評價正是從這個理念出發,力圖構建起一套適合中職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科學評價體系。

        多維交互式評價體系中的多維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評價指標的多維度,具體包括學科知識評價、技能實訓評價、德育評價以及社會綜合適應性評價等。學科知識評價應在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向過程性評價轉移,淡化甄別與選拔。技能實訓評價應側重技能習得過程的跟蹤,注重質性評價與量化考核相結合。德育評價側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形成過程的引導與交互,在德育千分制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著重動態描述而非定性。社會綜合適應性是指學生在一段時間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認知、適應及行為等方面相對穩定的特征綜合,是學生個體對其周圍自然環境以及社會需要做出反應的能力。社會綜合適應性評價是指學生對班級、社團、實習單位、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的認知及適應能力的動態變化跟蹤。二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具體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任課教師及班主任評價、學生社團及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評價、學校及企業實習實訓指導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通過多元主體可實現對學生的全方位描述以及實現多元主體對評價對象的引導作用。

        多維交互式評價體系中的交互也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評價主體之間的交互,評價的目的不是甄別和鑒定,而是通過評價過程修正學生行為,激發主觀能動性。中職學生作為被評價的對象,并不是被動地接受評價,而是通過自我評價以及與其他評價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互評,實現評價指標的激勵導向作用。二是評價指標之間的交互。中職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提高需要情感上的推助,而其在知識技能方面所獲得的成就又會反作用于情感,產生愉悅和自豪感,單方面的學業評價或德育評價無法全面展現學生本體,更無法產生互通互促的作用。同時,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才是正確的教育觀。因此,基于中職學生的現狀,應嘗試學科知識評價、技能實訓評價、德育評價以及社會綜合適應性評價四者之間的互通與互補,從而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應以學分制為平臺,構建四部分指標的學分體系,如右圖:

        必修核心學分是指四個部分必須修到的最低分數;選修交互學分是指學生畢業需要達到的總的學分數,但各個部分之間允許相互抵充;額外拓展學分是指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置的特長發展學分,這部分學分同樣也可充抵進選修交互學分中。 

         

        多維交互式評價體系是基于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特點及現狀的一般性構建,從多維度、多元主體互動的角度出發,構建師生、生生、校家、校企及學校與社會的網狀評價體系,通過一系列的評價制度及評價運行機制的建設,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評價指標的多維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及由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的轉移。

        二、多維交互式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現代教育評價觀指出,教育評價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是對教育主體的綜合性描述。多維交互式評價體系構建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多層面、多方位的描述,反映評價對象在各個方面的狀態,同時通過多維度的指標構建以及立體化的交互評價過程,實現教育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因此,多維交互式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要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首先是發展性原則。學生的成長首先是人的成長,是以發展為目的、面向未來的生活實踐過程。因此在構建評價指標時,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評價學生,要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制訂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不僅要看到學生的現在,更要看到學生的未來。同時,發展性指標要能激發學生的主體發展意識,在發展性指標中讓學生明確發展的方向。

        其次是人本性原則。所謂人本性原則就是在評價學生時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承認并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作為具有自我發展意識并能自我調整的主體看待,利用評價體系挖掘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潛力。這就要求根據學生的不同思想、文化、身心發展基礎,制定相適應的評價標準,強調評價指標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第三是過程性原則。評價的目的不是評判學生的優劣,而是要注重學生的發展過程及狀態。評價體系的實施過程,應該是一種對學生進行動態跟蹤、反饋、調整、發展的過程,也是一種指標導向、學生自主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評價的意義不在于發展結果,而在于評價作用發揮的過程。因此,在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與評價對象的動態交互過程及指標作用結果,充分發揮評價指標的激勵導向作用。

      三、多維交互式評價體系的構建途徑

        采用總分總的構建思路,首先確定評價體系的總體目標,該總目標要有利于發揮職業教育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導向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全面發展,有利于提高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有利于促進學校與企業、家庭以及社會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然后將總目標分解為四個子目標,分別由對應的四個部分實現:

        第一部分為學科知識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根據學校所開設的專業調研行業企業對崗位能力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透析出崗位核心能力并由此確定對應課程。課程體系應至少包括四個部分:一是德育及文化基礎課程,可采用現有的國規體系;二是專業基礎理論課程,這部分課程不宜多,以夠用為原則;三是項目化的技能課程,以校本開發為主,宜小而精;四是泛專業任意選修課程,該部分可納入學校公共課程資源中,在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擴充學分的作用。其次,構建課程體系的學分制平臺,研究課程體系各組成部分的學分分配比例,根據企業調研數據確定課程最低學分數,即必修核心學分部分,在核心課程過關的基礎上,其他課程允許最終考核不通過。第三,提高過程性評價比重,構建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基發展與環比發展相結合的學科知識評價方式。

        第二部分為技能實訓評價體系的構建。學生的技能實訓應包括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兩部分。校內實訓評價可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一是學生自評量表;二是實訓指導教師對學生的質性跟蹤評價,為減少實訓教師的工作量,可分階段定期評述,但每學期至少應有五次以上,即每月至少一次質性評述;三是學生之間或實訓小組成員間的質性量化評價,所謂質性量化評價是指事先設計含有態度、交流、過程、結果等指標的評價量表,然后采取相互打分的形式進行評價的方法;四是實訓作品的量化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和實訓指導教師評價。校外實習評價可由學校實訓處牽頭,聯合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習企業的負責人共同制定評價方案,由實訓處及相關實習指導師傅負責具體實施并進行數據搜集、整理、分析和評價。在基本的實習實訓管理措施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校企雙方對實習學生的定性及定量評價制度,建立校企評價的有效溝通渠道,在完善實習學生跟蹤指導措施的同時,發揮實習實訓評價的引導激勵作用,通過實驗研究,最終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實習實訓學生的評價體系。

        第三部分為德育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確定德育核心要素及包括必修核心學分、選修交互學分、額外拓展學分在內的學分分值系列,再由學校政教處牽頭聯合班主任及家長代表研究制定評價方案,各班主任及學生家長負責具體實施并進行數據搜集、整理、分析和評價。借鑒德育千分制平臺,細化德育考量標準,研究制定家長評價機制與學生自我評價機制,構建家校聯動機制及家長教育引導機制,建立學生德育學分申訴機制及學校、家長的學分交互渠道,最終形成在德育方面的學校、家長、學生三元主體的評價方式。

        第四部分為社會綜合適應性評價體系的構建。學校首先應大力發展各種學生社團組織,擴大學生參與面,為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提供平臺。其次,學校應積極主動加強與社區、企業的聯系,多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勤工儉學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區服務活動。與此同時,通過文獻研究及社會調查搜集、整理、分析中職學生所應具備的參與社會活動的各種能力要素,并以此為基礎著手構建評價量表,采取自評、互評及他評的方式建立主體多元、方式多樣的評價運行機制。

        在初步形成以上四個部分評價體系的同時,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著手分析研究學業、德育、實習實訓及社會綜合適應性的整合,在確定各自必修核心學分值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四者可以部分相互替代的學分抵充機制,形成選修交互學分圈,以此拓寬職業學校學生的成才途徑,實現職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為提高評價體系的運作效率,可由學校信息中心牽頭根據業已形成的學業、德育、實習實訓、社會綜合適應性等四方面的評價指標及運行操作方式,開發一整套基于數據庫系統的運行軟件,實現學校職能部門、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社團、學生個體、企業、家長等各個評價主體共同參與的運作平臺。

參考文獻

[1]陳燕文 謝東寶  家長評價學生發展的實施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0,(02)。

[2]張愛蘭 關于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 2005,(09)。

[3]九日 教師評價要以德為先[j].甘肅教育, 2010,(03)。

[4]劉學智 張雷 學業評價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韋伯模式本土化探究[j].外國教育研究, 2009,(12)。

[5]孫玲 學習性評價:一種有效的教學反饋機制[j].中小學教師培訓, 2009,(12)。

篇8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237-01

一、運用現實案例,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發展

數學是一項基礎學科,也是一項生活學科,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知識的影子,點點滴滴都是數學知識的案例,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數學案例,這對于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理解、掌握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小學生的心智發育不完善,認知能力較低,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很容易出現理解錯誤、片面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善于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抽象事物的理解。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信息來源。比如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角的正確概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這樣以來就能夠很好的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讓他們更好的理解抽象事物,運用這樣的教學策略還可以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讓學生更好的進行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二、聯系以往知識,提升學生整體思維能力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層層遞進、不斷提升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會增加新的知識點,看似比較繁雜,其實每個知識點都有所屬的知識體系,因為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導入新知識的時候就可以運用之前學習的舊知識作為引子,通過以往知識的復習來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識。因為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我每教一點新知識都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例如在教學分數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之前的加減法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填空:6比5多(),5比6少(),學生很容易就能夠得出答案都是1。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入分數加減法的知識,讓學生填入6比5多()分之(),5比6少()分之(),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發現兩個題的答案是不一樣的:6比5多(5)分之(1),5比6少(6)分之(1)。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對比來引發學生進行有效對比,讓他們對于分數加減法的知識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進而提升他們的整體思維能力。又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位置》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三年級學習的《位置與方向》知識,引導他們將以往的知識結構進行升級,加深他們對于位置、方向的理解程度,在減輕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也有效的引導學生完善了知識體系,提升了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

三、善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思維發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引導學生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提升學生數學技能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學習自主性不足,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師教什么才去學什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善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舉一反三,以便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思維短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例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所在的班級作為問題設計的對象:在年月日認識的時候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日進行教學,在時分秒教學的時候可以運用班上鐘表進行演示,在教學除法知識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將班上同學進行分組訓練,在教學面積計算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去測量書本、課桌、教室的面積……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現象,解決身邊的 數學難題,探究身邊的數學規律,以便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技能。

四、引導實踐運用,推動學生綜合思維技能

篇9

從歷年情況來看,每到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原五年級中等學生人數迅速變化,學困生比例逐漸增大。究其原因,教學內容編排跨度大是重要因素。

一、教學內容編排跨度探析

⒈幾何圖形從平面驟升到立體

從三年級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公式開始,到五年級下學期認識圓的特征,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學生幾乎都在學習平面圖形的知識,而六年級的第二單元,就開始深入立體圖形知識的學習,由平面到立體概念性知識增加,空間觀念由二維轉向三維發生質的拓展,學習難度增加了,空間觀念發展較慢的學生就會感覺吃力。

⒉數量關系從具體跨越到抽象

六年級以前所學的數量關系,如,速度×時間=路程,單價×數量=總價,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等等,這些都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聯系,教師只要設置特定的生活情境,再加上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便可總結出數量關系式。而六年級的數量關系,如,單位“1”的量×幾分之幾=幾分之幾的對應量,對應量÷幾分之幾=單位“1”的量,等等,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沒有,他們根本無法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出,即使教師反復講解,一些學生仍無法理解。

⒊部分知識前后間隔時間長

五年級下冊安排了圓的知識,相比其他平面圖形,圓的概念性知識多,圓的周長、面積計算起來相對比較復雜,但學生的掌握情況還算令人滿意??墒堑搅肆昙壪聦W期,經過長達半年的時間,部分學生又把知識“還給”了老師,這時再學習圓柱、圓錐,還得拿出2~3課時復習圓的知識,而且學生還不容易理解。這種情況下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的體積接踵而來,部分學生根本無法接受。

⒋例題之間結構層次跳躍大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能“跳一跳摘桃子”。而六年級教材中的個別例題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規律,前后例題間的跨度大,讓大部分學生無法接受。

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百分數的應用”這一單元的兩個例題。

【例1】星光書店去年十二月份的營業額是6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個書店去年十二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例2】2007年10月,亮亮把200元按二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銀行,到期后應得利息多少萬元?試一試:根據國家稅法規定……按5﹪的稅率繳納利息稅,納稅后亮亮實得利息多少元?

我們知道例1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一步計算應用題,而例2的“試一試”卻是一個四步計算應用題,由“一步計算”一下子跨到“四步計算”,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學生做題時常常顧此失彼。而課后練習中關于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只有幾個學生能夠掌握。

二、因時因地活用教材策略

⒈在實踐操作中發展空間觀念

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轉變,有些學生不能一下子接受,但只要讓學生多接觸實物,相信學生的空間觀念會慢慢培養起來。如,可以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讓他們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再讓他們自己動手做長方體、正方體,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親歷感悟中空間觀念得到發展。

⒉用基礎訓練題強化數量關系

六年級數學數量關系較為抽象,無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尋找知識的生長點。我的經驗是在教學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加強基礎題的訓練,每節課開始時都出示基礎訓練題。如:六(3)班有學生50人,女生占35%,女生有多少人?六(3)班有女生30人,正好是全班人數的35%,全班有多少人?每節課都有4~5題,讓學生明白:“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這些基礎題的訓練就像大海中的燈塔,能為學生學習較為復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指明方向。

⒊在前后知識間加強聯系

圓和圓柱、圓錐之間的間隔時間太長,教師可在六年級上學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適度練習。這樣既復習了圓的周長、面積方面的知識,同時也能使學生慢慢適應繁雜的計算,不至于到了六年級下學期手足無措。

⒋以分步計算減緩例題間的知識跳躍

對于例題間知識跨度大的問題,可以采用分步計算的策略。如百分數應用題例3的“試一試”,可以引導學生小結,得出求納稅后的實得利息可以分為這樣幾步:①求應得利息。應得利息=本金×利率×時間;②求利息稅。利息稅=應得利息×稅率;③求實得利息。實得利息=應得利息-利息稅。這樣把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分為幾個步驟完成,學生再解決此類問題就輕松多了。

篇10

分數的大小比較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直觀思維占優勢,抽象思維還受一定的限制。另外,學生的思維可能也受“比較整數大小”方法的阻礙,因此,在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學生出錯的機率可能會高一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分數的大小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分數的大小教學反思范文一分數的大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成功的地方:

一、巧設疑問,形成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新課標倡導:數學的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設計了復習題,即同分數分數和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的復習題,引導學生完整的敘述比較方法,在此基礎上出示5/6和8/9,這兩個分數誰大呢?能像剛才那樣快速的比較出誰大嗎?你遇到了什么問題?等.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問題。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的兩個分數怎樣比較大小呢?這就大大的激發了學生求知欲.

二、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探索的全過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中,我采用了問題由學生提,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由學生自己探索,最后組織匯報交流得出比較的方法。因為有復習舊知做鋪墊,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比較出1/4和2/9誰大,學生的探索做到了有的放矢。放手讓學生去探索,他們一共想出了3種不同的方法比較出了1/4大于2/9。同時學生在交流中。

三、關注教材,用活教材。

北師版的教材一向不主張學生的死記硬背,因而出現在數學書上的結語或概念是很少的,而書上在這節課中出現的關于通分的概念在我看來就十分珍貴了,于是一開始在設計教案時就安排學生在這里自學,期待學生能讀懂些什么。但是在試講中我發現這段在我看來很簡單的很簡單的內容,學生讀起來卻十分繞口,難于理解。我不禁彷徨了,心想這個概念既然這么難,是不是該由我來直接講?但我確實又不想讓學生們失去一個直面書本的機會,于是就把心中的疑問和同年級的數學老師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通分的概念一定得由學生們自己讀,但我們老師得引,這里卻不是引導他們如何讀,而是引發他們的討論,讓他們自己需要從這里概念中讀出理由。于是在這個讀書的環節中我們設計了兩個活動來引發學生的討論:一、從多種方法中找出哪一種是用通分的方法來比較大小的。二、看老師正確的通分。果然學生的思維被我引爆了,圍繞通分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著一些的問題。如教學中對學生的了解不是很透徹,導致部分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另外,因為本節課的內容多,某些環節處理得比較粗糙等問題。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的。從這次對新教材深入的研讀,我感受到要真正讀懂新教材很難,需要我們前后聯系,認真思考,最重要的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考慮,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綱,心中有本。

分數的大小教學反思范文二分數的大小比較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直觀思維占優勢,抽象思維還受一定的限制。另外,學生的思維可能也受“比較整數大小”方法的阻礙,因此,在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學生出錯的機率可能會高一些。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課前,先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張長方形紙或一張正方形紙。

一、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情況:

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折出長方形紙或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顏色;然后再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顏色;再折出它的八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顏色。仔細觀察涂色部分并比較它們的大小,(即1/2,1/4,1/8誰大誰小?)啟發學生思維,如果繼續對折下去,會出現什么情況?同桌交流想法。匯報想法。孩子們都能理解,同一張紙,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這是一種成倍縮小的情況,為了避免給孩子們造成知識上的誤導。接著,可以用課件讓生觀察,同樣大小的圖形,平均分得份數不一樣,每一份的大小就不一樣,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不是成倍縮小的情況)。如果學生問:為什么要用同樣大小的紙?可以啟發學生想,在比較物體的大小、長度、輕重時,這些物體必須在滿足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比較呢?這時學生定會恍然大悟(必須在統一單位的情況下)。

二、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情況:

這種情況孩子容易理解,直接引導孩子觀察圖形,他們從圖中的涂色部分一眼就能看出誰大誰小,因此,不用把重點放在這種情況上。

最后可以把兩種情況對比,概括總結方法。

這樣處理教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掌握起來也較輕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一個完整的、正確的認識。

分數的大小教學反思范文三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我是這樣進行的:

教學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時,先讓同學說一說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進行比較,引導學生(1)動手操作比較;(2)因為它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可以通過分數單位來比較。通過看圖,找包含的分數單位,啟發學生說出:2/3是2個1/3,1/3是1個1/3,2個1/3比1個1/3大,所以2/3>1/3; 2/5是2個1/5,3/5是3個1/5,2個1/5比3個1/5少1個1/5,即2個1/5比3個1/5小,所以2/5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這組分數的共同點,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這兩組分數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組中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同時指出: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數的單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根據什么判斷分數的大小?引導學生說出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就表示份數多(也就是包含的分數單位多),所以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

在教學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時,先讓同學說一說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進行比較,與剛才學習的有何不同。引導學生說出(1)畫個圖來看一看;(2)它們的分數單位不同,不可以通過分數單位來比較。通過看第一組圖,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2>1/3;再看第二組圖,教師可以在比較第一組分數大小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問:這兩個分數里各有幾個幾分之一?接著說明這兩個分數都取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嗎?哪一個大呢?引導學生說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