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醫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21:5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放射科醫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放射科醫學論文

篇1

[關鍵詞]問題導向;教學設計;增長模式;系統方法;教學設計三維模型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 8097(2013)11—0035—06

前言

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研宄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一門連接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學科。教育技術學以媒體技術為基礎,教學設計為核心。教學設計旨在創設一個使教學效果最優化的教學系統。當前教學設計不僅運用于正規學校教育(基礎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或是高等教育),而且也廣泛運用于事業機關、企業、軍事部門和服務等行業的教育培訓中。另外,各種現代化教育形式(廣播電視教育、網絡教育、移動教育、泛在教育、云計算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微課堂教學等)的實施也高度依賴于教學設計。

隨著教學設計應用需求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教學設計模式被提出來。1991年,加斯塔夫生在有關教學開發模式的論著中則指出,自60年代出現第一個模式以來,在以教學技術為主的文獻中已有數百個模式。雖然教學設計有了很多規范化的程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方式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可以預計新的教學設計模式還會層出不窮,這也就使得教育教學的從業者對教學設計方法變得越來越難以學習、掌握和應用。我們不禁會有疑問:能否在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給出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呢?這便是本研究所要關心和回答的問題。作者依據“問題”導向的科學技術哲學方法論初步嘗試提出一個普適性的基于教學問題導向的教學設計一般模式,期待能達成共識,形成教學設計的新范式,提供給教學設計人員一種設計思路。因為,本研究是對教學設計方法本身的進一步認識和哲學反思,屬于“方法論”的范疇,所以,本研究是關于教學設計的元方法的探索。

一 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技術哲學觀點簡介

篇2

通過X光檢查發現,那名兩歲的患兒確實吞食了一枚別針;尤其讓人揪心的是,這枚別針并非處于閉合狀態,而是張開的,并且鋒利的針頭朝下。趕到醫院的韓占波仔細查看了腹部X線片后又了解到,別針卡在十二指腸,當時距離患兒吞入別針已過去4個多小時,隨著胃腸道的蠕動,別針鋒利的針尖有可能會刺入胃壁或者腸壁,造成消化道穿孔,患兒將隨時面臨生命危險!

取出別針,刻不容緩!在麻醉科楊艷超主治醫師、內鏡中心值班護士李增新的協助下,在場醫生迅速給患兒建立好液路、吸氧,擺好、麻醉。一切就緒后,韓占波立即進行胃鏡操作。此時,別針已經進入十二指腸,情況更加緊急。韓占波熟練控制異物鉗穩穩伸進,慢慢夾住別針,經過15分鐘的手術,隨著胃鏡的退出,別針也被順利取出。孩子的家長以及所有在場的人終于松了一口氣……

――這只是韓占波30余年從醫生涯中遇到的、十分普通的一個急診、急救病例。但每次遇到這樣的患者,韓占波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當年妹妹的一場遭遇。正是那年3歲的小妹遭遇的一次“意外變故”,促使他還在上小學時,就早早地選定了人生的方向――長大后當一名醫生,為天下的病人解除痛苦!

一枚瓜子“逼出”人生理想

韓占波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國內最困難時期。特殊年代艱辛的日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并且至今都在影響著他為人處世的方式和臨床工作的心境。

“我最初朦朦朧朧地下定決心要當一名醫生,還是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韓占波回憶起那段往事時,語氣深沉地說。

那年冬季的一天,放學回家的韓占波得知,妹妹在吃西瓜子時,不小心把瓜子吸入了氣管,并且不上不下地卡在了那里,因而劇烈地咳嗽。當時的醫療條件和技術水平非常落后,當地醫院對這樣的“意外事故”無能為力。由當地醫院轉到省會的大醫院后,盡管小妹住了很長時間醫院,但醫生也沒能把西瓜子從氣管中取出來。

“不知道是瓜子太小,還是卡的位置不好,總而言之那枚卡在呼吸道的瓜子,一直無法取出,好幾次我妹妹都命懸一線,好在都被搶救過來了。但我妹妹在各個醫院轉了一圈兒回家后,因為瓜子一直沒能取出,稍一活動就氣短、氣喘,而且一年四季不住地咳嗽,一咳起來就滿臉通紅、渾身是汗,非常痛苦。無奈,整天只能按照醫生的吩咐,用消炎藥物緩解癥狀,防止出現更嚴重的問題。”韓占波沉浸在往事里,一臉凝重,“為了給妹妹解除痛苦,家里的人帶著她四處求醫,把家底兒全花光了,還欠了親戚鄰居不少的外債,但那個時候的醫療條件太落后了,居然連一個被誤吞的小瓜子都無能為力。就這樣,我妹妹一直到第二年冬季的一天,在經過一陣劇烈咳嗽后,那顆要命的西瓜子終于從她的氣管里咳了出來――瓜子在呼吸道里停留的時間太長了,都變了顏色,還帶著血。我記得很清楚……”

當時剛剛3歲多的小妹妹因一枚小小的瓜子所遭受的痛苦,對韓占波的影響太大了,直至決定了他的人生理想――他在那時就暗暗地下定決心,長大后一定要學好本事,當一名醫生,去為鄉親們解除病痛!

韓占波上高中時,正處于后的撥亂反正時期,中斷了整整10年的了。1978年,韓占波參加了高考。在填報志愿時,他覺得縈繞在心十多年的夢想終于觸手可及,于是,他填報的學校均為醫學院校。1978年10月,韓占波如愿以償,進入河北醫科大學,成了一名醫學生,為實現他做一名大夫的夢想邁出了至為重要的第一步!

兒時的愿望長成了大樹,韓占波由此開始了刻苦努力的大學生活。但醫學知識的學習是枯燥無味的,人體解剖、生理、生化、藥理以及臨床課程都需死記硬背才能完成,韓占波硬是一門一門地啃了下來,在進入臨床見習時,如何把書本知識運用到臨床,是他能否成為一名醫生的至關重要的問題。于是,他白天看病人,晚上結合白天所看過的病人情況再與書本對照學習,整理;再有搞不懂的問題,就向同學和帶教的老師請教。漸漸地韓占波覺得,少年時立下的“當一名醫生,為患者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的理想,變得越來越清晰……

兩手托起新的學科

1982年10月,大學畢業后的韓占波被分到一家職工醫院,終于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醫生。根據當時醫院的科室狀況和醫療條件,他選擇了內科。此后,經過十幾年內科專業的錘煉,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成為獨當一面的優秀內科醫生。

1992年,韓占波到北京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消化疾病診療中心學習了一年,完成了從神經、呼吸科等專業到消化科醫生的專業定向過程;隨后,又經過10多年消化疾病的臨床磨練,到了2002年,韓占波的肩上便挑起了一副沉重的擔子――他要率領一支年輕的團隊,創建石家莊市第一醫院消化科。

當年,青年時代的在《湘江評論》的創刊宣言中即指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消化科無疑是與“吃飯問題”聯系最緊密的專業科室,因此,韓占波領銜創建的消化科,也就成了解決患者“最大問題”的科室。這些年來,韓占波經常對科室的醫護人員說:“我們這些治療消化道系統疾病的醫生,就是生命健康的保護神,使命神圣、責任重大。我們必須站在先進醫療技術的頂端,這樣才能為患者解除病痛困擾,才能受到患者的信賴。”

消化科創建之初,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因此,韓占波每天的工作安排得總是滿滿的,從來沒有好好地過過周六、周日及節假日。每天他在病房和門診接診和處理患者的同時,還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思考這個新創科室未來的發展。1997年夏的一天,一名患者在基層醫院住院20多天后治療無效,轉到了石家莊市第一醫院。當時患者的病情危重,不能平臥,胸悶氣短,少尿,全身高度浮腫。入院后經過3天的積極治療,上述癥狀未見明顯效果。為此,韓占波茶飯不香,即使是在夢中,還在想著怎么才能給予那名患者以有效治療――這不是夸張,事實上韓占波的確是在夢中“靈感”突現,才最終找到了解開沉疴的“鑰匙”――就在那名患者來院的第三天夜里3點多鐘,已經就寢的韓占波,夢境中突然浮現出曾經在書中看到過的一種疾病――水中毒,其癥狀與那名患者十分吻合。他從夢中驚醒后,立即披衣起床,打開《實用內科學》查找相關內容。聯系到患者的癥狀、體征、診療過程和患者的輔助檢查結果,均符合水中毒的診斷。第二天天剛亮,韓占波便急忙跑到病房,為患者調整治療方案。24小時后,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住院10天后,那名患者痊愈出院。

――類似這種晝夜在心地牽掛患者病情、牽掛臨床學術研究的軼事,對韓占波而言,幾乎已成家常便飯。潛心于臨床研究,時刻關注和學習國內外消化疾病治療的新技術,并及時應用到臨床診療上,一直是韓占波和他的團隊的執著追求。他始終認為,當年小妹因一枚小小的瓜子卡進呼吸道而飽受了那么久的痛苦折磨,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時的醫療技術太落后了。韓占波說:“如果是現在,我妹妹肯定不會受那么多的罪。”所以,在消化疾病治療領域,只要他發現有什么新技術、新項目和新療法出現,就立即開始咨詢、了解,必要時還要親身考察;如果條件成熟,他會想盡一切辦法,積極引進。在他和他的同事努力下,消化科在河北省內率先引進運用了消化內鏡等診療技術,這些新技術對胃腸道“早癌”的發現和切除粘膜腫瘤,經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及膽道梗阻和經內鏡治療腸道梗阻等多種疾病的醫治效果有了顯著提升。此外,自組建消化科以來,他們還先后引進了ERCP、食道靜脈曲張套扎術、胃底靜脈曲張組織膠注射術、胃腸道支架置入術、膠囊內鏡;ESD、EMR、超聲內鏡診療技術等17項新技術、新療法,為更多、更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病痛,緩解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科室的發展、專業影響力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新的醫療技術的應用,為韓占波的團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如今,石家莊市第一醫院消化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已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生了質的飛躍,并且由一個消化科孵化出了三個分支團隊。作為此學科的奠基者和領頭雁的韓占波主任,始終走在治療、科研、診療的最前端,引領著這個團隊不斷發展……

卅載光陰成就仁醫本色

自韓占波1982年進入那家職工醫院,成為一名濟世救人的醫生開始,至今已經30多年了。

據韓占波的同事介紹,每天他都是早晨7點就到醫院,晨交班后,先看一看科室的危重患者,再簽署一些醫療文件及出院病歷,然后就趕去門診,因為那里有許多外地慕名而來的排隊等候的患者。從門診開始看病人到中午下班,每個半天都要看50多名患者;而在下午,他不是在內鏡中心,就是在放射科造影室指導下指導下級大夫檢查治療。每天從早上7點離開家門,到晚上七八點鐘才能回家,經常半夜三更到醫院會診或者搶救患者。多年的孜孜以求、勤奮從業,更使韓占波在個人學術成就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1991年,韓占波到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微生物實驗室做幽門螺桿菌的相關實驗研究。1992年,他到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疾病診療中心進修學習,期間得到了國內著名消化疾病專家鄭芝田教授的青睞,并在鄭芝田教授的指導下發表了《胃粘膜保護與消化性潰瘍》的綜述,闡述了他當時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收獲。1993年,韓占波進修結束返回醫院后,率先開展了腹腔鏡的檢查項目,為臨床疾病的診療提供了客觀依據。1993年至1994年,他開展了“急慢性胃黏膜損傷法制作大白鼠萎縮性胃炎模型的實驗研究”,后來,此項研究獲得石家莊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韓占波到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碩士研究生課程;1996年研究生班結業后,參加了抗洪救災,因表現突出,獲得市政府表彰,榮獲市級先進個人稱號。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河北省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科技進步二等獎、石家莊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并有多篇優秀醫學論文在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30多年來,他醫治好的腸胃疾病患者達20多萬人,搶救治愈疑難、急、危、重患者3000多人。

據韓占波的同事介紹,除了個人在專業學術方面的收獲外,他總是帶著滿腔的熱情、帶著感恩的心,帶著對職業、對生命的敬畏,帶著為解除患者病痛的追求在工作;而最令同事和患者稱道的,是韓占波的那顆“仁醫”之心。在社會上,只要是韓占波接診過的患者都說他沒架子,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容易交流,細致耐心。跟病人說話,即使是十分專業的醫學知識,他也能解釋得通俗易懂。很多患者及家屬都說:“找韓主任看病很輕松,沒有任何壓力,還沒用藥病就好了一半兒。”

好習慣、好品德,堅持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載,也許不是很困難的事兒,但韓占波能夠在三分之一世紀的時光中,始終如一地保持“仁醫”本色,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問及他為何能夠在3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日復一日地保持初心,自始至終地待患者如親人時,他為記者講了一件發生在多年前的往事――

1982年,韓占波還在外科臨床實習時,有一位因食道癌手術后的患者,住院已經兩個多月了。因為長期治療,那名患者上下肢的靜脈血管都已用遍了,每次輸液都很困難,誰去給那位患者“扎針”都發怵。有一天,韓占波看到液體在輸液架上掛著,還未輸液,就和患者說:“我給您試一試,行嗎?”患者說:“行。我的血管用的時間長了,誰輸液都不好扎。”于是,韓占波就挑選好血管,扎好止血帶、碘酒消毒、再酒精脫碘后,備好膠布,為患者扎了起來。一針不成功,兩針不成功……他有些冒汗了,那名患者反而很平靜地安慰他說:“不用著急,慢慢來。”在韓占波扎到第七針時,終于成功了,由此完成了當日的治療工作。當護士長問患者是誰輸的液時,患者依然很平靜地說:“是個實夫。”

韓占波說,每當想起這件事情,他總是非常感激那位患者。“是那位患者為我提供了機會,讓我學習了靜脈穿刺技術。所以,現在我就經常給科室的同事們講:我們要感恩每一位患者。患者在接受我們的醫療服務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提高臨床知識和技術水平的機會。因此,我們要感謝患者、感恩患者,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這段質樸而又發自內心的話,也許是他因小妹的一場意外變故而催生從醫夢想,并執著地在“仁醫”之路上走到今天的最好注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