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春天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8 22:52: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述春天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寵兒,是他們筆下的驕子。古往今來歌春詠春的詩句便如雨后新芽,不勝枚舉。雖然詩人的心情不一,讓落在紙筆尖的詩句或熱情,或傷懷,或慨嘆,或喜悅,但每一首詩句的字里行間,都融匯著揮不去的春色春情。
春天在文人筆下是豐富多姿的,是色彩斑斕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是黃鶯喚醒了的春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江水思念著的春天;“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細雨滋潤了的春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是桃花依戀著的春天……文人墨客的淺吟輕唱,讓我們感受到春風的和煦,春雨的珍貴,春色的柔美和詩人的癡迷。無論是“草長鶯飛二月天”的早春,還是“春色滿園關不住”的仲春,抑或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晚春,詩人筆下的春天,陽光普照,惠風和暢,百花競放,滿目青翠,可謂“萬紫千紅總是春”。詩人把贊譽寫入了春天,把喜悅融進了春天,把柔情長留在了春天。
漫步在古詩苑中,我們發現在一些膾炙人口的詠春古詩中,春天其實是有時間感覺的。這感覺用言語很難描述,但用心底的感覺去觸摸,就能感覺到春天正在一絲絲融化,在暖風中一絲絲飄散。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就是對春天開始的細致描寫。這時候的春天,還帶著年的余味,飽蘸著春節的喜慶。在爆竹的響聲中,人們能感覺春天帶來的暖風,這暖風綿軟無力,卻能吹去一個冬天的寒冷,讓人從心底充滿了希望。
篇2
古往今來,人們詠春、頌春、傷春、惜春。我的心中也涌動著一種渴望,一種融入春天的渴望,但……春的美好恐怕不是文字能描述出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已經漸漸與自然疏離,地球上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春的美好已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面紗、春的腳步聲不再那么剛勁有力、春的色彩不再那么光鮮亮麗、春的氣息不再那么清新自然!!!
我心目中的春啊!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無止境的破壞、無停歇的利用、無休止的踐踏,這一切像是無形卻有力的長鞭摧殘著自然界中美好的一切。春、夏、秋、冬的特景在一點點的逝去。
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僧志南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讀此,仿佛有一種巨大的畫卷在緩緩鋪開,動人悅耳的鳥鳴、迎面清新的微風,清澈見底溪水譜起了一支純正、扣人心弦的水之歌。唱啊唱,唱走了心底的暗淡、唱來了臉上的燦爛。
亂花、淺草、都一一再現。
那時,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失意,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落單。
篇3
1.抄寫句子,注意規范、端正、整潔。(2分)
只有那些勇敢鎮定的人,才能熬過黑夜,迎來光明。
( ) ( ) ( ) ( )
3.將下面詞語補充完整。(4分)
落( )而逃 語重( )長 死得( )所 無( )無故
4.加點詞語感彩發生變化的一項是( )。(3分)
A.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B.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
C.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D.最和湯姆“臭味相投”的是鎮上那個臟兮兮的流浪兒哈克。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3分)
A.聽了航天員的報告,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B.老師那和藹可親的笑臉和教導常常浮現在我眼前。
C.夏天的承德,真是我們納涼避暑的好季節。
D.我們要發揚并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6.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3分)
A.長城仿佛一條巨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B.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
C.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河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D.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7.把下面的詩句、格言補充完整。(6分)
三、現代文閱讀。(28分)
(一)
他很滿意沒人打攪他寫信,就戴上帽子,連破皮襖都沒披,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問過肉店的伙計,伙計告訴他,信應該丟在郵筒里,從那兒用郵車分送到各地去。郵車上還套著三匹馬,響著鈴鐺,坐著醉醺醺的郵差。凡卡跑到第一個郵筒那兒,把他那寶貝的信塞了進去。
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1.凡卡“連破皮襖都沒披,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去了”是因為( )。(2分)
A.凡卡的皮襖已破敗不堪,抵御不了寒冷,他索性不穿。
B.凡卡顧不得披破皮襖,急切地想把信送出去。
C.莫斯科不比鄉村,并不寒冷。
(二)北國丁香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丁香開。當春風尚未完全驅走哈爾濱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綻滿枝頭,如霞如煙。哈爾濱的春天實在是太短暫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個夢,與哈爾濱的春天交相輝映,有了丁香花,哈爾濱的春天就變得芳香四溢,美侖美奐。
丁香的花小如丁,數不清的小花匯到一起,一簇簇、一片片的。那花紫中帶白,白中映粉,遠遠望去,花如云,花如霞。這情景給寒冬里走過來的人以張力,以熱情,以想象。
丁香,花香襲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氣最為濃郁;倘若你漫步街頭,往往是還沒有看見花,香氣已先沖入鼻中。一代代的哈爾濱人就是在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夢想自己的未來。
丁香在我國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它給中國的花文化平添了無限秀色。
歷代的文人墨客,又為丁香留下了許多名句:“五月丁香開滿城,芬芳流蕩紫云藤。”
李商隱則用“芭蕉不展丁香潔,同向春風各自開”的詩句,描述情人的思戀之心。
丁香花的生命力十分頑強,綻放在北方寒冷的氣候中,深得哈爾濱人的寵愛。哈爾濱人對丁香的深情,更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獨特的精神風貌,她聚小而成大氣,抗艱難而爭上游,堅韌、頑強,生機勃勃。正因為如此,哈爾濱人把丁香作為自己的市花。
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叢,把北國冰城裝點得分外嬌嬈。
丁香是哈爾濱人的摯愛。
哈爾濱是丁香永久的家園。
1.在正確的讀音上打“√”。(4分)
四、習作。(30分)
篇4
一、反復背誦,感悟詩情
古詩一般具有生動形象、短小精辟、內涵深遠、節奏優美的特點,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讓學生反復背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進而使學生的藝術涵養得到提升。書中有云:“書讀百遍而意自現,”由此可見反復背誦對學習古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學習古詩時,通讀是基礎,然后在知曉每句的大致含義后讀出古詩中蘊藏的感情,這才是關鍵,是學習古詩的重要環節。例如在學習《梅花》時,通過讓學生反復背誦,學生很快從詩句中的“梅花”聯想到品行高潔、身處逆境的有志青年,同時將“凌寒怒放”看做頑強的斗爭精神。由此,生活中的堅強意志教育以一種形象的狀態展現在學生面前,很容易就可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使用多媒體,還原古詩意境
在古詩中,詩情畫意無處不在。其實一首古詩本身就是一個故事、一幅畫。在小學古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情景,引導學生按照古詩的內容進行聯想。讓學生領悟到古詩中的意境,就要讓學生領悟到作者繪制的鮮活畫面,進而經過想象,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進入到古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去,和古詩作者抒發的感情產生共鳴。另外,還要幫助學生學生掃清文字障礙,交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技巧與方法。由于一些古詩所講述的內容以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較遠,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古詩中做表達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方便學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古詩中蘊藏的詩情畫意。例如在講述《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可以通過過媒體讓學生感受到廬山動態的畫面,然后在對詩句中的含義進行講解,這時學生就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古詩中所展現的詩情畫意,有助于學生對古詩進行更深刻的認識,領悟到大自然中的美。
三、尋求意境,理解古詩中展現的哲學美
在小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骨古詩占據很大比重,既包括著詩情畫意,有閃爍著哲學光輝。例如在《鵝》這篇古詩中,駱賓王用“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幾個字,將鵝的整體形象以及在水中優雅的游動展現的淋漓盡致,生動形象,這可以培養學生喜愛動物的品質。有如在《小池》中,楊萬里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將夏日池塘中的美景展現的栩栩如生,靜中有動,好像能聞到詩中荷蕊的清香、蜻蜓好像要從詩中飛出一樣,讓學生領悟到大自然的美,進而學會感悟生活,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再比如,在講述《鋤禾》這首古詩時,李紳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將農民在田間勞作的辛苦之情全部展現出來,通過對這首古詩的學習,教師可以教育學生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例如在講解《贈汪倫》這首古詩時,李白所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深刻的展現出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教師通過向學生教授這些古詩,能夠培養學生從小就有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展開聯想,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教授學生古詩時,教師要注意正握古詩內容,通過巧妙設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并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訓。例如在對《春曉》這篇古詩進行總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春天的景色進行描繪。這時,語文教師展現給學生一幅幅帶有春天景色的圖片,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對春天的景色進行語言描述。學生通過對春天景色進行語言描述,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表的能力,還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從課堂中走出來
形象生動的感知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喚醒學生心中對美的事物的欲望。例如,在對學生講解《詠柳》這篇古詩時,正是春天柳樹發芽的季節,這樣教師可以將課堂轉移到學校周圍的公園中去,使學生深刻領悟到古詩作者但是的寫作情感。并且,可以真實、生動的將一幅春天柳樹發芽的場景真實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呈現一幅生機勃勃、賞心悅目的畫面。
將學生帶入到大自然中。讓學生置身在大自然的環抱中,享受令人心潮激動的美景,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此產生。在美不勝收的戶外景色中領悟詩人心中的情感,和詩人在心靈上產生共鳴。
篇5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19題;共102分)
1.
(5分)讀一讀,數一數
有________個翹舌音音節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zhī小老shǔ,zhēng
rì
叫zī
zī。人們都討厭,一起來打shǔ。
2.
(3分)?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問題
①鳴翠柳的“翠”字,該字的上半部分寫成“羽”字是否正確?________;“柳”字的右半部分的筆順是:________
②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含”字,哪兒容易寫錯?它與“嶺”字的右半部分有什么區別?
________
3.
(18分)給下列字加上偏旁組成本課的字,再擴成三個詞寫下來。
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6分)選詞填空
憶
億
異
①我們國家有十三________人口。
②同學們________口同聲地說:“好”!
③奶奶________起往事。
倍
被
陪
④我________小紅去書店看書。
⑤門________他輕輕地關上了。
⑥我要加________努力學習。
5.
(2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反映了大自然的:(
)
①色彩美
②動態美
③聲音美
④形象美
⑤人工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6.
(6分)按拼音寫漢字
jué
bó
liú
________句
停________
河________
liǔ
lǐng
lù
________樹
西________
白________
7.
(6分)讀拼音,寫詞語
①畢竟xī
hú________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②接天lián
yè________wú
qióng________碧,映日
hé
huā________別樣紅。
③窗含xī
lǐng________千秋雪,門泊
dōng
wú________萬里船。
8.
(2分)填空。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寫蓮葉的詩句是________,描寫荷花的詩句是________。
9.
(3分)讀《絕句》,結合詩句的意思,理解下列詞語。
鳴:________
窗含:________泊:________
10.
(2分)選擇理解正確的一項。(
)
?
A
.
“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的“萬里”是虛指,意思是行程很遠。
B
.
“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青天”指的是青色的天。
11.
(8分)組詞
湖________
蓮________
窮________
荷________
絕________
含________
嶺________
吳________
12.
(3分)給下劃線的字選著正確讀音。
一行(xíng
háng)________?門泊(bó
bé)________?翠(cuì
huí)柳________
13.
(4分)下列詩句寫的分別是哪個季節?請你填一填。①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_______
②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________
③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________
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________
14.
(6分)形近字組詞
絕________
決________
含________??令________
舟________
船________
15.
(2分)多音字組詞。
行:háng________
xíng________
16.
(8分)把詩句補充完整,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①兩個黃鸝________翠柳,一行白鷺________。________
②窗________西嶺________,門________東吳________。________
17.
(5分)填空。
《絕句》這首古詩作者分別是________代偉大詩人________。在內容上側重于________。并借景________。《絕句》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________的心情。
18.
(8分)讀課文填空
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詩句描繪的是西湖的________和________,向人們展示了________(時間)西湖的獨特景色。
②《絕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描寫的是明媚秀麗的________(季節)景色。
19.
(5分)默寫古詩
絕句
兩個黃鸝________?,________?白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題
(共1題;共13分)
20.
(13分)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1)寫出詩中下列字的讀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系
藜
沾
(2)試著用現代文寫出后兩句詩描寫的景色。
(3)從前兩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寫了作者(
)時的所見所聞。
A
.
春日賞花
B
.
夏日淋雨
C
.
春日遠足
D
.
夏日游園
(4)從詩人的描述中,我們領略到了一個(
)的春天(雙選)。
A
.
草長鶯飛
B
.
生機勃勃
C
.
色彩繽紛
D
.
花紅柳綠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19題;共10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閱讀題
(共1題;共13分)
20-1、
20-2、
篇6
人表情達意的技巧,可謂難上加難。此外,解題過程中的陷
阱也比比
皆是,以至有防不勝防的感覺。如何避開這些陷阱呢?簡單地說,要能做到“進去出來”。“進去”就是進入古詩的意境之中,設身處地去體悟詩人的遭遇和情感;“出來”就是跳出詩外,作為鑒賞者來品評詩中內容和寫作技巧。
典 型 例 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11年江蘇卷試題)
春日憶李白
杜 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 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照,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
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
論文:此處指論詩。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錯 答 列 舉
例1 表達了對李白詩歌的高度贊美之情,說其詩如渭北原野上春天的樹一樣清新,像江東日暮時飄逸的云一樣俊逸。用了以實寫虛、化虛為實的手法,使“清新”“俊逸”具象化。
例2 表達了對友人遠離、時光流逝的傷感之情。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渭北春天樹木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江東日暮云層低垂的蒼涼情景作對比,表現了兩地相距的遙遠,以及時光流逝的迅疾。
例3 表達了對友人李白的深沉思念之情。用了比喻的手法,詩人說自己因思念李白而仿佛化作了渭北春天原野上的一棵樹,而李白則像江東日暮時分的云一樣總是漂泊不定。
錯 因 分 析
例1 在解讀“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時方向發生了偏差,以為它是緊承上一聯具體描述李白詩歌“清新”“俊逸”的風格,因而想當然地將“春天樹”和“清新”聯系起來,將“日暮云”和“俊逸”聯系起來。這是由于一頭扎進詩中而迷失了方向,以致落入陷阱。如果能從詩中跳出來,再結合這首詩下面對“渭北、江東”的注釋來思考,使自己解讀詩句時視野更寬闊,也許就能避免這樣的差錯。
例2 為了說明“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用了對比的手法,而憑空假想出“渭北春天樹木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江東日暮云層低垂的蒼涼情景”,牽強附會的痕跡較為明顯,事實上也背離了原詩的旨意。出現這樣的差錯,原因在于硬要往對比手法上靠,以致在理解詩意時作了不合理的想象。想象和聯想如果游離于詩歌意境之外,通常只能產生出一些毫無根據的捏造之詞,在答題過程中是沒有意義的。
例3 對這一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基本正確的,但不夠全面,未能著眼于李白那方面。而對所用表現手法的賞析,則顯得“別出心裁”,令人吃驚。客觀地分析,“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是實在的寫景,不過前者是眼前之景,而后者則是想象之景,其中不存在什么比喻。說詩人因思念而仿佛化作了一棵樹,說李白就像漂泊不定的云一樣,這都是沒有任何依據的突發奇想,都偏離了詩句的本意。
正確答案 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正確解析 由題目“春日憶李白”可知,這首詩表達了杜甫對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主旨十分明確。根據注釋,“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分別寫杜甫和李白所在之地的景象,令人聯想到雙方翹首遙望相思的情景:渭北春天的樹旁,杜甫在思念著遠在江東的李白;江東日暮的云下,李白也在思念著渭北的杜甫。這種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將深沉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格外鮮明、深刻。
矯 正 方 案
1. 整體感知,解讀文本
鑒賞古詩的第一步是解讀文本,即推敲字詞含義,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意思。在這過程中,須注重對詩意的整體感知,不能將詩句一一割裂開來理解。古詩的語句,由于字數的限制以及對仗、平仄、押韻等需要,在表達上往往有較大的跳躍性,還常常顛倒詞序或語序。因此,理解和翻譯詩句,要根據語境作合理的推斷,通過想象和聯想補出詩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者重新調整詞序、語序等。
2. 深入詩境,體悟情趣
對于文本的整體感知只是古詩鑒賞的開端,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聯想和想象深入詩歌的意境,把握詩人的時空立足點,探尋其心理變化的軌跡,體悟詩中寄寓的思想情感,甚而在想象中化身為詩人,和詩人同呼吸,共命運。為此,要充分利用詩題和注釋中蘊含的信息,如例題中的詩題“春日憶李白”和注釋“渭北、江東”,那對于解讀詩句和進入詩境是大有幫助的。
3. 出乎詩外,品評技巧
在深入詩歌意境,理解詩人情感思想之后,還要跳出詩外,從藝術的角度去探究和品評詩歌的表達技巧。之所以要強調跳出詩外,是因為品評詩歌技巧除了必須正確理解詩意之外,還必須站在鑒賞者的立場來審視作品。如果鉆在詩中出不來,就容易在解析技巧時誤入陷阱,發生種種偏差,比如為了說明詩中運用了某種手法,而有意無意地曲解詩意,就像錯答列舉中例2和例3所做的那樣。
現 場 練 兵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1.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兩句中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落 葉
孔紹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2.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
1. 運用了擬人手法。在詩人筆下,明月具備了人性,能夠理解詩人的“愁心”,并將“愁心”帶給遠方被貶謫的友人,
生動而巧妙地表現了詩人的憂愁無奈,以及對友人的深切關懷。
篇7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作者于良史,唐代詩人,歷史文獻關于他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天寶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經當過徐州、泗州、濠州節度使張建封的從事,以后為張建封所推薦,在公元756-758年擔任過侍御史的官職。其五言詩清麗超逸,善于描摹物態風光,筆下時有警策之句,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贊府》),“雨洗山林濕,鴉鳴池館晴”(《閑居寄薛據》)。五言律詩《春山夜月》之膾炙人口,流傳千古,也是與篇中具有精警動人的詩句分不開的。
首聯破題,總攬全詩。“春山”和“夜”點明了這首寫景詩的節令、時間、地點。春天的山中有許多美好事物,詩人去欣賞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歸去。開頭這兩句,不僅點明了特定的描寫對象,而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圍。同時,對作者的行為也作了明確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間的因果關系,“多勝事”是“賞玩忘歸”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勝事”又是全篇詩情產生的源頭。把詩人的自我形象置于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以下六句,具體展開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描述。究竟是什么“勝事”,令詩人流連忘返盤桓至黑夜,三四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僅僅兩句,卻足以把一個“勝”字展現得淋漓盡致。首先,從結構上來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緊承第二句“賞玩夜忘歸”中的“夜”;“弄花香滿衣”句中的“花”,緊承首句“春山多勝事”中的“春”,運筆如環,自然圓合。一二句波紋初起,至這兩句形成,以下寫賞玩忘歸的五六兩句便是從這里蕩開去的波瀾。其次,這兩句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兩面俱到。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現出詩人的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然只有兩件,卻以少勝多,一能當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一合一分,上下對舉,從字句到意境無不使人倍覺詩意盎然,妙趣橫生。還有就是精于煉字。“掬”字、“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的確是神來之筆。
置身山中月下的美景,詩人沉醉其中,欲罷不能,于是自然引出了四五句“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興之所至,哪里還計算路程的遠近?而當要離開時,對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懷有依依惜別的深情。這兩句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又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臺留下伏筆。
篇8
關鍵詞:情境熏染;反復誦讀;發揮想象;角色體驗
古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更是集精華之萃,語言優美凝練,意境自然深遠。然而在教學中不少教師總是習慣于先讀通詩句,再逐句理解詩意,
最后再熟讀成誦,把古詩的意韻生動之美破壞殆盡。學生除了記住幾個加點字詞的意思,根本沒有從古詩中受到熏陶,獲得啟迪。針對這一現象,我進行了古詩情趣化教學的初步探索,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古詩的魅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更加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一、情境熏染,激發學習興趣
葉圣陶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要注意運用優美貼切、富有詩意的教學語言來激起學生的情感,把學生帶入古詩所描繪的情境之中。我在教學《江南春》這首古詩的時候,根據學生以前的積累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春天,是多情的詩人們吟詠得最多的季節。春天是什么?是‘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的明媚;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喜悅;是‘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憐惜……在唐代詩人杜牧的心里,春天又帶給他怎樣的感觸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江南的春天,和杜牧同喜同憂吧!”再如教學《峨眉山月歌》時這樣點撥:“李白乘舟順江而下,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思友之情不正像明月一樣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嗎?”
古人寫詩,多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由于歲月的更迭,環境的變化以及人生閱歷的差異,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詩人在情感與認識上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而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填補學生感性認識的空白。例如在教學王安石的《梅花》這首古詩,在輕松優美的音樂聲中,屏幕上展示出這樣的畫面:雪花漫天飛舞,靠墻角的梅樹上朵朵梅花迎著風雪慢慢地展開花瓣。學生情不自禁地贊嘆:“好美的梅花!真的是潔白如雪啊!”
音樂是詩歌的最佳伴侶,在課堂上適當地播放音樂,既能給學生帶來美感,使之心馳神往,又能把學生帶進特殊的藝術氛圍中,為他們和詩人的情感交流架設起一座橋梁。如,教學《但愿人長久》時,配以深沉的《明月千里寄相思》作為背景音樂,營造了濃郁的思親氛圍。教學《江雪》時可以配以幽怨的二胡曲。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可以把根據這首詩譜寫的歌曲《煙花三月》播放給學生欣賞。
二、反復誦讀,讀出韻味
古詩韻律和諧,節奏感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誦讀。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性誦讀,將書面語言轉化成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引發學生誦讀的欲望。對學生進行誦讀訓練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音樂等資源,采取師生輪讀、個別讀、小組讀、表演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古詩的韻味越讀越濃,使古詩的韻律美得以充分表現。如,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一首形象生動的寫景詩,一如蘇軾的為人風格――醉中有醒,一切風吹雨打均能泰然處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由賞景到悟境再到品人,每一次誦讀都是對詩人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誦讀才是具有深度和充滿情趣的。
三、發揮想象,個性化理解
古詩言簡意賅,講究平仄,嚴于用韻。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對詩句的理解過于嚴苛,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但是學習古詩又不可避免地涉及理解詩意,這時不妨給理解詩句“變個臉”,即鼓勵學生把詩句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如,在教學《望洞庭》時,這樣引導:“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如果你就是詩人,漫步在洞庭湖邊,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美景?你能用幾句話描述一下嗎?”這樣的要求比較寬泛,學生不必絞盡腦汁地“字字落實”,紛紛興致盎然地把自己想象的畫面描述出來,而且語言還很富有個性。有的學生說:“秋天的一個夜晚,我登上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君山就像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有的學生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沒有磨過的鏡子一樣模模糊糊的。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雖然他們的語言組織得不一樣,但是毋庸置疑,他們都理解了詩句,都感受到了古詩優美的意境。
四、角色體驗,多元化解讀
古詩中貯存著能貫通古今的人生意蘊。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根據詩句所蘊含的意象想象作者所描繪的人物、情節、場面等等。特別是有的古詩富有情趣,教師可以憑借語言創設情境,使他們在情趣盎然的角色體驗中進行多元化解讀,品味深蘊其中的濃濃情懷,真正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
如,在教學《春日偶成》這首情理交融的古詩時,我沒有簡單生硬地讓學生體會詩中蘊含的理趣,而是把學生當成了詩人,使他們在極富趣味的角色體驗中很自然地領悟詩人對于自然的認識。
師:詩人啊,你能不能告訴我,在這個云淡風輕的中午,你走過了哪些地方?
生:我先在花叢中漫步,然后又穿過一行垂柳。
師:你一路走來,做了些什么?
生1:我俯下身聞了聞芬芳的花兒。
生2:我還摘下了一片柳葉兒。
生3:我在小溪邊停留了一會,看魚兒歡快地游來游去。
師:詩人啊,我感受到了你對春天的喜愛,感受到了你內心的喜悅。那別人呢,那些與你擦肩而過的鄉人理解你這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為什么喜笑顏開嗎?他們是怎么說的?
生1:有人對我說,程學士,您都這么一大把年紀了,怎么還像年輕人一樣貪玩呀?
生2:他們說程學士,您怎么不呆在書房里鉆研學問,還跑出來玩耍浪費時間呢?
師:他們不理解你,你心里怎么想呢?
生1:他們哪里知道我是特意出來親近大自然的呀!
生2:他們怎么能體會到萬象更新的春天帶給我的喜悅呢!
生3:他們這么說是因為不懂得大自然也是我們的老師呀!
還有《小兒垂釣》《所見》《元日》等古詩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教學,使得學生走入詩人的情感世界,真正融入古詩中。
參考文獻:
篇9
作者王灣在玄宗先天年間進士及第,后往來于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優美的山水美景深深傾倒,寫下了大量歌詠江南山水的優秀詩篇,但不知因何原因,王灣留存于今的詩作很少,現存詩僅有10首,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灣的詩歌深受當時吳中詩人詩風的影響,有著清新雋秀的飄逸之美,而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也體現了他的這一詩風。
在首聯中,“客路”“行舟”兩個詞語點出作者身份,是一位身在異鄉的羈旅客,于是,有人就揣度此時的詩人會對故鄉產生思念之情,這就未免有點絕對化了。難道僅僅憑借這兩個詞語就能意會出作者因思念家鄉而產生愁苦的情緒嗎?如果這樣分析,那可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且看一兩句的后面三個字各寫的是什么:“青山外”“綠水前”。詩人由楚入吳,沿江乘舟而行來到北固山下,所到之地是一個有著青山綠水的所在。他為什么停船?是因為眼前所見之景吸引了他。“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在遣詞造句中,是很珍惜用詞的。他會用最恰當的詞語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現出來。如果詩人的本意是要流露思鄉的愁苦之情,它會選擇一些更能表達他愁苦之情的意象。“青山”“綠水”,這些亮麗悅目的景致是足以讓詩人產生喜悅之情的,也符合王灣清新雋秀的詩風。
而在頷聯部分,作者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樣對仗工整的句子,寫出了春季到來,潮水上漲,漫上了堤岸,使河面更加寬闊。春風柔柔地吹拂著,使船帆高高地懸掛著的景致。這是身處船上的詩人所見之景。在讀到“潮平兩岸闊”一句時,我想起了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兩句可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所寫的,都是春水上漲,使人眼界開闊,內心頓生曠達之感。而“風正一帆懸”更是寫出了詩人此時恬適自在的心情。悲傷之情,我想是無從而來的。
而最為有名的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的是詩人的所見所感。見到的是夜晚還沒有消盡的時候,朝陽卻從海邊噴薄欲出;感覺到的是此時春天已經沖破了嚴冬的束縛,迫不及待地從舊年中走出,煥發著勃勃生機。“生”和“入”形象地把“海日”“殘夜”和“江春”“舊年”聯系在一起,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海日和江春那種動態的活躍之美。而這種時序的更替和新舊年交接的形象化描寫,無疑會讓人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使人產生一種欣喜之感。往往人們在分析此詩的過程中,會從“殘夜”和“舊年”這兩個帶有貶義的凄涼色彩的詞語入手,而沒有從全詩的感彩整體分析。想當然地認為羈旅在外的詩人在面對時序更替的時候,生發出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再和后面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兩句聯系在一起,更加認為此詩的主題是抒發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認為此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我認為,此種理解是片面的。詩歌是精煉的語言藝術,如果此詩是寫鄉愁,作者在前四句里所做的鋪墊是否太長了,直接寫自己的鄉愁多好、多直接。如果我們耐心品味,對這兩句詩進行更深一步的理解,這兩句詩還闡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而這種人生感悟的獲得,會使詩人更加留戀江南,更加喜愛初春時的江南風景。即使是身處異鄉,但見到此種景致,定會使他萌生奮發向上的斗志。此時的詩人剛剛中進士,又趕上歷史上文人最有希望的開元盛世時期,詩人是想有一番作為的,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詩人離家在外,這時的詩人,是沒有時間來思鄉的。
《河岳英靈集》中記載,唐代著名文學家張說在任宰相的時候,曾親筆將“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題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為楷式。試想,哪一個朝中要員會把寫滿思鄉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懸在居所里,弄得自己每天都愁眉苦臉的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兩句詩能讓人產生向上的力量,流露的是積極樂觀的心態,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哲理,這些要素才會讓張丞相把這兩句詩懸掛于政事堂上。
篇10
民族之所以得以區分,不僅是受到地域的影響,還因為其發展歷史與不同。民族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過程,一個民族的人,具有較為相似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趨向,無論是語言應用還是行為舉止,都較為相似。而民族與民族之間,會在心理趨向與語言應用上存在不同之處,這也是各個民族具有自身的原因。在進行英漢翻譯工作時,譯者需要關注文化差異中的信仰問題,不同的信仰,對于同樣的詞匯具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國,龍是權利的象征,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有許多詞語與龍有關,用具有積極意義。像龍鳳成祥,生龍活虎等。而在英語國家,“dragon”是邪惡與罪惡的象征。在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許多英美國家的無法理解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在翻譯時,我們可以將“dragon”轉換為“tiger”,推動文化的正常交流。
二、風俗習慣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風俗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詞匯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有老奶奶、老爺爺、老太太這樣的稱呼,老字在中國意味著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國家則不同,在他們的觀點中,“old”意味著他們沒有價值了,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需要對“old”進行合理轉換,翻譯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國的日常交流中,人們經常會提出工作、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大家樂于談論這些,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國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你詢問,就說明你沒有禮貌。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英漢翻譯者,需要認識到英漢語言中所暗藏的思維與風俗問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將翻譯工作做準做精。
三、地域環境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語言的含義也會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區域,在同一時刻會有不同的地理現象。同樣的地理現象,其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就使得關于地理或者天氣的詞語,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舉例來講,在中國,春天會吹東風,東風一來,春天則到,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在我國,東風一直被應用于大量的詩句當中,詩人用描述東風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像“東風夜放花千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