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夏天荷花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4 12:3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夏天荷花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學過很多描寫荷花的詩句。比如:楊萬里寫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千古流傳的詩句都為我們展示了荷花高貴而又美麗的風采。
荷花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蓮花。在外婆家旁邊的田里就有一池荷花,每年夏天我都要頂著烈日在荷花池旁邊呆上半天,它的美使我留連忘返。你瞧,一張張荷葉挨挨擠擠,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撐開的綠傘,輕輕地浮在水面上。晶瑩的露珠躺在荷葉上,就像一顆顆耀眼的珍珠。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像嬌羞的少女,滿臉緋紅,微微含笑。潔白如玉的花里托著深綠色蓮蓬,蓮蓬向上的一面有許多小孔,里面睡著荷花的寶寶,那就是蓮子。一陣微風吹來,荷花們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舞動,真是美不勝收。
荷花渾身是寶。當荷花凋謝之后,蓮子就是一寶。蓮子可以做成蓮子湯、蓮子羹等,是夏天清涼消暑的好寶貝;埋藏在污泥里的藕是夏日里的一道美味佳肴,藕還可以加工成藕粉,藕粉沖成的湯清涼可口,十分好喝;藕還可以做成藕餅,味道也不錯。
篇2
蠟梅是我國的傳統名花,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傳說先民在四千年前就已開始種植觀賞了,到了西漢,武帝修建上林苑,遍選奇花異草入內,其中就有蠟梅花,但當時韻蠟梅是野生品種,花色淡黃接近白色,花瓣較尖,形似狗牙而被稱為“狗牙梅”或“狗莢梅”,武帝認為其名不雅,就命人將其改為九莢梅,蓋因其花瓣為9片。“蠟梅”一詞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杜牧就有“蠟梅還見三年花”的詩句。宋代任淵在《黃庭堅詩序》里說:“香氣似梅花,類女工捻蠟而成,京洛人故謂蠟梅。”范成大的《梅譜》也有“此物本非梅類,以其與梅同時,香又近,色酷似蜜蠟,故名蠟梅”的記載。清代劉灝的《廣群芳譜》中就曾提到罄口梅、荷花梅、九英等蠟梅品種,并特別指出開花最早,色深黃,香最濃的檀香梅是蠟梅的最佳品種。蠟梅在明代傳入朝鮮,后又傳八日本,再后由日本傳八歐洲。
蠟梅還有一個別名叫“素兒”,根據《賓月宴語》記載:宋代詩人王直方的父親家中,有許多侍女,其中有一個叫素兒,長得最美。在蠟梅盛開的時候,王直方折了一枝送給他的詩友晁無咎,晁賦詩答謝,其中有“芳菲意淺姿容淡,憶得素兒如此梅”之句。一時被傳為美談,一些文人便把蠟梅稱為“素兒”。
蠟梅原產我國中部,河南、湖北、陜西、江蘇、四川等地都有分布,人工栽培以河南省鄢陵縣的蠟梅矗為著名,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美譽。此外,重慶、四川成都以及江蘇鎮江、揚州等地的蠟梅也有較高的知名度,其中江蘇鎮江還把蠟梅選為市花而廣泛栽培。
在鄢陵還有一個關于蠟梅的傳說:相傳有一天,汴京城(今河南開封)突然天昏地暗,狂風驟起,大風所到之處,瓦揭樹斷,就連皇宮門前的影壁墻也被刮倒了,皇帝想派人馬上修復此墻,但又疑暴風摧墻乃天帝發怒所為,恐違天意而有不測,考慮再蘭。仍無良策。次日早朝,百官朝拜之后,皇帝請大家商量萬全之策。有大臣出班奏到:“宮前影壁損毀,不宣重修,如若將鄢陵蠟梅移來一株,栽于此處,一則可使蠟梅枝成壁,二則可遮陰賞花,三則蠟梅花開正值新年,顏色金黃,更是吉祥之兆,望陛下三思。”皇帝聽后,愁眉舒展,即刻準奏。幾天后,一株上等的百年素心蠟梅從鄢陵運至宮中,栽于宮門前,正好與原來的影壁大小相同。臘月的一場大雪過后,這株蠟梅便在皚皚的白雪中欣然綻開了金黃色的蓓蕾,吐出了濃郁的芳香。皇帝到此一看,盛開的蠟梅花像一串串吊掛的金鐘,在凜冽的寒風中微微晃動,與白雪交相輝映,頓覺心曠神怡,不禁驚嘆“真乃國色天香,天下第一花也”這時飛來一只喜鵲,輕落在蠟梅枝頂。彈落了枝頭的雪花,皇帝見此雅興大發,讓人取來文房四寶,畫了一幅《蠟梅飛鳥圖》,鄢陵蠟梅也因此名揚天下。
篇3
我腦袋里保留的舊的思想意識頗多,每一次望到空蕩蕩的池塘,總覺得好像缺點什么。這不符合我的審美觀念。有池塘就應當有點綠的東西,哪怕是蘆葦呢,也比什么都沒有強。最好的最理想的當然是荷花。中國舊的詩文中,描寫荷花的簡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頤的《愛蓮說》讀書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遠益清”是膾炙人口的。幾乎可以說,中國沒有人不愛荷花的。可我們樓前池塘中獨獨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
有人從湖北來,帶來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因此,我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了一條縫,讓蓮芽能夠破殼而出,不至永遠埋在泥中。這都是一些主觀的愿望,蓮芽能不能長出,都是極大的未知數。反正我總算是盡了人事,把五六顆敲破的蓮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聽天由命了。
這樣一來,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心里總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綠的蓮葉長出水面。可是,事與愿違,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涼落葉,水面上也沒有出現什么東西。經過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一片旖旎的風光。可是,我翹盼的水面卻仍然沒有露出什么荷葉。此時我已經完全灰了心,以為那幾顆湖北帶來的硬殼蓮子,由于人力無法解釋的原因,大概不會再有長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無法把荷葉從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卻忽然出了奇跡。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在我投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雖然顏色極惹人喜愛,但是卻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地平臥在水面上,像水浮蓮的葉子一樣。而且最初只長出了五六個葉片。我總嫌這有點太少,總希望多長出幾片來。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有校外的農民來撈水草,我總請求他們手下留情,不要碰斷葉片。但是經過了漫漫的長夏,凄清的秋天又降臨人間,池塘里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個葉片。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跡出現在第四年上。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長葉的時候,在去年飄浮的五六個葉片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而且看來荷花在嚴冬的冰下并沒有停止行動,因為在離開原有五六個葉片的那塊基地比較遠的池塘中心,也長出了葉片。葉片 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擴大,都是驚人地快。幾天之內,池塘內不小一部分,已經全為綠葉所覆蓋。而且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蓮一樣的葉片,不知道是從哪里聚集來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躍出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原來我心中還遲遲疑疑,怕池中長的是水浮蓮,而不是真正的荷花。這樣一來,我心中的疑云一掃而光;池塘中生長的真正是洪湖蓮花的子孫了。我心中狂喜,這幾年總算是沒有白等。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御。只要你肯費力來觀察一下,就必然會承認這一點。現在擺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樓前池塘里的荷花。自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后,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從我撒種的地方出發,向東西南北四面擴展。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的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的這個局面。
光長荷葉,當然是不能滿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據了解荷花的行家說,我門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園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樣。其它地方的荷花,顏色淺紅;而我這里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看上去當然就與眾不同了。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于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時讀舊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愛其詩句之美,深恨沒有能親自到杭州西湖與欣賞一番。現在我門前池塘中呈現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從杭州搬到燕園里來了。豈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幾年才搬到朗潤園來的周一良先生賜名為“季荷”。我覺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難道我這個人將以荷而傳嗎?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后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
晚上,我們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邊石頭上納涼。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銀光灑在荷花上。我忽聽撲通一聲。是我的小白波斯貓毛毛撲入水中,她大概是認為水中有白玉盤,想撲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覺得不對頭,連忙矯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氣異常悶熱,而荷花則開得特歡。綠蓋擎天,紅花映日,把一個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滿而又滿,幾乎連水面都看不到了。一個喜愛荷花的鄰居,天天興致勃勃地數荷花的朵數。今天告訴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訴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雖然知道他為人細致,卻不相信他真能數出確實的朵數。在荷葉底下,石頭縫里,旮旮旯旯,不知還隱藏著多少 ,都是在岸邊難以看到的。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 培養 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8-0157-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 體、美的和諧發展。審美教育是傳遞審美知識,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的教育活動。小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還是受形象思維的控制,其特點是直觀性、形象性、易感受性、不穩定性。在此期間,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最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
新課程改革后,教師角色的轉換,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不應無序,不能盲從,不走形式,不為做秀。鑒于學生知識儲量、學習能力、生活閱歷的局限,還是需要教師的扶持引領、參與調度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象,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基于以上兩點,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如教《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么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象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讓學生感受美
學生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導學生入境,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1.圖畫入境法。《火燒云》描寫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燒云”之所以值得描寫,就在于它美而多變的色彩和形狀,發人遐思,令人神往,給人美的享受。可惜從出現到變幻、消失,時間極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現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對文作畫,評畫學文”的方法,讓學生如其境、會其情。如何作畫,老師給作畫提示如下:?畫面要分天空,地面兩個層次。?課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動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顏色,還有天空中的“馬、狗、獅”的朝向、姿勢、神態、背景都要與文字相吻合。?課文前半部描寫的是一幅農村夕照圖,要發揮想象與聯想,給畫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現農村風情。學生作畫后,開展評畫學文活動。事先選擇幾幅代表作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鑒賞,然后邊讀文邊評畫。
把畫圖引入語文課,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出來,能激發學 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還可以培養學生想象、聯想、創造能力,起著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過評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寫荷花的動態美。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表演“荷花舞”。讓全體女生都飾荷花,其中一個當作者;選兩個男生,分別扮蜻蜓、小魚。學生朗讀課文數遍后,進入角色,按課文情節表演。演出完畢再回到課文,學習文中省略號。你們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還有哪些動物也被荷花吸引過去?它們又可能說些什么話?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節,讓表演更上一層樓。學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對比入境法。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這類內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識別什么假、丑、惡,什么真、善、美。此外,對褒此貶彼的詞語的比較分析,也能培養學生鑒別美丑能力。
三、讓學生拓展美
篇5
關鍵詞:傳統插花;意境美;表達
1 插花的概念
將插花材料經過技術處理(如修剪、做彎等),然后按照一定的美學原理和規范,經過作者的構思,進行組合與造型,使之更具裝飾效果或審美情趣,并能表達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叫插花藝術。概括地講,插花藝術就是一種以花卉為主要素材的造型藝術。它將花卉的自然美,經過藝術加工,成為更具裝飾美,并有一定精神內涵的藝術造型中國插花藝術根據用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側重商用的插花講究外型整齊,花色豐富數量多,以裝飾為主要目的,外型側重于西方插花風格。另一種是講究意境美的藝術插花即中國傳統插花。由于東方的美學觀受我國漢文化影響極大,重在抒情與表現,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形象以寫意抒情。所以中國傳統藝術插花注重寫意抒情,講究意與境的統一、情與理的結合。講究詩情畫意,插作之前作者心中要先有明確立意,匠心獨運利用完美構圖形式與花材自然特性創造意境,借詩詞題味托物言志深化意境,運用巧妙構思對作品進行命名,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構圖師法自然,色彩淡雅清麗,線條清秀,往往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可以說中國藝術插花創作的重點就是意境美的創作。
2 什么是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在有限的作品中表達無限而深遠的內涵。“意”和“境”是兩個范疇的統一:“意”是“情”與“景”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在形、神、情、理的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關系中形成。中國傳統插花的意境美就是情、理、形、神、韻的統一。
3 中國傳統插花意境美的形成淵源
傳統插花的意境美起源于中國悠久的古文化,在傳統文化中,中國哲學思想實質上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綜合體。儒家重人倫、輕功利。道家的“依乎天地,因其自然”“自然無為”、追求虛靜,逃避現實。佛教追求“清凈無為”,“虛心去欲”的境界。這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導作用。傳統插花講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長習性或特點寓意人的品性。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最終這種蘊含文化底蘊的插花形式以其無限深遠的內涵,結合輕描淡抹清雅脫俗的線條造型,逐步確立了它在中國插花藝術中的主導地位,并逐漸成為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
4 意境美的表達
4.1 取意花名的諧音
在我國民間的風俗習慣中,人們往往利用花卉的諧音將花卉組合搭配成獨特的情感表現。如:蘋果、石榴、桃,表示福、祿、壽。大麗花寓意大吉大利,大喜之兆。百合寓意百年好合,桃花預示大展宏圖,萬年青表示青春常駐,富貴竹暗示大富大貴,桔子表示大吉大利。我國傳統花材——牡丹與其他材料組合,就有不同的諧意:牡丹與石頭或梅花組合,寓意“長命富貴”;牡丹與玉蘭或海棠的組合,分別寓意“玉堂富貴”、“富貴滿堂”;牡丹與竹葉或蘋果組合,寓意“富貴平安”;牡丹與蓮葉、花組合寓意“年年富貴”;牡丹與壽石、如意組合寓意“富貴壽考”;牡丹與柏樹、靈芝組合,寓意“富貴百齡”、“富貴長壽”;牡丹配長春花,寓意“長命百歲”;瓶插牡丹、如意配果盤寓意“富貴吉祥”,“平安如意”等等。
4.2 根據花材的自然特性表達意境美
東方傳統插花常以花木本身的生長習性和色、香、質、形來評價花卉的含義,進而表達作者的內心感情。如梅花凌霜斗雪獨步早春,象征無畏;蘭花高潔幽香,不與群芳爭寵,不求聞達于世被譽為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竹代表剛直不阿,高風亮節;則代表高潔、隱逸、高貴、長壽。迎春花象征春光明媚。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象征純潔無邪。慈菇、石相一株多子,代表子孫滿堂;靈芝狀如玉如意,代表一切如憊;紅千層、懸玲花形似宮燈,可烘托張燈結彩的節日氣氛。傳統花卉牡丹花大色艷,雍容華貴,號稱“花中之王”,是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象征。
了解和熟悉花木的各種特性,以及人們所賦予花木的精神,選用寓意和具有象征意義的花材,能恰當地表現插花作品主題,對于表達作品的意境引起欣賞者的強烈的思想共鳴很有幫助。
4.3 利用插花的造型表達意境美
藝術插花來源于生活,所以一些表現時代氣息意境的創作,可以從插花容器、配件和花材方面考慮更容易表達。如著名的插花作品《踏青歸來》,就用帶馬的小馬車作容器插入山鄉野花小菊,野藤等,容器下撒上不規則的花瓣,使作品既有美麗的線條,又有自然的鄉土氣息,更有“馬蹄踏的落花香”的意境,雖用花不多卻耐人尋味。而配件使用得好常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又如中國傳統插花中有一種“盆景式插花”“盆景式插花是受盆景藝術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插花藝術方法。山水山石盆景藝術是自然風光的縮影,它縮龍成寸,小中見大,有一種咫尺千里的氣勢。盆景式插花藝術手法精煉,意味深長,往往幾塊拳石,設置得宜,或狀同懸崖峭壁,或狀如江山大海,巍峨澎湃;或者幾株樹枝,少許閑草,卻似平林原野,幽深廣闊,再附之一些得體的飾件,像人物、飛禽走獸、樓臺亭閣等,更平添景致,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烘托和神化了主題,意境深遠。”
4.4 根據環境、色彩表現意境美
環境和色彩會使人在視覺感官上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聯想。如潔白無瑕的白色代表純潔,柔和的粉紅色代表溫馨,紫色代表神秘高貴,綠色代表希望及勃勃的生機,藍色代表深邃、廣闊、沉靜等等。合理利用色彩,在不同的環境里就能達到特定的效果,比如春天里百花爭艷,眾芳繽紛,到處是姹紫嫣紅的景色,此時插花選擇色彩鮮艷的花材,給人以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感受。夏天,插花的色彩則要求清逸淡雅、輕快明凈,適當地選用一些偏冷色調的花材,使人在酷暑之中感受到絲絲涼意。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滿目紅彤彤的果實,遍野金燦燦的稻谷,這個季節插花可選用紅、黃等明艷的花作主景,與黃金季節相吻合,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給人留下興旺的遐想。冬天,往往給人以寒風刺骨冰霜凜冽的印象,這時插花應該以暖色調為主,擺飾色彩濃郁的花卉,給人以迎風破雪的勃勃生機之感。讓人在冬的凜冽之中體會生命的紅紅火火、欣欣向榮。
4.5 結合古詩詞合理組合表達意境
中國的許多寫景的古詩詞,如果將其描寫的內容意境通過插花表達出來,既是一幅美麗的插花作品又具極深意境,能夠讓人直接感覺到它的美和引起聯想。如楊萬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皮日休的“麗影繽紛迎暖日 紅妝窈窕綻芳叢”;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等。如果想以元代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描述作為插花表達的主題的話,造型時甚至不用使用太多的花材就可以完成一個很好的具有自然美、線條美、意境美的藝術插花作品。這主要看創作者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和對花材的組織及駕馭能力。同一句詩由于創作者的文學藝術功底和插花的表現力的差別和不同的理解力,可插出千差萬別的造型效果。因此,這種潛力是很大的,何況,中國歷史上數不清的詩句,能為插花藝術提供十分豐富的題材。如加以造型上的規范發掘,形成某種流派也應是可能而且頗具特色的。
總之,插花雖是人人可為,但完成作品的效果卻千差萬別。在我們所能欣賞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寓意深刻引人遐思,讓人流連忘返;而有的作品卻幾乎不能給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作品樸實自然,簡潔、素雅,卻能讓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雖然乍一看五彩繽紛,卻經不起細觀,讓人過眼即忘,也即意境的差別所為。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藝術家鐘玉冰所說的“插一盆好看的花并不難,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將一些沒有艷麗色彩或特殊形態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則須花更多心思。”做到這一點還只能算插花造型的優秀設計,更深層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題引導下讓人產生與作者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甚至受到啟迪,產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兩者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產生“意境美”。
可以說意境美是東方藝術插花所追求的最高形式的美,是綜合的美,它能以有限的藝術形象引發欣賞者無限的想象。它既是作者創造的結果,也是欣賞者參與再創造的結晶。中國傳統插花未來的發展要緊緊抓住這一要素,才能將中國傳統插花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韋力生.插花技能培訓[J].江蘇科學技術傳媒集團,2007(1)
2 朱迎迎.意境插花[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3 林丹彤.插花,藝術與生活[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4 鄭青.牡丹在傳統插花中的應用[J].中國花卉園藝,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