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蘇軾范文
時間:2023-03-15 00:03: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卜算子蘇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是北宋杰出詞人蘇軾左遷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充黃州團練副使時創作的一首詞,原題是“黃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寫法獨特的好作品。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蘇軾自幼才華橫溢,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有過一個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時期,但在激烈的新舊黨爭中,卻遭到了悲劇式的厄運,他因為不滿王安石新法在執行過程中的某些過頭做法,被排擠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職;元豐三年,(1079)又因為一語“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的話,釀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被指斥為“謗訕朝廷”,在經歷了一番殘酷折磨后,貶作黃州團練副使的閑職。在不斷經歷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才得以蒙赦北歸,結束漫長的游宦生涯。蘇軾這個時期盡管已把釋、道作為自己險惡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圖用一種豁達的氣度來實現對自我的超越,然而,在遠離朝廷的異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悶,在他的詩文中不可避免地有較明顯的流露。他于“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賦)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隱含著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黃州時,也有過“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梅花其二)的話,但這不過是無可奈何的強顏歡笑而已,而“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在黃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險惡,進退維艱,壯志難酬的拊膺長嘆。《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時落寞、孤寂、悲涼心境的真實寫照。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起筆兩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圖。缺月即殘月,疏桐,枝條疏朗的桐樹,寫作這首詞的時間是十二月,(王文浩《蘇詩總案》)樹葉早經凋零,枝條變得疏朗起來,故稱疏桐。殘月一彎,斜掛于枝條疏朗的桐樹枝上,首句交代時間是在夜里,第二句進一步順筆交代,已經是漏斷人靜的時刻了。漏,漏壺。是古代計時的器具,“漏斷”是說漏壺的滴答的水聲已經消歇,夜已正闌,萬籟俱靜。這兩句看起來似乎信筆娓娓而來的句子,可以說是既交代了時間,描寫了央夜凄清景色,更重要的是為后文作了感情上的鋪墊。它很好地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試想,殘月、疏桐、漏斷、人靜,該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游子傷懷的時辰啊!接下去作者自然沿著此時此景,像電影中的鏡頭移動,把更富有詩意和更具象征意義的景致推移到我們面前,“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里有了人,但像在暗夜朦朧中只有一個線條和輪廓一樣,使人難以辨識。總之那是一個殘月下的獨步者,他徘徊躑躅,孑然一身,幽靈般夜游著,無人知曉。只有那被驚動的未棲的孤鴻,或許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輝光瞥見他這個寂寞孤獨的“幽人”。這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兩句緊承上闋,首句寫鴻被“幽人”驚醒,逡巡不進,回頭顧盼。第二句進而想象此刻的它孤獨不群,形影相吊,滿腹愁絲恨縷而不被理解。暗喻那個“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騫逆,去國懷鄉,蟄居異地的愁懷的無可告語,更無人理解。這兩句敷墨于物,用意在人,語語雙關,不露痕跡。而盡“曲寫”之妙。“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是下闋乃至全詞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鴻不肯就木而棲,低徊躑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這里的“揀”字,是作者精心提煉殊見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際和孤鴻完全融為一體,寫活了不逢時,遭冷落而又不愿茍合世俗、討乖買寵的倔強性格特征。煉字如此,可謂出神入化、爐火純青。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本詞中所寫的孤鴻,正是他自己的寫照。這首詠物詞句句寫雁,但同時又象征著某種高潔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寫環境,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樹頂,滴漏聲斷了,顯得一片寂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緲高飛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著寫鴻雁。在江邊沙洲,鴻雁剛剛睡去,卻又驚醒,回頭看看,并沒有別的大雁來伴,它滿懷幽怨,但無人能理解。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驚醒呢?并不是什么聲響動靜,而是心里不寧靜。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獨。但它因為不揀高枝,不愿棲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獨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過夜。本詞托鴻以見人,自標清高,寄意深遠,風格清奇冷雋。
綜觀全詞,不難看出作者切切實實地找到了抒發感情的突破口,以鴻喻人,曲抒懷抱,寫得哀婉凄麗、楚楚動人,是蘇軾言志抒情詞作中的上品。詞中寫鴻筆觸冷竣而蒼涼,我們不難想象殘月下那幽人悲涼神態和殘破心理,這其實就是詞人自己思想的觀照。因為這與詞人孤獨寂寞蟄居生活中的獨特感受不能不說是十分吻合的。
此詞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題跋》有云:“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而“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但是,正因為此詞的仙骨氣質,歷來爭議很大。有一種說法最為有趣,據《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載,此詞還有一序,講的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故事。如下:“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墻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當呼王郎,與之子為姻。’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于沙灘側。坡回惠,為賦此詞。”
這段小序和蘇軾的詞一樣寫的仙氣飄渺。前半段寫得虛幻迷離,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頗有點遇仙的感覺。蘇軾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詩時,總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當推窗尋找時,她卻已經翻墻而去。此情此景豈非正是蘇軾詞上闋所寫:“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由此說來,句中的幽人該是指那位神秘美麗的女子,上闋則是記錄此事了。當時蘇軾六十幾歲,張先七十還納妾,六十歲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憤慨他為什么不納那個女子為妾,卻物色王郎之子與她為姻,最終使她郁郁而亡。這個女子好像是為蘇軾而存在,在蘇軾離開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遺體埋葬在沙洲之畔。當蘇軾回到惠州,只見黃土一堆,個中幽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賦了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見,此首詞的下闋是為了紀念那女子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篇2
1、孤鴻不愿選擇高枝棲息,寧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鴻自比,表現了蘇軾遭到貶官后內心的孤苦和清高。
2、取自蘇軾《卜算子》,全詩如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宋?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1.詞作選自《姑溪詞》,作者李之儀。2.休:停止。3.已:完結,停止。4.定:此處為襯字。在詞規定的字數外適當地增添一二不太關鍵的字詞,以更好地表情達意,謂之襯字,亦稱“添聲”。5.思:想念,思念。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云縣)人。哲宗元v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v末從蘇軾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后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后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涂。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詩文大意: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卻見不到你共同喝著長江的水。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樣,就一定不會辜負這互相思念的心意。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由李之儀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向對方表示戀情的一首佳作,富有民歌的藝術特色。此作最大成功在于以長江寫真情,生發聯想,鑄為清詞麗句,壓倒古今多少言情之作。下闋寫長江水的無休無止與自己思君不見之“恨”沒有停止作對比,深化題意,吐出綿綿情絲,有如長江流水滔滔不絕。全詞構思巧妙,語言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樸素,言淺而意深,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這首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嘆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干;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系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寫到這里,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一脈遙通。
全詞以江水為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為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里反而成為感情升華的條件了。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致,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
篇4
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4、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新添聲楊柳枝詞》
5、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
6、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7、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8、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風詞》
9、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晏幾道《生查子·關山魂夢長》
篇5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黃景仁《綺懷詩》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佚名《小雅 采薇》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蝶戀花 閱盡天涯離別苦》
篇6
在與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座談時表示很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并在2015年的文藝座談會上強調要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而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高考中是必考。
高考是學生學習的風向標,在課程標準關于鑒賞古詩詞的目的和態度中認為:“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審美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而審美活動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養心靈,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詩人賦予其作品以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這可以大大拓展學生的精神領域,滋潤他們的心靈世界,在情感熏陶中體驗并提升人生境界。”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要讓學生喜歡上詩詞,我覺得可以從詩歌本身的節奏入手,先誦讀然后唱詩,兩者結合,更能激發大家學習的熱情,切實感覺到詩詞的魅力。
以教學《短歌行》為例,在上課時,我會對學生的誦讀進行指導,糾正讀音,停頓,繼而讓學生找準關鍵詞“憂”來體會詩人感嘆時光易逝、求賢若渴的忡忡憂心。在讀通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字詞的平平仄仄,讀出語氣和氣勢。“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是在強調情感是溝通古今跨越時空的鑰匙。我會介紹詩歌創作的背景赤壁之戰前夕,讓學生身臨其境自己扮演一回曹操,體會詩人的緊張和憂慮。經過這樣的鋪墊,我再次讓學生誦讀,他們讀得聲情并茂,理解了曹操胸懷天下、求賢若渴、渴望統一的急切心情。
在聲情并茂的閱讀中,我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挖掘:曹操的憂慮是什么,如何解決憂慮,曹操具有怎么的形象。通過鄭莊公《子衿》與共叔段的《鹿鳴》原文呈現,在對比中體會用典的渾然天成,曹操的創新,不拘一格。通過小組分析,共同完成對這首詩歌的鑒賞性閱讀。
在誦讀中大家和詩人融為一體,為深化記憶,我趁熱打鐵,請學生來唱詩。我先播放了陳乃榮《短歌行》的音樂,然后請學生凝神諦聽,其中有幾個學生小聲地唱和著,一遍之后,我號召他們大聲歌唱,全班學生興致高昂,引吭高歌,很多課堂上不開口的學生,竟出乎意料,唱得特別響亮。通過這樣與時俱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上詩歌課,學生也覺得古典詩歌這樣學既輕松又快樂。
誦讀理解了詩人的博懷,也記住了優美的語言,但是根據記憶遺忘曲線,這些他們雖然會快速地記住,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又會快速遺忘,而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性對深化詩歌大有裨益。如《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些都在闡釋古典詩歌適合吟唱。廣泛傳唱的有哈同的《鄭風?子衿》《上邪》、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王菲的《明月幾時有》,蔡琴的《一剪梅》,鄧麗君的《春花秋月何時了》等等。利用詩歌便于歌唱的這個特點,古詩講解我一般采取誦唱結合的方式,這種上課方式得到了學生的好評。
比如,在教學《卜算子?黃州定慧禪院》時,進行完誦讀后,我問學生哪個可以試著唱一下這首詞,馬上有學生想到了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學生都陶醉于優美的旋律和古典的意境。于是該曲子的原始出處,蘇軾《卜算子》才被人們重新關注。我把歌詞和宋詞并列,讓學生分析兩者的異同。區別:歌詞塑造了以梧桐紛飛,冷風簌簌,淚眼迷離意象,刻畫了戀人分離的悲傷。宋詞借孤鴻這一意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相同:兩者都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獨、痛苦。盡管沒有量身訂制的詞曲,但是學生憑借對周傳雄《寂寞沙洲冷》的喜歡,當堂就理解了蘇軾的這首詞,并且倒背如流。
如果只是音樂,會使學生沉浸于旋律而忽視思想情感。只是誦讀,容易短記憶沖擊,容易遺忘。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文聯主席孫家正在2015年文藝座談會上強調“傳統并非不創新,古典也并非不時尚。”傳統經過現代的創新,古詩詞煥發了新的活力,
經過誦唱結合的教學,學生讀懂了詩歌,理解了詩人的情懷,記住了優美的詩句,培養了溫柔敦厚的情感。在《禮記?經解》中講到:“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詩歌的教育功能也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篇7
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李商隱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無題六首其六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隱無題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李之儀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梁啟超臺灣竹枝詞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劉禹錫竹枝詞四首其二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柳永鳳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雨霖鈴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柳永晝夜樂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
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 經典語句。
納蘭性德虞美人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聶勝瓊鷓鴣天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歐陽修蝶戀花二首其一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歐陽修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
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邵瑞彭蝶戀花忍把千金酬一笑?畢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司馬光西江月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蘇武結發為夫妻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溫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篇8
一、早期的演唱特點
我國早期的藝術歌曲起源于前后。當時,留學海外的音樂愛好者回歸祖國,他們根據西方藝術歌曲特點,對中國當時的音樂進行填詞創編,大膽創新,開創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先河。當時的西方藝術歌曲,其歌詞源于本國的文學作品,包括詩、詞,使歌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歌詞與音樂相互交融、渾然一體,使藝術歌曲魅力四射。利用西方的演奏技巧,淋漓盡致地傳達出藝術歌曲的情感,極賦感染力。這也促使中國的音樂志士,汲取西方音樂傳統的技法和西方音樂家的填詞技巧,同時融入中國經典音樂文化,創作出了第一批中國藝術歌曲。藝術歌曲是用來演唱的,只有通過演唱才能釋放它的魅力,讓更多人了解。同時期,留學歸來的音樂家們開始在中國普及藝術歌曲的演唱技巧,正是這些音樂家,促進了中外音樂藝術的融合,帶動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早期的藝術歌曲與西方藝術歌曲演唱技巧相似,被稱為“西洋唱法”。在20世紀初,學成歸國的音樂志士根據我國的詩詞,融入西方藝術歌曲的特點,創作了大批作品。例如,青主根據北宋詞人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融入西方藝術歌曲的技巧,充分表達了歌曲中女子對遠方所愛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還有黃自以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為歌詞,進行填曲,打開了中國藝術歌曲之路。
二、發展中的演唱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地紛紛創建藝術學校,吸引了大批音樂愛好者前去學習。由于各地藝術學校的創辦,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批音樂人才,繼而促進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大量創作,使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奏技巧顯著提升。我國的音樂家們立足本民族的經典文化,吸納西方藝術歌曲的創作方法,將本民族的歌曲進行創新,賦予本土民歌以時代特色,豐富歌曲的內容,同時使這些歌曲走向國際音樂舞臺。用民族音樂改編的歌曲有兩類,一是根據藝術歌曲的特點來改編我國的民歌,將我國的民族歌曲用西方樂器演奏出來,賦予我國民歌新的生命力。二是根據西方音樂的創作特點,利用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和元素重新創作歌曲。此時期的中國藝術歌曲,層出不窮、種類繁多,歌曲更具有民族性。發展中的中國藝術歌曲演唱特點,在學習“西洋唱法”后,以更具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發展著,同時也出現了“土”“洋”之爭。例如,根據藝術歌曲特點創編的民族歌曲有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以鋼琴伴奏,展現了三個不同的層次,彰顯了鋼琴藝術的巨大表現力,音調寬廣豪邁、莊重肅穆,表達了人們之間深厚的情誼,同時突出了英雄嘎達梅林高大的形象。這便是根據西方藝術特點,創編的我國民族歌曲。
三、再發展時的演唱特點
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正是這起起伏伏才豐富了它的內涵,彰顯了它頑強的生命力。中國藝術歌曲在經歷了初步發展之后,卻迎來了十年動蕩,這個時期依然創作出了許多經典歌曲,但在“破四舊、立四新”的潮流下,西方文化被否決,所以,當時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以“樣板戲”為標準。改革開放后,我國打開與世界溝通交流的大門,廣泛吸納西方優秀的音樂文化,拓展我國藝術歌曲的寬度,促進我國藝術歌曲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完善和開拓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的藝術歌曲進入到大發展、大融合狀態,每位音樂愛好者均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歌曲創作,不再有束縛和限制。此時期的中國藝術歌曲演唱特點是各種風格,多種類型,演唱者可以自由選擇。原來只能采用傳統方法演唱的歌曲,現在可以用“美聲”來演唱,也可以采用民歌的唱法來演唱,例如《美麗家園》等歌曲。正是由于改革開放和社會的發展,才真正推動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繁榮。
中國藝術歌曲融合了西方的藝術風格,立足于中國的民族藝術文化,并不斷吸收西方音樂技巧來充盈自身。同時,不同的時代賦予了中國藝術歌曲不同的演唱特點,使中國藝術歌曲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作者:王軍 單位:哈爾濱市藝術研究院
參考文獻:
[1]劉雨東.中國近代藝術歌曲的發展與演唱特點分析[J].北方音樂,2014,(15):35-36.
篇9
心悅君兮君不知,愛一個人,愛得如此的寂寞,心該是怎樣的荒涼與孤獨?你也一定遇過這樣的事吧,心里有酸澀的愛意,你愛著那個人,他卻不愛你,或者,礙于種種原因,他不能愛你,你也不能夠表白愛意,又或都,你愛他,他也愛你,只是時光分隔了彼此。于是,你的愛就變成了無處安放的東西,它虛無縹緲,卻又真實在存活在心里。你愛得那么真摯,那么用力,卻永遠只是在他身邊兜兜轉轉,似乎對岸就在眼前,可就是怎么努力也無法登臨。
曾幾何時,他無數次地瀠洄于你的夢里,看到他如天邊那顆最亮的星,掛在心頭,卻隔著天河,只能遙望,終不得靠近取暖。這樣的思緒,讓我想起了一個令我傾心很久的人——蘇軾。
他,一直是我較為熟識的一個古人。喜歡他的人,喜歡他的詞。在我的老家,因為有了他的衣冠冢,而連帶著,蓬勃了當時的旅游。雖不大著名,怎么說也是心里的一方驕傲。于是,對他比別的古人了解得通透一些。
蘇軾一生情重,讀他的詞,常有刺透人心的感傷。最喜歡他的那首《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是他為一位名叫溫超超的清麗女子寫的詞。她愛慕他的文采,天天徘徊在蘇軾的窗外聽他吟詩作賦。想嫁于他,卻無果。多年后,蘇軾重游故地,獲知超超為他抑郁而亡,隨做此詞。
一個女人用一生換一闕詞,不知是否覺得不悔?知道他不是無情,也非薄情。只是,一生中遇到的那么多人,真正令我們駐足的又會有幾個?可憐見的,是那多情的女子,輕易的就困自己于愛意中。相逢的初見,就意味悲劇。一切還沒有開始,卻已散場。這,是不是人生最大的悲涼?
可以想像,超超的那種疼痛,是怎樣的一種剝皮折骨。寂寂長夜里,是否夜夜如此:那心底漫上來的煎熬,如浪涌,一浪疼過一浪。愛,在痛里一次又一次地窒息。等待的人,始終像夢境,心卻永遠倔強執迷。每遇此時,連平復心情,都變得那么的不容易!日復一日,人心是不是就這樣,在無望的愛里溺水身亡?
給人疼痛的人,自己也并非是鐵石心腸。蘇軾也痛過。只是他的痛不是為超超,而是為王弗。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那闕悼亡人的《江城子》,不知道曾經擊潰過多少人的心,你能說他不痛嗎?
人生無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也許,我們可以忘記人生很多的升降浮沉的疼痛,但令人終生不能釋懷的卻是那儂情蜜意,花好月圓,斷心斷腸,生死不忘的感情!
篇10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二、《卜算子》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三、《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四、《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六、《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雁邱詞》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八、《江城子》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九、《離思》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十、《蝶戀花》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