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書的格言范文
時間:2023-03-28 18:0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書的格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我讀書,我快樂。
2、當你熱情相擁時,書是一只金黃色的蝴蝶,給你希望。
3、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4、書,人類思想的最高層。
5、展開翅膀翱翔書海。
6、失敗只是放棄得太快。
7、智,勤,細。
8、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是它教會我成功并非不可及。
9、只要堅持不懈地刻苦學習,是不必擔心不能成才的。
10、讀書廣,廣讀書,讀益書,易讀書。
11、愛看才會贏。
12、知識就是力量,努力才會進步。
13、書是知識大門的鑰匙。
14、讀書是為了更好地交流。
15、踩著書籍前進。
16、它,帶給人類靈魂的純凈,并生生世世鍥而不舍的與人類相伴。
17、書是“啃”出來的,知識是領悟出來的。
18、書能令你找到人生的階梯。
19、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0、人生就像樓梯,努力一點就可以望得更遠。
21、知識是人類的基礎。
22、好讀書,讀好書,走遍天下都不怕。
23、讀書是為了與心交流,只有專注才能傾聽心的訴說。
24、書是人生理想的燈塔。
25、在看書的同時,也請保護好你的書。
26、人生是盤清水煮青菜,你要加調味劑嗎?
27、以往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是明天成功的機遇和本錢。
28、理想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要文字來奠基。
29、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彩虹,讀書亦是如此,歷經挫折才能成功。
30、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勇往直前。
31、書中自有黃金屋。
32、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33、基礎是剛開始的標志。
34、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獲,但每一次收獲都必須努力,這是一個不公平的命題。
35、讀書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而不是為了別人。
36、它,一帖最有用的凈化靈魂的藥劑。
37、書是靈魂的糧食,不讀書靈魂就會餓死。
38、只有努力了,才會有收獲。
39、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0、讀一本好書,享一份幸福。
41、書是人類精神的食糧。
42、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
43、讓書藉凈化心靈,讓文字充實自我,讓文學注入血液。
44、書中的瀏覽,也將是對未來的展望。
45、書,獲之為勝,棄之為殤。
46、讀好書,好讀書。()
47、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48、學習要用三心:一信心,二決心,三恒心。
篇2
小柏樹,那倔強的生命,你是怎樣把根深扎進細密緊閉的石縫。小柏樹,那干旱的生命,你是怎么一絲絲吸取著大山體內似有若無的點點水氣。小柏樹,那蒼翠的生命,你的片片綠手掌是多么黯淡而又剛硬。小柏樹,那沉默的生命,你小小的身軀堅韌的枝干已斜立了多少年,多少歲。小柏樹,那孤獨的生命,你高傲地屹立在這寂寂幽谷,沐浴了多少日落月出。
一陣風吹過,樹葉沙沙地響著,飄下幾片像飛舞著的彩蝶似的紅葉。那石巖的縫隙間,生長著參天的古柏,雄偉蒼勁,巍峨挺拔,它們使高山有了靈氣,使一切的生命在它們的面前顯得蒼白遜色。
山上長滿了柏樹,一棵樹一個綠浪,層層疊疊卷上去,像一個立體的湖泊。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1. 托爾斯泰的分數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談到對人的評價時,以奇妙的等式啟迪人們要謙虛好學,他把人比作一個分數,他說:“一個人就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就越小。”把這段話列為等式就是:一個人的價值= 。
2. 雷巴柯夫的常數與變數
對于時間,俄國歷史學家雷巴科夫在利用時間、珍惜時光方面是這樣來比喻的:“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是個‘變數’”。并且舉了一個淺顯而又生動的算術題:“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小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 倍。”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會“算計”的人。確實,珍惜時間應該分秒必爭。
3. 華羅庚的減法
世界著名的數學家、我國著名的數學大師華羅庚在談到學習與探索時指出:“在學習中要善于做減法,就是要減去前人已經解決的部分,看看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需要我們去探索解決。”
4. 愛迪生的加法
大發(fā)明家愛迪生成名后,人們都說他是“天才”,他在談天才時是用一個加號來描述的。他說:“天才=1% 的靈感+99% 的汗水。”這一公式雋永含蓄,概括力強。
5. 愛因斯坦的公式
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談成功的秘訣時,寫下了一個有趣的公式:A=x+y+z并解釋道:A 代表成功、x 代表艱苦的勞動、y 代表正確的方法、z 代表少說空話。
6. 芝諾的圓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學生問他:“老師,難道您也有不懂的嗎?”他在向學生解釋知識時非常幽默、風趣,他是這樣說的:“如果用小圓代表你們學到的知識,用大圓代表我學到的知識,那么大圓的面積是多一點,但兩圓之外的空白都是我們的無知面,圓越大,其圓周接觸的無知面就越多。”這樣生動、形象的比喻是多么確切呀!這也充分地說明了“學海無涯”的深刻道理。寓意深刻,令人拍案叫絕。
7. 王菊珍的哲論
我國科學家王菊珍對待實驗失敗有句格言:“干下去還有50% 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 的失敗。”
篇4
關鍵字:影視動畫;美術風格;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7-0143-01
一、影視動畫美術風格的研究現狀
在影視動畫不斷商業(yè)化的今天,競爭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動的特點風格,日本動畫具有東方小巧的氣質,運用故事多變曲折、情感的糾葛和架空的世界來敘述和塑造故事和人物,并用大量的效果來烘托氣氛。美國的動畫顯得大氣,具有強有力、陽剛的男子氣,情節(jié)清晰明朗,積極向上,非常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充分使人們認識到了親情、友情地可貴。然而我國的影視動畫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其中的動畫美術風格成為了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影視動畫的美術風格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視覺特色,影視動畫的美術風格一直在藝術表達和造型設計中穿插,現階段我國的影視動畫美術風格存在著幾個普遍問題,影視動畫美術風格上存在著種類的差異和粗糙,美術風格的研究大多數都從文化和題材方面加以分析,忽略了影視動畫和藝術造型相結合,所以有必要針對我國影視動畫的特點,分析美術風格所受的因素。
二、影響影視動畫美術風格的因素
(一)動畫藝術形式對影視動畫美術風格的影響
影視動畫片的制作可以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對動畫片內部的獨特藝術和創(chuàng)作理念的感覺,我國由于國家的特殊,具有濃重的風土人情特點,完全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國家所創(chuàng)作出的影視動畫片,但是在影視動畫不斷商業(yè)化的今天,中國的影視動畫片依舊缺乏市場,主要由于動畫藝術形式的局限性,藝術情節(jié)比較單一幼稚,故事情節(jié)模糊不清,創(chuàng)作者由對國外的學習變成抄襲,喪失了自身的藝術形式。由于缺乏美學三維等鏡頭感,多數的動畫片缺乏了在視覺效果上的震撼。因此我國的影視動畫創(chuàng)作者應該在堅持本民族的藝術傳統(tǒng)和語言風格的同時有效的加上動畫的藝術形式,制作出優(yōu)美震撼的視覺效果。
(二)文化因素對影視動畫美術風格的影響
我國是多文化的國家,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因而文化因素成為了影響影視動畫美術風格的主要因素。戲劇是我們中國人生活中常見的文化形式,在中國的歷史中流傳千年,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一些好或是壞的形象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因此如果一部影視動畫中角色編排都會在人們的預料范圍內,一些影視動畫也是人們所讀過的典故書籍,因此我國的影視動畫研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在動畫人物的創(chuàng)作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促進影視中美術風格的發(fā)揮措施
(一)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加影視動畫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往的純手工制作的動畫逐漸被電腦技術所代替,以往人們只能對動畫的剪輯進行簡單處理,如果運用電腦技術,動畫的背景能隨意切換,鏡頭也能隨便轉換,制作人員運用三維技術還能讓動畫場景中的人物完成高難度的動作和制作出逼真的背景。在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動畫片比如說寶蓮燈、玩具總動員等大片中,三維的動畫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符號化造型語言的運用
在動畫中符號化造型設計風格主要可以表現在具象和抽象兩方面,由于動畫是以美術造型為基礎的一門藝術,不會受到現實和空間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創(chuàng)作者制作出的應該是自由想象和具有象征性的影片。動畫創(chuàng)作中符號化造型中的角色類型的選擇十分重要,角色造型是動畫可視化符號,一部影片的符號性人物可以
引發(fā)人類對現實的深刻思考,通過符號化的設置反映出社會的眾生之態(tài),一部影視動畫能讓大多數人心領神會是很優(yōu)秀的,現在很多動畫在不失動畫可愛童真的同時還創(chuàng)作出了Q版的人物形象,這種人物形象能讓觀眾很容易理解出創(chuàng)作者所表達的人物形象,在完成審美造型的同時,體現出故事的魅力。
總而言之,影視動畫已經誕生了幾百年,它是我國文化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影視動畫充分反映了過去和未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暢想,我們應當根據影視動畫產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因素,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表現出動畫的內在理念和豐富的內容,同時大力體現出影視動畫的文化特色,把我們國家民族的文化特點充分顯現。
參考文獻:
[1]孫立軍.淺談中國動畫的創(chuàng)作現狀[J].電影藝術,2004年01期.
篇5
關鍵詞:歌唱音色 歌唱聲學 歌手共振峰
一、歌唱聲學研究綜述
根據研究內容,本文將既往研究文章大致分為歌唱聲學基礎性研究、歌手共振峰、藝術嗓音聲學特征、唱法比較研究、歌唱技巧、聲樂教學研究等方面。
(一)、20世紀30—60年代的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從音樂聲學角度研究歌唱,“歌手共振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量,目前認為歌手共振峰研究的先驅始于美國巴爾的摩音樂學院的巴塞洛繆。他于1934年在西洋歌劇唱法發(fā)聲聲譜上發(fā)現一個異常突出的共振峰。對于男聲來說,它的頻率在2800—2900Hz;對于女聲來說,頻率在3200Hz。后來巴塞洛繆將這一成果發(fā)表于《男聲優(yōu)美歌唱音色的物理定義》中。文章指出美聲良好歌唱的四個物理特征,其中一個特征就是:在500Hz或500Hz 附近頻段存在相當強的泛音(低頻共振峰),在2800Hz附近(2400Hz至3200Hz頻段)存在相當強的泛音。所以巴塞洛繆總結出:“歌唱中最好的鳴響效果,即為男聲為2800Hz、女聲為3200Hz的共振峰。這也就是美聲唱法所追求的“焦點”、“高位置”、“頭腔共鳴”等等說法在物理學、聲學上的定義。”
自19世紀以來,解釋人體發(fā)聲的問題,一直建立在亥姆霍茲的理論基礎上:“即人的聲帶是在氣息的振動下,以弦的方式振動,并產生一系列的分音,其中以基音為最強,第一泛音次之,然后依次類推,越來越弱。人聲音色由泛音的數量和組成方式所決定。”亥姆霍茲的這種解釋充分肯定了聲帶振動發(fā)聲和共鳴腔的共鳴作用,但是并沒有指出咽、喉管中的空氣柱振動也能對音高的產生起作用。故聲學及語言學家斯克里普喬1906年在其著作《實驗語音學研究》中試圖以管樂器的原理來解釋人體發(fā)聲問題。他認為“當空氣通過聲帶時,只是產生一系列噴氣,如吹口哨時唇的作用一樣,聲帶本身并不產生基音和泛音。決定人聲音高的并不是聲帶的張力、閉合以及振動方式,而是取決于共鳴管的長短、粗細,是共鳴管中空氣柱的振動產生音高。”
從這一時期的研究可以看出,歌手共振峰作為歌唱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參量已由巴塞洛繆于1934年正式提出,這一理論的提出,為以后瑞典聲學專家桑伯格等人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2、唱法比較研究方面
國內這一時期研究的代表人物為林俊卿。林大量運用了醫(yī)學、解剖學和歌唱聲學的原理,從生理學、解剖學、物理學、音響學等方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歌唱的發(fā)音原理,特別是對歌唱呼吸的控制及“發(fā)音管”的造就較早作了詳細的說明。這里所說的“發(fā)音管”的造就可理解為用歌唱聲學的原理建構人的嗓音樂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俊卿已從聲學的角度對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進行比較研究,在《歌唱發(fā)音的科學基礎》一書第四章第三節(jié)中指出:“西洋古典唱法不論什么聲部不論唱得音高低輕響如何,音色一般比其他流派(比方民族唱法)‘暗’許多。” “中國民族傳統(tǒng)唱法發(fā)音,由于歌唱時始終把共鳴腔調節(jié)比較短小的原故,聲音一般比較“亮”而“開朗”。
(二)、20世紀70年代的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篇6
關鍵詞:商用飛機 價格預測 性能參數 多元回歸 等工程
費用比
1 問題重述
研發(fā)一種新飛機時,需要預測飛機的上市價格和市場前景。飛機屬于高科技商品,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其銷售價格除與造成本、航空公司運營成本有關外,還與同類型飛機市場前景、競爭格局等其他因素有關。飛機技術數據可以反映其中一些因素。需要解決的問題:①對比同類客機B737-800,結合飛機運營成本,從航空公司的角度,評估C919未來的市場潛力。②建立合理數學模型,為新開發(fā)的商用飛機預測一個合理價格,并結合模型對C919進行預測。③根據模型結合相關模型計算A380-800和B737-800兩種商用飛機的價格,并說明模型優(yōu)缺點。
2 問題分析
對機價格預測,我國國產客機的型號較少,缺少充分和有效的數據,直接進行預測較為困難,而同類型波音、空客機型較為成熟,數據充分。各項性能參數直接影響到飛機價格,因此采用多元回歸法分析。由于國際間完成相等工程所需費用不同,需考慮等工程費用比。最后以市場前景及競爭格局對模型進行修正。
3 基本假設
3.1 不同飛機除購置價格及耗油量外,航空公司其他運營成本近似相同。
3.2 飛機壽命近似相同。
3.3 在設計制造期間材料價格不變。
4 模型的分析建立與求解
問題一:
飛機運營成本構成:
①飛機價
C919:5000萬美元
B737-800:7250-8100萬美元
②油耗O
油耗=油價×每小時耗油量×總飛行時間
③其他運營成本N
運營成本Q=P+O+N=P+R×W×T+N
B737-800與C919運營成本差ΔQ=(P2+O2+N)-(P1+O1+N)=P2-P1+O2-O1=26750000+17343720
=4409.372(萬美元)
市場潛力由油價提升對成本影響來估計:
問題二:
飛機的性能參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飛機的制造成本、航空公司運營成本。由性能參數對價格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可以得出性能參數與價格之間的關系。波音與空客飛機在定價時已經考慮了競爭格局。
表中參數說明:WT(kg)――最大起飛重量
L(m)――機長
H(m)――機高
Dmax(km)――滿油航程
V(M)――最大巡航速度
WE(kg)――飛機空載重量
WO(L)――最大載油量
C(百萬美元)――飛機價格(價格取平均值)
由matlab軟件分析獲得的結果為:
C=0.0015×WT+1.9233×L+6.448H-0.0003×Dmax+
197.5051×V-0.0017×WE-0.0011×WO-247.5126
C919的WE與WO值由相似飛機的數據取得,設定為36378(kg)與26020(L)
將C919參數代入模型中得:
C=68.1420(百萬美元)
考慮到中美國家間完成相同工程所需費用不同,需要用等工程費用比K(等工程費用比反映的是同一工程在不同的國家投資的比值)對所得數據進行修正。
參考文獻可知K=0.67
修正后C1=C×K=45.6552(百萬美元)。
波音及空客飛機在定價時已考慮到競爭格局,C919在上市減價5%具有一定的價格競爭力,另外將為航
空公司節(jié)省的燃油成本的20%為加價,加上未來商用飛機市場的增長率為5%,最終得出C919的較合理價格為:
C2=[C1×(1-5%)+ΔO×20%]×(1+5%)
=49.1895(百萬美元)。
問題三
B737-800的價格可由問題二所得模型計算如下:
C=0.0015×WT+1.9233×L+6.448×H-0.0003×Dmax
+197.5051×V-0.0017×WE-0.0011×WO-247.5126
將B737-800的相關性能參數代入上式求得B737-
800的價格。(由于是用波音飛機的性能參數作為基礎構建模型,則計算B737-800的價格時,等工程費用比K值為1)。
C=76.038332(百萬美元)
預測價格與真實值誤差為|76.038332-76.75|/76.75
×100%=0.9%。
A380-800的價格預算如下:
按上述方法,以空客相關飛機的性能參數為依據,建立空客飛機價格預測的模型。
由matlab軟件分析獲得的結果為:
C=0.16896×WT-21.54664×L+171.87399×H-
0.23866×Dmax+115912.91692×V-0.24659×WE-
0.09290×WO-94620.48351
代入A380-800的相關參數算得C=273.04665(百萬美元)。
預測價格與真實值誤差為|273.04665-327.4|/327.4
×100%=16.6%
5 模型的優(yōu)缺點與改進方法
優(yōu)點:充分考慮了飛機的性能參數對價格的影響,利用軟件取得了較精確的解,適應性較強。
缺點:缺乏充分數據,在市場前景預測、競爭格局方面缺乏準確的數據量化。未考慮市場變化。
改進方法:收集充分的市場數據,建立精確的市場前景預測、競爭格局的數學模型。
參考文獻:
[1]李壽安,張恒喜等,軍用飛機采購價格預測研究[J].火力與指揮控制,2007(1):83.
篇7
關鍵詞:網格化城市管理 萬米單元網格 3S技術 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P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9(a)-0044-02
1 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模式的概念與特征
1.1 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模式的概念
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模式是一個新興概念,人們對于它的認識不盡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其一,偏重于對資源的整合以及協同利用,它強調城市電子政務專網和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運用“3S”(RS、GIS、GPS)技術、地理編碼技術和移動信息技術,實現市、區(qū)、專業(yè)工作部門和網格監(jiān)督員四級聯動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資源共享系統(tǒng)。其二,偏重于管理信息優(yōu)化,采用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結合的方式,新信息實時采集傳輸的手段,創(chuàng)建城市建設管理監(jiān)督中心和指揮中心兩個軸心的管理體制,再造城市建設管理流程。其三,強調信息的綜合,以信息化為手段,綜合集成各種管理服務資源,及時發(fā)現并綜合解決各類問題,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和管理需要的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和機制。
1.2 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模式的特征
1.2.1 管理模式特征
(1)該模式是整合管理資源的有效手段;(2)網格化管理的監(jiān)控、反饋和督辦功能;(3)可以避免城市建設管理中的死角和盲點;(4)有利于實現市民與政府的快速互動;(5)由被動管理變?yōu)橹鲃庸芾?(6)由粗放管理變?yōu)榫毠芾?(7)變傳統(tǒng)管理為信息化管理;(8)變“小城管”為“大城管”;(9)變偏重管理為監(jiān)管并重。
1.2.2 管理技術特征
(1)數字化管理。
與傳統(tǒng)城市建設管理模式不同,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模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聯系空前緊密,3S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中間件技術等共同奠定了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模式的技術基礎,即便是處于模式最終端的“城管通”也凝結了現代數字技術的結晶。
(2)閉環(huán)式管理。
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模式建立了監(jiān)管分離的兩極城市建設管理體制,監(jiān)督中心既負責信號輸入,也負責評價結果,對整個管理系統(tǒng)起到全面控制功能。
(3)精細化管理。
精細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過管理的細化和深化,明確各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控點,建立合理、高效、不斷優(yōu)化的業(yè)務流程。精細管理是現代管理的發(fā)展方向和本質要求。
2 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的技術支持
2.1 “3S”技術
3S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tǒng)(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全球定位系統(tǒ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和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RS)的統(tǒng)稱,是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wèi)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相結合,多學科高度集成的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
2.2 網格與網格計算技術
互聯網把各地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網格則把各種信息資源連接起來。而網格計算則是把計算機和信息資源都連接起來。在網格計算中,資源是分布的,資源及其提供者也是分布的、在城市的網格化管理中,各種計算資源和信息資源異構分布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部門。網格和網格計算技術對信息處理一體化、信息資源共享與協同工作將起到重要作用。網格計算的關鍵技術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2.1 網格結點
網格結點就是網格計算資源的提供者,它包括高端服務器、集群系統(tǒng)、MPP (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大規(guī)模并行處理系統(tǒng)),系統(tǒng)大型存儲設備、數據庫等。這些資源在地理位置上是分布的,具有異構特性的系統(tǒng),稱為網格節(jié)點。
2.2.2 寬帶網絡系統(tǒng)
寬帶網絡系統(tǒng)是在網格計算環(huán)境中,提供高性能通信的必要手段。通信能力的好壞對網格計算提供的性能影響甚大,要做到計算能力“即連即用”必須要高質量的寬帶網絡系統(tǒng)支持。用戶要獲得延遲小、可靠的通信服務也離不開高速的網絡。
2.2.3 應用層的可視化工具
網格計算的主要領域是科學計算,它往往伴隨著海量的數據,面對浩如煙海的數據想通過人工分析得出正確的判斷十分困難。如果把計算結果轉換成直觀的圖形信息,就能幫助研究人員擺脫理解數據的困難,這就要研究能在網格計算中傳輸和讀取的可視化工具,并提供友好的用戶界面。
3 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的核心方法研究
3.1 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法
管理網格是指為實現精確、敏捷管理而劃分的基本管理單元。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法在城市建設管理中運用網格地圖的技術,以大體相當于1萬平方米的面積為一個獨立的管理單元,各個單元互相連接,形成不規(guī)則邊界線的網格管理區(qū)域;對網格中的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管理資源、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共享;由城市建設管理監(jiān)督員對所分管的網格實施全時段監(jiān)控,同時明確各級地域責任人為該轄區(qū)城市建設管理責任人,從而在縱向上實現對管理空間的分層、分級、全區(qū)域管理。
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法創(chuàng)建了現代城市建設管理最基本單元網格劃分的標準,為城市建設管理新模式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城市的管理對象定位到萬米單元網格中提供了載體。
3.2 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建設管理對象作為城市部件進行管理,運用地理編碼技術,將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標定位到萬米單元網格地圖上,通過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信息平臺對其進行分類管理的方法。在勘測和定位標圖的基礎上對每個部件都賦予一個代碼,標注在相應的萬米單元網格圖中。這些代碼相當城市部件的認證身份,輸入任意一個代碼,都可以通過信息平臺找到它的名稱、現狀、歸屬部門和準確位置等有關信息。
3.3 兩個軸心的城市建設管理體制
通過對各部門城市建設管理職能的整合,分別建立了城市建設管理監(jiān)控、評價軸心(即城市網格化管理監(jiān)督中心)和指揮、調度、協調軸心(即城市網格化管理指揮中心),從而將監(jiān)督和管理職能分開。監(jiān)督中心下設監(jiān)督大隊,招聘城市建設管理監(jiān)督員,每個監(jiān)督員負責巡查一定的網格單元。監(jiān)督中心接受監(jiān)督員上報信息,綜合判斷后進行立案,將問題送達指揮中心處理,并監(jiān)督處理的結果。指揮中心通過協同工作平臺將任務轉發(fā)至有關單位處理。該體制構成可由圖1來表示。
3.4 城市建設管理流程的再造
根據新的管理體制和技術手段特點,重新設計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程序,建立了面向流程的組織、人員和崗位結構以及激勵約束機制,新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務派遣、任務處理、處理反饋、核實結案和綜合評價。具體程序是:每個社區(qū)由1名監(jiān)督員負責,監(jiān)督員借助印有相應地圖的城市建設管理工作手冊,對分管區(qū)域進行不間斷巡視,發(fā)現問題后立即用“城管通”向監(jiān)督中心發(fā)送圖文聲信息報告情況;同時監(jiān)督中心也可以通過政府便民熱線電話等渠道了解社會公眾和媒體反映的有關問題。監(jiān)督中心得到這些信息后,立即進行甄別、立案,并將相關案卷批轉到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根據問題歸屬,立即派遣相關的專業(yè)部門到現場進行處理,如果是市屬部件發(fā)生問題,指揮中心則協調市級部門進行處理;專業(yè)人員處理完畢后,通過專業(yè)部門向指揮中心報告處理結果;由指揮中心將處理結果反饋給監(jiān)督中心;監(jiān)督中心收到反饋結果后,立即派出監(jiān)督員進行現場核查,處理結果和現場核查兩方面的信息一致后給予結案。網格化管理模式與傳統(tǒng)城市建設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比較見圖2。
4 結語
“網格下的城市”―― 這種嶄新城市建設管理模式的誕生,對于如何將先進的技術與日益復雜的城市建設管理相結合,如何更好的用信息技術為城市建設管理服務等問題應該在我們進一步推進網格化城市建設管理模式時慎重思考。
參考文獻
[1] 江州,李琦.地理編碼(Geocoding)的應用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3).
篇8
【關鍵詞】 中職數學;教學改革;實踐途徑
當前的中職教育工作中,學校和教師會比較重視學生的專業(yè)教育,致力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某一專業(yè)的人才,這種教學的目標非常好,但是,在具體的執(zhí)行過程中,教師會將基礎課程進行壓縮,將專業(yè)課程的比重進行提高,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非常不健全,基礎打不好就難以掌握更高深的知識.數學作為一種基礎學科,需要教師投入一定的精力,并改變現有的教學方法,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
一、目前中職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基礎不同
中職學校的學生一般來自不同的學校,他們的學習成績千差萬別,數學基礎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使用同樣的標準,這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并不公平,由于這些學生的基礎較差,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落后于其他學生,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成績越來越差.
2.課堂有效性較差
中職學校的教師在數學教育中會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知識填入學生的大腦中,這種教學方法會降低教學的效率,學生能夠掌握的知識非常有限,而且,這種課堂的趣味性非常差,學生的興趣不能及時被調動,
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有效性.
二、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1.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由于中職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同,他們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只靠課堂教育難以達到目的,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一般良好的學習習慣應當包括: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并記錄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知識點,或者是自己掌握起來比較有難度的知識點,在課堂上和課間時間要向教師積極地提問題,有不懂的問題及時解決,要時刻認清自己的位置,學生的義務就是學習,只有把學習成績搞上去,才是真正的好學生.
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制定較好的數學題目,題目的數量不一定要非常多,但要讓學生知道不能放松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提高他們的探索精神.教師在課堂中要根據數學教學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將理論實際化、理論應用化,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數學教學內容,提高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通過競賽活動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雖然不像物理、化學那樣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但是它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豐富課堂教學的手段, 例如一些競賽類的小游戲、小活動,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增強課堂的活躍程度,許多不愛學習數學的學生也會因為這個活動而參與其中,進而能夠帶動他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教師不要認為數學教學就是要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地完成的,它的教學方式也可以非常有趣.競賽類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教師可以讓班內的學生分成幾個組,然后讓這些組的學生互相為其他組出題,題目的難度不做限制,但是必須要在所學的知識范圍內,然后讓幾個組的學生同時解答,如果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正確解答就會得一分,沒有解答出來的組就要扣一分,然后這樣進行幾個回合,把幾個組的得分進行統(tǒng)計,得分高的組可以讓得分最低的組表演節(jié)目,這樣在一派歡樂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目標.此外,這種方式還能讓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得到鍛煉,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3.增強師生間的關系和教師的人格魅力
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要聽從教師的一切指令,這種方法能夠增強教師對班級的掌控力,但是,這也屬于“強權政治”,學生在心里并不是完全接受的,他們是害怕教師懲罰自己才會這樣做.要想獲得一種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就必須采取更溫和的手段,教師盡量把“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可以自己先解決問題,如果實在搞不懂再去請教老師,這種平和的方式就會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會更加尊重教師,提高自己的學習主動性.
中職數學教學模式應當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首先,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手段,多學習一點先進的教學方式,學會如何把握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付出更多的情感,其次,要增強自己的幽默感,學會開些小的玩笑,用這些方式武裝自己,學生就會對教師另眼相看,教師的魅力就會上升,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去學習了.
總之,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知識傳授的方面,學生學習的效果卻不好,所以,為了改變中職數學的現狀,使數學真正成為一種學習專業(yè)課的工具,并使其朝著服務于專業(yè)學科的目標前進,需要對現行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在課時數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注意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最終實現中職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成繼紅.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調查與思考.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9):15.
篇9
【關鍵詞】大學生;閱讀狀況;現狀研究
一、前言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知識才能、性格品質等對于大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而閱讀正是幫助大學生發(fā)展、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徑。我國對于大學生閱讀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有眾多相關文獻。筆者研究了其中近百篇,并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了初步歸納。
二、大學生閱讀狀況研究
(一)閱讀時間
大學生有較為充分的課余時間,但閱讀所占課余時間的比重不大,有待提高。王維對不同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級、性別及學歷對個人讀書時間的影響是不同的。毛振軍用網上問卷的方法,得出結果:課外閱讀時間在2小時以下的大學生占總人數的62.04%。呂冬梅在廣東海洋大學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用于紙質閱讀的課外時間只有50.2%。
(二)閱讀類型
大學生普遍比較傾向于閱讀文學類、教輔類、外語計算機類等圖書,但是因學校類型、層次不同,或研究方法不同而出現差異。《跨世紀人才》做的一項“中國青年讀者最多的二十本書”中,顯示前10名的都為文學類著作。王建軍對上海不同級別的高校發(fā)放問卷,結果顯示:70.5%的女大學生鐘意于文學藝術類圖書,46.1%的男大學生偏向于自然科學類圖書。另外,本科類學生選擇文學藝術類圖書的比率達66.4%,而專科類學生則為54.9%。
(三)閱讀數量
研究表明,大學生閱讀量普遍比預想的要低,且不同高校的調查結果不同。張穎對天津市部分院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能夠達到每年10本以上的課外閱讀量。王建軍對上海不同級別的高校發(fā)放問卷,顯示出超七成大學生閱讀量偏少;女生較男生、本科較專科學生閱讀量大。竇中虎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及其周邊大學進行問卷調查,顯示每月閱讀一本書的有33%,不足一本的有35%,兩本及兩本以上的有32%。
(四)閱讀媒介
電子讀物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歡迎,但書面讀物仍占重要地位。陳文婷對上海7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48.1%的大學生選擇“紙質書刊”,而51.8%的大學生選擇網絡、手機等“電子閱讀”。梁春芳對杭州16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出,近7成大學生首先選擇紙質閱讀,其次是電子閱讀。竇中虎通過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及其周邊大學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電子閱讀率呈現出強勢勢頭。秦超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短期內,紙質閱讀不會被電子閱讀所取代,紙質閱讀仍將是人們閱讀的優(yōu)先選擇。
(五)閱讀動機
閱讀動機沒有統(tǒng)一的劃分標準,因此,對其認識是多角度的。黃永華將閱讀動機劃分為學習求知、解惑釋疑和娛樂欣賞的閱讀動機。段瑩以鄭州高校大學生閱讀調查問卷結果為依據,顯示出,為獲取知識而閱讀的占41%,為修身養(yǎng)性的占45%,合計86%,為娛樂消遣的占7%,打發(fā)時間的占7%;為擴大知識面的占37%,充實自己的占32%,發(fā)展興趣的占29%,合計98%,只有2%是為了備考。總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是大學生閱讀的主要動機。鄭月香在湖南科技大學發(fā)放的調查問卷顯示,大學生閱讀動機居于前三位的分別是擴大視野、學習知識、考試考級。
(六)閱讀觀念
閱讀觀念涉及大學生對閱讀所持的看法和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閱讀質量與效果。邢素麗在《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對大學生閱讀需求的影響》中,指出金錢倫理觀念的不斷發(fā)展導致一些學生無心閱讀,即使閱讀也是為了了解商業(yè)問題,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和實用性。龔花萍對五所重點高校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只有17.4%的大學生制定了明確的方向和計劃,說明大學生的閱讀觀念帶有盲目性和無目的性。周蓮對部分大學生分發(fā)調查問卷,70%的大學生認為閱讀很重要,71%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應當博覽群書,提高自身修養(yǎng)。梁春芳在杭州16所高校的調查發(fā)現,只有5%的大學生認為讀不讀影響不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對大學生閱讀狀況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從外在的閱讀行為和內在的閱讀心理研究了大學生的閱讀狀況。其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大學生閱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但是,當前的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如對大學生的閱讀狀況缺乏系統(tǒng)性、結構性的研究,且同質化傾向嚴重;如對大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雖然在實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但過于表面化,缺乏深層次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呂冬梅.基于多校區(qū)大學生閱讀新特點的閱讀指導策略[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2).
[2]王維.基于調查問卷的大學生讀書現狀調查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9(2).
[3]段瑩.當代大學生閱讀狀況分析與思考[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0(3).
篇10
內容摘要: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是指個人價值觀與所在組織價值觀之間的一致性程度。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成為當今西方組織管理心理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主要是由于價值觀匹配能夠較好地預測組織成員的積極態(tài)度與行為。本文通過大量的文獻回顧,分析了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員工效能、組織效能的影響。
關鍵詞:價值觀 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 員工效能 組織效能
西方組織管理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圍繞發(fā)揮個人的潛能、提高組織的整體績效等重要主題開展了大量研究。最初,研究者們關注個人與職業(yè)匹配和個人與工作匹配,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人們開始重視個人與組織的匹配。由于個人與組織匹配同時考察兩個主體之間的互動作用,其研究結果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隨著西方組織文化研究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應該通過評估個體與組織之間價值觀的相容性,來評估個人與組織的匹配情況。對個人而言,價值觀是推動并指引個體決策和采取行動的核心因素;對組織而言,價值觀是組織文化的核心,指導人們在組織中的行為。因此,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價值觀一致性等概念被提出來。簡而言之,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是指個人的價值觀與所在組織的價值觀之間的一致性程度。圍繞著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研究者們開展了大量研究,價值觀匹配的效用問題尤其受到重視。
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員工效能的影響
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之間的良好匹配,會對員工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已有的大量研究發(fā)現,價值觀匹配將對員工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對員工態(tài)度的影響
已有的研究考察了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員工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離職傾向等態(tài)度變量的影響。結果發(fā)現,通常情況下價值觀匹配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存在著正向的相關關系,而與離職傾向存在著負向的相關關系。
Verplanken(2004)對護士的研究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工作滿意度起重要作用,并且個人價值觀與病房價值觀的一致性比個人價值觀與醫(yī)院價值觀的一致性對工作滿意度具有更好的預測效果。Wright和Pandey(2008)的研究發(fā)現,員工公共服務動機影響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但員工感知的自身價值觀與所在公共部門的價值觀的一致性程度在二者之間起著調節(jié)作用。國內一些研究也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魏鈞、張德,2006;陳衛(wèi)旗、王重鳴,2007;趙慧娟、龍立榮,2009;朱青松、陳維政,2009)。
早期的研究發(fā)現,價值觀匹配是關系到員工對組織忠誠度的一個決定性因素。O'Reilly、Chatman和Caldwell(1991)探討員工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匹配與組織承諾的關系時,發(fā)現價值觀匹配度與組織內化或組織認同等規(guī)范性承諾有顯著關系,但卻與組織順從或工具性承諾無關。Valentine、Godkin和Lucero(2002)的研究表明,企業(yè)道德價值觀和個人與組織匹配、組織承諾都有顯著的正相關,組織承諾也和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存在顯著正相關。黃正雄和黃國隆(2003)通過實證調查發(fā)現,價值觀一致性對組織承諾有顯著的直接效果,并且價值觀一致性在績效考核與組織承諾的關系上具有中介效果。
如果員工與組織的價值觀不一致,員工往往傾向于離開組織。O'Reilly、Chatman和Caldwell(1991)所作的生存率分析研究發(fā)現,價值觀匹配是影響員工流動的一個主要因素;根據對價值觀匹配程度所做出的分析,可在2年之內有效地預測員工的離職意向。Lauver和Kristof-Brown(2001)以運輸公司員工為對象所做的研究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匹配比個人與工作匹配更能有效地預測員工的離職意向;與組織價值觀差別較大的員工,更可能表現出離開組織的意向,而且價值觀匹配度在兩年內能比較準確地預測員工的實際離職行為。Cable和DeRue(2002)的研究發(fā)現,在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工作要求與能力匹配、需求與供給匹配三種匹配類型當中,只有價值觀匹配能夠有效地降低員工的離職傾向,而其它兩種類型的匹配則沒有這種作用。對公共部門與非盈利組織員工的調查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影響員工的離職傾向,那些體驗到較強價值觀一致性的員工傾向于長期留在組織中(Moynihan & Pandey, 2008)。對140名員工為期2年的縱向研究發(fā)現:員工在進入企業(yè)時,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越低,那么隨著時間的過去其離開組織的可能性就越大(De Cooman, De Gietera, Pepermansa, Hermansa, Du Boisa, Caersa, & Jegersa, 2009)。趙慧娟和龍立榮(2009)的研究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員工離職意愿有顯著的負向作用;在不同的企業(yè)所有制形式與職位類型中,價值觀匹配對離職意愿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
Ostroff、Shin和Kinicki(2005)以951名銀行員工為研究對象,考察多種類型的價值觀匹配與員工態(tài)度的關系,員工個人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價值觀之間的一致性、個人感知的組織價值觀與他人感知的組織價值觀之間的一致性均和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離職傾向存在顯著相關,而員工價值觀與他人價值觀之間的一致性則和員工態(tài)度相關不顯著。Amos和Weathington(2008)考察了7個維度的價值觀匹配與員工態(tài)度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員工感受到的員工與組織價值觀之間的一致性與工作滿意度、整體組織滿意度、員工的組織承諾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而價值觀一致性與員工的離職傾向存在負相關。
(二)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
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可以較好地預測員工的工作績效。在Tziner的研究中,以組織的實際成就氣氛和員工理想的成就氣氛之間的差異作為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指標,考察價值觀匹配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結果發(fā)現,價值觀匹配度高的員工具有更高的工作績效(Kristof, 1996)。Goodman和Svyantek(1999)的調查發(fā)現,員工知覺到的現實的組織價值觀與心目中理想的組織價值觀之間的差距,與直接上級對該員工任務績效的評價存在正相關。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不僅能夠較好地預測員工的任務績效,而且可以較好地預測其關系績效。
Lauver和Kristof-Brown(2001)通過對231名員工的調查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個人與工作匹配對員工所表現出的績效水平都有較大的影響;個人與工作匹配并不比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更能預測員工的績效表現;個人與組織在價值觀和文化等方面的匹配比在工作層面的匹配更能提升個體的關系績效。Elfenbein和O'Reilly(2007)的研究發(fā)現,深層的價值觀匹配和表層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匹配對后繼的工作績效都具有獨立的效應,并且前者比后者的效應更強。國內趙紅梅(2009)的調查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程度越高的員工關系績效越好;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員工尊重維度對關系績效的正向影響較大,而安定守成維度對關系績效有負面影響。Hoffman和Woehr(2006)在一項元分析研究中,考察了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和員工工作績效的關系,結果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和工作績效的平均無偏估計總體系數ρ為0.26。
(三)對員工工作倦怠的影響
價值觀匹配程度越高,個體的工作壓力越低。Matteson和Ivancevich(1982)的研究結果表明,A型人格的人加入A型組織或B性人格的人加入B型組織,這時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程度較高,員工體驗到的工作壓力較低,并且血壓測試的結果也會比較低。
員工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的匹配程度會對員工的工作倦怠產生影響。例如,Siegall和McDonald(2004)調查了524名大學教師,考察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工作倦怠的影響,結果發(fā)現價值觀匹配與工作倦怠具有顯著相關。此外,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工作滿意度、減少教學時間、減少專業(yè)發(fā)展活動的時間等幾個結果變量有直接的影響;而工作倦怠在價值觀匹配與結果變量之間起著部分或完全的調節(jié)作用。
Leiter,Jackson和Shaughnessy(2009)調查了225名代表X一代和193名代表嬰兒潮一代的護士,考察不同時代的護士在核心價值觀上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對工作倦怠易感性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一代的護士比嬰兒潮一代的護士在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方面的不匹配程度更高;而在X一代護士身上更高程度的個人與組織價值觀不匹配,和更高的工作倦怠易感性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四)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
在組織公民行為方面,Chatman(1989)的研究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匹配會促進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表現。當員工與組織匹配時,員工會主動表現出幫助他人或非工作要求的正面行為;相反,當個人與組織匹配度低時,會發(fā)生員工懈怠懶惰或不太愿意配合組織的情形。
組織成員越能接受組織的價值觀,則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程度可能越高。組織成員之間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會建立起更多的共識,使得組織成員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對自身工作職責以外的工作和任務也愿意主動承擔,做出主動協助同事、對組織盡心盡力的種種行為(0rgan, 1988)。O'Reilly和Chatman(1986)對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如果學生與學校的價值觀有較高的一致性,在與學校有關的活動中學生更可能有助人的傾向。
鄭伯塤和郭建志(1995)在一項考察組織價值觀上下契合度匹配與個人效能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在控制了個人特性變量之后,內部整合組織價值觀的上下契合匹配對專業(yè)職員和現場作業(yè)人員的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在外部適應價值觀契合度方面,專業(yè)職員的社會責任知覺越高,其組織公民行為水平越高。
(五)對個人職業(yè)成功的影響
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影響個人的工作態(tài)度與行為,進而影響個人的職業(yè)生涯。Bretz和Judge(1994)以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作為職業(yè)成功的預測指標,證明員工與組織的價值觀匹配程度對員工的工作晉升與薪酬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Andrews的研究將管理者分為成就型和權力型,將組織價值觀也分為成就取向和權力取向,研究結果發(fā)現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管理者,其綜合管理績效、工作狀況及晉級次數都明顯地高一些(Kristof, 1996)。
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和員工職業(yè)生涯滿意度之間存在正相關(Cable & DeRue, 2002)。Erdogan,Kraimer和Liden(2004)通過對520名中學教師的研究,考察領導-成員交換、組織支持感和價值觀匹配對個人內在職業(yè)生涯成功的影響。結果發(fā)現,當組織支持感較低時,價值觀一致性與工作滿意度、職業(yè)滿意度存在正相關;當組織支持感較高時則沒有這種關系。同樣,當領導-成員交換較低時,價值觀一致性與職業(yè)滿意度存在正相關,而當領導-成員交換較高時,也不存在這種正相關。在一項跨文化研究中,Westerman和Vanka(2005)考察了價值觀一致性、人格一致性、工作環(huán)境一致性等三種個人與組織匹配對經濟學專業(yè)學生的影響,結果發(fā)現在美國大學生當中,價值觀一致性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滿意度,而在印度大學生中沒有出現類似的結果。
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組織效能的影響
目前,關于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是否會對組織產生正面影響,尚存在爭議。人們一般認為,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程度越高,組織成員會有更高的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越高,留職時間越長,工作壓力越小,工作績效更好,組織公民行為更多。既然價值觀匹配能夠導致員工的積極工作態(tài)度與行為,因此也將給組織帶來積極的影響,即高水平的價值觀匹配能夠預測較高的組織績效。
但是,一些研究者卻對此存疑,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度高會降低人員的流動,導致組織擁有太多的同質性員工,這樣的話會導致組織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環(huán)境,并且同質性過高也會導致組織缺乏不同意見觀點的碰撞,使組織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是這樣的話,價值觀匹配會導致組織的效率低下。在此基礎上,有研究者提出在組織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對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要求是不相同的(Kristof, 1996),在組織建立和發(fā)展的初期需要高水平的價值觀匹配,這樣能夠凝聚力量,穩(wěn)定隊伍;在組織發(fā)展減緩甚至面臨停滯的成熟階段,應該降低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水平。也有研究者認為,在組織挑選一般員工時,要盡可能保證有較高水平的匹配,但在選拔高層成員時,則應該讓他們具有異質性(趙慧娟,龍立榮,2004)。
那么,在組織層面上,價值觀匹配對組織究竟起著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總的來看,由于研究方法和取樣等方面的難度較大,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朱青松和陳維政(2009)通過對246名企業(yè)管理人員和一般員工的調查,考察價值觀實現度匹配對組織效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員工價值觀實現度和組織價值觀的實現度均與組織效益績效、組織成長績效存在顯著相關(r值范圍為0.487
~0.617,p
結論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職業(yè)生涯成功等工作態(tài)度具有較好的正向預測力,并且能夠降低員工的離職意向、工作倦怠。可見,價值觀匹配對組織成員具有積極作用,能夠促進員工的效能。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組織效能的作用還存在爭議。
未來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效用研究還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應該加強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作用機制的研究。大量研究發(fā)現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員工具有積極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如何產生的,對此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其次,加強價值觀匹配對組織效能影響的研究。目前,組織心理學研究中發(fā)展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組織層面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使用這些新方法檢驗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對組織效能的作用。第三,積極開展價值觀匹配的應用研究。鑒于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正面作用,未來價值觀匹配的研究應該繼續(xù)加強其應用研究,從員工工作選擇、組織人員甄選與任用、組織文化建設、企業(yè)培訓、組織制度建設等多個方面,探討提升個人與組織價值觀匹配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朱青松,陳維政.員工與組織的價值觀實現度匹配及其作用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09(5)
2.O'Reilly, C. A., Chatman, J. A., & Caldwell, D. Peopl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 profile comparison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34)
3.Cable, D. M., & DeRue, D. S. Th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subjective fit percep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
4.Amos, E. A., & Weathington, B. L.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mployee-organization value congruence and employee attitudes[J].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