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江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14 09:4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長江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長江的古詩

篇1

海帶抗輻射。海帶的提取物可減輕放射性同位素、射線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損害,并抑制免疫細胞的凋亡,從而具有抗輻射作用。

小米抗噪聲。在噪聲環境中,人體內的B族維生素消耗量很大,小米、燕麥、玉米等是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

血豆腐抗粉塵。豬血、雞鴨血中的血漿蛋白,經胃酸和消化酶分解后,可產生能解毒、滑腸的物質,并與進入人體內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結合,變成不易被吸收的物質,從消化道排出。

牛奶驅鉛。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能與人體內的鉛結合成可溶性化合物,不但能阻止人體對鉛的吸收,還可以促進鉛的排泄。

黑木耳抗鎘。慢性鎘中毒會造成人腎臟損害,或引起骨骼疾病。黑木耳含有的植物膠質,可吸附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內的鎘,使其排出體外。

大蒜抗亞硝胺。長期進食腌制、熏烤食品是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重要危險因素,因為這類食品含有亞硝胺,而大蒜對亞硝胺的合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衛康)

常聞芝麻香,血液更流暢

自古人們就把芝麻看成能讓人長生不老的食品,當代人又認為芝麻是永葆青春的營養源,因為芝麻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亞油酸、芝麻素、芝麻酚、胡麻甙等。有趣的是,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長期從事芝麻產品加工的工人很少患心腦血管疾病。經科學家多年研究發現,不斷從芝麻制品中散發出來的香味系一種吡嗪類物質。這種香味通過人的呼吸道即可吸收,并能促進血液在血管內加速流動。因此,在食用芝麻的同時,如果能再多聞一聞它的香味,會對健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芝麻的含鈣量在眾多食物中名列前茅。婦女、老人、兒童等需要補鈣的人群適宜多吃,而且黑芝麻比白芝麻的含鈣量更高。 (琳琳)

空腹喝醋治便秘

由于醋的酸性成分與胃里的消化液差不多,故而人們在食用它時,可以起到刺激腸胃、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而隨之增強的排便感,可以避免大便在體內長時間存留、干結,對預防便秘有不錯的效果。

人在飽腹時,由于腸道被填滿,醋不易刺激到腸胃,故而食醋通便,最好選在早晚空腹時食用,每次不要超過1小湯匙,但也不能少于半湯匙,一天最多不能超過3次。

食用后,緊接著飲一杯溫開水。由于原汁醋的濃度大,如果食用過多,可能會對胃黏膜造成一定損傷,所以醋的食用量要適當。

也可在一湯匙陳醋中加入等量的蜂蜜,用溫開水或涼開水均勻攪拌后喝下。蜂蜜本身就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和醋混在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小劉)

豆腐吃出女人完美翹臀

造成臀部下垂的最重要誘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飲食。人體若攝取了過多的動物性脂肪,沒消耗完的脂肪就很容易在下半身囤積,造成臀部下垂。

平日注意多吃一些植物性脂肪或含有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豆腐,就是防止臀部下垂的最佳食品。

豆腐的烹制方法可謂多種多樣,可以涼拌、紅燒、燉煮等。而且豆腐家族的品種也是層出不窮,有豆漿、豆腐腦、豆腐干等。

豆腐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對于上了年紀的女性,還可幫助她們克服更年期癥狀。許多更年期女性不愿意服用荷爾蒙藥物,可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減輕更年期癥狀。豆腐就是其中一種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的食品。 (小秋)

夢與疾病的關系

從病理學的角度看,許多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在潛伏期癥狀并不明顯。特別是白天,人的大腦活動頻繁,腦細胞十分興奮,人們更是難以覺察到體內潛在病變的異常刺激信號。

睡眠時,人的腦細胞進入“休息”狀態,工作機能降低,這時,細微的刺激信號就能刺激皮層有關中樞,使相應的腦細胞出現應激反應,使人發生預見性夢境。且不同的疾病與不同的夢境有關,而同一疾病的夢境通常比較相似。

1. 夢到有人或怪物敲打你的頭,或是向你的五官灌流質物等,你可能患腦部腫瘤或神經系統疾病。

2. 夢中聽到怪響,預示感覺中樞可能存在某些病變或是其附近的血管發生硬化。

3. 夢到氣管被卡住、呼吸不順暢、窒息,說明呼吸系統可能存在病變。

4. 夢中被追逐,心中恐懼,叫不出,跑不動,驚醒后心有余悸、出汗、心跳加快,可能是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5. 夢中走路不穩,身體扭曲,肢體沉重,并伴隨窒息感,且會突然驚醒,可能是心絞痛的前兆。

6. 夢到從高處墜落,但始終是還沒落到地面就已驚醒,可能是心臟病的先兆。

7. 夢到水的場景,例如洪水、沼澤、溺水等,肝膽系統和腎臟可能有病變。

8. 夢中被毆打,醒后感覺夢中被打部位疼痛,預示對應的臟腑可能有病變。

有關專家認為,如果睡眠時多次出現類似上述情節的夢境,應引起注意,及時就診。 (何麗)

保健維生素讓人短命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A和維生素E并不能延緩衰老,反而會使人壽命縮短。另有研究顯示,這兩種維生素還可能與癌癥風險增加有關。

人在短期內攝入過量維生素A會產生惡心、頭痛等癥狀,長期攝入則會導致骨密度下降。例如,同時服用魚油和復合維生素片的人患骨質疏松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因為魚油和維生素片中都含有維生素A,同時服用容易造成過量。

服用過量維生素C雖然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但3/4都因無法被身體吸收而白白流失。

不僅如此,不少人過去認為服用維生素C片可以預防感冒,但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維生素C并不能預防流鼻涕的癥狀,只能有限地縮短癥狀出現的時間。(文華)

紫皮洋蔥降低壞膽固醇

洋蔥具有防止癌癥、心臟病以及感冒咳嗽等多種保健功效。在買洋蔥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忽視小個頭紫皮洋蔥。

篇2

一.從語言文字入手,感知古詩的形式美

古詩本身就是一種最精練、最美的語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就必須結合古詩文字,引導學生感知古詩的形式美。

1.古詩文字的對偶美

古詩中的律詩往往要求很嚴,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給人強烈的對稱美。其他詩句雖然沒有作要求,但詩人為了詩歌的美,往往也會運用對偶,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像這樣的句式看起來整齊美觀、節奏感強。

2.古詩語言的韻律美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古詩,詩人在作詩過程中努力尋求“平仄”相對和“押韻”,所以古詩內在韻律相通,富有音樂感,加強朗讀會給人特殊的美感。如:唐代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凌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其中第1、2、4行的末尾字“間”、“還”、“山”,韻母中都有“an”,這就是古詩中的押韻。押韻使詩句富有音樂美感,詩句充滿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3.古詩文字的凝煉美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含蓄》中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即凝練。古詩詞雖字數少,文字凝練,但每一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推敲的,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王安石最初用的是“到”,寫完后覺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然后改為“過、入、滿”,他又細想這些字都沒有表現出春天的景象,最后采用“綠”,既表達了春風來了,又表達出景物的變化,這下不僅有了春天的色彩感覺,還展現出了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二.從畫面入手,再現古詩的景象美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詩人寫作的一大手法,詩人直抒胸臆或極強的渲染環境表情達意。中國古代文人常常詩書畫皆通,蘇軾曾說過:“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教學詩歌時展示有關圖畫,或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增強學生的美感。

1.再現畫面,感受美。

利用教學插圖或多媒體展現古詩相關畫面,讓學生直接去觀察、體驗、感知古詩詞的美。

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教學時,直接展示初夏時節荷塘的景色: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等景物的展現,讓學生一目了然感受到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初夏景象。

2.繪制畫面,創造美。

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教學時,我們不能只讓學生理解詩句字面上的意思,要引導學生透過詩句繪制優美畫面。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是一幅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黃色的鸝,翠色的柳,白色的鷺,青色的天,白色的雪。教學時引導學生憑借些色彩絢麗的景物,根據生活經驗將它們遠近高低地組合,再添加上豐富的想象內容:藍色江水、褐色的船等。讓學生通過想象的畫面再次去感受圖畫中的美,與詩相互印證,以此獲得美感的愉悅。

三.從朗讀入手,感受古詩的情感美

新課標明確提出關于古詩文閱讀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自古以來古詩學習,都是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配上婉轉的音樂,來達到這一目的,使學生獲得了美的享受,可謂寓教于樂,寓美于知。

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有感情地讀,也是一種“美”的意境,通過“美讀”使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表現出來,體會出來。如《登鸛鵲樓》,要激昂興奮地讀,《蠶婦淚》就應悲憤地讀。讀得其法,不但了解詩中之意,而且與作者心靈溝通了,發揮了動之以情的情感審美作用,這樣就會使學生身臨其境,活躍思維,通過聲覺形象步入詩的意境。

四.從想象入手,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的源泉,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就是對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小學生生活閱歷少,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補充和創造,再現情境,去領悟詩的意境美。

如一位教師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中,抓住“故人西辭黃鶴樓”的“辭”和“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從而領悟詩的意境美。請看教學片斷一:

師:在這美好的春天里,一對兄弟般的朋友,一對朋友般的師生卻要離別了,(播放樂曲〈送別〉)站在黃鶴樓上,孟浩然舉杯告辭:他會想起什么?會對李白說些什么?李白又會說些什么?請同學們想象他們告辭的情景,同桌演一演。

(同桌表演)

師:哪對同桌愿意表演給大家看?

生甲:孟兄,我們在這黃鶴樓邊,一起踏春游玩,一起飲酒吟詩,一起談古論今,過得多么快樂??山裉炷鷧s要獨自離開,到千里迢迢的揚州了,我真是難過啊。

生乙:太白兄弟,黃鶴樓到廣陵,相隔一千多里路,今日一別,不知何日才能相見?

生甲:孟兄,干了這杯酒,“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生乙:太白兄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干了這杯酒,就此告別,保重!

請看教學片斷二:師:飲罷了送別酒,說完了送別話,離別的時刻還是來到了。李白站在江邊,看著朋友漸行漸遠,此情此景,凝聚成了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描繪的場面嗎?

生:孤孤單單的一艘船消失在碧藍的天空中,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從天邊流過。

師:那可是唐朝盛世?。¢L江是當時的交通要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只(課件點擊:江上千帆)。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師:是呀,這正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李白站在江邊,看著孤帆遠影碧空盡,“盡”指的是什么盡?我認為它有一個沒有“盡”,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

生:“盡”的是:船、帆、影。

生:不“盡”的是:李白與孟浩然的情感。

師:孤帆遠影早就消失在天邊,可李白還站在江邊,看著長江水滾滾東流不愿離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時此刻,長江上流動的除了一江春水,還有什么?李白會想些什么?

在這兩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辭”、“盡”進行補白,通過引導想象,再現了一幅幅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一次又一次撥動學生的心弦。學生深入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既理解了詩意,又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以得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美,學會欣賞美,提高審美水平,最終豐厚自己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管玉杰.古文教學新法[J],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08,(11)

2.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3.朱靖.王慶華.讓古文教學煥發人文光彩[J].中國成人教育,2003,(4)

4.陳文哲.新課標下古文教學方向的轉變[J].語文建設,2004,(6)

5.王紅,謝雨語.談古文教學如何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J].西藏科技,2009,(7)

6.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2002,.2,1

篇3

(一)利用古詩進行教學古詩詞讀起來有朗朗上口,并且很多詩詞中也生動地描繪了地理環境,假如教師將古詩詞同地理教學結合起來,則可以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地理風光。例如,教師在講解“長江三峽”課程時,就可以引入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再如,教師在講解有關“黃河”的內容時,就可以引入“將進酒”、“涼州詞”等,讓學生們朗誦古詩詞,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應的理知識點,提高教學質量。

(二)利用謎語進行教學對于高中學生來講,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邏輯思維,教師可以利用猜謎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不但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們的知識儲備。例如,教師在講解“蘇州”時,就可以為學生設定謎面:春風又綠江南岸?;蛘呓處熢谥v解“太原”等地理知識時,就可以設定謎面“用圓規畫圓”。通過謎語的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為學生以后發展夯實基礎。

(三)利用民謠、順口溜進行教學順口溜、民謠等趣味性較強,并且通俗易懂,如果將其同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程度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掌握相關知識點,提高教學質量及效率。例如,俗語“小暑大暑、灌死老鼠”。該俗語就表明在小暑與大暑兩個季節,我國普遍降雨較為集中,甚至連洞里的老鼠也可以灌死,從而加深學生們的記憶。再如,教師在講解“長江”相應知識點時,因為其包含的內容很多,學生記憶起來十分困難,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編制順口溜:長江源頭沱沱河,源自各拉丹東山,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通過此種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學生們可以在玩耍的過程中記憶相應地理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備課質量,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作為高中地理老師,在準備課程時,應為學生精心設定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并為學生預留想象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及創新能力。教師的備課應具有針對性,例如,針對一些地理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在備課期間,應細致思考,自創一些容易記憶的順口溜、短語、詩詞等,突出地理的趣味性;針對地理基礎較好的學生,備課時應多引入一些課外的地理知識,豐富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另外,教師還應善于利用掛畫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發展夯實基礎。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地理知識點中一些抽象、復雜、模糊的內容直觀、簡單、形象地展示出來,方便學生理解,提高教學質量及效率。例如,教師在講解“GPS的應用與發展”課程時,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放映一些GPS的圖片,讓學生對其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師在講解“自然界的水循環”課程時,就可以為學生放映自制的Flas軟件,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水循環的相應知識點,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提高教學質量。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播放一些關于地理知識的視頻,豐富學生們的見識,拓寬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并且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完善自身成長。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期間,應給予學生尊重,如果學生產生一些較為新奇的想法,教師不應急于否定,而應認真聆聽,待學生表述結束后同學生一起針對其想法進行探討,從而獲取正確結論,加深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

四、總結

篇4

一、巧用趣味語言

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表達準確,精練通俗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適當運用一些趣味語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滿堂生輝。如我講大陸性氣候時,我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鋒面雨時我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來描寫鋒面雨,這樣比枯燥地講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講“日界線”時,我這樣導入:“有一雙胞胎姐妹,妹妹卻比姐姐大一歲,這是為什么呢?”提出這種懸念、疑問,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尋答案,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把古詩名句中優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設聽課的最佳境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我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我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述隨著地勢的升高,氣溫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氣候比山下的氣候遲了一個月。這些詩歌使學生回味無窮,也使地理課增添了一番風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優美詩句

古詩詞、成語中蘊藏地理知識還有很多,對地貌、地形、月相、地球運動、地殼運動、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們平時多積累,多思考它們與相關課本內容的聯系,上課就能應用得當。把古詩文中的優美的詩句,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水土流失是現在植被破壞地區一種常見的現象,它對環境的影響深遠,既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還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劇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時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黃土高原。其實在古代的成語中就有了關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涇渭分明。

講地形時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講氣候垂直分布時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森林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時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講森林美化環境時用“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講丘陵時用“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廬山),這些詩猶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課堂更增添了一番風味。

涇渭分明有幾種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濁涇河清;唐宋時是涇河濁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濁涇河清。但不管是那種情況,都是有一條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為古代工業污染對環境幾乎沒什么影響,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導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產生河流之間明顯的水質不同。涇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圍都是在黃土高原地區的,它們在不同的朝代出現了水質的轉換,既反映了古代黃土高原出現了較嚴重的水土流失了,還出現過植被恢復了又被破壞的現象。這就是很好地理教學案例。為什么有時是渭河濁涇河清,有時是涇河濁渭河清,這就是植被對河流含沙和對水質影響的經典故事。也符合現代植樹造林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植被覆蓋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則河流水渾濁。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課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講“氣候”一節時,可講《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位地理學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來的風和雨,而是他具有淵博的天文與地理知識,知道天氣變化情況,所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略的勝利;讓學生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學習熱情就更加高漲。

講“西亞”一節時,講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白色長袍。講完后,提出疑問: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亞氣候干燥,白色對強烈的陽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熱少。從而使學生對西亞氣候形成長時記憶。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詞通俗流暢,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和大自然的熱愛。在講“長江”時,讓學生先聽《長江之歌》,從中理解中華兒女對長江的無限贊美之情。利用歌詞中“你從雪山走來”點明河流的源頭在地勢很高的唐古拉山脈;“你向東海奔去”得出長江是外流河,順地勢自西向東流入東海,同時可以歸納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中國的河流和湖泊》第二節“長江”時,我借來電子琴邊唱邊彈《長江之歌》,一段唱下來,有的同學已能跟著唱起來,師生共同用優美的歌詞唱出對祖國的愛,對長江的愛,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的目的。歌曲以它獨到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們。

篇5

關鍵詞:龐德 誤譯 中國古詩 改寫 “三要素”理論

一、引言

作為20世紀美國意象派詩人的代表,埃茲拉·龐德模仿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許多中國古詩譯成英語,并大膽創新,發起了一場意象派運動,改變了當時文壇的詩風,開創了美國現代派文學的先聲。他的詩歌和翻譯作品在西方廣受歡迎,產生了巨大影響。艾略特稱龐德“為我們的時明了中國詩”。人們談論龐德的成就,多是評價其“意象詩”在美國詩壇的美學感染力,少有探討其譯文的忠、信問題。近幾年,有很多學者對龐德的翻譯作品持質疑和批評態度,如臺灣詩人余光中批評《華夏集》是“假李白之情”,實為“改寫”“重組”“剽竊的創造”。

二、龐德的誤譯

從翻譯角度看,龐德的翻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翻譯的忠實性原則,傾向于一種隨心所欲的翻譯,所以從其譯詩中不難發現很多誤譯。誤譯有有意和無意之分,無意即是無目的,純屬語言理解有誤或表達不當所致;故意則是有目的,其目的有文學的、文化的、政治的……不一而足(王東風,2010)。龐德的譯文有無意的誤譯也有有意的誤譯。以龐德英譯中國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故人西辭黃鶴樓,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

ro,

煙花三月下揚州。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孤帆遠影碧空盡,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唯見長江天際流。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龐德并沒有忠實地傳達出這首詩的準確意思與意境,其中有很多誤譯之處。首先,“西辭”指的是從黃鶴樓往東到揚州去,而龐德譯為“goes west”(到西方去)。在中國人的觀念里,西方并不是個好去處,例如形容人去世常常是“駕鶴歸西”。其次,“kiang(長江)”“ko-jin(故人)”“ko-kaku-ru(黃鶴樓)”等詞是根據日文音譯的,容易讓中國讀者困惑不解。再次,原詩傳達的是詩人既為友人升遷高興又為將與友人惜別而感傷的復雜心情,而龐德將“煙花”譯為“smoke-flowers”,將其理解為江上朦朦朧朧的“薄霧”,將譯文的整體意境塑造得凄涼、傷感、惆悵而茫然,并沒有譯出“煙花三月”即暮春時節揚州繁華似錦的熱鬧景象。

龐德對上述古詩的誤讀,客觀原因可能是龐德翻譯的是二手材料,即英國著名漢學家Giles?。?845~1935)和東方學家Fenollosa(1853~1908)的譯文手稿。前人的誤讀與誤譯會直接影響龐德的翻譯。主觀原因是龐德自身中文水平有限,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從而出現很多誤讀誤譯。然而除了無意誤譯之外,龐德在很多譯作中都留下了他有意誤譯的痕跡。以龐德譯李白的《送友人》一詩為例:

送友人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青山橫北郭,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白水繞東城。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此地一為別, Here we must make a separation

孤蓬萬里征。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浮云游子意,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落日故人情。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揮手自茲去,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蕭蕭斑馬鳴。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不少國內學者批判了龐德這首詩中的誤譯,比如,“送友人”不應是“taking leave of a friend(告別友人)”,而應是“seeing off a friend(送別友人)”;“青山”應譯為“green mountains”,而不是“blue mountains”。除此之外,“橫”“孤蓬”“揮手”等譯詞也備受詬病。然而,細讀這首譯詩,不難發現其中的特點:

1.省略主語、謂語、物主代詞,去掉賓主、邏輯、因果和時間等關系代詞,直接突出意象。例如,“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龐德的譯文照搬中國語法,借鑒漢語簡短凝練的句式,選用了無主語句,卻忽略了英漢兩種句子結構之間的微妙差異,使之缺失主謂一致的形式接應。

2.模仿漢詩的對仗結構,直接呈現意象,創新意象,保留意象并置,如“blue mountains”“white river”“dead grass”“floating clouds”?;蛟S龐德有意將“青山”譯為“blue mountains”,其一,突出整篇詩歌的畫面感和視覺效果,其二,取“blue”的英文內涵“憂郁、深沉”來突出送別時憂傷凄婉的氛圍;其三,注重押韻,譯詩富有音樂性,節奏平穩而舒緩。這些特點與其《政論文》(1937)中所總結的詩歌翻譯三條標準(音樂性,視覺性,直接意義和雙關)不謀而合。眾所周知,李白的詩古樸明麗,音節和諧,格調清新,是詩歌藝術的上品。雖然龐德的譯詩句式長短不一,音韻不定,但感情細膩、意象豐富、風格質樸且有較好的音樂感,基本能夠再現原詩的神韻。此外,龐德詩歌翻譯的闡釋性觀點,是主張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待過去,用現代的語言來翻譯古典詩歌語言。可以說,其翻譯是以變形的李白的面貌出現在西方的,他使用現代語言翻譯加上自己的闡釋、創造,還有下意識的誤譯,因此不少中國學者將其翻譯稱為“創意英譯”“創造性翻譯”“創造性叛逆”“翻譯的破格”等等。

不難看出,龐德的中國古詩翻譯充分發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拿來主義”的態度,模仿了中國古詩的意象疊加和簡練短句的技巧。他的譯詩,與其說是將中國古詩介紹給英美讀者,不如說是通過創造性叛逆對中國古詩進行了一定的重寫、改譯,然后將改頭換面的中國古詩呈現給英語讀者。同時,他模仿中國古詩的藝術手法,學習其中豐富的意象設置和句法特征,從而自成一派,促成了美國意象派詩歌的誕生與發展。

三、勒菲弗爾的“三要素”理論

20世紀80年代興起了以文化作為翻譯單位、把文化研究納入翻譯理論的新階段——翻譯的文化論。這場變革被稱為翻譯研究領域的“文化轉向”,而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1945~1996)是翻譯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翻譯是對原文文本的改寫,改寫即操縱,所有改寫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反映了某種意識形態和詩學。通過操縱文學,“改寫”在特定的社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發揮作用。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改寫有助于某種文學和社會的進化,可以引進新的概念、新的風格、新的手法(勒菲弗爾,1992)。在《翻譯、重寫以及文學名聲的操縱》一書中,勒菲弗爾介紹了“三要素”理論,認為翻譯是對原文的重寫和操控,翻譯不能忠實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是因為它始終受到三種因素的操控:意識形態,詩學和贊助人。

意識形態,是指反映特定經濟形態、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觀點等等?!胺g”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受此影響,譯者會任意增加、刪除或者改動原語文本,使譯本為自己的目的服務,同時,不同的譯者由于個人經歷、教育程度、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不同,也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20世紀初,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這些現實境況使得西方敏感的知識分子變得日益焦慮不安,并對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產生了懷疑。同時英美文壇各種思潮涌現,流派紛呈,“反傳統”“反常規”成為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龐德早已厭倦了當時社會無病、多愁善感和倫理說教的詩風,于是提出革新詩歌創作的主張。他在接觸意象豐富的中國古詩過程中,得到了靈感與啟示,提出使用意象以呈現出具體的畫面,創造節奏以表達新的情緒。因此,他在翻譯中國古詩的過程中,并沒有嚴格遵守翻譯的忠實性原則,而是傾向于采取創意翻譯,在翻譯中注重意象的疊加和并置,節奏和韻律的和諧,寫出了半翻譯、半創作的詩。由此可見,當時“反傳統”的社會意識形態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一個平臺,而龐德自身的詩歌創新意識也促進了其詩歌翻譯與創作。事實表明,他的漢詩英譯及其意象派詩歌推出之后廣為社會所接受,且獲得頗多贊譽,可見當時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了龐德的“誤譯”。

詩學是關于詩作和詩歌及其技巧研究的理論,也是關于文學和藝術的理論。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文學技巧、體裁、主題、人物和象征,其二是指文學的社會角色。翻譯操控理論認為,詩學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譯文將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其影響程度(勒菲弗爾,1992)。勒菲弗爾認為,翻譯者所采取的翻譯方法是在一定詩學因素的制約下進行的。作為意象主義詩歌運動的提倡者,龐德認為,詩人應該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練的意象,生動形象地展現事物,并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是,含蓄凝練,形象鮮明,詩情藏而不露,文字簡潔,通俗上口,并富有流暢的音樂美(劉軍平,2010)。龐德的譯學和詩學同步發展,他翻譯激勵并加強了他的詩歌創作,而詩歌創作又反過來引導和促進了他的翻譯。龐德在翻譯漢詩時遵循了一個總的原則,即在翻譯時打亂句式,重塑原文,將之改寫成一首英語風格的詩歌。其主要特點在于,翻譯時譯者有充分的創造性,或者用韋努蒂的話來說,是一種“闡釋性翻譯法”。在翻譯中國古詩過程中,龐德大膽刪改原文,采用“闡釋性的翻譯方法”,將翻譯和創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顯而易見,龐德的翻譯觀和詩學觀直接影響了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為龐德的“誤譯”提供了合理性解釋。

贊助人,即促進或阻止文學閱讀、寫作或改寫的各種權力(人或機構),諸如宗教集團、階級、政府部門、出版社、大眾傳媒機構,也可以是個人勢力(勒菲弗爾,1992)。贊助者可以作為“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學作品的產生和傳播同時又可能妨礙、禁止、毀滅文學作品的力量”(陳德鴻、張南峰,2000)。龐德在1910~1920這十年間,與許多英美文學界人士廣為交游。他在翻譯中國古詩過程中得到了華盛頓一些專家學者的幫助及很多文學精英的支持,并與一群詩人一起發起了意象主義活動。不僅如此,他和許多文學刊物有關系,發表過不少作品?!度A夏集》一經出版,廣受歡迎,西方讀者認為《華夏集》打開了通往東方的窗戶,西方評論家則認為該英譯本是龐德對英語詩歌“最持久的貢獻”,是“英語詩歌中經典的經典”。斯坦納說,“在翻譯史上,幸運的誤讀,往往是新的生命的源泉”,龐德的翻譯,就是這樣幸運的誤讀。龐德對中國詩歌的誤譯,非但沒有被打進冷宮,反而深得英美讀者的喜愛,并引發了20世紀美國的一場新詩運動。龐德的譯作得到了專業人士、出版社、大眾等贊助人的大力支持和贊譽,正是這一原因,龐德的漢詩英譯才能得到當時譯語讀者的認可,由此也為龐德的“誤譯”提供了條件。

四、結語

本文首先列舉了龐德英譯中國古詩中誤譯的典型范例,然后運用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和“三要素”理論分析其誤譯的根源,得出“龐德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受到了制約,從而對原文進行了一定的改寫和操縱”這一結論。勒菲弗爾的“三要素”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使我們認識到了龐德誤譯的局限性、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即龐德在當時“反常規”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平臺上,在當時諸多贊助人的支持下,憑借自己獨特的翻譯觀和詩學觀并充分發揮譯者的主體性,譯出了一批雖不夠忠實卻很有特色的中國古典詩歌,并發表了一系列意象派詩歌。從目的論的角度看,龐德達到了其翻譯目的,并且促進了美國當時的詩歌創新,為西方文壇做出了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3.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2.

[3]Pound Ezra. Poems and Translation[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3.

[4]陳???中國翻譯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

[5]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C].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

版社,2000.

[6]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7]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詩的英譯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1,(3).

[8]王東風.論誤譯對中國五四新詩運動與英美意象主義詩歌運動的

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6).

[9]王貴明.論龐德的翻譯觀及其中國古典詩歌的創意英譯[J].中國

翻譯,2005?。?).

[10]朱伊革.從文化學派翻譯觀比較林紓和龐德的譯介活動[J].天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249-01

古詩詞具有悠遠的意境,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同時內容涵蓋面也比較廣泛。古詩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古代社會進行真實的反應,同時也是我國文學藝術上的寶貴資源。我國對于古詩詞的教學進行了高度的重視,從小學開始就設置古詩詞學習的課程,由此可知古詩詞學習在小學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質量,這還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析

從目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著“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講解過程中,具有豐富內涵的古詩詞,被教師逐字逐句的分析,支離破碎,導致學生難以充分理解相應的知識,只能通過反復抄寫和死記硬背,獲得古詩詞的相關知識,甚至原本豐富有趣的課程被許多習題講解所替代,這樣不僅導致古詩詞教學課堂死板,缺乏學習氛圍,而且還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充分了解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無法引起情感共鳴,更無法掌握詩詞中的各種典故,進而與古詩詞教學目標相脫軌,導致古詩詞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方法研究

1、從古詩詞入手,抓住作者的寫作目的。

古代詩人都善于觀察,他們喜歡把日常中所觀察到的景物,利用優美的語言和詞匯描寫出來,例如《春曉》、《鵝》、《游園不值》等。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可以從古詩詞入手,通過啟迪,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感性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領悟到周圍一切的美好事物。例如在講解《送孟浩然之廣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順著詩歌中的場景,領略詩中意味:在萬里碧空下,江水一望無盡,一葉孤舟東去。而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目送著友人離開的背影,他的眼睛和思想都集中在這片孤舟上,那上面載著他的摯友。由此可知,詩人遙望已久,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只能通過“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抒發出內心的感慨,從而讓學生可以輕易感受到詩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意圖。

2、反復誦讀,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

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注意不能拘泥于形式,不僅可以大聲的讀出聲音,同時也可以輕聲低吟慢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獨處詩詞的重音和節奏,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歌含義的基礎之上熟讀成誦,逐漸積累,以此提高學生整體感悟的能力。同時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古詩詞的語言跳躍靈動、精簡含蓄、意蘊深刻,常常是一字道出千種思緒。因此,教師需要精心優化課程,充分發掘古詩詞藝術的空白之地,啟發學生的想象,通過想象,進行藝術和體驗的再創造,將抽象的古詩詞變為具體的畫面,從而使得學生更加容易掌握古詩詞的內涵。

3、加強情景教學的運用。

傳統的應試教育只是針對于考試,目的是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卷面分數,這樣導致學生無法充分掌握古詩詞的相關內容,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缺乏正確的認識。眾所周知,古詩詞的精華在于通過優美、精簡的詞匯,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手段,結合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對于古詩詞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例如,在學習《詠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查找關于“柳”的視頻和圖片,在課堂上播放,隨后引導學生在詩詞中找到作者對于“柳”的贊美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且還為今后古詩詞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注重古詩詞的品賞。

首先,需要抓住詩詞中的重要部分,即詩眼,對名句進行品賞。在古詩詞中,一般講究的是鍛字煉句,作者將自身的思想感情全部融入與古詩詞中的一字一句中。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抓住詩詞的關鍵部分,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點播,那么就可以促進學生朝著這個方向做更深的思考,從而掌握詩詞的意思,領略詩詞營造的意境;其次,充分利用古詩詞中的意象,對詩詞進行鑒賞。意象主要是指在作品中主觀情感寄托的事物。意象在古詩詞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將多個個體連接起來而形成整體,即意境。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抓住意象,根據意象的特征以及意象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進行整體的理解,從而體會意境。

5、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由于對古詩詞缺乏一個正確的概念,如果在學習初期,教師無法激發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熱情,那么便無法為古詩詞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若教師一開始便逼著小學生對于古詩詞死記硬背,這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一首古詩詞之前,教師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述作者的背景,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于古詩詞有了興趣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學習了。

結束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雖然所選的古詩詞數量比較少,但是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佳作,其中所包含的內容寬廣、名句較多。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詞的魅力,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讓學生在愉悅中感受到我國古詩詞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李 慧.試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貿,2010,(12):193-194.

篇7

【關鍵詞】古詩教學 術語概括 文本 微觀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107-02

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進行一些籠統的、空洞的概括,尤其是常常引用一些專業術語,以此替代具體的文本分析,這樣的教學往往是機械無效的。要教會學生真正讀懂詩歌,必須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內部,進行微觀分析,才能真正弄清楚那些專業術語的內涵。本文以王維的《山居秋暝》和杜甫的《登高》詩歌為例,探索古詩教學中的“術語概括”與“微觀分析”。

一、高中古詩鑒賞教學的隱憂

古詩鑒賞課到底該怎么上?這確實是讓很多語文教師困惑的問題。孫紹振教授在《名作細讀》一書中這么說:“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講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睂W生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不正是我們教師要講的內容嗎?如果深究下去,這些一望而知的東西,也往往是很多教師不去深究而照本宣科的東西。

當前高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很多教師只停留于一些大而空的分析,滿足于用幾個專業術語來概括,詩歌的“專業鑒賞術語”太發達,導致我們在運用這些術語解讀詩歌的時候,往往把一些困惑點給掩蓋了。比如說起李白的詩,我們就會說“灑脫豪放,瑰奇浪漫”,提到杜甫的詩歌,言必稱“憂國憂民,沉郁頓挫”,可“豪放浪漫”的背后,有沒有細膩的情感?“沉郁頓挫”的風格是怎么回事?學生往往不得而知,有時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意。真正的古詩教學不應該是這樣,我們所缺乏的不是鑒賞詩歌的知識,而是進入文本進行微觀分析的手段和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對詩歌本身進行微觀分析。

二、《山居秋暝》教學的“術語概括”與“微觀分析”

(一)對《山居秋暝》的傳統解讀

高中必修教材中選錄了一首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我們總喜歡引用蘇軾的話來評價王維的詩歌“詩中有畫”,確實,講王維當然要講到“詩中有畫”,可是怎樣才叫“詩中有畫”?《山居秋暝》中最能體現王維“詩中有畫”特點的是頷聯和頸聯,許多參考資料都是這樣概括的:這兩聯描寫了一幅秋雨后,青山清朗,天氣涼爽;明月透過松林撒落靜影,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流淌;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荷塘里漁船在蓮蓬間行駛的畫面,營造了清新、恬靜、淡遠的意境,抒發了詩人喜愛自然和向往歸隱生活的情感。這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

上述分析是不是稍顯空洞而虛弱?“描寫了……的畫面”就是“詩中有畫”嗎?哪一首寫景詩不是在描寫畫面呢?“營造了清新、恬靜、淡遠的意境”就是“詩中有畫”嗎?哪一首詩沒有意境?

當然,另一種分析要好一些:這兩聯的景物描寫,動靜相襯,視聽相兼,俯仰Y合,具備了畫的各項要素,的確具有畫的特點,寫出了山間居民寧靜悠閑的日常生活圖景,不但畫意盎然,且流溢著詩人陶然其中的怡悅之情,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但是,這種分析同樣具有“程式化”的味道。在古詩教學中,往往是這種“總結性”的歸納有余,而具體細致的分析不足,原因是這種模糊的話誰都會說,也很保險,不易出錯,而一旦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很多老師就進行不下去了,一是太耗時,二是太考驗一個人能力了,包括知識積淀、語言表達,包括能否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其實最關鍵還是需要教師真正讀懂文本。這樣說來,“動靜結合”“視聽相兼”“具備了畫的各項要素”等描述都是十分抽象的。那么,該怎么講好呢?

(二)品味詩境,對詩歌進行“微觀分析”

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最早指出:“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詩是一種有聲的畫。”古希臘著名詩人賀拉斯也說過:“詩歌就像圖畫?!本褪钦f,詩與畫之間必有其共通點。“畫”是一種視覺的藝術,其特點主要表現在色彩和構圖,而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聽覺的藝術,那么“詩中有畫”的意思就應該是指詩歌體現出“色彩美”“構圖美”和“音韻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眱删錁媹D尤其美麗。雨后空山,天色已暝,而皓月當空;群芳已謝,而青松如蓋。素月、蒼松―― 這是畫的背景或遠景,色調是素凈的。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山石、清泉―― 這是畫的主體或近景,淡雅的背景之上一抹亮色。詩句意象排列遠近高低錯落有致,體現了構圖之美。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體現了“詩是一種有聲的畫”。竹林之所以喧鬧,是因為浣女浣紗歸來;蓮葉之所以搖動,是因為漁舟順流而下。按常理,詩句應是: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但詩人卻巧妙地運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充分調動讀者想象―― 腳步聲穿林而過,竹葉沙沙作響,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靜謐的山中,這該是一群活潑美麗的少女浣紗歸來吧?蓮葉輕搖,搖開了一條水路,原來是漁舟順流而下,也許那漁夫還一邊劃著槳,一邊還唱著漁歌呢!美好的山村夜景圖中,加入了人的活動,頓時鮮活生動而更加美好起來,這種美好不僅體現在“以動襯靜”“以聲襯靜”,還體現在通過語言的“對偶”來達到一種音韻的和諧。

通過“微觀分析”,“詩中有畫”不再只是學生一聽到“王維”時本能而懵懂的反應,學生終于明白“詩中有畫”原來是指詩句所表現出來的色彩、構圖、音韻等方面的特點,相信以后再讀王維的詩歌,學生的感知器官會變得敏銳起來。

三、《登高》教學的“術語概括”與“微觀分析”

(一)對《登高》的傳統解讀

高中選修教材中杜甫的《登高》,也是一首極易用術語概括代替微觀分析的詩歌,全詩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相信大多數老師在課堂上一提到杜甫的詩歌,很多學生就可以脫口而出八個字:憂國憂民,沉郁頓挫。是學生對杜甫的詩歌有研究?非也,老師如果進一步追問何為“沉郁頓挫”,也許沒有幾個學生能說得清道得明。事實上,教學杜甫的詩歌并不容易,因為杜甫的詩歌風格注定了他的詩歌與我們的教學對象―― 學生有著時代和情感的阻隔。學生口中的“沉郁頓挫”純粹只是一個詩歌術語,不會有更多的內涵。因此,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此時便成為學生一望而知其實一無所知的東西。

《登高》可講的東西很多,如“特定的意象表現秋天的特點”“頸聯十四字難易一字,字字有深意”“情景交融”,等等,這些都是多數課堂上會涉及的內容,而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卻往往一語帶過,講不透。其實,進入文本分析,杜甫的這一詩風在《登高》中就有很好的體現,我們完全可以借助這首詩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個術語。

關于“沉郁頓挫”,教參的解釋是:形容杜甫作品的風格,“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真摯。“頓挫”指詩歌的音節的音調隨著感情的波瀾起伏而抑揚亢墜,也指抒情方式回流婉轉?!俺劣纛D挫”指詩文的風格深沉蘊藏,語勢有停頓轉折。

這樣的解釋是不是很抽象?要真正理解杜甫的詩歌風格,這樣的術語概括是不夠的,必須進入文本進行微觀分析。

(二)挖掘意蘊,對詩歌進行“微觀分析”

《登高》的前四句最能體現“沉郁”的特點。很多老師是這么分析這四句的:這四句描繪了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人頓生悲情;接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油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這樣的分析固然不錯,但如果能進入到詩句中分析,我們會發現更豐富更廣闊的意蘊。首先,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置于一個廣闊的背景:天高地迥,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無”二字讓人似乎看到天地之間滿眼都是飄飄揚揚的落葉,這當然是夸張,卻體現了空間的廣度;而“不盡”的長江水則寫出了時間的長度和深度,增添一種歷史的深邃感,因為在古人看來,江水是永遠綿綿不絕的,是歷史最好的見證。而“蕭蕭”“滾滾”兩個疊詞的使用,則更增添了一種雄渾的氣勢。這四句,從空間的廣闊,到時間的深邃,不僅僅是視野的開闊,而且有詩的精神氣度―― 悲秋而不孱弱,有渾厚之感。此為“沉郁”是也。至此,我們可以給“沉郁”下一個定義了,沉郁即“深沉而磅礴、激越而又抑郁”的文學風格。

后四句,陡然從宏大的天地之間回落到個人的命運上來,深沉渾厚的境界看似縮小了,格調由此而變得低沉,這在情感上就有了一種回流之勢。此乃“頓挫”是也。也就是說,“頓挫”就是“停頓轉折”之意。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頓挫”之感,非但沒有使全詩變得小家子氣,反而有一種起伏跌宕之勢,更增悲涼之感。這是因為杜甫善于把自己的痛苦放在盡可能宏大的空間中,從而使他的悲涼顯得并不渺小。這就形成了杜甫詩歌獨特的風格―― 沉郁頓挫。

“詩中有畫”“沉郁頓挫”之外,還有很多的詩歌鑒賞術語,這些術語能夠高度凝練地概括詩歌的內容、特點、情感等,但正因為凝練,往往掩蓋了詩歌本身豐富的意蘊,掩蓋了學生讀詩歌時的困惑。要知道,每一個簡練的術語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豐富內涵,這都是學生所應該知道而又“未知”的內容。

因此,教學詩歌,專業術語的概括固然需要,但更迫切需要的,是術語背后的微觀分析,只有進入了文本的具體分析,詩歌的專業術語才具有可感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古詩賞析 信息維度 內涵維度 想像維度

我國自古就有重視詩教的傳統,古人說:“不學詩,無以言?!币皇缀玫脑姼枘茉鲞M人的見識,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中學語文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能夠閱讀、鑒賞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和鑒賞詩歌,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詩詞教學的現狀又如何呢?關于古詩鑒賞,學生的困難往往是集中在:拿到一首古詩不知道怎樣讀,面對的字每一個都認識,組合在一起便完全摸不著頭腦了。古詩鑒賞是高考的必考題型,只有理解考題所給的古詩,才談得上鑒賞評價其中的形象、語言、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才能夠評價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去讀懂古詩,是詩歌教學首要任務。

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讀懂一首古詩?需要我們突破古典詩詞鑒賞的三個維度 ,即信息維度、內涵維度和想像維度。

一、于信息維度投入關注

古詩的信息維度常常表現在題目、作者、注釋等外在內容方面,這就需要我們看題目、知作者、明注釋。

一般情況下,標題是一首詩的眼睛,它常常起到點明話題,交代主要內容,揭示一首詩中心的作用,而且往往就是這首詩的要點。如高啟的《春暮西園》(2011年湖南省高考題),從詩題可以看出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的是晚春時景;陳與義的《懷天經、智老,因訪之》(2011年四川省高考題),我們可知作者懷念友人,于是便去探訪;上文提到的戚繼光的《曉征》,單看文面也可以推測出是講黎明破曉時戚家軍出征的事情。

有的詩歌題目下面有對作者的簡介,但比較著名的詩人便沒有了,那么我們就要多了解作者,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風格,言為心聲,我們就可“知人論世”,這種方法也是我們解讀古典詩詞的一條重要原則。如陶淵明、王維、孟浩然,他們的詩多表現遠離濁世、向往樸素的田園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發質樸、清新、恬淡、閑適、物我兩忘的感情。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高適等,他們的詩多描寫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軀赴國難的悲壯,同時也有望月思鄉的蒼涼和長年征戰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紳等人的詩多關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憂慮沉郁,充滿了關心、同情、高尚的情感。

詩歌下面的注釋我們也不能小看。一般來說,命題者所提供的注釋,對理解該詩是很有幫助的,它不是無緣無故地放在那兒的。它一方面解釋詩歌當中難以理解的詞語,另一方面也向考生傳遞詩歌當中隱含的內容和信息,以降低考生理解詩歌的難度。如米芾的《望海樓》(2003年上海夏季高考題),詩下有三個注釋,我們結合注釋可知詩中“鐵甕”就是望海樓所在地鎮江的古稱,該詩題目是《望海樓》,可以知道作者是自遠處仰視高樓。

二、于內涵維度深入品味

古詩內涵集中表現在意象、意境中,抓意象、品意境是鑒賞詩意的最重要過程。

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

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兩句十四個字,運用六種意象,我們可以從“月落”后夜色的濃重、烏鴉凄厲的啼鳴、“霜滿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楓”的黯淡和“漁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鄉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要想準確理解古詩,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學習中注意認識并積累傳統意象。例如:鴻雁——思鄉,信使;杜鵑——薄命佳人,憂國志士,哀惋,至誠;鷓鴣——思鄉,凄情:東籬——山塵脫俗之境;——高潔品質;楊柳——離別懷思之情;等等。 如2002年全國考題中的《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且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們了解傳統意象“楊柳”經常用來表達離別思念之情的話,則此題應刃而解。

三、于想像維度中再創作

古詩是簡練的留白藝術,需要閱讀者善想像、懂聯想,進行閱讀審美的再創作,進而突破古詩鑒賞的想像維度。

詩歌的創作,是詩人以自己的思想感情為主題依靠想象和聯想來完成的。我們在閱讀詩歌的時候,其實就是要把詩人由繁雜的生活現象加以高度概括的東西還原到它原先的狀態中去,還要善于尋找并最后判斷詩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思,尋求詩句之外包含的不盡的韻昧。這決定了,閱讀詩歌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合理的想象聯想的能力,借此來復原詩人創作時的情景狀態,深切的體會詩的意境主旨,從而體會詩的內容,形成對詩的形象、手法、感情、語言的正確把握,也才能為讀懂詩歌創造必備條件。

篇9

后,中國的社會、文化發生了歷史性轉折、變化:清朝的沒落、民國政府的建立;西學的長驅直入、中外文化思潮和文學藝術觀念空前沖撞、匯合,這一切豐富了藝術歌曲的題材內容,使它們既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如對白話新體詩的選用;又承繼著傳統文學藝術的血脈,如以古詩詞譜曲;同時更有大量反映時政生活的內容,顯示出獨有的中國特色。

1.古詩詞及白話新體詩的運用

藝術歌曲精巧、清麗、高雅的美學特征要求歌詞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因此,中國古詩詞和白話新體詩自然成為作曲家們的首選。分析中國早期的藝術歌曲作品可以發現,很多作曲家都喜歡為古詩詞譜曲,古詩詞所具有的韻律美和高雅氣質為作曲家提供了創作的源泉,為歌曲創作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古詩詞中,作曲家又特別偏愛一些反映愛國主義思想和描寫離別思念的題材,這種偏好與當時動蕩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外來的侵略、軍閥的混戰、政府的無能使作曲家們內心十分苦悶,他們既不滿于動蕩黑暗的時局,但又無力扭轉乾坤,因此通過古詩詞來借古喻今,宣泄情感,表達他們的憤懣、痛苦、傷感心情。如林聲翕《滿江紅》(宋·岳飛詞)、譚小麟《正氣歌》(宋·文天祥詞)等表達了愛國憂思;青主《我住長江頭》(宋·李之儀詞)、應尚能《我儂詞》(元·管道升詞)等描寫了離愁感傷;此外,也有如黃自《花非花》(唐·白居易詞)、陳田鶴《楓橋夜泊》(唐·張繼詩)一類的意境刻畫作品,表達了作曲家們對理想之境的向往。

在為古詩詞譜曲之外,選取白話新體詩入曲也是當時的一種趨勢?!拔逅摹币l的詩界革命使得白話新體詩蓬勃興起,新詩在音韻上走出了傳統的格律韻式,顯得清新、活潑、生動。同時,新詩普遍反映了“五四”所帶來的樂觀向上、追求自由、個性解放的人文主義思想,極具時代氣息。因此,眾多作曲家都積極選取新詩譜曲以表達自身對個性解放、民主思想以及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如趙元任《也是微云》(詞)、《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黃自《玫瑰三愿》(龍七詞)、《春思曲》(韋翰章詞)等。這些清雅優美的歌詞與抒情詩意的音樂渾然一體、交相輝映,浸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2.現實生活的反映

中國20世紀早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愛國運動風起云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藝術歌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出現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這類題材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愛國題材。面對政府的昏庸無能,眾多有識之士對國家的前途命運表示了深切的擔憂,如蕭友梅《問》《南飛之雁語》、應尚能《吊吳淞》等。他們通過對現實社會的責問、對歷史事件的思考表達了鮮明的愛國思想,發人深思。同時,針對外來侵略,作曲家們號召民眾抗擊侵略者、保衛國土,如蕭友梅《“五四”紀念愛國歌》、黃自《熱血歌》《抗敵歌》等。這些作品篇幅短小、氣勢雄壯、通俗易唱、令人振奮。二為反映黑暗社會和人民痛苦生活的題材。如趙元任《賣布謠》、聶耳《鐵蹄下的歌女》、張寒暉《松花江上》、陸華柏《故鄉》等。這些作品直接反映了當時民眾的困苦生活,對他們的處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無論是對古詩詞、白話新體詩的運用,還是對現實生活的刻畫,20世紀早期的中國藝術歌曲都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和民眾的呼聲,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

二、作曲手法的民族化

盡管20世紀早期不少作曲家都曾經留學歐美,系統掌握了西洋的作曲技法,但在創作藝術歌曲的過程中他們都自覺地進行了民族風格的探索,將中國的傳統音調、民族五聲調式與西洋作曲技法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新的創作風格。

1.民族民間音調的運用

要使作品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吸取民族民間音調的精華,將其運用到藝術歌曲的創作中。趙元任是早期藝術歌曲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創作了我國第一批具有時代特點、民族風格和較高技巧水平的藝術歌曲,其歌曲創作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對“中國派”音樂語言的探索和實踐。在創作中他常將民族民間音調加以發展變化,以增加歌曲的民族性,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對京劇西皮原板過門進行加工,使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句貫穿全曲,同時以調性變化對比的方法創造性地運用了民間音樂中的“合尾”原則,既強調了“教我如何不想他”這一主題句,使人印象深刻,又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再如《賣布謠》里傳統五聲音階的運用,以及模仿無錫方言語調的旋律,再加上頗具口語特征的五拍子節奏,使整首歌曲民族韻味十分突出。同時,趙元任還經常將我國民歌、戲曲、曲藝中常見的滑音、花音、句中加腔和句尾拖腔等潤腔手法運用到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去(如《上山》中的滑音、《織布》中的花音等),以突出作品的民族色彩。此外,作為語言大師,趙元任尤為注意漢語言的聲調特點,將其與音樂寫作緊密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采用戲曲道白中仄高平低的辦法來譜曲調,風格幽雅精美”。

趙元任之后,更多的作曲家對民族民間音調進行了廣泛的采用,如張肖虎的《聲聲慢》中用富于民族風格的吟誦式的歌調,抒發了對災難家園的感傷和懷念;青主《大江東去》里運用了我國昆曲的吟唱調和江南絲竹的尾腔;賀綠汀《嘉陵江上》以漢語語調為基礎寫成的朗誦調;任光《漁光曲》中對江南民歌曲調的采用;張寒暉《松花江上》的旋律是以民間“哭墳調”音調為基礎加工而成等等。

2.中國風格的寫作手法

除運用民族民間音調外,作曲家們更在西洋作曲手法上大膽創新,使其更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如黃自《花非花》,原詩為四句。一般情況下歐洲傳統的起、承、轉、合結構應為創作的首選,但黃自卻采用了由兩個大樂句構成的樂段結構,拉長的樂句使情緒的表達更為完整、舒展,與古詩詞悠長、連綿的情調十分吻合;同時,簡單的節奏節拍、四度模進的句法、起伏不大的旋法以及中性的調式形態更使《花非花》具有了較為濃厚的古曲風味,對原詩的情感及韻味把握得十分準確,把中國古詩詞言簡意賅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20世紀早期的作曲家們積極探索具有我國民族特性的藝術歌曲的創作模式和規律,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他們逐漸拋棄了對歐洲音樂創作方式的單純模仿,從而把民族的審美習慣與西洋音樂創作的成功經驗和手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藝術歌曲產生至今已有80多年,在其發展過程中,早期的歌曲創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使西洋作曲技法在中國廣為傳播,更在民族特色與西洋作曲技法的結合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后世藝術歌曲的創作提供了現實的借鑒。尤其是早期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強烈的民族風格更值得當今作曲家借鑒、采納。

內容摘要:20世紀早期的中國藝術歌曲與傳統民歌、戲曲、曲藝作品有著迥然不同的面貌,是中西音樂文化結合的產物,具有獨特的美學品格;但另一方面,它又扎根于中國的民族文化土壤,符合當時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審美要求,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其民族性主要體現在題材內容的中國化、作曲手法的民族化等方面。

關鍵詞:20世紀早期中國藝術歌曲民族性

參考文獻:

[1]胡天虹.20世紀20—30年代的藝術歌曲.交響,2001,2

[2]余虹.20世紀早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唱.交響,2004,4

[3]梁茂春.百年風云百年歌.人民音樂,2002,3

篇10

關鍵詞:意象 圖畫性 語法缺省 簡單

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其英譯無疑也構成了中國文化“外銷”的必不可少一環, 關于中國古詩的英譯,一直以來都是中外翻譯大家學者們研究的重中之重。

大衛?亨頓是近十五年來中詩英譯這一領域頗富盛名的翻譯家,他的譯作包括《中國古代經典詩歌集》、《論語》、《道德經》等,翻譯風格簡單卻極富深意,而對細節的清晰描述和講述都再現了龐德的意象派精神。

下面將就大衛?亨頓所譯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進行分析并試議其翻譯風格手段。

一、意象之美

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七言絕句,描述了唐代詩人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時的情景。全詩及大衛?亨頓的譯文如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On Yellow-Crane Tower, Farewell to

Meng Hao-Jan, Who’s Leaving for Yang-Chou

故人西辭黃鶴樓,

From Yellow-Crane Tower, my old friend leaves the west.

煙花三月下揚州。

Downstream to Yang-Chou, late spring a haze of blossoms,

孤帆遠影碧空盡,

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

唯見長江天際流。

nothing left but a river flowing on the borders of heaven.

詩人在這短短的四句中給出了四個唯美的意象:江邊樓、煙花天、孤帆盡、江水流。仿佛四幅水墨畫,詩人的離別之情躍然紙上。尤其是次句奠定了全詩的意象風格,即朦朧浪漫又灑脫不羈。

龐德認為“表意文字意味著與所描寫事物關系密切的情況、行為、狀態或本質”,他認為漢字本身就呈現了詩的意象(陳春梅:2010)。亨頓在《中國古代經典詩歌集》的序言中認為漢語典籍最突出的兩個特點是文字的圖畫性及語法的缺省,詩歌尤其如是。文字的圖畫性以其直觀的特點使讀者一看之下就產生意想的聯想,從而加深了讀者對詩文美的理解。下面將就此詩中文字的圖畫性和語法的缺省兩方面詳細分析亨頓的譯文及其翻譯風格。

二、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的圖畫性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漢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說漢字是成型于物、照物的形態而成。“意依類象形,直接反映事物體狀,是早期漢字的構型原則”(馬永善、及文平:2010)。所以漢字分析是詩歌美學賞析的重要環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李白對漢字的運用勾勒出了詩中意象。首句鶴( )字,意為大型涉禽,右側的鳥是象形字,形態上是一直振翅欲飛的鳥。樓( )字可見此黃鶴樓的建筑材質及構造形態,就算讀者沒有親臨黃鶴樓,也從這二字得到“江邊樓”的意象。而亨頓譯詩中“tower”則給人一種燈塔或信號塔般荒僻的感覺。次句中的漢字的圖畫性意象主要由“煙花”二字構成, “花”是象形字,《說文解字》指“花”本作“”,榮也。 “煙花”二字給讀者的感覺就是繁花似錦、柳絮如煙的景象。此處亨頓的譯文甚妙,尤其是haze一詞,既包含了江上水汽生成的霧靄又表現出岸邊柳絮和繁花的朦朧曼妙。第三句中的孤( )字之圖畫性也很典型地表現出此句之精髓,左右兩部各為象形字,部首“子”很直觀的表示孤零零的“人”,右側“瓜”表示瓜藤之下的一顆瓜,聯合起來表示“像滾瓜那樣沒有著落地的孩子”。讀者看到此字自會產生一葉扁舟逐漸消失于水天之際的聯想。亨頓以lone sail表示孤舟,同時以distant glints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孤舟消失于江面那一瞬間。整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從左至右筆畫漸少,最后的“空”和“盡”分別只有八劃和六劃,使讀者潛移默化中產生孤舟越來越遠的畫面感,這一點是亨頓無法譯出來的。末句圖畫性由“流”字表現。流( ) 形聲從水,從疏省,疏省亦聲?!笆琛笔∫鉃椤皸l帶狀”。“水”與“疏”省聯合起來表示“條帶狀的水”,不僅體現出了江水更表現出友人別離后的看到一去不復返的江水后的惆悵。亨頓處理為分詞flowing作為后置定語修飾river,配合之前雙重否定形式nothing…but,強調了“只看得到江水滾滾流向天邊”,較為成功的復制了此句的意象。

三、中國古典詩歌語法的缺省

亨頓在其所譯《中國古代經典詩歌集》序言中稱中國古詩中“極少使用連詞、介詞,使得詩句之間、短語之間、意群之間和意象之間的聯系不很清晰”,而且“通常,動作的施動者、動作本身及動作的承受者是缺失的”,此外,“字詞也有極為豐富的暗含意義”。這種語法上的缺省如同中國畫中的留白,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讀詩的過程也就是以想象補白的過程,然而“詩的‘空’永遠存在”,這就使得“詩意的文字,無論其本身或其意義,都構成了純粹的詩歌”。

首先,中國古詩中有所謂“實字雙疊,虛字單使”的格局(葛兆光:1999),此處虛字并非連詞、介詞之類(這類詞據亨頓的觀察極少在中國古詩中出現),而是“指動詞或形容詞之類非事物名稱的‘詞’”。此句中的 “下”在指示實際意象的名詞詞組“煙花”、“三月”和“揚州”之間,照詩歌研究中詩眼的說法,“下”無疑是本詩的詩眼,頓時將表示情境、時間和目的地的名詞聯系在一起,傳神的表現了孟浩然乘船隨波而行悠游自在的景象。此處亨頓的翻譯也堪稱絕妙,他用了副詞downstream來表達船行、水流的方向,沒有轉換詞性用動詞,利落不拖沓的銜接了前一句友人的離開。

其次,全詩的一大特點是動作施動者也就是送別者李白的缺省,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以送別者的眼光寫就,卻沒有出現“我送”、“我看見”之類的詞句,這樣一來使讀者產生代入感,仿佛也跟著詩人一起眺望天邊,無限惆悵。亨頓對后兩句譯文的巧妙處理在于主動與被動時態的混搭,vanish表明小船載著友人劃向了遠方,而“left”這一被動時態表明詩人的思緒還在江上,只是江上再沒了友人的身影,空余江水奔流不息,此處也省略了“看”的主語即詩人,讀者讀到此處難免會產生共鳴,意境頓生。另外,亨頓獨特的斷句也值得一提,全詩共兩句,前一句交代背景,即友人別離黃鶴樓西去。第二句先說“下揚州”,再由a haze of blossoms帶出整個意境,這是亨頓譯詩中常見的手法,即獨立主格結構,既與前后有聯系又游離于詩外,仿佛水墨畫的背景,接下來的主句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以主動態表示小船駛離、友人離開的情景,接以被動態表示自己看到的景象空余江水,一氣呵成的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遐想空間。

最后,第二句中distant glints的選用表現了亨頓對詩中字詞的暗含意義的充分解讀,glint本義指閃現,用在此句中平添了幾分想象意味,充分補足了“盡”的小船在江上若隱若現最終消失不見的暗含意義。

四、小結

詩歌不同于其他文章,詩的意象不可完全復制但有共通性,意象復制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譯者作為一個詩人的功力,在這一點上,亨頓的譯文頗具原詩意象之美。他的遣詞用句雖然簡單,但是簡單中可見深意,簡單可打動人心,能跨越幾千年時間和空間在現代讀者的心中激起共鳴,實屬不易。

參考文獻:

[1]David Hinton, (2010).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Summers, D. (2004)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 北京:商務印書館

[3]葛兆光.(1999).漢字的魔方.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4]《中國翻譯》編輯部(1986).詩詞翻譯的藝術.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5]馬永善、及文平(2010).基于漢字構型彰顯的審美特質.《語言研究》1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