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手抄報范文

時間:2023-04-04 13:22: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霧霾手抄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展演自編課本劇

目前,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趣味性、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我們可以把它編成適合學生表演的小情景劇。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增加,學生會主動識記課文里的語言文字,也會增強他們的運用能力、表現能力。

2.定期召開小型故事會

首先讓學生自選教材中喜歡的故事,然后在班內輪流講說,根據他們的表現選出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召開小型故事會。經過一番選擇、表演、評選,給學生提供了自主表現的機會,同時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課本優秀篇目朗讀比賽

我們的課本中有許多詩歌、散文,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們開展得順利,會對學生的朗讀水平大有促進作用。我們可以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主題活動方案,把課本中主題一樣的文章編在一起,形成不同風格的主題匯編,在學生展示朗讀時會呈現一個異彩紛呈的朗讀比賽。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4.口語交際課

我們的課本每冊均設計了一些口語交際的內容,這就為以口語交際為主旨的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資源。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書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準備,接著在每兩周一次的口語交際課上展示,期末選出表現最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演,并把口語交際材料匯總存檔。如果長期堅持下來,學生說、寫、演的能力將得到較大提升。

二、結合小學語文課外延伸拓展活動進行整合

1.制作手抄報

手抄報是集設計、寫字、畫畫于一體的表現形式。每當國慶節、兒童節、感恩節、教師節、母親節、老人節、父親節等到來時,就讓學生結合節日制作手抄報,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完善,選出代表,參加班內的評比,最后展示到學校的文化長廊。這樣下來,學生既對節日的認識和感受增強,又鍛煉了設計、寫字、畫畫的能力。

2.讀書交流

學生課上或課外閱覽許多讀物,在增長知識,擴大知識面的同時,他們的內心也經歷了主人公和作者豐富的情感體驗。為了及時把這份體驗展示出來,可以讓學生們寫一寫讀后感,收獲的將是最真、最豐富的語言,同時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寫作水平自然也會有所提高。

3.走進社區

生活環境是最易讓學生產生感觸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學生身邊的環境污染和治理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內容,同時也是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學生們調查、分析、交流改進措施、提出改進意見的過程就是實踐能力的訓練過程,同時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所需。在當前霧霾肆虐、空氣質量低下的大背景下,開展這些活動更有現實意義。

4.延伸課本

比如我們可以根據科幻主題的文章,結合我國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設計一些綜合實踐活動課,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識,培養愛科學、學科學意識,又可以融入愛祖國,為祖國繁榮偉大而自豪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這樣設計:趣味導入———時事片段———人物再現———事例搜集———自我創作———作品展示。在準備、制作過程中,學生們搜集、了解許多有關事例,挑選自己喜歡的人物,制作小科技作品。在匯報展示活動中,有的學生講故事,有的學生進行展演,學生不僅閱讀了大量材料,而且培養了閱讀的興趣。這樣的課外學習,學生喜歡,學有收獲。

三、結合小學語文開放性作業的形式進行整合

1.新課程標準條件下的語文課程

在作業形態上呈現出了開放性、層次性、趣味性、實踐性的特點。開放性作業的提出極大地豐富了小學作業的內涵,開放性作業一般強調學生的操作、探究及其他社會體驗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方式具有一致性。于是,我們可以把開放性作業的設計與實施,與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設計實施整合起來。

2.布置開放性的“閱讀、習作”作業

篇2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態課堂

一、營造互動的生態環境

教室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場所,光的照度、植物的安放、空氣的流通、教室的布置、座位的編排都影響著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充分考慮影響教室環境的重要因素,營造一個有利于化學教學的生態環境。(1)良好的照明。教室的光線太弱,而學生大多又疲勞作戰,眼睛得不多休息,試圖看清楚文字時會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而光線太強,過于刺眼,學生會頭暈目眩,因而適度的光照有利于生態課堂的構建。一般來說,自然光的照度應達到60勒克斯,熒光燈應達到90勒克斯,白熾燈應達到60勒克斯,而黑板面上的照度應有所加強。(2)舒適的布置。教室的布置力求達到舒適、溫馨、高雅,為降低學生的學習疲勞,可在教室擺放幾盆綠色植物,在墻報上設置一些化學手抄報、學習化學口訣等內容,在教室的小展臺上展示一些學生生活中的化學實驗成果。(3)合理的座位編排。傳統的座位編排大多是“秧田式”,學生面朝老師,學生之間同向而坐,不利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生態課堂中座位的編排是多元化的,有圓型、環型、馬蹄型等多種方式,將學生從“橫成行、豎成列”排列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實現面對面的交流,也有利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彼此交流、彼此溝通,相互促進,共同提高。(4)營造民主和諧的互動氛圍。教師要走下教師權威的“神壇”,能走進學生,親近學生,營造民主、和C的學習氛圍,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也能及時覺察學生的閃光之處,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造就精彩不斷生成。

二、建立新型的生態關系

在生態課堂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是學生探索的合作者,教師要轉變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1)教師充當引領者的角色。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篩選、分析材料,指導學生自己去猜想、操作、驗證,由被動接受的思維走向主動思考,學生的創造性得到激發。如在“性質活潑的氧氣”的學習中,教者為引導學生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讓學生將木炭分別放入空氣、氧氣中進行對比;將蠟燭固定在燃燒匙內,在空氣中點燃后再伸入集滿氧氣的集氣瓶中;在螺旋狀的細鐵絲末系上火柴桿,點燃火柴桿,當即將燃盡時,將它們伸入集滿氧氣的集氣瓶中,在觀察到發光、放熱等現象的基礎上,歸納氧氣所具有的化學性質。(2)教師充當參與者的角色。教師應走講臺,融于學生之中,成為課堂不可或缺的一員,與學生交流、討論,甚至爭辯,接受學生的質疑,當學生講的不全面時要加以正確引導,讓他們在再思考、再討論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3)學生是生態課堂的主人。傳統教學中,教師忘情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毫無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在生態課堂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留有讓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探究中獲得結論。如在“物質的變化”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通過開水預熱雞蛋、點燃蠟燭、蛋殼涂蠟、雕刻圖形、涂抹鹽酸、熔化石蠟等步驟制作蛋雕,觀察在制作過程中產生了哪些變化?有學生看到水蒸發了,水蒸氣冷凝成水了,蠟油凝固了,雞蛋皮與鹽酸產生氣泡了……接著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判斷雞蛋皮與鹽酸反應有無新物質產生?通過搜索發現,有二氧化碳產生。最后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學生在制作活動中,提高了觀察現象、實驗分析的能力,形成了嚴謹的思維習慣。(4)學生是互動過程的合作者。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缺少對話,淪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在生態課堂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的一個有機整體,學生在合作中受到啟發、激勵,產生學習的愉悅和探索的樂趣,迸發出創造的智慧火花。

三、優化手段的生態課堂

篇3

一、從小開始培養少年兒童環保意識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財富聚斂的同時,大氣污染、水污染、資源過度開采、全球氣候變暖等污染問題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存環境已經受到了嚴重威脅,少年兒童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培養環保意識已是其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少年兒童環保意識中存在的問題

1、環保知識表淺。我國的環境教育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相比于其他各國發展較晚。絕大多數少年兒童所知的環境知識少,只對日常生活環境問題有所認識,對環境污染的源頭等問題認知依然處于表層。學校教育中過多停留在自然科學課程知識,而缺乏完整系統的環保知識體系,由此看來我們的環保教育仍需要努力改革。

2、環保目的不明確,有消極從眾心理。在小學階段,少年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自覺遵守環境保護的主動性不強。消極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在組織中易受到他人言語、行為上的影響,放棄自己正確的認識與態度,并與該群體成員保持言行一致。在校園中,隨處亂扔果皮紙屑等雜物的現象屢見不鮮,少年兒童們均知曉這種行為屬不文明行為,但為了圖省事,趁人不注意也就扔了。究其原因,是一種趨同心理在作祟,他們不愿意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最后環境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3、缺乏環保意識。首先從外部條件來說,我國現階段與環保有關的科學類課程的開設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對環保問題涉及較少且未體現完整、系統的科學體系,導致少年兒童對其了解渠道的閉塞,無法準確地將正確的環保意識灌輸給少年兒童。其次,對于少年兒童自身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與環境污染有關的問題,認識不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最后就我國整個大環境來說,環保作為一個口號大過其實踐性,整體意識的缺失導致少年兒童無法確切定義環境問題,并采取相關的措施。

三、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載體培養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與特點。2001年5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規定中小學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全新的課程領域,具有其特有的整合性、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以及生成性。少年兒童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宰者,樹立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是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與義務。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要求從小學到高中必修的課程,從性質上:它屬于一門以“少年兒童為中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即少年兒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將直接經驗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綜合實踐活動以“少年兒童發展”為主要任務和目標,因此這是一種以“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從教育內容上,綜合實踐課程已打破常規的學科課程,實施各學科課程相互滲透融合的內容。在組織形式上,其基本的組織形式不單以課堂教學為主,則可分為個人活動、小組活動、集體活動。與學科課程相比,更具有實踐性、整合性、自主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的特點。

1、實踐性。在我國傳統的義務教育中,教學的主要形式以“教師中心”為主。具體表現為:學校教育中以課堂、教材、教師講授為主,少年兒童很少通過體驗獲取知識,少年兒童鮮少走出教室、校園,參與實踐活動。采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根本實質提供少年兒童親自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資料的查找、觀察等方式獲取知識,并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

2、整合性。課程的綜合是現在世界各國課程的發展趨勢。綜合實踐課程不在強調分科課程,則強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交叉,它們關注少年兒童的經驗也要求少年兒童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在學習方式上,少年兒童可以靈活的選擇各種學習方式,來解決實踐活動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

3、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無教材,教師需根據少年兒童的興趣、需要,綜合社會、自然以及學科課內容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提倡少年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主題實踐;教師需根據主題創設情景以此調動少年兒童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心理上渴望參與、認識、求知。

4、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追求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學習時間、空間和人員的開放。教學目標的開放是指活動中要與實際生活想聯系,培養少年兒童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關注其發展中的需求。課程內容的開放將從學校、家庭、社會和自然中提取主題,使其具有時代性。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是指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再局限于課堂,向校園、社會、自然延伸。實踐活動不再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與少年兒童,而是各行各業的人員,這就是所謂的人員開放。

5、生成性。生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確立教學主題要從教材中、生活中、獨特的社區資源中生成。

(二)主要培養措施

1、主題-源于生活。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少年兒童對自然、社會與自我之間的認識與體驗,注重少年兒童個性潛能的開發、創新和踐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個性品質培養。主題的選擇應符合少年兒童的實際認知、生活經驗,才能調動少年兒童參加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在選擇實踐活動的主題時應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2、開發“環保意識”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為了達到教育目的,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辦學理念、特點、硬件條件以及可以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環保意識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把課程改革中主要思想方法、教學理念和活動方式引入到主題中,要求開發者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進行設計。

3、開展主題活動。在校本課程教學開展的同時,定期組織少年兒童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環保節”、環保知識講座,引導少年兒童學習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技能,如“愛護地球日”、“保護水資源”等。另外,學校可以通過校園電視臺、廣播臺、校園宣傳欄、班級板報評比、手抄報等形式對少年兒童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宣傳,使少年兒童真正了解環境問題。

4、開展實踐探索活動。在實施方案的過程中以小見大,針對身邊的污染現象, 組織少年兒童以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學習, 收集并整理資料, 得出結論, 采取社會行動。通過自己的探究, 再次提高對環保的認識, 自覺的參與到環保中來。例如通過調查當地的環境狀況、參加環保實踐活動, 根據少年兒童調查寫環保小文章,培養少年兒童對自然環境的愛護之情,并號召少年兒童走向社會、自然, 開展環保實踐探索活動。通過活動豐富自己對環保的良好道德體驗, 結合實際讓少年兒童針對現實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可行的意見與方案, 并帶動家庭。

5、建立有效評價機制。積極評價是引起少年兒童興趣持續,激發動力的根源所在。適當的、階段性的評價可讓少年兒童在活動開展階段體驗成功的樂趣,保持對學習的熱情;探查活動過程中問題所在,適當調整方法,從而順利完成研究。教師作為主要評價者,關注每一個少年兒童,鼓勵其發揮特長,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組內評價亦讓少年兒童在活動中就共同的主題進行交流,即解決了問題又讓發現他人優點。

四、總結

環保意識的培養應具有全民性與終身性,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媒介,少年兒童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加強了對少年兒童實踐能力的培養。(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