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作者范文

時間:2023-03-20 10:3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樓夢作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紅樓夢作者

篇1

1、紅樓夢作者是曹雪芹。《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等,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2、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于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紅樓夢》;清代;女性

中圖分類號:I207.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05-0155-01

《紅樓夢》問世以來,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女性讀者是《紅樓夢》讀者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女性讀者對《紅樓夢》的品讀和評價具有突出的特征。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是清代的女性《紅樓夢》,評論者,選擇其具有典型性的《紅樓夢》評價,分析清代女性《紅樓夢》評價的個性化特點。

一、親友之間的互動活動

通過考察清代女性留下的《紅樓夢》評論性文字可以發現,他們在對《紅樓夢》進行閱讀和評價時并不是一種個人行為,往往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動行為。例如張問端留下過一首《和次女采芝閱紅樓夢偶作韻》,從詩題中可以看出這首詩之前張問端的女兒采芝還寫過一首與《紅樓夢》有關的詩作,而張問端所寫的這首詩是和詩。張問端是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的妹妹,她與女兒共同閱讀和品評《紅樓夢》,并留下評論性的詩作。

清代道光年間的王希廉(號雪香)和他的妻子周綺共同品讀《紅樓夢》,周綺也留下了《紅樓夢題詞》,并在序言中說自己寫作《紅樓夢題詞》是因為在病中讀到了自己丈夫所評《紅樓夢》,可見周綺的《紅樓夢題詞》是一種夫妻之間的相互酬唱。嘉慶年間的陳少海寫作了《紅樓復夢》,他的妹妹陳詩雯為他的續書校對并作序。道光年間的范元亨寫作了《紅樓夢評批》,他的妹妹范淑也寫了一首七言歌行。清朝女詩人沈善寶留下了大量與《紅樓夢》有關的詩作,她與撰寫《紅樓夢影》的女作家太清是好友關系,還為《紅樓夢影》這本書寫了序。

二、人物命運是評紅女性的重要關注點

在清代女性對《紅樓夢》的評價中,最重要的關注點往往是書中眾多女性人物的命運,其中又以評論黛玉和寶釵命運的文字最多。大多數清代評紅女性本身就是女詩人,對黛玉出眾的才貌氣質表示欣賞,也對林黛玉孤苦的身世和悲劇的命運感到同情。乾隆時期的女詩人宋鳴瓊的《題紅樓夢四絕句》、嘉道年間女詞人孫蓀意的《題紅樓夢傳奇(賀新郎、涼)》、女詞人吳藻《讀紅樓夢(乳燕飛)》、女詩人周綺的《題紅樓夢十首》、汪淑娟《題石頭記(沁園春)》、扈斯哈里氏的《觀紅樓夢有感》等《紅樓夢》評價作品都收錄了詠黛玉的詩作。在詩作中,表現了對林黛玉的悼惜,以及對林黛玉甘為情死的憐惜。

在對林黛玉和薛寶釵的評價中,一些女性對薛寶釵獨守空閨、孤獨終老的悲劇命運表示了同情,例如女詩人王素琴。還有一些女性認為薛寶釵費盡心機謀婚,對此表示了諷刺和厭惡,例如女詩人姜云裳。有一些現代女性對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悲劇命運均表示了同情。總體來看女性評紅者也存在尊林派,還有持釵黛雙美說者。其中女性評紅者對黛玉的命運最為關注,并對與黛玉有關的晴雯、紫娟也表示關注。這些女性提供者大多都能夠準確的把握黛玉的形象,雖然受到程本局限,對人物結局的把握未必能夠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但也表現出了同為女性,對《紅樓夢》中眾女兒命運的的同情、憐愛和哀悼。清代女性評紅者除了關注林黛玉、薛寶釵等人之外,對書中的妙玉、湘云、香菱、襲人、李紈等人物的命運也比較關注。

三、探討《紅樓夢》的價值、主旨和寫作手法

清代的女性評紅者不僅關注個體人物的命運,也對《紅樓夢》的價值、主旨和重要的寫作手法進行了探討。

如《紅樓夢》中經常用到諧音雙關的手法,這在一些清代女性評紅者的詩作中就有所體現。如認為晴雯諧音“情文”、英蓮諧音“應憐”、可卿諧音“可親”、秦鐘諧音“情鐘”等等,以及紫娟“不如歸去”,黛玉號瀟湘妃子暗示其淚盡而亡的命運。這些對《紅樓夢》寫作手法的解讀都得到了當代紅學研究者的廣泛認可。

不僅如此,清代女性評紅者還從諧音中探討了《紅樓夢》一書的主旨和性質,從《紅樓夢》的甄賈與“真假”的諧音探討了《紅樓夢》的虛構性質,扈斯哈里氏更認為《紅樓夢》有警世色彩,讓人認識到繁華富貴如大夢一場。胡壽萱通過論《紅樓夢》小啟,對《紅樓夢》主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認為《紅樓夢》的作者目睹了富貴豪門的興衰,諷刺世態炎涼,將作者的命題歸結為道德諷勸,并且能夠從書中的一些細節來對作者的命題和主旨進行探討。清代女作家范淑為她的哥哥范元亨所做的所作《紅樓夢評批》題詩,在詩中對《紅樓夢》的主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更是引起了現當代紅學者的廣泛關注和肯定。范淑在詩中認為《紅樓夢》繼承了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寄托了作者的悲憤之情。同時肯定了《紅樓夢》的價值,認為其是一部偉大的不朽之作,應該與《莊子》《左傳》《離騷》《史記》等偉大的作品相提并論,肯定了《紅樓夢》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

四、結語

在紅學的發展歷程中,清代女性的《紅樓夢》評價并未引起大部分紅學者的關注。清代女性的《紅樓夢》評價是女性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顯示出清代中后期女性文學批評的發展。清代女性的《紅樓夢》評價在人物評論、寫作手法、作品主旨、作品價值方面均有很多有見地的觀點,能夠對當代的《紅樓夢》研究進行啟發,其價值應該得到紅學和文學批評界的肯定。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紅樓夢》;飲食文化;思想內涵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樓夢》號稱“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其中自然少不了飲食文化的相關描寫。研究《紅樓夢》中的飲食文化,對考究明清時期飲食文化現象與發展現代飲食文化內涵有重要意義。

1《紅樓夢》中的飲食

由于《紅樓夢》的主要活動背景是世家大族賈府,自然免不了飲食的講究與排場。其中出現了許多種目繁多、或真或幻的飲食,展現了清初社會的飲食習慣與文化風向。

1.1種目繁多的飲食

在《紅樓夢》中出現了許多飲食種類,大至宴會酒席,小至甜點果品,作者都有或詳細,或簡略的描寫。把這些飲食種類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菜肴、面食、奶制品、野味、粥飯、生烤、點心、蔬果、酒茶和補品。這些種目繁多的飲食組成了《紅樓夢》的重要部分,其中如臘八粥、花樣小面果子、糟鵝掌、鱘鰉魚、合歡湯、紹興酒、朱橘和燕窩湯等,都充分代表了那個時代流行的飲食,是我國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1.2或真或幻的飲食

按照飲食的種類可以將《紅樓夢》中的飲食分為諸多種類,但這些飲食并非全都真實可考,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從這方面,可以將其中的飲食分為現實存在的飲食、不可考的飲食與虛幻構想的美食三大類[1]。其中現實存在的飲食就是能在現代社會或者歷史記載中找到或有跡可循的飲食,如姜湯、香芋、火腿燉肘子等,是那個時代的真實風貌反映。不可考的飲食則是指現代社會不存在,歷史典籍中也找不到相關記載的飲食,如《紅樓夢》書中的“茄眷”,雖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存在,也找不到相關記載,但書中對其做法有詳細記錄,這可能是被歷史湮沒的飲食。虛幻構想的美食則是不可能出現的美食,如“萬艷同杯”,其制作原料包含“麟髓鳳乳”,這顯然是作者虛構的,并取“萬艷同悲”之意,實則是表達對那個時代女性的“悲”。

2《紅樓夢》中的飲食文化思想

2.1禮孝思想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飲食文化不僅僅是對美食的追求與講究,其代表的更是傳統禮孝思想,這種禮孝思想是我國現代飲食文化的核心思想。飲食文化的禮孝思想,就是通過飲食傳遞禮和孝的中國傳統價值觀。數千年來,中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飲食文化,在這套飲食文化中,飲食本身并非重點所在,其重點在于禮和孝的表達。所謂禮,是在飲食宴席上以禮待人,如以茶待客,主居上座、客居對座,邀客先食等,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飲食方面的縮影。至于孝,則是長輩居上,長輩先食,長居主席、幼居次席等,更可以由父子關系演變為君臣關系間的忠。《紅樓夢》中賈府的日常飲食及大型宴會都很詳盡地表現了這種禮孝思想,如榮國府舉辦生日宴席,寧國府的賈寶玉參加宴會則是屬于客人[2]。

2.2美學思想

無論古今中外,其飲食文化中必然會包含對美的追求,都會獨具自身文化特色的美學思想,經常說的“美食”一詞就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現象。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俱全,但《紅樓夢》對飲食的美學追求遠超于此,除了色、香、味之外,其飲食還著重質、形、器、序方面的盡善盡美。所謂質,是指飲食的食材必須要注重質量,優質的食材是優質美食的基礎。形則是指飲食的外形,誘人的外形與飲食的色一樣吸引人。器就是在注重飲食本身的同時,對盛裝飲食的器具也要有要求。另外序指的是上菜順序,即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點心都是有講究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人的食欲,使人吃得開心。

2.3養生思想

養生是我國非常古老的思想,最早的記載當屬《史記》中的彭祖,相傳其活了八百余歲,是世上最懂養生之道的人。當然,《紅樓夢》沒有這種玄之又玄的記載,但其中飲食文化傳遞的養生思想也是很濃厚的。首先是關于中醫的描寫,中醫向來是以養生為主,多以食療養生,在《紅樓夢》中,出現了許多食療養生的情節[3]。賈府的人非常重視養生,經常食用含藥用價值的食材。除了常規養生之外,甚至出現了以食療疾的情況,如以凈餓治療傷風咳嗽,賈寶玉以玫瑰鹵子輔助活血化瘀等。這種種飲食現象都體現了《紅樓夢》一書中飲食文化的養生思想,是曹雪芹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

3結束語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其內容之廣泛深博,已得到了諸多學者與讀者的研究,而關于其中飲食文化的研究更是不曾間斷。通過對《紅樓夢》飲食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我國明清時期的飲食風貌,還原當時社會現象,并為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研究錦上添花。《紅樓夢》飲食文化所代表的思想內涵,更是曹雪芹嘔心瀝血描寫大量飲食文化的意義所在,研究并學習其中的精華,對現代飲食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蔡郎與.試論《紅樓夢》中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3):92-93.

[2]金蘭.《紅樓夢》飲食文化研究[D].江南大學,2012.

篇4

道家思想形成發展于春秋時期,道教產生于東漢。經過上千年的積淀,道家和道教已經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不可忽視的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和思想里。雖然今人一般視道家為哲學流派,道教為宗教。而古人則視二者為一家。所以我們在談論《紅樓夢》的道教與道家思想時,也是沒有給二者劃分明顯界限的。

天國神仙由于觸犯了某種戒規(通常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動了凡心)被貶謫下凡作為一種敘事類型構成了中國道教文學的一大特色。《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起初只是女媧補天時遺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塊頑石,因動了凡心,由一僧一道攜帶下凡去感受榮華富貴,后看破紅塵,重新回到青梗峰化為頑石。這條主線無疑是與傳統道教文學遙相呼應的。

1 《紅樓夢》的道教人物形象

《紅樓夢》給讀者刻畫了幾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金陵十二釵”為軸心鋪面展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物關系網。其中的道教人物形象之多,也足以說明“道教文化”對《紅樓夢》的影響是巨大的。作品的道教人物形象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仙界的人物和凡界的道教人物。

1.1 仙界的人物

《紅樓夢》中仙界的領導者主要是在文中經常化為跛足道人與癩頭和尚即茫茫大士與渺渺真人,一僧一道,時沒時現,貫穿了全書。在第一回中,作者借僧道之口說:“那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這與《淮南子·道應訓》中提到的“物盛而衰,樂極生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的道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除了一僧一道之外,《紅樓夢》還寫了很多其他的脫于凡塵的體現“道”的文字,例如第五回寫到的寶玉游太虛幻境,我們也能從中發現“道”的影子。雖然太虛幻境中以警幻仙姑為代表的人物命名以及寶玉在太虛幻境所受的教導,基本上都是佛家的“情”、“色”、“空”,然而從太虛幻境這一虛擬仙境的命名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這一仙境也是有道教影子包含其中的。還有太虛幻境門前的對聯。

1.2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在賈來生的《論〈紅樓夢〉中的道教思想》和楊建波的《佛道框架下的〈紅樓夢〉》等論文專著中,都提到了《紅樓夢》中的佛道合一思想,也就是說曹雪芹的哲學思想是佛道不分的,我也十分認同這一觀點,在此不再詳細加以論述。因此,關于太虛幻境既融入佛又融入道的現象是完全可以解釋的。

《紅樓夢》的仙界主要是采用中國傳統的神話形式來表現的,前面已經提到了關于女媧補天的神話,輪回轉世的神話,還有太虛幻境這一虛擬神話世界,除了這些,其實文中還有很多也運用了這一形式。第一回由一僧一道講出,被甄士隱聽見的關于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的還淚之說,也是很典型的神話傳說。以至后來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都是以占卜預言的方式來推動故事的發展的。而引導這些故事情節發展的,也正是仙界代表道教的一僧一道。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曹雪芹在塑造仙界的人物時,是有一套完整的構思的,這些構思在一僧一道的領導下便成了一整套天衣無縫的道教文化現象了。

1.3 凡界的道教人物形象

前文論及仙界的人物時,談到了甄士隱和賈寶玉,從他們最后的結局來看,此二人都是通過感化,看破紅塵,皈依了道教。雖然他們的出家與仙界的一僧一道有著直接的關系,但他們終究屬于小說中的凡人,因此,他們可以歸類為凡界的道教人物。

與甄士隱和賈寶玉類似的還有柳湘蓮。《紅樓夢》第六十六回回目是“冷二郎一冷入空門”,柳湘蓮自覺錯看尤三姐,導致尤三姐橫劍自刎,便斷然截發出家,與道士飄然而去。

細看甄士隱、賈寶玉和柳湘蓮的經歷,會發現三者有許多相似之處,都經歷了人世百態,深刻領悟到紅塵悲戚,再由僧道點化,絕然遠離紅塵。他們的出家可謂是他們追求人生理想的極致表現,同時也深刻的反映出了曹雪芹根深蒂固的道家思想。除了甄士隱、賈寶玉和柳湘蓮,《紅樓夢》還寫到了其他的道教人物,如惜春、賈敬等。

《紅樓夢》的道教人物之多,之復雜,都體現了作者受道教文化的影響之深。細看文本,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作者刻畫了如此多的道教人物,但每個形象又有其獨特之處,這也透出了作者對道教人物形象的駕輕就熟。

2 《紅樓夢》的道觀文化

《紅樓夢》共描寫了十幾處廟庵,俞潤生在其研究專著中把《紅樓夢》的十余所廟庵分別列了出來,并指出這些廟庵基本上都是歸賈府管轄的家廟。且不去仔細討論這些家廟中哪些是屬于佛教,哪些是屬于道教(前文因為提到過在《紅樓夢》中佛道是沒有完全區分的),只說明顯屬于道教道觀的就有好些家。如,第二十八回寫到的清虛觀;第二回寫到的元真觀,賈敬在此修煉,亦死于此;第八十回寫到的天齊廟等。對于這些家用道觀的用處,書中也有明確指示。第二十三回寫到:“那個玉皇廟并達摩庵兩處,一班的十二個小沙彌并十二個小道士,如今挪出大觀園來,賈政正想發到各廟去分住。”除了人事控制權外,還有經濟控制權,各廟月例香供銀子是余信總管的。第九十三回寫到,水月庵就是由王熙鳳指派賈芹去管的。數的出姓名的道人也有很多,清虛觀的張道長,天齊廟的王道士,替趙姨娘施法于賈寶玉和王熙鳳的馬道婆等等。一部《紅樓夢》,卻出現如此多的道觀道士們,難道這種龐大的社會現象不是很值得我們去關注嗎?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貴族社會里,道教文化的盛行,并不是把道教和道家思想做為一種人生哲理或是人生態度加以宣揚,而只能稱為是一種陳腐的習氣而已。但也不能就此下定論,認為道教的流傳到了《紅樓夢》時期就完全被腐化,其實我們仍可以在書中看出很多完全被道家正派思想影響的痕跡。

3 《紅樓夢》的道家思想

《紅樓夢》中的道家思想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滲透在作者思想中的道家思想,這個思想是自始至終都貫穿于書中,滲透于字里行間的;二是書中所塑造人物的道家思想,這個思想主要表現在少數幾個人物身上,以賈寶玉為主要代表。無論是哪一個人物,尤其是作者極力塑造,而且極為喜歡的一個人物,其思想哲理當然是由作者灌輸的,所以賈寶玉等人的道家思想,很明顯是與作者的很多觀點都一脈相承的。

3.1 人生如夢

《紅樓夢》以“夢”為名,第一回開篇就講:“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最后一回又以“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結束全書。《紅樓夢》以“夢”命名,內容以“夢”始,又以“夢”終,這足以表明作者的思想狀態。除此,書中闡釋人生如夢思想的地方還很多,如第一回的人生“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二十五回的“沉酣一夢終需醒”。特別是第一回有一段講得非常明確:

此回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讀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

這就是說,作者本意就是要用這本書來闡述人生如夢的道理。而人生如夢的思想正是莊子首先提出來的。莊子認為,人生在世不過是一場夢而已,只是一般人不知道這一點,只有“大覺”之人才能明白這個道理。而這樣的“大覺”之人,“萬世之后而一遇”,莊子認為這就很不錯了。曹雪芹就是這樣的“大覺”之人,當他經歷人世滄桑、再回首往事時,也深感人生不過是一夢而已。

3.2 鄙視名利富貴

老莊都輕視名利富貴。《老子》九章講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從利害關系上勸說人們不要太重金錢。《莊子·逍遙游》更是提出“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主張。

《紅樓夢》是竭力擁護這一主張的,《好了歌》首先要世人忘掉的就是“功名”和“金銀”,只有如此,才能當上神仙。第一回甄士隱也說到: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人糊在蓬窗上。……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

名利權勢不過如過眼云煙,難以長保,而且害己誤人。鳳姐辛辛苦苦攢下七八萬金,結果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搞得人財兩空;賈雨村貪得無厭,為此多次丟官,十年寒窗,到頭來一無所有。正如太虛幻境中仙姑唱的那樣:“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與此相反的是寶玉,他厭惡“仕途經濟”和“峨冠禮服”,視追逐功名利祿的人為“國賊”,寶玉這種思想與莊子輕富貴、反禮教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

3.3 斷情

人生在世,之所以有痛苦,根源就在于有情,如果一個人做到了無情,也就沒有痛苦。正是出于這一目的,《莊子·德充符》中提出了“圣人無情”的主張:“(圣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紅樓夢》大部分文字都在描寫兒女情長,但作者對這種“情”的問題是很矛盾的。從感情上講,他在寫此書時,對他所熟悉的女子仍留戀不已;然而從理智上講,他對沉溺于兒女之情的行為又持批判態度,這不僅表現在第一回第一段的悔恨之語中,在其它章節有更明白的表述,如第一百一十三回寫紫鵑被黛玉的死和寶玉的癡攪得“越發心里難受,直直的哭了一夜”,最后生出這樣一番心思:“算來竟不如草木石頭,無知無覺,倒也心中干凈!”應該說這符合作者寫書時思想中理智的一面。

道教認為,包括妻子在內的所有女人,她們白天向男人索要衣食,夜晚偷盜男子精髓,是“追魂取命”的活鬼。曹雪芹與道士一般見解,只不過道士用的是抽象理論方式,而曹雪芹用的是形象表述方式,當然,曹雪芹是沒有道士那樣極端的。

3.4 死亡觀

在死亡觀上面,曹雪芹與莊子的看法也是一致的。莊子認為,人來自自然,又復歸自然,大自然才是人的最終歸宿。《莊子·齊物論》說到:“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人生到世上,就好像一個小孩離開故鄉一樣,如果一個人不愿死亡,就好像這個離家的小孩長大后忘掉故鄉而不愿回到故鄉一樣,那是很糊涂的。曹雪芹在第一回也說到:“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可見,《紅樓夢》雖然沒有直接贊頌死亡,但整書的故事描寫卻有這一傾向。從死亡觀來講,作者及其所塑造的人物也是具有道家思想的。

《紅樓夢》中的道家思想不僅體現在主要人物身上,而且也貫穿在整部作品中,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對作者的影響是深刻巨大的。

綜上可以看出,《紅樓夢》的道教文化是貫穿于作品始終的,而且其中的道教文化分布廣泛,而且細密清楚,有條不紊。從前文所論述的“道教人物形象”、“道觀文化”和“道家思想”這三個方面可見,道教文化是植根于作者靈魂深處的。著名學者劉上生在《走進曹雪芹—— 〈紅樓夢〉心理詮釋》一書中指出:

作家的創作驅力,不是任何外來或內在的理性律令,歸根結底,來自于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情感沖動,特別是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情感沖動。這種情感張力的核心,就是“情結”。中國古代把它叫做“憤”或“憤懣”。

《紅樓夢著作權爭論案》一書中吳世昌的《論〈石頭記〉的舊稿問題》和戴不凡的《揭開〈紅樓夢〉作者之迷—— 論曹雪芹是在〈風月寶鑒〉舊稿基礎上巧手新裁改作成書的》二文也指出:“情結”具有極大的心理能量,“它們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驅動力,而且可以強有力到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不是人支配著情結,而是情結支配著人”,“它們可能而且往往就是靈感和動力的源泉”。

篇5

[關鍵詞]張愛玲 紅樓夢魘 版本考據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11-0065-01

張愛玲以小說家聞名,“卻以治學為終”(周汝昌《定是紅樓夢里人》),張愛玲以她“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成著的《紅樓夢魘》,是移居美國后的晚期創作中學術性很強的著述。內容包括“自序”“紅樓夢未完”“紅樓夢插曲之一――高鶚、襲人與畹君”“初詳紅樓夢――論全抄本”“二詳紅樓夢――甲戌本與庚辰本的年份”“三詳紅樓夢――是創作不是自傳”“四詳紅樓夢――改寫與遺稿”“五詳紅樓夢――舊時真本”八個內容,于1977年在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集中以版本學考據的角度,詳細闡述張愛玲的“紅學”見解。與張愛玲同時代我國著名紅學專家周汝昌對《紅樓夢魘》極為欣賞,認為張愛玲是紅學史上的一大怪杰,常流難以企及,“并且同代之人,未能晤談,乃平生一大憾事”。現總結一下本人讀后的幾點淺陋認識。

一、書名的由來

張愛玲從十一二歲開始讀《紅樓夢》,十四五歲寫了一部《摩登紅樓夢》共六回目。“《紅樓夢》在我是一切的泉源”,“直到一九五四年左右,才在香港看見根據脂批研究八十回后事的書,在我實在是個感情上的經驗,石破天驚,驚喜交集,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早已死了心,又有了消息”。張愛玲以“紅學后進”的力量專一研究《紅樓夢》,是她在1973年定居洛杉磯以后的事情,并且“我剛巧有機會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與柏克萊的加大圖書館借書,看到脂本的《紅樓夢》”,“在已經去日苦多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張愛玲已經是五十有三的半老之人了,用了近十年的時間來研究《紅樓夢》,在上個世紀70年代陸續寫下了七篇專文。

《紅樓夢魘》這個名字最終還并非張愛玲所擬,是一個非常了解張愛玲《紅樓夢》情結的朋友的一個玩笑,竟被采納。“我寄了些考據《紅樓夢》的大綱給宋淇看,有些內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戲稱為紅樓夢魘,有時候隔些時就在信上問‘你的紅樓夢魘做得怎樣了?’我覺得這題目非常好。”個人認為書名最大限度地說明了張愛玲對高鶚后四十回的痛恨之情,這種感受,畢生未變。張愛玲早在年少時讀《紅樓夢》后四十回就有種天日無光、百般無味的感覺,“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后,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紅樓夢》未完還不要緊,壞在狗尾續貂成了跗骨之疽”,高鶚續了后四十回,使得《紅樓夢》得以流傳,并家喻戶曉,張愛玲認為這是《紅樓夢》被庸俗化了,影響了小說的主流和閱讀趣味,好比“彌羅島出土的斷臂維納斯裝了義肢,在國際藝壇上還有地位”,都說張愛玲的“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所以最后張愛玲采納了好友宋淇的建議,而且也確實是這情形,張愛玲對《紅樓夢》的一種瘋狂。但周汝昌把《紅樓夢魘》這部書是當成價值很高的學術著作來看待的,無論如何始終認為“張愛玲定此書名,是一個令人惋惜的錯誤”。

二、版本的名稱

據張愛玲自云:我唯一的資格是實在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張愛玲主要以版本學來考據《紅樓夢》,所以在《紅樓夢魘》中提到的版本,種類和名稱很多,有按陽歷年代的,如“一七五四年本”“一七六年本”等;又如“全抄本”“程甲本”“程乙本”“脂本”“早本”“戚本”“己卯本”“武裕庵本”“甲戌本”“庚辰本”“程高本”“小字石印本”“舊本”“今本”“影印本”等不一。《紅樓夢》為什么有很多的不同版本?張愛玲的解釋:“《紅樓夢》的一個特點是改寫時間之長,何止十年間‘增刪五次’?直到去世為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時代的全部。改寫二十多年之久,為了省抄工,不見得每次大改幾處就從頭重抄一份,當時是盡量利用手頭現有的抄本。而不同時期的早本已經傳了出去,書主跟著改,也不見得每次又都從頭重抄一份。所以各本內容新舊不一。”現簡要歸納一下《紅樓夢魘》中提到的兩個版本:

(一)全抄本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說明:《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本》簡稱全抄本。即《紅樓夢》120回抄本。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的《初詳紅樓夢》專文當中就是重點論述全抄本。

(二)小字石印本

即民國上海有正書局石印戚蓼生序本,為脂硯齋評本《石頭記》的重要版本。小字石印本是1920年的石印本,共八十回。張愛玲在《紅樓夢魘》這樣描繪:“我看見我捧著厚厚一大冊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間里。”

紅學如浩瀚的海洋,張愛玲的版本考據又詳盡無比,心細如發,考證出晴雯也叫檀云,穿著“睡鞋”應是裹足;紅玉是林之孝之女是后加的內容;迎春有一個時期是賈政的女兒;賈政公出歸府日期前后矛盾等,層次環環相扣,令人目不暇接。用張愛玲自己的話說:“有時候也會把人繞糊涂了……像迷宮,像拼圖游戲,又像推理偵探小說。”借用張愛玲“近人的考據都是站著看――來不及坐下”這句話,鼓勵自己今后要坐下來詳看《紅樓夢》。

【參考文獻】

篇6

任何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有它獨自的特色。《紅樓夢》是我國最優秀的廣部古代小說,也是世界文庫的瑰寶。魯迅先生蛾: “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①那么,在寫法上與傳統的方法不同時.《紅樓夢》,在讀法上也應與傳統的一般讀法不一樣。《紅樓夢》:出則”劈頭的第一句話:“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按則深有趣味。”②“出則”結束時,又“題一絕云”:“滿紙荒唐畜,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者一再強調,讀值此書,要.“細按”,“認真玩味”,不能一覽而過。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紅樓夢》的藝術風格就是侖蓄,即“言在此而意在核”分因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才須要“細按”、“熟思”,才能獲得。

一、《紅樓夢》含蓄風格形成的原因

一種風格的形成,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階級、時代、傳統文化的哺育、作家個人時身世經歷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首先,《紅樓夢》風格的形成,與時代和作家的身世經歷有著十分直接的聯系。

《紅樓夢》明確強調以“我半世親睹親聞”的“一段陳跡故事”:為創作家材,開卷即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又云:“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挎之時,襖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

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因此,《紅樓夢》是一部具有強烈真實牲的作品。

曹雪芹的先人曹空、曹寅、、曹頹祖孫三代;出身包衣,由于深得康熙皇帝寵信,歷任江寧織造達六十年之久,曹寅父子三人還曾兼往兩淮巡鹽監察御史等欽差。雍正即位后,因曹家與雍正的政敵有牽連而被革職抄家,從此衰敗下來;當年“錦衣紈褥”“飫甘饜肥”的貴族公子曹雪芹,晚年頓落到“茅椽蓬牖、瓦灶繩床”的貧困境地;:他以一個罪人之孥,寫一部具有強烈真實性的作品《紅樓夢》,因此,他只能運用含蓄手法。

《紅樓夢》寫作于清乾隆年間,正是大興文字獄之時,“一字相牽,百口莫辯,一人獲罪,九族株連”。乾嘉以后考據學之大盛i實際上可以看成是整個學術界的一種沉默,一些進步的政治、學術思想,競也要借助別的形式來表現。如戴震通過《孟子字義疏證》:來闡發,《聊齋志異》借助神仙鬼狐來抒發蒲松齡的胸中塊壘;在此背景下;曹雪芹要公開表示自己的意見,要批判君權,要表達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憎恨,就只能用委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描寫了石頭神話、“還淚”神話、太虛幻境,為《紅樓夢》抹上一層神話的和迷信的色彩。《紅樓夢》以夢幻手法寫出作家歷盡悲歡離合的“一番夢幻般的經歷”,含蓄地表達了“傷時罵世之旨:,從而使之不致天折,并流傳千古。

其次,《紅樓夢》含蓄風格的形成,與曹雪芹深受傳統文化的哺育是分不開的。

含蓄,本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特點。古人寫作詩文就很注重含蓄。劉勰說過:“立之英蕤,有秀有隱。隱者,文外之重旨也。”③這“隱”字,就是含蓄之意,“文外之重旨”,就是意在言外。對此,清代沈祥龍說得更具體、明白:“含蓄者,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④鐘

嶸的《詩品》提倡“滋味”說,反對詩歌內容的“淡乎寡味”,司空圖《詩品》: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都是主張要含蓄。含’—。強將津窩的賽紫功思想感情深含于文辭之中。讀者讀到含蓄之處,像吃橄欖似的,越嚼越有回味,口中余味無窮。受傳統文化哺育曹雪芹,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不僅是個小說家,而且工于詩畫。”他熟練掌握了含蓄的手法,并將含蓄的手法運用到小說創作中采,使之別具特色。《紅樓夢》作為小說,含蓄手法運用得如此成功,這正是曹雪芹的偉大藝術力量的表現。

轉貼于 二、《紅樓夢》含蓄風格的表現

據有人研究,含蓄有三重意思:一是從思想內容說的,作品的含意深隱。“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盡而意無窮”;二是從情節上說的,即情節暗示;三是從手法上說的,采用含蓄手法,指文藝創作不用語句直言,而寄托于形象。《紅樓夢》含蓄風格的表現,也不外乎這三種,現具體闡述如下:

一是從內容上說的,含意深隱,“意在言外”。

《紅樓夢》到底是一部什么書,歷來看法分歧最大。魯迅說過;讀《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圍秘事…….。⑤古余年來,對《紅樓夢》的思想內容,人們爭論不休,意見不一。這就是《紅樓夢》含蓄風格的反映。

尤其是《紅樓夢》寫了不少有關婚姻愛情的故事,特別是在寶、黛、釵三人的婚姻愛情糾葛上寫得特別細膩、生動。因此,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愛情小說。其實,《紅樓夢》作為封建社會偽百科全書,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和重要的意義。有脂批為證。還在第一回,“甲戍本”就批日:“看他所寫齊卷之第一個女子使

用此之語以訂終身;則知托吉寓意之旨,誰謂獨寄興于一情字耶?”仍在第一回,在作者寫到“亦非傷時駕世之旨”,“又非假擬妄稱”和“因毫本干涉時世”三語時,勞邊都有批語:“要緊句!”“脂評”這樣點明,正是說明《紅樓夢》是一部非常尖銳的“傷時罵世”、“干涉時世”,具有強烈政治內容的作品。

所以,概括地說,《紅樓夢》是一部政治小說,它描寫了極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矛盾,寫了一個有典型意義的貴族之家由興盛到衰亡的必然過程,其中著力寫了三種矛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統治者之間的內部矛盾,叛逆者與封建衛道者之間的矛盾。許多人認識不清,是因為<紅樓夢)的許多思想內容都是含蓄表達的。

如《紅樓夢》對君權的批判。十八回“元妃省親”一節,集中表現了這種思想。雖然作者曾借賈斑i2熙風二人之口,說省親一事是“隆恩”,是”當今助體萬人之心”、“大開方便之恩”使宮里妃嬪才人回到家中,“庶可賂盡骨肉私情、天倫中之至性”。表面看來,是歌功頌德,銘戴皇帝之隆恩,是“頌圣”之筆、可是到“省親”具體情節時,卻是另;番景象:“賈妃滿眼垂淚,方彼此上前所見,一手挽賈母;一手挽王夫人,三個人滿心里皆有許多話,只是俱說不出,只管嗚咽對泣。邢夫人、李紈、王熙風、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圍繞,垂淚無言。半日,賈妃方忍悲強笑,安慰貿母、主夫人道:‘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此們;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來!’說到這句,不禁又理咽起來。”省親的目的,本是為了暢敘骨肉私情,共享天倫之樂的,可是至親數人見面后卻十句話也說不出,只有流泊。是先話可說么?’不是,‘‘三個人滿心望皆有許多話”!因此,不是無話可說,商是有話說不得;‘即使是在私室里骨肉親人前,肚里的話仍是說不得的。只有元春透了一句“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話只;句,卻是高度凝縮,包含了無數酸苦的一句話!原來那被一般人視為至上神圣、無比尊榮的皇宮,在一個把子的感受里,卻是一個“不得見人的去處”,這是何等大的諷刺。元妃沒有具體說到她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情形(這是不能說的),但是讀者可以從她的訴苦聲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她那“終無意越”的宮中生活。

“省親”活動中的這種悲楚場面,是一直貫穿始終的,到結束之時:“執事太監啟道:‘時已丑正主刻,請駕回鑾。’賈妃聽了,不由的滿眼又流下淚來。賈母等已哭得哽噎難言了。賈妃雖不忍別,怎奈皇家規范,違錯不得.,盜得忍心上輿去了。”這太’監一聲察報;猶如獄卒宣布探監時間已到一樣。賈妃盡管有骨肉

分離之痛,也不敢耽延片刻,原因是“皇家規范,違錯不得”,可見這體現了至高無上君權的“皇家規范“是如何的嚴酷和殘忍。這樣,皇帝的御容盡管沒有露面,但他的專制可怕已赫然在目了。正如黃宗羲所說“離散天卞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樂”,這在《紅樓夢》中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尤其是“省親”過

程中,.、表面氣氛、環境布置寫得極其熱烈和華麗,而內里卻包藏了無比的辛酸、而從頭至尾的悲傷痛苦的情調又與賈政所說的“今上層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曠典”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照,描寫這種.“今上”的“曠思”真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另外,十六回中,作者還借趙嬤嬤之口,把江南甄家幾次大規模的接駕譏之為“虛熱鬧”,也含蓄地體現了對君權的批判。《紅樓夢》還含蓄地反映了對封建道德禮教的批判和對“個性解放”的追求。李紈,由于是個寡婦,就要拋棄一切欲望,連涂脂搽粉的權利也沒有了,長年過著冷寂灰暗的時光。但她沒有一句怨言,甚至沒有一聲輕微的嘆息。她清靜寡欲,潔身自好,對事不問是非,對人不褒貶,總是謹小慎微。她像“槁木死灰”一般,心完全死了,是被封建禮教室息死的;但是,即使是這樣,封建禮教仍然禁銦不了人的本能,禁銅不了人的天性。第五十回,眾人在蘆雪庵聯句時,寶玉自認不佳,李紈要罰他,說:“今日必罰你,我才看見櫳翠庵的紅梅有趣,我要折一枝來插瓶。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他。如今罰你去取一枝來。”原來“對人不作褒貶”的李紈也有討厭別人到“不理他:的時候。這一點,說明李紈不是一個真正沒有血性、好惡的人。既然她也有討厭別人的時候,為何從不見她褒貶他人呢?皆因為賈府是個是非之地,她不愿顯露出來。而妙玉是個方外之人,對她表示一點什么是不會有什么干系的;有意思的是,李紈討厭妙玉為人,卻喜歡她庵里的梅花。份恰此前,寶玉從攏翠庵門前經過,因“聞得一股寒香撲鼻”,于是回頭一看,只見:“妙玉門前棧翠庵中有十數株紅梅如胭脂一般,映著色,分外顯得精神、好不有趣!”一個寡婦,平時連脂粉都不搽抹,卻情不自禁地喜歡上“如胭脂一般”的紅梅,真是“好不有趣”。這使人看到,被封建禮教禁錮的心靈也有顯露人性船的時刻。這些事例深刻反映了《紅樓夢》是含蓄地表達其思想內容的。

二是從細節上說的,暗示情節,充滿蘊意。

細節本是刻畫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圖明確,緊扣寫作目的。而“暗示性細節”的意圖卻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經讀者用心體味,才能領略其中的妙處。

如《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風協理寧國府“,寫秦中卿死后消息傳出來,“被時合家皆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而“賈珍哭得像淚人一般”并“拍手道:‘如何料理,不過盡我所有罷了2”’于是置買棺材,’捐龍榮尉,請風姐料理喪事,‘可賈珍的父親賈敬在城外廟中不肯回來,貿珍的妻子尤氏“正犯了胃疼舊疾,睡在床上”,諸事不理,最出奇的是中間只字未提死者的丈夫賈蓉。而且在賈珍為秦氏覓得棺木時補上一句:“此時賈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參照能面焦大所罵,個中奧妙已是十分韶顯的了。作者不用文字直接描繪,而是用細節暗示,含蓄有致地反映了“秦可卿喪天香樓”的事實;耐人尋味。

十八回元紀省親時特意將寶玉起名的“紅香綠玉”改名為“怡紅快綠”,接著寶玉作詩時,薛寶釵又特意點醒他說貴紀不喜歡“香玉”二字,而緊接著的十九回;賈寶玉在對黛玉講耗子的故事時點出“鹽課林老爺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這些細節含蓄地表明元妃不喜歡黛玉,而后端午節元妃賜給貿府眾人的節禮中,惟有薛寶釵同賈寶玉是同一等次的,而黛玉與另外三姐妹是同等次,這就更加清楚了。況且在抄撿大觀園前,王夫人在對風姐提到晴空時競說“有一個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是一種“狂樣子”,而且“我一生最嫌這樣人”。可見,在這里表現了王夫人很不喜歡黛玉,而且很嫌她。由于王氏姐妹的意旨和元春的特殊地位,我們可以從此細節中推斷寶、黛愛情必為悲劇了。只是這些細節要用心體味;以上例子都反映了《紅樓夢》以細節暗示情節的含蓄風格。

三是從手法上說的,采用含蓄手法,不用語句直言,而寄托

于形象,“弦外音味外味”。

在《紅樓夢》中,這種手法十分廣泛地運用于詩、詞、曲、賦、誄文、駢文等諸文體中以及人物的對話中。

如第七十八回中賈寶玉應賈政之命,吊林四娘而作的《妮蛔詞》,借歌頌林四娘的英勇“來譏斥滿朝的君臣。“天子驚謊恨失守,此時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他歌頌林四娘,突出表現了林四娘的勇武英豪,反襯天子、朝臣的腐敗無能,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酌封建王朝。《芙蓉女兒誄》是寶玉為掉念晴雯而作的長篇祭文。實際上它是表達寶玉真情實意的“灑淚泣血”之作,因此它也是“多有微詞”另有寄托之作。這篇誄文,·.以熾熱的感情,豐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動而形象的比喻,歌頌了大觀園中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潔品格的女奴,對她的悲慘遭遇和不幸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時,對殘害她的鬼蜮波奴,’也給予了憤怒的譴責和無情的詛咒,對黑暗的現實和昏暗的政治發出了悲憤的控訴,進行了有力抨擊。i表現了作者蔑視封建尊卑觀念的民主主義思想和脫離封建道德規范的渴求;“體現了較強的政治傾向性,尤其是借用賈誼遭讒及紹死羽野的典故;強烈表達了作者對時事的不平,宣泄胸中不滿,委婉表達了對君權的批判。

又如(臨江仙);這是薛寶釵作的一首柳絮詞。該詞表面上寫的是柳絮的姿容積心理,?實際上則是薛寶釵這位“人情練達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個性的寫照。“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通過抒寫柳毅憑借東風扶搖直上的遠大志向,表現了她的充分自信以及與這個世界的融洽協調。

三、《紅樓夢》含蓄風格帶來的藝術效果

由于《紅樓夢》具有含蓄的藝術風格,因此“脂評”一再強調:“凡看書人從此細心體貼,方許你看;否則此書哭矣。”“看官閉目熟思,方可趣味。

”讀者的閱讀過程是個簡單的接受過程,而這個接受過程又是個主動過程,讀者不僅調動自己的視、聽器官進行感性的直觀活動,而且調動整個心靈去探求與把據作品的內在精神、深邃意蘊;并結合自身對作品進行品讀。含薔的手法,能造成一種深厚的意蘊,讓讀者發揮想像力參與再創作,紉致地體味作品,把握其內在意蘊;含蓄還能進一步激活族者的接受活動,給讀者留下進行藝術想象和創造的無限空間。掌握了方法之后,讀者是越讀越有味,讀了還想讀。因為誘導讀者去體味出來的意蘊要比作者直接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意思要豐富、有效得多。“細按”、“熟思”的讀者,每讀一次都可在心領神會之際獲得新的東西,它就像一

個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盡,因而屢讀不厭。《紅樓夢》以外的小說,恐伯就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例子來。

況且,“就‘言在此而意在彼’:來說,、即使讀者未能理解出‘在彼’之‘意’,也未嘗不可以僅就‘在此’之‘言”去讀它的故事,盡管這里有深淺,表里的不同,但人們都可以在這里獲得自己的理解趣味。”⑥這也許就是:《紅樓夢》;的讀者這么多,不管讀不讀得懂,大家都叫好,大家都愛讀的原因吧。

注釋:

①各申畫小蟬的歷史的變遷),見6爵螞肋入::水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②凡引《紅樓夢》原著的文字均出自岳麓書社1987年4月版的《紅樓夢》

③《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8I年版。

④《論詞隨筆》,見《中國歷文論選(四)》,上海出版社1980年版。

篇7

作者之謎――

關于《紅樓夢》的作者,已爭論了200多年,現在公認的說法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但也有人認為是曹雪芹在石兄《風月寶鑒》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還有的說“曹雪芹”是“子虛烏有”,不過是“抄寫勤”的諧音。但是石兄是誰?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沒有人得到確切的考證。而從目前已有的文獻中可以說明: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不僅書中有交代,與他同時代人的詩文筆記中也有許多記載。但在《曹氏宗譜》里又沒有他的名字,他的家世生平也有許多不解之謎。

書名之謎――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說:“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人色,白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成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作者一連提出五個書名。這些書名誰先誰后,彼此之間是什么關系?為什么曹雪芹最為欣賞的《金陵十二釵》競默默兀聞,而不知名的吳玉峰所題的《紅樓夢》卻盛行于世?為什么早期抄本大部分題名《石頭記》?東魯孔梅溪為什么又題作《風月寶鑒》等等,都是難解之謎。

背景之謎――

《紅樓夢》到底寫的是哪個朝代的事情,作者在書中沒有做具體的交代,于是許多研究者通過對書中有關服飾、發型、官職、陳沒、稱呼的描寫,反復推論,并得出各自的結論。有人認為是明朝,有人認為是清朝,并具體到康熙和乾隆年間。還有人持“非明即清”的觀點,認為故事不是發生在明朝就是清朝。其實作者在書中已借用空空道人之口說出“元朝代可考”,也就是有意留下一個懸念,成為千古之謎。

主題之謎――

有關《紅樓夢》的主題,至少有5種說法。一種認為《紅樓夢》是政治小說,反映一段不可言明的“歷史問題”;一種認為是愛情小說,講述了寶、黛、釵的三角戀情;一種認為是曹雪芹的自傳,是一部不可明傳的“家史”;一種認為是作者發泄不滿的憤世之作;還有一種認為是虛幻小說。從《紅樓夢》誕生至今,對其主題思想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成為一個最難解的謎團。

寫作地點之謎――

《紅樓夢》寫于何處,也是紅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北京西郊,并涉及海淀區的健銳營正白旗、紅旗村、白家疃、杏石口、南辛莊、門頭村等地,但具置很難確定。1971年4月居住在香山正白旗39號的舒成勛,維修房舍時,在西耳房的西山墻上發現了一批詩文墨跡,和有關曹雪芹的傳說相合,并引起史學界、紅學界、文物界的關注,經過考證,有人認為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寫作《紅樓夢》的地方。但也有相當多的人持懷疑態度,他們逐條考查了題壁詩的出處,得出都是轉抄古書中的結論。盡管被稱為“曹雪芹紀念館”(也稱曹雪芹故居),但并不為一些紅學研究人士所認可。

后四十回之謎――

最為流行的說法是曹雪芹只寫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鶚增補的,其結局并不是《紅樓夢》本來的面目。也有人認為曹雪芹已寫完了一百二十回,只是后四十回沒有最終定稿就去世了,高鶚只不過簡單整理了一下,人們在傳抄時便署上了他的名字。此外還有“一百零八回”之說和“一百一十回”之說。但曹雪芹究竟寫了多少回呢?恐怕永遠也不得而知。

大觀園之謎一

大觀園是《紅樓夢》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仿佛是一座迷人的世外桃源。然而紅學家對這塊樂土位于何方,也有幾種針鋒相對的意見:一種認為大觀園“明北實南”,也就是說作者寫的是北京,而他心里要寫的是金陵(南京)。并且具體指出大觀同就是現在的南京利濟巷大街的原清朝江寧織造署衙門遺址。另一種認為大觀同“北主南從”,主要寫北京,問接描寫了一些江南的景觀。有人甚至明確指出大觀園就是北京什剎海李廣橋附近的舊恭王府。近年來又有人考證,說大觀同是以圓明園為藍本寫成的。但作者到底以何處景致為原型而寫,也成為兀解之謎。

脂評作者之謎――

在《紅樓夢》之中,有很多眉批、夾批、回前回后批,這些批語的批者署名多為脂硯齋等。這位脂硯齋是何許人也?紅學家對此各持己見。有人認為是曹雪芹之叔父曹口。有人認為是曹雪芹的堂兄弟,有人認為是曹雪芹本人,自己邊寫邊批,有人認為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誠和敦敏,還有人說是曹雪芹的續妻,即《紅樓夢》中的史湘云。諸如此類,難以說得明白。時至今日仍有研究者,在不斷研究探索。

人物數量之謎――

《紅樓夢》中到底寫了多少人物,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從清嘉慶年問開始,就有人做過統計,但公布的數目不一。近年來還有人動用電腦進行統計,可統計出的數字也不一致。比較被人認可的統計是975人,其中有姓名稱謂的732人,無姓名有稱謂的243人。

篇8

曹雪芹,宇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著有偉大作品——現實主義長篇古典小說《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賈、史、王、薜四大家簇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日趨衰亡的命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紅樓夢心得優秀作文,供大家學習。

關于紅樓夢心得優秀作文1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見他,他若有奇緣,如何心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撈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枉凝眉》

《紅樓夢》一部中人物的悲劇,一部作者的悲劇。曹雪芹不僅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有繁華走向衰敗的生活,而且贊美了封建禮教下純真的愛請。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捉摸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書中的人物多達900多個,而其中我有一個最喜歡---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泣,千里珠峰一望遙。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體把兒牽掛。自古窮空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在那那樣一個千順從,萬順從的時候,只有她敢于去抗爭,敢于去維護自己的尊嚴。一個敢于同命運,同邪惡斗爭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而她”分骨肉”的無奈或許就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了。

在《紅樓夢》中的一段情節---黛玉葬花,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情節,也是黛玉個性焦點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香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助偷酒淚,酒上空枝見血痕。

澤東說“不讀《紅樓夢》就不是中國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詞》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亦枉然”,可見《紅樓夢》對中國的影響之大。

我所看的《紅樓夢》不僅僅是120回的通行本,還有周汝昌校匯本。曹雪芹的《紅樓夢》不是那樣子的,我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去還原一個我認為真實的情節,而不受高鶚的影響。

《紅樓夢》博大精深,次次讀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關于紅樓夢心得優秀作文2“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這幾句判詞,注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一個。對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嘆惋的吧!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于它體現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并不多見。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于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或許兩個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該相遇,因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會將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凈,最終,紅玫瑰變成了墻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著的白米飯。所以,就讓浪漫在最美的時候畫上句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許你會說,黛玉死的很悲慘,一點也不浪漫,關于這點,我是不贊成高鄂的續書的,也許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她牽掛著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圣的,然而高鄂沒有這樣寫,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情場失意的一般女子。

盡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绔子弟,他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著回憶離開他,是一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癡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說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并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一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么說,寂寞的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個問題。

關于紅樓夢心得優秀作文3曹雪芹創作了《紅樓夢》,創建了賈府這個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線卻始終集中在賈寶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將注意力集中在寶、黛間的恩愛纏綿上,的確很容易讓人生厭,但是從作品的寫作手法這條線索出發,卻使我感感悟有許多:

第一,仔細閱讀過《紅樓夢》的讀者一定會發現,作品對任何一個人物的描寫都顯得格外的細膩,格外的重視,是其他三部名著所不能及的。特別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寫不但多,而且恰當,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在對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寫道“第一個肌膚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年紀尚小,身量未足。”揮揮幾筆,把三姐妹的外貌描寫得出神入化。

而對賈寶玉的描寫又多了幾分大氣,“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絳,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視而有情。項上金螭瓔珞,又有一根五色絲絳,系著一塊美玉。

”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粗到細,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寫得淋漓盡致。再看薛寶釵的,“先就看見薛寶釵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鬢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如此描寫,真把人給寫活了,我讀了以后仿佛真的見到了這一大家子,這就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現在很多作品對人物的描寫往往達不到這種效果,因此寫出的人物就顯得蒼白無力,沒有一絲靈性。別以為這一點沒有多大的價值,其實它就是衡量你作品優劣的一個刻度表。其實,要想寫出人影來,并不難,就需要多觀察。《紅樓夢》能如此耐看,原因也在于此。據“紅學家”考證,《紅樓夢》就是發生在曹雪芹生活的那個年代,也就是曹雪芹天天見的事兒。所以說若沒有平日觀察的功底,現在的四大名著恐怕就無法登上榮譽寶座了。

第二,就是曹雪芹刻畫出的人物都具有一種神韻。經過曹雪芹的手后,《紅樓夢》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性格,王熙鳳被賦予了見風使舵、善于察言觀色、理家才能高超、心狠手辣的性格;林黛玉被賦予了愛哭、喜爭風吃醋的性格;賈寶玉被賦予了一種獨有的呆呆傻傻的性格……對每一個主人公的刻畫顯得那么自然,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比起其它三部名著來,更有難度,如不細讀,必不能品味透徹……

讀完《紅樓夢》這本書真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含義。

關于紅樓夢心得優秀作文4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社會生活,將其攫娶裁剪,再加以創造,《紅樓夢》這幅畫卷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一經問世就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另外還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號。祖籍襄平。出生在貴族家庭,年僅十歲的他親眼看到家庭遭受滄海桑田的變故,對封建統治的沒落命運有了切身感受。從1752年起,他終于揮灑出一部不朽的現實主義巨著《紅樓夢》。

《紅樓夢》是一部有關愛情的小說,但作者并沒有把著眼點完全放在故事情節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顯示出高度成熟的藝術水準。全書共刻畫了四百多號人物,不同的身世命運,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筆下,人與事的來龍去脈,一概井然有序,從容自然。上至皇庭貴婦,下至走卒車夫,其神色、語言及個性,都賈寶玉,榮國府的嫡派子孫,銜玉而生。前世為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靈石。從小淘氣異常,但其聰明乖覺處,百個不及他一個。

賈寶玉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他聰慧異常,出類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寵兒,但命運卻不由得自己做主,與林妹妹相契相知,抒發真性情真心意,卻被逼著娶了寶釵,終離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為三生石邊的一株絳珠草,受赤霞宮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還盡眼淚。她絕麗脫俗,雅若天仙,雖然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華橫溢,個性純真靈凈,說話率直有時卻也刻保她常懷隱憂,感物傷情;暮春時節,見落花飄零,就鋤墳葬花。最后黛玉淚灑百日,泣血而死,還了前世情緣,留下悠長的深思。

關于紅樓夢心得優秀作文5“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曲紅樓蘊含人間悲歡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淚。

曾經,我一直認為那富麗堂皇的大觀園是溫柔的女兒鄉,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地方。而現在重讀紅樓夢的我知道自己錯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紅燈綠酒生活下,竟掩蓋了世界如此骯臟的一面。小說的內容很多,但令我最動容的賈寶玉和林黛玉那愛情悲劇。

或許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雞腸,是有些嬌柔做作。但我們仍從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溫柔與多才。我也并不否認薛寶釵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書的亮點。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會的塑造品,沒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從長輩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賈寶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卻給我另一番體會。

“花飛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也許有人會說花謝是自然規律,又那樣假惺惺的葬花呢?你們不懂,黛玉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嘆自己會不會這些花一樣,等到花期一過,也會像花兒一樣孤零零的落下,沒人問?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經暗示了最后她悲慘的結局。

當所有人都沉浸在與親人團聚時的喜悅中,只有黛玉在哪獨自一人傷心。沒人會懂她,自從她踏進賈府的那一刻,她必須小心謹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說錯了什么或做錯了什么,就會惹來人的嘲笑。寄人籬下久了,使她變成了在一些人看來小肚雞腸的樣子。

當賈府一片喜氣洋洋時,所有人都在為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事做準備的時候。瀟湘竹院卻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蒼白的黛玉等著賈寶玉的到來,沒想到等待的卻是心上人要成親的消息。哭,恨已經無濟于事了,黛玉帶著無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認為這本書無非只是寫了一個三角戀愛的糾葛,但《紅樓夢》也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不知反抗的觀念。·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殺。都證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篇9

《紅樓夢》的電視劇改編歷程,翻開歷史長河的畫卷,早在1975年,出現了首部以中國四大名著一一《紅樓夢》為改編對象的電視連續劇。此劇由香港無線電視臺攝制,這部電視劇的主辦方包括由香港無線電視臺承制,其中林黛玉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汪明荃,而伍衛國則在劇中飾演賈寶玉一角。在這部電視連續劇播映兩年之后,香港佳視緊隨其后也拍攝了77年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雖然香港地區較早的將《紅樓夢》搬上電視熒屏,但其主題始終圍繞著寶黛愛情展開,糾結于愛情悲劇的展現使其相較于以往《紅樓夢》的戲曲改編和電影改編而言,并沒有創新和突破之處。

對于名著本身所蘊含的深刻思想、文化精髓和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卻沒能得到展現,終究使其難以成為一部高質量并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并且對于以電視藝術這種長篇幅大容量的藝術展現媒介而言,既然動用了電視劇長篇敘事的影視特征,卻只局限于名著中關于愛情故事的展現,未免使全劇顯得太過拖沓和松散,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電視藝術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1987年,大陸第一部《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由中央電視臺攝制并播出,此片一經問世便獲得了巨大的反響,在其后相當長的時間里,87版《紅樓夢》所奠定的大陸最具影響力的紅樓影視作品的地位之牢固,使其沒有受到任何改編作品的威脅和影響。此劇由王扶林任導演一職,周蕾、周嶺、劉耕路擔當編劇。劇本改編的基本原則是忠于原著,80回以后的情節更是摒棄了高鸚續書的內容,結合紅學研究、前80回中埋下的伏筆以及脂硯齋對紅樓夢的批注等內容,對《紅樓夢》的故事結局進行了重新的論釋和劇本創作。該電視劇的播出使《紅樓夢》得到了盛況空前的關注度,不夸張的說,許多當代觀眾是從這部電視劇才開始真正了解《紅樓夢》。該電視劇不再局限于寶黛愛情的主題,而是將其與賈府興衰一起作為兩條主線齊頭并進,更進一步的體現了小說蘊涵的反封建精神。

該電視劇成為紅樓影視改編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之高至今鮮有任何一部紅樓夢影視作品可以與之媲美。劇中描述的紅樓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直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其中由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和鄧婕飾演的王熙鳳,更在互聯網上被網名評選為中國影視藝術史上無法超越的銀幕形象,可見其帶來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在87版上映十載后的1996年,一部長達73集篇幅的《紅樓夢》電視劇的誕生,使其至今依舊保持著《紅樓夢》影視作品篇幅之最的頭銜。臺灣華視為觀眾呈現的這篇巨幅之作,相比較36集版《紅樓夢》,不難發現73集版的主創人員力圖更全面的將《紅樓夢》的全景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對原著的內容和細節交待的也更為具體,對于即使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而言也會更易接受和理解。

第二章《紅樓夢》的影視表現

《紅樓夢》從籌劃拍攝開始,話題不斷,聲勢浩大的演員選秀,胡玫導演退出李少紅接棒,經費一度告缺幾欲停拍,可謂一波三折熱點十足。而劇中人物套用戲曲的額妝造型一經問世,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該劇更是邀請曾獲奧斯卡獎的葉錦添擔任總造型師,然而實際取得的效果,似乎與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期望相去甚遠。導演李少紅曾表示:這些造型的確與我們當初希望賦予新版電視劇《紅樓夢》以新意,做到曹雪芹原著亦真亦幻、在電視劇這種大眾文化中創造藝術化氛圍這一初衷是吻合的。

從導演和造型設計師的闡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想借額妝這一造型來突出劇中人物的虛幻色彩和朦朧美感。額妝的靈感大部分來自于昆曲,導演和造型師也是想借昆曲華美的東風吹起《紅樓夢》的虛幻之氣。

但昆曲的夢幻不是靠額妝一個元素完成的,戲曲的唯美境界要靠舞臺、布景、曲調、演員等元素的共同結合才能得以展現。可能正如葉錦添所言:我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層皮,那一層美感,來做紅樓。他是拉了一層皮,但他也只拉到了一層皮,那薄薄的一層皮掩蓋不了皮下靈魂的血肉,效果卻是適得其反的。《紅樓夢》的夢和幻,是由太虛幻境、通靈寶玉、女蝸補天、黛玉葬花、,是遠非一個額妝就能展現的。相反的,額妝不僅不能美化劇中的人物形象,還對刻畫人物個性起到了模糊的作用。

小說中曹雪芹對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塑造了獨特的形象和鮮明的個性,這也是《紅樓夢》最攝人心扉之處。試問,誰會由纖細瘦弱、敏感心尖聯想到薛寶釵?誰會認為剔透豐腆、藏拙守愚的是林黛玉?刁鉆狠毒、機靈潑辣更是除了王熙鳳還會有哪個第二人選?所有的人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只有這一個,認真欣賞《紅樓夢》的人絕不會混淆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形象。而額妝卻將這份獨一無二性大大的削弱了。額妝在戲曲中的運用主要是修飾人物臉型,特別在男性旦角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得到很好的彌補作用。

現在人人頭上都頂了幾片銅錢裝,讓人挑花了眼看暈了頭,縱然演員的表演再到位,個性的獨特還是被模糊了幾分。人物的個性塑造是否成功的評判關鍵,不在于她穿了什么衣服化了什么妝,最重要的是演員的表演是否神形兼備。當然令人悅目的外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些許掩蓋表演的不足,但新版《紅樓夢》中部分演員的演技本己惹來不少質疑的聲音,創作者還給每個人貼上程式化的額妝,無疑是抹煞人物的個性化設計。與其費盡周章搞一些外在的累贅物,還不如在演員的表演功力上多下點苦功。

第三章結語

篇10

關鍵詞:《紅樓夢》;詩詞;《枉凝眉》;內涵;意義

中圖分類號:I207.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4-0017-01

一、《枉凝眉》在《紅樓夢》整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枉凝眉》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不可小視。它的原詞出現在《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中。在這一回中,賈母應邀到寧國府會芳園觀賞梅花,賈寶玉同去,其間寶玉小睡,睡夢中警幻仙子派人給賈寶玉演唱這十二支曲子分別預示了大觀園中的十二個重要女子的不同命運。其中的第二首即是《枉凝眉》,原詞如下: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這首曲子要表達的感情是極其耐人尋味的,在傳統的解釋中,都把這首曲子看作是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及預示林黛玉悲慘命運的。這在《枉凝眉》的注解當中有詳盡和明確的解釋,一些紅學家也是這樣認為的。盡管“證據確鑿”、“不容質疑”,但經過筆者的考證,還是認為這支曲并不是暗指林黛玉的命運,而是為二人的結合和凄苦命運埋下的伏筆。做出這樣的結論是有一定依據的。本文試通過對小說中《枉凝眉》的解釋分析,重新審視《枉凝眉》的意義和內涵,幫助讀者領會作者真正的創作意圖,以便更好地體會小說詞曲的藝術魅力。

二、重新審視《枉凝眉》的內涵

《紅樓夢》第五回中,太虛幻境中的四個仙女報了名字,分別為:癡夢仙姑,鐘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據有關專家考證,她們的名字暗示寶玉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四個女子,即林、史、薛和妙。結合小說內容,以及“十二金釵”詞曲所蘊含的內涵,筆者認為《枉凝眉》是以賈寶玉的口氣來詠嘆書中另外兩個重要人物:史湘云和妙玉。

1.“閬苑”指大觀園,“仙葩”指史湘云。近年來,有一些研究紅學的學者對“閬苑”和“仙葩”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新觀點中,關于這兩個詞的解釋是:“閬苑”這個短語泛指大觀園,一處非常好看的園林。元春省親的時候讓眾姊妹和寶玉賦詩,那些詩里就屢次地把大觀園比喻是仙境。如:“誰信世間有仙境”、“風流文采勝蓬萊”、“名園筑何處,仙境別紅塵”。

而“仙葩”所指為史湘云。在怡紅院中種有一株海棠樹,在第十七回中,作者用“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來形容這株海棠樹。而史湘云的丫頭恰恰叫翠縷,這絕不是巧合,熟讀《紅樓夢》的讀者都知道,《紅樓夢》的文字有一個特殊之處,即小說中的人名、地名或其曲牌、詩詞等,都為展開情節、表達主題作鋪墊。所以,《枉凝眉》中的“葩”字絕非曹雪芹信手拈來,而是他有意用之。

2.“美玉”指妙玉,而不是賈寶玉。“一個是美玉無瑕”中的美玉不一定指的是賈寶玉。賈寶玉是赤瑕宮的神瑛侍者下凡,“赤瑕”是帶有紅色瑕疵的玉,“瑛”雖然是玉,但并非最純凈的玉,脂硯齋在批語里就明確指出赤瑕的意思:“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極!”

由此判斷,下凡后的神瑛侍者,也就是賈寶玉,他“行為偏僻性乖張”,是塊病玉,并不是無瑕美玉。

而仔細閱讀小說文本,我們會發現,妙玉更符合“無瑕美玉”之意。小說第五回中有關于妙玉的判詞和暗示其命運的詞曲《世難容》。其判詞為:

“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判詞和詞曲都在暗示妙玉是一塊無瑕美玉。從以上分析,大致上能夠排除形容賈寶玉的可能性。由此可見,《枉凝眉》里所說的“一個是美玉無瑕”極有可能是妙玉。

3.“淚珠兒”是寶玉之淚。“想眼中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在以往的解釋中,大多數人都把這句順理成章地理解為唱的是林黛玉,因為林黛玉極愛流眼淚。但寶玉也是性情中人,第二十八回,賈寶玉到馮紫英家去參加聚會,酒席間大家輪流唱曲,輪到賈寶玉時,他唱了一支《紅豆曲》此曲全當自我詠嘆,第一句的“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是指賈寶玉的一腔痛淚。所以《枉凝眉》中雖然出現了流淚,并不一定是林黛玉的淚,極有可能是賈寶玉想起與妙玉、史湘云的奇異邂逅、生離死別,不知不覺中流下不盡的淚水。

三、《枉凝眉》的意義

在《紅樓夢》的創作中,曹雪芹運用了大量的詞曲歌賦,來安排故事情節的發展,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預示人物的命運等。通過其高超的語言藝術的發揮,將詞曲自然地融到小說里,成為讀者理解書中內容的一個重要線索。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周汝昌.紅樓十二層[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