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詣造句范文
時間:2023-03-16 05:2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苦心孤詣造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照這樣說來他應當是潛心戲內,心無旁騖的,但有兩次他忍耐不住觀眾起哄。
2、終日強聒不舍的人注定一事無成,只有言行相顧,心無旁騖的人,才能做好事情。
3、我們目標明確,對酒店服務業心無旁騖,并以質量為重。
4、一個差生很想當上班干部,但自知能力不足,不過經過一個好生的開導,他從此心無旁騖,不停的汲取知識,希望經過不久的努力光榮當上班干部。
5、不久,她的狩獵技術就超過了他,因為她總是勇往直前,心無旁騖。
6、他做事認真,從來都心無旁騖。
7、他心無旁騖,一門心思在事業上。
8、我很老實,從不生搬硬套,也從不斷章取義,做事要心無旁騖,靜下心來認真考慮才有收獲。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的訓練 讀熟 精思 方法科學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有機的、系統的讀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呢?
一、讀書讀書,貴在讀熟
讀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是理解和記憶的先導。在反復讀,把書讀熟的同時,學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聽,許多器官同時并用,就容易把課文記得牢固,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大家知道,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都是專家苦心孤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從遣詞造句,到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以讀為先,將讀貫穿教學始終,指導學生朗讀,把書讀熟,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情感產生思考,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啟發,達到不教而會的效果。
二、熟讀精思,心知其義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學而不思則罔”。這充分說明讀書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為此,我們總是在學生做到了對課文能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進一步地讀,不過這時是帶著問題而讀,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讀,哪是重點詞,哪是重點句,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呢?通過一讀再讀,從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這篇課文以情感人,催人淚下,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對無限愛戴,無限懷念的思想感情。但對于學生年齡小,了解總理事跡不多,所以總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為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反復朗讀中,讓學生在讀中思考:首都人民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著刺骨的寒風,在長安街兩旁迎送總理的靈車?他們等了多長時間?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這樣的一對反義詞哪?作者在向我們說明什么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邊讀邊想,情不自禁的回憶起自己學過的《一夜的工作》、《一個降落傘包》等課文。為國為民嘔心瀝血,日理萬機,艱苦樸素,關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隨之躍然紙上,也肯定會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一下子把自己同總理的感情拉近了,原來總理就是這么一個為國為民操碎心的人。學生對的愛戴,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三、方法科學,形式多樣
多讀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機械的、重復地讀,要講究方法,形式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的備好每一課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么要讀,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在訓練中,教師要明確訓練目標,在朗讀的不同階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2.創設氛圍,進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筍》一文時,學生對于春筍的生長過程是很生疏的,春筍生長時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樣子他們從未見過。指導朗讀時,我邊用多媒體放出春筍生長的過程邊動情地朗讀。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記憶中感悟到了語言之美,并讀出了那種感覺。其次,可以搞一些配樂朗讀,選擇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也能喚起學生的想象,在音樂特有的旋律和節奏下進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讀出“味道”來。
3.邊讀邊想,再現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觀情境,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重要的一環是使學生大腦中再現這種情境。這個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進行視聽神經的協同活動,接受文字符號的音形復合刺激,從而形成對語言意義的整體組合,產生再造想象,實現再現。朗讀是一種好的方法,特別是低年級課文寫得生動有趣、有聲有色,兒童又長于形象思維,還原并不難。一般地說,只要稍加提示,學生即可入情入境,將課文讀出感情來。
4.重點地方反復讀,品詞品句,提高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點地方一般指課文中的關鍵性、主導性的詞、句、段。例如:《落花生》一課,抓住父親的話指導朗讀,體會話中含義,總結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5.自讀批注,邊讀邊悟。讀書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可安排學生在課前或課中進行邊讀邊想邊批注的練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閱讀批注應先交給學生方法,然后讓學生反復實踐練習,練中提高批注的質量。
篇3
菁菁今年12歲,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女生。她就讀的小學在鬧市區,名聲不好,每年小升初,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寥寥無幾,所以有門路的家長都想方設法送孩子上別的小學。菁菁的家在這所小學的學區之內,父母又沒有門路,菁菁只好就近入讀。
剛入學時,菁菁很快展示了高人一籌的聰慧,沒費多大力氣學習成績就在年級里名列前茅,被班主任任命為學習委員。但是,菁菁的爸爸郭先生擔心女兒受不良環境的影響,專程去學校,要求班主任收回成命。不僅如此,郭先生還要求女兒放學就回家,不得在學校耽擱,不得與同學交朋友,集體活動能不參加就不參加。對于郭先生的做法,菁菁的班主任表示理解,畢竟這所學校風氣不好,男生好打架,女生則攀比吃穿,像菁菁這樣的好學生要是被帶壞了,實在太可惜了。
菁菁所在的家屬院環境也不佳。早年,這是一家紡織廠的家屬院,鄰里和睦,其樂融融,可是十年前紡織廠倒閉,家屬院經過幾番改建,大部分住戶已搬離,新住戶來源復雜,相互之間大多不認識,治安也不大好。所以,每天下午放學回到家,菁菁就按照父母的指令,乖乖地待在家里做作業,做完作業也不出門,一個人在家玩,或者看動畫片。菁菁的父母在本地沒有親戚,所以節假日家里不熱鬧。因為經濟拮據,全家幾乎沒有外出旅游過。
郭先生常對女兒說的話是:“你只要搞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不要管,也不要想。”
就這樣,在父母的約束下,菁菁就像鬧市里的隱居者,閉目塞聽,一門心思學習。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菁菁學習用功,從不講究吃穿,還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特別懂事。美中不足的是,她性格靦腆,膽小怕事,與人打交道時特別緊張,經常口吃,所以她在學校沒有朋友,在家屬院也沒有玩伴。上小學四年級時,菁菁突然情緒反常,經常一個人哭泣,又說不出哪里不舒服,過一段時間又沒事了。郭先生就沒有放在心上。
菁菁剛上六年級時,各重點中學為爭奪優質生源,紛紛聯系郭先生,表示可以預錄取菁菁。郭先生很高興,畢竟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女兒終于熬出了頭,可以進重點中學了。但是,聽說重點中學都要求住校,郭先生和菁菁都犯了難,因為住校就要與老師、同學朝夕相處,而菁菁好像根本不具備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
找到我咨詢時,郭先生唉聲嘆氣道:“都怪我沒有本事,小學不能為女兒擇校,害得她變成了書呆子。”馬上話題一轉,他又開始為自己辯白,“但這是最好的結果,書呆子總比墮落好啊!老師夸菁菁‘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說得很到位。”
我說:“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但完全不同意您的做法。往輕里說,您對菁菁實施的是‘圈養’;往重里說,您這是在扼殺菁菁的社會功能。”
“社會功能?”郭先生大惑不解。
偏激教育結苦果
我解釋道:“所謂社會功能,是指個體與人交流、與人協作、與環境和諧共處的能力。您苦心孤詣地培養菁菁,一定是盼著她走入社會后,事業上獲得成功,生活中獲得幸福,但是,如果菁菁不與人交往,不與人協作,與環境格格不入,怎么會成功,又怎么能獲得幸福呢?所以說,您對她的圈養是偏激的做法,注定不會有好結果。”
郭先生說:“這道理我懂。以前是沒有辦法,現在好了,菁菁馬上要去重點中學上初中,就可以正常地與人交往了。”
“那您還來找我咨詢什么?”我猜測道,“菁菁是不是對未來的住校生活感到恐懼?”
郭先生重重地點點頭。
我說:“人際交往跟功課一樣,也是需要學習的,而學習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假設讓菁菁從一年級直接跳級上六年級,她肯定也會恐懼吧?六年離群索居的生活,已經把菁菁訓練成了一個鬧市里的隱居者,一個生活范圍狹窄的孤獨孩子,她內心的痛苦您無法體會。”
郭先生臉紅了,自言自語道:“我是怕她吃虧上當。”
我說:“我來打個比方吧。兩個人同時考取了駕駛執照。甲興沖沖地開車上路,由于技術不精,經常與別的車剮蹭,小事故不斷,但隨著經驗的增多,駕駛技術越來越好;乙擔心發生事故,不敢開車上路,技術不但沒有提高,從駕校學來的知識也生疏了。六年后,兩人分別被命令獨自開車去遠方,您說他倆出車禍的概率誰更大?”
“當然是乙,他沒有經驗嘛……”郭先生停住了,自嘲地笑道,“我明白了,我培養了一個沒有經驗的司機,卻指望他獨自開車去遠方。我好愚蠢啊!”
我接著說:“不善交際的孩子無疑是痛苦的,但危害遠不止于此。首先,缺少人際交往,菁菁就無從學到與人合作的方法,甚至沒有這種意識,以后參加工作了,如何與人共事?其次,缺少人際交往,菁菁就無法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無法從別人的評價中獲得鼓勵或批評信息,進而會在以后的生活中迷失方向,成為一個我行我素、一條道走到黑的人。顯然,這樣的人格類型是不健康的,也不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再次,菁菁沒有從小學會人際交往,以后在社會上就不會主動與人互動,人緣不會好,甚至處理親密關系也可能遇到障礙,比如夫妻關系、婆媳關系、母子關系等。想想看,這是您希望看到的嗎?”
郭先生驚愕地張大了嘴巴,半晌說不出來。
咨詢結束時,我答應郭先生,對菁菁進行啟蒙式人際交往訓練,幫助她盡快適應中學的集體生活。
交際的入門技巧
第一次見到菁菁,我開門見山地問:“你想讓大家都喜歡你嗎?想有知心朋友嗎?”
菁菁頓時熱淚盈眶,咬著嘴唇點了點頭。她不擅長交談,話語生硬,像是在造句,不過我大致明白了她的處境和感受。這些年來,她聽父母的話,是個乖乖女,但她內心一直處于矛盾狀態,一方面,她對環境充滿恐懼,不敢與人交流,另一方面,她又渴望友誼,希望至少交到一個知心朋友,可以傾訴煩惱,分享快樂。
最后她拖著哭腔問我:“初中住校,我怎么辦?”
我胸有成竹地說:“人際交往是一門大學問,有的人一輩子都交不到知心朋友,集體生活過得一團糟。不過你算是找對人了,我是這方面的專家,只要你按我說的做,配合我練習,大膽實踐,很快就能融入集體,至少不比你的同齡人差。”有時候,為了贏得患者的信任,使輔導更有效果,我會適當吹噓自己。
果然,菁菁的眼里放出光彩,還笑了一下,點點頭說:“我一定努力學習。”看得出來,她并不缺乏自信。
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菁菁的性格特點,我為她設計了一套人際交往的入門技巧,包括肢體語言和交談技巧兩個方面,大致有以下6點:
第一,見面先揚眉。與人打照面時,眉毛快速挑起,然后恢復常態,這樣做,是向對方表示自己沒有威脅。人們打照面時,會習慣性地看對方的眼睛,眉毛離眼睛最近,顏色又與膚色有明顯區別,對方遠遠就能看到,所以能迅速傳遞友好信號。
第二,側頭示好。交談前,將頭往一側輕輕地傾斜,可以進一步表示友好,因為這個動作暴露了自己的頸動脈,而頸動脈是向大腦供血的血管,一旦破裂就會在幾分鐘內導致嚴重的大腦損傷甚至死亡。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潛意識里仍保留著動物本能,所以這個肢體動作非常有效,卻不為人知。
第三,交談時微笑。微笑的肢體語言是“我喜歡你”,當你微笑待人,對方很難不回報微笑。微笑可觸發大腦分泌少量內啡肽,不僅能讓自己產生良好的感覺,也能感染對方。
第四,表示理解。與人交談時,要把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讓對方感覺良好。具體就是要專注地傾聽,抓住對方的語言信息、身體狀況、情感狀態,用相應的話予以回應。表示理解的話可以用“這么說來你……”開頭,而不要說“我理解你的感受”。后者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比如,對方說:“這部電影太糟糕了。”最佳回應是“這么說來你不喜歡這部電影”。
第五,恭維對方。恭維的最有效方法是讓對方自我表揚。這種技巧可以避免在討好某人的時候顯得虛偽。當對方自我表揚時,距離感就消失了。比如這樣恭維:“你這次沒考好,誰都知道是發揮失常。”
第六,請求幫助。如果請別人幫自己一個忙,別人對自己的好感就會勝過沒有請他幫忙的時候。這種現象被稱為“本杰明?富蘭克林效應”。這似乎違反我們的直覺,但卻是事實,因為對方幫了你的忙會自我感覺良好,會喜歡你,但切忌不要過多麻煩對方。如果有機會回報,幫對方一個忙,那么友誼就開始建立了。
經過三周反復練習,菁菁基本掌握了以上6項技巧,在班里的實踐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郭先生大喜過望,在電話里對我說:“真不可思議,菁菁現在整個人都變了,在家有說有笑的。您對她的改造大功告成了!”
“還差得遠呢!”我告訴郭先生,人H交往是一門復雜的學問,除了上述6項技巧,還有真誠、守時、尋找共鳴、換位思考、不做老好人、堅持原則、保持適當距離等,可以說,人際交往是需要終生修煉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